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4-07-28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通用12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1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走近学生身边平等对话交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问,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作为教师要积极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教学方法,理解教学理念,建立新的小学数学教学观。

1,创设情境,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一些直观形象具体有趣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积极主动到学习中。如在教学 “上下左右” 时,利用自身资源来教学,让学生说出教室上下有什么?小组合作说出你左面右面是谁?左手右手分别做什么?

2,培养好问,激发学生求知欲

思考和提问是所有能力中较重要的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一个小学生甚至对一个教师或社会人来说是重要的生存能力。作为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跳出窠臼,要研究数学思想,分析数学方法,努力让学生去思考去应用去创造。问题是教学的心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敢于思考提问,以解决问题的形式来学习数学,在“教师引导-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中教学数学,培养他们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实际操作,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有好动天性,可以把他们要理解的东西转化为实际操作,这样映像深刻兴趣更浓厚,因此在教学中注意设计一些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内容,他们通过动手动脑来学习和理解知识。如在教学“找规律画图”时,○□○○□○○○□()(),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由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活跃了气氛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加深了认识和理解。

4,课件辅助,激发学习内在需求

课件教学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观察细心听讲,激发学习的内在需求,特别是涉及抽象概念、空间想象力的教学内容,只凭语言描述或图形静态的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地反映出来。如教学“图形的认识”时,采用课件的动态效果,从不同方位、视角来观察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学生很容易认识和理解他们的特征,特别是横放的圆柱和球的动态演示,再加上学具的摆放,“易滚动”的特性就浅显易见了。5,评价多样,关心结果和过程

评价要多一把尺子、多一个角度、多一份情感,面对全体、承认差异、尊重个体,评价内容要多方面多层次,评价学生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应该强调学习过程,突出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尊重个人成长经历,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2

一、悄然的情感体验

小学数学教学情感体验不是口号式的, 它重在渗透.《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 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 获得一些体验.”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学生从亲身体验的活动中获得的知识, 他们的理解更加深刻, 运用起来也更加熟练.这样的体验最终能沉淀到他们的内心深处, 成为一种能力, 受用一生.数学是抽象的, 教师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 努力将数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从而学好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有效的情境, 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 推动学生不断成功.如席争光老师在执教“圆的周长”一课时, 对祖冲之进行介绍:“祖冲之在一个直径3.3333米的大圆里, 割到正一万二千二百八十八边形, 计算出每条边的长度是0.852毫米……”短短的几句话, 老师的激情随着这些具体的数据传递给学生, 祖冲之严谨、刻苦的研究态度, 他在研究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 都深深地烙在学生心头, 学生心中充满了对祖冲之的敬佩, 一切尽在不言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结果.学生一旦对于一样事物或是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 便会积极主动地投入, 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开始.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中的“小熊购物”时, 我根据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 给学生提供素材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 运用知识.我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大量的物品, 在教室内办一个“超市”, 同时让学生准备一定的“钱” (用彩纸代替) .在活动中, 让学生自扮收银员 (或服务员) , 其他同学扮购物者, 由于学生对“买东西”兴趣浓厚, 积极性高, 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深深地认识到书本里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一节课下来, 学生不但不感觉累, 反而学习兴趣高涨, 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破, 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

二、深刻的过程体验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 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 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 便真正理解了.”在数学学习中, 我们应该多让学生亲身经历, 亲身体验, 亲自动手, 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

如“圆的认识”教学片断:

1. 情境引入

动物王国里猴子、狗和兔子举行自行车比赛, 它们各自准备了一辆自行车, 车轮分别是: (1) 圆形, (2) 椭圆形, (3) 圆形的, 但车轴不在中心.

现在请同学们猜猜看, 谁能得第一?由同学们猜测, 学生虽能猜出谁得第一, 但不一定猜出为什么得第一, 由此引入新课:圆的认识 (板书) .

2. 出示模型, 让学生来试验.

3. 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铅笔、硬币、三角尺、线等在纸上画一个圆.学生动手画圆, 要求小组合作, 看哪个组想的办法多.

4. 怎样在操场上画一个较大的圆?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再在全班交流.

本段教学是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采取多样化的解题途径和方法, 自主选择画图的工具和画法, 进而在动手实践中去掌握所学的知识, 在合作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个案例中, 打破了传统教学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状况, 选择了“现实的、有意义的”圆的画法, 让学生动手操作, 从事探索, 合作交流, 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数学学习变成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是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度过的, 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他们的兴趣与动机、情感与态度都得到了很好发展, 思维得到了训练, 视野得到了开阔, 知识得到了活学活用.

三、久远的方法体验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生命和灵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思维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抓住机会, 因势利导, 让数学思想与方法成为学生思维的印记.

小学数学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多.如归纳法、类比法、化归法、集合思想、统计思想等.小学数学解题中涉及许多数学思想方法, 重视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 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转化的思想方法运用.G.波利亚指出:“解题过程就是不断变更题目的过程.”转化的思想方法就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 把那些陌生或难以解决的问题, 换一个角度去看, 换一种方式去想, 换一种叙述去讲, 换一种观点去处理, 使得陌生问题熟悉化, 多元问题一元化, 复杂问题简单化, 抽象问题具体化, 一般问题特殊化, 朝着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方向不断变更, 从而使原问题获得解决.

如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 前两小时行了全程的29, 第三小时行了80千米, 这时已行的路程与剩下路程的比是1∶2.甲、乙两地全长多少千米?

分析解答:根据题意, 解题的关键是找到“第三小时行80千米”的对应分率, 但题中条件是“已行的路程与剩下路程的比是1∶2”, 这时, 不妨将这一条件换一种说法, 转化成“已行的路程是全程的11+2=31, 由此可知, “第三小时行80千米”与31-92相对应.根据除法的意义, 求出甲、乙两地全长为80÷31-92=720 (千米) .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篇3

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备有为学生一切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积极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是指学生在三维目标上能够获得真正的发展,这是课堂有效与否的唯一指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率。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达成最有效的教学?下面就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学生有了参与意识之后,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参加教学活动,这时必须突出教学的过程。教师要精心组织新授课程,提供参与机会,努力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来学会新的知识。这时就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也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例如教《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时,首先通过学生投票统计并提出问题:“喜欢篮球的有11人,喜欢足球的有9人,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20人。“对吗?”教师轻轻的一句追问,立即激起了学生的思考。原来直接用加法求总数的简单问题遭遇了新的情况,学生开始关注信息之间的关系,产生整理杂乱信息的必要。这时,放手让学生整理学号,当学生调整学号时把既喜欢篮球又喜欢足球的放在中间,老师提问:“这里有16张学号卡,究竟是几个人呢?”学生马上想到可以把重复的学号叠在一起或干脆拿掉一张,老师再次引导:“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人家一眼看出:喜欢篮球的有几人,喜欢足球的有几人,两种都喜欢的有几人?”通过讨论学生觉得可以用笔圈一圈,于是韦恩图自然生成了。教师又巧妙地再次组织如下活动:“如果让你上来贴,你会把学号贴在图上的哪一部分?为什么?”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韦恩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李老师做到该让学生研究时放手给学生研究,不需要的地方决不浪费时间,从容不迫的巧妙引导大大提高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二、故事导课,创设问题情境

成功地导课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训练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课堂兴趣,关键是教师课要上得“有趣”,因此我们要把愉快的有效的东西跟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创造,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可设计引入一些于内容密切相关故事,笑话等等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师:“今天我们班可真热闹!你们看,老师还把谁带来了”。课件出示蓝猫。蓝猫:“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蓝猫,今天我想带你们一起去冒险岛寻宝,想去吗?”一看到熟悉的蓝猫要带自己去寻宝,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激发起来了。接着我又安排他们在与蓝猫出发的路上,碰到了啄木鸟大哥分饼引起大家的不满的情节,创设了这一问题:要怎么分才能两人一样多,才公平。你有什么办法?有学生回答:平均分,一人一半。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一半吗?学生被问住的同时,他的学习兴趣也因此被激发了,求知欲望也增强了。

三、师生关系融洽,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主要靠语言,教师语言情感的流露,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影响特别大,学生们会随着你富有激情的语言进入到兴趣中去,随着你鼓励的语言投入到认知中去,随着你赞扬的语言沉浸到成功之中去,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准确、清晰、精炼,更重要的是要亲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励性。低年级学生心灵比较脆弱,教师过多地指责和过高的要求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降低其自信心,削弱他们的创造兴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个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好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所以我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你真棒!”“再想想”“谁有更好的办法?”“你能当一名合格的邮递员吗?”等等富有激情的语言。

四、放手让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学习、解题运算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滑的现象时有发生。据了解,目前农村小学教师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师生负担重,师生总是在作业中奔忙,师生吃力不讨好,虽然学生的统考成绩有点上升,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却下降了。二是师生负担轻。虽然给学生留下了大量的作业,教师却没有时间进行批改,无法对作业进行指导与讲评,就采取公布答案的形式、或让小助手代替批改。教师把批改作业的任务转嫁给学生。这样做,虽然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但是却失去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了解的好机会;这样做,学生是在抄作业而不是在做作业,有的学生根本不用动脑筋就可以完成作业,有的学生在老师公布作业答案时拼命地抄呀写呀,从眼眼到手上,根本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这样做,学生会越学越糟,学习效率会越来越低,学生创新能力更不用说得到提高;这样做,学生的作业在学校里就可以完成。

浅析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4

扶余县三岔河镇中心小学张寿康

在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广大教师和教学专业人员认真研究教学的策略,更新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革课堂教学评价的办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如何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凸显教学效益呢?

一、改革备课思路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众所周知,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而传统的备课重点是备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是从教师讲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备课。这也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种理念给我们教师上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教师的备课理清思路。我们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更要备“学生怎样学”,要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去备课。备课时首先要考虑这节课准备安排几个学生的活动,每个活动怎么安排;其次要考虑在活动中教师怎样去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第三要考虑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或遇到哪些问题,老师怎样进行调控,怎样评价等。这样的备课才是我们倡导的,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二、把握教材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把握教材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系统地分析教材。首先在理解《标准》基本理念的前提下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了解全册教材的编写特点,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和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第三,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的认识结构,只有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材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而不是唯一资源。实验教材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使用的广阔

空间。如,有的教学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一定的弹性,便于大家灵活使用。但实验教材处于实验阶段,可能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所以,我们在教学教程中,要依据《标准》的精神,结合本地本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四、改革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措施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篇5

一、传设情境,培养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主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特强,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刺激而激动、兴奋。因此,合理传设学习环境,可以引起儿童对学习的兴趣。

1、故事导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成功地导课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训练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课堂兴趣,关键是教师课要上得“有趣”,因此我们要把愉快的有效的东西跟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创造,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可设计引入一些于内容密切相关故事,笑话等等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师:“今天我们班可真热闹!你们看,老师还把谁带来了”。课件出示蓝猫。蓝猫:“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蓝猫,今天我想带你们一起去冒险岛寻宝,想去吗?”一看到熟悉的蓝猫要带自己去寻宝,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激发起来了。接着我又安排他们在与蓝猫出发的路上,碰到了啄木鸟大哥分饼引起大家的不满的情节,创设了这一问题:要怎么分才能两人一样多,才公平。你有什么办法?有学生回答:平均分,一人一半。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一半吗?学生被问住的同时,他的学习兴趣也因此被激发了,求知欲望也增强了。

2、创设操作性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我在教学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安排了两个的操作情境。一是涂出教具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树叶、衣服、六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二是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其他的分数来。

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进行思考的,学生提高操作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3、营造“竞争”情境,激趣乐学。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经常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大多数学生,恰当地开展一些游戏竞赛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把新知识寓于游戏竞赛活动中,通过游戏竞赛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做到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了北师大版第四册的混合运算后,我安排了这样的游戏环节:四人一组,每人出一张扑克牌,看谁先凑出24,谁算出来牌就归谁,最后谁的牌最多谁就获胜。这不仅让学生复习了表内乘除法和运算顺序,而且极大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领略了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这一课时,学校忽然停电了,闹铃不响了,大家不知道下课了没有,于是我就说道:我们使9时25分上课的,一节课40分,现在使10时7分,你们算算看下课了没有?不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又在应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这一方法。

例如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活动,学生马上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有的学生当导游,告诉大家离目的地还要多长时间,有的学生负责租房子,有的学生负责景点的门票,有的学生负责中午的午餐搭配。

采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时优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中等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得到了帮助的提高,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口头表达能力、自学、思维、合作能力都有提高。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公平竞争,促进了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的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四、师生关系融洽,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主要靠语言,教师语言情感的流露,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影响特别大,学生们会随着你富有激情的语言进入到兴趣中去,随着你鼓励的语言投入到认知中去,随着你赞扬的语言沉浸到成功之中去,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准确、清晰、精炼,更重要的是要亲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励性。低年级学生心灵比较脆弱,教师过多地指责和过高的要求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降低其自信心,削弱他们的创造兴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个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好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所以我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你真棒!”“再想想”“谁有更好的办法?”“你能当一名合格的邮递员吗?”等等富有激情的语言。

五、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一课时,我不是局限于让学生只会折1/2,而是给他圆、正方形等图片,让他们自己探究,自己创造,使他们对分数的印象深刻,在自我探索中掌握了分数的知识。

六、注重教与学的反思,保证数学教学更有成效。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的吻合状况、学生学生状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6

[摘要]“有效教学”就是指: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小学数学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应做到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合理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关键词]有效教学策略新课程

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一节课的教学有没有效益,就是看学生有无进步或是否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下面就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的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1.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实践提示我们,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诱惑或新奇的问题情境。精心创设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来感受数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潜能。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创设问题情景模式,有效激发学习潜能,是促成数学课堂教学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转化的必要前提。例如,在“圆的认识”第二节课中,为了掌握“同圆或等圆的半径长度都相等”的知识点,我们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用课件出示一组各种车辆的画面,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自行车、三轮车、汽车、火车等车辆的轮子都是圆形的?而不做成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呢?设计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很快把学生的思想调整到学习状态,使其思维活跃起来。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演示课件来验证学生的猜想,通过演示和设问,将圆与正方形、长方形、椭圆进行对比学习,一系列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数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2.创设知识经验的迁移途径,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潜能

恰当的“情境创设”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顺势给学生创设一个知识经验的迁移途径,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经验来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点;即让学生用自己的的体验,自己的思维方式再创造相关的新的数学知识。例如,“圆柱体的体积”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演示课件,让学生回顾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接着回顾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演示课件,然后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呢?”在学生猜测到”底面积乘高”时,教师创设了一组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圆柱体能否转化成长方体呢?如果能,那么转化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以及高与圆柱体的哪些条件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这一系列的问题,促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式学习。他们从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中受到启发,采用切分、插拼成近似长方体的方法,很快得出结论。整个推导过程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仅仅作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创设了两组知识迁移的情境,通过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能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长久以来,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只有照做的份,“老师说了,要这样做”、“老师不让这样做”„„ 这些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他们的思想遭到限制,严重阻碍了思维的发展。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教学中,教育者都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允许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有一道判断题250×4的结果至少有两个零,有的同学认为是正确的,因为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一个零,根据因数末尾有零乘法的简便计算法则,一眼就能看出有两个零,而有的同学则认为是错误的,他们认为至少有三个零才对,因为除了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两个零,还有25×4结果还有一个零,也能一眼看出来。两种观点都有他们的道理,如果老师搞一刀切,否认其中的一种说法,那将会导致学生失去信心,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只能依赖老师或其他人,久而久之,就会严重阻碍思维的发展。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就能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此外,老师还要能虚心的听取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师生之间产生相互信任的氛围,学生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也会逐步提高。此外,还要允许学生说错,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让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发言,就是说错了也不要紧,解决了学生后顾之忧,这样学生就会大胆想象,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观点,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课堂教学。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达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与方法。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

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和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2.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通过动手、动眼、动口,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合理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

1.尊重学生的生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磨灭,这样培养学生显然不是很有效。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无法在课堂上研究和展开的,则要留到课余或条件成熟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地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下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因而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地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们提出来的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们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进一步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培养出来。

2.弹性预设,为动态生成提供时空。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课堂上一旦出现有效的生成,教师就应该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善于抓住和利用好学生生成的资源,这也是一堂精彩有效的课的重要决定因素。

其实,我们广大教师应用有效教学策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也是我们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好的过程。在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指导下,把研究教材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参与-发展” 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胡明忠主编,2004年4月第1版。

2.《教学策略》,周军著,2003年12月第1版。

3.《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张定强主编,2005年9月第1版。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析 篇7

关键词:策略研究,教学策略,逻辑思维

社会不断发展, 教育改革不断走向道路转变的前沿, 与此同时,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创新能力与思维逻辑的培养成为数学教学的关键。在小学生学习期间, 他们学习的数学内容主要是具体的代数式及其假设,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课程改革的推进, 慢慢地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所以我们可以得出, 教程改革不断深入, 具体形象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抽象思维逻辑能力的加强成了数学教程改革进程中有待解决和实现的问题, 小学数学老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构建小学生的逻辑思维, 同时运用数学分组教学的方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再通过小学数学教师的帮助与指导, 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 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其效率。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构建小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式上, 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 充分把握学生的年龄阶段和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增加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 让学生能够拥有自觉学习数学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从而开拓数形结合的创造性思维, 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遇到难题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讲课, 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比如, 在西师版小学数学学习计算图形体积和面积时候, 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联系, 会让学生很容易理解数学题的含义, 从而得出数学答案。

二、运用分组教学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他们划分小组, 通过小组进行分组教学。例如, 可以为学生组织一次数学知识水平和学习水平测试, 通过测试的成绩来合理划分小组, 让各个小组的水平都能够基本持平。在每个小组中, 应当设置组长, 维持组内秩序和主持组内讨论, 每过一段时间小组可以进行一些变动, 从而使每个成员都能够拥有独具特色的课堂体验。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分组教学时, 包括以下四点: (1) 需要制订详细的教学和学习计划, 为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每一堂课需要完成什么任务、完成到何种程度, 争取按计划达到目标。 (2)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重视老师的引导作用。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 小组内部的成员都要发挥个人的主体能力, 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小组合组学习的过程中来。如果出现没有积极参与的情况, 老师应该掌握好自己的引导地位, 有目的地对小组成员进行恰当的指导。 (3) 为小组合作学习创建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只有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环境和学习氛围中, 他们才能发挥最大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充分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掌握好学习的力度和平衡。

三、现阶段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形式中, 应试教育思想对于各个年龄阶段的教学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在小学教育中, 也存在着应试思想的影响因素。小学数学老师可以通过创建积极的学习氛围, 提高小学数学趣味教学课堂的生动性。 (1)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老师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例如, 在学习“观察和测量”这一部分知识时, 可以让学生用直尺测量他们感兴趣的小物品, 加深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敏感性, 同时也把它运用到了生活中, 既方便了生活, 而且学习的知识也不容易忘记。 (2) 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如果老师只是机械的讲课, 学生就不会深刻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内容。除此之外, 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 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多表扬,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鼓励小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数学。 (3) 解决问题教学与运算意义教学方法相结合。“解决问题”教学, 就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需要不断地查阅相关资料, 也可能会向老师、同学提问、交流, 这种经历是普通的数学教学中学生体验不到的。所谓“运算意义”教学, 就是指在数学教学中, 让学生了解所学数学知识的意义, 而不只是一味地死计算, 学生如果对于这些运算的意义都十分清楚, 那么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有了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对于基础的四则运算,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弄通搞懂, 这对于以后数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解决问题教学与运算意义教学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运算意义是数学学习的基石, 是一切数学学习的基础, 只有了解了运算的意义, 知道了数学知识是怎么来的、用来做什么的, 学习数学才有意义。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认知这两种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并且要努力地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综合运用这两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 在素质教育新课标的背景下, 小学数学教师要清楚地意识到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 不断地进行创新, 变换授课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和情景假设, 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给予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 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 结合实践充分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及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对数学学习有实质上的突破。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策略;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275-01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的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两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进行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都是教师永恒的追求。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课时教学目标不仅可以预见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且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效果评价的依据。所以,教学目标不能表述不明确,或目标过高,过偏,过大。教学目标要以人为本,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理解和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法则,会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经历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及法则的归纳过程,体验迁移、归纳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学内容的有效设计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三、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且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尽量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教学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四、教学过程安排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让学生有效交流、有效参与,然后教师及时加以点拨指导。这种“有效”表现在:1.在展示体验中激发交际欲望;2.在交流体验中分享表达乐趣;3.在自说体验中感悟数学之理。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在教学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大家正视它,然后运用已有的认知,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学生情感与认知的有效参与,相互理解,相互启发。

五、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有力地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状况的评价,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同时,对学生实施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以极大的热情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激励、鉴定和研究功能,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篇9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几点策略

毕汉丽 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元马小学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已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在这改革的大潮中,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离学生越来越近了,离生活越来越近了,课堂越来越有生机了。然而,在欣喜之余,我也存在着许多的困惑,既有对教学的困惑,也有对改革的困惑。如何应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保障课改顺利前行呢?我认为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保障教与学的有效性

1、教的有效性。

指的是教学方法不仅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内容,应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简单地说,就是你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方法要有教学效益,不能为了使用方法而使用方法,诸如当前的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都应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采用,而不是为了追求这一形式而运用。因而,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即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不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2、学的有效性。

有效的学习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一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里所说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做作出来的,做作出来的积极性是被动的、应付式的,他不是学习者真实学习情感的流露。只有真正发自于学习者内心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促进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有效学习。

二是实实在在地体验学习过程。学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学习者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体验过程,学习者只有在实实在在地体验过程中,才能感受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与脉络,才能体味到学习的三味,才能把知识一点一滴地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那些蜻蜓点水式地学习的人,是很难把握所要学习知识的核心的。

三是掌握学习方法是学习的首要。学习知识的过程不只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的点对点的学习,而是借助对某一个有代表性的学习内容的学习,以期达到对点所在面上所有内容的全面把握,这就是要求学习者不仅仅把学习的内容作为学习重点,更要把学会学习的方法作为学习的重中之重。只有掌握了相应的学习方法,学习的效率才能提高,学习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

二、抓实基础,促进学生基本技能的形成

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一直在回避传统教学中的“双基”问题,好像只要一谈到“双基”就不是新课改了,把传统教学中的“双基”训练与新课改对立起来。可以说这是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曲解,正是由于当前存在着不同层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误读,形成了一种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漂浮现象,不少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没有形成。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不是对原有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它应是在保持传统教学中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只有这样,进行的改革才会有根,才会基础,才能脚踏实地。因而,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不应忘记合作、探究的基础,如果失去了合作、探究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基础知识,那时的合作、探究只能成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形式而已,更何况,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自主、合作、探究都无法实现的。

为此,今后的教学中,应把“双基”训练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机的整合起来,让学生在转变学习方式的同时,“双基”也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注重运用,有效地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

加强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是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何有效地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应成为我们教学中关注的一个重点。

原有的教材与生活实际也有联系,但相对来说,那种联系是间接,或很牵强的,甚至是造作的。同时,原有教材在知识运用时,大量出现的都是封闭式的练习内容,模式化的思维方式。这时的运用,与其说是运用,还不如说是在进行简单化的训练,它只单纯地考虑到了如何达成数学学科学习的需要,没有考虑到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让数学学习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这种枯燥的运用,时间一长,不仅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也割裂了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更不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处理好知识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封闭性与开放性的关系;三是处理好多样化与最优化的关系。

四、综合发展,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从一些学生学习反馈情况来看,我们在日常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在如何关注学生的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当前的教学中,更多的教师关注的是眼前的、短期的发展目标。可能很多人会说,我这没有错呀,但如果你站在学生成长的角度来说,未免过于偏颇了。数学教学不应只关注到学生眼前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需要。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不能仅仅只教几个知识点,让学生会做题,考高分就行了。而是要把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也就是要授“渔”,而不是授“鱼”。

因而,关注学生的发展,就是要引导学生掌握了相应的学习方法,这不仅能提升现有的学习效果,也能为他将来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真正把关注学生短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学生顺利成长。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10

青神县学道街小学

欧建

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们是人们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小学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和图形与位置等。空间与图形的学习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最有效的途径。当前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普遍存在过左或过右的问题。一方面,深受传统练习观的影响。只重视结论的记忆和公式的应用,而忽视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另一方面,误解新课程理念。一味追求形式多变,内容新颖,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公式的应用。提高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空间与图形”有效教学的策略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密切联系实际,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要突出知识的现实背景。

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理解空间与图形的资源。如学生通过对书本、砖、冰箱、肥皂等物品的观察,现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再根据感性认识找出这些事物的外形特征,形成对长方体的直观认识。

生活经验,是学生解决空间与图形问题的依托。例如在认识米、厘米的教学中,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量一量、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1米。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体会长度单位的价值,提高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测量长度,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不是停留在书本上,而是在生活实际中建立起鲜明的表象以后再估计物体的长度时,他们就会把物体的长度与生活中获取的表象联系起来。如在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学生依靠学习中知道的食指宽度大约是l厘米,他就会思考眼前物体的长度大约有几个食指宽,就约几厘米。

二、动手操作,思维始于操作,操作促进思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只凭观察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做几何”。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戏、骑自行车是一样的,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 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由此可见,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必须强调学生动手操作。操作活动主要是通过,摸一摸、折一折、量一量、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移一移、比一比和做一做等多种活动,促使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从而可以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感知几何形体的特征、大小及其相互位置关系。例如在构建体积概念时,可以在装满水的瓶子里,放入一块石头后,水会溢出来,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实验,得出物体是占有空间的,让学生看一看橡皮、文具盒、书包,问哪一个所占空间大?从而得出体积的概念,初步获得空间观念。

再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时,可引导学生测量圆的直径和周长,再求圆周长除以直径的商,通过对不同商的比较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进一步推出圆周长计算公式。

三、沟通内在联系,新授课中,旧知是学习新知的起点。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的面计算公式以及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都需要先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再利用已学图形的面积或体积的计算公式推导新图形面积或体积的计算公式。

复习课中,应看似不同的知识沟通起来,提高概念的清晰度与区分度,弄清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知识网络,巩固空间观念。如在学完体积单位后,把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作比较。从线---面---体的一个重现,加深认识。在复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四、加强想象,一味拘泥于“动手操作”,仅仅依赖“动手操作”来帮助建立图形的空间观念是不够的,试想一下,一旦学生没有了动手操作的材料及动手操作的可能性的时候,解决空间与图形方面的内容不就要茫然失措了吗?在动手操作后要适当地加强学生的想象比划。想象比划更多的是一种操作后对已有表象的再现和回忆,这样既能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又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如: 在教学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后,设计的练习为:

一本书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书,从3米的高空落下扫过的空间最大是多少平方厘米?

五、重视生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几何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应还原于社会生活。只有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才能完善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思维水平。

小学数学口算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11

关键词 小学数学;口算教学;数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4-0127-02

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口算能力、估算能力的培养均有明确的要求。这个要求,看起来相当简单,可是真正实施起来却存在一定的难度。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小学生口算能力逐渐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大力加强口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努力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小学生口算速度和准确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口算的涵义及其重要性

口算又叫“心算”,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口算就是在不使用任何工具的情况下,只凭借个人思维以及语言活动就计算出结果的计算方法。口算不但是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参与社会活动的基础,而且还体现出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通过口算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提高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逻辑分析能力。尽管口算能力对于小学生相当重要,但是其提高的过程却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是小学数学教师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慢慢培养出来的。

2 小学数学口算教学的有效策略

2.1 坚持持之以恒的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培养小学生的口算能力,不但要让小学生弄懂数学计算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算法,还要引导小学生坚持进行练习,通过持之以恒的教学策略,达到提高小学生口算能力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在认真分析不同小学生接受能力不同的基础上,努力把握小学数学的教学规律,为不同的小学生制定不同训练计划,并严格督促小学生按照训练计划进行训练,从而保证每一位小学生在为他量身制作的教学训练计划中都能稳步前进,并最终达到口算教学的目的。

2.2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有效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明白,小学生尽管对理论知识存在一定的接受能力,但是他们对于理论知识,无论是在理解能力上,还是在应用上都相对困难。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深小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让小学生弄懂原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就是将两位数按照平均分配的原则分成一位数的份数后所得到的数。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各种教具或者教学方法弄懂原理,然后通过实例分析让小学生弄清楚原理。引导小学生分析60÷4=15、70÷5=14、80÷5=16等一系列算式,让小学生真正明白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让小学生自己发现类似的算式,并进行算式的计算。这样不但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还培养了小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最终达到了提高小学生口算能力的目的。

2.3 提高小学生口算兴趣的教学策略

在口算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小学生真正融入教学之中,还要努力提高小学生对口算的兴趣。为达到提高小学生口算的兴趣,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巧妙设计一系列的数学故事,在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让小学生通过口算帮助故事中的主人公解决数学难题。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小学生的口算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小学生热心帮助他人的良好的思想品质。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使用小测试、小竞赛、小活动等方法,通过竞争性的活动,在提高小学生参与口算教学兴趣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口算能力。

2.4 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口算习惯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还要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口算习惯,在潜移默化的口算过程中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为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口算习惯,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培养小学生多种学习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培养小学生养成认真分析问题的习惯,避免他们看到一个问题,不假思索就进行计算;其次,小学数学教师还要培养小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引导他们养成遇到任何问题都要认真思考,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习惯;再次还要培养小学生养成检验问题的习惯,引导小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培养他们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自我检验的良好习惯,主动引导小学生探索掌握不同的检验方法,以便随时发现错误,及时改正;最后,还要培养小学生的纠错习惯,培养小学生敢于承认自己计算中的错误,并认真改正错误的良好习惯。

2.5 坚持针对性口算训练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将数学口算和目前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进行结合,在完成数学教学任务的同时,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认真培养小学生进行最基本数学问题的口算能力,如20以内的加法,20以内的减法,两位一位数相乘的乘法,两位一位数相除的除法,一百以内的加减乘除两步计算等。通过这些计算,可以不断培养小学生掌握口算规律,提高口算能力,也为小学生以后数学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经常出现且容易发生错误的问题要进行多次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认真总结,及时发现哪些题型是小学生经常发生错误的题型,在发现这些体型后要注意加强针对这些题型的训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培养小学生的口算能力。同时,由于小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以及口算能力的不同,小学数学教师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和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

2.6 坚持培养小学生分辨能力的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总结非常容易发生混淆的题目,并将这些题目带到课堂上,提示学生进行训练。同时,教师还要将这些易混淆的题目进行系统性总结,提示学生这些易混淆题目的特点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还要大力加强易混淆数学题目的训练,在训练中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为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师还要大力加强这些题目的对比性训练,通过对比性训练,培养学生进行知识对比的习惯,发现小学数学规律,不断培养小学生的分辨能力以及口算能力。

3 小结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只有认真分析小学数学课程特点,分析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够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口算能力,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顾立军.试论小学数学口算教学的有效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2(4):15-16.

[2]屠天源,沈燕.小学口算教学的问题分析与应对策略[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6):119-120.

[3]吴晓红,谢明初.口算的本真意义及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异化[J].数学教学学报,2005,14(2):83-85.

[4]王国才.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口算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2):98.

试析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篇12

关键词:课堂,小学数学,有效提问,效率,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和课堂提问两者相辅相成,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交流的重要手段。通过有效的提问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本文着重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提问进行分析, 提出相关策略建议。

一根据教学内容预设课前提问

在课前预设问题能帮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内容, 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进行课前预设问题的过程中, 要从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出发,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预设课堂的过程中, 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内容和标准, 挖掘数学知识的内在关系, 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同时, 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 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设置问题, 降低问题的难度, 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 教师可以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举出几个例子?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就能够更好地了解这节课的知识和内容, 从而整体提高课堂效果。

二利用情境模式提高课堂效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及时的提问, 把握提问的时机, 掌握提问的效率, 提高提问的重要性, 以期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提问的内容包含了旧内容的复习、新内容的提问等。通过多形式的提问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分数的加减法”时, 可以就分数的概念、意义、性质等进行复习, 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 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的同时, 为新课的讲解提供一定基础。教师在进行提问的过程中, 可采取抢答的方式, 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

三采取因材施教的形式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因材施教是最为主要的教学原则。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 通过有效的提问,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 拥有不同的个性和气质。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学习的情况, 以及学生的性格特点, 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优点, 扬长避短。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拥有自己的位置, 主动探索, 尽显其能, 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意识。对学生应该一视同仁, 甚至可给学困生更多的关注, 注意照顾学生本身的差异性。

如在学习“圆柱体积计算”时, 可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 提出不同的要求, 设计不同的问题。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 选取不同难度、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提问, 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准, 使得学生能够提高收获能力, 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四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学生在提问的过程就是问题生成的过程, 也就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自身知识掌握、运用知识审视学习内容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不仅应该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学会解决问题, 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敢问、善于问、学会问。在教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积极的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发现、探究,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 教师在进行设计问题时, 应该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设计一些难度较高、探索能力较强的问题。

如在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时, 教师可以针对周长和面积的由来进行提问, 为什么周长和面积通过这样的公式解决?又通过什么方式导出周长和面积公式的?

五制定正确的评价方式

小学正是学生心理和身体不断成熟的阶段, 教师在对学生课堂反映做评价的过程中, 应本着表扬在先、批评在后的理念进行。在倾听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即便是错误的, 教师也应该肯定学生所付出的努力, 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 增强自身的自信心, 提高自我的认识度。只有本着不放弃一个学生, 鼓励和关心学生的信念, 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

六结束语

本文着重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认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要针对学生学习实际掌握情况, 提出问题, 提高学生的积极意识, 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战国策·秦四·楚魏战于陉山原文及翻译参考下一篇:浅谈村民自治下的贿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