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高考模拟文综卷

2024-05-27

高三高考模拟文综卷(共8篇)

高三高考模拟文综卷 篇1

12.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自2015年11月20日起降低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每千立方米降低700元。我国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全面市场化,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由此可见,我国天然气价格改革更加注重:

A.资源稀缺程度对价格的决定性作用

B.发挥价格、供求、竞争的调芾机制

C.维护社会公平,降低居民的生活成本

D.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可替代能源比重

13.某服装企业打破传统服装行业用户被动选择的行业壁垒,开发出一款互联网服装创意平台,顾客就像置身于裁缝店里,可以随意创作、选择定制属于自己的各款衣服,一周后“私人定制”的服装就会送到顾客手中。该平台一经推出,就受到众多追求个性、时尚的年轻人青睐。可见: ①“互联网十个性定制”成为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 ②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③企业要转变观念,制定科学的经营战略

④“互联网十传统产业”有利于产业或服务的转型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4..2015年,我国通过进一步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有效地发挥了税收对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的作用。下列属于结构性减税政策且发挥的影响和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①营业税改增值税---减轻中小企业负担—稳增长

②提高个体工商户增值税起征点—增加财政收入—稳增长 ③清理部分行政事业收费—推进政府简政放权—扩内需

④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退税率—优化外贸出口结构—调结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15.近年来,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根本原因在于铁路按术水平的飞速发展。通过学习、引进、吸收再到创新、发展、提高,仅用了不到10年时间,中国已成为引领世界高铁发展的佼佼者。这充分说明: ①“走出去”已成为中国高铁发展的主要方向 ②我国出口商品的主要优势是技术、品牌、质量

③“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推动了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 ④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6.某市政府决定引进一个重大化工项目,投产后将为该市带来可观的GDP,但决策未经环保部门的评估。市民王某实地调研该项目的合理性及其缺陷,同时给政府有关部门打电话询问情况并表达态度。王某的做法启示我们:

A.应充分利用舆论监督这一最为有效的监督方式

B.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实现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C.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负责任地行使监督权

D.积极参与民主管理,不因人微言轻放弃监督权 17.下面漫画《审批长征》对政府职能改革的启示有:

①打破利益藩篱,推进简政放权 ③下放政府权力,压缩政府职能

A.①②

②扎紧制度牢笼,坚持依法治国 ④提高行政效能,激发市场活力

B.②C.③④

D.①④

18.新世纪以来,以中国、巴西、印度等为代表的一批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世界经济版图巨变,国际力量对比朝着均衡化和多极化的方向演进。这种变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有:

①发展中国家登上世界政治经济舞台,成为国际秩序的领导者 ②使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③经济和军事竞争成为各国比拼的重点,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 ④有利亍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9.由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台办主办的“喜洋洋·迎新年”——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台北举行。展览共展出木版年画、剪纸、风筝、内画瓶、鲁锦、胶东花饽饽等60多个非遗项目近两千件作品。海峡两岸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有利于:

①不同区域文化相互交融,走向统一

②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③充分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④实现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5年前,第一辆由3D打印机“打出来”的汽车问世;4年前,飞机首次被“打印”而成;1年前,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成功地为一名1 2岁男孩植入了3D打印脊,属全球首例„„今天,3D打印技术正在打破人类的想象,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真理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科学实验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1.好莱坞科幻电影《星际穿越》因为众多科学家的参与,以科学的态度展示出一幅奇异而壮观的宇宙景象,成为科幻作品的新标杆。除宏大的视觉享受外,它也引发了关于宇宙学的讨论,并引起众多青少年对物理学和宇宙学的必趣和爱好。下列对科幻电影的认识合理的是:

①科学幻想体现了“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②科幻电影情节虚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具体体现

③丰富的想象力体现了人类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④科幻电影缺乏社会实践基础,只是作者的主观想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下面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具有斗争性 B.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具有对等性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相互转化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23.幸福,既是物质上的追求,更是精神上的满足。对病人而言,健康就是幸福;对于学生而言,兴趣由己就是幸福;对于沙漠的跋涉者而言,一杯水即幸福;对游人而言,能看到风景而不只看到人头即幸福。这说明:

A.正确的价值判断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C.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受主体因素制约

D.幸福感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38.(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作为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2015年12月12日,国务院公布《居住证暂行条例》。《条例》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材料一:居住证制度在全国落地,标志着实行了30年的以城市外来人口治安为重点的暂住证制度彻底告别了历史舞台,更反映出户籍制度改革迈出的重大一步。按照<条例》的规定,将逐步提高居住证持有人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并鼓励各地政府不断创造条件提供更好的服务。此举是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步骤,体现出对公民权利的尊重,是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

材料二:这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和人口流动方向会给城市产业发展带来机会,有助于经济新常态的实现。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需求释放所带来的服务业发展,特别是大型城市消费型服务业的发展有明显增加,对提高国内消费具有重要作用;巨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需求,特别是道路、地铁、学校、医院等方面投资机会的增加,也会给中国下一阶段经济增长带来动力。

(1)根据材料一,从公民与政府的角度,分析我国《居住证暂行条例》的颁布所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1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对实现经济新常态的积极意义。(14分)

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2014年11月至2017年12月,教育部在全国组织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下表为某中学2015年的教育活动方案(节选):

材料一:

材料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其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二是视死如扫、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三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四是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1)结合材料一,分析该中学开展上述三项活动的文化生活依据。(10分)

(2)有同学认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根据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评析这一观点。(12分)

(3)为更好地推动“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请你为学校拟写2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明确,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不超过14个字。(4分)

卷参考答案与解析:

12.B 解析:该题以我国天然气价格改革为背景,考查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市场资源配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知识点,旨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全面市场化,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B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价值决定价格,资源稀缺反映了供求关系,不是决定因素;C、D两项与题意无关。

13.B 解析: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企业成功的关键是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而非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故①②错误;互联网的出现促使传统产业转变原有的经营模式,制定了科学的经营战略,有利于带动其转型升级,故③④正确。答案选B项。14.C 解析:结构性减税同时追求多重目标,是2015年税收政策调整的主旋律。该题有一定难度,需要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同时对结构性减税的具体内容有所了解。可以运用排除法。要达到减税的目的,就应该降低增值税起征点,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增强企业发展能力,达到扩内需、稳增长的目的,②错误;清理部分行政事业收费不属于税收政策,③排除。①④符合题意。答案选C项。

15.D 解析:中国高铁依靠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广泛的市场应用,已成为中国外交一张靓丽的名片。该题以此为素材,考查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等知识点。通过“引进来”——学习、吸收、创新,中国高铁的技术优势逐渐增强,“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但不能因此认为“走出去”成为主要方向,①排除;我国着力增强出口商品新优势,提高出口商品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但还未成为主要优势,②排除。③④符合题意。

16.C 解析:当前,民主监督已成为促进政府改进工作、转变作风的重要手段,成为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同时,公民在行使监督权时,有必要予以正确引导,确保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该题选取公民王某的案例,主要考查民主监督的相关知识,引导公民负责任地行使监督权,C项符合题意。民主监督的方式有多种,各有特点,舆论监督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但不能因此认为是最有效的方式,A项错误;B项的主体是决策部门,设问要求从公民的角度考虑,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民主监督,而不是民主管理,D项排除。17.D 解析:该题通过漫画的形式,反映出当前行政审批中存在的项目过多、程序繁杂、效能低下的现象,考查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我国政府的作用、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等知识点。根据漫画反映的问题,对于政府职能改革而言,应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改革,简政放权,提高效能,符合题意的是①④。漫画反映的问题与依法治国无直接关系,②排除;对“简政放权”不能简单理解为“下放权力,缩减职能”,③排除。

18.D 解析:①说法错误,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使某个国家想成为领导者的图谋变得不可能;③错误,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19.C 解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活水源头和百科全书。该题以喜洋洋·迎新年——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台北开幕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等知识点。文化具有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不同文化交融,但并非走向统一,①错误;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其悠久的历史的独特价值,与时代精神无直接关系,④排除。

20.C 解析:该题以3D打印机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为背景材料,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特点、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等知识点。根据材料,“打破人类的想象”体现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推动人类认识不断深化,①符合题意;每一个时间节点上3D技术的标志性成果体现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④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出认识反复性的特点,②排除;③表述错误。21.B 解析:“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强调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科学知识在不断增加,①符合题意;③符合题意。科幻电影并非完全虚构,是人们在现有物质基础上的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基础,因此②④错误。

22.D 解析:该题以漫画的形式,形象地反映了部分网民在参与互联网活动中权利和义务失衡的现状,考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等知识点。权利和义务既对立又统一,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漫画中部分网民片面强调权利,而忽视了履行义务,只看到二者的对立性,而忽视了同一性,D项符合题意。启示类的题目一般要求揭示题目反映的问题,或者回答正确的做法,A项不符合题目“启示”的要求;B项表述错误,同一性不等于对等性;C项与材料无关。

23.C 解析:该题考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等知识点。不同的人对幸福感的诠释不同体现了价值判断因人而异,受主体因素的制约,C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正确的价值判断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价值判断的社会历史性,B项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不确切。故选C项。

38.(1)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条例》的颁布,体现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也体现了人民利益得到了日益充分的实现。(3分)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条例》的颁布,保障了城市外来人口在公共服务上的平等权利,有利于保障城乡居民平等地享有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3分)③政府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加强社会建设等职能,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条例》的颁布是政府履行职能、坚持原则的体现,有利于提高政府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3分)④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以《条例》的形式对公民权利和政府责任进一步明确,有利于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3分)

(2)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户籍制度改革,能够促进消费型服务业的发展,这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经济质量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提升。(4分)②财政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户籍制度改革将会带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促进国家财政投资的增加,这样将会加快城镇化进程,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5分)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经济。户籍制度改革把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可以促进城乡劳动者、资金和物质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5分)

解析:第(1)问,首先要审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本问的答题范围为从《政治生活》中公民与政府的角度,考查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审读材料,找准切入点,对《居民证暂行条例》的颁布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注意结合材料,从公民与政府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述。第(2)问,首先要审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本问题型属于典型的“意义类”主观题。回答本问关键是要从材料中找出关键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理论回答。“对提高国内消费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有利于经济质量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巨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需求”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从而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户籍制度改革和人口流动方向会给城市产业发展带来机会”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结合,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9.(1)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开展书法展示活动,有利于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3分)③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追寻和弘扬抗战精神,有利于激发广大青少年的爱国热情,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4分)(若从文化的影响、教育的作用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①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同时还包含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抗战精神,二者的关系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也体现了联系的观点。(4分)②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的特点,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要坚持发展的观点,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4分)③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在新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4分)

(3)例:吟诵国学经典,涵养书香校园。沐浴圣贤光辉,濡染智慧人生。(答案须围绕弘扬优秀国学经典等主题,符合题目要求,每条2分,满分4分)

高三高考模拟文综卷 篇2

A.增设机构, 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 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 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 总揽于上

看到此题, 很多学生拿出了2007年的宁夏高考文综卷中的第28题,

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 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 门下省审议

D.尚书省统领六部, 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

对以上这两个题目很多学生感到疑惑, 唐朝设置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北宋设置中书门下, 从机构的设置来看已出现不同, 这是继续沿用吗?可是题目告知是沿用, 那么职能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怎样在繁杂的史实中把握住其本质呢?

再看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的新课程的课标要求是: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在汉到元的演变中, 既有中央政府制度的调整, 也有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如何从中抓住这部分知识的纲, 达到纲举目张呢?

对此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 试图寻找一个突破口来进行分析和掌握。这两道高考题给了提示。

中央政府制度内部的调整, 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加强皇权维护帝王的权威, 这也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 也是新课改的课标要求之一。那么以中央政府制度中三省的演变作为突破口, 来很好的把握课程标准中关于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特点, 不失为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下面就通过尚书、中书和门下省间的变化来分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部分特点。

尚书省。它的设置是三个部门中最早的, 战国时期出现, 不过此时称作掌书, 负责管理国家文书印信, 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职务。在几个比较大的诸侯国中, 例如齐国、秦国均有设置。秦朝时隶属于九卿中的少府, 职能是在殿中主发布文书资料, 与其他五个掌管皇家事宜的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沐, 统称“六尚”。与战国相比, 地位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依然是一个级别非常低的官职, 但是从空间来说, 他与最高执政者———皇帝间距离却拉近了不少, 成为了皇帝的身边的人———近臣。

当它出现在汉朝, 尤其是汉武帝时期, 地位飙升。武帝刘彻为了加强皇权, 压制权重的丞相。将辅政权转交给自己的近臣, 那些管吃住的 (尚食、尚席) , 管信息往来 (尚书) 人, 去作侍从、秘书, 参与军国大事, 并直接对自己负责。近臣们开始参与政事, 日渐形成“中朝”决策机构, 而以丞相为首的官府机构, 权力是逐渐缩小, 成为所谓的“外朝”。汉成帝时设置尚书五人, 秩 (官吏的俸禄) 六百石, 分掌三公曹 (主管司法) 、常侍曹 (后称吏曹, 主管官员的审核) 、二千石曹 (主管地方的郡守和郡国的部分官员) 、户曹 (管理国家的户口) 、主客曹 (主管各封国的朝聘事物) , 职权逐渐加重, 渐有可比武帝前丞相之势。东汉时期尚书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 被称之为尚书台, 取代了三公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的权力, 三公之职形同虚设。《后汉书·仲长统传》说:“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 忿强臣之窃命, 矫枉过直, 政不任下, 虽置三公, 事归台阁。三公之职, 备员而已”。从此以丞相为首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 再无实权, 演化为执行部门。魏晋南北朝时尚书台改为尚书省, 各曹改为部, 各曹 (各部) 尚书遂为贵官, 成为国家最高的执政机构。

中书省。尚书台成为最高的辅政机关后, 他们出纳王命, 参与决策, 掌握行政、选举、赏罚大权, 位高震主之势再度出现。因此曹魏时曹丕开始将一部分辅政权交给为自己起草诏令的秘书, 秘书改称中书, 置省办公, 首长为中书监、中书令。西晋王朝时, 中书省发展为权力中枢, 中书监、中书令成为实际的宰相、副相。从表面看来中书省与尚书省形成分权而互相牵制的局面, 但是在皇帝的有意提携下, 掌握实权的天平实则向中书省倾斜, 中书省的权限范围是日益扩大。地位直逼尚书省。

门下省。在《旧唐书·职官志》查阅知:“秦汉初, 置侍中, 曾无台省之名。至晋, 始置门下省。南北朝皆因之。龙朔改为东台, 光宅改为鸾台, 神龙复旧。”从材料中可知, 东汉时所设侍中成为门下的前身, 该职位俸禄二千石, 属于少府, 职责是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 皇帝外出, 则侍从参乘。看来侍中也是皇帝身边的人。那么这些近臣又怎样会变成门下省呢?前面分析到中书省成为实际的决策机构后, 中书省的官员的地位及权势逐渐增强, 为牵制中书省避免再度出现威胁皇权的局面, 晋朝皇帝启用了身边的另一部分人, 侍中升级为门下省。它的职能主要是掌应对并参与国家机密。在最高统治者的有意提升中, 门下省在政府机构的地位是水涨船高, 首长侍中的权力逐渐扩大。至北朝时, 门下省权力最重, 侍中成为真正的宰相。

从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为了加强皇权, 皇帝将行政权由丞相转移到尚书省、接着提拔中书省, 后又利用门下省。相权是几经转移,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最高统治者利用转移或分割相权来强化皇权的方式已成大势。接下来的唐宋历史发展中, 更加明确的显示出这条线来。

隋朝统一后, 设尚书、门下、内史 (魏晋时的中书, 因避讳杨坚祖父杨忠讳而改为内史, 唐朝时改为中书省。) 、秘书、内侍五省。前三省为政务中枢, 成为定制, 但是它们之间的分工并不明确。其正副首长并为宰相, 官号分别是尚书令、侍中、中书令。

至唐朝, 三省制确立。三省首长均是宰相, 中书省的职能是主发令, 负责划拟诏敕, 交予门下省, 门下省若发现问题, 可驳回重议。两省议定的诏敕, 奏请皇帝批准后, 交由尚书省执行。三省间这种既相互牵制, 又互为补充, 分工明确的关系, 在提高办事效率的同时又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 最终有利于加强皇权。可谓是一箭三雕。然而都是宰相, 在参与重大决策时, 难免会出现各执己见而发生争执的现象。为避免内部摩擦, 太宗李世民在门下省设置“政事堂”, 为议政之所, 后移至中书省, 玄宗年间政事堂改称为“中书门下”, 下设吏房、枢机房、兵房、刑礼房。此后政事堂逐渐由议政之所演变为宰相的办公机构。不担任三省长官的人, 只要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称号, 即可入政事堂, 获得真宰相的身份。于是宰相一职渐与三省官署脱离, 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统称。

归纳以上可以看出, 从中央政府制度的发展来讲, 秦汉是个大的变动, 唐之于汉, 也是一大变动。至宋朝政府制度再次出现一次大的变动。

宋朝, 太祖赵匡胤鉴于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 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权的措施。在改革中, 三省制虽存在下来, 但是三省长官多为虚名, 不预政事, 已无实权。真正的主事机构是“中书门下”, 它与枢密院、三司分掌国家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从此处可知, 皇帝将国家政权的管理从三省中收回, 交予了另外的政府部门, 以维护自己皇权的安全。这种路子是多么的令人熟悉, 想想三省的由来。因此这种调整对于政府机构是个很大的变动, 各机构间相互牵制, 相权再度衰弱, 可实际上这种调整是一种改头换面, 换汤不换药的变, 是有事而无政, 虽在一定时期加强了皇帝的权势稳定, 却造成了政府机构的臃肿。为其“积贫”埋下伏笔。

元朝, 以宋朝的政府弊端为教训, 彻底废除三省制, 只以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中书令例由太子兼任, 但是常缺位不设, 另设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等官, 并为宰相。

明朝初年, 太祖朱元璋寻隙以谋反罪名诛杀胡惟庸, 废除丞相的同时将中书省撤销。至此三省制彻底消失在中国政治舞台上。

纵观中国古代史, 通过尚书、中书、门下或中书门下等中央机构的调整演变, 可以看出, 君主削弱相权的方法是启用身边的近臣, 配以相应的机构设置来削夺相权, 当近臣握有制令、出令权后, 必然染指丞相的行政权力, 于是握有实权的近臣们成为真正的宰相, 而近臣们权力的增长又会再度威胁到皇权, 于是君主随即利用另一拨近臣们进行如此的权力削夺。从秦朝至明朝, 丞相名称十余变, 每一次变化都在进行着这样的循环, 君主权力是日益膨胀, 丞相的权力是日益衰弱。

在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 可以看到君主专制是古代君主统治的基本定势, 即皇权的不断强化是古代君主权力运作的一条规律, 这也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历史进入明清时期, 当君主利用一些非正常性的人物, 或采用非正常性手段削夺相权时, 君主专制达到登峰造极, 同时也意味着君主制度走到了尽头。因为在皇权推动下进行的行政官僚机构中, 只有皇权的至高无上, 人人唯皇命是从, 也就没有行政官员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 整个行政官僚机构如同一架没有动力的机器, 在皇权的推动下, 进行着机械的运作, 它已无法再对皇权产生威胁。因此当新的的冲击力量来临时, 这架老化的机器将难以抵挡, 最终必是退入博物馆中, 成为后人研究、观赏的历史陈迹。

回头再看宁夏和山东所出的高考题, 虽然形式多样, 只要你掌握了以上发展演变的规律, 无论题目出现什么样的变化, 你都可以以静制动。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君主制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年

[2].《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2年

[3].《历史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

高三高考模拟文综卷 篇3

[图1]

1.张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

A.珠江三角洲 B.太湖平原 C.华北平原 D.松嫩平原

2.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需求 B.生产经验 C.自然条件 D.国家政策

解析:根据1月平均气温为3℃(高于0℃),可判断该地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气候,即该地位于我国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这样第1题可排除C、D。该地1985年主要种植水稻和油菜,可以联系油菜的分布(主要在长江流域),得出第1题的正确答案为B。从饼状图中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可知,1985年到2005年,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减少,油菜种植面积减少直至取消种植,蔬菜比重由少到多(1995年最大),花卉种植比重增加,到2005年比重最大。蔬菜、花卉为商品农业。该题也可以结合中国农业相关知识作答,“以出口蔬菜、花卉为主的商品性农业基地”为我国的出口商品基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第2题正确答案为A。

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读下表完成3~4题。

3.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

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得到缓解

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

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

4.该城市是()

A.南京 B.深圳 C.西安 D.沈阳

解析:人口增长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上表中只给出了总人口数和人口年龄结构,因此第3题中A、B、C都是干扰项。分析1982—2000年,总人口的变化:1982—1990年,约增长了3.77倍;1990—2000年,约增长了3.2倍,因此得出人口增长率很高。再从人口年龄结构看,15~64岁的比例增长很快,因此可判定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故第3题正确答案为D。结合我国1980年以后人口迁移的知识,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东部沿海地区一大批开放城市人口迅速增长,深圳就是典型,由表中1982年总人口仅为35万,可以排除南京、西安和沈阳,因为它们均为省会城市,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当时已均为特大城市。故第4题正确答案为B。

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图2示意中国三次产业重心的经、纬度变化(不含台湾、香港、澳门的统计数据)。完成5~7题。

[图2]

5.图中①、②、③线依次代表()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B.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D.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6.从产业重心的纬度变化看()

A.三次产业重心均向北移动

B.第一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C.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D.第三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7.自1985年至2003年,产业重心移动的趋势是()

A.第二产业向东南

B.第二产业向东北

C.第一产业向东南

D.第三产业向东南

解析:从三次产业重心的经、纬度变化入手分析,①位于东部地区,重心移动表现为:经度上稍向西移动,纬度上向南(长江流域)移动。②位于中部地区,重心移动表现为:经度上稍向东移动,纬度上向南(长江流域)移动。③与其他两产业相比分布相对偏西,重心移动范围小。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可知,第二产业逐步向中部转移,第三产业则向东部转移(社会经济最发达)。由此可得出第5题正确答案为B,第6题正确答案为C,第7题正确答案为D。

图3中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完成8~11题。

图3

8.若Q地的地方时为5时30分,则Q地所处位置和月份可能是()

A.北半球、10月B.南半球、5月

C.北半球、5月D.南半球、8月

9.若Q地的地方时为2时30分,则Q地的纬度可能为()

A.30°~40°B.45°~55°

C.5°~15°D.60°~70°

10.当Q地位于北半球低纬时,可能的月份及时刻是()

A.12月、17时30分B.9月、17时

C.6月、4时30分D.4月、5时

11.一年之内每天同一时刻(6时、18时除外),Q点在该经线上()

A.密集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之间B.均匀分布于整条经线

C.密集分布于南北极圈之间D.集中分布于南北两个区间

解析:根据题意,若Q地的地方时为5时30分,Q点为晨昏线与a经线的交点,说明此时Q点位于晨线上,据此我们可以画出图甲和图乙。结合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若Q点位于南半球,时间应为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所以第8题中B(5月)、D(8月)排除;若Q点位于北半球,时间应为3月21日至9月23日,据此可排除A(10月)。第8题正确答案为C。若Q地的地方时为2时30分,说明Q点位于晨线上,且所在纬线昼长为24小时-2小时30分×2=19小时,昼长远远大于夜长,再根据教材中60°N夏至日昼长18小时29分,可以估算Q地纬度应高于60°N。第9题正确答案为D。第10题先根据四选项月份及时刻可计算出相应的昼长:A昼长为11小时、B昼长为10小时、C昼长为15小时、D昼长为14小时,而纬度30°N的最大昼长约为13小时56分、最小昼长为10小时04分。根据题干Q地位于北半球低纬(0°~30°N之间),Q地的昼长应介于13时56分和10小时04分之间,故第10题正确答案为A。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晨昏线与经线圈的交角在0°~23°26′之间变化,春分和秋分日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地方时为6时、18时),Q点位于整条经线上;当Q点位于赤道上时,地方时为6时、18时(赤道上全年昼长为12小时);一年内其他时间和一天内的其他时间,Q点位于不包含赤道上的点和极点在内的南北两个区间。第11题正确答案为D。

甲乙

12.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以下都表示“阴”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D.山之北、水之南

解析:我国位于北半球,北半球山地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故“阴”位于山之北;由于山水相邻,山地的山脊为分水岭,山之北麓为集水区,即山之北为水之南。所以正确答案为D。

13.读图4,完成下列要求。

[图4]

(1)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9分)

(2)说明G河水量丰富的原因。(11分)

(3)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16分)

解析:(1)从经纬网看,可知该河是非洲的刚果河。判断地形类型,一可从等高线入手,500米及其以上的等高线位于河流的北、东、南,即周围高、中间低;二可从河流的水系特征分析,线条粗的是干流,其他支流成向心状汇入干流,由此得出地形类型为盆地地形。

(2)可从河流的纬度位置(赤道地区)、大气降水(常年受赤道低气压的控制、多上升气流、降水丰沛)、集水面积(盆地地形、集水面广)、支流的多少(多)等来分析河流的水量。

(3)可从三角洲形成的原理和过程加以分析,然后考虑影响其形成的因素。三角洲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即流水在搬运途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挟带的物质便堆积下来,在河口处常形成典型的河口三角洲。G河没有形成明显的河口三角洲,说明侵蚀作用比较强,不利于泥沙的堆积,或者本来泥沙就少,堆积的物质条件不足。从水流的速度来看,受地势影响,流速大,泥沙不易沉积;从泥沙量来看,河水含沙量小,影响因素是盆地内流速小,河流侵蚀作用弱,易于泥沙沉积(形成河漫滩)。此外流域内有大面积的热带雨林分布,植被覆盖良好,保持水土作用强。

【答案及评分标准】(1)盆地。(3分)从(向心状)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该地形区北、东、南三面高;(3分)再从(500米)等高线判断,该地形区为盆地。(3分)

(2)流域位于赤道地区,(2分)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3分)流域大部分为盆地,支流多,(3分)集(汇)水区面积广。(3分)

(3)①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4分)因为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2分)②入海泥沙量较少,(2分)因为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2分)易于泥沙沉积;(2分)且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2分)水土流失较轻。(2分)

14.根据材料(见本期第165页)和图5,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5 土尔扈特回归路线示意图]

(1)土尔扈特汗国和伊犁河谷地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但水草丰美,适合游牧业的发展。分别说明两地水资源丰富的原因。(12分)

(2)土尔扈特在回归途中历经艰辛,其中来自自然的威胁主要有哪些?(8分)

解析:(1)从图上看,土尔扈特汗国有三条河流和一个湖泊,因而地表水丰富;从经纬度可知此地位于中亚,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带来一些水汽。而伊犁河谷地,西风带来水汽较少,但地处西风的迎风坡(天山的西部),降水多,且夏季有天山的冰雪融水。因此两地水资源丰富。

(2)从土尔扈特回归的时间——1月17日(冬季)至7月8日(夏季)可知,期间经历北半球最冷的季节且离寒冷的西伯利亚距离较近,夏季为高温干旱季节。从箭头的变化看,经过地区多为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沙漠、戈壁,因而会有冻害、缺水、缺草的威胁。

【答案及评分标准】(1)土尔扈特汗国:河流较多(有伏尔加河、乌拉尔河等),(3分)距大西洋较近,西风带来的水汽较多。(3分)伊犁河谷地:西风带来的水汽较少,但因地形抬升,(3分)降水量增加,同时有高山冰雪融水。(3分)

高三高考模拟文综卷 篇4

1.(2011年安徽卷)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以“积极稳健、审慎灵活”为基本取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其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于 ①增加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②控制信贷规模,缓解通胀压力 ③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④刺激消费需求,调节市场物价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以“积极稳健、审慎灵活”为基本取向,具体而言,对财政政策,强调积极而审慎;对货币政策,强调稳健而灵活。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有较大的弹性,针对2011年通胀压力较大的宏观经济形势,货币政策的取向是适度从紧。选项①④是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不符合题意。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可以缓解通胀压力;通过严格控制信贷投向,可以深刻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从而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故②③两项符合题意。答案为C。

2.(2011年安徽卷)图1中的曲线反映的是某种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价格走势。同期,该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其需求量发生反向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1①该种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增加

②该种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减少

③该种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减少

④该种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增加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通过曲线,可以看出价格在下降;再通过“该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其需求量发生反向变化”这一信息,可以看出该商品需求量增加,同时还可看出该商品有较大价格弹性。某种商品的互补品的需求量与该商品的需求量同向变动,故选项①正确;富于价格弹性的商品,其替代品的需求量与该商品的需求量反向变动,故选项③正确。答案为A。

3.(2011年安徽卷)假如一年内某国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为10000亿元,货币流通速度一年为4次,同期中央银行发行纸币5000亿元。若其他条件不变,此种情况会引起该国商品

A.价值量降低B.价值量提高C.价格下跌D.价格上涨

【解析】本题考查货币流通公式。根据公式,该国当年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10000亿元/4=2500亿元,而该国同期发行纸币5000亿元,这表明该国出现通货膨胀,会引起该国商品价格上涨。答案为D。

4.(2011年安徽卷)2011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下列对其重要重大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③保证了我国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④从制度和法律上确保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意义。选项③错误,一方面,只有国家行政机关才能行使行政权,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提供了法制保障,但并不能保证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其他三项正确且符合题意。答案为B。

5.(2011年安徽卷)2010年12月,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一致决定,吸收南非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目前,“金砖国家”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42%,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这表明

A.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形成了新格局

B.合作代替竞争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C.“金砖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D.“金砖国家”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解析】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正在形成过程中,A项认为已经形成,错误。竞争与合作是国家关系的基本形式,没有竞争就没有合作,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金砖国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涉及对世界和平的影响,故C项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

6.(2011年安徽卷)为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内地省市根据国家要求认真落实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落实教育对口支援工作

①是增进民主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治保证

②是贯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原则的具体表现

③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④体现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解析】落实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有利于加快民族教育事业,有利于数民族地区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充分实现,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是通过宪法和法律予以保障的,选项③不符合题意。选项①明显错误。答案为B。

7.(2011年安徽卷)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举办“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图片展、学党史、唱红歌等,宣传和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开展这些纪念活动有助于

①维护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②发挥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

③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维护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开展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并不是维护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的具体举措,选项①不符合题意,不选;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不起主导作用,选项②亦应排除。庆祝建党90周年的系列活动,从其内容的崇高性和导向性看,有助于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培养“四有”公民,有助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本题答案为D。

中国既是茶的故乡,又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回答8~9题。

8.(2011年安徽卷)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这说明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④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材料体现了人们在社会实践(茶叶生产和消费)中创造和发展文化,说明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但没有体现文化对社会实践的反作用,故选项②符合题意,选项①不符合题意。茶俗、茶礼、茶艺等茶文化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说明人民群众是茶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故选项③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反映不同民族茶文化对中华茶文化形成的影响,故选项④在材料中缺乏支撑。本题答案为B。

9.(2011年安徽卷)茶叶因生长环境的差异而带有不同的味道,一些品茶专家根据多年的经验品一品便知茶叶的产区在哪里。这表明

①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就在于矛盾的特殊性

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自觉反映的特性

③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的深化和发展的④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不在人的意识之外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品茶专家根据多年的经验品一品便知茶叶的产区在哪里,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不同产区茶叶味道本身有区别,这是客观原因;二是长期品茶的经验累积,加深了品茶专家对茶叶的认识,从而使其对茶叶的感知能力更强(正所谓“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是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的哲学解释是选项①,主观原因的哲学解释是选项③,故答案为A。选项②④观点错误。

10.(2011年安徽卷)图2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把握事物的联系,利用客观规律B.坚持实践的观点,重视直接经验

C.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究事物本质D.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解析】漫画中鱼儿放弃了鱼缸里的安逸,却获得了遨游江海的自由;漫画提示语是“某些成功,常常是因为一次勇敢的放弃”,这里“放弃”意味着自我否定,“成功”意味着发展。其寓意是要勇于自我否定、自我超越。从哲学上讲,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因此要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故答案为D。其余三项都没有把握漫画寓意,紧扣提示语中“成功”与“放弃”之间的关系。

11.(2011年安徽卷)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有

①刻舟求剑——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②画龙点睛——重视解决主要矛盾 ③见仁见智——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④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刻舟求剑,其寓意是运动是绝对的,不能静止地看问题;见仁见智,其寓意是

认识受主体因素的影响,对同一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会有不同的认识。选项①③对成语的理解不正确。画龙点睛,“睛”是整条龙的关键,“点睛”就是重视和解决主要矛盾;胸有成竹,寓意是办事情时有成熟的计划和安排,这是意识能动性的体现。答案为C。

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1年初,随着“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在一些国家的热播,“中国形象”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

话题一文化是国家形象的灵魂

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着这重要作用,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

(1)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12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作用这一具体知识。学生必须首先对“文化的作用”进行整合。文化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表现为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二是文化对个人发展的作用,表现为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学生必须准确提取和解读材料中信息,找到文化作用在材料中的具体表现。最后,将理论观点与材料中对应的信息结合起来,合乎逻辑地对材料进行阐释。

【答案】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也给世界带来商机。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高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了中国国家形象。

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更多的人通过中华文化了解了中国,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话题二品牌是国家形象的名片

在现实生活中,提到奔驰轿车,人们会想到德国制造业的高品质;提到海尔电器,人们就会联想到中国商品的高性价比……知名品牌不仅能使企业盈利,而且有利于提升国家形象。这表明企业知名品牌在提升国家形象中具有独特作用。

(2)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回答,企业应如何打造知名品牌?并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知识说明打造企业知名品牌对提升国家形象的作用。(14分)

【解析】本题包括两问。第一问是经济学问题,应将设问向上追溯至“企业应如何经营与发展”,从而找到可调用的知识(教材中有三点,即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然后结合设问和材料,具体展开分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企业品牌的树立,主要靠向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这也是“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的具体体现,这就形成了第一个要点;接着谈依靠科技和管理,依靠诚信经营,这是第二、三个要点;再从试题的主题“提升国家形象”看,这里所说的知名品牌,是指国际知名品牌,因此还需要向海尔一样,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竞争,这就形成第四个要点。

第二问是哲学问题,考查整体与部分这一微观知识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整体对部分的统率和决定作用,一是部分对整体影响与制约。根据设问,很显然要调用第二方面的知识。因此答案要点包括三点:第一点是原理,在阐述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又相

互联系的基础上,重点谈部分对整体的作用;第二点,是方法论;第三点是与本题具体问题相结合的演绎分析。

【答案】面向市场,生产高质量商品,提供优质服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形成竞争优势。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提高品牌效应。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品牌国际影响力。

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企业知名品牌是国家经济实力和文化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企业知名品牌是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方式。

38.(30分)《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描绘了安徽省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某校时政学习小组以“聚焦‘十二五’,心系安徽发展”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目标解读

在讨论《纲要》中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时,同学甲向大家出示了下表:

(1)同学们围绕表中目标纷纷发表意见,请你谈谈提出上述目标的经济学依据。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对表中目标进行分类,然后依次调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最后从总体上进行概括。

表中目标可分三类,即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城乡居民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设问要求提供上述目标的经济学依据,即运用经济学理论(而不是从客观实际角度)阐释提出上述目标的理由。大幅增加财政民生支出,可用财政具有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解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可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解释,也可用统筹城乡发展、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解释,但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角度分析更为根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可用消费反作用于生产解释,也可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大转变”之一: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解释。最后,还要从总体上概括,上述目标的提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体现。

【答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财政具有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解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考生若从统筹城乡发展、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方面作答,可酌情给分)

★观点评说

同学乙说:“除了重视经济发展和关注民生,安徽的发展还要推进基层民主自治进程。许多与百姓利益攸关的事情要靠他们自我管理,这样才能共创幸福美好家园。”

(2)请你运用民主管理意义的知识评说同学乙观点的合理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要求不高。

【答案】基层民主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推进基层民主自治,发展基层民主,有利于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增强和提高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感悟反思

(3)结合材料,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谈谈本次探究活动对我们的启示。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在审题:即怎么谈“启示”,围绕什么问题谈,用什么知识谈。谈“启示”,重点谈怎么做,因此主要调用方法论方面的知识。从探索活动内容看,主要是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民生”,一个是“民主”。而知识范围限定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这一单元。保障民生,对应的原理是人民群众的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方法论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对应的原理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设的相互作用与矛盾运动,方法论是要推进改革,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此外,还要谈探索活动本身所体现的价值追求,即关注安徽,关注社会,体现了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这再次强调了在进行哲学分析时要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原则。

高三高考模拟文综卷 篇5

31.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幕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护农产品价格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32.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提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A.屡遭战争重创B.社会制度相同C.发展水平相似D.历史上关系紧密

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⑵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只是,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必修2部分

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

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30.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高三高考模拟文综卷 篇6

(免费版)

油纸伞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传统方法,全手工制作,油纸伞以竹为骨,以纸或丝绸为面,刷桐油以增强韧性并防水,但长期置于干燥环境中易变脆、开裂。近年来。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据此完成1~2题。

1.与现代钢骨布面伞相比,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依赖的主要优势是 A.携带方便 B.适用地广 C.文化蕴涵 D.经久耐用

2.下列地区中,宜作为油纸伞重点推销市场的是 A.欧洲西部 B.中亚

C.中东

D.撒哈拉以南非洲 【答案】1.C 2.A 【解析】

1.油纸扇采用传统方法,全手工制作,以竹为骨,以纸或丝绸为面,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色彩,油纸伞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效能大于实用效能,是一种文化符号,所以与现代钢骨布面扇相比,其具有的文华蕴涵促使走俏国际市场。由于油纸扇采用传统方法,全手工制作,以竹为骨、以纸或丝绸为面,且长期置于干燥环境中易变脆、开裂,因此油纸伞不如现代钢骨布面伞携带方便、适用地广、经久耐用。故选C。

2、欧洲国家与中国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这使欧洲成为油伞市场的基础;同时欧洲西部属于典型的温度海洋性气候,全年多雨,空气湿润,既有利于油纸伞的销售,又有利于其保存。中亚、中东、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油纸伞市场不大且不利于其保存(易变脆、开裂)。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组需要掌握油纸伞的双重属性——既是伞(有实用功能),又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文化功能)。与现代钢骨布面伞相比,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依赖的主要优势是其文化蕴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油纸伞重点推销的市场时,需要把油纸伞的实用功能(防雨)和文化蕴涵(与中国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大别山区某国家级贫国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该县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在县城活力较弱,但在中心集镇活力较强,图1示意该县居民点的等级结构,据此完成3~5题。

图1

3.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活力较强的主要原因是

A.基础设施较完善 B.更接近消费市场 C.资金供应较充裕 D.更易招募劳动力

4.面向某类型农民的需求,有专家建议在该县推进“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型农民 A.从事商业活动 B.留守子女上学 C.兼顾务工务农 D.扩大种田规模

5.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该国家级贫困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①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 ②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 ③引导传统农民多种经营 ④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3.D 4.C 5.B 【解析】

3.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等级要低,所以基础设施相对较差,A错误;中心集镇的交通落后于县城,人群的消费量和消费能力低于县城,市场并不优于县城,B错误;中心集镇的经济水平落后于县城,资金较县城不足,C错误;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距乡村近,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可优先获得农民就业的青睐,从而更易招募农村劳动力,D正确。故选D。

4、“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可以满足本地务工农兼业农民的需求,在村务农、在中心集镇务工,所以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农民务工务农兼顾。居住城镇更易方便从事商业活动;为方便留守子女上学,需要就近居住在学校附近;扩大种田规模需要居住在乡村。故选C。

5.该县位于大别山区,地形条件不适合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①错;鼓励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既能做到“先富起来的带动后富起来的”,又充分发挥了当地资源优势,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②对;多种经营既可以增加农民效益,又有利于适应大别山复杂的地形、保护生态环境,③对;由于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落后,采取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的措施,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振兴乡村,成效不会太明显,④错。故选B。【点睛】第1题从工业选择的区位因素和城市等级两个知识点去分析解答问题。第2题通过题干中“贫困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可知“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为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其既能在乡村务农、又能在集镇务工。第3题采取的有效措施,需要结合当地实际——大别山区、国家级贫困县、乡村振兴、农民脱贫致富来进行。

贝加尔湖(图2)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6~8题。

6.贝加尔湖形成于

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 7.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8.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湖面蒸发弱 B.湖泊面积大 C.湖水盐度低 D.湖水深度大 【答案】6.A 7.C 8.D 【解析】

6.贝加尔湖属于构造湖,是由于地壳断陷集水而成;其形成与火山口集水、河流改道、滑坡阻断河流无关。故选A。

7.贝加尔湖断层发育,湖盆断裂下陷(陷落),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四周环绕着高山,注入贝加尔湖的众多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在贝加尔湖沉积,经过漫长时间的堆积形成巨厚的沉积物;目前该湖盆仍在陷落,河流水不断汇入湖泊,导致湖水深度不断加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区降水量、入湖径流量变化不大;入湖泥沙变化不大,且其变化也不会引起湖水深度增加。故选C。8.结合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湖水深、湖水量大,导致其与外界水循环作用弱;贝加尔湖位于内陆地区,夏季白昼时间较长,气温较高,湖面蒸发作用并不弱;湖泊面积大,有利于湖水参与外界水循环;湖水盐度大小对湖水参与外界水循环影响较小。故选D。

【点睛】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贝加尔湖的认识——断陷构造湖。第2题从题干中的湖底沉积达8千米的沉积物,可是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外力的沉积物堆积速度小于内力的地壳下沉。

澳大利亚(图3)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图4)。据此完成9~11题。

9.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图3所示的

A.①地附近B.②地附近C.③地附近D.④地附近10.该类地下住宅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

A.收集雨水 B.方便通信 C.增加采光 D.通风换气 11.推测该类地下住宅

①室温不变 ②冬暖夏凉 ③类似黄土高原的窑洞 ④类似草原的蒙古包 A.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②④ 【答案】9.B 10.D 11.B 【解析】

9、该类地下住宅分布于“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躲避炎热天气”的地区。图中①地为地中海气候,②地为热带沙漠气候,③地为热带草原气候,④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②地符合这一特征。故选B。

10、读图可知,地下住宅比较封闭,通天井直通地面,可以给地下住宅里的人员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从而保障其正常活动;同时也可以把地下住宅里的废气排到地面,因此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通风换气。故选D。

11.这类地下住宅的室温有变化,但是变化小;蒙古包位于地上,和这类住宅是完全不一样的,它类似于冬暖夏凉的黄土高原的窑洞。故选B。

【点睛】本题组解题的关键是紧扣图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知识迁移应用:“躲避炎热天气”“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位于天气炎热、景观荒凉的沙漠气候区;地下住宅位于地下,通风透气性差,因此设置了通天井便于通风透气;和黄土高原的窑洞同位于地下,冬暖夏凉。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1991年博茨瓦纳在索瓦(图8)建立纯碱厂,采盐沼地下卤水,入蒸发池,再用蒸发后的浓缩卤水生产纯碱,纯碱产品主要销往南非,近年来,由于采取环保新工艺和来自美国产品的竞争,纯碱厂常处于亏损状态。

(1)指出索瓦附近利于卤水蒸发的地形和气候条件。(8分)(2)分析在索瓦建纯碱厂有利和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8分)

(3)近年来,纯碱厂常处于亏损状态。当地对是否关闭纯碱厂有不同观点,表明你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1)地形:位于(南非)高原上的低洼(盆)地,地表平坦。气候:(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季)干季长,高温少雨,光照强,蒸发旺盛。

(2)有利条件:接近原料地;可用地广(地价低)。

不利条件:交通不便,距离市场远,基础设施不足(投入高)。

(3)同意关闭:技术水平较低,生产成本高,运费高,竞争力弱,短期内难以改变亏损状态;国内资金不足;市场狭小(主要销往南非)。不同意关闭:保护民族工业,保障就业,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解析】(1)题干要求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找出索瓦附近“有利”于卤水蒸发的条件。读图可知索瓦位于南非高原,地势平坦,有利于卤水蒸发;附近有盐沼地,说明索瓦附近地势较低,利于卤水汇集。索瓦所在的南非高原是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季),干季长,高温少雨,光照强,蒸发旺盛利于卤水蒸发。

(2)本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注意题设要求的是“社会经济条件”,可从原料、地价、市场、交通等方面作答。从区域特征看,该地附近有盐沼地,靠近原料地;地广人稀,发展空间广,低价较低,有利于索瓦建纯碱厂;由于非洲地区经济落后,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产品主要销往距离较远的南非,距离市场远。(3)本题为开放性设问,同意、不同意均可,但要依据区域特征和材料中的信息,给自己的观点找到科学的证据。若同意,需结合当地发展纯碱生产的不利条件作答,如技术水平较低,生产成本高,运费高,竞争力弱,短期内难以改变亏损状态;国内资金不足;市场狭小(主要销往南非)。若不同意,则要结合当地发展纯碱生产的积极意义作答,如保护民族工业、保障就业、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等。

【点睛】(1)抓住题干中的“地形”、“气候”两个答题角度,结合区域特征寻找有利条件。

(2)本题从工业区位因素入手,一定注意抓“社会经济条件”,不要偏题。个别学生为了追求全面,易忽略题干中的“社会经济条件”而出错。学科.网

(3)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观点无对错,关键是要说出支撑你观点的科学论据。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迁移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图9为春季T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1)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4分)

(2)T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推测T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8分)

(3)预测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8分)

(4)说明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4分)【答案】(1)高压;低压;高压位于低压西北。

(2)3个。在低压(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北上的暖空气与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气旋逆时针旋转,形成冷锋和暖锋两个锋面。(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

(3)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冷空气控制,晴朗,气温低。(4)中低纬度升温快,(高纬尚未明显增强,)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大,大气运动快(冬季风与夏季风转换期,天气系统交替控制)。【解析】(1)读等压线图,根据图中数据的变化,可知图的左上角有个不完整的等压线部分,其数据由外而内增大,则为高压;图中间有个由外而内等压值减少的部分,则为低压。高压位于低压的西北方。

(2)根据图中锋面的排列推测锋面数量为3个;图中左、右的冷锋和暖锋是因气旋中气流水平辐合,导致冷暖气流相遇而成,北边的冷锋是西北侧的高压(反气旋)气流顺时针水平辐散而形成。

(3)从图中看,P点位于暖锋锋前,西北方较远处又有冷锋锋面,因此其分别受暖锋过境、暖空气控制、冷锋过境、冷空气控制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答出其相应的天气状况(阴、晴、雨、雪等)和气温变化即可。

(4)该区域处于中低纬亚欧大陆东岸,春季南北温差较大,产生较大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运动快,致使该天气系统活跃。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锋面气旋这种天气系统。这组题中最难的是第(2)、(4)题。第(2)题中北部那个冷锋的形成解释较难,需要结合第(1)题得出的图示西北部的冷高压作答,即(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第(4)题中解释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难度较大,需要抓住气流水平运动的主要动力来自水平气压梯度力分析,该区域春季南北温差大使得气压梯度力大,导致天气系统活跃。

43.[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格陵兰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在这里可以看到壮观的冰原,深邃的峡湾,珍稀的北极熊、北极狐、麝牛、鲸等动物,并能了解岛上因纽特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说明格陵兰岛不宜进行大规模旅游开发的理由。

【答案】地处高纬,生态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直接威胁珍稀动物的生存;适宜旅行的时间短,旅游设施维护费用高;格陵兰岛的居民少且分散,大多局限于沿海地区的小居民点,旅游接待能力有限;外来文化对当地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干扰因纽特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

【解析】读图结合格陵兰岛区域特征——纬度高、气候寒冷、人口稀少等,从生态脆弱、旅行设施维护费用、旅游接待能力、外来文化的冲击等方面作答。格陵兰岛地处高纬,生态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直接威胁珍稀动物的生存;适宜旅行的时间短,旅游设施维护费用高;格陵兰岛的居民少且分散,大多局限于沿海地区的小居民点,旅游接待能力有限;外来文化对当地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干扰因纽特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不宜进行大规模旅游开发。【点睛】旅游业是当前世界发展较为迅猛的产业,市场广阔,经济效益高。但是由于利益的驱动,人们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违背了区域地理环境保护要求,出现了过度开发,超出了区域环境承载力,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因地制宜,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做到可持续发展。

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洪水一片天,枯水一条线”是鄱阳湖的真实写照。“堑秋湖”是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渔民在湖滩筑堤,形成一个个碟形湖,以便秋季鄱阳湖退水时截留更多的水和鱼。10月份一些以水生动物为食物的候鸟陆续迁入湖区越冬,渔民也开始在碟形湖放水捕鱼。至次年1月,碟形湖水干鱼尽,3月份候鸟陆续迁离。

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

【答案】积极影响:扩大了鄱阳湖区越冬候鸟觅食和栖息的范围。

消极影响:碟形湖水干鱼尽的时间早于候鸟迁离的时间,减少候鸟食物来源和缩小栖息地范围。

改进建议:采用分批次轮流放水,或延长放水时间,或只捕大鱼留下底水和小鱼等方式,以保证候鸟在迁离前有足够食物和栖息地。依法对湖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渔民为护鸟而产生的经济损失给予补偿。

高三高考模拟文综卷 篇7

一、近五年陕西高考历史第41题分析

2010年陕西高考文综卷采取自主命题的形式 ,其难度、开放性程度相对于全国卷而言较低,单纯从非选择题看,其包括必做和选做题。但是出题形式都是选取几则材料,让考生通过分析材料作答。这种传统的命题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稳定性,也能够测评出学生对比、分析史料、进行综合概括总结的能力。但是就高考是一个全国性的选拔考试而言,这种传统的命题形式往往不具有新的突破, 根据高考选拔人才的需要,对于非选择题的命题要求逐渐提高,之后的陕西高考文综卷逐步改革,其开放性程度有所体现。

自2011年后,陕西文综开始采用全国卷新课标一,第41题是具有典型代表的开放性试题, 其答案判定主要依据学生是否做到史论结合。2011年第41题以西方崛起的两种观点让学生展开评论,在西方崛起的过程中,亚非拉地区是否也起到巨大的作用,是否在1500年前后是世界的引领者。笔者认为此题运用全球史观的观点, 使学生联系在某一时间段内世界各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从而根据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综合分析对比。因此,此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有很大提升,不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而且使学生在解毒过程中调动和运用知识,对历史事件作出准确的描述和阐释,从而比较、归纳以论证讨论问题。学生在作答时首先要了解1500、1800年这个时间段曾发生过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 如1500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逐渐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1800年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工业革命。其次,明确这两个重大事件对世界的影响。根据其对世界的影响再联系当时的东方和西方的具体历史状况,这其中涉及文明之间的碰撞,一种文明总会带动另一种文明的发展,这是历史逐渐进步的过程。因此,此题要求学生以宏观的历史视野看待问题,并作出评论,其依据是回归到最基础的史实, 但采用开放的形式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2012年的41题采用图示的形式说明西方的冲击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面对冲击时的反应,从而揭示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进程。此题要求学生掌握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侵略所带来的影响的具体史实, 根据具体的历史事件总结出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实质。辩证地分析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过程中被迫开放的同时也逐渐接受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而使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觉醒。此题要求学生史论结合,因此,其开放性程度是在高中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但立意新颖。

2013年的41题选取东汉和唐朝的行政区域示意图 , 使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出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此题是对学生读图实图能力的考查, 首先要求学生对汉唐时期的历史状况有全面了解。笔者根据答案提示了解此题需要答到三个知识点,即汉代州与唐代道分布区域的变化; 汉代州与唐代道名称设置的不同;汉代州与唐代道管理功能的变化等。单纯从知识点的考核而言,此题已超出高考历史考试范围。另外,此题需要学生仔细对比前后两个示意图,发现两图之间的异同,从而提取有效信息。这除了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课本知识外,还需要其在课外多积累知识、了解地图、具有一定的地理常识。因此,此题融合了多学科的考察,综合而言,2013年41题的开放程度高,超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同时也增加此题的作答难度。

2014年的41题是让学生根据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提出修改建议。其前提是需要学生根据抗日战争的具体史实提出, 抗日战争是高考历史中一个重要的考点,以此形式出题具有独特性。笔者认为此题主要考察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根据1960年抗日战争目录可见共产党的抗战功绩学习内容占很大篇幅,而国民党抗战的史实却很少,多以负面展示。因此, 笔者认为此题作答的一个关键是抓住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共同团结抗战的结果。除了共产党的敌后根据地外,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的作战也很重要, 突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达到命题立意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立意。综合而言,此题的开放程度在学生的知识能力范围内, 并且其突破以往对抗日战争单纯考察史实的考法, 在一定程度上发散学生的历史思维。

二、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启示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迎合了高考形势的需要, 其作用在应试考试中越来越突出,笔者综合概括出两点。

它实现了命题形式的突破。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在题型命制上突破以往传统的命题形式,有材料题、图示题,不同的题型锻炼学生的应答能力。由于高考是一个选拔性的考试,适当难度和开放性的试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考试的质量,突破学生以往答题的思维定式,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除此之外,这种新的命题形式也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如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这种综合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在此有所体现。因此,开放性试题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之内呈现顺应新课改后高考历史的考试要求,对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其以史为基,开放性程度越来越趋于合理。综合近五年的开放性试题, 可见其共同的特点都是以学生对史实的了解为基础,要求学生进行史论结合,从而评析材料。因此,这种开放是在了解基本史实的前提下的开放,但又不失独特性。学生可联系旧知,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依据,进行综合对比分析。自2013年开放性试题超出高考历史考试内容范围之外后 ,2014年便作了相应的调整,使开放性程度逐渐趋于合理,这种开放性程度是在学生所学知识范围之内, 经过其独立思考和努力可以作答,从而使学生对试题有话可说。

另外,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对教师的历史教学具有相应的启示,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有效应对高考。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注重对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讲解。开放性试题虽然 形式新颖 多样 ,但只要学 生能够史 论结合 ,自圆其说便 可 ,对答案也 没有做具 体规定。 万变不离 其宗 ,刨根究底 ,开放性试 题考查学 生的知识 点仍旧限 定在高考 考试说明中 对考点的 规定。因 此 ,学生对基 本知识点 的掌握和 理解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历史教学过程中根据高中历史 课程标准 的规定 ,准确把握 教学重难 点 ,促进学生辩 证地看待 历史问题 , 详细剖析 重大历史 事件的影 响 ,理性认识问题。

第二,日常训练注重材料与图示多种史料的选取。教师在对学生日常模考训练的过程中,应适当地选取开放性的试题,其形式应多样,包括材料和图示。对于材料型试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根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并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理解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规律,并通过对比、归纳分析得出历史结论。对于图示型试题,教师要侧重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看历史地图,通过历史地图需要获取哪些信息。并通过前后两幅图的对比,分析出其异同,总结出规律。

第三,注重运用多元史观进行教学。通过分析近五年来的开放性试题,可以看出命题者对多元史观的运用。例如2011年第41题中对于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的运用,由此为历史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重运用多元史观提供借鉴。除了以上两种史观外,还有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侧重于宏观历史,适用于中国古代线索和整个人类历史的把握; 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主要着眼于近现代史, 强调的是1500年以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兴起和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是文明史范式的一个特定阶段,适用于对近现代史的把握。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适用于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由此可以看出多元史观在历史学习中涵盖各个方面, 从横向看包括中国史和世界史;从纵向看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文明史观强调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其中包含人类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的阶段,渗透现代化的史观。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意识形态的冲突, 以及它们之间在生产和商品流通之间各领域的相互依赖和联系,构成全球间的对话,形成地球村,这其中渗透着全球化史观,将人类历史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在全球意识和现代化的浪潮下,更关注人,尤其是芸芸众生,注重大众化的生活,注重民间所创造出的人类文明成果,其中又渗透社会史观。总之,我认为多元史观在历史教学中不能填鸭式地灌输, 不能强硬地以贴标签的方式将某个历史知识与多元史观一一对应。具体应该根据历史教学实际应用, 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 开放性试题与多元史观的结合,应根据其所反映的历史时段和一定的历史规律,不能生搬硬套。

总之, 综合分析近五年来的开放性试题可以看出其题型的命制更合理和规范,也越来越成熟,对学生如何应对高考题型新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挑战, 同时也使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积累经验,更好地培养应试型人才。

摘要:陕西高考历史试题以文科综合卷的形式展现,其题型安排遵循一定的规律。通过综合分析2010-2014年陕西高考文综卷第41题,深入分析其命题形式和考察内容、视角,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引发对于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思考。一方面为学生如何应对高考题型新的发展趋势提供指导,另一方面为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积累经验,更好地培养应试型人才。

高三高考模拟文综卷 篇8

一、略有变化

1、主观题结构有调整,政史地学科间综合试题没有了。往年全国大纲版文综卷的第39大题是政史地三科综合,即三科共用一个大的背景材料,设置多个小问,最后的两小问一般都是政治学科的问题。今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中政史地三学科间的综合试题没有了,各学科都是独立的大题,其中,政治学科两大题,分布在38大题和39大题,共5小问,合计52分。

2、客观题的排列顺序改变了。今年的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的选择题则将政治放在12至23题,替换了往年历史题目的位置,处于客观题题目排列的中间部分。

3、计算题不复存在了。多年来,全国大纲版文综卷的客观题中至少有一个经济类的计算题目,且有些年份的计算难度很大,而今年的全国新课标文综卷没有计算题,

4、增添了《文化生活》的试题。往年全国大纲版文综卷考查的知识涉及到经济、哲学、政治三个板块的知识。今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增添了《文化生活》的试题,考查的知识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四个板块,全是必修内容,没有选修内容。其中,《经济生活》占34%(选择题5个共20分,主观题1问14分)、《政治生活》占20%(选择题2个共8分,主观题1问12分)、《文化生活》占16%(选择题1个4分,主观题1问12分)、《生活与哲学》占30%(选择题4个共16分,主观题2问共14分)。

5、主观题的问题指向较往年明确。今年的主观题设问方式对知识的指向有“直截了当”的感觉,考生很容易找到与问题相对应的知识点,作答起来感觉较轻松。

二、相对稳定

1、政治学科所占试卷分值没变。政治部分的总分仍然是100分,其中选择题48分,主观题52分(第38题两小问共26分,第39题的三小问共26分)。

2、“四选二”的组合式选择题依然是重点考查形式。与往年全国大纲版文综卷类似,今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的12个选择题中有10个题组合式选择题,即除了15、17小题是四选一之外,其余全都是“四选二”的组合式选择题。

3、选择题仍然是以“一材一题”为主。今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的政治选择题,只有13小题和14小题共用同一个背景材料,即“一材二题”,其余10个小题全部是“一材一题”。这与近几年高考全国大纲版文综卷政治试题的选择题的情况非常相似。

三、美中不足

1、第12小题的参考答案存在争议。选择题的第12小题“④纸币同样能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这一说法存在争议。在过去的《经济常识》教材中,在谈及纸币功能时,只提到了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而没有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因为纸币只是“货币符号”,“自身没有价值”。然而,新课标《经济生活》教材在谈及纸币时,教材内容的相关表述暗示纸币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而没有明确认定纸币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因此,此题的参考答案选择了含有“④”的C项,确实缺乏科学性,存在较大争议。

2、第38题的第(2)问的参考答案感觉有些粗糙。如果用对应的知识点,按层次和条理组织答案,并将教材中理论观点与问题实际结合起来作简要分析,答案就有很强说服力和认可度了。

上一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简报第十五期下一篇:青岛内资公司注册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