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考试优秀作文题目及

2024-08-13

高三考试优秀作文题目及(精选12篇)

高三考试优秀作文题目及 篇1

“磨”,既有摩擦、磨合的意思,也有研磨、打磨的意思,还有磨练、磨砺的意思„„有时候,“磨”能带来精致;有时候,“磨”代表一种慢生活;有时候,“磨”代表着没有效率„„

请以“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今年海淀区的作文试题挺有意思,小作文的话题个个都是当前的社会热点,大作文反而避过了热点问题,回归到命题的正统命题方向上来。跟小作文遥相呼应的是大作文的命题思路也相当开放和朴实。不再像2013年的“为你亮起一盏灯”抑或2012年的“一年好景君须记”那样带着浪漫和抒情色彩,而是回归到理性思考的路数上来。

如果作文题目仅仅给一个字“磨”,那么估计会有不少的同学要在审题上花费相当的时间来揣摩出卷老师的思路,也有不少的同学会在着急之下跑题或偏题。然而本着作文的改革在于不在审题上设置过多的障碍的原则,海淀区在这次作文题目之前给了一段相当明确的导语,大大省去了学生们审题的麻烦。不管是“磨合”还是“磨砺”,都是高三的学生们相当熟悉的作文话题,甚至,“慢生活”这个导语中提到的写作方向,人大附中的语文老师们在去年当做作文题目就给学生直接练过!“磨合”这个话题,大家上网搜一搜,相关的作文题目和范文简直到处都是,写起来自然难度不大,每个同学都可以各写所好,尽情发挥了。

综合起来讲,今年海淀区的作文命题思路是相当明确的,不管是小作文还是大作文,都没有在审题上给学生制造障碍,尽可能地让学生把时间用在后面的具体写作上,而不是跟作文题目较劲。那么,这就意味着虽然作文变成了两个,但是作文的审题入题难度明显降低了。既然大家都不跑题偏题了,那大作文的竞争力在哪呢?如何才能在常见的作文题目下让自己的作文具有竞争力,作文分数远远高过其他同学呢?这次作文命题,对我们高三的学生们下一阶段的复习又有什么影响呢?如何在接下来的这个寒假利用好时间,在语文上作进一步的努力和冲刺呢?

首先我建议大家,要利用寒假的时间,对自己掌握的作文素材进行整理和更新。看看在自己目前经常用到作文材料里,哪些是老生常谈,哪些是语文老师已经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果断抛弃!尤其是一些特别老、特别常见的科技类、体育类素材,语文老师在判卷的时候简直一看到就开始头疼了!亲爱的理科学霸们,果断抛弃掉这些材料,另辟蹊径吧!利用寒假这最后一段比较集中的时间,积累一些热点的、新颖的、人文的、哲思类的作文素材,给自己做一个“素材集锦”,整理成一个专门的文件夹,最好能利用各区的期末作文题目,尝试用这些素材写一些片段。既可以练笔,又可以积累片段作文,以备下学期不时之需。

其次,尝试在现有的写作立意的基础上做些深入,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写一些常识类的观点,如:不经过磨砺,就难以成功。试问这样的道理阅卷老师难道不知道,还需要你写给他吗?所以,审完题目以后不妨深入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往下追思,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

再次,写议论文,关键在于论证。许多同学写作文的时候,仅仅是把自己知道的相关事例堆积在一起,成为论点加故事的问题不明的一堆东西,很难给阅卷老师一个好印象,毕竟议论文是要以理服人的,所以还需要掌握多种论证手法,能通过清晰的论证来说清楚自己的观点。

高三考试优秀作文题目及 篇2

“我在考试前和考试过程中很紧张, 尿频、腹泻。有一次化学月考60分钟, 我上了四趟厕所, 平均15分钟去一趟。结果, 最拿手的化学考得一塌糊涂, 别的科目就更别提了。我真担心啊!平时学得再好, 考试时发挥不出来有什么用呢?”

这个事例是过度考试焦虑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的心理是相当焦虑、紧张的, 这种不良情绪使得大脑丧失了对知识的检索能力, 导致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得到正常发挥。学生本人、家长和教师对此种现象焦急万分, 却又无可奈何。

许多人认为, 学生对考试产生紧张心理是正常现象, 可以督促他们学习, 但这是对于大多数学生出现的轻度考试焦虑状态而言的。过度的紧张 (中度、重度焦虑) 和一点紧张感都没有的懒散状态 (过于镇定的状态) 对成绩的提高则有阻碍的作用。

为解决此问题, 我们在第一次模拟考试 (3月份) 之后, 先后对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10届和2011届应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

一、对象

调查对象为辽宁省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10届和2011届应届毕业生。其中对2010届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 而对2011届学生进行了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包括心理健康课及活动课、讲座、心理咨询热线、心理信箱、个体咨询、团体咨询等。

二、方法

对两届高考考生进行抽样调查, 主要通过封闭式问卷和开放式问卷两种方式, 封闭式问卷采用考试焦虑量表进行测量, 开放式问卷测查考生考前心态, 两种问卷分别采用统一的指导语。

三、结果

2010届毕业生中, 有79%的学生处于不同程度的焦虑状态, 大部分同学处于轻度焦虑状态, 但是中度焦虑和重度焦虑也占了不小的比例 (17.4%) ;2011届应届毕业生中, 有71.3%的学生处于焦虑状态, 主要是在轻度焦虑之中, 镇定状态的比例有所上升, 中度焦虑和重度焦虑的有所下降, 占10.3%。对两次结果进行差异检验可以得出:镇定和中度焦虑情况差异非常显著 (P<0.01) , 镇定状态的比例上升, 而中度焦虑的比例下降;轻度焦虑和重度焦虑的情况的差异不显著 (P>0.05) 。

四、讨论

从对统计结果的差异性检验中可以看出: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后, 对中度焦虑的学生产生的效果特别明显, 基本可以调整认知水平, 改变焦虑心态。镇定状态的人数有了显著的增加。轻度焦虑的人数变化不明显, 但是轻度焦虑有利于学生水平的正常发挥。重度焦虑的情况差异不显著, 所以对于重度焦虑的学生应该特别关注, 加以个别辅导, 只通过团体教育、咨询取得显著改变的可能性不大。

调查中发现镇定中的低分状态表现为对考试报有无所谓的态度, 轻视考试, 过高估计自己的水平, 过低估计试卷的难度, 从而造成无谓的丢分, 实际水平的发挥也受到影响。轻度焦虑状态的特点是考试前后紧张焦虑程度较轻, 基本上不影响复习、身体健康及正常应考, 尤其是镇定状态中的高分及轻度焦虑中的低分 (即16~35分) 更有利于学生在重大考试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 甚至超常发挥。中度焦虑状态的特点是在考前较长一段时间内感到紧张、害怕和焦虑, 复习效率降低, 睡眠、饮食受到影响, 这种状况在必要时可求助于心理咨询。这部分学生和处于镇定状态的学生是发挥极不稳定的群体, 也是最具发挥潜力的群体。如能认真、及时地进行心理咨询, 调整其认知, 使之形成积极的认知方式, 提高成绩是完全有把握的。处于重度焦虑状态的学生, 则需要重点关注和调整。

过度考试焦虑的具体体现是:在备考和应考过程中心情高度紧张、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烦躁, 严重者还会出现眼花、耳鸣、头痛、脑晕、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处于僵滞状态, 有的人还会伴随呼吸困难、尿急尿频、甚至呕吐、腹泻等症状。

造成考试焦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包括社会、学校、家庭所施加的外在压力和学生处于青春期的敏感心理。首先,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 要求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 而高考对大多数学生来说, 又是唯一的出路。社会各种媒体都高度关注高考, 无形中给学生的思想施加了压力。其次, 学校为了提高声誉, 往往有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于是老师便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 占用了学生大量用来放松、缓解压力的时间, 从而加大了学生的压力。再次, 家庭是施加压力的主要方面, 父母由于望子成龙心切, 对子女期望过高, 同时又不懂得教育方法, 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要求, 总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对比, 单凭孩子的学习成绩, 就轻易给孩子下定论、评价孩子的努力情况,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最后, 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不正确的调节方法才是问题的关键。生理方面:有的同学由于紧张, 夜不能寐, 造成身体健康水平下降, 加之不会调整放松身体, 往往用睡眠的时间来学习, 结果上课时精力无法集中, 顾此失彼, 得不偿失。心理方面: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内心体验丰富而深刻, 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 开始关注自己的前途命运,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过大时, 就容易产生情绪上的困扰。当成绩上升或下降之后, 不能正确地归因, 找不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结果陷入情绪的恶性循环。

五、对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考试焦虑”的形成也与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及学生本人的认知特点密切相关。矫治“考试焦虑”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对高三学生进行“考试焦虑”的诊断, 通过问卷测试, 学生可了解到自己的“考试焦虑”症状, 从而引起学生及老师的高度重视。

2. 测试之后, 面向全体学生举办讲座。目的是调整学生的认知, 使之明白自己到底处于怎样的状态, 了解引起焦虑的原因及克服方法。

3. 讲座之后, 面向中度及重度焦虑的学生进行团体、个体咨询及放松训练。

具体步骤

1.由于焦虑与放松是对立的, 有焦虑就不能放松, 放松了, 焦虑就不出现。所以, 首先对中度和重度焦虑的学生进行身体放松训练 (根据学生的感觉调整次数) , 每次30分钟。学生可感觉到放松带来的愉快, 与紧张形成鲜明的对比。

2.学生感受到放松带来的愉快之后, 再对他们进行克服“考试焦虑”的认知小练习。练习旨在帮助、引导学生与曾经有过的不合理想法进行斗争, 通过自我辩护和理智思考、回答, 学生会形成新的信念, 找到自信, 摆脱情绪中的焦虑成分, 从而, 建立起有利于考试发挥的合理信念。

3.在以上基础上, 对重度焦虑的学生进行个体咨询与系统脱敏训练, 使身体症状消失。即通过特定的“考试焦虑”假定程序引导学生尽量想象考试的情景, 当感受到身体的某些部位紧张时, 立即进行放松训练, 直到紧张消失为止。并教给学生心理调节和应考的方法, 以随时排除各种刺激与不良情绪。

4. 在高二年级期末进行考试焦虑测试。本着预防重于治疗的原则, 在高二阶段通过心理健康课以及团体、个体咨询等方式将考试焦虑程度减轻到最低限度, 保持最佳状态, 使学生愉快地学习, 以积极的心态迎接高三阶段的考验。

5. 各班召开家长会, 调整家长心态, 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考前工作。

六、教育设想

通过调查分析, 在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对高三考生的考前心态辅导还应更细致、更有针对性, 尤其对处于镇定状态和重度焦虑状态的学生要做好防治工作, 以便他们能处于最佳的应考状态。

参考文献

[1]Helen Kennerley.施承孙, 宫宇轩, 译.战胜焦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2]王玲, 刘学兰.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8.

[3]赵守盈, 叶苑.学习心理自测与咨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高三考试优秀作文题目及 篇3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权威;价值澄清;价值反思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183(2011)08-0017-03

自有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文题目就成了人们关注的重头戏。作文作为文化与政治的综合体,折射出道德观和教育观的变迁。历经数十年,纵观高考作文题目,无不承担着选拔人才与体现价值观教育的双重作用。教育在发展,而作为教育思想与价值观浓缩体的作文恰好折射出了教育者的目的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文题目的变化不仅反映了政治与经济的变革,也反映出了道德与文化的发展。对作文题目发展过程的反思是必须的,从反思中重生也是唯一的。

一、从高考作文题目的发展历程解读高考价值观的变革

让我们回顾一下60年来高考作文题目的变迁:从1951年第一道高考作文题《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的工作》到1965年《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文革前的作文题大都以政治话题为中心;从1979年《第二次考试》到1986年《树木、森林、气候》,作文题大多以环境为中心;从1990年《玫瑰花有刺》到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作文题多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心;从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到现在,作文题多以开发与创新为中心。可见,作文试题正在一步步与生活结合,与学生的道德发展结合,向着一个更加合理、包容、和谐的方向靠拢。不同时期的国家政权有不同的目标、教育者有不同的目的,因此也就有着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折射在高考作文题目上,大体可以分以下三个阶段:

1.价值观“权威”预设

新中国成立以后,保证政治稳定是国家头等大事。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教育的变革都要以政治为中心,为政治服务,确保政治局势的稳定。作为一种工具,作文题目难以避免地会体现这种社会价值倾向。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教师成为了学生价值观的“权威”,学生只能在既定的价值观范围内作陈述。因此,这一阶段的学生只需要按照要求解读题目所想要说出的道理,也就是借用学生的嘴说出权威者的意愿。例如:1978年的高考作文《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就是一个政治立场鲜明的题目。当时,刚刚经历了拨乱反正的中国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怎样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了政府的头等大事。考生如果没有在这个范围内作答,就会被视为跑题。限于这个既定的范围,考生就不能想到:速度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或者是一个世界共同问题等等。这种基于价值观“权威”预设的主观试题,除了能选拔迎合国家政策的解读者外,对于学生的道德发展与社会价值判定的评价功能也就所剩无几了。

每个问题都有自己的历史背景,一味批判这种以价值观“权威”预设为中心的高考作文命题是不合理的,要消除“权威”也是不可能的。主张价值多元的著名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把教师当作课堂的“煽动家”,反对“教师权威”,主张“价值无涉”。他宣称,生活没有先知的时代,对先知的等待将进入永恒的黑夜。但其实,这样的思维方式也是以“先知”的姿态来预设某种价值判断,因而是自我矛盾的。真实的教育情况告诉我们,任何价值观教育本身都依赖于一个前提预设,即雅斯贝尔斯所言的“对权威的信仰”。“对权威的信仰是教育的唯一来源和教育的实质”(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53页),在雅斯贝尔斯看来,正是这种对权威的崇拜与信仰才使得个体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习得了文化与历史传承下来的精髓,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空间。

因此,价值观教育的“权威”预设阶段是道德教育的必经之路,辨证地看待“权威”,不迷信权威才是明智之举。高考作文题目的改革之路也是从“权威”出发,但是这种价值观与道德教育思维的历史传递会使“权威”在慢慢消解的同时而产生出新的价值观。

2.价值澄清与理解

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的大发展,我国经济突飞猛进,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同时随着国门的打开,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反映在高考作文题目上,就是出题者“权威”意识的淡化和价值观澄清与理解的加深。例如,1983年高考作文题《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以及随后几年对环境的关注,1989年对高考填报志愿问题的关注,就反映了出题者对除了政治和经济发展之外的现实生活的关注,尤其是90年代以后对个体价值发展问题的关注。此外,关注方式的变化也很显著,考题以故事比拟居多,但其中也掺杂着既定道德观念的论述。比如1996年的高考作文给出两幅漫画《给六指做手术》和《截错了》,要求考生必须写议论文。考生在思考、写作过程中,个体的价值观点逐渐得以澄清。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价值澄清”理论是对价值观教育知识化的一种纠正。其代表人物拉斯思提出了学校价值教育过程的三阶段七步骤。第一个阶段是“选择”,包括自由的无强迫的选择、从多种可能中选择,慎重考虑后果后的选择三步骤。如1998年作文题目《妈妈只洗了一只鞋》,要求为这个故事续写,这个题目有很大选择空间,考生可以从多种可能中选择。第二个阶段是“珍视”阶段,主要包括珍视自己的选择、乐于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并愿与他人分享。相对于高考作文题目就是对自己选择的价值观的原因论述。第三个是“行动”阶段,就是把自己选择的价值观变成自己的生活方式。这对于高考作文出题来说是一个难点,也是整个德育的难点,考生可能为了取得高分而故意写出与自己实际情况不符的价值观。

高考作文命题中体现的价值澄清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让学生自己思考的目标。其实,价值澄清理论强调的不是具体内容,而是要将其作为一种策略、方法和过程。其核心就是从生活出发,以小事引发学生的思考,不断地论证自己价值观的合理性。这种提倡反思的精神为高考制度的改革开辟了道路。但我们还得注意到,这种价值澄清与理解是有原则的“宽容”,是在价值观权威预设下的包容,否则对个人价值观一味毫无挑剔地接受,就会使人陷入到价值相对主义的立场。

3.价值反思与构建

价值反思阶段是道德发展与形成的重要阶段,“反思”不仅是对既有价值观的思考,也是对“自我”与“周围”关系的体认。这种反思是基于道德认知发展趋于成熟的基础上而产生的,是经道德情感的触发,是道德行为把握的重要手段。这个过程讲求“体悟”,即体验和领悟。“体悟”既是人借以把握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重要手段,又是人获得自身认识的独特途径。“体悟”既然是对事物的生命体验和领悟,因此在价值观教育中,不能被体悟的东西是无法把握的。我们通过体悟文化传统来接续文化传统,通过体悟社会历史来融入社

会历史,通过自我体悟来占有我们自己。(王葎:《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第196页)2004年有一道高考作文题目《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就充分反映出对生活的反思与体悟。又如今年广东省的高考作文《回到原点》就颇具哲学意味,开放的思路能让考生自由发挥。价值反思过后,个体就会对某种价值观产生认同,这种“价值认同”的构建是作为社会主体的社会成员对社会价值体系在事实上的承认与肯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直接、一致性感受,它同时具有转化为价值行为的趋势与取向。

高考作文题目的改革体现了考试与教育价值观的转变,每年对高考作文题目的热议更是大众价值观的综合体现。高考作文是高考中最大比重的主观试题,没有标准的答案,没有标准的评价体系,就像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个体的差异性表现一样,没有是非与对错。但是,作为选拔人才的工具,高考的公平性是第一位的;在注重了公平性后,其价值意义就显得至关重要。社会在发展,各种各样思想的植入,已经对教育和考试的价值观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在这个寻求个性、崇尚标新立异的社会,各种思想冲突都会发生。高考作文题目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价值取向的变化,即可见一斑。

二、高考作文命题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道德发展水平

高考主观性试题最根本的目的是考察学生思维能力的运用以及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价值观。如果题目一味寻求考生对国家政治的关心、对国家政策的高度赞扬,就失去了其本质意义。如果出题人在出题时就已经预设了答案,那么,这样的考试既看不出考生的能力,也看不出考生的真实想法。

同时,考题的立场判断也是阻碍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绊脚石。生活中有许多既定的价值观,但是这些价值观是有待商榷和讨论的。考察一个人思维能力的重点,不是看他选择了哪种立场,而是怎样去论述自己的立场。例如:2011年江苏的考题《拒绝平庸》,就帮学生选择了立场,即平庸是应该拒绝的,如果谁选择了拥抱平庸那就是跑题。还有全国卷《期待成长》等等都没有把握住考试的真谛。须知,真正的价值观发展是在“无预设前提”下寻求意义的。

2.提高作文题目的凝聚力与反射性

作文题目的凝聚力要求考题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更要具有一种反映问题的功能。反射性是指,题目具有深刻的生活哲学意味,能引发大众或个体的深思,甚至能改变其道德行为。因此,试题不能只为反映生活而失去其深层的涵义,例如,2011年辽宁的作文题目《如何看待高晓松酒驾案》,先不论有些考生不认识高晓松为何人、干何事,就从生活的凝聚力出发,这个题目显然使学生一头雾水,谈高晓松酒驾事件还不如谈药家鑫事件有意义。实现对文化与历史的高度浓缩与提取,是命题者的职责与能力所在,只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懂得教育的规律,才会懂得作文题目的价值观意义所在以及如何合理呈现这种意义。

3.兼顾作文命题的价值观教育与选拔功能

高能力的人,可能是低品质,也可能是高品质;而低能力的人,可能是高品质,也可能是低品质。新时期的考试制度要做到既能反映价值观教育,又能选拔人才是很困难的。但是要解决高考作文命题“没内涵、偏难怪、说大话、没新意”的尴尬,就必须努力解决好这个问题。其实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首先必须注重对个体“价值意识”的培养,这既是人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也是人对于共同需要的共识,这种共识就是一种“共同精神”。高考作文要想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就必须准确把握这样的辨证关系:题目既具有价值观教育意义又有难度设置,而难度的设置要有利于引发考生价值观的反思与构建。

届高三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 篇4

5.直播带货能够起到蝴蝶效应

直播带货能够起到蝴蝶效应。4月10日晚,罗永浩在抖音直播间一分钱义卖湖北脐橙,12.3万件湖北脐橙11秒售空。网友们刷屏为湖北加油,为秭归脐橙点赞。此外,罗永浩在本场直播中还推荐了一批湖北企业产品。以抖音为例的一些视频直播平台,正借助短视频或直播的方式,售卖湖北特产,助力当地产品销售和企业、农民增收。(来源:江苏经济报北齐安)

6.带的是货,暖的是心

4月13日晚,在首场以“湖北冲鸭”为主题的直播中,“带货女王”薇娅、知名艺人吴倩在人民日报客户端、淘宝直播、人民日报微博平台同步直播,不到1小时累计带货“鸭货”单品超过50万盒,所有鸭脖鸭掌等均一上架就秒光,有网友调侃说“武汉未来10天的鸭子都被抢光了!”

高三语文十道作文题目及点拨 篇5

【1】以“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审题立意

在构思立意、谋篇布局之前,首先须寻找生活中的“暖”,暖色调,暖的感觉,暖流。生活中,我们时常可感受到暖意,它们往往来自亲朋好友。每每在我们感觉寒冷之时,这样的暖意温暖了我们,像是暗夜里的路灯,像是冬天午后的一道暖阳,像是寒天里的一杯冒着香气的热巧克力。而放眼周遭生活,其实有人的地方就有温暖,人流中总涌动着暖流,它们让生活变得温存而美好,它们让我们对窗外的明天充满了期待。

“暖”总让人期待,“暖”总不为多。“暖”意不难识别,“暖”意很难伪装。轰轰烈烈中有“暖”,平平淡淡中也有“暖”。“暖”的获得有时很难,有时也很简单。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一边呼唤着“暖”,一边却用“冷”装饰、武装着自己。

所以,其实“暖”字中包含了太多,值得我们去思考。

【2】请以“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童,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审题立意

这篇命题作文的题目虽然只有一个字,而且很形象,但审题时一定不能掉以轻心,首先应明确“网”的词典义:(1)用绳线等结成的捕鱼捉鸟的器具;(2)像网的东西;(3)像网一样纵横交错的组织或系统;

(4)用网捕捉;(5)像网似的笼罩着。其次必须清楚这里的“网”以比喻义和象征义为主。第三,要打开思路,联系社会现实,找出与“网”有相似点的事物与现象,写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对“网”有独特感受的文章。

这篇只有一个字的命题的作文,留给我们很大的思考空间和发挥余地,故立意的选择和确定也有比较大的范围,重要的是要把握此喻义和象征义,从而表达自己对“网”的理解和思考。

议论文、议论性散文、夹叙夹议的散文、记叙文,甚至微型小说都可以尝试,但一定要从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感触的生活内容切入,揭示“网”的比喻义或象征义。

【3】题目:不能尘封的记忆

审题立意

上海高考命题作文的开放性特点,不亚于话题作文,甚至说它是“伪命题作文”也不过分,这倒给了写作者相当充分的自由度。本文就写作范围而言,可以写个人(自己或他人),也可以写国家、民族;就写作对象而言,可以写人,也可以写事;就材料的性质而言,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题目中“不能尘封”四个字,正是你选材的价值所在。无论个人还是国家民族,记忆“不能尘封”刻骨铭心,一定有非常的理由。一个人十几年人生道路上,曾有过大大小小难以忘怀的忧伤欢喜;国家、民族、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上有过多少不该轻易忘记的经验教训„„这样一想,思路就会打开,选材立意的天地十分广阔。当然,还是那句话,人人写得出不等于人人写得好,熟悉历史的同学完全可以往大处去想,反之,好好回顾个人的成长经历,选取曾经感动过自己的人、事,写出心灵的颤动,照样是好文章。

【4】红绿灯的启示

审题立意

许多作文题都是写生活的启示,这一层意思有的题目直接讲了,有的题目隐含在其中。“红绿灯的启示”这个题是直接讲了。既然是生活的启示,就一定要考生找到题目中的“生活”,这“生活”就是题目的核。“红绿灯的启示”这个题目的“核”在哪里?在“红绿灯的作用”。“红绿灯”作用在哪里?它作为交通的信号灯,维护着交通秩序,保证交通畅通。它隐含着现代社会的公平原则、自由原则。1

据此可知,将“红绿灯”看作出行的阻碍就不对了

由上述对题目的理解,认识了“红绿灯的作用”这个“核”,并由此出发,就能找到许多写作点。因为红绿灯不是出行的阻碍,所以在这个题目下写“要勇于面对挫折”就是偏题了。

【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寺庙里的两块石头在小声交谈。铺在地上当台阶的一块石头向被雕成佛像的另一块石头抱怨说:咱俩从一座山来,瞧你现在多风光,每天都有那么多人跪在你脚下顶礼膜拜。我怎么那么倒霉,每天被人踩来踩去。被雕成佛像的那块石头略一沉思,慢悠悠地说:老兄,别忘了,进这座庙时,你只挨了四刀,我可是挨过千刀万剐呀!

阅读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请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审题立意

因为材料只具有“一个”主要的、核心的含义,那么,我们首先要把这个含义弄清楚。就像在水面上投入一块石头,落水处只是“一点”,但是溅起来的是“四射”的水花。如果我们连这个材料的“主旨”都没有明白,就急着要“多角度”了,这样的话往往会偏离或远离材料所包含的“寓意”。所以,对“寓言性材料”的审题切忌见其“一隅”而忘其“一屋”,只凭第一感觉,乱抓一个“点”,就匆匆“下笔成文”了。

这段材料的“寓意”是什么呢?

它主要的、核心的含义应该是:只有经历磨难的历程,才有可能换来精彩的结果。涉及的是“过程和结果”的关系――这是它所包含的“一点”。

围绕着这“一点”,我们可以“四面开花”:不能光关注他人的结果;有怎样的过程就有怎样的结果(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位置的不同不等于价值的不同,(“台阶”“佛像”都风光);认识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

【6】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根据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乡镇给失业家庭各发放1000元补助,一个宣布为“救济金”,一个宣布为“保险金”。前一个乡镇的失业家庭觉得太少,充满了抱怨,并期待安排工作;后一个乡镇的失业家庭觉得从此没有后顾之忧,开始努力去争取工作。

同样是1000元的,效果却是如此不同。

材料中两种不同的表现和结果蕴含着什么道理?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说说你的看法。

审题立意

对同一件事情采用了不同的表述方法,产生了绝然不同的效果,这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现象。我们知道上坡的路就是下坡的路,此时升起的太阳即彼时落下的太阳――只是因为观察者“立足点”不一样而已,这段材料要说明的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上坡的路和下坡的路”,一端通向坡顶,一端伸向坡底,如果你认定是上坡的路,你就会费力去攀登,尽管汗流浃背,最终将爬上坡顶,到达新的境地;如果认为是下坡的路,你顺路而走,可能省力些,但很快就陷入了坡底。同样的,对你来说是“升起的朝阳”,而对地球的另一端来说就是“落下的晚霞”。对待生活,也得把握住“面朝哪个方向”,“思考哪个角度”,我们一定要朝上,朝向积极的方向,这样才有可能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才有可能产生无穷的奋斗动力。

有了这样的思考,我们就可以确立观点了。

【7】请以“在别处”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在题目的横线上填入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比如“真谛”“生活”“风景”“诗歌的魅力”等等;

2、要写出自己对生活独特的感受;

3、不少于800字;

4、诗歌除外。

审题立意

这是一个半命题的作文题,审题时首先要根据要求在横线上填上名词或是名词性的短语,切忌填八其他词性的词或短语;其次要准确理解题目中“在别处”三个字的含义:“在”是一个动词,“别处”指“另外的地方”,结合题干第2点要求可以得知,这里的“别处”指的是与众不同的、自己有独特感受之处。

作为半命题的作文,留给我们思考和发挥的空间总是比较大,故立意的选择和确定也有比较大的范围,唯一不能脱离的便是“自己对生活独特的感受”,要写出事物在另外方面给予自己的感悟。

【8】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西班牙总统前不久发布了一道命令,政府免费赠送西班牙公民每人一本《唐吉诃德》。

●秘鲁有一个小城市,那里的警察性情特别暴烈,市民很有意见。市长没有给那些警察任何处罚,他用了一个软弱而无用的办法:给他们放了3天假,同时赠给每人3部文学作品,希望他们在假期里读完。警察们读了这些书以后,性情竟有了改变,对市民的粗暴态度亦有所缓解。

请以“书籍的魅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立意

两件事情虽然发生在两个不同的国度里,但是都体现了“书籍”独特的“魅力”。西班牙政府为什么要“赠送”《唐吉诃德》?读了文学作品的警察为什么会改变“性情”和“态度”?这些表现产生了怎样的“魅力”?

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材料时要思考的。当你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后,你的文章就可以有理可说了:书籍可以是公民道德规范的“软”法律;书籍可以是改变人的品行;书籍是一个民族的财富等等。

我们往往会在不经意的阅读中想到了他人的存在,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这便是阅读的“魅力”吧?

写这样的文章,要小心,不要把“魅力”降格为“作用”。

【9】有人认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也更趋激烈,人们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将越来越淡化、冷漠,人们将会有更多“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感叹。也有人认为,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更需要自我调节,更需要温情与关爱,因而将更注重亲情、友情,努力去构筑和谐温馨的“精神家园”。

请以“竞争与和谐”为话题作文。

审题立意

引出话题的内容并不是作文的范围,它主要是启发你去思考话题。这些内容不像给材料作文的材料那样不能逾越,而是启发你思考的方向,或是提供思考的起点。一个材料可以引出许多话题。如果把上述内容看作材料就可以引出:A“精神家园”;B“冷漠与温馨”;c“世态与亲情”;D“竞争与和谐”、“竞争与爱心”、“竞争与人情”等话题。可见材料与话题是有区别的。

话题“竞争与和谐”属于两概念关系话题,这种题目要找到两概念之间的关系。一般有三种关系: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决定前者;两者互为因果,即辩证统一。这个话题目是后者决定前者,即“和谐”是目的,而“竞争”只是手段,“竞争”是为了“和谐”,“和谐”统领“竞争”。所以,可以把“和谐”看作是这个题目的“核”。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父亲对儿子说了这样三句话:记住,不要拿别人的东西来炫耀自己!你可以自信,但不可以自傲,记住,不要总是炫耀自己!记住,不要让别人拿着你的东西炫耀!

请理解三句话的含义,结合社会生活或自己的经历说说看法。

审题立意

似乎有点“绕口令”的感觉,其实三句话有一个“核心”,那就是“不要炫耀”。三句话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说“不要炫耀”的。第一句侧重于“不要揽功”,是别人的就是别人的;第二句侧重于要区别“自信”、“自傲”的关系;第三句侧重于“内敛、低调”。

三句话体现了我们文化中的某些理念:谦虚、谨慎、不娇、不骄、含蓄、内敛等等。

在读懂三句话后,要学会用一句话把你要说的道理概括地表述出来。

七年级上册语文考试作文题目及 篇6

——题记

时至夏日,天气越发炎热,火炉似的太阳将大地烤得火热。辗转于繁华的街头,一切喧嚣都变成了远处落寞的声音。独自走在街头,一种莫名的伤感涌上心头,或许是因为这闷热的天气,或许是因为考试的再次失利。 从文章的

“我回来了。”一个失望而又痛苦的声音打破了这一秒的宁静。“考的怎么样?”父亲焦急的问我。望着父亲充满希望的眼睛,我好想哭,我不想让父亲满满的希望都变成失望,但是,我不能骗他!“没考好!”这是我第二次这样回答。我清楚地看到父亲眼中的神色变了。父亲拿着成绩单,默默地,没有说话,成绩单上清楚地写着“物理:87”。我知道他此时有多失望,因为当我拿到试卷后,我难过的想去撞墙,更何况是为了儿女辛苦付出的父亲!过了许久,他都没说话,而我,早已躲到房间中一个人哭泣。

一片寂静,只有一个人的哭声……

过了良久,父亲说话了:“别哭了。晚饭想吃什么,我去买。”我抬起头,望着父亲,他居然没有对我说些什么,只是这一句话,让我倍感愧疚,或许,这也是一种爱。我没说什么,因为我觉得我已经没有这个资格再告诉父亲我想吃什么了,况且我现在没有一点儿胃口。父亲叹息了一声,出门了。

夜拉下了它的帷幕。饭桌上,摆满了我爱吃的菜。此时,只能看见父女俩坐在饭桌前,只能听见碗筷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和单调的咀嚼声。此时,我多么希望父亲能够痛痛快快的骂我一顿,至少我不会这么难过,也不会这么愧疚!“爸,你骂我吧!我这次又没考好,我知道你很失望,甚至你比我还难过,你就骂我一顿吧,这样我也能好受些!”我说话了,强忍着那一滴滴的眼泪。父亲也说话了:“我为什么要骂你?即使我骂你,也不能把你的分数改写。与其骂你,倒不如鼓励你。你不是没有能力考好,而是你这段时间都不在状态!我总是相信,你的好状态能回来!”听了这段话,眼角划过了苦涩的泪水,我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你也不要难过了,还要努力啊!”父亲拍了拍我的肩膀,对我说道。此时的我,也已暗暗下定决心:下一次一定要考好!

或许,这也是父爱的一种表达方式。没有过分的迁就,也没有严厉的责骂。或许,这就是如山而又无言的父爱!

高三考试优秀作文题目及 篇7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作文】

对考试成绩的看法

成绩究竟代表着什么?这个问题很少有人进一步追究.对学生来说,有的教师和家长认为成绩代表着学生在班级中的学习水平所处的状态,因为按照分数的高低可以排列出每个学生的名次,而名次又可以反映该学生在班级中所处的位置,或优,或一般,或差.有的教师、家长则认为成绩代表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例如,在一次考试中,得80分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一定比得60分的学生好一些.也有人认为这两者是一致的,所以,成绩既可以代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代表学生的的学习水平.若果我们进一步思考,既然成绩既可以代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代表他们的学习水平,那么在同一次考试中得分相同的学生在班级中的学习水平是否相同呢?他们所掌握的只是程度又是否相同呢?恐怕着就难以定论了:有可能相同,有可能不同.这就要看他们掌握的知识点是否相同了.对于教师来说,许多业内业外人士都认为成绩代表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或是教师的工作态度.假如我们在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既然成绩可以代表教师的的工作能力,或是工作态度,那么在同一次考试中,成绩相同的教师的工作能力或是工作态度是否相同呢?——这仍然是一个难下结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是可以相互转化相互弥补的,而且,还要看他们所带班级的.起始水平等因素是否相同.

由上可见,仅用成绩评价教学质量是不科学不合理也不具体的.这种不科学不合理不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用成绩评价教学质量误导着教师和学生片面的追求成绩,而后忽略了德智体等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做人方面的教育.成绩的评价作用是师生的全部教学结果被一个抽象的分数包容和替代了,由此就很自然的把师生的教、学目的引向了追求成绩的误区.这种思想便成了教学的直接动因,而真正的认知、掌握技能反而成了获取成绩的手段,退居成了间接因素.这种评价方式是教育教学蜕变成了只教书不育人,只追求成绩,不管能力.

二、用成绩评价教学质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焦虑性,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紧张.成绩评价实际上是一种竞争机制,这种机制在自尊心、自强性较强的师生中适当运用,可以起到刺激作用,有利于调动师生的工作、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进取精神.但是,若经常是师生出于竞争状态中,并把竞争结果直接与奖惩挂钩、与教师招聘、辞退挂钩、与绩效工资挂钩,教师、学生的心理负担怎能不重呢?教师在这种竞争机制下施加给学生的学习负担人为增重,学生的活动时间因之大大减少,学习焦虑增加,甚至从怕学习,怕考试发展到憎恨学习与考试的制造者.加之在这种现象下,有的教师把成绩作为制服学生的枷锁,把增加学习任务作为管理学生的手段,师生关系又怎能不紧张呢?

三、成绩评价造成的舆论压力,是学校这片纯净的净土里产生的一些恶性事件的缔造者.据“三秦日报”载,河南某师范附小曾发生两起恶性事件.一起是因学生没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科任教师便用火盆“烧烤懒油”,结果导致该生屁股、阴囊水肿、发炎,局部皮肤坏死;另一起是因学生没有完成作业,科任教师带领全班学生打该生耳光,导致该生耳聋.另,在各校考试后因不帮忙作弊而发生打架的事件也屡见不鲜.由此看来,用成绩评价教学质量无异于在摧残师生的灵魂.

四、决定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要看师生的个人情况,还要看其他参照师生的工作、学习情况.例如:在省市一级的同科目竞赛中,参加学生本就是各校选拔的尖子学生,他们的辅导教师无疑也是各校出类拔萃的优秀教师.即使在竞赛中有的学生没有拿到好名次,好成绩,我们也不能说他们就是差学生,也不能说他们的辅导教师工作能力及工作态度有问题.

五、用成绩评价教学质量你知了教学的灵活性,这一点在小学的基础教育上表现尤为显著.为了成绩,许多老师牺牲了休息时间甚至假期,牺牲了学生的活动时间,甚至体、音、美等“无关紧要的课程”,用大量的时间来向学生灌输知识,督促,检查读死书的结果,把本来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仅仅浓缩为“灌输”,为而不是去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小学一二年纪学生就背起了重重的辅导资料——可悲!

六、在小学基础教育中,成绩“发酵”出了越来越多的编外生.“编外生”顾名思义就是不在班额编制以内,不再正常的教学管理之内,不在考试评比之列.如此下去,如何谈得上普六、普九、普高 ?

信任题目的高三作文 篇8

一次,我和妈妈乘火车去看外婆时,曾看到过人与人之间的不相信,彼此冷淡的一幕。公交车上,坐在我对面的一名男子跟他旁边的那位男子说起了话:“能借一下你的手机吗?我手机忘在车站了。”只见那男子频频摇头,说:“不借!”这一幕让我想了很多,为什么他不肯借那个男的手机呢?是什么让他这样呢?我问了妈妈,妈妈说:“那是因为现在有很多人以借手机为理由,偷取他人的个人信息。那个人不相信那个男的,所以不借他手机。”妈妈这么一说点中了我的心思,对啊,这是因为信任。即使坐在旁边,却不愿意相信他。这一刻,让我感到了信任的重要性。

记得还有一回,我和同学玩牌。中途我们因为利益发生了争吵,他们不相信那个同学说的规则,说要自己去网上看看。可最后找出来的却和那个同学所说的一样,这就是因为彼此之间的信任。我们宁可自己上网找,也不愿意相信那个同学。我想人与人之间缺乏的就是彼此之间的信任。

告白母校题目高三话题作文 篇9

“什么?说我爱你?”我大叫起来,皱着眉头,“怎么说这种肉麻的话?”

随之,全班同学一起响应:“老师,换个作业吧,求你了!”

可老师好像是铁石心肠,任我们怎么说,都不改变主意,还把脸一拉:“今天作业绝对不改!同学们记住了一定要深情一点。”

“记住了。”同学们有气无力地回答。

这也是吧,毕竟我们不是外国人,思想还不是特别开放。再说我们又不是三岁小孩子,快要步入青春期了。“我爱你”这种话语,还要深情,我们怎么说得出口呢?简直是强人所难。

台下十年功

我慢慢地走回家,看见奶奶正在厨房精心准备着丰盛的晚餐,心想,待会该怎样对奶奶说呢?用英文还是用中文?

我来到浴室,边洗手边抬起头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该怎么对奶奶说“我爱你”呢?我对着镜子,把嘴噘圆:“我爱你。”怎么那么恶心?都这么大人了还说这么肉麻的话,我的脸霎时红了起来。

天哪,我这是怎么了?深吸一口气,心里好像平静了不少,再来!

“我爱你。”太慢了,不行,我得说快一点,最好奶奶还没听清楚,我就说完了。

“我爱你!”我迅速说完了这三个字,这一遍好多了,心跳也没那么快了。

“我爱你!”我又重复了一遍,这一遍说得更快了,我心里暗自高兴。

台上一分钟

晚饭过后,我看准了时机,坐在奶奶的对面,红着脸,对她说:“奶奶,等下不管我说什么,你只坐在这静静地听就好了,听完以后什么也不用说。”

奶奶疑惑不解地看着我,正想开口说话,我做了一个“嘘”的动作,奶奶连忙把嘴巴合上,点了点头。

“关键时刻到了!”我深吸一口气,企图让那颗跳得飞快的心平静下来,但还是无济于事。我咬了咬牙,不管三七二十一,豁出去了:“我爱”怎么有点感觉不对劲?还是用英文吧,随即,一句流利的英文从我口中快速蹦出。呵终于说出口了,我喘了口气,虚脱一般倒在沙发上。

奶奶听完以后,十分吃惊:“雨儿,我没听错吧?你是在对我说‘我爱你’?我必须得去冷静一下了!”她从沙发上起来,走向卫生间,一路上“咯咯咯”地笑个不听,我想她肯定开心过度了吧。

原来奶奶这么容易满足,我想这天晚上,她肯定睡得格外香,和我一样,沉浸在幸福中。

考试题目及答案 篇10

一、单项选择题 1、2013年11月9日到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的主题是(A)。

A、全面深化改革

B、全面深化开放

C、全面改革开放

D、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2、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式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的工作总基调是(A)。

A、稳中求进

B、提质增效

C、又快又好

D、多快好省 3、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式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着力(A)。

A、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

B、调增长、稳结构、促改革

C、稳增长、促结构、调改革

D、促增长、调结构、稳改革 4、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C)出发点和落脚点。A、为人民服务

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D、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5、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D)。

A、实现中国梦

B、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实现和完成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

D、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6、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会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B)。

A、基础性作用

B、决定性作用

C、关键性作用

D、核心性作用 7、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B)。

A、坚持创新

B、坚持发展

C、坚持改革

D、坚持开放 8、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B)。

A、政治体制改革

B、经济体制改革

C、文化体制改革

D、社会体制改革 9、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B)。A、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市场作用

B、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C、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和更好发挥市场作用

D、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0、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B)。

A、税收

B、财政

C、科技

D、经济

二、多项选择题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下列对于改革开放的说法,正确的有(ABC)。

A、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B、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C、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D、改革不是对原有制度作细枝末节的修改,而是要对已经建立的制度作根本性变革

2、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BCD)。

A、解放市场 B、解放思想 C、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D、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3、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C D)。

A、到建党100周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B、到建国100周年,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ABC)。

A、系统性 B、整体性 C、协同性 D、全面性

5、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以外,除此,还要紧紧围绕(ABCD)。

A、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B、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C、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D、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6、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会要求,到2020年,要(ABD)。

A、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B、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C、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国梦

D、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7、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ABCD)。

A、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

C、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政府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 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8、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ABCD)。

A、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B、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C、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D、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9、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ABCD)。

A、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B、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C、建设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D、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10、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ABCD)。

A、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运行体系

B、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C、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

D、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三、判断题

1、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立足于我国的这个最大实际是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基层民主(×)。

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国家富强、民主发展、人民幸福。(×)

信任题目的600字高三作文 篇11

一天, 龙老师把我叫到一边,递给了我一堆教案,对我说:“这是六年级全体老师的教案,你帮我把他们送到主楼三楼的教务处,交给钟主任。”我二话没说,捧起教案就像主楼教务处跑去,恰好在门口碰到了钟主任,就马上把教案交给了她。我心想,这下可圆满完成任务了,我喘了一口气。我正要离开,她却叫住我,把一叠厚厚的代课条教给了我,让我交给龙老师。啊?我傻眼了!我还要回班进行第三单元的语文测试呢!不过,师命难违,我只能再当一次邮递员了。

我又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向六年级组办公室,把假条递给年级组长龙老师,向她说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龙老师和蔼地对我说了声谢谢,我哪有时间听呀,丢下一句“不用谢”就冲到了班上,开始了迟到10分钟的答题。

尽管如此,那天下午,我的心情还是很好,像糠饼子抹了蜜——怎么吃都是甜的,因此,我的语文也考了个满分。

从那之后,老师就经常让我当他们的“跑腿”,这些都是信任我的体现,而我,则要努力做好老师教给我的每一件事,争取在老师的心目中留下更好的印象,让老师能信任自己;;同时也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校园生活。

党校考试题目及答案 篇12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温家宝总理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概括为20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3.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5.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全党同志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6.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7.年满18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8.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选择题

1.党员的党龄,从 C 之日算起。

A.递交入党志愿书 B.支部大会通过其为预备党员 C.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

2.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委员会的产生,要体现 C 的意志。A.中央 B.各级党委 C.选举人

3.党章规定,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 所设的党组外,都由 A 产生。

A.选举 B.上级任命 C.群众推荐 4.C 是党内的最高处分。

A.撤销党内职务 B.留党察看 C.开除党籍

5.邓小平提出:一个党和它的党员,只有认真地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 众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确的 B,领导群众前进。A.途径 B.方向 C.方法 6.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A。

A、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B、坚持党的领导 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D、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7.党的 C 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A.党员 B.干部 C.基层组织

8.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 C 和党的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和组织 建设中的运用。

A.唯物论 B.辩证法 C.认识论 9.C 正式把邓小平理论载入党章.A.党的十三大 B.党的十四大 C.党的十五大

10.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把“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体现到 C 等 各方面工作中去,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

A.党对领导干部的管理要求 B.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C.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

11.党的基本路线,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路线。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 A 于这个中心。坚持四项

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保证这个中心任务的实现,而不能代替或冲击这个中心。

A.服从服务 B.依托 C.立足 D.满足 12.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A,是我 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A.共同发展 B.共同存在 C.互相补充

13.1935年1月召开的 C 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 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

折点。

A.古田 B.黎平C.遵义

1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围绕 B 这个主题,第一次比

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

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A.和平与发展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改革和开放

15.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段的先锋队,这句话主要说明了 A。

A.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 B.党的代表性 C.党的革命性 16.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的统一性表明: A A.党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

B.党的利益高于人民的利益 C.人民的利益高于党的利益

17.合格的共产党员既要牢记党的 C,又努力实现现阶段党的。A.基本纲领,最高纲领 B.最高纲领,最低纲领 C.最高纲领,基本纲领

18.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步骤是,到 A 人均国民生产总 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A.21世纪中叶 B.2100年 C.2000年

19.“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 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的是党的A 问题。

A.性质 B.纲领和策略 C.宗旨 20.留党察看最长不超过 C。A.半年 B.一年 C.二年 D.三年 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D。A.中共预备党员的义务同正式党员一样。

B.中共党员在留党察看期间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 D.中共预备党员在预备期间享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2.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 A 不能被认为是自行脱党。A.犯重大错误 B.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C.不交纳党费 D.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

23.十六大党章规定: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 A 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

A.3人 B.4人 C.5人 D.6人

24.毛泽东思想的“活灵魂”是 C。A.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

B.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批评和自我批评 C.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5.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B.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26.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D。

A.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7.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 D.A.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 B.人口数量多,素质不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D.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8.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B。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29.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C。

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C.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 30.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 B.A.丰富的自然资源 B.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C.充裕的生产资料 D.生产社会化程度高的国有企业 31.发展党员,必须坚持 A 的原则。

A.个别吸收 B.集体吸收 C.个别吸收与集体吸收相结合 32.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 A.A.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实现国家统一 C.加强民族团结 D.增强人民凝聚力

33.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ABC。

A.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B.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C.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D.共青团的地方各级组织只受共青团上级组织领导。

34.预备党员必须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下列属于誓词内容的有 ABCD.A.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 B.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 C.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

D.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3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原则区别在于 ABDE.A.经济基础不同 B.阶级实质不同 C.国家结构形式不同 D.宗旨不同 E.主体不同

36.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表明 ABDE.A.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螺旋式的 C.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不是不可以改变的 D.历史有时会向后作巨大的跳跃 E.社会形态更替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

37.我国民主党派的参政作用表现在 ABDE.A.参加国家政权 B.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C.参加政府,成为执政党之一 D.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E.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38.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ABCDE

A.必须把思想建设摆在第一位 B.必须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C.必须坚持任人唯贤 D.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E.要服从大局,整体推进,从严要求,标本兼治

39.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ABE A.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B.继续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的力度,严厉惩处腐败分子

C.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达到标本兼治 D.正确认识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形势,增强同腐败现象作斗争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斗争必胜的信心

E.继续抓好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工作,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 40.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的问题是ABCD A.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B.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C.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D.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三、问答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每个题目5分,共20分)

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5分)答:首先,党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其次,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这个根本宗旨,最鲜明地表明党是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再次,党的历史就是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历史。一个政党的实际行动,是判断它是否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主要依据。

2.入党应该履行哪些手续?

答:首先,必须以书面形式,正式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即写好一份入党申请书;

第二,接受党组织的培养和考察;

第三,接受新党员,必须有两名正式党员作为入党介绍人;

第四,发展党员,必须填写入党志愿书,必须经过党的支部大会讨论; 第五,发展党员必须经上级党组织审查批准,才能成为预备党员; 第六,预备党员必须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

第七,预备党员经过一年的预备期考察,预备期满后支部大会讨论通过才能转正。

3.什么是正确的入党动机?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5分)

答:正确的入党动机就是要确立共产主义理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要努力学习,提高对党的正确认识。第二,要认真实践,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

第三,要主动接受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不断端正入党动机。

上一篇:GSP现场检查整改报告下一篇:《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政策法规学习》第四讲 专业技术人员劳动合同 作业考核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