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

2024-05-05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共14篇)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 篇1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以下是我就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的一些心得。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的信心。新课伊始,教师能否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有意义的心向,对整节课的教学十分重要。因此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围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以及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课前巧妙设计好自学思考题,并力求做到所设计的问题明确具体,“浅”中见“深”具有启发性。

例如:在引入“过三点”的圆的新课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然后提问:

问题:

①有一个圆镜被打碎,现欲重新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镜,要不要反把所有的碎片和这块残片都带去?

②这个实际问题若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同学们认为可转化为什么问题?(让学生探索、讨论)学生甲:重新画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形镜。学生乙:把玻璃残片补成一个圆。

③要重新画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必须知道什么?这样图文并茂的数学情境能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寻各种积极的解决方法,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内在动力。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需坚持从诱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之能长久下去。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

必须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中,使学生在情绪上引起共鸣,发现数学奥秘。

2、利用好奇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各种手段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产生欲罢不能的激情。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 篇2

教师有效性的教学行为包括很多, 如有效地创设教学环境或问题情境; 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 有效地呈现教学内容; 有效地提出问题; 有效地实行教学反馈和评价等等. 本文想对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提问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动态发展过程, 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 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是构成数学课堂教学的两个最重要因素.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改进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中也明确指出: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 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 也可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目前课堂提问的现状和不足

既然大家普遍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起到好的引导作用,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积极意义, 那么目前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现状如何呢? 应该说, 在数学课程改革倡导师生互动的大环境下, 课堂提问正成为一种教学时尚. 只要你一走进教室, 充塞耳鼓的是教师问学生答的声音; 只要一翻开教学案例, 跃入眼帘的是师问、生答的字眼. 课堂提问的确体现了对传统讲授式的扭转和努力, 可是很多提问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

1. 满堂问现象严重

高密度的提问正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 曾经有一位老师一节课上竟然问了一百一十多个问题, 连他自己也不敢相信. 满堂问取代以往的满堂灌有其积极意义, 但满堂问是否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真是值得认真反思.

2. 低认知水平的提问较多

在教师提问中, 有很多是记忆性的问题, 而推理性的问题相对较少. 强调知识覆盖面的较多, 而进行创造性、批判性提问的相对较少.

3. 随口而发的提问较多

最典型的莫过于那种满堂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懂不懂”之类的问题, 学生也只是简单的动动口而已, 课堂看似热闹实则流于形式, 这些问题根本不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欲望.

4. 水过地皮湿式的提问

教师提问后基本没有停顿, 不给学生留出思考的余地或者自问自答,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匆匆而过.

5. 流水式提问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就跟机器流水作业一样, 学生不要动脑筋, 回答的方式比较单一, 齐声回答的比例较高, 教师则完全掌控课堂, 不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发生.

三、课堂有效提问的基本特征

什么样的课堂提问才算是“有效”的呢? 有效提问应该具备怎样的特征呢? 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 明确性

问题不能似是而非, 让学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如何回答. 曾经有位老师这样问学生“同学们想一下, 老师为什么要给出一道这样的例题呢?”他本来是要点出例题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但是他的问法却值得商榷. 在“复数的概念”教学中, 有老师问“下列数是什么数呢?”就显得老师的提问不够严密了. 不如改为“下列数中哪些是实数、虚数、纯虚数?”更具体和明确了.

2. 可及性

即课堂提问要掌握难易程度. 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每一名学生都有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 心理学认为, 人的认知水平划为三个层次: “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 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和“未知区”, 即不能够太简单也不能够太难. 太简单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 太难, 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和兴趣, 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认为教师应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设问. 不高估学生能力也不降低对其力所能及的要求, 尽量避免“不启能发”和“启而不发”的提问, 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

3. 适量性

一讲到底的填鸭式教学不可取, 而频繁的提问却往往借着讨论式的幌子被人们容忍. 其实问题不是越多越好. 提问越多, 教学的重点、难点就难于突出, 一些浅显的提问如“是不是”“懂不懂”等或自问自答的提问尽量减少. 应把一节课中最需要提问的地方精心设计成几个问题加以提问, 让学生有兴趣地参与思考讨论. 问题解决了, 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因此教师提问的次数应保持在适量的范围内.

4. 序列性

问题的序列上, 提出的数学问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 循序渐进, 有一定的梯度. 如函数单调性复习课上先提出这样的问题①: f ( x) = x2- ax + 2在 (- ∞, 1]上单调递减, 求a的取值范围. 问题解决后再进一步提出②: 若函数改为f ( x) = lg ( x2- ax + 2) 又如何呢? 解决后再讨论③: 若函数改为f ( x) = loga ( x2- ax + 2) 呢? 最后一题虽然难度很大, 但由于前面两问的铺垫, 学生由易到难, 跳一跳能够得着“果子”, 必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

5. 时机性

提问要恰时恰点, 教师要在学生处于思维困惑的节骨眼上提出问题, 使问题能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 具体的, 可以从数学知识发展的关节点上, 数学思想方法的概括点上, 学生数学思维的症结点上提出问题.

6. 启发性

问题给出后, 面对手足无措的学生, 教师不能视而不见, 无动于衷. 而应当考虑周到地、不显眼地帮助学生, 即启发学生回答而不是替代学生回答. 启发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 如可以提示性地问“以前见过类似问题吗?”“条件给了什么? 结论需要什么?”等等.

7. 激励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讲究感情色彩, 创造出一种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 使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新信息相互冲突而产生心理失衡, 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 这样的提问往往能够激起学生思考讨论的兴趣.

四、实施课堂有效提问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 提问后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给学生几分钟思考时间非常必要和有效, 给学生“做想讲的机会”, 才有学生学习的主动和师生的互动.

2. 对学生的回答要予以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答问要及时点评, 否则不但会影响提问的效果, 而且由于对学生的答问置之不理, 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挫伤学生答问的积极性. 点评时, 对学生答问的正确性应予以明确评价, 答问有错的地方应及时纠正, 答问表达不畅或不规范的应给出示范. 对创新性答问要适当重复, 并进行表扬. 要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贬低.

3. 适时追问

“追问”, 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 追问可以在学生正确回答了一个问题后再追问“为什么”, 让学生知道其所以然; 追问可以在学生对问题认识孤立、肤浅的情况下运用, 帮助学生拓广思考的视角, 从多个角度发散, 在广阔的空间搜寻; 追问可以在学生启而不发时运用, 通过追问问题或降低难度或变换角度; 追问可以在学生答错时运用, 让学生自己发现答问的疏漏和谬误, 并自识其陋自纠其错. 学生在这样多方位的追问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扎实的基础知识, 过硬的基本技能, 还有能力的形成、创新意识的培养.

4. 倾听学生, 鼓励学生提问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点体会 篇3

关键词:数学;课堂;学生

G623.5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这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各年级数学考题来看,都给我们以往不利于“创新教育”的教法敲响了警钟,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的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指引。

从新型试题上分析,与以往相比,新试题较侧重测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知识的运用能力,而减少了对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的检查。

从学生解答情况分析,概括为“不授不会,新题不会”。就是说,题目所涉及的知识是教师没有在课堂上讲授的或讲授得不全面的,学生不会解答;题型新颖或问题方式不同于课本题目的,学生不会解答。究其原因是我们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方面的工作没有落到实处。今后,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有新的思想和方法。

以下就是本人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点体会:

一、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适当开设数学阅读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阅读课就是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各自独立地进行学习。教师首先告诉学生阅读的范围,指导学生阅读的思想和方法,私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等;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弄清知识原理,学会例题,完成练习;课堂后段教师用适量的时间进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数学阅读课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学习能力,为他们主动地去学习、以及获取课外知识提供可能。

2.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既认识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对该公式的掌握也一定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二、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营造创新氛围是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记什么——不思索或少思索,教材上是什么样的问题题型,学生就只会解什么样的题型,缺乏灵活性、创造性等种种不良情况的存在,今后数学教师应当主动大胆实施“创新教育”。

1.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从认知心理学看,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这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諧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或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景(例如引发学生交流、讨论、表现……),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需求,使他们建立起思维的意识。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 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容易使学生疲累、生厌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2.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多思

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机会,既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对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表现加以肯定,并予以指导,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此外,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急于一下子把方法原理告诉学生,否则学生只会忙于“收拾”,而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思维的培养。例如,通过积极的诱导,使学生弄清了去括号,移项等……是朝着解集的形式转化的目的后,对于解不等式,也就能很清楚知道“第一步是去分母”了。这也就是我们所希望的创造思维能力所起的作用。

3.巧编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热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应当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可以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也可以设计一些开放题,鼓励学生善于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鼓励学生举一反三,指导学生不要总是采用固定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以上两种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多元思维选择信息,全方位观察思考,运用多种知识来重组解答,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去编设习题,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总之,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多给点思考的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必将成为我们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汤慧龙.关于数学创新性教育的另一种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3):17-18.

[2]佟伟.关于数学自主学习课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7):147-148.

数学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4

新疆兵团农六师奇台农场一一零社区学校 赵 欣

数学是一门细致精密的科学,在自然科学的领域中应用极广,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学好数学,不但对发展自然科学将起重大作用,而且对我国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建设也有深刻的 意义。

表面看来,数学是数学符号的堆积和图形的变换,令人感到枯燥乏味,实际上,它却是一种饶有趣味性饱含科学性的学问,只要师生共同坚持下去,深入进去,教学双方都会感到其乐无穷,但是,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必须内外结合,才能使学生学好数学,为此,数学教师必须树立高度的责任感,永远忠诚和热爱自己的事业,时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和促进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数学知识的科学性,表现在数字符号的正确性,几何图形的严格性和运算过程的缜密性上,一是一、二是

二、方是方、圆是圆;对是对、错是错,不许有半点虚假和含混,因此,作为一个数学教师,课上课下,说话办事,必须保持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切忌做“差不多先生”,无论何时何地,决不说含糊其词,模棱两可的话,这是每个数学教师应该具有的“风度”,没有这种“风度”,是很难教好学生的。

抓紧抓好课堂教学是保证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关键,在课堂上,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所以,课堂教学的好坏,主要决定于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态度,如果我们“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上课不断讲错例题,课下不能解答学生的问题,既丢失教师的个人威信,又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如果我们对学生不够了解,对教材缺乏理解,“临阵磨枪”,盲目教学,就会效果不好,收获很少,为了避免出现上述现象,数学教师必须在平时不断进修业务,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同时还要精心备课,认真考虑学生程度、教材分量,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有条不紊地进行课堂教学。

虽然是同一个班的学生,由于基础不同,天赋各异,对同一堂课的教学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态度自然、表情轻松的,是理解了;目光呆滞、愁眉苦脸的是没有听懂,东张西望,心猿意马的,是思想开小差了,当教师的,就必须鼓励和巩固已理解的学生,吸引思想开小差的学生,帮助和指导尚未听懂的学生、实现面面俱到,以期齐头并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的深入,学生必然产生两极分化,有的学生成绩好,越学兴趣越高,有的学生成绩差,越学兴趣越低,这种情况在数学课程中跟更为严重,必须引起教师重视,经常加以区别对待、对学习好,感到“吃不饱”的学生,应当“添菜加饭”,要求他们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证;对学习差,感到“吃不掉”的学生,应当“拉一把,推一下,加强课堂辅导,帮助他们理解教材,掌握知识达到应有的水平。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 篇5

摘要: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抓好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认为数学教师如何处理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对教材中的概念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选择教学手段,不仅决定着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还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探讨相应的教学策略对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十分有帮助的。关键词: 初中数学 概念教学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概念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是数学基本技能的形成与提高的必要条件。往往很多初中生正是缺乏对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而导致对数学教材中涉及到的定理、公式和法则不能很好的应用,不能建立数学思想的基础。搞清概念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只有对概念理解得深透,才能在解题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传统教学中结论及结论的运用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用,下面我就个人的教学经验谈谈我肤浅的认识:

一、在基本概念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做到会理解

会理解,理解要透彻。要记住数学概念、定理、定义,首先要理 解透彻,不能囫囵吞枣,要求教师在讲概念时讲清、讲透。例如:“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于三角形的这条性质,教学中首先教师可采用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背景引入:“如图,一只小虫子从三

1角形的顶点A出发,分别沿路线AB、ACCB到

达B点,最短的路线是那条?”不用质疑,学生

会不假思索的回答是AB,并由此可得

ACBCAB。接下来再问:“那BC+ABAC、ACABBC也一定成立吗?还有是不是所有的AC

B

三角形的三边都满足这种关系呢?”最后老师引

导学生利用“连接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将问题解决并使之一般化。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一些东西已经有了初步的认同,对一些问题也有所感悟,但这些经验、认识和感悟更多地是感性的,没有从数学理性的高度加以系统地认识,因此,当某些具体问题出现时,学生可能会产生困惑和不知所措,甚至对这种思想方法的科学性产生质疑。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冲突,感性的认识才得以提升;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冲突,学生才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冲突,学生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从而获得数学的基本技能。

二、在基本概念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做到会记忆

数学概念不仅仅要理解,还要进行必要的识记。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理解来帮助记忆,通过记忆来加深理解。

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记忆:① 利用顺口溜帮助记忆。如:讲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时,我编了:“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小小大大取不了。”使学生克服了在求不等式解集时常犯的错误。②数形结合法帮助记忆。如:讲实数的绝对值时,既讲其

代数意义,又讲其几何意义“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点,它到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让学生看着数轴上的图示记忆这一概念。又如讲一次函数函数ykxb(k0)的性质“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时,对于初学函数的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此时,可结合具体的函数图象,讲解步骤如下:

(1)画出一次函数yx2和yx2的图象;

(2)在直线yx2和yx2上分别取点A、B;

(3)在每个图象中对A、B两点自变量与函数值做比较说明.这样,学生便轻松地理解和记住了一次函数ykxb(k0)的这条性质,而且这种方法用在理解反比例函数与二次函数的性质时同样适用,又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记忆不靠理解是机械的,是鹦鹉学舌,这样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但是没有记忆去空谈理解掌握,也是不行的。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若只要求学生记住它的概念,然后反复练习,这样做,虽然学生也能理解一部分知识,但绝大多数学生是难以接受和内化的,应用时也是yx2O

隔靴搔痒,实际也是降低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概念教学至关重要,概念教学的模式多种多样,数学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概念本身,而应努力通过揭示概念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在基本概念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做到会表述

概念、定理、定义形成之后,应及时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以便加深对概念的印象及初步理解,促进消化。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表述中得到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学习的结果。表述概念、定理、定义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可以不按课本原文,按一个角度表达。例如:“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可以表述为“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这个点与垂足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培养学生正确的表述概念,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概括分式的基本性质时,学生常常会概述为:“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分式的值不变。”总是忽略整式不等于零这一关键性的规定。“让

通过数学表述,不仅学生能更深入理解有关数、量、图形等的基础概念、原理和法则,获得数学表达的方式和策略,发展他们用数学解释现象的能力,而且还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体验数学思考方法的重要性,并形成有数学的正确态度。

四、在基本概念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做到会比较

学生通过概念比较,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能正确地识记、理解并运用概念。例如,教学四边

形的性质,要求学生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性质相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讲解一元二次方程定义时,要求学生与一元一次方程定义比较;讲授分式概念时,利用分式与分数相比较,这些异同点,学生是容易找出的。有些比较,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如把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相比较,它们的相同点是都具备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但如果对应边比例等于1,那么相似即全等。又如有理数与实数比较,实数包括有理数与无理数,有理数是实数的一部分。整式与分式的比较,不同点在整式的分母中不能出现字母,而分母中出现字母的式子一定是分式,相同点是它们的性质说法相同。解方程与解不等式比较,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不等式是用含有不等号表示式子,解方程与解不等式的解法大同小异。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常常能把抽象问题变具体,把复杂问题变简单,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容易记住所学知识,并能轻松寻找出解题方法。实践证明,通过比较法能把一些易混淆的概念清楚地区分出来,使学生掌握和运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在基本概念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做到会举例

通过举例,在数学教学中能使学生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用形象,具体,客观的事物来作证,更明晰,更生动。

在提问数学概念时,有的学生会按课本内容回答得一字不差,但是要他举个例子,想了半天却举不出来或举错例子,更谈不上灵活应用了,这说明学生不是真懂。如学习了“三角形的内切圆”后,让学生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工人师傅要将一块三角形铁片加工成一个圆

形零件。请你帮他设计:如何才能制作最大面积的零件?”学生分析题意后,发现了此题的实质:要从三角形余料中剪出-个与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内切圆。再让学生画图验证。由于把枯燥的概念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对概念的理解就更透彻了,还获得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 篇6

西宁市虎台中学 王翠平

对函数应用题的教学设计,最突出的理解是:函数与方程常常相辅相成,函数的研究离不开方程,而方程问题和某些代数问题常常转化成函数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会出现重知识特点、而忽视知识本质的急功近利的教学误区。比如,函数教学我们常常强调“数形结合”,但往往就会进入“重形不重数”的误区,它造成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断裂式教学,歪曲了学生对函数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我认为在函数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与“求代数式的值或解方程”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是通过数形结合来解决实际问题,“求代数式的值或解方程”则是需要计算能力。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与“求代数式的值或解方程”的主要区别是: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主要用函数观点处理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求代数式的值或解方程是用具体的数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进行计算,求出代数式的值,或求出方程的解,注重的的是计算的能力以及一定的解题方法。二者有区别,亦也有联系,其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反比例函数与方程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方程只是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在某一特定函数值的解。方程两边是平等的,变形可在等号两边同时进行,而函数式两边是不平等的,函数式的变形只在等号的右边进行,反比例函数都是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并借助于函数的图象,利用函数的性质和特点去解决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解题时,必须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前提下,找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具体解决问题时,可以用待定系数法。

我们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实际情境出发,引入相关的知识,使学生体会到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数量变化关系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式,由此我们也可以充分的把这三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二次函数应用问题是否需要分类?若需要,应该怎样分类?若不需要,试说明理由。

近年来中考题中考查二次函数及其相关内所占的比例较大,考题选择题、填空题、综合题,每个题型都有涉及。选择和填空题主要考察二次函数的意义、性质等知识点;综合题常与方程、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圆等知识综合在一起,有些综合题也会考查学生运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次函数应用问题使初中阶段教学的重点,也是中考出题的重点和难点。在二次函数的教学过程中,应用题是学生最头痛的,有些学生往往找不到一点头绪,导致事倍功半。我以为二次函数的应用问题是考查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熟练掌握程度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函数本身对学生来说就很抽象,灵活性强,难度大,学生思想上有排斥倾向,心理上有畏惧感。二次函数应用问题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我认为在学习二次函数应用问题时应该先将问题分类讲解,以降低难度,经过反复变式训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题多解、变式练习,可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归纳类比能力,促进学生的解题技巧的提高。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对于函数这一块的教学任务,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紧抓函数本质,透彻理解函数和一次函数概念内涵。揭示函数与图象的辩证关系,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领会k、b值的正负对一次函数y=kx+b(k≠0)图象的影响。

2、比较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渗透类比思想,培养知识迁移能力。把握一次函数解析式求法,渗透待定系数法思想。

中专数学教学的一点体会 篇7

一、从实际出发,做到全面提高

近年来,由于高招和社会就业等各种原因,普通中专生的数学基础差,程度参差不齐,客观上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我们必须从我校我部文化艺术专业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艺术幼师和双语幼师专业的需要,适当地调整现有教材的结构和要求,实施目标教学活动,使数学真正起到基础学科的作用。

1、积极引导,增强信心

针对学生基础差,减少知识台阶,放慢进度,加强基础,逐渐深入。如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概念,首先从学生身边的事说起,比如学校生活中常常提到我班的全体同学、我班所有高于1.6m的女同学,仔细分析每一组同学都符合这一性质 (或条件) ,然后引入集合的概念,再列举实际生活中符合各种条件的集合的例子来。对一些较难的问题, 要善于引导、鼓励和启示,避免生硬、强制和急于求成。例如,在成人高考中复习极限的概念,不能一次讲深讲透,就先从与它有联系的一个方面,自变量变化和函数的变化研究起,再分析自变量和函数的主从关系,然后,再引入自变量的变化方向,引出函数的趋向等等。逐步趋向到问题的实质。把问题个个突破,不断深入,使学生听完课后,明确极限概念是从什么方向来阐述的。再扩大到数列极限、函数极限等概念。提问、练习、考查要注重基础,难易适度,比例恰当,能达到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得的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2、精讲多练,严格要求

古语说:“多则惑,少则得”。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应当围绕一个重点内容来叙述,语言要精练、概念要清晰、推理证明要层次分明。使学生听了一堂课后对主要解决的问题有明确深刻的印象。课堂上要边讲边练,提倡学生眼、耳、口、手、脑同时参与学习活动。给学生选取的例题、练习题要特点鲜明,既有利于巩固,又有利于提高,不求多,但求落实,减轻学生负担。

3、及时反馈,及时辅导

普通中专生初中数学基础相差悬殊,有部分学生就分式在分母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加、减运算都弄不清楚,而有部分学生相当于普通初中一、二年级的水平,要做到对大面积提高,一方面,对差生有耐心、热情,发现问题及时补缺、补漏,及时纠正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和较差的思维定格。另一方面,对素质较好的学生给他们提出高一些的要求,适当选择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去思考、分析和推理,同时为他们下一步进入更高一层的学习打下基础。

4、处理好教材,适合学生,教材应适合专业

对现用的教材,要组织处理。教学实践表明:有些章节对专业课作用不大,并且要求学生的思考能力偏高、学生的基础知识跟不上,给学生讲解这部分内容学生不理解或很难理解,既加重负担,又会削弱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这些内容倒不如不讲或作为选学,让能力强的同学作为自学内容。比如,立体几何、导数的应用等。而有些内容难,但考虑到实际生活的需要,可以对教学作适当的调整,使教材适合于学生,教法适应学生,切实为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建立实际问题的函数模型,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在三角函数里正切函数的图像等,只要求学生有所了解,不宜过分展开。而映射、函数的概念虽抽象难以理解,但由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中学前儿童点数涉及一一对应,所以这个知识点不但要展开,而且让学生从了解到掌握,还会应用,能教授学前儿童能做到物体与数字一一对应,手与口一致的点数,使孩子们能顺利学习数学加减。

二、培养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活动取决于他的知识和意向,同时受到教师的积极引导,普通中专生的知识水平是明摆着的,有部分学生在初中对数学课就已经产生了畏惧和反感。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设计一个又一个外部诱因刺激学生,从而产生内部的学习动力,进而引向具体的学习目标,实施具体的学习活动。

1、利用新鲜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根据学生平时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思想开小差, 如果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和事物, 常常会引起学生想办法认识或接近它们, 甚至拥有它, 并在此过程中产生兴奋和喜悦。例如:在讲授数列时, 先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国王要奖励国际象棋的发明者, 问他有什么要求, 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 在第二个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 第三个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 第四个格子里放上8颗麦粒, 以此类推, 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 直到64个格子。请给我足够的粮食来实现上述要求”。把故事中的问题转换为数学的问题, 反复设问, 逐步启发, 学而致用。例如在学习“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时, 利用演示, 让学生观察:把呼啦圈沿直径挤压, 取黄瓜斜切一刀的截面, 地球环绕太阳的运行轨道等等, 让学生对图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然后引入新课, 再借助于教具让学生当场作图, 在白纸上固定F1和F2两个钉子, 并在两个钉子之间套上一个长度确定的绳套 (无伸缩) 用笔尖拉紧绳套移动一周, 则笔尖就画出了图形。问:⑴当F1、F2重合时, 画出了什么图形?⑵当F1、F2稍有分开时, 又画出了什么图形?⑶当F1、F2距离增大时图形怎样变化?使学生在掌握椭圆画法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到椭圆其实就是一个圆的变形, 同时形成建立椭圆标准方程的基本思路, 平面上与两个定点F1 (-C, O) 和F 2 (C, O) 的距离之和为一定长2a的动点P (x, y) 的轨迹, 即|P F1|+|P F2|=2a。再通过设问, 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同时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 使学生们感到学有所用, 从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2、运用教师的情感, 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

丰富的情感, 能使课堂完善平和、温馨。如微笑的表情能使学生感受到关怀和爱护, 风趣幽默学生会感到轻松活泼。再结合抑扬顿挫的语言, 调动学生投入到目标教学上来。如讲到重点问题时语言落地生根, 对学生发问时, 语气就要轻松自如, 给予学生镇定和信心。学生回答时更要洗耳恭听, 发现问题, 要尽量启发, 给学生纠正的机会, 等等。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引起兴趣

如多媒体课件, 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于一体, 形象、生动、直观, 寓教于乐。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并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获取知识,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如讲指数函数的图像, 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 使学生既新鲜又好奇, 兴趣很高, 课堂气氛活跃, 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很快理解了新知识, 同时加强了记忆。

优化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一点思考 篇8

一、精心设计教学问题

问题设计是课堂提问的基础,是课堂提问顺利进行的关键,所以教师要重视问题的设计,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教师要针对不同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把握好问题的难度、梯度,并通过多种方式来呈现问题。

1.确定问题的层次。由于学生基础不一,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不一,因此对数学基本概念、性质、定理或公式等理解也不一。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教师可以把问题设计的非常具体、琐碎,使学生容易获得正确答案;也可以把问题设计成使学生充分调动起自己的经验、意志和创造力才能形成正确答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时教师的提问要注意先易后难,以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正如孔子云:“善问者如伐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2.设置问题呈现的情景。学习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课堂教学必须合理设置问题呈现的情景,使问题直观、鲜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在创设工人师傅用角尺平分任意角的情境教学时,不仅让学生知道平分任意一个角的方法,而且还能说明这种分法的道理,真切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课前准备好角尺,让学生了解并熟悉角尺的构造,课堂上师生共同参与平分一个任意角的活动。其次充分让学生说理,注意说理的条理性,说理的过程展示给大家看,最后创设用三角形全等条件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情境,与学生一起讨论,进一步感受和体会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3.把握好问题的“度”。创设了恰当的情景并一定就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关键是能否根据创设的情景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还需把握好以下“四度”。①掌握好问题的难度。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那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仅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最容易促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②安排好问题的梯度。学习活动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难于理解、领悟,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太复杂太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降低问题难度。另外,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③调节好问题的密度。提问虽然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但是提问并非越多越好,主要是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是否能发展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如果提问过多,学生会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精神过度紧张,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和不耐烦,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如果提问过少,会使整个课堂缺少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不利于教师了解和调控学生的状态。所以,课堂提问要适时适度,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使提问发挥最好的效果。④选择好问题的角度。波利亚首创的“怎样解题表”,倡导教师的提问,应该从普遍适用的记忆性问题开始。据此,我们将拟定解题计划阶段的提问分为:只涉及“这一问题”的提问;涉及与此题相关的“一类题”的提问。从这些联系点着手提问,能帮助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理解,有利于促进知识的广泛迁移,使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这些知识,灵活地运用它们解决问题。

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是过去的那种“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质疑环境,适时对学生进行质疑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

1.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只有学生处在一种自由的氛围中,他才不会害怕表现自己,才能积极地思索问题,有效地发现问题和大胆地提出问题。另外,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相信和尊重学生,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灵活的教学氛围,要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给学生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宽容、多一些鼓励,允许学生犯错误,使学生相信自己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敢于质疑。

2.提供质疑的方法指导。学生敢问,却不一定会问。在课堂上学生提不出问题并非意味着学生都懂了、全会了,而可能是学生不会问问题,不知道问什么。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对“基本概念”提问,对“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提问,对“解题方法与过程”提问等,使学生知道从何处着手提问。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 篇9

形声性:形声性是指可同时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教育信息,形声性是除听觉媒体之外的所有现代教育媒体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学生可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将客观事物抽象化,使学生接受知识时眼耳并用、视听并举。

再现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有图有声地在学习过程中再现,从而扩大学习者的感知范围。

先进性:多媒体功能的多样性,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一改过去教学只限于教师口授的单一形式。

浅谈对有效课堂的一点认识 篇10

济阳县竟业园学校 王俊华 2011、5、20

自工作以来,或许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一直认为只要认真工作、多教给学生一些知识,就尽到了做教师的职责。自从我校实施教学改革以来,特别是听了韩立福教授的讲座,才发现自己原来的想法是片面的。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

有人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经过两天的培训学习,对于韩教授提出的构建有效课堂,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和认识。韩教授在讲座中明确指出了实现课堂的有效性,要做好课前预习阶段、课中教学阶段、课后拓展教学阶段三个不同教学阶段的工作。明确教师、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所担任的角色,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师生搭台、学生唱戏的教学境界。如何实现这一教学境界,提高自己课堂的有效性,结合韩教授的讲座及我校的教学改革,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首先 要改变自己固有的落后的教学理念,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人的思想一旦被禁锢,比终身监禁他的身体更加残酷”。也有人说过: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灵魂。如果我们的思想老是停留在过去“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抱着固有的僵化理念,无视学生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是在误人子弟.。对于新时期的教师来说,认真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并依次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是应该基本的基本素质。要想改变课堂,就要首先转变观念。

其次 不要满足自己现有的知识、经验,要不断地学习、丰富个人的知识储备。在韩教授讲座中,他展示了一张反映香港某一中学教师办公室状况的图片。最吸引我眼球的是排放在办公室四周的一排排教学用书。反思自己以往的做法,才知道离新时期下对教师的要求的差距有多么大。过去的自己,往往是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总认为已有的东西足以让自己完成教学任务。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若放弃了学习、放弃了追求、那就意味放弃了自己。课堂上,若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尤其是思品的课堂更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捕捉时政信息的眼光、具有分析热点问题的思维能力。若做不到这些,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三维目标得不到真正落实,何谈“有效”。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游刃有余,我们将会成为合格的.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第三 关注几个教学时间段(一)课前阶段教学行动的准备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给学生一碗水,就的准备一桶水“可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备好课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教师备什么才称得上备好课?韩教授给出了三个字”全 单 定”要求教师的备课与学生的预习及对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做到学生唱戏,师搭台。在结构备课过程中,为实现其有效性,结合韩教授的行动策略,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1、定目标(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案设计的六大环节之一。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对落实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学目标就是引领师生完成有效教学的方向。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过于高、多、空只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完成。所以,备课时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难点.挖掘点,优化教法.学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定内容(内容的有效性)自学文本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一环节引领学生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真知、开阔视野、不断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但是,真正使教学内容起到其有效性,还在于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多少。讲多了学生嚼不烂,囫囵吞枣,造成夹生饭,得不偿失;讲少了学生又不够吃,造成时间、知识、精力等方面的浪费。所以,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合理地设计课堂练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

3、定时间

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反映在课堂的效率上。课堂教学效率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通过双边活动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教学效果之间的比率。在单位课堂教学时间内课堂教学效率越高其效果就越好。研究表明: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前5分钟到20分钟。所以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就要把握时间分配。也就是说教师可根据不同课型安排教学过程,保证在最佳时段内完成主要任务,然后再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或讨论等,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保证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均有所获。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师应在备课时预设,讲课时要调控。但有时候,因为课堂上不变的因素较多,也许不是重点内容的教学却占用了一些时间,这时候,教师一定要站在整堂课的角度来安排时间。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教学效率就越高。

4、教法与学法

教法、学法是老师的必备内容。俗话说:”学无定法,教无定法“,通常我们都有这样的教学实践,同一教学课题,不同的老师采取不同的教法、学法,其效果是不同的,听课老师的反映也是不一样,对于讲课比赛中的一等奖、二等奖就不足以为怪了。韩教授在讲座中强调了教师的”导“,要服从学生的”学“,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需要,符合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二)课中教学阶段行动的组织

在韩教授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中,强调作为教师在这一教学阶段要进行智慧教学。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改变固有的意识,实现角色转变.(生进师退)过去的”一言堂”满堂灌”是一种低效课堂教学,过大的强调了教师的”讲",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质的转变,教师不再

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教师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参与者„„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新课程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基础上,从传授知识的主角进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指导者。教师要注重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景并让学生充分感受,然后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质疑、实验、探究,开展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交流和沟通。此间,作为教师就应适时点拔,使学生思维进入高潮,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关注小组合作学习,实现对学生的积极评价

自主探究教学就是导引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那么,怎样实现合作学习成果的最优化?结合我校的教改和自己的教学经验简谈。

(1)重视小组建设,设组长、学科长,完善小组建设机制和评价机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提高小组成员的默契感和凝聚力。

(2)重视课前预习,在教师<问题导读------评价单>指导下,学生运用对新知识进行预习了解,并带着思考和问题在课堂上呈现。老师对学生预习情况在课前做及时评价。

(3)重视小组合作。教师要对小组的合作形式、内容进行指导,引导学生用生活中鲜活的事例,来说明和体现自己的视角和独到创新的思考,鼓励阐述自己的看法,教师设疑质疑、由浅入深,引发学生思考。同时教师确保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而落到实处。

(4)问题训练是自主探究的实践环节。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学习完成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师及时地设计好适量、多层次、灵活多样的练习题。在学生自练完成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教师讲解关键点、重要点。

(5)教师通过精讲解疑释疑,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重点与难点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3.课堂教学的组织,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一位好的教师应该得到全体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一位好的教师应该使所有学生都受益。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尽量实现学生课堂教学活动的最大参与度。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后进生不应该成为我们遗忘的角落,通过老师和组员的共同努力,帮助他们实现想学、爱学、能学、会学的跨越式转变。

4.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自身魅力

教师职业应具备的一项关键素质就是语言,课堂语言极大程度决定课堂效率.教师的课堂语言是有效课堂的关键。

纵观那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无一例外都是教师的啰里啰嗦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简练通俗,拥有启发性,清晰精炼、重点突出、不说半截句,不含糊其辞,也不拖泥带水。不然,就会主次不分明,就会有点“荒草多了,苗就看不清”的感觉.(三)课后教学阶段行动的拓展

一节课45分钟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课堂知识的结束,它需要有一个回归、巩固、拓展提高的过程。为此,韩教授提出了学习反思日记、”3715”回归复习评价章等回归评价型学习策略和组织单元回归复习、布置拓展学习任务等回归评价指导策略。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外延性.运用性。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要提高课后拓展的有效性就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 注意细节、完善课堂(一)建立一种新型关系

过去的课堂过多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想象,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关于学生的信息。要改变这一现状,要重视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了这种关系,才有师生的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学生才能放掉拘谨,打开想象的翅膀,碰撞知识的火花,激发进取的精神,收获放飞的理想。一幕一幕的面红耳赤.你问我答,为我们的课堂增添了色彩。

(二)创设恰如其分的教学情景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有教育点的信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情景导出课堂新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对于思品课来说,情景设计生动与否、是否切合实际、是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起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为更好的实现教学情景的服务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明确教学目标,依次设计教学情景。

2、精读本课文本,以便达成情景的取舍。

3、关注时政热点,为教材注入新鲜血液。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国家、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学会倾听、尊重学生

我们经常要求学生上课注意听讲,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诚然,这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其实,我们教师更需要学会倾听。倾听,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则。教师学会倾听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尊重,自信心得以提升,思维得以开发,视野得以开阔;同时,老师也会从中捕捉有效信息、开启教学灵感,引领学生向更深度、更广度去思考,推进教学过程,从而实现师生互动、实现学生对新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

(四)不断反思、提高自己

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教学使我受益匪浅,通过反思可以知道自己这节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实现有效教学的最优化;同时,作为一种知识经验积累,也为自己撰写论文提供了素材。教师就是在这种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实现专业成长和自身的价值。

美国一教育家说过: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理的共同体空间,在这个共同体中,我们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追求真理。三尺讲台无限大,让我们为追求高效课堂而共同努力,相信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 篇11

关键词:数学课堂;德育渗透;教学方法

所谓德育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德育教育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被摆在首要位置。对于数学这样一门理论性很强的纯自然学科,该如何自然渗透德育教育,从而达到寓德于教的目的呢?依据中学德育教育纲要,再将德育与美育联系,实际上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就是让每节课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得到真正的落实。

一、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渗透德育教育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能更快地集中精神及注意力,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介绍数学文化、介绍数学家的小故事等作为课堂情境创设的素材,而这恰恰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在教学“等差数列前n项和”时,为了让学生找出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特征,从而能顺利推导出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我们常常引入高斯小时候计算1+2+…+100的小故事。这个小故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中的对称美,顺利找出解决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磨刀不误砍柴工”“欲速则不达”等人生道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二、在解决数学问题中体现德育教育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常常把它称为思维的体操。因此在课堂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一个概念或定理,教师可设置一系列问题串,让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概念或定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而抛出问题让学生解决的这个过程其实就体现了德育教育。

如“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这节课中,为了让学生自主归纳出零点存在性定理,我们可以设置三个问题来帮助学生概括定理。

问题1:如果不画图,如何判断函数f(x)在(a,b)内有没有零点?能否用代数形式来表达?

问题2:仅满足f(a)·f(b)<0就可以确定函数f(x)在(a,b)内有零点吗?

问题3:如果把“图像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这个条件改成“函数单调”,结论能否成立?

在与学生一同归纳出零点存在性定理后,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该定理,还可以设置如下几个问题串。

问题4:对于上述结论,反之是否成立?即若函数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一定能得出f(a)·f(b)<0吗?

问题5:若f(a)·f(b)>0,函数y=f(x)在区间(a,b)在上一定没有零点吗?

问题6:若f(a)·f(b)<0,函数y=f(x)在区间(a,b)在一定有零点吗?可能有几个?能否增加条件,使得函数在区间(a,b)内有且只有一个零点?

通过设置这些问题串,层层递进,一方面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零点存在性定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促使其养成勤于思考、乐于思考的良好品质。

三、在数学活动中蕴含德育教育

新课程的理念在于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中数学课程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与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从而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可以常常开展各种数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亲身体验,感受探索的过程,从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而这个过程恰恰就蕴含着德育教育。

如教学“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时,为了研究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可以举一个贴近生活的例子,研究人体身高与右手一拃长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让学生们每四人一个小组进行分工合作,先分头搜集数据,再对搜集来的数据进行整理。期间有人负责录入电脑分析,有人负责利用计算器分析,有人负责动手画出散点图,最后比较不同方法得来的结论。这样的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觉得枯燥无味、生涩难懂的一节课进行得有声有色,既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又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抓住了培养团队精神最好最恰当的时机,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与人的交流能力。

四、在课堂小结反思中展示数学之美

一节课的小结反思往往是这节课的精华与升华所在,若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又略有所思是最好不过的了。如在教学“三角的诱导公式”时,面对一节课下来推导出来的诸多诱导公式,我们可以在课堂小结中帮助学生归纳成“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两句话。教学“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后,可以送学生“函数零点方程根,形数本是同根生。函数零点端点判,图象连续不能忘”四句话。把一节课的精华编成这些朗朗上口的诗句,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应用,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统一美、和谐美。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 篇12

题目 (微软招聘试题) 现有10个红球, 10个白球, 大小外形完全相同, 又有两个相同的包, 问要如何放置这20个球才能使任意从一包中拿一个球是红球的可能性最低?是多少?何时可能性最高?是多少?并要进行合理的解释。

假设第一个包中有a个红球, b个白球, 则第二个包中有10-a个红球, 10-b个白球, 根据题意得到数学模型

则本题要求的是Pmax和Pmin

这是一个非线性规划问题, 按照现在大学所学的数学内容暂时不能用非线性规划的知识进行求解。那么根据大学阶段所学内容学生自然会想到用函数的偏导知识求最值, 具体情况如下:

分别对P关于a和b求偏导, 并令其等于零, 得到

当a=b是P=0.5.

那么得到的P值是最大值还是最小值呢, 还是有其它可能?我们自然会得到这样的疑问。

通过教师的指引, 给出答案, 上述结果不是最大值也不是最小值,

所以P=0.5不是最值, 那么最值到底是多少呢?如何求得?

至此, 学生们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了, 这时, 我们就要利用数学软件Matlab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首先利用Matlab软件编制程序搜索出所有可能结果 (不包括a=0, b=0和a=10, b=10这两种特殊情形) , 程序如下:

运行结果有119个, 如表1

可以发现有两种情形可以得到P=0.7368, 分别是a=1, b=0和a=9, b=10

对上面的程序稍加改动, 便可得到这119个结果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下面再单独考虑a=0, b=0和a=10, b=10这两种特殊情形

当a=0, b=0时, P=0.25

当a=10, b=10时, P=0.25

综上所述, 便可得到

当a=1, b=0或a=9, b=10时, Pmax=0.7368即第一个包中仅放1个红球或第一个包中放9个红球10个白球;

当a=0, b=0或a=10, b=10时, Pmin=0.25即第一个包不放球或第二个包中不放球。

通过上面的理论分析和实验检验, 最终得到结论。在这个理论与实验相融合的过程中, 学生不但发散了思维, 而且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托计算机和数学软件使学生了解和初步实践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结合计算机进行“实验”, 动脑动手,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从而促进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董小燕.用数学软件直观演示概率论经典定理[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04, vol (12) :52-55.

建立高效课堂的一点体会 篇13

枣阳高级中学 龚启虎

高二年级组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大胆尝试小组合作探究、积极实践新的课堂模式、强力推行导学案,一年的时间很有收获,下面结合这一年的做法谈谈体会。

一、重视导学案的编写(三个环节很重要)

1、情境导入学习目标

建立高效课堂学生首先要有激情,好的情境的创设可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热情。

情境的创设方式很多,可采用有实验、魔术、促人深省的发问,妙趣横生的游戏,引人入胜的故事等活动创设情境,力求做到:“新、奇、趣”,让学生触境生疑,以疑生趣,以趣促学。

2、准确把握讲解内容

老师讲解的问题一部分来于对教材的把握,一部分来自学生自学过程生成的问题。遵循“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会的少讲、怎么讲学生也不会的不讲、难点层次化”。

3、及时巩固重点知识

对于重点知识当堂通过演板、提问、练习落实。

二、了解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学习过程,培养能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1、了解学生知识体系,旧知能否链接,新知能否理解。

2、了解学生基础能力,阅读能力能否读懂,思考能力能否理解。

3、了解学生精神状态,情绪是否稳定,精神是否饱满。

三、引导学生思考很重要

1、学生预习教方法——一看课本、二读教辅、三填导学案、四做讲前练习。

2、学生讨论教技巧——先独立学习,再集中交流、先提个人见解,再听集体意见。

3、学生答题教思想——培养学生学科思想、根据我校实际,我总结了几条课堂教学的体会:

常回头看看——复习巩固

常下去转转——督促检查

常提问练练——激励落实

初中数学教学的一点看法 篇14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数学教学不仅学生学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而却教师教也出现了不同,针对现阶段一些现象及出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新课改

困惑

角色

反思

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5年多,已逐步走入了新课程的轨道。教师们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验,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考试变化中有着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困惑。这五年来我一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现将我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一些尝试、实践和与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产生如下一些反思:

一: 新课程可喜变化,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㈠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比传统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密切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方式灵

活多样,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学习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㈡教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机遇,教师是新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们迫切更新理念,提高整体素质,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围蔚然成风,新课改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 新课程实验中的困惑与思考

㈠课堂变“集市”,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此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上游乐场分组玩”、“上街买东西”,单纯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境由心造”——富于时代气息的情境的设置只有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

㈡教师由“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角色错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有些教师常讲“我们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如果是平等的,有必要蹲下来吗?部分教师常重教案的精心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考虑,照“案”宣科时,更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做数学”的过程,置学习过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顾,只是形式上的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不愿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淡化探索,重模仿,教师实质上还是“解题的指导者”,走出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意境。

㈢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热闹”充当新课改“标签”

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独立思考,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课堂教学贯穿新课程理念必须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

法,重视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㈣电脑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处理好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快与慢的关系,适时选取有探索意义的课件和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兴趣,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启迪思维,提高效率。有的教师整天忙于制作的课件只是课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数学课应用多媒体手段,视听图画晃动频繁,学生眼花缭乱,仅仅让五彩缤纷的图画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课件只是一种点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理性思考。教师应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方能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㈤“课堂教学反思”≠“反思型教师”

常有教师专心课堂教学后记,把教师本人的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设计比较,描述课堂中出现的异常与教学目标的状况差异以及今后需改善之处的一些经验与教训,把课后体会混同于教学反思,其实这只是教学反思的一个方面,有专家提出“反思就是行为主体对自身、对实践活动过程及相关的主体认识的再认识”。可喜的是不少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尚需明确的是:真正反思,不仅要对我们采取的那些教育或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对支

配这些行为的潜在的教学观念进行重新认识。本次课改也是教育思想的“启蒙运动”,教师不再是“习题的讲解者”,作为课程的建设者的教师案桌上除了数学习题集,还应添置的是理念和理论。

㈥评价的多样化与呈现形式与中考指向“短路”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可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数学学习评价多样化,评价形式要求通过评分+评语形式呈现,而现实的升学压力和功利性,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不教”成为课堂主旋律,更关注中考命题走向、题型分值,而对全新的中考命题新框架、新思路、新亮点,部分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缺泛细致深入的专业化研究。

上一篇:胖大妈小学作文600字下一篇:监控摄像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