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湖北仲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4-06-27

关于湖北仲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共7篇)

关于湖北仲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1

湖北仲龙成立快两年了。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公司的各位同仁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公司的经营局面已经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基础。从公司的发展来看,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几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总结过去的经营管理经验,着手深化公司内部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增强企业活力。二是完善公司规章制度,制定一套清淅明了的奖惩机制,规范员工行为,提升公司管理水平。三是着手创建企业文化,提升公司整体形象,增强公司软实力。

在此,主要强调第三点,着手创建企业文化。什么是公司的企业文化呢?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中产生的,以企业家精神为主导,以群体意识为主体,被企业成员认为有效,并共同遵守的一系列价值观、信念、准则、规范。包含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对外形象宣传语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中的核心。

从企业文化的定义就可以清淅地看出,创建公司的企业文化,是公司所有员工都要参与的集体形为。我希望在创建公司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全体员工要做到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在这个过程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管困难是多么大,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克服它,要在总结和借鉴的过程中,归纳出为我所用的理论依据和工作方法。

作为公司的创建者之一,首先我在这里阐述一下我们这一批创建者的共同思想。也就是我们这一批创建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①、创建仲龙信息,我们的初衷是什么?

我们的初衷是,借助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自力更生。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学习和煅炼。解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邀请一帮志同道合的同志,共同打造一个施展自己才华、实现自己报负的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尽到公民责任。

②、创建仲龙信息,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打造一个在湖北一流的IT服务品牌。以我们高效的管理、一流的技术和称 心的服务帮用户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③、创建仲龙信息,我们收获什么?

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仲龙信息的工作中,收获一份宝贵的创业经历,一个学习和煅炼自己的舞台。并能邀请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志与我们同台共舞。我们付出辛勤的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会生活阶层,收获一份社会认同感和事业成就感。

④、创建仲龙信息,我们为社会贡献什么?

首先是不给社会增加负担,自力更生解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其次我们能响 应国家号召,努力开拓,为社会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再次我们能规范经营,为国家创造一定数额的税收。最后,通过我们的实践,为后来者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借鉴。

⑤、创建仲龙信息,我们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我们该做的事情,一是解决公司的生存问题,给公司提供最基本的生存环境,给员工提供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二是解决公司的发展问题,给公司提供可持续的发展空间,给员工提供施展自己才华,实现自己报负的更大舞台。三是通过我们的实践、归纳和总结,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私营企业市场营销理论,来丰富现有的中国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中国私营企业市场营销理论,供

后来者借鉴。

在明确我们该做的事情后,接下来我们回答应怎么做的问题。第一个层面,我们遵守国家法律,遵重传统文化,顺应社会道义。开放包容、诚实守信,努力开拓,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一个私营企业应有的贡献。第二个层面,我们要逐步建立一套人性化的科学管理制度,一套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奖惩机制,一套完善的后勤保障体制,一种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工作氛围,一套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竞争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能够引领仲龙信息前进的企业文化。

我们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而存在?

仲龙信息为什么而存在?每一个参加仲龙的员工都应该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①、我为什么选择加入仲龙信息?

②、加入仲龙信息,对我的提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③、加入仲龙信息,对我的学习有什么帮助?

④、加入仲龙信息,对我的工作有干什么帮助?

⑤、加入仲龙信息,我能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什么阶层?

⑥、加入仲龙信息,我能这企业做出什么贡献?

⑦、加入仲龙信息,我能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

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就是明确你的个人使命和你现在所在的这个集体(仲龙信息)的使命的过程。回答好上述七个问题,就能很好的解释你为什么会在仲龙信息这个集体中存在和仲龙信息这个集体为什么存在这两个问题了。弄清楚这个问题

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要到哪里去?

我们要计论的第三个问题,我们要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前述,我们讨论三个关乎公司发展命运的问题。回答这三个问题,就是阐述理解、溶汇惯通和丰富完善公司企业文化的过程。公司在不断地发展着,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三个问题的答案也是在不断地发展、丰富和完善。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战略指导思想,从毛泽东时代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时代的邓小平理论、江泽民时代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胡绵涛时代的科学发展观。都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结合当时的国情制定出来的有效的战略指导思想。他们的实质是在阐述马列主义(中国的国家级企业文化)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党和国家的使命是什么?目标是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和不该怎么做的问题。

关于湖北仲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2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应用日益广泛,计算机操作技能已成为人们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信息技术文化基础课》成为了所有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课程。这门课也深受学生的欢迎,但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在手机通讯技术、网络游戏、家庭娱乐中的普及应用,入学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在逐年提高,使得计算机教学课程一开始就变得并不陌生,甚至在很多发达地区,有的学生在九年制义务教学阶段就已经通过了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

面对这种形式和发展趋势,我认为信息技术文化基础课在提高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同时,应特别针对当前学生知识结构特点和社会需求角度,从多个方面展开研究和探索,争取为《信息技术文化基础课》的教改提供可行性的方案和模式。

2 信息技术文化基础课的发展特点及教改的宗旨

信息技术文化基础课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多年来属于必修性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各环节中处于核心基础地位。随着经济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该课程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发展更新快、实践应用强、交叉跨度大以及生活联系紧。特别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如此紧密是我们没认真考虑的事情。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生活带来很很多有利的方面,譬如联网售票、网上办公、网上银行、网上检索等等;可是也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譬如熊猫病毒、手机涉黄、网络诈骗、网上赌球、沉迷网游及网络泄密等等。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这门课的一些新特点。

针对出现的这些新特点,我们的教改应该不能忽略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培养:价值观。因为这门课程目前已经和我们的生活、工作紧密结合了,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了,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复杂形式,提出新的教改宗旨和方向。

信息技术文化基础课的课程新的教学改革宗旨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更应该着重培养其价值观。从文化素质培养角度来讲,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具备在计算机的单机和网络操作环境中使用应用程序的能力,并对计算机安全维护知识有深刻的了解,这是主要的。

但是面对当前新的发展和时代要求,学生仅有信息技术的文化知识是不够的,我认为新的教学改革的宗旨是要进一步重点努力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使学员懂得计算机应用在维护国家和社会安全稳定工作中的重要性,要让他们懂得正确使用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要让他们自主的去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激发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信息技术基础课的讲授,应努力培养和启发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使得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自觉的发扬信息技术好的方面,抵制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自觉为社会信息建设做自己的贡献。

3 教改的几点思考与实施方法

为适应教学改革和国家教育发展的需要,我认为完成新的教学改革应该围绕以下几点来进行:

3.1 转变单一以知识为主的教法,提高文化价值观在信息技术文化基础课中的主导地位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改革只重视信息技术内容的培养和关注知识结构体系的变化,满足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培养。因此要在教材上和教法上进行必要的改革,要开始研究和重视此课程建设的有关价值观的内容,让学生不仅要学会和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关内容,而且要让学生懂得信息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各种便利和诱惑。方法是:在教材中增加文化价值观的部分章节内容,主要以当前实际生活中发生的案例为主,补充部分国内外有关信息安全知识的法律和法规。通过此内容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利和弊,增加主动防御的能力,坚决抵制不健康内容对我们的危害。

3.2 创新教育和学习方法,加强素质教育还是最基本的教学目的和改革要求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还是至关重要的准则。在此次教改过程中,我们还是要贯穿这个始终,继续加大创新的力度和创新的手段。方法是:除继续试行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外,在信息技术课程方面,应该加大实践动手的能力培养,完善学校校园网功能,让学生在允许的地方能上网查阅新知识。另外补充一些国内外,特别是国外的信息技术发展前景知识的讲解和浏览,进一步拓宽学员的信息技术能力。

3.3 完善自主学习模式,加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

这需要一个过程,当我们对一个课程不熟悉或者说没兴趣的时候,根本谈不上主动,因此我们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要让课程被动学习,被动授课,为主动提问,主动求学。方法是:建立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验室,引进新的信息技术观摩室并和学生兴趣小组建立局域网连接,让学生能够提前去了解和感知学习的情况,这样变课堂讲解为答疑更为合理。

3.4 让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讲解的能力

目前,我们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但作为信息技术课,完全可以让学员参与教学,因为这门课与别的课程有不同之处,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方法是:让学员自己搜索与信息技术知识和相关的学习知识,通过报告、论文形式参加学校的讨论课,选修课,提高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

3.5 提倡互助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及互相帮助的价值观

这个是院校应该重点培养的价值观之一,未来社会的发展,绝对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能够担当的,我认为应该组建小组的方式,提倡学生成立互助小组,一方面加深情感,二方面培养配合的能力和人生观。方法是:组建自己的兴趣小组和学习小组,在学习中提倡互助,提高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参加集体讨论和共同完成课题,提高迅速,准确,协助完成任务的能力。

3.6 重视和发挥远程教学的作用,以实现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为主要目标

院校教育毕竟是有限教育的一种,不管是脱产,培训都是短期的教学模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因为我们要重视和完善远程教学的模式,通过网络远程教育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也为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方法是:利用信息技术知识,通过国际互联网接入相应的网站学习和查找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特别是要学会数字图书馆的使用,利用它能查询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了解相关专业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另外我们可以接受远程函授教育的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4 总结

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认为在关注文化素质改革的同时,应该在新时代努力培养学生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应该将传统教学中好的东西保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吐故纳新似的将文化价值观的培养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杰出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包淑云.人文教育在生药学课程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116-117.

[2]何克抗.E-learning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2(2):8-11.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3

随着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信用社作为一个金融企业,只身于国有商业银行竞争之中,建设适合自己的企业文化已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作为一个刚刚进入信用社的员工,我想就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谈以下几点:

一、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形象、企业目标或者说是企业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企业文化的内容很多,分为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名誉、企业氛围、企业文体活动、企业美学、企业文化载体、企业文化环境、企业形象等。而作为一个有着几十年文化积淀的集体企业,虽然在广大农村和农民群众中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很好的口碑,但是我们并没有有意识的系统的整理、总结我们的文化,或者说做得还不太够,在目前金融企业竞争空前激烈的情况下,我们在服务三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在社会上培养企业鲜明、良好的形象,使我们的信合事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长盛不衰,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必须要有自己鲜明的、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二、企业文化的作用有三方面:一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导向作用。二是在经营中的的促进作用。三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支撑作用。在目前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但是我深信信用社事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在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一定可以大有所为。当然,我也确信,建设我们自己的企业文化,一定可以对我们的事业有所帮助。

三、针对我们目前的情况,如何建设我们的企业文化呢?我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1、成立企业文化工作小组,在联社领导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2、完成理论上和思想上的准备工作,在充分研究信用社的历史、行业、现状,总结过往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所作的工作,分析目前企业经营者、员工的结构和行为模式,确定企业文化的基调。

3、组织企业员工尤其是管理干部进行企业文化内涵、作用、建设等方面的培训,扫除认识上的误区和分歧,统一思想。

4、设计完整的企业识别(CIS)系统,包括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MI、BI、VI)。

5、在工作中贯彻推行CIS并根植于各级员工之中。

6、明确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进行的其他工作,如员工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对外的形象宣传、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奖惩制度、以及定期检查、员工培训等等。

当然,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和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积累和形成的,我们不能把它理想化。所以有了完整的CIS,并不等于就有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为我所用、为我所服务的,因此关键的还在与每一个信合人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贯彻、不断强化。有人说,企业文化是考核出来的,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所以企业文化必须体现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中,通过制度牵引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对现行制度进行改造和设计,以便更好地体现企业文化的思想、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现就本人多年来的实践,谈谈我的一点想法。

一、优化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兴趣教学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情境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是客观现实存在的东西,同时兼有情感因素,不仅能引发人们思考,更能开启人们的智慧。良好的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产生联想的物质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比如,上《文件夹的管理》一节课时,我通过视频播放了一个年轻人在搬家时由于不会归类整理,以至于手忙脚乱的而引起的各种笑料,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笑声连连,于是我把计算机的文件夹管理类比为搬家这一过程,学生便很容易联想到应该有序归类,从而顺利引入新课,学生也会由此情境驱动,产生了想要探究新知识的想法,课堂气氛不仅很活跃,教学效果也大大提高了。

2.游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共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施惑。在以前的信息技术实践课上,经常能发现学生在课堂不听讲,偷打电脑游戏的情况,如果上课监管不严,很容易让学生钻空子,一堂信息技术课就变成了他们的游戏课,为此我很苦恼,也想了不少办法,终于,我想到了一个利用游戏进行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把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了。

我在教学中将游戏作为工具,利用小游戏完成本节教学任务,激发了学生兴趣,为了能更好的完成游戏,学生会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任务驱动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的确立直接指向知识的传授,设计的课堂教学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记住与掌握传授的知识。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出了一种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因此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我在每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把总体目标的每一步进行细化,分化为一个个的小目标,并且把每个小目标作为一个简单模块,由简入繁,使之容易掌握,再通过这些小小的任务来体现总体目标。由于每个目标设定的都比较小,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都可以完成,每完成一个目标,学生就会获得一次成功的喜悦,所有的小任务都完成后,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都得以完成,学生充分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不仅获取了知识,也获得了学习的自信。

二、发挥学生的互助合作学习精神

合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组织合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

信息技术课大部分的时间是进行实践操作,上机实践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中心环节。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不可能做到一一辅导,另外比起和老师互动学习,学生们更喜欢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互助,在合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仅仅是竞争的对手,而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因此我在上机实践课中采用了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方法,有效的解决了以上问题,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

三、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不是一门独立的科目,与其他各门课程都能建立联系,如果仅仅把这门课的目标定为教会学生使用电脑,就显得过于狭隘,我们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在这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是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人们又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

在教学中,为了不增加学生额外负担,我在和其他任课老师认真沟通后,让学生通过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完成各科作业。比如学习WORD的操作时,让学生通过所学完成语文等文科作业,学习画图时,让学生根据所学完成美术作业或学校的海报设计,学习EXCEL知识时,让学生帮助老师完成考试成绩的统计和汇总任务。当学生发现所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确实很有用处时,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以及想要认真学习的态度就更加坚定。

四、拓宽认知,促进发展

现代素质教育的本质告诉我们,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现实成长和未来的发展,从学生长远的发展看,仅仅依靠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应当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工具软件,进行拓宽知识面教学, 信息技术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有限,但实际应用却是无限的,软件的开发应用日益更新,能否利用工具软件进行加工处理所需信息,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如图形图像的制作、声音文件的处理、简单动画制作、网页制作、防毒杀毒等,拓宽这些知识面对学生的发展能起促进作用,因此,教学中要穿插工具软件教学,如看图软件Acdsee,图形图象处理软件画图、Photoshop,动画制作软件Flash,视频播放器Media Play、超级解霸,音频处理超级录音机,杀毒软件等,这些工具软件的学习在未来学生的发展中必不可少,将其渗透到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不会因为挤占原有教学时间印象教学效果,反而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惊喜。

关于中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几点思考 篇5

一、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应与教学目标密切联系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 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 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去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 不能一概扩展内容, 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

1. 教材内容应注重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很多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局限于软件工具的使用与操作步骤的讲解, 没有涉及利用信息工具处理学习者实际学习与生活问题的应用, 更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过程等内容, 这类信息技术教材不符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一打开就如同应用软件使用说明书, 这种教材内容会使原本生动有趣的信息技术课程变得枯燥无味, 窒息学生的创新精神, 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玩电脑, 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或者“学生来上课的目的就是想上网”的现象。

有些现行教材有主题活动应用设计, 但低于或高于中学生的心理年龄与实践能力, 或不在学生的兴趣范围, 这些应用设计对部分地区的学生有如纸上谈兵, 不切实际。

2. 教材内容应注重信息社会人文精神与信息责任的培养

许多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大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制作网页 (FrontPage) 、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或者使用Word、Excel等。而对于计算机安全与网络道德、计算机道德规范、计算机病毒与安全等内容只用少量的篇幅介绍, 有的教材甚至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信息技术是人类文化财富的一种积累形式, 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应该体现信息技术发展、创新与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 用信息技术中表达的艺术、文化和道德责任打动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教材要重点加强对这方面意识的培养, 引用现实生活的实际案例, 使学生能够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 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 理解并遵守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 负责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教材内容应体现对教学活动评价与考核的指导设计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由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 课程目标由单纯技能训练上升为全面信息素养的培养, 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与评价也随之面临着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 没有教参, 没有相关的指导纲要对整个课程和各个专题模块的教学方式与考核评价方法作一个具体要求, 也没有设计一些具体的教学活动参考范例, 教师们只能各自摸索, 大多数教师就干脆沿用传统学科的讲、学、考模式, 将教学评价停留在问卷的基础上。

信息技术课程同其他中学课程教学相比, 更具有实践性、学生的参与性、创造性和合作性。由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不是学习系统的计算机理论, 而是以应用性学习为主, 应主要考核学生利用软件完成任务的水平。因此, 在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中应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以及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

三、教材内容应适应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按照新的课程指导纲要, 全国很多教研单位和个人编写出版了近百套教材, 许多省级、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在一定范围内统一教材, 但是这些教材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在内容编排上强调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与逻辑性, 通常按照学科分类来划分章节, 违背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违背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与认知心理规律;教材大多按直线方式组织教材内容, 内容面面俱到, 忽视小学、初中、高中内容的衔接设计, 不适合学生的地区化差异、个性化发展的选择需要。

教材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 提倡教材设计要有开放性, 内容呈现要有较大的灵活性, 每个模块内容应根据地区差异、社会实际与技术发展情况作合理延伸与拓展。

四、教材版面设计与内容呈现方式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据有关资料统计, 目前大部分信息技术教材版面设计表现为颜色单一、字体单一、栏目的图标式样单一, 不同栏目内容的背景色彩与字形变化不多;文字极多, 包含信息量多, 情趣化、形象化的动画插图极少, 内容与版面常是计算机知识和操作界面, 致使教材与计算机软件使用说明书十分相似;专业术语过多, 表达不够通俗易懂。这样在版面设计上不符合信息技术教学的课程改革, 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版面设计应当采用彩页, 显得活泼生动, 标题突出主题, 这样才能够吸引初中学生的兴趣;同时教材内容应注重与其他学科内容的整合, 贯彻实施国家提倡的“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方案, 从而促进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开展。

毋庸置疑,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信息技术一直处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状态之中;作为一门新兴课程, 信息技术教材也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与传统学科相比较, 信息技术学科教材的编写仍处于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阶段, 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改进。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 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总而言之, 如何更好地完成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如何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终生学习能力的人才, 才是我们思考问题、寻求答案的最终目的。

摘要: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中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有着其特殊性, 笔者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青年教师, 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 在此基础上对当前信息技术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一定的研究, 希望能对我国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顺利实施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教材思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S].教基[2000]35号.

[2]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6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成效,短板

近年来, 网络飞速发展,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纷纷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很多地区也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 经过几年努力,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初具规模, 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目前在建设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 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 笔者经过长期观察, 特别列举以下几点以飨读者。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效

教育信息化建设历经很多教育工作者的不懈探索, 已取得明显成效, 主要体现在:一是在资源建设方面开发了中小学教育资源库、优秀课堂资源库、在线教育, 微课资源库等各级各类教育资源, 逐步建立教育资源的完善体系。二是在建设标准方面构筑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 启动标准化测评认证, 为资源整合共享提供了可能。三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开设了信息技术各项专业课程, 并对计算机相关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目前我国已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短板

第一, 信息化环境改善明显却不善利用。目前很多学校通过改善信息化教学环境大大增强了学习资源的共享功能, 实现了教学设施的网络化, 信息化学习教学环境得以较大完善。但目前尚存在一个怪圈, 某些学校一边叫喊信息化建设投入的经费不足;另一方面却将花费了大量资金建设起来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和教育信息资源束之高阁, 这样对一线的教学改革并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 仅成为供检查、评估、炫耀的奢侈品, 几年过去又要进行升级换代, 有的设备甚至不断贬值, 从而严重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这应该引起教育管理者的重视。

第二, 培训体系日臻完备, 但教师职能尚未转变。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具备灵活应用信息教育技术的能力, 并且能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教科研的技能。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职能, 这是目前学校师资培训的主要工作。现在很多地区有建立教师培训体系, 也日臻完备, 但新型教师的职能还未转变。教育管理者应该要有清醒的意识, 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教师, 逐步形成更加完善的更加专业化信息化的培训体系。

第三, 教学活动开展丰富但信息资源匮乏。信息化教育资源是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必备条件, 信息化教育资源包括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资源。目前部分学校不重视收集整理, 不规范归档, 从而导致本校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严重匮乏, 信息化教育设备也面临着急速贬值的尴尬局面, 目前这一问题也成为了制约一些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因此教育管理者应及时从市场上大量引进或购置各学科资源, 各类素材, 共享软件、教研理论、教育动态等教育教学资源, 以适应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的需求。

第四, 教学方式有所创新但新型模式尚未建构。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目前很多地区和学校还只是片面追求学生的升学率, 高考指挥棒的魔咒仍在, 相当多的课堂还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上, 与先进信息化教育相配套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却不去重视甚至根本不考虑。其实传统教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传统教育必须彻底变革, 当务之急是改变教学模式, 改革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式。

第五, 学生信息化条件日益优越, 但主动融入氛围不浓。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初具规模, 很多中小学生已经享受到越来越好的信息化环境, 但目前学生享有的信息化资源还很局限表面, 还是被动接受, 笔者认为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组织下主动参加学校信息化建设, 学校应积极培养学生信息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活动技能、劳动意识等。

三、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第一, 切实提高对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思想。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先进生产力, 能大大带动教育现代化, 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但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资金投入多、要时时跟进升级, 不是浮于表面的文章工程, 而是要深入沉下来。因此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勇于承担主角, 全方位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培训和推广。

第二, 充分发挥地区示范点建设的作用。各地应通过榜样示范, 扩大教育信息化在整个行业和区域中的应用。薄弱地区学习引进先进区的成功经验, 节约人力、财力, 尽力使软件和硬件融合, 不消耗资源, 让资源获得最大程度的应用。

第三, 进一步抓好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比如网络、资源库、队伍建设等。建设高水平的熟练先进教育理念和技能的师资是实践现代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眼下各级各类学校应建立健全了信息技术培训, 为教师提供很好的平台。

第四, 进一步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但需要大量投入, 还需要各个部门团结协作, 从而形成具备先进理念管理优秀的队伍。所以各地要有坚强有力的组织机构, 各相关部门的紧密协作, 形成全局的思路, 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相互作用, 而不是单打独斗, 只有这样才可以在这场教育信息化的持久战中赢得胜利。

关于湖北仲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7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展示工具与具体学科的课程相互融合,在两者组成的整体之上对其进行优化,使其产生聚集效应,从而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培养学习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两者进行有效整合之后,能够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难以解决的问题,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能够推进自身学科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建设,进而实现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整体优化。

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教育也随之日新月异,越来越多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教学理论被提出和应用。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需要在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的指导之下进行,以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由自主学习整合的工具,以语文学科的知识学习作为整合的载体,从而展现出一种全新的课堂学习环境。由新课程倡导的“主导——主体”的双主作用配合,能够诠释出一种新时期、新教育的方式与理念。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 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获取、传递与处理

语文学科是一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有些字词涵义、语句的理解、图像的解读、知识的传授,只能根据教师亲口讲述或者在是黑板上进行画图示意才能完成。如今我们只需要配合信息技术的使用,便可轻易从网络中搜索与寻找到与我们语文课程学习有关的一切资源,包括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等。在资源共享的今天,或许别人的教育教学方法、资源相比之下更加的丰富与有趣。如果使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不是可以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吗?

2.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听、说、读、写和综合实践活动的驱动之下,难免会产生一些“学习疲劳”。如果这个时候,教师适时地引入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学作品的欣赏、练习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发,就能够全神贯注地欣赏作品并且体会与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3.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备课时,教师可以首先将学生预习时碰到的问题收集起来,用于课堂的发问、生词发音等环节,然后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重难点以及课文的结构分析出来,最后再在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思维导图上让学生标注出已知内容,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图配合课文讲解,逐步把课文理解透彻。如此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了一举多得。

二、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问题分析

1. 求形式轻效果

课堂上出现的一幕幕漂亮的PPT翻转、白板的换页转换,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好奇不已,个个都沉浸在它们奇妙的变换之中,全然忘记了课堂学习的重心。许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喜欢“拿来主义”,好的课件拿来就用在课上。觉得这些的课件做得形式漂亮、光鲜夺目、功能强大。殊不知,好的课件也得在老教师或者经验丰富的教师理解课程内涵与精髓的基础之上才能运用自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核心问题是要让学习者懂得如何学习真正行之有效的听、说、读、写的生活技能。《语文课程标准》重新明确了语文学习的五大目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但是在这种辅助手段的帮助之下,孩子们能够“安心”学习吗?课件的使用与学生的掌握孰轻孰重?

2. 求新颖丢传统

语文课程属于传统的主课之首,说到传统就离不开黑板与粉笔的使用了。做为一名语文老师,更需要在学生面前好好地展示自己的“三笔一画”,让学生知道学习语文是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因为这里面包含了大家平时经常使用的四大法宝一—听、说、读、写。而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没有好好遵循语文教学的最基本规律,而是轻松使用新颖的课件代替传统的读写,没有让学生在教师一步步的读写引领之下养成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样的教学将会导致学生在读写等方面能力有所欠缺。那新颖要不要追求呢?答案是需要的,不过请老师在追求新颖的同时注重传统教学,在新颖与传统教学之间做一个平衡,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一年级小学生刚开始学写汉字,需要教师在黑板上将字的笔画一笔一画地书写呈现,边写边讲解写字的要领,让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体会汉字的运笔和神韵。若是直接运用多媒体出示汉字,学生可能很难体会书写时的运笔了。书写汉字还讲究“一拳一尺一寸”,这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需要教师身体力行地示范和指导。因此,传统不等于过时,在追求新颖的同时仍要保留精华。

3. 求技术丢内容

现在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教育技术的更新换代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出现了许多方便教师使用的教学软件与资源。比如说电子白板的smart和Activestudio,更甚至于最新的触屏一体机希沃,等等。但是部分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基础,过分使用精于技术及“功能强大”的课件来展示课堂教学内容,比如看图听录音、做人机互动,等等。并且将在语文课堂所应教授的知识点都展现在一块屏幕上,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件和技术的欣赏上而不是在学习上,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本末倒置。我们应该要注重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收获更多,这样才算是完成了本课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况且一个课件在过分追求技术使用时,会导致其中所包含的信息过于繁杂,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影响其学习效果。我们一定要在教授内容的基础之上,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过分追求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的现象如今在语文课堂上比比皆是。一篇课文所包含的知识点非常之多,教师希望运用多媒体快速地全部灌输给学生,呈现给学生,表面上面面俱到了,殊不知只有少数印在了学生的脑子里,记在了学生的心里,教学的重难点也因此忽视了,可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我们一定要合理运用计算机技术,让它与语文教学相得益彰,而不是顾此失彼。

三、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策略

1. 语文教学为主,信息技术为辅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已经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教师们必须清楚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主要的,而多媒体只是一个手段,起到的是辅助作用,在其中扮演的是次要角色。把这个问题弄清了,我们才能顺利地完成语文课堂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目的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最终帮助学生获得认知,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

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具有基础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等特征的综合课程。鉴于学科的多种特性,信息技术的使用只能局限于展示语文教学内容。只有在语文教学中辅之以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才能做到主次分明,教学高效。

2. 合理教学,各显其能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过程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多媒体技术的配合使用下,让书本上的内容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在外部环境的积极刺激之下,不断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展示他们不同的认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进行积极的引导,让他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围绕着教学内容而“旋转”。这样做,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上)《再见了,北京!》一课时,在学生根据课文语言文字想象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之后,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播放当时现场的视频给学生观看,让学生身临其境,从文字转化为画面,更进一步体会奥运盛况,理解人们对北京奥运的不舍之情,同时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3. 有效融合,确保教学

在进行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过程中,需要正确的观念与定位。首先必须要保证教师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念。如何保证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呢?在学习信息技术的时候,需要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懂得如何操作信息技术,更要懂得如何合理地运用它。利用自己的信息素养认真严谨地审视一个课件,以及要学习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让自己不被淘汰,并给施教的目标作一个定位。我们不仅需要新的信息技术教育观念,同时也需要在语文业务学习之下,进行两者有机的融合,让两者相辅相成、各显其能,这才是我们最终需要达成的一个目标。在这样的目标之下,我们的教学活动才是高效。

第一,语文教师一定要熟知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

第二,语文教师应掌握计算机使用基础技能,了解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基本原理,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学科教学,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计算机与网络信息的处理能力,保证教学活动合理灵活地开展。

第三,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更新的实时信息。随着网络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语文教师能否及时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和理论,对其进行教育教学极其关键。

四、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后的期望

1. 学生学习工具的改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深入,可能会实现学习工具的改变,即电子化语文教材有可能会成为将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将来的电子化教材,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更好地将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传递给大家,能将其变得更为结构化、形象化、层次化,让学习者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能够做到随时学习,课文内容随时点拨,文字、图片、视频丰富多彩。电子化教材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学习管理、作业查收等相关教学活动。

2. 教学资源丰富多彩

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要借助互联网以及网络技术,互联网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库,它好比一个天然的“金矿”。语文课程的学习,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如课外知识的举例,图片、文字、视频的收集与展现,等等。所以,有了互联网的支持,这些问题就不再是问题,能更容易解决。互联网上不仅有现成的教案、课件等资源,还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搜索和筛选,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获取,进行资源组合。两者的有机融合,能够给语文教学带来更加广阔的天空,更加便于语文教育教学的开展与资源的使用,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能力也会有更加精彩的发展。

3. 丰富语文教育教学

在将来的教学中,语文课程的教育内容在量和质上会发生改变。教育越来越趋向于结构化和形式化的改变,让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将那些脱离实际的、不合理的教学内容进行淘汰,语文教学的开展从原来的文本化、线性化转变到多媒体化、超链接化的结构形式。

参考文献

[1]李新翠.当代教师应如何驾驭信息技术[N].中国教育报,2008-02-04(8).

[2]顾小清.国际化视野中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4):18.

[3]张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机智初探[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15):85-86.

上一篇:树转促第二阶段个人剖析的材料下一篇:黄河母亲3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