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教育方案

2024-09-12

法治宣传教育方案(通用12篇)

法治宣传教育方案 篇1

目的:

让青少年认识到法律是做人做事的底线,为人处事要敬畏法律,帮助青少年认清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推进法治学校建设的进程。特制定本校《法制宣传活动方案》,进一步推动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指导思想:

继续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七五”普法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开展好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全体师生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为促进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治氛围。

二、活动主题:

2018年9.25—9.30法制宣传周宣传活动的主题为:“成长礼和守法礼”法治教育。

三、活动内容:

1.在学校组织发放法制宣传材料的同时,各班组织学生阅读并记录法制宣传标语。具体内容可以参照以下几条:

⑴认真贯彻十九大会议精神,大力加强农村法制宣传 ⑵弘扬法治精神服务科学发展

⑶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

⑷弘扬法治精神推进法治学校建设 ⑸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

⑹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⑺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自觉学法守法用法 ⑻学法律讲权利讲责任讲义务 ⑼弘扬法治文化传播法治文明

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开展“七五”普法教育 1.组织开展一次全体师生的法治知识讲座,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成长礼和守法礼”法治教育活动。

2.各班出一期以法制教育为主题的黑板报,并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展示的法制、禁毒等图片展览。

3.各班组织开展一次小型法制知识讲座,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成长礼和守法礼”法治教育活动。

4.利用教职工政治学习的时间,组织全体教职工深入学习《“七五”普法教师读本》、《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劳动合同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提高依法治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

5.悬挂“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教育科学发展”等法制宣传横幅标语,营造法制宣传的氛围。

6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不良行为矫正活动。(21天行为习惯初步养成周期)

7.开展“成长礼和守法礼”法制宣传周升旗宣誓活动。在法制宣传周活动结束后,学校将法制宣传周活动情况及时上报镇中心学校。因此,请各班对照本实施方案,认真组织落实有关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2018年9月

附:

五垸中学法制宣传周升旗宣誓仪式

宣誓词

我们是新时代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面对庄严的国旗宣誓:

法治宣传教育方案 篇2

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中心, 住建部的落实方案在“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上提出了28条具体要求, 阐述了将全面落实依法履行政府职能, 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 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提高住房城乡建设人员依法行政能力。方案中最大的看点是有关房地产的表述被归结为“完善房地产宏观调控”。这被认为是自今年3月份全国两会以来, 住建部在文件中首次谈及房地产市场调控问题。与此同时, 9月9日, 国家发改委召开电视电话会议, 就部署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时着重要求“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 坚持分类调控, 因城施策, 落实城市政府调控责任。凡此种种, 均预示着中央近期的楼市“因城施策分类调控”政策没有发生变化。

尽管在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抑制资产泡沫”任务之后, 一些房价上涨过快的地方政府陆续推出一些调控政策, 但是部分一二线城市地王现象仍然层出不穷, 房价涨涨不休;另一方面, 三四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仍在竭力“去库存”, 无所不用其极地妄图重振楼市。人们观察到, 目前一些热得有点过的二线城市已经相继出台了楼市调控的措施, 包括限制土地价格、分区域设房价红线、提高购房门槛、实行限贷、限购政策等, 比如像郑州、合肥、苏州、南京等, 但是, 这些政策并未从根本上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 未起到防止楼市过热与房价过快上涨的作用。严峻的现实让中央政府、部门调控的相机抉择和相地抉择变得更为重要。否则, 任由市场之手毫无节制地发展下去, 将对中国经济造成极大损害。

住建部的实施方案提出, 未来将根据房地产市场分化的实际, 坚持分类调控, 因城施策。“分类调控, 因城施策”是2015年年初中央确定下来的调控原则, 也是我国十几年房地产调控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把这条原则纳入到未来五年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中, 可见“分类调控, 因城施策”已经成为一条长期性的施政原则, 并且上升到“法治”高度。住建部确立的“分类”“有序”化解楼市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的原则, 顺应了今年4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要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 有序消化房地产库存, 注重解决区域性、结构性问题, 实行差别化的调控政策”。法治化建设比地方政府高官被“中央约谈”更具有制度性意义。

9月14日, 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 向社会公开推介传统基础设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 项目1233个, 总投资约2.14万亿元, 涉及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农业、林业和重大市政工程等七个领域。截至今年7月底, 发改委两批公开推介的PPP项目中, 已有619个项目签约, 总投资超过万亿元。在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 进行结构性改革正当其时。现实中, 中国市场仍然存在大量结构性投资机会, 比如, 城市基础设施如地下铁路、地下管网等还严重不足, 这方面的投资可以降低交易费用, 提高经济效率, 社会回报和经济回报都很高;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城镇需要大量住房、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公共服务投入, 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房建设方面也还有许多工作可做;发展钢结构、混凝土等装配式建筑, 具有发展节能环保新产业、提高建筑安全水平、推动化解过剩产能等一举多得之效。9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做出决定, 下一步我国将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并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和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其他城市为重点, 加快提高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

住建部在落实方案中首次承诺“建立全国房地产库存和交易监测平台, 形成常态化房地产市场监测机制”。实施住宅用地分类供应管理, 完善和落实差别化税收、信贷政策。改进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监管机制, 支持居民合理住房消费等。目前, 住建部对于部分房地产市场数据尤其是200多个重点城市的库存和交易数据有比较明确的跟踪, 对于此类城市数据的监测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精准性调控。据认为, 建立全国房地产库存及交易平台, 这在之前住建部的文件中较少提及。政策的明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 可以提前预判市场走向, 储备政策调控;其次, 未来房地产市场已经不仅是城市之间的分化, 甚至一个城市内部都有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房源的分化, 这种情况下, 监测机制可以给政策制定提供更科学化的数据和市场依据, 并更精细化地执行分类调控政策。

在土地使用方面, 住建部强调坚持分类供应原则, “实施住宅用地分类供应管理”。分类供应, 主要是指保障房和商品房用地的分类供应;另一方面, 在土地供应时, 根据市场情况, 根据城市核心、城市边缘、远郊区等区域的不同而有意识地调整土地供应数量和节奏。换言之, 如果城市房价上涨过快, 就应当加大土地供应, 如果库存过大, 就应当收紧土地供应。同策咨询研究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 8月份全国302个城市土地市场成交的平均楼面地价环比大幅上扬46%至1591元/平方米。而从同比情况看, 一线城市地价已经呈现翻番的局面。一线城市的供求关系严重失衡是房价高企的基本面因素。

今年4月14日, 国土资源部在其公布的《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已经对“十三五”时期我国房地产用地的方向和原则予以了明确, 要求结合房地产去库存, 实施有效用地调节政策, 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在住房供求关系紧张地区适度增加用地规模;对房地产库存较高的城市, 减少直至停止住房用地供应;允许尚未开工房地产项目用地按照有关规定改变用途, 用于棚改安置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不过, 据观察, 目前中央政府比较担心的是土地价格过高会增加企业成本, 尤其是制造业, 降低投资效率。因此提出限购措施, 减少需求, 希望维持房地产价格相对平稳。

加强住房城乡建设重点领域立法。围绕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 规范建筑、房地产市场秩序, 加强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重点工作部署, 分别在城乡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住房保障、住房公积金管理、工程建设、建筑市场管理、房地产市场管理、农村规划建设管理等行业和领域,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进一步完善住房城乡建设法规体系。根据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要求, 研究修改相关法律法规。

住建部的实施方案确定从2016年正式开始启动, 到2019年年底结束。住建部把落实方案划分为三个实施阶段。其中, 2016年下半年。地方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根据方案要求, 结合本地区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实际, 制定具体实施方案。2017年至2019年上半年。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每年要制定年度计划, 突出年度工作重点, 对本部门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做出具体安排, 按照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对工作不力、问题较多的, 将根据情况给予约谈、要求整改和通报批评。2019年下半年, 地方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组织总结检查。

供给侧改革最重要的五项任务就是“三去一降一补”, 按照国务院部署, 中央部际联席会议组织了10个督查组, 从8月下旬起, 陆续赴各省区市开展去产能的实地督查。目前实地督查工作已经结束。但是“三去”中的去库存, 不但效果不彰, 而且远未听到督察组的下楼声。中央政府好像仍然在忧虑剩下来的几个月保增长问题。这也是解析今天中国楼市调控政策的模糊性及不确定性的一个重要逻辑。

法治宣传教育方案 篇3

关键词:法治宣传教育;企业法治文化;问题与不足;对策与建议

随着法治宣传教育的推进展开,各企业也逐渐开始注重自身的法治文化,对宣传教育的工作越来越重视,希望增强企业员工的法治观念。与此同时,企业法治文化的建立,一方面是对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推进,另一方面既稳定了改革发展的大局,又促进了企业的和谐发展。

一、法治宣传教育在建设企业法治文化方面的问题与不足

(一)企业领导的不重视

虽然国家在大力宣传对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如果企业相关领导不重视,不组织开展教育活动,法治教育观念就难以落实。依法治国现在已经在全社会形成了共识,但是仍然有部分企业领导不重视普法工作,他们就认为,在整个社会环境下,经过长期的熏陶和全民普法,人们已经掌握了法律法规知识,该普及的法律知识也早己经普及了,难以创新。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有的企业、单位只是将法治宣传停留在口号上,做一些表面工作,人员、经费都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法治宣传教育活动难以落实,无法正常开展相关工作。

(二)法治宣传教育过于形式化

很多年以来,各单位利用多种方法,向员工普及、宣传基本的法律知识,通过多次实践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这些经验为后期企业员工在学习法律过程中提供了很多的帮助[1]。但是很多时候宣传的法律内容没有真正站在员工的角度考虑,实用性也不强,做的多为表面工作,只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这使得法治教育宣传工作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佳。

(三)单位员工的法律观念淡薄

虽然现在已经普及了素质教育和法治教育,但是在我国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有限,这就导致有些单位员工的知识水平不高,文化程度不高,法治观念淡薄,这就难以达到普法目标。

(四)法治宣传教育的内容与员工自身的需求不适应

随着各企业单位的深化改革,整个企业的利益关系日趋复杂,进而引发出各种矛盾,员工也越来越渴望获得更多的法律知识,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但是在企业的法治教育活动中宣传的内容,与员工希望了解的法律内容有所不同,这就会导致员工学习兴趣的下降[2]。当前企业的法治宣传教育的内容仍然把员工需要履行的义务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对员工权利方面的教育。同时,在宣传形式方面过于单一,多采用讲法治课的形式,这会导致效率的低下。

二、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确定法治宣传教育的目标

首先要确立企业的中心工作与普法的目标相一致,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衔接。应该在提高员工的法律素质的基础上,做好学法、用法,培养员工的自觉性和法治观念,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法律氛围,提高自身的法治管理水平。同时,由于整个企业员工文化程度的不同,根据不同人员的知识水平以及理解水平,治定出不同的普法目标任务,逐步完成目标[3]。

(二)掌握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

一方面围绕实施的普法规划,形成学法热潮,提高全体员工的法治意识。另一方面要从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大力宣传与员工生活、工作等方面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员工的法治观念。深入开展法治教育宣传活动,树立法律意识,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形成依法办事的新风尚。

(三)改进法治宣传教育的方法

如果想法治宣传教育能够得到更好地成效,必须要改变过去传统、单一的宣传形式,积极的创新、改进。一方面要把相关法律条文与员工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可以通过讲解身边发生的真实案例来解释法律条文,将法律条文进行解剖,让员工真正理解其含义[4]。另一方面要有正确的导向宣传,不能一味的追求效应,夸大宣传。

(四)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市场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企业,所谓的市场经济,也就是法治经济,这就体现出法治的服务性能,要将市场经济的需要与法治宣传教育的工作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发挥出法律法规的作用。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法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了适应时代要求,建立企业法治文化,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实践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思考、总结、完善,不断地开拓创新,可持续发展。法治宣传教育的开展,可以培养企业员工的法治精神,培育法律信仰,在提升员工法治观念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

参考文献:

[1]陈文盛,罗联招,刘莉萍.论推进法治文化建设[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01:98-99.

[2]张浪.江苏政府法治建设的实践经验与推进对策[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597-602.

[3]江雪松.江苏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与推进对策[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608-612.

法治宣传现场活动方案 篇4

一、活动主题。

宪法走近你我二、活动时间:X年X月X日上午X:X——X:X。

三、活动地点:X街道X社区(X菜场旁)

三、参加人员单位:

(一)邀请区领导:

(二)参加单位:

四、活动组织

主办:X区司法局

协办:X区X街道办事处

X社区

五、宣传内容。

(一)大力宣传我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举措,宣传法治柯城、法治政府建设的重大举措和成就,宣传我区在司法行政、公正司法、行政执法和法律监督等方面的重大发展,宣传我区在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方面的重大成就。

(二)广泛宣传宪法等国家基本法律法规;

宣传“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四边三化”法律法规知识;宣传食品安全、道路交通、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劳动合同等法律法规;宣传水资源、人口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宣传工商、税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残疾人保护、职工权益保障等法律法规;宣传未成年人保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妇女权益保障、婚姻家庭等法律法规强化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结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

(三)结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努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制氛围,为深入推进“法治柯城”建设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和法治环境。

六、活动方式。

大型法治宣传现场咨询活动(上午X:X-X:X)

X、领导讲话,致开幕词;

X、组织区委依法治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别设立咨询点,参与现场咨询和解答活动;

X、现场摆放一批普法知识展板;

X、向市民发放宣传资料;

X、微信扫一扫、微博关注有礼。

七、具体事项及分工。

X、各参加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开展“X.X”法制宣传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将这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落实到位。

X、有制服的单位要统一着制服,做到仪容整洁,有宣传展板的在指定位置摆好。

X、各参加单位要确定一名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安排人员认真做好资料印制、展板图片制作等各项准备工作。每单位安排X名工作人员参加活动(按席卡对号入座)。

X、X街道负责落实现场安保工作和社区普法志愿者的组织。

X、区司法局负责场地落实、场景布置、参加咨询人员的组织和邀请领导考察活动。

X、现场工作人员由区司法局、X街道共同组成。工作人员职责为:维持现场秩序,引导嘉宾、观众入座,在互动环节发放奖品等。

X、新闻宣传:由区新闻中心对活动进行录制,并负责在区级媒体上对活动进行报道。

附件:

X年“X·X”国家宪法日、法治宣传日主题宣传标语

X、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X、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

X、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X、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区进程

X、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X、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X、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

X、学习宪法,宣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

X、全面推进依法治区,打造平安法治柯城

X、增强宪法意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X、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X、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X、维护法律秩序,争做文明公民,建设文明柯城

社区法治宣传活动方案 篇5

今年来我社区多次召开普法工作会议,认真学习普法规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明确了普法规划宣传教育重点,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社区居委会主任为副组长的法制宣讲队。大家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分析研究我社区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在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作用,立足社区、面向居民,广泛开展与居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居民依法参与自治活动和其他社区管理,了解和掌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解决矛盾纠纷的法律途径和法律常识。

二、联系时间,注重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

法治实践是最生动的法制教育。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深化法律学习,增强法制教育效果,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要以各类法治实践活动促进法制教育的不断深化,使居民在法制教育和法治实践中掌握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质。依法治理是法治实践的重要内容。

我们积极加大力度宣传宪法,国家基本法律制度法律法规知识,生态环境保护、婚姻家庭、计划生育、妇女权益保障和依法维权等与居民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我们两委干部,法制宣讲队及时发放各种法制宣传材料余份,使外来居住人员和居民受到深刻教育,法律意识得到加强。法制观念得到改善。

学校法治宣传教育月活动方案 篇6

一、活动主题

弘扬宪法精神 建设法治中国

二、时间安排

2020年11月29日-12月10日

三、组织领导

组长: 孙国田

副组长:刘学雷 李广济 陈波

成员: 学校全体教干 全体班主任

四、活动内容

(一)组织一次全体师生集中学法活动。围绕今年的活动主题,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集中开展不少于1小时专题宪法学习,深入领会宪法基本原则和活动准则,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教育引导师生员工牢固树立宪法意识,增强宪法观念,自觉履行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的职责,形成全社会共同学法用法、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

(二)扎实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在“12.4”法制宣传日活动期间,各班级要以课堂为主阵地大力开展“宪法进课堂”活动,为全体学生上一堂宪法课。(三)营造法治宣传舆论氛围。活动期间学校要在主教学楼或校门口醒目位置悬挂一条法制宣传活动标语。要充分利用晨读时间组织学生集体朗读宪法序言、宪法确定的国家基本制度及公民权利义务方面的条款20分钟;并组织全体师生在国旗下举行一场“忠于宪法,践行法律”的大型宣誓活动。

宪法宣传月活动过程记录

一、全体师生专题宪法学习

我校围绕今年的活动主题,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集中开展不少于1小时专题宪法学习,深入领会宪法基本原则和活动准则,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教育引导师生员工牢固树立宪法意识,增强宪法观念,自觉履行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的职责,形成全社会共同学法用法、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

二、

我校扎实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

在“12.4”法制宣传日活动期间,各班级要以课堂为主阵地大力开展“宪法进课堂”活动,为全体学生上一堂宪法课。

浅谈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 篇7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

大学生法治教育主要指高等学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法治教育。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法治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法治教育关系到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关系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

一、法治的内涵

法治就是法的统治,即在社会中,法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必须遵守法律、服从法律。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方法,是一种社会管理机制,也是一种社会活动方式。在法治状态中,法的规定是社会管理的根据,法的实现是社会管理的目标;法在社会中得以充分体现,社会以法治的方式表现和发展。法治教育不是仅仅让学生认知其内涵,还要使学生在了解法治内涵的基础上,树立法治意识,更要把法治意识转化为对法治的信赖,并外化为学生的行动和追求,才是法治教育的目的所在。

二、大学生的法治意识

(一)公民权利义务意识

公民的权利义务观念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法治意识。权利和义务贯穿于法律的各个环节、法律的一切部门和法律运行的全部过程中。明确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并依法自觉履行自身的权利义务是法治社会的基本条件,也是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法律权利和义务一般都来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或者法律虽未明文规定,但可以从法律的规定中推导出来。法律权利就是人们可以依法作或不作一定行为,可以依法要求他人作或不作一定行为。法律义务即法律要求人们必须依法作出一定行为的作为义务和要求人们依法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不作为义务,即法律规定人们承受某种约束或负担。法治教育要使学生明确认识到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公民,而不是臣民,依法享有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大学生是社会政治生活及公共生活的主体,在法定范围内要积极主张和行使自己的权利,勇敢地捍卫自己的权利。法律权利和义务是紧密联系的,公民享有权利就要履行义务,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主要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其他义务。

(二)守法意识

守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是法治社会的灵魂。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自觉履行这项义务,树立守法观念,是法治社会的要求,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目的。守法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活动。守法不仅仅是履行义务,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利,二是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

(三)民主法治意识

民主是人民主权、多数人的权力、多数人的统治。在我国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宪法》强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国家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人民真正享有民主的权利。大学生要积极参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活动,依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为推进我国的民主进程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尽到应有的责任。

三、如何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意识

(一)改进课堂教学

改变过去只重视法的强制性和权威性,而忽视公民的主体性和权利性的教学方式。权利最能唤起学生对法律的情感,对法律的认同,从而树立法律意识。教师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主体性、自我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认知,并把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确立独立人格和权利意识,促进学生消除个体对政府和权力的依附和恐惧的心理,抛弃顺民、草民的意识。

(二)加强实践教学

法律知识只有转化为学生的法治意识并最终转化为学生的适法行为,才能真正实现法律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把抽象理论寓于具体实践中的教育方式更利于学生法治素质的培养。要让大学生真正理解认可法治精神,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要想办法,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亲自参与法律实践活动,亲身感受法律的价值及作用。教师可以采用请资深法官到学校做法治讲座、举办模拟法庭、开展法律咨询、带学生旁听法庭审判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与法律的联系,感受法庭的气氛和审判的过程,了解法律运行的模式,以增强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感和权威性,直接地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

(三)依法管理学校

学校按照法治的要求,规范办学和管理行为。明确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权利义务,就是社会主义法治在高校的具体化、实践化。学校依法制定规章制度和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在民主的基础上确定学生与学校的权利、义务,使双方的权利义务合理、合法,当然这种管理不仅仅是对学生单方的约束,也同样是对学校的限制。在涉及学生利益的制度规定上要保证学生有表达意见的机会,使学生有参与权,并遵循一定的程序步骤;在学生干部的任命上要经过选举,对学生的奖惩必须依照有关规定及法定程序并公开进行,还应保持学生的维权途径通畅。

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不仅直接表明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程度,而且对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关系到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也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不仅学校要重视,社会更应该重视,家庭也要关心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法治宣传教育方案 篇8

【摘要】高校法治教育作为思政教育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校法治教育环境下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文章将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作为研究的重点,对高校法治教育革新的方案进行了系统探究,核心目的是通过法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提升高校法治教育环境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高校法治文化建设  高校法治教育  改革方式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64-02

一、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在现阶段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项目内容的构建应该在满足高校实际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强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需求,将高校稳定发展作为基础,从而实现和谐、稳定校园环境的构建。同时在教育体系优化创新的同时,也应该对高校法治文化的建设进行系统性的分析,通过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充分彰显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法治精神,从而为其价值能力的提升提供稳定支持[1]。

同时,通过高校法治文化教育体系的优化创新,可以实现高校自身运行状态与实际需求的充分结合,并在分析高校法治文化的基础上,保证文化教育体系核心价值。在我国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活动构建的过程中,高校应该制定系统化的法律制度管理规章制度。

二、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法治教育工作管理模式缺乏创新性

通过对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体系构建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高校法治环境下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都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及高校发展的基本需求,主要是由于相关制度的建立缺乏创新性的模式,导致师资队伍的建设机制有待加强,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管模式缺乏创新性的理念。同时,在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工作构建的过程中,其基本的教育模式仍然采用原有的社会结构,导致一些管理制度的设计缺乏针对性。而且,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当代社会中独生子女占据较大部分,而且,贫困学生的比例也相对增加,很多学生在高校环境中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会形成不良风气,更为严重的还会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因此,在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体系构建的环境下,应该构建创新性的运行模式,并通过对学生实际需求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规范性的法律内容,从而实现动态化教育体系的创新及优化,并在真正意义上为教育体系的优化提供依据。

(二)教学方法单一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对于现阶段的高校法律教育基础而言,在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中,其教学模式只是局限于灌输思维的环境中,虽然在很多院校法治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但是,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其教学效果相对较差,而且,学生在学习中,只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试,教师也是在该种环境下,照本宣科,从而为法治教育环境的构建造成了制约。同时,在很多高校教育体系优化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大班式的教学体系,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相对较少,从而为教育体系的优化及教学目的的提升造成了严重制约[2]。

(三)教育考评价值的单一性

通过对高校法治教育考核基数的分析可以发现,高校评估体系的体系往往会采用简单的笔试模式,虽然这种评价标准的效果较为重要,但是,在法治教育环境下,如果只是采用笔试的评估方法,教育工作者会过分的强调应试教育的功能性,从而严重限制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形式,使学生失去主动思考的意识,并在最终程度上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造成制约。因此,在现阶段教育体系优化及发展的环境下,应该通过考评方式的综合性分析,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从而为高校评估方式的确立及优化设计提供稳定支持[3]。

三、高校法治教育改革方式的优化设计

(一)构建创新性高校法治教育运行的创新机制

在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运行机制构建的环境下,教育体系的优化应该遵守系统性、科学性及实效性的操作原则。其中的系统性原则主要是在高校法治运行中,应该将系统性作为基础,充分考虑到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以及自我及环境的综合性分析,全面强调高校运行环境中,法治原则构建的目的及阶段性原则,从而为教育体系的优化及发展提供稳定支持。实效性主要是指法治运行机制的可操作性,并在实践项目可行性确立的同时,构建可靠性、系统性的创新结果。对于高校法治教育运行工作的实效性而言,其实质工作体系的构建应该充分保证项目设计的功能性及吻合性,提高依法治校内容设计的核心性。因此,在高校运行及时构建的过程中,其基本框架的设计可以如图一所示。

图一  高校法治教育机制运行模式框架设计

通过对高校组织运行教师教育环节而言,其项目内容的设计包含了科学化的运行前提,其项目管理内容的设计包含了领导管理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以及项目协调机制,同时,在组织机制优化及工作明确的基础上,也应该进行任务分解组成部分的分析,明确各个部门的法律关系,从而为高校法治环境的营造提供稳定依据。与此同时,在领导管理体系运行模式构建的基础上,也应该制定科学化的法治教育目标,通过方法及途径的优化分析,进行科学化教育体系的创新,实现资金保障及资源的稳定运用。

(二)构建丰富性的课堂教学机制

对于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内容而言,其项目课程的设计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作为基础,将课堂教学作为法治教学中重点,从而为课堂学习方式的设计及学生法律知识的培养提供良好依据,因此可以发现,在现阶段教学环境发展的程中,课堂教学的效果对提高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所以,在教育优化及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构建“诊所式”的教育方式,对于“法律诊所教育”而言,又被称之为临床法学教育,是美国借鉴医学院临床实践的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方式的演绎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也就是所谓的现场模拟案件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整个环境中得到亲身的体验,并通过角色的扮演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实践的同时掌握很多专业性的法律知识。同时,在这种教学环境下,也可以逐渐改变传统教育内容的限制,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主动交流,改变传统灌输性的思维模式,从而为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提升提供稳定支持。第二,构建媒体教学方式。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化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在高校法治教育环境构建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网络中的热点进行法律事件的分析,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运用,进行视频、图像以及声音的运用,从而呈现出动态化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法律知识学习兴趣。

(三)构建完善性的教育评价考核机制

在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教育评价方式,并在整个考核环境下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采用笔试、口试以及论文等多种方式融合的考试方式,将笔试作为基础,对学生法律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进行分析,将口试考试作为对学生知识掌握状况的分析,并通过论文设计的方式的确立,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的能力,通过这种综合性考评方式的确立及分析,可以构建系统性的评估策略,从而为教育体系的优化及创新发展提供稳定支持。第二,考核题目设计的灵活性。在法治教育体系优化的过程中,相关考评题目的设计应该充分展现其灵活性的特点,并在丰富题目的基础上,使考评方式呈现出灵活化的发展状态。同时,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对法律知识进行系统性的理解,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减少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出现。第三,在考核计分中,应该包括笔试、口试以及模拟法庭等,有效减少笔试占有的比例,全面提升法治教育体系的优化及创新性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伴随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在高校法治教育体系优化及改革创新的过程中,高校领导者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设计系统性的法治教育体系,将高校的文化建设作为基础,实现法治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由于法治教学是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基础,同时也是院校法治文化设计的重点内容,因此,院校管理者应该掌握法治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结合当代教育的实际状况,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稳定性,从而依法治校提供稳定支持,同时也全面促进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峰.论我国高校法治文化建设[D].安徽农业大学,2011. [2]侯建业.高校法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中北大学,2016.

法治宣传月活动方案 篇9

为贯彻落实省普法办《关于开展2011年“浙江法治宣传月”活动的通知》(浙普办„2011‟7号)精神,根据县普法办统一部署,镇政府研究制定“法治宣传月”活动方案。

一、宣传重点

(一)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在中央政治局第27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宣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以及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部署和总体要求,积极宣传省委建设“法治浙江”的有关决策部署,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贯彻落实。

(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的通知》(中发﹝2011﹞6号)精神,精心制定本单位、本部门、本行业“六五”普法规划,以大创意、大手笔、大策划集中组织开展各类宣传活动。

(三)深入开展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宣传,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公民牢固树立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的理念。围绕促进浙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针对经济社会发

展的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点领域的法律需求,组织开展专项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

(四)加强社会管理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从法治领域探索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方法和途径,积极开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侵权责任法、人民调解法、浙江省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等新颁布或新修订法律法规的宣传。

(五)认真总结“五五”普法工作,大力宣传“五五”普法先进典型,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充分展示全县各单位、各部门、各行业“五五”普法取得的工作成绩,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参与法制宣传教育的积极性。

二、时间安排

从5月上旬开始,到6月上旬结束。

三、活动内容

今年“浙江法治宣传月”期间,镇政府将重点组织开展以下活动:

(一)启动“公益普法、社会责任”主题宣传活动,开展全省“六五”普法广场行大型系列法制宣传、法律服务等活动;

(二)在碧莲村LED大屏幕播放宣传标语宣传口号;

(四)组织好县、市级“民主法治村(社区)”的创建申报工作;

(五)组织参与全省“六五”普法宣传互动活动。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浙江法治宣传月”活动的组织领导,坚持从实际出发,适应人民群众接受能力和需求的变化,拓宽领域,丰富内容,改进手段,认真制订宣传活动计划和具体方案,并抓好组织实施。要把此项工作作为今年“六五”普法启动宣传的主要内容,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二)营造氛围,注重结合。要把开展“浙江法治宣传月”活动与“五五”普法总结表彰和“六五” 普法动员部署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整合资源,把法制宣传融入法律服务、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工作,突出活动的针对性,提高宣传的实效性。

法治宣传教育方案 篇10

按遂市青联发【2017】6号文件要求,在各校集中开展1次“法律进学校”活动,动员各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辅导员)讲授1次法治宣传课,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传播法治生活理念,创建平安和谐校园。依据我校工作实际,定于6月22日上午举行法治教育知识讲座。

一、主 讲 人:凤凰派出所副所长刘恩来

二、时 间:星期四上午八点半至九点半

三、地 点:田径运动场

四、讲座内容:学生校内纠纷的危害及处置办法(以案说法)

五、活动准备及相关工作安排:

1、宣传标语:李绍峰

2、摄影摄像:李绍峰

3、学生组织:黄宇、各班班主任

4、音 响:李朝富

5、舞台布置:陆志新(桌椅六套铺红桌布)

六、活动流程:

1、郑校长介绍举办讲座的民警及活动目的。

2、刘恩来副所长以案说法。

遂宁市安居区安居小学校

学校教育应有法治思维 篇11

法治的作用是什么?是引领和规范。引领和规范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

和谐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同一性、包容性和调适性。同一性即做事要有一个共同的行为标准,有规则意识,否则各行其是,无法和谐。包容性是指承认社会存在的多元性,允许多元文化在法律框架内的并存,否则也会冲突不断,无法和谐。调适性是指出现矛盾冲突之后,国家、社会有按照规则来协调解决的能力,从而保持、维护和谐。因此,作为社会行为规范的法治建设无疑是社会稳定、有序发展的基础。法治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使人们这样一个深刻变革的社会既生气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和谐。

为此,人们需要建设社会的法治文化,因为法律的权威来自人民内心的拥护与真诚的信仰。所以,人们必须弘扬社会主义的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让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学校教育承担着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应有法治思维,应该加强法治教育,推进学校治理的法治化,坚持依法治校。

第一,要增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法治观念,增强依法治校的意识,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积累通过法律解决纠纷的经验。应该在全社会树立学校是法治建设典范的形象。为此,学校首先要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现在,一方面部分学校和教师缺少法治观念,甚至缺少法律常识;另一方面不少学校遇到纠纷又不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个别社会单位和家长采取在学校闹事的办法来扩大影响,有的行政部门又以息事宁人为原则,结果往往采取不依法办事的方式,私下甚至用完全不合理的方法解决矛盾纠纷。这样,学校依法办事的形象树立不起来,社会依法办事的形象也树立不起来,社会的法治文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第二,要结合青少年特点,采取活泼有效的形式,开展法治教育,提高法治知识课程和法治教育活动的教学质量。现代化的社会一定是法治社会,法治社会的人一定要有法治观念。所以,法治教育一定要加强。学校现在好的做法包括法治课堂、聘请法制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开展模拟法庭的活动、学生参与社区和街头法制宣传等,这些都应该继续坚持并不断提高。

第三,要通过民主的程序,制定合理可行的校规校纪,规范校园行为,增强师生规则意识,形成学校法治文化。很多学校的校规校纪,有其自身特点。但是,社会可能会干预,媒体可能会干预。笔者想,一方面学校应该认真地制定规则、减少制定的随意性;另一方面,只要不违反法律和重大教育原则,就不能任意改动,避免朝令夕改,缺乏严肃性。

现在常讲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形象不好,就是因为学校缺乏法治教育,缺乏规范具体的要求。许多细小的习惯,需要学校通过合理可行的校规校纪来培养。当然,这方面学校有自己的坚持,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强制,也不能因此抹杀学生的个性以及正面耐心细致的教育,而是希望学校通过这种坚持,真正形成讲规则、讲秩序的法治文化。

第四,把法治教育跟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十分必要。

我国现在有一个趋势,就是把一些社会公认的道德法律化。道德和法律都是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是要让他们认识到国家有规则、社会有规则、学校有规则、家庭也有规则。学校在强调教育要个性化的时候,不要忘了它跟规则意识是不矛盾的,教育个性化不是不遵守规则,而是要在共性的基础之上发展个性。

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思考 篇12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1. 大学生法治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大众化阶段, 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 未来将成为我国立法、执法、司法等国家机关的后备力量, 对于我国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现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法治意识、法治品质的提升, 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整个国家法治化水平的提升。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有助于加速推进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

2. 大学生法治教育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要求人们遵守法治规则, 依法办事, 同时也要求人们有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我国当前处于知识经济时代, 高新科技产业占领先地位, 其产业的法律保护需要从业者法治意识的提高。大学生是服务于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群体, 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 提高其法律素养, 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客观需求。

3. 大学生法治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大学阶段是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阶段, 法治教育能帮助大学生适应法治社会。大学生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今后的发展将会面临很多问题, 因此加强对个人法律素养的培养, 提高综合素养, 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不容乐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法律氛围的改善, 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整体有所提高, 但现实生活屮时有发生的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和一些大学生法治意识淡漠的现象, 又让我们意识到当前还存在一些需要继续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法治素养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法律知识缺乏, 法治意识淡薄。大学生基本知道自身权利义务, 但对具体部门法律知识的掌握有所欠缺, 特别是对于一些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部门法律知识如民法、婚姻法、劳动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等, 主动摄取法律知识用法的意识仍然是比较淡薄的。二是法治理念尚未形成。由于权力、关系等其他社会调节手段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存在, 部分大学生中还盛行着权力本位、官本位的思想, 对于法治的现实作用缺乏信任。三是法治行为缺乏。不善于将法律运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 如在学生会选举、班委选举及奖学金评定等能够实际行使自己权利, 践行法治精神的校园民主生活中, 大部分学生的表现并不积极。

2. 高校“法治”教育不够

根据“一五”普法部署, 从1987年起, 在高校遍开设了“法律基础”课作为非法律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纳入了思想教育课程体系。但很多学校法治教育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 教学也缺乏科学性, 效果不佳, 在教学实践中被“边缘化”。大学生在接受了法治教育后没有学到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权利的技能。

3. 学生自身原因

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很多学生急功近利, 重视计算机、外语等操作性、实用性强的课程, 忽视法律素质的提高, 把法律课程作为一种修学分工具来学习。不去挖掘法律背后的价值取向和深层次底蕴, 不能全面掌握与灵活运用法律, 自然不能树立健全的法治观念。

三、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应采取的措施、方法

1. 强化大学生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加强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 需要建设一批法律专业知识过硬、思想素质高尚、实践能力很强的专业教师队伍, 让他们积极承担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其次, 还可以聘请优秀司法工作人员来兼任法律课程, 以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拓展学生的法治理念视野。

2. 优化法治教育校园环境建设

对大学生进行法治理念教育, 必须营造法治教育校园环境。第一, 加强制度环境建设。要健全民主参与制度, 通过建立健全党代会、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代会、团代会、学代会等组织, 让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到学校发展和涉及自身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中来。在制订或完善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过程中, 参照法律, 结合实际, 采纳学生的建议, 培养学生权利和责任意识。第二, 培养学校各级人员法治意识, 提高他们依法行政、依法执教的能力。教职工充分理解并在工作中贯彻法治理念, 才能带动学生增强法治意识。

3. 创新大学生法治教育载体

首先要改善大学生法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应当将理解法的价值和法治的精神作为教学的重点, 增加法学界的热点话题和案例。釆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法等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第二, 创新法治教育活动。通过法制专题讲座、法制宣传教育专题影片、法制动漫创作、法律知识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 以及组建法律社团、模拟法庭、学生去法院旁听、到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参观访问、到监狱或劳改场所进行调研等实践活动, 使大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教育, 培养法治理念。第三, 占领网络法治教育阵地。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和法律需求, 开展融法治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 进行针对性的法治教育和引导。通过网络把高校校报、广播、电视等宣传教育媒体整合起来, 加大信息传播的力度, 为学生提供优良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魏丽婷.大学生法治意识及教育途径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4.

[2]朱好杰.张海艳.当前大学生法治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黑龙江史志, 2008.3.

上一篇:机加工年终总结下一篇:全等三角形证明检测题班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