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名著导读

2024-06-09

部编版八年级名著导读(共7篇)

部编版八年级名著导读 篇1

《骆驼祥子》---

圈点与批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品的作者和主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2、了解“圈点”与“批注”的基本知识及关注点。

3、通过《骆驼祥子》,体会“圈点”“批注”的思路,学会进行圈点批注。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祥子性格特征及祥子悲剧产生的原因;

2、了解圈点与批注的基本知识,学会对《骆驼祥子》精彩文段进行圈点与批注。

过程与方法:

1、教师课内引导。

2、学生进行精彩描写的朗读和点评交流。

3、学生合作探究问题以及进行辩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小说,初读感受人物形象,激起对祥子悲剧命运的同情,加深对当时黑暗现实社会的认识;关注下层人民的命运和出路。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都喜欢看小说,但对待长篇小说就比较没有耐心去读,而且七年级学生读完了书,他们不求甚解,能再次跟别人讲出故事情节,能用简单的言语对人物进行分析就已经不错了。其他的知识学生不会去深入的思考概括。另外另外七年级的学生不能运用读书方法阅读小说,交流上还有所欠缺,需要加强交流指导。

所以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及能力上,懂得概括故事情节,懂得分析人物形象,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同时发挥初中生爱表现的特点,让学生利用课内学到的阅读知识对精彩片段点评批注,在课上交流,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更长足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骆驼祥子》一书,并且做好:

1、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主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2、在阅读中用笔画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片段,并在旁边写批注。批注可以从人物刻画的方法、词语的使用、修辞方法的使用、语言上的特点等方面去考虑,也可从自己在读中产生的感想去写。

3、全书共有十五章,每天读一章,争取两个星期读完。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各组长总结一个精彩片段赏析。

(预设学生行为阅读并做好批注,小组督促检查并交流。)

(设计意图:教师先行,确定主题,激发兴趣。)

二、导入新课

放映《骆驼祥子》话剧片段导入新课,请大家留意画面和歌词,从中传递出了哪些信息?这部话剧,是由哪位作家的哪部小说改编而来的?

教师导入

俗语云:“点铁成金”,有所谓“化腐朽为神奇”,唯有《骆驼祥子》才当得起。据不完全统计,《骆驼祥子》有31个版本,曾被译成十几种外文。它究竟有什么魅力,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走近老舍和他的《骆驼祥子》。

三、新课展开

(一)上学期我们学过老舍的作品《济南的冬天》,对老舍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加上前段时间的预习,现在我要请一位同学来当小老师,给大家介绍老舍先生。

(学生根据预习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回答。)

教师明确: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

(二)放映杨老师解读《骆驼祥子》的视频,引入小说。

接下来我们跟着杨老师来快速浏览这部小说。大家认真看,仔细听,看完后,我要请同学来复述故事情节。

教师提问:

(1)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2)教师重点梳理祥子的人物形象。(三起三落)

教师引导:祥子来到北平后都经历了哪些事情?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明确: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

一落: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

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

二落:干包月时,在一次搜捕中,祥子辛苦攒的钱被孙侦探抢去,第二次希望破灭。

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

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设计意图:学生谈故事情节,初步了解人物的经历。)

(三)祥子的人物形象就是在这三起三落中一步一步地丰满起来,我们根据以下文段,对祥子做一个总体评价?

a、“用力拉车挣碗饭吃,是天下最有骨气的事”。

祥子从来是很少说话,和同行们也不亲近,所以他想要人看得起自己,就算拉车也要混出点名堂来。他相信靠自己,能够做一个体面的、光彩的、独立的劳动者。在他拉车时,有几次不幸被疾病缠身,一病就是十天八天的,甚至是几个月!

就算病得全身瘫软而站不住脚,他也不肯服输,他相信自己强壮的体格、高大的身材能够支撑得住,这些病对他来说不算什么。------自信、要强

B、他从小在农村长大,再加上失去了父母,他从小就吃了很多的苦,这也就磨练出了他勤劳能干,他的理想就是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为了这一理想,他努力地拉着车,他不怕苦不怕累,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严寒酷署,他都勤劳地拉着车,一天攒个一毛五分,终于得到了一辆属于他自己的洋车。这是他辛勤劳动的结果。在车厂时,他也停不下来,总要干一些什么。同行们在一旁说笑时,只有祥子一个人在帮刘四爷干活。------勤劳、有理想

C、当他在曹府拉车,不小心翻了车,车给碰坏了,主人也给摔伤了;他引咎辞工,情愿把工钱退给主人作为赔偿,表现出作为一个劳动者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在严冬夜晚的小茶馆里,他给老马小马祖孙两代买羊肉包充饥,又倾注着对于苦难的伙伴真诚的关心和深切的同情。-----善良、纯朴,有责任感、有同情心

d、他不再有希望,就那么迷迷忽忽的往下坠,坠入那无底的深坑。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因为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了去。他只剩下那个高大的肉架子,等着溃烂,预备着到乱死岗子去。

教师明确:祥子本是一个自信、要强、勤劳、有理想、善良、淳朴、有责任感、有同情心的车夫,但在理想破灭后变得懒惰狡猾,极端自私,自甘堕落。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入思考,更进一步了解主人公。)

(四)挖掘祥子带给人们的启示:由学生进行辩论:祥子的职业和生活是个悲剧,就连唯一的婚姻生活也是个悲剧,你认为他的遭遇值得人们去同情吗?自由讨论:一二组为正方,三四组为反方。

我们先了解小说背景:20-30年代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最黑暗、最混沦的多灾多难的年代。新旧军阀不断的争权夺势的混战,再加上各种自然灾害的横行,使得中国农村迅速走向破产。而成批破产的农民,为了谋生路便纷纷涌入城市,祥子就是这些涌入城市的破产农民中的一个典型。

教师根据学生的辩论,总结祥子悲剧的根源: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的。小说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如果不是他们的迫害,祥子也不会从充满希望走向堕落,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祥子是旧社会贫苦劳动人民的缩影,它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苦难与无奈。

教师总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讨论后进行辩论。让学生结合背景,深入思考,通过辩论,能够进一步领悟主题。)

(五)作者通过塑造祥子这一人物形象,想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

学生思考得出:小说通过祥子的三起三落,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对淳朴善良的劳动者所进行的剥削、压迫,控诉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教师提问:在《骆驼祥子》一书中,围绕着主人公祥子,老舍还刻画了很多其它人物,那么这些人物对祥子的堕落分别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六)了解其他人物形象

妞:粗俗又丑陋、-蛮横又泼辣、精明又能干,泼辣、有心计。她的引诱

骗婚、难产而死一步一步加深了祥子的悲剧。

曹先生:教书先生,为人宽和,热心帮助祥子,却无法挽救祥子的悲剧。

刘四爷:霸道残酷的车厂主,他赶走了虎妞,酿成了虎妞和祥子的悲剧。

小福子:,温柔善良,他是祥子最后的温暖,但她的自尽也彻底将祥子推向了堕落的深渊。

孙侦探:敲诈祥子,阴险奸诈,他抢走了祥子的买车钱,直接粉碎了祥子的梦想。

二强子:他的嗜酒嗜赌使他家破人亡,直接导致了小福子的自杀,也间接加深了小福子的悲剧。

老马小马:他们流落街头的惨况让祥子看到了将来的自己,信心和梦想都有所动摇。

(七)圈点与批注《骆驼祥子》精彩片段

1、观看微课视频,学习“圈点”与“批注”的基本知识

古人云:“读文无批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已也”。

下面我来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重要读书法-----圈点与批注法

(1)、什么是圈点?

阅读时利用一套自己能够理解的能代表某方面意义的符号在文章的字、词、句、段上在书页上画出文章中的重要词句,标出文章的段落层次,点出疑难之处等等。

(2)、常用圈点符号

a、直线-:画在文章重点句或关键句下

面,表示需要着重记忆领会。

b、圈子码①②③:用来表示自然段的序

号。

c、波浪线~~:画在文章重要的语句下面,以便加深记忆、理解。

d、圈点……:标在文章的重点词或优美语句下面。

e、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或旁边。

f、感叹号!:用在有感叹或惊奇的语句旁边。

g、分开号︱/:表示段落层次的划分。

h、圈号

O

:画在生字或需要解释的词语下。

(3)、什么是批注?

“批”即批语,就是在文章旁边写上段落、层次大意,用叙述、说明、议论的方式,或对思想内容、观点见解、表达方法、作者思路、遣词炼句加以评论,或提出质疑,或进行鉴赏。

“注”就是注释,如对难字、生词,文章背景,作者材料,人物典故,风土人情等等加以解释或提示。

“批注”就是把批语和注释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

(4)、批注有“眉批”(批在书头上)、“旁批”(字、词、句的旁边,书页右侧)、“夹批”(字行的中间)“尾批”(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后)。

(5)、圈点与批注应注意的问题:

A、圈点应在文中随笔勾画,勾画的是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或者自己深有体会之处;

B、批注可以从作品的内容、结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入手;

C、批注文字可以从赏析语言,或展开联想、补充原文、或写出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见解等;

D、批注用语注意精练生动,概括到位,可以借助一些圈点符号。

2《骆驼祥子》精彩文段圈点与批注示例

地名他很熟悉,即使有时候绕点儿远也没大关系,好在自己有的是力气。拉车的方法,以他干过的那些推、拉、扛、挑的经验来领会,也不算十分难。况且他有他的主意:多留神,少争胜,大概总不会出了毛病。至于讲价争座,他的嘴慢气盛,弄不过那些老油子们。知道这个短处,他干脆不大到“车口”上去;哪里没车,他放在哪里。在这僻静的地点,它可以从容地降价,而且有时候不肯要价,只说声:“坐上吧,瞧着給!”他的样子是那么诚实,脸上是那么简单可爱,人们好象只好信任他,不敢想这个傻大个子是会敲人的。即使人们疑心,也只能怀疑他是新到城里来的乡下老儿,大概不认识路,所以讲不出价钱来。及至人们问道,“认识呀?”他就又像装傻,又想耍俏地那么一笑,使人们不知怎样才好。

分析式批注:这是祥子的生意经。

评价式批注:“嘴慢气盛”写祥子的性格,优劣分明。

评价式批注:语言简洁,憨态可掬

感想式批注:坐车人与拉车人,到底谁在揣摩对方上更胜一筹?

感想式批注:祥子的样貌气质是他的保护色吗?

3《对骆驼祥子》精彩片段进行批注

由语文课代表课前组织好精彩片段选定内容以及小组汇报顺序,并在课上采用竞赛形式组织汇报。(有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两方面内容。朗诵和点评相结合。)

(1)

没人敢抬头看太阳在哪里,只觉得到处都闪眼,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着点红……由上至下整个象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象火镜的焦点。

批注:这一段是环境描写,写气候炎热,却无一处有“热”——妙!

(2)“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批注:这句话描写了祥子的外貌,同时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祥子的坚定性格与锲而不舍的精神。

(3)“可是,谣言,他不信。他知道怎样谨慎,特别因为车是自己的,但是他究竟是乡下人,不像城里人那样听见风便是雨。再说,他的身体使他相信,即使不幸赶到“点儿”上,他必定有法,不至于吃很大的亏;他不是容易欺侮的,那么大的个子,那么宽的肩膀!”

批注:这段话描写了祥子的性格,写出了祥子的自信,所以不相信谣言,也为下文车子被抢做铺垫。

(4)“他越想着过去便越恨那些兵们。他的衣服鞋帽,洋车,甚至于系腰的布带,都被他们抢了去;只留给他青一块紫一块的一身伤,和满脚的疱!不过,衣服,算不了什么;身上的伤,不久会好的。他的车,几年的血汗挣出来的那辆车,没了!自从一拉到营盘里就不见了!以前的一切辛苦困难都可一眨眼忘掉,可是他忘不了这辆车!”

批注:这一段不仅体现出了祥子对车子的喜爱,并且利用祥子几年血汗买来的车被抢,而且还被打伤,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推荐展示,先朗读后点评的形式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能力。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读出文本背后的思考,在交流中练习了朗读、表达的技巧。)

老舍被誉为语言大师,通过刚才批注的精彩文段,可以看出《骆驼祥子》这部小说体现了老舍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八、师生共同评述语言大师老舍那富有地方特色的口语化语言特色。

教师明确

1、经过提炼了的北京口语,其特点是通俗平易、大众化。

2、善用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骆驼祥子这个名字有几层含义?

九、理解骆驼祥子名字的含义

(1)点明小说的主人公—祥子;

(2)概括著作的一个主要情节—骆驼祥子称号的得来;

(3)揭示主人公的性格—像骆驼一样吃苦耐劳、沉默憨厚。

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领悟到了以后要怎样读名著?

教师总结:(一)读作者,了解生平;

(二)读故事,梳理情节;

(三)读人物,分析形象;

(四)读背景,总结主旨;

(五)读语言,体验特色。

(六)读题目,思考含义。

运用圈点与批注精读文段

十一、布置作业

1、本书以主人公祥子的奋斗和毁灭作为线索,可以说是祥子一生的记录。请根据作品的内容,写一篇祥子的小传,完整地勾勒出祥子的经历。写完后注意对照作品进一步修改,力求做到准确无误。

2、运用圈点与批注法继续阅读《骆驼祥子》。

十二、教师总结。

这堂课我们用短短的45分钟读完了祥子的一生,但祥子带给我们的感受、小说带给我们的收获、阅读带给我们的快乐都不是这45分钟可以简单展现的。

祥子,还有多少无奈令我们叹息?

祥子,还有多少悲喜等我们翻阅?

让我们课后继续运用圈点与批注去细细研读,慢慢品味,去走进他的世界吧!

板书设计:

名著导读

《骆驼祥子》

圈点与批注

(一)读作者,了解生平;

(二)读故事,梳理情节;

(三)读人物,分析形象;

(四)读背景,总结主旨;

(五)读语言,体验特色。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2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悌廉洁科,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求为扬州六合丞。因简傲纵酒被劾,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工诗赋,尤擅五言诗。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

二、故事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足疾罢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

三、课文翻译

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东皋:地名,在今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徘徊。

依:归依。

落晖:落日。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薇:采食野菜。

译文: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每棵树都披上枯黄的秋色,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余晖。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

四、问题归纳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有何作用?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感受。这两句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写在暮色之中,诗人伫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且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静色彩,表现了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2、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句诗的精妙所在。

颔联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3、赏析“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颈联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练。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

4、试着赏析颔联和颈联。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显得那么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沉浸,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秋景之中。这最后两句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隐逸之士。

五、课文主题

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 篇3

本学期开学以来,我校进行了教学课堂改革,到现在也有2个月的时间了。在这期间学校组织了多次听评课活动,我也听了很多教师的讲课,自己也积极参与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通过不断的实践、体验和创新,在教学中,我有很多的收获和感悟,通过课改以及结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验,我谈谈我的几点肤浅的体会:

1、课堂气氛活了以往的教学,教师总是一味的讲,整堂课都采用了“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不仅使学生自身缺乏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还大大的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从学校实行课堂教学改革以后,整个教学过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课堂气氛活跃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加强了,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小组中的各个成员都参与到课堂讨论当中来。

2、学生变得自信了以前学生回答问题时,不敢讲,不敢主动站起来回答。即使让老师叫起来,也是扭扭捏捏,声音非常小,特别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更是不敢回答,这一切都是不自信的表现。现在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了,即使一些成绩差的学生也敢回答问题了,特别是小组之间有了竟争后,学生都有了合作意识。像八年级三班的张乐成、吕亮、王春美等八年级四班的郭春红、蒋佰强、王恩杰等同学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部编版八年级名著导读 篇4

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落后;

具体原因包括清政府战和不定、清军装备落后、未能发动人民群众等等。

3、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4、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起义。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失败根本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是失败主要原因

5、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6、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只学技术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

7、《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8、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政治改革;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其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9、《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11、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激发了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热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组织基础是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阶级基础是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与工人运动大发展;外部条件是共产国际的帮助。

13、中共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14、1872年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15、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

16、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7、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8、长征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英勇无畏的精神等

19、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0、1937年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胜利。

21、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最大的战役。

22、1937年7月7日的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国抗战的起点。

中国局部抗战开始于九一八事变。

23、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24、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25、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150多万,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26、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

27、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8、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

部编版八年级名著导读 篇5

白逢平整理

一、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单元的几位作家,积累有关的文体常识。

2.识记本单元出现的生字生词,做到会读、会写、会记。3.品味文章,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和写作顺序。

【过程与方法】:

1.结合阅读提示仔细品读课文,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并学习课文所涉及到的表达技巧。

2.通过练习课后练习题以及《同步练习册》,深度理解课文内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知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之美。

说明:

1.学习层次四个★,就是四个层次的学生都要达标过关。一个★,就是A层学生必须达标过关。

2.练习册的阅读理解重点,也是课文学习要点,也就是本课的学习目标。3.学习目标与知识汇总基本呈对应关系。

课文学习目标及知识汇总

17.壶口瀑布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时所出现的生字词、成语和文学常识,做到理解、运用。(★★★★)

2.抓住壶口瀑布的特点,并欣赏本文优美抒情的语言特点。(★★)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知识汇总】: 1. 文学常识: 作者:梁衡,当代著名学者、记者,代表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

2.文体知识: 山水游记:写登山临水的见闻观感,以描写自然景观为主,或有议论、说理、抒情的文学作品。(★★★)

3.生字词的识记、理解、运用;(★★★★)

需要理解的词语:

推搡:推来推去。驰骋:(骑马)奔驰。寒噤:寒战。出轧:(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乘隙:利用空子,趁机会。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哟呵开路,后面有人簇拥着护卫。常用以形容旧时官吏出巡时的声势。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到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4.课文学习要点:(★★★)

①含义丰富的句子:(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在这里运用一连串的“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3)“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这一段着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感受本篇课文所描绘的壮丽景色,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③文章重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简要说明。5.练习册重点:(★★)

①阅读理解第5题:文章第五、六自然段仅仅写的是黄河之水吗?还写了什么?

②阅读理解第6题:作者为什么在写第二次来到壶口瀑布的所见所感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③表达应用第(2)题:请表达你对设立“世界读书日”这一举措的看法。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和成语,做到会读、会写、会用。(★★★★)

2.品味文中生动描述各拉丹冬壮美景色的句子,感受作者表达的丰富情感。(★★★)

3.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知识汇总】:

1.文学常识识记:(★★★★)

作者:马丽华,当代作家,散文集《追你到高原》《西藏之旅》 2.需要理解的生词:(★★★)

黧黑:形容颜色很黑。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懈怠:松懈懒惰。敦实:结实粗壮。

腈纶:合成纤维的一种,用来纺织毛线、布料等。风云变幻:比喻局势的动荡与变化。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者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熠熠烁烁: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漫不经心:疏忽大意,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

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地行进。课文学习要点:(★★)

①含义丰富的句子:(1)“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对于这一段,说说你的阅读感受。(2)“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怎样理解句子的含义?(3)作者的写作顺序是什么?作者除了描写各拉丹冬的景色,还想要表达别的什么呢?说一说你的看法。练习册重点:(★★)

①阅读理解第3小题:本文记述了什么内容?

②阅读理解第5小题:在作者的眼中,冰塔林是什么样子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19登勃朗峰

【学习目标】: 1.识记本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以及成语,做到会读、会写、会用。(★★★★)

2.把握文章内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3.体会本文优美而又幽默风趣的语言。(★★★)【知识点汇总】:

1.文学常识:(★★★★)

作者:马克吐温,美国著名小说家,作家,演说家。代表作品《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乞丐王子》等。2.需要理解、识记的生词:(★★★)翌日:第二天。

穹顶:悬垂的半球体空间或面积,穹或穹形面。巍峨:形容山或者建筑物高大。缭绕:回环旋转。巉峻:险峻陡峭。

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往来不断。轻歌曼舞:轻快柔美的音乐和舞蹈。

瞬息万变:形容在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多而快。纷至沓来:纷纷到来,接连不断地到来。名副其实:民生和名义与实际相符。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2.课文学习要点:(★★★)

①课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1)“我们拾阶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据苍穹。”山为什么会随我们拾级而上而“愈升愈高”?

(2)第五段写“彩霞满天,白云缭绕”的斑斓景象,其视角是怎样的?(3)“他扬鞭一挥,车便辚辚向前。如此颠簸,我生平从未有过”是一种怎样的的旅行感受?

(4)通读全文,感受作者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写作风格。

3.练习册要点:(★★)①知识理解第二小题; ②阅读理解第6小题;

20一滴水经过丽江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和成语,做到会读、会写、会用;(★★★★)

2.理解“水”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3.弄清文章的层次结构,体会与感悟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知识点汇总】:

1.文学常识:(★★★★)

作者:阿来,当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尘埃落定》《大地的阶梯》。2.需要理解、识记的生词: 轻盈:形容身形苗条轻快。喧哗:声音大而杂乱。矗立:高耸地立着。

翡翠:一种玉石,一般为绿色、蓝绿色,质地较硬。硕大:高大,肥大,巨大。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形容所见到的情景让人讶异。2.课文学习要点:(★★★)

①雪——水——冰的蜕变历程说明了什么?

②丽江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古镇。为什么单单要选取四方街来浓墨重彩地描绘呢?

③作者将自己比作水,以第一人称视角来写这滴水在丽江的旅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练习册重点:(★★)

①阅读理解第4题: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阅读理解第5题:那“一滴水”都到过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③表达应用第11题。

作文

【学写游记】(★★)

部编版八年级名著导读 篇6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赏析文章的意境,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赏析文章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展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写景状物的文言文,今天我们再次跟随陶弘景的脚步,去领略一番祖国的山川之美。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应该如何断句?(屏显:答谢中书书,不加标点)

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补充解题:答,答复;谢中书,姓氏加官职是一种敬称;书,书信,一种文体。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那么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美文初读

生齐读课文。(提示重点字音:颓,与)

本文出现了较多古今异义词,请找出来。

(生交流后自由回答,师补充:歇,颓,鳞,四时,与)

同学们对文中字词已经了解了,再读课文希望读出点味道来,在节奏和韵律上下点功夫。

生再读课文。

三、美景再现

同学们都读得很流畅了,为我们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都为人津津乐道。陶弘景笔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用美景再现的方式,将它翻译出来。

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讨论,五分钟后,我们进行眼明手快小游戏,屏幕上随机出现一句原文,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看谁翻译得又快又准确!

(生讨论,五分钟后抢答翻译)

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把几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试着把作者观赏这美景的心情也还原出来。

(生再读课文。)

四、美感寻味

最后一句,陶弘景表达了极致的赞叹之情,他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请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在横线上填上文中的景物。提示:可从景物、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方面赏析。

(屏显: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小组讨论)

山水相映,五彩斑斓,生意盎然,实是欲界之仙都啊!难怪陶弘景对此带有满满的赞叹,现在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我们找寻到的山川之美。

(配图诵读课文)

五、美情体悟

实是欲界之仙都,可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作者在暗暗自得,不是谁都能领略到这仙境般的山水之景哦!为何唯独陶弘景能有这样的领悟呢?我们来了解一下陶弘景其人:

(屏显作者背景,请一同学朗读)

陶弘景生于世家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7岁时就入南朝为官,在朝廷任职。37岁这年,陶弘景辞官隐退,隐居山林。梁朝建立后,梁武帝很感激陶弘景给予的有力支持,亲笔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御书“山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盼望陶弘景出山辅政,重回朝廷。然而,徜徉于大自然怀抱之中,并为道家仙风所陶醉的陶弘景,接到诏书后,深思很久,下定了不出山的决心。提笔写下“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如何理解“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明确:山川之美,只可以自己欣赏,却不能献给君王。

师:梁武帝其实很委婉,君王并不想和他一同品味山水,只是想让他出山辅佐自己,陶弘景答应他的请求了吗?

生:没有,他委婉地用寄情山水来回答君王,不想回到朝廷做官。

师:可以看出陶弘景是个怎样的人?

生自由回答:厌倦官 场,淡泊名利,热爱自然,寄情山水……

这是钟情于山水的陶弘景,这是热爱山林自由生活的陶弘景,才能做到眼中有山水,心中有美景,自在生活,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向往的呢?现在我们试着通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神仙般的自然生活吧!

(配图,音乐,生背诵课文。)

六、小结

千百年来人们对山水之美津津乐道,我们通过对文字的回味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的享受,以后同学们游历名山大川时也要学着用美的文字再现美的景致。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一、字词解释

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 界、无色 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二、文章内容重点:

1.《答谢中书书》的意思:给谢中书书的一封信。

2.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对偶)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对偶、拟人,借代)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本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①“美”字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

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以谢灵运自比的自我欣赏和自鸣得意之情。

8.“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9.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达效果。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答谢中书书》字词解析

一、作者作品。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中书,古代掌朝廷机密文书的官。书,即书信。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二、字音字形

夕日欲颓(tuí) 沉鳞竞跃(yuè) 猿(yuán) 与其奇者(yù)

三、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

2、晓雾将歇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5、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二)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

(2)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

(3)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4)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三)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

(2)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四)一词多义

(1)与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②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

(2)书:

①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②谢答中书书:书信,是一种文体。

③乃丹书帛曰:动词,书写

四、重点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部编版八年级名著导读 篇7

还代表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这位历史人物是()A.林则徐 B.曾国藩 C.李鸿章 D.康有为 5.(2分)清末状元张謇面对民族危亡,毅然弃官不做,在家乡创办了大生纱厂,此后还建立了轮船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和冶铁厂等。由此可见,张謇主张()A.实业救国 B.废除科举 C.民主共和 D.思想启蒙 6.(2分)甲午战争后,围内出现了兴办民族工业的热潮,其直接原因是()A.西方科技的传播 B.重商主义的影响 C.改良思想的推动 D.清政府鼓励民间办厂 7.(2分)如图为某出版机构的标识,它主要编印新式教科书、工具书,翻译介绍西方的学术著作,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今天,你的很多工具书仍然大多是由它出版的。这个出版机构是()A.三联书店 B.人民教育出版社 C.商务印书馆 D.北京出版社 8.(2分)时至今日,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台湾,都有大量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的公共设施和纪念场馆。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为后世所敬仰,最主要是因为他()A.建立了光复会 B.创办了《民报》 C.领导了保路运动 D.创立了中华民国 9.(2分)如图是民国时期旅顺学生刘成汉的小学毕业证书。他毕业的时间应该是公元()A.1947年 B.1948年 C.1949年 D.1950年 10.(2分)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建立北洋军阀独裁统治,妄想复辟帝制的是()A.段棋瑞 B.张勋 C.蒋介石 D.袁世凯 11.(2分)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如表反映的是()类别 时期 发式 服饰 称谓 礼节 脚形 辛亥革命前 剃发留辫 顶戴花翎 长袍马褂 大人 老爷 跪拜 作揖 缠足 辛亥革命后 强令剪辫 中山装 旗袍 先生 某君 鞠躬 握手 天足 A.大众传媒的发展 B.习俗风尚的变革 C.交通工具的更新 D.通讯设施的完善 12.(2分)如图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可以用来研究的历史事件是()A.五四运动 B.清帝退位 C.一二•九运动 D.庆祝抗战胜利 13.(2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转向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其中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先驱的是()A.李大钊 B.陈独秀 C.毛泽东 D.周恩来 14.(2分)如图是新中国的将军外交家黄镇在1935年创作的一幅漫画,这幅画定格了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下列诗歌与之反映的史实相符的是()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C.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15.(2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一次重要会议是在与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召开的,同时这次会议还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A.中共二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16.(2分)在武昌洪山修建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官兵烈士墓中,安葬着191位革命士兵。墓碑上镌刻着“精神不死”“先烈之血,主义之花”等词句。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亊件是()A.武昌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北伐战争 D.武汉会战 17.(2分)抗日战争爆发后,对国共两党合作抗日起到重要作用的事件是()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八一三事变 D.黄埔军校建立 18.(2分)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其公祭的对象是()A.国民大革命死难者 B.抗日战争死难者 C.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D.解放战争死难者 19.(2分)毛泽东指出《双十协定》“第一个好处是采取平等的方式,双方正式签订协定,这是历史上未有过的。”与此协定签署相关的事件是()A.国民党一大 B.中共七大 C.抗战胜利 D.重庆谈判 20.(2分)一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收集了四处纪念馆的参观券。按其纪念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④③ B.①④③② C.③②①④ D.④①②③ 21.(2分)北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众多的遗迹。这些历史遗迹在解放战争中得以完整保存下来,主要得益于()A.北平和谈 B.北平和平解放 C.南京解放 D.开国大典 22.(2分)1949年,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是()A.1月1日 B.7月1日 C.8月1日 D.10月1日 23.(2分)某历史学习小组围绕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进行研究性学习,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是()A.巩固新生政权 B.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彻底实现国家独立 24.(2分)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一五”计划的完成 25.(2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主集中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12分)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列强的入侵记录着近代中国的苦难。

材料一 近代前期列强三次侵略战争局部地图(1)观察三幅地图,将它们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材料二 中国近代三个不平等条约内容节选(2)依据材料二,请依次写出不平等条约的名称。

(3)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怎样的政治局势? 27.(13分)19世纪中叶后,面对西方国家的人侵,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

[来源:Z|xx|k.Com](1)上述图示呈现了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不同派别的主张,请写出各项主张对应的事件名称。

(2)任选其中一个事件。说明其对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影响。

(3)结合所学,总结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史轨迹。

28.(11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始了艰苦的探索。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于2017年10月31日专程从北京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参观,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

(1)为什么中共中央常委要专程去上海和嘉兴参观? 材料二(2)依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3)结合所学,谈一谈你对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的认识。

29.(14分)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人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材料一(1)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一中“抗战14年”开始的时间。

(2)请你参照示例D,写出A、B、C三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名称。

材料二 太平洋战争后,援助中国的物资81%是由驼峰航线来完成的。动用飞机2000余架,运送各类物资近80万吨。“美国空军在驼峰航线一共损失飞机468架,平均每月达13架;

牺牲、失踪的飞行员和机组人员共计1579人。” ﹣﹣根据美国《白宫文件》(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解答】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的第一幅浮雕就是虎门销烟,这一历史事件的领导者是林则徐。依据所学知识,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前后用了23天,销毁鸦片110多万千克。虎门销烟是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成为无愧的民族英雄。

答案:A。

2.【解答】1851年,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太平天国运动兴起,1864年,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B符合题意。

答案:B。

3.【解答】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农民阶级不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他们的目标是“有田同耕”,是局限在农业上的。他们的目标是“有田同耕”,局限在农业上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不包括在中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B。

4.【解答】据本题关键句“兴办洋务企业,创建近代海军,探索自强道路”和“代表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位历史人物是李鸿章。近代中国腐败落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多次代表清政府和帝国主义谈判签约的是李鸿章,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等;

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还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C符合题意。

答案:C。

5.【解答】根据题干给出的清末有一个状元,面对民族危亡,毅然弃官还乡,走“实业救国”之路,创大生纱厂可知引人是张謇。《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开矿设厂,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清末状元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故张謇主张实业救国。

答案:A。

6.【解答】甲午战后,由于大量赔款,清政府出现财政困难,所以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

7.【解答】图片是商务印书馆的标识。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它最初专营印刷,后来成立印刷所、编译所和发行所,以编印新式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介绍西方的学术著作为主,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

答案:C。

8.【解答】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答案:D。

9.【解答】题目给出的图片中有民国三八年字样,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1912+38﹣1=1949年。

答案:C。

10.【解答】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从此进入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袁世凯在1915年称帝,后爆发护国运动,1916年3月取消帝制。此后,中国进入北洋各系军阀混战的局面。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建立北洋军阀独裁统治,妄想复辟帝制的是袁世凯。

答案:D。

11.【解答】材料中“发式、服饰、称谓、礼节、脚形”属于人们日常生活习俗的范畴,从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前后,人们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答案:B。

12.【解答】由“北京学生示威游行路线”图中,火烧赵家胡同曹汝霖住宅,结合所学,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走上街头,举行集会、抗议等活动,五四运动爆发。在行进途中,火烧赵家胡同曹汝霖住宅。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五四运动。

答案:A。

13.【解答】根据课本所学,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颂扬十月革命,指出它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并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李大钊第一个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先驱。

答案A。

14.【解答】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指的是秋收起义,发生于1927年;

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渡江战役,发生于1949年;

C.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指的是红军长征,发生于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指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发生于1950年。

答案:C。

15.【解答】据所学知,1935年,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答案:C。

16.【解答】据“在武昌洪山修建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官兵烈士墓中,安葬着191位革命士兵。墓碑上镌刻着‘精神不死’‘先烈之血,主义之花’等词句。”可知,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北伐战争。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1926年7月,北伐军出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湖南、湖北是主战场,那里有吴佩孚的主力把守;

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猛攻武昌,经过激烈战斗,北伐军登上武昌城头。吴佩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之后北伐军又集中力量进攻江西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

答案:C。

17.【解答】抗日战争爆发后,对国共两党合作抗日起到重要作用的事件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答案:B。

18.【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开始的时间,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等死难者而设立国家公祭日。

答案:C。

19.【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双十协定》是1945年10月10日国共重庆谈判签订的,D项符合题意;

国民党一大召开于1924年,主要内容是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中国七大召开于1945年,主要内容是制定党的政治路线,与国共谈判无关;

抗战胜利的时间是1945年8月,且《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在抗战胜利后通过谈判签订的。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D。

20.【解答】观察题干四处纪念馆的参观券,其纪念的历史事件是北伐战争、辽沈战役、抗日战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北伐战争发生在1926年7月;

辽沈战役发生在1948年;

抗日战争胜利发生在1945年;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发生在1927年。其发生的先后顺序①④③②。

答案:B。

21.【解答】北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众多的遗迹。这些历史遗迹在解放战争中得以完整保存下来,主要得益于北平和平解放。1948年11月,东北解放军又挥师入关与华北解放军合力在林彪、罗荣桓、聂荣臻领导下进行平津战役,1949年1月,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的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保护了北平这座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免遭战争破坏,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答案:B。

22.【解答】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使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了国家主人。1949年,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是10月1日。

答案:D。

23.【解答】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获得大团结。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土地制度。新中国成立初,美国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为保家卫国,中朝人民共同作战,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战争结束。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三者都是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措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巩固新生政权。

答案:A。

24.【解答】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公有制经济经济已经取代私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符合题意。

答案:C。

25.【解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D符合题意。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解答】(1)据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幅地图分别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鸦片战争。故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③②①。

(2)据材料二可知,材料二分别反映的是《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3)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或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局势。

故答案为:

(1)③②①。

(2)《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3)中国近代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或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7.【解答】(1)据题干年代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他们以“自强、求富”为名,主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提出变法图存的口号,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的口号,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2)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的过程。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结合所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史轨迹是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

故答案为:[来源:学科网](1)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2)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

28.【解答】(1)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由于敌人破坏,会议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举行,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因此中共中央常委要专程去上海和嘉兴参观。

(2)1927年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创建了中国革命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道路,故答案为:

(1)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由于敌人破坏,会议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举行,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1927年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创建了中国革命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来源:学§科§网Z§X§X§K](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道路,29.【解答】(1)据所学知,“抗战14年”开始的时间1931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2)由图A及“1937年7月7日”“卢沟桥”可知,这反映的是七七事变,这是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由图B及“1938年春”“李宗仁”“台儿庄”可知,这反映的是台儿庄战役。由图C及“1940年”“八路军”“100多个团”可知,这反映的是百团大战。

(3)由材料二“太平洋战争后,援助中国的物资81%是由驼峰航线来完成的。动用飞机2000余架,运送各类物资近80万吨。‘美国空军在驼峰航线一共损失飞机468架,平均每月达13架;

牺牲、失踪的飞行员和机组人员共计1579人’”并结合所学知,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有中华民族实行全民族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援等。

故答案为:

(1)1931年。

(2)A七七事变;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上一篇:“阳光之旅”服务队活动总结下一篇:小鸟的童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