人与自然的和谐新闻

2024-09-10

人与自然的和谐新闻(共11篇)

人与自然的和谐新闻 篇1

短短不到三十分钟的《世博会的科学传奇》之“人与自然”的短片从世博会发展历程的角度讲述了人类从畏惧自然、征服自然直到开始善待自然的过程。视频分为三个部分:环境危机的认识和应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全球变暖的现状和反思。野生动物滥捕灭种、木材滥伐水土流失,含铅汽油、氟氯昂制冷剂、滴滴涕等等科学的巨献却应用出大危机,风能、水能、地热能、核能等清洁能源的优势发展……

每次看这样的宣传片都会有深深的触动,人类产生于自然,依赖于自然,同时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又必须要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现在我们的人类社会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人类在征服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

正如斯波坎世博会的醒目标语“地球不属于人类,人类属于地球。”,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它们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由此构成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有人说,人类创造和发现科学,最终毁于科学!科学的最大悲哀莫过于在推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却撼动了人类的生存根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是三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如何使三者协调发展是当代人们迫切关心和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唯一出路。莱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带给全世界的不仅仅是震撼,更重要的是人们生态意识的唤起。只有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才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人与自然的和谐新闻 篇2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 是反思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特别是反思工业文明以来文明发展道路的理论成就。从实质上看, 它是一种社会发展观。作为一种社会发展观, 它虽然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社会, 但是并不与哲学层次的社会发展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相背离, 而且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有精辟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自然观认为,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是从自然分化出来的,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一部分。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1]脱离自然界的人, 同脱离人的自然界一样, 都是空洞的抽象, 现实、事物、感性都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 “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 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 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 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 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2]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 人不是处于自然之外, 而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一体性, 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为自然组成部分, 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虽然人类同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特别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 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作为一个生物物种, 人类摆脱不了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样一种事实, 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人类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 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 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没有人类, 自然照样存在, 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 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一体性, 才能准确把握人与自然关系。虽然人同其他事物相比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但是人并非生活在自然之外, 更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 否则就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人与自然相互作用

人作用于自然, 自然也反用于人, 人依赖于自然而生存, 自然为人类提供需要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人通过劳动改变世界, 同时也改变人本身。人是实践的主体, 自然是人类实践的前提和条件。自然界, 不仅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 而且是制约实践的结果。恩格斯反对自然主义的历史观, 他说:“自然主义的历史观, 如德雷帕和其他一些自然研究家或多或少持有的这种历史观是片面的, 它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 只是自然条件决定人的历史发展, 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 改变自然界, 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3]人类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出发作用和改造自然, 自然也会给人以反作用。如果人类不遵循自然规律, 任意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自然也会予以报复。恩格斯认为, 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强, 是因为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 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4]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是人类力量的源泉, 也是人与其他生物最本质的差别。人所以能够从其他动物中分离出来, 就是因为在长期劳动中逐步形成了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由于人们往往只是注意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近的后果, 而对较远的后果缺乏认识;等到这种较远的后果经过积累而变得相当严重时才引起关注, 从而造成巨大损失, 甚至难以治理和挽回。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支配与反支配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而变化与转化的条件是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在人支配自然界的问题上, 恩格斯曾有如下著名的论述, 他说:“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 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来支配自然界。”恩格斯又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 在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往后和再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 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取消了。[5]恩格斯的这一著名论断已经成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言论。人对自然的“支配”只是意味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有意识的控制, 是以对自然的尊重、爱护为前提的利用, 而且人对自然的改变应该控制在长期效应的范围内, 只有这样, 才能消除自然对于人的“每一次胜利”的报复的可能性。

现代人为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这些成就并不意味着人类战胜了自然, 人类不应在人与自然之间人为地构造战胜和战败的关系。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成就都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取得的, 没有理由说是战胜了自然。何况这些成就往往存在对自然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最终或多或少招致自然的报复。人类必须在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才是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383-38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38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329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384页。

人与自然的和谐 篇3

在钢筋混凝土的都市森林中,我们都渴望有一份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空间。如果你想在这个新年去找寻这样一块乐土,那么去昆明吧。那里除了有如春的气候和热情的市民,还有着一群特殊的朋友在欢迎你,它们就是这座城市特殊“市民”——红嘴鸥。

很奇怪,这种看似应该在海边生活的鸟类为什么会不远万里来到昆明度过它们的新年,不过这的确已经成为昆明的一个标志。在城市中心,有一个名叫翠湖的公园,每年新春前后,上万只红嘴鸥会把这里当成它们过冬的家。由于多年来人们已经和红嘴鸥形成了融洽、和谐的关系,因此在这里,你可以近距离地与它们接触。把松软的面包屑抛向空中,身边的鸟儿便会热闹的争抢起来,此时拿起相机,按下快门,一幅精彩的照片就此诞生。无论是拿着卡片式相机的普通游客,还是那些端着长枪短跑的发烧级摄友,这里处处可见人们用相机捕捉美景的和谐场面。

拍摄

密语

无论你使用普通的卡片相机还是专业的单反,无论用广角还是长焦,无论你是一位摄影高手还是个只会按快门的家伙,在翠湖公园拍摄红嘴鸥都能有不错的收获。这里的红嘴鸥对人很友好,因此你可以离得很近进行创作。为了捕捉到好的瞬间,最好使用连拍模式,这样可以更容易地记录下鸟儿展翅嬉戏的瞬间。另外在光线较弱的情况下,要注意确保快门速度要在1/200秒以上。对了,记得一定在公园门口买上一包面包,它在你的拍摄中会大有用途。

尼康D90

和谐作文:和谐人与自然篇 篇4

最近,当代著名作家张贤亮应用拆字格的修辞方法,对“和谐”一词作出了推陈出新的妙解,颇有时代特色和思想深度。

他把“和”字拆开来分析:左边是“禾”,禾本指谷子,泛指庄稼;右边是“口”,合起来就是人人都有饭吃。象征和平共处,安居乐业。“谐”字拆开来,左边是“言”(作偏旁时简化为“讠”),表说话和言论;右边是“皆”,本义是相同,引申为俱、全、都(副词),合起来就是人人都可以自由讲话,言论自由,象征民主平等。

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句 篇5

1、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描写诗人内心的闲静。更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2、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体现的是渔父与自然的另一种和谐

陶渊明 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钱起

竹怜新雨后, 山爱夕阳时.湖上 徐元杰

风日晴和人意好, 夕阳箫鼓几船归.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人与自然的和谐新闻 篇6

一、物质生产生态化与人口生产合理化

对于人类的生产活动, 恩格斯曾明确指出:“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历史中的决定因素, 归根到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 即种的繁衍。”①所以, 对应的生产活动要求也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是物质生产活动的生产要求生产方式由工业文明生产方式转变为生态文明生产方式, 做到生态化生产。另一方面是人口的生产要求生育行为要合理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 一切文明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工业文明的基础是工业化生产方式, 工业生产的劳动工具是机器。相对于以往生产方式而言, 工业化的大机器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加快了物质财富的积累, 使得“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还要大”,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正如马克思·韦伯所言, 当人的欲望被挖掘和夸张到一定程度后, 他对自己和周遭的世界的把握就常常受幻觉所支配, 而不再受理智的控制了。于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勃兴, 人类求利的贪婪造成对自然的毁灭性的掠夺, 无限制地扩大生产规模, 无限度地消耗和开发自然资源, 无节制地向自然排放, 人们患上了“经济增长瘾”, 人与自然的关系急剧恶化, 环境污染与资源枯竭的危机日益严重, 人们已经饱受到了不合理的生产方式所带来的文明苦果。

人类必须合理地进行生产、理性选择生产方式, 选择的生产方式将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和繁荣的生态生产方式, 以这种生产方式的生产就是生态化生产。人类的任何形式的生产都要消耗资源和能源, 这是物质生产的一般规律, 问题在于不同的生产方式所消耗的资源和能源的数量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要缓解人类的生产活动对自然造成的压力, 很显然就必须要求在生产过程中降低物耗和能耗, 进而进行无公害化生产。所以生态化生产, 即“清洁生产”, ②它是人类同自然和谐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能力, 突出的是生产方式内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 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以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为目的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最主要的主体也是生产最重要的主体就是企业, 合理进行生产就必然要求企业进行生态化生产。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必定要追求利润, 但追求利润并非只有摧毁性的力量, 恰恰相反, 它也有着创造性的对社会有益的力量。在巨大的匿名的社会联系中, 处于自利动机的企业行为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像利他主义者所期待的那样转变为利他行为。所谓特定条件的条件, 就是企业行为的外在的游戏规则框架, 在这一框架里, 所有破坏环境的企业行为都要给行为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此损失远远大于其中的收益。于是企业破坏环境的行为变成了有害无益的行为。在趋利避害的动机驱使下, 企业自会做出有益于环保的举动。于是, 环境问题在企业的经济行为选择时便转成了理性的经济问题, 原则上可以在经济合理性的框架内得到暂时的解决, 生态伦理转变成了生态经济。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我们放弃生态伦理的建设, 我们不能放弃企业行为出现自发的改变以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因为这种生态经济的战略是要将传统经济结算里不考虑的经济行为中对社会、对自然不利作用的“外在效果”内在化——即“外部不经济”记入成本, 使之根据市场规律成为经济结算的一个内容。而现实中, 要把所有的自然财富的使用都算入企业的账单中是不可能做到的, 即使能够做到, 并非所有自然财富的价值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 因为生态伦理学者认为的自然同样是权利的载体。所以真正的生态化生产应是企业内生式的生态生长方式, 企业自觉地承担起社会的伦理责任。企业体现自己责任的最重要的也是最现实的方式就是实现生态化生产。这是对企业生产提出的最低限度的要求, 也是企业生产应当承担的最起码的责任和义务。

人口数量的增加也是影响生产生态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就必须对人类自身的生产进行必要的控制, 实现生育行为合理化。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看, 今天没有人会否认, 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十分关键的问题。“人口爆炸, 就是人类最大的威胁, 不仅带来粮食危机, 而且还引起环境的破坏, 将人类引向终日。”③人口的过快增长早已给地球敲响了警钟, 因为人口的增加有可能很快超过地球对人口的承载的阈限。曾有美国一生态学家戴维·皮门塔尔认为, 如果地球人口达到100亿, 那么整个生态系统就会瘫痪, 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将难以解决, 而且有几乎一半的人口会由于营养不良而濒临死亡。实际上, 当今的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并不仅仅表现在人口绝对数量的庞大, 而且人口问题与许许多多的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人口的增长在当今社会中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自然环境破坏严重, 地区之间、国际之间的贫富差距更加严重等问题。

严峻的人口问题如何解决?首要, 提倡甚至强制节育, 实行合理化生育, 适度控制人口增长。因此, 我国采取计划生育政策来调整人口生育解决人口增长问题。其次, 可以合理地分布人口的结构, 以缓解人口对自然的压力, 比如在我们国家实行的生态移民。人口质量的提高与控制人口数量之间也存在正相关关系, 人口素质的关键取决于文化教育水准, 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 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教育资源总是有限的, 人口过多, 势必从整体上降低公民的教育水平, 所以要提高人口质量, 就必须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 而只有提高人口质量, 才可能控制人口的增长。总之, 为了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利益, 有着生态意识的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必须作出必要的牺牲。

二、消费方式正当化

改变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 确立正确的消费方式, 实现消费方式正当化。所谓消费, 是指“人们消耗物质生活资料或物质价值以满足其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的经济过程。”④即在这里所说的消费是指作为经济行为主体和经济生活主体的人类的生活消费行为, 而非指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消费或消耗。一般来说,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马克思曾经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作了如下解释, “没有生产, 就没有消费;但是, 没有消费, 也就没有生产, 因为如果这样, 生产就没有目的。”人类的生产活动绝不是为生产而生产;而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创造必要的生活物质条件。那么如何理解必要的生活物质条件?人们对物质财富的需求和满足需求的能力都会因人们各自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地位的不同而产生巨大的差异。人们的实际生存状态的不同, 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何为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的问题不同理解。从根本上来说这一问题涉及人们的基本生活价值观。德国19世纪著名的人生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谈到, 人的需求源于人的欲望, 欲望产生需求, 需求即是缺乏——人们只会欲求自己所没有的东西。由于欲望无穷, 需求也就不断。的确, 人的需求与人的欲望之间存在着某种生理和心理的关联。

我们不妨把人类的消费行为区分为基于需求的消费与基于欲望的消费。基于需求的消费是以人的生活本身的目的为消费目的的, 而不是以满足无限制的主观欲望为目的;基于需求的消费总是与实际社会生产相配的, 即它能够客观反映市场的正常需求状态, 是一个可以正确把握的市场变量, 能够正确地引导生产。基于欲望的消费却无法正确提供市场需求信息, 因为它是多变的, 无法把握的变量。从生态伦理角度来考察人类的消费行为, 它不仅仅是对物的消费, 更深层次的是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视域中, 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的消费以怎样的方式才是具有道德正当性的或者具有合理性的?笔者认为人类正当的消费方式应当是既非任何形式的禁欲主义, 也不是任何形式的享乐主义, 而是节俭。节俭是自古以来人类美德, 即使在物质生活相当富足的今天也是人类应有的一种美德, 仍需大力提倡。节俭的美德决不是要求人类放弃必须且能够以正当的方式自我满足的生活要求。那么“节俭”的标准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消费方式是正当的?

从量上来说, 节俭要求人们的消费活动要减少对自然界的压力就必须使得消费量或消费水平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 提倡适度消费。人类消费量或消费水平受到两方面的限制, 一是人类自身的生产能力的制约, 二是自然的供养能力的制约。所以消费正当与否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分析, 一是当人类的消费行为是基于基本正常的物质生活需求和基于自足的物质供应能力来满足人类的这些基本正常的物质生活需求时, 人类的消费行为就是正当的合理的。反之, 就是不正当的。这只是消费正当与否的标准之一, 仅有这一点还远远不够。人类的消费行为必须是可持续的消费方式, 即只有是在有利于人和自然可持续的共荣共存的条件下才是正当的合理的。适度的消费方式的真正确立与正确的生活价值观是分不开的, 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就不可能有正确适度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盛行于西方的消费主义推崇的就是“享乐至上主义”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 过度的消费, 大量的浪费资源, 试图过一种掠夺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生活, 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这种消费方式不可能正确的对待自然及子孙后代的利益。这种消费方式是违反自然生态规律的, 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共存共荣, 显然是不正当的、不合理的, 必须改变这种价值观念。面对自然机制的制约, 人类就应当对自己的需求有所限制, 这种限制不是在人类面临困境时所做出的一种无奈的妥协或让步, 而是一种人类的智慧。

从质上来说, 节俭意味着人们的消费行为要避免或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实现绿色消费。在现代社会, 绿色消费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 由此亦可看出人们人们对消费正当性问题的关注。决定消费行为是否是“绿色”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类消费的对象是否是绿色产品。绿色产品是对无害或较少有害环境的产品的统称, 包括产品本身是无污染 (或污染较轻) 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及产品在使用中、使用后不会破坏、污染环境 (或对环境破坏、污染较轻) 。倡导绿色消费不仅在于对绿色产品的消费, 还在于在人类的衣食住行上倡导一种绿色消费的新风尚。

三、科技发展的绿色化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必须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发展应做到绿色化。从生态视角来看, 科技的绿色化, 是指把实现生态共同体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作为科技研发的出发点和归宿, 科技应用必须为保护地球、维护生态平衡,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做贡献。科技绿色化不仅是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职责, 也是对整个人类提出的要求。

马克思曾说:“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这个物质变换过程是否和谐取决于人自身的活动。人的活动一方面受自身的创造力和对自然协调能力的限制, 另一方面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无论是创造力协调力的提高还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都需要科学技术进一步的发展。现代科技的作用首先表现在:科技的进步不断地在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环境保护意识, 使人类认识到自己的处境, 意识到自己所面临的选择:人类不能以征服者、统治者的身份君临自然, 而必须把自然当做与自己具有同等生存权的伙伴, 协同进化, 协调发展, 人类不能以损害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去谋求自身的发展, 从而使人类利用科学的洞察力来选择延长人类的生存、发展之路, 而不是走上一条毁灭自然、人类的死亡之路。只要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必然要进行生产和消费, 只要人类进行生产和消费就必然会有废物排除, 对自然资源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是近乎千古不变的定律。这就必然要求科技绿色化, 让绿色科技做正当性的生产与合理性的消费的支撑。

在生产过程中, 我们大力发展现代科技, 依靠科技创造出新的生长方式, 创造出绿色替代材料, 改用绿色的能源形式, 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依靠科技创新生产工艺流程, 降低人类在生产中对环境的污染;依靠科技预防和控制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依靠科技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即生产绿色产品, 正如前面提到的绿色产品所需的自然资源成本低, 能耗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压力。在消费过程中, 我们大力发展科技, 可以帮助人们形成科学合理的文明消费观念, 认识到消费不仅仅是个人的私事, 而且是事关社会发展的公事;不仅关涉到当代人的利益, 而且关涉到后代子孙的利益;不仅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也关涉到非人自然存在物的存在和发展问题。但我们反对科技主义, 科技主义是把科技当做征服和控制自然的手段, 利用科技人类就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 就可以为所欲为。认为科技就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包括环境污染、人口过剩、生态危机等在内的一切问题。显然这种观点过分高估了科技的作用, 因为与自然的无限性相比科技永远都是有限的。科技应设法去认识自然、理解自然而不是去征服自然;在探明了自然的局部现象和规律之后, 小心谨慎地以服从自然的方式指导人类行动。总之, 我们要实现科技的绿色化, 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而不是相反。

相信, 有了生产的生态化做基础, 与正当的消费方式相结合, 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力量, 构建生态文明,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不是梦想。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 2.

2刘湘溶.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39.

3何鉴译.[日]岸根卓郎.环境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355.

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歌 篇7

和煦的春风中,卸下厚重冬装的人们纷纷拿起锄铲,上山植树造林,绿化自己的家园。在遭遇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锐减、气候变暖、物种灭绝加剧、土地荒漠化、自然资源枯竭等严重生态问题之后,痛定思痛之后的人们终于学会保护环境。过去,我们视“战天斗地”、“改造大自然”、“征服大自然”为壮举;今天,我们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一个闪亮新鲜的词汇,首次出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震聋发聩,举世关注。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这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大创新,表明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文明形态,它与我们长期提倡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概念相比,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人民日报》评论称生态文明是文明的整合与超越,是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是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重塑。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我们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因为我们已经切身感受到了生态危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之初与大自然的距离为零,但社会不断发展之后,人类逐渐从畏惧自然、崇拜自然、顺从自然、依靠自然,到利用自然、开发自然,最后力图征服自然、驾驭自然、主宰自然。我们居住的星球,早已不是纯粹的自然生态,处处都有人为化的痕迹。当人类陶醉于自身的征服能力时,接踵而至的却是大自然的报复与惩罚。短短200多年的工业大发展,破坏了自然界几百万年来的生态平衡,这种牺牲环境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只换来少数资本掠夺者的幸福,却形成了全球12亿的贫困人口和8亿食不果腹的饥民,饥民人数超出了农业文明晚期(1700年)的全球总人口。

相比之下,古人更懂得四季轮回、休养生息、天人合一、和谐共鸣的道理。古时大禹治水,遵循“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德用不扰”的准则,人类与其他物种分享大地。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保护生态的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儒家主张“天人合一”,提倡“仁民爱物”,孔子曰:“断一树,杀一兽,非以其时,非孝也”,《孟子·离娄上》曰:“顺天者存,逆天者亡”,深刻揭示了儒家顺应天理、保护自然的生态观。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要防止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单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相连在一起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换句话说,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建新的制度体系、新的生产领域、新的消费模式、新的文化形式、新的道德意识;开发绿色科技,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培育生态道德意识,加强生态法制建设,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

第五单元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篇8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教学难点: 学会与动植物和谐相处,将身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共享生命家园。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做调查,了解一人类对自然造成那些破坏。

2、准备一些中国主要的环境问题的图片。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1、讲故事,引课题。

2、通过图片,带同学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自然,和一些中国主要的环境问题的图片。

二、提问:

(1)人类带来的主要问题有哪些?(2)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做。

(3)请在你家附近做些调查,你能发现那些人与自然不和谐相处的问题,你的发现一定会有很趣!

(4)列举人类破坏环境的事实。

(5)一听说过那些环保故事?说说你所了解的故事吧!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你希望生活在这样的家园里吗?

解决问题:

1、水污染,固体污染,雾霾,疾病。。。

2、保护环境,从点滴小事做起。

3、我的调查结果是.4、各种新闻资料。

5、各自发表意见,如何去做。

6、我希望生活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中。

三、阅读与拓展 中国主要的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问题

2、水污染的问题

3、水土流失的问题

4、生物多样性破坏的问题

提问:

1、你对自己居住地区的环境质量满意吗?

2、环境污染对儿童,青少年的危害有哪些?、第十一课人与自然最美的关系——和谐

教学目标: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辩证地看待人类治水活动的利与弊,树立全面、长远、辩证的观念

教学重点:建立和谐自然关系重要性。教学难点:如何建立和谐人与自然关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故事,引课题。

2、通过图片,渴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话题。

二、提问:

(1)我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例子有哪些?(2)当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哪些实例?

(3)当前党和国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有哪些? 三.生态道德

大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即将灭绝。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

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一个生态系统,无论是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群落与所处的环境(包括水、大气、土、岩石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水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在润泽万物的同时,水又以其自身的丰枯规律、动力特性,影响着整个自然界的演进和变化。生态系统所有生命要素因水而生,依水而存,对水的量变和质变十分敏感。兴水利、除水害,人类社会在与水的相依相伴中,在与水的抗争中,得到了繁衍和发展。在治水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在治水中把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路子

日月运转不止,江河奔流不息,大自然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人类取水、用水、排水,水进入了人类社会,治水活动又需要遵循社会规律。只有在治水实践中不断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并遵循规律、利用规律,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提问:看了这些规定,你们觉得这对于中国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什么作用?

人与自然的和谐新闻 篇9

浅析人与自然不和谐的表现及其根源

学院:

研究生学院

班级:

研一8班

学号:

20100802

姓名:

石宝

浅析人与自然不和谐的表现及其根源

浅析人与自然不和谐的表现及其根源

摘要:自从人类来到这个地球就和自然界产生了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必须依赖自然界,而自然界对人类也有制约和影响。在近二三百年,人类对自然界的作用加强,人和自然不再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这是人类虐待自然界所遭到的惩罚。为此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从而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 协调发展 和谐 人与自然 科学发展观

1、引言

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的实践活动作为连接纽带的对象关系,这种关系既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类自身时代更迭的不断进化,也影响着自然界的演化。这种对象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另一方面,对为人的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也由于人的存在和活动而改变着其面貌。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辩证互动的,一方面人对于自然具有主体性、能动性,自然则是被动的、消极的;但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类又具有根源性、制约性。[1]

2、人和自然不和谐的表现

(1)自然灾害频发,损失惨重

全球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主要是水灾、风暴和地震。2002年全球发生的各种重大自然灾害共700起,损失550亿美元,比2001年高出57%。2003年全球重大自然灾害达700次,死亡5万多人,是2002年的5倍。2004年全球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总数为366件,死亡约32万人。[2](2)各类污染严重

一是大气污染严重。我国三分之一的国土被酸雨侵蚀,使农作物产量减少,林木枯萎,鱼类死亡;二是水污染严重。全国浅层地下水大约有50%地区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三是海洋污染严重;四是固体废弃物污染广泛。

浅析人与自然不和谐的表现及其根源

(3)资源枯竭,能源危机

人类过渡消耗各种矿产资源,无节制地开发,按照传统的消耗量计算,世界石油仅够维持50年,煤、天然气仅够开采200-300年。

(4)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口爆炸式的增长和人类对保护环境意识的浅薄使全球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上世纪50年以来,全球森林资源已失去了一半。世界沙漠化土地已经达3600万平方公里,几乎是中国、美国和俄罗斯国土的总和。

3、造成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原因

造成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总根源,无非是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度的开发和无节制消耗自然资源,从而破坏了自然的生态环境。具体来讲:

(1)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缺乏足够的认识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阳光、水、空气、土壤、植被和动物等,为我们提供了天然的生存和生活的条件。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环境是对立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存在一种生态平衡关系。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干预越大,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也就越大。当自然环境达到无法承受的程度时,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

(2)人口增长过快

就整个世界而言,如果人口增长过快,要满足人口不断增多而带来的需求,就要更多地从自然环境中索取,这就必然造成人与自然资源的尖锐对立。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

在过去的25年里,中国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8%的世界奇迹,但在环境等许多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当前的GDP不能完全反映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它将质量好的和坏的产出一视同仁地计算在国民财富之中,并认为资源和生态环境是自由财富。所以现在的GDP没有考虑资源的稀缺性与生态的退化。在中国的GDP数字里,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牺牲后代利益的机会获得的。

(4)战争与军事对抗对自然的破坏

和平,是保护自然环境的先决条件,战争,是破坏环境的元凶。战争不仅导致亿万生命的丧失,巨额财富的损耗,而且还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

浅析人与自然不和谐的表现及其根源

球资源和自然环境。

4、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途径

(1)严格控制人口骤增与资源锐减

人口方面,要制定与自然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规划和政策,提高全社会的计划生育意识,确保控制人口数量,确保提高人口质量。资源方面,在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控制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不能超过其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努力开发绿色资源。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既要充分发挥我国资源总量巨大、品类齐全的优势,自然、有序、适度地开发利用,又要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节约资源上狠下功夫,科学地采用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建立一个包括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以节省运力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综合运输体系,以适度消费、勤俭节约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生活服务体系。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研究、开发和推广新能源、新材料,广泛采用符合域情的污染治理技术和生态破坏恢复技术,包括投资少、效益高的废水处理技术、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固体废物的无害处理技术等,全力推行清洁生产,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3](4)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转变传统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如何进行经济、环境和社会综合决策的方法论。它对环境治理的意义在于更新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观念,并相应地采取一系列政策和行动以实现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的最大化。

5、结论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发展,一方面人类从大自然获取资源,同时大自然有能力恢复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只有这样才能互赢共利,共同发展。大自然对我们早已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不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那最后遭到惩罚的必然是我们,所以我们要在科

浅析人与自然不和谐的表现及其根源

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转变传统的发展观、正确对待自然生态环境,实行绿色经济、提倡绿色消费,节约物质资源和推进公众的环境参与意识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http:///article_detail.do?id=54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新思路 篇10

关 键 词:自然 和谐共生 产品设计 环境

所谓“以自然为本”的设计理念,是一种产生于现代的先进设计思想,它的设计理念能赋予产品更加深刻的意义,使人们在体验现代设计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与享受的同时,达到与自然心灵上的沟通,回归自然,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以机器为本”与“以人为本”

提到“以自然为本”,就不得不先提到“以机器为本”与“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所谓“以机器为本”,是指在人机关系和人机界面设计中以机器为价值标准,把人的行为类比为机器行为,把人看成是机器系统的一部分。它的设计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机器功能和效率。

“以人为本”,就是指从人操作行为出发,通过人机界面设计来指导机器功能设计,并通过人机界面给人提供满意的操作条件。它批评并摒弃了以往以机器为本的设计思想,提出“人中心设计”,使机器为人服务,以此来减少失业、减少机器对人的压抑。

二.“以自然为本”

而“以自然为本”,也叫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或绿色设计。它在逻辑体系上能够更好、更全面地表达设计必须充分适应人类的自然属性,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观念,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比起“以机器为本”与“以人为本”,笔者认为“以自然为本”的设计思想是建立在两者之上、更有远见、更为先进的设计思想。

三.道家文化与“以自然为本”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文化,就很好体现了“以自然为本”这一理念。道家思想中的崇尚自然,清静无为,“人天合一”,都无不透露着人们自古对自然怀有的热爱与敬畏。

道家思想秉持“崇尚自然,顺应自然”。认为人类产生于自然,在自然中成长,就应该崇拜与适应自然。这样的思想被广泛运用于当时以自然万物为元素所设计的各式日常用品、工艺品之上——整齐的形式,对称的设计手法被大量使用,无不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无比崇敬。

不难发现,自古以来,人们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思考,并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而后来的“以自然为本”的设计理念,很大一部分就是根据古人的这些经验总结得出的。

而自然万物中许多动植物都是具有对称美的,人们正是从自然中获取灵感,发现美的事物,从而创作出更多美的东西。

自古以来,人类从自然中源源不断地获取灵感,而随着人类不断的进化发展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自然的一部分,终是应适应于大自然的,逆自然规律而行的愚蠢行为,已经有人为其买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崇拜与恐惧,也不是愚昧的统治,而是和谐共生。所以,我们人类在取材于自然的同时,更要回报自然。

四.现代设计中的“以自然为本”

现在,我们为保护环境,提出以自然为本;而在设计中,“以自然为本”的设计思想也是现代设计所不可缺少的。

“以自然为本而设计”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的前提和基础,也可以说“以自然为本”是“以人为本”的进一步思考与升华。

“以人为本”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享乐主义,更不是索取主义。“以自然为本”的设计比“以人为本”考虑的层面更加进步、更加深入、更加长远;而对于“设计”的定义也恰恰是开拓创新与规划未来,这些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必然。从这一角度讲,以自然为本的设计是现阶段更值得我们推崇的设计思想。

五.美与自然存在着必然的关系

凡是自然的都是美的。

或许因为我们本身生于大自然,所以我们痴迷于自然的一切。就像懵懂的孩童依偎于母亲怀中、幸福地感觉美丽的母亲便是整个世界;就像海豚依赖着蔚蓝的海洋,每天在海浪中吸吐每一口泡沫、在海面上自由跃动,便是最自然的事;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片树叶都拥有大自然所赋予的独特脉络……人生于大自然,自然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特有的美丽。

许多人喜欢穆夏,喜欢穆夏笔下的非自然而成的自然,一部分原因或许是出于人们本性中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安静又不失低调的华丽,那是来自自然的颜色,是他蘸着自然的色彩画出;只有热爱自然,才能用画笔描绘出自己心中对自然真正的感受,才能用色彩把自然万物的天然的美诠释得如此深刻到位。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设计师们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有了前辈优秀的设计,就需要后辈们在继承的同时继续创新,做出更好的作品,因此任重道远。

六.“以自然为本”的设计,要求设计师用心去感受所做每一项设计的本质,总结归纳出用户最根本、原始的需求

也许因为芬兰的国土面积的69%是森林,芬兰的设计总会给人一种心回归了自然的感觉。

这个运用自然元素手工制作而成的灯具,是很具有代表性的芬兰设计。它由多根竹条弯曲并整齐围绕而成,自然又不失优雅。这样的设计总会让人内心变得平静,仿佛自己真的正置身自然,心无旁骛。从这些灯具中流露出的是对自然的崇尚与热爱,不需要附上多余的文字,人们也能感受作者内心的平静。

七.“以自然为本”的设计,要求设计师在了解自然、热爱自然、不破坏自然的基础之上,从长远打算,为人类资源的可持续化而设计

无印良品的成功,在这一理念之下,似乎是一种必然。纯朴、简洁、以人为本的同时不忘环保,在包装与产品设计上皆无品牌标志,是它的鲜明特色。如今,无印良品所倡导的自然、简约、质朴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推崇。

每一件无印良品都不仅是一件普通的日用品或工艺品,更是一件件充满生活哲学的艺术品。而这些灵感来源便是以自然为本的以人为本。

八.“以自然为本”的设计,还要求设计师在用视觉触觉等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用心灵与自然接触

唯有真正的热爱,才能做出真正美且实用的产品。

这是一个极具创意的花瓶。用布袋的形式作为花瓶的外部材料,而任意一个废弃不用的矿泉水瓶都可以成为它的瓶身。这样一来,有了它,不仅得到了一个艺术的花瓶,而且也使一个废弃矿泉水瓶得以重生。

“以自然为本”,同时又兼顾人性化,既做到了人们追求实用与美观兼存的设计要求,也没有与自然的和谐背道而驰,因此称得上是成功的设计。

九.“以自然为本”不是单纯的形式主义

它既顺应了当今的时代发展要求、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又把设计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以自然为本就是比以人为本多考虑了一步,给以人为本加上了一个合理且必要的限定条件,最终目的还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这个瓶子上限量环的设计告诉我们,节约资源、以自然为本并不是遥远的文字,它就在我们身边。

在使用沐浴液、洗发水或是洗手液的时候,有时会因为劲儿使大了,压得太深,液体流出过多,造成浪费。而在瓶子上加上这个小环,就可以轻松防止这种浪费了。这才是现代设计,为现在和未来的设计。

任何事情都讲求双赢,设计也不例外。我们希望设计给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与舒适,同时也希望这样的设计不会给生态造成破坏,影响人类以后的生活品质。

十.“以自然为本”的设计前景

现在,以自然为本的设计思想已经成为工业设计的主流,是未来工业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工业设计中积极倡导产品与人类与自然的协调,才能顺应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所以,在充分考虑了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再来谈设计,才能设计出真正意义上的好产品;在真正理解了“以自然为本”的设计理念后,才能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人们越来越发现,随着对设计认识的不断深入,设计的方向方法越来越趋于简单,从不断地做加法到现在的开始做减法,我们发现,好的设计往往是简单而实用的,反思设计越来越进入我们的视线。当人类步入工业时代的那一刻起,一切都成了历史的必然。人类的智慧使我们的进化与发展变成自然而然的事,但以自然为本却始终是一切的前提,毕竟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正像没有人愿意为了不必要的功能买单,若设计师不以实际行动做目标长远的设计,百年之后,面对自然的报复,谁会为人类买单?

以自然为本而设计,才能让人更接近于最原始的美丽,才能更加顺应时代的进步,才能让绿色的未来不再只能仰视。

参考文献

[1] 孙通海译《庄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

人与自然的和谐新闻 篇11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住宅小区,园林绿化

园林绿化设计对于整个居民住宅小区的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 “以人为本, 自然和谐”的园林绿化设计早已成为现代住宅小区建设的基本要求, 即充分强调人性化和绿色化的园林设计理念。

1 创建“以人为本, 自然和谐”的住宅小区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因此, 在对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进行设计时, 应该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 逐渐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首先, 要对小区居民的人口结构, 人口密度, 生活活动空间, 地块的大小以及相应的设施等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其次, 还需要考虑小区内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特征。这些因素若考虑不周全, 则会影响住宅小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例如, 有些小区的道路结构设计存在不合理性, 未真正意识到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问题;有些小区为给老人和小孩开辟一定的活动空间;还有些小区未有充分考虑残疾人的实际需求, 给其生活和出行带来了很多的不便。由此看来, 在对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进行设计前, 要全面了解居民的各种行为, 并及时处理好各种行为之间的关系, 从而保证了各空间的独立性, 减少了环境资源的浪费, 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最终使住宅小区的环境达到最优的状态[1]。

此外, 对居民心理需求的掌握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为创建“以人为本, 自然和谐”的住宅小区, 环境的绿化设计不能仅仅考虑使用的材料是否高档, 因为这不符合人民索所需的环境。在绿化方面, 不能盲目的引进外来树种, 因为这不符合居民的实际需要, 而且对生态环境的功能调节也起不到实际的作用。

2 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的原则和功能

住宅小区园林绿化的设计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主要包括社会效益原则, 生态效益原则, 艺术效益原则以及经济效益原则这四项。其中, 社会效益原则指的是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生态效益就是要在住宅小区园林的绿化当中充分做到循环性和可持续性发展;艺术效益指的是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可以体现出名族地域的文化特色, 并拥有独特的艺术美感;经济效益原则要求做到在低耗能, 节约成本的基础上, 达到高效建设的目的。

对于住宅小区园林绿化的功能性来说, 其最突出的表现是实用性。作为一个成熟的消费者, 关注的重心应该是居住环境的需要性, 舒服性, 自身价值的取向性以及审美趣味等, 而非表面上的的追求或视觉上的冲动。因此, 住宅小区园林绿化的设计要把系统的专业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将实用性和园林景观完美的结合起来。

3 促进生态环节和谐的发展

为了有效促进住宅小区生态环节的和谐发展, 要充分重视长期的生态效益, 而非仅仅注重外观短期效果。因此, 小区绿地设计的关键是科学合理地运用生态学的原理。生态环境是依据生物共生, 生态位, 循环, 竞争, 植物种群生态学以及植物他感作用等生态学原理, 因地制宜地将灌木, 乔木, 藤本, 地被植物相互配合在一定的群落中[2]。

4 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的要点

4.1 结合实际, 因地制宜

住宅小区园林绿化的设计要充分结合实际环境状况, 努力做到因地制宜。住宅小区园林的绿化设计在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时应该做到合理利用土地条件, 选择正确的园林植物。其中, 合理利用土地指的是在尽力不在原来的土地上进行太大的变动, 这是因为自然的土地才是朴实无华的最佳体现。自然起伏的地形不仅会给人一种浪漫, 轻松和富有诗意的感觉, 而且还能有效减少资金的投入, 减低维护的成本。在绿化植物的选择方面, 应该尽量选择一些适应性和观赏性比较强的植物, 亦或是选择有利于净化环境的植物, 最好可以选择以乡土植物为主。绿环植物的设置可以为晨起锻炼和傍晚散步的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4.2 注重人性化的设计

住宅小区最大的作用就是为人们提供居住和生活的环境场所, 而小区园林绿化的设计, 就是为了满足居民走入绿色地带, 进行闲谈交流或休闲娱乐的基本需求。因此, 住宅小区园林的绿化设计要以充满生活气息, 处处充满温馨为宗旨, 努力做到景为人用,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此外, 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最好可以使绿色的理念覆盖到各户, 从而让居民真正做到随时与绿色环境相处, 自由享受新鲜的空气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4.3 以建设绿色住宅小区为核心

住宅小区绿化效果的实现主要还是通过种植花草树木等生态效益手段。因此, 住宅小区园林的绿化设计不能太过于注重其标志性建筑, 否则会使有限土地的绿化达不到合理利用的目的。绿色住宅小区的建设, 不仅要做到园林绿化的平面化, 而且还应采用立体化的模式。此外, 园林的设计还可以借鉴复层结构的优势, 即乔木下有灌木, 而灌木下有花草的种植结构。绿色对于突出园林的特定空间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例如, 它可以作为园林装点的独特背景或坐凳之类的。

4.4 注重住宅小区园林绿化的创新性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二字, 创新可以改变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 为社会带来各种各种的收获和惊喜。住宅小区园林的绿化亦是如此, 需要不断加入创新性的元素。若要体现住宅小区园林绿化的创新性, 首先, 要求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的效果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 特别是在不同的地域或环境。更不能照搬公园的设计思路或方法, 因为住宅小区的园林设计应该在贴近大自然的基础上, 开拓人与环境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领域, 使人们在繁杂的环境中可以享受到大自然带来的温暖与宁静。其次, 园林绿化的设计师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可以灵活做到因地制宜, 并源源不断地吧园林绿化与时代潮流的气息紧密的融合为一体, 从而为居民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创造出优秀的园林景观。

4.5 其他

除了以上四点之外, 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的要点还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 注重生态要素的理解和应用, 即要发挥自然原始主义的理念, 将地形或环境作为造景的元素, 做到因地制宜;第二, 注重功能与形式的结合。例如, 对农灌渠的改造和利用就是功能和形式完美结合的典型代表;第三, 重视传统与现代的相互交融。即应保留传统园林的要素并重新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意义, 并为筑山, 理石, 造林, 理水等加入现代的材料和形式;第四, 要满足居民精神上的探索和追求[3]。

5 结论

上述内容主要对人与自然和谐的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的内涵, 设计原则及其功能性做了简要的介绍, 并着重对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的要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探讨。总的来说, 人与自然和谐的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 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并将园林绿化的整体性, 生态效益性, 艺术观赏性以及功能性有效的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刘京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08, 108 (6) :8-30.

[2]陈碧茹.浅谈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J].建材与装饰, 2012, 14 (12) :1642-1644.

上一篇:争做四有教师,潜心立德树人征文下一篇:交通安全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