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读后感《读《论语》有感》

2024-07-14

中学生读后感《读《论语》有感》(精选6篇)

中学生读后感《读《论语》有感》 篇1

《论语》,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新的学期,我们学习了它其中的十二章,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它们的意思,当我再次读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想起了以前写作业时的场景:放假了,老师总会留一些作业,一开始还认真的在写,过了十几分钟,我就摸摸这儿,摸摸那儿,当我拿起课外书要看时,还在心里对自己说:就看十分钟。可是十分钟过去了,我仍然还想看,我心想:再看十分钟吧!反正作业也不多,我半天就能写完。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半个小时过去了,我还是没放下手中的书。直到书的最后一页被我翻过,已经过了两个小时了,我抬头看看墙上的钟表,才发觉已经过了两个小时了。我才埋头奋笔疾书,但作业还是没有在一天之内写完。第二天上午,我又坐到书桌前,下定决心要在上午之前把作业写完,可是我写着写着又想起昨天晚上吃饭时看的电影,里面的搞笑情节让我不禁笑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才认真地埋头写作业,当我写完作业时,已经是晚上了,本来今天可以痛痛快快的玩一天的,可是因为我写作业时的不专心,这个计划才“泡汤”的。就这样,周末过去了。当我学了《论语》中的这句话时,恍然大悟:时间如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我们“浪费”掉的时间,永远也不会回来的。想想我看课外书,想电影里的情节时,那些时间用来写作业该多好啊!这样的情况每天都会有,都是因为我不知道时间的宝贵,做着这件事,想着别的事,时间就是在这不知不觉间流逝。

中学生读后感《读《论语》有感》 篇2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 含义深刻, 虽然记录的是孔子两千多年前的言行, 但其中体现的思想却丝毫没有过时, 有许多言论至今还被世人传诵并视为真理。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孔子关于学习的思想, 例如,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1], “温故而知新”[2],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3],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4], 等等。当然, 一种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依据一定的历史时代背景, 这就意味着它必然受历史条件制约, 具有某些方面的历史局限性。因此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 要很好地去理解并把握《论语》中的思想精髓, 既不能全盘接受, 又不能全盘否定, 而是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 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 这对当代人及其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中, 诚信是人类学会做人的首要条件。下面我就从三方面来阐述孔子关于诚信方面的思想, 并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诚信是立身之道

在《论语》中, “信”一共出现38次, 其中表示“诚实不欺”意思的有24处, 可见“信”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诚”与“信”在古文中是两个词, 但因为其本义很相近, 所以现代人一般把“诚信”看作一个词, 即诚实, 守信用。一个人做到诚实守信, 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一个人得到他人的认可, 存在于他人意识中, 才可以说他具有存活于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孔子说:“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5]其意思是说作为人, 如果连最起码的诚实守信都做不到, 那就不知道他有什么可取之处了。由此可见, 孔子把诚信作为人应该具备的一种最基本的品质。一个人要想立足于世, 必须具备诚信的优秀品质, 这样才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肯定, 才能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如果一个人没有诚信, 那么别人对他所说的话总是听而不信, 久而久之, 别人他就会视而不见。这样, 这个人就会孤立无援, 失去他作为社会人的意义。一个人失去与他人的联系和帮助, 作为目的人的他就很难实现马克思所说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诚信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品质, 不仅如此, 它对个人的修身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是人进行道德修养以完善人格, 提高自身境界时所必须遵守的原则之一。《论语·学而》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6]这说明了人要修身, 就要经常地自我反省。自我反省是个人修身的重要途径, 通过反省, 可以检讨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得当, 从而更好地纠正自己、完善自己, 而诚信正是每天自我反省的内容之一, 可见诚信也是个人内省修身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除此之外, 孔子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 为仁矣。”[7]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孔子认为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 言行举止都能以恭、宽、信、敏、惠为原则和规范, 恭敬则不致受到侮辱, 宽恕就能够得到众人的拥戴, 诚信则令人们信任而重用, 勤敏就能够把握机会建立功勋, 施恩惠就能够令人服从, 那么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了, 而“仁”就是孔子所谓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所以, 诚信是一个人完善自我品格必不可少的条件。

由此可以看出, 诚信是非常重要的。但是, 诚实守信并不是人生来就懂得遵守的, 是需要后天教育和培养的。这或许就是孔子为什么在其教育思想里灌注诚信思想的原因。孔子在教育学生时, 要求“子以四教:文, 行, 忠, 信”, [8]即从历代文献, 道德品行, 忠心和与人交际要诚信笃实四个方面来教育学生。这表明孔子不仅教授学生知识, 而且教导学生如何做人, 如何立身处世, “信”是不可缺少的方面。

教育问题是我们当前乃至相当长时期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教育的导向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影响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孔子在教育学生时, 注重人内在修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塑造, 主张因材施教, 这对于我们反思现今的教育模式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我国传统教育过度注重学分制, 在这种制度下, 学生被培养成只懂得死学书本知识去应付考试的机器, 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培养都受到忽视, 从而导致学生道德意识淡薄, 学生之间背信弃义的现象也越来越多。通过对于这些不良现象的反思, 现代教育已经进行了改革, 提倡“以人为本”, 逐渐废除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 以及老师单一传授而没有师生互动的旧模式;学校不再过度追求高分教学, 而是注重注重学科综合知识的传授与训练, 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努力教育出具有健康体魄、健全人格和较高实践能力的人才。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课程改革中, 初级中学的政治教学改为思想品德教育, 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教育, 注重对学生优秀人格的教化, 如诚信友爱、宽厚待人、爱国主义等。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教育制度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反思的结果。

二、诚信是交往之道

诚信是人与人相处的基点, 在社会关系中, 它表现为人与人的交往之道。诚信作为交往中的人的内在真挚情感, 是对自己言行承诺负责的品质, 是内在情感和外在行为的结合。

一个人在他未出生时就已经与父母有着不可抹灭的血缘关系, 所以说, 人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存在物。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是人是社会性动物, 人与人之间因为互相需要而进行社会交往。然而, 一切交往的前提是以信任为基础的, 所以, 作为个人行为规范的诚信, 必然成为人和人的交往之道。

当子路问孔子“愿闻子之志”时, 孔子曰:“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9]这说明孔子的志向之一是对朋友诚实无欺、守信用。朋友关系是个人一生中举足轻重的关系, 因为朋友是人生旅途的伴侣, 是可以和自己分享心情的人, 所以对待朋友, 一定要真诚相待, 互相信任, 维护珍贵的友情。在现实的社会交往中, 社会关系网络复杂繁多,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要接触其他各种类型关系的人。这要求我们要一视同仁, 以对待朋友的态度, 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自己的诚信社交关系。

讲诚信不是空喊口号, 在具体行动上要必须注意“言必信, 行必果”[10], 即要言而有信, 言出必行, 更重要的是要保持言语和行为的一致性。因此, 我们不可以轻易许下诺言。因为诺言一旦承诺, 我们就要言而有信地去实现它。除此之外, 我们的承诺一定要适宜, 不能超出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 否则, 承诺就会因无法实现而落空, 这既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同时又是对他人的不尊重, 会失去他人对自己的信任, 并且落下“轻诺寡信”的恶名。所以我们平时说话要讲求慎言, 不可妄语, 只可以说出在现实实践范围内可行的话。从这一点来看, 我们可以说, 只有不轻易许诺的人, 才是最重视诺言履行的人。

我们从孔子对如何“行得通”的回答中可以知道诚信对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作用。孔子曰:“言忠信, 行笃敬, 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 行不笃敬, 虽州里行乎哉?”[11]这就告诉我们, 只要做到言语忠厚老实, 行为忠厚严肃, 那么一个人的主张就可以畅通无阻, 即使在未开化之地也可以行得通;如果言语欺诈无信, 行为刻薄轻浮, 那么一个人在自己的故土也是很难生存的。这启示我们: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 只要能够以诚实守信为原则, 就可以拥有立足之地。

我国古人是非常重视诚信的, 这一点不仅在孔子那里得到很好的说明, 在孟子那里也可以看出。孟子将“信”列为五伦之一, 即“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12]。除此之外, 董仲舒也有“夫仁义礼智信, 五常之道”的表达[13]。

三、诚信是治世之道

诚信也可以运用于政治生活中, 成为治世之道。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齐美尔曾说: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 没有人们相互之间的普遍信任, 社会本身将瓦解。上述已经提到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 也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对于统治者来说, 诚信还是百姓服从、稳定社会的关键。下面就通过孔子的语录来具体地分析。

孔子认为“道千乘之国”, 应该要做到“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14]。可见, 统治者要想治理好国家, 首先自己就要做到诚实守信。孔子认为:“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 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 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这就充分说明, 只要统治者以身作则, 率先“好礼”、“好义”、“好信”, 百姓就会“襁负其子”地来投奔你。统治者的言行诚实正直, 才能获得民众对他的依赖和信任, 正所谓“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15], 历史证明, 只有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并且才能长久地保天下。

当子贡询问孔子何为政时, 孔子是这样回答的:“足食, 足兵, 民信之矣。”“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16]即粮食充足, 军备完善, 老百姓信任而上下同心。所以, 民心的得失对国家的盛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安定必须先使百姓安定, 取得百姓的信任。

统治者必须做到“取信于民”。一个国家如果得不到人民的信任, 社会之根基就会动摇, 整个社会就容易处于混乱状态, 国家自然得不到巩固和蓬勃发展, 也就难以在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当今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经济全球化时代, 各国都在寻求更好的发展之路, 来提高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 努力让自己成为人民依赖和信任的统治者, 从而维持国家和社会长期稳定地发展。

不可否认,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科学技术确实突飞猛进。然而在普遍以物质利益为追求的现代化社会里, 到处都充满欺骗、狡诈、伪劣。社会中的造假问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大家熟知的商品造假, 现在还出现了科学技术造假、学术造假等。例如, 浙江大学某博士后因论文造假而被开除, 而且牵连其导师被解聘;韩国某学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捏造假数据, 并公开发表这篇文章, 后来问题被揭露出来, 不仅他个人失去尊严和以往的荣誉, 而且整个国家都深感蒙羞。当一个人享有盛名, 成为国人甚至是世界人民瞩目的公众人物时, 个人的形象就自然与国家的荣誉联系在一起了, 个人的荣与辱直接影响到国家的荣与辱。所以, 我们要诚信做人, 诚信做学问, 诚信生活。

诚信, 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也是中国人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规则。当代中国所提倡的“八荣八耻”, 其第七条就是讲诚信方面的, 即“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这就说明诚信不仅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受到重视, 在当今社会里, 它依然扮演重要角色, 依然为我们所崇尚和提倡。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道德普遍下降的困境下, 我们有必要重新提倡优秀的传统文化, 特别是儒家学说中关于重视道德修养的思想。孔子为了维护周代的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 而提出“克己复礼”, 强调“仁”、“礼”的作用。在现代的中国社会中, 我们仍然应该强调“克己复礼”, 当然, 这个“礼”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一切言行都应该符合社会主义制度, 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 从而使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可能, 加快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6][14]论语.学而.

[2][4][5]论语.为政.

[3][9]论语.公冶长.

[7]论语.阳货.

[8]论语.述而.

[10]论语.子路.

[11]论语.卫灵公.

[12]孟子.滕文公上.

[13]汉书.董仲舒传.

[15]孟子.公孙丑下.

读《论语》有感 篇3

细读《论语》,才真正理解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细读《论语》,让人知道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君子;细读《论语》,才明白应该怎样学习,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如何教学。

下面,从做人、学习、教学三个方面,谈谈读《论语》的一些感想:

一、做人:仁爱,诚信

“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也,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能以关爱他人的心态面对生活。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孔子不仅是一个仁爱的宣传者,同时也是一个仁爱的实践者。孔子提出,人只要能做到恭、宽、信、敏、惠这五点,就可以称之为志士仁人。《论语》中记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孔子在教导学生,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平易近人,做事谨慎,诚实守信,博爱众生,亲近仁者,这一切都做好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艺了。一个普通的人,要把这几点都做好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作为老师,就应该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学生,去感化学生,为学生作出行动上的模范。如果一味喋喋不休地对学生做出种种口头上的要求,就不是“爱人”,而是折磨人。

二、学习:谦逊,严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中给人感触颇深的两句话。前一句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句告诉人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深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教学中接触很多人,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有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有激情勃发的年轻教师,有充满朝气的可爱的学生,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去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于学习,就是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同时又能发现别人的短处,对照自己,查漏补缺。作为一个学习者,就应该有谦虚向人学习的态度,能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地学习。

三、教学:态度温和,因材施教

读论语可以发现,孔子教育学生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诱导的、商榷的口气,这是老夫子的教学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处事态度。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像孔老夫子那样用和缓亲切的语气跟学生沟通交流。

小学生读《论语》有感 篇4

“儒”在甲骨文中作“”象形字本义是沐浴儒身指那些以为人相礼祭祖祀神为本质的人。因相礼前他们必须沐浴斋戒故称之为“儒”。

说到了儒家经典就自然要提到《论语》。“论语”二字的解释有很多。《汉书・艺文志》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即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说法有很多很多现代人一般皆从《汉书》之说将其理解为语言的论纂用现代汉语说就是语录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一部典籍。

《论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私人著书的开始它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

《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此中“仁”出现过109次它是一切理论的中心。

说到为人处世孔子提倡的是自爱和爱人,说到为政治国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

总之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统帅着忠恕孝悌宽恭信敏惠智、勇刚毅等诸多道德规范。

四年级学生读《论语》有感 篇5

论语令我豁然开朗,原来的“山穷水复疑无路”,在一瞬变成了“柳暗花明又一村”。记得孔子说过的一句人生格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才有了20xx年感动中国的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的人物事迹。论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人生之路。一句“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让我体会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是知识、才华、品德和诚信。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点醒了多少迷途羔羊?

论语将文学精华尽纳其中,即便一目十行,也可以学到大量的知识与哲理。

闲来无事,捧着一本论语,或茶余饭后,或夕阳西坠,窗前灯下,总会感觉到文学的香气沁人心脾,丝丝暖意荡漾心头。每每从中获得新知,总有心中的浪头惊涛拍岸,仿佛一艘迷航的船找到了方向。

品读论语,感叹“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对知识的仰慕,佩服文、行、忠、信的质洁行廉,赞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气概,也懂得了“巧言令色,鲜矣仁”的阴险毒辣。

品读论语,感受孔子的文人风采,倾听孔子的思想与言行,这无疑是与孔子这样的伟大人物进行了一次心灵会晤。

品读论语,仿佛置身于诗情画意,微风携来清新的气息,这里鸟语花香,没有尘世的喧嚣,也没有尘世的浑浊……

沉醉于这种境界,论语犹如一眼清泉,洗清了内心的污秽。因为有了论语,我坚忍不拔;因为有了论语,我百折不挠;因为有了论语,我乐观向上;因为有了论语,我诚实守信;因为有了论语,我的人生又多了一名风雨同舟的伙伴,至少我不会孤孤单单;因为有了论语……

读《论语》有感 篇6

一年十九班郭昊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深刻的句子,至今令我不能忘怀。还记得初一那时,第一篇接触的课文就是《论语十则》,认识了孔子这位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学习着他传授给后人弟子的做人道理。”

高中的第一个学期我再次接触到了论语,虽然一开始是在学校的要求下读,但不久后我就深深爱上了论语,被它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被它的深刻的人生哲理所吸引。

《论语》一书,融政治、道德与教育为一体,而中心是做人的道理,其中包含了许多有普遍意义的原则。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记载其言行的论语流芳百世,为后人传诵,几乎无人不知。

初读《论语心得》时,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为书中所说的安贫乐道,现在看来颇有些让人不思进取的味道,细细读来,慢慢明白其中的深意。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其实,高官厚职的,生活得不一定快乐。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整与他人的关系,倡导良性竞争而非恶性竞争。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多能干的人,缺少他人提供的帮助,成功也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

《论语》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要数“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之”,意思是说:对于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无意看到的一则故事:一位歌星低调帮助流浪狗,改善了它们的生活,最后因为一封感谢信,让大家都知道了这件事,在大家的表扬声中,他只说了一句:“行动比说的更实际”。这种行为不就是君子所为吗?通常行动比言语更困难,但先行动再说不就更令人赞扬吗?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自哉?”所说的是:居于执政地位的人,却不能尽到领导的责任,这种情况任何人也看不下去。正如前段时间轰动一时的新闻,一个作为公司安全员的党员为了阻扰记者拍摄,口出狂言说出“反对我就是反对党”这句“雷语”。而“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的分量对于每一个党员来说,都是足量的,这是沉甸甸的责任,是义不容辞的义务,但他却以为自己高高在上,而说出不顾身份,令所有的党员承担不了,人民群众承受不了的话语,这不就是任何人也看不下去的事情吗?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违反道德,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而我们现在的孩子,多得更是任性的小王子小公主,而少了对父母的崇敬之情,孝字难寻呀!我们曾听说父亲卖血换来的是儿子无止尽的花销;曾看见一个绝望母亲的泪水,却换不来浪子的回头。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看完这句,我不禁想起报纸电视上一个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和那落满泪水的父母的脸。孩子应该在父母身边,若有事要远行必告知父母。如果那些离家的小孩能捧起《论语》,明了此句的深刻含义,便知父母之用心良苦,便会少了离家出走的孩子和焦虑万分的父母。

上一篇:论三国议论文下一篇:湘教版七年级下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