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兵马俑作文

2024-08-20

世界文化遗产兵马俑作文(共9篇)

世界文化遗产兵马俑作文 篇1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世界文化遗产兵马俑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世界文化遗产兵马俑作文1

一个个土黄色的士兵笔直地挺立在下沉的大坑中,一双双犀利的眼神注视着远方,他们的手中握着一把把你隐形的兵器,正准备随时杀敌

导游讲解道这些兵马俑,每个部队的动作虽一样,但脸上的表情都不相同。每一个兵马俑都有一个特定的头,在文物修复时这就需要花很长的时间。而且兵马俑在刚出土的时候,身上还涂了一层颜料,只是他们身上的颜料及其容易会发,与空气接触就会氧化,失水后颜料更会大片大片的脱落。现在的人们探究四十几年仍然找不出这种颜料的配置元素,并想出方法使他们不褪色。我不禁为古人的智慧所感慨没有什么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

在兵马俑中还蕴藏着许多古代战术,前三排都是射击部队,他们会轮流交替着射箭。第四排则是一批敢死队,当部队遭遇难以突破关卡时,他们会冲到最前排,为后面的战士做掩护,这种大无畏的奉献精神,不仅增长了我方的气势,还给敌方来了一个下马威。听说,古代的秦军并不是十分好战,他们在战争中取胜一大部分因素是因为他们的气势战争中的陆军每杀一个人,就会将那个人的头割下来,系在腰间,敌人看见心都开始颤抖了,那还有必胜的信心。

兵马俑向我们传达的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精神。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精神,效忠国家,为国奉献。

世界文化遗产兵马俑作文2

我去过无数人赞叹的兰亭,去过水平如镜的西湖,但在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西安的兵马俑。

来到兵马俑,只见外面是一片小树林。我们在经过这一片树林的时候,蝉唱得异常的响,仿佛在为我们歌唱大自然之歌,里面的小溪在为这首大自然之歌伴奏。

中午,我们终于到了兵马俑一号坑。兵马俑一个个惟妙惟肖。我在想,古人没有高科技就能造出这样的兵马俑,每个脸部表情都不一样,我们中国人的科技不是在进步,而是在退步!

中午,我们又从兵马俑一号坑到了放战车的地方,第一架战车后面就像我们平常坐的黄包车。第二架战车和第一架战车的前面都有一个东西,那个东西上面有刺,上面又有把为了让战马不跑出去的东西。这个不知名的东西,让战马不会离太远,也不会让战马离太近。

啊!古代劳动人民可真是又勤劳又智慧啊!你们虽然没有我们现在的机器人也没有可以调温度的煤气,只有一双双灵活的手却造出了让21世纪全球人民震撼的兵马俑。你们造出的兵马俑,比我们造出兵马俑简直是天壤之别!我们对不起这些高科技,我们应该运用祖先继承给我们的聪明才智,和高科技结合,造出比祖先造出的东西很好的东西。

世界文化遗产兵马俑作文3

它是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秦始皇最忠实的军队,它也是最珍贵的世界级文物,它就是秦始皇陵兵马俑。

古代的贵族死后,仍然想要延续活着时的奢华生活,于是喜欢找奴隶来陪葬。但秦始皇有很多军队和奴隶,他死后,总不能找那么多人来陪葬吧?于是,聪明的古人就用泥人来代替,这就是兵马俑的来历。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在1974年被人们发现的,它占地20170平方米,相当于50个篮球场那么大。目前已经挖到了大约11400个兵马俑,不愧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军队。

兵马俑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布在三个坑中,一号坑里主要是放一些战车和士兵;二号坑里的东西和一号坑差不多,不同的地方在于阵形,不过二号坑可是三个坑中最壮观的呢!不仅俑多,还有首次发现了跪射俑;三号坑里面主要放的是车和马,它们的颜色要比人俑丰富得多,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还在研究当中,也许不久的将来就会有答案吧。

当我站在兵马俑面前时,就仿佛回到了旌旗猎猎的战场:将军俑的脸上呈现出了严肃的表情,他双眼炯炯有神,好像紧盯着地图,似乎在思考如何才能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武士俑手上紧握着兵器,眼睛却凝视着远方,似乎在想念自己的家乡;就连马儿都知道快要打仗了,它紧闭嘴唇,一声不吭,仿佛在全神贯注地听着主人发出的命令。

读完我的介绍后,你的心是否已经蠢蠢欲动了?是不是对秦始皇兵马俑产生了好奇之心呢?放假后一定要去看看兵马俑哦!我在西安等着你!

世界文化遗产兵马俑作文4

兵马俑于2月26日-7月14日在苏州举行,这是我们年轻人应该义不容辞参加的活动,这对我们青年人来说,能够更加的了解这世界遗产,同时也能学会怎么保护这些世界遗产,为了保护世界遗产作出更大的贡献。

秦始皇兵马俑五为三个坑,一号坑为东西向的正方形坑,长230米,宽62米,四周各有五个门道。坑东西两岸有长廊,南北两侧各有一边廊。军镇驻地面向东,在南北西边走廊中各有一排是为面向外,担任释义后面。哦,对了!你现在看到的那一个桶,说不定就是古代11名宫君,或将军,真是奇迹。这就是八大奇迹。二号兵马俑坑遗址大厅,位于一号兵马俑坑遗址主厅东端北侧。三号兵马俑坑中部,出土墓志战车一乘,车一巧,仅存残迹。车有战车、马车。

介绍完了秦始皇的兵马俑,客人们会为这第八大奇迹而感到骄傲,也会为这个世界而感骄傲。同时我会呼蓄大家,为保护世界遗产共同努力。因为这世界遗产是属于全世界的,也属于全人类们的。

让我们年轻人共同参加这一次世界遗产大会,更加了解这世界遗产。异变为保护这些世界遗产尽自己最大的一份力保护兵马俑。

世界文化遗产兵马俑作文5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而其中我们中国有众多闻名于世的古迹,每一处古迹都有悠久的历史,他们全都十分壮观,规模宏大。

千万个古老的遗迹中,兵马俑是为数不多的人俑壮陪葬品。他们是用陶瓷烧制后上色的彩色陶俑制作,全程用时39年。秦始皇陵位于骊山之北,兵马俑坑则是它的陪葬坑,位于陵墓东边1。5公里处。在1974年3月,当地农民在打井时发现了破碎的人俑,经挖掘,考古队让他重见天日。陶俑也分种类,主要是士兵与军吏,军吏分高、中、低三等,士兵有路射俑、立射俑、军士俑等几种人俑,他们手持长矛,这位师陈谋、短剑、弓弩等几种青铜武器,身上的铠甲变化多样,人俑的年龄、表情、身高都各不相同,他们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传奇的色彩。

秦朝的建立者是嬴政,在他死后,丞相李斯主持着陵墓的建设,大将章邯监工,修筑用时39年。后来项羽攻入关中,破坏了陵墓,兵马俑也在劫难逃。

我想李斯一定希望秦始皇走的安好,才这么用心建造陵园,我希望这一个个人俑能守护住秦始皇陵,尽管他们没有生命,但是它们的传奇一定能赐予人俑神奇的力量。

世界文化遗产兵马俑作文6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喜欢的艺术,我也不例外。我最喜欢的艺术是兵马俑。

盒子里有三个兵马俑。这个跪着的人有一条腿支撑在地上,另一条腿膝盖朝上,眼睛警惕,看上去准备好了。步兵俑面容姣好,体态轻盈,制作精良,是秦军的主力。然而,一般的小雕像都非常高,特别是他们的装甲板又小又薄,他们的胸前用彩色的结系着,这足以表明他的身份。

将军的雕像是金色的,非常小,大约12厘米高。头上系着一个盘绕的头,脖子底部有一条简单的围巾。他的衣服与上面的战袍相似,下面是一件像裙子一样的战袍。我好像见过士兵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他的手自然地放在两边,看起来很英勇。他准备在战场上与敌人作战。

当我看到这个兵马俑的样子时,我认为他绝对是一个优秀的将军!因为他的眼里充满了杀气和悲伤,让人无法理解。有时他的眼睛让人觉得他对敌人怀有深深的仇恨。有时他觉得好像厌倦了国家大事。有时人们会觉得他对战争的胜利很满意。有时人们觉得他担心这个国家的生存。因此,可以看出工匠的手艺是高超的。她的眉毛和皱纹衬托出他自然英俊的外表。在他精致的鼻子下有两把胡子。这说明他正在为国家大事而奋斗!

一个接一个地看着兵马俑,我体会到了几千年前创造出精彩兵马俑的古人的智慧,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杰出的艺术才能。

世界文化遗产兵马俑作文7

今年暑假我们全家去了历史古都西安,游览了许多当地的历史名胜古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名列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它是秦始皇陵墓出土的,以陶土冶炼制成的兵马形状的殉葬品。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有鲜艳的色彩,但不到十秒钟颜色全部都被氧化,化做灰白色。如今,它们就这样排列整齐地站在坑洞里,任世人观赏。

以前我一直疑惑,为什么兵马俑名列世界八大奇迹呢?看过了之后,我才明白过来。兵马俑一共发掘出来三个坑,但我们进入到一号坑大厅的时候,里面人头攒动,大家只能按照队伍排列的顺序慢慢地挪动脚步。坑内整齐的排列着兵马俑,这些陶土制成的兵马俑,个个都栩栩如生,大到身体结构,小到头发眉毛都精雕细刻,一丝不苟。每个陶俑的表情都不同,有的一看就是威风凛凛的将军,有的一看就是身经百战的武官,还有许多神情各异的士兵,可谓是千人千面。

我看着兵马俑,脑海里浮现了那些将军和士兵们在战场上厮杀的场景,战马嘶叫,士兵挥舞着兵器,身后是遍地狼烟。

看完兵马俑,我感叹中国古代历史文明的渊远流长,让几千年后的现代人欣赏到了古代的艺术瑰宝。我们不应仅仅欣赏这些古代艺术品,还应该保护这些艺术品,让更多的人去欣赏它,去了解它。

世界文化遗产兵马俑作文8

你,便是一道辉煌的汗青文明。

你,戎马桶,几多年来,你们承受着土壤的重压,忍受着千年的水蚀,历经着火烧的磨练,但你们硬是挺直了身板,撑开了头上的一片土泥,重而今世人面前。你们用泥塑的身躯震惊着我们,你们用永恒的精力震撼了全天下,向全国诠释着生命与永恒的界说

在20xx多年前,中国汗青上第一位天子秦始皇安眠在了陕西临潼,跟着秦始皇一起入土的还有全球驰名的秦戎马俑。

一号坑是秦俑三坑中最大的一个。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约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当今已掘客4000平方米,出土陶俑、陶马近20xx件,木质战车20辆。听说他们是秦始皇最喜欢捍卫京城的宿卫军,是车兵和步卒的联合方阵,按照真人1:1复制而成,他们个个神态纷歧,目视火线犹如马上要上场杀敌似的。看看将军俑,神情凝重,仿佛在思虑着如何杀敌,用什么兵阵。将军俑死后就是士兵俑,有的微微抬头,仿佛在思念远方的亲人,有的紧抓拳头,犹如想立刻冲出去杀敌一样。几排兵俑后就是马车与车夫俑,马匹四肢健壮,仿佛一日可行千里,十日可行万里。马车大略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敞篷车,一种是长方形封闭马车。

让天下理解中国,让中国懂得全国,传承汗青文化,护卫天下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兵马俑作文9

秦始皇兵马俑遗址的位置在西安的东北面,离西安一百多公里。

我和爸妈开车到达兵马俑广场,看见一座高大耸立的秦始皇雕像。我正在下面仰望,心里非常激动——这位就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位皇帝啊!

唐朝李白有一篇描写秦王的诗歌《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秦始皇在位时期统一了汉字、货币、度量衡,还修建了万里长城抵御匈奴。这是多么令世人震惊的创举啊!我心怀崇敬地和爸爸一起走进兵马俑博物馆参观。

进入展馆,一旁的导游姐姐为我讲解起了兵马俑的来历。通过她细心地讲解,我知道了兵马俑原来是有武器的,他们的.武器被项羽的军队盗走了,用来和秦朝的军队作战。再看兵马俑的表情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还有许多一同出土的国家级文物。别的不提咱们就说说那两辆金马车吧!它那富丽堂皇的外表,十分的宏伟大气。还有那么驾驭马车用的金银链子,听解说员姐姐说:这种金银焊接的技术在那个年代都已经做到炉火纯青了。可是到了现在已经失传了,真叫人惋惜呀!……

我依依不舍地走出博物馆,同时,心中在想:我们的祖先这是为我们留下了多么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啊!我们一定要珍惜和保护它们,也要学习祖先们的精益求精的精神!

世界文化遗产兵马俑作文10

常常听人提起兵马俑,就连小学语文课书本上也有他的身影。兵马俑究竟是多么壮观呀,能吸引如此多人的赞赏呢!带着疑问,我来到了世界闻名的西安兵马俑。

艳阳高照的这天,我们早早的来到了博物馆门口,很快便跟着导游进了博物馆。

我们先来到了青铜馆,这里边的秦陵兵马俑、彩绘铜车马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青铜之冠”,而其中那两辆青铜车是最吸引人眼球的。第一辆马车是一辆开道车,它由四匹马拉,相传如果是皇家马车,他第一批马会顶着一个长长的东西,百姓们只要看到这个标志就要主动让行了。

考古学家们还在一号车中发现了,目前出土的时间最早又最完整的一件秦盾。而在一号车中的御官俑的严肃中又透露出了一种自信与轻松,他身佩长剑,腰系玉佩,目光微微下视,专心致志。双手雕刻的更是精细,甚至连发丝与指甲都刻的栩栩如生,维妙维肖,我们仿佛回到了秦朝,遇到皇室马车而纷纷退让。

邻接的是依旧崇高的第二辆马车,又叫安车,依然是由是匹马拉的,中间两条是服马,旁边的是骖马。两辆马车上的马神态各异,造型生动,张大的鼻息仿佛在呼吸一般。它们各个耳若削竹,目似悬铃,表面的鬃毛纹理可见,活脱脱的一个马绅士啊!

看着看着,我肃然起敬,秦始皇留给我们的可真是奇珍异宝!

世界文化遗产兵马俑作文11

我的故乡有壮丽的山川,美丽的风景,古老的建筑。但我最喜欢的还要数秦陵的兵马俑了。

说起兵马俑,就让我回忆起7年前的往事了。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和爸爸小姨从姨姥姥家坐火车到秦陵去看兵马俑,我姨姥姥家住在西安,我们坐了几小时火车后到了秦陵。到秦陵之后,吃过午饭我就哭着、嚷着要去看兵马俑。

一进大门,首先看见一位身材魁梧的勇士,手握长枪。再往里去我们准备去参观一号坑,坑足有七八千平方米,兵马俑的姿势各不相同,有的站着,有的半蹲着,有的跪着,还有的牵着一匹马。它们的神态也各不相同,有的抬头眺望远方,有的皱着眉头,还有的低着头,好像在思考着什么。我大概数了一下一个坑里足有几十万个兵马俑,神态动作相同的很少。我在想秦朝时期的石匠本事真大,竟然它们的神态、动作、个子、脸形都不一样,各有各的特点。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二号坑。二号坑的面积也十分大,十分宏伟。接着又来到了三号坑。因为那时候我去,四号坑正在挖,所以不让我们参观,我想现在去的同学,四号坑也已经挖好了,说不定还有五、六、七、八号坑了呢?

兵马俑虽然没有山河那么壮丽,山川之险。但是它意味着中国的历史悠久。

我爱你兵马俑,爱你兵马俑。

世界文化遗产兵马俑作文12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秦始皇兵马俑吗?如果不知道,那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秦始皇兵马俑的位置你们知道吗?它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

里面的士兵站立不动,其中有一位非常严厉,他皱着深厚的眉毛,睁开他的眼睛,张着嘴巴,像是在说:“冲啊。”那一排排兵马俑站得很有神,他们的表情像是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兵马俑是每位劳动者的技艺结晶,也是每个中国人的荣耀和骄傲!

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

后来,我问了一些关于兵马俑问题,得知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就因为在以前,秦始皇死后,士兵们也要陪葬,所以兵马俑才被塑造的。

兵马俑与真人真马真车均为1比1比例制成,用陕西渭水泥土烧制而成。最小的1.68,最高的1.97。通体涂有彩绘,由于秦代用矿物质染料着色,所以有一种紫色令人大吃一惊,据说这种成分的颜料在自然界没有的,需要高科技合成才能做到。

世界文化遗产兵马俑作文 篇2

居住建筑是澳门近代民用建筑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类型, 遍布澳门各地。居住建筑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其发展之迅速、数量之多、类型之丰富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澳门近代社会发展与构成的多元性。在建筑风格与建筑形式方面, 中葡居住建筑亦呈现出不同特点, 尤其是在大型豪宅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1. 圣珊泽宫 (图3)

现为澳门特区政府礼宾府, 原为澳门总督官邸, 又称圣珊泽宫, 建于1846年, 位于澳门半岛西望洋山圣珊泽马路。圣珊泽为葡语译音, 原意为洗衣妇水塘, 由此可见当时建筑所处的环境。圣珊泽宫是一幢极富葡萄牙古典建筑色彩的两层高级别墅式建筑, 对称布局, 外墙为红色粉刷, 窗框及墙面装饰线条采用白色粉刷, 红白相间使整个建筑显得干净典雅。建筑外围有面积颇大的花园, 优雅美丽。这座建筑物最初的业主是贝纳迪诺, 后转售给赫伯特, 1923年由澳门政府收购, 曾用做博物馆, 1937年巴波沙任总督时确定为澳督的官邸。1999年澳门回归后, 该建筑主要为接待贵宾之甲。

2. 郑家大屋 (图4)

原为中国近代实业家与思想家郑观应 (1842--1922) 的祖屋。郑观应是中国近代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早年经商, 31岁成为腰缠万贯的富商, 后对当时社会积弊深恶痛绝, 著《盛世危言》一书, 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巨大影响。郑家大屋由郑观应的父亲郑文瑞建造, 约建于1881年, 位于澳门半岛亚婆井前地龙头左巷。建筑占地约4000m2, 纵深达120多米, 是一规模庞大的建筑群, 主要由两组并列的四合院建筑组成。主体建筑为坡屋顶, 多为两层, 辅房多为一层, 均为硬山建筑, 有的还做成可上人的平屋顶。建筑外围高墙, 主入口向东, 有高大门楼。由于地形所限, 建筑并非正南北向, 虽为纵深布局, 并没有采用中轴对称布局方式, 而是错置为两组, 按其与主入口的关系分为前后两个组群, 两者通过角部咬接。前面组群采用中国合院形式, 周围分别围有门楼、倒座、正房和附属用房等。中间为长条形开敞庭院, 上铺石板主要用于通行, 右侧遍植花木, 为住宅花园。后面组群基本采用中轴对称布局方式。轴线上布置有两层正房, 室内空间高大, 屋顶采用传统中式木屋架, 但支撑屋架的柱子却是带线脚的西式方柱, 根据其规模和室内布局可知是本宅的主体建筑。整个建筑布局为中国传统的院落式, 但在装饰与细部处理上都是中、西混合手法, 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时尚。郑家大屋是澳门最有代表性的一座中西混合式住宅, 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对象。

3. 福隆新街民居 (图5)

约建于清同治年间 (1862—1874) , 是澳门传统民居风格的代表。整条街现有民居50幢左右, 下层为商店, 上层住家, 每幢建筑面阔为3—5m, 进深9m左右, 地上二层, 平面为长方形, 建筑面积约60—90m2, 室内装饰简单。立面总高约8.6m, 双坡硬山顶, 墀头略有装饰, 白色墙面, 红油漆门窗是其特点。主体结构形式为砖木混合型, 木楼板, 木屋架, 瓦屋顶, 地域特色明显, 红色的门窗给人印象深刻, 建筑特点突出, 目前已成为澳门旅游景点之一。

●近代行政建筑

澳门自开埠以后, 葡人蜂拥而至, 人口日众, 在这种情况下, 明清两朝对澳门重视的程度日渐加强, 对葡人进行防范约束, 曾出现一些颇有特色的中式行政建筑, 如朝廷召见澳葡官员的议事亭、粤海关澳门官部行台。但随着中国对澳门管制权的旁落, 这些中式行政建筑逐渐被拆毁, 目前遗留下来的主要是葡式行政建筑, 比较典型的为市政厅大楼与澳督府。

1. 市政厅大楼 (图6)

现为澳门民政总署所在地, 位于澳门半岛新马路。1783年, 澳葡议事会向中国购买了该地段, 并于1784年建成大楼。大楼由圣约瑟 (Patricio de S.Jose’) 神父设计。高两层, 地基采用麻石, 其他部分用砖石和石灰砌筑。1874年大楼遭到台风的破坏, 1876年重修, 主要变化在建筑的立面上。1940年再次加以维修, 保留了葡萄牙国王约翰五世时代的建筑风格。现在的建筑立面为古典式, 二层, 横向分为三部分, 中轴对称, 中部三开间, 两侧各四开间。门厅内墙裙上贴有南欧风格的装饰瓷砖, 墙壁上方嵌着载有历史事件的石刻, 它们原来分散在城市中不同的地点, 后被集中在该建筑的门厅内。沿门厅向前, 拾级而上, 穿过拱形门洞是一方小小的天井, 天井两侧有楼梯通向二楼。二楼中间, 即门厅的上部为会议室, 原为议员们开会和总督上任、卸任或其他重大事件演讲之用。沿天井继续向前行进, 再穿过一拱形门洞就到了市政厅后的花园。花园中央的铺底图案原为地球形状, 上面标有根据《托得西拉斯条约》确定的分割线, 根据这一条约, 葡萄牙与西班牙两国一个向东, 一个向西, 瓜分全球, 最后在日本会合。此外, 花园中还立有两尊人物胸像, 其中一位为葡国著名诗人贾梅士。

2. 澳督府 (图7)

现为澳门特区政府总部, 建于1849年, 位于澳门半岛南湾大马路中段。建筑师为若瑟·多马斯·阿基奴。该建筑初期只是一座私人豪宅, 原为余加利子爵的私人产业, 后家族衰败, 产业拍卖, 1881年被政府投标购置, 遂成为澳督府, 后一直作为澳门的政治中心。建筑充满南欧特色, 占地面积达4645m2, 建筑前后有庭院, 侧面有花园, 堪称当年澳门首屈一指的大型豪宅。该建筑立面为葡萄牙古典式, 高两层, 正面朝向南湾海面, 对称布局, 平面呈山字形。立面为粉红色粉刷, 下为花岗岩墙基, 山花、檐口等重点装饰部分为白色线脚, 角部有隅石, 入口处有门廊。二层回廊通畅, 左右两翼做成露台, 减轻了建筑的沉重感, 也丰富了空间层次。廊柱、隅石均为花岗石造。花园平面考虑到后高前低的地势, 正中布置花架, 两旁对称布置水池和草地, 增加纵深感。建筑室内现已按现代要求进行了改造, 分别布置有中式风格和葡式风格二类。澳督府在回归前一直是澳门的政治中心, 回归后, 它仍然是澳门有特色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近代公共建筑

澳门近代的公共建筑是随着澳门的开埠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它的特色尤为鲜明, 类型丰富, 是远东一带的先驱。这些新式的公共建筑不仅为澳门社会带来了生机, 而且也成为西方新建筑文化最初传入中国地区的标志。例如仁慈堂、圣拉法艾尔医院、岗顶剧院、摩尔人兵营等建筑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建筑艺术价值。

1. 仁慈堂 (图8)

仁慈堂是澳门最早的慈善组织。该组织历史悠久, 由葡国王后莲娜 (D.Leonor) 于1491年8月15日创办, 为葡人在世界各地所设的慈善机构之一, 原名“神甫慈善会”。

由于历史悠久, 加之政府协助以及大量私人捐赠, 仁慈堂物业很多, 遍布澳门各区,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仁慈堂大楼, 它是澳门最美的西方古典建筑之一。仁慈堂底层原有一座美丽的小教堂, 后面还有弃婴收容院, 楼上还有档案室和博物馆。目前仁慈堂底层功能已有所改变, 育婴院也不复存在, 只是楼上的档案室与博物馆依旧开放。现在仁慈堂大楼位于议事亭前地, 始建于18世纪, 后于1905年重建, 是一座两层的砖石建筑, 宽22m, 三角山花高16m。除花岗石基座外, 整个建筑均粉刷成白色。正立面为古典风格的券柱式构图, 中轴对称, 共七开间。三角形山花内有浅浮雕装饰图案, 色彩鲜明。立面柱子成对布置, 柱身上还装饰有束结, 颇有创新之意。柱子均立于基座之上。二层游廊栏板和顶层女儿墙做成镂空状, 加上立面线条丰富, 整座建筑显得很精致。

2. 岗顶剧院 (图9)

又称马蛟戏院, 葡文名为伯多禄五世剧院, 建于1860年, 位于澳门半岛岗顶前地, 是澳门最著名的新式剧院。19世纪中叶, 欧洲热衷于豪华剧院的建造, 效仿法国和意大利的歌剧院是当时的风尚。澳葡也追随这种时尚, 集资修建了这座剧院, 用以纪念葡王伯多禄五世的功绩, 并以该国王之名命名, 故称伯多禄五世剧院, 后来又改称为马蛟戏院, 俗称岗顶剧院。剧院建筑造型为希腊古典复兴风格, 主体一层, 外墙为绿色粉刷, 饰有白色线脚。剧院正面为面宽15.7m的门廊, 上有三角形山花。门廊共三开间, 券洞宽约3m, 8根爱奥尼倚柱成对布置, 下有基座, 柱高约6m。山花及柱子较为简洁, 立面看起来雄伟庄重。檐部下面的主入口上写有葡文“Teatro Dom Pedro V”, 即伯多禄五世剧院的意思。侧立面九开间, 为连续券形窗, 每窗宽2.45m, 落地, 整齐而有韵律。屋顶为红色两坡瓦屋顶, 屋脊高12m, 屋檐高7.5m。平面为长方形, 长41.5m, 宽22m, 纵向布局。从入口门廊进入前厅, 然后是圆形观众席, 再后是舞台, 两侧有化妆间。观众席两侧是可供休息的空间, 左面布置有酒吧及餐厅, 右面为长廊, 设有直达楼座的楼梯。二楼观众席为月牙形, 依靠楼下10根排列成弧形的柱子支撑着。岗顶剧院是葡人主要的休闲娱乐场所, 昔日澳葡凡有庆典活动, 皆在此举行。

3. 摩尔人兵营 (图10)

现为港务局大楼, 位于澳门半岛妈阁斜巷, 由意大利建筑师卡苏索 (Cassuto) 设计, 1874年建成, 当时作为1873年到澳门的印度籍军人的营地。据记载, 宽敞的营房通风条件很好, 建筑建成后不久, 澳门遭遇台风, 建筑被毁, 此后大修, 成为今天的样子。建筑位于西望洋山西南麓, 多为一层, 仅中部为二层高达6m多。建筑长67.5m, 宽37m, 建在花岗岩筑成的高台上。除东面背靠西望洋山外, 建筑其他三面均有宽达4m的回廊环绕。回廊转角处高起, 打破周边回廊单调的水平感。券廊在正立面开有19个具有印度色彩的尖拱券, 各拱券之间的上部以三叶饰点缀, 加上女儿墙上有节奏的雉堞式排列的尖形装饰, 形成一种强烈的韵律感。建筑通体粉刷成黄色, 饰以白色花纹, 与粗糙的花岗岩台基在色彩、质感上形成强烈对比。1905年该建筑被改为澳门港务局所在地, 除外观保持原样外, 室内大部分已被改造。

4. 东望洋山灯塔 (图11-1, 11-2)

随着海上运输的频繁, 在澳门海域与港口的夜间日益需要有导航的灯塔, 澳门东望洋山灯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灯塔建于1864年, 位于东望洋山的顶部, 外观为三层, 圆柱形, 高约13.5m, 外观顶部为红色筒瓦屋面。灯塔上部有二层瞭望塔, 底部直径约7m, 顶层收进, 直径约2m。灯塔主体为砖筒结构, 目前仍在夜间使用。该灯塔是中国及远东沿海最早的灯塔, 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也是澳门城市的重要标志。

●近代军事建筑

澳门位于南海的边陲, 由于周围小岛在明清时期常有海盗出没, 以及后来西方海上殖民势力的进犯, 使得葡澳当局不得不考虑防御设施, 因此, 澳门各处遍布的大小炮台便形成为其在近代建筑中较为独特的类型。今天这些炮台遗迹仍历历可见,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实例是位于今天澳门市区中心的大炮台 (图12) 。

大炮台在大三巴牌坊的右侧, 同其地理位置一样, 它在整个澳门近代社会生活中也具有中心的意义。它不仅是保护者的象征, 还是缅怀昔日政治军事权力职能的纪念碑。

大炮台原名圣保禄炮台、中央炮台, 始建于1617年, 至1626年建成, 位于澳门半岛中部的大炮台山顶, 高踞澳门市中心。1623年, 首任澳督意识到炮台的战略价值, 遂从耶稣会会士手中抢夺过来, 将其改造成一个更坚固的堡垒, 炮台从此成为澳督官邸。随着总督权力的增加, 炮台相应成为澳门军事政治权力的中心, 从1623年至19世纪中叶, 历任总督均在此举行就职仪式。同时, 大炮台也是澳门对外联系、举行正式仪式的场所。大炮台向来是军营所在地, 驻军经常更换, 并利用这里作为驻防地及军需品仓库等。1965年, 大炮台用做军营的历史告终, 同年, 澳门气象台迁至该处, 旧军营被拆除, 1995年气象台迁出, 大炮台被同时改造设计成澳门博物馆。大炮台占地面积约10000㎡, 呈四边形, 上面有一个广场, 每边为一百步。四角各形成尖形的小平台。在大平台四角以及平台东、西、南三边放置数门大炮, 由于北面正对中国内地, 所以当时没有建立堞墙。平台南侧放着一口铜钟, 应该是作为当年发生战争报警之用。作为重要的防御中心, 大炮台经过了数次修葺。今日大炮台上有大片空地, 绿色如茵, 古树参天, 巨型钢炮, 雄踞四周。大炮台四周景观优美, 可俯瞰全澳景色, 更可远眺珠江口及拱北一带的风光。

●妈阁庙 (图13)

澳门是妈祖文化十分发达的地区之一, 在弹丸之地的澳门辖区, 现存八座妈祖庙, 其中妈祖庙几乎就是澳门的象征。在澳门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妈阁庙是闽人最早的建筑, 远在葡萄牙人到来之前就已经存在。据说当葡萄牙人首次驶进澳门海域时, 看见澳门半岛港湾里有一座妈祖庙, 问坐在妈祖庙前面的当地人, 此处是何地?答曰:妈阁。于是, 葡萄牙人就把澳门称为“Macau”。

根据历史记载, 广东香山县在宋代就有福建的移民, 其中来自妈祖故乡的仙游郑氏和莆田郑氏后来发展成为当地的望族, 正是他们成为妈祖信仰的积极传播者。澳门当时作为香山县辖区, 尤其妈祖又是海上保护神, 受到妈祖文化的影响自然是在情理之中。

澳门最著名的妈祖庙位于澳门丰富西南部的妈阁街上, 背山面海, 依崖构筑。妈阁庙正名妈祖阁, 主要由入口大门、牌坊和四个独立的大殿 (正殿、弘仁殿、观音殿和正觉禅林) 组成。四个大殿分别建于四个平台之中。建筑群四周建有围墙。该组建筑始建于明代, 后历经重修, 现状大体上保持着清代中晚期的风格。

入口的一组建筑包括庙门、牌坊和正殿, 均用花岗岩建造。神龛是一个天然石窟, 只稍加整饬, 围以石壁石柱, 加盖翠檐翠脊, 宛如一座琼宫玉宇。大门之上楷体镏金:“妈祖阁”, 两旁楹联为“德周化宇, 泽润生民”。进庙门, 入牌坊便是一座小型正殿, 初建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 (1605年) , 为澳门闽藉商人所建, 1629年经历一次大修。现石殿门楣上刻字记载“明万历乙巳年, 德字街商建”以及“崇祯己巳年, 怀德二街重修”字样。殿内供奉天妃娘娘妈祖的塑像。

在正殿后面的半山腰上是弘仁殿, 只有3㎡大小。它以山上的岩石作后墙, 以花岗石作屋顶及墙身, 殿内供奉天后, 两侧墙体的内壁上刻有天后的侍女及魔将浮雕。石质屋顶上也以绿色琉璃瓦和起翘的屋脊作装饰。

观音殿, 位于妈阁庙建筑群的最高处, 供奉观音, 采用砖石砌筑, 建筑造型为硬山式屋顶。入口门廊由两长方形柱子支撑, 一对石狮镇守左右。前廊两侧采用西式手法, 上部发拱券, 券中有拱心石, 是中西合璧的形式, 建造年代在民国期间。

在入口轴线的右侧为“正觉禅林”, 是由供奉天后的神殿及禅院组成。天后的神殿在前, 里面供奉着妈祖神像。对面有一个内院, 正对院墙有一个大圆洞, 仅为观望之用。在圆洞外墙之上题有“万派朝宗”, 两旁楹联为“春风静, 秋水明, 贡士波臣, 知中国有圣人, 伊母也力。海日红, 江天碧, 楼船凫艘, 涉大川如平地, 唯德之林。”神殿之门旁启, 门楣上刻有“正觉禅林”。天后神殿之后是观音殿, 这种将妈祖与观音混合崇拜一直是澳门的地方特色。在澳门人看来, 这种混合崇拜并不矛盾, 更无所谓冲突。虽然观音来源于陆地, 妈祖来源于大海, 但是在许多人看来, 妈祖是“海上观音”, 不仅没有心理障碍, 而且还使看似不同的两种信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天后神殿与禅院观音殿均为硬山式屋顶, 两边侧墙顶部为“锅耳”山墙, 外墙面涂鲜艳的红色粉刷, 具有强烈的闽南特色。内院外的正立面, 由左至右可分为五部分, 中间高两侧渐低。墙身有泥塑装饰, 上有屋檐及翘起的屋脊。“正觉禅林”由于在1988年遭受火灾被毁, 后按原样进行了重建。

妈祖庙终年香烟缭绕, 来朝拜与观光的人络绎不绝, 它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也是澳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澳门的天主教堂

1565年在澳门出现了天主教第一所耶稣会会院, 耶稣会士开始在中国人中间传教。最初澳门的天主教会隶属于马六甲教区, 1576年1月23日澳门主教区成立, 管辖日本、中国内地和越南等地的教务。天主教在澳门得到确立之后, 先后建立了修院、教堂、学校、医院、仁慈堂等一系列社会服务机构, 使教务得到了不断拓展, 尤其是设立了华人教区使华人教徒迅速增加。1988年林家骏出任澳门第一位华人主教, 使澳门天主教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澳门天主教的教务很多, 在社会上的影响也很大, 现在澳门的行政分区基本上就是按照教区来划分的。每一区有一座教区中心教堂, 如望德堂区、风顺堂区、圣安多尼堂区等等。在众多的天主教堂中, 最值得关注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大三巴牌坊、圣若瑟修院圣堂、玫瑰堂。

1. 大三巴牌坊 (图14)

位于大炮台山麓的大三巴牌坊, 是原圣保禄教堂的前壁, 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教堂创建于1580年, 重建于1602-1637年, 亦名圣母升天教堂, 1835年毁于大火, 其仅存的前壁俗称大三巴牌坊, 是目前澳门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教堂坐北朝南, 前有宽20m的68级石阶。牌坊的正立面为意大利巴洛克风格, 同时, 还吸收了一些澳门本地的装饰图案, 并由中国和日本的工匠进行建造。圣保禄教堂的设计者是耶稣会传教士卡尔洛·斯皮诺拉神父, 他是一位数学家, 为了工程设计的精确性, 由数学家设计教堂往往是欧洲教会的传统习惯。教堂从1602年动工到1637年主体竣工, 历时35年, 在漫长的建造过程中, 大部分工作都由嘉惠劳神父监督主持。

教堂正立面采用米黄色花岗岩砌筑, 共五层, 高24m, 宽23m。第一层是教堂的入口, 有三座大门, 采用长方形门洞, 中央的正门略大, 采用2-3-3-2的爱奥尼柱式布置进行分隔。正门上方有门楣, 上有Mater Dei (天主之母) 字样, 两侧的两座门上雕有IHS, 这是天主教耶稣会的标志。

第二层采用2-3-3-2的科林新柱式进行分隔, 形成了三个券洞和四个立着耶稣会圣徒的神龛。正中的左边是耶稣会创始人圣依纳爵·罗耀拉的雕像, 相对称的另一边是东方传教使徒圣方济各·沙勿略的雕像, 靠左边的石龛供奉着弗朗西丝科·德·波尔吉亚的雕像, 右边则是路易斯·龚萨加的雕像。位于正中央的相互对称的科林新柱式之间的嵌板上刻有棕榈树的浅浮雕。

第三层采用3-3的复合柱式, 两侧各采用两根上有圆球的方尖碑形柱将下层的柱子延伸上来。正中为一圣龛, 内有升天圣母, 周围环以一圈菊花图案, 表现了日本工匠对菊花圣洁的崇敬。石龛旁边有嵌板, 上面刻着天使形象的浮雕。柱间的嵌板上也刻有浮雕, 左边是一个生命之泉, 右边则为一颗柏树。两端的嵌板上分别为帆船和“圣母踏龙头”浮雕。第三层的两个尽端各有一个狮子雕刻, 骑在正面的墙体之上, 是东方装饰在这一层的显著体现。同时。第三层两端的缩小墙面上则有大片涡卷来连接。左侧的涡卷中有魔鬼的形象, 还有一个女性的胴体, 一支对准心形物的箭。由上而下刻有一条中文字——“鬼是诱人为恶”, 右边的涡卷内是一躯死神的浮雕, 上面刻着中文字——“念死者无罪”。

第四层采用四根复合式柱, 其基座简单、无装饰。中央为一圣龛, 内为耶稣的圣像。柱间的嵌板上刻着两位天使, 左边的天使捧着耶稣受难的十字架, 右边的天使则捧着打耶稣的木樁。

第五层为一三角形的山花, 最高处竖立着一个十字架, 山花的正中为一只鸽子, 周围围绕着太阳、月亮和星辰, 代表由天主所创造的宇宙。

大三巴牌坊正面墙体的构图显示了一种对西方与东方文化的兼容并蓄, 它已成为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

2. 圣若瑟修院圣堂 (图15-1、15-2、15-3)

对教堂与历史性建筑感兴趣的旅游者来说, 这座教堂是不能不去的地方, 它具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圣若瑟修院圣堂是一座附属于修道院的小教堂, 位于澳门半岛西南部隐蔽的三巴仔横街上。它曾经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最早来华传教培训的基地, 是一处重要的历史性建筑。教堂于1758年落成, 建在一处高台上, 门前有几十级石板阶梯, 气势雄伟。1953年与1999年进行过两次大修。在第二次大修时因发现中央穹顶开裂, 故将原砖石穹顶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形式仍依照旧制。

圣若瑟修院圣堂以华丽夸张的巴洛克风格称著。立面以米黄色粉面为主, 线脚都为白色。教堂立面为三段式构图。两侧设有塔楼, 内置铜钟, 塔楼的屋顶为紫红色琉璃瓦顶, 高19m。底部中央入口为厚重的暗红色大门, 其上方为断裂的曲线形山花门楣, 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立面上柱式繁多, 柱头和檐部均有多重装饰线脚, 整个立面富有立体感和动态感。中央顶部山花呈不规则的曲线形式, 其中部饰有曲线形浮雕图案, 中央镶有IHS的耶稣会标志。

教堂室内是浓厚的巴洛克风格。平面为巴西利卡式布局, 纵轴长22m, 横轴长13m。中央穹顶下部采用帆拱结构, 这是我国境内唯一仅存的带有帆拱结构的巴洛克建筑实例。

主祭坛是献给圣若瑟的。祭坛两边各有两根金叶缠绕的麻花柱, 其柱头为复合式, 金碧辉煌, 非常壮观, 柱头上以断裂的山花形式作为结束, 这些都是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典型手法, 也是认识巴洛克风格的生动教材。

3.玫瑰堂 (图16)

世界文化遗产兵马俑作文 篇3

中国现有43处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0处,稳居世界前列。从1987年中国第一次有了世界遗产到今天,20余年过去了,社会对世界遗产的认知在不断的深化,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北京明清故宫持续扩大开放区域

2012年,《故宫保护总体规劃》编制工作正式启动。规劃以2004年《故宫保护总体规劃大纲(2002~2020)》为基础,将解决故宫112公顷土地上每一平方米用地的性质和每一平方米建筑的合理利用问题。目前,故宫博物院正努力呼吁国家相关部门抓紧制定《故宫保护条例》,以实现对故宫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的有效控制。

近些年来故宫博物院通过有序开展古建筑全面修缮工程,持续扩大开放区域,使开放参观面积由目前的45%扩大到76%。经过精心整修的皇极殿已向观众开放。未来,还将开放慈宁宫、寿康宫、慈宁花园等组成的西部区域;端门城楼、大高玄殿将作为数字博物馆对外开放;南部将形成以午门城楼及东西雁翅楼、武英殿和文华殿为主体的大型博物馆展览设施群。为解决院内一些部门占用古建筑办公而对古建筑造成损害、古建筑亟需腾退整修的问题,故宫博物院正在建设西河沿文物保护综合业务用房,力争在2016年实现红墙内无办公科研场所。

故宫博物院为期7年的藏品清理工作已经顺利完成,确定馆藏文物总量为180万7558件。为解决古建保护与展厅现代化要求的矛盾,故宫博物院建设了完全达到博物馆温度、湿度、安全控制标准的现代化展厅一午门展厅。

目前,故宫博物院正着手对所有展厅中的展柜、台座等进行全面排查,逐步更新,以实现对展厅内文物的全面抗震防护。对地下文物库房进行升级改造,争取根据不同质地文物藏品的保藏条件要求,实现温度、湿度的调控功能分区。同时,建设第三期地下文物库房,配套复建内务府建筑,增加文物储藏保管功能,逐步减少并最终弃用地面文物库房,整体提升文物藏品保存条件。针对大量院藏文物濒临腐蚀、锈蚀等严重自然损坏状况,将建立大型综合文物修复中心,根据文物藏品性质设置各类保护修复室。

2011年12月,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建立“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信息化平台”,对文物建筑、室外陈设、植物动物、环境质量、游客动态、安全防范、基础设施、馆藏文物、非古建筑、监测保障等进行监测。针对游客动态,故宫博物院提前制定节假日观众接待预案,以加强值守力量、设置缓冲区域、畅通出入口和通道、调整开放通道作为应对措施,未来将根据监控,对超大客流进行分解疏导和科学控制。

故宫博物院正在规劃包括地库风冷系统改造、报警联动处置系统建设、消防设施改造、高压管网建设、午门安检前移、建立故宫应急指挥中心、采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安全防范、彩钢房拆除、灭火救援能力建设等内容的安全防范新系统。通过技防、人防、物防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安全防范工作水平。

莫高窟在保护的前提下开放,在开放中加强保护

2003年甘肃省政府颁布实施《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这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专项文物保护法规之一。2011年出台了《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劃(2006~2025)》。敦煌研究院据此制订了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劃定了2万余公顷的遗产区,10万余公顷的缓冲区。

为保护莫高窟的突出普遍价值及其真实性、完整性不受破坏,敦煌研究院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施条件,通过承担国家重要科研课题,系统分析威胁莫高窟文物保存的各种风险因素和产生机理,解决保护中的关键问题;与多家国内外保护科研机构合作,积极引进、吸收先进的保护技术和理念。采取科学的工艺对本体的壁画和崖体等实施保护,并形成了保护技术规范。共修复壁画约3100平方米,加固崖体长1700米。对影响环境保护的风沙危害,采取固沙、阻沙综合治理措施使得窟区积沙量减少70%以上。敦煌研究院还在壁画和塑像、洞窟内环境、窟区气象和地质环境、风沙、游客、安全防范等方面利用先进技术开展实时监测工作,对有可能造成破坏的潜在因素进行预控并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敦煌研究院始终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放,在开放中加强保护。开展莫高窟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进行游客承载量研究,召开“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总结研究成果,根据洞窟壁画的内容和年代、保存现状、洞窟容积、位置,以及游客量变化等,制定游客预约制并及时调整洞窟开放策略,确保石窟处于科学、有效的保护和开放管理状态。近年来,敦煌研究院在面对游客逐年增加的挑战时,为有效减缓洞窟开放压力,保护洞窟,充分展示遗产价值,尝试采用数字化虚拟洞窟的展陈方式。

长城:21196.18千米总长度的调查与认定

长期以来,长城保护是中国文物保护的一项重点工作。国务院先后将山海关、嘉峪关、八达岭等多处长城重点段落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地人民政府也将长城相关遗迹分别公布为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2003年,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九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长城保护条例》,为加强长城保护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规保障。

为应对长城保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消除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长城的威胁,国家文物局制定《“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年)”总体工作方案》,开展资源调查和建立记录档案、编制保护规劃、建立法规制度、理顺管理体系、开展宣传教育、加强科学研究、实施抢救维修、依法加强监管、加大经费投入等九项工作。“十一五”期间在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中安排5亿多元用于长城保护工程,确保了长城资源调查、重要段落保护维修等工作的顺利完成。国家文物局支持和指导各地实施了山海关等一批长城重点段落的抢救性保护维修工程,消除了一批重大文物安全隐患,为长城等大型文化遗址的抢救维修创造了新鲜经验。

nlc202309031135

2007年至2010年,国家文物局联合国家测绘局组织开展全国性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长城资源调查分为明长城资源调查和秦汉及其他时代长城资源调查两个阶段开展。长城资源调查由文物部门通过田野调查确定并记录长城本体、附属设施、相关遗存等的保存状况、保存环境及保护管理状况;在此基础上由测绘部门测定长城资源的长度、位置等测量数据,并建立长城信息系统。通过长城资源调查,全面、准确地掌握了长城的规模、分布、构成、走向、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与管理现状等基础资料,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新发现。

在长城资源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国家文物局于2011年6月份启动长城认定工作。通过长城认定,将进一步明确各类长城相关遗迹作为长城遗产的重要属性,解决“什么是长城”这一关键问题,并将各类长城遗产纳入《长城保护条例》的保护范围。同时,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认定意见,将能够准确掌握辖区内的长城资源情况,依法落实《文物保护法》和《长城保护条例》确定的长城“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明确每一处长城遗产的保护管理责任,解决“谁来管理”的问题。

2012年5月,国家文物局完成长城认定的批复工作,共认定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3个县域内分布的春秋战国、秦汉、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辽、金、明等历代长城墙体10053段,壕堑1762段,单体建筑29507座,关堡2210座,相关设施189处,共计43721处长城遗产。调查认定的长城总长度21196.18千米。

苏州古典园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试点

在中国现有的30处世界文化遗产中,苏州古典园林的监测工作一直走在前列。经过多年探索和努力,建立起了一个体系较完善、功能科学的监测体系。建立了一套三级管理的分级管理体系。从苏州市世界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到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再到园林局下属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各古典园林管理处,形成了苏州市域范围内上下联动及时、协作处置有效管理体系。

为保障监测工作的有效实施,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于2008年出台了《苏州古典园林监测管理工作则(试行)》,并于2011年修订成为苏州市规范性文件,明确了各级各部门在遗产监测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报送、预警处理等相应职责,确保监测工作有章可循。同时,通过数年的摸索,研究制定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物、植物、陈设、游客量监测工作规程》和《预警指标值与预警(草案)》,以及相应的考核办法、监测工作例会制度、培训制度等切合实际需要的配套内容。制定了苏州古典园林监测工作总体方案,确定了监测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三个全方位”,即:全方位数据采集、全方位实时记录、全方位监测预警,围绕这个目标,制定了遗产监测远中期规劃和近期分步实施计劃。

在对苏州古典园林进行监测的过程中,注重科技提升。一是与有关大专院校合作,研究多种手段对遗产实施监测的方法,研究三维扫描仪在古典园林保护中的运用。二是与信息科技公司紧密合作,利用现代技术和先进的设计理念,自主开发世界遗产监测预警系统软件,研究出一套符合苏州古典园林特点的监测软件和监测指标、监测预警标准,力求监测手段科技化,监测数据科学化,监测结果时效化,为逐步实现从传统到数字化和现代化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从确保世界遗产原真性的目的出发,以“原法式、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为标准,结合遗产维修工程的实践,摸索苏州古典园林维修工程的监测方法,2007年编制《世界遗产维修课题大纲》,2008年实施耦园案例的“维修工程监测研究”;2010年完成以留园曲溪楼维修工程监测工作。四是加强对国际文件和动态的研究,2009年完成了国家文物局下达《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定期报告(2003~2008)》试点研究课题的任务,得到国家文物局充分肯定,认为具有在全国遗产地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2011年被确定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试点单位。

遗产监测工作的核心内容是监测信息,苏州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承担着信息维护及发布的信息中枢职能,一方面通过网络平台实时采集与发布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人工监测巡视、发布巡视报告、编辑监测预警信息专刊等工作弥补网络平台信息的不足;除此之外,还结合信息科技的发展,积极研究平台功能的提升,架构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网络,并对采集的信息数据进行科学分类研究,走出一条从全方位信息采集到以遗产价值影响因素重点梳理、从摸家底到抓关键,从图文并茂到三维测量的信息化建设之路,在实现遗产价值的全方位监测的同时也为各级各部门的管理评估工作提供了详实的信息;还为传统技艺流失、保护修复专业人才流失的可预见影响因素做好了必要的信息储备。

大足石刻:石质文物保护的示范工程

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典范。长期以来,大足石刻研究院先后完成各类文物保护项目20余项,在一定程度上使石刻病害得到有效遏制。在保护修复中,坚持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材质创新。如在大足宝顶山石刻观经变龛危岩抢险加固、地狱变相龛及合利塔防风化保护、九龙浴太子龛渗水治理等多项保护工程中所采用的一些技术措施均处于国内石质文物保护的领先水平。尤其是正在开展的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更是提高了大足石刻乃至全国石质文物保护的科研水平。

千手观音造像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1174~1252年)年间,造像集雕刻、贴金、彩绘等多种工艺手段于一身,病害极其复杂,多达34种,是一项集保护修复与研究于一体的大型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国内外文物保护工程中罕见。

2008年7月~2011年1月,针对千手观音保护修复复杂问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共同完成千手观音保存现状调查,岩石、彩绘和金箔的病害机理研究,雕刻岩体稳定性测试与评估研究,工艺调查研究,三维信息留取与虚拟修复效果研究,微环境监测,岩土体工程地质详细勘察,凝结水监测分析研究,修复材料研究,贴金层保护修复试验研究,修复试验,修复试验效果跟踪监测等12个子项的前期研究工作。

该工程涉及千手观音造像占崖面积88m2(展开面积约220m2)的830只手、272件法器、5尊雕像的石质、彩绘、金箔的34种复合病害,包括除尘、加固、补形、彩绘修复、贴金层修复等多项内容。2011年4月18日修复工程正式启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等业内技术人员组建20余人的主体修复团队,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总体修复方案》,科学、审慎、系统地推动修复工作。按“自上而下”的修复思路,将本体修复分“上、中、下”3层进行,2011年7月至今已完成上层约20m2(242只手、9只手臂及66件法器)单只手和法器修复方案编制、表层不稳定金箔层揭取及处理、揭金后现状评估、裸露基岩脱盐、彩绘加固回贴、风化石质加固和残缺石质补形,以及修复档案资料留存等工作,并及时对修复效果进行全面总结评估,为下层修复提供技术支撑。现已全面展开本体中层的修复工作。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兵马俑作文 篇4

我和爸爸把行李放到酒店,就迫不及待地乘车去到兵马俑的所在地。

我们首先进入一号坑,这一刻,秦始皇兵马俑的威严性征服了我的心,使我无比震撼。我呆呆地望向俑坑,只见在地下五米深的地方,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像真人大小,栩栩如生,姿态各异,雄伟强壮的武士,因为他们在土里被氧化,所以。身上的彩釉都脱落了,取而代之的是浑厚的古铜色。

离开一号坑,我们来到二号坑。二号坑里的兵马俑有的拿着长矛,有的没有武器,还有的单膝跪地,但个个昂首挺胸,气势宏大,英姿飒爽。

不知不觉,我们进入了三号坑,这里保存着出土最完整的兵马俑和青铜兵器,坑内出土的弩机、箭头等,依然刀锋锐利,闪闪发光。

世界文化遗产兵马俑作文 篇5

秦始皇兵马俑是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在1974年7月15日,省文物局派出了秦佣考古队开赴发掘现场,随后,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的师生也前来支援。经过很长时间,他们在965平方米试掘方内清理出真人真马相仿的陶俑500余件,陶马24匹,木质战车6乘和大批青铜兵器、车马器。又在1978年,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后:“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不看秦俑,不能算来过中国。

兵马俑一共分为4个坑,为1号坑,2号坑,3号坑,4号坑。一号坑最大,一号坑呈长方形,是一个以战车和步相间的主力军阵。1978年开放,长210米,宽62米,距原地表4。5米——6。5米,面积14260平方米。二号坑在一号坑北侧,平面略呈曲形1976年发现,位于一号坑北侧约20米处,是秦俑坑中的精华,2号坑的发现揭开了古代军阵之谜。3号坑同2号坑一样,一,二兵马俑坑之后,1976年5月11日,又在1号坑西端北侧25米处,钻探发现了一个陪葬坑,根据发现的先后,编号为3号坑。4号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兵马俑的种类有很多,比如:”有那不畏危险的军士俑,有那魁梧的立射俑,也有那跪在地下的跪射俑。“但我最喜欢的是那普通的武士俑,因为他最勇敢,我非常喜欢他。

世界文化遗产兵马俑作文 篇6

兵马俑,一个传世的名字。我站在一号坑的入口,抬眼,便是曾经浩瀚辉煌的大秦。兵俑,凝重、森严,肃然起敬。士兵的戈矛剑戟,寒光熠熠。没有花哨的图案,扭曲的纹路,只看到剑柄上的精致。移步来到二号坑,是最为宏伟的骑兵、战车和步兵。

首先是第一单元。长廊,伫着立式弩兵俑,阵心则是蹲跪式弩兵俑,立、跪起伏射击,弩张缓慢,却令敌人无法招架。

我转眼便看到了第二单元,细观这里的战车。四匹陶马整齐一排,身后拉着木轮的战车;车上,一字排列三个兵俑;车尾,是飘摇的战旗。中间的兵俑手拉马辔,另两个手持长柄兵器,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右手作按车状。发髻歪斜,眉目淡然,不知怎的,我总能看出他们嘴角的笑意,许是对大秦盛世的满足,却令我不寒而栗。骑兵佣的装束与其他不同,圆形小帽,紧袖、交领,紧口长裤,一双短靴,棱角分明。无披膊,无护甲,轻巧的战服,为敏捷的动作量身定做。

这样的阵型,使人想起赫赫功名的秦始皇,想起战场上,撕裂平静的压迫。只在一瞬间,猛虎的咆哮声扑面而来,持剑者刹那刺出的一剑,没有后势,没有变化,只是直直的一刺,却直击心跳。转而,空气又从脖颈上钻过,双眼染满鲜血,持剑者无一丝停留,骑在马背上,挥舞着利剑,掠向下一个目标……

人,如蝼蚁。

待游客少了,我终于离近了些。看清了战马的马背,流畅的线条,生动的造型。朱红的马,粉红的人脸。在那个时代,我们从塑造神,变成了塑造人。世界上最伟大的陶艺、青铜艺,不是对神的崇敬,而是对人。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第一次,出现了对人的塑造。尽管,这或许充满了杀戮。

人们说,兵马俑是秦始皇的辉煌,残暴,穷奢极欲。但兵马俑更是他对于事死如生的影响和诠释。兵马俑的出现,源于人们对来生的向往。死后的极乐,来世的重逢,生前的一切灿烂,都被推向坟墓。带着这些功名,去往更美好的世界。兵马俑有五十六平方公里,这是秦始皇对于死亡,最后的争取,也是无数拼死战场的战士,对于自己热爱的国家、君王,最后的守护。

世界文化遗产兵马俑作文 篇7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世界文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范畴,世界文化遗产全称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目前我国有23项文化遗产,4项双重遗产,其中与佛教文化相关的共有十项:拉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龙门石窟、青城山与都江堰、泰山、武夷山、峨眉山和乐山大佛、云冈石窟、大足石刻、庐山国家公园、莫高窟。

宗教旅游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细化到佛教文化旅游的研究较少,尤其在理论性研究方面不足。目前学术界有关世界文化遗产旅游方面的研究侧重点主要有遗产开发与保护研究,旅游者管理研究,世界文化遗产教育、传播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等方面的研究,此外,学术界把研究的焦点放在了佛教景区个案研究及佛教文化现象方面的研究,在个案选取时,多选择未成熟的佛教景区研究其开发走向,缺乏细化到与国际接轨的世界佛教文化遗产地的专门性,系统性的研究。目前受诸多方面的影响前往世界佛教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者已成规模,但旅游者普遍反应主要以观光游览为主,在加上简单的烧香祈福活动,不能充分体验世界佛教遗产地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世界佛教文化遗产内涵及分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出的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范畴主要包括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更多侧重于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佛教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包括在此范围之内,对相关方面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一)世界佛教文化遗产的内涵:

可以从文化角度出发,定义佛教文化。目前有关文化的定义,学者们从不同学科角度,对文化给出了较多种定义。从广义角度来看,文化是指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因此,佛教文化则是指人类通过发挥主动能动性创造的一切佛教物质文明和非物质文明的综合。

世界佛教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离开常住地去往有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世界遗产地进行短暂的佛教文化体验的经历。同比佛教旅游的概念,世界佛教文化旅游是细分化了的旅游形式,是一种升级换代了的专项旅游活动。

(二)分类:

1、有关文化的分类:

按照文化结构层次划分文化的类型,有以下几种方法:两分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分法: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按照文化由表及里的划分方式,可分为意识文化层、行为文化层、直接物质表现文化层、间接环境氛围文化层。

2、有关世界佛教文化遗产的分类:

(1)依据文化两分法,可把世界佛教文化遗产分为世界佛教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佛教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佛教建筑、佛教名山、佛教艺术品、雕塑、壁画、帛画等。佛教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佛教节日、佛教仪式、佛教忌讳、佛教语言体系、佛教音乐等。

(2)依据对文化由表及里的分类方式,世界佛教文化遗产也可以分为:世界佛教意识文化层:教义、伦理价值观等。比如《金刚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楞严经》等。

世界佛教行为文化层:佛教节事活动,如弥勒佛圣诞、释迦摩尼出家日、观音菩萨成道日等;佛教仪式如诵经修法、各种法事、三皈五戒等;佛教生活起居习惯,如吃斋、过午不食;佛教禁忌,如皈依持戒、饮食禁忌、着装修饰禁忌等;佛教语言体系,如阿弥陀佛、善哉善哉等。

世界佛教直接表现文化层:佛教建筑、佛教艺术。比如寺庙建筑、佛塔建筑、佛教绘画、雕塑、音乐、文学、舞蹈等。

世界佛教间接环境氛围文化层:佛教名山。比如峨眉山、武夷山、庐山。

三、世界佛教文化遗产对旅游者体验的价值

世界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属于专项旅游文化产品,通过旅游者体验,对旅游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一)获取佛教文化知识的价值。

佛教由古印度传入中国,开始于公元纪元前后,南北朝时期发展状大,唐朝进入鼎峰时期。佛教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主要有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三大派系构成。佛教文化涉及哲学思辨、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又因其思想意识、伦理规范,生活习俗及价值理念等区别于世俗核心价值观念,具有独特性。另外,三个派系之间各方面表现形式的差别较大,带有较强的神秘色彩,对旅游者出游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激发了旅游者前往异地亲自感受认识佛教文化知识的动机。

伴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升,旅游者已经不能满足于停留在对世界佛教文化遗产地,单纯的快餐式、走马观花式的观光型旅游,逐步希望能过度到对佛教文化深度体验的旅游方式,如导游讲解方面,不满足于浅显的佛教文化小故事的讲解,期待能结合日常生活、工作来讲解,佛教教义、佛教价值体系、佛教中蕴含的深邃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等。此外,旅游者喜欢通过积极地参与佛教活动,深度感悟佛教文化知识,如放生活动,祈福活动、佛教节日活动参与等。

(二)养生价值。

伴随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都市人出现了作息时间不规律,如养成了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的习惯;饮食不规律,如早上不进食晚上暴食、高脂肪高能量摄入不节制等。由此导致都市人肥胖、高血压、高血脂、胃病、神经衰弱等现代都市病频发。而佛教文化规律的作息时间,素食主义以及注重静坐修禅等养生文化,使得进入世界佛教文化遗产地的大批旅游者,自然会受到佛教养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反思自己情况,合理调节作息时间及饮食习惯,进行修生养性,逐步构建起良好的生活习惯,将有助于其身心健康。

(三)释放压力、平和心态的价值。

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都市人生活的压力变大,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释放压力。当旅游者进入世界佛教文化遗产地后,可从佛教意识文化层、行为文化层、直接表现文化层、间接环境氛围文化层,由表及里逐步深入体验佛教文化所蕴含的良好的价值观,如佛教文化核心价值观中的众生平等、普度众生、“四谛”的观念,实际上反应了佛教提倡人人平等的思想,主张男女老少之间应互相关爱,一视同仁,敬畏生命、慈悲为怀,平等博爱、宽容大度。通过这些佛教善文化对旅游者的积极影响,有助于旅游者通过自我反思,得到心理抚慰,调试不平衡的心理状态,积极摆脱旅游者因生活和工作的不顺带来的烦恼和压力,有助于旅游者形成良好的心态,与他人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提升道德伦理水平,陶冶情操的价值。

佛教文化中的“戒律文化”,以及佛教文化“普度众生、因果报应、六度、四摄”等核心思想,都体现了度人利他,与人为善,惩恶扬善的观念,具有较高的伦理价值,旅游者通过旅游体验,潜移默化地接受佛教善文化对其的熏陶和感染,有助于规范其平时言行举止,提升其道德伦理水平。

佛教文化通过不同表现形式表达其独具魅力的审美价值,旅游者深入世界佛教文化遗产地,将会完全沉浸于佛教氛围的庄严肃穆中,佛教文化的形式美,如佛像之美、寺庙建筑精巧之美,佛教名山的自然美,如青城山之幽、泰山之雄、峨眉山之秀、庐山之奇,佛教文化倡导的人性美,如人性的宽容、慈悲、舍己为人等,种种美学价值在佛教文化中得到充分展示,撞击人们的情感世界,使世俗中的旅游者身心得到超脱,心灵受到了洗礼,沉浸于神圣空灵的情感世界中,进入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四、结论

世界海洋文化遗产巡展 篇8

圣基尔达岛位于苏格兰的刘易斯岛外海,属于赫布里底群岛的外围,是一个火山密布的群岛。圣基尔达岛由4座岛屿——赫塔岛、丹村岛、索厄岛、博雷岛和3座海礁组成,面积约8.53平方千米,该群岛位于大西洋大陆架上,在尤伊斯特西北部64千米处,距离大陆160千米。这里属于凉爽的大西洋气候,湿度很大,风力很强,而且火山爆发和冰川侵蚀形成了岛上起伏的丘陵山脉和延绵的悬崖峭壁。这里有欧洲最高的悬崖,高达430米,有英国岛屿中最高的岩石,阿明岩高达191米,利岩高达165米。1986年,圣基尔达岛由于其自然特色和野生动物被首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今,这里又被列为文化遗产地,成为一项综合性遗产。

圣基尔达岛有着很高的考古价值,岛上还有一些青铜时代的遗迹。这里保留着人类在赫布里底群岛的极端条件下生活两千多年的证据——人类生活遗迹,包括建筑结构、农田系统和传统的高地石屋。经考证,巴伊村落和莫尔河谷的人文文化大约持续了2 000年。18世纪时这里已经有近200人居住,还饲养了大约近2 000只羊。公元1836年和公元1865年,人类还成功地建造了两个定居点。这些居民以海鸟为食物,同时饲养绵羊并种植少量谷物。但这个位于北大西洋的孤独小岛四周海水变化无常,终年受到强劲的海风侵蚀。1930年,在圣基尔达岛上与严酷的自然苦苦抗争,挣扎着延存下来的村民,终因毁灭性的传染病肆虐以及岛外环境的吸引,在当年8月29日,全岛仅存的36名居民带着他们的牲畜一起乘船迁至苏格兰主岛。至此,一种存在了千年的生活方式随之消逝。

现在,登上圣基尔达岛也非易事。因其周边风大浪高,所以每次登岛需要在外赫布里底群岛等待多日才有船出海,而且要在风浪中行驶近3个小时,圣基尔达岛才会出现在雾色笼罩的海面上。岛上散落着十余座已经荒芜破败的石舍和几百个储物石室,这些残存的遗迹已成为野羊与海鸟的巢穴,人类反而成为外来的访客。人类文明的消失为一些稀有的物种和濒临灭绝的鸟类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地。岛上陡峭的山坡随处可见野羊悠然漫步,而那些嶙峋的峭壁和海礁则栖息着数十万只各类海鸟。而且岛上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塘鹅群——约6万对塘鹅在这座海岛及附近的海礁上繁衍生息。

目前,圣基尔达岛的维护经费来自国家拨款和非政府组织“圣基尔达俱乐部”的捐款。苏格兰国家信托基金会的考古及科研人员在每年四至十月来到岛上,守望着这处被遗弃的文明。

小贴士

很多濒临灭绝的鸟类都把圣基尔达群岛作为它们的栖息地,尤其是海鹦和塘鹅。

海鹦,别名善知鸟,属于海雀科,主要生活在挪威北部的沿海地区。海鹦靠捕食海洋鱼类为生,生存本领极强。它们喜欢群居,把巢穴筑在沿海岛屿的悬崖峭壁上的石缝沟中或洞穴里。

塘鹅,鹈形目鹈鹕科鹈鹕属的7或8种水禽的统称,拥有大而具有弹性的喉囊,主要栖息于全世界许多地区的湖泊、河流和海滨。某些种的体长可达180厘米,翅展可达3米,体重可达13千克,是现存鸟类中个体较大的。

世界文化遗产兵马俑作文 篇9

众所周知,中国有许多世界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古代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我们应当好好珍惜。今天我就给大家好好介绍一下“秦兵马俑”。

这得先从嬴政说起。嬴政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就是秦始皇。大家对他褒贬不一,“贬”的`居多。但不可否认他确实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如统一文字、钱币、度量衡、修建长城等等。公元前243年,年仅13岁的嬴政登基王位,自称“始皇帝”,至50岁去世。他的陪葬品中就有许多兵马俑。

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先后吸引了伊丽莎白女王、克林顿和比利时国王前来参观。他为何那样有魅力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兵马俑,从1974年发现并开始发掘,到90年代初停止发掘。共发现兵马俑8000个以上,尺寸和真人差不多。除此之外,还出土了4万余件兵器,大都是秦军征战时用的“真家伙”,有矛、戈、铍等。

有两个要点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一是被压弯的青铜剑。1974年,在挖掘过程中,考古人员找到了一把长94厘米,被一座150公斤的高级官俑压弯了45度的青铜剑。然而,把它拔出来时,剑居然自动弹回了。更令人叫绝的是,历经20xx年,它依然寒光闪闪。原来它涂了10-15微米厚的含铬的防氧化物质。

二是消失的颜色。兵马俑刚出土时是都有颜色的。红的、绿的、黄的……色彩各异。但是他们都在几分钟之内褪色了,变成了现在的灰黑色。至于为什么?卖个关子,请大家自己找一找答案哦。

还有很多很多关于秦兵马俑的未解之谜。

为什么所有的兵马俑都没有戴头盔?为什么青铜剑上会有铬盐这一物质?要知道,铬盐是20世纪美国和pn德国的发明专利,而且只能防锈60年左右,那么20xx年前的中国怎么就有了呢?而且还实现了20xx年不生锈!为什么兵马俑会有紫色衣服?那种紫色颜料至今都没有从任何自然物里找到过,只是20世纪,用高科技仪器提取出来了,20xx年前的秦国是怎么得到的呢?为什么94公分的青铜剑却不断?剑是铜和锡烧制而成的,一般65公分以上就很容易断了,而这把长剑居然完好无损,古人又有什么更先进的方法呢?

上一篇:化学实验室危险化学品自查报告下一篇:我和爸爸一起看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