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的优秀作文700字

2024-08-28

校园的优秀作文700字(精选14篇)

校园的优秀作文700字 篇1

我的校园周围是铁栏杆,栏杆上面涂了一层是蓝色的油漆,下面是一层白色的油漆,漂亮极了!

一进校园,首先看到的是一条水泥路,既宽阔,又光滑,路的两侧是许多棵杨树,杨树可粗了,要三四个小朋友手拉手才能抱住。

路的左侧是三栋坐北朝南的教学楼,并从左往右分为A楼、B楼、C楼,并且每座教学楼之间都用了一条连廊连在了一起。A楼的一楼,今年是二年级,二楼是四年级,三楼是六年级。C楼的一楼今年是一年级,二楼是三年级,三楼是五年级。B楼的一楼是计算机房,二楼是总务处,三楼是校长室。每条走廊里的墙壁上都有同学们画的素描。并且每一层的拐角处都有一处书吧,书吧的周围还有许多盆栽,那些盆栽有的苍翠欲滴,有的红叶似火……每到下课的时候同学们就会去那里读书,一边读书一边闻着花香,多么令人陶醉啊!

路的.右侧是操场,那里有我们许多快乐的回忆。操场中间是椭圆形的绿色草坪,外边镶了一圈朱红色的塑胶跑道,跑道上面还画了许多的白线,也许是让朱红色的跑道不再那么孤独吧!每当体育课时,同学们就有的在操场上踢足球;有的在玩过家家;也有的在上面跳绳;还有的在朱红色的塑胶跑道上跑步……

路的尽头是车库,左边是放汽车的。右边是放自行车及电动车的,老师还让我们定期打扫。如果我们要是在那里打闹,老师可饶不了我们。

教学楼的前方是升旗台。旗台上高高飘扬着五星红旗,每当星期一时我们就会有秩序的升国旗、唱国歌、行队礼,并且还会在国旗下庄严宣誓:忠于祖国,为祖国服务!每当说起或听到这句话时,我就热血沸腾,想到了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的未来抛头颅、洒热血,想到了那些在革命战争时期付出生命的中国军民。

校园的优秀作文700字 篇2

关键词:作文教学,校园生活,素材,捕捉,运用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关注社会热点, 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避免为文造情。这就从导向上指出了一条还原写作教学本质的作文成功之路:回归生活, 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原素材。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 是生活决定教学, 从效力上说,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叶圣陶先生如是说:“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不停。”由此,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 应该注重指导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材料, 进行综合整理、恰当表达, 从而感悟生活, 乐于表达。

当下的作文教学现状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在校的生活素材, 盘活这些写作素材, 帮助学生“找米下锅”, 让学生觉得“有米可炊”, 为学生的真情流淌搭建一个写作平台。那么, 如何引导学生去捕捉并运用这些校园生活素材呢?

一.慧眼看校园:捕捉亮点, 蓄积素材

校园生活中, 每天都发生着许多事, 学生身边有很多素材, 但多数学生却没有留意, 熟视无睹。正如罗丹说的:“美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要想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 学生必须有善于观察发现美的“慧眼”, 这样才能“夕阳芳草寻常物, 入文皆为绝妙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观察是获得写作素材的主渠道, 也是学生获取写作内容的基础。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去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 用敏锐的眼光去寻觅真善美的所在, 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其实, 在我们的校园里有很多可观察的事物及景物, 我在学生刚刚进入校园时就给他们把这些特殊的“素材”进行一个分类, 这样学生就可以有目的去观察, 更容易捕捉住校园生活中的亮点。分类如下:

(1) 校园环境:捕捉校门英姿, 描绘校园美景, 速写运动场景, 品味文化长廊

(2) 校园文化:追溯校园历史, 寻访校友英姿

(3) 校园弊端:抨击排队“无序”, 细说出口成“脏”, 扫描考试舞弊, 鞭笞欺小凌弱

(4) 校园时事:风云人物采风, 明星班级登场

(5) 校园轶事:住校生活演绎, 诸位“天才”登场, 班级故事戏说

通过以上的分类, 学生的思维一下就打开了, 不会觉得偌大的一个校园没有可看的东西。同时, 还可以使素材形成序列化, 有助于教师从整体进行技法的指导。

俗语有云:“一个好脑子, 不如一个烂笔头”, 再美的景色, 在好的事例, 如果不记录下来, 天长日久, 学生就淡忘了。鉴于此, 我要求学生要有观察日记本, 每周写观察日记至少一则。作为教师, 我坚持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抽出时间亲自批改同学们的观察日记, 并定期对进行评判:表扬鼓励优秀者、批评弄虚作假者、指导写作苦难者。事实证明:通过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校园生活, 捕捉一些亮点, 作文课上, 学生不仅基本上解决了“无米之炊”之困难, 还常常出现佳作。

二.灵心品校园:感悟生活, 升华素材

作文写作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双慧眼, 善于捕捉校园生活中的亮点, 蓄积素材, 还要有一颗细腻的心灵, 去感悟校园生活, 并从中提取独特的感受, 这样才能将所得的素材提升一个高度。

只有将感情融入生活, 才能产生深切的感受, 才能真正体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才能看清人性的真、善、美。因此, 我在指导学生向校园生活要作文时, 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校园生活中, 激发他们对校园生活的兴趣, 使他们对生活充满热情, 尽情地体验生活, 并把体验过程中产生的对校园生活的思考和感受写进作文中, 真正实现让校园生活走进作文。

比如, 每年清明节前后, 我校都要组织学生去为抗日英雄墓地扫墓。扫墓地点离我校有一段很长的距离, 为了表达我们的诚意, 同时锻炼学生的意志, 校方要求学生徒步前往。这样, 学生就有机会亲近大自然, 在行进的过程中, 肯定有很多故事。到了墓地后, 学生也会了解抗日英雄的事迹, 更会观察英雄们的长眠之地。正因为学生有了这份真实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所以在活动次日的作文写作中, 学生不仅有话可说, 而且佳作连连。有的学生从这次扫墓是步行前往又步行返回的过程中, 感悟到要达到目的, 就需要付出努力, 并且联系到马云的例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就以本次路途所见所闻为材料, 由现实的路想到了人生之路, 还有的学生把目光停留在扫墓的那一刻, 由此想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课外生活, 进而认识生活、感悟生活, 激发出写作的激情与欲望, 表达出真情实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打开了生活这一活水, 作文也就立刻焕发无穷的生命力。

三.巧手绘校园:点拨技法, 妙用素材

一座优美的建筑, 不仅需要优质的材料, 还需要设计者科学合理的设计。学生的习作就犹如这座优美的建筑, 他们用一双睿智眼观察美丽的校园, 捕捉校园生活中的亮点, 蓄积了大量的素材;他们用一颗灵敏的心去品评校园, 感悟校园生活, 升华了原有的素材;现在他们需要用一双精巧的手去描绘校园生活, 我们老师在这时需要给他们这座大厦添砖加瓦---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表达技巧, 这样他们才能将捕捉到的校园生活素材运用的恰到好处, 写出的作文才会富有个性, 充满灵性, 让人读来如沐春风。那么我们应当给学生指引一些什么样的技法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加以点拨:

1.找准吻合主旨的切入点

要想使文章的内容充实可感, 对材料的运用就要选择好切入点。就像一只苹果竖着切与横着切看到的是不同的图案, 如果拦腰切入, 就会看到一颗美丽的星星。写作也是如此, 切入点不同, 呈现的景色也不同。我们在对材料的选用时首先要找准这个切入点。这个点可以是一个特定的情景, 可以是某一句话, 可以是一个细节, 可以是自己的独特的心理感受, 但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选择哪一个点, 它都要为文章的主题服务, 也就是要与文章主旨一致。比如, 有这样一个作文题:《校园里难忘的一件事》, 在校期间, 学生肯定经历了很多的事:有同学之间的不愉快, 有军训, 有运动会……可写的很多, 但同学要注意, 在题目中有一个关键的限制词“难忘”, 这件事必须是发生在校园里并且给你很深的印象, 或者你对他有特殊的感悟, 所以在选材时一定要以这个为切入点。切不可随便选择一个事例, 泛泛而谈。

2.采用适当的表达技巧

对于平时积累的校园生活素材, 学生大都是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 将事件发生是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情节等都一一写下, 结果一篇文章就成了“流水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 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 要不断的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 让他们掌握表达技巧。我国特级教师丁有宽从小学语文课文中剖析出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规律性知识。即叙事法:按事情经过先后, 按时间先后, 按地点变换先后;状物法:场景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写人法: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肖像描写, 等等。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适时的向学生渗透,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不经意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和表达技巧。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的父亲形象之所以能感动亿万读者, 原因不在于他选用的事例多么的感人, 而在于他对父亲的背影做了细节的刻画, 把父亲为他买橘子过月台时的艰难写活了。请同学们牢记:适当的细节描写可以给你的文章增色。表达技巧多种多样, 教师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 适时的教授给学生, 学生也应注意, 要运用的恰当得体, 不可一概而论。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只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善于观察, 做生活的有心人, 就能捕捉“貌不惊人”却又“异彩闪耀”的生活素材, 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感悟生活, 体验生活, 老师适时加以点拨, 对这些生活中的亮点加以艺术化, 这样一双双小手就能写出动人的华章。总之, 只有让校园生活成为学生习作的一股源泉,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学生才能文思泉涌。

参考文献

[1]李永新.生活化作文[M].四川:重庆出版社, 2012.08.01

[2]李达均.让作文洋溢着生活的气息---“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2.01

[3]梁慧梅.真情至性快乐作文--关于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实践的思考[J].学生之友.2012.06

校园的优秀作文700字 篇3

刚进门,就看见一条宽宽的小路,顺着小路走,往右转,可以看见一个高大的教学楼,它很高很高,好像有七层楼高,它旁边有一棵梧桐树,梧桐树有教学楼那么高,比教学楼还高一点,似乎有高耸如云的气势了。

往左走,可以看见一个宽宽的楼梯,上面有一个一尘不染的操场,有红色加白色的跑道,有篮球场,还有一些乒乓球桌。跑道是一个圆形,它的旁边有两个教学楼,在附近有很多铁树,也有很多其他的树。在操场正北面有一个舞台,舞台很普通,但舞台后面的那幅壁画让舞台变得不一样了,壁画上画了万里长城,还有树和雾,看起来真是画的栩栩如生。

舞台两旁各栽了一棵松树,松树很高大,很雄伟,像一个卫士守护着我们的校园。这更给舞台添色不少。

往前走,可以看见一个展示栏,展示栏上会有一些关于戏剧的介绍。再往前走,你会发现一个很大的空地,那是每天早上我们做早操的地方,旁边还有很多树,树被别人剪得整整齐齐。拼成了几个大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它鼓励我们要好好学习,每天进步一点点,以后能为祖国做出贡献。

在空地的旁边有一棵高大挺秀的柳树,柳树的树干很粗,枝干却很细,枝干上有一些翠绿色的叶子,每片叶子都那么精致,那么细长。在冬天,叶子都掉光了,只有一些枝干和树干,像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老当益壮。

往前走,可以看见一栋矮的教学楼,走上楼梯,楼梯两边有一些盆栽,很是漂亮。

教学楼的一些地方贴了一些名言警句,时刻提醒着我们。果然,学校是造就人才的地方。

校园的优秀作文700字 篇4

在车上,我们在议论:“你觉得新校区会好吗?”“当然,听说那儿饭好,教学楼也好呢!”……百闻不如一见,一下车,我们果然闻到了清新的空气,放眼望去,树木葱茏,石子街弯弯曲曲,径边盆菊竞相开放。我们绕着校园参观了一圈,不禁赞叹:“宏伟啊!”“设备真齐全,在这儿学习一定很幸福!”没错,这里有着宽敞的教室,充满艺术色彩的艺体楼,宽大的操场……。其中,最让我着迷的是那“动物世界”――标本室。

我刚一踏进标本室,耳畔就传来了清脆的鸟叫,沙哑的蝉声,低沉的狼嚎,一只只透明玻璃箱中,一个个标本栩栩如生。右侧角落的玻璃箱引起了我的注意。透过玻璃看去,里面的鸟类繁多,羽毛五颜六色。它们的姿态各有不同,有的单膝立着,有的展翅飞翔,还有的卧在石边小憩。而最醒目的,是那腾飞的雄鹰。看着它,我仿佛看到了一幅永恒的画卷。画面中是淡淡天蓝,是一朵朵悠然自得的白云,还有一只振翅高飞的雄鹰,盘旋在低空。这位王者的一声长鸣,划破了寂静的长空,它像一道黑色的闪电,在我的视线中划过,愈飞愈高,直至云端,飞向远处。它那锐利的双眼,闪电的速度,王者的气息,使我赞叹。“瞧,这边有好多蝶呢!”我听到同学的话语走过去瞧了瞧。“种类好多!”我心中不禁发出感叹。那些蝶翅膀阔大,颜色美丽,翅膀身体有各种花斑,吸引人的眼球。标本室里应有尽有,让我们认识了更多的动物。

新校区食堂的饭菜真可口!排骨色泽红润,香气浓郁,我食后余香满口。再小尝一口汤,爽滑适口,色香味俱全。更令我们意想不到的,还有又香又甜的饭后水果――香蕉。

校园的优秀作文700字 篇5

在骄阳的照射下,清凉的水变得五光十色,格外醒目。那些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小鱼也在快乐的玩耍——有的在打打闹闹捉迷藏;有的在养生健体,要有的正三五成群窃窃私语……望着这副良辰美景,我不由自主也想变成一条小鱼,和它们一起享受那些能工巧匠精心打造的假山流水呢!向左望去,刹那间,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绚丽多姿的世界——“紫藤绿茵”。

微风吹来,枝叶摇摆,风声里又夹着阵阵花香。一株株紫藤纵横交错、密不透风,淡绿色的树干弯弯曲曲,盘根错节,东拉西扯织成一张绿色的大网。树枝上盛开着紫色的花朵,微风中透着淡淡的幽香。我被这幽静而神奇的仙境陶醉了,好像在梦中走进了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紫藤默默无闻为校园奉献美丽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呀!离开了“紫藤绿茵”,请跟着我的脚步沿着一段崎岖的小路,我们就来到了科学老师们辛勤种植的“硕果园”。

校园的优秀作文700字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校园文学活动,作文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关于“表达与交流”在必修部分提出了十点要求, 在选修部分提出了五点要求, 这些要求明确了高中作文教学的方向和目的, 对学校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应通过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集多年开展校园文学活动之经验, 我们探索出校园文学活动与课堂作文教学的九佳结合点。在不断调整、充实的同时, 我们得益于两者的相辅相成, 并通过长效机制的保障, 使活动与教学相得益彰, 使师生教学相长, 随岁月日高日上, 日上日妍。

第一结合点:戏剧表演活动

戏剧表演是戏剧学习的重要方法, 笔者已归结出比较成熟的“编—排—演—评”四环节教学法, 能够保证戏剧表演活动成为班级学生全员参与的教学活动, 走出班级就能成为有更大影响力的校园文学活动。演出范围大小与表演质量对作文的要求程度呈正相关。大范围戏剧表演要求教师必须做好剧本改编和创作的教学指导, 因为剧本改编和创作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戏剧表演的效果。

虽然我们有很多优秀剧本可以照单上演, 但因为表演时间的限制, 就涉及对剧情的调整;因为时代的变迁, 莎剧的大段对白已成为对演员和观众的挑战, 一些台词就要做些调整;因为对小说的钟爱, 学生还想改编小说;因为个性才华张扬的需要, 善写作的同学想自创剧本, 做一回编剧。改编和创作剧本, 要求学生有较好的戏剧艺术鉴赏力和情节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尤其是语言的概括力和表现力, 这就要求作文教学必须纳入改编和创作剧本的内容。

首先, 要有全盘设计的观念, 将作文指导课与戏剧阅读鉴赏课紧密相联, 在鉴赏中介绍关于剧本写作的基本要点和写作常识。比如, 在欣赏《雷雨》复杂激烈的矛盾冲突时, 可介绍美国好莱坞的一套编剧规律:开端、设置矛盾、解决矛盾、再设置矛盾, 直至结局。而在学习《窦娥冤》的时候, 可介绍中国自己的编剧规律:起承转合。其次, 本着仿创结合的原则, 进行相关写作训练。比如对话训练、潜台词训练、剧情提纲设计等。再者, 针对小说、诗歌等改编成剧本的情况, 要做好文体的区别比较, 再进行改编训练。主要向学生讲清楚, 写剧本目的在于使用文字表达一连串的画面, 要让看剧本的人见到文字, 就能实实在在地联想到一幅幅图画。比如, 小说则是除了写出画面外, 还包括抒情、修辞、描写等文字, 这在剧本中则是不应该有的。将小说改编成剧本, 就需要筛选和创造。一部好剧本, 对白越少, 画面感就越强, 冲击力就越大。

第二结合点:诗文朗诵会

诗文朗诵会一般是以朗诵名家名篇为主要形式, 声情并茂地朗诵优美诗文, 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生的心灵世界也会因之丰盈起来, 《将进酒》的慷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情、《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与淡淡哀愁、《我很重要》的坚定, 无一不在熏陶、感染学生。学生审视周遭世界的目光也会随之充满“情”的因素, 随着有“情”观察, 将为写作提供更多别样的视角。

我们可以在朗诵活动中增加学生自创作品朗诵内容, 既是展示作品的良机, 也是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和写作动机的媒介。自创作品可以是朗诵者本人的, 也可以是同班同学、本年级或本校同学的。灵活处理可以吸引更多学生参与活动, 让活动成为张扬个性的大舞台。日常作文教学也可以适当考虑节日、时令等因素, 使写作与生活紧密相连, 让学生身边的生活成为最宝贵的写作素材库和创作情感、灵感的源泉。比如, 春与秋是历代文人笔下的永恒话题, 因着时令, 人们总有些不由自主的或喜或悲的感受;因着文字, 读书人总会有些感慨涌上心头。借时令之机, 可让学生与名人名家、名诗名文同行, 进行不限文体的写作训练。

第三结合点:演讲活动

美国有关统计数据证明, 一个人如果具有演讲能力, 他成功的可能性比其他人高两倍。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越来越看重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 为此, 许多教师常年坚持课前演讲活动, 着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丰富学生的胆识、见识。而校园文学活动中纳入演讲比赛等活动, 则是让学生从课堂小舞台走向校园大舞台, 是对能力和胆识的再提升。几乎是每所中小学都设有国旗下演讲这一常规教育活动, 演讲活动还成为班级形象和实力的一次大比拼。

一次成功的演讲是要以出色的演讲稿为基础的, 对演讲稿的写作要求是很高的。高中学生演讲常见问题有:材料丰富却不善取舍、事例典型却老套乏味、名句不少却不见观点、辞藻华美却空洞无物等。对演讲稿的写作指导需要针对学生实际, 扬长补短;需要及时, 且有力度。在保护热情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端正认识, 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进而使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借着演讲比赛的东风获得双丰收。

第四结合点:辩论赛

辩论赛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总是在电视上看大学生的精彩表演, 很多人认为中学生做不来, 事实上, 不仅是中学生做得来, 而且完全能做好, 关键是教师的认识水平和指导力度能否跟得上。辩论赛可以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 养成以理服人、用事实说话的表达习惯。辩论的题目取自校园, 可以帮助学生明是非, 正视听;取自社会, 可以提升学生参与意识, 增广见闻, 关注民生。

辩论赛是对学生搜集素材、写作、表达、应变、合作等能力的综合考量, 其中写作部分是辩论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它对议论文写作的指导有更多的倚重。在议论文写作中, 教师一般能将常见的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指导到位, 但引申法 (也叫归谬法) 因多见于驳论文而成为一个点到为止、似乎不具实用价值的方法。在辩论中, 它却成为极其重要的反驳手段, 驳对方论点、论据、论证过程, 无一不需要引申归谬。

如何运用引申法,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做好三件事:一是事先必须占有材料, 对对方言论进行预设性的周密分析。教给学生驳论的要领:“伤其十指, 不如断其一指。”集中一点, 才能一针见血, 击中要害。驳倒了错误的论点, 正确的论点才能确立起来。二是要选准角度。如同打仗一样, 进攻的角度选得不好, 就不能给敌人以致命的一击。三是要全面理解、掌握驳论的方法, 最基本的仍是摆事实、讲道理, 立论的各种方法都可以在驳论中使用, 注意多种论辩方法的综合运用。辩论比赛的实际锻炼, 使议论文的写作指导更全面和完整, 更具有实践意义和实用价值。

第五结合点:征文比赛

征文比赛可能在很多人眼里是很老套的做法了, 但不得不承认, 它是校园文学活动与作文教学研究的极好结合点。新课程的创新并不意味着彻底地革旧立新, 让老办法出新意、好办法出实效仍是明智之举。

还需强调的, 一是上交征文前的教师指导修改比比赛本身更重要, 学生获得写作收益的往往是在修改这个环节, 而有的时候我们过分依赖学生自主创作, 自我发挥, 往往作品质量不高, 提高促进作用不大。二是征文评比结束后, 对获奖作文要给予一个展示空间或舞台, 比如最优作品的自我宣读, 佳作展评等, 以此激励获奖者再上一层楼, 为更多的未获奖同学提供学习的榜样、借鉴的对象。

“文章不厌百回改”, 空说无益, 强迫几乎无效, 征文活动催生了学生修改作文以求好上加好的动机和愿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自能改作文, 不待老师改。”修改作文可教给学生几种方法, 比如:朗读推敲法、比较鉴别法、触类旁通法、重抄斟酌法、搁置提高法等。

第六结合点:编辑作品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必须强调学习者之间的“对话”, 对话可以使学习者对文体的理解更深入, 认识更全面。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互动”, 互动化的合作学习, 使学习者集思广益, 对问题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 实现主体多角度、多层面的积极学习探索。基于这些理论的指导, 我们以学期或学年为时间单位, 以班级或学年为行政单位, 将学生的作文课上的习作汇编成集, 在全校范围内做成果展示和交流。以此作为促进学生日常作文练习和修改的激励手段, 也是一种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手段。它以作文教学成果为基础, 成为校园文学活动的一个展示交流、互动对话的环节。

具体做法: (1) 学期初, 公布编辑作品集的计划, 激起学生兴趣和热情。 (2) 每次作文讲评后, 师生共同确定可入选作品, 继续修改, 自我计算机录入成电子文稿, 教师和同伴附上评语。 (3) 收集日常其他写作类的优秀作业、学生自由创作的习作。 (4) 积累到学期末, 对没有作品的同学可以师生一同从作文、作业中找出优秀的言论, 形成个人语录或语录集, 如果以班级为单位, 力求人人有文字在集子中为最佳。 (5) 编辑目录, 印刷成册, 可在家长会或其他公开场合正式发放。 (6) 同年级的班级或跨年级进行一定数量的作品集互换交流。 (7) 向教学主管部门递送以征询意见, 改进工作;向学校档案部门递送以留存备案。

作品集完成后, 可以在前面有个“序”, 在后面有个“跋”。我们可以请校外名人、校内领导等来为文集添彩, 但本着展示学生风采、加强作文训练和教学研究的目的, 我们向全体学生征集, 征集的过程是这一应用文体得到训练的重要契机。

第七结合点:创办校园文学刊物

校园文学刊物始终在为同学们展示写作才华提供飞翔的大好时空, 有了这一展示时空, 学生的写作热情得到焕发, 写作兴趣得到激发, 写作才华得到充分施展, 写作的成就感得到极大的满足。当然, 实际操作中还是有着很多不易的。其中稿件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常常使校园文学刊物难以维系, 这向作文教学发出了呼救信号。

日常作文教学难免有功利色彩, 为应付考试而写一些形式化的作文, 甚至教师指导也在引向形式化的道路, 致使千文一面。而这恰是校园文学刊物的窘境, 也是作文教学的瓶颈, 也是高考分数集中在45分的瓶颈。不讲形式是不对的, 唯形式论是可怕的。要改变现状, 教师的写作水平和指导写作的能力应首先突破瓶颈。欣赏个性, 赞美创造, 利用好校园文学刊物这个舞台, 定会激发更多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追求。

第八结合点:名著导读

名著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毋庸多言, 邀请这一方面的专家和有专长的学生家长到校园开设名著导读讲座, 可以为学生阅读和写作点上几盏明灯。名著导读这一校园文学活动与作文教学的结合点, 首先体现在名著导读的内容与写作的天然联系, 解析思想内容, 启发学生为文立意;分析人物形象, 启发学生塑造形象;欣赏艺术手法, 教给学生写作技巧等等。

更高层次的是,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开展名著导读活动。受外界因素限制, 专家学者进校园开展名著导读总是有限的。更多的还是依靠教师来做, 对一边上课一边辅导批改的教师来说, 不能不说困难重重。如果我们开阔一下思路, 导读主体换个对象, 换成学生, 把学生请上讲台, 效果如何?经验告诉我们, 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无限潜力会让我们刮目相看。有时就是讲座海报上的那个真姓名就会鞭策学生多读许多好书呢。要确保质量, 教师对导读鉴赏文稿的写作指导和修改仍须及时到位。

没有人天生会写作, 更不要说写名著鉴赏文字了。1996年高考作文题给了两幅漫画《截错了》《给六指做手术》, 大作文要求学生以《我更喜欢漫画……》为题作文, 这一年很多考生写成了抨击时弊的议论文。文体不明的根源不能不挖到写作教学上, 事实恰恰是关于鉴赏评论的写作指导常常被忽视。学生在阅读名著之前、之中、之后均有纷纷议论, 也正是极佳的“愤”“悱”状态, 教师辅以适时的指导, 效果会出乎我们的想象。

第九结合点: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已经以15个必修学分高姿态地进入到高中新课程体系中,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放性和合作性使它充满了校园活动的色彩, 其间的计划制定、调查问卷设计、成果汇报材料等工作又与写作密不可分, 成为作文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开设好研究性学习这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 将很好地扩大校园文学活动与作文教学的研究领域, 使校园文学活动与多门课程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

大多数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成果需要以报告的形式呈现, 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 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认识和实践两个领域得到全面提升。突出表现在以下三环节:

1.整理资料, 提炼观点环节

学生需要对已拥有的大量资料, 进行分类整理, 在阅读整理的过程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 即用一句话、一组句群、一个语段把形成的基本简介概括地表达出来, 也就是用文字固定下来。在此过程中, 写作所需要的概括能力会得到极大锻炼。

2.列好提纲, 选定材料环节

学生要在观点清晰后, 再列出提纲, 构思好文章的结构:怎么起笔, 从何入题;划分几个层次、小节, 列出各部分的小标题或分论点;文章怎样收笔, 何处结束。然后将整理出来的材料标注上序号, 按照各层次的观点所需, 分门别类充实进提纲中。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问题会在实践中得到解决, 架构文章层次的能力得到提高。

3.起草成文, 修改定稿环节

学生要以“五讲究”的标准拟写报告, 即开头讲究个吸引力;结尾讲究个启发性;层次之间讲究个衔接过渡, 尤其各部分之间的先后顺序、逻辑关系要合理正确;语言讲究个通顺流畅;报告写后, 讲究个反复修改。综合写作能力在精敲细磨中得到全面提升。

以上这些丰富的校园文学活动可以单独进行, 也可以同时并行或交替进行, 通过灵活调整来避免与其他校园活动冲突, 避免同时进行的活动过多而带来的加重学生负担的负面效果。比如, 征文比赛和诗文朗诵会同时进行, 戏剧表演和剧本创作大赛这类的征文活动同时进行, 演讲和辩论赛交替进行等。

实践证明, 要能够很好地完成《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的诸多教学任务, 必须有效借助课堂外的校园文学活动, 它是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 是师生、生生交流的平台, 是学生自由表达、富有个性表达、有创意表达的自由空间, 更是开展作文教学的强效推动力;而作文教学又是校园文学活动的基础和保障。两者紧密结合, 可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落实新课改精神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郭小聪.说什么怎么说[M].北京:昆仑出版社, 2005.

我们的校园作文700字 篇7

我们的校园作文700字

我的学校在廉江市六小,六小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更是一个放飞梦想的校园。当你踏进学校的一步,首先看见的就是升旗台,升旗台上有一条高高的旗杆,旗杆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正迎风飘扬,就像活泼的学生迎风奋发学习呢。每到星期一,我们就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升旗台,望着鲜艳的国旗,唱着国歌,看着红旗慢慢上升,最后看着鲜艳的国旗在旗杆上飘扬,感觉祖国的精神魅力。升旗台旁就是宽阔的操场。操场的跑道上有几个运动员在赛跑,运动员跑步速度快得像一辆汽车在我身边跑过,又像一阵疾风吹过。操场上有许多孩子在玩耍,有的在跳绳、有的在打羽毛球、还有的在玩老鹰做小鸡......嬉笑声在校园里回荡着,学校就成了我们的儿童乐园。 大榕树围着我们的教学楼,大榕树就好像是一个老公公,胡须长得掉到地上了。有时我们玩累了,我们就到大榕树下乘凉。大榕树就好像是一位慈祥的老爷爷。大榕树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这棵撑天大伞般的大榕树,成了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一座座的教学楼,从远处看,教学楼就好像是一面墙纸。假如你走进教室,你都能听到整齐又清脆的读书声。教室里的每一位同学都认真地听老师在讲课,老师就好像我们慈爱的妈妈,她辅导我们学习,给我们学习,给我们上课,在老师的教导下,我们快乐成长。教学楼对面就是美丽的花坛,花坛里的花开得正艳,五彩斑斓,美丽极了。有白得像雪的、紫得像紫色的彩绸的、红得像火的等等,真的是美不胜收。花中之王――玫瑰,玫瑰那迷人的芬香让人赞叹不已,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为校园增添了许多生机。还有那矮小的花,如果太阳出来,它就笑眯眯的面对着我们,如果太阳下去了,它就咪上眼睛,睡着了,它就是――太阳花。看,我的校园美吧?美得让人流连忘返,如果你有机会,记得要来我们的学校参观参观哦! 简评:升旗台、操场、大榕树、教学楼、花坛,这一系列描写勾勒出一个完整而又美丽的校园形象。

描写校园的作文700字 篇8

我们的校园是一个既整洁又美丽的校园。

站在校门外,你会被那豪华、气派的新校门所深深吸引,新校门是用大理石装饰成的,土黄色的大理石上镶嵌着“温州市蒲鞋市小学”这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这几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显得格外耀眼。你向右上方看去,你会看见一尊少女雕像,她手里捧着一簇蒲公英,看着看着,我仿佛也变成了一朵蒲公英,带着自己的梦想和美好的憧憬随时准备向蓝天进发,去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地方。

进了校门,你会看见两边花坛里的小花正在欢迎你的到来!往右看,主教学苏瓦的墙面上刻着几个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和在副教学楼上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相对应。这句名言一直激励我们,让我们做一个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发奋图强的人。教学楼上一排排教室,每走过一个教室就会听到一个个从教室里传出的悦耳的朗读声。

教学楼的旁边就是那红绿交加的橡胶操场,正对面就是主席台和升旗台了。每个星期一开晨会时,全校三千多名师生都会聚在这里,你别看这个操场不大,但容下三千多人还是绰绰有余的,还有云梯、单杆、跑道几乎应有尽有了。往操场的右边走,是一条用鹅卵石铺成的小径,小径右边是一个又一个镜框,那些镜框里记载着运动会时那精彩的一瞬间和特级教教师给我们上课的照片及八字绳比赛时的场景……周围的树木就像上高大的卫兵,时时刻刻保护着我们。

来到了砖子地,砖子地上有许许多多的小朋友在那嬉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把金钥匙了。这把金钥匙上有四个字“朴实、求真”。这是我们的校规,它的意思是叫我们做一个讲诚信,守信用的人。

往前走穿过了小厅就来了草坪,草坪上有几棵苍天大树,这几棵树长得比教学楼还高出不少呢!

怎么样?我的校园美吗?如果有时间你也可以过来亲身体会一直,也许你会觉得这个校园比我介绍得还要美丽的多呢!

校园的优秀作文700字 篇9

“软实力”的概念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他指出,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 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有数据表明, 目前美欧占据世界文化市场总额的76.5%, 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亚太国家占19%, 美国文化产业创造的价值早已超过了该国重工业和轻工业生产的总值, 占美国GDP的25%左右。中国这样一个世界制造业大国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的占有率竟远在韩国之下。所以中共十七大报告就已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表明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这种力量既包括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 也包括精神力量、文化力量等软实力。

二、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何来?

最近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冯刚撰文指出:“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是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的, 体现的不仅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也是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 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中国教育报》2013-10-11) 这句话已然揭示了中国梦、文化软实力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之间的逻辑联系。

中华文明有超过5000年的历史, 与其他最古老的文明相比,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持续发展未遭中断的文明, 因而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生命力最强大的文化, 它是世界上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 在几千年漫长岁月里, 其无数优秀分子殚精竭虑创造出来的人类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典籍有《四库全书》的卷帙浩繁, 学术思想有儒、释、道及诸子百家的争鸣互补、文学有唐诗宋词、明清小说, 艺术有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的异彩纷呈, 更不用说中医、中药、武术、养生等等门类众多的研究领域, 青铜器、瓷器、玉器、木器等器物制造的精美绝伦。

中国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价值无可估量的宝贵财富, 复兴传统文化将极大地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非常遗憾, 至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在当今世界主要的三大文明圈——西方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之中, 大陆中国人是对自己的文明认同感最弱的族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贬抑, 割断了文化的历史联系, 当代中国人早已失去了对自己文化的尊重与自信, 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华文明的健康发展。千百万中国人失去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信心后, 他们将向何方?作家、文化学者摩罗在一篇博文里写道:“可是当今的中国, 那些掌握话语权的知识群体, 和一部分高官, 天天忙于贬低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政治、自己的社会、自己的制度、自己的人种。在他们的嘴里和笔下, 中国就是一个绝无仅有的无赖和贱货。这种逆向种族主义倾向, 至今统治着中国的媒体和舆论。” (摩罗《中国需要第二次民族觉醒》新浪博客2013-07-29 07:35:28) 这话虽然不无偏激, 但作者对于当今的文化迷失现象是相当敏感的。当我们不时从电视新闻镜头里看到, 连那些偏僻乡间的老太太也有把自己的头发染成金黄色的 (这与迈克尔·杰克逊誓死也要漂白自己的黑皮肤, 似有类似之处) , 就会感到西方文化对中国无孔不入的同化力。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 把科学、民主、商品、财富等同于西方文化, “以西方文化为主流文化”的倾向愈演愈烈。如此的历史现实, 恐怕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先驱们及改革开放的倡导者们所始料未及。

中国的现代文化今后如果再不植根于自己的传统, 其结果只能使西方文化又多一个分支, 成为第二个日本文化、韩国文化、印度文化……中国人久已丧失了自己的话语权。对西方文化的崇拜, 形成一种“逆向种族主义倾向”, 阻挠着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研究、推广。提起传统文化, 人们就把它与封建的落后的垃圾、糟粕划等号, 人们似乎担心:提倡“尊孔读经”, 最后会不会在政治舞台上演出“帝制复辟”的丑剧?担心社会上沉渣泛起, 封建迷信泛滥:会不会出更多的披着“国学”外衣的骗子胡万林、张悟本、王林之流, 出更多的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骗财骗色的人 (看风水、算命的人已经遍地都是) ?这第一种可能肯定不会发生, 第二种可能肯定会有。但出现这些乌七八糟的现象, 一是由于政府管理职能的缺失, 二是由于国人对国学的无知;这账完全不应算在国学头上。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文化传统塑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标准、科学素养, 几千年来正是优秀的中华文化塑造了中国的脊梁, 从而在今天支撑着兴国之魂、强国之梦。

如果说, 一百多年前, 中华民族的第一次伟大民族觉醒是以睁开眼睛看世界, 放下“天朝大国”的架子, 勇敢而义无反顾地走向西方为标志的;那么, 今天, 中华民族到了第二次伟大民族觉醒的时候了, 其标志就是挺起民族的脊梁, 带着向“洋先生”学习取得的成果, 回到东方向自己伟大的祖先顶礼!

三、传统文化, 你还徘徊在国民教育之外吗?

十几年前开始的“新课程改革”, 其蓝图主要由海归教育家们设计的, 是以西方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育改革。这场教育改革的结果之一就是中国教育的进一步“西化”。

与此同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 以及伴随着城乡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大量社会问题, 西方金融危机也暴露出西方文化存在的弊端;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复兴传统文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十七大以来, 在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中, 在最高领导层的讲话中屡屡出现重视传统文化的提法, “以德治国”, “和谐社会”“中国梦”等纲领性理念的提出, 实际上反映出国家领导人在面对发展和社会治理等重大问题时, 也开始把眼光转向中国传统的价值观。社会上兴起了一次又次的“国学热”。在教育领域里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十几年间, 先后有二十多所大学开办“国学院”“国学班”。

如2000年初, 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2009年11月1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2012年, “重庆国学院”成立, 这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由省级政府举办的国学院。粗略估计这二十余所大学在读的本科生、研究生也有了几千人的规模。但“国学”或者“经学”还没有作为一个正式学科被纳入《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也就是说还没有自己的正式“户口”, 只能挂靠在哲学、历史、汉语言文学等学科的门下。

2、

全国各地都有一些中小学, 在现有课程体系内, 以校本课程的名义推出了一些传统文化 (国学) 教育内容, 如天水市甘谷县永安伏羲学校的经典诵读, 成都青羊区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等, 都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过一定影响。中华书局的工作人员也通过调研发现, 目前国内80%至90%的小学都开展了经典诵读, 但这种诵读大多停留在诗词诵读的层面。江苏省徐州市教科所发起组织了一项题为“国学与教育”的实验活动, 全市70余所中小学校 (小学为主) 参与活动。这些学校主要以“国学经典诵读”为抓手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 (国学) 教育。但以上开展国学教育的学校, 都离不开一位强势校长的大力推进, 在校内全体教师中还未必能形成广泛共识;另外处于现在的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制下, 国学教育难免有被“边缘化”的尴尬。

3、如果孔子学院的兴办也与教育有些关联的话, 那么从2004年11月21日, 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

截至2013年11月, “中国与各国学校合作, 已在全球建立430多所孔子学院和64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 分布在96个国家 (地区) 。其中美国是数量最多的国家, 建立了98所孔子学院350多个孔子课堂。” (引自教育部长袁贵仁2013年11月20日在孔子学院美国中心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尽管孔子学院是以汉语教学为主的, 但也同时开出一些国学课程, 起到把中国传统文化推介给所在国民众的作用, 可以视为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反向输出。

4、

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一些以传播传统文化为主要职能的社会的、民间的办学机构, 如江苏省徐州市就有一所“华夏传统文化专修学校”, 以国学为主要教学内容, 面向全国招生并常年保有一二百名住校生的办学规模。

以上种种情况说明传统文化 (国学) 已经一定程度回归教育领域, 并且这种趋势已经得到国家政策的认可, 得到一些地方政府的鼓励、支持。但是它还没有正式进入国民教育的课程体系, 传统文化 (国学) 教育还处于一种零星、自发、非主流的状态, 因而时冷时热, 开展情况并不稳定、正规。总之推行传统文化 (国学) 教育还没有形成国家意志, 在中国人开办的学校中, 相对于以西方科学知识为主的教育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 (国学) 教育还处于相对边缘化的地位, 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

四、当代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

钱学森晚年在病榻上面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 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回过头看, 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 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 能和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世纪之问”。“世纪之问”提醒人们注意到两个历史现象:一:民国时期 (包括清末民初至20世纪的20-30年代) 在思想学术上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二:新中国60多年的教育事业虽然在教育的普及上成就巨大, 这是有目共睹, 不可否认的, 但这60多年出现的思想学术大师级人物又屈指可数。纵观六十余年的中国教育, 文科没有出现一个堪称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家, 理科没有出现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尤其令人痛心。

各行各业都有所谓大师, 人们借此称谓表达对于成就卓著者的尊敬。而思想学术上的大师, 严格的说应该是指那些思想学术成就巨大而且独树一帜, 能够引领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潮流, 或者在某一或不止一个的学术领域作出开创性贡献;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人。为什么民国时期在各个领域产生了如此众多的巨人呢?从他们的成长轨迹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共性的东西, 那就是他们人生之初接受的主要都是国学教育, 深受国学滋养, 打下坚固的国学根基;然后得时代风气之先, 吸收了西方的新思想、新文化。也就是说大师们都是成长在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边缘地带, 在他们身上中西文化交融结出了硕果。“20世纪这些大师, 不仅是连接古今的桥梁, 也是连接中西的桥梁, 因为他们为学的特点, 既通古今, 又贯中西。” (刘梦溪《大师与传统》,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 , 前代学者接触不到西方文化, 后代学者没有国学根底, 这使得他们那一代人独领风骚成为继往开来,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学人, 中国现代思想学术也因之成为乾嘉之后中国学术的又一个繁盛期和高峰期。前代大师们在各个领域里的创造都为新中国的强盛奠定了文化基础, 没有他们今天的经济腾飞是不可想象的

国学学养深厚是那一时期各个领域大师们的共同特征;也许正是由于他们的根首先是扎在本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中, 传统文化开启了他们的智慧, 给他们大情怀、大视野, 给他们做人的根基, 给他们中国人的价值判断, 然后他们再去接受西学, 接受现代知识, 做学问、搞研究, 然后才能枝繁叶茂, 成为参天大树。后代学者就没有他们那个历史条件了, 他们只能接受学校给予的现代知识、西方科学, 这种先天不足, 人格的扁平化, 应该是很少有大师出现的原因之一。正如刘梦溪先生所说:“回顾民国时期之所以在现代各个学科都有杰出的学者与专门家, 正是得益于这些学者本人在青少年时期皆有不同程度的国学元典诵读背景。” (刘梦溪《重建中华文化的信仰之维》来源:2013年02月22日《中国文化报》) 国民教育中排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受教育者得不到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不仅使得思想、学术上的大师难以出现, 而且整个国家的国民素养也只能每况愈下。

五、传统文化教育能给受教育者什么?

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树立起以国学元典为支撑的庞大思想体系, 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积累起无比丰厚的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教育在育人的实践上也是成功的。尽管中国历史上也不止一次出现过君主和士大夫阶层的堕落, 出现过天下大乱, 社会崩溃的局面, 出现过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但最终没有人能够真正废弃孔子的原则, 读书人的种子从没有断绝过, 经历一次次磨难的中华民族没有解体, 而是重新站了起来, 中华文化没有中断, 中华文化圈反而不断扩大。而且每一次从动乱走向安定都是靠了这个文化传统中的正能量而拨乱反正, 以后的社会重建更是重新确立了孔子的原则, 所谓人同此心, 情同此理。中国普通民众尤其是年青一代在“时尚”潮流引导下所消费的西方文化正是西方的所谓“大众文化”, 而在校学生更乐于接受这种大众文化的影响, 尽管学校管理者对大众文化的传播保持着一定警惕, 然而缺少足够的教育资源去正面引导学生, 所以当革命文化已经不能有效占领教育阵地之时, 正是西方文化大举入侵之日。

我们对“多元文化”的提法要多多深思。从一个社会的角度, 作为一种国家政策, 执行“多元文化”政策, 对不同文化能够予以包容、保护, 鼓励不同文化互相接触、交融, 吸收, ——这是开明、进步的表现, 会使其文化更加繁荣;但在教育上如果放任多元, 主流价值缺位, 那只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 造成了青少年人格教育的空白和缺失, 造成受教育者精神上的迷惘, 最终使我国民族道德水准大幅度下滑。

正是由于学校德育的低效, 青少年在道德信仰问题上的迷失, 有识之士早已把眼光转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试图借用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来解决立德树人的问题, 这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根本价值所在。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张其成指出:“学国学不是学知识, 而是开智慧, 是觉悟人生, 升华人格, 使人找到精神信仰、道德信仰的支柱。”“目前, 部分综合性大学相继设立了国学教学和研究机构, 从事国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 这很有必要, 但国学事业不能仅停留在对传统文化开展学术研究上, 还应当广泛开展普及教育, 发挥国学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的优势……目前一个比较切实可行的做法, 是将国学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在教育过程的各个阶段, 分层次、有步骤地加以开展。可以考虑从小学到大学普遍设立国学课程” (张其成《加强国学教育, 重塑中华民族道德信仰》来自人民政协网, 2013-2-27)

当然, 开展国学教育的同时必须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 不可抱着不切实际的期许, 不要把国学当做简单的道德说教, 不能用应试教育知识灌输的手段去推行国学。让孩子花些时间诵读经典是对的, 但不要指望孩子会背《弟子规》《论语》就懂得了做人道理, 就会做人;当孩子看到自己父母老师, 看到社会上的成年人, 其言行与经典上圣贤的教诲相背离时, 诵读的经典对他们就是不折不扣的教条, 你对他们喊破嗓子也没有用。如果成人社会大道迷失, 让学生学多少国学也没有用。所以施教者必须从自身做起, 给孩子一个做人的榜样。家长、教师, 乃至全社会都首先要对圣贤教诲抱着诚敬态度, 教育才会成功, 那还需要相当的时日。但不管怎样都要先做起来,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 走进课堂, 走进学生的人生, 因为这是我们能给学生的最宝贵的东西。

六、传统文化教育正向我们走来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强调“坚持立德树人”,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 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 这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 也指明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方向。

目前, 在国民教育体系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地位正在逐步确立, 它正在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如:2013年12月徐州市第五中学赵良厅校长带领本校教师编辑的《中学生国学经典诵读》一书, 由凤凰传媒集团下属的凤凰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套教材的编排, 针对从初中到高中六个学段学生不同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特点, 由浅入深, 分为六个分册, 总计收入21部国学经典, 共约25万字, 该书出版后除供本校及兄弟学校开设国学课程使用, 还将由凤凰传媒集团下属的新华书店系统正式向社会, 向所有中学生发售。徐州五中也将在2014年寒假后, 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在各个年级增设每周一节“国学经典诵读课”。

国学家刘梦溪说:“我的研究就是想把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理念融注在现代教育当中, 循序渐进, 潜移默化, 最终使“六艺之道”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识别符号。” (刘梦溪《重建中华文化的信仰之维》来源:2013年02月22日《中国文化报》) 是的, 让“仁、义、礼、智、信”重新得到国人的信奉, 让它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识别符号, 让每一个中国人挺起民族的脊梁, 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就是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价值所在, 也是我们开展国学教育的奋斗目标。

摘要:树立高度文化自信, 中国人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挺起自己的脊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以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做基础。民族文化的复兴, 不能从零开始, 更不能建立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上, 它必须来自我们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优秀人才成长的沃土, 更是落实“立德树人”重要教育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进课堂的价值主要在于“立德树人”。加强顶层设计, 让推行中国传统文化 (国学) 教育成为国家意志, 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进入各级学校, 建立起民族文化教育体系, 乃当务之急。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价值探讨

参考文献

[1]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2]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刘梦溪:《大师与传统》,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

[4]赵明:《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5]吴光:《论儒学核心价值观的普适性》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8

校园的冬天作文700字 篇10

比兴手法,引出对冬色的描绘。 我喜欢冬天,校园的冬色更是不容错过。既点题,又表明情感。 “呼------,呼-------”风怒号着,刮断了树梢的残枝,把光秃秃的树干吹得东倒西歪,又连忙卷起一大把干草,向空中抛出,顿时,天空变得模糊了。

写出了冬的特点

“怎么突然变得这么冷啊!是不是快要下雪了啊!”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大家似乎都期待着今年的第一场雪。

下了晚自习,同学们有的回家,有的回寝室,谁都不愿意再多待一会。天空中似乎下起了小雨,我加快脚步向家赶去。

回到家后,听妈妈说明天真的要下雪,我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开心的叫了出声------耶!终于要下雪了,我等了大半年了。满怀着喜悦,我进入了梦乡,那里全都是雪哦!

第二天清晨,我顾不上穿几件衣服就拉开窗帘看雪。哇-------真的下雪了,好白呀!陶醉之中闹铃提醒着我要去上学了。

在学校里,高大挺拔的雪松上积满了洁白的雪,它像一个士兵一样屹立在那一动不动的。校园里的树上,屋顶上,草坪上,空地上,无论哪里都是洁白的一片,连我都不忍心在它上面留下邪恶的脚印。

具体写景,细致而生动 ,下课了,同学们纷纷跑出来玩,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也有的在雪地上画画。看着他们一个个手冻得通红也照样在玩,可以想到他们是有多开心了。洁白的世界里一群小孩子们在玩耍,嬉戏,不时还有一团团的哈气在空气中弥漫,他们忘记了寒冷,留下的只是天真无邪的笑声回荡在校园里。

冬天的校园作文700字 篇11

天气变得冷了起来,小雪花结成了一个个圆圆的小雪球, 屋檐上也挂上了一串串冰淇凌,透明似亮的。一阵阵北风吹了过来,感觉身上冷叟叟的,同学们都穿得像皮球似的,圆圆的、厚厚的,有的连头都围了起来。

下课了,同学们飞也似的奔向校园内又松又软的雪地上戏耍,有的在打雪仗,有的垒雪人,还有的在滑雪,滑雪的同学在雪地上滚来滚去,身上粘满了雪,有的一连摔了几个跟头也没有感觉到丝毫的痛,仍然在平坦的雪地上滑来滑去。

很快上课铃响了,大家都坐在教室里玩性末尽,心里还在想着校园里的雪景,一场雪把冬天的校园平添了许多迷人的向往。还不到上午10点,天气终于晴朗了,太阳露出了笑脸,这雪后的阳光感觉到特别明亮刺眼,而又显得格外温柔多情,像一位纯真美丽的少女,把她的光芒撒在这银装素裹的世界里,使地面上的一切更加显得格外洁净优美。

不知不觉间放学了,同学们一起冲出教室,来到校园的操场上去踏积雪,操场上又热闹了起来,大家的脸上红彤彤的,头上冒着热气,两只眼睛被太阳光照得迷成了一条线。这时老师也来到操场了,让同学们小心,不要滑倒了,可同学们那里还听得去,一个个都露出调皮的本性,更加放肆,用手中的小雪球打雪仗,有的同学更加妄为,拿着小雪球往老师身上投去,老师躲不及,脖子里和头发上都沾上了雪,这时老师象孩子似的也拿起雪球来自卫,最后还是敌不过众多雪球的攻击败下阵来,为了“报复”学生,老师把那些不知回家的学生都赶出校园。

校园的优秀作文700字 篇12

关键词:弘扬,传统文化,指导,校园文化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了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影响。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明确了系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和实施步骤。要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内容滋养青少年学生心灵,激活青少年学生心中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有的根本。学校是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在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持久的工作,也是一项高水平、高要求、高专业的工作。它主要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和谐美丽校园。本人结合自己学校就这一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众所周知,物质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最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唯有精神观念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一种顽固的排他性,变革实属不易。但精神观念文化是最核心的,制约着整个校园文化的发展水平。目前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最大的难题就是构建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就物质文化而言,各校校舍越造越漂亮,校园建筑的造型与空间布局越来越讲究,校园现代教学设施越来越完善,校园的美化、绿化、净化也做得越来越好,固然物质文化也能折射出精神状态,但作为精神观念文化的集中反映,各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离现代教育对学校的要求还有不少距离,教育的功利色彩,商业化倾向较浓,无视学生主体发展的应试教育仍很有市场。一些学生在物质上崇尚消费,在精神生活上崇尚现实的快乐,将道德原则等同于等价交换的市场经济原则,对精神动力的淡漠、对金钱功效的崇拜,已严重影响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人生价值的追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克服学生的冷漠和浮躁心态,重建学生的人文价值关怀和理想,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一种自立自强、勤勉不懈的奋发进取精神,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塑造学生自尊自信、不卑不亢的独立人格,培养学生勇于挑战自我、不悲观、不放弃的精神,让广大学生志存高远,为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着追求。因此,我们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二、校园文化建设既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色彩,又要体现现代意识

我国是一个很讲传统的国度,传统文化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影响着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将持久地产生影响,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遗产,理当发扬光大。但也无需讳言,传统文化中与现代教育思想相抵触的有碍于现代意识确立的那部分内容也往往被我们所继承,而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如古人对教师地位作用的界定,常被学校用来开展尊师教育的依据,“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拥有先天的权威,不利于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传统的学习观强调勤与苦,那种悬梁刺股式的刻苦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诚所谓“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不少学校把勤奋刻苦作为校训,孜孜告诫学生:勤奋再勤奋,刻苦再刻苦,掠夺式的智力开发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文化背景下得以持续下去并使之具备了合理性,这是值得商榷的。

教育要面向未来,要有现代意识。表现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就是既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色彩,又要体现现代意识。如今,中国社会正处于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阶段。这一以现代科技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变革,带来了社会文化在价值选择、内容、存在方式的多元化和全方位变革。一方面,传统价值系统受到挑战,而新的主流的价值体系尚未形成,各种不同价值观的相互撞击尤为激烈;另一方面,在中国赶超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外来文化以十分强劲的势头渗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无疑,外来文化参照系的确立及适度渗入,具有推动本国文化发展转型,加速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价值,但它也有消极影响的一面。如不加防范,就可能淡化对民族文化的情感,出现文化殖民化的倾向。时代在呼唤新文化体系的确立。但它恰如躁动于母腹中的胎儿,仍处于孕育期。校园文化就是处于这一前所未有的复杂文化生态环境中。这种生态环境以外在于学校的社会存在方式作用于学校,使社会文化影响与原有的学校文化之间产生众多的矛盾、冲突。同时,它又渗透到学校内部,造成学校内部文化的复杂生态,如新旧教育观念的碰撞、校内文化氛围原有传统的打破等等。传统的校园文化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它需要实现面向未来的转化。当然,如叶澜教授所言,这种转化,既不是拒时代变化于校门之外,同样,不能把以往的经验文化包括教育本身的传统弃之不顾。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新文化只有扎根于传统文化之中,从现实生活中重塑规范,提炼理想,才能成为其有现代意识的校园文化。

三、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1)开展更多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渗透,深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推崇仁爱、追求理想、积极进取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学校要丰富国学资料库,加强学校在国学领域的专业研究,便于师生对国学的研究和学习。提倡和鼓励学生组成各种“品读国学”兴趣小组,提高自身文化修养。(2)精心组织活动,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升华思想,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例如邀请校内和校外专家举行弘扬传统文化的系列专题讲座;充分利用节庆日和纪念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的主旋律,不断加强学生理念、信念教育;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书画比赛、歌舞比赛等,让学生感悟经典、启迪人生。(3)领导高度重视,营造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从制度上重视,开展“书香校园工程”,从学习传统文化入手,构建“德育特色学校”。从措施上重视,真正从根本上净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道德色彩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设施建设上,布置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雕塑、书画等文化作品,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教学楼等都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有机统一。(4)充分利用新载体,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舆论氛围,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为主,管理和使用好板报、校报、广播电视和校园网络等舆论宣传阵地,形成具有很强凝聚力和明确指向性的舆论环境。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课堂教学相伴随,打造和谐美丽的书香校园。这校园不仅是文化的圣土、学生的乐园、教师的舞台,也是文明的顺延。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却是稳定渐进的,优化的校园文化必然会结出人才成熟之果。

参考文献

[1]叶澜.更新教育观念,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J].知识经济与教育科研,1998(12).

美丽的校园作文700字 篇13

一进校园,像卫士般站在校门两旁的是俩棵大榕树,高几十米,叶子很翠绿,枝干多得数不清。大榕树的根须长长的,像老爷爷的胡子一般。树干要俩个人手拉手才能团团围住。大榕树就像士兵一样,保护着校园。操场中间有升旗台,笔直的旗杆上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四周种着翠绿的塔松。

操场很宽,东操场有个篮球场,西操场有紫荆花。紫荆们都争先恐后地开满枝头,紫荆花像一团焰火,又像一棵红艳艳的大伞。紫荆花如一只五彩缤纷的蝴蝶。教学楼有几棵玉兰树,玉兰树高几十米,叶子很嫩绿,微风拂过,玉兰花就散发出缕缕清香,让人心旷神怡。教学楼在操场的北边,上面有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很吸引人,写的是:“诚实守信,活泼进取”八个大字。教学楼有七层楼,中间是楼梯,左右两边是教室。教学楼共有39间教室。还有电脑室、音乐室、美术室、阅读室、语音室……在电脑室里,我们畅游在“怎样运用电脑”的教程中;在美术室里,我们翻开一页一页的画卷,静静地欣赏着美丽的画;在音乐室里,美妙的旋律回荡在我们耳畔;在阅读室里,我们轻叩知识的大门……

校园的四季作文700字 篇14

春天,校园里的樟树开始换叶子了,虽然秋天很多树都会换叶子,但是樟树可以与众不同!!随着春姑娘的脚步,樟树的叶子慢慢变红了,你不要以为叶子会掉出来..其实,当老叶慢慢脱落时,新叶也出现了。和红叶,红叶一起,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面,仿佛樟树有一朵红花..看着旁边的大树已经变得生机勃勃,小草也探出了小脑袋,他们看到了春天的一幕,在春风的吹拂下,高兴地跳起了舞..

夏天,树木生长茂盛,叶子密密层层为我们遮挡阳光的眩光。在一棵大树下的体育教育,不仅不热,有时,还会有冷风吹来阵阵。在墙壁上的校园覆盖着常春藤,像一片绿色的海洋,冷风一吹,从路的“海”将成为波的南天“涟漪”。这可能是夏风!三个风车教学楼上一直转个不停,像三个纯白色的可爱的小仙女魔杖,校园充电吧!

在校园里的树木秋天叶子变黄,但是,迎客松和樟脑还活着,就好像他们不怕炫耀自己的严霜意思!然而,当他们看到满树红叶,不禁暗暗佩服。是啊,它看起来像附近的一个红色小手枫树,仿佛在迎接秋天,仍然鼓掌风的合作,真的很可爱;远看像燃烧的火焰的云,它是赞叹不已。当秋风吹过,叶枫在我手中掉落,这是秋姐姐送给我的礼物!我小心翼翼地将它夹在书里,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记忆,留在我的心脏。

冬天,难得一见的雪来到了我们的校园,她拿起手中的大笔,在草地上的树和许多地方,为他们放上了一朵纯洁无暇的白。碧绿的瀑布泉里的水已经结冰了,水池里的乌龟已经睡着了,真希望他们能做个好梦!!特别是让我们高兴的是,一场雪,老师会让我们下楼玩一会儿,突然,学生们玩走了。我也是!喜欢看雪落下来,他们就像一群白色的精灵在校园里穿梭,尝一点,像冰糖水,有点甜!

上一篇:公司办公室主任竞岗演讲下一篇:博乐市教师行为十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