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军事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及大学

2024-07-26

浅谈军事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及大学(共9篇)

浅谈军事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及大学 篇1

生如何投身国防教育

军事教育训练,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作 为共和国的主人以及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既是一个普通公民,又是一名预备役军 人,是国防武装的后备军,是战时扩编、补充常备军和开展人民战争的基础,因此也 义不容辞地拥有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稳定的责任。同时也强化了三种 意识,即:维护祖国的领土主权、反对侵略的意识,维护祖国的统一团结、反对分 裂的意识,维护祖国的国防建设、拥军尚武意识。而通过对于本学期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及课后相关资料的查找中,我认识到了 当代国防建设极其教育的重要性,并由此开始思索当代大学生应当如何投身国防 建设,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军事教育训练及其理论学习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确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军事教育训练,以其思想性和特有的教育方式,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了明显的提 高,这为我们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表现在:通过学习党的三代 领导核心的军事理论和军队建设思想,以及各种学习教育活动,使大学生掌握了 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了思想。通过讲形势、讲任务,使 我们胸怀全局,树立国家主权意识、国家利益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关心国家改革 开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振兴。通过讲传统,开展向解放军学习,向身边的先进人物 学习等活动,启迪了我们的思想,净化了我们的灵魂,使我们明确了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其次,军事训练磨炼了大学生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军事训练使大学生接受了军 人生活的洗礼与考验,军人的顽强勇敢的优良作风,给我们留下了直观、生动的印 象。严格的军事训练使我们克服了自身不能吃苦、缺乏自信心和自制力的弱点。培养了大学生果断的品质、顽强的毅力和良好的作风、自制能力和目觉性。第三,军事训练培养了大学生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中,集体主义思想和精神的教 育显得尤为重要。军事训练更好地为青年学生补上了集体主义教育课。军人的集体是最集中、最统一、最紧张、最严格的。军人的集体除了一般集体所具有的团 结、严肃、协调、一致等作风外,还有令行禁止、雷厉风行、英勇顽强、艰苦奋 斗的良好作风。接受军训的每一个大学生都被编进了班、排、连、营的集体中, 每天都生活在整齐划

一、步调一致、令行禁止的集体中,“集体”很快成为大学生 的自觉意识,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军训实践中,可以看到一幕幕生动的画面,训 练场上连连班班不甘示弱、人人为本班本连获得领先成绩而奋勇拚搏。另外,军事教育训练增强了大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纪律是执行命令、覆行职责的一 种行为规则,是保证社会和群体有秩序地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必要规范,是精神 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培养“四有”人才的要求,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思想观念。“三大条 令”的教育是军训的第一课,从一开始就使大学生在思想上有了纪律观念,在行动上有了行为准则。军训对大学生的一日生活、礼节礼仪、言行举止、军容风纪、内务卫生、请假销假等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和要求。教师和同学们总结到:“通过 军营式的环境、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化的训练,很快克服了大学生不同程度存在 的松、散、懒、娇的不良习惯,培养了大学生良好的军人姿态、协调一致的动作、优良的作风和严格的纪律。” 军事教育训练升华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教育是贯穿整个大学生军事教育训练的主旋律,更是军事训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首先,军训深化了大学生的 爱国情感。大学生走近军人,看到他们那种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无私奉献、勇 于献身的精神,使大学生认识到国泰民安的背后是无数爱国者在默默地奉献着自 己的青春,认识到当前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家繁荣的来之不易,认识到自己 的成长与成才是与家庭、学校和社会分不开的,也是同国家的荣辱兴衰休戚

相关 的。其次,军事训练增强了学生的国防观念。国防无论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都彰显出它不可置疑的重要性。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在革命战争时期是这样,在社会主 义建设时期也是这样,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主体的武装力 量,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加强国防和 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国防是我们大家的事,是所有已 经为、正在为、即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的事。而我们大学生是国防建设的后备力量,随着军事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未来战争是 技术的抗衡,是人才的较量。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仅仅靠军队院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地方院校来培养。还需要国家对军事教育大力宣传,在各个乡镇市开展军事教育的宣传。

姓名 李洪海

浅谈军事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及大学 篇2

一、儒家“天人合一”与德性教育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最早开始于孔子。孔子很少谈天, 但还是认为天具有至高的重要性, 是道德权威性的最终根据。孔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受到西周时期神人关系的影响, 但孔子所讲的道德的核心是仁, 他在讲仁时, 很少把仁的根源归之于天。相反, 孔子所更为重视的是孝悌之类的自然感情, 是出自天生的人的自然本性。依据与此, 孔子提出了以人和仁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孟子讲天, 主要指的是道德意义上的天。他的“天人合一”思想讲的是人与义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尽心上》) 在这里“心”、“性”、“天”是相通的, 天与人是合一的。人性、人心以天为本。“恻隐之心, 仁也;羞恶之心, 义也;恭敬之心, 礼也;是非之心, 智也。”人性当中天然的包含着仁、义、礼、智四端, 人皆有四端, 所以人性本善。人之善性既得之于天, 又是我本身固有的, 人与天合一, 教育与仁政的意义就在于尽可能的发挥人性善的作用。孟子则主张人性当中天然的包含仁义, 人皆可以为圣人。人作为道德主体, 每个人在天的面前都是平等的, 人也都可以通过教育成圣成贤, 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

在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框架体系中, 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 都不约而同的在天与人的关系中, 更多的看到了人的作用, 看到了教育的作用。尤其是儒家思想中对于德性教育、道德教育的重视, 对于当代大学教育是极具参考价值的。

二、道家“天人合一”与素质培养

道家的“天人合一”与儒家路径不同。老庄思想中的天, 无论是指自然而然的道, 还是自然本身, 都不具有道德的含义。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的是否定人为, 提倡不要以人灭天。老子说:“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指自然而然。“道”是最高的原则, 以自己为法, 以自己为根据, 不受制于其他事物。“天人合一”在老子这里表现为与“道”为一, 与“道”为一就是“无为”, “无为”也就是任万物自然。而同时, “道”作为一种可以“法”, 可以学习的对象得以提出。接延着这种思想逻辑, 天地万物的“道”逐渐发展为具体事物的“理”, 对于“道”的体悟, 也就逐渐发展成为了对于具体知识的“理”的学习。

与老子不同, 庄子的“天人合一”讲的是精神境界的问题。他在《庄子·齐物论》中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就是他所认定的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里的“天”就是指自然, 人与天地万物之自然合为一体, 人与我、人与物的分别, 都已经不存在。他的“庄周小梦迷蝴蝶”就是其“天人合一”境界的最典型、最生动的表现。庄子的“天人合一”境界比起老子的“复归于婴儿”的境界来, 更具有审美意义。更多的影响并培养了中国文化中的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意蕴。

在道家的“天人合一”理论框架中, 不像儒家一样重视人的道德教育和德性培养, 而更重视的是对天道的体查, 对天地万物的感悟, 对万物的复归。这是一种完全与儒家不同的思维路径, 他们把思考的重点更多的放在天上, 人要做的, 教育要做的就是对于天的复归。这种思维与教育范式, 在对物的体察中, 培养了人的灵性和气度, 扩大了人的视野, 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是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的。

三、“天人合一”与大学教育

作为哲学思想,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的“天人合一”长久以来一直受到极高的重视。作为文化, “天人合一”又成为了中华文化当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 从古代建筑到传统绘画水墨丹青, 再到传统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都蕴涵着“天人合一”的意义与道理。而其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 也极大的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形成和中国独特的教育理念的形成, 对中国民族性格的养成, 人才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并起着难以忽视的作用。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道德缺失问题凸显, 精神信仰、人生意义真空等现代性问题的凸显, 回归中国传统文化早已成为了学界和当代教具界的理论共识。与之相伴的必是传统思想与当代教育, 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教育的新结合。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 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宝库。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中对于人成圣成贤的追求, 对于道德教育, 对于德性培养的重视, 道家“天人合一”思维框架中对于任万物而自然的向往, 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是极具意义的。来自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 对于当代大学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 对于当代大学生素质的提升, 是具有有针对性, 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的。而中国的传统文化, 也将一起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2]《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3]《老子注译及评介》陈鼓应.中华书局

[4]《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张世英.人民文学出版社

浅谈军事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及大学 篇3

[关键词]红色文学作品;大学生;思政教育

红色文学与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既有着显著的不同,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它是文学类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播上作用非常突出。红色文学形式多种多样,内涵也非常丰富,它体现出了中国革命者的精神风貌。在今天,社会对潮流文化的关注较多,在传统思想的关注上却显得不足。红色文学大多是在共产主义思想的引导下完成的,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如果缺乏红色文学的引导和教育,当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践行的过程中就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这将会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红色文学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联系

红色文学和大学生思政教育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一方面,二者在深层的理论上具有一定的联系,不管是红色文学还是大学生思政教育,其产生或者是进行的理论基础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不管是思政教育活动还是红色文学,都能够帮助大学生加深对社会的理解。下面笔者将就二者之间的联系作出简单的分析。

1.二者在价值体系上的一致性

不管是思政教育还是红色文学,在社会主义的中国,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其重要的理论基点,它们都是为了帮助人们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从而最终实现促进社会主义中国更好发展的目的。价值观对一个人的发展尤为重要,始终贯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们未来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二者在内容上的相互贯通

思政教育和红色文学在内容上也是互相贯通的。首先,二者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其生存的重要基础,红色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对这一思想进行宣传,而社会主义的思政教育活动,马克思主义在其中的地位也是不言而喻的;其次,当今很多社会主义活动,其来源都是红色文学,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很多内容,都是从文学作品中提炼出来的,红色文学是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最后,红色文学和大学生思政教育在内容上一个共同点就是对革命先辈的缅怀,这能够使人们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也是二者在内容上互相贯通的一个重要表现。

3.红色文学作品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载体

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不可能凭空进行,它需要具体的载体作为依据。红色文学对展现一定的时代风貌具有明显的作用,大学生可以通过对红色文学的阅读,对中国的革命成果取得的艰难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加深对历史上一些伟大人物的认识。当今,虽然有一些影视作品对革命年代的具体事迹进行了描述,但渲染的手段都过于夸张。人们要想对那个年代以及人物进行了解,红色文学这一形式是比较合适的,通过深入了解,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

4.红色文学是大学生思政教育最理想的形式

大学生思政教育不管是对国家还是大学生个人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但近些年来,大学生思政教育卻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它常常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要与时俱进,其中,通过阅读红色文学进行思政教育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式。首先,红色文学其表现形式为小说、诗歌等形式,在可读性方面比较强,大学生比较容易进行深入阅读;其次,就红色文学的作者来说,大多是一些名家,他们所完成的作品,不管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最后,红色文学也具有非常强的教育功能,通过对红色文学作品的阅读,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大学生能够以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为榜样,不断提高自己,从而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

二、红色文学的思政教育功能

红色文学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联系非常密切,其对大学生思政教育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将就红色文学的思政教育功能作出具体的分析。

1.红色文学作品的思想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不仅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作用也非常明显。思政教育取得的结果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非常明显,红色文学在这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比较突出,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相关事物的分析能力和理解程度,也是他们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同时,在红色文学中,往往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先进文化,这些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生活状况、人生轨迹等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巴金的作品《家》、《春》、《秋》中,作者通过封建社会下灵魂没落、残酷冷漠等现象的深入阐述和分析,向人们展现了封建社会制度下人们生活的困难。通过这些文学作品,有利于大学生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红色文学作品在思想教育上的重要功能。例如,小说《红岩》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红色文学作品,其在思想教育上的功能就是非常突出的,能够让大学生树立革命时艰苦朴素的思想观念。

2.红色文学作品的政治教育功能

思政教育除了思想教育这个重要功能外,政治教育是其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有一些差异,政治教育所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包括政治、文化、经济,甚至还包括人们接受政治教育的过程。红色文学与普通的文学差异非常显著,其中的政治和思想内涵非常丰富,通过红色文学,大学生能够对政治发展状况有更深入的理解,进而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另外,红色文学中所体现的政治和国家的联系比较密切,因此,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将红色文学渗入其中,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最终形成坚定正确的政治观。例如,在红色文学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回延安》中,就塑造了相关的政治人物形象,给大学生传递出了比较坚定的人生信仰和政治立场。另外,通过红色文学作品,大学生对历史、社会的发展规律也能够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3.红色文学作品的道德教育意义

道德问题是最基本的问题,要想进行思政教育,道德教育的基础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道德是大学生其他一切行为的基础,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都有非常明显的体现,道德教育如果进行得比较好,最终将促进思政教育的发展。而在红色文学中,蕴含的道德修养和情操往往都非常高尚,因此,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必然会在道德教育上取得一定的成效。另外,正是由于红色文学所描绘的人物和事件都在比较特殊的时代,其中的道德规范和标准才会比较严格,对当代大学生的指导作用也更为明显。

三、如何发挥红色文学作品中的思政教育功能

既然紅色文学作品与思政教育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并且在思政教育中也有非常重要的功能,那么,如何发挥红色文学作品中的思政教育功能呢?下面笔者将进行具体的分析。

1.在思想导向上予以强化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来说,红色文学是非常重要的载体,具有突出的提升作用,优秀的红色文学,对民族精神以及革命精神的宣传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人类历史的进程可以看出,要想在世界中取得一定的认可和地位,就必须具有一定的革命精神。我国的红色文化从五四运动时期就已经产生,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红色文学,对这些红色文学作品的阅读,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的精神和情怀,坚持崇高的信念和理想。

2.在人文价值上予以熏陶

通过对红色文学的整体性把握,深入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和革命精神,并进行一定的把握。经典的红色文学作品,必然能够表现民族灵魂,而且一定会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因此,大学生通过阅读红色文学作品,能够对历史和现实有更深刻的认识,从中对中华民族的人文内涵以及民族精神有更深刻的领悟,最终促进个人的思想境界的提高。

3.在思政教学内容上进行丰富

大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时,常常会因为其一成不变的方式和深刻的理论而感到枯燥无昧,而通过红色文学这样一种形式,可以利用其所具有的艺术性使教学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加之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非常浓厚的趣味性,通过红色文学作品,大学生必然会受到一定的熏陶和感染,最终对思政教育的目的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方法是在传统基础上的补充,通过深入理解红色文学中蕴含的深层意义,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红色文学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其在思政教育中的功能也比较显著。为了更好地进行思政教育,促进大学生的理解,创新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已经成了时代的要求。恰当发挥红色文学的作用,就是促进思政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深入阅读和理解红色文学作品,对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和英雄形象进行了解和分析,最终达到有效发挥红色文学作品思政教育功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曹林林.论红色文学作品对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J].芒种,2015(22).

[2]李书领,柳云.试论红色文学作品的思政教育意义[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27).

[3]李杨,李媛媛.对红色文学作品的当代思政教育意义的解读[J].语文建设,2013(08).

[4]耿朋明.浅析红色文学作品的当代思政教育意义[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05).

(收稿日期:2015-12-20)

浅谈军事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及大学 篇4

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学‘习’信仰暑期社会实践团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他们的理想信念状况如何,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系到党的爭业后继有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幵放的历史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汄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人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红色资源是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快速发展的今大,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优势,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新方法和新途径,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土义远大理想,堤高高校人才培养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传统;大学生

一、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理想信念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全局性、根本性的战略问题。如何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怎样拓宽和优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当前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理想信念是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在价值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它代表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和自觉追求。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最高层次。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坚定,标志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已经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形成和坚定理想信念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体参与社会实践和自觉提升价值追求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的不断展开,理想信念就会具备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就会成为指导和推动实践活动的强大精神力量。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化,一元与多样、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本土与外来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社会思潮更加纷繁复杂。身处这样一个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思潮跌宕起伏的年代,当代大学生自然也难以摆脱思想剧烈变迁的深刻影响,特别是新媒体信息的良莠不齐,更是让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面临极大挑战,一些大学生出现了重功利轻信念、重实际轻理想的思想倾向。

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怎样在多样中谋共识,让广大大学生勇敢担当树立和坚定理想信念的先锋,是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头等大事。而其中之关键,就是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在大学生思想理念中的主导地位和核心地位。理想信念主导地位的形成不是自动的,它必须要靠提升教育实效来占主导。同时,我们还必须深刻认识到,每一大学生个体对理想信念的认知与认同是有差别的,这也势必会导致众多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学习、领会、接受和践行不可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因此,理想信念的教育在坚持多元中立主导的同时,也要注重教育对象的大众化,实现主导性和大众化相统一。那么,以怎样的形式展开理想信念教育更为高效就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1]

(二)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社会现状

1、各高校对理想信念教育所采取的形式

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核心部分,在学生的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所以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方面采取了许许多多的措施,通过形式各异的方式方法,将教育融入到生活中,做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方向。比如:

a.联系老党务工作者、党员老教师、党员杰出校友为广大学生现身说法,宣传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政策,结合自身实际,讲解党性认识、人生感悟,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觉悟。

b.领导干部走进校园做形势政策报告,定期开展形势与政策学习讲座,举办“先进性在基层”系列报告会等活动,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价值观

C.组织开展“与信仰对话”活动,大学生党员与老院士、老专家党员共同交流对信仰的理解;组织开展“在寻访党史中成长”活动,学习整理党史书籍,通过各种党建文化活动的耳濡目染,涤荡大学生灵魂,进一步升华精神,从而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d.紧扣“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上涵盖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新农村建设,以及关注弱势群体、社区建设、环保等社会热点问题。让“在实践中成长”成为大学生党员认识国情、了解社会、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内涵的重要途径。

e.举行升国旗仪式。在各级各类学校精心组织升国旗仪式,组织学生集体奏唱国歌,举行向国旗敬礼、在国旗下演讲等仪式,开展在国旗下讲述抗战故事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f.开展主题党(团、队)日和班会活动。组织学生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参观抗战主题纪念馆、瞻仰祭扫烈士墓、寻访抗战校友等形式,组织主题党日、团日、队日和班会活动。

„„

学校通过形式各异的活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寓教于乐,将教育融入到活动的乐趣之中。高校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大学生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理论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地方政府及社会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做法。

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我们去到了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调研,我们通过走访村民,学校宣讲,与团县委领导座谈等形式对平山县政府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一些做法进行了调查。

第一:学生在校期间。这个时期,平山县政府主要是采取以学校教育为核心,辅以各种赛事及活动的形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学校方面:主要以县委领导走到校园,走进同学,切实感悟学生需求,然后针对一些问题做交流会,针对时事政治,方针政策做讲解分享报告等,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方面:在重大节日,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抗日战争纪念日等具有重要思想意义的节日,开展相应的主题征文活动、文艺汇演、社会道德模范表彰大会等活动,通过对特殊意义的节日的庆祝,来提高学生对理想信念的感悟。再者,在新媒体时代,充分利用网络宣传,积极利用新媒体工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时代热点话题等进行正能量宣传;以青年力量,清朗网络。招募网络志愿者,在网上发表青春正能量文章,引导网络言论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第二:学生放假期间。在每年的寒暑假,都是学生相对空闲的时期,把握好这个两个时间点,对理想信念的提升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与乡村之间,政府积极搭桥,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入社会之中,通过社会实践,感受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充分利用红色革命圣地西柏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招募景区讲解员,在通过培训之后,让学生为游客讲解革命历史,在讲解学习的过程中,深化自己的思想。开展大学生支教活动,大学生作为知识水平较高的一个群体,在暑期走进山区学生的生活,为山区孩子的生活带去别样的精彩,丰富他们的生活,同时也提高自己志愿服务社会的能力。过年前夕,招募社区志愿者,清扫街道,关爱社区,关怀社会,关心国家,在青年的心中树立“大家”意识,增强理想信念。

(三)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个人的生活、职业理想占主导,社会共同理想相对缺乏。当今世界,虽然地区冲突不断发生,但和平与发展已是整个世界的主题。在我国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改革开放新形势下,人们追求更富裕的物质生活,更美好的文化生活是自然的事情。在市场经济生活中,激烈的竞争性导致了个体必然去完善和体现自我,去获得生存空间,个人奋斗与自我实现成了适应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相对而言,注重自我的同时,集体的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就变淡了。大学生是社会中有理想、有抱负、有热情、有知识的一部分青年人,社会对他们具有很高的期望,希望他们拥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但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时,选择有利于个人发展和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工作单位人数,占到被调查对象的63.05%,选择国家最需要去的单位的人数占被调查总数的3.17%。从就业选择中可看出,大学生们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较为普遍,这是社会现实生活在大学生们思想上的反映。[3]尽管大学生们也有社会理想与报负,但处在相对较为边缘的位置,这与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于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与社会现实生活间的差异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中,倡导树立健康向上的个人理想信念的同时,大力提倡树立社会共同理想信念是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是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凝聚力,引导他们为社会和国家贡献力量。

2、在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时,只有少部分大学生确立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热爱祖国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在中国的历史上有无数的历史人物与无数的爱国先烈铸造了爱国主义的民族魂魄。在一次调查中,对“报效祖国在你心中的位置”这一问题的回答中,选择“首要位置”和“重要位置”选项的大学生人数合计占总数的80%[3]。在另一项调查中,选择理想目标时,想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占的比例最大,为43.35%[2]。在一项调查中,同意社会主义终究战胜资本主义的占44.7%,不同意的占16.4%,说不清的占38.9%;同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走向趋同的占36.4%,不同意的占39.6%,说不清的占24%[4]。在调查分析青年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状况时,在理想目标的选择中,选择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占9.99%;在入党动机中,选择信仰共产主义的占7.34%[2]。由上可见,当代大学生心怀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是主流。我们所倡导的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信念,只有在少数青年大学生中得到响应,这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现实是相适应的。在少数先进分子中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现实的客观反映,是崇高理想不断被人信仰和坚持过程中所经历的自然阶段。

3、多数大学生具有健康的理想信念,少数困惑迷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多数大学生树立起来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同时,崇尚物质追求,崇尚自我实现,理想信念倾向于实用、务实是现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特征。名牌大学+热门专业=好工作成了许多人求学的内在逻辑。那些着重于引导学生人格和心灵纯洁美化的思想性、价值性学科及其课程,往往被一部分学生视为无用的知识而备受冷淡,而那些在求职时备受宠幸的实用性、技术性专业则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对象[5]。在一项调查中,当问及人生目的时,选择“有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干好本职工作,做一个正直的人”的人数占调查对象的65%[6]。在另一项调查中,当问及“追求有用比追求理想怎样?”时,有下列答案:更需要;较次要;都需要;无所谓;其它。大学生对上述答案的选择比率依次为32%、21%、43%、3%、1%[3]。从上面的调查可看出,理想与实用在大学生心中的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不容忽视的是,部分大学生对个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尽管充满信心,但对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却表现出淡漠、迷茫甚至怀疑的态度。

4、高校对理想信念教育没有客观、全面、完整的研究与应用。在许多高校的教学过程中,不顾社会现实和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往往唱高调,让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产生“虚空”的感受。譬如,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远大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信念。在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一直用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信念教育和引导每一个大学生。尽管青年大学生喜欢憧憬未来,追求理想,但过于遥远的未来理想信念他们没有实际体验,而现实生活与远大理想存在巨大落差,这往往使他们对理想信念产生“虚、空、远”的感受[7]。思想政治教育及理想信念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些现状,需要大力改进,推动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

二、革命传统教育的内涵

革命传统是指革命志士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是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对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就是要教育群众学习和发扬革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其核心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这正是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弘扬的主旋律。

通过各种形式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它得以世代继承、延续、光大,从而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对广大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对于抵御资本主义自由化思潮和西方敌对势力的“分化”政策的影响,防止和消除信仰危机,引导他们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革命传统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信念

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实现个人成才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年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把个人志向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统一起来,将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树立崇高的人生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而努力奋斗。

红色资源在本质上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性,反映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基本价值取向,蕴含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导向功能。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产物,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素材,崇高的理想信念也正是红色资源的核心精神内涵之一。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铭记苹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二)指导大学生开展科学的社会实践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按照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对在校大学生开展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深入实际、深入社会、依靠社会力量完成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实践能力的教育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能不断丰富他们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大学生是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希望,他们的政治方向更是关系到我们国家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当前,大学生在政治方面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观点是正确的,对我国的各项发展充满信心。但也应该看到,伴随经济的上升,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对大学生形成了巨大的思想冲击,部分大学生在政治态度和思想方向上出现了迷茫和困惑。因此,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当前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红色资源经受了人民、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并在传承和创新中得到发展,其内涵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本质有机契合。遍布全国各地的红色资源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容和丰富的精神价值,每一件革命文物、每一处革命遗迹都折射出革命先烈们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四)提升当代大学生科学、人文、道德品质

红色资源所展示出来的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创新精神,敬业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为强化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源泉。特别是建国初期,我国科技的发展缓慢,没装备,没技术,但是我们的科研人员在沙漠里用算盘打出了“两弹一星”,学习我国科技发展史,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历程,继承革命先辈们科学攻坚的优良传统,激发大学生的科学热情;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进一步培养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树立崇尚科学的信念和信心。

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其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综合体现。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有助于丰富心理世界,充实文化生活,确立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需要根据大学生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结合实际需要,充分发挥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需要长期贯穿于教育活动始终,将其有机融合在人文理念的培养、人文素质的培育和人文环境的营造中。首先,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理念,主要通过红色文化知识的渗透来实现。利用网络媒介、专题讲座、参观展览、文艺演出等多元的途径,对红色资源中“红岩精神”“抗战精神”等优秀的人文精神进行挖掘和传播。再者,红色景点营造了较好的人文环境。红色旅游资源大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其他资源共同存在或相互渗透。使大学生在在参观革命遗址和学习红色革命文化的过程中,得到觉悟的提升和心灵的净化。[8]

四、新时期下革命传统教育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对策

教育总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进行,创建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教育载体,是提高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理想信念教育,除了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进行灌输,更应借助一定的载体,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中,使大学生受到一定影响、熏陶、感染、感化而主动积极接受。革命传统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一种载体,具有感染力强、直观生动等优势,这对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充分挖掘地方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利用其蕴涵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远大的理想信念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在此,我对新时期下革命传统教育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以实践队的形式形成队伍传承

高校组建红色实践团,利用平时的时间学习和探讨红色精神,学习红色知识,熟读红色历史,然后借助社会实践的契机,通过联系各地各地团省委,走访红色革命根据地。在红色革命根据地展开大众宣讲。针对时势方针,国家政策,进行解读,以平实的语言将和群众相关的政策讲解给人民听,一边学习,一边影响身边的人。通过网络,媒体的宣传影响,扩散活动影响力,使大家关注活动的本身,再关注到那一段历史,那一段革命,以及其背后的红色精神。以红色精神为核心,塑造大学生理想信念。以实践团为根据地,总结每次活动经验,以旧带新,传承革命经典文化。在新生开学时,为新生代带来一场宣讲活动,活动由师兄师姐带来,相互之间的距离更近,更容易在学生之间引发共鸣。在锻炼了老生的同时,也给新生展示了高校的魅力,塑造了集体荣誉感,加强了理想信念教育。

(二)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专题讲座

邀请抗战老战士为学生们做专题讲座,讲述他们那个年代的风雨飘摇。老革命家讲故事不同于老师上课讲政治课,老师授课主要讲的多是国家政策性内容,较为空洞,且都为官方的语言,枯燥乏味,以此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更有甚者,在青春期叛逆的情绪下,可能造成反作用。然而,通过老革命家讲故事的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一是老先生丰富的人生阅历更容易抓住这些年轻的大学生们的心,再者,老先生讲述的内容多为抗战时期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以及人生感悟。他给年轻人的建议也更加具有建设性,而少功利,对于学生的人生发展更具有意义,这对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具有正确导向作用。

(三)结合“互联网+革命传统教育”模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互联网+”作为新兴的网络模式,在很多方面都可以给我与我们很多启示,同样,将“互联网+”运用到革命传统教育中,对于理想信念的正确引导是具有极大的作用的。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互联网新兴网络工具,在传统节日,红色纪念日等,进行相应的宣传,发掘这些节日背后不曾被人们关注的东西,以新颖,吸引人的内容提高关注度,扩大影响力。这对于提高网络时代的公民道德水准、加强网络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传统教育模式

高校还应借助墙报、校报、广播、网络等媒体和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及主题班会,有意识地营造革命传统教育的校园氛围。采取演讲、朗诵、知识竞赛和PPT比赛等的形式,通过唱红色歌曲,看红色经典,演红色话剧、参与红色影片的拍摄等途径,把抽象的革命传统内涵还原成为具体丰富的革命形象,把革命传统的历史感转化为大学生耳闻目睹的现实感,使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在亲身经历中受到感染、熏陶,更具体、更深切地体会和领悟爱国主义的情怀,激发革命斗志,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高校应结合地域特色,充分利用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找到理想信念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9]

五、结语

总之,不论是用革命传统教育助推理想信念教育,还是以其他的手法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要能够被人们所接受,一个必要条件是遵循人的心理规律,要按人的心理规律来进行。以人为本,从人们的思想观念形成过程出发去研究,才能揭示规律性,达到实效。首先,用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客观事实,去证明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正确的选择,去激励人们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列宁强调:“少唱些政治高调,多注意些极其平凡但生动的、来自生活并经过生活检验过的共产主义建设方面的事情——我们大家,我们的作家、鼓动员、宣传员、组织者等等都应当不倦地反复提出这个口号。”[10]其次,结合时代特色,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本身就有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中个人的理想信念之分,社会和个人的理想信念又各具层次性。把过去一讲理想信念教育,马上就上升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做法,转变为从青年现阶段个人的社会的理想、奋斗目标讲起,逐步上升到共产主义的理想境界;以往教育中存在重社会理想轻个人理想的倾向,要坚决改变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相互对立的观念,明确符合社会进步与人民利益相符的个人理想本身就是社会理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积极引导青年把个人理想实现和社会理想实现紧密结合起来。[11]以其大者兼其小,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梦想紫红,以个人理想的实现,推动国家理想的前进,最终达到中国梦的实现,铸就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杨宜中.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原则.光明日报(2013年02月02日11 版)[2] 李卫东.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4):86~91

[3] 操良利等.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的障碍及其克服措施.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2):45~68

[4] 戴金祥,骆家宽.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07(1):37~39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浅谈军事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及大学 篇5

艰苦的军训拉开了大学生涯的序幕,在教官严厉的目光下我们学会了服从命令,在繁重的训练任务面前我们学会了咬牙坚持,在困顿疲倦面前我们学会了悉心忍耐……我们知道军训是为了让我们具备强健的体魄,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但大部分的大学生却疑惑军事理论所包括对理论部分知识的学习,究竟对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有什么意义。

其实通过学习军事教程,我对军事和国防知识有了更多更深刻的了解。军事和国防方面的知识绝对是多数大学新生的盲区,军事知识扫盲迫在眉睫。这次的教程是在让我的知识进行一次新的增值,学到了许多以前没有涉及到的方面的知识,例如其中对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军事地形学等方面详尽的讲述。这不仅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利国防意识,就使我们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得到了很大得提升。

每次上军事课听着老师讲着我国突飞猛进的军事建设,我便会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军事理论课增强了我们大学生的爱国热情的。课上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提出,创立,发展,完善到我国对周边国际形式的态度和应对措施,再到我国军人的铮铮铁骨,让人十分感慨,心潮澎湃。我们中华儿女抬起头,更加骄傲,愈发自豪。

学习军事教程还可以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目的,就是人为什么活着,为谁活着,人生在世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奋斗目标,这是人生观的核心;人生的价值取向,就是怎样看待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人生观的基础;人生态度,就是怎样立身做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怎样对待和处理人生历程遇到的各种矛盾、困难和曲折,这是人生观实现的途径。一个人从社会得到肯定、尊重和回报,一般也是与他对社会所作的奉献成正比的。从军事中我们学到只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和国家及人民的前途命运统一起来,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他的人生才算得上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

学习军事教程使我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有了更全面,更详细,更深刻的认识。如今可以说是天下大乱……美国谋求建立单极世界、欧盟势力影响日益扩大、俄罗斯想要重振大国地位、日本热闹加快走向政治军事大国、我国综合国力稳步上升、地方大国不断壮大、区域一体化组织蓬勃发展……对于国际形势的掌握是拥有正确世界观的基础。所以学好军事理论对大学生提高综合素养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的军事实力是显而易见的:四十八小时内,我国能动员五千万热血青年上前线。再加上中国军人一贯的勇敢和顽强,谁敢说能是中国的对手。我们的队伍像什么?歌儿唱得好啊:像太阳,太阳有多大,我们的意志就有多强;太阳有多少光,我们的心中就有多亮;太阳有多远,我们的气势就有多高;太阳有多红,我们的热血就有多红。

在军训和军事理论课的学习中,我始终被一种精神感染着,被一种气氛熏陶着,被一种力量鼓舞着,被一种信念激励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的灵魂沉积在了课堂之中,督促我反思,鞭策我提高。

浅谈军事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及大学 篇6

[摘要] 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在引导大学生知国、爱国、报国上下功夫,做到以了解祖国、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和有关理论为基础,以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为重点,着力培养青年投身祖国四化建设的雄心壮志和努力学习的积极行动。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基本环节。

[关键词]知国 爱国 报国1、1江泽民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坚持不懈地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辽沈战役纪念馆是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20多万来自祖国各地的观众,在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锦州有5所高校,每当新生入学的时候都要到辽沈战役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本人是一名讲解员,在讲解的过程中发现大学生们不但对革命史的了解甚少,而且讲到一些英雄人物比如梁士英舍身炸碉堡时,一些人会发出“真傻”、“这不是有病吗”的议论声,通过这些言语可以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逐渐的发生转变。江泽民同志在《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势新情况》一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增强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市场经济活动存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反映到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容易诱发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的素质,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是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关系着四化建设的成败和祖国的兴衰。

1、2爱国主义是指在知祖国、爱祖国的基础上,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才、践报国之行。其有机统一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在引导大学生知国、爱国、报国上下功夫,做到以了解祖国、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和有关理论为基础,以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为重点,着力培养青年投身祖国四化建设的雄心壮志和努力学习的积极行动。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基本环节。

2、1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当前大学生对祖国是否有深刻的了解呢?一些调查资料表明,他们对祖国的历史、对中华民族的传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确实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因此,他们对封建主义旧中国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本质缺乏认识,对历史和现实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时不能科学地分析、正确地对待,容易产生种种偏见。因此,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帮助大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认识祖国的现在,展望祖国的未来,以此激励大学生珍重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相信中华民族将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2帮助大学生了解祖国的途径很多。如结合班校会进行国情教育;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介绍祖国的光辉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建设成就;指导大学生收看新闻等电视节目,开展社会调查,使大学生感受祖国四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特别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条途径,做到结合教学讲历史、讲传统;结合教学讲爱国民族英雄和科学家、艺术家的卓越贡献;结合教学讲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结合教学讲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无比正确;结合教学讲爱国主义理论、远大理想和奋斗精神,等等。

2、3不管采用什么途径都要引导大学生在生动的对比鉴别中提高认识。如,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使大学生认清新旧社会两重天和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的事实;通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使大学生认清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事实;通过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使大学生认清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强国之路、富国之本;通过阶级对比,使大学生懂得虽然我国目前剥削阶级已不复存在,但腐朽的思想依然存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阶级斗争依然存在;通过对比教育激发大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并把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增强实现四化的信心,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树立阶级斗争的观点和爱憎分明的情感。

3、1爱祖国是指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和荣辱兴衰,并随时准备为祖国的事业而献身的一种崇高而炽烈的道德情感。这种情感是爱国主义的基础。大学生的情感往往是和具体的人物、事件相联系的,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帮助大学生了解祖国壮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的巨大贡献的同时,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帮助他们客观地分析我国近代所以落后的原因和未来美好的前景,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发愤图强的精神。

3、2在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时,还要考虑大学生情感的特点,帮助他们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克服情感的肤浅性、波动性,使他们懂得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民族的情感、阶级的情感,是一种极其深沉的情感。我们既要帮助学生树立热爱党、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感情,又要指导他们自觉地“调节”、克服脆弱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首先要以生动形象的事物、形成强烈的刺激,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青少年的认识特点一般是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壮丽的山河、雄伟的建筑、家乡建设新貌、热烈的劳动场面、欢快的节日盛况、奥运赛场的胜利都能使他们产生爱国之情。因此,我们要组织大学生参观祖国建设新貌、游览祖国名山大川,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引导他们进行今昔对比;也可开展他们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激发他们从爱家乡、爱学校的一草一木,扩大、深化、升华为深刻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3、3其次,要在马列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具有辩证哲理的晓理,激发爱国之情。晓理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做到中肯而切合实际,深刻而不失含蓄。另外,我们要注意组织大学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结合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党史,帮助他们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念,特别是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问题。

4、1报效祖国是知祖国、爱祖国的发展,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党的教育方针和时代的具体要求。热爱祖国主要体现在是否有报国之志、报国之才和报国之行。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去育志、育才、导行。

4、2育志,即培养大学生树立为四化献身之志。其关键是教育大学生把自己的远大理想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把刻苦学习与祖国四化建设事业联系起来,使他们懂得学习绝不是为了个人升官发财,不是为了光宗耀祖,而是为了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因此,必须做到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时刻准备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这些年来,对上述这些内容我们讲得实在太少了,大有加强的必要。育志以激情为基础,目的在于利用情感这种内部动机,促其理想、信念和志向的形成。

4、3育才,即培养大学生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科学本领。一个人有报国之志而无报国之才,报国就是一句空话。当前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要实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把祖国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就必须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成为祖国各方面的有用人才。正如陶行知所说:“今天多做一分学问,多养一分元气,将来就能为国家多做一分事业,多尽一分责任”。

浅谈军事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及大学 篇7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需要其具备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同时要求其具备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当人们对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进行思想上的呼吁、理论上的探讨之时, “EQ” (情商) 一词孕育而生。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情商是一个人能够成功、成才和发展的必然要素。较高的情商水平能给大学生带来健康的身心、和谐的人际关系, 能使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 适应社会的竞争。大学生情感智商在其成长成才过程中不断增长, 并作为其个人发展好坏的关键因素。要使大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有意识地训练、培养和提高其情商, 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1.1 高情商是学习的稳定剂

不难看到, 有的同学在中学阶段, 成绩出色, 而进入大学却表现平庸, 更有甚者出现严重挂科乃至退学。究其缘由, 我们发现, 在大学阶段, 需要学生独立面对学习和学习以外的各种事情。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头绪”时, 缺乏有效的情绪管理, 必将成为学习的奴隶。

1.2 高情商是工作的催化剂

大学生情商水平与就业质量的相关研究指出:情商与就业质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情商高的人, 工作更有效率, 更易获得满足, 更能运用自己的智能获取丰硕的成果。如果不能驾驭自己情感, 内心产生的激烈冲突, 必将使他们本应集中于工作的实际能力和思考能力被削弱。

1.3 高情商是生活的润滑剂

情商较高的人, 情感生活丰富但不逾矩, 在谈恋爱、人际关系等方面, 成功的机会都较大。拥有较高情商的大学生, 积极乐观、宽容博爱、无论是独处还是与许多人在一起时都能怡然自得。

2 大学生情商教育的途径

和谐社会构建中, 大学生情商教育必须坚持三大基本原则, 即主导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当代大学生的情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既需要大学生自我的不断努力, 也需要家庭、学校的高度重视, 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2.1 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 是一个人完善自身能力的主要途径。首先, 大学生应在思想、工作、学习、生活方面, 为自己设定明确的目标, 并严格要求自己, 为此付出艰辛的努力;其次, 在践行目标的过程中, 能正确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在复杂的环境中主动掌握自己的目标, 采取积极行动来改造环境, 加强自我锻炼, 不断提高自我的控制力、意志力、接受知识的能力等;再次, 严格要求自己, 经常自我鼓励、自我命定、自我监督, 主动地去克服困难。大学生只有确定了积极的生活目标, 坚定实现目标的意志和毅力, 养成自我监督的习惯, 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情商水平, 实现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 帮助自己走向学业、事业的成功。

2.2 学校教育

高等学校, 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理应在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上使用最科学、高效的教育手段。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日趋成熟, 并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教育者应顺应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转变高校德育形式, 着力探索大学生情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而事实上, “唯理智教育”, 即把培养高技术、高智能、高效率的人才作为教育目的的教育方式, 依然在高校占统治地位。《情感智力》作者丹尼尔.戈尔曼说“仅有IQ是不够的, 我们应用EQ来教育下一代, 帮助他们发挥与生俱来的能力”。高等学校, 应像重视提高学科成绩那样重视学生的情商培育, 将情商教育纳入管理, 实行长效机制:建立有效的管理系统;多组织主题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己的情商结构, 提升情商能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随时发现学生的不良情商表现, 及时疏导。高等学校的教师, 也应加强自我修养, 不断学习, 提高自己的情商水平, 在教学和生活中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 平等, 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以良好的形象引导学生, 信任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以身示范。

2.3 家庭教育

家庭, 作为人成长过程中最为稳定的环境, 在大学生情商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 是一种和谐、可信赖的环境, 在家庭中, 父母本身的一言一行对子女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积极的待人处事态度, 良好的社会交际圈子, 适时适地的引导, 定能在子女情商教育方面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2.4 社会教育

人具有社会性, 在与人交流, 与人协作, 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处的同时, 其受到社会环境的显著影响。当代大学生, 带有这个时代高速发展、急剧转型的鲜明特征。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 社会开放竞争程度的日益加剧, 以情商高低作为对人才需求的标尺之一, 本身也是社会对于情商作用很重要的方向性引导。社会对大学生的情商起着启发、引导的作用。通过积极、健康的社会活动, 大学生的情商将得到不断地修正和提高。

摘要:本文以当代大学生情商教育为视角, 通过揭示新形势下大学生情商教育的重要意义, 分析其存在问题, 以期找到培养、提高大学生情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情商教育,意义,途径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7.12-80.

浅谈军事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及大学 篇8

关键词:杜威;职业;职业教育思想;大学生;就业观

一、杜威职业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在教育发展史上,在杜威之前,对“职业教育”这一概念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过去,人们往往把职业理解为“仅仅和肉体相关的、为获得报酬或产品的操作活动”,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上把职业教育理解为工艺教育,仅仅作为获得专门职业技术的手段,从而将职业与文化修养对立了起来,将职业教育视为“仅仅属于金钱性质”,“具有狭隘的实用性质”。[1]而杜威以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以及社会生活为背景,在对狭隘的职业教育进行批判的同时,结合经验论哲学和民主主义理论,对“职业”和“职业教育”做出了新的理论阐释。

(一)“职业”的内涵

杜威认为“职业是指任何形式的连续不断的活动,其实质是智力和道德的生长。杜威对于职业的理解是“教育即生活”命题的延伸,其目的在于克服传统教育对职业教育的鄙视和排斥,提高职业因素在教育上的地位与作用。在杜威看来,职业是一个全面、广泛的范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二)对“职业教育”全新的阐释

在杜威看来,职业教育的对立面既不是闲暇活动,也不是文化修养。从广义上来说,职业教育与文化修养是联系起来的。例如,学习历史,对于要做历史教师或专门从事历史研究工作的人来说是职业教育,而对于要做律师或医生的人来说就是文化修养。[2]

(三)传统“职业教育”的弊病

在强调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同时,杜威对现行职业教育的弊病进行了分析和批判:一、现行职业纯粹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其重要性的。二、仅仅是一种狭义的职业教育,使学生屈服于现今制度的要求和标准。三、现行职业教育认定某个人天生是从事某种职业的。四、现行职业教育使学校成为工业或商业的附属结构。五、现行职业教育维护了职业教育与文化修养对立以及教育与民主分离的旧传统。

二、对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的影响及启示

大多数大学生对社会、对市场需求认识不够,没有形成自己明确的就业观,更多的是盲目从风,追崇热门职业,例如:前几年红遍全国的工商管理专业受到了大多数大学生的盲目追捧,然而现在有些大学甚至取消了此专业。所以只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才能找到适合自我发展的职业,把完善个性和服务社会结合起来。

(一)明晰择业观与就业观之间的区别

择业观和就业观虽然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有本质的不同。一、择业观:择业仅仅是职业的选择,就业表示职业的获得,而职业则有着丰富的内涵。二、就业观:大学生就业观是大学生对待如何获得实际职业,以便为社会服务,得到社会承认,并且得到相应报酬的关于就业方面的根本看法和主张,受社会现实和职业需求的制约,主要用于根据社会实际进行职业定位。

(二)克服官本位的传统就业观

官本位的传统就业观,是中国封建文化积淀的产物,它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整体与核心之中,仍然影响着现代社会人们的职业观。现代大学生毕业时优先选择行政机关,而不管自己在校所学什么专业,都不约而同地愿意加入到公务员的行列。据相关统计:2011年国家公务员报名人数截至2014年10月24日18时,国考报名人数已经突破140.4万,总体竞争比例近87:1。[3]这样使得众多大学生走进了官本位的价值观误区,更多能在其他领域展露才华的大学生会把一生的大部分宝贵时间贡献于“官场”。这势必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我们要打破这种传统官本位职业观,正如杜威所说:“每个人对他自己的工作或者职业的兴趣不是勉强的而是明智的。”

(三)把就业、乐趣和意义三者结合

新西兰作家约翰·克拉克在其著作《要金钱还是要生活》中指出,一个人要追求最大的幸福,必须实现其核心自我,实现核心自我的冲动来自技能、乐趣和意义,而核心自我的实现,便是一个人最大限度的发展。[4]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在选择就业的同时,从自己的乐趣和对职业意义理解角度去审视,是实现核心自我的有效途径。所以,人生最大的幸福应是就业、乐趣和意义的结合。要有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当代大学生们也必须以这三者的结合去定位就业。就业、乐趣、意义三者的交集便是最理想的职业生涯。

(四)注重人文精神,培养职业道德,提升就业质量

近些年,呼吁我国高等教育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的呼声层出不穷,众多学者认为,当代高等教育人文精神缺失严重。根据武汉某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精选案例[5]:一生要完成的几件大事分为:1、获得学士学位 2、出国留学 3、到外企工作 4、进入公司高层 5、创办公司 6、环游世界。而这六件大事相对应的重大举措分别是:1、通过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二级考试 2、提高口语能力,参加托福考试。3、做好本职工作,思考有利于公司发展的新举措。4、更加努力的工作,尽力扩大公司发展的领域,培养下属,使其能独当一面。5、使公司顺利步入轨道,奖罚分明,鼓励员工士气,扩宽经营网络,在各地建立分销点。6、考察各国的商业氛围,寻求有利于公司发展的方案及合作伙伴。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完全限制在考级、赚钱、创业等方面,就连最后环游世界的计划都充满了商业气息。而对自己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提升却没有提及。这无异于杜威所说的“社会寄生虫”与“把自己训练成养家糊口的人”。所以当代大学生要注重自己人文精神的提升,注重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养,培养理性精神、人文情怀与人生品味。构建自己职业生涯中美好的家园,从根本上提升就业质量。

结束语

教育学者吴俊升教授曾指出:论及职业教育,杜威从未采取纯功利的观点。他所主张的乃是综合文化陶冶与职业训练两个对立的概念的一种崇高的理想。虽然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和探讨,但是,杜威关于职业教育的见解体现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对培养我国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参见.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

[2]参见.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3]2014年国家公务员报名统计.[EB/OL].http://www.htexam.com/a/gwy/news/guojia/2010/1025/56228.html

[4]约翰·克拉克.要金钱还是要生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5):35.

浅谈军事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及大学 篇9

摘要:马克思已逝世100多年了,但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现在不但没有被人忘记,却日益深入省心。当今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类的大学生在学校主要都是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但马克思主义却是所有大学生所必须学习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到底为什么被人们这样看重,它对当代大学生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呢?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所讲述的“认识”和“实践”方面,通过学习课本知识和查阅相关文献,分别论述了它们对大学生的作用、它们的联系以及它们的意义。

关键字:

马克思主义大学生认识 实践意义

正文:

作为大学生,除了要在专业学科扎实知识和非专业领域充实自己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时代背景的变化,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也表现出自身的特点。虽然政治状况和主流思想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诸如诚信度降低,趋于功利化、庸俗化,尊师重道的风气逐渐淡化等思想道德问题也逐渐进入人们视野。

那么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在实践中认识事物本质,在认识下实践从而改造世界。只有做到认识与实践相统一,我们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合格、优秀的大学生。

认识方面

当代大学生在实践方面或许没有很好的条件,但在认识方面却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和影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要怎样的认识自身。这又牵引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认识论。因为只有认识了世界,才能有世界观,然后才引发了人生观从而认识自己。同时,我们在中国古代哲学之中,也离不开一些对“认识”的观点。比如孔子的“生而知之”,老子的“不出户,知天下”等名言。先不论这些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理论,他们讲的都是一个“知”字。也就是“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说道:认识是人特有的现象。人的认识活动是由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其中又说道: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相互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认识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时间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价值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这两个概念联合起来,就是说人的关系是最为复杂的,也只有人的关系复杂,单一认识便引发了多种关系,这些关系本身也需要人去认识,认识好这些关系才能处理好这些关系。

所以说“认识”对一个人很重要。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认识是根本办不好的。当代大学生要学会按照不同角色和不同要求,适时的去调整自己的行动。并且还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树立起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确定自己的一生所奋斗的目标。

其实人类的认识活动很早便随人类文明的产生而开始。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关于认识和自我认识的经典事例。不论是埃及古老传说中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还是古希腊神庙中的“认识自我”的碑刻都告诉人们:探究问题真谛所具有的很浓的神秘性和艰巨性;不论是世界最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还是世界最著

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都告诉人们:认识自我,解决困惑寻求真理的重要性。人生的一切都是认识的过程。认识问题,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从而人生才能得以丰富,得以精彩。

实践方面

那么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更好的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论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需要通过实践。毛主席也曾经说过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那么究竟什么是实践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说实践规定了人的本质,人只有通过实践才成其为人,才表现为人,才能生存和发展。)其包括了三层含义:(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2)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3)实践标志着人对世界的实践把握。

从中我们可以理解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归宿。比如我们大学生,在学校里学的知识都属于前人的认识,这些认识又都是前人从实践中得来的。我们这一代人又通过实践去发展认识。所以说实践又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当然,认识到了就要去运用,而运用就是一种实践。没有实践产生的直接经验根本无法认识到根本。认识到了根本,也就又有了经验,从而产生了能力和素质。有的人说现在许多大学高材生却是高分低能,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很少思考,很少实践,就算背得再多,也不能算是认识,更别说认识真理了。当然,我们大学生不可能所有理论都亲自去实践,但可以思考问题,查阅资料,查看前人实践的例子,加深自己对事物的认识。

有的人担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意义。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凡是科学的理论,都不会害怕实践的检验。相反,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够使伪科学、伪理论现出原形,从而捍卫真正的科学与理论。比如文革时期,四人帮把许多理论问题搞得非常紊乱。但是,这些五花

八门的谬论,根本经不起革命实践的检验,它们连同“四人帮”另立的“真理标准”,一个个都像肥皂泡那样很快破灭了。

列宁曾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他告诉我们:理论之所以重要,就是在于它来源于实践,又能正确指导实践,而理论到底是不是正确地指导了实践以及怎样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一点也离不开实践的检验。不掌握这个精神实质,那是不可能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的。所以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科学理论上的时候也不能忘记了实践。

当然我们在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同时还要从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实践的标准。它既具有绝对的意义,又具有相对的意义。“就一切思想和理论都必须由实践来检验这一点讲,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就实践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都有其局限性,不能无条件地完全证实或完全驳倒一切思想和理论这一点来讲,它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但是,今天的实践回答不了的问题,以后的实践终究会回答它,就这点来讲,它又是绝对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我们大学生在实践的同时不能盲目地相信实践的结果,在看到它绝对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的相对性。

同时我们大学生还要牢记,在实践中认识到的道理还要再回到实践中去。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在实践中认识到了强者生存的道理,但是没有再回到实践中去研究人。于是留下了漏洞。从实践到认识是认识的第一飞跃,而从认识到实践又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没有第二次飞跃,认识过程是不完整的。而且,相对来说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更加巨大。正如牛顿被苹果砸到了头,这一个无意间的实践让他认识到引力的存在。然后他将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经过反复研究,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的结论。完成了一个完整的伟大的认识。

当代大学生缺乏了一个实践的精神,也就缺乏了一个完整的认识的过程。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我们人生中一个最长的认识过程。经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我们更应该懂得认识与实践的相互联系与作用,让“认识”的发展进化在“实践”中轮回,从而丰富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马克思主义哲学》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交通工程专业前景下一篇:优秀教育工作者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