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童谣经典童谣

2024-05-12

民间童谣经典童谣(通用10篇)

民间童谣经典童谣 篇1

常熟童谣摘抄

1、天朗星,地午(下)冰,爸爸转来吃糟饼,糟饼甜,买块盐,盐会孩(咸),买只篮,篮角穿,习(捡)黄豆,黄豆香,买块姜,姜会辣,买只鸭,鸭会叫,买只吊(鸟),吊(鸟)会飞,买只鸡,鸡会啼,买只梨,千千光皮,的(掉)了油缸里,哭屎鹰吃了笑咪咪(hybl)

2、风婆婆草里登,登一登,就起身.(假天真)

3、光头郎档,一记耳光,吓到里床,里床有个蛋,蛋里有个黄,黄里有个小和尚,嗡啊嗡啊想吃绿豆汤(想想、太阳台灯)

4、杠铃杠铃马来哉,隔壁大姐转来哉.一有啥务?么啥务,高白炒大虾!田鸡踏撒老乌,老乌告状,告萡和尚,和尚念经念被观音,观音射箭.一脚踏兲.滚个娘娘窟窿天!(RYOBI幽蓝夜空绿袖Z)

5、洋枪打老虎,老虎吃小孩,小孩养公鸡,公鸡喙蜜蜂,蜜蜂叮癞痢,癞痢拐(背)洋强,洋强打老虎……(hybl)

6、排排座,吃果果,爸爸转来过(割)泥朵(耳朵),称称看泥斤半,陈一半,斋罗汉,罗汉否吃荤,它毛小鸡be棱等(hybl)

7、三月三,祖师山,祖师山浪跌无来,屁股跌来三掰三.打个电话103,请个医生猪头三,配个药水203(补充,有的版本作223),打撒上海小瘪三。(绿袖Z、寂寞寥寥)

8、路麦两路麦,三路打大麦,辟辟啪,辟辟啪,阿姨买来两斤糖,弟弟要切水果糖.妹妹要切高级糖.阿姨骂阿姨打阿姨告诉老师,老师告诉校长,校长门嫩姓啥,偶姓黄,啥个黄,草头黄,啥个草青草,啥个青碧沥青,啥个笔,毛笔,啥个毛,三毛.啥个三.高山,啥个高,年高,啥个年...........(绿袖Z)

9、航航偶里囡囡要困在罗奥......磨则磨则,打翻盆则......(小苏打)

10、对对对,鹏鹏飞,老鹰出口捉小鸡,小鸡登窝里,对对对,虫虫咬的节卡扣,鸡呀鹏鹏肥的扣!

常熟童谣推荐

1、矮东洋,摇摇机关枪,机关枪断忒,矮东洋死忒!(幽蓝夜空)

2、老老头,夯昂头,夯着一个大蒜头,腌腌一罐头,拣拣一筷头,小煞嫩个千刀头,组啥拖咸头?(幽蓝夜空)

3、切菱肉,剥菱ko,菱ko垛拉壁go落,吃栗子,剥栗壳,福吃栗子福剥壳,吃则栗子,栗壳徊了憋郭乐。小弟弟小妹妹跑开点,打碎玻璃老价钿,告嫩督阿妈赔铜钿。(落情人跃,橙果果)

4、老老头,走到河滩头,携着一个盐鱼头,支多支多吮到年夜头.(弯弯的月亮)

5、天汪汪地汪汪我家有个夜啼郎............,(常熟乡下)

6、天浪星,地午钉,踏脚板浪挂(gu)油瓶,油瓶漏(lei),种赤(ca)豆,赤豆不(fou)开花(hu),...(雪山飞狐)

7、牵豆腐支加腐,张八癞子哦豆腐,李家娘娘划豆腐,牵个豆腐水露露,养个倪子棒柱度,娘话道则huai特给,爹爹话道否舍得个,牵牵豆腐牙好个!(hybl、zhuzhu、hsohu)

8、噔噔哩嘀噔,猫眯搭老虫困,没有被头困,驽只马桶盖

常熟童谣精选

1、山山山,山浪有个木头人,否许动来否许笑!(10月10日)

2、老伯伯,八开司空种大麦,大麦结子,老伯伯吃屎,大麦坐了叉袋里,老伯伯困了棺材里。(民族英雄)

3、从前有个老八八(伯伯),早上起来八点钟,跑到八仙桥,吃则一碗八宝饭,铜钱用特八块八角八分八厘。(红黄兰)

4、打打面。揉揉面。大姐走来吃冷面。 红花拉拉朵朵开,新娘房里做单单。(zhizhu)

5、小干小干嫩要乖,乖则搭嫩买糖扣!

6、告诉告诉,捡着一把铁锁,对南嘴浪一锁,看南那能告诉。(红黄兰)

民间童谣经典童谣 篇2

一、巧妙的教师语言, 吸引幼儿兴趣

培养幼儿对童谣的兴趣, 教师的教学语言起很大的作用。若教师的教学语言无抑无扬, 拖泥带水, 会使幼儿感到疲倦而失去兴趣。相反, 巧妙设计、形象生动、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则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1. 启发性的语言

在激发幼儿兴趣的过程中教师启发性的语言至关重要, 如民间童谣《小老鼠上灯台》中, 教师引导和启发小朋友通过观察发现小老鼠有趣的动作, 从而激发幼儿学习这首童谣的兴趣。

2. 优美动听的示范语

教师示范朗读童谣时, 要充分掌握音准和朗读的技巧。以抑扬顿挫、变化生动、声情并茂的语言朗读, 不仅可以增添童谣的美感, 更能够有效地渲染幼儿, 如《十二月花名歌》。教师的示范语使幼儿对这首童谣产生很大的兴趣, 幼儿在说童谣的时候, 既可以丰富自身语言感受语言的优美, 同时也认识了植物增长的特点。

3. 利用当地语言

在熟悉童谣的基础上, 我们会用自己本土的语言让幼儿说一说。这样的形式增添了不少童趣, 而且念出来的童谣特别有乡土气息。同时, 幼儿感受到家乡语言的美, 激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如, 童谣《外婆桥》。我们的孩子们用本土话念出来充满异样的童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使幼儿对民间童谣产生兴趣, 我们非常重视语言环境的创设, 使幼儿所处的环境呈现出浓郁的民间童谣教学氛围, 让幼儿受到启迪, 激发要说、会说、想说的兴趣和欲望。我园每个教室里的庙港闲话、吴侬软语、民间游戏、民间工艺等图片、写真、实物墙饰, 还有童谣、谚语、拗口令文字卡片, 让幼儿时时、处处能听到、看到、欣赏到民间童谣, 置身于民间童谣的氛围中。他们看到图片、墙饰想念童谣, 看到文字童谣卡片想玩童谣游戏。我园每天都会在幼儿入园、晨间活动、休息活动、户外活动播放音乐时, 插入一些好听的民间童谣, 让幼儿耳濡目染的得到熏陶。通过这种童谣环境的创设, 也向家长们、社会各界人士宣传了我园科研实验的内容和实施情况, 收效特别大。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吸引幼儿的兴趣

1. 将民间童谣与幼儿一日生活相渗透, 实现课程的整合

南京师大教授虞永平曾说过:渗透、整合是幼儿园教育改革的灵魂。因此我们在幼儿的一日各项活动中整合、渗透民间童谣, 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充分理解童谣、喜欢童谣、朗诵童谣、创编童谣, 培养幼儿的多元智能。

幼儿入园、课间休息、餐后和离园时, 活动时间短, 人数不稳定。对此, 我们就让幼儿开展一些短小、相对安静、动作不大的民间童谣游戏, 如娱乐童谣:“炒黄豆, 炒黄豆, 炒好黄豆翻跟斗。”“金锁银锁, 咔嚓一锁。”“我们都是木头人, 不许说话不许动。”这些童谣游戏不受人数限制, 语言精练, 动作简单, 发展了手的小肌肉群和手眼协调、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还减少了幼儿相互等待的矛盾, 使环节过渡宽松、自然。

2. 把民间童谣渗透于体育活动当中, 使童谣游戏化、游戏童谣化、体育游戏化、游戏体育化

如在民间体育游戏《马兰花》中, 将有节奏有韵律的数数与跳绳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让幼儿在有节律的吟诵和运动中体验童谣的美感和游戏的快乐。孩子们童谣会念了, 游戏也会做了, 身体也锻炼了, 一举多得。同时我们还将民间童谣故事化, 把一个个简短的童谣变成生动、形象的故事, 让幼儿通过故事更好的理解、学习童谣。

三、丰富多样的教具, 吸引幼儿的兴趣

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 即解放儿童的大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 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 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这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幼儿主要是运用形象思维, 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联想。直观形象的教具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想象力。因此, 应充分发挥教具的作用, 提高教学效果。

1. 颜色鲜艳的图片

把民间童谣的内容按需要描绘下来, 拍摄和制作成照片、图片、卡片等, 使内容形象化。

2. 形象逼真的动画

动感强的东西幼儿都特别感兴趣。而电化教具有色彩鲜艳、形象具体、动感强等优势。如《小老鼠上灯台》的童谣教学, 利用多媒体把小老鼠偷油吃时的一举一动都刻画得很清楚, 见到老猫吓得滚下来时更是形象。这种动画最能吸引幼儿的目光, 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童谣。

3. 利于表演的手偶

手偶通常以一个角色的形象出现, 它以幽默夸张、鲜明有趣、操作性强而深受幼儿喜爱。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手偶, 吸引幼儿兴趣, 使幼儿在兴趣中学习童谣。

激发幼儿学习童谣的方法很多, 只要我们掌握幼儿年龄特点, 根据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 对幼儿进行多方面的兴趣培养, 必定能调动幼儿学习童谣的积极性、主动性。家乡传统的民间童谣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味, 语言生动活泼, 内容丰富多彩, 幽默诙谐, 简单易记, 蕴涵着深刻的意义, 深深体现了家乡的特殊文化气质。挖掘民间童谣, 让孩子们在童谣的海洋中快乐地学习、游玩、探索。民间童谣就像一把开启孩子“说话”的“金钥匙”, 伴着孩子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摘要:说起童谣, 总会让人怀恋童年。童谣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 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创造的, 天然质朴、朗朗上口。人的一生中, 最难忘的是童年。不论是幸福的童年, 还是苦难的童年, 或者是平平淡淡的童年, 总会有许多童趣, 在记忆中盘旋, 梦系魂牵。在童趣中, 最难忘的是人生的第一课——牙牙学语的童谣。中华民族的民间童谣是有中国特色的艺术, 因此, 有意识地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童谣教育, 对他们多方面的能力提高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民间童谣,幼儿,语言

参考文献

民间童谣对小班幼儿的影响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124-01

民间童谣,以其丰富的思想情感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是中化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在小班幼儿教育中运用民间童谣,对于幼儿能力的提升、语言的发展、情感的启迪、思想道德的培养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意义重大。

一、民间童谣可以有效训练小班幼儿的语言能力

语言是人类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想法的工具,是大脑思维的表达。人的思维是伴随语言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并完善的。小班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同语言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不管是语言的正确、错误,或者是词汇的积累,都是通过语句来表情达意,全部反映并制约着幼儿的思维发展变化。民间童谣在上述各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民间童谣具有口语化、浅显、通俗易懂、语句明快且有节奏感的特征,易于幼儿吟诵。反复吟诵民间童谣,有助于矫正幼儿的发音,使幼儿能初步认识事物,正确地把握概念,并在反复的吟诵中锻炼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连贯力,使思维得到训练和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在具体教学中,笔者选择了一些比较贴近生活、适合小班幼儿的民间童谣,如《小老鼠上灯台》《小白兔》《小蜜蜂》等,让小班幼儿吟诵,受到了幼儿们的追捧。由于这些童谣是小班幼儿喜欢的,能有效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能促使幼儿通过童谣主动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民间童谣可以改变小班幼儿的道德行为习惯

幼儿(特别是小班幼儿)的行为习惯问题始终困扰着教师。小班幼儿刚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的生活,对幼儿园的各种规章制度缺乏规则意识。具体表现在:小班教室经常会出现一片狼藉、哭声不断的现象;整理东西、到处捡玩具是教师每天的重要工作;当教师对幼儿的行为提出要求时,幼儿便放声大哭,而且还会带动一大片孩子跟着大哭……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选取内容符合幼儿特点的民间歌谣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能专心听童谣,并且从童谣中懂得道德行为习惯的知识。记得有一天,在小班幼儿们大哭之际,笔者打开了DVD,播放了一曲《小白兔》童谣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听到声响后,教室立刻安静了好多。小朋友们都顺着声音看过来,不少孩子止住了哭声,有的虽未停止,但哭声也小了很多。在这一首通俗易懂的民间童谣“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的吸引下,幼儿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被吸引过来了。

自此之后,笔者开始大量搜索与幼儿行为习惯相关的民间童谣,并在教学当中大量地使用。针对孩子们自由活动之后乱丢玩具的行为和习惯,笔者选用《家》这首童谣,并进行了适当改编“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密密的树林是小鸟的家,绿绿的草地是小羊的家,清清的河水是小鱼的家,快乐的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家,玩具宝宝也有一个家,找不到妈妈会害怕,请小朋友帮它找到家”,引发小朋友的爱心,使他们都积极地将积木等玩具放回到筐里边。坚持了一段时间以后,幼儿们便形成了习惯,只要《家》的童谣响起,便会条件反射般地将玩具分类收拾好。教师的工作因此变得轻松了。笔者还用同样的方法,告诉小朋友们垃圾筐是果皮纸屑的“家”,使幼儿看到垃圾后便能够主动地捡起来,扔到垃圾筐。

另外,针对有的幼儿午睡起床时不会自己穿鞋子、依赖性强的问题,笔者教给幼儿《我有一双小小手》这首童谣。童谣里的“我有一双小小手,一只左一只右,一共十个手指头,能洗脸来能漱口,会穿衣,会梳头,自己事情自己做”深深地影响了幼儿。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幼儿们午睡起床时便试着自己穿衣服、穿鞋子了,而且还有不少家长反映孩子早晨起床后都有提出要自己穿衣服。可见,这样的教学效果很显著。

三、民间童谣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小班幼儿的年龄较小,注意力与记忆能力普遍较差。将民间童谣与教学联系起来,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幼儿的记忆力。例如,在教小班幼儿数数时,虽然只有“1~10”这10个数字,但是对于简单的小棍“1”,鸭子“2”,不少幼儿还是记不住。这时,笔者就播放民间童谣《数数歌》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对数数的注意力。同时在教学实践当中,笔者让幼儿配对,听着《数数歌》玩拍拍手的游戏。在“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穿花衣;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小孩梳小辫……”的拍手游戏过程中,小朋友很快就记住这十个数字,并且他们的反映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和配合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

在小班幼儿教育中,恰当地运用民间童谣,既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语言的记忆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幼儿学习知识的兴趣,还可以让幼儿有爱心、有同情心,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加以重视并充分挖掘民间童谣的各种功能,让其更好地为幼儿教育服务。

民间童谣经典童谣 篇4

一、民间童谣游戏的特点

童谣是基础,也是游戏的载体,幼儿要进行这样的游戏就必须借助童谣。在历史的发展变迁中,童谣成为当时所发生的一些大事或是奇事的一种记录形式,在儿童的游戏中得以体现。因此,童谣是对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儿童对世界观察角度的独特呈现。

民间童谣游戏具有以下特点:

1. 针对对象主要为幼儿。

民间童谣游戏针对的群体主要为幼儿。因为民间童谣游戏符合幼儿的身体和心理接受能力。幼儿对童谣的兴趣和对游戏的兴趣都是非常高昂的,而民间童谣游戏正是二者的一个有机结合,因此,更受幼儿的欢迎。

2. 韵律感很强。

由于童谣的节奏感多采用双声、叠韵、双关等手法进行表现,因此,民间童谣游戏以童谣作为活动的基础,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提供一个游戏进行的同一节奏,利于幼儿玩耍和记忆。

3. 变化性很大。

民间童谣游戏和民间游戏都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的,所以在流传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变化。由于幼儿自觉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较差,且幼儿在游戏中会创造性地改变童谣,进而改变游戏规则,因此,民间童谣游戏的变化性很大。

4. 群体性强。

民间童谣游戏与其他游戏一样,通常需要两个以上的幼儿才能进行,因此,民间童谣游戏的群体性很强,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5. 娱乐性强。

民间童谣游戏是民间游戏中娱乐性较强的一种活动,且由于民间童谣游戏中童谣的娱乐功能更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相对于其他民间游戏来说,民间童谣游戏的娱乐针对性更强。这就是为什么在成人眼里看起来很“弱智”的一些童谣游戏对幼儿来说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6. 竞争性强。

民间童谣游戏的结果多是以何种方式为胜,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因为幼儿争强好胜的特点。幼儿对这样的游戏存在极浓厚的兴趣。正是如此,民间童谣游戏有着很强的竞争性。

二、在幼儿园中有效运用民间童谣游戏以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建议

要在传承文化与幼儿快乐发展中寻找一个结合点,民间童谣游戏无疑是一个有效的载体。特别是在社会科技日益发达的年代,科技的力量已经可以代替人类做很多事情了。但是游戏对于幼儿来说,依然占据着无法取代的位置。而民间童谣游戏,这种我国传统的民间游戏,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幼儿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那么,民间童谣游戏应该如何运用到幼儿园的活动中呢?

1. 把民间童谣游戏与一日活动相渗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对于孩子来说,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都是课程。那么,怎样才能把民间童谣游戏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而不是把它作为一种单纯的孤立的游戏活动,从而在整体上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呢?我认为可从多方面进行考虑。

(1)将民间童谣游戏渗透到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中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过渡环节是幼儿园中较少关注的内容,也是老师们组织起来较为困难的环节,且教师认为这些环节都只要注意保育就可以了。但是往往在这些环节中,幼儿的思想灵感和一些突发奇想是最容易撞出火花的,也是幼儿之间进行自我交流的一个有效空间,以其独特的趣味性促进幼儿自控能力的良好发展。因此,在幼儿园中,我们可以用一些短小、安静、简便的语言型民间童谣游戏与过渡活动相结合,给幼儿提供说话和交流的机会,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2)将民间童谣游戏与区域活动相结合

在幼儿园的区域设置中,可设立一个单独的民间童谣游戏区。在区角中,投放陀螺、绳子、铁环、竹竿、“跳房”的方格和小盒等幼儿喜爱的民间游戏材料,供幼儿在区域活动时自由结伴选择,为幼儿提供自主选择,以及和同伴之间协商合作的机会。幼儿要进行游戏,就必须从“我”中摆脱出来,与人一起形成一种“我群”,在“我群”中进行游戏。如:“跳竹竿”游戏,二人抬、一人跳,游戏要求抬的动作要一致,抬跳动作要协调,抬跳节奏要一致,两个一致和一个协调,充分培养了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这不仅是一个与同伴交往的过程,还是一个模仿成人的游戏,能锻炼合作能力,使幼儿的交往能力及规则意识在自主活动过程中得到增强。

(3)在一日生活中设计一些民间童谣游戏

在一日教学活动中,可在集中教育活动中设计民间童谣或民间小故事等语言活动,使幼儿在童谣中拓展认知面;在体育游戏活动环节中,则可设计一些操作性较强、运动量较大的民间童谣游戏,从而促进幼儿身体机能的发展,提高幼儿互相协调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在游戏活动环节中,则可设计一些童谣特征较强的民间童谣游戏,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逐渐形成,同时,为幼儿的创造性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2. 利用民间童谣游戏做好幼小衔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继续发展。

民间童谣游戏并不是幼儿在幼儿园中玩了,以后就要丢弃的东西,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也不是一个阶段就可以完成的。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应该将各个阶段优化组合成一个整体进行。因此,要将民间童谣游戏作为切入点进行幼小衔接。如:请小学生与幼儿一起做游戏,在与小学生的互动中,幼儿除了感受到游戏的变化无穷外,对哥哥姐姐们更是羡慕和钦佩。幼儿在民间童谣游戏中主动认识小学,拓展幼儿的认知面,使幼儿能够理解小学是幼儿园的一个延伸,以及更高层次发展的一个体现,从而激发幼儿上小学的欲望,并在心理上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实现以民间童谣游戏作为衔接点,促进幼儿社会性的继续发展。

3. 组织教师学习民间童谣游戏,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整体发展。

现在幼儿教师对于民间童谣游戏的了解还很模糊,所以应组织教师对民间童谣游戏的理论、实际操作进行学习。了解、体会到民间童谣游戏在幼儿园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特别是社会性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并学习如何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方法。同时,要加强与家园、社区之间的合作,家园、社区与幼儿园配合,使幼儿社会性得到全面、整体的发展。如可以和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讲解如何运用民间童谣游戏与幼儿进行互动。家长还可以将一些民间童谣游戏作为亲子游戏一起和幼儿进行玩耍,和社区合作将简短的童谣制成展板,并在社区中进行布置等。教师、家长、社区同事合作,促进幼儿社会性的整体发展。

在当今社会,从“百家讲坛”节目的热播,到我国对“对外汉语”的重视程度,从学习《论语》的热潮,到歌曲《老子》、《中国话》的疯狂流行,电影《孔子》在世界各国的热映,都无不掀起了一股强大的中国文化风。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期待着中国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了解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多的任务置于新一代的孩子身上。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应该从幼儿抓起。而游戏,特别是民间童谣游戏,既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又是社会时代性的真实反映,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摘要:民间童谣游戏随着时代的发展、变更, 与现代儿童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 导致我国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力越来越差。本文着重研究中国民间童谣游戏特点, 并提出中国民间童谣游戏在当今幼儿园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民间童谣游戏,社会性发展,运用策略

参考文献

[1]杨丽珠, 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阳光童谣”PK“灰色童谣” 篇5

“静悄悄,轻轻走,隔壁小弟在睡觉……好孩子,懂礼貌,别人做事不打扰。”看着在台上唱童谣的女儿,河南省漯河市的孙先生手持DV,兴奋地绕着舞台,拍下了女儿表演的全过程。可两年前,孙先生最怕听到女儿唱的歌谣。当时,冉冉洗脚时顺嘴唱出“小河流水哗啦啦,我去你家杀你×(指家人,编者注),你×不在没关系,放火烧掉你全家”,把孙先生吓坏了。(1月23日《中国青年报》)

如今,“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上学歌》)、“妈妈妈妈快坐下,请喝一杯茶”(《我的好妈妈》)这类儿歌、童谣越来越难以听到,相反“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打了敌敌畏,蚊子死多少”这类“灰色童谣”盛行。而且,“阳光童谣”和“灰色童谣”正在进行一场PK赛。

“阳光童谣”和“灰色童谣”的PK赛,谁会最终胜出目前还没有结果,当然我们希望“阳光童谣”最终胜出,然而不得不为“阳光童谣”担忧。因为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中国儿歌创作队伍日渐萎缩,适合少年儿童传诵的儿歌日益短缺,而且还出现了“儿歌成人化、粗俗化”现象。同时,流行歌曲也“带坏了”儿歌童谣,如学生版的《任逍遥》:“让我背也好,让我写也好,恨老师我都不会了。让我哭也好,让我笑也好,随风飘飘,耍起最逍遥。……”虽然曲调相同,但是内容却让人高兴不起来。

让“阳光童谣”在和“灰色童谣”的PK中胜出,这不只是我们的希望,更该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阳光童谣”最终胜出。因为“阳光童谣”是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必须的精神食粮。漯河市委利用学校的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电视系统等宣传阵地,多教、多播积极向上的儿歌,营造传唱童谣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唱响阳光童谣,为20周年献礼”、“唱着童谣过六一”、“阳光童谣暑期大家唱”、“崇尚真善美,争做诚信人”阳光童谣电视录播等一系列活动,有着特殊的意义。

让“阳光童谣”在和“灰色童谣”的PK中胜出,我以为这是一种社会责任,全社会都该为“阳光童谣”的胜出而努力。我以为,不妨像江西“红歌会”那样,搞几次全国性的“阳光童谣”大奖赛,既要兴起“阳光童谣”的创作热潮,也要唱响“阳光童谣”。

童谣经典趣味童谣 篇6

红气球,绿气球,

长长尾巴圆圆头,

好像只只花蝌蚪,

跟着个个小朋友,

小朋友,一松手,

蝌蚪就向天空走。

27、碰碰车,车碰碰

碰碰车,车碰碰,

坐着朋朋和平平。

平平开车碰平平,

朋朋开车碰平平。

不知是朋朋碰平平,

还是平平碰朋朋。

28、妞妞和牛牛

妞妞不爱吃肉,不爱吃豆,

吃饭发愁,越来越瘦;

牛牛又爱吃肉,又爱吃豆,

吃饭不愁,壮得像牛。

你是学妞妞,

还是学牛牛?

29 、扁担长板凳宽

扁担长,板凳宽,

扁担绑在板凳上,

板凳偏要绑在板凳上。

也不知扁担绑在了板凳上,

还是板凳绑在了扁担上。

30 、凤凰山上凤凰台

凤凰山上凤花香,

凤凰台上落凤凰,

红凤凰,粉凤凰,

粉红凤凰黄凤凰。

31、一面小花鼓

一面小花鼓,

鼓上画老虎,

小槌敲破鼓,

妈妈用布补,

不知是布补鼓,

还是布补虎?

32、白石搭白塔

白石白又滑,

搬来白石搭白塔。

白石搭白塔,

白塔白石搭。

搭好白石塔,

白塔白又滑。

33、老虎和灰兔

坡上有只大老虎,

坡下有只小灰兔;

老虎饿肚肚,

想吃灰兔兔,

虎追兔,兔躲虎,

老虎满坡找灰兔;

兔钻窝,虎扑兔,

刺儿扎痛虎屁股。

气坏了老虎,

乐坏了兔;

饿虎肚里咕咕咕,

窝里笑坏了小灰兔。

34、小耗子

小耗子儿,

上灯台,

偷油吃,

下不来,

吱吱吱吱叫奶奶,

奶奶不肯来,

叽里咕噜滚下来。

35、小良赶着一群羊

小良赶着一群羊,

老到山上遇到狼,

狼要吃羊羊躲狼,

小量救羊打跑狼。

36、学扣扣

小牛学扣扣,

用手使劲揪;

小柳学扣扣,

用手来回抠;

小妞学扣扣,

对准扣眼扣。

小牛、小柳和妞妞,

谁学会了扣纽扣?

37、一位爷爷他姓顾

一位爷爷他姓顾,

上街打醋又买布。

买了布,打了醋,

回头看见鹰抓兔。

放下布,搁下醋,

上前去追鹰和兔。

飞了鹰,跑了兔,

打翻醋,醋湿布。

38、毛毛和涛涛

毛毛和涛涛,跳高又赛跑,

毛毛跳不过涛涛,

涛涛跑不过毛毛。

毛毛起得早,

教涛涛练跑,

涛涛起得早,

教毛毛跳高。

毛毛学会了跳高,

反思灰色童谣 篇7

一、灰色童谣内容令人担忧

童谣是陶冶幼小心灵的音符,优秀童谣使孩子稚嫩纯真的岁月丰盈和灿烂。时下的灰色童谣,其内容往往是低俗的,有的甚至带有黄色、暴力倾向,表现着内心的“烦、闷、累”。试想孩子若对社会的黑暗面满怀憧憬,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灰色童谣主要分为三类:

一是改编唐诗宋词。如《望庐山瀑布》改编成《望炉中烤鸭》:“日照香炉烤鸭店,遥看烤鸭挂窗前,口水留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

二是改编流行歌曲和网络串烧。如把《真心英雄》的歌词改成:“在我心中,老师才是最凶,晚上补课补到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变成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父母不在,老子变得最凶,拳打脚踢发泄一通!”

三是自编打油诗。比如:“一年级的小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美女没人陪,四年级的帅哥女人追,五年级的色狼一大堆,六年级的情书满天飞。”“人在教室心在外,读书不如谈恋爱。老师怒问为什么,为了子孙下一代。”

虽然这类童谣幽默、搞笑,充当了孩子们枯燥单调生活的调味剂,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中小学生尚不具备对事物进行正确辨别判断的能力,缺乏自主意识,摹仿能力却很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孩子的重要成长阶段,长期熏染灰色童谣必将导致孩子形成错误倾向,破坏其心理防线,引发其做出不良举动。

二、灰色童谣何以频现与传唱

古人云:“童谣,一儿习之,可为诸儿流布。”据有关资料显示,灰色童谣在北京、南京、济南、安徽等地的中小学校“遍地开花”。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偏偏爱上这些灰色童谣的呢?

灰色童谣的出现和流行,固然跟孩子缺乏理性鉴别能力,对善恶美丑分辨力不高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社会教育偏差导致的后果。

首先是德育教育的缺失。在中、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从幼儿园直至高中,许多学校往往重智育轻德育,德育教育仅仅是作为教育的一种“搭头”,可有可无,有些学校甚至不开设德育课,孩子从小就没有接受正统的德育教育。

其次,优秀歌谣、绿色童谣长期在校园缺席。笔者在采访中发现,中小学生喜欢这些灰色童谣是因为其内容“好玩、搞笑、流行、顺口、时髦”。传统的童谣或趣味不足,缺少新内容、新情趣;或脱离实际,思想性太强,多为缺乏韵律的“说教式”,儿童不愿传唱。加上电视、网络、手机短信、不良书刊等影响,孩子们耳濡目染的多为颓废堕落的信息。孩子需要童谣滋养,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灰色童谣便乘虚而入,也恰恰迎合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以他们熟悉的内容和形式,幽默、通俗、上口的语言充斥校园生活。

其三,新时代的独生子女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无限期望,孩子很小就得参加各种辅导班,在学校中又面临着方方面面的竞争。而家长和老师却很少注意与孩子进行心灵交流,孩子们往往显得迷茫与无助。压力过大时,灰色童谣便成为发泄的工具。

三、让孩子远离灰色童谣

灰色童谣的流行,恰恰说明儿童需要健康童谣的滋养和哺育。孩子的心灵是一片净土,没有鲜花的开放,杂草便会丛生。没有优秀童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阵地,灰色童谣势必占领、污染孩子的精神家园。因此,对这种灰色童谣,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扼杀,而是应该将功夫下在贴近儿童生活、健康向上的童谣的创作上。儿童文学作家和学校老师应该创作出更多反映孩子生活的绿色歌谣,帮助他们摆脱成长的烦恼。成人要多注意了解和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为他们消除心灵上的乌云,铲除灰色童谣生存的土壤。

对于孩子,童谣是他们成长期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是任何动画、玩具所不可替代的“精神食粮”。让孩子远离腐蚀心灵的灰色童谣,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读童谣,习语感 篇8

关键词:童谣,语感,教学

语感培养就是教育学生通过阅读,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玩味,让作者的生活、认识、感受和体验进入其视野中和思维领域。语感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时期的知识积累和一系列的思维训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童谣是他们诵读的好作品。童谣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它篇幅短小、童趣盎然,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容易让学生记住和背诵。在背诵童谣的过程中,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诵读童谣培养学生直观的语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经典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这首童谣富含韵律,语言生动、简练,将小老鼠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易于学生感受、理解和表现。学生对这样的童谣很感兴趣,喜欢读。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能直接感受到语言的节奏,领略到语言的优美、童谣的韵味。琅琅成韵地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吟、咏、诵、读可以让学生感悟文章真谛,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在不同的语调、节奏朗读中思考,吟诵中品味,会其义自见。因此,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

二、想象童谣,培养丰富的语感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感悟童谣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要把学生带入文字描绘的境界,使学生理解童谣的语言形象,在童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驰骋想象,进入作品,领悟意境。如《搬鸡蛋》“小老鼠搬鸡蛋,鸡蛋太大怎么办?一只老鼠地上躺,紧紧抱住大鸡蛋。一只老鼠拉尾巴,拉呀拉呀拉回家。”如果简单地进行教学,这首童谣就比较枯燥,应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他们将童谣描写的老鼠搬鸡蛋的图景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这样就能更好地悟出童谣所蕴涵的情理,更是让学生在心灵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训练语感,需要与具体形象联系起来,才能领会其丰富的内涵。在教师启发性的提示下,学生顺着童谣的内容合理展开联想,凭借想象使具体事物在脑子里重现,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触景生情,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在具体生动的语言形象中感悟语言背后的深奥与美妙,进入一个摸得着、看得见、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

三、创编童谣强化语感

语文课标提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就是要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读写结合,强化学生语感。我们就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发展特点开展了创编童谣的活动。学生创编的儿歌内容不宜过难,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时候我们学习的童谣句式整齐,例如:童谣《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坐飞机。你拍二,我拍二,二个小孩骑马儿……在引导分析的基础上,学生了解了儿歌的结构、编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迁移、创编同类型的儿歌。有的学生就创作了和学习、玩耍有关的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读书写字做习题。你拍二,我拍二,不打不闹好孩儿。你拍三,我拍三,认真听讲记心间……”在学习童谣时,我们引导学生感知、理解童谣中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根据童谣的结构尝试探索、迁移生活经验进行仿编童谣。要引导学生从有趣、好玩的方向编,使儿歌充满趣味。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运转迅速,组织语言极为快。从而,要求说话的语言准确、连贯、得体。因此,使学生在语言的运用中,既能够仔细推敲词句,激发自身的语言积淀,又能促进语感形成。

幼儿园民间童谣与民间游戏计划 篇9

一、开展“民间童谣与民间游戏”课题研究的意义

2010—2011学年,根据课题研究计划,我园将 “民间童谣与民间游戏”这一熟悉而具特色的活动作为课题研究对象。在学习民间游戏的活动中幼儿不仅在游戏中学,同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幼儿积极参与,主动探讨。在学习中提高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胆小的孩子敢说话了,口吃的孩子通过童谣的学习和训练,言语比一前连贯了,孩子们对于学习民间童谣的兴趣大增。他们把在家学会的民间童谣说给小朋友们听,在童谣的选择中,大量的民间玩具为我们提供了大批的素材,我们把玩具和游戏结合在一起,在活动中进行尝试。民间游戏,大多是很早以前流传下来的,有些童谣与游戏内容幼儿不理解,我们就在选择内容上进行反复推敲,确定内容后让幼儿学说,并给以通俗形象化的解释或修改。

二、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

民间游戏艺术具有特殊的情趣和魅力,具有率直、不拘一格的质朴特点,与农村儿童艺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有所相同,可以说民间游戏与艺术活动有内在的共同特征,游戏地发展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是一项利于孩子们全面发展的活动,有利于幼儿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到对于儿童知识面的扩大,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培养,情感的熏陶,美感的启迪,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现有水平,将一系列民间游戏玩具作为主题进行选材。在选材中注意选择了一些浅显易懂,贴近生活的民间游戏,让幼儿学习。

三、课题研究分工情况

组长:杨洪芹(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成员:常锡燕(负责民间童谣搜集)李艳玲(负责民间游戏搜集)

尚丽丽(负责材料整理工作)

四、开展课题研究有利于提高幼儿综合素质

谈起民间游戏老师们都非常兴奋,特别是年龄大的老师们都能如数家珍似的说出许多游戏名称,如:跳绳、翻绳、摔宝、跳皮筋、拾石子、玩纸牌、弹杏核、扣泥巴、踢毽子,拾高粱柞等等。这些游戏不但符合孩子们好学、好动、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而且易学、易会、易传,增添参与的主动性,既能促进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发展,陶冶幼儿的情操,使孩子在游戏中生活、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游戏的过程也是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他们充满新奇、幻想和奥秘的游戏世界里,小脑袋不停地转,并努力去探索,操作以期得出答案,不倒翁为什么不倒,陀螺为什么会转?石头是从哪里来的?火车为什么会叫?这些问题不仅激发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思维力,同时也是孩子认识工具、启迪他们智慧的教科书。在玩游戏时有些孩子不愿与别人分享自己心爱的玩具,总是一把抢过自己的说:“这是我的玩具,不给你玩。”由于这种不愿与人分享的心理,往往这些孩子在玩耍时总是不合群,难以与别人合作,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唯我独尊的孤僻性格。针对这些情况,在玩民间游戏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热情大方的品质,多组织一些集体协作性的活动,例如:抬轿子,四人踏板、拉大锯等游戏,让孩子通过游戏学会怎样与别人友好相处、相互合作。

根据孩子们好玩、好动、好胜、好奇的特点,我们利用早间活动和户外活动时间,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愿选择伙伴一起玩剪子包袱锤、骑大马、老鼠钻风箱,老鹰捉小鸡等两人或群体游戏,在游戏中可以充分调动孩子自主学习的欲望。让孩子们向爸爸、妈妈学习一个他们小时侯的游戏,带到幼儿园教给大家一起玩,孩子们在愉快的气氛中,争着教争着学。通过互相交流,观摩和评价,既发展了语言,又发展了基本动作;既发展了兴趣,又增强了自信和自尊。让孩子们自己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在玩中学,学中玩,起到了引发感情,共享共乐的效果。民间游戏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具有丰富刺激的、能鼓励孩子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

五、民间游戏与教育活动的融合。

在各项教育活动中,有些活动往往无法在时间空间上满足幼儿探究的需求,此时如果教师能提供相关的游戏材料,引导幼儿开展游戏活动,将会使幼儿在认知、情感等方面获得很大的满足。如,孩子们在大自然中玩角色游戏,他们用泥巴捏出娃娃,用木块摆上床、桌子、凳子,捡了一些树叶、小草用纸袋包好做垫,在地上挖上灶台,放上泥捏的锅,到种植园里采来菜叶,然后分配角色(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玩起了娃娃家的游戏,他们的材料全是用大自然中的泥土、花草等,而且玩的很投入,很愉快。在孩子们的争论中,通过教师的引导,“生成”出:到树上去采叶子,树会痛吗?它会哭吗?采树上的叶子,树还会长高吗?孩子们争论的脸红脖子粗,最后来到老师这里,老师只说了一句:树和动物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孩子们热烈地讨论起来,有的孩子试着采自己的头发,后说:“以后要爱护树不能采它的叶子了。它会痛的,我采了自己三根头发,痛得快要哭了。”游戏中孩子们不再顾忌自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的失误,活动的自由度较大,不受区角的限制,而教师仅采用提问和建议的方法去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成为幼儿游戏的援助者,幼儿可以充分交流自我表现,自主性得到了体现和发挥。这样的环境,可以促使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地去想、去做、去采集大自然中的东西做游戏材料,从中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并且游戏内容接近于主题内容,已和整个主题活动的进度紧密结合在一起,从中孩子们得到了快乐和发展。

六、民间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它包括谦让互助,协作分享等有益行为,这也是在我们的主题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内容,例如:在建筑游戏中,引导幼儿制定“能共享玩具材料”的规则,要求幼儿能分享玩具,诱发分享和谦让行为,在角色游戏中引导幼儿建立“协商扮演角色”的规则,要求幼儿在游戏前能协商好自己的角色,诱发协作行为,遇到两人同时要扮某一角色时,就诱发退让行为。

在当今社会已越来越向着社会化、多元化发展,不管是课程的生活化和游戏化,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背景。陈鹤琴先生很早就提出“大自然是活教材”的教育观念。我们努力使课程游戏化的同时,积极尝试与社会、家庭、社区合作,充分利用周围的有利环境,整合多方面的课程资源,诱发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为了让家庭真正成为幼儿园的合作伙伴,我们尝试开展了“幼儿家庭游戏”的创建,指导家长如何开展亲子游戏,提高家长的游戏教育观念。首先,我们要求家长根据自己的条件为孩子提供一个可自由游戏的房间或每周教孩子一个游戏,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能适应孩子发展需要的游戏材料。使家长能够支持并鼓励孩子游戏,使家庭真正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合作伙伴,家长成为幼儿园新的课程资源。

幼儿的生活就是游戏,游戏是幼儿体验社会生活的最好的方法。保障儿童游戏的权利是现代早期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基本策略。因此,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我们强调遵循“以民间游戏与幼儿素质的提高的原则。把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从根本上,把教育与幼儿的生活予以最佳整合的基本途径。还幼儿以游戏的生活就是让儿童找回童年的幸福与快乐。

马边彝族童谣歌研究 篇10

(一) 马边彝族区域概况

明置马湖府安边同知署, 清设马边厅。1914年置马边县, 因马边河得名。

“彝”是各地彝族统一使用的族称。彝族有着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称为“文”、“韪书”或“罗罗文”、“倮文”、“毕摩文”、“西波文”, 通称老彝文, 大约形成于十三世纪。居住多为一户一屋的小家庭, 数户或数十户杂错相邻, 成自然村落。服饰美观、精致, 服装色彩鲜艳, 图案别致, 刺绣精美。

彝族节日主要有:库施, 即彝族年。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五、初六、初七。索旧, 彝语索旧为汉族“送旧”的音译, 时间在汉族除夕前的一个晚上。杜延, 彝语“杜延”为汉语“端阳”之音译, 系汉族的端阳节, 彝族也要过这个节日。

(二) 马边彝族童谣歌的文化底蕴

马边彝族有古老的文字及彝文典籍, 彝族文化底蕴博大深厚, 民间音乐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四川彝族民间音乐保持着古老的传统, 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 音乐文化及其形态有着鲜明的社会历史的时代特征, 音乐门类、品种繁多而齐全, 遗产资源极其丰富。勤劳聪慧的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产生了众多的民间歌曲, 这些歌曲少受外来影响, 主要受到其自身的传统文化、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生产方式的影响, 形成了既有彝族共性特色而又多姿多彩、风格迥异的民间歌曲, 也成为其中彝族童谣歌发展的底蕴。

(三) 马边彝族童谣歌的产生、流传与发展

1.起源:彝族远古时期在文化史上成为神话与史诗时代, 这一时期的音乐是原始时代的产物, 属于音乐萌生期, 没有直接的文献记载, 大约有原始民歌、原始歌舞、原始祭祀歌、原始乐器与器乐。

凡“音”起于人“心”。民歌产生于社会生活, 又反映着社会生活。彝族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主要是狩猎和采集。在其劳作中突然会发出呼喊、吼叫之声, 这些音调在凉山彝族民歌与生活音调中可以捕捉到类似的遗痕。作为民歌种类之一的童谣歌也萌生其中。

2.流传:马边彝族童谣歌一般是民间创作的, 在儿童中传唱形式很多, 如歌唱、吟诵、口传心授等。也会有专门的采歌员 (民族音乐工作者) 上山下乡采编成歌, 通过表演、教学、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途径传播。

3.发展:随着彝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社会生活内容的丰富与复杂化, 彝族童谣歌的题材内容得以丰富, 出现了大量的反映少年儿童生活内容的童谣歌, 增添了新的元素和广泛内容, 扩大了题材, 涉及生产、生活、知识、情趣、文化、教育, 等等方面。

二、马边彝族童谣歌及其相关慨念

1.歌谣:歌与谣是有区别的。主要体现在, “歌”是有曲调的、能唱的;“谣”则是语言有一定的节奏, 依靠吟、念、诵而流传。歌与谣的区别还在于, 歌是合乐, 演唱时有乐器伴奏;谣, 不合乐的徒歌。唱有曲调的叫歌, 唱无曲调的叫谣。严格说来, 唱无曲调的词不叫唱, 应该叫吟诵。歌谣, 简单说, 是指短小的民歌、民谣, 但它们往往长短不一, 有长有短。

2.童谣:是世世代代口耳相传, 在儿童中传唱, 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诙谐幽默, 没有乐谱, 音节和谐, 形式简短, 朗朗上口, 强调格律和韵脚的歌谣。童谣, 一般由成人创作, 儿童接受、模仿、传唱, 谓之童谣。当然, 儿童只是自发的模唱、娱乐, 自身没有能力将语言的自然节奏创编成具有音乐结构的歌曲, 因此, 由成人创作谱曲的叫“儿歌”或“童谣歌”。

3.马边彝族童谣歌:马边彝族童谣歌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它是彝族儿童在生活、学习、劳动、玩耍时所唱的歌, 内容生动而丰富。童谣歌的曲调轻快活泼, 乐句简短, 节奏鲜明, 富于儿童性格特征。

三、马边彝族童谣歌的艺术特点

马边彝族童谣歌是彝族人民的集体创作, 是表达彝族儿童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 是彝族儿童生活中“亲密伴侣”和“精神食粮”, 也是马边彝族人民在劳动和日常生活中所创造和利用的口头音乐, 因而具有口头性、集体性、流传变异性。

文章将从歌词特点、音乐特点、旋律特点、结构特点、等方面对近200首彝族童谣歌进行分析与总结, 以期揭示马边彝族童谣歌的艺术特点。

(一) 歌词特点:

1.题材特点:传统马边彝族童谣歌歌词题材以催眠曲、劳动歌、叙事歌为主体, 如《放牛哥》等。新创作品则以描写自然、教育、游戏、动物为主体, 如《彩虹》、《安全用电歌》等。

2.结构特点:传统马边彝族童谣歌歌词结构以排比句式, 对称方整, 问答呼应为主体。而新创作品歌词大多依然具有歌词韵律与乐节的一致性 (呼应) 特点。

3.内容特点:传统马边彝族童谣歌歌词内容以口语化、方言俚语占主导。新创作品不论是教育类还是自然科学类均采用白话文体, 易于理解, 如《节约用水》。

(二) 音乐特点:

彝族民间音乐是彝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社会人文密不可分, 从不同的领域和角度都体现出它的特点。彝族童谣歌也不例外。

1.音调结构:传统马边彝族童谣歌音调结构常以五声调式为基础, 其中宫调式、徵调式、羽调式相对较多。有些作品为不完整的五音仅有角、徵、羽三个音构成。偶有“4、7”的不协和音程出现。

2.新创彝族童谣歌以级进和五度以内的跳进、五声调式为主, 个别作品加偏音。常见有五声宫调式和羽调式, 商调式徵调式较少, 除此, 还有大小调式作品。

3.节奏节拍:彝族童谣歌节奏节拍基本以语言的自然节奏为基础, 以二拍子使用居多, 占90%以上, 三拍子次之, 四拍子更少, 其中根据歌词使用变换拍子, 以及上下滑音、倚音等, 如《雁鹅雁鹅扯长》, 节奏中有八分音符, 四分音符以及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前附点、后附点, 后附点使用较普遍, 具有一定特色。新创彝族童谣歌大多是常见节奏型, 作品中切分节奏较少使用, 新创作品多以简洁乐歌式为特点。

(三) 音乐旋律特点

传统彝族童谣歌的音乐旋律以简单的二度、三度进行为主, 传统和新创作品童谣歌基本都是音节式的一音对一词。

(四) 音乐结构特点

传统的彝族童谣歌作品的音乐结构大多为四句乐段, 排比式同音同头 (起始句一样) , 乐句间连续性强, 相同节奏型贯穿。而新创作品则结构更丰富, 方整性结构居多, 以平行乐段、复乐段、再现二段式 (起承转合) 为主体。甚至在和声上强调了乐段中前句的开放以及终句的收拢。

综上, 彝族童谣歌, 题材以适应儿童身心的催眠曲、叙事歌曲、教育性的歌谣为主, 让儿童在游戏中增长知识, 提升能力。歌词朗朗上口, 易于记忆, 其中夹杂方言俚语, 儿童在吟唱时倍感亲切。童谣歌中主导的是内容即歌词, 音乐以语言的自然音调为基础, 旋律节奏均不复杂, 易于学习和掌握。在艺术性上, 仍可称为不可多得的童谣歌曲, 其数量较多, 分布范围较广, 传播途径丰富, 使得不论是传统曲目的保存以及新创作品都保留了其独特的艺术风貌。

四、马边彝族童谣歌具有的基本社会功能

1.能够获得一定的社会及生活常识。社会常识是社会生活中必须掌握且行之有效的知识, 蕴藏着人生的大智慧, 是社会知识的精髓。生活常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社会及生活常识, 是立身处世的最基本要求。特别是涉世未深的少年儿童更应该多掌握一些社会生活常识, 少走弯路。如, 礼仪、安全、防骗、健康、卫生常识, 等等。马边彝族童谣歌的内容涉及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儿童获取社会及生活常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能够获得一定的美育教育。美育, 可以培养少年儿童美的理想和情操以及美的品格和素养, 并具有一定的对美的欣赏和创造能力。童谣歌在少年儿童的美育教育中有着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3.能够获得一定的德育教育。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人生观教育、信念和信仰教育, 是对人的培养教育的重要一环。然而, 品德的发展, 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 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 必须以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来实施。马边彝族童谣歌的教授、演唱、和传播不失为一个德育教育的好手段。

五、结语

明代沈德符的《野获篇》中对童瑶就曾有这样的描述:“不问南北, 不问男女, 不问老幼良贱, 人人习之, 亦人人喜听之, 以至刊布成帙, 举世传诵, 沁人心腑。”马边彝族童谣歌在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中, 成为彝族孩子们最初的快乐体验。它简洁明快、幽默风趣、朗朗上口、童趣盎然。随着网络等新兴传媒的广泛应用和各种思想潮流的相互激荡。马边彝族童谣歌的思想内容呈现出明显多样性, 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健康有益的童谣歌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马边彝族童谣歌对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语言美感的熏陶, 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 应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关于彝族童谣歌的传承与传播, 作者认为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精心教育和传播, 如, 幼儿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社区教育、学校教育, 等等。愿孩子们在优美动听的童谣歌声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摘要:古老的彝族, 古老的文字, 古老的典籍, 深厚的文化底蕴, 彝族民歌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保持着古老的传统, 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 而彝族童谣歌则是彝族民歌门类中极具个性和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本文从马边童谣歌的概况、分类、艺术特征、文化元素、社会功能、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进行解读。

关键词:马边彝族,童谣歌,特征,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国歌谣集成四川卷编集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 (四川卷) [M].中国ISBN中心, 2004, 11.

[2]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四川省彝族民间音乐全集[M].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 2010, 12.

[3]四川新编童谣编委会.新编童谣 (歌谱) [M].四川省文明办、四川省教育厅, 2005, 12.

[4]四川省群众艺术馆.四川民歌选编 (第一集) [M].1983, 04.

[5]中国音乐家协会四川分会.四川民间歌曲选[M].1982, 06.

[6]孙旭军, 蒋松, 陈卫东.四川民俗大观[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9, 10.

[7]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民歌选 (第一辑) [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58, 06.

上一篇:旋挖桩技术标准和要求下一篇:曹集学校开展党史国史教育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