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2024-05-05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8篇)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篇1

一、版本、章节

《兰亭集序》是江苏省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二、设计思路

《兰亭集序》是一篇著名的宴游诗序,虽名为“序”,但实与一般的序言不同。它借题发挥,由一次普通的宴游活动论及人生的意义,言虽简而意颇深。由 于学生自身的生命体验有限,加上对魏晋那一特定时代的疏离,学生在阅读时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本文文风清淡,不尚辞藻而多情致,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美文。通 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学生也有了一定的文言阅读鉴赏能力。因此,本文易“深”文“浅”教,在学生把握基本文言字词句、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 以读入文,在深入的诵读中品情悟理,掌握本文的行文特色,从而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生命追求中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序文特点,背诵全文。

2. 掌握重要文言实词的多义性及词类活用、省略等语言现象。

3. 了解并学习本文借题发挥,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等行文技巧。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积累重点文言知识以及探讨作者的人生态度。

2. 以读入文,以诵读教学法为主并辅之以点拨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情悟理。

四、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由这次集会而抒发的人生感慨,理清作者的感情脉络。

五、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2.正确认识作者的生死观。

六、教学准备

指导学生充分预习;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了此文,谁能告诉我作者想讲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死生亦大矣)既然“死生”是一件大事这是众所周知的,作者为何还大费周章的讨论一番呢?(学生讨论)(板书文题)

(说明:导入看似笨拙,实是针对本文思想性深的特点设计的。是为了先让学生又快又准的把握主体,让学生带着兴趣疑问走进文本的欣赏。此外还可指点学生知人论世,从而自然转入对作者背景的介绍和“借题发挥”行文技巧的把握上)

二、背景介绍,以读入文,整体感知

1. 背景介绍

(说明:教师提供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土壤,为诵读创造氛围,但不宜过多展开)2.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多媒体显示生字词。

(说明:用声音把学生带入文本情境,引导学生在倾听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感情变化)

3. 学生自由朗读、齐读,以读入文

4. 整体感知

感知一:本文既谈“生死”,作者是不是一上来就大谈“生死”呢?作者这样安排行文是一种什么技巧?(学生讨论)

明确:借题发挥,这也是本文作为一篇诗序的独特性所在。

感知二:本文既是一诗序,请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作诗缘由 作诗情形 成书经过 成书意义(略)

(说明:此环节在学生自主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归纳,培养学生速读检索的能力)

感知三:概括各段的要点,并从每段中找出一个字表现作者的感情变化(学生发言)

板书:记会—修禊之乐 慨叹—死生之痛 明意—今昔之悲

(说明:此环节主要是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理清行文思路,进一步了解“借题发挥”的特点,并逐步认识作者的感情变化)

三、释疑解难,积累知识,培养语感

1. 学生展示各小组在预习时整理出的疑难词语

2. 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寻求隐含信息,并联系旧知识推知疑难词句的意思

3. 小组之间展开讨论交流,教师补充并用多媒体展示本文需学生掌握的主要文言知识,方便学生积累巩固(略)

(说明:此环节注重文言基础的落实,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注意方法的点拨以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文言能力)

四、以读入文,研读赏析,感悟探究

1. 研读第一段

(1)本文既然借“题”发挥,就先来仔细研读这个“题”--兰亭集会。请大家自由朗读本段,就自己喜欢的语句背诵欣赏。

(说明:本段语言清新,音韵和谐,学生自由朗读可以以读入文,倾听作者心灵的声音,自主赏析表达可鼓励学生拥有个体的阅读体验,培养鉴赏力。也为欣赏写景技巧做准备)

(2)既然作者感情落脚在“乐”上,那作者何“乐”之有?(学生讨论交流,可用书上的语句回答)

明确:朋友之情 山川之美 春光融融 饮酒赋诗 畅叙幽情

师点拨:杜丽娘曾用“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唱出了内心的苦闷,而今作者却五乐齐臻,足见“信可乐也”

(3)作者是怎样抒发心中之“乐”的?

明确: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师点拨:王国维曾曰:“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之眼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可见宴游之上真是其景其情,其乐融融。

(4)学生朗读

师点拨:要读出“乐”应该以轻快明朗语调读之

2. 研读第二段

(1)全班同学齐读(注意朗读语气的转变)

(2)作者又乐而忧,由生而死,是如何借题“发挥”,抒发对“死生亦大”的感慨

多媒体投影显示: ① 人的生命本体都有不易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② 外在的大千世界变幻莫测,难以长久——(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③ 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易逝的——(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说明:由于本段意韵教深,特设置三个鉴赏点,由学生据此从本段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填入括号里,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理解说明,从而理解作者感叹的原因,再由教师点拨以相应的时代背景知识,古代文人的感叹名①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作者“死生亦大“的积极意义)

(3)学生带着体悟再次朗读本段内化

点拨:本段以议论为主,探索人生哲理,朗读时注意“犹、大、矣、痛”等词的语气,以和缓低沉语调读出慨叹语气。

3. 研读第三段

(1)学生集体朗读,找出应以批判语气读出的一句话。

明确: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学生翻译此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3)理清本段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

板书:感古人——批时人——明意旨

(说明:学生讨论后明确,由此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作者看似消极实则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体会诗序行文的妙处)

(4)投影显示《兰亭集序》摹本,学生对照摹本朗读全文,并在读中感受字里行间流动的生命气度。

五、引申讨论

作者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读了此文,你对“死生”有何看法?

① 多媒体投影显示古今中外对“生死”的不同看法,以及历来对作者思想不同的评价(略)

②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交流,教师可相机补充一些作者的生平事迹

师点拨:佛家追求死后的轮回,道家崇尚人生的无为,儒家主张大丈夫当有所为,当今繁华的社会里很多人要及时行乐、挥霍生命,很多文人慨叹人生的短暂,但有志者依然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如海德格尔所说:“把握好今天,诗意地栖居。”(说明:此环节的讨论引申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六、课堂小结

1. 艺术特色 2。本文的思想意义(略)

七、作业布置

1. 背诵全文

2. 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摹山范水的文字

3. 课外与李白的《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作比较阅读

4. 研究性学习:感悟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方法:分小组协作,收集自己喜欢的一位文人的作品、生平资料等并进行研究,在网上或班里展示交流研究的成果

八、教学反思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完成本文教学后,感触最深的首先就是本文的导入设计,虽然看似笨拙,却对整个教学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当我把“既然我们都知道 生死是一件大事,作者为何还要探讨”这个问题抛向学生时,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作者太消极了,有的说作者在无病呻吟、钻牛角 尖,有的说自古以来很多文人都有过生命短暂的感叹,王羲之作为一个名士自然也会考虑了…这样既设了疑,又激了趣,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有序展开。所以,导入的 设计要着眼欲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调动他们自我的生命体验,这样才能在一种积极的情感状态下展开教学。

感触之二就是以读入文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文言文教学再也不能是一极走入置学生的精神需求于不顾,一味的“咬文嚼字”;一极又走向置学生的 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于不顾,抛弃文本,过渡引申,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因此就有必要突出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文言文的阅读其实就是一个在读中积累 品悟、内化提升的过程。所以,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引导他们有滋有味的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而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积极 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读懂作者的心灵世界,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并享受到阅读的审美愉悦。当然,教师的鼓励和引导是不可少 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恰到好处的引申和点拨,这样才有助于让学生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找到平衡。课堂上,我从学生精彩的发言 中,从学生若有所思的面容上,从学生灼灼发光的眼睛里,感受到他们已经读懂了作者的心灵之声,已经在读中提升了自我。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篇2

关键词:住宅小区,规划理念,交通组织,绿化景观

1 工程概况

兰亭·御湖城工程为集住宅,商业为一体的综合社区,建设地点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和平南路东侧南堰村。

小区用地以20世纪50年代化工区建设中在南堰村预留的化工排洪沟南缓洪区为中心,范围西起和平南路,东至旧晋祠路,北起排洪沟,南至南堰村鱼塘。用地东西宽约450 m,南北长约607 m,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两端,各有两条规划路通过,整合整块用地,约合净面积 19.88 hm2。

该用地内现状为预留化工排洪沟南缓洪区,多年来,无人管理,土地荒芜,没起到缓洪作用,而且,由于垃圾的大量堆放,已无法缓洪。区内地形平坦,地貌简单,整个区域平均高程约780 m。除旧晋祠路外,周边道路尚未开通。

2 规划理念及目标

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充分挖掘地块潜力,发挥地块优势,创造一个利用充分,经济合理,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综合性高档社区,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完美结合。

1)注重环境意识,充分利用现有地貌,结合缓洪区,创造花园式的生态型小区。

2)运用现代气息的建筑造型,规划布局,创造风格化的现代居住小区。

3)注重城市肌理和城市景观,进行总体的景观规划和设计,为总体规划锦上添花。

3 规划区条件分析

1)有利条件。

区位优势:

太原市为山西省省会,位于省境中央,太原盆地北端,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信息中心。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南移西进,北展东扩,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许多城中村面貌焕然一新。

本案位于城市西南部,是太原城南移西进的必经之处,地理位置优越,发展潜力较大。

交通优势:

太原市是同蒲、石太两铁路的交汇处。公路辐射网布,交通极其方便,是全省的交通枢纽,主要干线公路有太原通往军渡、太原通大同、太原通茅津渡、太原通旧关、太原通下白泉、太原通温家庄、太原通静乐诸线。 市内公共汽车、电车线路纵横交错,交通极为方便。

本区东边为旧晋祠路,西侧为和平南路,南北两端,各有两条规划路通过,周边规划路网完善。随着和平南路的拓展,小区的建设,规划路的开通,便利的交通为日后地区的升值起到促进作用。

土地优势:

目前规划区内地势平坦,拆迁难度小,建设门槛低,易在短期内推进工程建设。

2)不利条件。

区块限制:规划区中部有缓洪区,位置改动余地不大,连接缓洪区与排洪沟的连接渠斜穿地块东部,对地块内建设布局限制大。

4 规划情况及特点

1)总体布局结构严整,空间形态有序丰富。

南北两条规划路将规划区域自然的分成中,南两个区域。但由于南区地块较小,选择余地不大,综合业主意向及城市形象要求,在南规划路两侧,分别布置了若干栋板式高层住宅,东部旧晋祠路布置了若干栋板式高层住宅,中部主规划区,以缓洪区为中心,东,西侧靠缓洪部位布置多层高级住宅,靠和平南路一侧布置点式高层住宅,在北面入口处,布置小区的幼儿园,在中区西南角公建底层布置了日照充足的老人活动中心,小区东部靠中心旧晋祠路一侧布置小区会所及酒店。住宅以组为单位,通过区间道路有机地分隔成若干个独立组团,结构严整,所有住宅均为南北向并稍微旋转,符合北方城市的特点,并使区内建筑争取到了最多的能观赏到湖景的户数。

建筑立面高低错落,层次丰富,天际轮廓线优美,稍微旋转的建筑布局,活化了空间,体现了现代住宅小区的基本特点。

2)交通组织实现人车分流。

目前,太原私人拥有汽车的数量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居住区内机动车行驶与停放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合理进行交通组织并建立与景观相配合的有序的道路系统是重中之重,并成为一个住宅小区品质的重要衡量标准,“人车分流”是解决问题的理想方法,本规划最大限度的实现了这一理念。方案在小区的出入口附近设置地下停车场出入口,把大部分车流消失在园区入口附近。南北两区地下车库主要设在区内花园下,中区地下车库主要设置在多层住宅地下及缓洪区下部,小区南部入口处花园下。区内地下停车库面积约为133 400 m2,采用多层机械停车方式,结合部分地面停车,共有停车位6 539辆,其中地上停车位348辆,地下停车位6 191辆。住户停车位1辆/户;公建机动车停车位0.6辆/100 m2,非机动车位1辆/户,地下停车库和地上停车位基本可满足本区停车需求。大部分住户可通过地下车库直接到达住宅单元,提高了住区的舒适性和品质。

3)绿化景观。

根据居住区公共绿地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达到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 m2/人,本规划小区人数19 382人,共需公共绿地面积19 382 m2,小区缓洪池底绿化面积33 115 m2,满足规范要求。环境景观是保证现代住宅小区品质的核心内容,水景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本规划充分利用现场有大型缓洪区的便利条件,在缓洪池周边做架高观景挑台,在缓洪池上做廊桥,休息亭,活动平台,缓洪区内,平常保留一些浅水区,并种植耐水植物,需用时作为缓洪区,这样在保证缓洪区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提高了环境利用率,改变了缓洪区呆板的堤岸线,为太原市民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亲水的休息活动场所,实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梦想。同时,连接河渠覆盖,做绿化广场,这样,创造出超大的近乎奢侈的绿化面积,使人一进入小区,在视觉上产生一种强烈的震撼,提高住宅品质和可识别性,并降低了住宅区的容积率。小区组团间绿地集中布设开阔外向,在创造组团居住的邻里文化和亲和氛围的同时,促进邻里交往。同时,在规划中最大程度地开辟宅前绿地,使之成为绿化空间,最大程度的提高绿地的覆盖率。

景观布设以静态水景、喷泉、流水、曲径、绿地、小品组成,每个组团可分别设置主题,提高住区的可识别性及趣味性。

4)高度智能化的物业管理模式。

根据设计要求及高尚社区的发展趋势,本设计对物业管理模式给予了充分的关注。首先外围合式布局,自然形成良好的空间边界,为封闭式物业管理提供条件,管理点集中于主要人行及车行出入口,围墙上设置红外扫描监视系统,接总控制室。以有限的投资取得良好的防卫效果。步行通道、地下车库部等采用磁卡制度,有效控制外来人员进入。住宅内设呼救按钮,直接与小区总控制室相连,方便使用。

5)公建布设。

本次规划住宅建筑面积58.65万m2,6 057户,19 382人。根据住宅规范千人指标计算,托幼按人数20‰,人数为388,建筑用地按每座10 m2设置,约为3 880 m2,本规划建有建筑面积3 600 m2,占地3 900 m2的幼儿园,位于小区北部入口处;小区东部设有6 000 m2的会所一个,作小区的文体活动休闲场所。该小区共需小区级规模配套指标不小于1 338 m2/千人要求,需配套25 933 m2,现小区有配套29 216 m2(主要设在西侧及南侧商业用房内),另本小区设非配套公建51 180 m2,除满足本区需求外,还可对外出租或出售,提高了该地块的商业价值。

6)缓洪区方案。

缓洪区方案是根据太原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化工排洪沟缓洪区方案调整工程(修改版)确定的实施方案进行规划的。满足百年一遇设防标准,满足由市政院根据市防汛办依照太原市防洪规划提出的该缓洪池库容63 720 m3的要求。

缓洪池进水系统由溢洪堰和引水渠组成,退水系统由退水渠和泄洪闸组成。缓洪池、引水渠、退水渠底、池壁由钢筋混凝土构成。规划中池壁形状根据市政原方案做成阶梯坡状。

缓洪区内景观以绿化为主,局部点缀小区域水面。缓洪区边缘结合小区道路设置的平台,构筑物等可满足防洪要求,在保证缓洪功能、库容及进出水水流条件的情况下,结合小区建设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为小区提供了大面积的集中绿地,为居民创造一个宁静、舒适的休闲、娱乐场所。

5 建筑单体设计

本方案根据基地中住宅的不同位置将设计多种不同的住宅基本单元,辅以底层、顶层单元的变化,形成十余种不同的户型选择。

其平面设计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平面布置均强调充分利用每一单元的独特景观,主卧室朝南布置,客厅或是朝南、或是朝向湖景。采用大面积开窗,结合凸窗,落地窗等,为住户创造良好的视景条件,同时均考虑户内公共活动空间的开敞、灵活性。室内尽量设计玄关、储藏等过渡空间,以组织含蓄、雅致的生活空间。电梯结合楼梯布置,公摊小,公共梯间管井、户外空调机位及厨房、卫生间烟道、暖气、底层等特殊管道空间均统一设计,丰富建筑形体与户型的选择。

1)住宅部分。

该小区包括低层(4层),中高层(8层),高层(19层~33层),住宅建筑面积为586 560 m2,其中90 m2以下户型建筑面积占总户型建筑面积71.79%,建筑面积421 091 m2,廉租房占6%,建筑面积为35 194 m2。

住宅立面采用简洁的现代构成手法,立面与体型设计忠实反映建筑的空间及平面功能,材质朴实而亲切。建筑设计强调形体与节点设计,通过材料的色彩质感变化,创造温馨的家园形象。每一单元底层大堂立面的精心与不同处理,提高了物业可识别性与档次。合理考虑老年人设施,为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生活提供便利,全园区实施无障碍设计。

不同单元的立面灵活处理,丰富了总体空间轮廓与形象。而总体色彩亦以整体和谐,局部变化为原则,立面局部体形构架与材质变化为整体注入了活力。

2)底层商业部分。

商业主要是沿街商铺,均采用裙房形式沿主要街道展开,结合商业空间的使用、人流物流集散、消防等进行仔细推敲,商铺的设计亦充分结合上部建筑结构形式;并考虑不同性质与规模的店铺灵活划分的可能性,店铺可大可小,既可水平划分,又可垂直划分,规模可根据业主要求,在满足消防前提下调整。立面设计则针对裙房沿街面采取了多种设计对策:以创造活跃、热闹的商业气氛为原则,利用立面形体与材质及细节的变化,形成具有明确的节奏和韵律感的视觉形象,经典式的立面效果图和细节设计使商业雅俗共享,同时立面的变化又与上部高层住宅形体及平面保持良好的对位关系。

6环境保护设计

本工程正常情况下无污染源,区内垃圾处理采用分类可降解袋封闭外运,统一处理。区内生活污水经沉淀后排入城市污水管网,雨水有组织排入周围市政管网。供水、供电、供气及通风管网等分别按规范要求暗铺于道路下或两侧。

7道路竖向

1)道路。

和平南路:规划红线宽50 m。现状已按规划形成。旧晋祠路:规划红线宽40 m。现状已按规划形成。

2)竖向。

竖向确定的原则: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合理利用地形,尽量减少土方量;确保排水畅通。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篇3

【设计意图】本课以“读”来构建整个课堂,在“品、思、悟”中,将“文言”“文章”和“文化”的教学用活动的形式有机结合,注重创新设计,将诵读涵咏和美点赏析揉成一体,回归语文本真,将听、说、读、写融为一炉,在文本的挖掘中,品位作者浓郁的情感变化和深重的生命意识。

【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阅历较浅,加上时代的差异和对文言的畏惧,很难理解和感悟文中王羲之时代的生存意义和精神状态,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作者对待生死的态度,必须精心设计“听、说、读、写”的活动,在立体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诵读、感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整合重点字词“修、期、致、盛、所以”的含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因声求气,重点品味文本语言美和意蕴美;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感慨,理清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通过文本语言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2.探究、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品味语言,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

师:下面我们来读两遍题目:(1)如果要读出题目的节奏,怎样读?

(生读)

师:(2)如果要强调文体,哪个字要读重?

(生读)

(在和学生的探讨中,把握“兰亭集”和“序”)

师:据晋书记载,它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为《兰亭诗集》所作的序文。这篇序可谓艺术奇葩,千古奇文,其中的美需要我们静心品味和咀嚼。下面我们就一起朗读课文,走进文本。

二、诵读品味

1.整体感知。教师泛读,提示学生注意字音、节奏、语气。

师:诵读是感知文言最好的办法。下面老师先来给大家读一遍课文,把我个人的体会与感受和大家交流。请同学们注意字音,节奏,把握作者的情感,并在文中找一个表达情感的字填在空格处进行评价。

兰亭之会,其情可谓( )矣;

兰亭之思,其情可谓( )矣;

兰亭之悟,其情可谓( )矣。(ppt展示)

2.字词理解。(ppt展示)

师: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作者情感在文中的变化,我们先来积累几个重点字词。课前老师已经给加点的字做了解释,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看看老师的解释有没有问题?

茂林修竹 长

况修短随化 修身

丝竹管弦之盛 繁多

俯察品类之盛 繁盛

所以游目骋怀 ……的原因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用来,兴致

3.翻译句子

师:接下来我们分组完成这三个句子的翻译。

(1)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师:我们翻译文言语段,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迁移,更要结合上下文语境。

师:文字是心灵的外化。优秀的文学作品从来都是从作家的生命里流淌出来的,王羲之笔下文字无一不是他情感和心理的折射。从刚才的朗读中体会到了作者情感的变化,请同学们齐读一、二自然段。

三、美点赏读

1.赏读第一、二段,品兰亭之“乐”

师: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1600多年前的兰亭盛会,下面请你以一个活动记录者的身份填写下面的活动记录。(用原文句子回答)

(1)活动记录,相得益彰

(ppt展示)

活动时间:永和九年?摇暮春之初

活动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

活动环境:崇山峻岭?摇茂林修竹?摇清流急湍

活动天气:天朗气清?摇惠风和畅

参会人物:群贤毕至?摇少长咸集

活动盛况:列坐其次?摇一觞一咏?摇畅叙幽情

活动内容:修禊事也

人们心情:信可乐也

师:美文若能美读,定能锦上添花,别有情趣。现请同学们把“信可乐也”嵌入每一个句号结尾的句子后诵读。

(2)变形阅读,别有情趣

把“信可乐也”嵌入每一个句号结尾的句子后诵读。(ppt展示)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信可乐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信可乐也。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信可乐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仿写练习,动手动脑

根据示例,请仿写一个句子。

师:陶渊明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请同学们结合文本内容,根据示例,请仿写一个句子。(ppt展示)

兰亭之乐乐在(茂林修竹崇山峻岭)的(优美)

兰亭之乐乐在( )的( )

师:从同学们的仿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文人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的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那么,作者这种“乐”是不是“真乐”呢?请齐读以下句子思考。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ppt展示)

从刚才的诵读和探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乐“都是文人雅士追求的感官之乐,这种快乐在是短暂的、肤浅的、瞬间的快乐。他不能使人内心获得持久的、永恒的快乐,那他是什么心情?

2.赏读第三段,思兰亭之“痛”

师:诵读是与作者进行对话,让我们把“岂不痛哉”嵌入每一个句号结尾的句子诵读,注意把语气。思考:作者因何而痛?痛在什么问题思考而生的感慨?(死生)

(1)变形阅读,别有情趣

把“岂不痛哉”嵌入每一个句号结尾的句子后诵读。(ppt展示)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岂不痛哉!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岂不痛哉!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岂不痛哉!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岂不痛哉!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岂不痛哉!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2)问题探究,深度品读

通过诵读,请问作者因何而痛?(ppt展示)

一痛俯仰一世 (生命短暂)

二痛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光阴易逝)

三痛不知老之将至 (人生无常)

四痛情随事迁 (美好消逝)

师:王羲之痛惜生命短暂、光阴易逝、人生无常,更痛惜人生的生和死,他写此文就是为了规劝人们不要虚度光阴,积极有为,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3.赏读第四段,悟兰亭之“悲”

王羲之在兰亭聚会上的痛是一己之悲痛,还是一个时代的悲痛,带着这种理解,请同学们齐读第四段,体会王羲之因何而“悲”?

(1)仿写练习,动手动脑。根据示例,请仿写一个句子。

兰亭之悲,悲在( )(ppt展示)

(2)探究“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真正含义。(ppt展示)

魏晋时期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许多著名的文人、名士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身处乱世之中,无所作为,也无法作为。因此,他们有的人谈玄悟道,“晤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之外”。

品读文字,浸透着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和对人生、自然的热爱与执着。

课堂小结:

一次普通的集会,王羲之生发出对人生、对生命的深入思考;一次灵魂的坚守,王羲之探索出实现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永恒方式;一次谆谆的教诲,激励我们强健精神体魄,迎接人生的风风雨雨。

品兰亭之乐,追求雅趣人生。(ppt展示)

思兰亭之痛,珍惜有限人生。

悟兰亭之悲,打造精彩人生。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三维目标 篇4

王素勤

教设计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简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疏通课文,理清思路,归纳积累文言字词。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羲之是“书圣”,家学渊源,幼学书法,受到严格训练。精研各家书法体式,博取众家之长,创造出风格轻灵优美,潇洒飘逸的新体。

《兰亭集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求之,高价购买,乔装窃取,临逝世殉葬。

二、整体感知

1、听教师读课文,正字音。

2、快速浏览全文,试从每一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乐-----痛-------悲)

三、文本研习

1、自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人贤)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良辰美景)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乐事)俯仰,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赏心)小结:依次叙述宴会的时间、地点,事由,描写聚会的盛况,突出快乐地基调。

2、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二段,作者表现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

痛之一:生命本体永难满足的内在欲求(所遇既倦)痛之二: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停无法掌控(所欣已陈)痛之三: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无须抗拒(终期于尽)

3、第三段俯仰古今,其“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悲”什么?

古文观止: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其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

四、课文小结:千古同心,千古同慨,兴尽悲来,感慨万千,作者的思绪从有限转入无限,沟通古今,留下无穷尽的回味。水到渠成,佳作天成。

五、布置作业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篇5

第二单元

单元规划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传世之作。文章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另外,后人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如宋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品读文章的语言、欣赏脱俗的美景,更重要的是体会作者的心境。

《赤壁赋》是苏轼的传世名作。是作者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作者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在这篇作品里,景色描写、主人和客人的心情、哲学意味的对话,胜意迭出,辞句美妙。在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描绘美景中蕴涵着丰富哲理的写作手法,又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对生命的认识。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一封写给老朋友的表达邀约同游的信。信中既叙朋友情谊,又写自然景物,流利酣畅、挥洒自如。教授这一课的重点,一是学习文章描写景物的技巧,二是学习用词的准确、鲜明、生动。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正像梁启超所说:“荆公则学人之文也。”不只是求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才会最后取得成功。这篇文章从这方面也给予我们许多启发。

根据课文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因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2.反复诵读,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3.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语句,鼓励学生多背诵;

4.准备“亲近自然”的表达交流活动,在用心感受自然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习写景,既要认真观察,对景物有准确的了解,又要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写得情景交融。

课时安排:(共计8个课时)

《兰亭集序》 两课时

《赤壁赋》 两课时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一课时

《游褒禅山记》 两课时表达与交流一课时

《兰亭集序》 两课时

5兰亭集序

从容说课

这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近自然,抒写情怀”,本课在语言和感情方面的内蕴正是“亲近自然,抒写情怀”最好的范本。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释题,简介作者,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引导学生利用注释自读课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语境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个别没有加注释句的意义。

教学设想:

第二课时: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找出感情线索,争取在课堂上完成背诵。帮助学生总结梳理文言知识点,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1.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3.背诵全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

1.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2.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次”等词的多义性。

3.合作学习,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和思想魅力。

4.探究与活动,在朗读中体悟文章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

5.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确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6.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相信大家都喜欢旅游吧?

生喜欢!

师为什么喜欢呢?

生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

生见见世面,老在一个地方,很闷!

生欣赏美景啊!

师看来,同学们对自然美景都向往已久了。今天开始,我们就开始一次旅游,一次特殊的旅游。让我国古代的几位文学大家给我们做导游,一起去领略祖国的壮丽山河。让我们的心灵和思想充分地释放。请同学们打开第二单元。今天我们先跟东晋的文学和书法大师王羲之到兰亭去参加一个盛大而高雅的聚会。

师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多媒体课件展示《兰亭集序》的摹本】

师怎么样?

师后人曾对这幅字评价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并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而王羲之本人则被尊为--

生(齐声)书圣!

师看来,已经有同学看过课下注释了。这个习惯很好,我们学习文言文就是需要大家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在学习过程中联系以往的知识。那么,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的这位书圣的情况呢?

【多媒体课件显示】

作者简介:王羲之,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青年时期有美誉,朝廷召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书法艺术影响之大,在书家之中,罕能与之相比者,故有“书圣”之称。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为著。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王羲之爱好自然山水,喜爱服食养性,因会稽山水秀丽,便和一些名士筑室住在那里,他关心政事和民生疾苦,当时“东土饥荒,羲之开仓赈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每上书争之,事多见从”。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师看来,我们的导游可是鼎鼎大名的人物啊!谁又来说说,我们今天参加的这次盛会召开的原因和与会的嘉宾呢?

生这天是阴历三月初,他们来兰亭是一起参加祭礼,之后可以一起饮酒赋诗,不亦乐乎。嘉宾嘛,除了王羲之,还有社会名流谢安、孙绰等41人,好不热闹。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李丽同学不但看书认真,而且善于从众多注释中摘取有效的信息,回答简练、准确,值得大家学习。下面,我们一起听一遍课文的录音,大家在欣赏美文的同时,注意难读的字或生字的读音。

【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录音】

师好的,下面检测一下大家听读的准确程度,请一位同学来注音。

会稽(kuàijī)感慨系之(xì)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悟言一室之内(通“晤”)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除了注意到注释中的注音之外,在听读的时候也准确地抓住了重点字词。现在,请大家朗读课文,注意感情。

师同学们朗读得很不错,但还不够流畅。没关系,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探讨中,我们不仅可以流畅地朗读课文,还能深切地体会作者的思想,对吗?

师既然大家那么有信心,我们马上开始共同学习。给大家10分钟时间,完成两项任务:第一,依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如果遇到课下注释没有,而自己又无法理解的词句请标出。第二,理清文章的思路。

知识拓展、问题探究

师10分钟真短啊,大家都完成任务了吗?

师看来,还有一些同学没完成啊。好吧,既然是合作学习,我们就要共同进退,再给2分钟时间。没完成的同学努力,完成的同学重点看自己标出的疑难点,也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流。

【有的学生读书,有的学生交流】

师从大家的反应,已经知道大家的收获不小啊。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疑难,总结思路。

师同学们的讨论很热烈啊,有需要老师帮助的地方吗?

生老师,我们组的同学对“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翻译有些拿不准。

师哦?课下不是有注释吗?

生可是不全嘛。

师哪一组来试试呢?

生我来试试。抬头观看宇宙的大,低头察看地上万物的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够极尽视听的乐趣。

师王军同学,你们组对马林同学的翻译还满意吗?

生好像还是不够通顺。

师是啊,有时直接照搬课下注释,准确是准确了,通顺优美就可能不足。我来改改:抬头观望宇宙的广大无穷,低头细察地上万物的繁多,纵目远眺,舒展胸怀,足可以使耳目得到极大的欢娱。王军同学,你觉得怎样?

生真的好多了,老师就是老师。我提议为老师鼓掌。

师谢谢大家的信任!

师还有难点吗?

生老师,“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和“所以兴怀”的“所以”意思一样吗?

师你认为呢?

生我觉得不一样,可说不太清。

师梁丽同学的问题提得很好,这两处的“所以”正是它在文言文中常见的两种用法:“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表示凭借的手段,所以,课下注释把它翻译成“借以”。“所以兴怀”的“所以”表示原因,翻译成“……的原因”,这句话就翻译成“所以兴叹抒怀的原因”。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并加以积累,也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师刚才,两组同学都提出了很有必要探讨的问题。

生老师,“俯仰一世”的“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的“一”,还有“其致一也”的“一”,意思一样吗?

师好,又有一词多义啦。谁来帮助他?

生我觉得“俯仰一世”的“一”是指我们常用的数字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的“一”是指把……看做一样;“其致一也”的“一”指一样。

师刘力同学回答得很准确。还有其他疑问吗?

师看来,文章的大意,大家都弄明白了。那么,我们再朗读一遍课文吧。看看,效果会不会好一些。

师大家觉得怎么样?

生(齐声)好多了!

师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看来要朗读好一篇古文得先要掌握它的意思。

师没错,古人说“熟读成诵”还是很有道理的。我想大家也注意到课后练习一的要求“背诵全文”,我们还要多读啊。为了帮助大家再多读的基础上背诵,我们还得弄清全文的思路。哪个小组来?

生我们来。我们觉得文章应该分成三部分。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写出了兰亭的美景和聚会的盛况;第三段是第二部分,属于抒发人生感慨的部分;最后一段是第三部分,交代写作的目的。

师大家觉得张亮小组分析得对吗?

生(齐声)对!

师那么,三部分的感情一致吗?

生不同,第一部分“乐”,文章里有“信可乐也”;第二部分“痛”,原文写道“岂不痛哉”;第三部分则是“悲”,文章里有“悲夫”。

师黄斯韵同学真是“火眼金睛”啊,重点词抓得很准。没错,这篇文章的感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我们三读课文,这次应该会更好了。

师流畅多了,感情还稍欠缺一些。下面,女生读一、二段,男生读后两段。比一比,看一看,男生、女生谁更棒!

师我看,女生把作者的赏景和聚会之乐读得很准确,女生读得好--

师当然,男生的声音也很适合读痛与悲,男生也很好。

师下面是自由朗读时间,大家在读熟的基础上背诵。

师好的,现在,我给大家播放配乐,大家跟着音乐的节奏,再读课文。

师经过五读课文,我想大家即便是还背不出全部课文,至少也记住了不少名句了。谁来给大家背诵一下,你记住的句子。

师看来,古人说的“熟读成诵”果然是经验所得啊。

课堂小结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传世之作。文章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今天,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和思路;掌握了一些学习和朗读文言文的方法。大家的表现很好。

布置作业

不过,背诵依然是我们的一项重点任务。今天的作业是:完成课后练习二;熟读课文,争取背诵;思考课后练习一、三。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师昨天给大家布置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

师看来,情况不大好啊,我先检查一下背诵,谁来?

师没关系,试试无妨。

生我试试吧。

生老师,我只背到第三段。

师好的,为你前两段的流利也值得鼓掌。

师能说说,为什么前两段背得好吗?

生前两段写景优美,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啊,还有,我有自己的方法。

师是吗?你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生好啊。第一段是按照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物的顺序来写的,我就按这个顺序把课文分解,然后再组合。第二段是在此基础上抒情,比较短,所以好背。

师好的,我们应该感谢李立同学,他教给我们一种很有效的背诵古文的方法,大家可以借鉴的,谢谢李立同学!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我们就跟王羲之一起重温美景吧。写景的句子是--

生(齐声)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师非常准确,谁来分析一下?

生作者用简洁雅净的语言,写出了聚会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真想去看看啊!

师分析得很好,还有文采!大家又有学习的榜样啦。接下来呢?写了什么?

生参加聚会的嘉宾。

师他们的活动呢?

生文人都是高雅之士,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们流觞曲水,于是诗兴大发,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师很好,下面我们欣赏,想象一下那时的盛况吧。

【多媒体课件展示“流觞曲水”图片】

师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师欣赏了美景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生作者乘着快意,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他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

师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他乐的只是美景吗?

生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更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师没错,曹操说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能跟知己畅饮美酒,同赏美景,这更是人生难得的乐事。

师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来加强第一、二段的背诵。

师检验的时间到了,先大家一起背。

师下面选两位同学来背。

师看来,在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再加上李立同学的方法,大家还害怕背诵古文吗?

生(齐声)不怕啦!

知识拓展、提升

师那么,我们再接再厉吧!

师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在接下来的一段中,作者的心情陡然转变。用一个字来总结就是--

生(齐声)痛!

师没错,那么,这是什么“痛”呢?痛苦?痛心?痛惜?悲痛?

【学生纷纷回答,但答案不一致】

师大家的意见不一致啊。那就先不忙作答,先想想作者是因何而痛。

生因为快乐不长久。

生因为作者想到了“死”。

师难道作者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大家再认真读原文,找答案。

师怎么样?有结论了吗?为什么作者会在“乐”之后,突然想到“痛”,想到“死”呢?

生我觉得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的确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的感觉。

生我也同意她的观点。

师是啊,越是在最美丽、最快乐的时候,人们就越是觉得“人生苦短”啊。王林同学分析得太好了。回过头来,再看这个“痛”,大家认为应该是什么“痛”,或“痛”什么呢?

生是痛惜。

师痛惜什么呢?

生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声)同意!

师好的,我这里还要为大家补充一些材料,我想大家看了这些材料,就会更了解作者的心情了。

【多媒体课件显示】

师好了,有了以上基础,再看最后一段就容易了。我们知道,这段的关键字是“悲”,那么作者又为什么“悲”,“悲”什么呢?

生他“悲”古人,因为他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相似的。

生作者也“悲”后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

师那么,这里的“悲”与上一段的“痛”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不同在哪里?

生这里的“悲”,是对个人之痛的思考,应该是对上一段“痛”的深化。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师分析得好。那么,作者的人生观是消极的了?

生有点儿,从老师展示的写作背景看。

生我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作者应该是批判当时士大夫的做法的。

师何以见得?

生文章里不是说“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后他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

师大家同意吗?

师我为大家的分析感到欣慰,王羲之也会为我们的理解而感到欣慰。当时的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师好了,由“乐”而“痛”,再由“痛”而“悲”,作者的感情的跌宕起伏,似乎比美景更具有可观性啊。给大家5分钟时间,加强背诵第三、四段。

师还是大家一起背一遍吧。

师很好,全文背诵可以吗?

生(齐声)可以!

师那我就洗耳恭听啦!

师为你们自己喝彩吧!

师我们来看下一项任务:课后练习二。这个练习告诉我们学习文言文除了了解文章的意思,掌握文章思路之外,还需要--

生(齐声)积累词语。

师没错。我请4位同学给大家解释这些词语。

师4位同学做得不错,请大家做好笔记。

课堂小结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布置作业

学完这篇文章,大家又有什么收获呢?简单写200到400字的体会,可以是有关文章本身的,也可以是有关如何学习文言文的,题目自拟。课后练习四,是选做的,可以帮大家更了解王羲之。

板书设计

示范教案(兰亭集序)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二、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三、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一)、(二),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五、介绍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腾王阁序》,比较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

癸(guǐ)丑修楔(xì)流觞(shāng)游目骋(chěng)怀趣(qū)舍万殊齐彭殇(shāng)

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含义。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学生发言后,明确本文层次,板书:

(一)记叙兰亭盛况;

(二)抒发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讨论第一段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一)中的(1),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试背诵。

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的内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板书明确:

(一)记叙兰亭盛会:

(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贤……少长……”

(3)环境:“此地有……,又有……”,

(4)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5)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6)感受:“……信可乐也。”

讲析过程中,给定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指名学生根据板书内容提示,试背诵。

讨论: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言后,明确: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预习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第二课时

一、集体背诵第一段

简要复习第一段内容,导人新课。

二、讨论第二段内容

1.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

2.“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3.本段教学有一定难度,应先指名学生串讲大意。

4.提问: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学生发言后,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5.结合课后练习(一)中的(2),讨论这段话的议论与上一段的叙事有何联系。讲析: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书: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晤言一室之内(静)

或放浪形骸之外(躁)

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况修短随化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6.齐读。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试背诵。

三、讨论第三段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

1.指名学生朗读。

2.讨论: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发言后,明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

3.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4.全班齐读。

四、归纳总结

本文先绘声绘色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接着叙志抒怀,抒发了对人生的无限感慨。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比较阅读:课外阅读《腾王阁序》,比较与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拓展阅读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李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①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②。况阳春召我以烟景③,大块④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⑤俊秀,皆为惠连⑥;吾人咏歌,独惭康乐⑦。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⑧。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注:①旅舍。②古人(白天还玩不够),夜间持着烛灯游玩,是很有缘由的。③烟景,水气朦胧的春景。④大块:大地。⑤季:弟。⑥惠连:人名,谢灵运的族弟,很有才华。作者借用谢惠连赞誉其诸弟的才华。⑦康乐即谢灵运。此句言外之意是自己才华比不上诸弟。⑧在花丛中间摆开华贵的筵宴,飞快地传递着雀鸟状的酒杯,醉于月下。

鉴赏提示:本文可与《兰亭集序》进行比较阅读。

《兰》文“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本文则“会桃花之芳园”;《兰》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本文则“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兰》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本文则“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两文语言都运用了较整齐的句子,都运用了铺陈、夸张等手法;表达方式上都运用了描写、叙述、抒情、议论。但《兰》文的描写更细腻,抒情也更具体,所占比例更大。《兰》文笔调清新和媚,本文用笔恣肆旷达。

思想内容上,两文同样写到了志趣相投者在一起传杯喝酒吟诗的快乐,都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但本文的感情基调基本上以一“乐”字贯之,强调及时行乐。而《兰》文的感情则曲折多变,先由乐而叹,后由叹而悲,最后从悲中渐出,积极面对现实。

积累运用

一、知识储备

1.有关字词的音、形的识记和辨析

岁在癸丑(guǐ) 修禊事也(xì) 感慨系之矣(xì)

流觞曲水(shāng) 趣舍万殊(qū) 游目骋怀(chěng)

悟言一室之内(wù) 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dào)

2.通假字

趣舍万殊 通“趋”,往,取

3.一词多义

(1)修

(2)期

(3)致

(4)临

(5)次

4.词类活用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都是形容词作名词

贤:贤士 少:少年人 长:老年人

(2)一觞一咏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3)所以游目骋怀 使动用法:使……游,使……骋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数词用作动词,看作一样

(5)齐彭殇为妄作 形容词用作动词,看作相等

5.特殊句式

(1)倒装句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状语后置

当其欣于所遇 状语后置

(2)省略句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省略代词“之”

悟言(于)一室之内 省略介词“于”

6.重点实词、虚词

信可乐也 信:确实

夫人之相与夫:句首发语词,引出议论,无实义

悟言一室之内 晤言:对面谈话

若合一契 契:符契

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致:情趣

二、有关文化常识

流觞曲水: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修禊:古代的一种风俗。于三月第一个巳日(上巳日)欢聚水滨,歌舞娱神,祈祷幸福,消除“妖邪”。到了王羲之生活的时代,许多文人名士借此机会,歌舞欢宴,游春享乐。禊,祭祀的礼节。

彭殇:指生命的长短。彭,彭祖,传说中的人物,据说活了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

会稽:郡名,今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东南部一代地方。

课后巩固

检查我的基础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癸丑()(2)禊事()(3)激湍()

(4)流觞()(5)彭殇()(6)趣舍万殊()

答案:(1)uǐ(2)xì(3)tuān(4)shān(5)shān(6)qǔ

2.选出字形有误的一项()

A.崇山峻岭茂林修竹B.清流激湍天朗气晴

C.游目骋怀畅叙幽情D.放浪形骸情随事迁

解析:B项,天朗气晴-天朗气清。

答案:B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暮春之初()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3)所以游目骋怀()

(4)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5)足以极视听之娱()

(6)或取诸怀抱()

答案:(1)指春季最后一月(2)泛指乐器,这里指音乐(3)用来(4)情致,情趣(5)尽,尽情享受(6)兼词,相当于“之于”

4.与例句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D.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解析:例句与A、C、D三项中的“之”均为助词,“的”;B项中的“之”为代词,“它”。

答案:B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兰亭集序》文采斐然,此中不少用语成为成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来形容群英荟萃、人才济济的兴旺景象;“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观赏景物,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感情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被用来比喻文人雅兴。

答案: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游目骋怀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流觞曲水

6.依据课文,把下面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1)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所以游目骋怀,_________________,信可乐也。

(2)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答案:(1)俯察品类之盛足以极视听之娱

(2)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7.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集序》是从文学和书法上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的。其文不但在思想、语言上具有独特价值,其帖也是书法艺术中的一件瑰宝。

B.丝竹管弦,是中国的传统乐器,故有时人们也就用“丝竹管弦”代指音乐。如“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C.“齐彭殇为妄作”中的“彭”即彭祖。相传彭祖高寿,在中国文化里彭祖也就成了长寿的代名词。

D.“流觞曲水”是古代文人中盛行的一种高雅的游艺项目,积淀而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人文化。它规定活动的具体时间为“暮春之初,癸丑之日”。

解析:D项,“流觞曲水”“规定活动的具体时间”不确定。

答案:D

8.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然后填空。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兰亭集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兰亭集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兰亭集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答案:“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俯察品类之盛”“清流激湍”“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惠风和畅”

剖析精彩文段

阅读《兰亭集序》第一、二段,完成9-13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9.以下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②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A.

B.

C.

D.

解析:注意“以为”“流觞”“曲水”“毕”“咸”等词的意义。

答案:C

10.下面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记游抒怀之作,本段描写兰亭景物抓住特征,用粗线条勾勒,格调淡雅。

B.本段写盛会的时间、地点、缘由、与会人物、周围环境和流觞情景。

C.本段写天气好,人心乐,盛会难得,段尾突出一个“乐”字。

D.本段叙事写景后落在“乐”字上,是为后文述说世事流逝的感慨、转出“痛”字,联系古今事,引出了“悲”字作铺垫。

解析:D项不应是“铺垫”。

答案:D

11.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兰亭集会周围环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两个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登高,在亭上集会);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12.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侧重叙述活动的情景。

13.翻译下列句子。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参考答案:(1)(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举行修禊活动。

(2)这样来纵展视力,开畅胸怀,尽情地享受看和听的乐趣。

综合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8题。

崔暹,字季伦,博陵安平人。赵郡公琛镇定州,辟为开府谘议。随琛往晋阳,高祖与语说之,以兼丞相长史。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佐琛知后事。谓之曰:“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戎事重,留守任切,家弟年少,未闲事宜,凡百后事,一以相属。”握手殷勤,至于三四。

暹亲遇日隆,好荐人士。言邢邵宜任府僚,兼任机密。世宗因以征邵,甚见亲重。言论之际,邵遂毁暹。世宗不说,谓暹曰:“卿说子才之长,子才专言卿短,此痴人也。”暹曰:“子才言暹短,暹说子才长,皆是实事,不为嫌也。”世宗欲遐暹威势,诸公在坐,令暹高视徐步,两人掣裾而入,世宗分庭对揖。暹不让席而坐,觞再行,便辞退。暹前后表弹尚书令司马子如及尚书元羡、雍州刺史慕容献,又弹太师咸阳王坦、并州刺史可朱浑道元,罪状极笔,并免官。其余死黜者甚众。高祖书与邺下诸贵曰:“崔暹昔事家弟为定州长史,后吾儿开府谘议,及迁左丞吏部郎,吾未知其能也。始居宪台,乃尔纠劾。咸阳王、司马令并是吾对门布衣之旧,尊贵亲昵,无过二人,同时获罪,吾不能救,诸君其慎之。”高祖如京师,群官迎于紫陌。高祖握暹手而劳之曰:“往前朝廷岂无法官,而天下贪婪,莫肯纠劾。中尉尽心为国,不避豪强,遂使远迩肃清,群公奉法。冲锋陷阵,大有其人,当官正色,今始见之。高欢父子,无以相报。”赐暹良马,使骑之以从,且行且语。暹下拜,马惊走,高祖为拥之而授辔。

高祖崩,未发丧,世宗以暹为度支尚书,兼仆射,委以心腹之寄。暹忧国如家,以天下为己任。世宗车服过度,诛戮变常,言谈进止,或有亏失,暹每厉色极言,世宗亦为之止。

(《北齐书》)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暹佐琛知后事

知:知晓。

B.凡百后事,一以相属

属:托付。

C.世宗因以征邵,甚见亲重

征:征召。

D.高祖如京师,群官迎于紫陌

如:到。

解析:A项,知:主持,管理。

答案:A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不能救,诸君其慎之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高祖书与邺下诸贵曰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高祖为拥之而授辔

若属皆且为所虏

D.暹忧国如家,以天下为己任

欲以客往赴秦军状

解析:A项,希望、期望。B项,给;亲附,结交。C项,替;表被动。D项,拿、把;率领、带领。

答案:A

16.下列表现崔暹被北齐高欢父子信任倚重的一项是()

①辟为开府谘议②留暹佐琛知后事③觞再行,便辞退④高欢父子,无以相报⑤马惊走,高祖为拥之而授辔⑥暹每厉色极言,世宗亦为之止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②⑤⑥D.①③⑥

解析:①“辟为开府谘议”是赵郡公琛的做法;③“觞再行,便辞退”是崔暹的举动。

答案:C

17.下列对文意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崔暹受到北齐高欢父子两代皇帝的信任,高祖在认识崔暹不久就委以重任,让他辅佐弟弟高琛在后方留守。

B.崔暹喜欢推荐人才,被荐的邢邵在高祖面前专说他的短处,他却不计较,认为邢邵说的是事实。

C.崔暹严明执法,处置了一大批高官贵戚,对此,高祖不仅默许而且在给邺下诸贵人的信中也告诫他们要自律谨慎。

D.崔暹以天下为己任,不但对大臣严明执法,对皇帝的过错也不放过。他常对世宗严肃而无保留地指责,世宗也因此改正。

解析:B项,不是“高祖”而是“世宗”。

答案:B

1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随琛往晋阳,高祖与语说之,以兼丞相长史。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佐琛知后事。谓之曰:“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戎事重,留守任切,家弟年少,未闲事宜,凡百后事,一以相属。”握手殷勤,至于三四。

参考答案:他跟随高琛前往晋阳,高祖和他谈话对他很欣赏,任命他兼丞相长史。高祖起兵将入洛阳,把崔暹留下来辅佐高琛主持后方的事情,对他说:“大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事固然重大,留守责任也不轻,家弟年轻,办事不娴熟,后方的所有工作,统统托付给你了。”和崔暹恳切地握手,握了三四次。

参考译文:崔暹,字季伦,是博陵安平人。赵郡公高琛镇守定州,征召他做开府谘议。他跟随高琛前往晋阳,高祖和他谈话对他很欣赏,任命他兼丞相长史。高祖起兵将入洛阳,把崔暹留下来辅佐高琛主持后方的事情,对他说:“大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事固然重大,留守责任也不轻,家弟年轻,办事不娴熟,后方的所有工作,统统托付给你了。”和崔暹恳切地握手,握了三四次。

崔暹越来越被信任厚待,他喜欢推荐人才。说邢邵适合担任府僚,还可以兼管机密。世宗就征用了邢邵,很亲信器重。可言谈之际,邢邵却说崔暹的不是。世宗不高兴,对崔暹说:“卿说子才的长处,子才却专说卿的短处,你真是痴人啊。”崔暹说:“子才说暹的短处,暹说子才的长处,都是事实,没有什么意见。”世宗想提高崔暹的威势,有一次诸公在坐,世宗让崔暹眼向上看慢步走来,两个人替他拽着衣裾。世宗和崔暹分庭抗礼,崔暹不让座就坐了下来,行了两遍酒,崔暹便辞退。崔暹先后上表弹劾尚书令司马子如、尚书元羡、雍州刺史慕容献,又弹劾太师咸阳王元坦、并州刺史可朱浑道元,罪状写得极为详尽,他们都被免去官职。此外被处死贬黜的还有很多。高祖给邺下诸贵人写信说:“崔暹当初在家弟为定州刺史任上办事,后来又做了我儿的开府谘议,到迁任左丞、吏部郎,我还不知道他的才能。如今刚居宪台,就能如此纠劾。咸阳王、司马令都是我作平民时门对门的老朋友,如果讲尊贵亲近,谁也不会超过这二人,可他们却同时获罪,我也不能救,你们众人还是小心为好。”高祖到京城去,群官到紫陌去迎接。高祖握着崔暹的手慰劳说:“以前朝廷岂无法官,而天下贪婪,没有人肯去纠劾。中尉尽心为国,不怕豪强,就使远近肃清,诸公奉法。冲锋陷阵,大有其人。当官要严谨,如今才见到。高欢父子,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报答。”赏赐崔暹好马,让他骑上跟着走,边走边说话。崔暹下马拜谢,马受惊要跑,高祖为他拦住马并亲自把缰绳递给他。

高祖驾崩,还没有发丧,世宗就任命崔暹为度支尚书,兼仆射,委以心腹重任。崔暹操心国事犹如家事,以天下为己任。世宗车服过度,诛杀无常,言谈举止,也时有过失,崔暹常常严肃地无保留地指责,世宗也因此改正。

追踪练习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

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

C.夫人之相与(交往)

D.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

答案:D

2.归下列句子中“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 )

A.若合一契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C.其致一也 D.吏呼一何怒

答案:A

3.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其还也 B.其致一也

C.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

答案:A

4.指出下面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B.未尝不临文嗟悼

C.齐彭殇为妄作 D.两小儿笑曰:“孰谓汝多知乎?”

答案:D

5.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一抬头观览浩渺的宇宙,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借凭它们纵目浏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看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啊。

B.俯仰一世。--很快地度过一生。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对所向往的事情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产生了。

答案:C

6.熟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并注意其用法。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_______________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______________

(3)所以游目骋怀:_______________

(4)所以兴怀,其致一也:_______________

(5)足以极视听之娱:_______________

(6)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____

答案:(1)副词,皆,全,都。(2)泛指乐器,这里指音乐。(3)“所以”,因此。(4)“致”,情趣。(5)尽,尽情享受。(6)兼词,相当于“之于”。

7.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癸丑( ) 禊事( ) 流觞( ) 会稽( )

答案:略

8.选出字形有误的一项( )

A.崇山峻岭茂林修竹B.清流急湍天朗气晴

C.游目骋怀畅叙幽情D.放浪形骸情随事迁

答案:B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映带:映照围绕,指景物互相衬托。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相与:相互结交。

C.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管弦:竹管琴弦。

D.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癸丑:古人以天干地支纪年,永和九年正值癸丑。

答案:C

10.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议)

B.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完毕)

C.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者,也许)

D.向之所欣(从前)

答案:D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

B.未尝不临文嗟悼。

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D.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答案:D

12.下列各句中停顿有误的句子是( )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此地/有/崇山峻岭

C.曾不知/老之将至

D.足以/极视听之娱

答案:A

13.与例句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答案:B

14.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A.(我)不能不对着文章叹息感伤,(却)不能理解这是什么缘故。

B.(我)未尝不面对文章叹息感伤,(可是)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

C.(我)曾经边写文章边叹息感伤,(可是)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

D.(我)曾经对着文章叹息感伤,(可是却)无法表达出来。

答案:B

15.由第一自然段的“乐”到第二自然段转“悲”其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16.从原文找出两句话来说明“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参考答案:“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后人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17.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然后填空。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1)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

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答案:(1)“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

(2)“俯察品类之盛”“清流激湍”

(3)“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

18.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四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答案:略

兰亭集序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⒈了解和掌握书序的特点。

⒉掌握文言词语:咸、毕、惠、信、兴等词的意思和用法。

3.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 ⒈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意旨。

⒉背诵课文,培养熟记能力。

⒊鉴赏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⒋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叙、议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

2.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掌握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2.体味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的语言特色。

3.背诵课文。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解决办法: 1.加强朗读,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反复诵读。

2.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王羲之其人其书其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二、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三、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生词注音

癸丑()会稽山()修禊事()激湍()流觞()骋怀()放浪形骸()趣舍万殊()一契()嗟悼()彭殇()ɡuǐkuài jīxìtuānshānɡchěnɡháiqūqìjiē dàoshānɡ

四、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2自然段):

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第二部分(3、4自然段):

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活动: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为文动机:当时与会者共有42人,饮酒赋诗一共写下了37首诗,后来王羲之将这些诗汇集成册,并写了一篇序文,这就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修禊:

古人于阴历三月上旬巳日,到水边洗涤以拔除妖邪。(禊:洁也。)

明 文徵明《兰亭修禊图》 吴道子《萧翼赚兰亭图卷》

五、课文研读 第1自然段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癸:ɡuǐ介词结构“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后置之:的 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修禊:一种祭礼修竹:高高的竹子 咸:都山阴:县名映带:映衬、围绕觞;酒杯列:排列 次:旁边丝竹:乐器盛:繁盛 咏:作诗省略动词宾语 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三月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漂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第2自然段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是:这

宇宙之大: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惠风:和风所以:用来 骋:放开、敞开极:穷尽信:实在 自然万物 参考译文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吹来心情舒畅。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尽视和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

第3自然段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之:助词,引起下文取消句子独立性诸:之于 悟:通“晤”或:有的人趣:通“趋”趋向 不同:不一样暂:一时欣:高兴的样子足:满足 以:因之:指“向之”句 参考译文

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抱负志趣,(与朋友)在一室之内面对面交谈;有的人随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各人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各不相同,但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一时很自得,快乐而满足,竟不觉得衰老将要到来;等到他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从前感兴趣的事,转眼之间,已成为陈迹了,还不能不因此而引起心中的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归于尽。古人说:“死和生是一件大事啊。”这怎么不叫人悲痛万分呢?

第二课时

一、第4自然段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契:符契。两半,可合在一起临:面对悲:悲伤 喻:明白固:本来

一、齐,作动词。把„看做一样(相等)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妄作:无根据致:情趣 虽:纵使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参考译文

每当我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本来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思想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命这件大事吧。

二、问题探究

1、第一段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

明确:先总叙时间、地点及集会,再叙人、地、事、乐。

2、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3、第一、二自然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4、作者为何说“信可乐也”?

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5、第三自然段所议论的问题是什么? 死生亦大矣。

6、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的议论跟前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用“人之相与(人的交往),俯仰一世(过得很快)”句承上启下,由此引发对生活的感慨,自然之极。接着作者指出两种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好的时光中“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事过境迁,又留恋于过去的美好时光,即留恋于生之乐。再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终期于尽),死即失去美好的生活,多让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

7、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千古同心,千古同慨,作者的思绪从有限转入无限,又归结到《兰亭集》的撰集上,既点出了作序的缘起,又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随着时光的流逝,人的生命也终有尽期。作者在感时之余,转为伤逝。把庄子之言斥为“虚诞”和“妄作。”不能学太上之忘情,忘掉生和死的界限。

8、为什么说这是一篇书序? 作诗的理由 作诗的情形 成书的经过 成书的意义 借题发挥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斯文)(修禊事也,群贤毕至)(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诗人的生死观)

三、对偶修辞 句型上的分类

句中对:同一句上下两个词语互相对偶。例如:清流激湍、游目骋怀。单句对:上下两句互相对偶。例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隔句对: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例如: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四、引用

1.“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死生亦大矣”

《庄子‧德充符》引孔子之言:“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

(原是用来形容“道”的作用。)

五、传统习俗

元宵:元月十五,赏灯吃汤圆。

修禊:三月三日,临水宴饮、洗涤不祥。寒食:约在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火寒食。端午:五月五日。七夕:七月七日。中秋:八月十五日。

重阳:九月九日,登高、赏菊、饮酒、敬老。古代书法名家

二王——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前者为书圣。

钟王——三国魏钟繇、东晋王羲之

苏黄米蔡——宋“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颜柳——唐书家颜真卿、柳公权,书史上又有“颜筋柳骨”之称。初唐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唐草书的杰出代表“颠张醉素”--张旭和怀素 二张——指东汉张芝、唐代张旭二位善草书之书家 赵董——指元代赵孟俯,明之董其昌

邢张米董——晚明四大家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四人 虞欧褚薛——初唐的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六、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痛)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篇7

关键词:《兰亭集序》,生态翻译学,文言文翻译

中国古代散文属于狭义的“美文”, 它与历史散文和实用散文不同, 其篇幅不长, 大约百字到千字。其语言比较优美凝练, 以散为主, 杂以骈文, 其最突出的特征为文学性、艺术性、表现性和审美性。王羲之, 我国古代著名书法家, 其著《兰亭集序》是一篇感情真挚、文辞优美的散文, 而《兰亭集序》又属于文言文——中国独特文学形式之一, 但现在古文暂时无法在西方文学中找到与其相对应的文学形式, 故给翻译带来了一定难度。笔者认为, 译者应综合考虑文言文翻译过程中涉及的众多因素, 尤其是在复杂的翻译生态环境中, 应选择最高的标准来优化文言文翻译, 使译文实现多层面多维度的转换, 最大限度的传递对等信息。

1. 生态翻译学简介

近年, “生态翻译”研究热潮在学术界兴起。生态翻译学强调了译者的主体性, 从选择、适应等多视角研究观察翻译现象, 生态翻译学学者把翻译活动看作是一种适应与选择的过程。“翻译适应选择论”是其核心理论基础, 而此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的“适应与选择”学说上的。在此基础上, 胡庚申 (2008) 提出: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在复杂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适应与选择交替循环的活动, 在翻译方法选择上, 译者应从语言、文化、交际的三个层面的角度进行转换, 译者应遵循“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原则, 最终根据对译文读者做出的反馈评判, 选出最佳翻译。

笔者将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 分析研究《兰亭集序》译本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层面的转换。

2. 语言层面

胡庚申教授表明,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从不同方面, 不同层次对语言形式本身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 此转换为语言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众所周知, 在语言形式上, 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国古典艺术散文的语言有大量的押韵、平仄、双声词、叠韵词、连绵词, 这些语言现象能让人产生美的效应。另外, 排偶句、四字句、六字句、短句多出现在古典散文中, 语言简洁生动, 极具简约美和古雅美。古雅美和简约美是英译中较难处理的意境。因此, 译者必须在译文的话语层对原文语言简约美、声音美、古雅美的翻译进行研究。

2.1 句序的翻译

原文: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译文:The water was surrounded by people, although there was no orchestralunison of the grand, it was also enough to outright express elegant feelings by drinking a glass of wine and then assigning a poem.

原文的含义是人们在水旁边环绕而坐, 虽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 但是喝一杯酒, 吟一首诗, 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高名凯指出, 没有基本意义的虚词在汉语中不常见, 人们只是把想表达的事情或意思排列, 让读者自己去揣摩所列事情或意思之间的关系。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说话缺乏逻辑, 因为即使不加虚词, 我们也能明白其意思。故汉语中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之中, 在字里行间可以读出其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从译文可以看出, 译者不但用了介词“although”、“by (doing…) ”作状语, 还对句子顺序做了适当的调整。翻译的时候, 译者就需要依据语境推导文言文中的逻辑关系, 在英语中用连接手段把信息之间的语义关系清楚地直接表达出来。

原文:虽取舍万殊, 静躁不同, 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于。

译文:Although people differed in their life choices and their preferenceof quiet or activeness, they did not realize they were nearly on the hill when they were satisfied with and proud of something.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 此译文语句顺序稍有改变, 且也用到了“when”、”although”等连接手段。由此可以看出, 文言文中流水句较多, 意念相间, 语言求形散神聚, 重意合。相比而言, 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 其句式比较严谨紧凑, 逻辑关系层次分明, 多用长句和复合句, 主从关系清楚, 多使用各种关联词。

2.2 修辞手段的翻译

原文:或取诸怀抱, 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Some people talked with friends about their interest andthought, others were spiritual that had unconstraint life.”

原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译文:I should get to know that it is absurd and ridiculous to treatlife and death, longevity and ephemeral equally.

从例句可以看出, 原文都运用了排比对仗的修辞手法, 句式匀称整齐。当翻译成英语时, 第一句添加了主语some people和others, 使得英语句子结构清晰完整。第二句使用了it形式主语, 然后使用了两个and并列结构短语, 充分体现了英语注重形合的特点。

2.3 四字格的翻译

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

译文:The pavilion was surrounded with tall and steep mountains, lush trees and bamboo bushes of density and clear agitation of the water.

原文: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译文:it was fi ne with fresh air and mild breeze.

原文: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译为:they had their own destinies, but there was no exception that everyone’s life would come to the end.

《兰亭集序》中又一大特色是四字句的频繁出现。英译时, 译者应使用各种连接手段, 增添如“and”, “with”, “but”等各种连词介词和从句。因为王力曾指出, 外语的结构好像连环, 环与环之间虽然联起来, 但始终有联络的痕迹, 故外语语法是硬的, 且有许多要求;汉语的结构看似一块一块地硬凑, 但最好不让它有痕迹, 故汉语语法是软的, 是以达意为主的。

3. 文化层面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应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 注重文化层面的转换。即是指在进行语言转换的同时, 译者应关注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在文言文翻译中, 其难点是中国古代文化风格的保留, 一篇好的译文必须呈现原作的文化和风格。原作者的创作环境和原文本身的语言文化特征等因素应在译者的考虑范围之内, 译者应经过适应和选择的转换再创造译文, 使译文的翻译效果达到最佳。

3.1 时间的翻译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在中国古代, 人们十分重视时间, 把记时作为历法的一部分, 因而在古籍中对时间的独特记载是丰富多彩的。在年代表达方面, 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 又兼用皇帝的年号。一年中的月和日皆系阴历概念, 译者在翻译时要力求准确而易懂。

例如:“永和九年”中“永和”为晋穆帝 (345—356年) 年号, 可译为:“in the ninth year of Si Madan’s presidential in East Jin dynasty, ”“暮春”是用孟仲暮纪月法纪月, 即:三月, 可译为early March。

3.2 一词多意的翻译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 在看待问题和事物时, 中国人更注重其多元的基本属性和丰富的内涵;而英语国家较注重其内涵的单一性。因此, 与英语相比较而言, 汉语的词语意义更加多元, 内涵更加丰富。

例如“一”:在“一觞一咏”中, “一”指同时进行的动作, 翻译时可用“and”连接两个动作词“drinking and assigning”。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中, 意为:把——看做一样, 所以应译为“to treat life and death equally”。

3.3 通假字的翻译

例如趣舍万殊:“趣”通“取”, 意为“取舍, 兴趣”, 翻译为“choice”。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 意为“见面, 会谈”, 翻译为“talk”。后之视今, 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 意为“像”, 翻译为“like”。

4. 交际层面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应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应是译者的关注点。即阅读完译文后, 读者能否领悟到原作者的表达初衷, 继而与原作者在思想情感等方面产生共鸣。那么在这个过程中, 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间交际目的是否得以实现, 主要取决于译者在交际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能力。

《兰亭序》中第一段“信可乐也”表现了“乐”的场景, 在第二段中,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表达了“痛”的情感, 最后一段“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呈现了“悲”的氛围, 三种情感一一呈现。因此在翻译过程中, 为了准确再现情与景的美感, 译者可以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 使译文意象忠实地再现。

例如王羲之使用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群贤毕至、一觞一咏”等词描述了他快乐幸福的情感和此次能人贤士赶赴聚会的胜景, “俯”“仰”“信”透露出了他的顿悟之感和欢乐之情。为了忠实再现译文意象与情感, 译者应选择英文短句, 突出跳跃欢快的情感。且应使用并列句, 突出坚定的情感, 如多用“to appreciate”, “to enjoy”等热闹欢乐印象的英文词组。

总之,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逐词逐句翻译是不可取的的, 有可能损失原作中的情感意象, 所以译者应尽量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将原作中的意象和真实情感传递出去。只有这样, 译文读者才能与原文读者产生共鸣。

5. 结语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 作为原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 译者应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层面进行两轮对话的信息转换, 信息转换的程度不同, 导致了译本的可读性和接受性, 译者应在生态翻译学指导下, 使译文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晓萍.生态翻译视角下的词曲翻译——以《天净沙.秋思》的几种译本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 2011 (3) .

[2]、李洁.中国古典艺术散文英译文特点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 (8) .

都市兰亭售楼部设计视觉对话 篇8

都市兰亭售楼部处于整个项目的临街商铺中,是一个临时空间,使用寿命约两年。由于室外道路的原因,室内的地面降低了1.4米,使整个空间层高达7米,给了设计师充足的发挥空间。计师首先把立面进行整合,把“线”组合成“面”,把“面”组合成“块”。主要的“块”构成了空间的“场”,不同的体块赋予了空间不同的个性,把售楼部从功能划分上大致分为接待区、洽谈区和辅助办公区三个区域。

入口前厅(接待厅)的进深不大,空间较高,设计时要注意空间的体量感和美感,设计师用一个漂亮的装饰水晶灯来丰富这个空间。前厅的背景是售楼部的形象,也是与后面沙盘展示区的分隔。背景墙在设计上采用斜面设计,使空间富于变幻,平面的LOGO用立体石材雕刻行成,设计上完全用三维的设计表现。接待台两侧有4根结构柱,设计师用铜质的屏风加以分隔,车边银镜包主,屏风和虚化的柱面既保证了区域的独立,又有空间借用的作用。

接待厅的右侧是洽谈区,该区域是谈单签约的重要区域,客户在此区域停留的时间也最长。因此该区域在设计上要温馨,色彩上要柔和。设计师在设计上采用地面抬高,顶面降低,天地墙面一体的设计手法划分该空间。材质上用木质和墙纸。顶面的灯具用线条的形式,整体又现代。在灯具文案上设计师寻求元素的统一,将铜质屏风、灯具的文案统一,使所有的空间有了联系。

由于结构柱和剪力墙较多,该区域被分割得较零碎,设计师将剪力墙上用车边的线条银镜装饰,在视觉上增加虚空间,显得空间足够开阔。水吧也是设计的亮点,它虽说占地面积较小,但用灯光和能折射的珠帘装饰,晶莹剔透,闲感十足。

模型展示区是沙盘展示和项目区域的展示空间,上盘是重点,因此灯具和沙盘底座是重点。底座用珠光咖啡色的皮质,手感、视觉感都很高档,灯具用现代的软膜天花,造型上用斗的形式,寓意日进斗金。城市的发展和地产的发展信心要充分告知消费者,这样客户就对企业有信心,区域模型就起到了这个作用。如何凸显这个墙面的展板又不影响装饰效果显得尤其关键。设计师用高档的进口灰影做底面,整个墙面高档但不抢重点,两面用抽象的装饰画装饰,和谐美观。

整个售楼部虽说是商业场所,但设计上弱化了商业氛围,正如主持设计师杨大明所言,“使客户在高档的环境下,愉悦地完成购房,这才是双赢的结果。”

休闲、温馨、大气、豪华在该售楼部完美地体现出来,使艺术和商业完美地结合起来。

上一篇:如何做好安全检查下一篇:关于执着的信念议论文高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