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写给老师的悼词

2024-09-08

学生写给老师的悼词(精选7篇)

学生写给老师的悼词 篇1

青山不语,流水呜咽,苍天含悲,泪飞倾盆。

今天,我们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在此举行常**老师追悼会,深切悼念教书育人的模范,辛勤耕耘的园丁,我们尊敬的长者原常寨小学退休教师常**同志。

常**同志于7月27日晚9时30分,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与世长辞,享年72岁。

常**同志,1937年3月1日生于登封市君召乡常寨村。

他自幼勤奋好学,积极上进,凭着聪颖的天赋,岗毅的性格,先后在颖阳小学、登封中学、荥阳师范等校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全部学业。

1958年8月,常老师在党的召唤下,人民的期盼中参加了教育工作,登上三尺讲台,开始了他长达39年的育人生涯。

从1958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起,他便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我乡的教育事业,为我乡教育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默默奉献着。

在这39年的育人历程中,他勤奋不止,劳作不息。

寒风酷暑里,寄夜星宿中,他废寝忘食、忘我工作着,用知识的点和面的组合,为家乡的孩子们构筑了一条条通往理想的跑道。

1958年8月至1990年7月,他在我乡常寨小学工作;1990年8月至1991年7月,在我乡刘沟小学工作;1991年8月至7月,在我乡常寨小学工作; 9月,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了39年的常老师光荣退休。

他的一生是献身教育的一生。

他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他把炽热的爱和满腔的心血全部倾注在教育事业上,以他一生的实践,谱写了一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壮丽诗篇。

审视他走过的坚实步履,时时处处无不闪射出他辛勤劳作、笔耕不辍的身影。

透过朦胧的泪光我们仿佛还会看到他:为了动员失学儿童,拖着瘦弱的身体在乡间小路上穿行;为备一节好课,在夜雨孤灯下笔耕;他始终恪守“工作即生活,学校就是家”的原则,从来没有节假日的概念,不计工作繁杂,不计劳动报酬,以苦为乐、以校为家,这份勤奋赢得了同事们的尊敬与赞誉。

课堂上,他是学生的偶像。

渊博的学问见识、厚重的文化底蕴、民主的教学方式、拨动心弦的语言艺术,形成了他旁征博引、生动丰富的课堂教学风格,深受学生欢迎。

学生们都感叹:“听常老师讲课,真是一种享受”。

课下,他是孜孜以求的学者。

39年的从教历程中,他始终刻苦钻研业务,精心教学研究,与时俱进地不断将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始终是他的自觉行为,“在研究中不断提升,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是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在学校管理、班级管理中,他心细如丝,学校的一草一木都牵动着他细密的神经,学生的一举一动都映射入他睿智的视野。

走进校园,他就是教师们的楷模,学生们的恩师。

向望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学习,他虚怀若谷;与年轻人交谈叙说,他笑脸盈盈。

他很少发怒,轻言细语却是四两拨千斤,即使有再大的心结也给你豁然开解;他也会粲然开怀,机敏睿智,妙语连珠;更多的时候,他表情平静中略带凝重,笃定的眼神传达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教师家里有什么大事、烦事、难事,他必定以极大的热情支持和帮助。

196月,常老师光荣退休,但他退休不退岗,仍一如继往地关心、关注着家乡的教育事业,经常到学校指导工作,为师生排忧,帮乡亲们解难,村里无论谁家有事,他都热心帮忙……

桩桩往事,萦绕心底,幕幕情景,历历在目。

他的病逝是我乡教育事业的重大损失,我们为失去这样的好同志惋惜痛心。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常老师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

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处事严谨。

宽仁美德似甘霖披泽生灵,敬业风范如狂水响照青天。

一位优秀的师表,今天离我们而去了;这个儿女心中的太阳,妻子身上的臂膀,学生眼中的慈父,同事身边的帮手,就此在我们的面前消失了。

但他的人格魅力、敬业精神、师德风范却永远激励着我们。

烟雨凄寒,万里名花凝血泪;音容寂寞,清溪流水是哀声。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的一颦一笑,不会忘记他的举手投足,不会忘记他忙碌工作的身影。

人奔西土,音容宛在。

常老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他的音容笑貌将长留我们心中,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自强不息、甘于奉献是他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我们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像他那样勤奋工作,像他那样踏实做人,为我乡的教育事业贡献全力。

常老师,您安息吧!

常**老师的家属、各位同志、亲朋好友:

青山不语,流水呜咽,苍天含悲,泪飞倾盆。

今天,我们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在此举行常**老师追悼会,深切悼念教书育人的模范,辛勤耕耘的园丁,我们尊敬的长者原常寨小学退休教师常**同志。

常**同志于207月27日晚9时30分,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与世长辞,享年72岁。

常**同志,1937年3月1日生于登封市君召乡常寨村。

他自幼勤奋好学,积极上进,凭着聪颖的天赋,岗毅的性格,先后在颖阳小学、登封中学、荥阳师范等校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全部学业。

1958年8月,常老师在党的召唤下,人民的期盼中参加了教育工作,登上三尺讲台,开始了他长达39年的育人生涯。

从1958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起,他便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我乡的教育事业,为我乡教育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默默奉献着。

在这39年的育人历程中,他勤奋不止,劳作不息。

寒风酷暑里,寄夜星宿中,他废寝忘食、忘我工作着,用知识的点和面的组合,为家乡的孩子们构筑了一条条通往理想的跑道。

1958年8月至1990年7月,他在我乡常寨小学工作;1990年8月至1991年7月,在我乡刘沟小学工作;1991年8月至197月,在我乡常寨小学工作; 年9月,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了39年的常老师光荣退休。

他的一生是献身教育的一生。

他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他把炽热的爱和满腔的心血全部倾注在教育事业上,以他一生的实践,谱写了一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壮丽诗篇。

审视他走过的坚实步履,时时处处无不闪射出他辛勤劳作、笔耕不辍的身影。

透过朦胧的泪光我们仿佛还会看到他:为了动员失学儿童,拖着瘦弱的身体在乡间小路上穿行;为备一节好课,在夜雨孤灯下笔耕;他始终恪守“工作即生活,学校就是家”的原则,从来没有节假日的概念,不计工作繁杂,不计劳动报酬,以苦为乐、以校为家,这份勤奋赢得了同事们的尊敬与赞誉。

课堂上,他是学生的偶像。

渊博的学问见识、厚重的文化底蕴、民主的教学方式、拨动心弦的语言艺术,形成了他旁征博引、生动丰富的课堂教学风格,深受学生欢迎。

学生们都感叹:“听常老师讲课,真是一种享受”。

课下,他是孜孜以求的学者。

39年的从教历程中,他始终刻苦钻研业务,精心教学研究,与时俱进地不断将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始终是他的自觉行为,“在研究中不断提升,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是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在学校管理、班级管理中,他心细如丝,学校的一草一木都牵动着他细密的神经,学生的一举一动都映射入他睿智的视野。

走进校园,他就是教师们的楷模,学生们的恩师。

向望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学习,他虚怀若谷;与年轻人交谈叙说,他笑脸盈盈。

他很少发怒,轻言细语却是四两拨千斤,即使有再大的心结也给你豁然开解;他也会粲然开怀,机敏睿智,妙语连珠;更多的时候,他表情平静中略带凝重,笃定的眼神传达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教师家里有什么大事、烦事、难事,他必定以极大的热情支持和帮助。

1997年6月,常老师光荣退休,但他退休不退岗,仍一如继往地关心、关注着家乡的教育事业,经常到学校指导工作,为师生排忧,帮乡亲们解难,村里无论谁家有事,他都热心帮忙……

桩桩往事,萦绕心底,幕幕情景,历历在目。

他的病逝是我乡教育事业的重大损失,我们为失去这样的好同志惋惜痛心。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常老师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

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处事严谨。

宽仁美德似甘霖披泽生灵,敬业风范如狂水响照青天。

一位优秀的`师表,今天离我们而去了;这个儿女心中的太阳,妻子身上的臂膀,学生眼中的慈父,同事身边的帮手,就此在我们的面前消失了。

但他的人格魅力、敬业精神、师德风范却永远激励着我们。

烟雨凄寒,万里名花凝血泪;音容寂寞,清溪流水是哀声。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的一颦一笑,不会忘记他的举手投足,不会忘记他忙碌工作的身影。

人奔西土,音容宛在。

常老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他的音容笑貌将长留我们心中,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自强不息、甘于奉献是他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我们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像他那样勤奋工作,像他那样踏实做人,为我乡的教育事业贡献全力。

学生写给老师的悼词 篇2

其实, 就写作本身而言, 反映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 无所谓问题的“新”与“老”。新问题与老问题是相对而言的。新问题的“新”和地域、时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个地方新, 在另一个地方也许就不新;今天是, 明天就可能不是。浏览目前的报刊, 我们也会发现, 许多刊物刊登的不都是新问题, 有的也正是大家遇到过的老问题。笔者以为, 老问题与新问题不应成为我们写作取舍的标准, 而真正应该思考的是你的发现与探讨是不是指向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

真问题就是深入实践后的发现与思考, 真问题存在于当下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 洞悉了真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存在的不足, 解决了真问题才更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那么, 真问题如何获得, 又如何解决呢?我想, 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普通视角——再深入一步

这里的“普通视角”指的就是在日常教学中存在的、常被发现的真正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必须深入进行, 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问题可以不“新”, 但必须“真”, 作为文稿的撰写也是必需的要求。比如, 当前的阅读教学中, 关于读的问题。“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语文课一是读, 二是读, 三还是读。”“阅读课要上成读书课。”……大家都认识到读书的功用确实不少, 因为读书的本身就是学生与文本交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头脑对文字进行还原, 还原成生活的画面、生活的经历, 读的过程产生联想和想象, 读的过程产生情感, 情感产生力量。而且读的过程也是学生沉浸语言形式的过程, 美美地读文, 就像吮吸乳汁一样, 浸入骨髓, 滋润成长。但是, 过分强调读书的作用, 而忽略与言语形式的“品”有机结合, 就是有失偏颇的, 就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真问题。

一位教师执教《大海中永生》一课, 在第3自然段的处理中, 分四个层次让学生反复读文。一是让学生读一读这段话, 圈画出其中的地点:祖国的万里海疆, 澳门、香港, 宝岛台湾, 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二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送到这些地方呢?教师讲解万里海疆留下了邓小平改革开放的足迹, 澳门、香港说的是祖国的领土回归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宝岛台湾是一桩未了的心愿, 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是改革开放在世界的影响。三是引导学生联系“超越时代、超越国界, 他不仅属于中国, 也属于全世界”, 了解邓小平的影响, 再回读四个“也许”的句子。四是让学生练习背诵。应当说, 学生读的形式多样, 也很充分。但是笔者仍感到有些不足, 缺少言语的品味和赏析, 还应该在第三个层次后面再深入一点。

仔细分析学生的每一次读书, 有的是寻找答案的读, 有的是理解性的读, 有的是老师的引读, 而带有自己思考、玩味语言的读书却明显不足。理解性的读书不是我们追求的, 能够结合文本的言语特征, 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情感才是读书的境界, 才能达到课标的“培养语感, 有所感悟”的要求。

“读”“悟”结合方为“读”。课文《大海中永生》的四个“也许”的排比句式, 有力地概括了邓小平的丰功伟绩, 有力地写出了邓小平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排比的句式不但让文章结构完整紧凑, 而且让读者阅读时充满了力量, 充满了希望, 同时更增添了对邓小平无限的怀念。笔者以为, 在读出痛悼心情的同时, 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的语言特点, 学生再读就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 感受到一种力量。

这样, 在大家熟知的问题上, 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方面回归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使自己的教学走向高效, 另一方面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的发现、思考过程, 写出来的文稿也为更多的老师提供了教学的建议。

二、换个角度——再独特一点

不可否认, 文稿的写作表达方式是需要技巧的, 但是相对于换种角度、选准视角而言, 用朴素的表达方式来表达独特的研究内容同样是一种创造, 同样有意义, 同样有乐趣。

新课程改革以来, 研究阅读教学“对话”的老师很多。常州市怀德苑小学的项阳老师将小学青年语文特级教师经典教学案例的理答作为研究的内容, 可以说是视角独特。他指出理答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教学行为, 智慧理答是名师们的一个典型特征。他以小学语文名师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他们的理答行为进行可量化的观察和属性分析, 对理答后学生的反应情况进行分类, 对研究对象和听课教师进行访谈, 对普通教师与特级教师的理答行为做出了比较, 发现了名师理答的特点, 比如关注学生、善于点拨等, 并且透析了不同名师的教学风格以及风格形成的背后因素, 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理答方面的借鉴与参考, 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智慧理答水平。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网络成为了教师们便利的学习资源之一, 解读名师教学实录并借鉴学习, 成为了大家主要的学习方式, 模仿名师、借鉴名师的教学也出现在了大大小小的公开课、研讨课上。可是, 许多教师学习、借鉴、吸收惯用的是加法思维, 什么都想学, 什么都想用, 结果什么都学不来, 什么都用不上。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必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吸收精华还需要内化, 只有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成为自己举手投足间的一部分才能成就优质的课堂。借用别人的一招一式, “嫁接”不好, 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同样, 文稿的叙述不需要华丽的词语, 不需要新颖的形式, 当时怎么想的, 怎么做的, 也就怎么写了。

学生写给老师的悼词 篇3

关键词:写字教学 反思 书写 示范作用

写字是学生学习知识、传递信息不可缺少的工具。然而近年来,中小学生掌握这一工具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有时让学生上黑板完成作业,发现有一些学生不懂得笔顺规则,不知道什么是笔顺,有很多字不知道从哪里起笔,哪里收笔。笔顺颠三倒四,写字依葫芦画瓢。书写错误五花八门,让人啼笑皆非。如:

“文”先写“亠”,然后“”,再写“ノ”;

“国”先写“□”,再写里面的“玉”,(凡是有“国”字框的都先写“□”)

“越”先写“戊”,再写“走”;

“这”先写“辶”,再写“文”;

“画”先写“田”,再写上面的“一”和下面的“凵”;等等。

这样写的学生绝非个别,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写,回答让人吃惊,有的说没看见过老师怎么写,有的说老师没教过。听了这样的回答,感到很沉重。虽说新课程标准在笔顺上没有要求,但作为中国五千年的汉字文化的书写也已是约定俗成的,有着它的历史渊源。如今这么多的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不得不引起反思。

那么,是什么原因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我在自己任教的班级作了一些了解,分析后得出:

1.观念上的忽视。不少家长和学生都认为只要学习好,字写得好不好已经无所谓了。不少学校老师也认为教学水平主要体现在学生成绩上,学生写字好坏对成绩、升学基本没有什么影响,占用课时专门练习写字实在不值得,于是,写字教学成了可有可无的内容。

2.再加上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思想仍在作祟,谁还愿意把时间投入到写字教学中去呢?满堂灌的教学、铺天盖地的题海压得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来正正规规写字,于是只图完成任务,字就越画越乱,似乎感到写字教学被遗忘在角落里了。因此,初中的写字就变成语文教学上可有可无的内容。写字教学被忽视、被淡化,形成初中阶段写字教学的断层。

3.多媒体辅助教学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影响和示范作用。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多媒体已进入教育领域,并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语文教学手段日趋更新,特别是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改的一大亮点、热点。较之“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毋庸置疑。它使传统教学模式变得有声有色,让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从而产生优化的语文教学效果,实现资源共享,节约教学时间等优点,其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多媒体辅助教学对每堂语文课的教学都适用。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正如其他新生事物常常伴随着负面因素一样,旧的东西并不一定坏,新的东西也不一定都是好的。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容易忽视教师自身的书写和示范作用,会降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追求。现在的老师基本上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把要在黑板上书写的内容都在课件上反映出来,而且要花很长的时间精心构思准备,可谓煞费苦心了。我个人感觉是一种舍简求繁的举动,过分强调形式,忽视了内容。有些老师把生字、生词也用课件做出来,黑板上很少用甚至不用板书了,至于有些字的笔顺、笔画、偏旁部首,学生无法从老师的当堂书写示范中了解。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在回忆他的私塾老师读书时的样子,如何仰面闭眼后倾的动作神态写得相当细致、逼真,令人难忘。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的语态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教师的语言、眼神、微笑、甚至是轻微的动作,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都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并能增强教学效果。

可是,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缺少了老师的板书,容易忽视教师自身的书写和示范作用,这不但会降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追求,还会影响师生的交流。应用多媒体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只集中在显示的屏幕上,交流基本上是在学生与屏幕之间进行,这样,也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以后字不一定要写,都有电脑代劳。那么,中国五千年的汉字文化怎样才能在我们的后辈当中得到传承呢?要学习、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一些文字常识是必需的。文字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而语文学的是如何从文字语言中体会感情,如何用文字语言表达感情。如果在语文课上没有了教师的激情引导,缺少了一些示范性的书写,这样的语文课还有什么意义。文化需要传承,文字语言更需要继承。难道我们非要用中国50年的科技发展去斩断中国5000年的文化历史吗?这个代价未免过于沉重了。

语文很讲究感悟,更讲究示范,它的这种特性和多媒体这种技术性的支持,必然存在一些不相容的地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忽视这一观点,而滥用多媒体。不讲时间、地点、条件,盲目乱用,其效果必然会“画蛇添足”,适得其反。

老师的示范是直观教学的最好手段,是最形象、最生动、最切实的指导,教师要在黑板上板书示范,向学生展示写字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老师形象生动的动作,亲眼目睹起笔、行笔、收笔的全过程,感受运笔的轻重缓急和间架结构的均匀、协调,领略到汉字的结构美,从而掌握文字书写的全过程,因此,不要忽略了老师的书写给学生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

写给母亲的悼词 篇4

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亲朋好友:

2011年7月2日,农历五月二十一,凌晨2时16分,是我们的母亲去世之日。不孝婿率全家人等,跪祭于母亲之灵前,并致以沉痛哀悼!我们的母亲生于1925年3月14日,因风湿成疾,医治无效,不幸去世,永久地离开了我们,享年85岁。今天,我们全家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在这里沉痛悼念我们的母亲——***女士!

首先,我代表我们全家感谢大家在炎热的夏天,亲临灵前,和我们一起为我们的母亲奠行(鞠躬)。下面,我受全体兄弟姐妹的委托,代表我们全家人,向母亲的神灵致悼词。

母亲呀,您辛苦走过了勤劳的一生,今天,孩儿跪祭灵堂前,声声把您呼唤,可叫天天不应,哭地地不灵,我们再也听不到母亲的应答声。您勤劳、善良,是咱家的主心骨,儿孙们多么需要您温暖的呵护,贴心的关爱,可您走得这么匆忙,还没享尽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就撒手而去,这叫做儿孙的怎么不心碎肠断,无限悲痛!

母亲为人善良,谦虚谨慎,平易近人。母亲生活朴素,勤俭持家,关爱子女。她的一生跟大多数人一样,平平淡淡普普通通,但是在我们的眼里她是如此的伟大。母亲用她的执着、坚强和智慧支撑着这个家,一点一点改善我们的生活条件,含辛茹苦抚养七个儿女成人,她把母爱都无私的献给了我们,为我们建立了一个稳定快乐的家庭环境。

母亲一生乐观、宽容、坚强,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尤其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始终对生活抱有坚定的信念。依然用她自己的方式完成她力所能及的事。她用这种方式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意义。感谢母亲,您使我们懂得这样一个道理: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不是寿命最长久的人,而是最能感受生活的人。只要我们好,就一定能看见你宽慰的笑容.一旦我们遇到挫折打击,总能听见您的安慰和鼓励。如今您走了,走的那么突然,儿孙们还没来得及好好报答;您走了,却带不走我们无尽的思念,您把良好的品质,坚韧的性格和做人的理念留给我们,这是我们一生最大的财富。

母亲告别了我们,也告别了这个她曾经生活过85个年头的世界,当我们眼看着母亲慢慢地没有了呼吸,我们的内心犹如刀绞,悲痛万分。就在您生命的最后几天,当我们抱着您瘦骨嶙峋的身子,却无法让您顺利地咽下食物;当我们试图为您平息急促的呼吸,却是无能为力;当您最需要帮助,我们却束手无策的时候,我们的心好痛、好痛。对您来说,死或许更是一种解脱。可是母亲,我们最亲爱的妈妈,我们好想再多喊您几年的妈妈呀!我们本不相信什么天堂,但是现在,我们深深地希望,您抛开尘世间的所有病痛和磨难,一身轻松、一身自由地奔向天堂。和我们的父亲一起享受天堂的幸福生活。

亲爱的母亲,请您停一下离去的脚步,再看一眼深爱您的孩子们!再看一眼为您送行的亲朋好友!母亲,今天,我们聚在一起悼念您,今后,我们也会经常聚在您和父亲的坟前。您走了,但是,您的音容笑貌我们永远铭记在心。当我们回忆那些和您在一起的幸福时光的时候,相信您也会含笑九泉的。妈妈,您太累了,慢慢的垂下您辛勤的双臂,静静地安息吧!

在此远在千里之外的外孙因特殊情况不能回家,特地献上一段心里话:“姥姥,您一路走好…昨晚我梦到你过年和我一起吃年饭,真的好想您!姥姥,上小学时下雨你背着我送我去学校,每年给我的压岁钱最多,您最疼我…外孙子不能回来看您最后一眼 姥姥您去天堂享福吧!

写给姥爷的悼词 篇5

关于写给姥爷的悼词

尊敬的各位父老、各位来宾:

今天我代表我们全家,衷心感谢你们在寒冬腊月前来参加我姥爷的告别仪式。

我慈祥善良的姥爷,于**年元月18日(农历腊月18)在家里亲人的陪伴下寿终正寝,享年96岁。

亲爱的姥爷生于19农历5月12,半岁就失去双亲,由大哥抚养成人。十几岁开始先后到新中煤矿、三川煤矿、巩义市机瓦厂、义马煤矿工作,特别是在义马煤矿工作期间经历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肋骨被炸断两根,是23个矿工中唯一幸存的人。感谢上天,感谢大地,感谢幸运的姥爷!

1975年姥爷56岁退休,当时我们姊妹四个都还幼小,父亲在洛阳铁路上忙于工作,母亲忙于教书育人,姥爷就承担起家里所有的农活儿,为我们的成长费尽心血。40多年来,他早起晚归,辛勤耕耘,让我们能够吃到他亲手种的粮食和蔬菜。直到89岁,我们去看望他老人家时,他还在农田里浇水施肥,是村里有名能干的老寿星。期间,我的父母、兄妹曾不厌其烦的劝他和我们一起到巩义,但他却说:我不去,在家很好,我去会给你们添麻烦的!90岁他来到县城,母亲的精心照顾让他幸福度过晚年。

尊敬的姥爷一生踏实做人,积善成德,常常教导我们勤俭持家,勤劳做事,并身先力行,是我们后辈效仿的好榜样。姥爷能做的事总是自己做,尽量不给我们带来一点点麻烦,他常说:我能吃能喝,你们忙你们的,不用操.我的心。即便是在弥留之际,他还对我说:你妈太辛苦,你们四个一定要孝顺你妈。姥爷生活很有规律,无论春夏秋冬,都坚持五点起床干活,按点吃饭。他不识字,却钟爱听戏、听新闻、看时间。姥爷很爱干净,卧床不起时,还要求搀扶他到卫生间大小便;在临走的前一天,他无力睁开眼睛,还用手吃力地摸着花白的头发和胡须,当我们给他洗了脸,理了发,刮了胡须,剪了指甲后,他紧紧的拉着我的手,眼角挂着泪花,10小时后,安详离开了我们。

姥爷,我们非常感谢您为全家付出的一切。我们知道:冥冥之中,您依然在注视着我们,期待着我们,祝福着我们。我们也一定化悲痛为力量,今后做事更加勤勉,真诚待人,让您在另一个世界看到我们的生活更幸福、更美满。

姥爷,我们知道:您带着对儿女亲情的无限牵挂,带着对姥姥的深切留念离开了我们,请您停一下离去的脚步,再看一眼与您相伴了70多个春秋的老伴及深爱您的子孙们!再看一眼为您送行的亲朋好友们!您可知道:我们有多想您!

敬爱的姥爷,您放心的走吧,我们会和爸妈一起照顾好姥姥,我们四个会全心全意孝顺爸妈。愿你一路走好!

安息吧,我最亲爱的姥爷!

姥爷悼词(二)

97岁的姥爷没有挺到五一,在我最后一次见他的20天后,他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4月25日,我到灯塔市王家乡东台村参加姥爷的葬礼。父亲在遗体告别时宣读了老舅写的悼词。我深受感动,心绪难平,我衷心的希望姥爷在另一个世界幸福、安康。为了表达对姥爷的思念,将老舅写的悼词全文发在我的.博客上。

悼词

今天,我们以无比悲痛的心情举行追悼会,悼念我们的父亲,向他告别!表达我们沉痛的哀思。天地同悲,风云变色,太子河水在呜咽。公元4月24日19时28分,太子河畔东台村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我们敬爱的父亲心脏停止了跳动,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享年97岁。

父亲的一生是辛苦劳累的一生,是命运坎坷的一生,是意志坚强、性格顽强的一生。父亲生于195月22日,正是满清帝国覆灭,民国初建的时期。从此,他的命运就与军阀混战、中日战争、国共争战,民不聊生的灾难联系在一起。在战乱中,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

父亲童年便遭不幸,3岁丧父,又相继失去两个哥哥,与我们的祖母相依为命,过着孤儿寡母、饥寒交迫的凄苦生活。他十几岁便承担了家庭重担,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年时期,适逢土地改革,我家被评为佃农。由于父亲精明能干,被推举为夏施堡行政村生产委员。可是,好景不长,1950年纠偏运动又被错划为富农成份。昨日坐上客,今朝阶下囚,这巨大的变故、沉重的打击,影响着他几十年的生活,也影响着整个家庭的命运。直到改革开放按中央文件精神才得以昭雪。

1960年8月,是父亲一生中遭受打击最为惨烈的一次。无情的洪水夺去了我们一家三口的生命。他们是:年轻守寡、含辛茹苦抚养父亲长大成人我们的祖母;是与父亲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生养我们的母亲;是仍在母亲怀中待哺的弟弟。沉重的打击没有击倒父亲,他挺起腰杆支撑下去,领着我们8个兄弟姐妹顽强的生活下去。他既做父亲,又做母亲,把我们抚养成人,帮助我们成家立业。他的功劳,我们永远不忘,我们的后代子孙永远铭记!

母亲去世那年,父亲才44岁。但他终身没有再娶,独身无偶的生活了半个世纪。这是我们做子女的永远的愧疚,永远的遗憾。

改革开放,柳暗花明,中国走进小康社会。我们兄弟姐妹事业有成。父亲膝下儿孙满堂。父亲得到了幸福的晚年。我们期盼他成为长寿健康的百岁以上的老人,但未能如愿。

父亲走了,永远的告别了我们。他的品格,他的功劳,他的恩德,他的教诲,将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底。

爸爸,请您放心,我们将永远按照您的平生教导做人做事,行善积德。您常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不做坏事。”我们不但自己努力奉行,而且将把您的这句朴素的格言、教导给我们的后人,做为祖训!

敬爱的爸爸,请您安息!愿大地母亲永安您的灵魂。

您的儿女叩拜

**年4月25日

姥爷悼词(三)

潘鉴文,男,中国共产党党员,系营口市经委离休干部,享受副市级待遇,因病于**年12月15日逝世,享年88岁。

潘鉴文同志192月生于山东省文登县,1939年参加革命,1941年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3月离职修养。

潘鉴文同志1940年10月至1945年6月,任东海独立团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1945年6月至1949年1月,任胶东军区连长、营长、军需股长;1949年1月至1954年11月,任四十二军一二六师军械科长、龙口指挥部指挥、辽西军区九团三营营长、辽西军区干部大队中队长、副大队长、东北军区第五陆军医院科长等职;1954年11月至1960年5月,任营口市兵役局副局长、局长;1960年5月至1966年8月任营口市军分区后勤处长、1966年8月至1969年3月任营口市纺织总厂副厂长;1969年3月退休;1980年3月离职休养,享受副市级待遇。

潘鉴文同志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考验,为党和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44年授予胶东军区战斗模范。潘鉴文同志一生对党无限忠诚,他的一生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潘鉴文同志一生襟怀坦荡,清正廉洁,为人谦和,德高望重,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戴。

潘鉴文同志永垂不朽!

写给爸爸的悼词 篇6

直到现在我仍然无法相信您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为什么您都没有等儿子回来和你见上一面就这样匆匆地走了?我们从此成立一群没有父亲的孩子......

爸爸,我知道您累了,太累了,需要好好休息了。为了把我们几个孩子拉扯大,您一生勤俭节约耗尽了全部的`心血。您用自己体弱多病的身躯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广阔的蓝天!为了让我们受到更好的教育,您把我们从农村带到城里来读书,自己又当爹又当妈,寒暑假还要回农村干繁重的体力活,自己身体不好需要营养,却省吃俭用,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给了我们......

您从小就教导我们要自立自强,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要与人为善。您虽然身体不好,却是个热心肠,不管别人有什么事找你,你总是不辞劳苦,热心帮忙。您还是我们这个家族的大家长,对每家的问题和困难你总是牵肠挂肚,问长问短,热心帮助解决。您很少跟我们讲大道理,却用自己的行动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爸爸,您放心地去吧,我们会照顾好妈妈。她是天下最善良、最贤惠、最通情达理、最任劳任怨的妻子和妈妈。我们一定会让她度过一个幸福、快乐、安详的晚年,我们要让她成为天下最幸福的老人!我们也会照顾好舅舅,让这个经历了人生太多苦难的老人晚年幸福、安详。

爸爸,您放心地去吧。作为长子,我会象您一样照顾好兄弟姐妹,因为你用你的一生为我诠释了什么叫“长兄为父”。

爸爸,我知道您已经了却了自己在人间所有的心愿去了天堂,因为在那里您将不再有病痛的折磨,您的生活将幸福而快乐。我们以后也会去找您,我们还要做您的儿子和女儿,我们永远都是一家人!

我最亲爱的爸爸:您一路走好!

★ 写给老公公的悼词

★ 写给网先生的一封信

★ 写给粗心先生的一封信

★ 写给鲁迅先生的信

★ 悼词格式

★ 悼词

★ 悼词范文

★ 写给耳朵先生的有趣道歉信

★ 写给雾霾先生的一封信

写给语文老师的一封信 篇7

您好!

第一次而又是考场上给您写信,我很激动。

读作文材料时,我首先看到的是“语文学习…“语文素养”、“课堂有效教学”等几个熟悉的词语,便马上想到了您,想到了您的语文课堂。

因为有您,我爱上了语文;因为有您的语文课,我才更加热爱语文学习。在此,我禁不住要说:谢谢您,我敬爱的语文老师!

回忆当初,我徜徉在数理化的海洋中感觉非常的惬意,似乎我的生活中除了那些数字和公式就什么也容不下了。尽管语文课堂气氛很好,但我总觉得“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是您在讲《雨巷》的课堂上,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不能偏科,不可重理轻文;再优美的诗,不用心诵读、体味,也感受它的美好。那一次我听进去,虽不能说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但真的收回心来,认真读起了诗,渐渐地走进了雨巷……也走进了您的课堂。

您的课堂民主和谐,我们是这个课堂的真正主人。课上我们会把查阅到的东西与大家分享,遇到问题,会认真研究,互相探讨,每次都是收获多多。我的知识面在不断拓宽,语文素养在不断地提升。

您的课堂总是让我们收获满满,您总说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就可以多做点别的题了。谢谢您,正因为您的这种讲课方式,我们学到了好多,也为我们节省了更多的时间。我想这就是所说的课堂有效教学吧。

您营造的高效课堂上,给我们带来学习的快乐,不仅取得了好成绩,还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们知道何谓“礼”,何谓“义”,何谓“仁爱”,何谓“诚信”;知道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还懂得了应该怎样地以乐观旷达的心态面对人生。我想这都是在您引导下的语文收获吧。

敬爱的老师,这三年您辛苦了,我会一直铭记您的教诲,“做好人生中每一件事,走好自己人生路的每一步”。高考是人生旅途中非常关键的一步,我务必走好它。今天我所以敢在考场上写这篇作文,完全是得力于您的“课堂有效教学”,我坚信,这篇作文不仅符合要求,而且会出类拔萃,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获得高分!

此致

敬祝老师工作顺利,幸福安康!

您的学生×××

×××年×月×日

[点评]这篇文章呈现如下特色:1.选写书信,文体创新。按照规定的文体来写作,那是遵从要求;在绝大多数人都写议论文时你写书信,便是文体创新。本文通过书信形式,以学生的身份给教师写信,借书信体的固有之瓶,巧酿时新的意蕴之酒,从而很好地表现命题意旨。文体创新,构思巧妙;2.遵体行文,格式规范。尽管我们读过十几年书,也经常与亲人、朋友做书面的交流;尽管高考曾专门考查过书信作文,但真正会写书信的学生并不多。本文遵从书信的体例,称呼语、问候语、正文、结束语、署名、时间,应有尽有,书写格式正确规范;3.语言平实。感情饱满。本文形式虽为书信,实际上说它是散文也未尝不可。以一名学生的身份和口吻与老师做笔谈式交流,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倾谈心得和体会,忆事言情,就事明理,娓娓叙谈之中,充满着学生对恩师的感激之情。实为难得。

上一篇:英语作文我的春节4年级下一篇:让小组合作之花在生本课堂教学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