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日语专业特色教学法

2024-06-12

商务日语专业特色教学法(精选8篇)

商务日语专业特色教学法 篇1

在现代教学当中,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环境等因素对于学生在进行日语学习时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在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和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的适应程度不同,学习的效果也非常不一样。可以说,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的选择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日语学习的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和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等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商务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其教学模式必须突出掌握语言技能和商务活动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其教学模式应多样化,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

(1)“听说领先、精讲多练” 的项目教学法。由于商务日语专业的学生都是零基础入学,在初级教学阶段(一年级)要精讲日语语言基础知识,让学生牢固掌握日语语言的句子结构构成,并通过大量的听说练习达到能够运用日语语言进行基本的日常交流,同时在理论基础知识方面也为学生的取证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主张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是一个示范表演者、一个组织者、一个裁判,教师的“教”是为学生服务的。项目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能够逐步从过去只重视知识的现象向重视应用能力改变,锻炼了学生 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做”一体化的场景教学法。中级阶段(二年级)学生具备了基本的日语日常交际能力后,可以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场景教学法。场景教学法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社会通过运用领先的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图文并茂,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寓教于乐,加快对商务日语的理解,从传统教辅工具的“静态学习到动态学习”的飞跃,让学生消除学习疲劳,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高级阶段(三年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在完成相应的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同时更要突出“实训+考证”的模式,注重资格证书与商务日语知识的结合。目前国内除了国际日本语能力测试、J-TEST商务日语水平考试、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推出了国际商务日语等级考试(初级、中级)。此外,鼓励学生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如外贸单证、导游证等,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将考试的部分内容融入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中,让学生通过商务日语课程的学习及真题强化训练,既加深对商务知识的理解、运用,又能促进职业技能的掌握,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商务日语专业特色教学法 篇2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 面向行业和地方, 针对行业、地方的需要确定自己的专业特色, 是建设特色专业的立足点。在服务中求发展, 在贡献中求支持, 明确专业方向, 直接为行业、地方培养所需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是电子商务专业快速发展办出特色的明智选择。

一、科学的专业定位是建设特色专业的首要任务

学校如同企业, 企业所制造的产品没有特色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同样专业没有特色, 也难以使学校培养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中引人注目。在专业定位时, 我们经过认真的可行性调查研究, 对本专业的行业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判断, 对行业或地方的人才需求结构、档次、数量上也有了足够的认识, 对同类职业院校的办学现状有了充分地了解。

(一) 培养目标定位

众所周知, 职业教育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来设置专业, 围绕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专业建设, 培养目标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具本来说, 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变化的需要, 德、智、体等全面发展, 以完善人格为根基,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 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 具有相应的综合职业能力, 适应各行业和各企业有关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 能胜任商务信息管理、市场营销 (网络营销) 、客户服务、仓储物流、网站开发营运、外贸单证处理等相关职业岗位群工作的、技能型中初级专门人才。

作为职业学校, 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是瞄准属于自己的目标岗位群, 培养众多受中小企业欢迎的, 能促进地区、行业经济发展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建设特色专业的第一任务。

(二) 专业方向定位

专业方向是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进一步界定和细分。首先, 作为电子商务专业, 要解决该专业是侧重电子技术还是商务活动的问题。前者侧重于电子工具的开发及其在商务领域的应用, 后者强调“商务是目标和方向, 电子是工具和手段”,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侧重于商务类课程。职业学校是商务活动的实践者, 因此, 学校电子商务专业选择侧重于商务信息处理和外贸单证处理的路线。其次, 在专业方向定位上, 还要遵循区域性与行业性的原则, 因为职业学校大多数是地方和行业办学, 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 为相关的地方和行业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因此, 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特色建设要考虑到面向商贸行业, 服务于西部地区的实际, 培养适应本行业本地区的人才需求, 提高毕业学生的就业率。

二、建设有特色的教学资源, 培养适销对路的特色人才

中职教育奉行“让人人都成功”的文化理念, 其专业建设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为社会发展服务。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把能力本位、学练并重、产教结合作为重点, 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习实训三个方面出发,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积极做好电子商务专业的特色建设, 着力培养适销对路的特色人才。

(一) 合理设置课程

设置专业主干课程 (或项目) 是建设特色专业的一个重要内容, 兼顾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 合理规划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基础课程, 重在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和提高其持续发展能力。除了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公共基础课之外, 我们把经济学、市场营销、基础会计、办公应用、商品知识、网络技术、SQL数据库、电子商务概论、物流概论等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经济理论与数据处理能力。

专业主干课程 (技能课程或项目) , 重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提高其就业从业能力。我们按照电子商务职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技能要求, 让学生通过专业技能课程或项目进行有步骤有目的地学习和操作, 掌握完整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项目包括网上营销项目、物流仓储配送项目、外贸单证处理项目、商务网站营运项目, 这些技能项目包含的技能课程有电子商务模拟交易平台、网络营销平台、网站开发营运平台、Logis第三方物流管理平台、营销策划、外贸单证处理软件等主干课程。

在教材方面, 我们根据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来编写有专业特色的教材和参考资料, 一方面编写校本专业教材或课件, 另一方面依据教学模拟软件和职业技能资格证的要求编写项目实训指导任务书。

(二) 师资队伍建设

特色专业建设的主导者是教师, 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特色专业建设就达不到预定目标, 质量就难以保证。我们把培育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特色建设的必需内容。

具体地说, 主要采取的措施有:定期组织教师到软件公司参加培训, 掌握最新科技成果, 提高其专业技能;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去锻炼, 以了解各单位对电子商务人员知识和能力的需求;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兼职咨询服务工作, 以不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搞好校企合作, 给教师了解市场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创造条件;通过校内模拟公司的组建与运作, 促使教师主动提高业务水平。

(三) 完善实习实训设备设施和软件操作平台

电子商务的特色在于“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 表现为其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 完善的实习实训设备设施和软件操作平台是实践性教学必备的硬件环境和软件支持体系, 也直接决定了该专业的教学水平与办学档次。

目前, 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实验实训场地包括学生实习超市260平方米、创业实训室120平方米、电子商务仿真实训室80平方米、报关报检实训室80平方米、物流设备综合实训室400平方米, 电子商务软件应用平台包括博星电子商务模拟交易平台、博星网络营销平台、博星网站开发营运平台、博星网上支付与结算平台、博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Logis第三方物流管理平台等, 可以满足理论与实践、产教结合的开放式的教学活动。

为了更好地接近市场, 我们建立了1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 如世界500强企业沃尔玛百货公司、本地企业四川富江超市有限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四川农资集团及蜀龙物流有限公司。还有一批校企合作单位和技能培训单位, 如深圳博研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大汉教育 (集团) 有限公司、世纪联华超市有限公司、盛唐摩尔有限公司、四川华氏文化教育有限公司、中国商业技师协会等单位。

通过实验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 真正做到把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市场, 让学生真正接触到市场, 感受市场气息, 认识市场环境, 参与市场实践, 体验市场风险, 接受市场检验。

三、改革教学模式, 开展技能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是建设特色专业的重要保证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开展技能与实践并重的特色教学, 是培养电子商务专业特色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目的是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在完善课程设置、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特色教学资源的同时, 还必须探索改革中职实践性教学和技能性教学模式, 更好地实现中职教育的目标, 培养适销对路的特色人才。

(一) 组建电子商务专业指导委员会, 以市场为导向, 做好专业调研

为了更好地开展实践性教学和技能性教学, 由政府机构、相关企业和学校的专家、管理者、教师和研究人员共同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 专门指导专业建设和发展以及学研产训结合等工作。

在实践性和技能性教学过程中, 坚持眼睛向下, 面向市场, 做好市场调查, 分析预测地区、行业经济发展及市场人才需求情况, 以此设置课程、规划教学, 培养出企业“用得上”的专门人才。

(二) 改革教学模式, 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和技能性教学, 突出特色

采用模块化的项目教学模式, 对电子商务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 并加以分解, 组成一系列教学模块或项目单元, 使每一个模块或项目内容清楚明了并量化, 从而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可先模块化为基础类项目和商务类项目, 再细分若干子项目, 如“商务类”项目, 具体分为“网上营销”、“商务网站营运”、“物流仓储配送”、“外贸单证处理”等项目。根据具体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 并结合职业资格考试内容来开展教学, 实践性和技能性大大增强, 使教学更具系统性和实用性, 专业特色更加鲜明。

开展形式多元化的教学, 包括多媒体教学、模拟教学、顶岗实习、第二课堂等形式。具体如下:

(1) 多媒体教学就是借助多媒体工具, 采用教学课件, 实施情景教学, 使教学更加标准化。

(2) 模拟教学就是借助相关软件和计算机网络, 营造一个模拟商务环境, 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 在教师的指导下, 对商务过程进行商务仿真操作, 从而有计划地使学生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 学会电子商务信息的收集、处理、发布, 掌握网络营销环境、策略、方法等, 让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和训练, 提高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 以达到实践性教学的目的。

(3) 顶岗实习包括校内超市和校企合作企业的岗位实习, 在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可使学生能够直接从事电子商务活动, 熟悉商品流通、商务信息单证处理、商务谈判、企业网站管理、物流配送等方面知识。这样, 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企业商务流程, 接受了实践考验, 学校从企业实践中了解到当前岗位技能需求及其变化, 及时地调整教学计划, 为企业量身定造实用型人才。

(4) 第二课堂教学, 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如举办专题报告及讨论, 开阔学生视野;组织知识与技能竞赛, 包括商品销售大赛、网页设计大赛、网络营销大赛等;组织专项技术训练, 如物流设备操作技术等。开展第二课堂, 多形式多角度地为学生补充了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以上从专业定位、特色教学资源、特色教学三个方面对电子商务专业特色建设作了初步的介绍和探讨, 但还不够成熟, 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使之更加符合社会对职业学校电子商务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摘要:从四川省商贸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 阐述了电子商务专业特色建设的方向和实施情况。从科学的专业定位入手, 在培养目标定位上瞄准属于自己的目标岗位群, 在专业方向定位上选择侧重于商务信息处理和外贸单证处理的路线, 服务于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同时, 建设有特色的教学资源, 把能力本位、学练并重、产教结合作为重点, 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习实训等方面出发, 做好电子商务专业的特色建设, 着力培养适销对路的特色人才;还应改革教学模式, 开展技能与实践并重的教学, 采用模块化的项目教学模式, 对电子商务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 并加以分解, 组成一系列教学模块或项目单元, 使每一个模块或项目内容清楚明了并量化。

电子商务专业特色建设实践探讨 篇3

【关键词】高职 电子商务 专业特色 构建

近年来,随着国家陆续推进并实施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电子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战略及政策,电子商务行业得以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也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虽然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不断上升,虽然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学校不断增加,但仍然存在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与企业需求不协调的矛盾。为促进电子商务行业与产业发展,提高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各高职院校纷纷展开电子商务专业特色建设项目,本文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特色建设为例,对电子商务专业特色建设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和途径。

一、积极探索并推广“以‘师生团组结对’为特点的任务型‘实务-实训-实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精准人才培养目标,精益学习情境

在充分研究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经济及行业发展现状,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特点进行调查研究,动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成立专业特色项目工作小组,成员由行业企业专家、学校骨干教师等组成。分学年度对代表企业典型岗位展开调查研究,分析电子商务专业主要岗位名称、工作内容、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对象和工作资料,以及本岗位与相关岗位之间的联系和制约方式等因素逐一进行比较、分析和描述,并作出必要的总结和概括。在界定了岗位的工作范围和内容以后,根据岗位自身的特点,明确岗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提出本岗位员工所具备的,诸如技术要求、能力要求、知识水平、工作经验、道德标准、心理品质、身体状况等方面的资格和条件。在进行企业电子商务岗位调研及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归纳电子商务人员的主要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进一步明确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习情境和学习领域,再根据学习领域的逻辑关系确定各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和情境。

2、创新“现代师徒制”,推行“以‘师生团组结对’为特点的任务型‘实务-实训-实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电子商务工作过程特点,确定学习阶段和学习项目。按照电子商务岗位能力要求和学生职业能力成长规律,推行“以‘师生团组结对’为特点的任务型‘实务-实训-实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导主体为“导师团”,学习主体为若干“学习合作小组”。“导师团”一般有三名教师组成(1名政治思想导师、1名专业导师、1名企业导师);“学习合作小组”一般为6人,通过分组方式产生,保持每一小组的稳定性与适应性。采取“师生结对子”的方式,使学习任务更加明确、学习目标更加清晰,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根据能力培养的逻辑顺序,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分阶段培养:第一阶段主要培养专业基础能力,由学校主导,以“实务”教学为主,通过各个专项技能指导,培养专业基础能力(项目式师生团组结对子)。第二阶段主要培养专业综合能力,由学校和企业共同主导,以“实训”教学为主,通过融合多个专业基础技能,培养综合能力(轮岗式师生团组结对子)。第三阶段主要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由企业主导,以“实战”学习为主,学生到企业顶岗,培养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顶岗式师生团组结对子)。

一、构建双证融合、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以模块式为基本结构,以职业标准岗位工作过程能力要求为项目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情境教学工学结合为实训的主要手段,重组课程和教学内容,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以技能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为框架,以技能训练为主线,按照基本职业素质、双证融合情境教学、职业定位顶岗实习三个模块进行建构,从而形成了双证融合、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针对学院服务孝感市、武汉城市圈电子商务业的“产业+企业+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通过四步法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双证融合的项目课程体系(如图2)。

二、整合各种资源,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实现理实一体教学

大力推进工学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创新,深化工学结合、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电子商务专业及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质量,加大社会服务力度和辐射能力,积极引入校外企业,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形成“校中厂”。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共建、共营、共管、共赢,将教学场地延伸到合作企业,形成“厂中校”,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专业技能训练、职业学校师资培训与锻炼、合作企业职工技能培训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套可行、有效的理实一体教学基地建设模式。

三、以“双师”素质为重点,建设高水平教学/服务型团队

贯彻“把学校引向市场、让社会参与办学”,推行“学校—企业—社会”多元化开放式办学模式。通过与上海聚连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孝感市商务局、华中电子商务园等政府机构、企业密切合作,采取“三方联动、双岗交替、定向培养”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建成一支以本校培养和企业兼职组成的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的优秀“双师型”教学团队。

四、以“e-boss”项目为抓手,拓宽学生在校创业就业渠道

大学生“E-BOSS”实验班的建设是学院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结合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创中学,学中创的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关键性手段。大学生“E-BOSS”实验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市场交易环境,让学生在实际市场竞争环境中学习、体验、成长、成熟。

五、结语

电子商务专业特色建设,是各高校电子商务研究的重点之一,是学校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是增强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的需要,是社会经济转型的需要。 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资源特点,结合区域经济现状及发展,找到不同切入点和路径推进电子商务特色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一波. 电子商务专业特色构建的措施浅析[J].价值工程,2012(03).

[2]李新萍.电子商务专业特色建设研究[J].中国市场,2013(07).

商务日语专业特色教学法 篇4

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课题号)

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企业信息化进程日趋加快,电子商务日益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手段。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式,在我国得到迅速的发展,其速度与规模远远超出人们的预计,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和热点。在我国电子商务经历了近十年的应用与发展,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也成为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

自教育部高教司2000年批准第一批13所高校设立电子商务专业,开始了我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规范性尝试,至今全国有近千所高校设立了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建设中发展速度最快、最为热门的一个专业。近年来高校对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研究也广泛开展起来。然而,这些研究多是从系或教研室层面上来进行的,从教学院的层面来研究其特色专业建设并不多见。

作为民办高校的江西渝州职业科技学院,自2001年开始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以来,就十分注重专业特色的打造,力求将电子商务专业打造成为学校的品牌专业。2005年我校设立电子商务学院,下设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三个专业,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怀指导下,我们正围绕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整合全院的各种资源,力求将电子商务学院打造成具有我校专业特色强,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专业的教学院。

二、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研究在电子商务学院层次下的电子商务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方案,在前期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基础上,我们完成了2010级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依据新的教学计划组织相关的课任教师编写了新的教学大纲。根据市场需求和我校学生自身的素质,调整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和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要。

2.研究在电子商务学院层次下对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配置,探索电子商务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实行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3.研究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规律,探索学历教育与证书培训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电子商务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研究成果特色和效益

本课题以渝州科技职业学院电子商务学院的视角下来研究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的配置和特色专业的建设,凸显了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立足校本,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具有示范意义。

四、研究主要成果

本课题组成员通过近一年半的研究,理清了电子商务学院层次下的电子商务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提出了在渝州科技职业学院电子商务学院条件下举办电子商务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企业需求育人才”的专业特色,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电子商务意识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在电子商务学院的视野下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实行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彰显渝州科技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本课题的主要成果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完成了“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改革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

2.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分别发表了两篇论文:“电子商务专业的模块化教学与研究”、“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及就业渠道探讨”;

3.课题组成员撰写的论文“民办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在新余市教育局2011年主办的“全市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4.经过电子商务学院老师们的共同努力,编写了两本校本教材:《电子商务实验实训项目化教程》、《电子商务综合技能实训》,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学期已经在2010级电子商务专业各班使用。

本课题组组长:刘德华

商务日语专业特色教学法 篇5

一、社会对商务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基础日语教学现状分析

商务日语人才大多在日资企业和在日本的中资企业就业,据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发布的统计年鉴显示,2010年中国的外资企业(除港澳台资企业)共138298家,其中日资企业共22307家,占16.13%。按平均每家日资企业雇用138人的基数计算,日资企业在中国直接雇用了约300万人。值强调的一点是,这并不包括间接产生的雇用&&2005年2008年,中国的日资企业数连续三年增长。2008年中国的日资企业数量攀至峰值,共25796家。受经济危机影响,2009年的日资企业减少到22263家。中国外资企业(不含港澳台资企业)的总数也从2008年的251064家暴跌至2009年的139037家。2010年,日资企业数量轻微增长至22307家。同年,在中国的欧资企业共19606家,美资企业共21617家,均比日资企业要少。换言之,除港台企业之外,日企比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华投资设立的企业都要多。①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日前发布的最新调查显示,现在在日外资企业达4276家,雇用人数为102万3441人,占日本整体雇用人数的2.4%。其中,在日中国大陆企业为61家,居第九位。②因此,我们认为,一方面需求较大,另一方面对该人才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国内高等院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首先是基础日语教学改革。尤其是国外大学很少设立的院校的独立学院,国外这样的研究文献较少。但即使在我国国内,独立院校日语专业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教学相应的软件硬件设备都不够完备。学生整体水平与一本、二本院校相比有一定差距。而商务日语专业带有较为明确的就业指导性,需要教学与实践的紧密配合。既要培养学生对日语学习的兴趣,又要使他们掌握相当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即培养学生将日语知识和与商务实际业务相结合的能力,使学生既学好日语,又能满足企业需求。如何让入学时日语基本是零起点的学生达到上述目标,成为日语教师应考虑的问题。

从基础日语教学现状来看,依然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授课方式,摆脱不了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为此,我们希望通过独立学院商务日语本科专业基础日语教学改革这一项目的研究,推动独立院校商务日语专业的教学发展。从日常的日语教学中的小细节抓起,为大家今后的日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勤练习,多实践,体现商务日语专业特色。商务日语专业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日语基本功及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又要求其能用日语处理日资企业的行政及外贸等工作,能较熟练地运用日语处理外贸往来单证、商务文书及日常翻译工作,而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有限,因此难免会出现满堂灌的情况,而学生能完全集中精力的时间更有限,这样就出现了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不足,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的情况。因此,需要对此进行改革。

二、独立学院商务日语专业基础日语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商务日语本科专业基础日语教学改革项目面临以下问题:独立学院商务日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不完善,尤其是专业类课程不尽合理;基础日语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方式单一;学生日语运用基础日语能力不足;学习基础日语的学生对于基础日语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参与度低;独立学院商务日语本科专业课程基础日语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效果不理想。独立学院商务日语本科专业基础日语通过教学改革和活动,提高学生的日语学习兴趣;在生活中多运用、多提高,真正地寓教于乐;培养学生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和与商务实际业务相结合的能力。

1.课程设置的改革

首先,在低年级阶段,可开设中文的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在中高年级阶段,逐步把日语和商贸的课程整合起来,开设经贸日语、商务日语视听说、商务日语报刊文摘选读、商务日语贸易函电等实用性强的课程。其次,可将听力、口语和视听说等实训课程统一整合为视听说课,采用统一的教材和课件,声、像结合,使多感官得到刺激,从而以听力促进会话,以会话增强听力,在综合训练当中使学生的日语实际应用水平得到提高。

2.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教师应在讲课过程中补充相关日本文化知识,让学生不仅掌握语言知识,更了解其文化背景,可每周安排学生看日本电影或电视剧,了解日本的方方面面。其次学生要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如多浏览日本网站,关注日本新闻,了解日语新动态。

3.课堂内外结合的改革

课堂内外结合的改革,一改以往比较枯燥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加强老师与同学的互动,鼓励学生自己体验日语学习的乐趣,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体现日语学习的价值,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定期开展日语演讲比赛、日语写作比赛、或外文卡拉ok大赛定期组织日语角活动,每期有一个主题,如学做寿司、日本和服、女孩节等,希望外教和老师多参与。还可以同学校里的一些社团,如动漫社团等一起组织一些大家可以共同参与的活动。

4.教学方式的改革

利用建构主义教学法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和推广,利用合作学习法、发现学习法、个别教学法等,强调自上而下的教学。采用互动式教学,并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例如:课文讲完后,或设置相关的场景,或让学生自己设置场景,利用所学语法分组编对话,提高学生兴趣,寓教于乐

商务日语专业特色教学法 篇6

学质量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于2010年9月,是以甘肃机械电子职工大学为基础,整合甘肃省机械工业学校、甘肃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两校资源,前后具有20多年办学历史的一所高职院校。集多年的办学经验,我们认识到,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要想在强校如林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打造好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专业特色就是学院的竞争优势。对此,我们一直在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学院专业设置总体情况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共设置机械工程系、现代制造工程系、电气工程系、信管工程系等四个教学系,16个专业。其中机械工程系下设有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焊接技术及自动化、工业设计、印刷技术等6个专业;现代制造工程系下设有数控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风能与动力技术等3个专业;电气工程系下设有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4个专业;信管工程系下设有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等2个专业;兰州校区开设有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

二、优化专业结构、凸显特色专业 高职院校都应该有最能发挥自身优势的特色专业,即“名牌专业”,让学校的特色专业产生“品牌”效应,企业看重学校的特色专业优势,又可将企业的“品牌”战略应用于专业建设,其质量效应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学生源源不断,用人单位纷至沓来。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坚持 “特色专业、立足之本”信念,不盲目跟风,不浮躁冒进,一心一意、挖掘专业深度,结合学院的办学历史和教学资源,按照本地企业发展需要,依据专业调整的适应性、超前性、特色性等原则对专业建设做出优化调整,构建专业群,推动学院不断发展壮大。主要表现在:

1.品牌专业:学院的机械制造、数控技术应用、电气自动化等三个专业,在甘肃省机械工业学校1986年建校时就已经开设,经过二十余年的锤炼和打造,已成为优势专业和核心专业;机械加工、电工电子、计算机装配等三个专业是甘肃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多年来精心打造并引以为强的品牌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是甘肃电子职工大学建校就开设的专业,已有近二十年的办学历史。机电学院成立后,在专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采取的是整合品牌专业、延伸拓展、深化品牌专业的方式,集合了三校原有的专业优势,充分挖掘这些专业的优势潜能,发挥特色优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培养质量高,竞争能力强,已成为甘肃省机电行业职业人才的首选,品牌专业优势已经形成。

2.特色专业:学院还按照区域产业布局和发展动向,以及天水作为甘肃省老工业基地、关—天经济区次核心城市、装备制造业相对发达的特点,挖掘已有专业潜力,积极申报新专业,增强专业竞争力,高职专业已由原来的6个增加到了现在的16个。改造原有专业,建成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4个骨干专业,申报了5个省级特色专业,创建精品课程。我院“模具制造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两个专业被评为“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这些专业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人才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特色,培养的学生在素质和能力方面,都得到企业、用人单位以及社会的广泛认可。

三、特色专业建设具体做法

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涉及学院建设和发展诸多方面系统工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围绕特色的培育和形成,配置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做好相应的教学管理工作,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目标明确,在保持专业目标的基础上突出地体现特色目标,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有明显特色,同时制订相应的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并能体现课程特色、培养方法的特色等。学院坚持“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办学理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旨,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目标,推行“以项目为支撑的模块化教学改革”,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构建,增强了课程实用性,注重了技能培养。积极构建“教学院长--系主任--专业带头人--教学项目负责人--教学模块责任人”五级教学责任体系,强化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加大教学模块的开发力度,补充完善校本教材体系,先后通过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中国邮电出版社、兰州大学出版社等,正式出版我院主编的教材20多部,自编模块化校本

教材54部。其中《数控铣工实训》、《电工电子》两部教材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规划教材。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要培养高水平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实现从招生到就业的良性循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要培养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 “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双高型”人才的关键。学院要求专业教师都要逐步取得相应等级的技能证书,坚持抽调专业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脱产或兼职参加实践锻炼;经常利用寒暑假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先后选派50余人次赴北京、武汉、重庆、兰州等地参加全国和全省骨干教师培训;学院坚持用实绩评价教师,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先后有9人被确定为专业带头人,1人被评为全国“职教名师”,1人被评为全国“杰出校长”;学院创新用人模式,以长期聘用和短期聘用相结合的方式,引进60余名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和优秀应届大学毕业生。经过长期努力,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基础扎实,技能过硬,爱岗敬业,能基本适应学院发展要求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有力地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需要。

3.实训建设是保障。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社会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毕业生走出校门就直接就业上岗。实现教学与就业的零距离接轨,既是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的期望,也是各高职院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惟一的途径就是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在实习、实训方面,中央财政投资400万元,学院配套300万元建成的国家级数控实训基地已经投入使用;省上投入800万元,依托甘肃机电职教集团建设的机电类专业省级共享型实训基地实训大楼已经竣工,实训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学院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的配备。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配备数量和质量是打造特色专业的物质基础,也是完成教学计划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学院近几年加大对校园基础设施和教学设施的投入,新征土地150余亩,新购200余台联想启天高配置电脑,建成12个多媒体教室,16个教学机房,新建标准塑胶操场,体育馆、篮球馆、学生公寓等,改善各项基础设施的配套条件。

图书馆的馆舍面积和馆藏书目数量、质量已接近评估要求,学院每年都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购买各类最新的纸质及电子书籍。努力为学生提供现代化的学习和后勤服务条件,以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四、与时俱进,培育更强特色专业

“最高明的竞争是避免竞争”。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过:“高质量、有特色的教育永远是稀缺资源”。高职院校通过特色专业建设,致力于培育自己的专业亮点和专业优势,以自己的亮点、优势打造学校品牌,提升自己的实力,是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和获得持续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

今后,学院将对原有的特色专业按照高职的要求进一步做精做强之外,争取在未来五年内将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和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打造成学院新的特色专业,并申报省级精品专业。按照“以装备制造业需要培养人才,培养装备制造业需要的人才” 的原则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并在原有的专业基础之上新增一些相关专业,形成与地方行业职业群、技术群和岗位群相适应的以机械和电子为特色品牌的专业集群。

商务日语专业特色教学法 篇7

2010年度, 京津冀地区人才市场招聘职位最为紧俏的十大专业中文秘专业位居第九, 这说明广大企业对文秘人才的需求有较大的空间。尤其是许多中小企业随着业务拓展特别是企业集群的发展需要更多文秘人员, 秘书人才的需求量在持续扩大。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的秘书工作, 其工作领域、工作方式、办公手段、服务对象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通过深入北京、天津、秦皇岛等地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考察和调研及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会晤研讨, 掌握了文秘专业用人市场的现实需求, 以及文秘人员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工作环境的新变化, 同时根据招生情况和毕业生反馈信息, 我们将文秘专业定位为: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地方经济建设, 立足河北, 辐射京津, 服务全国, 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 具备较强的写作功底和沟通能力, 掌握商务活动的基本运作, 熟悉各种现代办公设备的使用, 能够胜任中小企业办公室工作, 协助领导处理商贸事务, 为领导决策及实施提供服务的高级技能型文秘人才。

二、专业特色与创新

1. 面向中小企业, 突出商务特色。

根据深入企业的调研结果, 本专业确立以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为导向, 将商务技能作为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 强化培养学生的商务技能, 以适应就业需要。

为突出商务特色, 本专业注重学习财务会计、经济、法律、国际商务等基本知识, 掌握商业经营的基本方法, 强化训练商贸事务处理、公关策划、市场营销等商务能力, 建立良好的市场意识。在课程设置上, 本专业开设了商务秘书实务、商务秘书法律与经济实务、公关与礼仪、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和会计基础等课程, 注重课程实训和综合能力训练。此外, 本专业还加强与企业相关的人文素养选修课程的建设, 开设了创业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等课程。本专业在组织本专业学生考取商务秘书证书的同时, 还组织学生选考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业务员等证书。

2. 注重训练学生的“三动”能力和“三办”技能。

为适应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环境, 本专业注重强化训练学生的“三动”能力 (动手、动口和动脑能力) 和“三办”技能 (办文、办会、办事技能) 。

所谓注重“动手”能力训练, 就是注重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文书处理与写作能力、办公室事务处理能力的培养。

以商务文书写作训练为例, 所谓动手能力训练, 就是以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写作训练, 如采用情景模拟写作、案例写作、病文分析与修改、一个题材多种写法的写作和写成若干个文种的写作、整理课堂讨论结果的写作和课外社会实践的写作等。

所谓注重“动口”能力训练, 就是注重学生协调与组织能力、汉语口头表达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会议组织与服务能力的培养。

以演讲与口才训练为例, 所谓注重“动口”能力训练, 首先是指要求学生大声朗读优秀例文, 以感受应用文的语言特点, 建立和培养应用文的语言感觉, 其次,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 以语言带动思维, 以思维训练促进语言表达, 再次, 力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学生站起来“口写”, 即练习“出口成文”。

所谓注重“动脑”能力训练, 就是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 注重学生创新方法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这方面, 本专业除开设创造方法类课程外, 还注重营造一种好思深思的氛围。

为训练学生的“三动”能力和“三办”技能, 本专业还广泛开展与之配套的课外专业活动, 如举办各种讲座和开展多类文化艺术竞赛活动等。

三、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双师型”、“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尽管大部分教师获得了“双师型”教师资格, 但仅有部分教师拥有企业工作、实习经历, 大部分教师对现代企业运作和地方经济动态了解仍显不足。

2. 教师科研教改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对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对高职教育特色的理解, 以及创新能力等也需要加强, 自编优质教材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3. 校企合作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目前已建立几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但教师到企业实践和学生到校外企业顶岗实习尚未全面开展。

四、整改思路及措施

1. 师资队伍建设。

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利用社会、企业开展教学实践的计划并执行, 计划两年内使90%的专业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复合型”教师, 以满足专业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继续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努力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建设专业教师的商务技能团队, 鼓励教师到国内外进修或到企业实习,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从一线企业引进高水平双师教师。

2.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

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进一步加强教研科研工作, 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子, 加强专业教材建设, 争创更多优秀教学成果。根据职业能力需求, 近一步完善模块课程体系。根据相关领域对学院商务文秘专业学生的要求, 有针对性的设置和修订教学模块, 教学计划达到实行动态修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的适应性教育。

3. 教学实训条件建设。

完善商务模拟实训室和商务谈判实训室建设, 使教学环境与实际商务环境紧密相连;针对校外实训基地不足的情况, 与多家企业积极联络, 争取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实训场所;与兄弟院校联系, 争取建立校际之间的实训资源共享机制。

我们应以改革的精神, 科学的态度, 饱满的热情, 继续探索高职文秘人才的培养模式,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文秘应用型人才。

摘要:近年来, 高职院校商务文秘专业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 但其自身的专业定位应顺应时代潮流与发展。通过分析市场需求及企业与人才供需关系, 不断调整文秘人员知识、能力结构, 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地方经济建设, 以期为各类企事业单位输送更多更高规格的高级技能型文秘人才。

关键词:高职,商务文秘,专业定位,特色建设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商务日语专业特色教学法 篇8

关键词:地方服饰;特色教学;服饰设计

中国分类号:G642.0

二、研究过程和方法

在“《瑶族服饰设计与制作》项目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这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课题的开展是全面推进课程教育改革的基础,良好的氛围和宽松的环境是课题研究的基本条件,健全的机制是课题研究的根本保障,创新则是课题研究的生命所在。具体而言,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宣传发动,营造课题研究氛围

2008年1月,我校服装课题组接到学校通知:申报一个市级服装课题。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有了服装课题,将会为老师们带来更广泛的交流机会,搭建相互学习的平台;忧的是课题研究并非易事,能否做下去,能否做得好还是一个未知数。“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经过反复斟酌,我校服装课题组申报了市级课题“《瑶族服饰设计与制作》项目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2009年3月15日,我们得到了市教科中心签发的课题立项通知。即日,我校领导召集服装教师开了专题会,并承若对此课题的研究给予大力支持。

(二)网络人才,组建课题研究队伍

接下来,我们成立了服装课题研究小组,由谭海英、李旭东、万凌燕、李荣方、蒋昌书等7人组成,其中有三名是服装教师,蒋昌书老师是校办工厂“瑶妹子服装厂”厂长,经营瑶族服装生产10年多,瑶服生产经验丰富,所以也被吸引进了本课题组。这是一支年轻而团结的研究队伍,学校也对我们提出了相关要求和希望。

(三)反复论证,筛选课题研究内容

为了能够确定最有价值的课题研究内容,我们进行的第一个活动就是查阅资料,反复论证。身为瑶家人,长在瑶家,我们却对瑶族服装了解甚少。我们究竟研究瑶族服装的哪一个方面呢?为此,我们课题组老师在一起联系学校和学生现状进行了慎重讨论,并走访了地方瑶族服饰名人,最后将课题研究题目定为“《瑶族服饰设计与制作》项目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四)民间调查,搜集瑶族服饰资料

为了能获取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我们联系了县民族服装厂,县图书馆、文化馆等争取到了这些单位大力且无偿的支持。

拟定了课题研究方案,学校领导亲自过目,并提出了可行性意见。一切进行得有条不紊,课题研究很快拉开了帷幕。学校领导全力支持,在学校资金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让我们外出学习,整理课题资料,并常常了解课题的进展情况。

(五)甄别选择编写校本教材

万事开头难。有了这些图片、文字和音像资料,我们感觉课题研究有了方向,顿感明朗了许多。为了使这些难得的资料更加层次化、集中化,我们从中选择了部分编缉了两本课题校本教材。

(六)制定项目优化课程资源

2009年冬,课题研究已进入关键的第二个阶段:我们根据开发的校本教材制定课程项目,经过研究和讨论最后确定为五个项目:瑶族服饰文化史、江华瑶族服饰的设计与制作、其他瑶族服饰的设计与制作、新瑶族服饰设计、瑶族服饰综合设计与制作。

(七)项目实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新的课程资源和项目法教学的结合帮助我们走进学生,在情感与态度上与学生达成一致,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再现,也是教学新思想观念在教学方法上的体现。

(八)及时总结,归档课题研究资料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做到边研究、边总结。①对那些技术难度大,制作工艺复杂,工具材料要求高的内容。②为了拓宽教学空间,我们让学生到校办工厂进行瑶族表演服饰的接单制作。③及时将上课的教案、反思以及撰写的课题文章进行认真的梳理、归类,交给课题组长保存。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反响

1、经过对本课题的调查与研究,我们已经比较完整地了解了江华瑶家服饰的种类,特点及瑶服设计与制作,研究理论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2、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

我们在服装专业课程中运用项目式教学方法,以富有创造性、启发性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在积极的专业技能操作中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创造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成就了课题教师的专业成长

其一,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更新。观念决定行为,只有树立与课题研究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理念,并内化为行为外显出来,才能保证课题的顺利开展。

其二,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其三,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课题研究的开展,迫使老师们去学习、思考、研究、探索,课题组组织的一系列活动。

四、研究结论及分析

瑶族服饰是我县一大特色亮点,作为本县唯一的中职服装专业,继承和发展瑶族服饰是责无旁贷的,也是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1、继承、挖掘与保护地域性民族传统服饰为专家学者所倡导的

对瑶族服饰的继承、发展和研究是我国文化产业的一大亮点,传统瑶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

2、结合地域性服饰文化特点进行教改,这具有天时地利的优势。

我校服装专业课程理应带有地方服饰文化的元素和鲜明的地域性特点,脱离这一实际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3、结合地域性服饰文化特点进行教改,符合地方服饰文化建设需要。

“根植于地方,服务于地方”,是地方性中职学校办学的基本宗旨,地方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理应成为地方性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我校服装专业结合地方服饰文化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就是要在调整和修订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的同时,创造条件让学生深入了解当地的服饰文化,通过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原生态瑶族服饰,触及到更多的无形教材。

五、问题讨论

我们感到这样一些困惑:

1、如何将瑶家服饰的设计与对瑶族服饰继承的整合,如何把服装專业课程与瑶族服饰有效的结合。

2、如何将瑶族服饰中共存的主要民族服饰元素,在瑶服设计中的继承与开发,设计出更具瑶族服饰特色的瑶服

“《瑶族服饰设计与制作》项目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这个课题已经结束,但对本课题的研究将会始终贯穿我们教学工作的始终。

参考文献

[1]邢颖:“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在服装设计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辽宁丝绸》2011年01期

[2]王伟、叶颖:项目课程的教学设计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年10期

上一篇:马拉松志愿者面试下一篇:参加“湖南省中小学校校务管理和小学精品课堂展示研讨会”的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