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强民主文明的素材

2024-06-24

富强民主文明的素材(通用4篇)

富强民主文明的素材 篇1

今天的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交流中,我们组主要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方面切入,以此为基础,阐述这一重要理论创新对于当代中国在价值体系方面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如果一个社会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就无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国来说,2013年12月23日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的重要性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系统,核心价值观能否与时俱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 深刻变化,这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多样性、多变 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彩纷呈。在这种思想多样、价值多元的条件下,只有大力 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 共识和思想共鸣,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实现 “中国梦”的思想动力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简洁明了的表达,不仅让国内广大群众很快明白国家和民族追求什么、人民追求什么,而且减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多地从意识形态角度去解读的可能性,让国际社会明白中国人拼命努力到底是追求什么伟大目标,对中国的战略意图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中国梦响应世界各民族的伟大梦想,有助于加强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实现国家建设目标的思想要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立足国家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

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 明建设,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目标,我们党在过去曾经把这个共同价值追求表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人民幸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经 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宏伟目标,这个宏伟目标从价值追求角度来说就是要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就 是说经济上要越来越富强,政治上要越来越民主,文化上越来越文明,社会和生态上要越来越和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符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是一个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 发活力、振奋精神的价值目标。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第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深刻内涵。

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当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为世界瞩目,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汇聚、升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成为共同追求。

1)富强

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

我们的国家自从摆脱横亘在国民头顶的三座大山以后就一直在向国富民强的目标奋力竞发。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终于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GDP的巨大跃升,社会基础建设的逐步完善,以及航空航天事业的喜人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升到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但是由于着发展结构的不完善,这些发展结果的光环上并不那么光艳。

有批评者整天对与国家发展抱有消极的心理,批评用上亿的衬衣换取一架飞机,用低廉的价格打开国际市场的商品和所消耗的农民工劳动不成比例,等等。但是我却不这样认为,正是在这样的付出中,我看到了这个国家的希望,为了国家富强,民族付出了太多。

劳动密集型产业日复一日的辛劳,拥挤,脏乱,疲乏,耗尽了工人的年华,他们创造了财富,却无法享受。被工作廉价的劳动力,被工厂隔绝的世界,被生存磨灭的理想。国家就是在无数个付出者的肩膀上前行。但是,一个国家的强盛史,又必定是一次全民付出的史,甚至是几代人的付出。世界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德国机械制造业、日本纺织工业的崛起,都是一部默默奉献的历史。

正因为处于崛起前的黎明时期,所以更应该将“富强”的信念扎根于人民心中,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拼搏。

2)民主

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

中国的民主进程:

从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上说,马克思主义是尊重人权、促进民主的,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资本主义世界无产阶级对抗资本主义的情形下,而上个世纪中上叶资本树叶和全球政局发生巨大变化,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没经历资本经济高度发展而直接从封建或军阀混战进入社会主义的,中国是这样的,所以中国若建立民主,只能在社会主义阶段中发展。

在事实上,中国也是积极建设民主的,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中就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国家供给必须的物质上的便利,以保证公民享受这些自由”。

中国的民主建设必然不会像欧洲那样经过数次起义和复辟事件就建立起来,中国民主的发展必然是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循序渐进的: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刑法》取消了投机倒把罪;

八十年代后,中国开始建立法治社会,律师数量从最初的寥寥无几发展到今天的庞大人群;

1989年4月,通过《行政诉讼法》;基层官员开始直接选举而不是以前的上级任命; 03年通过了《行政许可法》,04年宪法修正案中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07通过《物权法》;

再有,英文维基百科解禁,中文维基百科和BBC网站也可以正常访问了。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在不断地进化并保持先进性,现在的党员中既有农民工人,也有企业家。台湾在国民党独裁时期,台学者李敖曾说“国民党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政党,而是一个大家族,而我认为现在的共产党也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政党,而逐渐变得像一个领导管理国家政权的精英组织”。

从本质意义 上来讲,只有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和平等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民主、自由和平等,而资本主义制 度下的所谓民主、自由、平等是虚伪的、靠不住的。

可以说,中国的民主发展是较快也较平稳的,中国只用了3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近百年的民主建设任务,虽然中国在民主建设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总的来说,中国的民主进程是有效地顺应了经济发展要求和人民民主意识提升带来的民主权利需求的。

3)文明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中国梦”不仅是物质之梦,更是精神之梦。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访欧演讲时的重要论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重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贯彻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4)和谐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上提出的新论断。

在构建和谐社会阶段的进程中,党始终围绕着“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对支撑构建和谐社会阶段价值理念进行理论创新,对和谐社会阶段的制度体系进行创新,真正从法的意义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和谐共进。构建和谐社会是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互动共进的历史进程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构建和谐社会阶段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把“ 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落脚点,就是要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结合起来,让人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开反放的成果。

第六,个人感言

富强民主文明的素材 篇2

关键词:网络文明,高校,民主管理,机遇,对策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电子网络比起纸质文本、电台广播等技术工具有更为明显的传播性和受者互动性,信息技术对行政民主或政治民主有重大的影响。高校民主管理将重塑高校、社会、政府和市场之间的责任界限,深化现代大学的使命和职责,联系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合作,促进大学行政向提升服务、强化管理的方向发展,执行行政模式和发展功能的重构,建立与完善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现代大学制度。

一、高校网络文明给高校民主管理带来的机遇

(一) 加强学校效能建设,增强管理与服务功能

高校利用信息技术网络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创造了一个更加有效的校务管理服务环境,通过流程的业务化再造,使行政机构趋向合理、科学。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使高等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等方面可持续发展,构建宏观引导、自主办学的管理体制,依托信息技术推进学校民主化管理,创新管理理念,发挥服务育人功效,全面提升行政战略管理能力。

(二) 由集权的金字塔层级结构走向分权的网络化结构

大学作为学术机构和教育机构,其管理行为与企业和行政机关的不同之处是后者以权力为中心、以效率为首要目标,而大学则是学者自我管理,以学术自由为基本价值的组织。教育家洪堡说,大学精神体现在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等三个方面。网络文明使得管理部门在取得、占有、分配和掌管信息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减少组织管理的层次,扩大管理的幅度,使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形向扁平形发展,并且更加具有有机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电子网络将越来越多的管理权力进行分割,每一个网络节点都可以直接联系上层与基层,并且互相连通,行政系统内部的信息交流以及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更为直接,利用信息交流的便利条件,减少中间环节,使信息的传递更加高速畅通,减少信息的失真;利用技术的便利条件,扩大管理幅度,实现行政的精简;且利用快速收集信息的便利条件,对外界变化的环境作出正确的分析。

(三) 行政监督制度走向公开透明

互联网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让普通人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和传播信息。学校利用电子网络提高教职工对学校的监督力度,加强教职工对学校决策的参与以及对重大政务活动的双向交流。这种新型的民主关系———电子民主的建立,既给公众提供了一条参政、议政的途径,同时逐步提高教职员工的参政意识,及时发现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良现象,提高员工自觉自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将学校利益与员工利益结合起来,引导员工关心学校发展,维护自身利益,向实现最广泛意义上的民主迈进。而要做到这些,必须将学校行政管理体系科学化、规范化、透明化,时刻处于员工的视线之内,学校管理者的一举一动都能受到员工的制约,而这些都要靠网络文明来实现。

二、网络文明中高校民主管理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 多数学校仍然停留在“电子手段只用于教学上”的水平

高等教育领域内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对高校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刺激仍然有限,仍不足以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电子校务基本停留在“信息平台”的水平,利用电子网络改进校内行政管理、促进高校行政体制改革管理等主要作用尚未显现。

(二) 在多数电子系统中,尚不能获取真实、完整的行政信息

校园网络成为信息快速传播的先进手段,也为加速网络文明下的民主管理提供了硬件条件。但信息沟通体系基本处于单向性沟通和垂直性沟通状态,沟通机制尚待健全。信息通道堵塞的影响往往是双向的,上层决策、政令得不到有效贯彻的同时,上层也得不到真实、充分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是决策时必须考虑的。

(三) 学校教职工享用权利和服务的意识淡薄

公民应该充分理解,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其所掌握的公共权力,是经由公民委托的权力。在行使公共权力时,应该而且必须对公民负责,同时需要接受公民的监督和制约。网络信息时代的媒介垄断性和信息传播的颠覆性使网络交流失去了自主平等,熏陶感染影响着受众的价值体验和价值判断。在学校这个相对封闭的政治运行体系内,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使学校教职员工对事关切身利益的信息不知情,对参与管理缺乏积极性,更加无力对权力的行使加以监督。

三、网络文明透视下高校民主管理实践的途径与对策

(一) 行政改革,还网络文明“信息公开”的重要职能

学校应被视为教职员工行使主权的代理工具,教职员工与学校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赋予委托人 (教职员工) 知晓代理人 (学校) 行为的权力,即教职员工享有学校信息的知情权。校务信息工作应该保证全校教职工对学校各项重大政策、重点工作等信息享有自由、充分的知情权,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各种方法,由传统单一的服务领导决策转变为服务领导和服务学校并重:一是校务信息的及时公布;二是沟通互动平台的搭建。通过网络文明促进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符合网络时代要求的现代大学制度,改革和完善决策、执行、监督的机制和系统,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依法自主办学,学术自治、政事分开、权责明确,实行民主科学管理。

(二) 推进高校政务规范和政务公开

高校民主管理工作的开展是保障高校教职员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的实现。沟通高校和教育部门与社会的有效渠道是网络文明,使学校由信息垄断和闭塞的传统“封闭行政”向校务公开、权力运行透明的“透明行政”转变。一方面,学校活动、政策为员工所知情,广泛听取意见;另一方面,员工能够了解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信息,参与决策过程,监督学校施政。应将信息服务作为校园民主建设、民主管理的重要手段,强化信息服务意识,推动校务规范和校务公开不断深化发展。加强领导、加强信息队伍建设、加强信息工作的指导与考核、加强网络文明综合建设,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

(三) 拓宽监督渠道,提高民主监督实效

通过信息网络的传播,现代民主的思想、意识和参与的理念和意识得到广大公民的的认可、普及和应用。网络使社会、学校和教职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互动变得方便可行,使行政系统的反应快速、决策科学。根据治理理论的观点,治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开放、不受牵制的公共空间,以便进行教职员工之间、教职员工与中高层领导之间的对话与互动。良好的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过程,它通过共同协商、良好合作、确立共同目标等方式实现。落实公民监督权,以校务信息公开为基础,以行政决策和执行的民主参与为前提,完善行政监督机制,为教职员工和其他组织监督高校创造条件,是网络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相关方面管理体制的改革,一方面,应继续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扩充信息输入渠道,提高校务活动的透明度,增强行政权力运作的公开度,充分保证教职员工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参与管理学校事务;另一方面,应设置相应的信息公开程序,建立管理过程和结果的报告制度,建立经常化、制度化的监督机制,接受全体教职员工的监督。

(四) 促进高校教职员工树立现代信息化观念

网络文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以行政文化的创新为基础,而网络文明的推进也将不断促进行政文化的创新,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加快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现阶段政务的透明化不能只停留在为公众提供校务信息的水平上,更重要的是明确校务透明与教职员工参与之间的关系,着力调动教职员工参与校务的意识,引导教职员工参与校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网络沟通平台,充分发挥和提升师生的主人翁意识、民主意识、自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民主参与意识既要强调行政领导要树立并鼓励教职员工参与行政决策的意识,又要求教职员工培养积极、自主参与的意识和习惯,促进学校与教职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为学校科学发展出谋划策,通过网络文明让全校教职员工认可新的文化、理念、模式,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建立支持网络文明的思想修养,思维、态度和价值取向转向信息化的方向,树立民主意识、服务理念、责任意识、竞争观念等现代化观念,建立高校民主管理的发展愿景。

参考文献

[1]韩保来.学校民主管理制度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7:23.

[2]张淑锵, 杨国富, 王玉枝.高校校园网络文明环境的内涵、结构与特征[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 2010, (4) :45.

[3]张云生.学校教育民主思想传播[J].陕西教育, 2006, (4) :9.

[4]周晓玲.网络管理谈[J].河南教育, 2007, (8) :19.

[5]凌石德.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 2011, (1) :25.

从富强到文明的近代强国梦等 篇3

晚清是一个国家主义狂飙的年代,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导引之下,中国人相信优胜劣汰,强权就是公理,国家实力就是一切。然而,日益弥漫的物质实利主义摧毁了中国的政治秩序和道德秩序,造成了民国初年的政治乱局与精神危机。不久后世界大战,成为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中国知识分子在战争的废墟之中意识到国家主义与物质主义是现代文明两帖可怕的毒药,于是从生存竞争的迷雾中醒来,产生了“五四”时代广泛而多元的文明自觉,从以“力”为核心的国家建构转向了普世价值的新文明探求。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因而也结束了晚清时期的去价值、去道德的趋向,重新获得了普世性的文明基础和道德正当性。

——许纪霖:《复旦学报》2010年第4期

秦汉统治者害怕农民进城

秦汉时期,社会动荡,很多农民都离开土地,形成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农民群体流动的趋向多样,既有服兵役、劳役以及强制性迁徙的被迫流动,也有因自然灾害和战乱的自发式流亡。其中流入城市者众,导致的城市治安困难和就业艰辛,引发了统治者和士大夫的高度警惕。他们称这种现象为“浮食者多”、“浮食者众”,认为长此以往,必将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回顾这一历史时期的农民移徙现象,可以看到,在统治者和士大夫眼中,积极开通乡村与乡村之间流动路径,是解决相关社会问题的合理方式。

——王子今:《学术月刊》2010年第8期

国民党曾完全肯定太平天国运动

国民党出于民族革命的政治需要,自成立起对太平天国一直采取隐恶扬善、完全肯定的态度。随着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兴起和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国民党又从保卫孔孟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否定太平天国,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其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由“革命有理”转变到对它的“镇压有理”,学术之争转变为国共两党的政治争论。通过研究国民党对太平天国评价转变原因及其过程,重新正确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把真实“历史内容还给历史”,乃是探讨这一问题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历史启示。

以富强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篇4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多似繁星的国家、朝代中,国家富强,就能够赢得鲜花和掌声。古希腊的繁荣富强,世界至今为之神往;古罗马帝国强盛一时,成为强国对比的标杆;拿破仑是法国强大的标志,为历史所记录;当今美国独领风骚,举动为世界所关注„„

国家贫困、孱弱,往往会付出血泪代价。古埃及、古巴比伦因为衰落,使文明消亡;近代亚非拉贫穷落后,成为欧美殖民者掠夺资源的战场;在当代,东欧因为经济停滞,最终改旗易帜;在当今,由于不够富强,中东北非社会动荡„„

富强是人之所欲,国家之所需,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马克思说,人类社会发展史,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历史

为了富强,人们进行了各种探索。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或以农业立国,追求温饱;或以工业强国,追求强盛;或以贸易富国,谋求海洋霸权;或以科教兴国,追求科技创造„„

虽然追求的内容不同,追求的层次不一样,达到的境界不一样,但是追求富强的动力,一如既往。

在这个过程中,多少国家曾经兴盛过,又衰落了;多少国家曾经称雄于世,但又沉沦下去。富强过的,追求复兴,还未富强的,力图实现富强,已经富强的,希望保持富强。

富强是时代的主题,是人类追寻的永恒梦想。每个人都在追求美好的生活,每个人为美好生活的奋斗,凝聚成为国家民族发展的强大力量。富强,中华民族的千年追求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追求富强的道路上,曾作出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也有着沉痛的教训。

早在远古时代,被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黄帝就在中原播百谷草木,解决人们的.衣食温饱问题。

汉代休养生息,让群众享有更多发展果实,迅速实现了国富兵强,“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唐宋更是达到了中国的盛世。唐朝“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宋代“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

为了富强,中华民族不断进行变法改革。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统一了六国;王安石变法,力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为了富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创造。李冰父子领导建设的都江堰,使四川盆地变成了天府之国;大运河的开凿,促使江南发展成为富庶之地。

中华民族寻求富强的努力,也曾被贪渎所侵蚀,被战争所中断,被小农意识所束缚,被闭关锁国所制约。面对西方经济的冲击,中国一度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

面对压迫,具有先进思想的中国人以富国强民为己任,前仆后继。洋务运动提出了“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富强观,主张兴利、重商、求富,大力发展实业。维新运动的领袖提出了要“变法图强”,学习西洋的政治教育体系,致国强盛、致民强健的思想。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主张实业救国,发展经济,富强国家。

上一篇: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复试情况下一篇:最优化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