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积累与运用五

2024-06-03

(43)积累与运用五(共12篇)

(43)积累与运用五 篇1

(五)总第90——95课时

共享备课(杨文娜)审验签字:同意使用

教材简析:

本次“积累与运用”共安排了六方面的内容:

“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的过程中发现新知,重点在于掌握对话的三种形式;

“词语拾趣”以词语转换的方式扩词,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互动平台”以对话的形式,讲述了叠词在表达上的乐趣; “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能对一件事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 “习作百花园”是一篇想象作文,能根据语文书的封面展开丰富的想象。

本次“积累与运用”的内容既重视本单元重点知识的复习巩固,又重视重点知识的实践运用,还注意知识的拓展和积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己发现规律,主动参加实践活动,在形成能力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了解句子中说话人在前、在中、在后时,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

2、了解叠词在表达上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能在交际场合中对大家关心或感兴趣的是发表自己的看法。

4、能根据书的封面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

5、运用已学方法自主阅读短文。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课时安排:

六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温故知新”和“语海拾贝”。

一、温故知新

(一)设疑自探:(5分)

1、导课:

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有新的收获,这就叫“温故知新”。

2、设疑: 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1)、我们今天要温习的旧知识什么呢?

(2)、我们可以获得什么新知识?

3、出示自探提示 :

细读下列三组句子,你就发现了什么?

4、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二)、解疑合探:(10分)

1、指名朗读课本上的三句话,指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这些句子中都有引号。

2、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试着体会引号的不同用法。a、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b、小组讨论例句中的三个引号分别有什么用法?(说话人在前、在中、在后时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

3、回忆以前学过的引号的用法。(还有引用、否定等作用)

4、用引号的不同用法分别造句

(三)质疑再探:(5分)

你还有什么疑问?

预设:试着用引号的不同作用来写句子?

(四)运用拓展:(5分)

1、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含有引号的的句子读一读,试体会引号用法的妙处。

二、语海拾贝(22)

1、导入:下面我们将要进行一个有趣的游戏——词语接龙

2、出示例子,寻找规律,明白词语接龙的要求。

例子:旋律----旋转----转移---移动---动漫

3、学生分组进行词语接龙游戏。

优柔---柔和---和睦---()---近邻

纯朴---纯洁---()---()---干脆

后悔---()---()--()--回报

4、集体进行词语接龙游戏。(四)拓展运用

教师出示成语接龙游戏,组织学生进行。

常用接龙法 【顺接】:下一个成语的字头接上一个成语的字尾

例如:快心满意 → 意到笔随----„„。

【逆接】:下一个成语的字尾接上一个成语的字头

例如:典章文物 → 朝章国典。

【双飞】:两个成语,第一个成语字头和第二个成语字尾一致,接第一个成语的第二个字

例如:快口直肠;沉著痛快 → 口诛笔伐;守瓶缄口

板书:

积累运用五

引号:在前 在中 在后 词语接龙

第二课时

教学“互动平台”和“口语交际”。

一、互动平台

(一)设疑自探

1、激情导入: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语言都非常优美,学习这些课文,我们不仅感受了九州大地神奇秀美的山水名胜,积累了不少优美的词句,还学到了一种重要的写作方法:运用叠词。设疑: 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叠词有什么作用?

怎样正确运用叠词?

3、出示自探提示:

读对话,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二)、解疑合探:

1、朗读对话。

2、理解叠词的作用。(叠词的运用可以使文章富有美感与韵味。)

3、交流《暴风雨的启示》一课的叠词。“悄悄地爬起来”、“缓缓的蠕动”、“弯弯曲曲的足迹”一方面生动的描写了雨水流过天窗的情景,另一方面,叠词的运用,也能很好的表现作者的心境。“朵朵”、“翩翩”“蓝幽幽”不仅写出了天空中云彩的变化,还描绘出天空的美丽。

师小结:叠词的运用可以使文章富有美感与韵味,希望同学们在习作中能尝试着运用。

(三)、质疑再探:

1、预设: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叠词?

2、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四)、运用拓展:

1、你学过的课文或自己的作文中有叠词吗?找一篇这样的文章,找出叠词,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在自己以后的习作中试着运用叠词。

二、教学“口语交际”:

1、学生自由阅读“口语交际”的要求,明确内容。

2、自由思考:以小组为单位确定一个辩题。

3、分组交流:学生自主分组,每组确定一个辩题,各组成员组内交流自己的见解。、班内交流、评价。(要注意学生的发言是否有针对性,有可操作性。)、评出最佳辩论员若干。

第三、四课时

教学“习作百花园”——写一篇想象作文。教学过程:

一、明确习作内容和要求。(3分)

看着语文书的封面,那树林,那小路,那人物,还有那天空飞翔的小鸟„„会让你有怎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画面里藏着的故事写下来,进行写作。

二、指导看图作文的写作方法(15分)

1、全面观察,了解内容。看图时可以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要细致观察图画的整体内容,看一看这幅画或这一组画,主要画些什么,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第二步,要仔细观察画面的背景和人物,看一看画中人物的身份、年龄、在干些什么;画面的背景反应了什么,背景和人物有什么联系。要分清画中的主要和次要人物。看一看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是怎样的。对表现主要人物起什么作用。

第三步,要观察画中的细节,如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手中拿的东西,画中出现的一些细小的事物等,看一看这些细节对表现主题的作用是什么。

2、重点观察,抓准中心。

对于画面上的一切,人、物、景等的观察一定要细致,既要看近的、显著的,也要看远的、细微的;既要看外露的,还要看内在的;既要看清人、物、景的特点,还要抓住画面上的主要内容、主要事件,特别是主要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索,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了解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意义的教育作用,达到景物的主要特点和内含哲理,也就是从中悟出画面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3、合理想象,丰富画面。想象要注意几点:

一是要有根据,一定要根据画面中所提供的内容去想象。二是要有重点,要抓住画面内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去展开想象,不可喧宾夺主。

三是符合情理,要使人觉得真实可信,合情合理,反对胡思乱想、牵强附会。

三、小组讨论,从课本中选材(5分)

四、写片段,评议修改(10分)

1、学生动笔写片段,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2、现场点评该片段:可选择学生写的几个片段进行点评,也可用老师写的“下水文”进行点评。

五、图文对照,自评自改。(7分)

同学们在写完文章后,一定要再看看图,读读文,通过图文对照,找到自己认识与表达上的不足,然后修改原文,借以弥补。

下水文:

美丽的夜空

吃过晚饭,我坐在院子里仰头看夜空。夜空是那么美丽,那么迷人,那么绚丽多彩。

你看,月亮好像一个害羞的姑娘,从树梢上钻出来。它金黄金黄的,周围还有几缕青烟似的云朵,好像是嫦娥的飘带。渐渐地,月亮升高了,颜色也变浅了许多,温和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大地,银灰色的月光洒在门口的树上,照在远处的田野上,给它们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里。再看看明月中的黑斑,那应该是桂树、玉兔和嫦娥吧!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这引起了我无限的遐想„„

小星星顽皮地眨着眼睛,好像无数珍珠挂在一望无垠的鼻孔中。在银河的东西两“岸”,牛郎星和织女星隔“岸”相对,望眼欲穿。奶奶说在七夕那一天,所有的喜鹊都会被召到天上,为牛郎织女在银河上搭一座桥,坐在葡萄架下,还可以听到他们说话呢。

这夜,我做了一个好梦。梦见我当上了宇航员,在太空中遨游,还去月球拜访了嫦娥,并亲手八五星红旗插在了广寒宫顶。那时,我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啊!

啊!迷人的夜空,神奇的夜空。你是那样令我心驰神往,你是那样让我魂牵梦绕,你是我心中最美的一幅画!

第五课时

自主阅读园地

一、激情导入,设疑自探。

教师:同学们喜欢刘翔吗?为什么喜欢他?看来大家都喜欢他!今天就让我们自主阅读《亚洲非人——刘翔》。

学生自主设疑:

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刘翔是怎样取得胜利的? 出示自探提示:

学生自主阅读短文,边读边思考提出的问题,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作上批注。

二、解疑合探,理解内容。

1、交流短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写了2004年8月28日凌晨2点40 分,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决赛上,中国选手刘翔,以12秒91的成绩获得金牌打破了世界纪录。

2.刘翔是怎样取得胜利的?

①指名交流画出有关的语句。(课文第一、三自然段)

②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刘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再读短文,整体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质疑再探

你还有什么疑问?

预设:新闻报道有什么特点?

四、运用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2、摘抄短文中的好词佳句。

第六课时

——作文评讲课

一、导入:“快乐点播”(5’)

展示学生作文中富于想象力,而且新颖的作文题目。让学生在众多题目中去选择自己想读的作文,并说说原因。从中点明以上作文题目的特点:新颖、充满丰富的想象,引人入胜。同时教给学生作文命题的方法、技巧。

二、“精彩展示”(10’)

根据学生的多数选择,指名两、三位学生在全班朗读自己作文最富想象力、最精彩的部分。师及时就生的作文进行点评,指出其优点。

三、“积累分享”(5’)

分享作文中的好词佳句,点明写好此次作文不仅想象重要,平时的语言积累也尤为重要。

四、“佳作赏析”(10’)

1、指名一作文写得不错的孩子朗读作文,并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

2、师从中相机指导想象作文写作的方法、技巧。

3、学生讨论、交流这篇作文的优点。

4、发现其不足,师生共同帮助修改。点明: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

五、“集思广益”(3’)

老师提出修改本次作文的要求,选择一篇问题比较典型的作文在全班进行作文修改的指导。

六、“共同进步”(5’)

同桌合作,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共同修改彼此的作文。

七、总结:(2’)

学生说一说在本次作文评讲中的收获。

教后反思:

成功:

教学“温故知新”时,通过朗读感悟试说句子,让学生了解了说话人在前、在中、在后时,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词语拾趣”让学生以词语转化的形式扩词,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互动平台”通过朗读交流,了解了叠词在表达上的作用;“口语交际”让学生在充分的交流过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足:

口语交际时,学生辩论气氛不够热烈。改进措施:

(43)积累与运用五 篇2

一.作文素材的积累

(一) 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和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 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叶圣陶在《文章例话》中说:“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因此, 要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 观察社会、体验生活、体味人生, 多角度多侧面地捕捉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学会在社会生活中积累素材。

(二) 从教材中积累素材

语文教材是一座作文素材库, 里面的文章可谓“无山不含玉, 无水不藏珠”, 其中的人、事、景、物可为我们写作提供大量的素材。当然, 这里说的教材不仅仅指我们的语文教材, 我们还可从思想政治教材中去积累经典论据材料, 从物理化学教材中去感受科学家的魅力, 从历史、地理教材中去积淀人文知识, 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总之, 教材是写作素材的宝库, 从教材中积累素材当为妙招。

(三) 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 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 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视野窄,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积累素材。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 是获取知识、开阔眼界、积累素材的重要渠道。积累课外素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 那就是经典的高考题和贴近高考的一些优美的语段训练材料, 这些训练材料大多文质兼美, 教育意义非常深刻。只要我们留意, 可从课外读物中积累到数量可观的写作素材。

(四) 从学生的相互交流中积累素材

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 阅读习惯和价值取向就会有异。让学生相互交流积累的写作素材, 资源共享, 素材共用, 这是笔者从长期的作文教学中摸索出来的经验。这也拓宽了素材积累的渠道, 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合作。

写作素材积累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但在写作中仅有素材“量”的积累仍然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我们对积累的素材进行“理智”的分析, 合理的变通, 灵活的运用。

二.作文素材的运用

有了素材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 就像有了砖不一定成楼, 有了米不一定成炊一样。因此, 要写好文章, 还应指导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素材。

(一) 素材的有机整合

要使素材充实, 应对占有的写作素材进行必要的整合。对占有的写作素材, 要精读细思, 目注神入, 多思考, 善揣摩, 分类整合。如按照主观与客观、原因与结果、主流与支流、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现象与本质等方式来整合素材。或按素材反映的中心、蕴涵的哲理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角度进行整合,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人新我变”。

(二) 素材的灵活运用

对写作素材有了必要的整合, 还应该指导学生灵活运用, 这样就可以做到“以少胜多”。如运用仿拟的手法, 改动语段中一个关键性的词语, 这个词语可能是几个分句中共有的一个词语, 这段话可用于另一个方面, 表达另一层意思, 阐述另一个话题。如:“友谊是雨季里的小伞, 撑起一片晴天;友谊是一阵温馨的风, 把潮湿的心吹暖;友谊是寒夜里的一盏灯, 燃着热情的火焰;友谊是一块洁白的手帕, 拭干你腮边伤心的泪痕。”这段话中的“友谊”一词可以根据情况换成“亲情”“关爱”“奉献”等词语。

灵活运用素材的另一种办法是学会变通素材。“任何事物或事理都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去观察、去分析, 便会获得不同的发现。”说明素材包含的意义是多元的, 其功能也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将事物或事理的某个角度、某个侧面跟特定的话题或主题建立联系, 使之构成证明与被证明、阐释与被阐释的关系。据此, 根据话题或主题的需要, 我们可以对典型人物的优秀品质或事迹围绕写作的主旨进行迁移叙述并将其放大, 也可以选择素材的某一情节或者某个重要的生活片段加以叙述或分析, 还可以把素材中的关键语句加以拓展。通过这些方式, 我们可以实现灵活运用素材的目的。

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的指导, 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长期以来致力于提高作文教学水平而不懈探究的重要课题。“积累”是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运用”则是要让学生机智地处理素材信息, 从而艺术地架构文章, 让自己的文章材料丰富, 以理服人, 用情感人。

强化积累与运用 篇3

一、 阅读教学中熟读识记

语言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指出,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作为语言学习中不同层次的两个级别存在,只会理解不会运用的词语是“消极词语”,会理解又会运用的词语是“积极词语”,年龄小的学生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下,慢慢地就学会积累好词佳句了。我们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积累,更要引导学生能说、会写、会运用。因此,阅读课上教师要紧紧依托文本所提供的语境和重点词语,精心设计训练点,让学生熟读背诵词语、丰富积累后,指导学生在熟悉的语言环境中加以运用,及时把“消极词语”转化为“积极词语”,让学生的语言得到迅速的发展。

如在《葡萄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理解“五光十色”后,引导学生说说“五光十色”的近义词:“五颜六色、五彩斑斓、光彩夺目、光彩照人、五彩缤纷、万紫千红、色彩斑斓、多彩多姿……”教师把学生说的近义词板书出来,让学生熟读背诵记忆这组词语。当学生熟记后,再问学生:葡萄沟成熟的葡萄还可以怎样形容呢?学生自然而然想到了刚才积累的词语。学生有的说:“到了秋季,葡萄成熟了,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是光彩夺目啊!”有的说:“葡萄成熟了,有紫的、黄的、黑的、青的,五彩斑斓,太迷人了!”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背诵,不知不觉就掌握了许多好词,丰富了积累,再让学生在熟悉的语言环境中运用,对于课文中的“五光十色”一词就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每篇课文的学习中,教师都要注意设计练习点,让学生把好词佳句记忆在脑子里,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并且在积累词句后,学会运用所积累的词句,享受成功的乐趣。

二、 阅读教学中拓展延伸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拓展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积累。特别是学生年龄小,词汇信息储备少,教师结合课文内容适当拓展,可以深化学生认识、融会贯通,帮助将课内课外的知识内化为自己所有。笔者觉得,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适量地引入与文本相关的内容,整合成“听说读写”的有效教学策略,促进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这对低年级的学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如《黄山奇石》这篇课文中有一个句子:“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你去给他们起名字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文,了解黄山的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后,再拓展引入课外资料:“北海景区是黄山景区的腹地,精华集中,奇景荟萃。在北海曙光亭,可观十八罗汉朝南海、丞相观棋、仙人下棋、仙人背包、猪八戒背媳妇、石钟、童子拜观音等景观。始信峰和石笋峰优美风景,更是令人浮想联翩。”出示文字、图片结合的资料,丰富了学生的理解和积累。教师再提出问题:你能给奇形怪状的石头起什么名字?让学生仿照课文、课外资料,展开丰富的想象。同学们纷纷说:“驴打滚”“鲤鱼跳龙门”“百鸟朝凤”“河东狮吼……”学生对小动物太熟悉了,于是,他们很快调动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储备的知识,用鲜活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他们心中的石景。当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说了之后,再让他们具体描述这个名字的石头是什么样子的?有的说:“鲤鱼跳龙门”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真像一条大鱼跳起来,想跃过石门。有的说:在一座山峰上有许多小石块,太阳一照,就变成了一只只金光闪闪的鸟儿。它们拍打着翅膀,对着主峰的凤凰不住地鸣叫,这就是有名的“百鸟朝凤”。……教师创设说话训练环节,让学生在适度的拓展中对黄山奇石加深了解,学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并进行反复的语言运用,不但加深文章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鲜活的语汇,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 阅读教学中“感悟仿写结合”

阅读教学重视理解、感悟、积累,这是课改后老师们的共识。但如何把感悟和积累的源头活水真正引到水渠中来,让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这股清泉潺潺流动呢?“读写结合”就是一种把阅读教学中的感悟、积累引向语言的模仿运用,高效的学习方法。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学习的难度降低,同时有利于培养精简、规范、逻辑地表达。阅读教学中“感悟仿写结合”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引导低年级的学生学习语言、品味语言、领悟语言精彩之处,再紧扣学习内容的重点设计仿写小练笔,让积累和运用并进。

如《北京》一课,描绘了我国首都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阅读教学时教师抓住重点词句,“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引导学生感悟,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反复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描绘的内容,领悟课文用词的讲究,感受“北京的美丽”。同时,注意写作方法指导,让学生明白,每段先总述某处地方的特点,紧接着描写该处地方的景物,课文表述清楚,语言生动,学生理解感悟后,可以结合课文的语言、结构进行仿写“南宁街道的美丽”。有的学生写道:“南宁的水泥道路又宽又长。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南宁的立交桥可多了!桥的四周有翠绿色的草坪和彩色的花坛。各种车辆在桥上来来往往,像流水一样,日夜不断。”立足于阅读教学,进行“感悟仿写结合”, 让学生从阅读学习中掌握方法,在仿写中提升运用能力,降低了低年级学生写话的难度,让学生在写话中重组课文语句,达到了积累运用的目的。

(43)积累与运用五 篇4

(二)》

教学目标

235深的事写一篇记叙文。教学重点

了解比喻的基本特征: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教学时数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121、3是比喻句,2、4不是比喻句。)

3往要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如课本中的第1句,把“马蜂窝”比喻成“一只大莲蓬”;第3句,把“光芒”比喻成“明洁的丝绸”。而第2、4两句虽然也带有“好像”“象”,但它们不具备打比方的特征,也找不出打比方用的甲事物和乙事物。第2句中的“好像”带有判断的意思,说明“听到爷爷在屋内的呼叫”不是很确切;第4句中的“像”带有推测的意思,说明“非将这片沙滩征服不可”的看法,是作者主观上的一种推新。小结:让学生明确比喻句的基本特征,不能把是否有“像”“好像”作为判断比喻句的标准。

4的句子,判断是否是比喻句。

举例:

(1)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比喻,把马蜂比作战斗机。)

(2)突然间,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拽我的钓钱。(不是比喻句。)

(3)我首次钓鱼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像刚刚发生在昨天一般。(不是比喻句。)

(4)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比喻句,把长江比作巨蟒。)

5二、语海拾贝

1词语,反复读几遍,想想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写“绿”的色彩的词。)

2三个词语写“绿”的花园;第三排的三个词语写绿的时间。

34形态三个方面,再读一读。

三、互动平台

1下文,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郝思的话告诉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去想,这也是理解句子含义的一种方法。

2意举例说明。还可以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理解句子的含义。例如“面对这死去的小飞虫,一种罪孽沉重地压在我心上”这句话中,“沉重地压”这个词,就充分地暗示出了作者为伤害了马蜂而后悔和难受的意思。

4四、口语交际

1同学们,《捅马蜂窝》这篇课文,讲了作者小时候捅马蜂窝挨蜇的趣事。作为小孩子,谁没有这类淘气的经历呢?你们也一定干过一些幼稚、顽皮、莽撞的“傻事”吧。仔细想一想自己儿时的一些“傻事”“趣事”,选一两件讲出来与同学交流,这是多么浪漫的事啊!

2或“趣味”体现出来,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后可以提问题,可以评价,可以说说自己听后的感受。

3事”“趣事”,并相互评价,各组推选一名最满意选手在组上交流。

4评论,也可以讲自己听完后的感想或启发,还可以讲其他“傻事”“趣事”。

五、习作百花园

1福、喜悦的事,也可以是烦恼、悔恨、忧伤的事,还应表达经历这件事后的感受。习作要求:以记一件事为内容,题目自拟,注意写出真情实感。

2谈话: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在我们个人的记忆里,一定留下了不少难以忘记的事件,如淘气遭到父母的责罚、无知摘掉邻家盆花、偷偷抓来别人的小狗、瞒着父母用化妆品在自己脸上涂画……这些充满稚气的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和经历了这些事件有什么感受,都可以用来作为本次习作的内容。

(1)教师巡视,发现选材、叙述有新意的,可向全班同学介绍,以启发引导其他同学。

(2)完成草稿后,同桌同学互相交流,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

(3)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4赏析,再改习作。

(1)出示学生中的佳作。(用投影仪。)

(2)朗读习作。(作者自己读。)

(3)同学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受到启发,产生再次修改自己习作的愿望。

(4)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5)誊写自己的习作。

六、自主阅读园地

1在旁边,优美的词句、疑难的词句,也可以作上记号。

(1)说说短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哪些词句令你最受感动?你从中悟出了什么?

(3)有什么疑问,向同学提出来,互相交流解决。3

(1)说说文章内容给你什么启发。

(43)积累与运用五 篇5

教学目标

1.体会转折关系关联词的作用和不同表现形式,积累关联词。

2.积累谚语,感受谚语在生活中的妙用。

3.在互动中,学习一些说明的方法。

4.能清楚地写出一件自己亲身参与的家务事,养成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积累关联词,体会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的作用。

2.能够写清楚一件亲身参与的家务事,详写自己做家务事的经过、遇到困难时的心理活动以及你怎样克服困难。

教学难点

能够写清楚一件亲身参与的家务事,详写自己做家务事的经过、遇到困难时的心理活动以及你怎样克服困难。

教学准备

学生在进入本单元学习时,教师就可布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确定实践活动的内容或方向,通过多种途径大量搜集有关的信息资料。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抽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带有关联词的句子……今天我们要读的句子同样也带有关联词,请我们一起到“温故知新”里去看一看。

2.学生自读三个句子,思考每句话有几层意思。

3.互相交流每句话的两层意思之间是用什么词语连接起来的。

4.总结:“可”“却”“但是”都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词语。

5.你能试着用表示转折关系的词语说话、写话吗?

二、语海拾贝

人类在几千年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往往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总结出来,称为谚语。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下面的句子,想想你从中明白了什么规律?

1.个人读句、解句。

2.小组交流解句、赏句。

3.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4.个人背。

5.小组互背互评。

6.全班齐背。

7.你还搜集了哪些谚语?讲给大家听一听。

三、互动平台

1.读互动平台的内容,勾画出本单元《送你一片绿荫》《有趣的生命时钟》中所用的说明方法。

2.对照课文《送你一片绿荫》《有趣的生命时钟》,找出列数据、举例子的地方,认真读一读,体会用上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

3.浏览本单元课文,看看还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小组交流。5.你还知道哪些说明方法?

四、综合性学习

1.进入本单元学习时提前布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观察的内容或方向。

2.根据自己的选题和小伙伴组成合作小组,以便在搜集过程中互相帮助、共享资源。

3.各合作小组通过多种途径(电视、网络、报刊、向人请教、走进大自然仔细观察等)查阅、搜集资料,并进行归类整理。

4.和合作者一起筛选搜集的资料构思主题报告会的方案。

可办成小报,可写成文章,可汇成图片集,有条件的还可录成音像资料,制成幻灯片……

5.成果展示,共同分享。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边展示边介绍。

展示者可以介绍自己小组的成员在搜集资料及准备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收获、体会等。

(2)观摩者可以质疑,并诚恳地提出意见或建议。

(3)成果评比,重在激励。

6.教师小结本次活动。

五、习作百花园

1.阅读习作提示。

(1)说说读懂了什么?用序号在书上标出来。

①写什么样的事--自己亲身参与的一件家务事,比如:上街买菜闹笑话,协助长辈做事却帮了倒忙,自己做出的饭菜让爸妈赞不绝口……

②怎么写这件事--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写好后读给同桌听听,并进行修改。

(2)以学过的课文为例子说说怎样把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具体。

要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不说空话;要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心情、表情、神态;要描写环境以衬托。

(3)在“怎样写”方面谈谈你的补充意见。

如,要强调详略得当。详写:怎样做家务事的,做家务事时遇到哪些困难,自己有些什么心理活动?又是怎样克服的……

小组交流:我写什么,我怎么写。

2.运用修改符号,自读自改。

3.师生合作,当面点评,以点带面。

4.分小组评改。在评改过程中,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学习别人的长处。

5.全班欣赏同学的精彩习作,共同分享习作的快乐。

六、自主阅读园地

1.学生通读全文,看看你从中捕捉到哪些有关长江的信息。

2.小组交流。

3.反馈:长江发源地在哪里?都流经了哪些省、市?接纳了哪些支流?

4.思考: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勾画、批注、汇报。

5.请把长江的有关知识回家讲给家长听。

(43)积累与运用五 篇6

1毖Щ嵊谩罢医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

2被累有关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

3痹亩炼涛模激发爱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迸嘌口头表达能力,能讲述自己幸福的往事。

5蹦苄匆欢瓮暾、通顺的话,写清楚自己名字的来历。

教学重点

积累成语、丰富词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我的好妈妈》歌带,伴有婴儿啼哭、孩子欢笑、妈妈轻轻哼歌的声音的歌带。

学生:收集同家人快乐相处的照片;向家人了解自己名字的来历。

课时安排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苯裉欤首先走进我们“积累与运用”大家庭的是几位老朋友。(出示三组近义词:开心--高兴、难过--难受、美丽--漂亮)还认识它们吗?请几位小朋友认读。

2贝厦鞯男∨笥眩你发现这几对朋友的特点了吗?

读一读这三个句子(出示书上的三个句子),看看你能发现点儿什么?

3弊芙岱椒ǎ豪斫獯视锍了查工具书的以外,还可以用找近义词的方法。

4惫固练习。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下列带点的字、词。

①雨是最寻常的。

②老人开了家商店打发时光。()

③他们把花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二、语海拾贝

1倍烈欢粒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词。

2蹦慊怪道哪些形容事物“多”的词语?

3惫固练习,选择书上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1) 爷爷过生日那天,家里(),许多亲朋好友都来祝贺。

(2) 《千手观音》这个节目备受人们欢迎,每一场演出都()。

(3) 我的爸爸是个外交官,到过许多国家和地区,(),阅历丰富。

三、开心一刻

1崩鲜讲笑话《图省事》,想想为什么会闹笑话?

2蹦阆攵孕∶魉档闶裁矗

3崩鲜π〗幔核祷耙注意把话说清楚,还要注意语气的停顿。写作文也要注意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标点错了,意思表达就会完全不一样。

四、口语交际:感受亲人的爱

(一)听录音说感想

教师放伴有婴儿啼哭、孩子欢笑、妈妈轻轻哼歌等声音的音乐。问:听了刚才的音乐,你想起了什么?

(二)谈幸福

1崩鲜Γ菏茄剑从呱呱落地到现在,我们的每一次跌摔,每一次啼哭,每一次成长都得到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许多亲人的爱。你脑中那些幸福的故事、感人的情景一定多得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都数不过来了吧?快给你的小伙伴讲讲。

(1) 先给同桌讲自己的幸福故事。

(2) 小组交流,在别人讲完后可把自己想到的场面或问题再说一说。

(3)全班交流,共同分享,老师相机引导点拨。

2痹诜窒砹诵腋5墓适潞螅让我们用一首歌曲来表达对亲人的感激吧!(歌曲《我的好妈妈》,全班跟唱)

3备冻龉匕。

你打算怎样向亲人表示你的关爱呢?

4弊饕倒固。

(1) 写一段感谢亲人的话。

(2) 用实际行动向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的关心。

五、习作百花园

1碧富耙入:你们都知道老师的名字,想不想知道老师这个名字的来历呢?(老师介绍自己的名字来历)

2碧崾痉椒ǎ豪鲜υ诮樯苁毕人盗耸裁矗再说了什么?还可以怎样说?

3卑涯愕拿字的来历,按一定顺序向小组同学说一说。

4卑涯闼档幕靶聪吕矗注意写清楚自己想表达的意思,用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六、自主阅读园地

1背檠生朗读课文。从同学的朗读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毖生自读,说感受。

3蹦男┑胤阶钊媚愀卸?为什么?

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考查命题例谈 篇7

新课程倡导以生为本, 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考试当然也需要这样的氛围, 要尽量拉近学生与试卷之间的距离, 实现试卷与学生的对话, 让学生感受考试的乐趣,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

(一) 设计提示语和激励语

创设宽松的考试氛围在试卷上出现一些友情提示语和激励语, 能提高试卷的亲和力, 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营造宽松的氛围, 让考试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

1. 设计卷首寄语。

如:“同学们, 一个学期的语文之旅又要结束了, 回首这次旅行, 你的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一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今天就让我们抽点时间检测一下。努力吧, 老师真诚希望你能满载而归。”

2. 设计卷末提示语。

如:“同学们, 对自己的测试结果满意吗?如果满意, 你就是积累小明星;如果不满意, 今后可要多阅读、多积累呦!”这些温馨的提示, 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 营造了和谐的氛围;这些激励的话语,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从而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二) 改变题目要求

1. 采用第一人称。

如:“我能写出十个带有数字的成语”“我能填加词语”等等, 以增强试题的亲和力, 拉近试卷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2.“请”字当头, “你”字为中心。

题目力求亲切, 如“今天你的心情怎样?请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用一段简短的文字描述下来, 并恰当运用两个四字词语”。“同学们, 熟读背诵古诗词是我们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内容, 平时你这样做了吗?请写出你积累的一首描写春景的古诗。”等等。这样的题目要求使学生能够在相对和谐、宽松的环境中提高自信, 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所有的能量。

在题目中适当地出现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如“看谁写的多”“积累你真棒”等, 以激发学生答题的积极性。

二、注重情境性

语境是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条件。人与人之间的交际, 无论是口头的, 还是书面的, 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之中, 为了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而进行的。同样, 对语言积累的考查不应是学生平时所积累语言的简单呈现, 积累应是和运用相互关联的, 应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积累的语言的能力。因此, 试题中应多创设一些真实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语境中运用语文, 学生才会觉得积累是有用的, 所获得的知识才是鲜活的。例如:

1.用你积累的形容人多的成语填空

今天街上人真多啊!人行道上 () , 车行道上更是 () 。来到服装市场, 哇, 人更多, 每个店铺前都 () 。来到影剧院, 前面的广场成了人的海洋, 真是 () , 影剧院里面更是 () 。

2.读下面一段文字, 看这段文字你能用哪些四字词语来概括, 试着写出三个。

春天到了, 阳光明媚, 天气转暖, 花儿开放。院子里, 柳树发芽, 各种花都开了, 黄莺在啼叫, 燕子在飞, 望着眼前的一切, 我心情非常愉快。

3.现在, 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真是“___________” (填一句歇后语)

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所积累的成语、古诗句、名人名言、歇后语, 这是活的语文, 这比单纯说几个词、背几句话对学生帮助更大, 更能看出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感到语文不仅仅在书本上, 它离我们的生活很近, 进而真切地体验到, 语文真有用!

三、突出综合性

综合性是指考查中不是孤立地考查学生的一种能力, 而是有机地融合几种能力地考查。就积累与运用考查而言, 既要引导学生加强积累, 又要以此为基础, 进行语言迁移运用, 重组仿造, 提高语言感悟、理解、表达能力。例如:

1.“赤壁之战”这个故事出自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请你再写一个出自这部名著的故事, 它的名字是《》。

【这道试题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了, 价值取向是语文教学既要立足文本, 也要适度地超越文本。】

2.《红色之旅》这本书中, 《》这个故事给我印象最深, 读后我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

【这道试题是把课内和课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既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同时又是考查学生读课外书的情况, 对课文中心理解的迁移运用能力。】

四、突出生活性

语文源于生活, 又广泛用于生活。所以试题要强化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意识,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因此命题的内容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突出真实性和情境性, 焕发出学生学语文的激情和活力, 激起学生创造的欲望,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开掘学生的潜能, 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

1.仿照例句, 给学校设计标牌用语:

例句:某居民小区的一个标牌上写着:保护公共设施, 人人有责。在学校的花坛边或草地旁可以写:

【这道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意在考查学生语言内化和外显, 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2.同学们即将小学毕业, 眼看就要离开关心爱护我们的老师, 此时你一定想表达对老师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你想用上哪些四字词语?

3.你的好朋友认为当班干部吃亏, 耽误学习, 你怎么想?若你的想法和他不一样, 你怎么开导他?请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考查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用语文的能力, 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浅谈作文素材积累与运用 篇8

一、实用的例子:教材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么,教师如何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更好的积累作文素材和运用这些素材呢?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利用好教材:一是仿写课文练作文,即是将课文中某些精彩的故事情节进行仿写。如学习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后,我出了“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的作文题,鼓励学生仿照作者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进行习作;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摆脱了“无话可说”的困惑。二是,扩写课文。即是在课文的结尾处或重要情节处,通过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使课文内容得以拓展延伸。如学习《羚羊木雕》一文,我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我”并充分发挥想象,扩写一段话,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三是,改写课文。即是从形式上提出一定的要求,对课文的文体或叙述顺序进行改写。如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我从改变文体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将这首诗改写为记叙文。如学习《最后一课》一文后,我从改变人称的角度考虑,让学生站在小弗郎士的位置上,改第三人称的叙述口气为第一人称。

二、鲜活的例子:生活

学生如果仅通过课文内容设计的作文题来训练是远远不足以形成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要写好,就必须贴近生活,正如叶圣陶说过的那样:“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没有生活,就没有文章,不热爱生活,就不会有佳作问世。这提示教师要让学生懂得生活与文章的关系,要挖掘鲜活的生活例子,善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身上虽然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感情,却不轻易动感情,更不轻易表达感情,正如裹在地球内部的岩浆,不到火山爆发时是不会喷涌而出的。怎样让学生写出立意深远、内容丰富、富有特色的文章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在作文教学中,我有目的寓观察于学生的活动中,让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事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比如:一次班级参加拔河比赛,我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比赛的场面,学生回来说,“今天的这场拔河比赛,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的含义”;一次平常的大扫除,学生发现了劳动创造价值;班上的一位尽给班集体添麻烦的学生能主动整理教室的清洁工具,这使班上的学生发现了这个同学身上也有可爱的一面。学生通过观察获得写作的材料。

其次要交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学生周围的客观事物,有动静之分,错综复杂,但都有一定的顺序。在学生观察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如:观察景物方面的作文,我引导学生按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观察时又要引导学生分辨主次,要引导学生从细处着眼,利用各种感官进行细微观察。如:写关于人物的作文,就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人物身上具有的与别人不同的地方(语言、心理、动作或为人处世)进行观察,写出人物的不同之处,展现人物的独特性。因此,引导学生多留心生活,留心身边的事,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生活,写出富有生活情趣的作文。

三、辅助的例子:课外阅读

叶圣陶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文学欣赏水平,光靠语文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我就让学生广泛涉猎各类文学作品,首先推荐学生阅读名篇名著,拓展学生的视野。在作文教学中,我向学生推荐了《读者》、《青年文摘》、《中学生阅读》等杂志,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国四大名著及国外的一些名著。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书中的词汇、语言、写作技巧的影响,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其次是写读书笔记,增强学生的练笔能力。在作文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在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必须准备好一本读书笔记本和一支笔,在看到精彩处要记录下来,引起自己心灵共鸣处要学会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笔者还尝试创办“班级月刊”,定期把学生的读书笔记、优秀作文打印编排成册让学生交流共享。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的阅读量大了,知识积累也多了起来,写作起作文来就会得心应手。

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实用价值、生活的鲜活性和课外阅读的辅助性,来充实了学生作文的积累,也增添作文教学的生命力,我相信自己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会有更大的突破。

积累・运用五 篇9

积累・运用五

教学目标:

1.读一读四副对联,要求能背下来。

2.读懂短文内容,正确回答文后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短文内容,联系巧对对联;演讲,作文

教具学具准备:

阅读提示及对联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积累与运用五。

二.学习“读一读,背一背”

1.自读,理解对联句意。

2.指读对联,讨论交流,师生共议对联句意。

3.背一背。

三.阅读

1.出示阅读提示。

a.读两个小故事,要求把短句读通顺。

b.每段话讲的是什么内容?你都弄懂了什么?

2.讨论交流。

a.指名读两个小故事,说说每个小故事各讲了什么?

b.通过阅读,你了解了哪些有关对联的知识?

3.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巧对?说出来。

4.同座对对联。(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一.谈话

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理想,今天,我们就来个演讲比赛,畅谈自己的理想。

二.组内演讲

互相补充,评一评谁讲得最好,准备班上交流。

三.全班交流

评一评,谁讲得最好?评选“最佳演讲者”

四.讨论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该怎么办?

《积累·运用五》教学设计 篇10

(一)读对(提示:“殉”查字典,读xun不读xun。字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牺牲性命)。

(二)读懂:

1.这些词语大多用来歌颂什么英雄人物的,大多用于什么情况?

2.在学过的课文和读的文章中,观看的影视节目中是怎样运用这些词语的?

3.理解。

(三)过程:

1.个人读理解;小组交流;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2.背词语。

(1)个人背;

(2)同桌同学互背。

二、阅读——唇亡齿寒

(一)先读文理解成语的意思,后查工具书验证。

(二)讨论:怎样讲好“唇亡齿寒”的故事。

参考:

(1)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关系十分密切。多用于形容两个邻国间的关系。

(2)

a、读懂故事,有自己的感悟、体验。

b、弄清并记住内容要点及先后顺序。

c、既要结合原文又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d、讲述要连贯,自然大方,最好绘声绘色,有必要的表情动作。

(三)个人练习讲。

(四)同桌同学互讲互评。

(五)发动学生在全班讲,全班鼓励评议。

三、口语交际——发现朋友有了缺点,该怎么办

(1)阅读理解:

1.交际什么内容?

2.怎样交际?

(2)小组交际,评议。

(3)全班交际,评议。

四、巩固练习

中考语言积累与运用实战演练 篇11

读书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A]读一本好书,可以培养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B]我们能够从书中享受和汲取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读流行作品,可以在与同时代人的交流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读古典名著, ,可以传承古代圣贤的精神品质。

请热爱读书吧,让它成为你终生的伴侣。

1.画线句A处中,“ ”一词使用不当,可以改为“ ”。

2.画线句B处中有语病,可修改为“ ”

3.在文中横线处补写相应的句子,使之与前一句语意连贯。

二、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出于对足球的热爱和对球星的崇拜,突发奇想,用塑料袋自制梅西球衣,让世人为之感动,并实现了他与梅西相见的梦想。因为,拥有创新意识,就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创新让我们的生活远离空洞,远离乏味;创新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激情,充满乐趣; 。让我们用知识充实自己,用创新武装自己,从点滴做起,开拓精彩的人生吧!

1.文中有一个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将 改为 。

2.上述文段主要运用了 修辞手法。

3.请在文段横线处填上相应的句子,使之与前面语句结构保持一致。

三、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最近,网上盛传的一张黄龙体育中心周围满地垃圾的照片,引发人们深沉的思索。老祖宗发明了“慎独”这个词。何谓“慎独”,就是

。在韩国超人气男子天团Bigbang演唱会的现场——黄龙体育场,身为Bigbang死忠粉的施小姐,却主动将垃圾打包扔进垃圾桶,这无疑就是“慎独”,就是“有度”。“度”就是规矩、法则、礼仪,是社会正常运行。孟子云:“ ”,自觉守“度”是有教养、有品位的体现。但生活中无“度”的现象还真不少。公交车上,标明“老弱病残孕”的座位上时常有青壮年的身影,有的青壮年甚至在面对老幼病残时大声说笑,旁若无人。

1.文中有一个句子成分残缺,请你修改。

2.在文中第二空缺处填上相应的名句,使之能印证文段的观点。

3.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慎独”一词的理解。

四、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丈夫弃她而去,母亲只好又把她接回身边,苟延残喘地活着,像一盏随时都有可能熄灭的烛芯,在命运的风里飘摇。我内心的忏悔无以言表,我想:即使当初我能宽容一点待她,她的人生是不是也会是另外一种结果呢?我的一点点不宽容,就这样扼杀了一朵花的绽放。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是她那些苦难命运的始发点,一个不折不扣的刽子手。

懂得忏悔,总比麻木要好得多。那条叫作忏悔的小虫子,爬向灵魂深处,总是不停地提醒着我:莫要再去做别人恶梦里的蛇!

1.文中有一处标点使用有误,请你修改。

2.文中有一个句子的关联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并改正,应将 改为 。

3.文章结尾画线的句子运用了 修辞方法,其作用是 。

五、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吴月咏老人,多少年来背井离乡,在外地一直靠炒瓜子来谋生,辛辛苦苦一年到头仅收入两三万块钱, 还要养活从小就智力残疾的儿子。为了攒钱给村里修桥,他们一家人省吃俭用。最后,他竟然拿出12万元资助建桥。有人说这充分体现了老人的大爱精神,应该大力张扬。对此,我却不敢苟同。

好人一生平安,从古至今,人们的心中都有这样一个美好的心愿。积德行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人性本善,每个人都不能忍受好人一生贫困不堪。吴月咏老人的精神固然让人钦佩,但 。有钱出钱,没钱出力。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此让一家人过得穷困潦倒。

1.文中画线处有一个词使用不当,请你修改。

2.在第一段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在第二段的空缺处补充相应的语句,使之成为本文段的论点。

(43)积累与运用五 篇12

一、发现美

写作是一种“倾吐”, 平时没有积累, 拿什么“倾吐”呢?写作过程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性提取、加工改造的“倾吐”过程。哲者曾说:“书籍也是一种学校。”又说:“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读书。”所以, 广泛阅读名家名作, 学习优秀范文是学习写作的最佳途径。可是作为一名毕业班的学生为提高分数, 只在“题海”中鏖战, 很少开展课外阅读。所以在九年级第一个学期中, 教师可以每个星期挤出一节语文课作为阅读课, 给学生创设一个平台, 把自己的图书带到课堂中, 大家也可共同借阅, 博览群书, 扩大阅读量。杜甫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 知识才厚实, 才能博古通今, 写起文章才能左右逢源, 得心应手。只有“读书万卷”, 才能“行万里路”, 有了材料, 才能“下笔如有神”。同时告诫学生阅读不能单追求“量”, 更应注重“质”。很多学生阅读, 常常只是了解文章内容, 追求情节, 走马观花, 粗粗浏览, 不假思索, 结果毫无收获, 过目即忘。我要求他们边看边想, 并作标记, 最后体会精彩片段的写法, 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构思方法、写作方法, 并摘录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写成读书笔记, 或写读后感, 做到读写结合。

坚持一段时间后, 学生觉得有点东西好写了, 可问题也出现了。有的学生书是读了, 笔记也做了, 可在写作时没有自己的想法, 把书上看到的例子放在一篇文章中, 这跟抄袭又有什么不同呢?而这种情况在不少学生的作文有所体现。事实证明, 写作, 离开了观察, 离开了生活, “闭门造车”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叶圣陶说:“生活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取之不竭, 用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只要我们领着学生走进了生活, 体验到生活真切的酸甜苦辣, 而不是故作姿态地“无病呻吟”, 就能将学生从“无话可说”的状态中解救出来, 到达“有话要说”, 这样对学生来说, 已经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比如上面那篇文章, 我对学生说, 写作时, 要选择自己熟悉的那些真实可信的题材, 不要忽略身边的事情, 学会挖掘身边的题材, 懂得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只要我们的学生细细感受生活, 发现身边的点点滴滴, 他们的文章一定会充满浓浓的人情味。

二、欣赏美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教师往往会遇到这样的困境:一篇经过自己挑选的语言优美、内涵丰富、主题深刻的好文章, 费尽口舌地向学生推荐, 而学生也“配合”地阅读完毕, 但在“效果检测”时, 我们最终发现, 阅读的效果不甚理想。学生们只知道“阅读”要“读”, 而不知道“阅读”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思考”。学生的“阅读”只关注有哪些人物、讲了什么故事等, 而没有去欣赏文章中独特的语言美、深邃而有哲理的主旨等等。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 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切的符号”, “读者若不能透彻的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 那就只能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 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如何加强对学生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陶冶他们的情绪?如何去拨动学生的心弦, 使他们感到美就在平凡中, 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

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 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所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学生要怎样欣赏到“那种感觉”?没有想象和联想, 便不能唤起特定的情感态度, 不能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 也不能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拓展。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 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 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 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 有的鞭笞奸佞;有的鞭挞落后, 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可现在不少学生面对清新动人、含蓄隽永的文学作品, 或迷惘茫然, 不知所云;或囫囵吞枣, 无动于衷;或鹦鹉学舌, 人云亦云, 即使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也只能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 才能有所体会, 但仍难以言传。

!文章如酒, 能深入人的肌体和血液。春风细雨, 润物无声, 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文中的善、文中的美, 文中奔涌着的作者那浓浓的情。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正是欣赏了生活中的美, 才会有自己的感悟。

三、展示美

歌德曾说:“理论是灰色的, 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作文课堂关注共性并不是真正关注学生。面向个体是选择的方向。作文的独特性是生命。独创性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展现。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特别是对九年级的学生, 教师要训练他们的综合写作能力, 没有时间面面俱到, 因此作文指导应当从个性特征出发。有人长于抒情, 有人长于叙事, 有人长于描摹。面对不同学生给出不同写作方案, 扬长避短, 使他们写作的特点更突出、更扎实, 有利于考场发挥。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 缺少这种力量, 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生写作也是一样, 他们需要享受成功, 需要教师的赏识评价, 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大胆地展示心中的美。其实学生有学生的生活, 要引导他们用心去体验, 平凡的生活一样给他们无数的感动,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我们教师要让学生留意一个自然的景象、一件细微的小事、一句轻轻的话语、一丝淡淡的心绪等带给他们的内心体验, 引导他们走进自己的天地, 寻找自己的体会, 把握写作的切入点, 抒写自己心中的体验。

上一篇:学习《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心得体会下一篇:译林英语小学5a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