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024-09-02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14篇)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2、正确认识和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3、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4、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

难点:知道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同样大小的圆形纸、长方形纸,绳子,水彩笔。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情景导入

二、研究二分之一

三、导入其它的几分之一

四、练习

五、比较大小

六、拓展

1、(课件动画展示)星期天,小红和小明去郊外野餐,看看他们准备了什么好吃的?(课件出示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如果你是他俩,你打算怎么分这些食品呢?(结合学生口答,老师出示:2个苹果

1瓶矿泉水

半个蛋糕)

这三个结果中哪个结果比较特别?

“半个”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像这样的数,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分数。(板书:分数)

1、那么什么是分数呢?

(边说边课件动画演示切蛋糕)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一份就是它的(老师指着左半个蛋糕,在蛋糕上出示分数)。老师指着另一半蛋糕问:那这一份呢?(学生回答后,动画出示分数)也就是每份是它的。就是分数。

说说是怎么得来的?(指名说,老师小结,并课件出示文字,再互相说说,并结合口答板书)

2、在我们桌上有一些纸片和绳子,你能找到它们的吗?

你是怎么得到的?

归纳:不管怎样,只要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2份分,每份就是它的。

3、刚才小朋友们找到了,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来表示。

最后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你觉得是几分之一?你怎么想的?

你觉得还可有哪些分数?(指名学生口答并板书出分数)

今天所学的分数有共同的地方,谁发现了?小组里讨论。(指名说)

1表示什么?横线下的数又表示什么呢?

像、、......这些分数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请大家自学P100。

交流,结合回答板书:......分子

......分数线

......分母

我们认识了分数,那下面的图形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书本P101第1题)

最后一幅变为

同样涂色部分,为什么分数变了?

1、刚才我们折出了圆的,你还能折出圆形纸的几分之一?

和你的同桌折的要不一样,并把一份涂上颜色,说说你是是折的。

2、同桌比较涂色部分谁大谁小?分数谁大谁小?

(师选二分之一和十六分之一比)

3、看这张圆形纸(师出示八分之一),你认为贴在哪里好?为什么?

4、(师选四分之一,不给学生看到)四分之一你认为放在哪里好?为什么?

拿出圆形纸,验证。

(课件)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吃吃西瓜的故事,思考:四分之一与六分之一到底谁吃的更多?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走进朱老师的语文课堂, 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 环环相扣, 情景交融, 师生的情感碰撞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听完课后, 回忆整理一下我的思绪, 认为朱老师的这堂课有这么几大亮点:

一、准确定位课时, 取舍有度

第一课时怎么教, 一直以来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界最关注的话题之一。由于篇幅较长, 要想在一节课内完成初读课文、识字写字、读文体会、理解情感等众多训练点, 是很不现实的问题。

本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 朱老师在研读课文环节就大刀阔斧地舍去了海滩和海底的教学, 而是有重点地选择了海面、海底作为这两个部分的课文部分进行重点研读分析, 而将中年级段学习必不可少的重点字词教学在第一课时抓紧、抓牢、抓实。整堂课分五个环节进行:

1.激趣导入, 导读课题

2.初读课文, 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生字词, 重点指导学写“懒“字

4.品词析句, 研读课文海面、海底部分

5.课堂小结, 知识迁移

这样的安排, 使得朱老师的这堂课在课时定位上准确把握了第一课时知识训练点, 有目的地取舍教学内容, 课堂密度适中, 课堂效果甚佳。

二、把握教师角色, 尊重学生

1.巧用多媒体, 让文本离学生不再遥远

西沙群岛对我们的学生来说, 是一个极神秘、极模糊的地方。 课始, 朱老师就担任了一个教学引导者的角色。她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祖国地图, 让学生去寻找西沙群岛的所在位置。这样通过看一看, 找一找, 不仅填补了学生的这一知识盲点, 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可谓一举两得。课堂上, 朱老师不仅播放了西沙群岛的风光片, 而且用图片直观展示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 让学生恍若置身海洋之中, 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朱老师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年段特点及教师的角色定位, 用优美的语言做铺垫, 同时采用图片、简笔画板书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循循善诱, 确定教师主导地位

初读课文后, 朱老师就趁热打铁, 引导学生谈一谈:课文描写了西沙群岛的哪几个地方呢?学生并没有按预设回答, 而是列举了西沙群岛的一些生物。朱老师并不是马上否定学生的回答, 而是顺势而导:对, 这些东西生活在什么地方呢?请学生在文中找一找, 很自然就引导学生自己在文中发现了课文所描写的几个地方, 再用简笔画板书出“海面、海底、海滩、海岛”四个地方, 直观地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 在默读中思考, 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明确了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 此时, 朱老师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做到了低下头来做学问, 放下架子搞教学。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促进主动学习的形成

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如今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并掌握学习过程,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检验、自我评价, 实现学生自我探究学习语文的愿望, 从而使学习过程不断地得到优化。在朱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上, 大部分的环节都能充分体现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比如, 在初读课文时,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在品读第3自然段时, 请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方面好好读一读, 这看上去只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话, 但尽显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长此以往, 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就会形成于朱老师的潜移默化之中。

三、夯实基础知识, 有效运用

1.注重抓重点词品读课文

朱老师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 抓住了“各种各样”“懒洋洋”“威武”这三个词, 通过图片展示和动作表演的形式, 让学生感受到珊瑚的形态各异, 海参懒洋洋和大龙虾威武的样子。在这个过程中, 课堂的主宰是学生, 但并没有虚化或弱化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教师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如, 学生说到“海底的鱼多”时, 教师适时点拨:“从哪些词可以看出鱼多?”顺势而导, 因材施教, 学生自然而然抓住了“各种各样”“一半是水, 一半是鱼”“有的……有的……有的……”等重点词语, 从而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

2.注重句式训练, 学以致用

语文教学必须秉持“以知识为基础, 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朱老师在本堂课上这一点是做得非常好的。就拿教学珊瑚这一环节来说, 朱老师首先用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像美丽的花朵”“像分枝的鹿角”, 这样轻轻松松就带领学生走进了文本。然后朱老师再出示四幅珊瑚图片, 帮助学生练习用“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说话, 学生都说得很好。在帮助学生理解海水呈现“五光十色”特点的原因时, 朱老师通过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话等。此种方式, 又轻松地带领学生跳出文本, 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3.扎实落实识字教学和语言训练

朱老师在引导学生识字和进行语言训练等方面力求一个“精” 字, 训练精益求精。如, 课题中“饶”字的指导, 朱老师就花了心思, 采用与熟字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饶”字的字形;在生字词学习中注重同音字“参”“栖”的教学, 引导学生组词加以区分;重点指导了左中右结构的生字“懒”的书写, 教师先请学生观察“懒”字的结构, 在田字格中板演范写一个后再让学生临摹书写, 最后加以评价。朱老师匠心独运, 扎扎实实地进行识字教学, 引导学生运用识字经验学习生字, 指导学生逐步理解汉字的“音、形、义”, 识字教学精、准、稳。在理解“五光十色”一词时, 教师更是采用了换词比较、 图文结合等方式将语言文字训练落到了实处。

四、关注课堂生成, 有效延伸

1.注重情感体验, 落实“三维目标”

本课, 朱老师在教学海水和海底的两段重点课文时, 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范读、引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在朗读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当学生没有信心读好海水部分课文时, 朱老师及时给予了一个壮着胆子举手的小女生鼓励, 送给孩子一个微笑, 带领全班孩子给她送去赞许的掌声, 给这个内向胆小的女生树立了自信, 同时也给其他学生以信心, 使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获得成功的体验, 有效地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授方法的过程, 更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2.进行思维训练, 拓展文本空间

本课教学, 朱老师充分利用了文本资源, 引导学生朗读想象、 训练说话, 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如, 学习海底的生物鱼的一段文字时, 教师启发学生想象除了文本介绍的鱼的种类, 想象海底还有哪些形态的鱼。教师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有效地拓展了文本的空间, 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将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加大了、挖深了、拓宽了, 课堂成了思维的训练场。

五、思考及建议

1.课堂教学中当教师对学生启而不发时教师该采取哪些策略予以应对

如本课:一生在教师一再启发谈谈海底还有哪些鱼时, 由于生活经验缺乏, 一时语塞。此时, 教师不应再采取启发式引导, 而是否可以考虑观察体验、组内交流或生生互助等形式, 避免一再的追问造成了教师的强势, 学生的弱势。

2.处理课堂生成时, 教师还应该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

如, 在教师采用简笔画的形式板书海水呈现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用箭头标出了光的照射方向及大海的剖面图时, 教师的讲解非常生动, 大部分学生都被吸引了, 只有一个孩子自告奋勇地告诉大家:这是光的折射使海水变得“五光十色”。此刻的课堂生成在教师的预料之外, 但学生补充得非常好, 应及时给予表扬, 还可以请他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再进行教师的补充介绍可能会更有效。

3.朗读指导可以再细腻一些

如, 在指导学生读课文描写大龙虾和海参的句子时, 教师仅仅让学生观察大龙虾的样子和海参蠕动之慢, 甚至做一做动作来体会读一读。当然, 大多数学生能够读出感情, 个别读书有困难的学生却需要教师多关注, 多指导。此时教师还可以在学生朗读的轻重缓急方面做一定的要求, 或者给一定的示范, 不至于泛泛指导, 应让更多的学生准确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 获得学习的体验。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一、知识海洋细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一个数由3个百万、3个万、3个百组成,这个数是 ( ),读作( )。

2.天王星与太阳的距离为二十八亿九千二百万,写作(),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约()。

3.□45×8>2000(在□里填较小的一位数)

□05÷49<6(在□里填较大的一位数)

4.小红爸爸每次给小红100元生活费,小红每天用13元,可以用()天,余()元。

5.1个周角=()个平角=()个直角=()°

6.张先生自驾车出差,车速9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15分,两地相距大约()千米。

7.条形统计图分()式条形统计图和()式条形统计图。

二、是非曲直明判断(对的打“√”,错的“×”)(4分)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2.100个100是1万。()

3.角的两条边叉开的越大,角越大。()

4.江伟骑自行车的速度达60千米/时。()

三、众说纷纭慎选择(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8分)

1.在除法算式中,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10倍,那么商()。(被除数、除数都不为0)

六、生活数学活应用(共24分,1~4小题每题3分,第5小题8分,第6小题4分)

1.一台电话机76元,张主任带了600元,可以买几台电话机?还剩多少元?

2.王大爷养了48只狐狸,比养的兔子少240只,养兔子的只数是狐狸的几倍?

3.时令水果店共有3人,昨天共售出苹果36箱,每箱15千克,得货款3240元。平均每千克苹果多少元?

4.小轿车从广州到北京,如果车速120千米/时,需要行驶20小时,如果车速为100千米/时,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5.某县城乡小学生人数增减变化情况如下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6.李大妈做早餐,洗碗要1分钟,洗米要2分钟,洗菜要3分钟,炒菜要5分钟,下楼买包子、馒头要10分钟,烧稀饭要20分钟(用全自动电饭煲)。李大妈怎样安排才能使全家人尽快吃上早饭?(写出过程)至少需要多少分钟?

(祝贺你全部做完了,认真检查一遍,成功是属于你的!)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p11-12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2、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认识有小括号时,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使学生熟练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3、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准备1枝红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通过上这一单元的学习,请你说说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指名口答)

2、说明练习内容,导入课题。

二、指导练习

1、(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画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独立解答。

强调:列算式时要注意什么?(先算什么要划线)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互判。(注意:现算什么用红线划出来)

明确: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3、第3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先计算,后涂色。

4、(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让学生独立解答。

5、先比较哪种饮料便宜,有3种方法

解法一: 12÷6=2(元)解法二: 3×6=18(元)解法三: 12÷3=4(瓶)

3>2 18>12 6>4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再算每瓶便宜多少元?

3-12÷6

=3-3

=1(元)答:每瓶便宜1元。

6、(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提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不用行吗?

a.看情境图,先说说图意,收集数学信息。

b.独立解决问题

c.在小组内交流

d.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7、指导提问:获得数学信息——解决问题——根据画面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交流合作)

8、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24点”,游戏前说清游戏规则,先演示,然后分小组进行游戏。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一、单元教材简析:

和前几册教材的思路相同,本册教材除了在有关单元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外,还专门安排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来介绍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本单元主要是结合实际,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例如,学生在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又如,我们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集合,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难点:用集合圈(韦恩图)表示事物(元素)。

四、课时安排:

数学广角

2课时

重复

课前谈话

骆老师很智慧,你知道吗?你怎么知道的?

我的智慧表现在,我刚刚做了一件事,你们都知道我叫**了,可我还不了解你们对不对啊?可我用了一个小计策,一下子就知道每个孩子叫什么了,对不对***?**

你看看,我智慧吧?为什么我能把每个人的名字都叫上来呢?你知道吗?(生答)

对了,你们写在纸上的名字就代表了你们每一个人,明白了吗?他是你们的符号,所有同学郑重的把这两个名字放在一起,轻轻的推到桌子上面,这样我就能看到你的名字,把你叫上来了。***,是吧?

我们可以上课了吗?你们觉得自己聪明吗?刚才我们说了,骆老师怎么样?(智慧)那咱们聪明的人就和智慧的人搞些活动,看看你更聪明,还是我更智慧,行吗?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看看智慧的人给你们带来什么? 多媒体出示:理发师的困惑 师读题意

某理发师正在给客人理发,就听一声门响,“叔叔,我和爸爸要剃头。”又一声门响,“师傅,给我和父亲剃个头。”这时,理发师抬头一看,他很纳闷????

你知道,他纳的是什么闷吗? 生答

小朋友,你们真了不起,提出了那么多纳闷的可能。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理发师到底为什么纳闷,好不好?

多媒体出示:为什么只有三个人?被那个小姑娘猜中了,呵呵 为什么只有三个人啊?也没见谁出去啊? 生回答(两对父子,爷爷、爸爸、儿子)

我似乎明白点了,可我还需要动作来配合。同学们,举起手来。师演示:师傅,给我和父亲剃个头。叔叔,给我和爸爸剃个头。这四个人怎样就变成三个人了?快把手举起了我看看。

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两个手指头挪到一起了?(生:)

说明这两个人是一个人?他既是小孩的爸爸,又是老人的儿子。这样他就是他的爷爷,他就是他的爸爸。我听明白了,孩子,你真了不起。我听明白了,第一个是因为有了动作,二还是因为感谢你们的语文老师,多好的一句话啊,那就是既……又……(板书)。中间的这两个手指头合在一起,说明他既是小孩的爸爸,又是老人的儿子,早说呀,我不就明白了吗。感谢我们的语文老师,一组关联词让我们了解了这里面的关系,对不对?

那理发师还应该纳闷吗?行了,理发师别纳闷了,我们的小朋友把问题已经给你解决了。

理发师非常高兴,说,骆老师,替我奖励一下这些孩子们吧,想要这个奖励吗?看看理发师给同学们什么奖励?原来是一个活动:抢椅子

玩过吗?会玩吗?想玩吗?咱现在就玩,行吗? 抢椅子要有椅子,还要有人。谁来贡献椅子? 谁想玩?(两个同学,两把椅子)师:顺时针转,好吗?现在开始吧? 师:有问题吗?(生说,应该再加人)

师:哦,两个人,两把椅子,每个人都能抢到椅子,没意思。可以怎么办?加人或者减椅子,你们想加人还是减椅子? 师又叫了四个学生

现在可以开始了吗?还有问题?你 说 人太多了,椅子太少。师:刚才因为我激动,叫的人太多了。多了没关系,我们可以加……(椅子),我们一会椅子,一会加人。那是不可能的。

生:可以用石头、剪子、布来决定 师:多好的建议呀,和老师想的一样。(猜拳游戏开始)

现在可以玩抢椅子游戏了吗? 师讲游戏规则,游戏开始

掌声欢送。现在发表一下获奖感言吧,赢了怎么样?

这是一次很好的健身活动,并且这位同学勇夺金牌,抢椅子游戏的金牌,掌声呢?掌声送给谁啊?NO,NO,NO,要体现出咱们的大肚,来,你觉得掌声是送给谁的?就是送给你的?没关系,老师告诉你们,我们的游戏重在参与,我们应该把掌声送给谁?参与的同学。上来参与游戏的所有同学,好,我们请刚才上来参加游戏的所有同学站起来,全体起立,接受大家的掌声。

等等等等,还差一位呢?差一位,一共七位同学呢?不是,玩了两个游戏的,包括第一个猜拳游戏的也算。

同学们,稍等一下,咱们算一下。我是数学老师,知道吗? 玩猜拳游戏的几个人?4个,没错吧?师板书:4 玩抢椅子游戏的几个人?3个,4+3=7 还差一个没站起来的。把手放下,看来同学们对我的话还不老信呢,这样吧,我取出一样东西,见过吗?它会说话吗?它很公正对吗?我们现在也不说是你对还是我对,我们用它做个试验,可以吗?我用这个圈代表玩抢椅子游戏的人,用这个圈代表猜拳游戏的人,如果这两个圈里的人加起来是6人,就是你对,是7人就是我对,行吗?不反悔了吗?那就开始。

请玩了抢椅子游戏的人过来,请进来吧。3个人。请玩了猜拳游戏的人过来,4个人。

4+3,哎,怎么少一个人,那个人呢?你跑那里干什么? 生:她既玩了猜拳,又玩了抢椅子。

师:哎,说的有点道理。但是,我得看见事实啊,反正就是这个圈里有四个,这个圈里有3个,用事实来说话,让呼啦圈来说话。

生自己行动

让呼啦圈说话,反正这个圈里有4个,那个圈里有3个。让我们来看看。用英文来数,这个圈,再说另一个圈。

师不必不如弟子吗,到咱班才知道4+3=6,我错了,我改。还不同意,我照着你们说的改了,还不同意。那4+3=?怎么样得6?减一。

4+3-1=6,没错吗,为什么减一呢?

生:因为有一个人既玩了猜拳游戏又玩了抢椅子游戏,所以要减一。我突然发现,刚才我们帮理发师解决问题不也用的这组关联词吗?感情这组关联词真的有用,谁是既玩了猜拳又玩了抢椅子游戏的人?

师:感情你就是那个来回跑的人?他就是玩了几个游戏的?扮演了几个角色的?所以他站在一个很特殊的位置。对不对?好了,把他减去了,就应该得6。

好了,其他同学别动,你出来。就是你捣乱,减去了一,就应该得6,我们一起来数一遍。开始。(5个

师:你们说的,减去了他就得6了,你看看。谁想说? 生:因为他玩了两个游戏,要算一个,所以要减一

师:他说了一个词,公平。我们要把他减去,他就没了。公平吗?他能没了吗?那就要在他玩的两个游戏中留下一个,来代表他,对不对?在两个角色里,可以减去一个猜拳游戏的他,也可以减去一个抢椅子游戏的他,可是就不能减去他,那就杀人了,呵呵

师:那我可要问了,孩子们,我忽然明白了,可是,他要是玩了三个游戏,那你认为减几合适?要是玩了八个游戏呢?总而言之,要给他留下一个游戏,减去他多玩了的,重复的活动。谢谢你,小同学,这么有意思的一个位置,能让我们看看站在哪里吗?行吗?我们太好奇了,想看看。

生展示

师:我们给它起个名字 生:数学二环

师:掌声鼓励,掌声响起,我们把数学二环请到我们的黑板上,看看我们的作品怎么样?行吗?

呼啦圈总这么扶着太累,我们聪明的人和智慧的人总有办法,要把呼啦圈的信息留在黑板上。伸出你的右手食指,我们一起来描绘。

师用粉笔描出呼啦圈的位置。

我们多智慧啊,把呼啦圈去掉了,数学二环却留到了黑板上。谢谢你们,谢谢。我们多智慧啊,把数学二环的信息留到了…… 师皱眉

等一下嘛别骄傲的太早了,我们留下的太少了,你看,这两个圈差不多,那个是抢椅子游戏的圈?下次别忘了,把它写上就可以了。师板书

师:圈的信息是有了,人的信息没了。那怎么办呢?出个主意吧。生回答

师:你的主意出的太好了,把名字贴在黑板上。玩抢椅子的同学,过来,贴上。

师:还让呼啦圈说话行吧?看看他们出圈没出圈?对不对?掌声 他们都贴对了,贴的有点乱,我整理一下,(师把中间贴的移到一边)贴的美一些。美了吗?你有什么问题? 师:让玩猜拳游戏的同学过来。

不对,只来了三个同学,那一个呢?过来。你怎么了?生:我已经贴过了,不能再贴第二次了。

他在中间贴了一次就表示他参加了几个游戏?好聪明的同学,不过我要挑战,智慧的人要跟聪明的人挑战一下。这个名字,你既然参加了两次游戏,必须要贴上去,怎么办?

生贴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不许拿回去,必须贴上怎么办?出出主意吧,怎么办呢?谁来帮帮他?

对什么对啊?你比他更厉害,藏哪去了?

孩子们,你们真智慧。一个人可以扮演两个角色,这两个角色也可以合二为一。谢谢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做了那么多的活动,其实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现象。

多媒体出示:重复

师:现在有重复的现象吗?怎么样就有了?

再填一个什么?(圆圈)听你的,多媒体出示一个圆圈 重复了吗?没有 怎么样才能重复?用你的小手告诉我。

哦,明白了,他们两个要交叉。跟我一起来推一推,重复了,没有。再来推一次

现在有重复了吗?在哪里?上来指一指

在这里用哪个关联词来表示?说出来,既……又…… 在这里用哪个关联词来表示?只……没…… 想不想继续来挑战?一起来看花名册里的故事 多媒体出示:花名册里的故事

全班有多少人?你为什么不知道?生:不知道男生有多少人? 现在知道了吗?怎么算的?板书:19+17=36

师:不同意,今天我们研究的是重复现象,用的是既……又……,圈是这样说的,看看,刚才这个式子里面有个减一,忘了减一了。师板书:-1

怎么回事?

我明白了,男生里头没有女生,女生里头没有男生,他们没有重复现象。我突然明白了。孩子,谢谢你勾起了我的回忆,小时候,我的老师曾经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想听吗?孩子们,你们每一天的学习,都是浩瀚的数学海洋里的沧海一粟,学习问题,要关注他的条件,解决问题也要关注他的条件,千万不能犯这样的错误,我学习了什么,就用什么知识去解决所有的问题,那样就要出天大的笑话了。

是不是和这个例子一样了,他有重复的现象吗?他能减一吗?减二呢?

社会小调查 给爸爸找位置

这两个圈这样放合适吗?用小手告诉我怎么放?

为什么要这样放?有一种爸爸既喝酒,又吸烟,要给这样的爸爸留个位置。

师说统计要求

爸爸在中间位置的同学起立

你的爸爸吸烟吗?喝酒吗?那就是既吸烟又喝酒的爸爸 你的爸爸呢?

这些同学的爸爸及吸烟又喝酒,是什么爸爸?坏爸爸 怎么说自己的爸爸是坏爸爸呢?你来说? 我们不是说坏爸爸,是说爸爸身上的坏毛病 这里的爸爸是:只吸烟,不喝酒 还有一种爸爸,只喝酒,不吸烟 还有人没站起来啊?谁没站起来啊?你为什么不站起来呢? 板书:既不……又不……

这样的爸爸是好爸爸还是坏爸爸?好爸爸,好什么好,这样的爸爸没位置了?

好爸爸没位置了,加个小圆圈?加个大的。这个圈就代表咱班的爸爸们,好爸爸的位置在哪里?生指

哇,多伟大啊,一下就指出来,这些空白位置都是好爸爸的位置,看起来好爸爸不是没有位置,好爸爸更自由有更多的好位置。希望圈里的爸爸们尽早的跳出圈,成为好爸爸。

谢谢你们,让我明白了那么多的东西,谢谢你们帮助,让我完成了一项统计工作。

孩子们,随着统计的结束,这节课也就是结束了。你知道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吗?重复

NO,没有一节课的名字叫重复,重复也不是数学的概念,为什么没有这节课的概念呢?是因为你们可能还听不懂,因为你们还太小,六年以后你们会和他在高中的学习中见面,那时候他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想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那时候他的名字他叫:集合

叫什么?集合

虽然你不知道他的名字,可是你却认识了他张的这个样子,快用小手告诉我们长得什么样子?对了,对了,把手放下。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点,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猜一猜、找一找、说一说、圈一圈、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图片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利用四边形的特点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三、教学用具:

幻灯片、学习单、长方形、正方形。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各种图形组成了一个美丽的世界,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色彩。孩子们,请看大屏幕(出示图片)这些图片中有各式各样的图形,漂亮吗?(生:漂亮)在我们欣赏的这些图案中藏着很多四边形,谁愿意猜一猜,说说四边形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生1:四边形像长方形那样的。生2:四边形应该有四条边。生3: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组成的。生4:四边形有四个角„„)

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说得真好。这节课老师就陪着同学们一同走进图形的世界,去探索四边形的奥妙。师板书:四边形(生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发现特征。

1、在学习单中圈画四边形。

(课件出示)师:这里有14个图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习单中圈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然后与小伙伴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的想法一样吗。

(学生动手圈画,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说说你圈了几号图形?(指名回答,其他学生可以补充回答)师:那你们圈的到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圈出四边形)你都圈对了吗?不对的同学也别着急,在我们接下来的学习中你就会明白你为什么圈错了。

2、讨论四边形的特征。

师:现在我们把这些图形分为两类,四边形归为一类,把其他图形归为一类,然后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四边形,你发现了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如果你发现了就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3、集体交流。

师:谁想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些四边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1: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 生2:四边形都有四个角 „„

师板书: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强调:四条边要首尾相连。

小结: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师:好样的,孩子们!你们这种善于发现和思考的精神让老师佩服。那老师想考考你们的小眼睛能不能辨真假,你们怕不怕?(生:不怕)

4、(课件出示)辨析:观察下面的图形,是四边形的在()里打“ ”,不是四边形的在()里打“ ”

5、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孩子们,你们已经掌握了四边形的特征,那能不能找找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学生自由发言)。

生1:课桌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生2:大屏幕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生3:汽车的玻璃窗是四边形的 „„

6、画四边形。

师:孩子们,老师要再一次为你们竖起大拇指,你们用你们的慧眼在我们身边找到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你们能把这个奇妙的图形画出来吗?请同学们用直尺和笔在学习单的点子图中画出形状不同的两个四边形。(学生动手画四边形,教师巡视)。

(三)自主探索,长、正方形的特征。

从学生画的四边形中挑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提问:这位同学画的四边形是我们以前认识的()和(),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比较特殊的四边形,你们知道它们特殊在哪儿呢?(预设:如果学生能说出来,学生说完后,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验证。如果说不出,按以下教学方法进行。)

1、自主探索。

师:那就请同学们拿出学具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用三角板中的角比一比它们的角,用直尺量一量它们的边,也可以用对折的方式比比它们的边,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2、汇报交流,课件演示,演示中介绍长方形、正方形边的名称。生1: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2: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生3: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4: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3、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

生1:相同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

生2:不同点是: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4、在方格纸上画长、正方形。

师:孩子们,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那你们还能用你们的巧手画出它们吗?请你在学习单的方格中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师巡视指导)

(四)巩固练习,提升能力

师:孩子们,你们在学习中的这种乐学善思、认真踏实的品质深深感染了我,老师相信你们今天的收获是满满的,对吗?那敢接受我对你们的考查吗?

1、填空。

四边形有()个角,有()条直角边。长方形有4个()角,它的()相等。

正方形有()个()角,它的()相等。

2、涂颜色。

要求:长方形涂红色,正方形涂黄色,其他四边形涂绿色。(课件出示)学生说出涂几号。

3、信封里装的是个四边形,猜一猜可能是什么形状。

(五)全课总结,知识整理。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四边形,并且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下节课我们将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

四边形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一、认真读题,谨慎填空(每空0.5分,共17分)

1.3除以11的商用循环小数表示为(),得数保留三位小数,约等于()。

2.王老师的身份证号码是330724198009300011,我们可以知道王老师的生日是()月()日,今年王老师()岁了。

3.《哈利波特》一书一共有a页,小红每天看x页,看了3天,一共看了()页,还剩()米。甲、乙两地相距86千米,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x小时,86÷x表示()。

4.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6cm和8cm,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dm,和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5. 3米5厘米=()米 0.6平方米=()平方分米

720000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

6.在○里填上“<”、“>”、“=”。

9.3×0.95○9.310.5÷2.5○10.5÷1.25

4.95×99+4.95○49.5×102.3×4.6○0.023×46

7.口袋里有红球1个,绿球2个,黄球3个。任意摸出一个球,红球的可能性是(),绿球的可能性是(),黄球的可能性是(),黑球的可能性是()。

8.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28÷0.4=()÷43.5÷0.007=()÷7

9.一根彩带长6.4米,每1.4米剪一段,这根彩带可以剪( )段;60升油装入容量为7升的油桶中,需要( )只油桶。

10.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顶角的2倍,那么它的顶角是()度,底角是()。

11.粗心的小明计算一道乘法题时,把因数4.2错写成了42,结果得158,正确的得数应该是()。

12. 阴影部分的面积用字母表示是(),周长是()。整个图形的面积用字母表示是()。

13.在□里填入相同的数,使等式成立。

2.4×□-□×1.5=1.8

二、仔细推敲,认真判断(每题1分,共6分)

1.无限小数一定大于有限小数。()

2.5.010010001…是循环小数,0.7777不是循环小数。()

3.观察一物体时,一次最多能看到3个面。()

4.2a×a>a。()

5.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6.一个整数除以一个小数,商一定比这个整数小。

()

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第1、2、3题每题3分,第4、5、6、7、8题每题5分,共34分)

1.妈妈带了50元钱到新世纪商场买25千克大米,钱够吗?(列式解答)

2.妈妈买了3千克橘子和4千克苹果共用27.60元,已知每千克橘子的售价是3.20元,每千克苹果的售价是多少元?

3.一只鲸的体重比一只大象体重的37.5倍还多12吨。已知鲸的体重是162吨,大象的体重是多少吨?(用方程解)

4.一个梯形果园,它的下底是240米,上底是180米,高是60米。这个果园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棵果树占地9平方米,这个果园共有果树多少棵?

5.学校买来的桌椅一套需要140元,桌子的价钱是椅子的2.5倍,桌子、椅子各需多少钱?

6.张大伯用篱笆围一块梯形的菜地(如下图,一边靠墙),篱笆长80米,求这块地的面积。如果每平方米收菜10.2千克,这块地共收菜多少千克?

7.某地通讯公司通话的收费标准有两种:

(1)月租18元,通话费每分钟0.18元;

(2)无月租,通话费每分钟0.22元。

若张老师每月的通话时间为150分钟,他选择哪种标准比较省钱?为什么?

8.五年级有14人分两组举行踢毽子比赛,成绩如下:

甲组:55,37,25,5,46,12,9。

乙组:31,36,34,15,21,34,18。

(1)请分别求出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你认为这两个组中,哪个组的成绩更稳定些?为什么?

七、选做题(共10分)

1.规律填数:1+3、2+4、3+5、4+6……第100个算式的和是()。

2.韩旺在计算一道小数除法算式时,把除数的小数点漏写了,结果得到的商是8.4。已知被除数是210,正确的商是()。

4.妈妈到粮食店买米。如果买20千克大米,所带的钱还剩5.5元;如果买同样的大米25千克,则差7元。妈妈带了多少元钱?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上册59——6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使学生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秒的概念建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时间单位?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师:我们来看课本59页,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是什么时刻?(师根据回答板书,注意两种书写形式。)你是怎样知道这个时刻的?

(出示钟面):钟面上有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

时针走一大格是多长时间?分针走一小格是多长时间?走一圈呢?

(通过复习,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特别是对进率60的认识,为学好秒做好铺垫)师:钟面上还有一根细长的针,谁知道是什么针?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秒

师:你对秒有哪些认识?

学生说出对秒的了解。

师:读读课本60页内容,了解了解课本是怎样介绍秒的。完成下列问题:

秒是较长还是较短的时间单位?

在哪些地方常用到秒?

2、感知秒

师:一秒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1)、让学生听秒针的滴答声,告诉学生两次滴答声之间是一秒。听多次。

(2)、学生边听滴答声边默数数字:从1数到60。

师:1秒是长还是短?

3、秒与分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边听表边数数,从1数到了60,这时秒针转了几圈?

师:一圈就是60秒,(对着钟表)这时分针走了一小格,你认为秒和分有什么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1分=60秒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秒比分长还是短?

4、秒的概念建立

(1)、师看表,生写字。(1分钟为限)

(2)、一生在楼道内跑,师生共同计算1个来回的时间。

三、巩固练习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得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

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因数中间又0的笔算乘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与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准确、迅速地进行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用课件呈现3幅图。

(1) 一天王母娘娘叫七仙女到蟠桃园去摘仙桃为自己祝寿。

(2) 七仙女到蟠桃园,只见树上一个仙桃都没有了,孙悟空正坐在桃树上吃桃子。

(3) 课本第83页主题图。小精灵问:一共摘了多少个仙桃?

二、探索新知

1、关于0的乘法

想一想:要算一共摘了多少个仙桃,用加法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0﹢0﹢0﹢0﹢0﹢0﹢0﹢0=0

用乘法怎么列式计算?

板书:0×7=0 7×0=0

想一想: 0×3=□ 9×0=□ 0×0=□

观察上面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你们想的和小精灵说的一样吗?(学生汇报)

小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2、练习“做一做”中的题。

想一想0和一个数相乘与0和一个数相加结果有什么不同?

3、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呈现例6的主题图

教师提问:老寿星为什么会长寿?(生命在于运动)

小精灵问:你能算出老寿星每天步行多少米吗?怎么列式?

教师提问:你能先估计算积大约是多少吗?

让学生各自独立计算,全班交流不同的算法。请学生说出计算的过程。

算法一: 500×3=1500

8×3=24

1500+24=1524

算法二: 508

× 3

----

1524

教师提问:因数十位上的0应该怎么乘?(小组讨论并汇报)

小结:不管因数中间是否有0,都要用这个一位数去乘多位数里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乘。

三、巩固深化

谈话:现在正是小朋友们长身体的时候,所以我们一定要参加体育锻炼哟!你们瞧,聪聪就要去参加智力长跑了,我们也去参加好吗?

智力长跑第一关:比一比。

① 口算

0×2= 0×0= 0×9= 2×0=

0+8= 9×0= 6+0= 6×0=

智力长跑第二关:填一填。

② 在○里填上合适的符号。

0○3=3 0○3=0 4○0=0

4○0=0 1○0=0 1○0=1

智力长跑第三关:算一算。

③ 笔算

506×9= 309×4=

智力长跑第四关:想一想。

④ 你能很快说出下面两个算式那个得数大吗?

1+2+3+4+5+6+7+8+9+0=

1×2×3×4×5×6×7×8×9×0=

智力长跑第五关:玩一玩。

⑤ 游戏:小组合作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0~9”的数字卡片,从中任意拿出4张,编成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要求三位数的中间必须有0)再算出来,看谁编的题多。

四、评价体验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设计: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5 0 8

× 3

------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体会加法的意义,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经历探索和交流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工整的习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直尺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一)复习

(1)开火车口算

30+40= 40+50= 83+5= 33+6=

20+60= 10+25= 21+30= 45+30=

(2)指名说说以下几个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73、63、40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观察情景图,获得信息

师: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去参观博物馆。看,他们来到了博物馆门前,小精灵明明正热烈地欢迎他们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出示P11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全班汇报发现。(二(1)有35人,二(2)有32人,二(3)37 人,二(4)34人,每班由2名带队老师)

2.看图提问

师:你能根据图来提出数学问题吗?(生自由回答。)

师:有这么多的问题,关于二(一)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我们如何解答呢?二(一)班和二(二)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呢?(学生独立思考。)

二、探究建模

1.出示:二(1)班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5+2=37。(2)用小棒,先摆3捆5根,再摆2根,合起来是3捆零7根,也就是37。(3)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十位3+0=3,在十位下面写3,所以等于37。师生共同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数位要对齐,分开点写,用尺子)。

2.出示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4.出示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2和P13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共同订正。

四、回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出示蜜蜂图片问:同学们,认识这种昆虫吗?

2、对于蜜蜂,你们知道什么?学生自主交流。

3、让我们带着喜爱的心情来读读课题。

【检查字词 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认读生字。学生读,齐读(2)给生字组词。3.认读生词

4.整体感知。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精读课文 自主探究】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法布尔为什么要做实验呢?(理解“听说”)

(3)从这里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不轻信,不盲从,追求真理,讲事实)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法布尔没有迷信别人的结论,而是自己动手做实验。你们有兴趣知道他是怎么做试验的嘛?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一看法布尔是怎么做实验的。(屏幕展示先„„接着„„然后„„最后)在课文中找一找,给每个步骤标上序号。

(2)请几位同学来说一说。学生自由发挥。

(3)实验的步骤我们都知道了,那每一个步骤的目的是什么呢?可以小组间互相讨论。

(4)从这些做法中你看出法布尔是一个怎样的人?(考虑周到、做事严谨、思考全面)

(5)蜜蜂放出来以后,作者又看到了什么? ① 请同学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 ② 理解“散”。法布尔解开纸袋,蜜蜂到处飞。要是是你看到了这样的场景,你会怎么想呢?你觉得小蜜蜂们还会不会找到回家的路呢? ③ 理解“几乎”。蜜蜂是真的碰到地面了吗?这个“几乎”在这里体现了什么?说明文章写得怎么样?(非常严谨)把蜜蜂将触但未触及地面,在空中艰难飞行的场景描绘出来了。④ 看到这些场景,作者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出示句子“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你能给这句换一种说法吗?带着和作者一样的心情去读读这一句。

(6)这一自然段我们学习了法布尔做实验的过程。齐读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谁来说说,法布尔做了一个什么试验?

2.这个试验接下去发生了什么呢?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精读课文 探究结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3、4、5自然段

2.法布尔把蜜蜂放在纸袋里,放到两里外的地方了。法布尔是怎么推测的?为什么他会这么推测呢?说说理由。

3.那到底试验的结果是怎么样的?谁来说一说。

出示句子“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他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小蜜蜂居然回来得比法布尔还要快,而且还猜了花粉回来,真是太神奇了!小女儿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法布尔的心情有时怎么样的?(激动、高兴、意外)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

4.试验的结果还有什么?课件出示句子“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又发现了十五只背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

5.这些小小的蜜蜂是在怎样的情况下飞回来的?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读到这里,这些可爱的小蜜蜂给你什么感受呢?

6.同样,作者也对这些小蜜蜂赞叹不已,萌发了对他们的喜爱之情。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去读一读3、4自然段。

7.对于这样的结果,法布尔得出了怎样的结论?(齐读第五自然段)

(1)理解“本能”的意思。并举例说明。(2)在这个结论中,法布尔肯定的是——“蜜蜂辨认方向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法布尔还无法解释的是——“蜜蜂能辨认方向的本领”。

8.齐读全文。我们在去读读课文,感受可爱又聪明的小蜜蜂吧!【拓展总结】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教案 篇12

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作者及当时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的内容,领悟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本课的难点。

2、感受小女孩几次擦着火柴出现的幻象,从而感悟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深切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起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培养学生的爱心,并启发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激发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划分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3、联系小女孩的生活背景,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初步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本文的朗读录音,安徒生的资料简介与写作背景简介录音。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板书:卖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

同学们,你们喜欢世界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吗?你们有谁知道安徒生是哪国人吗?他都写过什么作品?你们又听过他的哪些故事呢?谁来说一说?(学生简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安徒生笔下的这篇名作《卖火柴的小女孩》。

2、播放安徒生的简介与写作背景简介录音。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童年生活贫困不堪,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因此,他童话中的主要人物都是一些不幸的受欺侮的穷苦人。在创作生涯中,每逢圣诞节,他总有一本新的童话集出版,作为献给孩子们的礼物。他的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他的童话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为世界各地的儿童和成人所喜爱。的作品有《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在这些童话里,他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和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达官贵人的虚荣、残酷和腐败作了无情的揭露,对幸福生活充满了向往和热爱。

写作背景:《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846年。当时有个朋友要求他为一幅拿着一束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画写一篇童话,这幅画让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亲的苦难

童年。当安徒生的母亲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她就被赶出家门到街上求乞,但她不愿求乞,又不敢回家,于是她就躲在城里的一座桥下坐着。没有鞋穿,她只好用双手抱着双脚取暖,安徒生就是怀着对母亲深切的同情及对世道的不平,创作出了这篇童话故事。

二、教学设计

1、播放本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听,真正地走进故事,了解故事梗概。)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标画出相关词句,回答相关问题,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初步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作者是怎样描述小女孩卖火柴的情景的?说明了什么?(标画出相关的词句:“冷极了”“下着雪”“快黑了”“大年夜”“赤着脚”“又冷又饿”“哆哆嗦嗦”“蜷着”“缩成一团”)

学生甲:小女孩在这样寒冷的大年夜里光着脚卖火柴,说明小女孩的生活很痛苦、很悲惨。

老师小结:大年夜本应该是孩子与父母团圆欢聚、最幸福的时候,可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却在此时流浪街头,叫卖火柴。说明小女孩的生活境遇非常悲苦。

(2)小女孩“没注意”什么?她“忘不了”什么?为什么?

学生乙:小女孩“没注意”的是她美丽的金发,她“忘不了”的是大年夜。因为饥饿与寒冷使小女孩顾不了自己的美丽,她更需要的是温暖与食物,突出了小女孩生活的悲苦。

老师小结:在这样一个本应幸福温暖的夜晚,小女孩走在又冷又黑的街上叫卖火柴,要为家里挣一点儿钱来维持生活。这是一个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呀!她眼巴巴地看着有钱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无可奈何地闻着街上飘着的烤鹅香味。这段描写流露出作者对小女孩深深的同情。

(3)为什么小女孩一次又一次擦燃了火柴?共擦了几次?

学生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是为了看到一次次美好的幻境。

(4)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了什么?之后的结果如何?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学生丁:因为“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她燃亮了火柴,感觉“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但是,美妙的幻境很快就因为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了。联系上面的内容想象,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冰天雪地的大街上,已经走了一天了。这时候她是多么渴望得到温暖啊,所以小女孩才在幻境中看到大火炉。从作者的描述中,我可以体会到小女孩在幻境中的满足与欢乐,同时又与残酷的现实作了鲜明的对照。

(5)小女孩后几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了什么?

饥饿 食物……烤鹅 寂寞 欢乐……圣诞树

孤独 慈爱……奶奶 痛苦 摆脱……飞走……

(6)在当时的社会,小女孩真的能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吗?

学生戊:当然到不了,这只是小女孩死前的一种美好的幻觉。在那黑暗的社会中,小女孩只有饥饿与寒冷,没有欢乐和温暖,最后冻饿而死。这充分说明社会的不公平。

老师小结:虽然小女孩一次次地擦燃火柴,可是火柴却一次次地熄灭了。她的眼前没有火炉,只有寒冷;没有烤鹅,只有饥饿;没有圣诞树,只有寂寞;没有奶奶,只有孤独;没有得到摆脱,只有面临死亡。小女孩用死亡摆脱了寒冷,摆脱了饥饿,摆脱了痛苦!这更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7)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甲:这篇课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寒冷的大年夜,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头叫卖火柴,她又冷又饿,为了取暖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在火光中,她看到种种美妙的幻境,最后冻死在街头,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老师小结: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里因饥寒交迫而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作者通过用美妙的幻境与残酷的现实生活作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控诉了当时的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和不幸遭遇寄予的深切同情。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故事的情节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

(1)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学生甲:全文以火柴为线索,先叙述了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之后写小女孩蜷缩在墙角里擦燃火柴取暖,并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境;最后写小女孩捏着烧过的火柴梗冻死在街头。

(2)按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全文可以分成几段?

学生乙:全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4自然段):讲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小女孩痛苦、悲惨的生活现状。

第二段(第5~9自然段):讲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眼前产生种种幻境。美丽的幻境与冷酷的现实对比,体现出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三段(第10、11自然段):讲了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

4、体会作者想象的合理性。(让学生联系小女孩的生活背景,围绕“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吗?为什么?”这个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想象的合理性。)

老师小结:这些都是小女孩在擦燃火柴时所看到的美妙幻境,不是实在的事物,是作者的想象。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有疼爱,她是多么渴望得到温暖,得到食物;渴望像别的孩子那样得到欢乐,得到圣诞礼物,她是多么想念疼爱她的奶奶呀!可是这些都根本无法得到,只能在她临死之前的幻觉中出现。在这强烈的对比中更突出了小女孩的可怜和悲惨。

5、结束语。

同学们,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很遥远,她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走进小女孩生活的那个环境,用心感受她内心的痛苦,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1、“读”是语文课的基础。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或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自己选择读、说的内容、形式。全班交流时,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独立体验。

2、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想象和表达能力、朗读能力。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让学生谈感悟、抓重点词、表演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目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品读课文内容,通过分析、理解重点词句,进一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深切同情。

2、整体把握故事的情感旋律,重点感悟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深刻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人物的悲惨命运,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准备:

《卖火柴的小女孩》录像片段,本课重点句段及问题投影。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文题目)下面,我们一起观看录像,让这个录像片段把我们再次拉回到19世纪那个寒冷的夜晚……(播放录像片段)

老师过渡:在一个又冷又黑的晚上,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卖火柴的小女孩孤苦伶仃,饥寒交迫,最终被冻饿而死。这是个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呀!下面让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课文,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设计

1、标画词句。(引导学生细心读课文,标画出有深刻含义的词句。)

2、分析词句。(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分组讨论,交流感受。弄明白作者这样写的目的,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1)课文几次提到“大年夜”?都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到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甲:课文三次提到“大年夜”。第一次是在课文开头,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出去卖火柴;第二次是写小女孩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看着别人家窗户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心里忘不了这是“大年夜”;第三次是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

老师小结:课文三次提到“大年夜”,这是给故事安排的特定时间与特定环境。“大年夜”本应是欢乐的、幸福的,而小女孩在大年夜走在街头,在大年夜看着别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在大年夜冻饿而死。大年夜的节日氛围更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更能引起人们对她的同情。

(2)“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乙:说明火柴是小女孩一家人生活的来源,对小女孩来说,每一根火柴都很珍贵。联系上文她一根火柴都没有卖掉,内疚与怕挨爸爸打的恐惧使她更不敢浪费一根火柴,但是难忍的寒冷逼得她顾不得挨打,终于抽出一根。

(3)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学生丙:这道“奇异”的火光,使小女孩看到暖烘烘的大火炉,得到了短暂的温暖和满足。在这雪花漫天飞舞的“又冷又黑的晚上”,这对于一个“赤着脚”“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蜷着腿缩成一团”“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的小女孩来说,实在是非常可贵的。

(4)你从小女孩看到的烤鹅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丁:小女孩又冷又饿,饥寒交迫,“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她已经一整天没有吃东西了,而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这个饥饿难忍的小女孩多么渴望得到食物哇!

(5)小女孩为什么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

学生戊:大年夜是一年中最令孩子兴奋的时刻,可以围着美丽的圣诞树尽情地欢乐。又冷又饿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也不例外,她也需要欢乐,渴望得到欢乐。这体现出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之情。

(6)小女孩为什么在第四次擦燃火柴时看到了慈爱的奶奶?

学生己:从“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来分析,小女孩孤苦可怜,家里只有奶奶最疼爱她。在小女孩面临绝境的情况下,她最想念的就是奶奶,自然在幻觉中看到了奶奶。

(7)小女孩第五次擦燃了一大把火柴,为什么?

学生庚:小女孩的目的是把奶奶留住。对小女孩来说,这世界上没有光明,没有温暖,奶奶的出现使她无比留恋。她清楚地知道,火柴一灭,慈爱的奶奶就会不见了。所以,她不顾一切,“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老师小结:这里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联系上文,小女孩在多次幻想破灭之后想起了死去的奶奶,渴望用一大把火柴来留住这世界上疼爱她的奶奶,所以她孤注一掷,擦燃了一整把火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小女孩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3、整体把握故事的情感旋律,重点感悟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深刻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出示语句及问题)

(1)“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出示问题:小女孩既然是被冻死的,为什么还“嘴上带着微笑”?

学生甲:这是因为小女孩曾在幻想中感到自己的灵魂飞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天国去了。她就是在这样美好的幻想中死去的,所以她的“嘴上带着微笑”。

老师小结:幻想与现实、死亡与微笑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引发人们对她的无限同情。

(2)“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出示问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把它放在全文的结尾,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乙: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女孩冻死了,但谁也不知道她曾经在幻境中看到过温暖的大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在幻境中她和奶奶一起飞向天国,去寻找那再也“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生活。把它放在全文的结尾,使我们感到小女孩死前是那样向往美好的生活,但她只能在幻境中看到她想要得到的东西,而结局又是冻死在街头。如此鲜明的对比,更使我们同情小女孩的不幸遭遇。

学生丙:“她曾经多么幸福”是指她曾经有过的幸福,是指她擦着火柴时出现的种种美好的幻想。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她是没有幸福可言的。“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是指在新的一年里她幸福了,这里的“幸福”实际是反语,真正的意思是死亡。因为她用死亡摆脱了寒冷、饥饿与痛苦的生活。透过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老师小结:课文没有写小女孩最终幻想的破灭,而是让小女孩在美好的幻想中飞走了,这是因为作者实在不忍心让这个有着悲惨遭遇的小女孩再一次地失望了。小女孩用美妙的幻想来满足自己对幸福的渴望,但她一次又一次地被拉回到痛苦的现实生活中,幻境越是美好,越体现出现实的悲凉,越体现出这个黑暗社会的冷漠无情。最后,作者让小女孩用死亡来摆脱冷、饿、苦、痛,用死亡来摆脱这个悲惨的世界。还有比死更能说明悲惨的吗?这表现出作者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以及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无情揭露与控诉。

4、赏析全文。

人教版三年级音乐上册捉泥鳅教案 篇13

一、教学内容:《捉泥鳅》

二、教材分析:

《捉泥鳅》是由台湾音乐人候德健作词作曲。歌词生动地描写了“我”急切地哀求“大哥哥”去捉泥鳅的情景。

全曲为四四拍,小调式,一段体结构,共四个乐句。音乐的节奏、旋律与歌词语言的节奏音调巧妙结合,平易流畅,朗朗上口。歌曲以活泼、风趣的音乐主题为素材,进行了多次重复变化,充分体现乐乡村孩子天真快乐的情趣。歌词表现的内容具有非常浓厚的乡村气息,通过演唱可以让学生多农村生活有初步的了解,并从中感受乡村孩子在雨后捉泥鳅的喜悦心情。

三、教学建议

1、歌曲中多次出现了“一字一音”,可让学生先找一找,再准确演唱。可以先慢速练习,熟练后再回原速。

2、以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再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捉泥鳅”的快乐。

3、掌握好附点节奏。每一个乐句都有附点节奏,全曲共四个乐句,共有八处附点节奏,老师可通过聆听和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掌握。

4、第三、四乐句有一个高音do的同音反复,同时还有附点节奏,老师可通过自己的范唱和反复练习,以及乐句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掌握。

四、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以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捉泥鳅》,并且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捉泥鳅”的快乐。

2、学生能够认识四四拍的拍号并了解其意义。

3、了解并能分辨一字一音与一字多音的演唱方法。

五、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以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的演唱歌曲《捉泥鳅》。

教学难点:附点的演唱、四四拍的强弱规律的掌握。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话题导入。

1.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 情境创设,图片导入。(童年游戏图片)

师: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快乐么?玩过哪些游戏? 生:

师:我们来看图片中的游戏,你们玩过么?

师:请同学们来看一下,图片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

师:原来他们在捉泥鳅啊 第二环节:歌曲新授

1、初听

师: 下面我们来听一首,你们听到了什么?并且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听后感受到的歌曲是什么情绪呢?速度又是怎样的呢?

(欢快地、活泼地、风趣地、中速)

2、二听

师:请同学们再听一遍,并且仔细观察乐谱中,歌词中表现了小朋友怎样的心情?(8处)

生:特别想捉泥鳅

师:那你从哪些歌词中感觉到小朋友特别想去捉泥鳅呢?

(天天我等着你,等着你捉泥鳅)(课件:播放歌曲)

3、三听

师:请同学边听边观察歌谱,画圈的部分有什么节奏特点? 你知道这是什么节奏么?

三、学习歌曲

1、找相同乐句

师:现在老师为你们来演唱一下《捉泥鳅》,请同学们仔细听,这首歌曲,一共几个乐句?请找出相同的乐句。

(师弹琴,演唱)

生:四个乐句

师:请你说出相同的乐句是什么? 生:第三、四乐句。

师:你能试着唱一唱么?(师弹琴,生演唱三四句)

2、接龙唱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尝试着把第一、二句再来唱一唱吧。

4、解决一字多音的问题。

5、理解拍子: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首几几拍的歌曲吗?

(四四拍。它表示的意义: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唱四拍。它的强弱规律为:强、弱、次强、弱)

6、声势训练:以第一句为例子,第一拍:跺脚

第二拍:拍腿

第三拍:拍手

第四拍:拍肩

7、师:我们自己打着拍子再来完整的演唱一遍这首歌曲。

四、唱歌谱

1、小组讨论

师:下面我们来唱一唱歌谱吧,首先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唱一唱。

2、跟琴演唱

师:接下来,我们跟着琴来唱一唱

3、找难点

师:请同学找一找,那一句最难唱。

师:那我们把这句难唱的来唱一唱,注意附点节奏。4.巩固唱

师:下面,我们一起整体唱一唱歌谱

五、自由编创、拓展

1、自由编创

师:每首歌曲都有它的情节,这首歌曲里描述了哪几个人?

师:你能将这其中的人物表现出来吗?你可以找搭档配合,同学们想一想,动一动,一会请同学们表演唱。

请同学们表演并评价。(课件:播放歌曲伴奏)

2、拓展

师:童年的时光总是美好的,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充满童趣的歌曲给了我们美好的感受和回忆,希望每个同学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美丽童年,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歌。(播放视频童年)

第四环节:

第四环节:歌曲欣赏

1.师:捉完了泥鳅,好累呀!现在我们来休息一下,聆听校园歌曲《蜗牛和黄鹂鸟》《让我们荡起双桨》。(课件:播放歌曲)

2.课堂小结。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4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九个生字和新词,会用常用词语说、写句子。

2、正确观察图画,理解句子的意思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秋天景象的特征,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力。

3、会用“(谁)有的(做什么)有的(做什么)”的句式说、写句子。

4、能流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和默写课文。

5、能看图说、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秋天的特征。

2、能运用新句式说写句子。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知道秋天的景象。

四、教具准备:

挂图、大字课文、词卡

五、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现在是秋天了,同学们看看秋天有哪些景象:树叶变黄了,庄稼熟了,……

2、板书:9 秋天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1、出示挂图,让学生感知图意。

2、老师讲解图的大概意思。

3、让学生读课文,找出生字词。

渐渐 一群 大雁 往南飞 它们 熟了 摘棉花

4、教师范读词语。

5、带领学生读词语。

6、联系课文讲解词语意思。

7、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雁”、“摘”、“熟”

8、学生练写词语。

9、组词:

渐( ) 群( ) 雁( ) 往( )

南( ) 熟( ) 摘( )

三、练习

1、读词语。

2、说说词语的意思。

四、小结

本课的词语较多,有的容易写错,课后要多读一读,多写一写。

五、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默写写词语。

渐渐 一群群 大雁 它们 摘棉花 景象

二、理解课文内容。

1、集体读课文。

2、指名给课文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问:这一自然段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象?

(3)板书:天气凉了

树叶变黄了 从树上落下来

4、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弄清图上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大雁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3)指名学生说出书上的句子。

(4)师生一起归纳第二自然段的段意。

5、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第三自然段。

(2)看图结合课文,理解第三自然段的意思。

(3)问:图上有谁?他们在做什么?

(4)引导学生回答。

(5)让学生说说这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三、巩固练习

1、读课文。

2、说说课文写了秋天的那些景象。

四、课堂小结

秋天是美丽的,课后同学们可以看一看,然后告诉老师你还看到了秋天的哪些景象。

五、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默写词语。

渐渐 大雁 往南飞

摘棉花 景象 它们

2、读课文。

二、句顺教学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挂图。

2、让学生看图,按照顺序说说句子。

3、集体看图复述课文。

三、朗读训练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图画。

2、结合图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3、教师泛读课文。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句子中的停顿。

5、集体朗读课文。

四、练习背诵

1、先让学生复述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图文对照,看图试背。

3、分段背诵。

4、指名学生背诵课文。

五、作业

背诵课文。

第四课时

一、读拼音,打指语,写词语。

dà yàn jiàn jiàn yì qún qún

( ) ( ) ( )

shú le jǐng xiàng qiū tiān

( ) ( ) ( )

1、指导学生读拼音,打指语,

2、让学生独立读拼音,写词语。

3、教师纠正后,让学生读一读词语。

二、在括号中填上适当的词语。

1、出示习题:

树叶落下来。

树叶( )落下来。

树叶( )( )落下来。

农民摘棉花。

农民( )摘棉花。

( )农民( )摘棉花。

2、老师讲解题意。

3、让学生独立填一填。

4、教师纠正后,让学生读一读,理解句意。

三、把句子补充完整,再读一读。

1、出示习题:

秋天,( )渐渐凉了。

一群群( )往南飞。

树上的( )纷纷落下来

2、指名学生填空。

3、师生评议。

4、学生读句子理解句意。

四、作业

完成书上一、二、三题。

第五课时

一、复习检查

1、仿写句子

农民们 有的 割稻子, 有的 摘棉花。

( )有的( ),有的( )。

( )有的( ),有的( )。

2、填空

树叶落下来。

树叶( )落下来。

树叶( )( )落下来。

二、练习

1、集体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哪些秋天的景象?

天气凉了,树叶黄了

大雁往南飞

庄稼熟了

2、提名默写课文。

3、看图说、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

(1)出示挂图:

A观察树上的叶子怎样?

B画的是什么地方?

C同学们在做什么?

(2)提示学生联系课文,想一想是什么季节?

(3)让学生试着说句子。

(4)老师总结:

秋天,树叶变黄了,纷纷从树上落下来。校园里有很多树叶。放学后,同学们把地扫得干干净净。

三、作业

第七题。

教学后记:

学生对一年当中季节的概念很模糊,在教学本课时,我“借题发挥”,在了解秋天的同时,拓展到春天、夏天、冬天,让学生对季节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上一篇:新老教师帮扶工作汇报下一篇:市局政务公开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