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庄规划方案

2024-05-18

村村庄规划方案(共8篇)

村村庄规划方案 篇1

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美好乡村的决定》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推进生态强省建设的意见》的精神,加快农村环境绿化美化步伐,进一步改善村庄生态环境,打造宜居环境,特制订本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创建省级森林村庄的目标,进行森林生态建设,坚持持久推进和长效管理,既重环境优化,更注重环境提升的思路,着力构建生态屏障,大力培育、保护和利用资源,全面提升村庄森林建设水平,不断优化生态宜居环境,推进村庄生态文明建设,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我镇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

二、工作目标

〈一〉 森林村庄建设的目标

建立长效管理和养护机制,形成以村庄绿化为中心,以主干道路、沟河堤坝绿化为框架,以农田林带为依托,形成覆盖全村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构建义门镇村庄绿化一体化格局,保障村庄生态良性发展,营造森林宜居环境。

〈二〉 森林村庄建设的目标

1、村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

2、村域范围内道路、沟河绿化率达到90%以上。

3、庭园绿化,户均栽植乔木树种10株以上,或经济林、花灌木5株以上。

4、公园绿地,中心村在建成区内至少建有1处供居民休闲的公园绿地。

5、农田林网,村域范围内适宜地区均应建设农田防护林网。防护林网面积达到适宜建设的85%,网格最大不超过300亩,通过农田林网与道路沟渠林带、村片林相配套,形成完整的农田防护林体系。

6、村片林,村域范围内林业用地绿化率达到90%,利用“四旁”隙地,发展围林村、护路护堤林、庭园林、水口林和游憩林和环村绿化带。

三、主要任务

以推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好乡村建设为契机,全面贯彻《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推进生态强省建设的意见》精神,加快村庄建设步伐,提升乡村绿化整体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生态环境,全面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建设,构筑多种树、多层次、多功能的村庄森林植被生态系统,做到村庄道路、河流宜绿化地段全部绿化,加强村庄庭园绿化,有条件的村要建设村庄休闲公园、小游园等公共绿地,对确实无绿化的村庄可采用垂直绿化、阳台绿化、坡(墙)面绿化等形式,提高绿化覆盖率,美化居民环境,实现我镇农村全体绿化水平由“零星建绿”到“规划建绿”的转变,推动村庄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树种选择以乔木乡土树种为主,同时注重绿叶树种、珍贵树种和优美庭园树种以及果树的应

用。引导农民利用房前屋后、闲置边角空地,农村庭园等进行见缝插绿、身边填绿、拆违还绿、立体布绿,逐渐形成“进村道路风景林、河流两岸生态林、村庄公园休闲林、房前屋后果树林、村庄周围护村林、村边农田网络林”的村庄森林格局,以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弘扬农村生态文明和森林文化,建立健全村庄生态保护体体系,保障村庄生态安全,同时提高村庄土地利用率,发展林业生产,力求达到健康安全,生态自然整洁美观,节约高效,管理规范的美好乡村。

(1)2014年建成森林村庄————菜元、周营

1、菜元村

菜元村位于义门镇的西北部,义周路穿境而过,东靠拖江沟,南与镇区相接,西与周营村相接,北临陶赵村,所辖13个自然村,总人口4225人,国土面积8360亩,耕地2740亩,有林地面积2015亩,森林蓄积13559立方米,境内有1条沟和5条路。

对农田林网进行高标准绿化,促使农田道路、沟坝、村庄相配套,做到村、路、沟、田整体绿化,突出重点,集中连片,不留死角,消灭空档。网格面积小于200亩,建网率达96%以上,形成完整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并积极推广林药、林菜、林牧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新生林业产业,促进资源增效和农民增收,更要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为契机,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加快和完善林业生产步伐,改善林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景观环境。

对朱庄、前刘等自然村进行高标准、高规格绿化,落叶树种和常青树种按3:1的比例进行搭配,并按乔、灌、花相间搭配,同时结合庭园绿化。庭园绿化姚做到破墙透绿,见缝插绿。庭园绿化树种以葡

萄、石榴、柿树等经济树种为主,达到户均植树10棵以上,做到春有叶、夏有花、秋有果,突出村庄绿化的整体景观效果,实现村庄绿化全覆盖。

在涡河的北岸,老敬老院西侧与周营村共同建设的伯俞文化休闲广场,占地50亩,绿化面积达60%以上,广场上修建有一个休息长廊、一个篮球场、一个花园、一座假山,建成具有生态、文化、休闲等农村特色的园林广场,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的重要生态文化广场。

2、周营村

周营村位于义门镇西北部,义沙路穿境而过,南靠涡河,西与刘营村接壤,北临陶赵村,东靠菜元村,所辖5个自然村,总人口3322人,国土面积8272亩,耕地2693亩,有林地面积1977亩,森林蓄积6663立方米,境内有1条河和5条路。

对涡河堤坝及义沙路等5条路进行全面补植和完善,对农田林网要进行高标准绿化,消灭空档,网格面积小于200亩,建网率达96%以上,实行沟、路、田、林绿化一体化,积极推广林下种药的经济发展模式,达到改善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为目的,做到绿化为生活生产服务。

以南窑自然村为中心对其它各自然村进行高标准绿化,对村庄内的道路、巷子、庭园进行全面绿化,形成村在林中,树围房栽的新格局,从“补林、添绿、见缝插绿”三个方面入手,彻底改变村庄绿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实现村庄生态化,为人们提供宜居的良好环境,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在涡河北岸,老敬老院西侧与周营村共同建设的伯俞文化休闲广场,给人们提供一个生态、文化、休闲的好场所。

四、主要任务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底)

1.成立镇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

2.召开建设森林村庄动员大会,落实指标任务

3.落实创建目标责任,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和方案,报县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

(二)创建实施阶段(2014年1月——2014年4月)

森林村庄作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各责任单位对照目标任务,认真落实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大力开展森林村庄建设,大力增加绿化总量,确保创建省森林村庄各项指标全面达标。

(三)管理、养护阶段(2014年5月——2014年12月底)

1.成立森林村庄管理和养护专业队

2.克服重栽轻管的思想,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管理和养护。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严格考核

森林村庄是一项综合推进区域生态建设的整体工程,各村要把创建森林村庄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创建工作中去。镇政府已成立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统一指挥,组织协调等工作,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

位和个人予以通报和批评,严重者给予行政处理。

(二)广泛宣传、全民参与

要深入开展创建森林村庄的宣传活动,要大力宣传其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不断提高广大居民植绿变绿爱绿护绿的生态文明意识,形成森林村庄建设的良好氛围,让更多居民成为森林村庄的建设者、守护者和受益者。

(三)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相关单位要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对照各自任务抓好创建工作,各村要积极配合创建活动,搞好辖区内的绿化美化和生态建设。

义门镇人民政府

村村庄规划方案 篇2

当前, 浙江已全面进入城乡融合发展阶段, 美丽乡村已成为美丽浙江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型城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新阶段、新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 浙江地区村庄规划的编制如何适应时代背景的发展需要, 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

1 浙江村庄规划阶段的演进

浙江的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3年以前, 这一时期主要以村民建房为重点, 为满足农村村民建房管理审批为主。第二个阶段是2003年到2007年, 这一时期主要任务是从整治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入手, 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三个阶段是从2008年到2012年, 这一阶段主要是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 以生活垃圾收集、生活污水治理等为重点, 从源头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第四个阶段是从2010年至今, 这一阶段主要是按照生态文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正式做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这一决策, 明确了从内涵提升上推进“四个美” (即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 、“三个宜” (宜居、宜业、宜游) 和“两个园” (农民幸福生活家园、市民休闲旅游乐园) 的建设。

2 美丽乡村建设时代的新要求

“美丽乡村”是近年来的热词。美丽乡村, 不仅要外表美, 更要内在美, 不同发展阶段应有不同的要求, 但总体来说应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有和谐秀美的村庄环境、有便捷完善的配套设施、有便于交流的生活空间、有融合发展的活力产业、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和乡村风貌、有文明民主的乡村治理结构。基于这种理解, 笔者认为, 村庄规划是一个综合性规划, 其所面临的任务难度与复杂性, 不小于城市规划。

3 对现行村庄规划的若干反思

近年来, 浙江省各地积极响应上级号召, 主动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使得村庄规划编制覆盖率较高, 部分区、县 (市) 甚至已经实现了全覆盖。部分村庄规划基本由上级政府推动, 以区、县 (市) 级政府为主导, 由地方财政全额出资, 使辖区内所有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得到了全面、快速地推进, 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 村庄规划的基础相对薄弱, 很多工作仍在不断的探索之中, 难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3.1 城市导向的规划思想脱离农村发展实际

部分区、县 (市) 的村庄规划仍延续着自上而下的编制模式, 以城市建设标准规划农村, 脱离农村实际, 导致村庄规划实施困难。这主要表现在编制村庄规划时, 延续城市建设思维, 片面追求图面形式和现代化建设效果。据调查, 忽视村庄现有基础和实施可行性地高标准规划村民广场、村庄道路和联排村屋等新村建设模式大有存在。

3.2 忽视农村风貌的保护与传承

部分村庄规划没有充分论证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风貌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没有采取因地制宜的规划理念和编制方法, 而是机械、简单的编制规划布局规划, 缺乏对农村传统风貌和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3 忽视与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

《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第五条明确“村庄规划的编制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部分村庄规划在编制时“就农村论农村”, 没有从区域统筹的角度统一考虑, 缺乏对相关上位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衔接, 不少村庄规划在空间上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未能有效协调和衔接, 建设用地得不到保障, 制约了村庄规划的实施。

3.4 忽视产业发展研究

部分村庄规划没有立足村庄所处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发展以及农民就业等实际, 没有合理选择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模式, 有些规划甚至缺失产业发展规划方面的内容, 把村庄规划简单地理解为“排排房子、通通道路”的机械式规划。

3.5 忽视村庄基层的发展诉求

部分村庄规划编制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行为, 过于强调领导的发展意志, 而忽视了村庄村民的发展诉求。

规划程序上缺乏公众参与的制度设计。部分已编制完成的村庄规划, 从规划提出、经费落实、规划设计到最终的审批公示等环节都由村庄规划主管部门主持, 村集体和村民很少参与其中。在调研某县时发现, 部分已经完成村庄规划编制的村里, 村庄规划尚未被部分村民甚至村干部所知, 也就更谈不上公众参与和有效地规划落实了。

规划内容上缺乏对村庄村民诉求的基本考虑。规划“对上”负责, 政府官员和规划师不自觉地主导了村庄未来发展, 村集体和村民的诉求在规划过程中往往被忽视或弱化。因此, 有的规划往往落实的只是政府官员和规划师的发展意图, 而非村民迫切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环境改善等内容。

3.6 过于着眼近期建设, 忽视长远发展

由于编制经费等原因, 村庄规划的编制单位往往多以地方编制单位为主。规划评审也以地方各职能部门为主, 更重视规划在项目实施时的可操作性, 因而对近期建设和村庄长远发展两者之间的权衡更倾向前者。从职能部门角度来看, 本部门的各项部署能否按期完成、职能部门目标能否实现、领导的政绩能否突出、项目实施时是否会遭遇强大阻挠是其关注的重点, 所以评审结果多注重近期实施性, 对村庄长远发展缺乏必要的远见。而编制单位往往为了确保规划能顺利通过, 迎合职能部门要求, 这一问题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当中普遍存在。

3.7 规划基础资料不全, 缺乏系统全面的规划数据与相关信息

村庄规划基础数据不完整、基础资料难收集的问题, 在部分区、县 (市) 均有存在。农村自身掌握的数据基本集中在人口、户数和经济指标, 但与农村有关的历史文化、相关规划等资料, 甚至连规划主管部门都拿不出来。更有甚者, 连村庄地形资料都欠缺或不完整。

3.8 经费不足造成规划编制任务难以按质保量完成

村庄规划的编制受政策影响较大, 浙江省相继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中心村培育”“精品示范村”“美丽乡村”“风情小镇”“农房改造示范村”等农村建设工程, 都需要编制大量的村庄规划。各区、县 (市) 需要编制规划的村庄数量较多、时间紧, 且规划编制费用相对不高, 编制单位对于现场调研和规划设计安排上很难投入大量人力。委托单位常常以委托规划的数量确保编制单位有兴趣进行编制, 类似于“批发式”的规划委托。编制单位也大多以本地为主, 一是可以降低现状调研成本, 二是本地编制单位对现状比较了解, 编制出的成果易于实施。这样做固然有好处, 但也存在弊端。部分本地规划编制单位设计力量相对薄弱, 更容易囿于现状, 缺乏长远性的方案构思, 因此规划成果以“填充式”或“排排房”方案居多, 造成空间形式上雷同和单调, 农村特色得不到挖掘和体现。

3.9 村庄规划管理薄弱, 难以有效监管与实施

在原有城乡规划管理体制上, 规划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面对的是城市而非农村, 且村庄规划管理机构不健全, 管理队伍薄弱。无论是在机构设置上, 还是在人员配置上, 都不能满足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村庄规划发展的需要, 难以有效承担起量大面广的监管责任。

从村庄规划建设相关部门的职能看, 规划、建设、农办、旅游、国土等部门职能交叉, 且机构繁杂, 没有有效的协调机制, 不利于村庄规划实施的强力推进。部分区、县 (市) 乡镇没有村庄规划管理编制, 村庄规划缺乏相应的机构和队伍组织实施与监督, 规划意图很难落实下去。

农民的多数利益是依赖村级组织来落实和分配的, 但村级组织更多地从本村的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考虑, 维护本村村民个体利益。有的村干部为维护个人在村中的领导地位, 往往对一些违规或违法建设持默认态度, 导致村庄违法建设难以及时发现并处理。

4 环溪村村庄规划实践

环溪村地处桐庐县东南, 距杭州市约75公里, 桐庐县城约20公里 (见图1) 。现状包括环溪与屏源两个自然村。桐庐作为“美丽杭州”的先行者, 提出了“潇洒桐庐、秀美乡村”和“风景桐庐”等统筹城乡精品工程建设。环溪村利用自身优势, 借力政策机遇, 深入实施生态人居提升、生态文化传承、生态河道改造、生活污水处理等工程建设, 并率先实现农村建书屋、建立全省第一个农村电子阅览室, 村庄面貌和文化事业日新月异。

4.1 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

通过对村庄进行现场踏勘、详细记录, 深入了解环溪的山水形态、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村庄环境、村容村貌、设施水平、产业特征和老百姓的生活状态等现状特征与资源, 梳理出村庄亟待完善和提升的方面, 在规划中进一步落实解决。

(1) 环溪居民点通过近几年整治改造和环境的提升, 村庄建设与环境都得到了较大改善, 但屏源居民点及环溪部分地块仍有待加强与改善。前几轮规划都未将屏源居民点纳入村庄规划一并考虑, 本次规划将屏源居民点纳入规划范围内统一进行布局与考虑, 并重点考虑屏源居民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与提升。

(2) 环溪现状产业基础较好, 但是仍面临着莲产业提升、工业企业转型、如何发展乡村旅游等问题。我们的具体做法是:①对村庄的产业空间布局进行明确的安排, 划定乡村旅游片区、果蔬产业发展片区、莲田种植片区、生态保育片区、毛竹产业发展片区和莲产品深加工点等产业发展片区 (见图2) 。②规划在对现状产业分析论证的基础上, 提出了产业的发展策略, 并分别提出了一产、二产、三产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③结合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对“五道” (即绿道、田道、山道、水道、古道) 进行建设引导规划 (见图3) 。④针对产业发展, 提出具体实施举措, 共提出七项建设工程, 其中产业转型工程2项、产业升级工程2项、产业延伸工程3项, 并对项目规模、建设方式、经费概算、资金来源和建设时序进行了安排。

(3) 村庄发展的同时, 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生产与生活的关系。规划对山体、水体、田园等提出了具体的引导与控制措施。在实施性文件中制定了生态保护行动, 制定了山体综保工程、水体综保工程项目各1项, 对项目规模、建设方式、经费、资金来源和建设时序进行了安排。

(4) 环溪村位于古风民俗精品线范围内, 是精品线建设的重要节点。村庄的发展既要依托区域整体的建设与发展, 同时要积极将自身打造成区域发展的亮点。随着下一阶段旅游开发的推进, 环溪村如何处理与周边村庄休闲旅游开发的同质性竞争, 将是一大挑战。规划通过对相关规划和政策的分析, 逐一对项目进行安排落实 (见表1) 。规划区别于深澳片区内的其他村庄, 挖掘自身文化。以周敦颐理学文化、莲文化、农耕文化和东吴文化为本底, 发扬文化创新的精神, 结合文化内涵设置具体项目, 建设多元文化共荣、共雅的“美丽乡村” (见图4) 。

(5) 为保护环溪现状古建、历史要素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更好处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 规划提出从村庄整体格局、古建筑保护、历史要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几个方面着手, 并划定了保护和建设控制地带范围, 制定了相应的保护利用措施和要求;规划对部分文保建筑、历史建筑等提出了具体的展示利用规划;在制定实施行动计划中, 为更好传承文化, 规划分别针对品牌创建工程制定了3项具体项目, 针对文化创建工程制定了两项具体项目 (见图5) 。

(6) 环溪村对外交通较为通畅, 但内部道路仍需加强建设, 并解决停车问题。规划对道路系统、停车设施、旅游的交通路线分别进行了规划;在实施行动计划中, 针对道路整治制定了两个具体项目。

(7) 村庄现状已建设有莲坊迎宾广场、银杏广场、滨水步道等公共活动空间, 但是整体公共活动空间质量和数量仍需进一步提升。规划通过对村庄内部的空间梳理, 对闲散荒废地、空置地进行整理和有效利用、对绿地、水系进行了综合整治与利用;规划结合老村内部空间设置24个美丽庭院, 提出将“二十四”节气主题融入村庄内部景观空间设计;实施行动计划中针对空间优化, 分别提出了庭院改建工程2项, 步道提升工程1项, 节点优化工程2项, 危旧拆除工程2项。

(8) 村民自发性建房建筑形式多样, 沿徐青线两侧及青源溪侧建筑风貌较为杂乱, 整体村庄风貌不协调统一。规划通过现场踏勘, 对村庄建筑风貌进行评价分析;规划在建筑风貌分析的基础上, 对建筑划定等级, 分别为保护建筑、保留建筑、重点整治建筑、一般整治建筑和拆除建筑。规划对每栋建筑进行编号和户主登记, 使每栋建筑的整治可以落实到户, 并对每类建筑提出整治措施与要求。

(9) 村庄通过前几轮的规划建设, 整体景观风貌良好, 但是环溪居民点沿青源溪侧和屏源居民点内部还存在不足, 需对现状环境景观进行提升。规划对环境设施主要包括铺装、桥梁、护栏、围墙、坐凳、树池、垃圾桶、指示牌等进行引导;通过环境提升行动来解决环境问题:“五道”建设工程安排了5项具体的项目;“三边三化”工程安排了1项具体项目;环境改建工程安排了2项具体项目;活力岸线工程安排了2项具体项目;垃圾分类工程安排了1项具体项目 (见图6) 。

(10) 村庄在规划建设过程中, 需保持其乡土特色。规划通过对村庄整体发展空间、用地布局、建筑设计、风貌控制、景观设计等方面提出具体的举措, 最大限度保持村庄的原有特征与特色。同时通过对乡土特色的深层挖掘, 将乡土性的元素应用到特色空间的布局设计上。

(11) 空置宅基地和空置住宅如何有效解决;一户多宅如何有效遏制;有改善当前住宅条件的需求如何解决。规划对空置住宅和宅基地进行了梳理, 并提出了整治与利用的思路;规划对整理出的闲散荒废用地采取四种处理改造方式:街巷空间、组团绿地、莲池 (微生物雨水净化池) 、公共交流空间;规划建议在实施过程中, 可通过一定政策支持, 逐步回收一户多宅的多余建筑, 用以村民安置和改作它用;规划新增了一处集中安置区, 用以满足村民增长的建房需求。

(12) 如何塑造具有环溪村自身文化内涵和特色的空间, 向外界展示环溪。规划将传统农耕文化、莲文化、理学文化、东吴三国文化等元素融入到节点空间的设计当中。通过设置文化小品等方式, 体现环溪文化本底。

4.2 村庄定位与规划重点

基于环溪村现状基础与调查结果、自身发展意愿和区域发展的要求, 结合桐庐县“潇洒桐庐, 秀美乡村”精品工程建设, 以及“风景桐庐”特色化发展道路的要求, 以景区理念规划村庄, 以“清莲环溪”和周敦颐理学文化、农耕文化为本底, 以“莲、农”为乡村旅游发展主线, 从山水、人文、产业、设施、空间、环境六个方面, 打造“美丽杭州”的乡村实践与典范。

4.2.1 保护生态、展现山水幽美

以天子源溪、青源溪、鲞山等优质山水环境为基底, 彰显山水画境、村景交融的幽美风光,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

4.2.2 传承文化、彰显人文淳美

以周敦颐理学文化、爱莲文化和农耕文化为本底, 发扬文化创新的精神, 建设多元文化共荣、共雅的“美丽乡村”。

4.2.3 融合产业、保障经济富美

以现有“莲”种植业和乡村观光游为基础, 做大做强“莲”和“农”为主题的产业链。建设“莲”与“农”主题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美丽乡村”。

4.2.4 完善设施、实现生活和美

以“人”的需求为导向, 坚持民生优先、功能全面、配套先进, 建设生活丰富、配套完善、富有品质的“美丽乡村”。

4.2.5 优化空间、妆扮村容优美

以现有村庄空间肌理为基础, 优化村庄空间布局, 同时融文化展示于一体, 建设村庄生活空间和谐精致的“美丽乡村”。

4.2.6 提升环境、塑造村庄秀美

以提升村庄整体环境品质为目的, 对路边、山边、水边进行美化、绿化, 对村庄整体风貌进行整改提升, 建设村貌协调、环境秀美的“美丽乡村”。

4.3 现状调研和公众参与

全面详实的现状调查是做好规划的基础。本次规划试点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踏勘、问卷调查、走访座谈四种方式, 经历了调查准备、初步调查、深入调查、补充调查四个阶段, 对环溪现状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调查。项目组针对性地设计了农户问卷、企业问卷和部门问卷。邀请了12名村民代表组成规划协编小组全程参与规划调研。通过发放洗衣粉、食用油等小礼品积极引导村民参与问卷调查, 并通过面对面沟通、耐心指导、真诚交流、取得村民信任。村委也给予了积极支持与配合, 给前来参与问卷调查的群众, 每户发放20元。

通过上述措施, 使得村民参与规划调查的积极性高涨, 全村606户村民, 共收回问卷566份, 实际收到了93%以上村民的有效问卷, 除部分在外务工家庭外, 基本做到了全民参与。同时通过走访部分村民进行面对面沟通, 也了解到了村民的一些真实意愿和需求。

4.4 规划实施行动计划

项目组通过走访县住建局、乡镇等部门, 积极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衔接, 取得了规划所需的相关资料与信息。共收集相关规划10多项, 收集多项相关政策文件, 以及村庄的人口、历史、文化、产业等基础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消化、整理与分析, 项目组梳理出了相关上位与专项规划、相关政策文件当中需要本次规划落实的一系列项目和管控要求。

规划统筹兼顾相关规划和区域发展要求、村民规划意愿和村委发展意愿, 落实了一系列行动计划与建设工程项目。规划围绕核心目标, 提出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产业融合、设施完善、空间优化、环境提升六大建设行动, 落实了23项具体工程, 56项实施措施和51项具体的建设项目。其中落实相关规划和区域发展要求有6项, 村民规划意愿有3项, 村委发展意愿有12项。基本落实了上位与相关规划要求、村委发展意愿和村民规划意愿。并通过实施性文件以表格和图解的形式, 用最直观的方式为村庄规划实施提供技术依据。

5 后续思考

结合对现行村庄规划的反思、环溪村规划实践和美丽乡村时代背景的要求, 笔者认为, 村庄规划的编制, 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协调和平衡各方利益与诉求。通过调查问卷、座谈走访, 了解了相关管理部门、乡镇、村委、村民等不同主体对规划的不同关切与诉求, 并在规划中综合平衡各方关切与诉求、做到了统筹兼顾。村庄规划要建立在公共治理和公众参与基础之上。重点在于协调与平衡利益相关者 (政府、集体和村民) 的利益和诉求, 并最终达成一致行动。

(2) 注重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与行动导向相结合。紧紧围绕村庄发展定位, 确定规划重点, 同时针对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并落实到行动计划中。

(3) 重视详实的现状调研。积极寻求村民的广泛支持与参与, 主动、积极地了解村情民意。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踏勘、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多种方式, 分阶段对村庄进行全面深入调查, 深入了解村庄的山水形态、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村庄环境、村容村貌、设施水平、产业特征和老百姓的生活状态等现状特征与资源。

(4) 规划定位与目标要符合农村实际。不盲目追求“高、大、上”, 不片面追求图面形式和现代化建设效果, 但要求有详实地调研成果。

(5) 重视规划蓝图展示和行动落实相结合。村庄规划既要高立意, 又要接地气。既强调村庄远期发展的蓝图控制与引导, 又注重近期建设的具体安排与落实。

(6) 强化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村庄规划既要解决问题, 也要引导发展, 应结合村庄现有资源与产业基础, 合理选择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模式。在美丽乡村的大背景下, 将乡村旅游、特色农业与村庄建设相结合, 有利于彰显村庄的山水禀赋和人文底蕴。

(7) 推动环境提升与文化挖掘相结合。考虑环境景观提升与村庄历史文化相结合, 可将一些文化元素应用至村庄环境空间载体, 强化文化传承。

(8) 注重尊农重农与公众参与相结合。规划编制过程应尊重村民主体地位, 保障村民的参与权和表达权, 重视村民规划意愿表达, 避免大拆大建和伤害村民既得利益。同时应通过村规民约等方式, 积极引导村民自觉参与村庄改造建设, 逐步转变村民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 提高村民素质。

(9) 注重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对于村庄的山水田、历史文化、特色风貌等资源, 应该加以保护和管控, 提出相应措施与要求。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 可以结合村庄的发展条件和意愿, 进行合理利用。

6 结语

中国要美, 乡村必须美!美丽乡村是一项大战略, 任重而道远。当前, 浙江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阶段, 城乡规划作为一项公共政策, 需要与各个方面的转型相适应。村庄规划作为一个独立的规划类型由来已久, 但其编制的方法、理念、内容等都没有明确规定和要求, 各地规划编制单位与规划管理部门, 都在积极探索。笔者结合近年来从事村庄规划方面的经验, 对浙江现有村庄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反思与总结, 也对“美丽乡村”背景下村庄规划的编制, 谈了一些自己的认识与思考。笔者认为, 村庄规划只有做好掌握村庄的实际现状与资源、收集详实资料与信息、了解村民的真实意愿与诉求这些基础工作, 才有可能平衡各方利益与诉求, 实现规划的有效指导与实施。村庄规划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从编制到管理, 从观念到体制, 都应有些转型与变革。作为一名乡村规划工作者, 应在工作当中真正投入感情, 融入农村、了解农业、尊重农民, 这是“美丽中国”赋予我们的时代要求。 (本文为“第一届全国村镇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优秀论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浙江等地新农村建设经验的通知[EB/OL].http://www.mohurd.gov.cn/zcfg/jsbwj_0/jsbwjczghyjs/201308/t20130830_214897.html.

[2]杭州市规划局,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研究院.杭州市乡、村庄规划编制办法研究[R].2012.

[3]袁晓辉, 谭伟平.快速城市化地区保留村庄规划编制框架探讨——以江苏省昆山市保留村庄规划为例[J].规划师, 2013 (4) :42-47.

村村庄规划方案 篇3

关键词:村庄整治;实施措施;政府引导;村民参与

1、村庄整治的背景及现状

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就是要村容村貌整洁,要实现村容村貌的整洁,必须通过村庄环境整治来创造宜居村庄。因此,在本次村庄环境整治规划中,按照“六整治”、“六提升”的要求来进行本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和设计,通过规划的推动和实施,充分发挥农民和社会各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引导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辛勤劳动,来改变村容村貌,改善生活居住条件。

义成村位于川姜镇的东北部,南与磨框镇村接壤,东、北分别与海门市和南通高新区搭界,西与姜灶社区隔河相望,全村总面积约2.88平方公里。现状居民点位于村域东南部,紧靠金浩路东侧。集居区以内部南北小河为界,分东西两个组团,其中西组团为一期工程,由13幢多层公寓楼组成;东组团为二期工程,由14幢多层公寓和8幢小高层公寓楼组成。居民点内部道路、停车位等已基本建成,主干路沿线已架设了路灯,污水处理站、垃圾转运站、活动式垃圾桶等环卫设施已基本到位,区内环境卫生有专人保洁,基本上做到日产日清。现状绿化参差不齐,其中西组团较差,在绿化内夹种蔬菜较为普遍;东组团则相对较好,但绿化档次不高,品种较为单调,缺少小品等点缀。村服务中心位于集居区入口处,为一层建筑,办公条件相对简陋。(图1)

2、村庄整治的措施

在义成村的村庄整治规划中,着重对村口、建筑、道路、环境、基础配套设施等方面的整治。(图2)

2.1村口形象整治

采用环境营造与入口小品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在入口东南侧结合小游园布置景观花木、趣石等,作为村庄入口标示。

2.2村庄建筑风貌整治

集居区为近几年拆迁安置新建的住宅小区,建筑外观质量较好。规划对有损建筑景观风貌的外墙、屋面、阳台、栏杆等进行统一整治,保证建筑外立面的整洁。

2.3村庄道路整治

对村庄破损的路段进行修缮,对现状路幅较窄,不能满足通行需求的路段进行拓宽。并在两侧宜展宽处规划停车场地作临时停车或车辆交汇,以提高道路的通达性。

2.4村庄绿化景观整治

规划强调村庄绿化的乡土特色,尽量保留现有树种,对树龄在20年以上的树种应进行生态维护。主要道路两侧一般种植枝小叶茂的树种。次要道路和房前屋后空地宜种植果树木林等。村口作为绿化的重点区域,宜体现自然、亲切、宜人,体现地方特色与标志性。宅旁绿化应充分利用屋旁宅间的空间,以小尺度绿化景观为主,见缝插绿。游园及公共绿化空间应结合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布置,绿化宜以观赏类乔木与花灌木搭配为主。水旁绿化应结合亲水设施安排,以亲水植物和水生植物为主。

2.5村庄河塘及岸线整治

保留现有河塘水系,并进行必要的整治和疏通,改善水质环境。禁止填埋村庄内部面积较大的水塘。对村庄内的河塘整治应以清淤疏通为主,对河塘边的原有树木禁止砍伐。河塘坡岸尽量随岸线自然走向,宜采用自然斜坡形式,并以生态驳岸形式为主。河塘绿化应尽量保持河塘岸边原有的自然绿化,河塘绿化以亲水植物为主,采用自然生态的形式,营造自然式滨水植物景观。

2.6村庄排水整治

雨水:排放主要采用自然漫排形式,对自然排放有困难的地段,可采用明沟或暗渠收集方式。

污水:村庄设置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排入池塘。

2.7村庄电线杆及线路整治

对现状杆线和线路进行必要的规整,在最大化保留现状杆位基础上,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杆位调整。

村庄通信线路采用地面敷设,电信、有线电视线路亦为地面敷设。

2.8村庄路灯照明整治

照明采用独臂式路灯方式,尽量结合电线杆布置,在没有条件架设电线杆的位置,可结合建筑山墙布置。建议采用节能灯。

规划保留原有的路灯,同时根据实际需要新增随杆架设路灯。满足村庄内无暗点的要求。

2.9村庄环境卫生及环卫设施整治

环境卫生整治主要是清理乱堆乱放、乱贴乱画、乱搭乱建,露天粪坑、畜禽散养,破败空心房,拆除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设施。

环卫设施整治应重点对垃圾箱、垃圾房进行布局,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一般不超过70m。在布局上既要方便实用,又不能影响街道美观,一般采用可移动式垃圾收集箱。垃圾房结合村庄规模、集聚形态确定垃圾房位置、容量。

2.10村庄配套设施及活动场地整治

在小区主入口处布置小区综合配套服务设施,方便村民办事、提升村民生活水平。在村庄南侧的小游园内设置活动广场,配置儿童游乐场地以及老年活动健身器材。

(图1)     (图2)

3、村庄整治的实施

政府应加强政策指导、技术服务,引导村民参与和监督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村庄整治规划所有成果应向村民公布,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内容和实施办法能充分体现极大多数村民的意愿。村庄整治的具体项目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与经济条件,由村民自主选择确定。提倡村民自主实施部分整治项目。

义成村的村庄环境整治,在资金投入上有政府出资和村民个体出资相结合的方式。政府资金的投入,保证主导控制作用,保障村庄环境整治的要求,保质保量的完成,达到规划预期的效果。村民资金的投入使得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和自身的利益融合在一起,村民自觉参与到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的过程中来,监督村庄环境整治的实施。

4、结语

村庄环境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是改善村庄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形成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的乡村面貌的重要举措。村庄环境整治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给农民得到实惠。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的落实,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将迎来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2008).

[2]《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

[3]《全省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苏办发〔2011〕40号).

[4]江苏省村庄环境整治标准及三星级“康居乡村”评分办法.

作者简介:

上应村村庄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篇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为了向应党中央的号召,为了改善全村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我村两委决定,在今年开展村庄整治建设,现就整治工作作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实施“村村新”工程的重要意义

上应村以前村庄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村民们苦不堪言。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村两委统一了思想,痛下决心,一致认为只有进行村庄整治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所以,实施村庄整治工程,既符合上应村实际,又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对上应村在新的发展阶段保障村民健康,壮大村极集体经济,具有十分重大的深远意义。

二、实施“村村新”工程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实施“村村新”工程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提高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村庄规划为龙头,从治理“脏、乱、差、散”入手,加大、壮大环境整治的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建设,努力建设一批“村美、户富、班子强”的全面小康示范村,整体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为加快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

实施“村村新”工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规划先行,统筹安排。按照统一规划中心村,逐步缩减自然村和加快建设新农村的要求,搞好村庄布局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要始终坚持人与环境的和谐,贯穿生态理念,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相衔接。村庄规划的生活,生产区布局合理,体现乡村特色,做到实用性与前瞻性相统一。

2、保护生态,协调发展。村庄整治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实现田、林、路、河、住房、供水、排污等综合治理。与土地整理结合起来,改善投资环境,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3、以民为本,整体推进。要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生产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完善村庄管理制度等村规民约,整体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

4、村委调控,社会参与。村两委对整治村建设进行实施管理的同时,应允分调动各方力量的积极性,争取上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使整治村建设成为全村人民的意愿和自觉行动,建立多形式、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三、实施“村村新”工程的主要过程

村庄整治建设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分步、分阶段实施。

(一)准备阶段(2006年1—3月)

1、做好调查研究。对我村的村庄现状和环境现状进行全面调研、分析。

2、建立组织机构。成立村庄整治建设领导小组。村民主任颜君宾为组长,村支部书记颜玲聪为副组长,其他两委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村庄规划、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河道净化、计划生育、环境净化、文化建设、社会稳定九个组,落实专人负责,细化分配创建工作,做到各司其职。

3、召开各种会议。召开村两套班子会议,研究落实措施。召开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及企业户参加的民主恳谈会,进一步分析情况,进行宣传发动,全面部署村庄整治建设工作。

4、制订村规民约、卫生公约,使广大群众以两个公约为共同行为规范,促使村民自觉遵守。

(二)组织实施阶段(2006年4—11月)

1、布局优化。我村为缓解村民建房难的矛盾,改善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于今年3月份委托温岭市规划设计院进行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并根据布局合理,组团建筑有个性特色、美观大方,农民住宅实用、美观的原则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再根据“温岭市阳光规划”实施意见,对该规划进行公示,并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

2、道路硬化。准备投入60万资金对本村只有三米宽的中心路进行加宽,全面硬化,绿化及亮化。

3、路灯亮化。村集体准备投资3万元,向企业筹资2万元,对村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全部进行亮化。

4、村庄绿化。村集体准备投资10万元对河道两旁,道路两侧、中心绿地、标准农田机耕路两旁全面进行绿化,使村庄中有休闲健身绿地,住宅之间有绿化带,农户庭院绿化,使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

5、环境净化。村庄内建造公厕一座,对农户卫生厕所进行全面改造,消灭露天粪坑,农民普遍使用清洁能源,普及率达90%以上,配备2名保洁员对村内环境进行日常的保洁,做到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日清日运,每年用于清理费用达2万元左右,生产和生活污水净化处理,达标排放,并开展经常性的爱国卫生运动。保持环境清洁。

6、河道净化,准备投资16万元对村内河道进行整治,建成生态型河道,保护好现有的水面,河道清洁,水体流动,水质达到功能区划的要求,河道堤防和排涝工程建设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7、文化建设。投资8万元建设文化俱乐部,准备建室外篮球场一个,购置健身路径。图书、报纸、杂志、电脑,球类等文化活动设施,组建几个特色队伍,丰富群众的文体生活。

8、社会稳定,建立健全的村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机制完善,防范有力,建立村综治室。各种制度规范上墙,人员到位,责任落实到人,使本村刑事和治安案件发案少,群众安居乐业。

(三)工作总结及验收筹备阶段(2006年12月)村庄整治领导小组根据本村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整改提高,写出总结材料装订成册,向市村庄整治建设办公室申领并填写《村庄整治合格村验收申报表》,迎接市验收考核。

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篇5

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对村庄进行科学规划,通过建设与改造并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从20XX年下半年至20XX年底,分期、分批完成全市XX个镇(XX个中心镇、XX个一般镇)共XXX条行政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二、工作原则

(一)政府引导,村民参与。

加强政策指导,坚持阳光操作,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及时公开村庄规划成果,接受村民监督,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法充分体现村民的意愿和利益。

(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实际,分类指导,稳步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切忌照搬城市建设模式,避免大拆大建。

(三)整体规划,分期实施。

各有关区(县级市)、镇政府应从统筹本地区城乡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村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明确村庄长远建设的整体思路,做好分期组织实施的安排,同时要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改建与新建的关系。

(四)科学建设,节约集约用地。

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引导村镇住宅建设,认真落实农村“一户一宅基地”政策,推行联排式、公寓式住宅建设模式,节约集约用地。

(五)延续特色,保护环境。

努力保持村庄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最大限度做到不推山、不砍树、不填池塘(河流)、不盲目改直道路、不改变河道的自然流向、不破坏历史文化风貌。

(六)简洁规范,通俗易懂。

规划成果的图文表达方式应简明扼要、规范平实、通俗易懂,确保广大村民关心规划、理解规划、支持规划,进而促进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工作内容及要求

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内容分两部分: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

(一)村庄布点规划。

由区(县级市)政府牵头组织,以镇为单位编制本区(县级市)村庄布点规划。按照节约资源、集聚发展、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在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各镇的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合理布局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节约农村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要求,对镇域范围内农村居民点进行村庄布点规划,为下一步开展村庄规划编制提供依据。规划成果应以能指导镇居民点布局、指导开展村庄规划和规划管理为目标。

(二)村庄规划。

在上层次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的指导下,在行政村(包括所辖自然村)村域范围内,对发展型、保留型的行政村及搬迁型的自然村分别进行新村建设规划和旧村改造、整治规划。规划深度参照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度。

四、工作程序

严格按法定程序开展村庄规划的编制、审查、审批及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确保村庄规划充分体现村民的意愿和利益。

(一)征询意见。

编制村庄规划过程中,区(县级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通过召开村庄规划成果征询会等方式征求村民意见,并采纳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村庄规划报批前应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避免行政命令和包揽代替。

(二)审查。

村庄布点规划由市规划局负责审查,行政村及以下层次规划由区(县级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审查。

(三)审批。

村庄布点规划由市规划局按程序审批,行政村规划由区(县级市)政府委托同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批。

(四)监督检查。

区(县级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将审批项目以列表形式报市规划局备案;市规划局建立监督机制,加强对村庄规划成果及其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五、工作计划

(一)20XX年。优先开展中心镇所属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为全市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积累经验。

开展农村住宅建筑设计方案征集活动,选取优秀设计方案并编印成册,作为新农村建设住宅的标准图纸免费提供给农民,规范农村住宅建设,使新农村住宅经济实用、造型美观、节能节地并体现地域特色。

(二)20XX年。分X批次(每批次为X个月)完成剩余中心镇及部分一般镇共约XXX条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工作。

(三)20XX年。分X批次(每批次为X个月)完成剩余一般镇约XXX条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工作。

六、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X市村庄规划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包括市规划局、建委、国土房管局、农业局等,办公室设在市规划局,全面负责统筹全市村庄规划工作,指导各区(县级市)开展规划编制、审查与实施工作,并跟踪、协调、督促和检查村庄规划各项工作。

(二)明确工作分工。

各有关部门和区(县级市)政府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具体分工如下:

市规划局:制订村庄规划工作方案和编制要求;对村庄规划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与支持;组织对村庄布点规划进行审查并按程序审批;对全市村庄规划工作进度和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定期汇总各区(县级市)村庄规划编制情况,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

市建委、农业局:结合各自职能指导村庄规划的编制及审查工作;协助市、区(县级市)、镇有关部门按照村庄规划组织开展村庄建设、改造及整治。

市国土房管局:结合职能指导村庄规划的编制及审查工作;指导各区(县级市)政府办理新村建设用地手续。

市市政园林局、绿委办、环卫局、卫生局:结合各自职能,为村庄规划的审查提供相关技术支持,按照村庄规划指导开展市政、绿化、环卫、卫生设施建设。

区(县级市)政府:作为本行政区村庄规划工作的责任主体,一是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确保村庄规划的开展,落实村庄规划编制经费;二是制订本区(县级市)村庄规划工作方案及年度编制计划,并报市规划局备案;三是做好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区(县级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受区(县级市)政府委托,组织开展村庄布点规划编制;配合开展农村住宅建筑方案征集活动;组织行政村及以下层次村庄规划编制、村民意见征询、规划成果公示及审查、审批工作;逐月向市规划局报送本月工作进度及下月工作计划;村庄规划最终成果报市规划局备案。

区(县级市)国土房管、建设、农业及其他相关单位:按照职责配合村庄规划编制、审查及规划实施等相关工作。

花东镇村庄规划工作方案 篇6

为了尽快推进我镇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按时按质完成市政府“惠民66条”中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关任务,按照广州市政府有关要求,农民建房必须依据镇村庄规划才能审批,为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机构组织

成立镇、村、社三级村庄规划领导小组,其中:

(一)镇级村庄规划领导小组:由党委副书记、镇长毕天星任组长,副镇长黄晓斌,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朱湘频,镇长助理洪树伟任副组长,规划办刘鹏程、纪检监察室曾石平、国土所林晓峰、中心镇建设办陈灼棠及规划办主要工作人员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规划办,负责开展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刘鹏程同志兼任,副主任由曾广山同志兼任。

(二)村级村庄规划领导小组:由村支部书记任组长、村主任任副组长,村副主任任专门联络员,成员包括村委成员及各经济社社长。

二、职责分工

(一)镇级村庄规划领导小组:负责跟踪、协调、监督村庄规划的有关工作;

(二)规划办:负责编制技术要求和单体农房标准图集、1

提供基础资料、制定建房指引和审批程序,并负责规划成果初步审查;

(三)国土所:负责协调村庄规划土地利用有关事宜;

(四)中心镇建设办:负责对村庄规划设计单位资格审查,协调规划设计简化招投标工作;

(五)监察办:负责对村庄规划设计单位的资格审查,监督、协调规划设计工作,简化招投标工作;

(六)财政所:协调、核拨规划经费事宜;

镇级村庄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落实规划经费、委托设计单位、组织规划方案及成果公示、村民对规划方案提出重大异议时组织论证会、初步审核规划方案、协调规划矛盾、报送方案审查、报送成果审批;

(七)村、社二级村庄规划领导小组:配合规划调研、组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收集村民意见及建议、协调村民矛盾,统一村民思想;

(八)设计单位:驻村调研不得少于2天,充分听取村民意见,结合上层次规划和编制成果要求编制方案,完善成果。

三、进度安排

全镇共有行政村45条,需要编制或修编的共有45条,全镇编制进度分3批次完成,从现在起至明年3月完成,每3个月左右为一批,前两批规划设计各20条村庄,第三批有5条村庄,由3个以上设计单位进行设计。

四、资金来源和招投标方案

(一)资金来源由镇中心镇建设专项经费中落实解决;

(二)招投标方案:根据区政府、区规划分局的有关文件要求,采取简化招投标环节,直接委托符合资质、技术力量雄厚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宣传,各村必须大力宣传城市规划法和村庄规划的重要意义,树立依法建设,依法管理的科学规划的观念,营造科学规划建设管理的良好氛围;

(二)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完成村庄规划任务。本次规划编制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各村、各经济社单位通力合作,才有可能既完成任务,又作出符合实际的规划方案,避免出现做出来的规划仅是“墙上挂挂”的现象,要实实在在地造福农村,这特别需要村、社干部及村民的支持和配合。早完成规划编制方案的村庄,优先办理用地规划手续。对村庄规划编制活动先进单位和积极分子给予奖励,对于态度怠慢,没有做好本身职责工作的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

花都区花东镇人民政府

村村庄规划方案 篇7

关键词:村庄规划,实效方法,流程,“四步曲”

1 背景

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 城乡规划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乡村地区的规划工作也得到更多重视。然而, 由于受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 我国的城市规划起步较早, 体系也已经较为完善;而乡村地区规划, 特别是村庄规划则显得相对薄弱, 呈现出较多的问题。这就亟需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优化村庄规划的方法。基于这一情况, 本文通过对大量的村庄规划实践工作进行经验总结, 以江苏省宜兴市湖父镇张阳村村庄规划为例, 对指向实效的村庄规划方法进行一些探讨。

2 村庄规划及其发展

2.1 村庄规划的发展过程

我国的村庄规划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逐渐完善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前, 相关工作基本是一片空白。改革开放初期, 第一次全国农村规划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 正式拉开了我国村庄规划的序幕。1993年,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和《村镇规划标准》出台, 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对村庄规划的具体内容提出了明确、系统的规定。在此之前, 村庄规划的研究和实践都还十分有限。此后, 在农村改革和“三农”问题受到重视的时代背景下, 同时受到西方相关理论、技术的影响和推动, 我国涌现出一系列的村庄规划研究。21世纪, 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理论影响的深入以及我国城乡统筹战略的提出, 城乡关系得到充分认识, 村庄规划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2008年《城乡规划法》出台, 村庄规划确立了自身的法律地位, 相关研究和实践大量展开, 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然而, 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 村庄规划的研究和实践较之城市规划仍相差甚远。以对《城市规划学刊》中相关文献的统计结果为例, 2000年至2012年间, 关于乡村地区的实证研究仅占3.9%, 远远低于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实证研究的89.3%。同时, 村庄规划作为规划学界的后起之秀, 规划方法多沿袭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 且形式类型十分庞杂, 还没有形成自身的一套体系, 实施效果也往往不尽人意。

2.2 村庄规划的主要问题

由于村庄规划的发展时间较短, 发展还不成熟, 其规划对象——村庄又有着完全不同于城市的特殊性, 因此当前的村庄规划出现了一些明显的问题, 究其实质可以归纳总结为两类。

2.2.1 针对性不足

村庄规划需要对农业性生产生活活动进行组织。一方面, 不但要对农民聚居点中的各类建设性空间进行规划, 也要关注农业区域、自然环境等非建设性空间;另一方面, 不同的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历史文化等造就了村庄不同的规划需求, 规划成果的不同用途和不同受众也对村庄规划有着不同的要求。

而在当前许多村庄规划中, 由于规划师受到传统城市规划思维模式的影响, 或受到经济、人员、技术等力量的限制, 往往忽略了非建设空间的规划和地域差异的考量, 忽略了规划用途和受众的多样性, 导致村庄规划无法针对性地解决当地农民和农村的实际需要, 甚至带来了生产生活不便、生态环境破坏和地方特色消失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归根结底, 以上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村庄规划没有真正针对村庄、村民来进行, 手法单一、批量生产、缺乏研究, 是村庄规划针对性不足的问题。

2.2.2 操作性不强

村庄规划需要对村庄多元主体在集体土地之上的建设行为进行管理和引导。但由于村庄建设的实施主体十分多样, 土地权属较为特殊和复杂, 这就要求村庄规划不能采取城市规划“统规统建”的传统方法, 而是要进行更多的沟通协调, 探索更灵活的规划编制方法, 才能有效实施。与此同时, 由于村集体、村民对村庄规划的认知有限, 对规划内容的接受度和理解力不高, 因此将村庄规划的图文成果真正落实为建设成果也更加困难。

而在实际的村庄规划中, 一些规划人员或对村庄的认识仅停留在物质层面, 或对农民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往往忽略了村庄自组织行为的复杂性和土地制度的特殊性, 忽略了多样化实施主体的多样化需求, 导致规划成果脱离实际、不受理解、无法实施, 最终流为一纸空文。

归根结底, 以上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村庄规划没有深入农村和农民, 缺乏协调、引导不力、可读性差, 是村庄规划操作性不强的问题。

2.3 村庄规划的优化方向和路径

2.3.1 优化方向

从针对性不足的问题出发, 村庄规划在针对性上的优化应当重点注意几个方面:针对农业生产, 即考虑村庄产业发展的空间和方向;针对农民生活, 即考虑农民的生活习惯和提升需求;针对自然环境, 即考虑村庄的生态保护和利用;针对历史文化, 即考虑民俗、传统和乡土特色的传承和塑造;针对规划受众, 即考虑规划成果的实际用途和表达方式。

从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出发, 村庄在操作性上规划的优化应当重点注意几个方面:提高灵活性, 因地制宜地确定规划的内容、深度和设计手法, 便于发挥规划作用;提高可读性, 根据对象变换规划的表达方式, 便于理解规划内容;提高开放性, 多与村庄的各类建设主体进行沟通和协调, 便于展开规划实施。

2.3.2 优化路径

综合以上两点, 村庄规划要向着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方向进行优化, 其路径是要探索形成“实效指向型”的村庄规划方法。所谓实效, 包括“实”和“效”两个概念:“实”是指针对村庄实际, 以解决问题、满足需求为根本进行规划;“效”是指能够操作和实施, 最终达到规划目的、实现理想效果。

实效指向型的村庄规划方法是贯穿于整个规划过程中的, 在每个规划步骤都需要以“实效”为指向, 灵活变通具体的规划手法和内容, 从而达到提高村庄规划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目标, 为村庄建设和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

3 实效指向型的村庄规划方法——基于案例实践的流程化解析

3.1 实践探索的案例背景

实效指向型的村庄规划方法是在大量村庄规划实践的经验中不断总结得出的, 并集中在个别案例上进行了探索和应用。现基于《江苏省宜兴市湖父镇张阳村村庄规划》的典型案例实践加以解析。

《江苏省宜兴市湖父镇张阳村村庄规划》是在2013年住建部村庄规划试点工作下, 作为江苏省试点展开规划的。张阳村地处宜兴市南部山区, 坐落在风景优美的阳羡景区入口处, 村域面积14.1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约2400人, 下辖14个自然村。村庄以苗木和茶树种植为特色产业, 村民收入水平较高, 设施配套条件也较好。但村庄也面临着产业发展停滞、建设水平较低、空间布局零乱等问题, 发展和建设进入了瓶颈阶段, 亟需规划引导实现全面提升 (见图1、图2) 。

3.2 规划方法“四步曲”的流程化解析

由于实效指向型的村庄规划方法是基于规划流程的方法改进和创新, 紧密融合于村庄规划的工作步骤, 适合采用流程化解析的方法进行说明, 可以总结为村庄规划的“四步曲” (见图3) 。

3.2.1 第一步曲:系统分析村庄, 确定规划重点

村庄是村民生产生活的基本场所, 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人居系统, 故而村庄规划也应是综合的, 必须具备系统性的规划眼光。在规划前期, 首先要用系统的观念去认识和研究村庄, 在对村庄人居系统的解构中展开现状分析。

与此同时, 由于村庄规划涉及内容较多, 如果面面俱到, 则内容庞杂且没有针对性。村庄规划其实不应追求规划内容的全面性, 而是要通过系统分析找到村庄的实际需求, 有所选择地进行编制, “有所编、有所不编”, 以保证规划更具针对性。

张阳村村庄规划中就采取了这样的思路。在现状分析时, 一方面从系统的观念和全域规划的理念出发, 综合地考察村庄的现状情况;另一方面将张阳村的村庄人居系统分解为自然、人、社会、产业、空间、支撑六大要素, 深入地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解读各人居系统要素的优势、劣势和相互作用关系, 找到系统提升的关键, 认为张阳村目前人居环境的症结主要集中于产业、空间、支撑三个方面, 从而明确了张阳村人居系统提升目标是:在产业引导下优化空间、整治环境、塑造特色、完善支撑。

在此基础上, 规划对一般村庄规划的总菜单内容进行梳理, 只选择了其中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引导、建设空间整合、村庄环境整治、特色风貌塑造与引导、公共服务设施布点与建设、道路工程规划、市政设施规划、综合防灾规划等9项工作为本次规划的主要内容, 针对性地展开规划编制工作 (见图4、图5) 。

3.2.2 第二步曲:区别实施主体, 确定规划思路

在确定规划重点的基础上, 村庄规划应根据相关内容实施主体和方式的不同, 确定差异化的规划思路, 在不同规划内容编制的深度和弹性上区分出明显的层次性和差异性。

对于具有较强公共性和具有一定进度要求的规划内容, 一般由县市或镇村主导实施, 实施要求较为严格。此类规划内容应当采取较为刚性的编制方法, 严格控制相关指标, 达到指导实施的深度, 用以保障规划实施的成效。

在张阳村村庄规划中, 对于镇村主导实施的内容编制了具体详细的“实施工程”, 如道路建设工程、公共服务配套工程等, 详细说明实施方法, 严格规定实施效果, 并针对实施工程的具体内容进行投资估算, 对各类建设的名称、规模、单价、内容及出资方式都进行了详尽的安排, 使实施工程更具操作性 (见表1、图6) 。

对于迫切性较弱、自主性较强的规划内容, 实施主体一般为村民, 对实施成果的要求也不是完全硬性的。此类内容则可以进行引导性规划, 在编制表达上应具有一定的弹性, 编制深度也可有所降低, 给村民留有自主建设的空间。

张阳村村庄规划中, 对于相应内容就运用了引导性规划方法, 如产业升级引导、村庄风貌引导等。例如, 规划对村庄的建筑、绿化等采用“模式设计+分类引导”的形式, 在控制总体原则和方向的基础上, 分类给出改造、建设的模式设计, 引导实施操作。这种方法能够从宏观上引导控制村庄建设, 形成较为和谐的整体风貌;便于直接借鉴和采用, 提高实施效率, 优化实施效果;还留有一定的自主空间, 有利于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 让村民在建设家园的自觉过程中塑造出乡土特色。

3.2.3 第三步曲:根据地方特点, 确定设计手法

在确定规划思路之后, 还要进一步展开深入、具体的规划设计, 以指导和展示村庄规划的建设效果。

村庄规划应始终把保护和塑造地方特色作为规划的重点, 针对村庄实际, 主要从保护山水田林自然风貌、弘扬历史文化、彰显建筑特色着手对村庄进行设计, 让平原地区更具田园风光, 丘陵山区更具山村风貌, 水网地区更具水乡风韵。通过针对性的规划设计, 避免“千村一面”和村庄小区化 (见图7) 。

在张阳村村庄规划中, 规划顺应村庄西高东低的地势条件和带状形态, 控制建设空间和生态空间的边界, 延续了村庄的自然生长模式。在对建筑、绿化、景观等元素的设计中, 融入了当地的苗木产业、茶文化和道家文化, 从细节中展示张阳村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与此同时, 引导广泛种植乡土植物——茶、竹等, 采用传统的建造材料和技艺, 打造生态、乡土的村庄景观, 形成张阳村独特的村庄风貌。

在空间规划方面, 传统规划普遍偏重总图设计, 在村庄规划中其实是不利于思路表达和项目落实的, 而应从村庄规划向村庄设计转变。村庄设计即是从人视景观角度出发, 以人在村庄中的空间感受为基础, 针对村庄各主要场景提出绿化配置、建筑整饰、小品设计等方案, 以场景式设计拼图成规划方案。这种方法直观明确、利于理解, 而且便于落实到项目进行操作实施。

张阳村的空间设计就采用了这种组合式设计方法, 即将平面图和人视角度效果图相结合, 生动地表达村庄各个建设、改造节点的设计方案, 实施效果显而易见, 实施操作也更加简明易懂 (见图8、图9) 。

3.2.4 第四步曲:针对规划受众, 确定表达方式

村庄规划的最后一步, 要准确地将规划工作的成果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 才标志着规划的最终完成。村庄规划应当针对不同的受众, 形成多样化的成果形式, 以加强规划的可读性和操作性, 具体包括面向专家的技术性成果和面向农民的公示性成果。其中, 技术性成果用于规划审查、报批和管理, 一般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说明书和基础资料汇编等, 表述应当专业化、正规化;公示性规划成果则主要供村民讨论和反馈, 应当使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活泼亲民的形式。同时, 各类成果的表达都应当尽量简明扼要, 抓住规划的核心内容, 针对不同的受众加以有侧重的精炼, 才能够更加明确、有力地指导村庄发展。

张阳村村庄规划在技术性成果上探索创新了“技术简本”的成果表达形式, 代替传统的“规划文本”, 由最为核心的文字和图纸组合而成。“技术简本”以精炼规划内容为目标, 以条目化语言为突出特点, 对村庄的关键性控制要求和项目建设要求作出表述, 以严格规范村庄的建设和发展。此外, 其他技术性成果以说明书、附件的形式出现, 也全部避免冗长, 参考条目化的表述方法, 言简意赅地表达了规划意图。

张阳村村庄规划的成果中, 还包含了一套“规划公示图”作为公示性成果。规划公示图浓缩为6张宣传图纸, 运用生动的漫画和活泼的语言, 将规划的核心内容通俗、直观地用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传达了出去, 为村庄规划深入人心、落到实处提供了一种保障 (见图10) 。

3.3 实效指向型村庄规划方法的实践效果

实效指向型的村庄规划方法当然要用实践的实际效果来检验。在张阳村村庄规划的实践中, 这套方法得以进一步探索和应用, 同时也得以在实施过程和结果上检验成效。

目前为止, 张阳村村庄规划的实践效果良好, 且从规划到实施都有所体现:在规划的开展过程中, 就由于开放互动获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和认可;在住建部评选中, 规划由于理念、方法、内容等方面的创新获得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并取得了全国第一的好成绩;在此后的规划实施中, 由于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 推进十分顺利, 也获得了地方上和村民们的大力支持。目前, 张阳村已按照规划展开了部分道路的拓宽修复、农贸市场的改造、建筑环境整治等多项工程, 并逐步推进当地产业升级发展。在此过程中, 规划的各项引导控制目标和项目工程实施都在预期范围内逐步实现和推进, 实效指向型规划方法的良好实践效果正日益显现。

4 结语

实效指向型的村庄规划方法是从村庄规划的实践中总结而来, 也在村庄规划的实践中得到了检验, 有效地提高了村庄规划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套方法本身就不是一成不变的, 需要规划师在实践中灵活利用方法、变通具体手法, 为特定的村庄提供特定的规划服务。

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村庄规划面临的诸多困难, 例如:村庄农地和建设用地的权属关系较为复杂, 数据量较大, 且地籍资料不全, 梳理清楚较为困难;村庄规划主体的多样性带来意愿多样化等问题, 村庄规划的沟通协调难度较大, 工作量也更大;同时, 由于村集体的规划实施能力十分有限, 村民的规划实施又带有较强的随机性, 村庄规划的实效性难免不能完全得到保障。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 村庄规划的困难还加入了种种其他问题, 如城乡关系的处理、土地制度的冲突、人口流动的复杂、产业发展的交叉等等。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展开新的思考, 在新形势下, 村庄规划还有待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同时前进, 不断在提高实效性及其他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和总结。 (本文为“第一届全国村镇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优秀论文)

参考文献

[1]黄建中, 刘媛, 桑劲.2006—2011年间《城市规划学刊》的统计及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 2012 (3) :53-62.

[2]葛丹东, 华晨.适应农村发展诉求的村庄规划新体系及模式建构[J].城市规划学刊, 2009 (6) :60-67.

村村庄规划方案 篇8

细沙村距县城68公里,海拔1480米,四周高山环绕,沟壑纵横,居于大山深处。过去,这里的人们一年四季仅凭几亩薄地种植马铃薯、玉米等维持生计,全村27个村民小组只通简易公路,户间道路等级低、质量差,弯急、路窄、坡陡,路面坑洼泥泞,基础设施落后成了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就连人畜饮水也十分困难,人居环境没有得到治理。

随着扶贫项目的实施,细沙村被列入整村推进扶贫村。木杆镇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由扶贫、财政、农业、林业等部门组成的工作组深入各村民小组和农户实地调研,在充分听取村社干部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结合《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制定了细沙村整村推进项目实施蓝图。共投入扶贫资金100万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饮水工程和户间作业路,主要采取政府出资购买材料,群众投工投劳,完成要求后,再由政府组织验收。此工程一实施,立即得到群众的响应和支持,群众的积极性很高,除政府给的水泥和沙子外,他们还自己出钱买材料加宽路面,现在车子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了。

路修好了,人们告别了稀泥路,下雨天相互窜窜门,再也不用穿水鞋了,现在可以和城里人一样,穿着拖鞋出门,不愁弄脏鞋和裤子,到地里干点活儿也方便多了。

依托木杆镇的立体气候,镇党委、政府在充分征求群众的意见后,将整村推进项目中的70万元扶贫资金用于帮助群众发展方竹。为了保证方竹苗的成活率,木杆镇选择在当地的两个苗圃基地银吉和漂坝购苗,并强调群众要按时、按质打塘栽种。

在种植过程中,木杆镇还邀请技术人员对群众进行竹类资源现状、发展前景和育苗、林地选择、管理、病虫害防治、科学采笋、护笋养竹等技术培训,镇村干部也对群众关心的苗木选择、整地打塘、栽植、幼林抚育等进行实地示范。目前,细沙村规划的9000亩已基本种植结束。

木杆镇细沙村在扶贫整村推进项目的扶持下,道路亮堂了、用水方便了,发展前景一片大好。要不了几年,细沙村的山会更绿,群众的腰包会更鼓,大家的生活会一天比一天红火。

(云南省大关县财政局王安才、徐仲琼供稿)

责任编辑:欣闻

上一篇:送你一个微笑教案下一篇:恒大地产集团劳动纪律管理制度(2015修订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