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元素运用与创作教学探究的论文

2024-09-07

山水画元素运用与创作教学探究的论文(共5篇)

山水画元素运用与创作教学探究的论文 篇1

自全球电影业步入工业化及商品化之途,类型电影的制作与营销便顺势而上,发展颇为兴旺。美国好莱坞所推行的大制片厂制度及其明星制度,借助其特殊的消费意识形态与运作机制,为满足观众的娱乐需要而创造出了许多具有可复制性的、可批量生产的类型电影,其中不乏具有全球票房价值的“大片”。国外类型电影的崛起与发展自然给中国电影业带来新的启示与触发。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发展态势渐次开放多元,类型化已成为电影创作者最为重视的艺术方法和市场策略。虽然中国的类型电影目前在国际市场上仅有武打(功夫)片一枝独秀,且渐步入因国外观众审美疲劳而衰落之途。即如《泰囧》这般在国内市场能突发狂赚10多亿票房的嬉闹喜剧片到国外却少有人问津(该片在美国的票房不过五万多美金)。但如何创作出能为中外观众广泛接受并欣赏喜爱的类型电影,仍然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方向。笔者认为,努力发掘构成影片特色的“中国元素”,对于创作更好更多的风格独具的中国类型电影,使之不仅赢得国内市场,而且真正走向世界,确是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何谓中国元素?我感觉就是由中国人创造并在中华民族生长发展历程中凝练形成的人文传统、文化精神、文明成果等。中国元素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有形的物质元素和无形的精神元素。诸如有代表性的山川地貌、风景名胜、民族建筑、服饰器皿等有形的物质的中国元素;以及从古至今中国人有代表性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民俗文化、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无形的精神的中国元素。中华民族具有延续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更有近现代争独立、求解放、施建设以至于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涌现出来的无数新的文化成果,其中所涵盖的中国元素可谓包罗万象、数不胜数,这些是中国电影创作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最为宝贵的资源与财富,是国外影片所不可比拟的。但我国影片对中国元素的开拓与运用并不充分,倒是不少国外的大片如《功夫熊猫》等纷纷借用中国元素反过来大赚中国的票房。这难道不值得令人深思吗?我认为,重视中国元素决不等于仅仅在影片中展示中国文化现象,诸如武术招数、民间绝活、风景建筑、民俗工艺等等,这类表现尚在浅表层次。我们广大电影工作者,一应注重提炼那些最能承载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审美文化品味的重要元素,在影片中予以精彩表现;二应选择最能代表中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精华的标志性的人物事象,作为影片的题材,并进行具有文化深度的主题开掘和艺术表现;三应针对传统文化题材作富有现代意蕴的创新性开拓,去着意表现那些如何能使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能由中国向世界传播,甚至将可能流传于永恒的那些最为宝贵的我们民族的、也更是世界的中国价值观念及其人文精神。简而言之,则应以上述中国元素为载体,来传播、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精神和最具当代普世价值的中国理念智慧和人文美学意蕴,为人类社会真善美的宝库增添新的财富。

多年来,限于个人的工作性质领域及时间精力,所观看的各种类型影片十分有限,现仅就自己比较熟悉的几部影片从题材运用、形象塑造、主题开掘和艺术表现等角度简析一下中国元素在类型电影作品中的开掘与运用。

一.独具中国特色的题材运用、形象塑造及主题开掘

在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中,有许多取材于神话传说、民间风俗、历史故事、寓言童话的佳作,这些影片的独特题材、形象塑造及其主题开掘都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因此我认为论及类型影片的中国元素,不能不首推最具中国特色的题材、形象及主题。

比如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影片《画皮》(我指的是2008年陈嘉上导演本),该片取材于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聊斋”是中国古代艺术成就最高的另类题材小说集,兼有“传奇”与“志怪”体小说之长,而《画皮》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如此,这部影片的取材显然体现了地道的“中国元素”,但更重要的是影片在题材运用、故事演绎、人物刻画、主题提炼等方面作了全新的具有当代意蕴的开掘。如果说蒲松龄原作讲的是一个书生遇见女鬼、道士施法除妖、妻子救活丈夫的离奇故事,故事本身已很另类,通过王生从路遇美丽的孤女而滋生邪念,将这位美女带回家私藏于书房苟且交合、直到发现其剥披画皮的狰狞本相,吓得他魂飞天外而乞求道士救己的经历,作者刻画的是一个好色而平庸的古代书生形象,铺述其因好色终被厉鬼剖胸挖心而亡之可怜可悲遭际,含有讽喻劝诫之意;那么,陈嘉上导演本影片《画皮》则借此名作之题材演绎了一个全新的故事,将原作中好色懦弱的书生改换为秦汉年间英勇善战的将军王生,写王生在西域率众大战沙匪救回一绝色少女小唯,小唯因倾慕王生之英武而爱上了对方,而王生在少女的美艳柔情面前也有所心动,以至与妻子同房时幻觉小唯已取代了爱妻。但在日常行止中,王生始终不渝规矩,更在生死关头,宁愿自己亡命也要舍身救下妻子。影片中男主角王生颇具现代女性所欣赏的铁汉柔情,集英武、真情、温柔、果断等优秀品质于一身,与原作男主角已判若两人。而女主角的形象塑造也有很大改变。原作中的女主人公真相是一个“面翠绿、齿如锯”的狰狞恶鬼,她怀着一颗害人之心来到人间,持彩笔亲手绘就一张“眉目手足、无不具备”的人皮披挂在身,装扮成二八佳丽,楚楚动人,于夜半龋龋独行,途遇王生,以其孤寂美艳之身,勾得王生“金屋藏娇”,而一旦真相败露,便立即致王生于死命,原作描绘的完全是一个阴险狠毒的女鬼形象。但影片《画皮》中塑造的女鬼主角,则是一位由千年狐精“九霄美狐”披上画皮而扮演的美丽少女小唯,她虽有挖食人心以保画皮容颜的残忍恶行,却在真正的爱情面前显露出善良的本性,最终舍弃了自己花费千年修炼的道行而救下了王生夫妻及所有的枉死者,并不惜将自身变回美狐本相,只能与她所讨厌恶心的那个蜥蜴精长相厮守。至于写王生的妻子,也在原作恪守妇道、一心为夫的贤德女子形象基础上,延伸塑造了一位温情款款、深得丈夫及其上下人等喜爱尊敬的夫人的形象,她虽处于女鬼、丈夫及她昔日的追慕者这三者之间苦苦周旋以至生死角逐,却宁愿牺牲自我也要忠于爱情、救助丈夫。王妻佩蓉的行止,实在是演绎出了夫妻之爱的最高境界——舍己,为他(她)。影片的总体意蕴是借古人的故事、人鬼间纠葛,述说着当今世间仍在发生的悲欢离合,这里有美色的诱惑和男儿的本真,但更多的是表现了一种坚守真爱并以坚贞爱情温暖人心的人生境界,也昭示了只有坚守真爱才能战胜凶残邪恶的人生真谛。陈嘉上导演本《画皮》堪称新型的魔幻爱情影片,其成功正在于中国元素题材故事中注入了新时代的文化审美意蕴。

综观当下中国影坛,不乏由所谓明星大腕、“土豪”编导等烧钱炮制的某些“大片”,或热闹非凡、神奇无比,或奢华至极、古今穿越,其内涵却往往浅薄空虚,甚至不知所云,徒然浪费了大量的金钱与精力,却只有耗费观众宝贵时间与生命之“效能”。可见,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戏剧乃至各类艺术作品,如果不能体现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没有一点崇高的理念作支撑,那是绝无艺术生命可言的。

相对而言,在一些取材于中华文化典籍或古代圣贤、现代大师生平业绩的剧情片、传记片中,却在不同程度上展现了“中国元素”的独特文化艺术魅力。如力求还原历史原貌的电影《孔子》,能将《论语》里记载的孔子的名言融入台词中,并以一系列逼真复古的情景与场面烘托孔子形象的塑造,以表现在那个礼崩乐坏乱世中孔子所坚持的崇高的人文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儒家学说的精髓,可以让中外观众一窥孔子的真颜。但这部影片的缺憾在于未能再现一个血肉丰满、能与现代观众沟通心灵的文化巨人形象,亦缺乏对于孔子学说从古至今传承不息、传播中外、并能与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开掘。尽管如此,我们仍应充分肯定该片为今后再拍类似题材影片、打造能真正体现中国文化经典的特色品牌电影作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又如《花木兰》的国内电影版,仅以数百字的北朝民歌《木兰辞》为蓝本,编织成一部荡气回肠的情景感人的影片,歌颂了代父从军、保家卫国,令世人叹服“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巾帼英雄花木兰,也较好地展示了中华民族崇高的忠孝、仁义、智勇美德和人性、人情的光辉。影片《英雄》则根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主题诗句来表现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其题材与人物塑造的中国元素十分突出,尤其通过影片中另一位主要人物残剑的思虑与行止,引导观众思辨是“刺秦”还是“保秦”真正有利于我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从这条主线上去展现人物的言行与命运,也对影片的主题作了富于现代性的发掘。传记片《梅兰芳》以现代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生平事迹为轴线,运用含蓄内敛的手法表现中国艺术家的思想境界与艺术追求,在宏大的史诗背景下展示艺术家细腻的情感世界和心灵律动,构思可谓精妙。影片中展现的许多场景,诸如重重叠叠的北京四合院,青砖灰瓦的朴素民居、富丽简约的京剧舞台,其间穿插着《牡丹亭》《汾河湾》等梅派京剧的经典优美唱段,给观众带来中国传统戏曲美不胜收的审美愉悦。这些影片的题材、人物、主题都体现了典型的“中国元素”,借助这些“中国元素”能将中国的艺术精品推向世界舞台,可让世人真正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东方艺术的神奇魅力。

二.艺术表现领域“中国元素”的深层次展示

据笔者观察,当今中国类型电影已有武侠/动作(功夫)片、爱情片、剧情片、喜剧片等主打类型,警匪片(包括侦探、悬疑片等衍生类型)、战争/历史片,新型的魔幻/玄幻片等也颇为风行,加上具有中国革命与建设特色的“主旋律”电影及儿童片、动画片、传记片、音乐歌舞片等等,已初步构成中国电影多元纷呈的类型格局。除了在题材、人物、主题等方面要凸显“中国元素”特色之外,在艺术表现方面,也可以借助形神、意象等最具中国特色的审美元素营造独特的电影形象,一展中国文化美学的独具魅力。这不仅指如大家所熟知的张艺谋《红高粱》中营造的那个红色的意象世界,用以烘托人物的个性与命运,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与狂放不羁,或者是《满城尽带黄金甲》里那铺天盖地的金黄色彩,这些场面与情境,能为影片的整体氛围造势,确能夺人眼球,但在艺术表现上仍在比较浅表的层面。如能在神形兼备、意象统一等中国美学意蕴方面作深入探究,这必将有助于中国特色类型影片的成功创作。

所谓形神,必然涉及对世界观、自然观的理解。道家认为自然的本原为“道”,老子、庄子以“道”为宇宙世界之本原的哲学思想派生出“道法自然”之说,即以“道”为美、以自然为美、以生命之美为核心的中国美学思想体系。在人生哲学方面,则主张“惟道是依,则万事莫不成”,“无为而无不为”。因此,道家主张“出世”,崇尚高士隐逸山林,避世至善。影片《卧虎藏龙》在人物形象塑造中运用了这一法则,主人公李慕白平生追求一种内心空明、冲淡平和的道家精神境界,人物造型则为高大身材,光亮额头,蓄长发辫,著一袭宽大长衫,手执长剑,飘飘然若有仙风道骨,言语举止皆大气稳重。即使与对手交战打斗,也显出优雅风度,武功高强而不咄咄逼人,面临险境仍从容淡定,在与玉娇龙交手时,于舞剑运掌之际,还恰到好处地为对手指点迷津,始终显示出一种看似清淡无为,实为一派武林宗师,但求本门派后继有人的精神追求。形与神,在李慕白身上是高度统一的。这部影片之所以赢得中外观众击节赞赏,就在于借助了此类形神兼备、道法自然的中国美学法则。

又如对意象美学境界的追求。在《周易》中,“象”的原义为卦象,“意”则是卦中所表达的意想。“象”是方法、工具,“意”为主题、目的。意象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复合体,既是有特定意义的表象,又是有独特表象的思想或意念的载体。意象不是某种意蕴与表象的简单相加,而应达到在两者聚合中融汇创作者神思、意蕴与情趣的全新的审美境界。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意象往往经过创作者匠心独运的选择与组合,达到两者互相涵蕴和融合的境地。然而由于组成意象的物象来源不一,或来自自然万象,或来自人间世态,其包蕴的内涵韵味也千差万别,触发读者的理解与联想就呈千姿百态。故此,将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的意象创造引入电影作品,亦有助于中国类型电影的特色创作。比如我们熟知的武侠片《英雄》,导演在运用中国元素方面可谓淋漓尽致,影片场面恢弘大气,可令中外观众领略中华河山之无尚壮美、中华英雄之盖世武功与经世大略。而主人公残剑对中华武功的领略,已高深到能从琴声中参悟箭法、枪法、心法的境地,通过长年潜心苦练,他渐次从变幻莫测的舞剑中参悟出剑道之魂。影片中描绘的战争场面和人物形态语言相互映衬,无不折射出“英雄”所悟得的天下之“道”。电影画面的虚与实、有与无、动与静均呈相生相克之状,为观众拓开了广阔的艺术视野与人文构想的余地。而李安导演《卧虎藏龙》的艺术表现也得益于意象统一的营造。影片中由剧情引领观众在颇具特色的中国古代山水园林、官邸民宅中穿梭,既有令人肃穆的深宅大院幽静之所,也有清新宜人的民间小桥流水之境;既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古朴秀雅之美,又再现街头巷尾民俗风物之情,而李慕白与玉娇龙的竹林之战,则借助传统武术中的轻功绝技,展现主人公之武功高强、气度非凡,以其形神兼备、意象丛生的情景再现,深深吸引了中外观众。

总之,作为中国商业电影未来若干年发展的主要支撑,类型电影的创作既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更要与本土文化充分融合,在思想艺术创新的探寻中注重中国元素的选择、开掘与运用,走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山水画元素运用与创作教学探究的论文 篇2

关键词:水彩风景,创作,山水画,融合,探究

前言

水彩画传入中国近百年, 它与中国画保持着天然的联系, 经过众多老一辈水彩画家的消化、吸收、改造和实践、探索与创新, 由萌芽期到成长期、发展期、高峰期、改革繁荣期, 使其技法日趋精湛。在受到强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美学、绘画与哲学领域的影响, 西方水彩画已经中国民族化了, 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水彩画在坚守本体语言的同时, 呈多元化发展的态势。登上了国际大舞台, 令世界画坛刮目相看。

当代水彩风景画创作中对中国山水画传统的借鉴

1.在笔墨技法的运用方面

中国画讲究用墨的层次, 色不碍墨, 水具有调墨、滋润的效果, 适当用水使画面墨色饱和、骨法用笔, 用笔“稳、准、狠”, 构图上讲究散点透视, 即高远法、平远法、深远法。不强调物体的立体明暗, 不追求物象的真实, 而在于“似与不似之间”, 是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艺术形式。而西方水彩画具有薄而透明的特点, “水”作为调色剂, 在流动渗化的过程中将颜料与胶质快速分离, 使色粉沉淀, 形成肌理效果。用水少, 画面会干涩, 缺少色彩的艺术魅力, 用水太多, 形体会跑得无影无踪, 散乱无序, 以“水”构成而又取决于“水”, 所以有效地控制水分是决定画面成败的关键。

在用笔上不同, 水彩画造型严谨, 靠色彩的用笔塑造形体, 注重对象的块面结构, 国外水彩画家常用扁头笔、圆头笔、板刷等工具。而中国画家擅长用毛笔, 充分利用笔尖、笔腹、笔根, 通过书法的笔触, 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倾注于笔端。蒋跃的水彩画《山村春早》运用写意画的笔墨, 表现了偏僻山村, 远处山峰洗练概括, 中景破旧的房屋及稀疏的树木是画面的重点, 近景概括, 主次分明, 线面结合的用笔很有节奏感, 更像一幅水墨山水画。

2.在意境的表现方面

意境是东方美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意”是作者在观察和体验生活后所获得的独特感受。“境”是具体的景物与景象, 两者结合后, 就形成了一种艺术境界。中国山水画讲求“因心造境”“像由心生“”借景抒情”, 水彩画的意境是表现空间透视的“实境”, 水是它的灵魂。而中国画表现虚实相生、空灵悠远的“虚境”。

中国山水画注重“造境”, 西方水彩风景画注重再现实景, 画面追求写实性。当代名家陶世虎创作的表现雪景系列组画, 借鉴中国传统写意画的骨法用笔, 画面借助水的晕染, 再现了山林的静谧与幽深, 寒气扑面而来, 灵动而优美, 厚重而细腻, 中国画的意境美在这里得到了体现。王涌钟情于静物, 他的水彩画《花语》主体物是陶瓷与花卉, 运用现代构成的形式, 借用中国写意画线面结合的形式语言, 进行平面化装饰变形处理, 抛弃了光线与体积感, 不追求形似, 湿画法一气呵成, 营造意境美, 具有浓郁的装饰味。

3.在材料的运用方面

水彩画所用颜料是管状或固体状, 颜色透明, 覆盖能力差。纸张最初采用国产保定纸, 近年来多用质量较好的欧洲进口纸, 如:阿诗、霍多福等, 着色沉稳, 颜色丰富, 干后不易褪色, 适合长期保存。颜料多用国产马利、温莎- 牛顿、格文等, 颗粒细腻, 色彩鲜亮, 质量上乘。除此以外还采用水粉、色粉、丙烯、国画颜料。从近10 年来全国美展的参展作品来看, 以写实为主的风格占主导地位, 风格多样, 还在不吸水的有色纸、卡纸、白板纸、木板、布料上作肌理。在当代水彩画家中, 广东画家黄增炎在颜料中添加新的物质, 在白版纸上做底子, 借鉴版画的技法, 利用水彩颜料的透明性、覆盖性差, 在有油脂的纸面上重复着色, 会产生另类丰富的画面效果。

由于材料与工具的局限, 根据表现对象的需要, 水彩画家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 反复琢磨, 尝试摸索出一些特殊的技法来表现, 如:涂蜡、留白胶、刀刮、撒盐、拼贴、沉淀、揉纸及溅、洗、吸、沾、擦等不同技法, 使画面在水与彩交融中呈现出全新淡雅的情趣与意境。

4.在对水的运用方面

中国水彩画与中国山水画都离不开“水”这个媒介,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水彩画中的用水, 是将颜料快速溶解, 水与色冲撞、融合、化解颜料中的胶质, 调节色彩的浓淡与变化, 相当于油画中的调色油, 用水的多少决定画面调子的明暗, 水多则泛滥, 水少则干涩。

中国水彩画借鉴中国画“破墨 (色) ”等传统技法, 生宣纸薄而吸水性强, 利用毛笔中水分的多少及落笔的先后, 使水与墨色交叉重叠, 可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先浓后淡或先淡后浓, 使水与墨、水与色相互渗化, 落笔速度与间隔时间应有适度的把握。水彩在画面半干的情况下, 快速滴水或色, 水冲色后产生丰富多变的肌理, 即可表现雨、雪天气、幻境等, 王涌、张小纲常用此法。第一遍着色后, 洗掉浮色, 再薄罩第二遍色, 层层叠加, 透而不闷, 增加画面的厚重感, 陶世虎就是很好的例子。

5.在表现形式方面

西方绘画注重写实, 客观地描摹对象再现自然, 无论是早期丢勒对《兔子》毛发细致入微的刻画, 还是后来眷恋故乡的怀斯《克里斯蒂娜的世界》对家乡环境与人物进行动情细腻的描绘, 勾起观者对主人公命运的深切同情并产生情感共鸣, 激起人们对现实一种无限追思。中国画则运用意象的形式表现客观现实, 在“似与不似之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 笔墨情感倾注于笔端, 画出心中的山水丘壑, 画家的意象思维给观者寄托了无限的想象。写实绘画与写意精神并不矛盾, 反而促使写实性画面更具诗意般语言, 传达出一种融情感、韵律、唯美的意境美。

水彩风景画创作对中国山水画传统的借鉴与思考

笔者在创作水彩画《归》 (图1) 时, 起稿时提前用留白胶涂了树干部分, 待大面积着色结束后, 去掉留白胶, 再仔细刻画树干的结构与动态, 在天空处将纸润湿快速着色将树叶融入背景, 表现它的婀娜多姿。起伏的路面是画面最亮的地方, 显示光线的耀眼, 突出天气的炎热。画面冷暖、动静、虚实结合, 黑白灰关系明确, 形成画面的总体色调, 凸显了水彩画的技法美与色彩美。

满车的玉米秆是画面的中心, 笔者进行主观处理, 从整体出发找大块明暗关系, 利用毛笔顺着结构画整块的冷暖关系, 注重用笔的干湿浓淡, 充分利用毛笔的侧锋、逆锋、中锋、散锋, 点、线、面结合, 水色浑然一体, 画出它的蓬松与质感。左下方的地面笔者采用喷、溅的方法表现土地的干涸。注意用笔的书写性, 全面吸收中国画的用笔方法, 体验水与色碰撞的魅力。

人与牛车是画面的中心, 笔者采用横构图, 表现天空的辽阔与黄土地的厚重, 构图中借鉴中国画的“开合”原则, 留出中心的缺口, 有意安排土崖与路面的边缘曲线呈“×”形, 富有动感张力, 把观众的视线引向中心, 以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吸收中国山水画树木的造型, 曲折多变, 树分四枝, 枝杈间交叉形成大小不等的不规则形状, 注意树木的疏密穿插关系, 不显杂乱, 具有韵律美感。路两旁成组的树木形成回拢的气势衬托视觉中心, 远山与近处地面较为概括, 画面疏密对比强烈, 主体突出。

整个画面呈暖色调, 为表现秋天的景象, 采用了干湿结合的画法, 趁湿用大刷子铺色画晴朗的天空, 湿笔抹出远山的蒙眬。左面黄土崖受光, 呈暖色调, 用透明颜色多遍叠加, 表现黄土的厚重与干涸, 右面暗部呈冷色调子, 颜色一次性给足, 一气呵成不再反复叠加, 凸显了水彩画水色淋漓的韵味之美, 增强了作品的意境。

结束语

笔者在创作过程中, 借鉴了许多中国传统绘画的元素, 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总之, 要完成一幅创作, 必须先有生活积累, 再收集整理素材, 提炼加工, 进行构思构图, 再画素描稿, 后画小色稿, 直到大幅作品的完成。画面不仅仅靠技法的熟练, 还必须借鉴其他绘画艺术的营养, 多研读绘画理论, 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功夫在画外”, 多读多看多练多悟, 经历无数次的失败, 总结经验与教训, 产生艺术灵感, 才能创作出感人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水彩——粉画作品集》2014, 10。

山水画元素运用与创作教学探究的论文 篇3

【关键词】水彩风景 创作 山水画 融合 探究

前 言

水彩画传入中国近百年,它与中国画保持着天然的联系,经过众多老一辈水彩画家的消化、吸收、改造和实践、探索与创新,由萌芽期到成长期、发展期、高峰期、改革繁荣期,使其技法日趋精湛。在受到强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美学、绘画与哲学领域的影响,西方水彩画已经中国民族化了,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水彩画在坚守本体语言的同时,呈多元化发展的态势。登上了国际大舞台,令世界画坛刮目相看。

当代水彩风景画创作中对中国山水画传统的借鉴

1.在笔墨技法的运用方面

中国画讲究用墨的层次,色不碍墨,水具有调墨、滋润的效果,适当用水使画面墨色饱和、骨法用笔,用笔“稳、准、狠”,构图上讲究散点透视,即高远法、平远法、深远法。不强调物体的立体明暗,不追求物象的真实,而在于“似与不似之间”,是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艺术形式。而西方水彩画具有薄而透明的特点,“水”作为调色剂,在流动渗化的过程中将颜料与胶质快速分离,使色粉沉淀,形成肌理效果。用水少,画面会干涩,缺少色彩的艺术魅力,用水太多,形体会跑得无影无踪,散乱无序,以“水”构成而又取决于“水”,所以有效地控制水分是决定画面成败的关键。

在用笔上不同,水彩画造型严谨,靠色彩的用笔塑造形体,注重对象的块面结构,国外水彩画家常用扁头笔、圆头笔、板刷等工具。而中国画家擅长用毛笔,充分利用笔尖、笔腹、笔根,通过书法的笔触,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倾注于笔端。蒋跃的水彩画《山村春早》运用写意画的笔墨,表现了偏僻山村,远处山峰洗练概括,中景破旧的房屋及稀疏的树木是画面的重点,近景概括,主次分明,线面结合的用笔很有节奏感,更像一幅水墨山水画。

2.在意境的表现方面

意境是东方美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意”是作者在观察和体验生活后所获得的独特感受。“境”是具体的景物与景象,两者结合后,就形成了一种艺术境界。中国山水画讲求“因心造境”“像由心生”“借景抒情”,水彩画的意境是表现空间透视的“实境”,水是它的灵魂。而中国画表现虚实相生、空灵悠远的“虚境”。

中国山水画注重“造境”,西方水彩风景画注重再现实景,画面追求写实性。当代名家陶世虎创作的表现雪景系列组画,借鉴中国传统写意画的骨法用笔,画面借助水的晕染,再现了山林的静谧与幽深,寒气扑面而来,灵动而优美,厚重而细腻,中国画的意境美在这里得到了体现。王涌钟情于静物,他的水彩画《花语》主体物是陶瓷与花卉,运用现代构成的形式,借用中国写意画线面结合的形式语言,进行平面化装饰变形处理,抛弃了光线与体积感,不追求形似,湿画法一气呵成,营造意境美,具有浓郁的装饰味。

3.在材料的运用方面

水彩画所用颜料是管状或固体状,颜色透明,覆盖能力差。纸张最初采用国产保定纸,近年来多用质量较好的欧洲进口纸,如:阿诗、霍多福等,着色沉稳,颜色丰富,干后不易褪色,适合长期保存。颜料多用国产马利、温莎-牛顿、格文等,颗粒细腻,色彩鲜亮,质量上乘。除此以外还采用水粉、色粉、丙烯、国画颜料。从近10年来全国美展的参展作品来看,以写实为主的风格占主导地位,风格多样,还在不吸水的有色纸、卡纸、白板纸、木板、布料上作肌理。在当代水彩画家中,广东画家黄增炎在颜料中添加新的物质,在白版纸上做底子,借鉴版画的技法,利用水彩颜料的透明性、覆盖性差,在有油脂的纸面上重复着色,会产生另类丰富的画面效果。

由于材料与工具的局限,根据表现对象的需要,水彩画家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反复琢磨,尝试摸索出一些特殊的技法来表现,如:涂蜡、留白胶、刀刮、撒盐、拼贴、沉淀、揉纸及溅、洗、吸、沾、擦等不同技法,使画面在水与彩交融中呈现出全新淡雅的情趣与意境。

4.在对水的运用方面

中国水彩画与中国山水画都离不开“水”这个媒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水彩画中的用水,是将颜料快速溶解,水与色冲撞、融合、化解颜料中的胶质,调节色彩的浓淡与变化,相当于油画中的调色油,用水的多少决定画面调子的明暗,水多则泛滥,水少则干涩。

中国水彩画借鉴中国画“破墨(色)”等传统技法,生宣纸薄而吸水性强,利用毛笔中水分的多少及落笔的先后,使水与墨色交叉重叠,可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先浓后淡或先淡后浓,使水与墨、水与色相互渗化,落笔速度与间隔时间应有适度的把握。水彩在画面半干的情况下,快速滴水或色,水冲色后产生丰富多变的肌理,即可表现雨、雪天气、幻境等,王涌、张小纲常用此法。第一遍着色后,洗掉浮色,再薄罩第二遍色,层层叠加,透而不闷,增加画面的厚重感,陶世虎就是很好的例子。

5.在表现形式方面

西方绘画注重写实,客观地描摹对象再现自然,无论是早期丢勒对《兔子》毛发细致入微的刻画,还是后来眷恋故乡的怀斯《克里斯蒂娜的世界》对家乡环境与人物进行动情细腻的描绘,勾起观者对主人公命运的深切同情并产生情感共鸣,激起人们对现实一种无限追思。中国画则运用意象的形式表现客观现实,在“似与不似之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笔墨情感倾注于笔端,画出心中的山水丘壑,画家的意象思维给观者寄托了无限的想象。写实绘画与写意精神并不矛盾,反而促使写实性画面更具诗意般语言,传达出一种融情感、韵律、唯美的意境美。

水彩风景画创作对中国山水画传统的借鉴与思考

笔者在创作水彩画《归》(图1)时,起稿时提前用留白胶涂了树干部分,待大面积着色结束后,去掉留白胶,再仔细刻画树干的结构与动态,在天空处将纸润湿快速着色将树叶融入背景,表现它的婀娜多姿。起伏的路面是画面最亮的地方,显示光线的耀眼,突出天气的炎热。画面冷暖、动静、虚实结合,黑白灰关系明确,形成画面的总体色调,凸显了水彩画的技法美与色彩美。

满车的玉米秆是画面的中心,笔者进行主观处理,从整体出发找大块明暗关系,利用毛笔顺着结构画整块的冷暖关系,注重用笔的干湿浓淡,充分利用毛笔的侧锋、逆锋、中锋、散锋,点、线、面结合,水色浑然一体,画出它的蓬松与质感。左下方的地面笔者采用喷、溅的方法表现土地的干涸。注意用笔的书写性,全面吸收中国画的用笔方法,体验水与色碰撞的魅力。

人与牛车是画面的中心,笔者采用横构图,表现天空的辽阔与黄土地的厚重,构图中借鉴中国画的“开合”原则,留出中心的缺口,有意安排土崖与路面的边缘曲线呈“×”形,富有动感张力,把观众的视线引向中心,以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吸收中国山水画树木的造型,曲折多变,树分四枝,枝杈间交叉形成大小不等的不规则形状,注意树木的疏密穿插关系,不显杂乱,具有韵律美感。路两旁成组的树木形成回拢的气势衬托视觉中心,远山与近处地面较为概括,画面疏密对比强烈,主体突出。

整个画面呈暖色调,为表现秋天的景象,采用了干湿结合的画法,趁湿用大刷子铺色画晴朗的天空,湿笔抹出远山的蒙眬。左面黄土崖受光,呈暖色调,用透明颜色多遍叠加,表现黄土的厚重与干涸,右面暗部呈冷色调子,颜色一次性给足,一气呵成不再反复叠加,凸显了水彩画水色淋漓的韵味之美,增强了作品的意境。

结束语

笔者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许多中国传统绘画的元素,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总之,要完成一幅创作,必须先有生活积累,再收集整理素材,提炼加工,进行构思构图,再画素描稿,后画小色稿,直到大幅作品的完成。画面不仅仅靠技法的熟练,还必须借鉴其他绘画艺术的营养,多研读绘画理论,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功夫在画外”,多读多看多练多悟,经历无数次的失败,总结经验与教训,产生艺术灵感,才能创作出感人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水彩——粉画作品集》2014,10。

[2]王海涛:《和而不同——近20年中国写实水彩画风格之比较》,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

山水画元素运用与创作教学探究的论文 篇4

关键词:创作实践,潮州音乐元素,畲族音乐元素,抓住特点,发展创新,运用

音乐创作是一种社会实践, 作曲家根据各种音乐元素、利用各种艺术手段, 通过对事物的感受, 将创作冲动及感情形成乐思。根据音乐艺术本身的规律, 按照一定的音乐逻辑, 用适当的音乐语言来创作生动、鲜明、感人并富有独创性的音响作品的过程。

音乐创作中运用音乐元素有很多, 不同地方的音乐创作往往融入当地的音乐元素, 如西洋音乐中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 是以美国黑人音乐为素材而作的。我国的音乐作品也大量运用民族特色的素材创作音乐作品。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以绍兴越剧唱腔为素材而创作。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则运用了云南的少数民族音乐素材。《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则运用了新疆民歌的音乐元素等等。这些作品由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广泛传播。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我创作了“潮语歌曲”《人生舞台》、《爱的奖牌》、《千年的歌谣》等一批潮语歌曲, 在汕头电视台、汕头电台播出和汕头海洋音像公司出版发行。之后在潮汕地区和海外潮人区广为流传。在互联网的潮人社区也受到网友的喜爱。创作《人生舞台》、《爱的奖牌》、这些“潮语歌曲”, 我都运用了潮州方言的语言特点, 采用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调式进行作曲。《人生舞台》中曲调线条运用潮州音乐简单朴素的特点, 与用潮州话演唱的歌词结合得非常好。再如《千年的歌谣》中有一段快板:“千年的歌谣唱啊唱潮汕, 传颂着故乡美丽个 (的) 传说……”是借鉴潮州民间曲艺的“扣歌”形式进行表演, 由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而受到潮人的喜爱。

2008年我为“广东省少儿艺术花会”创作的两首舞蹈音乐《妹儿喜绣》和《五月五》, 都运用了潮州音乐的元素。《妹儿喜绣》运用了“潮州歌册”演唱:“潮州姑娘强刺绣, 绣水会流鱼会游, 绣花会开香郁郁, 绣鸟会飞叫啁秋”作为开场的音乐。然后进行变化, 发展、再现。因为“潮州歌册是”潮州的传统说唱艺术、我就根据其音调谱成曲, 再把它变化发展、形成音乐。其中运用了级进, 摹进等作曲手法、丰富和完善了音乐的旋律。配器上运用了琵琶、古筝、二胡等潮州音乐音色, 使音乐的地方特色更为显露无疑。最后用现代、时尚的强烈节奏加上快扳。舞蹈编排上, 后半段运用了“踢踏舞”舞步。与前面传统的“歌册音乐”和“传统舞蹈”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潮绣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由“老姆教妹儿”刺绣, 使“妹儿”喜爱上这种古老的民间刺绣技艺, 进而得到传承发展。也展现了潮绣走出世界, 誉享五洲。该节目由于舞蹈和音乐都采用了时尚元素和传统元素对比。演员则由一群高年级女孩表演, 穿着老奶奶衣服扮演“老姆”, 一群低年级女孩表演天真活泼的“妹儿”。音乐和舞蹈贴切地有机结合在一起, 并且展观了“潮州歌册”和“潮绣”这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上小演员们表演出色, 因而获得了评委的好评。被评为“广东省第七届少儿艺术花会金奖”节目。2009年应邀请参加广东南方电视台粤港澳庆六一“让梦飞起来”晚会的演出。

另一个作品是少儿舞蹈《五月五》的舞蹈音乐。该作品音乐方面运用了潮州大锣鼓的强劲有力和潮州弦诗乐的委宛动听, 表现了“五月五, 赛龙舟”的动感场面和小孩子们吃粽球追逐嘻戏的愉快心情。音乐运用了潮州音乐元素而创作、使人们一听就知是在潮州赛龙船, 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舞蹈合为一体, 在2008年第七届广东省少儿艺术花会比赛中获得银奖。这是我在创作中运用潮州音乐元素的一些代表作品。

近期, 我还研究了“畲族音乐”。运用“畲族音乐”的元素创作了几首“畲族民歌”,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首是《斜风斜雨落畲河》, 运用了同名畲族民歌发展而成。原生态的《斜风斜雨落畲河》第一段有四个乐句组成:“斜风斜雨落畲河, 斜竹斜篾织畲箩, 斜针斜孔穿畲线, 畲娘斜眼割 (看) 畲歌”。节奏简单、曲调单一, 由畲族民歌手即兴演唱。我把把它改造、加工。原歌是畲语独唱, 我把它改为畲语男女声对唱。并把它拉长, 加衬词, 用山歌风格作曲。旋律则加入大跳并放慢速度。把它作为改进后新歌的第一段:“ (女) 斜风斜雨落畲河哎, (男) 斜竹斜篾织畲箩喂, (女) 斜针斜孔穿畲线喂, (男) 畲娘斜眼割 (看) 畲歌”。间奏则运用畲族音乐特点5/4拍子的风格, 用畲族舞蹈伴舞。接着把该段音乐 (新歌的第一) 加以改进, 发展、进行男女声合唱, 强化了畲族音乐的韵味, 把它作为改进后新歌的第二段, 并反复唱一次。

原歌第二段也是畲族音乐特点5/4拍子的风格, 内容是:

“娘 (妹) 你何 (有) 意郎何 (有) 心, 唔吓 (怕) 山高水又深, 山高自何 (有) 妹开路, 水深阿郎撑船寻”。我把它发展成新歌的第三乐段, 因为第三乐段是新歌的发展部, 我用较为跳跃的4/4拍子节奏和二声部合唱取代原来的5/4拍子, 与前面的音乐形成对比, 表现了畲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愉快心情:“ (男) 娘你有意, (女) 娘你有意, (男) 郎有心, (女) 娘有心, (男) 唔怕山高, (女) 唔怕山高, (男) 水又深, (女) 水又深, (合) 山高自有娘开路啊, 水深阿郎撑船寻。山高自有娘开路啊, 水深阿郎撑船寻”。最后一段回到开头第一乐段旋律, 音乐再现, 起回应作用。整首歌通过“起、承、转、合”, 加工发展, 使音乐听起来又有发展, 又不脱离原生态元素, 富有强烈的畲族音乐韵味。该作品先在广东省第四届群众艺术花会比赛中获银奖。后在浙江景宁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畲族民歌节中获金奖。

另外还有根据畲族音乐元素创作的畲族民歌《凤凰山茶歌》和《山哈歌言世代钦》分别获第二届、第三届全国畲族民歌比赛金奖。

还有一首少儿歌曲表演唱《姐妹山》, 则运用畲族音乐元素和台湾高山族音乐元素而创作的。该歌曲获第八届广东省少儿艺术花会音乐类比赛银奖。

音乐创作形式多样。我国古老的《诗经》, 风、雅、颂。是出自各地的民歌, 贵族祭祀之诗歌, 祈丰年、颂祖德。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中产生, 提炼加工而成的。西洋音乐的“民族乐派”音乐, 也是根据当地的民族音乐发展而成。在十九世纪中叶, 东欧、北欧和俄罗斯的许多音乐家虽然深受西欧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影响, 但他们实际上更重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创作, 因而此间产生了一大批表现本民族的国民性格、愿望和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正是他们, 建立和发展了这一相对独立的音乐派别——民族乐派。这一乐派并不属于某一时间范围, 而是由于这一乐派具有共同的美学准则, 而在音乐史上划归为一个整体。《西方音乐史》上说:“只要一个作曲家把他的音乐建立在他本国的民间歌曲和舞蹈上, 或者努力用各种音来表现它的传奇或风景的时候, 他就是在创作叫做民族主义音乐的东西。”可见民族音乐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

总结以上经验, 不论运用潮州音乐、畲族音乐、台湾高山族音乐的元素还是其他民族音乐元素进行创作。都要做到“抓住特点、发展创新”, 作品才能具有鲜明地方特色, 受到人们的喜爱。俗话说:“越是民族的, 才越是世界的”。我们的音乐创作, 只要植根于民族音乐的土壤, 更好地提炼加工, 就一定能够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 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山水画元素运用与创作教学探究的论文 篇5

[关键词]传统艺术元素动画内容音乐新意

2007年动画电视剧超过6亿的收视观众,取得了超越国外动画收视率的成绩。《虹猫蓝兔七侠传》、《福娃奥运漫游记》、《小鲤鱼历险记》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几部动画作品。反观国内动画界,在理论上,关于动画创作本土化风格的建立和动画创作应该走出传统的争论依然继续。面对全球化的趋势,本土化和国际化成为艺术创造的热点。在动画的创作实践中,我们依然可以冷静地从国际上看到中国动画本土风格的缺失。“有评论员曾说。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国产、外来,赢得民心就是好动画。的确如此。国外的优秀动画作品层出不穷。而且各个流派分得非常清晰,日式、韩式、美式动画都各具特色,但是惟独没有中式动画。一些业内专家坦言,我们一些不错的国产动画片,借鉴了日韩风格或者欧美风格。”中国动画创作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本土特色又何来走出传统。同时在追求本土化创作中出现简单的逻辑:一提到本土特色动画,就会出现大量的水墨、剪纸、皮影、年画等传统艺术元素。比如展现江南水乡题材的动画,在绝大部分影像中出现水墨荷花,似乎传统艺术元素的出现就能传递中国韵味。传统艺术元素本身的确具备识别的象征性。但滥用和堆砌使传统艺术元素沦为悬挂的点缀物,没有跟动画内容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逐渐演变成僵硬的符号,不仅让传统艺术元素失去厚度,也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和视觉厌恶。追求具有影响力的本土动画作品,并非所有的题材类型都适合运用传统艺术元素来表现,也并非一味地呈现传统艺术元素就是本土特色。

那么如何有效地运用传统艺术元素,打破动画创作追求本土特色的颈瓶呢?对环球数码深圳公司的短片《桃花源记》进行赏析,希望能找到一些启示。

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包括:篆刻、秦砖汉瓦、京戏脸谱、国画、桃花、皮影、笛子、二胡、鼓、古琴……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取之不尽的意象资源。就看创造者如何恰当使用。

一、传统艺术元素的运用要符合动画内容的表达

《桃花源记》是根据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同名作品改编,将三维手法和传统艺术元素结合而成的动画短片。本片获TBSDigiCon6+2数字作品大赛最优秀奖和2006中国国际动漫影视作品“美猴奖”最佳短片奖等多个奖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用平淡自然的笔触展示了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桃花源”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相通的心理体验。动画《桃花源记》保留了幽远美好的想象,影像的再造契合了国人深藏的宁静安详。这得益于影片对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的成功运用。影片借鉴中国传统国画的工笔、写意、勾勒、设色、水墨等技法表现故事画面,运用陕西民间皮影艺术刻画人物形象,用传统乐器衬托情感,再现了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即国人文化认识的趋同心理——找寻宁静平和的生活状态。国画的泼墨写意、皮影的人物传神都保留了对桃花源悠远祥和的意境想象。

1、用水墨画展现桃花源,使文字和影像找到了最好的转换方式

影像和文字,本属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影像的出现往往会破坏文学意境的想象空间,而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追求的正是写意的时空神游《桃花源记》用国画技法对桃花形象进行突出描绘:从静止的色彩渲染到“落英缤纷”的诗意映衬,再到整体桃林的泼墨呈现,无不凸现对桃花源的向往。桃花是中国文化意象的一个重要内容,自古以来就大量出现在各类诗词的意境中。影片的画面背景如山石、林木、水流采用的是水墨画和工笔画结合的形式。或若隐若现,或豁然开朗,迎合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世外桃源的想象空间,带来“得其形似有画,求其韵味无穷”的审美效果。

2、用中国传统皮影戏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得其神似

《桃花源记》的故事沉淀了太多的想象。人物过实地刻画会限制想象的潜力。该动画选取中国民间传统的皮影技术。并采用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了皮影的艺术概括力和张力,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追求中国文化中的“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境。桃花源中出现的捕鱼人、官员、妇女、孩子等人物的脸谱造型生动形象、夸张幽默:人物服饰或粗犷或浪漫。用象征性的线条勾画出不同性别不同阶级人物的特征。比如影片开头官吏鞭打捕鱼人的场景,捕鱼人脸上几道简单的线条就勾勒出当时百姓的形象,至于主人公生活状态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就由观众自己去揣摩。桃花源房屋里的装饰采用传统的剪纸画,甚至影片里家禽形象也以日常生活中的剪纸图案出现,增加了亲切的审美体验。

传统艺术元素在《桃花源记》中的成功运用。在于动画所表现的内容本身具有的传统文化意韵。两者的结合相得益彰,让观众在观看时能够酣畅自然。因此传统元素在动画的运用,首先要考虑的是动画内容是否与传统艺术元素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用传统艺术元素不加修饰地表现内容。同时传统艺术元素应该活在整部动画内容里,是在运动中表现浓郁的本土情调和风韵,不是意象单独的呈现,也不是符号化地随意堆砌。

二、传统艺术元素的使用要契合人们积累的情感体验

对传统艺术元素的钟爱说到底就是对共通审美体验的挖掘。传统艺术元素丰富多样。不仅仅体现在视觉上,也渗透在听觉中。《桃花源记》除了巧妙运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皮影戏、剪纸、大写意等多种视觉艺术元素之外,声音与画面、人物巧妙地融合,达到音色画的统一。二胡、古筝、笙、锣鼓、镲、笛子等多种传统乐器综合运用,需要表现节奏感的时候使用电子乐烘托,人物的配音也相当到位。音乐对画面的感染力是巨大的,背景音乐和剧情情感的默契搭配,激发观众潜在的情感,是《桃花源记》产生感染力的重要原因。

人们对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有着最简单的情感体验,比如铜响乐器镲对喜庆氛围的展现,二胡对悲伤的诠释……虽然这些单纯的情感感受并不一定科学,但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人们对不同乐器的音色特征有着简单而一致的心理感觉。这来自于集体无意识的长期积累。影片表现丰富情感时,就采用了不同的乐器,比如用古筝颤音晕染水墨山水拉开背景画面:用古筝、笙、笛子等乐器混音,照应渔夫追逐小鱼前往桃花源途中的急转水流:用笛子锣鼓、镲表现桃花源里妇女儿童嬉戏喜庆的氛围:用古筝、笙再现秦时的战乱气氛:用二胡的凄凉渲染子骥临死时的绝望……各种乐器由于音色的差异,会带来不一样的情感感染力。影片放大了这一简单的听觉感应,不同的情感借助了相应的乐

器,视觉和听觉的审美统一,使观众能够融入影片氛围。

动画声音效果是国内动画比较薄弱的一块,音效人才的缺失是最主要的因素。另一方面,在2007年南京艺术学院举办的数字短片大赛上,荷兰导演Peler先生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中国传统音乐有他独特的魅力,但是在选择配乐时,中国学生偏爱西方音乐。对此感到困惑。”《桃花源记》对传统乐器的综合运用。激发集体无意识的审美体验,或许能给流行音乐泛滥的情况下,如何使用好民族音乐带来一些启发。

三、传统艺术元素的创新

1、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技术的介入,要服务于内容的表达。纯粹地玩转技术,只能使动画沦为游戏。技术的使用要保持影像风格的统一,形成一致的审美体验。《桃花源记》冶理地借助了技术的进步,给传统艺术元素带来新意。

(1)各种传统艺术元素得以融合。技术使传统艺术元素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水墨画、皮影戏、剪纸、大写意、各种乐器被巧妙地糅合。多种表现手法相互映衬,视觉和听觉的音画同一,皮影剪纸的平面性和3G技术立体感的对比,水墨工笔画交叉使用与皮影人物虚实飘逸的相得益彰,都使传统艺术元素产生新奇的效果。

(2)3D技术打破皮影戏原有的限制,皮影人物的动作和表情更加灵活流畅。运用不同皮影造型之间的搭配和人物转身痕迹的加强,刻意放大皮影转身时的动作幅度。突出动作的痕迹,增加视觉冲击的立体感。皮影人物像薄片一样的奇特转身,给国内外观众带来新奇。导演陈明认为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增添了电影的趣味性。技术赋予影片大量的现代流行元素。比如应用长镜、短镜以及蒙太奇手法,使皮影在表现上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

(3)CG技术拓展了水墨画面语言,随意表现水墨的浓淡虚实,表现出传统水墨所不能创建的运动空间。

全球化的探索,首先带来的是技术的革新,同样技术也是本土特色得以发扬的载体。《桃花源记》对一些背景和细节的处理上没有充分体现3D技术的动感优势。背景铺开的时候过于死板,尤其是远景,只是画而非“动”画:细节上。水花停顿的时间过长,雪花飞扬的场面显得生硬,这些都可以看出中国的动画技术还需要加油。

2、传统艺术元素与思想精神的融合

流淌在影片里的韵味,不仅仅是传统艺术元素。还在于意蕴和内涵的传递。这也是动画真正动人之处。中国动画依托传统艺术元素,不单纯体现在视觉和听觉上,更应该有一种审美思想贯穿其中。传统艺术元素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文化韵味,而影像呈现的精神魅力能使传统艺术元素更具幽香。如《桃花源记》的流传就赋予桃花更深厚的美感体验。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哲学思想,如安贫乐道的精神、对自然的亲和、诗意的生活态度,天人合一等等,都是创作中珍贵的美学思想。《桃花源记》中对剧情的一个改编是比较成功的:故事结尾,渔人从桃花源中偷藏的一枚桃核,最终长成一棵桃树。此处的桃花为现实中的灰暗色调带来了温暖的关怀,同时也反映作者对桃花源是否存在的态度。动画的本土化追求,需要创造有别于他人的独特风格,而不同的文化氛围和熏陶是个性产生的关键,“动画设计应有自己独特的造型风格,如日本的动画造型与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动画造型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受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美国动画在造型上突出个性和幽默。日本动画则更以青春魅力、东西合壁的造型取胜,强调一个有魅力的角色胜过一切。”美国的《花木兰》虽然讲述的是中国古老的故事,但借用的只是中国花木兰的故事外壳,动画人物贯穿的精神内核还是美国式的:美国式的叛逆精神和美国式的诙谐幽默。《花木兰》依然可以看出美国式的动画风格,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结语

上一篇:关于珍爱时间的句子下一篇:辩论知识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