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2024-09-12

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精选8篇)

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篇1

社会调研报告

社会调研报告

根据县政府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的安排部署,近日,我们调研组一行深入农业局、林业局、供销社等有关部门和部分乡(镇)、村,开展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调研。在收集汇总相关情况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了我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

报告。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伴随着农业生产由分散的、孤立的、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的商品化社会生产而产生的,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逐步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建立了一个服务功能比较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县级设立农业局、林业局,并成立了农科所、果树研究所、良种场、林业科技推广中心等农业科研机构以及农学会、种子学会、植保学会、食用菌学会、畜牧兽医学会、水产学会等涉农学会。在2002年的乡镇机构改革中,每个乡镇成立了农业服务中心,由原来的乡镇农技站、农机站、经管站、畜牧水产站、经作站、水利工作站合并组建,由乡镇党委、政府管理,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业务指导。每个乡镇(除水南镇外)设立林业站,实行林业局与乡镇政府双重管理。全县现有农林专业技术人员251人,其中大学本科25人、大专34人、中专110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44人、初级职称140人。从2005年2月起,对全县138个村选聘配备了村级农民技术员411人,其中农业136人,林业139人,畜牧水产业136人。二是培育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全县现有市级龙头企业5家(惠民食用菌公司、恒鑫木业公司、腾荣达制浆公司、黄潭蔬菜加工厂、菌草灵芝公司),同时,我县还制定了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标准,初步认定了烟草公司、威山牧业公司等10家县级龙头企业。三是组建了一批中介组织。自2001年以来,我县先后成立了早芋协会、柑桔协会、食用菌协会、养猪协会等专业协会27个,其中食用菌协会被评为市级中介组织。四是涌现了一批农民经纪人。各乡镇都有一定数量的农民经纪人,他们都是当地的“能人”,主要从事笋竹、食用菌、水果等农产品的营销活动。五是建立了农资、金融等服务机构。在农资供应方面,以将乐县龙得宝农资有限公司为主渠道,该公司以11个基层供销社原有的农资经营网络为依托,构筑了城乡批零一体化营销服务网络。此外,我县其它单位或个人从事肥料、农药经营的有53家,从事兽药和饲料经营的有45家,从事菌种和原辅材料经营的有25家,从事种子经营的有60家,基本上能满足农民群众对农资的需求。在农村金融服务方面,我县主要是农村信用社,通过推广农户小额信贷、农户联保贷款、个体协会贷款等业务,有效地缓解了农业生产资金紧张的问题。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不断延伸。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由产中服务向产前和产后服务两头不断延伸。产前服务:创办了农产品信息服务中心,做到每月编发一期信息刊物,为广大农户和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大力实施“种子工程”,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良种子。产后服务:培植了黄潭蔬菜加工厂、惠民公司等一批加工龙头企业,成立了食用菌协会等一批专业协会,为农产品加工销售提供配套服务。产中服务:随着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建立,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不断朝纵深方向发展。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形式丰富多样。一是搞好农业155服务。从2001年6月县农业155服务中心成立,并开通“969155”免费服务热线以来,农业155服务中心共接受农民电话咨询2000余人次、来访咨询500余人次,提供现场指导180余人次,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同时,认真抓好“将乐农业155”服务网站的建设,加大农产品供求信息的搜集、采编和发布。二是开展“村会协作”活动。到目前,县食用菌学会、茶果学会、畜牧兽医学会已与31个村(场)或种植大户建立了村会协作关系。三是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充分利用农广校、农函大、“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证培训及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抓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据统计,自1996年以来,全县农民参加各类技术培训人数达15万余人次,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此外,我县还先后组织开展了“农艺师在行动”、“双培”、“联户扶农”、“创大户”、“农技干部与农民结对子帮扶”等活动,为解决广大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篇2

调研组先后走访了浏阳市镇头镇动物防疫检疫站、怀昌养殖场, 双峰县梓门桥镇、井字镇动物防疫站, 详细询问基层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在浏阳市和双峰县分别召开座谈会, 听取省、市、县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汇报, 与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基层兽医人员、养殖场代表就推进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政府购买动物防疫服务实现形式与监管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刘占江处长对我省浏阳市、双峰县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给予高度肯定, 要求进一步积极探索, 丰富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和形式, 大胆创新、认真总结、树立典型, 为全国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篇3

一、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近几年,安徽省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逐步构建了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一)服务组织不断健全。一是公益性服务组织建设不断推进。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改革,全省16个市、105个县(市、区)、1228个乡(镇)设立的市级、县级、乡镇(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分别为70个、553个和2433个,村级农技人员16000余人,建立了县、乡、村、户四级基层农技推广和服务网络,农业、畜牧、林业、水利等基层站所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二是合作型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全省各类农民合作组织超过30000个,实有成员数达到260多万人(户),其中服务类合作社3088个,涉及种、养、加、销和农机、植保服务等多个领域,全省95%以上的种养业专业合作社为成员户提供多种形式的技术推广服务。三是市场性服务组织日渐壮大。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00余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9家,省级龙头企业近900家,已上市龙头企业20家,部分龙头企业直接参与农业生产,为农户提供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服务和管理、统一收购等多种类型服务。

(二)服务内容不断拓展。一是服务环节由产中服务向全程服务延伸。产前方面,通过工厂化育苗,为广大农户和生产经营单位提供了优质种苗服务。如安徽天禾种业公司与霍邱农委联合,参与霍邱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计划,投资4000万元新建和改扩建育秧工厂,免费为全县各乡镇20多个育苗工厂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产中方面,随着植保和动物防疫体系的建立以及基层技术推广机构的整合完善,农技推广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产后方面,培育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了一批专业市场,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渠道得到拓宽。二是服务范围由种养业向多行业拓展。农产品联销协会、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等各类流通协会新型农民专合组织蓬勃发展,不仅将服务范围由单一的粮油拓展到畜禽、茶叶、水产、苗木花卉、蔬菜等各个生产领域,而且在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机服务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服务。

(三)服务方式不断创新。一是农资社会化服务创新。依托农资供应商建立的为农民社会化服务组织,一方面为农民提供各类农资,同时积极为农户提供土壤统测、肥料统配、统采统供等技术服务。二是农机社会化服务创新。农机服务组织每年在主要农时季节前组织开展培训示范活动,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设施农业技术以及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推广,为农民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农机运输、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农机跨区作业等服务。三是种苗社会化服务创新。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种养业良种工程建设,建立良种繁育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种苗生产专业合作社以及种苗行业协会,为种苗生产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社会化服务。四是病虫害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创新。通过发展专业化的统防统治组织,促进传统的分散防治向规模化、集约化统防统治转变,可以提高防控效果,降低农药使用风险,规范田间作业行为,不仅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而且大幅度降低防治成本,减少因灾损失。五是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创新。我省自2003年开始实施基层动物防疫体制改革,目前建有1291个乡镇兽医站点,建立健全以乡镇兽医机构服务为主导,村级防疫员为主力,乡村兽医人员为补充的动物疫病防控和诊疗服务网络,积极开展冬春强制免疫防控活动,基本确保了不发生重大动物疫病疫情。

二、财政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的措施

(一)支持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一是大力支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近年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23亿元,支持新建和改扩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站1136个。投入资金2.43亿元,支持乡镇农技推广站开展农技服务补助,将乡镇农技推广站纳入财政全额预算供给,保证基层农技推广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手段、有经费。二是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训。我省自2009年开始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并纳入民生工程内容,共投入资金8.77亿元,开展各类培训206万人次,其中培训基层农技人员7万多人次,为推动农业科技普及与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支持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近3年来,共筹集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类项目资金近2亿元,支持农业科技项目190个。四是支持农业科研。省财政预算每年安排省农科院科研经费2000万元,重点支持农业领域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与实验示范等。五是在强化重点项目支撑。在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把支持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运用作为重要建设内容。近5年安排的投入累计超过6亿多元,显著提高了项目区农业科技贡献率。

(二)支持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将支持农民合作组织作为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内容,近5年来仅中央和省财政专项支持农民合作组织资金超过3亿元,2012年达1.2亿元。2013年省级财政预算安排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支持合作组织向社员和农户提供农资供应、统防统治、产品销售等各类生产服务。二是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省财政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每年跨部门整合资金超过1亿元,通过补助、贴息、参股等多种形式扶持龙头企业400家.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农产品收购、加工、储藏和营销能力,也带动了农户开展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三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累计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4亿元,补贴农机具70万台,全省农机总动力接近600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64.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安排资金10400万元,在全省奖补标准化育秧工厂500个,为100万亩水稻提供机械化育插秧。2010年和2012年省财政安排6000万元补贴资金,调动25万台收割机参与夏粮抢收,全省3000万亩小麦在5天内全部抢收完毕。

nlc202309020407

(三)支持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一是支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从2006年开始,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5亿元,在全省建立29000多个农家店,建立了覆盖全省城乡的商品流通网络,极大地提高了农资等产品配送效率。二是大力扶持新网工程。自2007年起,省财政设立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8亿元,支持实施项目693 个,在全省建立了农资经营现代服务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我省供销社下属安徽辉隆农资公司在全省设立了50个直营连锁配送中心,发展加盟农资连锁店2840家,构建了以农资供应为核心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为一体的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

(四)支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建立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加大财政引导金融支农力度,安排资金超过4000万元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新设县域分支行,支持各类资本在农村投资设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农业担保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多层次的、竞争有序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二是支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通过划拨优质资产、增加注资、奖补、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积极支持农信社改制成农商行,进一步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金融支农主力军的作用;积极支持金寨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设立金寨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省级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三农”金融风险补偿、涉农贷款贴息、充实国有担保机构资本金。三是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近5年来,累计投入保费补贴资金44.8亿元,支持保险公司累计承保农作物近4亿亩、牲畜815万头,为8043万次农户提供1140亿元的风险保障,农业保险日益成为农业风险的“防火墙”、农民增收的“安全网”和农村和谐的“稳定器”。

(五)支持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试点农业物联网。我省从2011年开始在全国率先试点农业物联网工程,省财政累计投入资金4000万元,基本建成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四情”监测调度系统和省级农业生产指挥调度平台,启动了首批13个试验示范县建设,鼓励农技推广机构、科研单位、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运用物联网技术为农户提供服务。二是支持建立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以安徽农网、安徽农业信息网为平台,研发应用了一系列促进农村信息化的服务系统,全省乡镇拥有省级认证的农村信息员5000多名,建立覆盖市场信息发布、防灾减灾、气象预警的信息收集、推进服务网络体系。三是支持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省农委与电信部门开通了《手机信息报》,直接将农业信息送到合作社、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订购《农民日报》和《安徽日报农村版》,赠送给贫困地区村委会、农民和农技人员。

(六)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一是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近5年,省财政连续安排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资金,累计超过5000万元,支持建成9个市级监测中心,58个县级监测站,1286个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支持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试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二是支持农业植保体系建设。2012—2013年投入小麦一喷三防和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资金4.4亿元,省财政安排3000万元小麦追施拔节肥补助资金,主要依托各类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施肥、喷药、排灌等服务。三是支持动物疫病防控,全省共有村级动物防疫员14196名,每年投入近5000万元用于基层动物疫病防控经费和村级动物防疫员补助,每年安排畜禽重大疫病疫苗采购资金达1.2亿元,支持重大疫病强制免疫。

三、财政支持农业生产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若干建议

(一)在支持思路方面。一是要发挥政府作用与尊重市场规律并重,总体上说,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能。当前,要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科学划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各类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服务中的职责,能交给农民自办或者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办好的,应一律交给农民和市场,将政府的工作重心放在“创新服务体制、完善激励机制、提高人员素质、改善政策环境”上,着力支持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二是要加大财政投入与综合措施并重,综合运用财政奖补、税费减免、金融支持等手段调动各方面参与社会化服务的积极性,整合归并现有的社会化服务财政支持政策,形成支持合力。三是要放宽准入与加强监管并重,凡是有能力、愿意参与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各类服务组织,不分所有制及隶属关系,一视同仁地纳入支持范围,享受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要加强管理,加大监督和打击力度,把一些坑农害农的组织清除出市场。

(二)在支持重点方面。一是要突出重点领域,重点支持农户一家一户干不了、社会和中介组织不愿参与的领域,如农业生产信息、农田水利建设、抗旱排涝等方面,财政要舍得花钱,加大支持力度。二是要突出重点产业,粮食、生猪等关系国计民生和战略安全的基础性产业,财政需要履行职责,将其作为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的支持重点。三是要突出重点环节,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重大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环节关系农业生产全局,财政必须“守住底线”。

(三)在支持方式方面。运用灵活的补助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帮穷人不帮懒人,避免形成刚性支出和体制性补助。一是加大保障力度,对农业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农业科研、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必须要财政来保底,全力支持。二是实行奖补和贴息,对合作组织开展专业性服务和半公益性服务可以采取先服务后补助的方式,对龙头企业提供的盈利性服务可以采取财政贴息的方式,通过政府花钱买服务、买机制,实现财政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可持续性。三是实行财政参股,对一些重点龙头企业,为了支持其做大做强,可以采取参股、基金投资等方式支持企业,提升企业服务农业生产的能力和水平。

(四)在支持内容方面。从当前我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上看,对公益性服务,重点支持其服务条件和手段建设,为基层农技服务机构配备和更新必要的仪器设备,提高农技推广人员待遇水平,吸引更多专业人才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对生产型服务,重点支持水稻工厂化育秧,从全国范围来看,水稻机插都是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最薄弱环节,必须下大力气予以解决,同时对农机作业给予燃油补助,减轻农民因油价快速上涨增加的负担;对经营性服务,突出提升农民合作组织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支持农民合作组织示范社和示范县建设,整县制推进农民合作示范社建设,力争在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能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的合作组织,让农民合作组织挑起农业社会化服务大梁;对金融服务,重点支持组建村镇银行、农业担保机构、资金互助社,拓宽融资渠道,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生产;对信息服务,重点支持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提供农业信息服务,支持建立覆盖县、乡、村、大户四级的手机信息平台,及时准确为各类农业从业人员提供农业信息服务。

(五)在支持措施方面。目前我国农业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要建立发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因此建议:一是开展试点。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围绕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围绕农业主导产业,要集中力量,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区域,以县为单位,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试点,每个省可选3—5个县先行试点。二是深化改革。支持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作用,中央财政可采取打捆方式下达财政支持资金,由地方按要求,结合本地实际,选择支持重点和方式,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提升绩效,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考评,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和机构,客观地评价和评议,加大对地方的考核,加大奖罚力度,强化绩效意识,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作者单位:安徽省财政厅农业处)

责任编辑:洪峰

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篇4

——金平县科学技术局(2012年4月6日)

一、金平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南部,哀牢山脉的东南端,东与个旧市、蒙自县、河口县、屏边县隔河相望,南与越南接壤,西与绿春县、北与元阳县相邻。全县国土面积3677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93个村委会1107个村民小组,世居着苗、瑶、傣、哈尼、彝、汉、壮、拉祜、布朗9(莽人)种民族,总人口37.97万人。境内最高海拔3074.3米,最低海拔仅105米,海拔高差达2969.3米。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谷子、豆类、薯类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橡胶、香蕉、草果、石斛、八角、花椒、南板蓝根等。多年来,金平县在建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完善技术推广服务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探索;由单一政府主导型的服务体系逐步发展到以政府服务机构为主体,农业、科教部门、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共同参与的社会多元化服务体系。目前,金平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9类科技服务机构492个,其中有农林水和科学技术局1个、生态研究院1个、农技推广中心1个、乡镇农科站13个、乡镇畜牧兽医站13个、大中小企业318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31个、农村专业合

— 1 — 作组织6 个、农村科技活动室 99个等。

(一)农村科技服务机构

1、农林水和科学技术局。2010年底,政府机构改革后,撤销了科技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畜牧局,合并为农林水和科学技术局,主要负责指导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和服务体系建设;做好新品种实用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培训、推广,以及招商引资、经济技术协作等工作;负责涉农、涉林、涉水及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2、生态研究院。生态研究院是新成立的科技局的下属部门,主要从事生物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及生物质能源的研究和开发;提供生物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宣传教育及培训;举办生物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可扶续利用方面的国内外学术活动和学术会议。

3、农技推广中心。农技推广中心是农业局下属部门,主要是组织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指导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指导农业教育和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

4、乡镇科学技术委员会。属于科技局的下属部门。全县有乡镇科技助理员13个,均由乡科协专干兼任。主要负责编制各乡镇科学技术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负责各类科技计划的申报、立项与组织实施;协同有关站所推动农村和企业科技进步。

5、乡镇农科站。农科站是农业局的下设部门,全县有农科站13个,共有农技人员48 人,主要负责开展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积极引进农业新技术项目。抓好良种良法的推广和运用;广泛而有效地开展农业科普宣传工作,积极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咨询服务、现场指导等活动。

6、乡镇畜牧兽医站。畜牧兽医站是畜牧局的下属部门,全县13个乡镇均有畜牧兽医站,有技术人员34人,主要负责开展畜禽品种繁育改良工作,开展畜禽养殖技术培训、咨询,推广优良畜禽品种和饲草饲料等;做好规模养殖场的协调和服务工作。

7、农业专业合作社6个23户。有白马河石斛专业技术合作社、金平得金农副产品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等。主要制订合作社发展规划,组织实施相关农业项目。

8、专业技术协会31个3825户。有草果协会、石斛协会、香蕉协会、橡胶协会等,协会主要负责农技协会的综合统计、人才培训、信息咨询,组织建设等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协会间的合作与交流、科技培训等。

8、科技活动室99个。在第一轮云省边疆解“学科技难”惠民工程中在全县93个村委会各建一个科技活动室,部份自然村也建立了相应的科技活动室。科技活动室的建立,为农村劳动者提供了科技培训、技术咨询、交流学习条件。

(二)农村科技队伍建设情况

1、专业技术员:2011年底,全县有各类科技人员3821人,其中:高职361人,中职1807人,初职1248人,其它在岗未聘381人,其中:本科以上1047人,专科1671人,其他学历1103人;年龄结构:35以上下的1532人、35—45岁1527人、45—55岁749人、50—60岁13人。

2、科技特派员:全县有科技特派员13人,科技辅导员93人,科技特派员、科技辅导员主要责任本辖区内的科技指导和科技培训。

(三)农村科技工作取得的成效

1、领导重视、部门合作共同推进体系建设。一直以来,金平各级政府加强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和指导,一是成立了农村科技服务领导小组,每年定期召开会议,商讨解决在推进基层农村科技服务推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制订建设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具体政策和措施,理顺基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服务功能;三是加强合作,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分工。

2、加大投入,为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我县本级财政每年按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中安排专项资金,而且资金逐年增加,资金主要用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技术培训、技术示范应用等。二是采取政策引导、财政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 4 — 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体系。

3、营造良好环境,为体系建设提供社会氛围。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实施办法(试行)》、《关于贯彻落实“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推动金平新发展的意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专利申请资助标准(暂行)办法》、《金平科技局关于新闻报道、信息采用奖励办法(试行)》等一系列加快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我县科技的全面进步,为农村科技服务提供有力的保障。

4、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近五年来,边疆解“学科技难”惠民工程取得新成效,超额完成了“六个一”工作目标任务;全县有7项科技成果获得县级科技成果进步奖;申请专利13件,授权8件;在产业培植上,全县发展橡胶产业40.23万亩,产量5370吨,产值1.12亿;香蕉产业17.88万亩,产量34.2万吨,产值6.47亿元;草果产业发展到12.1万亩,产量1600吨,产值5600万元;茶叶产业2366万亩,产量486吨,产值580万元;组建石斛组培室两个,完成育苗300万株,推广石斛产业963亩,产量239.4吨,产值6247.8万元;板蓝根面积发展到3.2万亩,产量7800吨,产值2340万元;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取得明显的成效,如:野生三

七、重楼、红豆杉、橡胶新品种“77—4”、“7346”、杂交玉米红单3号、远单1

— 5 — 号等。

三、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服务功能下降。目前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着经费短缺问题,乡镇没有科技服务经费。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村科技服务部门的科研和培训条件落后,工作正常开展没有物质保障,农业科技到位率大大下降,难以为农户提供有效的服务。

(二)机制管理混乱,科技服务受影响。由于机构改革后,撤销了科技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畜牧局,合并为农林水和科学技术局,这样一来,给工作带来诸多的不便。

(三)乡镇没有专职科技助理员,给工作的开展带诸多的不便,科技服务在乡镇出现断层,导致科技服务事业滑坡。

(四)农技人员知识老化,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长期以来,由于基层农村科技服务部门条件艰苦,经费缺乏,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机会参加必要的学习、培训、进修、考察,造成知识老化,技术过时,观念陈旧,创新能力较差。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农村科技服务队伍现有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很难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广大农民对“专、精、特、新”的技术需求不能满足。

三、加快我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虽然我县本级财政每年按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中安排专项资金,而且资金逐年增加,但是资金增加幅度不大,难以为农户提供有效的科技服务。

(二)科技机构独立运作。2010年底,政府机构改革后,撤销了科技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畜牧局,合并为农林水和科学技术局,原科技局只是农林水和科学技术局中的一个科室(科技科),原科技局局长变成了副局长,有些综合性的工作要求要大局来做,可是这家推给那家,推过去推过来,最后还是自己来做,严重影响了工作的开展,确实给工作带来诸多的不便,因此,希望能分开独立运作。

(三)配备专职科技助理员。全县13个乡镇没有专职科技助理员,也没有编制,科技助理员均由科协专干兼任,给工作带来诸多的不便,希望给各乡镇配齐科技助理员,使工作正常运转。

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篇5

宋洪远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由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企业营利性农技推广和专业合作组织非营利性农技推广构成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起了由中央—省—县—乡镇四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基本形成了产品认证为重点、体系认证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不能完全适应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首先,公共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不强,尚不能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依托力量。随着新一轮农技推广机构改革的推进,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虽有所加强,但基层农技推广管理体制依然不顺、队伍素质依然不高、设施条件依然落后、服务能力依然不强:部分地区县乡两级动物疫病防控机构不健全,难以及时发现、报告和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情暴发和传播;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尚未形成,省级以下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和公共质检机构不足,对农业投入品和产地环境缺乏有效检测监管。

其次,合作经济组织不健全,难以发挥基础性作用。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和乡镇综合改革的推进,部分地区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名无实,长期处于瘫痪状态。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发展势头很好,但是农民参与率仍较低,部分合作经济组织自身发展困难,对农户带动能力不足。

第三,龙头企业等营利性机构与农户缺乏长期稳定的利益链接,不能真正发挥骨干性作用。一些龙头企业在与农民签订的购销合同中,不少是“霸王条款”,农民只有义务,没有权利或者权利很弱;有的不履行合同,与农民签订“订单”

时好话说尽,但到了收获时,市场行情不好,就单方面撕毁合同,让农民承担损失。

第四,专业服务公司、农村经纪人等其他社会力量难以发挥有效作用。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农业领域内的专业服务公司实力较弱、服务能力不强,农村经纪人队伍规模小、组织松散、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手段落后,一些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与农业生产需要严重脱节,不注重技术推广。

2.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分工不明、定位不清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部门、合作经济组织和营利性服务组织之间的角色经常串位。原本应由农业技术部门承担的职责却往往推给乡村集体,比如农业科技推广、良种供应、植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可由营利性组织或合作经济组织承担的职能,政府农业技术部门却常常插手,比如种植品种选择、农产品经营运输等。在一些财政开支较困难的乡镇,原本属于政府所有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被承包或转包给个人,而且不加监督管理。

3.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农业经营商品化、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农民对农业服务的需求已经逐渐由单纯的生产环节服务向资金、技术、信息、加工、运输、销售、管理等综合性服务扩展,但是现有的服务主体在产前、产中提供的服务较多而产后服务较为薄弱。同时,由于服务收益较低、自身积累能力不足、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差、技术服务手段相对简陋等多种原因,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在公益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无法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4.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监管力度不够

一些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经营过程中违法乱纪,有的故意压价或者恶意提高自己的效益,侵害和剥夺农民的利益;有的坑蒙拐骗,弄虚作假,出售假化肥、假农药、假种子;有些个体组织,长期不办工商登记,一旦发生违约事件难以追

究其责任;一些官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甚至以种种服务的名义,向农民强收各种名目的服务费,而收了费又不提供相应的服务,农民往往有苦难言。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应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在改革方面,对于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主要是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活力;对于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主要是降低进入门槛,加强监督管理。在发展方面,对于政府而言,主要是要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一方面,各级财政要逐步加大对公共农业服务的财政投入,让农民能够得到农业科技、信息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从政策扶持、投入保障、法制建设等方面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1.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和村级站点。

加强能力建设。明确各级政府在支持公共农技推广方面的职责,统筹安排各项资金,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建立农技推广经费保障机制。同时,中央应设立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加强乡镇和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健全村级防疫网络。逐步建立包括农业环境检测、生产过程监控在内的体系健全、功能完善,具有较强监测能力的农畜产品质量监督监测网络。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为主体,以有机食品及农业投入品认证为补充的认证体系和工作格局。

创新管理体制。按照强化公益性、放活营利性、引导非营利性的原则,加快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要在加强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加快改革公益性农业

推广机构,形成对区域性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公共科技支撑体系和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区域支撑平台。

提高人员素质。制定相关政策,以优厚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农业公共服务工作;同时加大对现有基层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将技术培训经费列入县级以上各级财政预算。

2.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

积极探索建立以农机股份合作公司、农机合作社等专业服务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农机中介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集示范、推广、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多元化农机服务机制。

健全农资销售服务体系,鼓励农资流通企业将农资销售与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开展配送、加工、采购、技术及农机具租赁等多样化服务,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建立有效的农资价格调控机制,科学把握农资市场价格干预的时机、力度、形式、方法和手段,保护广大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建立和健全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对农资生产、经营、使用行为和农资市场秩序的监督,严厉打击制售假冒劣质农资产品等坑农害农行为,确保农民用上质量优良的各类农业生产资料。

建立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培育多层次、多类型的市场营销主体,构建集约化、系统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营销平台。

3.加强服务条件设施建设。

增加条件设施建设方面的经费,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和村级站点的办公场所建设,改善基层公共服务机构的条件和工作手段,购置必要的交通、通讯和信息工具,配备必需的专用仪器设备。

4.加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农村人才的引进和开发利用机制,改善人才的开发利用环境,通过完善激励措施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要面向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需求,把鼓励企业家阶层成长、培育鼓励企业家创新创业环境和服务平台,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文为农业部经管司委托课题《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宋洪远,课题组成员:张红奎、方华、吴仲斌。(作者系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篇6

铁门镇位于新安县西部,距新安县城15公里,全镇现有农业人口6.5万人,耕地面积6.8万亩,属丘陵地带,其中旱平地1.8万亩,旱丘陵地面积5万亩。粮食生产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经济作物以大棚蔬菜、烟叶和朝天椒为主,是一个农业大镇。

铁门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隶属镇政府领导,现有农技推广人员4名,其中专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2名。以农业、农民、农村为服务对象,立足“三农”、“服务三农”,主要从事农作物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农作物的病虫害预防与控制,指导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从目前来看,农业生产中的新技术、新知识产生快,更新快,农业产品的供需信息更是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加强对农技推广人员新技术的免费培训,加强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建立一个能够覆盖乡镇的农业信息网络,县级电视台可以安排一个农业信息服务专栏,及时发布农业灾害天气预报、虫害病害信息预报,介绍农业实用技术,传递农产品供需信息。

农业综合社会化服务应采用:能盈利的农业服务主要靠民间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去服务,如农资和农种供应,非盈利性农业服务应由政府购买支持农技人员去服务,政府可采用财政补贴农技服务的办法去落实。政府对农技推广应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主要购买短时间内还不能给农民直接带来效益的服务,政府可采用财政补贴的办法,调动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政府购买服务的服务标准是:①能给全社会带来效益;②能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③能给农民带来实惠。对政府购买服务的考核应由农业部门制订统一行业考核标准,可以采取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的方法进行考核。

铁门镇农业服务中心

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篇7

关键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对策,重庆铜梁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伴随着农业生产由分散的、孤立的、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的商品化社会生产而产生的, 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1]。按照重庆市农业委员会的要求, 选择平滩镇、旧县镇作为样本点, 结合农业部农技体系运行机制研究的试点, 对铜梁县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了认真的调研。

1 铜梁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1.1 公益性职能进一步明确, 公益性机构建设和队伍素质得到加强和提高

公益性职能比改革前定性更加准确, 增加了与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等职能, 减少了计划经济时期开展技物结合等职能;乡镇由农技、水产、农机水利、林业、蚕桑、农经等站统一建立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平均减少4个机构, 整合了农技推广力量, 节约了管理成本, 加强了农技资源的有效利用;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 实行财政全额预算, 改变了以前事、企不分的现象, 彻底解决了财政保障问题;改革后队伍年龄结构更加合理, 平均年龄由42.70岁下降至34.25岁, 学历结构更加优化, 全部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 比改革前提高了20个百分点。

1.2 农业生产技术得以推广,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根据重庆市优势农产品区区域布局规划和铜梁县农业发展规划, 铜梁县确定了以蚕桑、水禽、柑橘等为主的支拄产业, 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通过建立示范户, 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场等示范基地, 采取技术承包、技术培训、技术入股等形式, 农技推广体系大力实施了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和推广[2]。近两年来, 共推广了近100个新品种和30项新技术, 面积达到2.7万hm2。

1.3 服务形式得以创新, 服务领域得到拓展

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改变了传统的为农服务方式, 想农民之所想, 急农民之所急。在乡镇街道的显要位置, 在一些村社公开栏中, 建立了农业信息公开栏, 将农村政策法规、实用技术、农产品价格信息、农资供求信息等张榜公布, 同时根据农业生产季节性特征及时调整。开通10余个农技110服务热线, 及时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实行联系科技示范户制度, 每一名公益性人员, 根据其专业优势, 联系10户以上的科技示范户, 密切关注和指导农业生产中重点农户。全县共计联系科技示范户4 000余户, 面积3 300 hm2, 年实现产值超亿元。建立公益性机构对经营性农技服务组织的联系机制, 帮助经营性农技服务组织加快发展。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还积极拓展职能, 适时开展增值服务、双向服务, 引导协助解决农产品加工、包装以及农产品面对市场的问题。

1.4 农资市场监管得到加强, 坑农害农事件减少

随着农资市场的放开, 农资经营主体越来越多, 有些乡镇达10余户, 对农资经营实行规范化管理, 确保农资质量, 解决农户购买放心种、放心肥、放心农药的问题。通过在公益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设立专兼职人员, 使职能更加明确;通过建立农资经营的备案制度, 及时向县级管理部门上报有关信息, 切实加强农资监管;通过示范、集中宣传和推介, 积极引导农民购买优质农资[3]。目前, 铜梁县因劣质种子、夸大宣传以及服务不到位的案件大为减少。

1.5 农业标准化建设推进速度加快

狠抓农业企业、专业大户以及专业合作组织的生产标准化工作, 农产品标准化工作推进速度较快, 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 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得到加强。

1.6 经营性农技服务组织发展规模逐渐壮大

以重庆市种业集团为龙头的农资连锁经营服务店已发展到5家, 年经营额达400万元;创业安置了67名下岗分流人员创办农民科技咨询服务部, 全县已发展120余家农民科技咨询服务部, 年销售逾5 000万元, 占市场份额的50%;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8个, 会员2.85万户, 带动农户6.8万户。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够健全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专业结构不够合理, 粮油、林业专业人员多, 而新特技术、复合型、加工贮鲜、企业管理、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人才少, 这与当前强调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新形势要求不相适应。铜梁县农业技术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层次不高, 全县虽然拥有农业技术人员625人, 但总的来讲, 中级以上职称和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偏少, 分别占总数的20%和23%, 且在册人员还有74人不是专业技术人员或没有中专学历。由于受经费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农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落实不到位, 更新知识难, 存在与工作实际需要相脱节的现象。

2.2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虽然铜梁县培育了一批市、县级龙头企业, 但从目前看, 除了铜龙米业公司带动面较广外, 其余的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 带动农民增收能力较弱的现象[4,5]。有些企业品种单一, 规模不大, 导致大量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只能通过外地的二贩子来销售, 市场波动较大。

2.3 中介组织培育滞后

近年来, 铜梁县各乡镇先后组建了一批农业专业协会, 但从目前来看, 大多数协会管理松散、运作不规范, 基本上没到民政、工商等部门进行登记, 很多协会连办公场所、牌子都没有, 甚至有的只是乡镇为了应付县里的工作部署, 而拉几个种养大户凑数成立的所谓的“协会”, 更谈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2.4 金融部门支农力度需加大

目前, 铜梁县服务“三农”的金融组织主要是农村信用社。近年来, 农村信用社在解决农业生产资金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农村信用社只能满足农户的简单再生产和一般生活的需要, 无法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服务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2.5 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有待进一步配套

目前, 铜梁县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服务的内容侧重于农资供应、技术推广和指导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服务方面找不到有效抓手, 农民往往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滞后的市场需求信息来安排生产, 导致农产品产销关系不顺畅[6]。此外, 由于铜梁县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培育相对滞后, 导致农业社会化服务缺乏配套性和前瞻性, 欠缺开展从信息发布、种苗供应、中耕生产 (如水稻代为耕作、施肥、插秧、除草、收割等) 到加工销售等系列的配套服务。

3 对策

3.1 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应认真贯彻落实2001年铜梁县乡镇机构改革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 (国发[2006]30号) 文件精神, 每个乡镇设立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做好农业生产产前信息服务以及产中技术指导和推广工作。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承担着农业生产产前、产中技术综合服务的功能, 其主要承担的是公益性服务职能, 县乡财政应在确保人头经费的基础上, 提供资金保障, 用于搞好科技培训、改善办公条件、推广农业项目等。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创办实体、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入股、增加收入、积极参与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 充分调动广大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2 大力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区域特点, 选准主导产业, 大力培育发展一批带动能力强、具有一定实力的龙头企业, 与农民签订生产销售合同, 建立产加销一条龙服务体系。并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其实行适当的优惠扶持措施, 促其发展壮大、增强实力, 进而更好地发挥其在农业服务方面的作用。

3.3 积极扶持创办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积极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对铜梁县的大宗农产品, 如笋竹、食用菌、柑桔、兔业、生猪等, 要积极支持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充分发挥其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政府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服务“三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同时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 按照规范程序, 切实组建几个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起步阶段, 政府要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 要加强管理, 引导其健康发展。对乡镇机构改革中分流出来的人员, 由于他们多年在农业服务部门工作, 往往都有一技之长, 工作经验比较丰富, 在农民群众中也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要充分发挥他们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作用, 积极鼓励和支持其领办或参与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3.4 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

应积极开展建立完善的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体系的工作。一是加快农村服务信息点和信息员队伍的建设, 尽早实现县乡联网, 并逐步联网到村, 以便更好地为农户生产提供系统的信息服务, 指导农民尽量做到“以需定产”, 帮助加工企业做到“以求定供”。二是加强农业信息网站和巴渝新农网建设, 及时收集和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 及时提供给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民, 做到上下信息畅通, 确保信息传播通畅。三是依托农技110服务热线等技术咨询, 及时收集农业相关信息, 架起农民获取农业信息的桥梁。

3.5 加强农村科教结合工作

抓好农村科教结合是实施科教兴农的关键, 也是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为此, 要着力抓好“三大工程”, 努力提高农业服务水平。一是抓种子工程。依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切实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 开展科技联姻, 积极引良种、推良法, 不断提高铜梁县农业生产水平。二是抓培训工程。一方面, 适当加大对农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投入, 有计划地安排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分期分批轮训, 特别是围绕铜梁县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市场营销等环节, 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关知识培训, 促进知识更新, 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 通过积极组织农村科技干部深入基层、科技人员联系农村专业大户, 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科技下乡, 切实抓好农民技术培训工作。通过抓好培训, 不断提高铜梁县农业技术人员的为农服务水平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三是抓示范工程。县里重点要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尽快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实力强的农业项目业主落户园区, 逐步树立铜梁县现代农业的样板和标志工程, 使其充分发挥科技示范作用。各乡镇也要立足实际, 结合科技示范乡镇、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的创建活动, 认真抓好科技示范项目的建设。通过抓好示范, 让广大农民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忠德.陕西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10 (2) :28-31.

[2]专业合作社带来大客户及大农业机遇[J].中国农资, 2010 (2) :23.

[3]王慧平, 张清起, 王刚德.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 2011 (10) :86-87.

[4]颜绿芬, 严萍, 杨廷勇, 等.盆周山区县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四川农业科技, 2011 (10) :48-49.

[5]关注发展后劲上海台盟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支招[J].中国农民合作社, 2011 (9) :39.

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 农业社会化服务 ;体系 ;模式 ;广西

分类号 F323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and Pattern for Agriculture in Guangxi

YE Lu LI Yuping QIN Xiaoli LIU Yanqun LIANG Weihong SONG Qidao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 Key Lab of Tropical Crop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Hainan Province, CATAS, Danzhou, Hainan 571737, China)

Abstract Current construction situation of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for agriculture in Guangxi was introduced including grass-root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quality supervis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lant and animal, financial services of agriculture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of agriculture,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orough service content thoroughly, pluralistic service principal, and diversified service pattern, and several typical patterns were elabora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main problems which existed in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for agriculture in Guangxi were pointed out,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were put forward.

Keywords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for agriculture ; system ; pattern ; Guangxi

广西是农业大省,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和生物资源丰富,发展特色农业条件得天独厚。广西2013年的农业生产总值占生产总值的16.3%,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5.19%,解决好了农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解决了广西的民生问题。为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一些与农业相关的社会经济组织为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提供各种服务,进而形成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广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始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单项服务逐步发展为涉及种植、养殖、动物防疫、农机、农产品销售等多方位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建立了区、市、县、乡四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技站、林业站、水管所、以及以农资供应为重点的供销社系统等构成的较为完备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1]。

1 广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1.1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2013年全面推动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有77个县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实行“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努力下,2013年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培训336.5万人次,“三免”、“三避”种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病虫害防治、标准化生产等先进技术得到迅速推广,提升了广西农业科技水平,农民增产增收效果明显。2013年全区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数量达到3 560个,基本形成了以农机作业服务为中心,以农机化技术推广、培训和农机维修、信息服务、投诉监督等为支撑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2-3]。

1.2 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初步建立,14个地级市和106个涉农县(市、区)大部分已设立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广西农业厅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并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持有资格证书的农产品质量认证检查员、监管员、检测员等共计1 890人。近年来,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较好成效。目前,全区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8个。至2013年底,全区获得“三品一标”认证证书的农产品达738个。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信息系统,实现了全区各市县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数据数字化管理、网络化传输、实时性监测。农业部2013年度例行监测情况表明,广西蔬菜和水果样品合格率分别为96.7%和90%,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

1.3 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大力宣传与贯彻实施《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全面强化强制免疫、疫情监测与预警、疾病净化、边境防堵、动物检疫等综合防控措施,加强各环节的防疫监管,全自治区畜禽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0%以上。在政府扶持下,柳州市建立了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机构,由动物防疫专业合作社、畜牧兽医科技服务公司和农户组成,免疫质量明显提高,2012年至今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体合格率远超过农业部要求的70%。同时加强植物检疫联合执法检查,重点防控柑橘黄龙病、红火蚁、香蕉枯萎病等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2013年开办柑橘黄龙病、香蕉枯萎病防控技术培训班90期,指导31个防控示范区建设,示范面积4 666.67 hm2,示范带动开展防控面积1.33万hm2[5]。

1.4 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金融组织体系建设逐步健全。至2013年底,广西县域金融机构网点4 345个,村镇银行28家,小额贷款公司67家,农村资金互助社3家。为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2014年广西农信社出台新举措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一是增强支农资金实力,满足农村金融有效需求;二是加大支农信贷投放力度,重点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异地农民工创业支持力度;三是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户信息档案,推动诚信正向激励和逆向约束机制建设;四是积极推进农村金融辅导员制度建设;五是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便利性,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六是纵深推进改革工作,不断拓宽支农服务渠道[6]。

1.5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信息资源开发逐年增加,信息服务方式呈现多元化,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2013年建设完善农村科技信息资讯中心、视频中心、呼叫中心和远程培训中心于一体的自治区级农村科技信息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桂林、崇左、河池、来宾4个区域分中心和9个县级服务中心、17个乡镇服务站、14个村级服务点,培训信息员513人次。呼叫中心966118科技服务热线覆盖自治区各地,参与服务专家200人次,服务用户6 800户次。各级科技信息服务站累计为群众收集、发布农村科技信息5 186条,技术培训1万多人次[7]。

2 广西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特点

2.1 服务内容全程化

广西地域广阔,农业服务的需求千差万别,社会化服务的内容由原来的单项服务发展到系列化服务,由以粮食、畜牧业为主发展到大农业的各个领域,既有产前的各种服务,也有产中、产后的服务。2014年自治区财政大力支持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以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农机社会化服务为重点的全程社会化服务。自治区财政厅组织农业厅、农机局围绕水稻、甘蔗、蔬菜3个品种,选择10个县(市、区)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在农业生产前期做好良种、化肥、农药、农机、农膜等相关服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提供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统防防治、代耕代种代管、测土配方施肥等相关服务,在农业生产后期提供农产品购销、加工、仓储、物流等相关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科技培训服务、质量安全、产品认证检测、金融保险及信息中介等相关服务[8]。

2.2 服务主体多元化

服务主体既有政府专业经济部门的服务组织,也有农村自发形成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涉农企业、私人、科研院所等办的服务组织,基本上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层次、多形态的服务网络。全自治区农民专业合作社2013年增至1.44万家,合作社成员总户数13.5万户,带动非成员农户178万户[9]。供销合作社全系统2014年拥有2.5万个基层社、33.7万个村级综合服务社、11.4万个农民合作社、5.1万个庄稼医院和105.5万个现代经营服务网点。家庭农场迅速发展,至2013年8月底,全区在工商部门登记含有“家庭农场”字样的市场主体共有713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在2011年已达到1 371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31家。

2.3 服务模式多样化

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广西区出现了一批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如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订单农业+价格联动”、“广西六良农业产业协作联盟”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

3 广西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典型模式

3.1 “政府组织,龙头企业运作”模式

以贺州市富川脐橙模式为代表。富川县鼓励农民以转包、转让、互换、租赁等形式流转土地,用于规模种植脐橙,采取土地优惠政策和信贷贴息政策鼓励外地客商到富川投资开办水果加工企业达15家,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发展模式。推行“支部+协会”、“协会+基地+农户”、“科技示范户+农户”等模式,组建脐橙生产协会和水果购销部,农民会员通过协会获得技术、资金、信息等快捷的帮助和服务。该县县委、县人民政府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各种农交会、农博会,打响“富川脐橙”品牌。

3.2 农村经纪人模式

北流市工商局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新路子,创新登记管理方式,构建了3种农村经纪人模式引导农民走专业化生产经营之路。3种模式分别是:“农村经纪人+农户+合作社”模式,如大坡外荔枝协会的10位农村经纪人成立的北流市万家村水果专业合作社;“党员+农村经纪人+合作社”模式,如罗政村的7位党员经纪人成立的北流市罗政果蔬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合作社+农户”模式,如广西凉亭禽业集团有限公司的6位养殖户组建的广西北流市生宇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10]。

3.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模式

以广西田阳县那满镇内江村香蕉专业合作社为代表。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香蕉生产基地的生产条件。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将土地转交给合作社经营,由合作社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社员按入股土地面积分红。实行“企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模式,与广西蓝天绿地大农产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香蕉生产合作协议,通过社企联合,实行产、供、销一体化,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4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在广西科技部门的支持下探索出来的一种有效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模式,是农业专家向农民直接或间接传授农业技术的一种技术推广模式。比较典型的有:“专家+龙头企业+市场+农户”模式,如横县茉莉花专家大院;“专家+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如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右江区甘蔗专家大院;“专家+龙头企业+协会+农户”模式,如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田阳芒果专家大院[11]。

3.5 “订单农业+价格联动”模式

价格联动机制属广西首创,制糖企业与蔗农双方通过签订合同来明确各自的责任和利益。合同的核心内容有预付糖蔗收购定金,保价收购、价格联动,甲方是蔗区建设和投资主体,蔗农是糖厂的合作伙伴,甲乙双方对蔗区实行共建、共管、共享等。广西糖业的快速发展,被农业部专家称为全国十一大优势农产品率先取得成功的典范。

3.6 “广西六良农业产业协作联盟”农业服务中介模式

“广西六良农业产业协作联盟”由广西专家咨询服务协会等6家单位发起,是一个“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的新型农业产业协作服务平台,通过推动“种子、肥料、农药、农机”等农资企业的横向联合协作,实现“良种、良肥、良药、良法、良品、良心”六良资源的高效整合,帮助农民解决农业产业链上遇到的种种问题,指导农民科学、高效种植,保障国民舌尖上的安全。

4 广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公益性的服务没有充分发挥

公益性服务主体间衔接机制不完善,有时仅靠执行政府项目时临时、松散的联合,制约了农业服务整体效能的发挥。基层技术服务机构运行机制僵化、公益性职能定位不清,服务人员知识断层、老化问题严重,不能适应农民现实需求。政府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形式少、覆盖面窄,激励机制还需完善和创新。很多承担政府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的经营主体,在政府补贴下才处于微利状态,若无财政支持不会涉足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

4.2 服务经营组织运行机制不完善

大部分经营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程度低、规模小、服务功能有限,难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的目标,还有一些农民合作组织尚处于简单合作阶段,没有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同享,影响了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和带动力。各组织普遍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是资金运作困难,很难得到财政、外贸等方面的扶持。龙头企业等赢利性机构与农户缺乏长期稳定的利益连接,与农户之间合同履约率低。

4.3 农村金融信贷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村金融体系较薄弱,“三权”抵押法律效力模糊,农村信用环境不理想。除林权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住房未能成为有效抵押物,有关抵押贷款若出现不良,无法可依。金融信贷相对集中在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上,大量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部分地区农民金融意识差,不会使用金融工具,县级农村金融改革长期处在“无机构抓、无人员管”的状态。金融服务方式和产品相对单一,不能完全满足农民发展规模化种养业、产业化经营资金量大、周期长的需要[12]。

4.4 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对称

目前的农业服务体系比较关注农业生产的产前及产中服务,忽略了农业的产后服务,造成了农户无法了解市场需求的准确信息而致使供给与需求不对称的局面。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条块分割严重、各部分不能配合到位,致使农户在生产过程中生产成本增大,甚至有些农户需求的供给是空白,难以实现生产过程一体化经营和促进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5 完善广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议[13-16]

5.1 完善管理,全面优化服务制度

制度建设是根本。重视完善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建立有助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财务管理制度、内部经营制度。针对服务内容,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业生产性服务、农村商品流通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农村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等方面进行制度优化,形成长效机制。稳定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健全经费保障、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继续推进落实“县乡共管、以县为主”政策;建立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建立健全品牌扶持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加强重大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农村信用机制体制,建立完善农业保险和“三权”抵押贷款制度;完善基层农技推广和教育制度,建立规范、有序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5.2 解放思想,积极培育新型服务主体

解放思想是关键。农业各个环节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都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把思想统一到发展现代农业上来。政府部门要加快转变职能,创新服务功能和服务模式,健全服务队伍,完善相关配套服务,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同时,加快培育以农业公共服务单位为依托、合作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专业大户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加大财政和贷款贴息扶持力度。制定家庭农场认定标准,支持引导农户联合成立合作农场。加大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广大农民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转变有助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和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5.3 因地制宜,满足农户服务需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鼓励广西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工作到田间地头,与农户近距离接触,了解农户真正需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各种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强度、获取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渠道、现有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满意度以及当地经济条件等,明确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有针对性地凝聚管理、资金、科技、信息、市场等资源,及时、准确、高效地解决农户在产业链中遇到的问题,形成以农户需求为导向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5.4 重视科技,助推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

现代农业要发展,根本出路在科技。加大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科技示范带动技术推广。培育农业科技能手,依靠网络、电视、移动手机等媒介,全方位地为农户提供农业节本增效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监测预警技术、农业信息获取技术、农产品销售技术等社会化科技服务,有效地促进农业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创新社会化科技服务模式,如“互联网+”服务模式使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购买到新鲜农产品,“农科通”服务模式让农业科技信息“入户随人”等,助推广西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快速发展,帮助农民真正实现增产增收梦。

参考文献

[1] 广西八角网. 广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EB/OL]. http://www.gxbajiao.org/news/details-226.html(2012-8-17).

[2] 广西年鉴社. 广西年鉴[M]. 南宁:广西年鉴社,2014:177.

[3] 广西农机局. 广西积极培育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广西农机化工作会议系列报道之五[EB/OL]. http://www.amic.agri.gov.cn/nxtwebfreamwork/html/

0/ff80808143950ac901439558ad320105.htm, 2014-01-13.

[4] 平安广西网.广西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EB/OL]. http://www.pagx.cn/html/2014/catt_0806/18

973.html(2014-08-06).

[5] 广西年鉴社.广西年鉴[M]. 南宁:广西年鉴社,2014:179,187.

[6] 新华网. 广西农信社出台新举措打造农村金融改革升级版[EB/OL]. http://www.g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4-12/05/c_1113534021.htm(2014-12-05).

[7] 广西年鉴社. 广西年鉴[M]. 南宁:广西年鉴社,2014:259.

[8] 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 关于印发2014年广西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gxcz.gov.cn/gxzzzzqczt/yfwlgk/gfxwj/bb

mwj/nygl/201411/t20141127_47094.html(2014-11-27).

[9] 广西年鉴社.广西年鉴[M]. 南宁:广西年鉴社,2014:168.

[10] 北流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北流构建“三种模式”助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EB/OL].http://www.gx.xinhuanet.com/dtzx/beiliu/2012-11/13/c_113674904.htm(2012-11-13).

[11] 范素芳,李珊珊.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技术推广模式分析——广西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实证分析[J]. 农业与技术,2009,29(3):110-112.

[12] 瞭望观察网.广西破解农民“贷款难”[EB/OL]. http://www.lwgcw.com/NewsShow.aspx?newsId=37579(2015-4-27).

[13] 中国改革论坛.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必要性、模式选择和对策建议[DB/OL]. http://www.chinareform.org.cn/Economy/Agriculture/Practice

/201209/t20120921_150986.htm, 2012-09-21.

[14]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的意见[EB/OL].http://www.gxrb.com.cn/html/2014-03/09/content_939664.htm(2014-03-04).

[15] 赵美玲,马明冲. 我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现状与路径探析[J]. 广西社会科学,2013(2):111-115.

上一篇:uv表面处理常见问题下一篇:教师网络学习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