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6-09

白杨(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10篇)

白杨(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

福建省石狮市宽仁小学 蔡淑华

教学要求:

1、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高尚品质。

2、理解课文内容,并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会3个生字,理解“戈壁、清晰、抚摸、介绍、新疆、表白、陷入、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体会作者以物喻人的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2、查找有关白杨的资料;3、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4、在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者难理解的语句的地方做记号。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新的课文:白杨(板书课题)

2、请四位同学分部分朗读全文。(要求学生正音。)

3、师:上节课,蔡老师已经布置同学预习过这篇课文了,谁愿意说说通过看书、看报、查阅工具书等办法,你查到了哪些有关白杨的资料?(自由发言);

二、学习课文。

1、师: 同学们知道得可真多啊,那么作者又是运用什么生动的语言文字来描绘白杨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把它找出来,划一划、读一读。

2、交流。

(1)生:大戈壁滩上的白杨用词语“高大挺秀”。

(课件出示句子)“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行白杨树,每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

师:谁能说说“高大挺秀”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挺”:直;“秀”:美、清秀、秀丽,形容白杨又高、又直、又秀丽。

(简笔画:白杨)

师:你理解得很好,能把这句话读读吗?(指导朗读,能背诵的,当堂背)

(2)生: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就这么高。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课件出示句子)

师:反复读读爸爸的话,从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就这么高大”这里是说白杨树姿态很美,一向是高大、笔直的。(板书:树干挺直)

生:“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告诉我们,无论把白杨树栽到哪里,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出示课件:(口头填空)

戈壁需要它挡沙时,它很快就在( )生根、发芽、成长;

堤岸需要它护堤时,它很快就在( )生根、发芽、成长;

荒山需要它绿化时,它很快就在( )生根、发芽、成长;

师:书上有没有这么写?再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它是用哪组关联词语

表示的?(生:哪儿……哪儿……)

(课件点出:哪儿……哪儿……)

这是说白杨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

(板书:适应性强)

师:老师剪辑了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欣赏。(观看录像:戈壁滩上的白杨)

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能说说吗?(生自由发言)

师:(引读):这就是说:

遇到风沙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雨雪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干旱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洪水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无论环境怎样恶劣,白杨--还是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板书:性格坚强)

这句话写得好吗?为什么?

生:这句话用上了“不管……不管……总是……”这组关联词语。

(课件点出:不管……不管……总是……)

师:是啊,白杨不但形象美,内在也很美,同学们,你们能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这段话吗?(指名一、两名同学读)

师:爸爸的神态庄重严肃,话语意味深长,让我们再次感受白杨高尚的品格。请同学们试着背背爸爸说的这三句话。(指导学生朗读,能背诵的,当堂背)

3、师: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在乡间,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对此,人们不以为奇。然而,在满目荒凉而单调的大戈壁能看到这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却令人惊叹不已。现在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看看戈壁滩景色吧

观看录像:茫茫大戈壁

师:你对大戈壁有什么了解?可以说说吗?

课文是怎么描写大戈壁的?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课件出示句子:“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师:能抓关键词语来理解吗?(要求学生自由读,再画出描写戈壁的词语)

生:我画了这句话:“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这说写出了大戈壁很荒凉。

生: 这里写大戈壁用了“并不那么清晰”,这就是说大戈壁模糊、不清晰。

生:我画了“浑黄一体”这个词,这里是说大戈壁一片风沙,天和地的界线不清晰,看上去都是黄色。

生:我画的是“茫茫”,它是一望无际的意思。这里是说大戈壁面积大。

师:课文中大戈壁用一段话,谁能用一个恰当的词概括大戈壁什么样?

生:“荒无人烟”、“一望无垠”、“空旷单调”、“风沙漫天”

4、师:作者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要写这荒凉的戈壁?

生:多少荒凉的景象呀!就在这时,出现了一行高大的白杨,看着这浑黄世界中的新绿,给人们带来了欣喜,给沙漠带来了生机。

生:这就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

生:这里用恶劣的环境来烘托白杨树的高大的形象。

师:面对种种艰难挫折,白杨如此坚强不屈,此刻,在“爸爸”和我们心中,白杨还只是戈壁滩的一株树吗?

生:不,它们更像大戈壁的“卫士”,守卫着祖国的边疆。

三、口语交际:

师(小结): 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心甘情愿地在哪儿扎了根。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儿生根了。看,戈壁滩有了它,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观看录像:戈壁滩的环境改善)

看了这段录像,你的心情怎样,能把它写在脸上吗?(生高兴地笑笑)

白杨上擎青天,下踩戈壁,它总是那么坚强。此时,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白杨说,现在请以“白杨,我为你 ”为题,说说你心中最想说的话。

(生各抒已见)

四、作业: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白杨有三个特点:1树干挺直;2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3性格坚强。

生:我知道在满目荒凉而单调的大戈壁,能看到这高大挺秀的白杨树,真是令人惊叹不已。

生:在荒凉的大戈壁,出现了一行高大的白杨。看着这浑黄世界中的新绿,给人们带来了欣喜,给沙漠带来了生机。

二、学习课文。

1、师:同学们了解得真多啊。相信这节课,同学们一定获得更多的知识。

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弄明白哪些问题?

(学生质疑)

2、师:咱班的同学特爱动脑筋,敢于提问题,蔡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解决这些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中交流。

3、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不知同学们在讨论中,都弄明白了哪些问题?

(1)生:“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课件出示句子)

师:爸爸的“心”是什么?孩子们知道吗?(生:不知道)那孩子知道什么?

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待会儿,我们来听听看,孩子们都知道些什么?

生:孩子们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知道从小是跟着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是跟着奶奶长大的。

生:他们知道爸爸、妈妈这回要接自己到新疆去读书,不再跟着奶奶在内地住了。

生:他们可能知道新疆离奶奶家很远,因为在戈壁滩上坐了几天火车了。

生:孩子们坐在火车上看到火车两旁的景色与内地不一样,知道疆离内地很远了。

师:同学们都推想得很好,课文里是怎样写的?

课件出示句子: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如果后面接着写:不知道……应该怎样写?

生: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

生: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远?

师:那么你们知道吗?你们能回答吗?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

生: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是想孩子们长大了也建设新疆。

师:现在你们知道爸爸的“心”是什么了吗?

生(齐):知道了-----是建设边疆,扎根边疆。(板书)

师:爸爸的心愿正好道出了边疆建设者的一句豪言状语:“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

(3)课件出示句子:“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忽然,它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A生:“爸爸在沉思什么?”

师:“呜……呜……呜……”,鸣笛声不断长鸣;“隆……隆……隆……”,火车依然在行驶。但这一切,并没有打断爸爸的思路,此时,爸爸脑海里正在想什么呢?同学们能想像一下吗?

(观看录像:正在行驶的火车窗外不时闪过一行行白杨)

生答:爸爸可能是由树想到了人,想到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想到自己一样的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的子女,自己的下一代就要在边疆落户,也参加边疆建设。

师:读着这段话,同学们心里是否还有疑问?

B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一丝微笑?

生答:爸爸的嘴角浮起一丝微笑,是因为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扎根边疆,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材,他为此感到欣慰。

C生:“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什么?(暗指爸爸);

“几棵小树”指什么?(暗指孩子);“风沙”指什么?(暗指各种困难。)

师:读这段话的时候,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朗读呢?你能试试吗?

(指导学生朗读,能背诵的,当堂背)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渗透读写例话)。

师:请同学们找找爸爸望着白杨树时,与“想”有关神情的词。

生:出神、沉思。(课件出示)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他在想什么?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好好读一读课文,体会体会。等会儿我们来交流交流。

(课件出示以上问题)

生:望着窗外的挺拔的白杨出神,爸爸由树想到了人,想到自己年轻时也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想到无数的扎根边疆的边疆建设者。

(课件出示:思过去、思自己)

生:看到几棵小白杨正在成长,爸爸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将来也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新一代边疆建设者正在成长。(课件出示:思未来、思子女)

师:课文表面上是在赞扬白杨,其实--(生:)也在赞扬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

师:对,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刚才,我们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中的语句,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借谈白杨,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今后,我们若在阅读时注意从内容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深一步,收效也会更大一些。

四、谈感想。

师:我们已经学完了整篇课文,相信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很多感想。现在,就请大家自由来谈谈吧。谁先来?(生发表自己的感想)

五、作业:

1 练笔:把读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写成一篇小文章。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及自己认为含义比较深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3背诵整篇课文。

附板书:

19白 杨

白杨(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2

雄鹰

一、 教学目标:

1、 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 认识作者对星星的观察及感受

3、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表达对星星的深切感情

4、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二、 教学设想:本课共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先让学生自学。查工具书解决字词,再质疑问难,从而读通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为理解课文作准备。布置让学生搜集关于星星的诗文,夜晚观察北斗星并搜集关于北斗星的传说。第二课时着重探究作者是怎样观察星星并吐露真情的,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紧跟课堂练笔,学习写作。

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1、 导入: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作文赋诗描写星星,以各自的方式赋予星空无限深情。臧克家以星星为题写的自由诗,表达了对星星紧密团结的赞美;冰心以《繁星》为题结集为散文集,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爱……那么大作家巴金又是怎样描写星空的呢?我们今天来探究一下。

2、 大家默读课文,讨论填写下表,了解作者看星的情景和感受

次数 时间 地点 情景 感受

一 从前 家乡 密密麻麻的`繁星 忘记一切 仿佛回到母亲怀里

二 三年前 南京 星群密布 光明无处不在 好象就是我的朋友,常常和我谈话

三 如今 海上 半明半昧 遥遥欲坠 好象看到飞萤,仿佛对我霎眼,与我说话,觉得是孩子,实在母亲怀里

3、 这些感受,也正是作者看到星星产生的联想和想象,,也正是作者对星星真诚而深厚的感情,请大家再讨论一下,感悟作者在这三个句子里表达的感情。

明确:一句表达了作者望星空所产生的甜蜜、温馨之感和依恋之情

二句既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追求,有表达了作者与星星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情

三句写出了海上望星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之感,以及与星星的知心之情

4、 精读第三段,进一步体会采用修辞来表达感情,试找出来,并加以品味

① 比喻(见课本划单横线句)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② 拟人(见课本划波浪线句)赋予星星眼睛、嘴巴、思想,使作者与自然融为一体,命笔含情,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萌其情,产生无穷的遐想

③ 排比(见课本划双横线句)从触觉、听觉、幻觉的角度描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它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气呵成,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

5、 让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深加品味

6、 拓展运用:模仿课文,当堂练笔,写出你所观察的北斗星,然后交流评价

7、 作业:①背熟课文 ②巩固字词

白杨(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3

王道士发现了密室藏宝之后,怀着一种邀功请赏和希望能引起官员重视的心态,徒步行走五十里,来到了敦煌县衙,只可惜当时的这位县太爷不学无术,兴冲冲而来王道士碰了一鼻子灰,只好无功而返。

又过了两年多,1902年,敦煌来了一个新的县太爷——汪宗翰。这位知县老爷是进士出身,对金石学也有研究。汪知县当时立刻带人亲自去莫高窟查看,并带走了几卷经卷。可惜这位汪知县只是空留了两句话:一.藏经洞的东西不要让外人拿走。二.再送些好的到衙门来。满怀希望的王道士再次失望了。

之后,他又从藏经洞里挑了两箱经卷,冒着狼吃土匪抢的危险,行程八百多里,在酒泉,他找到了道台廷栋,这时的王道士已经五十二岁了。廷栋认为经卷上的字不如他的字好看,大骂一通,就此了事。也就是这个廷栋,他第一个把王道士带来的经卷送给了一个比利时税务官,后来这个比利时人去新疆时又把经卷回送给了新疆的中国官员。

几年后,在新疆探险的斯坦因在这个中国官员家里看到了这些经卷,识货的冒险家很快赶到了敦煌,从此正式揭开了藏经洞国宝大流失的序幕。

其实,从1900年藏经洞被发现到1907年斯坦因来到敦煌的整整七年间,也不是没有官员重视这件事。兰州学台叶昌炽知道此事后不仅建议藩台仔细保管,还立即面见当时的陕甘总督请他出资将国宝运到省城。可是这位总督当时正因为兰州修关帝庙钱花多了发愁呢!于是就以缺少运费为由将此事搁置下来,只是下令关闭藏经洞。可是这些事情王道士又怎么能知道呢?

到了1907年五月,苦苦等了七年消息的王道士等来的却是风尘仆仆赶来斯坦因,斯坦因三次拜访王道士而不得见。自己送去却得不到重视,而别人眼巴巴赶来用钱来买的巨大反差,不知带给盼了清政府七年消息的王道士的是什么样的感觉。

斯坦因说自己崇拜唐僧。这一招果然很灵,王道士无知地觉得斯坦因西行冒险和唐僧西天取经的确有相似之处。加上斯坦因金钱的作用,共掠走24箱写本和4箱包扎好的丝绸画卷,而代价只不过是75个银圆。

1909年.伯希和为了能更好更多地得到敦煌经卷,特意从他掠走的经卷里挑出一些到北京出示给北京的学者们看,以买好他们。直到此时,北京的学者和大员们才知道敦煌出了无价之宝。当我们的学者们知道敦煌还有部分遗存经卷时,他们力劝朝廷下令命令陕甘总督立刻封存藏经洞,并严禁外国人购买。同时,学部又拨银3000两命令新疆巡抚派人将经卷全部运到京城。然而当时负责押运的官员很不负责,不仅没有装完,而且连个箱子也没准备,而是用草席裹了裹便上路了。

文物这种东西,在真正的文化人心里是无价之宝,然而在无知贪婪的人眼里,只不过是还没兑换的黄金。一路之上所丢失的经卷至今还是个谜。不过最厉害的还要数负责押运的新疆巡抚何某,他等经卷押送至京城之后,并没有移交学部,而是先拉到自己家,伙同其岳父李某先将里面值钱的经卷挑出来据为己有。而后又怕查出数目不够来不好交代,又把经卷一份撕做两份,两份撕做四份来充数。最后勉强凑了八千多件交了上去。

到了1914年,斯坦因再次来华的时候,王道士说过这么一段话:他很后悔当初没有接受斯坦因给他的那一大笔钱把经卷全卖了。以至于经卷后来经历这么大磨难。

语段阅读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

1、解释下列词语

坍弛:倒塌,倒垮; 漠然:不关心,不在意的样子;

把持:独占位置、权利等,不让别人参与(含贬义);

呆滞:(目光、神情等)迟钝,不活动;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说内行话。现在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2、“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悲壮苍凉的氛围。从几座坍弛的道士塔在夕阳下更显得破落悲凉,为全文奠定了苍凉的基调,更显出古老敦煌文明的衰落以及文明衰落的悲剧性。

3、“竟然就是那个王圆渌”中的“竟然”如果换成“原来”行不行?为什么?

4、王道士“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这样的肖像描写对表现王道士有什么作用?

表现王道士的平民身份,卑微、愚昧、无知。

5、专家们为何要“叹息一声”?

为敦煌文物的流失而感到可惜,感到屈辱,而又无可奈何,因而叹息。

6、为什么说“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因为敦煌文物不断地流失,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文物流失,更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遗产的流失。也暗示了古老敦煌文明的衰落。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

1、解释下列词语:

事由:事情的原委;公文用语,指本件公文的主要内容;借口、理由。

歆羡:羡慕。憨厚:老实厚道。

婀娜:(姿态)柔软而美好。

招摇: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神色、态度)不自然。

2、第二段中写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而敦煌的艺术正在王道士手上,这样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更突出了敦煌文明的衰落。

着重表现一个灿烂的文明是怎样被破坏的,也表现像王道士这样的人不仅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更是中国文化的罪人。

4、说出最后一段中四个“惨白”的含义。

阅读第三部分“斯坦因他们回到国内,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我好恨!”

1、“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的“古怪”的含义是:

斯坦因他们觉得让王道士这么一个愚蠢的人掌管敦煌的稀世珍宝,是令人诧异的。

2、“他们在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这个极基本的前提是什么?

这个世界是分成一个一个国家的,敦煌在中国,敦煌的文物属于中国,中国政府对文物拥有主权。

3、“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是什么意思? 扔下白手套,表示理亏、认罪,“我”接受额尔金的投降。

4、“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是什么意思?

要同额尔金决斗,接受挑战。

表达了对火烧圆明园、毁我国宝的外国强盗的无比愤恨,不惜一死,要哦跟强盗头子拼个死活。

6、一批文献送京城的情景说明了哪些问题?

席子乱捆,说明政府官员对文物毫不珍惜;另一面是极端贪婪自私,化公为私,作为个人的收藏。

白杨(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动画片《机器猫》吧?机器猫有一个神奇的宝贝“时光机”,坐上时光机呀,可以回到过去。今天,我们就跟着考古学家一起坐上时光机到古代去看看,因为古时候的人写的字跟我们现在不一样,我们要考察考察中国的汉字是怎么变成现在的样子的。

直接切入,感知象形字的特点

1、出示古文字“日”和“月”的图片。考古学家告诉我们,古人就是用这样的符号记录他们看到的事物的。这就是古文字。那你们能不能猜猜看,这两个符号代表的是什么字?(你为什么这么说?)

2、课件出示古文字“日”和“月”的演变过程。

在远古时代最早出现的文字就是古人对照事物用符号画下来的,这种用符号描摹事物形状,后来几千年里逐渐变化成的方块字,我们称为象形字。

3、大家知道吗?像“日”“月”这样很像事物外形的字还有很多,(出示课件)这些字都表示什么?你快猜猜看。

4、到底是什么字呢?答案就在书上,快打开书找找吧!

5、(看书时的要求:)

仔细看图验证你猜得对不对。

看音节把字读准确。

出示课件,分四组识记汉字。

第一组:日 月 火

第二组:口 耳 目

第三组:羊 鸟 兔

第四组:木 禾 竹

三、自主观察发现

1、师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然后老师把这些卡片贴在黑板上。

2、谁向同学们大声介绍你认识的字宝宝?(生上前指读卡片并组词)

四、指导、领悟象形字的特点

1、师指黑板上的生字卡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里面有两个字的字音相同,但字形不一样,你发现了吗?

区别“目”和“木”:

认读“目”,并知道“目”即“眼睛”(指导学生发现把眼睛的图片转过来,就是现在的“目”)

“木”就是树。口诀:木是一棵树。

两个字表示的意思完全不同。

2、还有两个字发音不同,但长得很像,是哪两个字?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们?(出示课件区分“木”“禾”)学生试着发言。对,“木”字是棵树,禾苗低下头是“木”字加小撇,也叫上撇或平撇。

3、我们发现古文字和图片上的事物太像了,那么现在我们使用的文字也有很像的,你发现了吗?

如:“鸟”点是眼睛,横是尾巴;“兔”长着短尾巴,竖弯钩上有一点;

五、课中休息

六、准确读字、指导写字

指读卡片(带音节)。

2、教师打乱顺序认读生字。

3、指导书写:

师出示课件指导“木”字的写法。

写“木”出示两笔这是什么字?他和“十”哪里不一样?接着写什么?先撇后捺;动笔描红、写一个字;你是怎样记这个字的?(按笔画记、用十字加两笔)

2)观察你怎样记“禾”?生汇报两种方法出示课件;学生书写。

七、用游戏强化识记字形

课件出示不带音节的生字,自己读读;

教师打乱顺序开火车指读;

这些生字也能连成一首儿歌呢!听--师拍手范读;生练习。

八、总结:今天的活动真有趣,想对同学、老师还有考古专家说说你今天最大的收获吗?

九、作业:

1、书写汉字;

2、到生活中寻找今天学过的字,下节课带到课堂。

白杨(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5

江夏区求实中学:胡克志

一、教学目的

是学生理解本文以“我”对蜜蜂的 感情变化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和学习本文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清本文作者对蜜蜂的感情线索和作者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

2.难点:本文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教学模式:导入--感知--品读--迁移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以记述为主,兼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的散文。文章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并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文章内容并不难懂,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请文章线索,品味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在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借助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然后对文章的难点进行迁移,强化训练,以读促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理请线索

1.学生听《荔枝蜜》朗读录音。

2.听完录音后,学生谈看法。(要求学找出文中作者对蜜蜂感情变化的词语或句子。)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①讨厌蜜蜂   ②喜欢蜜蜂   ③赞扬蜜蜂   ④学习蜜蜂

三、精读品位,教师质疑

1.先叫两名学生朗读第八段至十六段,然后全体学生齐读十七段。

2.提问

①为什么说“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引导学生概括出蜜蜂的主要特征“勤劳奉献”)

②如果把“我不禁一颤”改为“我不禁想到”,表达效果一样吗?为什么?

四、精读感悟,联想迁移

1.学生齐读十八段

2.学生讨论:作者由蜜蜂联想到了农民,蜜蜂与农民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这样联想是否合理?

3学生根据自己喜爱或熟悉的某一动物或事物,说出它的主要特征,然后联想到了什么?

4.教师小结:

借物喻人这种表现手法,在文章中常常见到。我们要留心生活,根据某些动物或事物的某一特征,借助联想,富于其深刻的含义。

五、课下练习

以某种动物或事物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作文。(要求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

付:板书设计:

蜜蜂

讨  厌

勤劳奉献

喜  欢

↓               ↓

农民

赞  扬

学  习

假如(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6

[ 作者:红月亮|redmoonbaobao@sina.com 发表时间:-9-29 21:26:54 阅读: ]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二上《假如》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

《假如》一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我们要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在本组导语“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的更美好”的引领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那些饱含真情的语句,反复感受那些真真切切的人和事,带领学生感悟教材,感知社会生活,获得美好的人生体验,培养爱心。

[学生分析]: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我们不能忽视儿童诗与儿童之间天然的亲缘关系,只要加以巧妙的引导,借用教材,采用仿写形式,使儿童感受写话带来的乐趣。

[设计意图]:

1、激发兴趣:根据年龄特点,选择巧妙的着眼点(神笔)激趣,带动思维,以故事《神笔马良》为必备的文本铺垫,并借助课件,再现文本场景,激情入境,使学生产生共鸣。

2、培养语感:语文教学要把握学科的个性,以学生的语言发展为本,加强语言的理解、感悟和运用,通过诵读、联想、评价、感受深刻的文本内涵。

3、拓展文本:在深入研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和文本的特点,设计了适宜的句式训练,师生共同进出课文意境,在多元对话的过程中,有机整合与拓展,更提升了情感的感染与熏陶。

[预设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有适当的情感定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感受、自读自悟、品读深入等阅读活动理解文本,并在句式练说、朗读表演中得到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真情实感,显示儿童博大而纯真的心。

[预设流程]:

一、故事铺垫,激趣揭题

1、给“笔”扩词,引出神笔。

2、观赏故事《神笔马良》,感悟“神”。

(从前有个叫马良的穷孩子,他很爱画画,可是买不起笔,他就用树枝在沙地上练习画画。一位神仙老爷爷被感动了,就送给他一枝神笔。马良用这枝神笔画了一条鱼,鱼就活了;画了一只小鸟,鸟拍拍翅膀飞了;帮穷人画了一匹马,马上就能跑了。)

3、发散说话: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要画什么?(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

揭题“假如”。

二、切入课文,初读感知

1、师范读引入文本。

2、自读课文,试读正确。初感。

三、朗读品味,深入感悟

1、重点指导读第一小节。交流促读。(个读、比读、激读、齐读……)

2、师生互动接读二、三小节。

3、课件复现小树、小鸟、西西需要帮助的场景,激情读。

4、齐读全文,明“画”:给需要帮助的人画。

四、整合练说,拓展延伸

1、句式练说,整合课文内容。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小树画 ,要给小鸟画 ,还要给西西画 。

2、鼓励创造性想象说话。

给人类朋友、动物朋友、植物朋友……需要帮助的人画什么。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还要给 。

五、意犹未尽式结尾

结束句朗读:“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板书设计] :

假如

[简说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二上《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全诗从独特的儿童视觉中铺开,又富含深厚的情感积淀,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如果要比较一首儿童诗和一篇优美的散文,谁离儿童的情感更近?我们毫无疑问会选择前者。作为教者,我们不能忽视儿童诗和儿童之间天然的亲缘关系。《假如》能感动我,也能感动学生,更能感动听者。

但这一课从何落笔呢?“神笔”,可谓神来之笔,它既能立即激活学生思维,引发浓厚兴味,又是贯穿全文始终,称之为“文眼”并不为过。而板书也与这文眼结合,简单地画了一枝笔,与课题和画龙点睛的“画”字,展现了设计者的文本理解及本课的内涵,也是信手拈来,自然浮现的。

上课伊始引入的《神笔马良》故事,是为朗读做必要的铺垫。假如学生不了解这个故事,学习课文就缺少情感的基石。当学生通过课件及老师讲述激发后,悟了“神”,才有了趣(学习兴趣),才有了欲(朗读的欲望),才有了想(思维的火花),适时抛出一个话题“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画什么?”发散说话,想说就给他们一个同桌交流的机会。而老师也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与学生无距离的交流,老师的想法就在课文里,就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带出课文,创设了一个师生思维直接交流的情境,将文本直观地呈现课堂当中,让一切来的那么自然。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的时间,培养自主阅读能力,相信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积累,识字能力已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因为毕竟是初次接触文本,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激发学生的情感阅读呢?我利用课件,复现了文中的三个场景,并采用接读、引读、比读、激读、齐读……师生互动,建设了一个情感的高潮。有了适当的情感基础,以我口说我想,以我手写我心就水到渠成了。

而对于课题怎样理解落实呢?“假如”是个相对陌生的词。是不是单调的解释,直接灌输呢?我想起了两个和它接近的词:“如果”“要是”。并多次地放到语言、文本情境中,在聆听感悟时,在潜移默化里,相信学生已经领悟了“假如”的含义。而且在课堂上,我用了较多的引读,不知听课教师是否认同?我的出发点在于:一,这是一首情感浓郁的诗,可以很好的接读;二,通过一次次的引、激,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克服对文本的生疏感,突破朗读难点。

全文通过“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小树、小鸟和西西画”来连成一条主线,当然因为时间限制,重点朗读指导的只在第一段,后两段有待加强巩固。在品读全文后,启发学生合作讨论,想一想、说一说,给它们画更多最需要的东西,试着整合文本,纵向地深入文本。课并不到此为止,世界上还有更多的动物朋友、植物朋友、人类朋友,你最想帮助谁?谁最需要帮助?拿起手中的神笔,把你们的愿望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以说话,写话,画画为载体,既横向拓宽了教材,又不偏离语言文字训练的本质。还有考虑不周的是写字的安排。假如本课时安排了书写指导,也许会冲淡整堂课的情感氛围。如果要写,写什么字,什么时候写?有待探讨。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在本课也能得到真实的体现。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他们希望认识社会、改造自然,在儿童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火山喷发般的力量。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朗读这首诗,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产生那么多新的“假如”,能在学习期待中得到发展,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出发点和归宿!

长征(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 会读并背诵四副对联,激发学生喜欢对联的情趣。

2 阅读古代趣联巧对的小故事,进一步激发学生收集、试作对联的兴趣。

3 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或事。

4 进行“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调查,进行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读读背背、阅读)

一 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从本节课开始,进行“积累运用 四”的各项练习。这节课进行两项练习:第一,读读背背,练习读对联,并背下四副有趣的对联。第二,阅读古代文人“趣联巧对”的两个小故事,了解那一副副妙趣横生的对联是怎样产生的,我们也学着对一对。

二 完成“读读背背”。

1 自己试着读一读四副对联,注意读准字音和句子中恰当的停顿。

2 指名读。注意听,读得对不对。学生评议,老师指点容易读错之处,要求读出上下联中词语的“对仗”。

(解释“对仗”,指上下两句里的词语,就像仪仗队里的队员,一一对应,排列非常整齐。)

老师范读。学生认真听,从中感受怎样读出对仗关系。

3 学生自己边读边画出上下联中对仗的词语。老师举例说明标画方法。

4 交流读法,互相评点。

5 练习背诵。采取同桌对句、男女对句、分组背诵比赛等多种方式。

三 阅读“趣联巧对”。

1 自读短文,根据文中的解释,弄懂每个小故事中的对联是什么意思。

2 欣赏两副对联,说说对联里哪里对得巧妙,趣味在哪里。把两副对联读好读熟,背下来。

3 讨论交流。

4 谁还了解这样趣联巧对的小故事或背诵过很有趣的对联,说给大家听听。

5 老师就现场或生活中的人、事、物出上联进行示范,让学生对。对上后,评议一下对得怎么样,然后组织学生试着对对联。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 激发兴趣,拓展思路。

1 谈话导入。

你们已是六年级学生了,在六年的学习生活中,一定有许多事让你难以忘怀,你最忘不了的是什么事呢?一定有许多人你永远不会忘记他们,那么你最忘不了的又是谁呢?

2 学生自由说说令其难忘的人和事。

根据学生说的内容,适时小结,以启发学生。

(1)难忘的事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高兴的,难过的,内疚的,难堪的,有趣的,感动的任何事,也可以是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永远忘不了的一幕。

(2)难忘的人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同学,也可以是学校的其他学生和老师,还可以是学校里的工人或客人等,可以是熟人,也可以是陌生人,只人他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就可以。

二 明确习作要求。

1 题目可以用“难忘”,也可以自拟。

2 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叙述有一定的顺序。

三 自主习作。

1 构思好后自主习作。

2 老师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根据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选择典型内容的习作,准备引导学生评议。

(典型的习作包括:具体与不具体的,选材多角度、叙述有特色的,写法富有个性的。)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 指名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1 请5至6位同学读习作,师生逐个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修改方向。

2 同桌互读互评。

二 修改习作,进行誊写。

1 自己修改。

2 请伙伴帮助修改,改正不通的句子和写错的字和标点符号。

3 誊写在作文本上。

第四课时(习作拓展)

一 佳作欣赏。

老师批发后,选出选材,体裁,语言等方面各具特色的,尤其是突出如何“难忘”的习作,向学生介绍,请小作者当众朗读,师生共同赏析。

二 宣读进步作文和优秀片断。

选择有进步同学的习作和好的习作片断,请作者读给大家听,激发写作兴趣,激励学生进步。

三 老师宣读下水作文。

老师写下水文,能够了解写作文应该注意到哪些方面,能更好地更深入地指导学生写好作文。老师朗读自己的下水文,能够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共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起到示范作用。

第五课时(实践活动)

一 导语。

我们学过《只有一个地球》,知道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环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也给人类发出了警告。那么,我们周围的环境怎样呢?让我们每一个小学生都来关注这个问题。

二 读课本中的活动提示。

三 交流讨论。

你想调查什么?怎样调查?

根据学生谈到的,相机引导:利用现有条件,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

四 布置任务。

自由结合组成小组,用两周时间进行调查,注意保管好调查资料,准备好调查报告或其他形式的调查结果展示,参加《我们与周围环境》的专题语文活动。

观潮(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 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 “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 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影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9

一、 教学要求:

1、 学习6个生字,认识1个部首,会认识5个汉字。

2、 能独立认读音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能看懂图意,通过看图和学习句子,大致了解影子是每个人都有的,会随着光的方向不同,而变化方向,能辨别前、后、左、右四个方向。

二、 重难点:

1、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认识方向。

2、 学会本课生字。

三、 课时: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的:

1、 认真观察图,了解影子变化方向的大致原因,能辨别方向。

2、 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3、 指导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我们走在太阳地里,脚下会出现什么?(影子)

板书课题: 影子

二、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小声自渎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2、 在书上勾出生字,多读几遍;

3、 学生齐读课文,说说课文有几句话。

三、 学习课文,结合插图理解课文内容。

1、 课文有几句话?(两句)分组读 同时出示挂图。

2、 学习第一句

(1) 指名读,理解意思:“在前”“在后”方向不同。

(2) 看插图一,小孩向哪里走?(向太阳走)

(3) 出示生字卡,学生认读。

(4) 反复读句、识字。

(5) 为什么说影子是个小黑狗?(怎理解就怎说)

3、 学习第二句 方法同上 弄清左右

4、 出教室 看自己的影子 边看边读课文,进行理解,以达基本能背诵。

四、 指导朗读 背诵

1、 你还在什么时候见过自己的影子?(灯光下、月光下等)

2、 做“手影游戏”,你们喜欢影子吗?读课文应带怎样的感情读?(喜欢)

3、 师范读 生仿读体会

4、 背诵:自背 同桌互背 小竞赛:看谁背得熟 背得好

五、 巩固练习:课后第三题。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的:

1、 学会6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认识一个部首。

2、 指导书写,练习口头组词。

教具准备: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 朗读、背诵课文

二、 学习生字

1、 认读6个生字,读准字音

2、 认清字形,指导书写

(1)“个” 上下结构 “一个”是数量词 在书上田字格中描摹

(2)“我” 注意笔顺 不要漏点

用“我”说一句话

在田字格中描摹。

(3)“左”“右”

说相同的地方(都是半包围结构,都有一横一撇)

不同的是“左”下是“工”;“右”下是“口”。说说区别的方法(例:右手拿筷子喂口,左手端碗做工。)

小游戏:举手分清左右。 理解两意思相反--反义词

描摹

(4)“朋”

左右结构 (两轮月亮肩并肩)两边都是“月”,左边是“月”字旁。

书写时左右距离要恰当 师范写 生仿写(描摹)

口头组词 书上勾词 读词

三、 巩固练习:

1、 认读6个生字,说说字形结构、偏旁,书空笔画顺序;

2、 学生书写练习;

3、 认读要求认识的字;

4、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0、影 子

前--后

生字 左--右

作者邮箱: chenxiufang1314@yahoo.com.cn

绝句(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背诵古诗。

3.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拼图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依次展示画有黄鹂、白鹭、雪山、小船、柳树的单个景物图片,贴在黑板右边。

你觉得这些景物怎样?

孩子们,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位诗人杜甫,在他居住的地方(贴画有房子的图片),也看到了这些可爱的黄鹂、成群的白鹭、美丽的雪山、停泊在江面的小船、翠绿的柳树,他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地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优美的古诗--《绝句》,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打开书第112页,生自由读古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读?在难读的字下面画上横线。

3.把你认为难读的字告诉大家。

4.生自由练读难读字。

5.小老师教读。

6.引导孩子们再读翘舌音、平舌音、后鼻韵的字。

7.指名读全诗、评价。

8.齐读全诗、读准字音。

过渡: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还要读出诗的停顿。

三、再读古诗,读出停顿

1.课件展示两女孩对比读古诗的情景。

2.你认为谁读得好?好在哪里?

3.展示:带有节奏线的古诗,生观察,该在哪些字后读出停顿。

4.你能按照这样的停顿朗读吗?自己练习练习。

5.男、女同学比赛朗读,互相评价。

6.齐读古诗。

四、细读古诗,熟读成诵

师:《绝句》这首诗共有4句,每一句都描绘了一处美景,就像是镶进画框的画儿一样,我们一起来欣赏。

1.课件展示第一个画面。

(1)你们听,这是什么鸟儿在唱歌?瞧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正在翠绿的柳树上啼叫!(展示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看着它们在树上欢快地唱歌,飞翔,你们心里一定也感到--(高兴、愉快)。

(2)指导学生用高兴、愉快的语气读第一句诗。

2.展示第二个画面。

(1)你们看蓝蓝的天空中飞来了一群--(白鹭),它们飞行时队伍的形状像什么?

白鹭总是成群结队地飞,飞起来队伍总是那么整齐。(展示诗句:一行白鹭上青天)

(2)指导学生配上动作,读第二句诗。

3.展示第三个画面。

(1)师描述:一行白鹭排着整齐的队伍飞上蓝天,推开窗户,你们看到了?西岭的雪终年不化,即使炎热的夏天,上面也覆盖着厚厚的白雪,诗人看到如此奇特的景观,发出了由衷的赞叹--窗含西岭千秋雪。(展示诗句)

(2)指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读第三句诗。

4.展示第四个画面。

(1)远处是千年不化的雪山,再看看门外是什么?

你们知道这船是开向哪儿的吗?(展示诗句:门泊东吴万里船)

(2)指导朗读:“万里”是很远很远的意思,读时要慢一些,“船”读翘舌,读出诗的味道。

5.展示全景。

师描述:这首诗描绘的春景,真是有声有色,气象万千,地上翠柳依依,黄鹂啼叫,空中白鹭成行,高飞冲天,远处是积雪的高山,近旁停泊着将要远行的航船。

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美丽的景色。(播放音乐,师配乐朗读)。

6.多美的景色,多美的诗句!孩子们,美美地读这首古诗吧!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你可以站着读,坐着读,可以在小组内齐读,也可以找小伙伴读……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

7.指名美读全诗。

8.学生试着背诵古诗。

9.指名学生背,学习小组背。

10.齐诵古诗。

五、拼图,体会诗意

师:孩子们,喜欢做游戏吗?接下来,我们来做拼图游戏吧!就是把这些景物(指黑板上贴的画)拼成一幅美丽的图画,你可以根据诗的意思来讲,也可以发挥想象进行拼图。

(1)各小组拼图,请三个孩子上黑板拼图,师巡视指导。

(2)各小组拼好后,展示评价。

(3)评价黑板上的图。

(4)看黑板拼图,引导学生背诵全诗。

六、欣赏,拓展延伸

1.介绍杜甫草堂及诗人杜甫。

2.师生吟诵《绝句》、《江畔独步寻花》。

3.拓展延伸:杜甫一生写了很多好诗,流传下来的有1 400多首,孩子们下去再找几首他写的诗,下节课你们来当老师,向大家介绍。

上一篇:七十岁寿诞宴庆主持词下一篇:我的乐园_写景作文550字_四年级写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