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防静电、电气装置检查要求

2024-08-28

防雷、防静电、电气装置检查要求(共3篇)

防雷、防静电、电气装置检查要求 篇1

一、防雷装置

(一)接闪器

1、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1994)第4.1.1条避雷针宜采用圆钢或焊接钢管制成,其直径不应小于下列数值:针长1m以下:圆钢为12mm;钢管为20mm。针长1~2m.:圆钢为16mm;钢管为25mm。烟囱顶上的针:圆钢为20mm;钢管为40mm。第4.1.2条避雷网和避雷带宜采用圆钢或扁钢,优先采用圆钢。圆钢直径不应小于8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48mm2其厚度不应小于4mm。第4.1.5条屋顶上永久性金属物宜作为接闪器,但其各部件之间均应连成电气通路,旗杆、栏杆、装饰物等,钢管、钢罐的璧厚不小于2.5mm,但钢管、钢罐一旦被雷击穿,其介质对周围环境造成危险时,其壁厚不得小于4mm。第4.1.6条除利用混凝土构件内钢筋作接闪器外,接闪器应热镀锌或涂漆。在腐蚀性较强的场所,尚应采取加大其截面或其它防腐措施。第4.1.7条不得利用安装在接收无线电视广播的共用天线的杆顶上的接闪器保护建筑物。

2、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第5.2.2条接闪杆宜采用热镀锌圆钢或钢管制成,其直径应符合下列归定:杆长1m以下:圆钢不应小于12mm;钢管不应小于20mm。杆长1~2m.:圆钢不应小于16mm;钢管不应小于25mm。独立烟囱顶上的杆:圆钢不应小于20mm;钢管不应小于40mm。第5.2.8屋顶上永久性金属物宜作为接闪器,但其各部件之间均应连成电气通路,旗杆、栏杆、装饰物、女儿墙上的盖板等,输送和储存物体钢管和钢罐的壁厚不应小于2.5mm;当钢管、钢罐一旦被雷击穿,其内的介质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危险时,壁厚不应小于4mm。第5.2.9条除利用混凝土构件内钢筋或在混凝土内专设钢材作接闪器外,钢质接闪器应热镀锌。在腐蚀性较强的场所,尚应采取加大其截面或其它防腐措施。第5.2.10条不得利用安装在接收无线电视广播天线杆顶上的接闪器保护建筑物。

3、按照《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 50601-2010)第6.1.1条建筑物顶部和外墙上的接闪器必须与建筑物旗杆、栏杆、吊车梁、管道、设备、太阳能热水器、门窗、幕墙支架等外露的金属物进行电气连接。接闪杆应能承受0.74KN/ m2的风压,接闪器上应无附着其它电气线路或通信线、信号线。6.1.2条专用接闪杆位置应正确,焊接固定的焊缝应饱满无遗漏,焊接部分防腐应完整。接闪导线应位置正确、平正顺直、无急弯。焊接的焊缝应饱满无遗漏,螺栓固定的应有防松零件。接闪导线焊接时扁钢与扁钢不应少于扁钢宽度的2倍,两个大面不应少于3个棱边的焊接。圆钢与圆钢不应少于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圆钢与扁钢不应少于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

4、按照《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21431-2008)第5.2.2条检查接闪器与建筑物顶部外露的其他金属物的电气连接、与避雷引下线电气连接,天面设施等电位连接。接闪器的位置是否正确,焊接固定的焊缝是否饱满无遗漏,螺栓固定的应备帽等防松零件是否齐全,焊接部分补刷的防腐油漆是否完整,接闪器是否锈蚀1/3以上。避雷带是否平正顺直,固定点支持件是否间距均匀,固定可靠。有无附着的其他电气线路。

(二)引下线

1、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1994)第3.3.1条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的措施,宜采用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网(带)或避雷针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避雷网(带)应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应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10m×10m或12m×8m的网格。所有避雷针应采用避雷带相互连接。第3.3.2条突出屋面的放散管、风管、烟囱等物体,防雷保护应符合下列要求:(1)金属物体可不装接闪器,但应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2)在屋面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外的非金属物体应装接闪器,并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第3.3.3条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18m。当仅利用建筑物四周的钢柱或柱子钢筋作为引下线时,可按跨度设引下线,但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18m。第3.3.4条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防直击雷接地宜和防雷电感应、电气设备、信息系统等接地共用同一接地装置,并宜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第4.2.1条引下线宜采用圆钢或扁钢,宜优先采用圆钢,圆钢直径不应小于8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48mm2,其厚度不应小于4mm。当烟囱上的引下线采用圆钢时,其直径不应小于12mm;采用扁钢时,其截面不应小100mm2,厚度不应小于4mm。第4.2.2条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外墙明敷,并经最短路径接地;建筑艺术要求较高者可暗敷,但其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0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80 mm2。第4.2.3条建筑物的消防梯、钢柱等金属构件宜作为引下线,但其各部件之间均应连电气通路。第4.2.4条采用多根引下线时,宜在各引下线上于距地面0.3m至1.8m之间装设断接卡。第4.2.5条在易受机械损坏和防人身接触的地方,地面上1.7m至地面下0.3m的一段接地线应采取暗敷或镀锌角钢、改性塑料管或橡胶管等保护设施。当利用混凝土内钢筋、钢柱作为自然引下线并同时采用基础接地体时,可不设断接卡,利用钢筋作引下线时应在室内外的适当地点设若干连接板,该连接板可供测量、接人工接地和作等电位连接用。当仅利用钢筋作引下线并采用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接地体时,应在每根引下线上于距地面不低于0.3m处设接地体连接板。采用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接地体时应设断接卡,其上端应与连接板或钢柱焊接。连接板处宜有明显标志。

2、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第4.3.1条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外部防雷的措施,宜采用装设在建筑物上的接闪网(带)或接闪杆,也可采用接闪网(带)或接闪杆混合组成的接闪器。接闪网(带)应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应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10m×10m或12m×8m的网格。接闪器之间相互连接。第4.3.2条突出屋面的放散管、风管、烟囱等物体,防雷保护应符合下列要求:(1)金属物体可不装接闪器,但应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2)在屋面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外的非金属物体应装接闪器,并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第4.3.3条专设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周长间距不应大于18m。当建筑物跨度较大,无法在跨距中间设引下线,应在跨距两端设引下线并减小其他引下线的间距,专设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18m。第4.3.4条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外部防雷装置接地宜和防雷电感应、内部防雷装置、电气和电子系统等接地共用接地装置,并应与引入的金属管线做等电位连接。外部防雷装置专设接地装置宜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第5.3.3条引下线宜采用热镀锌圆钢或扁钢,宜优先采用圆钢,单根扁钢其厚度为2.5mm;其最小截面为50mm2。单根圆钢其直径为8mm;其最小截面为50mm2。当独立烟囱上的引下线采用圆钢时。其直径不应小于12mm;采用扁钢时,其截面不应小100mm2,厚度不应小于4mm。第5.3.4条专设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外墙明敷,并经最短路径接地;建筑外观要求较高者可暗敷,但其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0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80 mm2;第5.3.5条建筑物的钢梁、钢柱、消防梯等金属构件及幕墙的金属立柱宜作为引下线,但其各部件之间均应连电气贯通,可采用焊接、缝接、螺栓连接。第5.3.6条采用多根引下线时,宜在各引下线上于距地面0.3m至1.8m之间装设断接卡。当利用混凝土内钢筋、钢柱作为自然引下线并同时采用基础接地体时,可不设断接卡,利用钢筋作引下线时应在室内外的适当地点设若干连接板。当仅利用钢筋作引下线并采用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接地体时,应在每根引下线上于距地面不低于0.3m处设接地体连接板。采用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接地体时应设断接卡,其上端应与连接板或钢柱焊接。连接板处宜有明显标志。第5.3.7条在易受机械损伤之处,地面上1.7m至地面下0.3m的一段接地线应采取暗敷或镀锌角钢、改性塑料管或橡胶管等保护设施。

3、按照《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 50601-2010)第5.1.1条(1)引下线的安装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的有关规定,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专设引下线不应少于2根,并应沿建筑物周围均匀部设,其平均间距分别不大于12m、18m和25m。(2)明敷的专用引下线应分段固定,并应已最短路径敷设到接地体。敷设应平正顺直、无急弯。焊接固定的焊缝应饱满无遗漏,螺栓固定的应有防松零件(垫圈),焊接部分防腐应完整。(3)引下线两端应分别与接闪器和接地装置做可靠的电气连接。(4)引下线上应无附着的其它电气线路。5.1.2条(1)引下线应固定可靠,每个支架能承受49N的垂直拉力。固定支架的高度不应小于150mm,固定支架应均匀。(2)引下线可利用建筑物的钢梁、钢柱、消防梯等金属构件作为自然引下线,金属构件之间应电气贯通。(3)引下线采用焊接时扁钢与扁钢不应少于扁钢宽度的2倍,两个大面不应少于3个棱边的焊接。圆钢与圆钢不应少于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圆钢与扁钢不应少于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4)在易受机械损坏和防人身接触的地方,地面上1.7m至地面下0.3m的一段接地线应采取暗敷或镀锌角钢、改性塑料管或橡胶管等保护设施。并应在每根引下线距地面0.3m处装设断接卡。(5)引下线不应敷设在下水管道内,并不宜敷设在排水槽内。

4、按照《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21431-2008)第5.3.2条(1)检查明敷引下线是否平直,无急弯。卡钉是否分段固定,且能承受49N(5kgf)的垂直拉力。(2)检查引下线、接闪器和接地装置的焊接处是否锈蚀,油漆是否有遗漏及近地面的保护设施。(3)检查每相邻两根引下线之间的距离,记录引下线布置的总根数,按顺序编号。(4)检查明敷引下线上有无附着的其他电气线路。测量明敷引下线与附近其他电气线路的距离,一般不应小于1m。(5)检查断接卡的设置是否符合要求。

(三)接地装置

1、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1994)第4.3.1条埋于土壤中的人工垂直接地体宜采用角钢、钢管或圆钢;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水平接地体宜采用扁钢或圆钢。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0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100 mm2,其厚度不应小于4mm;角钢厚度不应小于4mm;钢管壁厚不应小于3.5 mm。在腐蚀性较强的土壤中,应采取热镀锌等防腐措施或加大截面。接地线应与水平接地体的截面相同。第4.3.2条人工垂直接地体的长度宜为2.5m。人工垂直接地体间的距离及人工水平接地体间的距离宜为5m,当受地方限制时可适当减小。第4.3.3条人工接地体在土壤中的埋设深度不应小于0.5m。第4.3.4条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降低防直击雷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宜采用下列方法:(1)采用多支线外引接地装置,外引长度不应大于有效长度。(2)接地体埋于较深的低电阻率土壤中。(3)采用降阻剂。(4)换土。第4.3.5条 防直击雷的人工接地体距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不应小于3m。当小于3m时应采取下列措施之一:(1)水平接地体局部深埋不应小于1m;(2)水平接地体局部应包绝缘物,可采用50~80mm厚的沥青层;(3)采用沥青碎石地面或在接地体上面敷设50~80mm厚的沥青层,其宽度应超过接地体2m。第4.3.6条埋在土壤中的接地装置,其连接应采用焊接,并在焊接处作防腐处理。

2、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第5.4.2条埋于土壤中的人工垂直接地体宜采用热镀锌角钢、钢管或圆钢;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水平接地体宜采用热镀锌扁钢或圆钢。人工垂直接地热镀锌角钢不应小于50 mm x50mmx3mm;钢管直径不应小于20 mm,壁厚度不应小于2mm;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4mm;人工水平接地体热镀锌扁钢截面不应小于90 mm2,厚度不应小于3 mm;圆钢截面不应小于78 mm2。第5.4.3条人工钢质垂直接地体的长度宜为2.5m。其间距以及人工水平接地体的间距均宜为5m,当受地方限制时可适当减小。第5.4.4条人工接地体在土壤中的埋设深度不应小于0.5m。并宜敷设在当地冻土层以下,其距墙或基础不宜小于1 m。第5.4.5条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降低防直击雷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宜采用下列方法:(1)采用多支线外引接地装置,外引长度不应大于有效长度。(2)接地体埋于较深的低电阻率土壤中。(3)采用降阻剂。第5.4.6条防直击雷的人工接地体距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不应小于3m。第5.4.7条接地装置埋在土壤中的部分,其连接宜采用放热焊接;当采用通常焊接方法时,应在焊接处作防腐处理。

3、按照《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 50601-2010)第4.1.1条(1)当利用建筑物桩基、梁、柱内钢筋做接地装置的自然接地体和为接地需要而专门埋设的人工接地体,应在地面以上按设计要求的位置设置可供测量、接人工接地体和做等电位连接用的连接板。(2)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3)在建筑物外人员可经过或停留的引下线和接地体连接处3 m范围内,应做好防止跨步电压对人员造成的伤害的措施。第4.1.2条(1)当设计无要求时,接地装置顶面埋设深度不应小于0.5m,角钢、钢管等接地体应垂直布置。人工垂直接地体长度宜为2.5m人工垂直接地体的间距不宜小于5m。人工接地体与建筑物外墙或基础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1m.(2)接地体连接应采用焊接,并宜采用放热焊接。当采用通常焊接方法时,应在焊接处作防腐处理。采用焊接时扁钢与扁钢不应少于扁钢宽度的2倍,两个大面不应少于3个棱边的焊接。圆钢与圆钢不应少于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圆钢与扁钢不应少于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

4、按照《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21431-2008)第5.4.2条(1)检查时应查看隐蔽工程纪录;检查接地装置的结构和安装位置;检查接地体的埋设间距、深度、安装方法;检查接地装置的材质、连接方法、防腐处理。(2)检查接地装置的填土有无沉陷情况。(3)检查有无因挖土方、敷设管线或种植树木而挖断接地装置。(4)用毫欧表检测两相邻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如测得阻值大于1Ω,断定为电气导通,如测得阻值偏大,则判定为各自独立接地。(5)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是否符合要求。

二、防静电装置

按照《石油化工静电接地设计规范》(SH3097-2000)第3.2.1条需要进行静电接地的物体,应根据物体的类型采取下列静电接地方式:(1)静电导体应采用金属导体进行直接静电接地。(2)人体与移动式设备应采用非金属导电材料或防静电材料以及防静电制品进行间接静电接地。(3)静电非导体除应间接静电接地外,尚应配合其它的防静电措施。第3.3.1 条静电接地系统静电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06Ω。专设的静电接地体的对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00Ω,在山区等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地区,其对地电阻值也不应大于1000Ω。第3.4.2 条接地连接端子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不易受到外力损伤;(2)便于检查维修;(3)便于与接地干线相连;(4)不妨碍操作;(5)尽量避开容易积聚可燃混合物以及容易锈蚀的地点。.第3.4.4 条专用金属接地板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金属接地板可焊(或紧固)于设备、管道的金属外壳或支座上。(2)金属接地板的材质,应与设备、管道的金属外壳材质相同。(3)金属接地板的截面不宜小于50×10(mm),最小有效长度对小型设备宜为60mm,大型设备宜为110mm。如设备有保温层,该板应伸出保温层外。接地用螺栓规格不应小于M10。第3.5.1 条静电接地支线和连接线,应采用具有足够机械强度、耐腐蚀和不易断线的多股金属线或金属体。固定设备接地支线镀锌圆钢直径不应小于8mm;镀锌扁钢不应小于12x4(mm);多股铜芯电线截面不应小于16mm2。连接线铜芯软绞线或软铜编绞线截面不应小于6mm2。大型移动设备接地支线铜芯软绞线或橡套铜芯软电缆截面不应小于16mm2。一般移动设备接地支线铜芯软绞线或橡套铜芯软电缆截面不应小于10mm2。振动和频繁移动的器件接地支线铜芯软绞线截面不应小于6mm2。第3.6.2 条静电接地干线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有利于设备、管道及需要在现场作静电接地的移动物体的接地;(2)静电接地干线在装置内宜闭合环形布置,不同标高的接地干线之间至少应有两处连接。第3.6.3 条下列接地干线或线路不得用于静电接地:(1)照明回路的工作零线和三相四线制系统中的中性线;(2)整流所各级电压的交流、直流保护接地系统;(3)直流回路的专用接地干线;(4)防雷引下线(兼有引流作用的金属设备本体除外)。第3.6.4条 静电接地体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静电接地干线与保护接地干线在建构筑物内有两点相连时,可不另设静电接地体;(2)应充分利用自燃接地体以及其它用途的接地体;(3)接地干线和接地体材质宜选用耐腐蚀材料,当选用镀锌钢材时,静电接地干线和接地体用钢材的最小规格:地上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2mm;地下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4mm;地上扁钢截面不应小于100 mm2,厚度不应小于4mm;地下扁钢截面不应小于160 mm2,厚度不应小于5mm;地下角钢厚度不应小于50x5(mm);地下钢管直径不应小于50mm。第3.7.1 条接地端子与接地支线连接,应采用下列方式:(1)固定设备宜用螺栓连接;(2)有振动、位移的物体,应采用挠性线连接;(3)移动式设备及工具,应采用电瓶夹头、鳄式夹钳、专用连接夹头或磁力连接器等器具连接,不应采用接地线与被接地体相缠绕的方法。第3.7.2条静电接地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采用搭接焊连接时,其搭接长度必须是扁钢宽度的两倍或圆钢直径的六倍;(2)当采用螺栓连接时,其金属接触面应去锈、除油污,并加防松螺帽或防松垫片。(3)当采用电池夹头、鳄式夹钳等器具连接时,有关连接部位应去锈、除油污。

三、电气装置

按照《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92)第2.2.1条交流电气设备的接地可以利用下列自然接地体:(1)埋设在地下的金属管道,但不包括有可燃或有爆炸物质的管道。(2)金属井管。(3)与大地有可靠连接的建筑物的金属结构。(4)水工构筑物及其类似的构筑物的金属管、桩。第2.2.2条交流电气设备的接地线可利用下列接地体接地:(1)建筑物的金属结构(梁、柱等)及设计规定的混凝土结构内部的钢筋。(2)生产用的起重机的轨道、配电装置的外壳、走廊、平台、电梯竖井、起重机与升降机的构架、运输皮带的钢梁、电除尘器的构架等金属结构。(3)配线的钢管。第2.2.3条接地装置宜采用钢材。接地装置的导体截面应符合热稳定和机械强度的要求。地上室内圆钢直径不应小于6mm;室外圆钢直径不应小于8mm;室内扁钢截面不应小于60 mm2,厚度不应小于3mm;室外扁钢截面不应小于100 mm2,厚度不应小于4mm;室内角钢厚度不应小于2mm;室外角钢厚度不应小于2.5mm;室内钢管壁厚不应小于2.5 mm;室外钢管壁厚不应小于2.5 mm。地下交流电路回路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0mm;直流电路回路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2mm;交流电路回路扁钢截面不应小于100 mm2,厚度不应小于4mm;直流电路回路扁钢截面不应小于100 mm2,厚度不应小于6mm;交流电路回路角钢厚度不应小于4mm;直流电路回路角钢厚度不应小于6mm;交流电路回路钢管壁厚不应小于3.5 mm;直流电路回路钢管壁厚不应小于4.5 mm。第2.2.4条低压电气设备地面上外露的铜和铝接地线的最小截面:明敷的裸导体铜截面不应小于4mm2;铝截面不应小于6mm2;绝缘导体铜截面不应小于1.5mm2;铝截面不应小于2.5mm2;电缆的接地芯与保护外壳内的接地芯应铜截面不应小于1mm2;铝截面不应小于1.5mm2。第2.2.5条在地下不得采用裸铝导体作为接地体或接地线。第2.3.1条接地体顶面埋设深度应符合设计规定。当无规定时,不宜小于0.6m。角钢及钢管接地体应垂直配置。除接地体外,接地体引出线的垂直部分和接地装置焊接部位应作防腐处理。第2.3.2条垂直接地体的间距不宜小于其长度的2倍。水平接地体的间距应符合设计规定。当无设计规定时不宜小于5m。第2.3.17条接地装置由多个分接地装置部分组成时,应按设计要求设置便于分开的断接卡。自然接地体与人工接地体连接处应有便于分开的断接卡。断接卡应有保护措施。第2.4.1条接地体(线)的连接应采用焊接,焊接必须牢固无虚焊。接至电气设备上的接地线,应用镀锌螺栓连接;有色金属接地线不能采用焊接时,可用螺栓连接。第2.4.2条接地体(线)的焊接应采用搭接焊,其搭接长度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扁钢为其宽度的2倍(且至少3个棱边焊接)。(2)圆钢为其直径的6倍。(3)圆钢与扁钢连接时,其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4)扁钢与钢管、扁钢与角钢焊接时,为了连接可靠,除应在其接触部位两侧进行焊接外,并应焊以由钢带弯成的弧形(或直角形)卡子或直接由钢带本身弯成弧形(或直角形)与钢管(或角钢)焊接。

建筑审核科

防雷、防静电、电气装置检查要求 篇2

0.前言

雷电是一种大气放电现象。积雨云不同部位聚集着大量正电荷或负电荷,形成雷雨云,而地面因受到近地面雷雨云的电荷感应,也会带上与云底相反极性的电荷。当云层里的电荷越积越多,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把空气击穿,打开一条狭窄的通道强行放电。当云层放电时,由于云中的电流很强,通道上的空气瞬间被烧得灼热,温度高达6000—20000℃,所以发出耀眼的强光,这就是闪电,而闪道上的高温会使空气急剧膨胀,同时也会使水滴汽化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这种强烈的冲击波活动形成了雷声。

1.雷电的危害

1.1直击雷

建筑物或设备等对地放电所产生的电击现象,称之为直接雷击。此时雷电的主要破坏力在于电流特性而不在于放电产生的高电位。雷电击中人体、建筑物或设备时,强大的雷电流转变成热能,雷击点的发热量大约500~2000J,该能量可以熔化50~200mm3的钢材。因此雷电流的高温热效应将灼伤人体,引起建筑物燃烧,使设备部件熔化。另外在雷电流流过的通道上,物体水分受热汽化而剧烈膨胀,产生强大的冲击性机械力。该机械力可以达到5000~6000N,因而可使人体组织,建筑物结构、设备部件等断裂破碎,从而导致人员伤亡、建筑物破坏,以及设备毁坏等。

1.2感应雷

感应雷是雷电在雷云之间或雷云对地放电时,在附近的户外传输信号线路、埋地电力线、设备间连接线产生电磁感应并侵入设备,使串联在线路中间或终端的电子设备遭到损害。感应雷虽然没有直接雷猛烈,但其发生的几率比直击雷高得多。感应雷的破坏也称为二次破坏。雷电流变化梯度很大,会产生强大的交变磁场,使得周围的金属构件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电流可能向周围物体放电,如附近有可燃物就会引发火灾和爆炸,而感应到正在联机的导线上就会对设备具有强烈的破坏性。

1.3浪涌

雷电浪涌是近年来由于微电子设备的不断应用而引起人们极大重视的一种雷电危害形式。最常见的电子设备危害不是由于直接雷击引起的,而是由于雷击发生时在电源和通讯线路中感应的电流浪涌引起的。一方面由于电子设备内部结构高度集成化(VLSI芯片),从而造成设备耐压、耐过电流的水平下降,对雷电(包括感应雷及操作过电压浪涌)的承受能力下降,另一方面由于信号来源路径增多,系统较以前更容易遭受雷电波侵入。浪涌电压可以从电源线或信号线等途径窜入微电子设备设备造成设备损坏等事故。

2.防雷装置的安装要求

2.1避雷器安装要求

(1)避雷器安装前应检查避雷器有无在运输中造成瓷套破损。

(2)瓷套与法兰连接处是否紧密、牢固。

(3)法兰接触面是否清洁,无氧化物和其他杂物。

(4)铭牌与额定电压等级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

(5)产品出厂合格证、出厂试验报告、说明书等技术资料是否齐全。

(6)对于高电压等级的避雷器(座式)应由技术员现场考察,如安装地点是否具备安装条件、中心线及高度是否符合要求、底座是否平稳和垂直、预留孔是否合适、预埋螺栓是否恰当等。考察完毕后,应编制出相应的安装措施。

(7)户外座装式避雷器一般是由4个与底板绝缘的螺栓与基础相固定的,所以基础一定要牢固。对于配电柜内的低压避雷器应保证安装牢固、接地可靠,并与相应部分有足够的绝缘距离。

2.2避雷器安装后的试验

避雷器试验应在安装后(或选择安装前)进行。对于配电柜内未安装好的避雷器,也应进行相应试验。避雷器的型式不同,选择的试验项目也有所区别。

避雷器的试验项目:

(1)测量绝缘电阻。

(2)测量电导或泄漏电流,并检查组合元件的非线性系数。

(3)测量磁吹避雷器的交流电导电流。

(4)测量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持续电流。

(5)测量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工频参考电压或直流参考电压。

(6)测量FS型阀式避雷器的工频放电电压。

(7)检查放电计数器动作情况及避雷器基座绝缘。

3.接地极的选用与质检

3.1接地极的选用

地极是接地的工作主体,接地工程中广泛使用的接地极有金属接地极、非金属接地极、离子接地极以及降阻剂。

3.1.1金属接地极

金属接地极是一种传统的接地极,它采用镀锌角钢、镀锌钢管、铜棒或铜板等金属材料,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通过现场加工制作而成的。

3.1.2非金属接地极

非金属接地极又称接地模块,其基本成分是导电能力优越的非金属材料,经复合加工成型的。

3.1.3离子接地极

离子接地极又称电解离子接地系统或中空式接地系统。

3.1.4降阻剂

3.2接地材料的质量检查验收

接地极没有统一的产品验收标准,通常都采用厂家的制造标准进行验收,一般生产厂家已提供产品合格证,而且在运输及储存中外包装未受到明显的机械损伤,型号、数量均符合订货要求或设计要求即可。

4.接地装置的安装要求

接地装置包括接地极和接地线两部分,接地线又可分为接地干线和接地支线两部分。

4.1接地极的安装要求

4.1.1金属接地极的安装

(1)接地沟的挖掘。

挖接地沟时,应根据设计要求对接地装置的线路进行测量并弹线。沟要挖整齐、深浅一致,沟底如有石子应清除干净。

沟的中心线与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基础距离不宜小于2m,独立避雷针的接地装置与重复接地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m,接地极应远离由于高温影响(如烟道)使土壤电阻率升高的地方。

(2)接地极的制作与安装。

接地极分垂直接地极和水平接地极两种。制作接地极应符合规定,安装时应符合设计位置的要求,接地极间的距离按设计要求,一般规定的距离不小于5m。

水平接地极多用于环绕建筑四周的联合接地,当接地沟挖好后,应垂直敷设在地沟内(不应平放)水平接地极多根平行敷设时水平间距不小于5m.顶部埋设深度距地面不小于0.6m。

4.1.2接地模块的安装

接地模块的安装除满足有关规范的规定外,还应参阅制造商提供的有关技术说明。通常接地模块顶面埋深不应小于0.6m,接地模块间距不应小于模块长度的3~5倍。

4.1.3离子接地系统的安装

离子接地系统埋深一般为3~4m,当加长时相应加深,有条件的用钻机施工。孔径保证100~250mm。

4.1.4降阻剂的安装

使用降阻剂时,为了防止腐蚀,包裹厚度应在30mm以上。一般认为垂直极灌降阻剂直径以l30~-200mm为好,水平沟以150mrn×100mm为好(扁钢竖放)。

4.2接地线的敷设要求

4.2.1接地线的选用

接地线可用绝缘铜芯或铝芯导线、扁钢、圆钢等。

4.2.2室外接地线的安装

室外接地干线与支线一般安装在沟内。安装前应按设计规定的位置先挖沟,沟的深度不得小于0.5m,宽约为0.5m,然后将扁钢埋入。接地干线与接地极的连接、接地线与接地干线的连接应采用焊接。接地干线与支线末端应露出地面0.5m以上,以便接引地线。

4.2.3室内接地线的安装

室内的接地线多为明设,但一部分设备的连接支线需经过地面,也可埋设在混凝土内。明线安装的接地线大多是纵横敷设在墙壁上,或敷设在母线或电缆桥架的支架上。

4.2.4电气设备与接地支线的连接

电气设备与接地支线的连接一般采用焊接和螺纹连接两种。不需要移动的设备(如金属构架)或电气设备装在金属构架上而有可靠的金属接触时,接地支线可直接焊接在金属构架上。需要移动的电气设备宜采用螺纹连接接地支线。

4.2.5接地线的防腐涂漆

当接地装置安装完毕后,应对各接地干线和支线的外露部分,以及电气设备的接地部分进行外观检查,检查各接地线的焊接或螺钉连接是否接牢。检查完后应在接地螺钉的表面涂上防锈漆,在焊缝表面涂以沥青漆。

4.2.6接地电阻的测量

防雷、防静电、电气装置检查要求 篇3

电气分场

2008.4.30

全厂防雷接地装置检查试验工作总结

2008年4月电气分场高压班对全厂防雷接地装置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试验。

现总结如下:

1、完成了66千伏变电所电气设备的接地导通测量工作,所以试验数据均符合规程要求。

2、由于220千伏变电所接地网进行改造,没有进行220千伏变电所电气设备的接地导通工作。

上一篇:大一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下一篇:人生的馨香作文1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