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的社会优秀调查报告

2024-06-27

关于教育的社会优秀调查报告(精选8篇)

关于教育的社会优秀调查报告 篇1

一、引言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教育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绩,但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村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农村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在此,本文拟就我市茶店镇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出路进行了调查。

在我市选取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地方,走访了茶店镇的八个村和多所学校查阅了大量资料和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还跟25个老师及学校领导进行了个别访谈。我通过同农民、教师、村镇干部有关人员等阶层交流,初步了解了目前茶店教育现状和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我试图通过了解、分析这些信息来寻找一条符合农村尤其是茶店镇发展现状的教育之路。

众所周知,中国的社会发展还处在向工业化过渡的阶段,有的地区甚至还是以原始的手工农业生产为主,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问题关系到中国的基本国情,而且大多数农村人口继续快速的增长,经济又非常落后,贫穷和由此产生不平等越来越严重,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愈来愈大。总之,人口压力大,文盲率高,卫生条件差,交通等基本设施缺乏,是我国大部分农村的普遍情形。农村教育尤其面临严峻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关于教学硬件:

由于经济状况、地理位置、民众意识观念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制约,茶店教育基本硬件设施仍处在相对落后的阶段。其落后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学校房屋陈旧。因为茶店镇方位偏僻,面积大,而人口分布不均匀。小学一般是村属小学,规模小,在校学生数量大都不超过200人,少的甚至就一二十人。因而村里很难投入大量资金到这些学校来建造校舍。长时间以来,大部分学校房屋得不到修整翻新,才出现了我们走访时的破败景象。

第二,学校体育、娱乐设施简陋。一般中小学的体育设施仅限于一个劣质篮球场(有的中小学篮球场地是裸露的土地)及一些歪倒不堪的双杠,水泥乒乓球台而已,至于娱乐设施则更谈不上。

第三,教学设施欠缺。据走访观察,除个别学校外,茶店大部分学校基本教学设施缺乏,而幻影灯,电脑等教学设施更是严重不足。

(二)、师资现状分析:

据调查,目前茶店师资现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在茶店镇的偏远地区,如里七里沟村、艾叶口村、小砭河村等,教师资源缺乏严重。从一教师处得知,茶店中学师资缺乏,学生总数600多人,而教职工总数仅为29人,由此而出现一些小学教师任职中学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般中小学教师被要求同时从事多门课程的教学。如艾叶口村某老师要教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多门课程,几乎每天要上6节课。然而一个人精力有限,一个教师从事如此多门课程,工作时间过长,难免会出现缺乏耐心,责任心大打折扣的情况,这样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

其二,教师流失严重。造成教师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工资问题。在茶店镇即使从事小学教学工作达二三十年的老教师,工资也只有500-600元,并且12个月的工资还要被扣掉一个月。工资水平极低,尢其与市区的教师比工资相差太大。据调查,茶店中学教师工资加奖金总共约八九百元。而市区中学教师工资达一千五百元左右。因而许多乡下优秀教师流向工资更高的学校,这些教师的流走造成的目前镇中小学师资力量下降,总体教学质量更呈逐年下降趋势。再由此,在教师间就形成一种观点,到乡下中学就教只是一个“镀金期”,很多教师只是将其看成一种往上爬的阶梯,因而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教师不是全心搞好教学,而是满门心思寻求调迁机会。教师如此,又怎能提高教学质量呢?

其二,教师素质存在一些问题。据一些教师及村民反映。现在初中教师的学历一般是大学专科或师专函授。但也有些特殊情况,如有一人小学毕业后就接父亲的班来教小学。

当然,学历不是本质因素,但教师素质却能反映一个学校,一个地区的教学水平。由于本地教师培养不足,大部分教师来自较远地方,居无定所,责任心不强。有部分教师更是聚赌成风,既影响社会风气,又影响学生成长,给教育体系带来了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关于学生流失现象:

目前茶店镇学生流失现象严重,调查结果显示,茶店中学初一100多人,初三时只剩下30人,失学率高达50-60(除去中途转学学生)。农村学生流失现象是

多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大量家长外出打工,小孩得不到很好的家庭教育,更有些家长目光短浅或局限于经济原因,即使其孩子未完成九年基本义务教育,仍强迫其孩子外出打工,剥夺了孩子受基本教育的权力。另一方面,学生本身学习意识缺乏,尤其是一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我个人认为这些学生中途辍学是因为面临来自家庭,老师和同学三方面的压力,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或机会。

与此同时,大量优秀小学毕业生被招到一、二中附属中学,致使茶店中学生源质量下降再加上中途转学的中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因而出现了茶店中学高中上线率逐年下滑的现象,这一结果又影响了教师教学热情,形成恶性循环。

(四)、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据一些教师反映,素质教育喊了十几年了,但目前仍是一句空话,而教育本身已误入歧途,功利性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带到只有通往大学的独木桥上,葬送一大批本来在其它方面可以大有作为的人才。

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思想道德教育没引起足够重视,以致当地一中学竟被当地民众称为“培养流氓的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较低,一些学生毕业后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不稳定因素。

二是吃苦耐劳的教育应成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农村人走向社会极其重要的非智力财富。但调查显示,现时期青年身上明显表现出了吃苦耐劳精神的严重缺失。多重社会因素酿成了许多青年过强的依赖心和惰性。对于自身教育已极大落后于城市的农村,再失去吃苦耐劳这一宝贵的精神资源,若干年后,农村又将走向何方呢?因此,吃苦耐劳教育势在必行,全面提倡吃苦耐劳精神,以期达到这一传统美德的生生不息。

三是心理教育施行的刻不容缓。就现状来看,茶店中小学在学生心理教育的环节上极其薄弱,根本没有形成心理教育体系,而一般学生没有什么心理承受能力。事例是令人心寒的:社内村一女孩仅因家长骂了几句便服毒自尽了。这的确需要我们深刻反省一下我们的“教学成果”。当前很多青少年把生命当儿戏,根本没有体验到生命的美丽和短暂,要么庸庸碌碌虚度一生,要么走入极端。而一旦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便只看到生活的阴暗面,而非乐观积极地追求生活。于是很多青年甘愿自我沉沦。在家庭教育不合理这一大前提下,学校教育更应承担起

它的使命,通过心理方面的良好教育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尤其在农村,心理教育更是任重而道远。

结尾:关于社会教育的思考

关于教育的社会优秀调查报告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报告,认识,理解

0导言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 但作为一个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却是一门崭新的应用性科学,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到现在, 经过短短30多年的学科发展历程,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学科地位进一步提升和巩固, 学术研究也呈现向高水平发展的趋势。

1 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人这次是利用假期时间进行调查, 主要调查对象为本人的领导、同事、同学、朋友以及一部分私营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农民工、城市搬迁户等, 主要调查方法为访问法, 有效访问对象共计58人。

1.2 资料收集与分析

本人访问前准备了访问提纲和一些粗线条的问题, 在访问过程中与访问对象进行了深入的交谈, 访问后对访问资料进行了及时的整理和核实, 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该专业的整体认识和了解及影响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 在访问的58人中, 对该专业从没有听说过的有15人, 占26%, 对该专业听说过或有一点了解的有38人, 占65%, 对该专业比较熟悉的有5人, 占9%。其分别所占百分比如下图1所示:

由此可见, 社会对该专业还欠缺了解, 需要该专业努力发展, 结合经济社会进步的要求, 提高服务社会的水平, 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调查发现, 对该专业比较熟悉的5人全是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行政部门领导或企业管理者, 对该专业略有所知的38人中, 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占85%, 对该专业未曾听闻的15人中, 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只占29%。由此可见, 学历层次对该专业的认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2 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功能的认识了解及影响因素

在访问过程中, 虽然很多人对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没有听说过, 但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都表示理解, 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目标都表示比较明白。笔者也对该专业进行了必要的介绍。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功能的调查访问结果如下图2所示:

由图2可见,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世界的丰富很有价值的人最多, 占53%, 远远高于持其它观点的人。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得到了社会较多的认可, 也预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者本人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精神境界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访问中笔者发现, 大家普遍对目前的社会道德状况表示担忧, 认为目前的社会很缺乏思想引导和道德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世界的丰富价值一般的人占26%, 该部分人主要是认为个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世界的丰富主要取决于外在环境条件, 认为个人的思想因素只起小部分作用。持这种观点的人过分夸大了外因的作用, 殊不知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内因才是决定性因素;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世界的丰富没有价值的人占13%, 该部分人认为物质财富、金钱、地位、实用技术、个人专长等是决定个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世界的唯一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起不到任何作用, 该部分人对精神力量的作用完全忽视, 亟需健全自己的价值观, 树立科学的价值理念;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世界的丰富有害的人占6%, 该部分人有较丰富、曲折的社会生活经历, 都自称受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欺骗”、“洗脑”和“毒害”, 批驳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虚伪的行当。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自己的真正优势,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各级党政部门,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自己必须要以身作则, 维持法制和纪律的尊严, 必须要言行一致, 诚实守信, 保证政策的贯彻落实。各级党政部门必须要保证自己的所作所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相一致, 否则, 思想政治教育将会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 甚至被群众认为是“欺骗”、“洗脑”和“毒害”;对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世界的丰富持其它观点的人占2%, 该部分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深受政治性甚至政策性的影响、制约, 其对个体的促进功能关键取决于该思想性或政治性实事求是的程度。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很有价值的人占22%, 该部分人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作用和社会的现实需求, 对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发展也充满了信心;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价值一般的人占39%, 该部分人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但坚持认为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很有价值的是科学技术、管理和法律, 思想政治教育只是起着辅助的作用。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对科学技术的掌握, 对管理的顺利实施, 对法律的科学制定和准确运用及严格执行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没有价值的人占19%, 该部分人认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和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是多余的, 强加进去反而画蛇添足, 该种观点明显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不了解造成的,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客体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自己独到的贡献;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害的人占8%, 该部分人对社会不满的情绪普遍比较严重, 很多都有“仇官”、“仇富”心态, 交谈中他们说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语言摘录如下:“领导干部在会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会后就搞权钱交易”, “在台上大喊反腐败的官员很多自身就是腐败分子, 只不过他们隐藏得较好, 借反腐倡廉来标版自己, 谋求政治利益或者趁机打击政治对手”, “政府和老板那么有钱, 还老是要我们贫苦老百姓顾全大局、牺牲自己的利益, 现在他们再来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人听了”……从这些话语中可见, 真正有害的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 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的可耻行为, 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卑鄙目的以及制度制约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这些不利因素加在一起就严重的损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形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持其它观点的人占12%, 该部分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深受政治方向和政策导向等因素的制约, 一旦这些因素有误, 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副作用。

2.3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访问中, 人们各抒己见,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 比如说要加大宣传, 加强投入, 领导重视, 政策扶持等, 有几种比较有意义的典型意见和建议笔者总结如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必须要培养既精理论又懂实践的人才,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运用。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坚定的共产主义政治信仰, 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要有紧密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 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密切关注和把握社会需求和趋势的能力, 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勇气和智慧。

4 小结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社会了解度不高, 需要加强宣传, 同时加强本学科的建设。社会大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普遍呈肯定态度,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的发展, 它的价值和功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社会大众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所提的意见和建议很有针对性, 值得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深思。

参考文献

[1]陈万柏, 张耀灿, 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07, (02) .

关于教育的社会优秀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 关注农村 留守少年 教育状况 措施及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70-02

一、永平县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基本情况

围绕研究的方向,笔者在永平县11所学校抽取88名留守青少年,采用发放调查问卷、走访与教师交流等形式开展研究。经分析,留守监护情况基本分以下几种: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二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一、永平县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首先,父母教育的缺位;其次,监护人教育的缺位;最后,自我教育的缺位。

(二)社会教育的缺乏

1.父母期望过低和监护人的知识水平低使得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学习成绩整体上要比其他孩子差;

2.父母关爱的缺失和监护人管理不到位严重影响了留守青少年的性格形成;

3.父母的长期缺位使留守青少年缺乏亲情温暖;

4.监护人对留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介入少,使得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5.缺乏必要的管教和约束使得部分留守青少年出现了行为偏差;

6.父母的补偿教育不利于留守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二、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根源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青少年这一群体的产生。

(二)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是两大顽症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加大投入

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农村,地方政府可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青少年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

(二)打造充满关爱的学校环境

1.建立专门档案。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必须建立留守青少年专门档案,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从而对他们生活提供必要的帮助,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学校每学期要建立留守青少年情况登记表,对留守青少年登记造册,建立留守青少年的档案,以全面掌握留守青少年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生活情况、兴趣爱好等,以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和教育工作。

2.定期召开会议。不管是学校还是班级,都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留守青少年问题,要形成会议制度,通过会议形成解决留守青少年问题的决议和制度,从而保证班级、学校在决策上的“政策”支持。

3.建立代管家长制。在各学校建立代管家长制,让老师行使家长的职能,在生活中和学习上给留守孩子更多的关心,像家长一样经常和他们促膝谈心,和他们一起游戏,让他们感受到父母般的爱。

4.开展自律自强教育。班级要成立“独立青少年小组”,学校成立“独立青少年”委员会,选用其中独立能力较强的孩子担当成员,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让留守青少年在学校、老师、同伴的引导下自己管理自己。这样,既可以增加心理倾诉渠道,增进伙伴之间的友情,又可以找到“家”的感觉,同时便于留守青少年随时请教,随时求助。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1.开辟宣传阵地。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等家庭教育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留守青少年家庭教育优秀典型,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在全社会形成重视留守青少年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

2.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建立家长联系卡、开通家长热线、定期召开家长会。有针对性地对家长和临时监护人进行系列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强对教育的正确认识。

(四)完善优化农村社区教育环境

1.学校建立激励机制。在留守青少年中打破年级、班级界限,组建校外学习小组,由各方面表现好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小组长。每个小组指定一名指导老师负责,每周组织一次集体活动,比如小组成员互相检查作业、开展校外表现评议等。

2.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对留守青少年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村委会牵头,联合妇联、工会、学校和派出所, 积极争取校外教育资源,建立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如可以从本地有较高威望的党员、教师、干部中聘请一批编外家长,其主要职责是做好留守青少年品行方面的教育引导工作,定期向学校反映孩子在校外的表现。也可鼓励有条件的退休教师或个人创办留守青少年托管中心,请他们帮助管理照看等。

3.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争取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共同关注、关爱留守青少年。观察留守青少年的生活、学习、成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并告知他们的法定监护人,督促监护人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定期督促外出务工家长经常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

4.定期免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把老人集中起来学习一些实用的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孙辈们的职责。

关于农村教育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4

怀化学院 中文系09级广电一班 钟潇、刘谭宜

摘 要:农村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人口压力大,文盲率高,卫生条件差,交通等基本设施缺乏是我国大部分农村的普遍情形。然而,农村教育尤其面临严峻的困境。近年来,国家对教育愈来愈重视,农村的教育环境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农村教育成功改革指日可待。

关键词:农村教育薄弱严峻改善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教育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农村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农村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在此,本文拟就株洲市峦山镇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出路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实施

(一)调查内容: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

(二)调查方法:查阅数据 问卷调查 口头采访

(三)调查对象:峦山镇中小学教师 镇教育局领导 学生及学生家长

(四)调查步骤:

8月10-12日问卷调查

8月14-15日口头采访

8月20日 查阅数据

在株洲市峦山镇选取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地方,走访了峦山镇的八个村和多所学校查阅了大量数据和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还跟15个老师、镇教育局有关领导和分管文教的镇领导进行了个别采访。我们通过同部分学生及其家长、教师、村镇干部、教育局有关人员等阶层交流,初步了解了目前峦山镇教育现状和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众所周知,在中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问题关系到中国的基本国情,而且大多数农村人口继续快速的增长,经济又非常落后,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愈来愈大。人口压力大,文盲率高,卫生条件差,交通等基本设施缺乏是我国大部分农村的普遍情形。

然而,农村教育尤其面临严峻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

1、关于教学硬件:

由于经济状况、地理位置、民众意识观念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制约,峦山镇教育基本硬件设施仍处在相对落后的阶段。其落后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学校房屋陈旧。因为峦山镇方位偏僻,面积大,而人口分布不均匀。小学一般是村属小学,规模较小,在校人数在500左右,因而村里很难投入大量资金到这些学校来建造校舍。长时间以来,大部分学校房屋得不到修整翻新,才出现了我们走访时的破败景象。

第二,学校体育、娱乐设施简陋。一般中小学的体育设施仅限于一个劣质篮球场(有的中小学篮球场地是裸露的土地)及一些歪倒不堪的双杠,水泥乒乓球台而已,至于娱乐设施则更谈不上。

第三,教学设施欠缺。据我们走访观察,除个别学校外,峦山镇大部分学校基本教学设施缺乏,而幻影灯,计算机等教学设施更是严重不足。

2、关于教育收费:

收费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对教育收费问题反映尤其强烈。虽然现在实行九

年义务教育制,但孩子上学的费用仍在农村家庭支出中占有较大比例。

本次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数据显示:15%的民众表示教育仍很沉重,65%的民众表示家庭能够负担得起,但占家庭开支的比例较大,仅有20%的民众表示家庭能够负担得起,且占家庭收入比例少。我们认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峦山镇人民收入状况是产生这种结果的决定性因素。其二,教育费用的确有乱收费嫌疑。据东院村一村民反映,其孩子五年一期的费用竟超过了300元。当然由于去年税费改革,政府免除了教育附加费,使得学费相对以前有大幅度的下降。如红旗村一村民家有两个小孩,一个上小学四年级,一个上小学二年级。前年两小孩的学费总共为670多元。而去年两人学费仅为360元。但仍有一些群众反映,认为有乱收费现象存在。

统计结果显示:大约36.3%的民众认为现在学校乱收费现象十分严重,47.9%的民众认为乱收费现象存在,但不多,仅15.8%的民众认为乱收费的现象极少。从这些统计资料我们不难看出,民众对教育收费的不信任和不理解。一是民众对教育费用的名目及相关数目的不了解导致农民怀疑教育费用的合理性,甚至以偏概全,只要学校收费就认定为乱收费。一是部分学校的确有乱收费的现象存在。从学校收取学杂费来看。月湖小学五年级期末考试费21.4元,西山中心初中二年级期末考试费用为32元。而在走访的众多村中,仅有东湖村村民反映乱收学杂费现象有所收敛,平时很少收费,期末考试费用为几元钱。正是因为考试费用高,一些学生因此而不参加学校考试。

学杂费的收取无序及相关部门对费用缺乏统一管理或管理力度不够再加上部分学校对规定落实不到位是造成乱收费现象的主要因素。

3、师资现状分析:

据调查,目前峦山镇师资现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教师学历水平低,城乡教师差距大。据我们调查,峦山镇的中小学本科生教师人数仅占总教师人数的15%左右,而城市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要高很多。

其二,教师流失严重。

第一,教师工资问题。在峦山镇从事小学教学工作老教师,工资只有700-800元,工资水平极低,尢其与市区的教师比工资相差太大。东湖塘中学教师工资加奖金总共约千百元。而市区中学教师工资达两千元左右。

其三,乡镇中小学教师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麻山乡中学女教师27人,男教师仅12人(且是近两年才分下来的),这也成为乡镇学校留不住青年教师的原因之一。

其四,峦山镇教师年龄普遍偏大,缺少年轻教师,教学缺乏新意和改革。

最后,缺少专业英语教师,农村小学从四年级才开始教授英语,而城市小学从幼儿园就开始接受英语教育。

三、我们应当采取的农村教育问题解决措施

面对农村教育问题的现状,我们通过采访调查并结合具体情况,总结了以下几点解决措施。

第一,应该实行校长任期制。实行校长任期制,是避免校长经常性流动给学校带来影响的较好方案。任期制给了校长足够多的时间来进行教学改革,从制度上保证了其改革措施的连续性。

第二,学校还应建立教师奖惩体制,成立教师评定委员会,综合教师一年来工作情况,通过严格的审核,由监督体系对教师作出综合评定,并由此决定教师奖罚金数目。这样可调动教师积极性,使其更专心投入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第三,可坚持和完善“四制改革”。“四制改革”是指“教师聘任制”,“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考师制”。

第四,提高教师工资,以吸引教师就职。

第五,政府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四、结束语 关于农村教育的思考:

关于教育的社会优秀调查报告 篇5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开始了我的暑期生活,刚开始几天我了解了我所在的环境,飞云家具公司主要经营家具、工艺品的加工、销售,这家公司的规模还挺大。 这家厂里分为好几个模块,有木工、雕刻工、油漆工,我主要呆在油漆工这边,在这边在这边我见识到各种品种的木头被加工成各种样式的家具,以前在平东雕刻厂我只见过红木家具,现在能见识到樱桃木、花梨木,橡木等,这些木头被做成抽屉,橱柜,然后进行油漆加工,最后变成成品销售。

我在厂实践期间,觉得这里面的人工作十分带劲,她们对我也挺好的,毕竟我是来实践的,在厂实践期间,酸甜苦辣样样有,当我工作了一天时,我很高兴,因为我学习了许多新鲜事物,可另一方面我也体会到工作的辛苦一天到晚的话还要手动个不停,晚上回到家恨不得倒头就睡,这样看来,学生是舒服多了。在厂期间,我主要是帮里面的人拿拿东西,顺便看看她们怎么个做法,在这期间我知道了红木家具的做法花梨木的做法,虽然只是看看没有亲自实践,但我也感到受益匪浅,尤其我感觉当中的红木最难做,开始要给红木拿沙皮沙平滑了,这一步是最重要的,一般检查的就是这一关,然后再给其涂颜色,一般颜色要配好,这样才符合要求,等颜色干了,再途上漆,这虽然嘴上说着简单,但里面的做工非常的精细,一般一个抽屉要两到三天才能完工,在这厂里我了解到家具的制造过程,看似简单的家具其实也是花费了许多心思,许多心血,这虽然与我所学的专业不大相关,但我觉得这里面有一种细心,奋斗的精神是让我终身受益。在厂里是个增长见识,与人沟通的大好机会,期间我与主任有过沟通,知道了她一路走过来的艰辛,与车间工人有过交流,知道她们工作的繁忙,我想着自己马上也快踏上她们的道路了,不由的心中一紧,想着珍惜接下来的一年时光。

虽然每年都在实践,但今年的实践让我心里面沉重,这是最后一次了,除了以往的疲劳,今年我还觉得多了份珍惜,以后这样的机会不多了,这次实践中我体会到很多,我也独立了许多,我学着与人多交流,我增长了见识,另外我还从中体会到酸甜。虽然这次的实践期很短,但这是我人生中的一件难忘的经历。这个暑假,我过得相当充实,在实践中我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也收获了许多,相信这份受益将陪我一直走下去!

关于农村教育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6

目的:深入体察民情,了解农村教育现状及问题,增长自身才干

形式:深入农村了解民情,进一步调查研究

时间:2009年2月12日--2月14日

地点:山东省东平县双塔村

一、调查概况:

我的老家双塔村坐落在山东省东平县县境内。环境秀美,民风淳朴,交通不很便利。村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以种田为生。

受教育状况

村中只有一所小学。师资力量非常薄弱,6个年级,只有5名教师。学生年龄差距较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村民中有30%受过初等教育、3%受到过高等教育。现在村里只有三个高中生。如今儿童的上学年龄限制到8岁,但有50%的孩子九岁才开始上学。亟待解决。

二 调查感悟

我对农村教育问题的观点

(1)人们在形容农村的教育状况时总是用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率高、教育状况落后等概括。我所发现的目前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留守儿童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2.“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会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反,在并没有根除导致问题的根源而又遭遇农村税费改革等新的制度环境时,它变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3.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教师分布不合理,教师素质偏低,教育教学设施落后。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也相当困难,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紧缺。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质教育。

4.资源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5.乡村学校负债累累。由于农村学生的学费难收齐,而教师的办公经费又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维持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等到新学年开始就从学杂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债务。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债务。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有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无法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很农村少年儿童“望学兴叹”,以致不得不离开学校。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6.单纯的以学校为主要场地的单向教育模式,使学生缺少接触、了解、认识、适应社会的机会。学校、家庭、社会是广大青少年的生活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教育,而影响最广泛的是社会教育。通过社会教育这一途径,能够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能够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潜力,丰富课余生活。然而农村教育却忽视了社会教育这一有机组成部分,只看到的是学校教育。学生的教育主要依靠学校的培养,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水平低,文盲偏多)根本不重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把学校视为“托儿所”,情愿多交钱把未到入学年龄的子女送到学校,为了给自己减轻所谓的“负担”。总之农村教育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不能很好地结合,家庭、社会不能给学校以大力支持,彼此间不能很好地沟通等问题的存在也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2)解决教育问题策略:

(一)加大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社会多方筹措经费。保证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本性保证,这项工作做不好,农村教育将很难有重大进展。在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中要突出农村教育的优先地位,政府在制订教育政策时,要有针对性,应当正视农村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难题,有针对性地突出农村教育的地位。要树立城乡整体教育观念,在教育政策上向农村倾斜,加快农村教育发展速度,规范农村教育体制。

(二)加大政府的统筹力度,成立专门的农村教育管理的政府部门。成立的农村教育管理的政府部门应包含农村教育各类学校的业务指导机构、农村教育经费的督导检查机构、市场信息机构、农村劳动力转移机构等。对农村教育的各项问题进行通盘考虑,才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三)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提高教育队伍整体素质。要使农村教师队伍稳定,整体素质提高,必须解放思想,加大力度增加农村教师的山区补贴额。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农村教师扎根农村,解决农村教师队伍流失严重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还应注重农村教师自身素质的问题。应制定科学的农村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师德好、教学质量高的教师应予以重奖,对于评价不合格的农村教师,应清除出农村教师队伍。

(四)使开设部分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结构单一,缺乏农村特色的普及型教育,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回乡从事农业的年轻农民没有一技之长,难以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做贡献。因此,应该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的初中一、二年级阶段加入有当地特色的农村职业课程。教材应该通俗易懂、简便易行,即可以满足农村孩子对农业事务了解的渴求心理,又可以让农村孩子学有一技之长。

(五)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力转岗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资金投入,任重而道远。各级政府教育、农业部门对农村人口转岗、转移就业培训应给予高度重视。

(六)积极推进农村人口的高等教育。政府和学校要统一招生标准,严格以能力与考分作为选择高校新生的依据,完善奖贷体系,提高补助标准,确保农村家庭子女不因家庭贫困无法接受高等教育或中途退学。此外,党和政府要创造条件,积极发展农村高等教育。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设立高等教育机构或教学点。

三.社会实践调查的意义

我们通过大学学习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准备.抓住有利时机参与各种形式的假期三下乡活动,对于引导我们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努力缩短成长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距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见世面,长才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教育的社会优秀调查报告 篇7

一、西畴概况

西畴县属于云南省文山州典型的农业贫困县, 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战为一体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 总国土面积1506平方公里。2011年县财政总收入5996万元, 农民人均产粮351公斤, 农民人均纯收入1010元。

西畴生存环境十分恶劣, 人均拥有的耕地面积不到一亩, 耕地等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土地大多属于喀斯特地貌, 裸露、半裸露岩溶面积1135平方公里, 占全县总面积的75.4%, 石头多于耕地, 石漠化程度深, 地表积水少, 地下水深, 不易开发, 水资源非常缺乏。

八十年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位岩溶专家认为“地无三尺平, 山无三寸泥”的西畴县已经基本丧失了人类生存条件。但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 每平方公里却必须平均承载161人。

二、“西畴精神”内涵

“西畴精神”是西畴人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孕育出来的, 勇于向恶劣的大自然抗争的实干精神, “苦熬不如苦干, 搬家不如搬石头, 等不是办法, 干才有希望”是“西畴精神”的简洁概括。

“西畴精神”, 就是面对艰难的生存自然条件, 不抱怨、不气馁, 以开阔的胸襟, 制定切合当地实际的奋斗目标, 展开了向大自然、向贫困宣战的长期斗争, 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坚忍不拔、自强不息, 勇于挑战、敢于抗争, 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谱写了脱贫致富的壮丽诗篇, 铸就了“苦熬不如苦干, 搬家不如搬石头, 等不是办法, 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西畴精神”实质是“干”, 即向石头要地, 向天要水, 向荒山要路, 向大自然要生存条件的实干精神。

“西畴精神”源于西畴人民的伟大创造, 蕴含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精神”。他们坚定执着、扎实苦干、图强进取、勇于担当。它不仅是西畴人民锻造出来的地方精神, 还是我们民族精神家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西畴精神”的具体体现

西畴人民把“西畴精神”化为实际行动, 用辛勤的汗水铸就了以“干”为核心的闻名全国的“西畴精神”。

1.蚌谷乡长箐岩溶地区中低产田地改造

蚌谷乡是该县岩溶地区的典型代表, 耕地立地条件差, 一眼望去, 大大小小的石块遍布他们的领地, 土地没有石头地多, 山地都在乱石旮旯里。劳作时只听锄头叮当响, 不见做活人。

向大自然要土地。蚌谷乡长箐的村民自上世纪九十年开始实施炸石造地、种土造地工程。在石头地上覆盖土壤, 在石头坡地播种运来的土壤, 再在浅浅的土壤里播洒种子。村民们一直实实在在地干, 向大自然要土地、要农田。直到今天, 这项工程建设就一直没有间断。经过十多年的改造, 新增耕地1000亩, 项目区高产稳产地保有量5450亩, 人均耕地1.24亩, 解决了长箐岩人民子孙后代的粮食安全用地。以亩产400公斤计算, 人均产粮超过400公斤, 若种植烤烟, 则年产值超1000万元, 长箐岩溶地区现人均2000多元。

改造后的耕地由于实行山、水、林、路、地综合治理, 发展经济作物, 阻止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的蔓延, 实现了石漠化综合治理与产业发展、扶贫开发的紧密结合。改善了生产条件, 生态环境, 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也强化了群众的环境意识。

蚌谷乡人民改造中低产田地的这种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西畴精神”, 让事实再次证明, “西畴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 是可以治理好石漠化的。

2.张仁贵自己动手修公路

张仁贵一家居住在一山腰上, 离外界村庄有一段陡峭的山路。

不管困难有多大, 也要修路, 既为以后的生存发展打基础, 又为自家人的出行方便一劳永逸。张仁贵全家只有5个成人, 3个小孩, 并且5个大人中还有3个大人身患残疾。张仁贵右眼看不见, 大儿子手上落下了残疾, 二儿子天生脚上没有了脚掌。张仁贵带领全家说干就干——炸石、碾砂、修路……一年挖不通, 二年、三年……付出多大的努力, 也要把与路挖通。在当地政府提供的补助下, 经过近2年多的努力, 终于修通了从家到外界的近2公里的公路, 其中一段是弹石路。张仁贵家不再受“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苦。彻底解决了自家出行难的问题, 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

张仁贵的这种与自然抗争, 求生存, 求持续发展, 体现了坚定的意志、执着和信念, 是“西畴精神”在他身上的真实写照。

3.江龙村的新农村建设

西畴县兴街镇江龙村, 十年前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

江龙村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提出“小康是干出来的, 不是等靠要来的”口号下, 以提高当地百姓的收入为主, 以石漠化综合治理为突破口, 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水利建设, 推进了“山、水、林、田、路”综合整治, 改善江龙村的基础设施条件, 使江龙村的生产发展、百姓生活进入了良性循环。

经过十年的实干, 建成水泵站1座, 引水灌溉渠道4.1公里, 农田160亩, 荒坡改良成梯田300亩, 封山育林1000余亩, 发展果柑桔经济林260亩, 完全实现了人畜饮水安全。实现村民人均纯收入由1990年的208元增加到2010年的5600元, 森林覆盖率由1990年的32%增加到2010年的80.4%。江龙村民从一个“花钱靠贷款、吃饭靠讨粮”的贫困村寨变成富裕的生态村, 创造了在石漠化地区建设绿色生态家园的奇迹。

如今的江龙村农业生产持续发展, 经济果林收入稳步增加, 村容村貌在统一规划下, 村民的居所规模大而整齐洁净。江龙村已经成为人民致富成功, 产业发展持续, 生态环境保护良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示范。这一切, 是江龙村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自强不息的西畴精神处处闪耀的体现。

4.西畴人民脱贫致富

西畴人民求生存, 首先需要破解吃饭、饮水、出行、用电、生存等难题。

为解决吃饭问题, 向大自然要土地。上世纪90年代初, 县委、县政府开始在全县石多土少的各村组织村民实施炸石造地、种土造地工程。十多年里, 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地21.5万亩, 新增耕地1.53万亩, 吃饭难题得到破解。

为解决用水难问题, 向石山要水。组织山区群众开石槽、做水池、打机井、挖小坝塘、建提水水泵、小水窖、小水池等等, 使小水井、小水窖、小水池等蓄水设施遍布全县农村, 水利化程度达30.4%, 人与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

为解决出行难, 向石旮旯要路。伴随着石漠化改造工程的实施, 全县及时掀起公路建设热潮。如今西畴县基本形成了省道、县乡道路、村路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 且通乡公路全部硬化, 村委会、村民小组通公路率分别达100%和96.3%, 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促进了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解决用电难题方面,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全县以电源、电网建设为突破口, 先后建成鸡街、九股水、嘎机等电站, 集中实施了城网改造、农网改造、中西部电网完善工程, 目前“一户一表”改造率达82%。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 全县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 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向石漠要高产田地, 向石山要路要水。西畴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西畴精神”, 用双手在这片石漠地上创造了奇迹。

西畴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组织下, 把扶贫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 改善了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增强村民脱贫致富能力, 让贫困地区群众得到实惠。西畴人民在走向美好未来的道路上, 继续发挥、发展着新时代的“西畴精神”。

四、“西畴精神”分析

1.“西畴精神”是对人的人自身生存和发展权利的抗争

“西畴精神”本质而言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对人自身生存和发展权利的抗争。面对山大石头多、人多耕地少、石漠化程度深, 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自然环境, 在“基本丧失了人类生存条件”的情况下, 人在社会上的存在, 为解决自身的生存, 西畴人民以石漠化治理为突破口, 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 树立大生态理念, 走“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之路, 促进传统农业向绿色生态效益型农业转变。致力于通过改善生态环境,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建设生态人居环境, 繁荣生态文化, 打造绿色生态家园,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使生态成为西畴的立县之基、发展之源、富民之本。为自身的生存和未来生存繁衍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处理好了与大自然的关系, 获得了真正称之为“人”的生存和发展。

2.“西畴精神”是对人自身力量的重视

西畴人民炸石造地、张仁贵修公路、中低田改造等是人自身力量的重视并得以真正的践行。“西畴精神”处处闪现的对于人类自身力量的确认:人是万物之至尊。西畴人民真正认识到“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 和人对于自身命运及其在发展进程的把握。“天道远, 人道迩, 非所及也”, 只有依靠人类自身力量, 努力斗争去争取命运的权利, 才能够显示人类生存的价值。

3.“西畴精神”是对人生命尊严的尊重

“西畴精神”是对于人的生命尊严, 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倡导和践行。“西畴精神”是西畴人民的精神软实力, 她铸就了西畴人民生命价值可贵, 是西畴人民生存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核心所在。只要“西畴精神”永在, 西畴人民就顽强执着, 扎实苦干, 傲然屹立, 生生不息, 勇于担当, 不避电闪雷鸣, 历经风霜雪雨而巍然屹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真正的财富, 不仅在于拥有有形的物质力量, 更在于是否拥有无形的精神力量。”无形的精神力量是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所在。西畴精神内涵是中国历史上不绝如缕的对人生命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人生权利的追求的外在体现。

4.百折不挠, 不断进取是“西畴精神”的精魂所在

《易经·象辞上传》中《乾卦》第一句是这样的:“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讲出了什么?讲出了“天”与“人”的关系, 讲出了人的自觉和努力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人的主体意识觉醒, 认识到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时候, 所要做的就是“自强不息”, 而不是怨天尤人。而这也正是西畴精神的精魂所在, 是西畴人民生存、发展的精神根本。

西畴人民在丧失了生存条件的环境下一路走来, 完全就是一部在重重困难中坚忍不拔, 顽强进取, 不断前进的历史。庄子曾说“哀大莫过于心死”, “心”指精神。只要精神存在, 希望就不会破灭, 哪怕这种希望是多么的微小, 也终能在精神的支撑下, 克服各种困难, 向自然获取生存的条件。西畴人民在求自身生存的同时, 也为后代打下了可持续生存发展的基石, 不知不觉承担了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西畴精神是西畴人民百折不挠, 不断进取的精神, 战胜了无数困难, 获得了我们对西畴人民的尊重。

新时期西畴人民以“干”为本。在新的创业实践中, 西畴人民迸发出火一样的热情和钢铁般的意志, 在与时俱进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西畴精神”, 赋予了它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西畴精神”是当今西畴干部群众谋求科学发展的巨大财富, 是西畴人民在扶贫攻坚工作中浇育的精神文明硕果。

摘要:西畴人民在极其困难的生存环境下, 勇敢面对, 展开了向大自然、向贫困宣战的长期斗争, 谱写了“等不是办法, 干才有希望;苦熬不如苦干, 搬家不如搬石头”的“西畴精神”。

关键词:“西畴精神”,人民,内涵

参考文献

[1]云南省西畴县志编纂委员会.西畴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6, (4) .

关于教育的社会优秀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中职生;社会实践;抗挫折能力;调查报告

中国分类号:G455

本文为山东省课题论文

一、调查背景

社会实践是中职生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在我校近些年组织的学生社会实践总结中,发现很多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薄弱。家长的保护伞使“脆弱”变成了孩子们的致命伤。让学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学会分析处理问题,正确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显得非常必要。

二、调查对象、内容与方法

调查对象:德州信息工程学校10级、11级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代表100人。

调查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对挫折的理解、造成挫折的原因、如何应对挫折等。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个别访谈法。

三、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由学生处班主任老师、教务处从事心理健康课程的老师和课题研究小组合作设计,采用结构性的问卷形式,保证了问卷设计的科学性。

共发出100份问卷,收回100份,其中男生67人,女生33人,可以做为研究的有效数据。通过对问卷中的32个题目进行数据统计,相关老师对个别学生的访谈,收集整理信息、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中职生社会实践期间的抗挫折能力

80%的同学认为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现象,80%的同学认为非常有必要提高中职生的抗挫折能力,7%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13%的同学没有认真考虑过。74%的学生会选择自己积极勇敢的面对,11%的学生选择向家长、老师、朋友寻求帮助。这些数据说明学生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面对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好。有15%的学生选择逃避、不知所措、抱怨和独自承担。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抗挫折能力也不同,17%的家庭困难学生中大多数都有很强的抗挫折能力,54%的独生子女中仅有少半的同学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63%的学生只能达到一般。我们将男女生的调查问卷分开进行了统计,87%的女生觉得偶尔或极少会遇到挫折,93%的女生在遇到挫折后会选择寻求朋友、家人或老师的帮助。30%的男生认为自己经常受到挫折,而且50%的男生认为挫折是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由此女生的抗挫折能力要远远大于优于男生。

2、中职生社会实践期间挫折的主要来源

数据显示,学生在社会实践期间遇到的主要挫折来自对从事工作的不熟悉、人际关系、酬薪待遇和工作环境四个方面。付出没有回报、得不到他人理解、遭到他人冷落歧视和被他人误会错怪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四个因素。

虽然80%的同学认为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但仍有20%的学生会因为领导的批评而无法承受。58%的同学会为了实现一个大目标而给自己制定循序渐进的小目标,42%的同学不能或者偶尔能。仅有26%的同学会为了完成工作,放弃许多感兴趣的活动。“进企业前希望了解哪些事项”的统计结果是,关注生产内容、工作环境的学生占33%,关注工资待遇和工作时间的学生占98%,关注休假安排的学生占45%。关注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要求、晋升渠道、企业文化五项的学生仅15%。学生在社会实践期间挫折来源主要表现在对社会实践的错误认识、人际关系处理、理想与现实冲突三个方面。

3、中职生在社会实践期间受挫后的发泄途径

87%的同学比较接受积极解决或寻找发泄途径,13%的同学选择抱怨、发泄、逃避或不知所措。大多数的同学会选择寻求帮助,也有少部分同学会选择独自承担。寻求别人帮助是很好的发泄方式,情绪消极、冷处理、甚至伤害自己或轻生都是十分错误的想法。

4、中职生接受的抗挫折教育

60%以上的同学没有参加过任何社会实践经历,13%的同学会感到自己经常受挫,80%的同学认为非常有必要在社会实践期间关注中职生的挫折感,20%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或无所谓,48%的同学认为从初中开始就有受挫感,41%的同学认为从中职开始有受挫感,需要进行抗挫折力的教育。在进入中职学习之前,很少有同学接受过抗挫折教育。社会实践期间有些挫折是一些外在的因素,抗挫折教育十分必要。

四、改进措施:

(1)学校方面:出现挫折感的同学六成以上是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阅历较少,因此,需要学校加强校企合作,加大社会实践活动力度,采用工厂化车间化管理,将工种工位生产标准引入教学,学生熟悉生产必然会减少挫折感。在社会实践期间,大力表扬优秀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平时的教育中渗透抗挫折能力的教育,宣传优秀实习生事迹,给学生创造抗挫折氛围,组织拉练训练、拓展训练、志愿者活动、励志演讲征文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设计相关课程,教育学生对挫折要有清醒认识和准备,认识到挫折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它仅仅是人生挫折中的一小部分,学会选择用正确的方式缓解排解心理的压力,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2)家长方面: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当孩子在社会实践中遇到挫折时,家长要正确引导其面对挫折,中职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迅速时期,情绪起伏较大,意志力变化大,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应及时关注、引导学生走出阴影;孩子在违反学校纪律,受到处分时,应避免娇宠过度,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孩子思想工作,使其主动改正错误;如遇心理问题,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3)学生方面:90后的中职生大多数没有经历过生活的艰苦和磨练,在家长的保护下,很少遇到挫折,且社会阅历不丰富。学生多数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在经历挫折时会表现出易受伤、沉默消极等情绪,中职生应主动培养集体意识,增强对企业归属感,培养对企业的忠诚度,可以减少挫折感;学会与朋友、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践表明,良好的人际交往是提高中职生社会实践期间抗挫折能力的有效方法;在遇到挫折时,学会采用恰当的沟通方式、缓解压力,正确面对挫折。

五、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后的效果:

我校陆续增设了拓展训练项目、创建了我市第一所家长学校,心理咨询室增设了沙盘室和发泄室,团委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班主任积极组织各种抗挫折活动……我校13级的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期间,因挫折而出现的学生问题大大降低,学生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对学生提高抗挫折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简介:王瑞东,1973年生人,大学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上一篇:内审员培训班考试试题下一篇:文学篇:读《骆驼祥子》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