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的发展

2024-06-06

铜仁市的发展(精选8篇)

铜仁市的发展 篇1

自1979年设立铜仁地区行政公署以来,我市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一、1979—2000年:工业体系和城镇体系逐步形成阶段,工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两张皮”

1979年1月撤销铜仁地区革命委员会正式设立铜仁地区行政公署,作为贵州省人民政府行政派出机关的现行建制。1979—2000年期间,全区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先后提出了“吃饭靠两杂、用钱靠两烟”、“开发上山,开放出山”的发展战略。1986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铜仁地区调研时指出:“从大的经济结构上讲,有个调整过程,这个调整过程,主要是提高我们工业在整个经济领域中的比例。”为了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的指示精神,全区把发展工业逐步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在编制全区“七五”计划(1986—1990)时,地委、行署提出了“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把食品工业以及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的发展放在重要地位”,工业保持了适度增长。“八五”计划(1991—1995)、“九五”计划(1995—2000)时期,确立了“以农促工,系列开发”的发展路子,积极发展以化肥为主的支农工业,大力发展以本地优势资源为主要原料的卷烟、造纸、皮革、医药等轻工业,优先发展以电力为中心的电煤结合的能源工业,稳步发展与电力生产相适应的锰、水泥、化工 1 等原材料工业,工业规模进一步扩大、门类增多,逐步形成了卷烟、白酒、电力、建材、冶金和以锰为主的原材料等支柱工业产业,尤其是1999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大龙开发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开创了铜仁工业发展的新纪元,为工业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城镇建设方面,1983年9月撤销玉屏县,设立玉屏侗族自治县;1986年10月撤销沿河县,设立沿河土家族自治县;1986年12月撤销印江县,设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7年8月撒销铜仁县,设立铜仁市(县级)。自此,全区辖思南、石阡、江口、德江4个县和松桃苗族、玉屏侗族、沿河土家族、印江土家族苗族4个自治县以及铜仁市和万山特区。到1991年7月,全区10个县(市、特区)城市总体规划先后获得省政府批准,并分别制定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规定,县级城市供水、道路、绿化、亮化及市场等配套设施逐步得到改善。1996—2000年期间,全区旧城改造步伐加快,新区建设不断拓展,重点集镇建设力度加大,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城镇体系。

这一阶段,工业产值从1979年的1.57亿元增长到2000年的19.29亿元,增长了12.29倍;城镇化率从1985年7%提高到2000年的17%。但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不强,工业发展没有建立起规划统筹的体制机制,工业布局较为散、乱,且工业规模小、结构单

一、经营方式粗放、效益不高;城镇功能不完善,承载能力不强,农村居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不快。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能力弱,城镇化对工业化的支撑作用不大,形 2 成了工业化与城镇化“两张皮”现象。

二、2001—2005年: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为铜仁谋求大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经过全区上下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进一步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臵来抓,地委、行署通过认真调研、讨论,提出了“三个重点,三个带动”(强农稳区、兴工富区、旅游活区;招商引资带动、城镇经济带动、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在工业发展方面,全区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高度重视投资环境建设,大力推进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通过“一手抓国在企业改革,一手抓新上工业企业发展”,冶金、化工、建材和特色食品等工业发展加快,在工业布局上形成了大龙开发区为主体,玉屏三家桥工业园、铜仁市灯塔工业园,万山高楼坪工业园、松桃城北工业园建设初具规模的格局,到2005年未,工业总产值达到68.18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8.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业值达到56.13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1.3%,一、二、三产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3.9%、29.4%和12.7%,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56.9:12.9:30.2调整到2005年的42:24.8:33.2,二、三产占GDP的比重超过一产,二产比重增加了11.9个百分点。2005年全区城镇化水平达到23%。在城镇化发展方面,地委、行署连续五年召开了全区城镇建设会议,3 一年一个主题,研究解决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城镇建设,城镇规模日益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镇功能日趋完善,城镇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城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文明卫生创建取得明显成效,到2005年底全区城镇化水平达到23%。

这一阶段,以冶金、化工、建材等产业为主体的高载能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实现了铜仁工业的实破性发展和工业的原始积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一二三产业就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一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产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由于工业产业结构单一,高载能工业的就业容量不大,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形成了壁垒,使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未能形成良性互动,城乡二元结构仍为突出。

三、2006—至今: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发展起步阶段,产城一体稳步推进

地委、行署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调整变化,地委、行署审时度势的提出了构建“两带两圈”(玉铜松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带、乌江特色产业经济带、铜仁城市经济圈、梵净山文化旅游经济圈)产业体系,推进“六个新跨越”(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工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创新型城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先后编制了玉铜松循环 4 经济工业产业带规划、铜仁城市经济圈规划。通过规划引领,工业集聚区建设力度加大,启动了玉铜松工业循环经济带和各县工业集聚区开发建设,为产业集群发展搭建了平台,到2011年工业集聚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区总量的90%以上。工业经济总量扩大,2011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74.0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22.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按2000万口径统计)实现总产值217.24亿元,其中:实现轻工业产值29.1亿元;实现重工业产值188.1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7.52亿元,同比增长21.6%,其中:实现轻工业增加值9亿元,增长25.7%;实现重工业增加值38.52亿元,增长20.7%。三次产业的结构由上年的32.3:26.3:41.4变为28.93:27.93:43.14,第一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继续上升,第二、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份额达71.0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到2011年达到185户,能源、冶金、建材等重点产业实现较快发展,全区电力装机达到300万千瓦、金属锰及二氧化锰产能达到30万吨、水泥产能达到700万吨,工业实力增强,循环经济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城市规划工作力度加大,完成了铜仁市第四轮和9个县城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全区城市控制性规划平均覆盖率达到60%;围绕打造黔东80—100万人口的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编制完成了铜仁城市经济圈发展规划。完成了“撤地建市”工作,为中心城市快速扩张创造了条件。大兴新区和川硐教育园区建设扎实推进;以新区为主、兼顾老区,加强 5 了各县城市道路、供水、污水与垃圾处理、供电、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文化、体育等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位逐步提升。启动了铜仁、江口、印江、松桃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创建工作,强化了城市公共服务职能,城市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城镇经济较快发展,城镇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2011年全区城镇化率达到32.1%,比2005年提高9.1个百分点。

铜仁市的发展 篇2

关键词:转型升级,工业,农业,物流业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 刻不容缓。国际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 谁动作快, 谁就能抢占先机, 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 谁就会丢失机会, 被别人甩在后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考察广东省工作时的这段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极端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习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对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必须坚守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两条底线的要求, 这对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的我市来说, 既是要求, 更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路径。

1 我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紧迫性

党的十八大在深入研判国际、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基础上, 提出了把推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经济发展要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 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 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 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互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对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总体部署和省委要求, 我市的经济发展差距很大, 任务很重。2020年全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美元, 农村人均纯收入要达1000美元。比较而言, 2014年我市的经济发展情况是地方生产总值645亿元, 财政总收入104.4亿元, 三次产业25.3:29.0:45.7, 农民人均纯收入5397元,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8366元, 与同步小康的标准差距很大。

我市的经济增长整体来看, 发展方式较为粗放, 产业低端, 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形势较为严峻。从经济内部构成来看, 总量小, 质量不高。我市两烟、锰汞加工、冶金、石材等主导产业属于传统资源型高载能产业, 对资源的依赖性强且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强。同时, 产业链条短, 附加值低且聚合度不高;从产业园区看, 园区的建设等级不高, 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仍然不够健全, 没有国家级的产业园区, 在承接东部产业方面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不够强;引进入驻的企业数量不多, 大项目少, 引进的项目特色不突出, 科技含量比较低等等。

2 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利因素

(一) 经济发展的平台更加完善。产业园区化发展是我国很多发达地方的成功经验总结。从2011年省委实施工业强省以来, 我市抓住机遇在全部8县2区设立了至少一个以上的产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目前, 全市共有10个产业园区已经达到省级产业园区的标准, 其中大龙开发区正在全力争取升级为国家级产业园区。随着产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 对各类产业项目的引进入园与过去相比有了极大地改观, 这为有力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提高了更加坚实的平台。

(二) 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针对我市工业、农业等经济总量小, 企业少、规模小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我市提出了"两区一走廊"经济发展战略。工业发展上突出"聚"的思维, 将我市最适合工业发展和工业发展基础最好的玉屏县、碧江区和松桃县设计为黔东工业集聚区, 由黔东工业集聚区管委会统一安排、调度和管理, 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为壮大经济总量规模, 集聚配套企业延展产业链条和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等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农业发展上构建乌江经济走廊, 抓住用活"乌江特色"文章。目前贵州省被纳入国家层面长江经济带建设, 乌江是铜仁市搭乘长江经济带这列国家经济发展快车的契机, 做活"乌江水经济"可能是铜仁未来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兼得的最佳途径。一方面可以借助于长江经济带把铜仁的特色品牌树起来。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于长江旅游品牌效应极化桃园铜仁乌江旅游。

(三) 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在不断优化。特别是去年以来杭瑞高速铜仁端和思剑高速的正式贯通以及贵州省"678"网高速公路松铜高速的快速建设等, 长期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正在发生着变化。交通格局的改变对我市的"轮子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催化作用, 市委正在积极研究和部署如何发展我市的"轮子经济"。可以预见, 随着我市"道口经济、临空经济和码头经济"等"轮子经济"的先期发展, 必将对整个铜仁市经济的后发赶超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 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考

(一)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 壮大规模、凸显特色、集约发展, 促进农业生产高效特色发展。调整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向现代转型, 以土地流转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抓手, 推进农业经营市场化、标准化建设。

(1) 全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提升农业发展的现代性手段。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发展的方向, 必须在建设规模, 体量和科技要求等方面作示范, 为我市农业转型发展提供借鉴和发挥导向作用。

(2) 全力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实现农业经营的现代化。土地流转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动传统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主抓手。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连片为规模化生产提供可能, 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产品更好打开出路, 增强市场竞争力提供可能。因此, 要进一步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特别是队市场前景好和特色优势的农业项目政府要加强引导和服务, 把土地流转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举办统筹协调推进。同时, 要大力实施农旅融合战略, 把现代农业园区按照旅游景区的标准进行规划与建设, 按照星级景区标准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园。

(3) 发挥工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要积极研究和推广立体高效农业、生物质能多层次利用和多能互补等技术, 突出工业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提升引领作用, 发展种植-加工-销售-物流的多产业链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比如, 以玉醇酒、梵净山酒、颐年春、乌江酒、天麻保健酒厂和苦荞酒等白酒生产企业为主体, 加大我市白酒加工企业技改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 可以考虑在在思南县和碧江区大兴工业园区建设2个大型加工企业, 促进循环加工产业化, 促进农业和工业的有机结合, 互促发展。

(二) 大力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构建符合我市实际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建设, 树立集聚、循环和特色的工业发展思路, 努力推进全市工业实现"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

(1) 资源型锰、汞、钡等传统能矿工业要按照煤电锰、煤电铝、煤电纺、煤电合金"四个一体化"思路, 逐步改变依赖能矿发展工业的老思路, 加大技改、新产品研发力度, 提高资源性矿产品的精深加工和产业链条延展。同时, 要大力引进战略资本, 推进规模企业的重组和兼并步伐。

(2) 轻工业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 突出区域特色, 下大力气做大农特产品的生产规模, 提升加工技术和品牌塑造, 不断增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要坚持把白酒、两烟、茶叶、特色食品、民族医药和生态畜牧业等做成我市特色轻工业的五张名片。

(3) 加快页岩气、钾资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页岩气的开发已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家正加大对页岩气勘探开发等方面的财政扶持力度。我市页岩气的储量比较丰富, 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较大的比重, 因此要积极加强页岩气研发 (实验) 中心和其他研发平台的建设, 抓紧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攻关。争取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 启动建立页岩气示范区, 等等。

(4) 要集中力量抓好黔东工业集聚区的建设。黔东工业集聚区是我市工业实现突破性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我市工业发展能否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黔东工业集聚区的运作, 当前来看, 要着力把大龙经济开发区和大兴高新区打造成为该区域工业经济带发展的两个极核, 成为工业向高端提升的突破口, 在工业集聚集群发展方面和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一体化发展等方面为全市其他产业园区的发展探索出有效的经验并作出示范带动。

(三) 大力发展旅游和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

(1) 现代物流业。现代经济发展表明, 大交通带来必然大物流。随着我市杭瑞、思剑和铜大等高速路的开通, 我市交通大格局正在形成, 必将促进物流业的大发展。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一是在空间布局上要重点布局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物流中心。东部物流区以碧江区为核心, 作为全市的物流核心区, 服务东部区县的生产和流通;西部物流区以德江县为核心, 作为全市西部物流核心区, 服务西部区县的生产和流通。中部, 推进印江、江口、松桃三县组团, 服务梵净山旅游工艺品业。二是在物流园区建设上要重点建设:铜仁综合物流园区、大龙物流园区、德江县城北现代综合物流园区、思南物流园区等四大物流园区, 作为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核心和抓手。在物流企业建设上, 要逐步推进物流企业的整合力度, 尽快形成几家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 推进我市物流业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型发展, 适应大交通、大流通的发展形势。

(2) 文化旅游业。生态是铜仁的第一资源, 也是未来铜仁的最大比较优势。必须要坚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 相互提升。首先, 坚持梵净山旅游龙头的战略定位, 发挥其辐射带动全市旅游的作用。继续深化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等四类旅游主要形态的发展。其次, 按照农旅一体化、园区景区化的理念, 大力促进工旅融合、农旅融合, 升级我市现代旅游发展。再次, 积极从我市交通格局的变化中挖掘旅游业发展潜在机遇和有利条件, 加快打造以生态茶园、连片竹林、特色果林、特色养殖和森林公园为主的梵净山环线休闲观光农业带, 启动梵净山环线高速路沿线观光开发。最后, 着力完善全市"快进慢游"旅游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张鹏.发展平台经济助推转型升级[J].宏观经济理, 2014 (7) .

[2]吴晓军.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健康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 2014 (27) .

[3]龙小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J].党政干部论坛, 2014 (9) .

铜仁市的发展 篇3

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积极探索和发展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是贵州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实现后发赶超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铜仁市的经济发展正处于高速增长、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实现政府的“六个跨越”、促进“四化”同步需要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则需要人才和智力的支持,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区域性,决定了它在铜仁市经济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何让铜仁市职业教育更好的适应铜仁经济发展,从而推动铜仁市经济和高职教育互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铜仁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铜仁市川硐教育园区毗邻大兴工业园区,三所高等院校分别为应用型本科的铜仁学院、国家骨干职业院校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同时还有初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形成了办学层次分明、专业结构完善的教育园区,为铜仁市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该教育园区是铜仁市的创新园,给铜仁市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供工业生产的效率,增加生产效益;教育园区是铜仁市的动力源,培养的毕业生给工业园区的各类人才增添新的血液、新的活力,大大改观了工业园区对人才的需求现状;教育园区是铜仁市的人才孵化器,特别是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和市内企业紧密结合,通过产学研的良好结合,使毕业生能够和岗位无缝对接,为企业培养出大量的管理人才和一线员工。

通过调研发现,当前铜仁市企业的人才资源不足,员工素质达不到企业发展的需要。不管科技高、附加值高的企业还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都表现出对人才的渴求,现有管理人员、一线人员满足不了企业的发展需求,人才问题成了铜仁市工业的老大难问题。而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是铜仁市工业的教育支撑平台,建设有铜仁市唯一博士后流动站,贵州三个国家级工程中心的其中一个落户铜仁职院,也有贵州省省级人才基地,这些都为职院和企业、工业园区的共融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支持。同时,铜仁职院的办学独具特色,成立了铜仁市职业教育集团,通过集团式办学,重点发展各自办学专业特色,达到专而精,同时高职引领中职,促进各区县中职学校共融发展,支撑地方区县经济发展,进而辐射各地社会发展。

二、铜仁市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毕业学生外出大于留铜。当前,铜仁市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中高职学校发展迅速。但是毕业生就业地点选择多在沿海城市,真正留在本地的毕业生只有汽车维修等少数专业,计算机、服装、数控等专业学生大多涌进沿海发达城市,职业院校没有很好的服务当地企业,没有和产业园区的企业形成良好互动。

校企合作形式大于实质。职业教育和地方企业联系紧密度不够,当前校企合作情况一般,没能充分调动双方合作的积极性,缺少一个能够协调双方利益的双赢机制。使数以万计的农民子弟通过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走出大山,成为发达地区产业技术工人。因此,职业教育如何主动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强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持和人力支持,值得学校和政府深思。

三、职业教育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一是地方企业对职校毕业生吸引力不足。发达地区优越的生活工作环境、大规模现代化的工厂企业、相对优厚的工资待遇等对山区孩子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铜仁市企业规模较小、产业结构单一、工人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偏低、工作环境相对较差,所以大多数职校毕业生不愿意在本地就业。二是职业教育与地方人才市场需求对接不够。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人才规格质量等还不能完全适应地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三是地方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有待激发。西边县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激发调动企业参与职校合作的激励措施不力,企业主动与职校合作的意识较欠缺。

尽管目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状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整体上看,仍存在着基础薄弱、政府投入不足、硬件条件不足的难题。铜仁市的职业教育处于初级阶段,缺乏长效的、校企共同主导的合作体制机制,特別是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上还缺乏突破和创新,学校和工业园区合作的环境还没有真正形成,突出地表现为:

认识程度不够高 。政府、职业学校和企业各方在校企合作的认识上还局限于教育内部,表现为:参与校企合作的政府是以教育部门为主,由教育部门单方面推动校企合作,带动和引导其它部门参与;企业不属于教育内部成员,校企合作不是企业应有的责任,它会在利益的“标尺”下决定其是否参与校企合作。

管理体制不完善。现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管理体制还存在着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和职能分割等问题:一是教育部门、人事部门和行业部门之间的不协调,教育部门、人事部门和行业部门各自分管职权范围内的职业院校,各部门各自设立一套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二是职业教育主管的教育部门与财政部门等其它相关行政部门之间的不协调,在职业教育经费、学校基建、校企合作规划及实施中过度的管理细分削弱了管理主体的作用。

合作机制未建立。从目前的校企合作总体情况来看,合作是以职业学校主导、以情感联络为主的浅层次合作。如何建立校企共同主导的运行机制才是校企合作的目的所在,从“参与 ”到“共同主导”还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监管部门低效率。通过对铜仁市的职业学校进行调研发现,铜仁市没有任何政府文件、准则规范校企合作,也没有成立独立的管理部门对校企合作的双方进行指导和约束。现有的职业教育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行业的管理职能,并对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约束力不强,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教育主管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劳动主管部门的联系不多,学校、企业、市场之间信息不畅都影响了行业在职业教育中应有功能的发挥。

四、建立有效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互动模式

如何促进职业教育在铜仁市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要求必须建立一个与技能型人力资本专用化相适应的较为科学的、完善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发展政校企深度合作。结合当前贵州省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发展机遇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实施,职业教育更应该顺应时代要求,遵循现代职业教育规律。一方面,在校企合作办学培养人才的基础上,要积极引入政府有关部门行业的参与合作。另一方面,职业学校不仅要培养出通晓市场开拓、企业管理、产品营销、品牌建设等经营管理人才,还要培养出适应地方建设、发展规划、产业培育、招商引资等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政务管理人才。

大力扶持职业教育。在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资金投入的同时,更要要出台专门的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学科专业设置、办学条件保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引导双师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培训、到政府企事业单位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训指导能力,结合区域经济和市场需求,制定优惠政策,聘请政府企事业单位中能力强、素质高、经验丰富且善传授的成功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来校任教,实现教师和“师傅”的双向优势互补。

铜仁市的发展 篇4

——以铜仁市为例

皮坤乾

(铜仁学院 社会发展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摘要:地处黔湘渝交汇处的铜仁市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落后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存在着积累少、来源渠道单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村级集体资产流失严重,缺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人才和配套政策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基层干部群众对发展集体经济认识不足、能力不强,制度建设缺位、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措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资源禀赋条件差,各级财政“输血”能力严重不足等;要发展好铜仁市村级集体经济,必须切实清除认识障碍、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和“带头人”队伍建设、完善政策制度、盘活集体资产、探索总结有效发展模式、加强“示范点”创建、加大帮扶指导力度等。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原因分析;对策建议

Countermeasures Analysis on Village-Level Collective Economy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Guizhou

-Tongren City As An Example

Pi Kunqian(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Tongren University)

Abstract:Tongren city located in interchange between Guizhou , Hunan and Chongqin is typical poor ethnic minority areas.Village-level collective economy exists many problems, including less accumulation, single channel of sources , un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serious erosion of village collective assets, lack of economic management talents to develop village-level collective economy and supporting policies and other issues;The main reason lies in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and not strong ability for the grass-roots cadres and masses to develop village-level collective economy , absence of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lack of effective supervision mechanism and measures, poor resources endowment condition, and woefully inadequate “blood transfusion” ability from various levels finances, etc.To develop village-level collective economy in Tongren city well must clear understanding disorders practically,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construc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and “leaders”, and perfect policy systems, and revitalize collective assets, and summarize effective development mode, and strengthen “demonstration place” creation, and intensify support guidance, etc.KeyWords:Ethnic Minority Areas;Village-level Collective Economy;Cause Analysis;Countermeasures Advice

作者简介:皮坤乾(1969—),男,贵州思南人,土家族,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专项任务项目《武陵山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问题研究》(项目编号:JD2014231)的阶段性成果。

地处黔湘渝三省市交汇处的铜仁市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0.45%,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落后地区。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非常迟缓。在新形势下,把握好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切实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已成为铜仁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

一、铜仁市村级集体经济的现状分析

1、典型的“空壳村”多,集体经济积累少

铜仁市绝大部分行政村集体土地、山林早已承包到户,村级集体固定资产大多变卖或因年久破败而难以盘活利用,缺乏发展集体经济的资源和基本条件。即使是那些有资源优势的行政村,也只顾眼前利益,没有考虑市场经济特性,将归属集体所有的少数山林、土地、石场等采取一次性承包二十年、三十年的形式出让使用权,一次性收取承包费,在短期内过度开支而无应有积累,极大地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3年全市2746个行政村中,没有任何集体经济收入的行政村有2218个,占到总数的80.75%。其中江口县92个行政村中,就有90个无任何集体经济收入。

2、村级集体经济来源渠道单一,收入稳定性和持续性差

铜仁市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绝大多数是将集体资产通过租赁、发包的方式交由他人经营,按合同约定收取租金、承包费等,经营性收入较少。如玉屏自治县2013年8个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村,均为发包土地、鱼塘转包、林地转让、门面出租等租赁性收入。由于缺乏经营性收入,自身造血功能严重不足,收入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差,有的村去年因土地、房屋租赁,有集体经济收入,今年没有租赁出去就成了“空壳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基本上是靠政府划拨的村级办公经费和上级帮扶单位给一点经费,来维持日常运转。

3、村级集体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

铜仁市现有村级集体经济中,以第一产业为主,且大多为提供初级农产品的养猪、养牛、养鸡、养鱼等养殖业和蔬菜、花卉等种植业;第二产业很少,多为砖瓦厂、加工厂等;第三产业占极小部分,大多是办停车场、店面、厂房等。

4、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缺乏经营管理人才 即便有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的行政村,若无盘活村级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人才,再有优势的资源和条件也会变得没有了优势。在铜仁市2746个行政村中,村干部整体素质较低,普遍存在着“有威望,文化低”、“有经济实力,无发展思路”的现象,很多村干部之所以能够任职是因为他在当地有一定的威望或是经济实力,但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及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村干部严重缺乏,即使是一些刚刚补充进去的大学生村官也限于能力和经验的不足,尽管有好的发展思路却难以落实到实际。

5、村级集体资产流失严重 在调研中发现,相当一部分村干部根本不懂得村级集体资产的管理规定,加之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意识不强,在处理集体资产时违反规定程序和组织纪律,不召开村“两委”会研究并提交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就擅自做主,甚至借机以权谋私,导致村级集体资产流失,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6、部分行政村债务较重

一方面是村级集体经济无收入或收入很少,另一方面则是村级支出呈增长趋势,在村组公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垫交农保、医保金,动物防疫、山林防火、林权发证、便民服务、公务接待等方面的支出压力较大。此外,部分农民群众集体意识不强,只强调权利,不履行义务,拖欠、拒交应交费用,这无疑使本已薄弱的村级集体经济雪上添霜。如2013年底,全市2746个行政村有213个村负债,总额为1558.3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加50个和481.42万元,其中债务5万元以下的行政村121个,占负债村总数的56.80%,比上年增加48个;负债5万—50万元(含50万元)的行政村88个,占负债村总数的41.31%,比上年增加68个;负债50万—100万元(含100万元)的行政村4个,占负债村总数的1.9%。

7、缺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配套政策

一方面,农村税费改革使村级集体收入锐减,尤其是没有任何村级集体经济来源的村,村级集体组织运转只能靠上级转移支付支撑,也因待遇太低而难以有效激发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缺乏优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环境、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空间、促进村集体增收等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配套政策,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举步维艰。如征地费用主要归国家和个人所有,村集体得到的收入相当少;再如“一事一议”规定缺乏灵活性,每人每年严格限制在15元以内,一些资金投入较多一点的公益事业根本无法兴办。

二、制约和影响铜仁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1、基层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认识不足、能力不强 基层干部在发展集体经济问题上存在着诸多认识误区,如有的人认为集体经济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合时宜的;有的人“等要靠”思想严重,认为村级组织主要行使政治管理职能,村级组织在经济发展上的作为主要在于引导广大农民增收致富,自身根本没有兴办经济实体的必要等。这些不正确认识,使不少村组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路不清、行动不积极,甚至存在抵触情绪。另外,由于村级换届任期偏短,一届任期只有三年,对于发展集体经济,有的村干部怕搞砸了受埋怨、搞垮了受连累,思想上顾虑重重,于是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只想做个“维持会长”,不愿当个“敢死队长”,只求三年平稳过渡。这样,对没有资源、没有资金、没有好政策的抱怨远远多于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考与行动。

铜仁属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人员“空心化”十分严重。如德江县潮砥镇小溪村原有人口2687人,但目前在家人口仅有431人,仅有1/6的人口在家。其中,60岁以上老人189人,15岁以下孩童131人,留守妇女84人。虽然近年来,铜仁市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在选优配强农村基层领导班子上作了很多努力和探索,但依然存在村干部年龄偏高、学历层次偏低、知识结构单

一、创新意识与能力不强等问题,以致他们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想干不敢干,想干不会干”,心有余而力不足。

2、制度建设缺位,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措施 一方面,我国目前的各种惠农政策主要是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个人,缺乏村级集体经济的专门扶持政策,而且没有统一的归口单位或部门管理,导致铜仁市各级经济部门和涉农部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铜仁市各乡镇尚未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引导、鼓励、支持、监督制度,村级相关制度建设更加缺失。有的村虽然设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却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对村级集体经济的管理和使用监督不力。制度建设上的缺位,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失去了保障,也严重影响了干部群众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信心。

3、各级财政“输血”能力严重不足 要“造血”,得先“输血”。由于市、县、乡(镇)三级财政本就不足,难以挤出更多资金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即使是为落实上级发展政策而须投入资金,也因数额有限,不能产生明显的效果,这使得一些具有发展前景和潜力的行政村,虽有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愿望和积极性,也因苦于没有资金而困于现状。

4、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资源禀赋条件差

铜仁市处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的过渡带,自然地理环境特殊,加之历史因素的影响,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整体发展落后。许多行政村远离县城、乡镇,交通不便,信息落后,农业生产设施不足,资源匮乏,可利用资源较少,产业原始粗放,教育水平落后。即使一些有资源比较优势的村,在交通、信息、技术、水利、人才等问题面前也变得没有任何优势,可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不多。

5、村干部普遍缺乏投资经营意识和能力 从历年统计结果看,由于村干部普遍缺乏投资经营意识和长远发展意识,不少村将土地征用、固定资产转让等所获得的集体经济收入,只是用于保运转,即使投入到项目或产业发展上,也鲜有真正产生经济收益的。

三、铜仁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基于铜仁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要迅速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应从以下方面发力。

1、切实清除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障碍

如前所述,对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种种错误认识,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束缚着人们的手脚,阻碍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首要的就是要解放思想,清除认识障碍。必须明确的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我们党一贯的方针政策。邓小平同志早在我国农村改革之初,就指出“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1];他在1990年3月3日又明确提出了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思想:“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2]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壮大集体经济实力。”[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再次强调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4]因此,为切实清除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障碍,须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平台,通过开展专题学习等形式,组织干部群众深入学习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形成有利于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2、建强班子,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和“带头人”队伍建设

事实证明,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和“带头人”队伍建设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关键一招。为此,应从以下方面发力:一是发挥好乡镇党委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推动各乡镇党委强化主责意识,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带领群众致富,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作为乡镇党委的一项重要任务。二是发挥好村级组织的主体作用,通过选优配强村干部,抓好以村党支部书记为重点的村干部队伍建设,使他们在具备发展信心和决心的基础上,提升对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能力和领导发展能力。三是打破“政经合一”体制,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随着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建立,铜仁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职能由村民委员会代为行使。然而,这种“政经合一”的体制已逐渐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根据铜仁市农旅一体化、茶旅一体化等发展思路,紧紧围绕生态农业、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大力培育和扶持农民合作社等各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

3、完善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

在总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示范经验,梳理、整合现有相关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支持和鼓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土地、财政、税收、工商、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制度和目标考核办法,为铜仁市“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4、加强村级民主管理,严防集体资产流失

按照村务公开要求,规范和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民主决策机制,对行政村内部重大投资决策、项目建设、处置集体资产资源等事项交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同时,按照“村财乡管”的思路,落实“收支两条线”和收支预决算制,对公用经费实行总量控制、定项限额管理,由乡(镇、办事处)财政所对村级集体经济资金进行日常监管,严格控制村级集体经济收益作为接待、考察、培训、偿还债务等非生产性支出,严防集体经济项目资金流失。

5、深化土地改革,积极盘活土地资源 土地是发展的基础,没有土地资源,农村的发展将只是一句空话。铜仁市应在不违反国家土地政策、土地制度的前提下,鼓励各地在土地上做文章,结合实际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如思南县长坝镇碑记坳村整理开发“四荒”资源,增加了村级集体土地,引进利康生态茶叶公司发展茶产业,村里以土地入股,每年获得6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

6、积极探索总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近年来,铜仁市已探索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是资源开发型,即大力挖掘村域内的山林、水面、矿产、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等资源潜力,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资源条件,通过招商引资借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如德江县高家湾村抓住旧村改造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农业土地,高标准打造现代农业观光园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是资产经营型,即依托区位优势,挖掘资源潜力,通过租赁经营、联合开发经营等方式盘活集体闲置资产,增加集体收入。如思南县大河坝镇河坝村村干部筹资40多万元,整治了村内闲置荒地后,以300元/平方米的价格转让给农村集中建房户建房,增值收益20余万元全部作为集体经济收入;塘头镇江口村把原来由村民私掘滥引的天然洞藏水资源收归村集体所有,由村集体对外出租,每年可收入2万元以上。三是生产服务型,即在村组干部带领下创办专业合作组织,采取“合作社+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指导、物资供应、产品加工等生产经营服务,以有偿、微利的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既方便了农户和客户,又增加了集体收入。四是能人带动型,即村支两委大力扶持能人大户发展产业,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除了农民收益外,还可以抽取一定的费用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如许家坝镇蒲家寨村用活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核心区优惠政策,从2011年起,村支两委就积极培育烤烟种植专业大户,实现了烤烟种植优质高产,很好地完成了烤烟种植合同销售任务。该村每年仅此项就可获得县、镇两级政府奖励金10万元以上,按规定扣除相关费用后,还可节余5万元以上作为集体经济收入。五是有偿服务型,即村干部通过有偿服务获得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如德江县桶井乡高井村的生姜集体经济建设项目,村委会负责为承建方协调土地和协助生产管理,承建方按每亩50元标准支付村委会经费作为集体收入。显然,这不仅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还有效改变了村支两委干部在发展中充当“义工”的局面。这些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已成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可资借鉴的“样板”。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按照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的原则,鼓励各村充分发挥资源、区位等优势,积极探索适合本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

7、加强“示范点”创建,发挥好“榜样”的示范作用

由于铜仁市经济社会落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对于一些村级组织来说还是新事物,客观上还需要“榜样”的示范引领。为此,应选取既有一定发展基础,又有代表性的行政村开展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将其打造成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示范点”。沿河县2011年就在10个行政村开展了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每个试点村根据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发展方案,除县财政在每个试点村下拨5万元发展资金外,还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等方面的支持,整合农牧科技、扶贫等资金的投入,并明确了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作为具体责任人指导发展,强化考核管理,有力地推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如在后坪乡河兴村,发展以特色蔬菜产业为重点的村级集体经济;在沙子镇南庄村,发展以空心李产业为重点的村级集体经济;在官舟镇黄龙村,重点发展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依托企业发展集体经济等,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8、加大帮扶指导力度,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继续抓好从市、县(区)直机关中选派优秀党员干部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工作,尤其是对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村更是要选好派强。同时将新农村工作队、干部驻村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制定帮扶措施,明确帮扶职责,发挥帮扶部门和工作队在发展理念和资源上的优势,在政策、项目申报和项目审批等方面大开绿灯,在项目启动、项目实施等方面给予资金、技术支持,在运作模式、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和全程监督,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长效发展。如万山区发改局在帮扶该区大坪乡川硐村期间,积极帮助该村获批了黑木耳基地建设项目,推动了该村黑木耳产业发展,基地年产黑木耳达45吨,总产值达270万元,在带动当地80余农民群众就业的同时,也增加了村集体收入;2014年石阡县112个党建帮扶部门“一对一”与帮扶村结成帮扶对子,帮助“空壳村”解决2万元以上的产业发展启动资金,并通过项目、资金扶持等形式,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

参考文献:

铜仁地区水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5

铜仁地区水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铜仁地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处于云贵高原东部边缘到湘西丘陵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向东倾斜.本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但气候垂直变化较明显,又具有多种类型的小气候环境,平均气温在14~18℃;≥10℃积温为4500~5500℃,热量比较丰富,雨热同季,具有夏热春凉的.气候特点,年降雨量1100~1400mm.全区总人口370万,农民人均纯收入1249元,土地总面积178.3万hm2,耕地面积18万hm2,人均耕地较少,但占地面积多,土地开发潜力大,工业不发达,农业比重大;财政收入,低贫困面广,是经济不发达地的边远山区.

作 者:韦伟 陈玮 作者单位:贵州省铜仁地区农技站,铜仁,554300刊 名:耕作与栽培英文刊名:CULTURE WITH PLANTING年,卷(期):“”(3)分类号:F3关键词:

铜仁市的发展 篇6

我与书的故事(4)

 

风雨中飘过多少往事,无奈中伴随着多少叹息!与书丝丝缕缕、点点滴滴的往事早已刻进我的脑海,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反倒经岁月的洗涤而更加清晰。

小学时,写作文是那么的难堪,看见别人的作文被老师当做范文在课堂上念,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上中学后,我读了鲁迅读老舍,读了左拉读海涅,读了培根读亨利(欧・亨利),被他们的语言、他们的文思、他们的构想、他们伟大的人品深深震撼,我发誓一定要学习他们,于是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每当看到一本好书,总是爱不释手。一次在“百科书屋”看上了《作文成功之路》《中学生阅读》,便倾其所有,花光整整一个星期的零花钱,买回两本心爱的杂志。徒步一个多小时回到寝室,大汗淋漓,但感觉自己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非常划算。

苍天不负苦心人,我的写作能力,我的语文成绩在一点点提高。虽说写不出什么精妙绝伦的好文章,但比起从前的我,却有着天壤之别。

书丰富了我的知识;

书开阔我的视野;

书陶冶了我的性情;

书熏香了我的人格;

书使我从一个无知的少年变得知事明理。

书,真是个好东西,使我的`头脑充实,写作能力提高。“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相信有一天我能用智慧的笔,蘸着饱含感情的墨水,写出一条成功之路。

[满分简评]

铜仁市的发展 篇7

1.1 自然地理区位优势

铜仁市中心地理坐标为27°43′″N, 109°11′″E, 位于贵州省东北部, 紧接湖南, 毗邻怀化市, 有“黔东门户”之美誉和“中国西部名城”之称, 是云贵高原连接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其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 截至2008年, 人口统计约为38万, 当地居民多用黔东北方言。由于铜仁地处云贵高原之上, 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13℃~17.5℃, 雨量十分充沛, 气候较为温和宜人。

1.2 自然资源优势

铜仁土地广阔, 土壤肥沃,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日照充足。主要的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薯、大豆、花生等, 也有一部分水果作物, 如西瓜和甘蔗。同时由于铜仁的气候条件极佳, 森林资源十分丰富, 拥有大约50万公顷的森林, 其林业发展前景客观。铜仁的野生植物资源同样丰富, 木本野生植物有600多余种, 其中珙桐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梵净山的冷杉, 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其次就是铜仁的牧草十分丰茂, 牧草量多质优, 葱葱郁郁, 禽牧的发展趋势良好。铜仁的水能资源也值得一提, 河流纵横, 水流湍急, 山高落差大, 形成了贵州省其它城市望尘莫及的丰富水能资源, 因为其可开发的水能资源高达150万千瓦。另外, 矿产资源也是铜仁的一大宝贵优势资源, 有汞、钾、磷、钒、铁、铀、锰和石英砂和石灰石等十余种矿, 储量相当丰富。现已探明且储量较大的有钾矿、锰矿和磷铀钒矿, 而未探明的矿种有待开发, 更为铜仁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计的经济利益。

1.3 自然景观优势

铜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多种多样, 高山、江河、溶洞、石林融为其中相得益彰。首先, 梵净山位于铜仁地区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一座山拥有四个气候带, 五个垂直土类和林带, 被称为生物资源的“基因库”和“人类的宝贵遗产”。其次, 九龙洞位于铜仁城东, 洞内空旷宽敞, 遍布钟乳石, 形态各异, 栩栩如生。再次, 锦江旅游区景点多样, 品种丰富, 有武陵桥城、铜岩跨鳌亭、水晶阁半岛、锦江十二景等。铜仁的石林在全国来说也是闻名遐迩的, 石林中石块千奇百怪, 石峰处处可见, 不得不让人称奇。而在此处, 石阡温泉也是铜仁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 温泉分大小二泉, 水从石缝出或从石下出, 泉水清澈透明, 长年恒温为45℃, 可在养身的同时治愈多种疾病。

1.4 民族文化

铜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 这里居住着土家、苗、侗、仡佬、满、回、布依、蒙古等少数民族。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 其传统工艺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 传统节日有赶节和哭嫁节。苗族的历史悠久, 在中国古代已有其记载, 苗族民歌可分为游方歌、飞歌、民俗歌、叙述歌、祭祀歌五种, 苗家善用草药治病救人, 三月三街节、降龙节、赶秋节为其独有的传统节日。侗族主要从事的也是农业, 但兼林业, 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 同时侗族的建筑物也是令人惊叹的, 精巧的鼓楼和风雨桥正是这一象征。铜仁的多元文化精髓是值得人们探寻的, 各族各家百花齐放, 色彩斑斓。

1.5 历史文化

铜仁悠久的历史文化可追溯到我国元朝时期, 其古城遗址始建于公元1451年, 到目前为止, 铜仁市保存最完整的是中南门——铜仁的历史文化街区。它位于铜仁市的中山路两侧, 其中最长的至今保存为500多年的历史。并且在中南门的古城区, 有较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和四合大院, 其中“曾益生”四合大院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是一项值得人们珍惜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其次, 铜仁的文化特点多样性, 唢呐是苗族人民最喜欢的乐器, 其曲调优美婉转, 动听悦耳。还有松桃鼓舞也是铜仁人民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 历史悠久, 可分为单人舞、双人舞、四人舞等, 极具特色。

2 铜仁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障碍

2.1 交通不便捷信息不通畅成为其隐患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15年全球国际旅游人次将达到12亿人次, 2020年将达到16亿人次[1]。中国乃历史文化大国, 是世界各国游客中意的旅游胜地。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内陆地区, 通讯信息技术不及东部地区和沿海发达地区, 这是有差异的, 同时天然的喀斯特地貌造成其与外界在相互交流上存在一定障碍, 道路运输设施修建难度过大, 自然成本提高, 是不乐观的。而铜仁市的旅游业发展以贵州省为依托, 虽地处贵州东北部, 也面临着在交通上不够完善, 信息上不够完全的难堪, 使得铜仁的旅游业发展面临巨大的瓶颈。

2.2 旅游基础设施滞后, 旅游接待能力有待提高

旅游业的发展速度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得到加快, 一个地区在保护好自然景观之外更应该重视的是其人文景观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基础设施中, 住宿和餐饮业有为突出, 游客居住的酒店环境, 酒店的服务质量, 就餐的服务态度, 餐饮的口味都是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产业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这才会有利于产业链的形成。铜仁市在旅游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力度还不够大, 旅游的接待能力有限, 需进一步提高。这其中特别是导游的接待礼仪尤其受人关注, 中国是礼仪之邦的泱泱大国, 无论在传统美德或是渊源文化上给世界都留下深刻印象。在导游接待中主要是人与人、面对面的关系, 导游人员要与游客进行良好的沟通, 进而在旅游业中有所作为, 必须强化礼仪修养[2]。铜仁的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导游在素质培训上应做更高的要求。

2.3 旅游的营销模式有待转换, 媒体宣传程度较低

铜仁市在发展旅游业中所采取的营销模式是较为传统的, 在游客联系旅行社后, 就是简单的食、住、行, 而其中“行”依据传统的模式, 游客观光景点, 驻足停留的时间通常很短, 一般在简单了解一景点后就匆匆赶往下一景点, 接着就是游客及其厌烦的旅行社规定的购物项目。这些也是我国大多数地区旅游营销模式所惯用的接待游客的形式。

2.4 缺乏高端旅游市场的开发

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已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逐渐注重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旅游业的发展迅速使得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得到进一步提升。城市中的高端消费群体日益把旅游视为一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减轻工作压力, 享受生活的新方式, 再加上一些公司和企业乐钟于组织职工集体旅游, 这对于旅游的发展前景是客观的。铜仁的旅游产业在高端市场的开发上欠缺, 大部分的旅行社主要集中于营销低端旅游消费市场, 忽略了高端市场所带来的高效收益。

3 铜仁旅游业发展障碍的建议

3.1 政府的政策支持, 提升旅游竞争力

据中国旅游报报到, 我国的旅游业竞争力名列全球第39位, 相比4年前上升23位, 这是一个值得可喜可贺的数字。培养旅游业的竞争力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优势, 贵州省是一个以为山水文明的西南旅游大省, 而铜仁正是在贵州省众多县市中的一个, 要在普通中求得特殊, 不仅是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 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应的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改善各种旅游业的基础设施, 加强交通道路建设, 为铜仁的旅游发展创在良好的条件。铜仁矿产资源丰富的同时, 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 使铜仁的旅游业也成为铜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产业, 达到一举双赢的效果。

3.2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提升旅游品质

铜仁的旅游业发展应以生态旅游的发展为依托点, 生态旅游所注重的是在对自然景观的保护的同时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铜仁自然景观众多优美, 以其绝美高山、江河、溶洞、石林为名, 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赐予, 值得进行保护和合理开发游览, 只有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此外铜仁发展生态旅游, 以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作为吸引国内外游客法宝, 在其旅游业的发展中也会取得可观的收益。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还应提升旅游品质。铜仁旅游产品的开发在其旅游业的发展道路上是相对薄弱的环节, 在实现地区特色上也是相对羸弱的。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的重压构成要素, 是旅游产业供给和消费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是旅游产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也是旅游消费的主要支柱内容之一[4]。因此, 提升铜仁旅游业发展的品质是至关重要的, 要体现特色, 在于多样化旅游产品的开发。

3.3 定位与开发高端旅游市场

中国高端市场已经进入了成长期, 并呈现高速增长趋势, 鉴于高端市场所带来的高收益因素的刺激, 大量的资金陆续进入高端旅游市场的供给序列, 很多项目的投资额度都高达上亿元, 有些项目甚至是20~30亿元的投资[5]。基于我国高端市场的发展迅速, 铜仁在旅游业的发展上也应跟进时代的步伐, 培养高端旅游市场。不仅吸引省内游客, 也要牢牢抓紧省外游客, 进而扩展到国外游客。城市高端消费群体的大批出现和一些公司企业实行的商务旅游为铜仁的旅游发展带来巨大契机。在加强基础设施的改善之外, 提升旅游品质, 大力开发高端旅游市场, 提高旅游效益。一个人所接受或偏爱的休闲活动通常是同一阶层或临近阶层的其他个体从事的某类活动, 他进行新的休闲活动往往也是受到同一阶层或较高阶层成员的影响。定位与开发高端旅游消费市场正是大力推广高阶层的消费概念。

3.4 旅游企业转换管理模式

目前中国大多数的旅游产业发展以旅行社为依托, 旅行社的接待游客数量直接决定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状况, 这是单一的运行模式, 不具备产业链发展的要求。铜仁要想发展好自己的旅游业, 首先就是转换旅游企业发展模式, 更新旅游发展观念, 提升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相关多元化战略 (即对与酒店主业相关的其他产业或行业进行跨页范围扩张的战略) , 如把房地产、交通运输、景区景点等相关产业或行业与酒店主业整合起来进行统一管理, 以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产业互动, 并进发展成泛旅游集团。铜仁旅游业的发展正应该实行这种旅游企业多元化的战略, 全方位扩展, 达到旅游水品的进一步提高, 重点在于酒店服务业质量和景区景点环境保护, 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工作人员素质, 交通便捷, 信息通畅。

3.5 打造旅游民族品牌

旅游业发展讲究个性与特色, 强调本土文化, 注重发挥自我优势, 以来吸引游客的目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逐渐加快, 国家重点培育民族企业以在全球一体化趋势竞争中不被洪流淹没。旅游业的发展也应打造民族品牌, 做出与众不同。对于社会学家迈卡坎尼, 旅游者体现了对真实性的追求, 试图创建“现代性的民族志”。民族品牌对于多数人群具有不可抵抗的魅力, 这源于人类文明的创建。铜仁本土文化鲜明, 体现浓厚的当地多民族特色, 正是把当地旅游业以民族企业的发展形式创造出更大的收益。在少数民族地区, 宾馆、餐馆在外貌、环境方面突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在内部设施上做到现代化和高档化, 使游客处处感到方便舒适。民俗风景旅游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 而我们最终的归宿就是打造自己的民族品牌。把各民族文化融合, 挖掘共同点, 指出差异点, 建设贵州省其他城市都没有的旅游民族品牌。

综上所述, 得出的最终结论, 铜仁市旅游业发展是值得考量的, 不仅有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点作为优势, 还有多元化的民族文化作为依托, 使得铜仁在自然与人文之间达到近乎完美的契合点。但是, 其旅游业的发展也遭遇瓶颈, 面临许多问题与障碍, 基础设施不完善, 交通运输条件较差, 信息不完全, 和旅游相关产业的酒店服务行业发展滞后, 目前还达不到把铜仁旅游业推向国际化的条件, 各方面都有待加强。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 为了发展西部, 促进西部经济发展, 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旅游业是西部地区的一项支柱展业, 其大力发展会为西部地区经济的腾飞做出不小的贡献。铜仁的旅游业发展应该发挥其优势, 整合其各方面的资源, 改善旅游业发展中各方面的不足, 以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伟青.旅游经济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铜仁市的发展 篇8

“作为全国‘欠发达、欠开发’程度较深的地区之一,铜仁同时也是贵州省经济底子较薄弱的市,财政收入有限,但是我们通过实施山村幼儿园建设,让农村孩子能够免费入园接受早期教育。”全国人大代表、铜仁市市长夏庆丰对《小康》记者说。在今年两会上夏庆丰就带来了《关于将农村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的建议》的议案。

幼儿园办进村寨

据了解,在此之前铜仁市农村有3—5岁学前儿童10.29万人,172个乡镇中的33个乡镇没有公立幼儿园,乡镇所在地以外的2302个村中,仅有19个村有公立幼儿园,近5万名学龄前儿童没有入园。

此外,由于农村青壮年多数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占比很高,“隔代抚养”现象十分普遍,年迈的老人只能让孩子吃饱,基本谈不上教育。加之山区群众居住分散,离乡镇幼儿园距离较远,“办在家门口”的幼儿园成为很多家庭的梦想。

2012年,铜仁市实施了“山村幼儿园计划”项目,在松桃县5个乡镇的偏僻山村开设了100个幼儿教学点,首次将农村学前教育大规模延伸到了村寨,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路子。

此后,铜仁市针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短板”,按照“政府保基本,民营创特色”的总体思路,启动山村幼儿园建设两年行动计划。

一组数据可以说明此举成效十分明显:全市共投入建设资金3429.53万元,建成山村幼儿园1358所,实现在园幼儿32730人,农村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63%,比上年增加30.63个百分点,全市学前教育在园人数达到13.5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5.39%,比上年提高15.28个百分点,提前两年实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

“这说明在全国普及山村幼儿园,实施学前免费教育,解决农村孩子入园难问题,是完全可行的。”夏庆丰说。

学前教育应纳入义务教育之中

我国1986年出台了《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小学六年,初中三年)。

义务教育作为各类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则又是基础教育的根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很重视学前教育发展,例如,美国大部分州将5岁儿童学前班纳入了义务教育,有些州还将4岁儿童学前教育纳入了免费教育。丹麦、芬兰、韩国、美国、爱尔兰、葡萄牙、新西兰、法国、匈牙利、意大利、英国、比利时、瑞典、澳大利亚等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包括巴西、墨西哥、古巴、蒙古等发展中国家和我国澳门、台湾等地区,均先后确立了免费学前教育制度。

“我认为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是解决流动、留守儿童接受早期教育的途径。如一些孩子随父母流动到城里,他们上不起幼儿园,家长往往在孩子满6岁以后才送回老家或在城里读小学。”夏庆丰针对铜仁当地发展实际指出,如果能够把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之中,既可以解决城镇流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困难,也可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入园问题。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大量研究证明,一个人在受教育过程当中,与他入学前受到教育质量有很大关系,如果在入小学前,没有在身体、认知社会性和情感以及一般的知识技能上做好准备,将会影响今后的学业成就。”夏庆丰指出。

夏庆丰建议将农村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切实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他提出相关建议:将学前义务教育列入国家法律范畴,以国家法律方式进行限制,让3—5岁儿童均能接受国家学前教育。

上一篇:雄心壮志的近义词-雄心壮志有哪些反义词及造句下一篇:行政办公室考核制度

热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