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药行业市场环境状况分析

2024-05-30

我国医药行业市场环境状况分析(共8篇)

我国医药行业市场环境状况分析 篇1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j.Co M 2

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医药经济增长的前提,××年宏观经济环境在国家提倡科学发展观的调控中,将呈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格局。医药行业通过近年来的发展,已步入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的上升阶段,发展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增强。企业必须对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和挑战有清醒的认识并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

近期,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对××年医药市场环境作出如下分析预测:

一、医药分销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年是我国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继续向纵深发展的一年。一方面,“三项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将进一步规范完善,药品价格更趋市场化;后时代来临;药品分类管理提速等,将给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这些政策的推进,其影响将在××年充分显现。此外,高举“价格”大旗的平价药店在各地有愈演愈烈之势,目前来看,人气极旺的平价药店在××年对药价的市场抑制作用将更加强化。卫生部明确表示,从源头上控制医药价格将会是××年全国医药卫生系统的中心任务之一,这预示着药品降价风潮极有可能在新的一年中延续。因此,企业只有全面分析宏观环境及各种医药改革政策对企业的影响,正确把握市场脉搏及发展方向,才能在变局中赢得生存与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的入世,外资、外企不断进入我国药品分销市场参与竞争,我国医药分销企业将在规模、资本、网络、业态、效率、管理、营销手段等方面受到来自国际跨国公司的挑战。我国医药分销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国际竞争力弱,企业改革的关键在于应当主动研究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重新选准在市场中的定位,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营销策略和模式。

二、重组将是制药行业发展与变革的重头戏

近几年来,受政策因素及市场理性、非理性竞争的影响,医药商业已步入微利时代。未来医药商业的毛利只会下降不会上升,预计由目前的—逐步降到—或更低,流通费用率也会由目前的的水平逐步下降。通过改革与重组,企业组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批大企业集团将成为引领我国医药发展的主力军,其生产经营集中度、利润集中度将进一步凸现。因此医药商业企业必须加速改革的步伐,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目前,我国制药行业正处于并购、重组的高峰期。虽然我国现已是世界原料药第二大生产国,但远非制药强国。在现有多家制药企业中,大型企业只有余家,还有几百家企业存在亏损。我国制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企业产品低水平重复生产情况普遍,缺乏科研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企业管理水平低,生产能力低,生产成本高。这些情况导致了制药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因此,我国制药企业做大做强将只有通过资产并购、重组来实现。

现在世界排名前位的制药跨国公司有家已进入我国。要想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形成一定数量的上规模的、科研和市场水平高的大企业,尤其是大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和先进的生物工程药,我们的医药产业才可能经受得住加入的冲击。由此,加快兼并重组步伐,扩大医药行业的资产规模,提高国内市场的集中度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未来几年,将是国内医药企业并购、重组年,国内医药强者会愈强,两极分化之势将越来越明显,××年,这个趋势将会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抢占潜在医药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将成为企业经济新增长点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珍爱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越来越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不断完善;农村“两网”建设,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这些因素为医药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市场契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推进以及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都将增加对医药产品的需求,从而拉动医药经济的适度增长。

同时,××年月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年版)》(以下简称医保目录)。新修订的医保目录,中成药品种由个增加到个,增加了;西药品种由个增加到个,增加了。对于制药企业来说,产品进入医保目录,对产品的市场推广和放大至关重要,并且已经成为行业内估计单品种市场容量的主要非量化指标。

据统计,我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经从年的万人迅速升到××年月的万人。而这亿多参保人恰是最有医药购买能力的人群,其医保支出从年至××年,复合增长率达到;医保支出占有全国药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从年的上升至××年的。医保市场的潜力可见一般。某产品一旦进入医保目录,如果其适用人群较为广泛,就意味着潜在消费群体将迅速扩张,从而为企业带来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而且,有专家认为,随着未来参保人群的进一步扩大,医保用药在医药消费中所占比重将会继续增加。

占领潜在的市场,对制药企业来说就是收入的增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外围市场的高速成长,企业更应根据卫生资源的重新配置,关注和研究新版医保目录扩容的动态,根据消费需求的多层次变化,加快经营结构的调整,制定品种供应和营销策略。要完善优化供应链,抓好品种、网络、配送服务,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瞄准市场、农村市场和社区卫生服务这一阵地,加快开发新的市场领域,扩充网络、扩大市场可供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以拓展企业经济增长的空间。

综上所述,医药企业要抓住市场发展契机,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认真分析研究医药市场的走势,切实把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力争在深化改革和加强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促进医药经济的适度快速、稳定协调的健康发展。

文章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我国医药行业市场环境状况分析 篇2

我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国家对医药流通企业审批的宏观控制有所失控,形成了流通领域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效益低,简称“多、小、散、乱”。我国医药市场占世界医药市场的2%,现有大大小小的医药流通企业16000家左右,90%是中小企业,前三甲的市场销售额仅占20%左右,而美国医药市场占世界医药消费市场的40%多,流通企业2006年不超过50家,前三大医药批发企业销售额占国内市场份额的95%。由于较低的市场集中度,导致企业的经营成本高,使行业整体效益低下,2005年,流通领域的行业纯利率仅有5‰;这也是行业内违规甚至违法操作的原因之一。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促进医药物流行业的良性发展

1. 鼓励大型医药物流中心的建设,提高市场集中度

早在1999年,国家经贸委下发的《深化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扶持建立5~10个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年销售额达50亿元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建立40个左右年销售额达20亿元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的销售额要达到全国医药商业销售额的70%以上。由此,全国各地掀起了兴建大型医药物流中心的热潮,之后的“十一五规划”再次推动了这股热潮,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医药物流的建设,原国家经贸委和原国家计委也先后批准授额国债贴息医药物流项目10个,如广州医药有限公司正在与西门子公司合作兴建药品、器械划拨、零售3个物流中心;上海国大药房连锁公司和浙江绍兴县浙江亚太集团共同投资组建浙江国大医药物流有限公司,其余的是:国药物流、重庆和平药房、广州医药公司以及上海医药公司、武汉同济堂药业、新疆新特药公司。2003年7月,外经贸部又开始在江苏、浙江、广东、北京、天津、重庆、上海、深圳八地开展外资参股物流试点。很多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政策大力发展医药物流行业,希望地方物流企业能够进入“国家队”。作为当事人的流通企业更是热情高涨,多方筹资争取项目早日上马,且项目投资一个比一个大,如成都医药物流中心投资10亿元,内蒙古的“北方药都”总投资10亿元,江苏亚邦医药物流中心预计总投资高达16亿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政策激发了医药物流中心建设的投资热情,大型医药物流中心凭借其优良的存储条件、先进的分拣设备、现代化的管理系统,有望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扩大配送范围等方面有较好的表现,从而提高市场份额,促进行业的集约化发展。

2. 新医改提供了大型流通企业无限想象的空间

新的医改方案虽没有出台,但2008年新年伊始就传来消息,政府将加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投入,做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另外,2008年将在全国基本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以下简称“新农合”),2010年达到“新农合”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而其中费用的80%是由财政“买单”。政府加大医疗卫生服务投入是大势所趋,药品市场会因此而扩容;有业内人士认为2008年的医药市场将至少扩容1000亿元。新医改方案迟迟没有出台,医药分家的大方向也不会改变,但医药如何分家还是未知数,医院药房托管的试点还在继续,南京医药至今已经托管了江苏境内的130家医院,并将继续扩大托管范围至三甲医院。

新医改到底能够使医药市场扩容多少,给医药行业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也极大地鼓舞着医药物流企业;从某种程度上说,医药分家方式的不确定给了医药物流企业希望,也给了其压力。医药物流企业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增强自身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尽快做大做强以期将来能够抓住这一历史机遇。

3. 药品招标采购整治了购销中的不正之风

2000年,卫生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药监局、国家中药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试点若干规定》,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后来集中招标采购演进为现在的挂网采购,或称网上采购)在全国展开。招投标的方法改变以往药品销售过程中,个别人说了算,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从而抑制了购销中的不正当交易。后来的网上采购进一步遏制了不正当交易的发生,在招投标、评标过程中,“双盲”的方式使暗箱操作的难度更大,由于投标人与医院药室部门没有直接的接触,投标的医药物流公司只能凭借其药品的质量和价格优势来中标。委托第三方来组织招投标的方式也一度受到医院的重视,而招标组织者与医药物流公司之间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在评标过程中被认为更能保持中立和公正。

药品的招标采购虽然不能完全杜绝购销中的不正当交易,但增加了不正当交易难度,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不正当交易,并且招标的竞价方式迫使医药物流企业降低药品价格来获取销售额,使其可操作的空间越来越小。

4. 药品价格持续走低打薄行业利润

自1998年5月,国家计委(自2003年开始,降价令多由国家发改委进行)首次对药品降价,至今已经降价23次,降价范围由个别品种开始,至今医保范围内所有类别的药品都经历过降价,销量大的品种更是经历了多次降价。20余次的药品降价,使药品价格持续走低,药品价格的持续走低压缩了中间环节的利润,使医药物流公司的利润不断减少。

5. 加强票据管理减少中间环节

2006年6月广东省实行的“一票通”或者“二票制”已经得到了认可,并在某些地区得到了推广。二票制就是对药品交易价格和票据流向进行监管,原则上所有药品由一级经销商代理,最多经二级经销商配送至医院。二票制规定大大减少了药品的流通环节,减少了中间费用,让利于老百姓。二票制还压缩了挂靠公司的生存空间,尤其是业内称为“自由人”的个体从业者的生存空间,有利于医药市场的监管,保障了群众的用药安全。

国家采取的以上措施,规范了医药流通领域的市场秩序,打击了购销中的不正当交易,并提高了市场集中度,对于改善当前“多、小、散、乱”的局面起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医药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对缓解当前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压力,缓和当前紧张的医患矛盾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医药流通领域的积弊不是短期内可以完全去掉的,医药物流行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的不利因素,有待国家政策发挥积极的宏观调控作用。

二、尚需完善的国家配套政策

1. 提高准入标准,慎重审批新上物流建设项目

现在已有报道称我国60%医药物流中心在空转,至今没有权威部门验证这一数据的真实性;行业内也有企业“不上物流是等死,上物流不一定不死”的说法,也没有权威部门的认可。虽然如此,国家有关部门也不可不引以为戒,防止出现重复建设,不再出现新的“多、小、散、乱”的现象。

首先,国家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各地的药品消费市场大小,参考目前发达国家的已有经验,根据物流公司的分销或配送半径把全国分成几个区,各区设立几个物流中心,以此严格控制总的医药物流公司数量。其次,国家可以根据行业利润率、投资回报率、资产负债率等金融指标,公司销售额、应收账款、市场占有率等销售指标,药品管理、储存等行业标准严格物流公司的项目审批,不达标的企业不允许开工建设,以此提高准入标准。

2. 药品招投标有待规范

医院集中招标采购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医药市场,减少了药品购销中的不正常现象,净化了市场环境,从法律上保证了正当的市场竞争,这使得制药企业将其精力投入到生产、管理和研发中去,医药流通企业则致力于加快配送速度、扩大配送网络、提高服务质量。但药品招标从无到有,也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

我国很多地方在推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招标行为不规范,在评标过程中存在不公开的现象,竞标企业无法了解评标的依据,不利于医药物流企业的公平竞争。在招投标过程中不正常报价现象严重,如有些物流公司恶意压价,中标后不送货,不仅干扰了医疗单位的临床用药秩序,也不利于其他物流公司调整产品结构,影响了药品的库存管理。有些地方每年多次招标,物流公司疲于到处投标,干扰了日常的其他业务不说,投标保证金使原本不富裕的现金流更是雪上加霜,加重了物流公司的负担。短期之内,在药品招标采购还不能取消时,强化政府的监督职能,完善招标,规范招标操作过程,加强药品招标评价体系建设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3. 二票制的实施缺乏监管措施

一票、二票定义虽然清晰,但对一票、二票的具体界定则要凭借生产企业或上级分销企业的销售委托书,能够拿到生产企业委托书的界定为区域一级代理(经销商),拿到一级代理委托书的界定为二级代理。但现在制药企业产能过剩,产大于销的情况下,只要能够把产品销售出去,出具一张委托书不需要承担什么风险和责任,企业何乐而不为,尤其是中小型的制药企业更是委托书满天飞,全国的一级代理不下几百个。真正的一级代理出具一张委托书可以增加自己的销量,获得了对上游制药企业的议价能力和谈判的筹码。尤其是现在仍然存在大量的“自由人”,往往挂靠某家商业单位,与特定的医院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有较强的分销能力,往往是现款提货,甚至可以预付货款,不但增加了一级代理的销量,还可缓解一级代理的现金压力。产品质量则完全由制药企业负责,货款由自由人自己收,也是没有任何的风险和责任。对自由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对其他中小型商业公司了,所以也是委托书满天飞。

对以上的挂靠单位和个人,近年来,国家虽然在大力打击,由于他们有合法的外衣,往往也是无可奈何,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和措施。

4. 没有统一的药品编码不利于医药物流的信息化、电子化建设

由于药品种类繁多,名称复杂,有中文名、英文名、拉丁文名,加之前几年,对药品商品名的管理混乱,不同生产厂家生产的不同规格、不同剂型的药品有不同的商品名,所以我国的药品一直没有统一的编码,国家也没有强制要求企业的产品一定要有编码,有些药品包装上没有编码也照样卖。即使是有编码的药品有些也是企业为了摆设和美观才去申请的,编码一般是向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局申请,于是就有了多套编码,出现了“万码奔腾”的局面。目前国内药品编码混乱带来的后果是,严重影响了医药物流的信息化和电子化发展。

不仅如此,上游企业的不规范编码,增加药品流通过程中的重复劳动,影响物流效率,企业要么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自己编码,要么实行人工分拣。不规范编码对于下游医药物流企业有害而无益,尤其是大型的医药物流企业,每天流通的药品上万种,混乱的编码造成分拣、结算的混乱。

药品的统一编码是一项繁杂的工作,不是可以由少数企业自行完成的。实现流通、经营各环节的信息化和电子化,需要统一编码的支持;电子商务对医药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发展电子商务,完善网络系统也离不开统一编码,国家统一编码迫在眉睫,这需要国家各相关职能部门的统一协调。

我国的医药物流企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多、小、散、乱”的局面,国家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国家的政策、法令、法规还有待完善,好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与之配套的相关政策,限制了其实施效果;或者,由于医药物流行业的历史、客观原因,还存在一些制约医药物流行业发展的因素。这都有赖于国家有关部门积极发现问题,并出台相关政策来推动我国医药物流行业的良性发展,并避免再次出现某些历史问题。

摘要:我国医药流通领域存在“多、小、散、乱”的局面,国家为改变以上局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并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但我国的法令、法规还存在不完善之处,好的方针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配套政策与其共同施行。本文重点讨论了医药物流行业的利好政策以及法令、法规的不完善之处,以期能够为推动医药行业的良性发展起到现实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医药物流,政策环境,宏观调控

参考文献

[1]魏小刚.2006年医药产业发展回顾与展望[J].中国医药报,2006,(12):2-3.

[2]倪婧妍.论医药物流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5,(13):87- 89.

我国医药行业市场环境状况分析 篇3

近年来,药品流通行业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企业兼并重组提速,市场集中度、流通效率和管理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药品批发企业主动由传统的药品批发商向医药健康产业服务提供商转型,药品零售企业着力进行战略调整,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加快发展连锁经营,有效促进了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和经济效益的改善。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现在的总体发展趋势是转型发展期,要不断在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方面长期下工夫,通过不懈努力提供经济增长率。2011年药品流通市场需求活跃,行业购销稳步增长。全年药品流通行业销售总值达到9426亿元 ,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23%。其中,药品零售市场销售规模达1885亿元,增幅稳定在20%左右。

二、药品流通行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医药改革为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提供市场机遇

近年来,我国医药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我国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立,全国城乡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从2008年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2011年的200元。在农村基本实现了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显著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人次明显增加。新医改为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需求,带动了药品销售的增长。

(二)市场集中度提高

根据医药行业统计,2011年我国前100位的药品批发流通企业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73%左右与去年相比提高了3个百分点。前3位集团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据接近全国总收入的半边江山,约42.0%左右。其中:中国医药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已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上海医药集团、华润医药控股双双规模超过400亿元。三大集团市场占有率快速提升,占百强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同比提高了7.6个百分点;前10位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百强的62.5%,同比提升7.9个百分点;前20位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百强的74.2%,同比提高了6.2个百分点。

(三)现代医药物流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现代化医药物理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逐渐形成了全国性的物流配送网络。大中型药品流通企业不仅将注意力放在省级物流中心,而且越来越看重具有战略地位的地级市上,逐渐形成具有快捷、可及、安全供给特点的现代医药物流服务保障体系。关于医药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一是实行数据编码的标准化,实现商品编码和客户编码的一致性;二是实行医药物流管理的专业化,以及干线运输和支线运输网络化;三是通过多仓协同运营和物流按动作计费考核等专业手段,推进供应链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模块化。

(四)外资进入药品流通领域步伐加快

目前国外领先企业本土市场占有率已接近饱和,纷纷看好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希望从中找到新的增长机会。近年来,外资医药巨头在华投资也不再局限于制药工业,而是逐渐向产业链的其他环节渗透,从药品制造延伸到药品分销和零售终端等环节。

(五)药品零售连锁经营有所发展,但仍面临较大困难

2011年,大型药品零售连锁企业通过收购、控股等方式在零售药店终端扩张规模,但零售连锁企业总体发展仍较为缓慢,年销售额均未突破40亿元。阻碍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来源于医疗机构的处方少和医保定点药店少的局面仍未改善;二是医保覆盖面扩大、报销比例提高,更多的人到医院就诊开药,零售药店客流减少;三是一些地方相继下达“限售令”、“禁售令”,限制医保定点药店开展多元化经营。此外,零售药店还面临房租、人力、物流等经营成本快速上涨的压力。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零售企业开始抱团结盟。

三、我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的策略

1、扩大企业规模,加速企业间的整合、并购与淘汰

当前,严重阻碍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就是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多、小、散、乱”的现象较为普遍。产业经营的规模化将是国际医药流通产业发展的趋势。要想促进医药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就要扩大企业规模,通过企业并购,实现组织结构优化。为了形成以全国性、区域性骨干企业为主体的药品流通体系,必须大力推进大型药品流通企业的跨区域发展。整合现有医药流通资源,吸引外资医药流通企业在华投资,鼓励大型企业“走出去”参与到国外药品流通市场竞争中去。

2、提高药品流通行业集中度,做大做强优势企业

近日,商务部出台了《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计划到2015年培育出1-3家销售过千亿的全国性大型医疗商业集团、20家年销售过百亿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销售额要占批发总额的85%以上,药品零售连锁百强企业销售额占药品零售总额的60%以上,以解决医药流通行业集中度过低,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提高行业集中度,做大做强优势企业。

3、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现代医药物流体系

我国药品流通企业多采用粗放式经营模式,管理手段落后,物流成本高,经济效率低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构建信息平台是解决这一现状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与销售部门建立横向联系,合理设置采购周期,降低采购成本。构建现代化得物流体系,需建立库存报警系统,降低库存成本,优化库存结构,加快库存周转率。采用多种配送方式如直接配送、分级配送等,加快药品配送速度,降低配送成本。简而言之,就是建立以电子信息平台为基础的现代医药物流体系,实现制药企业——物流配送中心——零售终端的理想物流模式。

我国医药行业市场环境状况分析 篇4

一、2015年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状况

(一)医药工业发展情况

1.总体运行平稳。2015年医药整体需求平稳,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数据,1-11月中西药品零售总额7073亿元,同比增长14.5%;医药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2294.9 亿元,同比增长13.6%。受GMP 认证大限将至影响,部分药企下半年加快生产技术改造、推动产品升级以获得GMP 认证,从而拉动医药行业投资增速下半年开始回升,1-11月医药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5294.88 亿元,同比增长12.3%。

2.价格持续降低。与往年相比,2015年药品在销售环节的三大行业规则发生变化。一是定价规则变化,原发改委主导的“最高零售价”体系被更市场化的“医保支付价”所取代;二是“二次议价”逐步实施,会进一步压低药价;三是销售规则变化,医药电商可能扩展到处方药销售,医院作为原有的药品销售主流渠道的地位受到冲击,原本以医院和医生为中心的销售规则可能发生变化。这三大规则变化使医药 企业难逃降价风险,行业增速或将继续放缓。

(二)医药商业发展情况

1.药品流通市场销售总体平稳,增速放缓。受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药品流通行业总体运行呈现缓中趋稳的态势,销售与利润增幅继续趋缓。据商务部统计,2015年上半年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841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4%,增幅回落1.7个百分点。其中,药品零售市场销售总额为1682亿元,同比增长8.7%,增幅回落0.3个百分点。商务部药品流通直报企业(1200家)平均利润率为1.6%,同比降低0.2个百分点;平均毛利率为6.4%,同比降低0.6个百分点;平均费用率为5%,与上年同期持平。2015上半年药品批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前10位: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华润医药商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医药有限公司、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医药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2.药品零售市场呈结构性调整。由于医院药品零加成挤压药店药品价格、医院药房社会化低于预期、医药电商快速增长,使得传统业务增长空间收窄,药品零售市场规模扩张放缓,药品零售业态面临经营体系重建、多维竞争的局面。一些零售企业积极寻求转型创新,以专业化服务和大健康市场为立足点探索新型药店经营模式,如设立DTP(特药及慢性病服务)专业药房,开展直接向消费者提供高值药品的直送业务;开设健康馆、名医馆,向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开办现代社区药店,开展以消费体验为主导的服务模式等多种适应新常态的经营之路。

3.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现代化物流积极跟进。2015年上半年,医药电子商务继续快速发展。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统计,2015年上半年共批准、换发证书105家,截至2015年6月30日,拥有互联网交易资质的企业合计为425家,企业数量同比增长56.3%,其中B2B为90家、B2C为319家、O2O为16家,主要的交易模式为B2B、B2C形式,其中B2B占销售额比重为90%(O20模式不含其中)。同时,在新版GSP实施、第三方现代物流的发展、互联网+的推动下,医药物流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据商务部抽样调查,医药物流企业广泛应用了仓储管理系统、仓库控制系统、无线射频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一系列现代化管理软件和先进的管理手段,订单处理能力达到100%,账货相符率达到95%以上,准时送达率达98%以上,三项运营指标均有了大幅提高。国药控股、华润医药、上海医药及九州通等大型集团公司采用先进物流技术装备,实施全国或区域内物流运营一体化策 略;社会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自身干线运输能力及网络覆盖能力为医药物流配送提供专业服务,促进了行业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三)医药贸易发展情况

受到外部主要经济体需求不振、新兴市场动力不足、价格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国内综合成本高企、汇率风险提升、产业结构艰难转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医药外贸整体步入低速增长期。1-10月,我国医药进出口总额837.84亿美元,同比增长4.27%,较去年同期增幅下降5.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466.12亿美元,增长3.89%;进口额371.72亿美元,增长4.75%;对外贸易顺差94.4亿美元,同比增长0.63%。出口额前十名企业:上海怡世翔物流有限公司、通用电气药业(上海)有限公司、浙江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有限公司、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有限公司、通辽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航卫通用电气医疗系统有限公司、浙江省化工进出口有限公司、浙江横店普洛进出口有限公司、上海迪赛诺药业有限公司。

1.中药类:出口增长放缓,进口小幅下降。1-10月,中药类产品进出口总额39.26亿美元,同比增长4.99%。出口30.83亿美元,同比增长6.75%。进口8.42亿美元,同比下降0.97%。出口方面,植物提取物增速趋缓,由上半年近30%降至24.41%;中药材及饮片受出口价格和数量回落影响,出口同比下降17.74%;中成药出口量跌价增,同比增长4.23%。数据虽有增长,但受制于新市场开拓困难,出口形势不容乐观。进口方面,除植物提取物增幅35.64%外,均呈下降态势,以中药材及饮片最为明显,下降28.15%,中成药下降11.52%。保健品之前可按食品进口,但新规要求须进行保健食品注册后方可进口,抑制了保健品进口增长。

2.西药类:进出口双升,但增幅低位徘徊。1-10月,西药类产品进出口额485.52亿美元,同比增长2.1%。出口262.6亿美元,同比增长1.92%;进口222.92亿美元,同比增长2.3%。大宗原料药仍是我国医药外贸出口的主要品种,占整体医药出口额的45.92%。1-10月大宗原料药出口额214.05亿美元,同比增长仅0.78%,出口数量同比增长4.08%,出口价格则下降3.17%。原料药出口增长主要靠数量拉动。西成药和生化药出口虽有所上涨,但出口金额有限,分别为26.29亿和22.26亿美元,仅占西药出口总额的18.48%。进口方面,1-10月西药原料药进口额69.68亿美元,同比下降1.97%,进口萎缩反映出国内原料药替代能力在逐步增强。西成药、生化药占西药进口的68.7%,在贸易中的比重稳步提升,但增幅趋缓。

3.医械类:进出口增速平稳,高端设备需求持续。1-10月,医疗器械类进出口总额313.07亿美元,同比增长7.63%。出口额172.69亿美元,增幅6.33%。进口额140.38亿美元,增幅9.28%。出口方面,数量增长7.8%,价格同比下降0.66%,呈现出数量增长明显、价格竞争激烈的特点。医械各子行业产品,如中低端的一次性耗材、医用敷料、保健康复用品,中高端的医院诊断与治疗、口腔设备与材料,出口均价呈全线下跌态势,口腔设备与材料更是下跌29.17%。美国FDA和欧盟CE认证对中国医用敷料提高市场准入标准、增加监管 力度,致使医用敷料尤其是Ⅱ类产品获得欧美市场准入的难度加大。进口方面,高附加值的医院诊断与治疗设备进口额100.14亿美元,占医药类整体进口比重的26.94%,位居前列。这反映出我国高端医疗器械产品在设计理念、质量控制、核心技术、营销模式、售后服务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尚存差距。

二、2016年医药行业形势分析

(一)医药行业整体增速将放缓至10%左右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限抗和医保控费致使医院终端形势严峻,出口延续低迷状态。在这些因素作用下,医药行业增速放缓趋势已经十分明确,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增速在2011年达到26%,之后逐年下滑,2013年为17.9%,2014年为12.5%,与2011年相比已经减半。收入增速下滑的同时,利润增速更不乐观。医药工业利润2013年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到2181亿元。但行业的利润拐点比收入拐点的到来要早一年,2010年创下32.7%的利润增速之后便一路下滑,2013年利润增速为17.6%,2014年仅有12%,过去的超高速增长难以持续。同时也要看到,公众对健康的需求是刚性的,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大病保险制度推进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释放一部分需求,展望“十三五”医药经济的发展,10%左右的中等偏高速增长依然可期。相比其他行业,医药行业朝阳产业的特质不会改变。

具体到2016年,招标是影响医药行业增速的重要变量。目前,基本药物目录重新调整,医保目录仍在重新制定。行业普遍预期招标进度将加快,但实际招标进度远低于预期,渠道存在一个去库存、保持低库存的过程,这将导致明后两年医药工业增速维持在一个低位水平。按照南方所预计,2016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将增长11.3%左右,产值3.2万亿元。

(二)创新和并购将成为行业两大主驱动力。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回归医疗本身属性,提升医疗效率将是大势所趋,行业旧有格局将发生变化,行业蛋糕将以新的规则重新划分。创新和并购将成为医药企业未来成长的两大主驱动力。对药企而言,医保控费背景下新一轮招标降价趋势延续,辅助用药、部分中成药等一些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逐渐趋弱,形势不容乐观,以此作为优势品种的企业将面临持续压力,无论是主动调整还是被动应对,创新都将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当前正值大批重磅药物专利过期或即将到期,EvaluatePharma公布了2016年即将到期的10大专利药品,这10种品牌药2015年全球销 售额超过328亿美元,率先把握机会的企业将获得巨大红利。

2015年,国内医药行业并购重组不断升温。数据显示,我国制药企业中,70%以上的企业营收不足5000万元,近20%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新版GMP改造将加速淘汰落后的中小企业,促进行业集中度提高。2015年上半年,医药上市企业并购此起彼伏,从标的资产来看,以化药、中药生产为主的制药领域并购案高达47起,其中上半年医药并购金额最大的案例当属友搏药业65亿元借壳九芝堂。截至2015年11月4日,医药上市行业并购重组案例达335起,超过2014年全年水平。下半年CFDA推出的药品注册审评制度改革、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试点等政策实施效果将逐渐显现并影响深远,客观上会促使不同医药企业创新能力的差距在市场竞争中被进一步放大,基于研发创新等核心能力的并购将逐步升温,行业集中度将继续提升。拥有较强行业整合能力的企业面临机会。

(三)大宗原料药下行趋势难以逆转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宗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国,近几年一直面临产能过剩,价格竞争激烈,大部分化学原料药长期处于“量增价跌”且增速持续放缓的不利局面,我国大宗原料药行业传统优势正在削弱,下行趋势难以逆转。

一是市场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全球重磅药物排行榜上的主力,小分子药物逐渐被生物药所取代,全球生物药市场成长迅速,2014年生物药市场已接近2千亿美元,其中又以美国的市场最大约占全球市场46%。以单克隆抗体、EPO(促红细胞生成素)和胰岛素为代表的生物药品在国际原料药市场上过去3年的年均综合增长率高达9.4%,预计今后几年肯定会突破10%,生物药品将成为国际原料药市场上的主要产品。国内一些领先的原料药企业已经开始布局,2015年8月海普瑞以2.06亿美元收购美国赛湾生物(Cytovance Biologics)全部股权,以快速切入生物大分子制药领域,缩短构建生物大分子产业链所需的时间。

二是中国对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正在消失。欧美国家在过去几年逐渐转向“小剂量、高效价”原料药产品的研发生产,而将大剂量、低效益品种向中国、印度等国家转移。随着我国人力成本增加、环保投入增加、汇率波动致使我国化学原料药行业成本急剧上涨,长期支撑化学原料药企业的比较优势持续削弱,整个产业进入优胜劣汰的产业调整阶段,低端原料药的发展受到限制,“小剂量、高效价”将是今后原料药发展的方向。

三是产能过剩,价格竞争激烈状态仍难有转机。随着大批原研药专利过期,他汀类、沙坦类等特色原料药产业成为 国际原料药市场的新宠,但在国内也有重蹈覆辙的苗头。我国原料药出口将继续保持中低速稳定增长态势,其中低端、高污染、高耗能的原料药发展空间将被压缩,特色、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原料药的发展值得期待。

(四)药品流通行业进入中低速、微利化时代。2015年“三医联动”系列改革持续深化,招标新政、医保控费、药价放开、市场监管趋严等政策,将继续加强对流通渠道的费用压缩,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虽然药品市场刚性需求仍将持续,但药品临床需求及零售市场销售已进入“量增利减”阶段。受用量增加、销售价格降幅的影响,药品流通行业将出现成本增加、毛利率降低局面,企业的经营结构面临深刻变化,行业的赢利空间进一步收窄。如何抓住市场机遇,适时调整经营结构及品种品类结构,集中优势资源完善网络布局,构建贴近医疗保健需求个性化及服务便利化的新业务组合,强化内部管理做好价值服务,完善药品供应链安全高效管理,将成为新常态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信息技术、“互联网+”正在改变行业竞争格局。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药品流通行业利用内外资源、打破信息壁垒、推动行业跨界向医药供应链上下游服务转型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改变医药流通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加速医药供应链之间的战略合作,拓宽药品流通渠道,提升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重构药品流通行业供应链服务管理新格局。在国家以“互联网+”战略推动下,医药电商潜在发展空间巨大。未来医药电商的跨界 融合与发展将是行业服务模式转型的关键。医药互联网发展将带来健康产业的生态发展,构筑全新的药品流通行业智慧健康生态圈。

(五)“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健康领域值得关注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显示,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围绕大健康、大卫生和大医学的医疗健康产业“十三五”期间有望突破十万亿市场规模。医疗服务、健康保险、创新药、精准医疗及互联网医疗等细分领域值得期待。一方面,老龄化促进医疗健康消费的不断攀升,据统计,人生最后20 年的医疗保健支出占一生中医疗支出的80%;另一方面,人们健康观和疾病谱的改变,未来从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到康复医学必然走向融合,传统医学和西方现代医学日趋结合也是大势所趋,保健和养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与传统的健康产业相比,大健康产业提供的不单是产品,而是健康生活解决方案。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的健康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0%。而我国的健康产业(包括保健、医药及健康产业)仅占GDP的4%-5%,提供健康解决方案的大健康领域值得关注。当前大健康产业发展大致遵循两条路径:

一个是基于核心资源向大健康领域产品链延伸,以云南白药、广药白云山、东阿阿胶等为代表。例如云南白药外延式扩张是以“药”为核心,不断推进并扩展“大健康”产业布局,年均保持了15%以的成长速度,未来成长动力主要源于持续推广朗健、金口健等不同定位及功效的牙膏产品系列, 不断充实白药牙膏的产品线;以及以养元清洗发水和日子卫生巾为代表的二线品种发力,有望进一步增加健康产品事业部的利润。广药白云山持续加强王老吉的渠道建设和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盈利能力,促进王老吉凉茶及其他大健康产品的销售。

二是医疗、保险、金融等相互融合,提供全方位健康解决方案。以天士力、乐普医疗等为代表。例如,由天士力控股集团与泰康人寿与中原银行成立规模为50亿元的“天士力大健康产业基金”,打造大健康产业生态圈。即依托于“互联网+”和工商全产业链,通过多个具有互补性的企业联合起来,形成一种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链条关系,向消费者提供服务的新的商业模式。不仅要治已病,还要治未病,更要治末病,促进“生得优、活得长、病得晚、走得安”生命目标实现。乐普医疗于2015年9月以自有资金3.5亿元,在深圳前海自贸区投资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资金支持,实现大健康业务与金融的深入融合,打造“医疗器械、医药、移动医疗和医疗服务四位一体的心血管全产业链平台型企业”。

(六)贸易主流市场保持稳定,新兴市场值得关注 展望2016年的医药贸易形势依然严峻,但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人民币市场化进程加快、国家继续扩大开放相关贸易自由政策的落地,预计形势会稍好于2015年,进出口增速维持在6%左右。出口方面,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作为我国三大主要出口市场的格局不会改变,随着美国经济向好,预计北美市场将维持2015年9%左右的增长趋势;欧洲 持续低迷,市场难有太大改观;新兴经济体缓中趋稳,但分化依然,亚洲市场将维持3%左右的低位增长。随着我国单边、多边贸易便利政策的实施,拉丁美洲、东盟和大洋洲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俄罗斯市场仍将持续下滑。从出口主体看,民营企业继续稳占江山半壁;随着更多知名跨国制药公司在中国投资设厂,产品档次及附加值较高,三资企业贡献突出。

我国医药原料药行业市场前景预测 篇5

在逝去的一年里,医药原料药行业因不少品种对环境严重污染和破坏,受到相关执法部门的严厉处罚,一些医药原料药生产企业在20里长期处于限产、停产的状态。由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制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于201月1日开始正式强制实施。不难看出,年我国医药原料药的市场行情将仍然围绕《标准》这一主线的变化而变动。

我国医药原料药生产行业面临又一轮整合和洗牌

近年来,我国医药原料药生产快速发展,从生产品种到生产能力和产量都居于世界前列,成为世界医药原料药市场中举足轻重的力量。

据统计,目前,我国医药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共有1016家,其中,大型企业24家、中型企业149家、小型企业843家。并且,我国的医药原料药生产行业已经由过去的零散型向规模化发展的方向转化。在1016家企业中,24家大型企业、149家中型企业和843家小型企业的工业产值分别占35.14%、33.13%、31.73%,在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2008年《标准》正式实施,所有数企业都必须达到《标准》,才能够获准正常生产。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医药原料药工业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高污染和高排放,对环境破坏或以环境代价大幅度透支的基础上而获取的,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治理,必将产生严重的后果,贻害子孙。但是,原料药行业的处境也非常艰难。医药原料药工业企业都经历了GMP的全面改造和认证,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的在没有进行生产获利时,又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改造,以达到《标准》的要求。

现在,《标准》大限已至,医药原料药生产企业面临又一次行业整合和洗牌,一些企业也将在这次洗排中被“洗掉”和“整合掉”。这是我国医药原料药行业面临的又一个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

医药原料药行情将维持供不应求态势

为了达到《标准》,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就需要进行改造,将会大量占用生产企业的时空资源,从资金和生产场地两个层面上来看,都会严重影响医药原料药的正常生产。

年,国家对于污染严重的医药原料药生产企业和品种实行了停产限产的强制措施,使得部分品种的生产和市场供求关系出现了“小牛拉大车”的状况,医药原料药的总体行情基本是维持在供应紧张的大环境条件下。2008年,医药原料药供不应求的矛盾还会更加突出。并且,一些企业(主要是小企业和经济实力差的企业)因无力再投资进行污染物排放的改造,只好停产,

所以,2008年的医药原料药市场还会出现部分小品种或小企业的产品断销或脱销的状况。

医药原料药的市场价格全面看涨

从2007年的医药原料药行情来看,基本上所有的产品价格都往上走,2008年这一情况不会发生大的改变,并且还会出现上涨速度比上年加快的趋势。

◆市场价格非理性上扬

医药原料药价格的非理性上涨,指的是非正常的或者突发性的价格变化。比如,2007年的维生素B2,在不太长的时期内价格上升5倍之多,使得生产企业的效益翻番,股票也一路走高。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不是每个产品的价格上扬,都会给其生产企业带来很好的效益。比如,同样是2007年的抗生素类医药原料药类的许多品种,虽然价格上扬,但因为企业在生产该类产品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排放,产量受到国家的严格限制甚至停产整顿,再高的价格,产量出不来,效益也就难以体现。

2008年,以上类似的两种情况也都会同时出现,但总体而言后一种情况比较多见。因为随着《标准》的全面实行,国家将加大执法力度,对污染严重的医药原料药品种和生产企业采取关停措施,企业也要抽出大量资金进行相关的排污改造,双重压力为医药原料药产品的非理性上涨打造了良好的温床。

另外,2008年非理性上涨的医药原料药品种不会很多,涨价持续的时间也都不一样,但是这一现象将会贯穿整个市场的始终,成为行业人士谈论市场行情的热门话题。

◆医药原料药生产成本上涨

对于大多数医药原料药生产企业来说,2008年都面临环保要求,企业在投资排污改造的同时,在生产过程中的排污处理也增加了费用。生产企业因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要求,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对于处于微利生产环节的医药原料药企业来说,必然会由此推动价格的上扬。对于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污染严重,市场销量大的普药原料药或老药,因为需要投入的排污改造资金更多,在生产过程产生的费用更高,涨价幅度也将更为明显。

◆医药原料药生产企业无法控制的涨价因素

我国医药行业市场环境状况分析 篇6

我国旅游地产行业政策环境及运行状况分析

旅游地产行业相关政策分析

(一)房地产行业政策动态分析

1、确立政策利好基调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5年要稳定住房市场消费,鼓励、支持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住房政策的平稳健康发展。同时,政府报告中还指出,坚持分类指导,因地施策,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此外,首次提出“住房保障逐步实行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并举”,把一些存量房转为公租房和安置房。

2、不动产登记工作推进

自2014年年底,国务院发布《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后,不动产登记工作不断推进。2015年1月21日,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发布《2015年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计划安排》;3月1日起条例正式启动,全国不动产登记工作大范围展开;3月26日,国务院法制办网站公布《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草案征求意见稿)》共8章137条,对于登记程序、类型、办理及不动产登记资料的查询保护和利用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3、相关财税政策分析(1)央行降准降息

继2014年11月底,央行进行非对称降息后,2015年2月4日央行下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月28日,央行宣布降息——自3月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并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2015年4月20日起,央行下调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2015年5月10日,央行年内再度宣布降息,决定自5月11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1%;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2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至此央行2015年已进行了两次降准、两次降息。

(2)“3.30”房贷新政

2015年3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明确,对拥有一套住房且相应购房贷款未结清的居民家庭,为改善居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住条件再次申请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40%。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首套普通自住房,最低首付20%;拥有一套住房并已结清贷款的家庭,再次申请住房公积金购房,最低首付30%。

(3)“3.30”住房营业税5改2 2015年3月30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调整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政策的通知》,个人将购买不足2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全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2年以上(含2年)的非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按照其销售收入减去购买房屋的价款后的差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2年以上(含2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营业税。

(二)旅游业主要政策分析 1、2013年休闲纲要与旅游法推出,旅游政策环境空前利好

2013年2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面向社会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2013年4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并于10月1日正式实施。

这两个事件是中国旅游和休闲发展历程中重要的标志,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4年8月9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进一步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提出到2020年,境内旅游总消费额达到5.5万亿元,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4.5次,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

《意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旅游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一是增强旅游发展动力。深化旅游改革,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大力拓展入境旅游市场,增强旅游发展动力;二是拓展旅游发展空间。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创新文化旅游产品,积极开展研学旅行,大力发展老年旅游,扩大旅游购物消费,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三是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完善旅游交通服务,保障旅游安全,加强市场诚信建设,规范景区门票价格,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3、国办发布推进旅游业改革发展任务分解表

2015年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任务分解表》,就《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落实过程中各部门的主要任务进一步进行分解。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任务分解表》出台后,各部门的分工总共达到了67项,除地方事权外,涉及中央部门的任务基本上都进行了分解,将更有助于充分发挥部门职能,迅速形成部门合力,突出重点,形成突破,切实推动《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

4、《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实施

2015年4月1日起,由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正式实施。新版导则中首次明确了“最大承载量”的计算方法,并要求各大景区核算出各自的游客最大承载量,制定相关游客流量控制预案。《导则》的出台为景区客流监控制定了国标。

5、《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施行

2015年4月6日,《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由国家旅游局公布并正式施行。根据这一办法,省级旅游主管部门建立本行政区域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国务院旅游主管部门建立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信息保存期限为一至两年,期限自信息核实之日算起。

6、《导游领队引导文明旅游规范》发布

2015年4月24日,国家旅游局正式发布《导游领队引导文明旅游规范》,对导游领队引导文明旅游的内容进行了详尽规定,包括如何引导游客支付小费、如何野外如厕、提醒旅游者不在酒店禁烟区域抽烟等。

7、三部门发布《关于治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通知》

针对旅游市场秩序中存在的欺行霸市、虚假广告、价格欺诈、非法经营、欺客宰客、强迫消费等突出问题,国家旅游局、公安部、工商总局三部门于2015年5月19日联合印发了《关于治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通知》,把整治“不合理低价”、违法“一日游”等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行为,作为2015年整治旅游市场乱象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并将在京联合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对治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

我国旅游地产业运行状况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旅游地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中指出,我国旅游地产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90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作为拉动内需的两个热点行业,旅游业和房地产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城市房地产开发重心逐渐偏移,房地产市场进入新一轮整合过渡期,市场投资和消费模式逐渐转变,旅游交换平台逐步形成,使旅游地产业进入了新一轮发展时期。旅游地产类型从单一的酒店、主题公园转向游乐设施、度假别墅、第二居所等多元化并存的发展态势。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3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截至2009年底,国内旅游地产项目共计926个,2013年底,该数据已经刷新至5299个,到2014年该数据增至7965个。

图表 2005-2014年中国旅游地产项目数量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旅游地产的发展几乎在全国是遍地开花。在2014年,国内旅游地产供应增长快速,市场步入红海竞争阶段,项目布局遍地开花,竞争格局更加复杂多变,海南、长三角、环渤海成为旅游地产最为集中的三个区域。2014年,有5324家企业涉足旅游地产,稀缺自然资源的抢夺成为行业发展焦点。图表 2012-2014年中国旅游地产开发企业数量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4年,西南地区旅游地产受制于政策影响,销售相对停滞,但仍在发展中。西南地区的昆明、版纳、贵阳、成都等城市共有864个相关项目,新增项目复合程度低,公寓产品仍是主流。度假需求为最主要的置业目的,45%置业者的目的都为度假,100万以下的低总价产品最受欢迎。2014年全国有3198个滨湖项目,滨湖项目分布更加广泛,长三角和西南地区相对集中。截至2014年底,我国共有1415个滨海旅游地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4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产项目,占旅游地产项目总数的17.77%,开发面积大482764.7亩。同时,古镇旅游地产项目494个,相关项目处于快速发展期;古镇的功能更加多元,孵化园成为新的功能亮点,而古镇旅游智慧化升级,互联网成为运营创新点。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我国医药行业市场环境状况分析 篇7

近年, 我国家电行业在极为复杂的经济形势下, 确定了转型升级的整体发展思路, 并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 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和发展。行业在“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作用下, 克服了大宗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人民币升值、信贷紧缩、房地产市场低迷、市场增幅趋缓等困难, 主要产品的生产、出口均保持良好增长, 特别是2011年, 家电行业在产量、内销量、外贸出口方面全面突破原有水平, 达到新的历史高点。

2011年, 全国家电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累计1.14万亿元, 同比增长22.4%, 全年保持了两位数的月度增长水平;完成工业销售产值累计1.1万亿元, 同比增加21.8%, 与2010年接近31%的超高增速相比回落9个百分点;累计产销率94.9%, 同比减少1个百分点;累计出口交货值完成2956.6万元, 同比增长15.4%;其中12月份当月, 家电行业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17.8%, 产销率92.2%, 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0.2%。

家电主要产品的生产规模继续平稳增长, 冰箱、空调、电热水器等大家电产品的生产增速均超过20%, 其中, 家用电冰箱累计生产8699万台, 同比增长20%;家用房间空气调节器累计生产1.4亿台, 同比增长25%;电热水器增长30%。洗衣机、家用冷柜的生产增速超过10%, 其中, 洗衣机累计生产6671万台, 同比增长12%;冷柜累计生产1873万台, 同比增长12%。微波炉生产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 产量6692万台, 同比增长近2%;小家电中家用电风扇产量1.7亿台, 同比增长11%, 吸尘器增长3.8%, 电饭锅增长7.7%。

产业规模平稳增长的同时, 产品结构升级是2011年家电行业发展中最大的亮点, 成效显著。2011年国内家电市场高性能、高能效、大容量的家电产品比重上升, 变频产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中高端产品销量明显上升。零售数据显示:2011年前11个月, 三门、多门、对开门等高端冰箱的零售额分别增长了275%、32%和13%;滚筒洗衣机零售额市场份额45%, 已经接近波轮机的49.9%, 洗衣机市场变频机型零售额比重同比增幅25%;变频空调零售量的比重已经上升至48%, 与定速空调日益接近, 比2010年上升了19个百分点。

2011年, 全国家电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状况良好, 实现利润总额512亿元, 同比增长12%。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万亿元, 增幅23%, 与上年相比盈利增长放缓, 主要源于房地产业萧条, 令新购家电的人数减少;以旧换新、节能惠民、家电下乡等刺激政策逐步退出, 部分家电需求已被提前透支, 出现两年高速增长之后的需求回落。

2011年我国家电行业的对外贸易稳步向好, 全年实现对外贸易总额494亿美元, 同比增长16%, 其中累计出口额463亿美元, 同比增长17%, 贸易顺差额433亿美元, 比2010年增加64亿美元。

除了产销方面取得的业绩外, 2011年, 我国家电行业在技术创新、节能环保等领域的进步也为产业的转型升级做出了贡献。2011年11月, 由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组织编写的首个《中国家用电器产业技术路线图》 (2011版) 正式发布, 作为全行业专家智慧的结晶, 它在节能、低碳环保、性能及可靠性、智能化等方面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挑战性的产业目标, 为全行业的技术发展及创新提出了方向。2011年7月29日, 中国房间空调器行业HCFC-22淘汰管理计划 (HPMP) 获得蒙特利尔议定书多边基金执委会的批准, 这是2011年中国家电节能环保领域的重要事件。

二、未来市场环境分析

过去几年, 国家实施的拉动内需政策对家电业应对金融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政策逐步退出后, 中国家电业将回归常态, 这是经历了前几年高速运行和发展后的必然结果, 也是经济周期运行的正常调整, 支持中国家电行业未来正常发展的根本因素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 家电刚性需求增长的因素依然存在, 国内宏观环境呈现逐步改善迹象, 扶持节能家电的新政随时有可能推出, 这些都将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 有利因素

1、国家宏观政策的利好

2010年6月21日, 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 (银发[2010]193号, 以下简称“金融18条”) , 旨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是家电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电行业中98%的企业是中小企业, 其产值和销量约占行业总量的30%~45%, 吸纳就业数约占行业总人数40%以上, 小家电行业更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因此, 此政策无疑会进一步促进家电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 对整个家电行业来说是实质性利好。

2、保障房建设产生购买需求

政府出台的房地产政策是2011年家电销售增长低迷的直接因素, 但是政府在推出商品房限购政策的同时也推出了保障型住房政策, 过去三年来政府保障房的开工总数量超过2000万套, 2012年, 首批开始建设的保障房将陆续交付使用, 这将会大大缓解因政策造成的需求锐减压力。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期间, 全国将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 如果保障房建设能够如期完成, 以空调、冰箱、洗衣机三种主要家电产品估算, 约需要家电产品1亿台, 如果以每台2000元计算, 就有2000亿元的市场, 因此, 基于保障房建设而产生的家电购买需求可以弥补商品房销量下降带来的部分负面影响。

3、城镇化进程增加消费需求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0年的47.5%, 年均提高0.93个百分点。目前, 我国城镇化水平已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城市化平均水平。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进入城镇化的加速阶段, “十二五”规划提出,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 五年内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 由47.5%提高到51.5%, 城市化率的提升将促使大量人口从分散的农村向城市集中, 为家电行业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人力基础, 保守估计这一时期将增加4500多万城镇人口, 新增1000多万户城镇家庭, 由此带来的新的城镇群体, 将平均每年增加数百万套各类家电产品的需求, 有望驱动家电等耐用消费品进入需求快速增长的繁荣期, 城镇化将是另一个拉动家电消费的重要力量。

4、农村家电普及率将提高

“十二五”期间, 国家将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农民收入, 农民增收步伐加快, 购买力也随之增强, 对家电市场的繁荣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 随着家电产品在农村的快速普及, 农村消费者对高品质家电的需求也将随之增加, 产品的消费升级将逐步实现。2011~2015年, 农村家电市场会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末农村家庭家用电器的普及程度有望达到或接近城市市场九十年代中后期水平。以此估算, 农村市场电冰箱、洗衣机和空调器的年均需求量分别为1200~1400万台、1000~1200万台和800万台。

5、产品升级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十二五”时期, 家电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也会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十二五”时期, 我国政府将积极推行节能减排政策, 国内外市场对节能家电和绿色家电的需求将迅速增长。家电业在变频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与材料替代技术、智能化和网络化技术等高新技术方面将得到突破。这些技术创新将显著地提高家电产品的性能和品质, 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此外, 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个性化、时尚化的消费需求将不断涌现, 将为小家电创造更为广阔的需求领域。预计厨房类、清洁通风类、健康型、美容保健类小家电都将有良好的增长前景。

6、城市市场进入更新高峰期

家电产品10年左右的更新期, 使得更新成为稳定的增长点, 这也为家电产业升级提供了机遇。2011~2015年, 城镇家庭将有约5100万台冰箱、6200万台洗衣机和12000万台空调进入更新期。由此, 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平均每年的更新需求预计将分别为1000万台、1250万台和2400万台。另外, 目前小家电家庭拥有量还不高, 适应或改变国内消费习惯的各类小家电产品在城市市场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二) 不利因素

1、政策刺激透支了部分家电需求

“家电下乡”、“节能惠民”、“以旧换新”三大政策的推出催生了2011年6月份之前持续两年多的家电牛市。目前, 这三大刺激家电消费的利好政策已经相继退出, 政策的实施使部分家电需求被提前透支。农村市场受惠“家电下乡”政策, 提升了农村家庭的家电保有量, 普及性需求已在减少。因此, 政策退后的农村消费市场将以更新换代的需求为主流;城镇家电市场受惠“节能惠民”、“以旧换新”政策, 提前释放了更新换代的消费需求, 政策退后的城镇市场将以刚性需求为主流, 并将逐渐趋于平稳。

2、房地产市场低迷

由于家电行业处于房地产市场利益链条下游, 房地产市场的冷热直接影响家电市场走势。2011年1月26日, “新国八条”的出台, 对购房者的心理产生了一定影响, 对房地产的抑制作用已有显现。资料显示, 2011年, 全国商品房新开工面积的增速比2010年回落5.7个百分点。

目前, 消费者持币观望的意愿增强, 后期房地产开发投资、施工房屋面积、竣工房屋面积增长的放缓, 必定会对大家电, 特别是空调市场产生冲击, 但政府保障房建设将抵消掉部分影响。

3、制造成本压力上升

长期面临制造成本上升的挑战, 与家电制造密切相关的钢铁、铜、塑料等原料价格的上升, 已使家电行业的制造成本呈上升态势。2011年, 多家国内钢铁企业上调了部分产品出厂价格, 2月15日, 上海宝钢宣布上调3月份的钢价, 主要品种总体上调200至300元/吨。一季度末国内钢材价格平均上涨17.6%。据业内人士估计, 钢材价格上涨15%, 对空调和冰箱成本的影响在1.5%左右, 而对洗衣机成本的影响则在3.8%左右。铜价自2011年12月以来, 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 每吨价格从2011年12月20日到2012年2月20日, 上涨了4600元左右。此外, 2011年以来, 国家出台了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关政策, 稀土价格增长数倍, 虽然8月以后稀土价格出现回落态势, 但目前最新价格相对于最低价格仍存在较大的涨幅, 其中钕最新单价为1325元/Kg, 同比增幅为295.5%, 烧结钕铁硼N35涨幅为207%。稀土价格的上涨使以稀土作为重要原料的压缩机生产企业成本激增, 并对下游制冷家电企业产生巨大影响。

此外, 土地成本快速上涨, 劳动力成本趋高并出现结构性短缺, 运输物流、产品升级衍生、水电等各类要素成本还将进一步上升, 都将对企业带来了沉重的经营和发展压力。由此产生的产品价格的提高将制约部分市场需求。

4、营销渠道尚不完善

面对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 家电行业的营销模式仍处在探索、不完善的阶段, 处于产业链最低端的多数家电制造企业, 受制于掌控销售终端的专业家电连锁卖场, 获得的仅是微薄的生产利润, 而产业链的大部分利润被渠道商获取, 导致目前中国家电企业的集体困境。一些家电企业的自营销售终端在营销手段上过于单一。渠道商的渠道建设仍不完善, 大中城市市场销售渠道过分集中, 农村市场的布点比较分散, 渠道建设相对薄弱。

5、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

由于近来美联储决定延长低利率政策期限, 以及欧洲央行再融资计划的出台, 压制了美元、欧元的升值预期, 从而使人民币升值预期再度走强, 2012年2月29日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2919元, 再创2005年汇改以来新高。对于家电出口企业而言, 人民币升值将进一步恶化其生存环境。一是给企业造成一定程度的汇兑损失, 包括拥有的外币资产 (其中包括外汇保证金和外币应收款) 的汇兑损失;二是使国外商品更为廉价, 且国外高端技术和产品进入中国更为容易, 整个国内家电行业的国内市场份额将受到挑战;三是人民币的不断升值正减弱中国家电业的成本优势, 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愈加显现, 正逐渐吸引国际家电大公司将一些低价位产品转移到这些国家。预计美元总体趋弱的格局不改, 人民币对美元将继续小幅升值态势。

6、出口环境复杂

据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2011年春季) 》称, 世界经济健康稳定复苏正面临诸多变数。一是通胀正从新兴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蔓延扩散。巴西、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虽然保持较快增长, 但通胀压力增大, 资产泡沫风险上升, 本币升值较快, 经济下行风险正在积累。新兴经济体已经并将进一步采取紧缩政策, 欧元区已经开始加息。二是主权债务危机依然严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尚未有效缓解, 西班牙等国主权债务风险上升, 当前美国债务危机加剧了全球性财政恐慌。三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特别是中东、北非局势动荡, 不仅严重干扰当地经济发展, 还将继续推高国际油价。近日美债上限的提高将不可避免地增加美元流动性, 从而更加推高大宗商品、贵金属和石油的价格。这些都将影响到今后我国家电产品的出口。

7、产能过剩危机加大

我国医药行业市场环境状况分析 篇8

关键词:生物医药行业;现状;发展策略

一﹑生物医药行业涵义及特性

(一)生物医药行业定义

生物制药是指在制药工业过程中主要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并综合应用生物学、医学和药学方面的先进技术,以组合化学、基因治疗、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高新技术为依托,以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学和生物物理学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为后盾形成的高科技产业,是一个由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共同支撑的体系。

(二)生物医药行业的特性

1.行业进入壁垒高

高技术:生物制药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多学科高度综合、互相渗透的新兴产业。高投入:生物制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主要用于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及医药厂房和设备仪器方面。另外,生物制药对医药厂房和设备仪器要求很高,且属于一次性投入,通常需要大笔资金。政策严格管制:药品作为一类直接涉及人民健康的特殊商品,其开发、生产、定价、销售、进出口等均受到严格的特殊法律的规范、控制和管理,没有药证和生产许可证、GMP等规范认证的药品和企业不能合法进入医药市场。

2.长周期

生物药品从开始研制到最终转化为产品要经过很多环节:试验室研究阶段、中试生产阶段、临床试验阶段(I、II、III期)、规模化生产阶段、市场商品化阶段以及监督每个环节的严格复杂的药政审批程序,而且产品培养和市场培养较难;所以开发一种新药周期较长,一般需要8-10年、甚至10-12年的时间。

3.高风险

生物医药产品的开发孕育着较大的不确定风险。产品开发风险:研制开发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很关键,一节败下将前功尽弃,并且某些药物具有“两重性”,可能会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而需要评价;一般来讲,一个生物工程药品的成功率仅有5-10%。市场竞争风险:“抢注新药证书、抢占市场占有率”是开发技术转化为产品时的关键,也是不同开发商激烈竞争的目标,若被别人优先拿到药证或抢占市场,则全盘落空。

4.高收益

生物药物的利润回报率很高。一种新生物药品一般上市后2-3年即可收回所有投资,尤其是拥有新产品、专利产品的企业,一旦开发成功便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利润回报能高达10倍以上。

二﹑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目前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现象

在世界范围内,目前开发研究一种新药平均耗资3亿美元左右,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研发费用不断增加。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复杂、难度高,因此产业化过程具有很高的风险。这些因素导致我国的生物医药市场具有国际专利的新药并不多,大多是买进专利或者生产国外专利已经过期的药物,原创药物的研发非常薄弱。因此,导致国内的生物医药产业陷入低水平重复生产、产能相对过剩与恶性竞争的现象。

(二)面临跨国制药企业的严峻挑战

外资医药企业逐步加大在华投资、原料药的生产重心逐渐转移到中国、逐渐从原来的注重产业投资向注重研发投资转变,是跨国制药企业投资中国的三大新动向。我国生物医药高端市场大部分被外资制药企业所占据。与跨国制药公司相比,由于我国本土生物制药企业在资金和技术上处于劣势,缺乏拥有核心技术与专利的拳头产品,因此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面临严峻挑战。

(三)仿制药品的威胁竞争

虽然我国近几年已开始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但在生物制药行业中,由于国内市场对生物仿制药的庞大需求,仍然推动着我国生物仿制药行业加速发展。在制药行业,一旦仿制药上市参与竞争,那么在一年之内,它就能攫取原研药高达80%的市场份额。仿制药价格通常比原研药低15%,而如果有更多的仿制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药价的下跌幅度可能高达60%或更多。生物制药企业将不得不与生物仿制药进行竞争。

(四)人才、资本与知识产权方面的短板

重视生物医药行业复合型管理人才及技术人才,以形成国际化的管理团队,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成功的关键;伴随当前外资企业并购我国的生物制药企业,造成的最大损失是未来的巨额利润——知识产权。这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保护生物药品知识产权的环境。

三、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策略

(一)制定针对性的产业化政策支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所面临的疾病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生物医药产业必然将会成为国家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重点扶植发展。同时生物医药创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开发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是知识创新(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应用开发)、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各个环节的整合,需要多类学科的合作及严格的准入审批尤其是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功能,建立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机制和政策环境。

(二)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培育建设国际一流的核心技术研发机构。重点支持生物医药优势企业建立针对核心、共性、重大关键技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建立为企业国际认证和药品注册提供技术支持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提高政府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密切结合的高效研发体系的组织化程度,在战略层面建立持续稳定、有法律保障的合作关系,整合技术创新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积极拓宽多方位的融资渠道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发展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资本的大量需求决定了生物医药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需要不同的融资形式来满足资金需求。加强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比如国家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由中央政府出资与地方合作,采取股权合作方式,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引导银行贷款向生物产业倾斜,政府对生物技术企业贷款实行财政贴息的政策;鼓励支持生物医药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具有自主专利技术、市场发展前景好的生物医药企业,在国内创业板股票市场优先审批、上市。

参考文献:

[1]骆燮龙.四大政策框架利好创新巨变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环境[J].力量,2009,(7).

上一篇:《培养小学青年教师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下一篇:企业资产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