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人才培养计划

2024-05-24

煤炭行业人才培养计划(精选8篇)

煤炭行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1

关于我国煤炭行业人力资源状况和加强煤炭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建议

一、当前煤炭行业发展与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工业原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工业有了较大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2/3以上的能源,2007年生产煤炭25.36亿吨,居世界第一,有力的保障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建国后的前50年,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煤炭行业建立了较为完善能够适应煤炭工业发展需要的教育培训体系,为煤炭行业培养了大批不同层次的人才。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国家实行较大规模的机构管理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随着煤炭工业部和国家煤炭工业局相继撤销,原由煤炭行业统一管理主要为煤炭行业服务的高中等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划归地方管理,原煤炭院校办学方向转为主要为地方经济服务,煤炭专业招生数量有所减少。二十一世纪初,我国煤炭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人才供需矛盾突显,煤炭专业人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适应煤炭工业的发展需要,出现了人才短缺现象,部分专业技术人才出现断档。

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煤炭企业人才需求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起浮较大;二是社会能提供的人才资源减幅过快。90年代中后期,受下游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以及煤炭行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的不适应,煤炭销售不畅,库存增加,全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暂时困难。为了摆脱煤炭生产与销售的困境,企业普遍采取了“减人提效”的自救措施,相当一个时期对人才的需求幅度下降。同时,由于煤矿工作环境较差,工资待遇偏低,专业技术人才加快了向其他行业流动的速度,人才流失大于引进,煤矿生产一线不得不在人才缺位的情况下艰难运行。

1998年煤炭部撤销时,原由煤炭部管理的15所普通高校、25所中专学校

和部分成人与技工学校划归地方管理。除中国矿业大学外,大部分学校调整为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煤炭专业的招生数量减少,教学内容调整,专业建设萎缩,大大削弱了社会上煤炭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力。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煤炭行业受国家总体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市场需求骤增,全国煤炭供给由2003年的16.76亿吨增加到2007年超过25.36亿吨,仍然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使人才不足造成的技术及管理水平落后的矛盾突显,为解决这一矛盾,国家提出了加快煤炭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培训的要求。

煤炭企业人才短缺,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队伍建设青黄不接,部分企业井工专业人才出现局部断档,其直接后果,是国家资源在低水平、无序化、多伤亡、盲目开采的过程中受到破坏。其中有管理上的问题,有技术上的问题,有政策上的问题,也有劳动者自身素质的问题,但是根本的问题是人才问题。

中国煤炭教育协会2003年《煤炭行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报告》表明:我国县以上国有煤矿,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占职工总人数的18.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职工总数的3.4%,职工受教育平均年限仅为9.2年,大大低于全国31%、10.4%和11.7年的平均水平。地方、乡镇煤矿中专业技术人员更加缺乏,有的乡镇煤矿只有1-2名中专毕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有的直接从生产工人中提拔使用,根本没有受过专门的系统教育和相关培训,职工队伍科学文化素质低、技术人员缺乏,已成为制约煤炭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另据2004年6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炭经济运行调研中发现,南方某省2050处矿井,只拥有采矿、地质、通风与安全、测量、机电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00人。这1200人中,83%在省属以上煤矿,乡镇煤矿基本没有象样的专业技术人员。报告印证了中国煤炭教育协会的调查结果。

另据中国煤炭教育协会2005年对6个省8个大煤矿集团公司56.3万名职工文化技术等情况的调查显示:企业员工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占一半以上,管理人员中高等学历比全国平均值低5.5个百分点,初等及以下学历比全国平均值高8个百分点。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16.3%的比例,比1993年全国平均

值低0.9个百分点。高级工只占5%,初级工占60%以上,相当于“八五”末期的全国平均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煤炭工业逐步走出低谷,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增加,人才资源的短缺与企业的旺盛需求矛盾更加突出,大部分煤炭企业对煤炭专业毕业生需求得不到满足。按照国家到2020年煤炭产量比2000年翻两番的要求,煤炭行业需要大量人才。据测算,到2010年,共需要人才约120000人,其中,研究生层次2800人左右,本科层次50000人左右,专科层次28000人,中等职业层次36000人;到2020年,共需人才约400000人,其中,研究生层次7000人左右,本科层次130000人左右,专科层次74000人左右,中等职业层次190000人左右。按照以上数据测算,国有重点煤矿在今后15年内,每年需要引进补充各类中、高等人才近2万人,而目前企业引进补充人才的数量不足需求的40%,人才缺口巨大。

据对40个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的调查分析,当前紧缺人才的排序为:(1)工程技术人才:采矿技术、矿山地质、矿山机电、矿山测量、矿井建设、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机械、电气自动化、煤化工、计算机应用、电厂热能动力;(2)经营管理人才:经营管理、煤矿技术管理、国际贸易管理、电力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有鉴于此,国家应加强对经济起重要基础支撑作用的艰苦行业人才培养的管理和政策支持,采取减免学费、设立定向奖学金、助学金等吸引人才措施,鼓励和支持学生学习煤炭专业,到煤炭企业就业。还要加强正面宣传,树立从事艰苦行业工作光荣的思想,采取优惠政策支持毕业生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二、解决煤炭行业人才短缺问题的基本思路及建议

鉴于煤炭行业已出现了人才全线告急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国家经济建设新一轮快速发展期对煤炭的需求,煤炭行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础性作用,以及煤矿人才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加快培养煤炭行业紧缺人才已迫在眉睫。国家针对目前煤炭行业实际,采取有力措施,加快煤炭行业紧缺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由国家、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煤炭行业紧缺人才培养与输送的保障机制非常必要。

(一)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完善,尚不具备由市场来自然调配和优化煤炭行业人力资源配置的能力,短时期内仍需要国家支持和干预。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在组织专家调查研究和评估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结合煤炭行业实际,制定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用人标准,包括人才规格标准、数量比例标准和最低待遇标准。

(二)集中优势兵力,建立行之有效和能辐射全国的人才培养与培训基地,建立保障煤炭行业紧缺人才培养与输送的基本制度,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从组织上、制度上、机制上保障煤炭乃至能源工业人才培养与输送渠道的畅通无阻。

(三)扩大煤炭行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参与面。煤炭行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保持煤炭特有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和发展后劲,采取有力措施保证高层次人才流向煤炭企业;另一方面要加快煤炭企业急需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与输送工作,制定政策对国家急需专业实行订单式、定向培养(对口单独招生)。

煤炭行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所需费用由国家承担大部分,煤炭企业承担少部分。工程项目内学校由国家按规定的招生专业和招生人数相应增加办学经费;企业向本单位定向生资助部分培养费(或保留工资待遇);行业、企业根据急需专业人才规格确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参与教学管理以及教育评估工作。

(四)煤炭企业要提高对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尊重人才、支持人才和使用好人才,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纳入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改革人事制度,制订必要的奖励机制,大幅度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井下工作的同等级人员的最低工资要高于地面工作的工资。使煤炭井下工作,成为人们向往的职业,形成不经过专业培训不能下井的制度。

(五)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的积极性,鼓励煤炭企业整合自办的职工大学、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在国家的指导下,举办覆盖中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多功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企业办学,首先要满足煤炭企业需要,同时为社会服务。国

家给予企业办学以优惠政策,新办学校不应延用旧的办学模式,更不能要求企业办学大而全。如在招生计划、招生条件、招生对象以及就业安排等方面给予优惠,允许学校根据煤炭行业和企业实际进行必要的教育教学改革,鼓励其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上创新和实验。

(六)充分利用原煤炭教育资源,继续为煤炭行业培养人才。国家应拿出政策和具体措施保证有能力的院校能继续为煤炭行业服务,尤其并入其他高校或合并办学的原煤炭职业学校应继续开办煤炭专业,以发挥师资、设备的优势,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

(七)煤炭企业主动与煤炭院校联系,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争取学校的支持,同时为学校提供必要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支持。煤炭院校也应主动为企业服务,了解企业生产、安全、技术装备、技术水平、管理政策等情况,及时将最先进、最前沿的技术引进教育教学内容之中。

中国煤炭教育协会

煤炭行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2

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人才源不断、流不尽,人才在源流上始终可满足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持续性和人才资源的管理及使用的科学性。人才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的要求,是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是以人才为根本内容的国际竞争和科技、教育优先发展的基础。[1]煤炭行业人才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建立一支为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科技人才队伍。

下几个方面:

1. 生涯规划与新生适应和毕业生就业

实践表明适宜的生涯规则可以减少自己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不负责和不够理想的行为,同时使自己拥有一个积极正面的形象并不断体验到成功感。一个人越早对自己的生涯进行合理的规则,生活的目标就越明确,学习工作效率越高,成功的机率也越大。

2. 激励理论与班级管理

激励是指从心理上激发和鼓励人的行为动机的过程。这种激发和鼓励主要是通过各种客观外在因素的刺激来完成的。其目的是引发和增强人的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使人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之中。对学生的激励,就是教师或学生自己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引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完成包括学业在内的各种目标。

3. 团体辅导与学生宿舍管理

学生宿舍管理主要是两大方面:人际关系与清洁卫生,而后者可以从属于前者。据了解,除了极少数人的确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外,大多数人不搞寝室公共卫生,主要是由于寝室人际关系不良。任何一个组织或群体里总会有一两个人由于种种原因而被排斥,成为孤雁。因此,这只孤雁“不在沉没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但无论是沉默还是爆发,对己对人的杀伤力都是巨大的。

4. 心理咨询技巧与学生负面情绪处理

大学四年,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来说,这段心理历程

二、煤炭行业科技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受煤炭行业特点及历史因素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煤炭行业出现人才危机,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煤炭行业发展趋势的好转,人才问题有所改观,但人才断档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学历的工程技术人才短缺。由于煤矿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待遇低,各类大中专院校学生及其它高层次人才一般不愿在煤矿工作,致使煤矿企业高学历的工程技术人才短缺。以河南省为例,目前煤矿从业人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约7000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4%;具有大专学历的约2.3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6;具有高中、中专及技校文化程度的有近16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2%;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31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2%。[2]在各类煤矿企业一线生产中,真正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采煤、机电、地质、测量、通风、安全等工程技术人员的学历以大中专毕业生为主,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相对较少。[3]煤炭企业人才断流,不利于人才队伍的新陈代谢和梯队建设,加剧了煤炭企业科技、管理人才队伍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的不合理性,而且造成了人才队伍的不稳定[4]。

(2)煤炭行业院校的相关专业日见萎缩,人才培养数量减少。各煤炭院校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普遍地对传统的地矿类专业进行了调整、改造、拓宽和转向,由原来单纯为煤炭行业服务改为社会通用的宽口径专业。原煤炭院校地矿类专业的逐年萎缩,使煤炭行业专门人才成为无源之水。据对原煤炭高校的不完全统计,1999~2002年共有毕业生37931人,到煤炭行业就业的只有3538人,占9.3%,其中地矿类专业毕业生1454人,到煤炭行业就业的768人,除了到各级煤炭机关和事业单位就职的,到煤矿一线工作的屈指可数。

是非常难忘的。辅导员此时的工作技巧就显得相当重要。当学生因挨批评受处分而痛苦,因失恋而忧伤,因不断努力成绩仍不理想而无助,因亲子关系不良而沮丧,因与好朋友分手而难过来找我时,我主要应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个别辅导技巧。从学生的内心参考体系出发,设身处地体验学生内心世界;用准确的言语表达自己对学生的理解;引导学生对引起感受的事件作进一步思考。无条件积极关注,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生;不断地寻找学生身上的长处,重塑学生的自信;与此同时,直接明确地找出学生的问题,给予治疗,帮助其正视自己的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纯姣,秦浦泉.心理学在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

[2]李道芝.怎样做好高校辅导员工作.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3]易红英.关于高校学生辅导员工作方法的几点认识和体会.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8期.

[4]罗慧英.试论辅导员工作规范化.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5]汪秉权,李小松.从个性心理特点入手解析高职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

[6]李海燕.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反思.中国地质教育,2005年第3期.

(3)煤炭企业一线职工队伍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井下职工绝大多数是农民工,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甚至文盲、半文盲的占多数,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较差。

(4)地方国有煤矿人才情况总体上与国有重点煤矿差距较大。某矿务局2004年全局产量182万吨,有职工7000人,工程技术人员只占职工的1.5%,全局从1999年后就没有进过大中专毕业生。实际情况是有些乡镇煤矿只有1~2名中专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

科技人才的缺乏和整体素质的有待提高,影响了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矿再招不到大学生将面临“灭顶之灾”!这是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说的话。就在煤炭行业近来得到长足发展的时候,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我们必须强化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强煤。全面加强对煤炭行业人才特别是紧缺人才培训教育工作,为最终实现人才强煤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煤炭行业科技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煤炭行业科技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人才领域的具体体现,对煤炭行业这一特殊行业来说更具有时代特征,是指导煤炭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煤炭行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立足于从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人才培养政策、煤炭行业人员工资待遇、企业用人机制、教育机构教育改革等多方面做起。

(1)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是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的基础。煤炭行业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为煤炭行业服务的,所以首先要明确煤炭行业的发展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研究单位和大型煤炭企业编制了《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在总结分析煤炭工业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煤炭工业的发展方针、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国务院通过的《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年)》提出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发展格局,可见煤炭行业在一定时间内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不会改变,这为人才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提高煤炭行业相关机构的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煤炭行业人才短缺问题已给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带来重大影响,人才需求矛盾的显现和逐步加剧,给煤炭企业敲响了警钟。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煤炭企业要给予高度重视,增强人才问题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要切实把人才规划纳入到企业整体发展规则中,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各煤炭企业应根据各自实际,研究制订缓解当前人才短缺的应急措施和保证人才长远需求的长效措施。要以超前的、战略的眼光,制订本单位吸引人才、稳定人才,提高职工素质的规划措施。从现在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几年的努力,这种困难局面将会得到转变,务必克服在人才问题上的短视行为和临时思想,切不可效益好了就抓,效益不好就放在一边,因为人才可持续培养需要一个过程[4]。

(3)实施煤炭行业科技人才的素质教育工程。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对于煤炭行业来说,全面推进煤炭行业相关专业人才素质教育,必须是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煤炭行业相关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的要求[5]。推进素质教育工程是煤炭行业科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4)积极推进煤炭行业人才培养政策改革,为人才发展提供保障和政治基础。煤炭行业的人才队伍是煤炭工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煤炭行业的人才培养,从政策上加以倾斜,给予支持,促进煤炭系统人才队伍的开发、培养、发展和壮大,为煤炭工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比如在教育制度中设立政府专项经费,对采矿、矿建通风安全、地质测量等煤炭行业特有专业学生减免学费,同时加大奖学金发放力度;在招生政策上,给报考煤炭行业特有专业的考生更大的加分优惠;在分配上实行国家包保的特殊政策;对愿意到企业和边远地区煤炭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实行国家补助工资和发放安家费等措施;对在煤矿一线工作的煤炭行业特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发放政府专项津贴;积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全面提高煤炭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人才素质的提高,不仅需要依赖专门人才的外在补充,同时更重要的是需要不断加强培训和继续教育[6]。

(5)提高煤炭行业人才待遇,这是煤炭行业科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煤炭行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伤亡人数居高不下,严重危害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煤炭行业人才要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必须提高他们的待遇。物质利益是煤矿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必要手段。近几年,煤炭价格上升,经济效益普遍好转,因此煤矿企业要从工资、奖励、住房等多方面,通过一系列优厚的待遇驱动,为煤炭行业留住人才,为实现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6)大力实施企业用人机制改革,按市场规律配置人力资源。为了留住人才,要建立优秀科技人员奖励机制,对在煤炭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制度。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在加大科研支持力度的同时,增设相当数量、较有力度的岗位津贴。要改善环境和条件,搞活系统内人才,吸引系统外人才。通过高校招聘、社会引进、企业内部选拔和培养等多种方式吸收培养人才[6]。

(7)推进教育机构教学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教育体制。大中专院校是培养煤炭行业科技人才的主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煤炭行业院校相关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采矿工程专业,由于对传统专业的调整、改造和拓宽,对专业课学时大量缩减、实习情况达不到要求等因素,致使毕业生培养质量下降,很难达到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素质教育[5]的要求,很难在短时间内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另外,煤炭行业发展中遇到一些新问题,比如开采深度逐年增加的深井开采问题、煤与瓦斯共采问题,许多问题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没有体现,煤炭院校在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设置上不能满足煤炭行业目前发展的需要,需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煤炭行业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需要调整,以适应目前对人才的培养要求。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单凭正规的普通高校教育很难解决目前煤炭行业人才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对煤炭行业人才采用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紧缺人才班教育、安培中心、集团培训等多种教育模式,多渠道提高人才数量和质量。

四、结论

煤炭工业的发展,急需我们正视煤炭行业人才问题,加大煤炭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为我国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我们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实现煤炭工业安全状况的根本好转[7],切实加强煤炭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因此,要建立一整套合理的规章制度、法规、政策,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落实中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开创煤炭行业人才工作新局面,促进煤炭行业科技人才队伍持续发展,保障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煤炭行业人才可持续发展是影响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分析了煤炭行业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我国煤炭行业人才现状及原因,从人才培养政策、煤炭行业人员工资待遇、企业用人机制、教育机构教育改革等多方面探讨了煤炭行业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煤炭行业,人才,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万忠.树立人才可持续发展观[J].中国人才,2005,10.

[2]孔留安,张文勇,李武.河南省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状况透析[J].煤炭科学技术,2006,34(1):16-22.

[3]刘法根谢康兴.从河南省看煤炭行业人才需求[J].中国煤炭,2005,31(7).

[4]中国煤炭教育协会课题组.煤炭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及对策研究报告[J].煤炭高等教育,2003,21(3):1-6.

[5]徐学锋.21世纪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素质教育研究[J].煤炭技术,2007.26(1).

[6]夏泽育.谈煤炭行业人才队伍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74.

煤炭行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煤炭;人才队伍;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煤炭行业进行结构调整,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煤炭行业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措施和途径有千万条,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人才强煤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个规格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煤炭人才队伍。

二、 煤炭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煤炭行业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基础产业,拥有几百万从业人员。新中国成立以后,煤炭行业和企业领导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建立了包括15所普通高等学校、42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5所管理干部学院、32所职工大学、46所职工中专、104所技工学校、42所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和数以千计的厂矿职工学校在内的宏大的教育培训体系,为国家和行业、企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员、科学技术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由于前几年出现的产品销路不畅,经济效益下滑,技术改造滞后,安全事故频发,煤炭行业的不景气,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也遇到了新的困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人才断档和断层。

1.原煤炭院校地礦专业类日见萎缩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来,原煤炭院校为了适应社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传统的地矿类专业进行了调整、改造、拓宽和转向,一些院校压缩、合并甚至撤销了地矿类专业。据11所原煤炭学校的统计,体制改革前地矿类专业共54个专业点,目前仅剩下29个,而且招生人数也大幅度减少。据统计,15所原煤炭院校1998年招生数为15870人,其中地矿类专业2478人,占15.3%;2002年招生数为42382人,其中地矿类专业仅为1026人,占2.5%。招生数增加了近3倍,地矿类专业学生却减少一半多。两相折算,仅这一增一减,4年间就少培养了地矿类专业人才近2万人。地矿类人员的大幅度缩减,使煤炭行业专业人员成了无源之水。

2.煤炭行业人才流失量增大

由于煤炭行业长期经济不景气,使得从业人员收入低,待遇差,加之作业环境差,身心健康受到极大伤害,且得不到有效治疗,导致人才大量流失。贵州省某煤炭企业从1998年至2004年间流失有专科以上且有实践经验的人才284人,是同期引进人才的2.1倍。据对50家煤炭企业调查,2003年调出具有专科学历以上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3000多人,是同期调入人员的2.8倍。

3.煤炭行业职工队伍整体水平相对下降

由于煤矿工人队伍组成发生重大变化,农民工人数增加。这些农民工的素质普遍低,煤矿企业在使用农民工时,不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和培训,农民工自己又不可能投入太多的财力和精力去学习掌握先进技术,只停留在对简单劳动技能和简单操作技巧的掌握,长此以往,煤矿技术工人的队伍不断萎缩,为此,导致煤炭行业职工队伍整体水平下降。据对某省4个大型煤炭企业24.6万名职工文化技术等情况的调查显示:在学历方面,员工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占一半以上,管理人员中高等学历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3个百分点,初级及以下学历比全国平均值高7个百分点。

三、加强煤炭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结合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实际,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煤炭事业发展的实践,以提高驾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为切入点,不断加大煤炭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使之尽快适应煤炭行业发展的要求。

1.实现“科教兴煤”和“科教兴安”战略的需要

为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是煤炭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科教兴煤”、“科教兴安”战略的有效措施和根本保证。世界各国现代煤炭工业的发展表明,随着煤炭工业的不断发展,煤炭行业科技含量必然越来越高,煤炭工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产业升级,才能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真正强大的能源支持。

2.解决目前煤炭行业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和人才断档的需要

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煤炭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要高度重视煤炭行业人才教育和人力资源培训工作,面对煤炭行业需求,立足于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未来需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抓好行业后备人才的补充和培养工作,逐步解决目前存在的各级各类人才匮乏问题,保障行业长远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3.建设一支高素质煤矿职工队伍的需要

随着煤炭工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化生产装备的广泛使用,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不断更新,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高新技术的专门人才和一支技术熟练的工人队伍,还要有一批具有驾驭市场经济能力、适应现代化经营管理的经济、技术符合型人才。要解决好当前煤炭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认真调查行业人才现状和需求情况,采取有利措施,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对煤炭行业发展的要求,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加强现有人才队伍建设是基础。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煤炭企业都要采取有效措施,尽最大努力保护好、发挥好这些煤炭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拔尖人才,要积极为他们发挥作用提供舞台,使他们能够在煤炭工业的主战场上大显身手,建功立业。在行业、部门和企业内都要切实纠正论资排辈、嫉贤妒能、求全责备、用非所长的错误观念和不良行为,努力营造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环境。对待人才要从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放心,使他们工作起来顺心,尽力做到以情留人,以诚留人,以利留人,以事业留人,[4]在行业、企业及其他相关管理部门都要努力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建章立制,形成良好的体制和机制,以稳定现有人才队伍。

第二,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必须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有利于煤炭行业各种专业人才成长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制定出优惠政策,提高煤炭行业各种专业人才的地位和待遇,充分调动起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努力工作、开拓创新、争做人才的积极性。注重对行业在职职工的培养,要把提高在职劳动者素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抓好职业技术教育和再职继续教育,建立健全职工技术等级培训制度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培养一大批训练有素适应从业岗位需求的各类实用人才。加大对外交流力度,定期组织煤炭行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出国培训。注重企业和行业人才的积累和储备工作,建立起合理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梯队。

第三,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重点。各级煤炭主管部门和煤炭企业都要切实把建设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作为煤炭工业发展的根本大计和重点工程来抓。建立开放式的人才通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广泛吸引各种优秀人才,建立人才储备库;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大限度地释放科技人才的能量,把他们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实行人性化管理,为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增强科技人员的研发能力。把人力资源的调整和人才队伍的培养,定位于提高技术的科技含量,减少从业人员数量,提高从业人员待遇的思路来配置队伍,把人队伍建设的重心工作调整到集中培养、选拔技术、管理经营复合型人才,充分调动管理和技术人员的管理智慧和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干部职工全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团队精神,增强煤炭企业凝聚力,增强煤炭行业的竞争力和生存发展能力。

作者单位: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党校

参考文献:

[1]中国煤炭高等教育史编写组.中国煤炭高等教育史[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303-345.

[2]中共国家安监总局党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安全生产工作[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165-167.

[3]罗坝东.百名矿长论改革[M].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7.143-156.

[4]中共中央党校分校工作办公室.理论学习与战略思考[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48-259.

煤炭行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4

王 杰

(煤炭信息研究院,北京市朝阳区,100029)

摘 要 认为煤炭行业人才队伍存在专业技术人才总 〖JP2〗量少,高层次专家少,专业知识结构和队伍分布结构不合理及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国家应保持和加大对艰苦行业和基础产业的投入;要下力气抓好三 级人才库建设和积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岗位培训。〖JP〗

关键词 人才队伍 教育培训

当今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于科技领域的竞争,而科技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 竞争。美国、澳大利亚等先进采煤国家与我们相比,用人少,效率高,效益好,伤亡小,其 主要原因就是具有先进的科技创新体系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了适应入世后面临的挑战,我们必须在人才培养、人才使用和人才队伍建设上采取积极的措施,否则,将难以在未来激 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下面,结合煤炭行业的实际,针对人才队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政策建议。煤炭行业人才队伍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1 基本情况

经过“八五”和“九五”期间的努力,煤炭系统人才队伍的规模不断壮大,学历层次和职务 结构有较大改善。根据1998年底的统计数字,全国煤炭系统国有煤矿(包括国有重点和国有 地方)职工人数近450万人,专业技术人员62万人,占13.8%。加上乡镇煤矿,全国煤炭职 工总数在700万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不到9%。在62万专业技术人员中,大学 本科以上学历11.1万人,占18%;大专学历18.1万人,占29%;中专学历222万人,占3 6%;高中6万人,占10%;初中以下的还有46万人,占7%。1998年底,煤炭系统有两院 院 士9名,具有教授、研究员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07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8万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19万人。

12 存在的突出问题

(1)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少,学历水平和知识水平低。煤炭职工相当一部分是文盲,队伍的 整体文化和专业技术素质比较差。至1998年底,国有重点煤矿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共有职工31.0 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8万人,占职工队伍的比例为15.5%,还有10万名从事专业技 术工作的人员的学历在高中以下。国有地方和乡镇煤矿中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更低。这样的 比例,不仅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与国内其他行业相比也有很大差距。据了解,美国、澳大利 亚等先进采煤国家煤炭职工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均在50%以上;我国的石油、电力 和交通等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比例也已接近或超过30%。(2)高层次专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少,年龄和知识老化,且接替困难。全国煤炭系统目前 只有8名两院院士(1998年底有9名院士,1999年又当选1名,1999年以来有2位院士相继去世),还不到两院院士总数的1%,不及一所重点高校多。截止1998年底,全国煤炭系统1075名 教授级专业技术人员中,超过退休年龄还在岗的220人,占20%,5年内到达退休年龄的还有 450人,占42%,高层次人才断层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3)专业知识结构和队伍分布结构不合理。煤炭行业同全国其他行业一样,在专业技术人 员考核管理以及继续教育和新知识培训等方面比较薄弱,知识更新慢。在人才资源分 布上也不均匀,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和设计等单位,生产建设一线相对较少。另外,东西部地区差距也较大,西部煤炭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还不到 9%。(4)煤炭行业的行业效益差,待遇低,人才流失严重。近几年,煤 炭企业走向市场以后,由于煤炭总量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全行业普遍经济困难,效 益滑坡,有的企业甚至难以维持。在这种情况下,煤炭行业科技含量低,用人多,成本高,效益差的问题更加突出,职工收入大幅

度下降。整个行业人均收入在40多个行业中,由过去 的前几名下降到倒数一、二位,人均收入不到石油、电力的三分之一。目前多数国有重点煤 矿 正常的生产和生活难以为继,低水平收入也不能保证。新分配大学生到矿上工资水平低,还 不能按时发放,基本的生活难以维持,很多人跳槽,离开了煤炭行业。据不完全统计,煤 炭院校每年大中专毕业生留在行业内的不到40%。在1998年下放地方管理以后,各院校都面 向 社会培养人才,能来和愿来煤炭系统工作的就更少了,特别是西部地区更加突出。甘肃、青 海、宁夏等省区和相当一部分企事业单位每年接收大中专生的数量比流失的要少的多,急需 的人才要不到,留不住,煤炭行业“人才库”日渐萎缩。加强煤炭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应采取的对策

煤炭系统的人才队伍是煤炭工业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保持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煤 炭行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担负着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能源的重任。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煤炭行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并从政策上加以倾斜,给予支持,促进煤炭系统 人才队伍的开发、培养、发展和壮大,为煤炭工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21 国家应保持和加大对艰苦行业和基础产业人才培养的投入

煤炭高校下放地方管理以后,除教育部直属的中国矿大以外,其他学校都面向地方,更改校 名,调整专业和办学方向,煤矿特色逐渐削弱,甚至停办。现在,全国没有一所学校保留矿院 的名称,有煤矿特色的系和专业也大大减少,人才培养的源头有逐渐枯竭的趋势。建议国家 采取措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主要措施,一是对采矿、矿建、综合利用、通风安全等煤炭 行业特有的专业减免学费,同时加大奖学金发放力度;二是在分配上实行国家包保的特殊 政策:三是对愿意到企业和边远地区煤炭单位工作的毕业生,五年内国家包工资。只有这样,才 能吸引学生报考煤炭相关专业,才能留住人才,解决后续人才问题。22 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环境,稳定队伍,吸引人才

高层次人才缺乏,人才流失问题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能给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所以,要改善环境和条件,搞活系统内人才,吸引系统外人才。这就要求各级领导特别是人 事部门的同志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人才意识,改革僵化的人事管理制度,打破论资排辈、唯资历、唯学历的框框,着眼于建立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激励机制。在有关政策方 面,向生产建设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倾斜,对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吸引科技人员以及大中城 市引进高层次专家,在住房、城市落户和解决两地分居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适当放宽条 件,对企业急需人才应优先解决。建立优秀科技人员奖励机制,对在煤炭科技创新和科技成 果转化等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制度。对受聘于煤炭高校、科研等重要科 研、教学岗位上的院士、教授、研究员、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和其他专家学者,在加大科研支 持力度的同时,增设相当数量、较有力度的岗位津贴。

23 坚持抓骨干、带整体的工作方针,下大力气抓好三级人才库建设

继续贯彻执行《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干部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今后继续开展煤炭 系统拔尖人才的选拔工作,力争全煤系统拔尖人才达到500人。在推进国家“百千万人才工 程”工作的同时,科研系统继续实施“双百人才规划”,高校继续实施《跨世纪学术带头 人计划》。各省市煤炭管理部门以及各煤炭企事业单位也要根据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抓紧 骨干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直接掌握和联系一批骨干人才,加大管理和投入力度,从上到下培 养造就一批骨干人才,推动煤炭行业专业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

24 积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全面提高煤炭职 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煤炭行业授信报告 篇5

6.8%。从煤矿类型看,我国以地下矿为主,露天矿很少,煤炭开采安全威胁来自瓦斯、煤尘、顶板、火、水五大灾害,安全问题成为煤炭生产过程的重中之重。从煤种构成看,我国06年煤炭产量中烟煤、无烟煤和褐煤分别占比76.5%、19.0%和4.5%。褐煤只能做动力煤使用;烟煤中炼焦烟煤用于钢铁冶炼,其余做动力煤使用;无烟煤洗选后块煤用于生产化肥等化工产品,精煤为钢铁生产喷吹用煤,其余作一般动力煤使用。焦煤和无烟煤为我国煤炭稀缺品种,价格高于一般动力煤,而在开采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开采成本与其它煤种无显著差异,因此盈利空间较大。从所有权结构看,我国07年国有重点煤矿、国有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主要为民营煤矿)的煤炭产量分别占比49.1%、12.8%和38.0%,近几年国有重点煤矿和乡镇煤矿产量增长相对较快。从企业规模看,07年末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7066家,其中原煤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煤炭企业34家,合计产量超过11亿吨,占全国原煤产量四成以上。

06年我国煤炭基础储量3334.8亿吨,其中山西、内蒙古、陕西三个煤炭大省分别占31.54%、24.06%和8.32%,而煤炭消费集中于华东、华北和华南地区。产销地区分布的不均衡,使得煤炭运输成为影响国内煤炭市场供求及煤价波动的重要因素。06年我国省外售煤

占全国煤炭总销量的33.4%,其中山西省省外售煤占比达56.6%。国内西煤东运主要依靠铁路,北煤南运主要依靠水路。

煤炭工业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础产业,其经营效益与经济周期呈高度正相关。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煤炭行业受到很大冲击,98、99年行业利润总额分别为-4.26亿元和-18.10亿元,2000年后随经济逐渐复苏,煤炭行业扭亏为盈,2000-2006年利润总额分别为0.04亿、41.73亿、85.74亿、137.74亿、306.92亿、551.66亿和677.27亿。

目前我国煤炭行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产业集中度较低,销量前四位企业 合计市场占有率约21%,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不强;二是国有煤炭企业生活、生产、安全欠账较多,负担较重;三是近期煤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07年为23.7%,08年1-10月达41%,存在产能过剩压力。

“十一五”煤炭产业政策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提高产业集中度。重点建设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加快建设6-8个亿吨级和8-10个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兼并改造中小型煤矿,停止年产30万吨以下小煤矿建设,2010年大中型煤矿比重达75%左右。二是加快技术改造,促进产业升级。大、中型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分别达95%、80%以上,小型煤矿达30%以上;全国煤矿资源回采率达40%以上;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1.6以下;煤矸石和煤泥利用率达75%以上,煤矿瓦斯抽放利用率达30%以上,矿井水利用率达60%以上。三是深化煤炭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改

革,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1、行业周期性:煤炭行业对经济周期反映的敏感程度较强,此轮经济波动对该行业已产生较大的影响。

2、行业成本结构:煤炭行业对资金杠杆要求较高,需要一定量的资金周转。公司通过增加资金投放量扩大市场占有率达到控制行业成本结构的目的,逐步增长的市场需求能够保证行业成本结构相对稳定。

3、行业成熟度:煤炭行业在我国属于成熟型行业,虽然全球经济仍处于经济周期的低谷,但中国的经济正逐步好转,煤炭的需求正处于恢复期。行业成熟度高。

4、行业盈利能力:煤炭工业是我国最重要的战略性能源基础行业,被国家列为需要国有经济保持绝对控制力的七大关键领域之一。煤炭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行业经营效益与经济周期高度正相关。基于我国经济回暖的前提下,市场需求的增加将使盈利能力获得一定增长。

5、行业依赖性:煤炭行业目前主要供给电力、钢铁、建材行业,其中电力行业占比最大,达到51.6%.而电厂发电量的大小又和经济形势息息相关,因而行业依赖度较大。

6、行业替代产品:核电和大型水力发电无疑是目前电力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但受到地域和技术风险的限制,火力发电在相当长一

段历史时期还将长期存在。

7、行业监管:该行业受到国家法规及相关部门的监管。煤炭行业属于我国”十一五”计划重点行业,因此该项目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

总的来说,该行业风险中等。

8、行业风险点及其化解措施分析:煤炭行业对经济周期反映的敏感程度较强。08年上半年,由于下游电力、钢铁等行业需求急剧膨胀,而供给受年初冰雪灾害、四川地震以及奥运会加强安全监管等因素影响,煤炭价格出现了大幅上升。08年7月下旬秦皇岛煤炭市场上5500大卡山西优混煤价 高达995元/吨,较07年同期上涨119.16%,比08年初上涨94.53%。08年1-8月全国煤炭行业销售收入9476亿元,同比上升64.64%,销售成本6433亿元,同比上升55.07%,行业毛利率达32.11%,实现利润总额1389亿元,同比上升142.8%,销售利润率达14.66%,为历史最好水平,且现金流状况良好,全行业资产负债率为60.92%。

但08年3季度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出口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对煤炭需求造成很大影响。08年9、10月份,当月火力发电量同比增速由1-8月的9%急剧下降至2.7%和-5.3%;当月粗钢产量同比增速由1-8月的9.0%变为-9.1%和-17.0%;建材行业也在房地产投资快速下降中出现需求增速下降。

下游行业需求放缓已对煤炭消费和煤炭价格形成较大冲击。煤炭库存转降为升,08年9月末全社会煤炭库存1.63亿吨,环比上升138

3万吨,作为动力煤市场风向标的秦皇岛港煤炭库存近期更是快速上升,11月16日达到923万吨的历史新高。秦皇岛市场上5500大卡山西优混煤价从7月下旬最高点的995元/吨下降到11月24日的580元/吨,下跌幅度为41.7%。炼焦煤价格出现了更大幅度的调整,如炼焦煤龙头企业山西焦煤集团于11月起将其焦精煤价格从1725下调到1225元/吨,下调幅度为29.0%,而当地小企业焦精煤报价从8月10日最高点2445元/吨下跌至11月20日的1100元/吨,下调幅度高达55.0%。08年煤炭行业供求基本平衡,09、10年随需求进一步放缓以及目前在建产能集中释放,可能将出现供过于求局面。

煤炭行业由于其特殊的结算方式,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一旦资金链断裂,对企业的经营周转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煤炭行业总结 篇6

-----张树蓬

走过2011,再回首,思考亦多,感概亦多,“忙并收获着,累并快乐着”,成了心曲的主旋律,常鸣耳盼,对我而言,11年的工作是最难忘,印记最深的一年,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压力带来了累的感觉,累中也融进了收获的快乐,在煤矿领导的支持下,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基本较好完成了本职工作,和领导安排下的的任务,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现将工作一年的收获与不足以及2011年的工作计划总结一下:

回首往日,我觉得可以用几个词形容我心中的感受,第一个便是收获,是的,我只做了我应该做的,却收获了太多东西,在我有限付出的同时,我收获了成果,收获了成长,收获了大家对我的信任,收获了围绕在身边的浓浓的企业温情,这是企业所给予我的,也是激励我迅速成长的源泉。作为煤炭行业的一名员工,我感到学习的紧迫性,所谓学海无涯,在知识爆炸的年代,现有的知识水平是远远不够的,人才是企业的第一源泉,随着公司不断深入发展,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积累,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在学习中,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随时准备在企业需要时贡献自己的才智,这一年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在车间工作的氛围,领导平易近人,像长辈一样和蔼可亲,同事们善良朴实,无

1微不至的给我关心,像对徒弟一样传我技能,像对孩子一样包容我的缺点,我很幸运,我融入了这样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融入了这样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它鼓励我进步,激励我成长,并无时无刻的提醒着我,这种团结一心携手并进的企业合力是企业宝贵的团富,是能够破除一切障碍,乘风前行的助推器。

每个人都有一些长处,下面是自己认为干的不错的几点:

一、在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方面,虚心学习,勤于实际操作,深刻学习怎样控制好指标,理论结合实践能熟练解决本岗位经常发生的一些问题。

二、热爱本职工作能够正确认真的对待每一项工作,工作投入,热心为大家服务,有效利用工作时间,需要加班完成工作的时候,能够按时加班加点,保证工作效率,在开展工作之前做好个人工作计划,有主次的先后及时的完成各项工作,同时在工作中学习了很多东西,也煅炼了自己,经过不懈的努力,使工作水平有了进步,开创了工作的新局面。

三、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我还积极发挥年轻人的优势,热情帮助其它同事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忙完自己岗位的活之后,帮他们入库,受到了大家的好评,这使我越来越感受到帮助别人的乐趣。

四、在劳动纪律方面,认真遵守劳动纪律,从不因故请

假,迟到,旷工,保证按时出勤,不怕苦,不怕累,总是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今年虽然收获了不少,但也还有很多的不足:

一、培训学习,投入还不够和有经验的同事有一定差距。

二、有时因为任性,对领导的话不放在心上,给车间添了不少麻烦,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三对其它工段的工艺,操作流程了解甚少。四上进心不足,太满足于现状,来公司一年多了还是一名普通员工。五对设备维护保养不太到位,有时存在应付现象 根据自己的不足,制定下明年的工作计划

一、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学好车间其它工段相关知识,用最短的时间将整个系统措透,熟悉所有工段的操作流程,较好的结合实际加以运用,加强车间操作规程工艺指标的控制,永无止境的追求,即是一种我们应该发扬的一种工作精神,也是学习精神的需要。

二、设备是我们搞生产的锅与碗,是完成产量的根本,没有了良好的设备运转,我们的生产就无从谈起,要以预防为主的思想去管理设备,爱护设备,确保生产中设备万无一失。“人生就像一粒豆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充满无数机遇,千万不要因一时挫折或遭人冷落,放弃自己,看贬自己只要你在努力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你人生的旅途就会充满机遇。这句话一直在我耳边想起,今后将已更加顽强的斗志去迎接

新的明天。

回首一年,我深感欣慰,我从一名新员工,成长为一名要求自己进步的企业员工,各种滋味只有自己能体会到,这一年工作的启示,将会成为我不断前行的坚实动力!我会不断思索和寻求,用全部青春和热血为金能发展壮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书写我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页。

煤炭行业人才培养计划 篇7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 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和中煤国际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合并组建, 是我国煤炭行业唯一的大型综合性煤炭科研设计单位。其专业配套齐全, 产业链条完善, 涵盖了煤炭产业全部领域。多年来,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紧紧围绕我国煤炭行业的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 积累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 攻克了制约煤炭行业发展的难题和技术瓶颈, 发挥了引领行业科技进步、支撑煤炭发展的主导作用, 在国际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1111111111

山西省煤机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煤机装备制造体系, 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和较高的知名度, 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还没有占领市场的制高点, 不仅在与国际知名厂的竞争中不占优势, 甚至在国内同行的竞争中也危机四伏, 所以山西省的煤机装备制造业要继续向前发展, 成为世界煤机产业基地, 还需做更大的努力。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一直很重视与山西省的合作, 是山西煤炭行业和煤机装备制造业发展有力的支持者和推动者。配合山西发展煤机装备制造业,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加强投入, 在山西建设技术创新基地、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孵化基地、工程服务基地, 为山西建设国家级煤机研发制造基地, 实现由煤炭大省向煤机大省的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煤炭行业:上行趋势确立 篇8

受到宏观经济增速放缓预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负面影响,4月中旬以来,煤炭股出现一波获利回吐行情,并连续4周下跌。不过,在基本面向好、电荒带动煤价上行和电价上调、估值偏低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近期煤炭股再度出现反弹。

从基本面来看,2010年以来煤炭行业一直保持着高增长的态势。根据中信建投的统计,2010年煤炭上市公司营业总收入与营业利润大幅上涨至5192亿元与1124.1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4.4%与30.4%;公司平均毛利率为32.7%,净利率为15.2%,ROE(净资产收益率)为21.9%,表现均好于2009年水平。而2011年一季度,该趋势得到延续,行业公司营业总收入同比上升40.7%,净利润上升18.2%。

基本面向好

对于未来煤炭行业基本面的趋势,中信证券的研报指出,虽然宏观面有一些利空因素,但一方面,无论国内煤价的决定因素还是国内供需的基本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对国内煤价影响不大;另一方面,国内紧缩性货币政策在预期之内,而且在存款准备金率再度上调后,阶段性紧缩预期有所释放,因此宏观因素对板块的影响偏中性。

而高华证券也表示,支撑今年煤市的主要因素———运输瓶颈、行业整合、高国际煤价没有发生改变,而且,近期煤炭行业整合的力度和资源税改革方面也要好于预期。高华证券预计,煤价在5月份将相对平稳,而6月份之后有望继续走强。

除了基本面向好之外,“电荒”也是近期煤炭板块走势重要的催化剂。申银万国煤炭行业分析师詹凌燕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几年局部地区电力装机不足、电网配套欠缺,以及国内煤炭供应不足、部分地区电厂发电意愿不强是导致今年电力供应紧张的原因。

根据利用小时数测算,江苏、浙江、重庆为“硬缺电”,这些区域年化利用小时数已超过6000小时,发电机组短缺严重,未来两年解决“电荒”矛盾,只能向安徽、湖北、贵州增加调人、机组小时数进一步走高;江西、湖南为“软缺电”,机组利用小时数均低于6000小时,缺煤是缺电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疏通运煤“中通道”是解决该区域煤电矛盾的根本办法,疏通前区域内上市公司将充分受益于煤价提高。

而近期电价上调预期的兑现,则进一步加强了煤价上行的预期。恒泰证券认为,此轮上网电价上调将改善五大电力集团,尤其是赣湘黔等地火电厂的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火电厂有望积极购煤发电,促进煤炭需求,对动力煤企业带来正面影响。从全年来看,随着煤炭下游行业需求企稳,用电量增速回升,全年煤炭需求增速将维持在8%左右,其中动力煤和焦煤需求增速预计将达到8%~10%,并有望超预期。

此外,从估值的角度看,在经历了前期的调整之后,煤炭股估值已经处于偏低水平。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行业主流公司的平均估值2011年PE在16~17倍左右,而在预期煤价上涨情况下,煤炭股估值至少应为20倍PE。

行业表现

淡季缺电,不免让人对下半年用电形势有了更深的担忧。詹凌燕指出,下半年随着需求进一步增长,京津冀从山西、内蒙调用电力资源不可避免。届时若电价可以覆盖发电现金成本,山西、内蒙两地煤炭消费量必然增加,从而带动坑口煤价上行,坑口价上涨依然对沿海动力煤现货价格形成推升;若电价不能覆盖现金成本,则两地外送电意愿不强,河北等工业大省或也将面临缺电,经济增长蒙受损失。

相比华北,华东形势更加严峻。只要该区域下半年用电水平环比提升10%,山东、江浙沪将很有可能陷入“无电可调”的窘境——安徽省利用小时水平目前已达到5500小时以上。为此应对危机,山东省政府要求当地电厂北备煤天数不得少于30天,淡季找煤也使得港口淡季不淡。因此,随着用电、用煤需求进一步增长,煤价上行趋势还将持续。

詹凌燕认为,未来2年煤炭供不应求趋势还将延续,而电价机制理顺将使这种供求更明确、更完整地反映在煤炭价格体系中。就上市公司而言,大多数企业都将受益于动力煤价格上涨。

选股逻辑:鉴于现货和合同比例的差别,现货比例较高的山煤国际(600546)、恒源煤电(600971)、中国神华(601088)受益短期现货价上涨较为充分,二季度盈利预测上调空间相对较大。中长期建议投资者关注合同比例较高的中煤能源(601898)、国投新集(601918)、大同煤业(601001)和中国神华。另外考虑到消费地域的差别,恒源煤电、国投新集更靠近华东电荒较为严重地区,可以多加留意。

上一篇:初中老师给学生的毕业留言下一篇: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