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教学讲义

2024-06-08

区域经济学教学讲义(共8篇)

区域经济学教学讲义 篇1

课题与课时:区域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其经济目标预测(2课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SWOT分析方法,学会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实际

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主要是SWOT分析的主要内容。难点主要有如何在实际中运用SWOT

分析法。

知识要点: 1.SWOT的含意

2.SWOT分析的主要内容

3.SWOT分析的主要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法、“三结合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手段

课的类型:理论综合课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节 区域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如何去避开的东西,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根据这个分析,可以将问题按轻重缓急分类,明确哪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哪些是可以稍微拖后一点儿的事情,哪些属于战略目标上的障碍,哪些属于战术上的问题。SWOT分析法已较好地运用在各级各项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它很有针对性,有利于领导者和管理者在区域旅游的发展上做出较正确的决策和规划。

一、SWOT的含意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SWOT四个英文字母代表Strength,Weakness,Qpportunity,Threat。意思分别为:S,强项、优势;W,弱项、劣势;0,机会、机遇;T,威胁、对手。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另外,每一个单项如S又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这样就可以对情况有一个较完整的概念了。

二、进行SWOT分析的主要内容

1、分析环境因素

运用各种调查研究方法,分析出旅游企业所处的各种环境因素,即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能力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它们是外部环境对公司的发展直接有影响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属于客观因素,一般归属为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人口的、产品和服务的、技术的、市场的、竞争的等不同范畴;内部环境因素包括优势因素和弱点因素,它们是公司在其发展中自身存在的积极和消极因素,属主动因素,一般归类为管理的、组织的、经营的、财务的、销售的、人力资源的等不同范畴。在调查分析这些因素时,不仅要考虑到现在旅游企业的历史与现状,而且更要考虑整个区域旅游的未来发展。从这两方面来审视旅游业发展的区域环境,以确定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

2、构造SWOT矩阵

将调查得出的各种因素根据轻重缓急或影响程度等排序方式,构造SWOT矩阵。在此过程中,将那些对区域旅游业发展有直接的、重要的、大量的、迫切的、久远的影响因素优先排列出来,而将那些间接的、次要的、少许的、不急的、短暂的影响因素排列在后面。

3、制定行动计划

在完成环境因素分析和SWOT矩阵的构造后,便可以制定出相应的行动计划。制定计划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点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考虑过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将排列与考虑的各种环境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组合,得出一系列区域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可选择对策。

第二节 区域旅游业发展的经济目标预测

一、旅游业发展的经济目标

一般来说,旅游业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利润:确定在旅游业发展的每一个营业期内获得多少利润,以便采用各种合理而且可能的方法努力实现这个目标。主要指标有营业收入总额目标、旅游接待总人数目标、盈利能力目标、投资效果目标、投资回收期目标。

为了使我们编制的旅游规划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规划中的经济目标都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经济目标要用具体的数量指标来表示;第二,经济目标应能在预期内实现;第三,经济目标必须切合实际,是建立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二、旅游业发展的经济目标的预测

1、预测的分类

按预测时间:可分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

按预测方法:可分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

按预测内容:可分宏观预测和微观预测。

2、预测的目的旅游规划中,对旅游业经济目标进行预测的目的(1)经过对规划期内经济目标的合理预测,证明该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增强旅游业有关部门对实施规划、发展旅游业的决心。帮助决策人员对旅游业发展的树立信心。

(2)满足规划编制过程的末期,对规划草案(“征求意见稿”)的专家评审的需要,即满足投入产出法来权衡旅游系统各部分投入和产出关系的正常、合理,保证规划选优时不失之偏恶。

(3)为旅游业各部门的经营人员提供参考依据,如经营人员、确定部门计划的俄语算,确定营销机会和经营策略等方面做出合理的安排。

3、预测前应了解的问题

(1)预测的范围。即首先要确定预测哪些项目,这些项目的预测牵涉到哪些方面,这些方面了解掌握的程度。

(2)确定预测的期限。短期、中期、长期。一般短期为3-5年,中期5-10年,对长期10-20奶奶的预测进行较少,或只是大概预测定值。

(3)预测的精确性。一般来说,在旅游规划中对经济目标的预测往往是根据客源市场预测而定,为了便于操作和应用多采用偏低、中等、偏高三个档次进行预测,有利于实施规划过程中的灵活性。

三、旅游业发展经济预测技术

经济目标预测不能建立在主观意愿的基础上,从宏观方面看要建立在上节的SWOT分析基础上,即对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和机会/威胁的总体形势上;从微观上说,则更应建立在旅游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如综合接待能力方面:规划区内规划期其实际客房可得数、客房出租率、平均房价、客人总数、客人平均支付费用、用餐客人数、平均支付能力等等;规划区内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的自身条件、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规划区内现有的市场状况、竞争对手等等方面。预测内容主要有旅游需求预测、旅游收入预测、旅游经济效益预测。

思考和练习题:

1、什么是SWOT分析

2、SWOT分析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区域经济学教学讲义 篇2

一、卓越经济班的培养目标及区域经济学课程定位

为实现安徽大学“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 实施分层分类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提高人才社会竞争力, 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通用型和国际化的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决定自2011年起对本科生实施“卓越应用经济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将培养目标设定为:以系统掌握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通晓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和财经专业知识为根基, 坚持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导向, 培养既具有深厚的理论经济学功底、较强的创新能力、积极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充分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人文素养、健全的人格, 又具有广阔开放的全球视野、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熟练运用网络资源和先进的通讯传输手段等综合能力的面向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科研院所从事经济管理、社会经济调研、经济分析和实际业务操作等工作的高端化、国际化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学院提出了“知识完备+能力培育+人格塑造”三位一体型应用经济人才培养模式, 希望从专业理论与基础知识、创新能力、个性化人格魅力与职业操守、沟通与交流能力四个方面对每届30名学生开展经济学精英培养教育。关于专业理论与基础知识的学习, 计划认为:“卓越应用经济人才班”学生应修完理论经济学核心课程, 在此基础上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选修特定方向的应用经济学主干课程。计划拟定了12门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 区域经济学涵盖其中。

笔者所在的区域经济学研究性、应用性示范课程建设团队结合卓越班的人才培养目标, 进一步将区域经济学定位为卓越应用经济人才必修的专业核心基础课, 并指出区域经济学课程建设目标应是:区域经济学成为“卓越应用经济人才”培养计划中具有显著特色的课程, 并以此为依托, 争取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通过区域经济学及相关课程的学习, 为学校区域经济学科发展培养一批优秀人才, 为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提供坚实支撑。为此, 需要结合目前区域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尝试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全方位改革, 以期满足卓越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

二、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现存问题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2004年起为本科生开设区域经济学课程, 历经专业建设团队的努力工作, 已逐步开设了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系列核心课程, 区域经济学科课程体系基本建立起来, 教师在教学一线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无论是在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还是促进学科建设以及帮助学院获取学术声誉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区域经济学课程现有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满足基本的经济学本科学生培养目标, 但是, 如果培养目标调整为培养卓越应用经济人才, 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和方法都需要有一些较大的调整和改革。

(一) 教材建设滞后, 教学内容深度有待提高。

我国区域经济学的快速发展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 当时由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逐步凸显, 单一的生产力布局研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实践的需要, 迫切需要区域经济学的发展,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措施。最初, 我国研究区域经济学的学者多来自于地理研究领域, 这些学者的地理学背景也使得我国现在的区域经济学教材更偏重从地理学角度考虑区域问题。区域经济学相对于传统经济学注重空间因素对经济问题的影响, 但归根结底是一门经济科学, 区域经济学尽管可以较多地利用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但考虑问题的视角仍然必须基于经济学思维, 所以区域经济学教材目前重地理而轻经济的倾向应有所变化。另外, 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其理论体系以及研究外延并没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认知, 这些导致区域经济学教材的内容纷繁复杂, 容易使初学者出现迷惑。所以, 编写一本能够反映区域经济学学科本质、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并适合于经济学专业本科学生学习使用的教材显得尤为必要。

现有的区域经济学教材包括的内容相对比较老旧, 不能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发展, 甚至说严重滞后, 教材建设的滞后也容易导致实际教学中讲授内容的过时, 很多时候会造成本科生认为学习区域经济学并不能很好地认识区域经济问题以及获得很恰当的解决办法。

(二) 教学方式单一, 课程应用性特点未能凸显。

尽管教学改革一直在持续推进, 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不断下滑却有目共睹, 追根溯源, 因为高校考核制度重科研轻教学所导致的教师授课积极性不高, 进而造成教学方式单一、求变不足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受制于教学条件等限制, 区域经济学课程虽然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 教学方式有很大进步, 但填鸭式、满堂灌仍然大行其道, 讨论式、研讨式、研究型等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并没有真正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如此单一的教学方式只能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和轰炸, 但能理解多少、理解到什么层次, 以及能否很好地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授课教师却知之甚少。

区域经济学是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实践性和应用性是其鲜明特征, 这一学科特点要求授课教师:低层次的话, 要在课堂多使用案例教学等方法, 启发学生思考区域问题;高层次的话, 带领学生将课堂延伸到社会经济活动中, 亲历区域经济问题, 在实际感受中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 但囿于教学条件限制, 全国多数高校区域经济学教学均未能很好地实践这些教学理念。

(三) 科班授课凸显知识结构缺陷。

理论经济学学习学生最需要的是功底深厚的老教师, 应用经济学的培养指向却要求教师对实践问题非常熟悉。区域经济学主要包括三个模块: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和区域经济政策。在我国社会经济活动中, 对这三个模块相联系的实践领域最熟悉的莫过于亲身经历者。区域经济学教学既重理论又重实践, 理论方面, 科班学习的大学老师拥有无可置疑的优势, 但是其缺陷也很明显, 很少有亲身经历参与区域问题讨论、决策的过程, 这一缺陷在实现基本的本科生培养目标方面尚可通过其他方法弥补, 但若为培养卓越经济应用人才, 只有科班教师授课的弊端就显露出来。

三、区域经济学教学改革思路与措施

依托现有教学团队资源和教学条件, 紧紧围绕卓越应用经济人才的培养计划, 本文认为, 要实现卓越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应该多方面创新区域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探索适宜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并力求理论培养与实践学习并重, 尝试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成绩考核等方面取得一些重要突破。

(一) 推进教材建设,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编写一套适合卓越应用经济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域经济学教材是教学改革的基础。按照“卓越应用经济人才”培养计划要求, 组织撰写适合研究性和应用性经济人才使用的区域经济学教材, 编写区域经济学研究性和应用性教学示范课程教学手册和教学指南。以此为基础申报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教材, 并注意对区域经济学研究性和应用性教学示范课程的教学实施效果做及时总结。

区域经济学配套课程的建设也是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区域规划、集聚经济学等配套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对区域经济学学科的理解,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运用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际管理工作, 而这恰恰是很多院校区域经济学学科课程体系设置中的薄弱环节。

(二) 改革教学方式, 提倡研究性教学、实践教学和启发式教学。

培养非常学生, 需用非常方法。精英培养目标需要教学方式的变革, 其标准是教学方式是否适合精英。现有的填鸭式教学, 偶尔有一些课堂讨论或课外实践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培养出精英来, 根据国外名校如剑桥大学的经验, 研究性教学、实践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更适宜用作培养精英。

全面开展课题导向、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探索, 将圆桌讨论、演讲辩论等方式引入课堂, 坚持区域经济学的应用指向, 利用各种资源和渠道带动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社会经济实践活动,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利用区域经济学理论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频繁的小型研究性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挖掘科研潜力;推进实践教学, 将课堂带进经济实践, 培养经济管理卓越人才;探索启发式教学, 培养区域经济学思维方式, 奠定卓越根本和根基。

(三) 团队授课、外聘专家授课弥补知识结构缺陷。

一是区域经济学课程开展团队授课, 改变以往一位教师从头教到尾的授课习惯, 根据每位教师所长合理分工, 力求向学生展示教学团队的最高水准;二是邀请实践部门和其他实践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授课, 如发改委系统的学者型官员、省市社科院的区域问题研究专家等, 他们既有较深厚的区域经济理论基础, 更重要的是有着极为丰富的区域经济实践经验, 这些区域问题实践知识的讲授将极大地有助于卓越人才的培养;三是带领学生到实践中去, 在感受实践活动的同时, 聆听各行各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的精辟见解, 不断进行“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反复, 使学生的区域经济学学识立体丰富起来。

(四) 破除藩篱, 改革考核方式。

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而非知识的奴隶。改革既有的考核方式, 变千人一卷的死板考核为区域经济学思维考核, 考核的重点从死板的理论知识调整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方式可以采用课题研究、演讲辩论、实践问题解决建议等多样化、多元化方式, 因人而异, 因时而异, 不要拘泥, 核心目的是学生卓越才能的培养、激发和挖潜, 而非用千篇一律的方式造人才。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 突破固有的教学囿规, 才能追求卓越。

参考文献

[1]陈秀山.关于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内容体系的思考[J].经济学动态, 2002.12.

[2]郝寿义.建立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想[J].南开经济研究, 2004.1.

区域经济学实践性教学改革初探 篇3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实践性教学;改革

一、引言

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不同于其他课程,区域经济学的特殊性在于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综合性。其应用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参与政策讨论与实践评估,并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日益扩展政策参与的领域;另一方面表现在不断拓展的国际化视野,即从全球化的角度审视中国的区域发展以及各种区域经济问题,从全球竞争的角度提出区域经济的发展道路和政策。就其综合性而言,则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学不同于其他以单一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科,而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并且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区域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深入理解区域经济发展演变的规律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具有对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制订和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方针政策的能力,从事区域经济管理工作的能力,为学生今后更好地从事相关科研及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建设做更大的贡献。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改革和创新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将是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现行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的滞后

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学校成了只负责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地方,衡量学生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就是掌握课本知识的多少,评价尺度就是卷面考试成绩。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除了需要从课堂上了解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外,更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状况,运用其理论去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如果教学中缺乏实践的环节,学生不会融会贯通,根本就谈不上区域经济学的运用。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化

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是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张嘴。这种教条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孤立僵化地掌握区域经济学的知识点,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区域经济学教学应该具有技术性、技能性和趣味性,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若教学方法单一,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面较宽,能引导学生逐步开展探究性学习。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围绕一本既定教材讲授,教材固定不变,教学内容也没有很好体现区域经济学课程的综合性。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知识点,应付考试,应用知识解决区域经济问题的能力不能有效提高,也影响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质量。

(三)教学考核方式片面化

科学的考核方式不但能够检验学生的基本理论水平,还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域经济学课程的传统考核方式基本上是通过期末的闭卷笔试方式,这种考核方式过于简单化,会造成学生只关注课本内容,学生靠的是死记硬背,缺乏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实际能力的考评,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区域经济学作为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更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创造性。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学业状况应实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如课堂发言、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科研论文和课堂主讲等,通过多样化的考核,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区域经济学的积极性。

基于以上对区域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分析,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革显得尤为迫切,因此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一系列方案,使区域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真正发挥其作用。

三、区域经济学实践性教学方式改革思路

(一)改革目标

区域经济学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在让学生掌握好关键区域经济理论和原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尝试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基于以上对区域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彻底克服现有教学内容中单方面强调理论的倾向,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充实教学内容中缺失的案例、实践等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二)改革内容

区域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需要从近期和中期两个规划期来分别部署改革方案。从近期来看,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理顺教学思路,完善教学实践环节,规范考核方法;从中期来看,核心环节是在前期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构建区域经济学知识体系,形成适合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使用的教科书和相关学习指导材料。本次教学改革计划主要从近期着眼,立足于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学计划调整,进而为中期改革打下基础。具体改革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理顺教学思路。区域经济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更重要是要应用多媒体等手段把这些理论与原理在现实经济中的具体表现展示出来,强化学生认识现实、分析现实的能力。其中包括应用Arcgis等可视化软件绘制各种相关专题地图,把经济特征呈现在特定区域中,克服现有多媒体课件仅注重理论讲解的弊端;运用全国及各省市相关统计数据以理论为指导分析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完善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研究部分。

第二,完善教学实践环节。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分支,因此就要体现其应用性的一面。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在提供多种经济数据的情况下,能够利用课堂中所学的理论来检验经济发展态势。具体可以根据不同章节的要求,一学期设计10课时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中能够独立分析3个区域经济问题。

第三,规范考核方法。在期末最终考核中,不能仅依靠期末试卷的卷面成绩来决定总评成绩,要适当淡化卷面成绩的作用,而要考虑把实践性教学效果纳入到考核范围中。具体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在实验室分析的结果并结合自身兴趣,形成对特定经济问题的研究报告,期末总评成绩即卷面成绩和研究报告成绩的加权平均成绩(权重可以考虑为0.6和0.4)。

(三)改革实施方案

第一,完善现有多媒体课件。通过借助多种经济数据,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要求充实案例分析,并运用Arcgis等相关可视化软件绘制专题地图,突出区域经济学教学特点。

第二,在现有教学过程中,加入实践性教学环节。根据本课程性质及章节要求,在总课时中划分出10课时左右的时间用于实践性教学。具体安排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3个主题,并提供相关数据,让学生在实验室中独立进行数据整理、分析、解释等步骤,强化对经济理论的理解。

第三,在期末考核中,加入对实践性教学效果的考核。即根据学生在实验室中的实践内容,要求其形成一篇研究报告,作为期末考核的组成部分之一。具体考虑是总评成绩定为期末卷面成绩和研究报告成绩的加权平均成绩。

(四)改革实施方法

具体实施方法是:多媒体课件的完善工作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主要是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各种专题图表的制作。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要在课堂中进行,因为我院已配备实验室及相关软件,因此只需安排特定的时间在实验室中进行教学即可。

预期效果是通过此项改革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并借助计算机等手段教会学生熟练运用各种技术辅助学习,并能初步评价、解释区域经济现象,为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打下基础。

四、结束语

在传统的区域经济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强化教学内容中的案例分析,真正突出区域经济学课程的特色,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过程中,能够把所学的理论与原理及时用来检验现实经济,加强了区域经济学课程的应用性,亦能培养学生独立的從整理数据到分析数据再到应用理论解释数据的各种能力。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相关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增强理解力;另一方面则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真正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通过此项改革,在区域经济学的教学中可以获得以下两个方面的进展:

第一,通过全面完善现有多媒体课件,进而在常规教学活动中,增加案例分析的比重,增强本门课程的应用性等方面,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把实践性环节引入到区域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分析相关区域经济问题,而对重要理论和原理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丁生喜.《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导刊,2010(2).

2、段瑞君.关于《区域经济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0(31).

XXX老师政府经济学讲义 篇4

第一讲

政府经济学概论

第一节

政府经济学的界定

1.政府经济学

-Public

Sector

Economics-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分析和标准政府的职能和作用的科学。“是论述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如国有企事业〕的存在意义和行为,答复政府必须做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的学问〞〔注: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效劳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

2.几个概念的区分

公共部门〔Public

Sector

〕——政府及其附属物。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非金融公共企事业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非金融公共企事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私人部门〔Private

Sector〕——企业和居民。

府——狭义政府:中央政府的各部委、办、厅、局及其附属物;

广义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政府的经济行为——非市场性社会生产活动和非市场性社会财富分配。

第二节

政府经济学的研究主题

1.公共经济主体多中心趋势

原因:政府失灵、公共产品、科技、国际合作

首先,公共经济活动中广泛存在的“政府失败〞现象。

其次,人们对公共经济尤其是公共产品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

再次,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其他主体参与公共经济活动提供技术上的可能性。

最后,当今世界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对国际合作机制的强调。

2.政府主体:

作为公共经济重要的、主导性的主体,政府是连接公民和国家的中间体,它的最大特征在于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政府在决策、信息、动力方面不同于其他经济组织,在决策上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在信息上主要是纵向信息流;在动力机制上对价格和利润不敏感,而对选票和升迁敏感。两种根本类型

①政府直接生产:中央政府直接生产中央政府直接生产的公共产品大多具有纯公共产品的性质;地方政府直接生产

②政府间接生产:政府与企业签订生产合同;授予经营权;政府参股;经济资助

3.私人企业

①私人参与公共经济活动的条件:

·私人供给的公共产品一般应是准公共产品。

·在公共产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

·更为关键的是,私人假设想成功地提供公共产品必须有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

②私人参与公共经济活动的形式:

私人独立供给;私人与政府的联合供给;私人与社区的联合供给

③公共效劳市场化改革

公共效劳市场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兴旺国家行政改革实践的核心组成局部。即通过重新审视政府在经济和社会开展的作用和地位,将政府的局部公共效劳职能推向市场,由私人企业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提供。

其内容主要包括:将决策和执行分开;公共效劳的供给者多元并存,打破垄断,竞争开展;公共效劳的消费者有在多元的供给者之间进行选择的权利和用以选择的资源。

4.社区: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的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社区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共同性。二是具有社区空间,社区空间是与社会空间相区别的概念,是社会空间和地理空间的结合。三是关系的紧密性和共生性。四是功能的专门化。

5.第三部门

①第三部门的定义与特征

第三部门,亦称非营利性组织,是指除政府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市场部门〔企业〕之外的组织或部门,包括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等。第三部门具有组织性、自愿性、自治性和非利润分配性的特征。第三部门与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共同构成当代社会的三大支柱,成为当代社会协调运转的不可缺少的组成局部。

②第三部门兴起的原因

市场提供公共产品的失灵。其主要表现为:公共政策的失误;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效劳的质量下降。

自由主义的重新兴起和公民自决意识的觉醒。

6.多中心趋势对政府治理结构的影响

①政府治理结构的转型

·政府应集中于更为根底性的方面,·积极吸引私人主体、社会第三部门、社区和

·国际组织广泛参与到公共产品和效劳的供给中来。

②政府的作用还应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首先,政府要为公共经济活动的其他主体提供制度鼓励。

·其次,政府要进行必要的规制。

·再者,给予某种支持。

第三节

政府经济学的根本问题

1.生产什么

①不同主体的选择存在差异

第一类“非市场主体〞部门:生产什么完全决定于“公共选择〞的结果;

第二类“准市场主体〞部门:生产什么由“公共选择〞和市场价格信号同决定;

第三类“市场主体〞部门:生产什么的问题应该由市场价格信号来决定。

②不同主题选择存在差异

第一类是公共产品;

第二类是准公共产品;

第三类是市场产品。

2.怎样生产

首先,政府部门必须选择生产主体。

其次,政府部门必须选择生产技术。

再次,政府部门还可间接影响私人部门生产方式的选择。

3.为谁生产

从理论上说,政府部门是为了满足社会整体的需要,实现社会成员共同的利益,因此,政府部门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纠正私人部门的这一分配方式与社会公平原那么之间存在的偏差。首先,除了极少数公共产品可以绝对平等地消费外,大局部公共产品只为一局部人提供便利。其次,政府部门生产的公共产品的分配除了遵循大多数人受益的原那么外,还要受不同的利益集团所影响和支配。

第四节

政府经济学的研究体系

①一个研究对象——政府经济学——包含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研究政府的经济职能。

第二层次:研究政府收支。

第三层次:研究政府收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第四层次:包括政府收支在内的公共部门经济和政府经济行为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第五层次:对宏观经济政策、政策工具、政策协调、以及宏观经济调控的研究。

②一个研究对象——政府经济学——两根理论支柱:

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

③一个研究对象——政府经济学——三块专业内容:

以税收、行政性收费、借贷为主体的公共收入理论与实践

以政府采购、转移性支付为主体的公共支出理论与实践

以税制、社会保障体系为主体的收入再分配理论与实践

④一个研究对象——政府经济学——四大理论特征

宏观性

实用性

多样性

可探讨性

第五节

政府经济学的开展脉络与根底

1.国外

人类社会的经济开展脱离不了其所处的历史阶段,各种经济现象的出现也具有其相应的历史开展轨迹,因此,相应的经济理论,必须与经济现象的历史轨迹相吻合,即要符合历史逻辑。从古代东西方关于政府经济活动的思考作为考察起点,有重商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和二战以来对人类历史上有影响、有代表性的政府经济思想。

最重要的有事件有:古典自由主义【〔18.19世纪〕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

主张“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政府扮演“守夜人〞角色】;凯恩斯主义【〔20世纪20.30年代〕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货币学派【〔20世纪70.80年代〕20世纪70以来,西方国家经济出现“滞胀〞

主张政府注重通过利率而非税收和开支监管经济】。

2.中国

政府经济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以九贡致邦国致用〞〔即诸侯以九种形式向国家纳贡〕

“以九式均节财用〞〔以九种途径满足国家需要〕。

3.政府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比拟

第一政府经济学与微观学的关系: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实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市场经济如何通过价格机制来解决社会资源配置优化问题。政府经济学把政府本身看成是一个单个的经济实体,对其经济行为进行量化分析。政府本身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政府的价格即是税收水平。微观经济学中的个量分析、需求供给理论、本钱收益分析、边际效应理论、均衡理论,均在公共经济学中得到应用。

第二政府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行政宏观经济学由国民收入理论、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组成。经济开展的关键:微观层次—价格机制

;宏观层次—政府调节。

第三政府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在增加国家财富根底上增进社会福利,也即个人如何从全社会财富的增长中获得更多的满足。福利经济学属于标准分析。福利经济学的核心是共同利益、公平分配、社会福利,福利经济学为政府经济活动提供了价值判断标准。

第四政府经济学与政治学、社会学和伦理学:政府经济行为是一个政治过程〔公共选择和公共产品〕;政府经济行为的伦理标准;政府经济行为的社会根底。

4.中国的财政思想

中国古代财政思想:勤政欲民;量入为出;均输、平准

建国后的财政理论

:国家分配说;社会再生产;剩余产品说;社会共同需要说;价值分配说

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于是1994年我国工商税制进行了全面性、结构性的改革。此次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保障财政收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制体系。内容是:①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采用33%的比例税率;②把原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统一为个人所得税,分不同所得工程分别采用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规定了不同的扣除标准;③改革旧流转税制。新流转税制由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组成,在工业生产领域和批发零售商业普遍征收增值税,对特定消费品征收消费税,对不实行增值税的劳务和销售不动产征收营业税;④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将盐税并入资源税,实行分产品从量定额计算征税的方法;⑤开征土地增值税,用于调节房地产交易中的过高利润,采用四档超率累进税率;⑥拟开征证券交易税、遗产和赠与税;⑦调整城乡维护建设税、土地使用税,取消集市交易税、牲畜交易税、烧油特别税、奖金税和工资调节税,下放屠宰税、筵席税给地方。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种种原因,改革未能全部到位。

第六节

市场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根底性作用。市场利用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引导企业和个人行为,调节市场供给和需求,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有效调节经济运行,到达供求平衡,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而不需要政府干预。但是到了1929年以后,爆发了“经济大危机〞〔1929-1933〕,说明了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不能解决资源配置中的所有问题,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最优。

“每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的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

1.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许多的局限性或缺陷性,不能到达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从而不能实现预期的社会经济目标。表现为:市场垄断、公共产品供给缺乏、外部效应、信息不对称、市场的不完整性、收入公平分配、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市场失灵

政府干预

典型事例

缺乏效率

垄断

干预市场

反托拉斯法

外部经济效果

干预市场

征收排污费

公共产品

给值得花精力活动以津贴

国防、路灯

不平等

收入和财富的不可接受的不平等

收入再分配

累进税制发放食品券

宏观经济问题

高通货膨胀和失业

通过宏观经济

政策稳定经济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教育投资、预算赤字

低经济增长

刺激经济增长

2.市场垄断

市场垄断〔monopoly〕

完全垄断:市场上只有一个生产厂家,可以完全操纵市场价格。

寡头垄断:几个厂家联合起来垄断市场。

垄断竞争:介于寡头垄断和完全竞争的状态。

垄断形成的原因:市场竞争形成的垄断——过度竞争/技术进步产生的垄断;自然垄断:供水、煤气管道、铁路等只有到达一定规模才能有收益的行业。

3.市场效率与“看不见的手〞

①资源的配置:一般来说,资源就是指满足人们需要的各种物品,包括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以资本为代表的人造资源,以劳动力为代表的人力资源,以企业家为代表的风险资源。

②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

市场经济通过价格机制配置资源。价格机制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市场经济中,经济的运行时由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的。价格机制作为“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它有四个重要的前提条件:第一,交易者是完全理性的。第二,市场是充分竞争的。第三,信息是完全的。第四,产权是明晰的。在现实生活中,以上条件并非完全具备,从而价格机制的作用要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我们把这些情况称之为“市场失灵〞。

4.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效率

①准那么1—效率原那么

效率准那么指资源配置到达这样一种理想状态,即任何重新改变资源配置的行为都不可能使一局部人在其他人不受损的情况下获益;或者说当经济运行到达最高效率时,一局部人要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局部人处境的恶化为代价。这一状态也被为帕累托最优状态或帕累托有效。存在帕累托改良的状态就不是资源配置最优状态

帕累托改良1:对某种状态的资源重新分配,只要一局部人的福利改善,而没有人受损。帕累托改良2:虽然一局部人处境改善导致另一局部人福利受损,但只要前一局部人的收益大于后一局部人福利损失,且后一局部人获得补偿。

公平与效率的选择: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政策选择;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选择;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政策选择。

②准那么2—公平原那么

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效率不能产生公平

5.政府经济的职能

政府经济职能:政府收入分配

;政府经济稳定与开展职能

;政府资源配置职能

政府经济调控能力的有限性: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市场及主体行为控制的有限性;对政府机构控制的有限性

;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与立法机构协调的有限性

思考: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中国政府经济及其职能

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政府经济及其职能探索

1978-1983,“方案经济为主,市场调解为辅〞

1984-1988,“社会主义有方案商品经济

1989-199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十五大以来

②经济转轨时期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难点

政企分开,各行其道

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提高政府公共效劳能力

国有产权管理职能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分开

政府职责分工标准化、法制化

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与有效运行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任务

标准政府行为,加快政企分开步伐

建立现代公共事业组织,提高政府公共效劳水平

合理界定各级政府职责,划分财政支出范围

建立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推行电子政务,促进科技进步,提高振甫经济管理效率

④为追求公平目标,政府应开展的工作:

为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

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那么。

将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成员心理承受能力之内。

第二讲

公共产品

第一节

公共产品概念

1.私人物品

私人物品是指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或劳务

私人物品如衣服、食品、住房、交通工具等。

竞争性,如果某人已经消费了某种商品,那么其他人就不能再消费这种商品了;

排他性,对商品或劳务支付价格的人才能消费,其他人那么不能如此做。

2.不同类型的物品

1.公共物品的种类:

纯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准公共物品:自然垄断性与公共资源性,具有拥挤性

2.具有公共产品局部特征的产品:

混合产品:非竞争性、排他性,如桥梁

公共资源:竞争性、非排他性,如海中的鱼

3.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

指的是在技术上无法将不愿意付款者排除在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虽然技术上可以实现排他,但因排他本钱太高而不可能被采纳。例如,一国的国防支出能够使每一位居住在该国的公民或者居民都能受益,政府无法将某一公民或者居民排除在国防支出的受益范围之外。因此,无法通过收费实现排他的公共产品不可能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得到供给。

4.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

指的是某人对公共产品的享用并不阻碍他人对公共产品的同时享用。比方,提供平安保障所需的国防支出、为船只导航的灯塔、放飞在天空的欣赏性汽球、卫星电视节目、互联网等等其消费过程都具有非竞争性特点。它有两个特征:边际拥挤本钱为零、具有非拒绝性。

5.公共产品的判定

6.对公共产品的再认识

政府参与提供准公共产品。几乎所有政府都参与教育的直接投资。但一般只保证教育的最低供给,充分保证义务教育和负担其他公立学校的建设。对义务教育之外的其他各种教育,在充分市场化的根底上,依据财力给予一定的补助,尤其是保证低收入家庭的子女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如以下哪些是纯粹公共产品或混合公共产品:国防、自来水、道路和桥梁、教育和医疗、电视和播送、警察、司法消防、污水与垃圾处理、邻居种植的花园、国家公园和电影院

7.公共产品与私有产品的区别

特别要注意的是:公共产品≠社会产品、公共产品≠公有资源、公共提供≠公共生产、公共部门可生产和提供某些私人物品、私人可提供公共物品

第二节

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有效供给即为供需平衡。

影响供需平衡的两个因素:

①产量和价格由产品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

②需求曲线应与边际效用曲线一致,供给曲线应与边际本钱曲线一致。

1.公共产品供给的困难

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每个人的公共产品需求曲线。分析说明,个人支付的公共产品价格取决于其对公共产品的偏好程度。越是喜欢该种公共产品,需要支付的税收价格就越高。这就存在着利益动机促使人们去隐瞒自己的公共产品偏好。由于个人对公共产品的偏好是私人信息,其他人无从得知,“免费搭车〞心理以及相关的回报鼓励〔少支付税收〕,使得政府要实现公共产品的最正确提供难上加难。

2.“囚犯困境〞模型

“囚犯困境〞模型描述了,从个人利益出发的两个独立行动的当事人,如何注定是不会相互合作,并将给方带来极大损害的负和博弈。

“囚犯困境〞的存在,说明了公共产品提供的困难,但这个困境并非无法走出。如果博弈是重复进行的,那么一人为了指望其他人的下一次合作,就有可能改变行为的选择。而如果在双方博弈中引入第三种力量,例如对不合作方给予额外的惩罚,等等,那么就可能迫使参与博弈的各方进行合作。

3.公共产品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获得有效的提供

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造成人们即使不付费也可以享受公共产品带来的效用,导致“搭便车〞的出现。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而出现的边际本钱为零的结果,导致公共产品的免费供给。

4.公共资源与“共有地悲剧〞

5.林达尔均衡与免费“搭便车〞的现象

核心问题:税收水平与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及公共产品的本钱合理分摊

林达尔均衡:将公共品供给与政治程序结合分析。

免费“搭便车“:指不承当任何本钱而消费或使用某种物品、得到某种好处的行为。

6.林达尔模型

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那么试图结合民主国家的实际决策过程来考察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寻找出民主国家选定公共产品供给的合理水平和决定人们间税负合理分布所需的原那么和决策章程。林达尔模型被认为是对公共产品供给虚拟均衡过程的一种描述。

7.公共产品的供给

纯公共物品,如国防、公共平安、消防等公共效劳,由于供给的非排它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能够做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它可以采用免费方式供社会公众无偿消费,效劳产品本钱的补偿从国家税收收入中提取,也就是通过税收形式由全社会强制分摊生产费用。纯公共物品,定价主体是政府,实行政府定价。

8.解决公共物品供给市场失灵的方式

①公共物品一般由政府来提供。

②“政府提供〞并不等于“政府生产〞。

③对于容易产生“共有地悲剧〞的共有资源,政府一方面

④可以通过明晰产权的方式,另一方面可以采取管制或者收费的方式。

⑤运用技术进步,可以解决“免费搭车〞的问题。〔城市道路拥挤〕

公共产品的提供通常需要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合作提供

9.对公共产品供给的认识

私人产品并不一定只由私人部门提供,公共产品也不一定只由公共部门提供。公共部门也提供私人产品:如医疗效劳、住房;私人部门也提供公共产品:如大学校内由私人捐资修建的教学楼。公共提供不等于公共生产,如垃圾回收一般由公共部门提供,但可以雇佣私人部门来做这项工作。

10.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形式

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直接提供公共物品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中央政府直接经营、地方政府直接经营、公共团体供给。

11.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

公共产品不一定要由政府提供。

经济学家认为,符合某种特定条件,政府作为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的促进者,有可能比政府直接提供公共产品更有效。英国经济学家迈尔斯〔Myles,2000〕研究了政府存在挥霍现象、逃税与公共产品提供的关系问题。他认为,政府挥霍、逃税可能是对不公平的政府政策的最好反响,私人提供公共产品可能更有效率。

市场经济国家的私人在公共物品的生产和经销方面有六种形式:签订合同、授予经营权、经济资助、政府参股、法律保护私人进入、社会效劳。

案例:春节烟花表演

第三节

外部环境及其纠正

1.外部效应的定义

外部效应指某些个人或厂商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当应有的本钱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

外部效应的根源在于产权缺失,是没有或无法确立财产权的结果。

2.外部效应的分类

正外部效应〔外部经济性〕:第三方受益而不用付出本钱。

负外部效应〔外部不经济性〕:第三方受损而无法得到补偿。

①外部效应与市场效率:正的外部效应导致供给短缺、负的外部效应导致供给过剩

案例:春节夜晚扭秧歌引发的争论

②外部效应的纠正:

通过市场机制来纠正:一体化、科斯定理、社会制裁

通过公共部门来纠正:

罚款、征税、补贴公共、管制、法律措施、提供公共产品

通过政府对外部效应来纠正:庇古税、补贴、许可证、财产所有权、管制

3.科斯定理

含义:如果在不存在交易本钱和谈判本钱,或者说交易本钱为零的时候,无论权力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的交易活动及当事人的契约行为到达资源的最优配置。

内容〔由三组定理组成〕:第一定理: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产权初始如何安排,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

哪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第二定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世界里,不同权利的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第三定理:描述了产权制度的选择方法。

案例:经济学中的灯塔

排污权交易制度

江门市新会崖南污染事件

课堂讨论:

从企业提供私人品、政府提供公共品的角度来看,你是否同意或者不同意以下的说法,并陈述你的理由:

第一政府应当不允许企业和个人在公有的土地上勘探和开采矿产资源。

第二对于儿童应当给予强制性防疫疫苗注射。

第三政府应当对周末的电视节目和广告进行管制,以免儿童受到不良影响。

第四政府应当放宽对劳动平安保障的许多规定。

第五政府应当允许家长对自己孩子就学学校有更多的选择,而不应划区就近入学。

第六政府应当禁止企业建造原子能发电站。

第七政府应当制定法规禁止企业之间的敌意收购。

第三讲

公共选择

“经济人〞的根本假设

经济市场

政治市场

消费者

厂商

选民、利益集团

政治家、官员

价格反映偏好

货币进行交易

投票反映偏好

选票进行交易

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公共选择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本质〕公共选择核心是对投票及其相关决策程序的研究。〔核心政府决策〕公共选择是研究集体决策的科学。〔决策方式〕两层:一是集体性;二是规那么性公共选择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内在动力,通过民主投票实现的对公共经济的合理决策。〔经济分析的前提〕

◆何为公共选择问题?提供什么样的公共产品?提供多大规模的公共产品?如何提供公共产品?如何分配公共产品?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相匹配的解决规那么和解决制度?

◆前提——人都是理性行为者,其行为的目的是谋求私利的最大化。切入点——决策环境的划分:市场决策与非市场决策的联系与区别理论特点——公共选择理论不在于研究选择的好坏,而是研究作为集体的国民为什么选择这样而不是选择那样。没有价值观念的判断,而是对普遍规律的总结

◆布坎南——?同意的计算?;公共选择学派——以詹姆斯、麦吉尔、布坎南为代表;公共选择奠基人——魏克塞尔和林达尔;肯尼思.阿罗——?社会选择和个人价值?

1.公共选择与私人选择

①共性——做出与一般经济学相同的行为目标假定,个人是追求私利的经济人;对个人偏好做出类似于市场的描述;提出和传统的价格理论一样的问题,在人们偏好以及决策程序给定的条件下,会出现怎样的结果,是否存在某种均衡状态;

②不同点

偏好体系不同:自己的偏好——尽可能综合为统一的社会偏好

偏好表达方式不同:货币购置——选票

个人偏好的表露对决策结果影响不同:决定性——可能影响不大

强制性:是否自愿

2.公共选择研究的方法论

公共选择理论要研究的,就是公共选择问题,即对非市场决策的政治过程进行研究,它的主题是政治科学的主题。公共选择理论采用的方法是经济学的方法论。然后将其应用于政治科学。个人主义、经济人假设和交易政治构成了其研究方法论的三要素。

3.市场决策与非市场决策的联系与区别

内容

媒体

杠杆

主体

动力

经济市场

物物交换

〔商品〕

钞票

价格〔等价交换、平等自愿〕

个人之间可进行的简单交易〔个人、厂商〕

个人利

益最大化

政治市场

参与者公共成认的公共产品的本钱〔政策、法律制度〕

选票

规那么〔不平等性和强制性服从与统治〕

个人或集体之间进行的复杂交易〔政客、组织〕

①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

这是在方法论上与集体主义相对应的方法,这种个人主义的方法论认为,个人的行为决策是一切社会行为的起因,应从个人的角度来分析包括政治和经济在内的一切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将个人的偏好和决策作为经济学分析的出发点和基石。

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最根底的假设前提:现实中的人是利己的、理性地追求自身效用或利益最大化的。

③交易政治观

公共选择论认为,资源配置和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在政治市场中,选民、利益集团相当于经济市场中的消费者〔需求者〕,政治家和官僚相当于经济市场中的生产者〔供给者〕,人们通过相当于货币的“选票〞来交易,并选择能给他们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律等公共产品。

案例:足球世界中的公共选择理论

直接民主制

间接民主制

全体公民参与决策

选举代表公共决策

选民的行为——效用最大化

政治家行为——选票最大化

行政体系的行为

一致性规那么

多数票规那么

利益集团

第二节

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

在直接民主制下,每一个公民直接参与政策的制定,而方法是通过全体

投票来决定。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致同意规那么

◆多数同意规那么

◆投票悖论

◆阿罗五原那么

◆单峰偏好

◆中位投票人定理

1.一致同意规那么

定义:又称全体一致投票规那么,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只有在所有投票者

都同意,或者至少没有任何一个人反对的前提下才能通过的一种表决方式。

特点:一致同意规那么下的选择结果是一种帕累托最优状态;一致投票规那么下所有投票人的权利都能平等地得到保障;可以有效地防止“搭便车〞行为的发生;交易本钱高;一致投票规那么可能会导致“一致投票悖论〞。

2.多数同意规那么

多数同意规那么规定只要一项方案获得约定多数票的赞同就能通过,无须获得全体投票人的同意。多数同意规那么的特点:非帕累托改良;多数人专政;导致参与人轻视投票权;交易本钱相对较低;出现投票悖论

3.投票悖论

定义:又称循环的多数,在此情况下,多数同意规那么无法取得一个稳定的投票结果。

4.循环大多数(孔多塞悖论)

集体按多数投票规那么对A、B、C三个方案进行投票的结果因投票的顺序不同而不同,A、B、C三个不同预算提案所得票数均相等。如果排出少数服从多数原那么,集体选择的结果是无法对ABC三个提案进行排序。

第一选择

第二选择

第三选择

张先生

王先生

李先生

A

B

C

B

C

A

C

A

B

主要

内容

公共选择的准那么

阿罗悖论的内容

阿罗悖论的求解

5.阿罗不可能定理

①公共选择的准那么

◆选择者个人处在一种理性状态

◆与选择方案无关的因素不影响选择内容的变化

◆适用帕累托最优原理

◆所要作出选择的因素都处于选择的同一区间之内

◆不存在个人专制

②阿罗悖论的内容

第一选择

第二选择

第三选择

个人1

A

B

C

个人2

B

C

A

个人3

C

A

B

阿罗悖论的概念:如果存在着至少三个可由社会成员以任何方式自由排序的备选方案,就可能出现循环的选择结果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规那么

③阿罗悖论的求解

总体来讲投票悖论有许多种解法,根本解法:

偏好结构的调整——从双峰偏好到单峰偏好

掌握好投票程序或确定议程

策略行为和选票交易

利用偏好强度不同的选择

中位投票人定理

用脚投票

6.单峰偏好

峰:一个人的偏好中比所有相邻点都高的点成为峰。

单峰偏好指的是个人在一组备选方案中,对其中某一方案的偏好程

度最高,对其他方案的偏好都低于对这一方案的偏好。

7.中间投票人定理

中间投票人定理:只要所有人的偏好都是单峰的,那么多数投票规那么会反映中间投票人的偏好。

中间投票者均衡:中间投票者的立场将对何种方案能获得通过起决定性的作用。

例子:

要决定小区治安保卫支出的水平

王英:500

李霞:700

张悦:850

王勇:600

李明:750

张然:900

王红:650

李燕:800

张成:1000

根据中间投票人定理:李明的偏好会得到认可。

问题的关键:不同收入水平的人参加投票率不同,从而改变了中间投票人。

假设王英和王红没有参加投票,中间投票人便变成李燕。

第三节

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

间接民主常常又称为代议制民主。在间接民主制下公民通过由自己所选举出来的代表来负责制定法律和管理公共事物。在间接民主制下,不同的经济主体,如投票人、政治家、官僚和利益集团,其行为各不相同。

1.个人利益最大化与投票人

◆投票者是否参加投票,取决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其参加投票的本钱和可能的收益;

二是其投票行为对公共选择的大小

◆安东尼•唐斯〔A.Downs)模型R=BP-C+D〔R=投票者行动;B代表投票者行动的潜在收益;P是投票者进行投票的概率C是投票者行动的本钱〕

2.选票极大化与政治家

◆对政治家而言,他们与其他选民一样,也都是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只不过其自身利益在于获得权力、地位、威望等。

◆唐斯〔A.Downs)——?民主的经济理论?提出:政治家或政党也是理性经济人,他和消费者、生产者具有同样的行为动机。

3.官僚的行为目标与特点

目标:不是公共利益也不是机构效率,而是追求预算的最大化。

特点有以下几个:官僚是公共政策的垄断供给者;信息不对称

尼斯卡宁认为:由于官僚们本身存在巨大信息优势,因而他们总是主动的,并且一般总能获得他们所希望获得的最大预算。

4.特殊利益集团

定义:就是一些有共同政治目的、经济利益、社会背景的团体和个人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共同目的、利益而结成的同盟。

特点:他们通过寻租行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们能够影响经济政策的制定,改变收入再分配的方案以增加自身的收入。

5.公共选择情况下寻租现象产生

①直选民主制的“政府失灵〞:投票悖论;特殊利益集团的优越性

②代议制民主中的“政府失灵〞:经济人政治家;特殊利益集团

③官僚主义行为所造成的“政府失灵〞

④政企博弈中的“政府失灵〞

寻租的消极后果:社会资源的浪费

;经济效率的下降

;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

;造成社会公害

;给现代化造成致命的障碍

寻租的具体治理:使经济人不愿为

;使经济人不必为

;使经济人不敢为

;使经济人不能为——杜绝设租和消散租金

第四讲

公共支出理论

第一节

公共财政支出的分类和原那么

1.公共财政支出的分类

①按经济性质分类: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②按支出用途分类:补偿性支出、消费性支出和累计性支出

③按政府职能分类:

④其它分类:

2.公共财政支出的瓦格纳原那么

政府职能不断扩大以及政府活动持续增加的规律,从而导致公共财政支出不断增加。

政府职能扩大有三方原因:

一是政治因素-国家活动规模。

二是经济因素,由于市场规模的扩大及其复杂程度提高,市场缺陷的外部性增多,导致大量商法及经济合同的出现,需要政府参与管理的内容增加;

三是城市化和人口密集,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效劳的范围越来越大,从而要求公共财政进行干预和管理。

3.公共财政支出的增长模型

①政府支出规模及衡量标准

绝对量考察:按当期价格或不变价格计算的政府支出。

相对量的考察:政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②政府支出的增长模型——经济开展阶段论

经济开展的早期阶段:根底设施等较高的社会投资。

开展的中期阶段:政府投资规模减少,市场失灵问题突出,要求政府介入。

成熟阶段:公共支出的结构变化,转向以教育、保健、和社会福利为主

4.公共财政支出的原那么

①经济效益原那么

公共财政支出使社会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使社会得到最大的效益。

②公平原那么

各个阶层居民中的分配应到达的公平状态,能符合各个阶层的需要。

③稳定原那么

防止经济波动过于剧烈。

第二节

消耗性支出及其经济影响

1.公共消费支出

①政府各部门的行政管理本钱支出

〔1〕支出具有公共性。

〔2〕支出具有稳定性。

问题:为什么我国政府机构改革总是走不出“精简-膨胀〞的怪圈?

②国防支出

③公共教育支出

具有外溢性特征

政府提供教育经费的方式:免费教育、教育贷款、教育补贴

④医疗卫生支出

“重城市、轻乡村,重治疗、轻预防〞。

案例

:新加坡公共部门节约公共开支

2.公共投资支出

①政府投资支出及其特点

社会公益性、公共效劳领域、根底性投资领域;

具有开发性和战略性;一般为大型长期工程;资金来源于预算资金或其他政府融资。

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投资的范围

受益原那么

比拟效率原那么。

③根底设施投资

狭义根底设施

广义根底设施

根底设施特点:公共物品属性、自然垄断性

第二类和第三类作为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由政府进行投资;

第四类应主要由政府进行投资;

第一类由于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可由政府和私人共同投资,由私人进行投资为主。

3.公共消耗性支出的影响

①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私人的投资需求只有在政府的大量订货的刺激诱导下,才能满足其追求的最大利润的欲望;政府本身的消耗性需求。

②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当政府的消耗性支出增加时,政府对物品或效劳的需求增加,导致市场价格水平上升,厂商利润提高,于是扩大了生产。劳动力也会相应增多。当政府需求减少时,那么会出现相反地情况。

第三节

公共转移性支出及其经济影响

1.社会保障支出

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

①用人单位缴纳;②劳动者个人交纳;③政府财政资助

①社会保障的含义和政府介入的理由

社会保障支出是指对社会成员提供根本的生活保障。

理由: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帮助政府调节经济、平抑经济周期波动

②西方各国的社会保障

德国的社会保障〔俾斯麦模式〕

英国的社会保障〔贝弗里奇模式〕

③社会保险制度的运营和管理

④养老保险

“母养十子易,十子养母难〞

问题:老人是公共品吗?

⑤医疗保险

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

“小病不保、中病合保、大病全保〞

⑥社会救济

现金救济支出

实物救济支出

2.社会补贴

①财政补贴含义和性质

含义: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性质:政策性、灵活性、时效性

②财政补贴的分类

明补与暗补

企业补贴与居民补贴

生产补贴与消费补贴。

实物补贴与现金补贴

物价补贴与企业亏损补贴

比拟隐蔽的补贴如财政贴息、税前还贷以及税收支出等。

③财政补贴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因:①需要鼓励生产但容易导致亏损的产品

②维系某些非市场价格的存在③为了配合产业政策开展的需要

影响因素:①农产品与工业品的相对价格结构

②国有企业的规模与经营状况

③国家特殊政策的执行

④我国财政补贴的现状和改革

规模大、范围广、渠道多、管理乱、负担沉重

⑤财政补贴的必要性

◆外部效益〔外部效用〕内部化的需要。

①通过补贴,降低产品本钱或提高消费者需求,②消除少生产或少消费产品所造成的效率损失;

◆生产者亏损补贴的需要。

自然垄断产品采用边际本钱定价,低价亏损,需政府补贴;

◆维护市场价格及整个国民经济稳定的需要。

市场价格需稳定的产品;

◆稳定社会的需要。

改革时期企业亏损和通货膨胀,需政府补贴

⑥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

◆改变需求结构。影响各种商品和效劳的价格;

◆改变供给结构。改变企业购进产品的价格,影响盈利水平;

◆外部效应内在化。降低本钱,缓解风险。

⑦财政补贴效应

◆有效贯彻国家经济政策。

◆带动社会资金,扩充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

◆降低私人部门融资本钱,增强民间投资意愿,◆消除市场利率水平上升造成的“排挤效应〞。

◆对社会经济发挥稳定效应。

⑧我国的财政补贴

◆农业补贴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底。

公共事业补贴

公用事业:交通、供水、供气等根底设施。

特点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本钱递减;形成自然垄断

公共事业补贴的理论依据:效率与公平

⑨我国财政补贴存在的问题

财政补贴角色——辅助性?

中央与地方事权、支出范围如何划分?

⑩财政补贴改革的具体措施

◆制度创新,提高财政补贴支出效益。

◆标准补贴重点、范围,改革补贴方式。

◆改革财政补贴制度的配套措施。

◆合理界定补贴工程,控制补贴总规模。

◆标准补贴制度,调整补贴结构。

3.公共转移性支出的影响

①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政府转移性支出的相当局部会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转化为私人消费支出和私人投资支出,从而制约社会总需求的形成。

②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如果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个人或家庭,其对生产的影响是间接的,通过受补贴的居民将所得用于购置物品或效劳之后才实现的;如果转移支付的对象是厂商,影响是直接的,它通过鼓励私人厂商对利润呢较低或风险较大行业进行投资。

③对分配领域的影响

经济法--012讲义 篇5

第十二章 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

本章考情分析

最近3年本章的平均分值为6分,2004年的分值为7分。年(部分)、2002年、2004年的简答题均来自本章。

最近3年题型题量分析

2005年辅导教材的主要变化

删掉了“税务行政处罚、税务行政复议、税务行政诉讼”的全部内容

简化了对“危害税收征管罪”的论述

本章重点难点分析

一、税务管理

1.税务登记管理(P415)

(1)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向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P416)。

(2)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税务登记事项发生变化的,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之日起30日内向税务机关办理变更税务登记(P417)。

(3)纳税人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注销登记之前,向税务机关申报注销税务登记(P418)。

(4)纳税人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的,应当自营业执照被吊销之日起15日内,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登记(P419)。

【例题1】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的有关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股份有限公司在申报办理开业税务登记时,应出示的证件和资料有( )。 (2001年)

A.银行账号证明

B.有关合同、章程和协议书

C.营业执照

D.公司出资证明书

【答案】ABC

【例题2】纳税人发生解散、破产、撤销以及其他情形,依法终止纳税义务的,应当先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然后向原税务登记管理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2002年)

【答案】×

2.帐簿、凭证管理

(1)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应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15日内,按规定设置帐簿(P420)。

(2)扣缴义务人应当在法定扣缴义务发生之日起10日内,按照所代扣、代缴的税种,分别设置代扣代缴、代收代缴帐簿(P420)。

(3)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件之日起15日内,将其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报送税务机关备案(P421)。

(4)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完税凭证及其他纳税资料的保管期限为10年(P421)。

【例题】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的有关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将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报送税务机关备案。该法定期限为( )。(2001年)

A.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

B.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件之日起30日内

C.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15日内

D.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件之日起15日内

【答案】D

3.发票管理

已开具的发票存根联、发票登记簿应当保存5年(P423)。

4.纳税申报

纳税人享受减税、免税待遇的,在减税、免税期间应当按照规定办理纳税申报(P425,判断题)。

二、税款征收措施

(一)加收滞纳金(P428)

1.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缴纳税款的,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0.05%的滞纳金。

【例题】某公司将税务机关确定的应于2001年12月5日缴纳的税款20万元拖至12月15日缴纳,根据我国《税收征管法》的规定,税务机关依法加收该公司滞纳税款的滞纳金为( )元。

A.100 B.1000

C.10000 D.4000

【答案】B

【解析】实际滞纳税款之日是12月6日,至12月15日一共是10天。

应该缴纳的滞纳金=20×0.05%×10×10000=1000元

2.纳税人因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缴纳税款的,经省级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批准,可以延期缴纳税款,但是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注意单选题)。

(二)核定应纳税额(P429)

(1)依照税收征管法可以不设置帐簿的;

(2)依照税收征管法应当设置但未设置帐簿的;

(3)擅自销毁帐簿或者拒不提供纳税资料的;

(4)虽设置帐簿,但但帐目混乱、难以查账的;

(5)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不申报的;

(6)纳税人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

【例题】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下列情形中,税务机关有权核定纳税人应纳税额的有( )。

A.有偷税、骗税前科的

B.拒不提供纳税资料的

C.按规定应设置账簿而未设置的

D.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难以查账的

【答案】BCD

2.纳税人与关联企业之间的购销业务,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作价的,税务机关可以按照下列顺序,核定其应纳税额:

(1)按照独立企业之间进行相同或者类似业务活动的价格;

(2)按照再销售给无关联关系的第三者的价格所应取得的收入和利润水平;

(3)按照成本加合理的费用和利润;

(4)按照其他合理的方法。

(三)税收保全措施(P430)

如果纳税人不能提供纳税担保时,经县以上税务局长批准,税务机关可以:

①书面通知纳税人的开户银行冻结其存款;

②扣压、查封纳税人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

【例题1】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税务机关有权对纳税人采取税收保全措施的情形是( )。

A.纳税人账目混乱难以查账的

B.纳税人未按规定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限期申报,逾期仍不申报的

C.纳税人有明显转移、隐匿其应纳税收入迹象的

D.纳税人有明显转移、隐匿其应纳税收入迹象且不能提供纳税担保的

【答案】D

【例题2】根据税收征税管理法律制度的有关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税务机关可以采取的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有( )。 (2001年)

A.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暂停支付纳税人存款

B.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

C.拍卖所扣押的纳税人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财产,以拍卖所得抵缴税款

D.扣押纳税人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财产

【答案】BC

【例题3】对纳税人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必须经税务机关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后,由人民法院执行。( )(2003年)

【答案】×

(四)税款的“多退少补”

【例题】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的规定,纳税人超过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可以在结算缴纳税款之日起的一定期限内向税务机关要求退还多缴的税款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这一期限是( )。(2004年)

A.3个月

B.6个月

C.1年

D.3年

【答案】D

(五)税收优先权(P433)

税收优先于无担保债权。

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发生在纳税人以其财产设定抵押、质押或者纳税人的财产被留置之前的,税收优先于抵押权、质押权、留置权。

纳税人欠缴税款,同时又被行政机关处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的,税收优先于罚款、没收违反所得。

三、代位权、撤销权

(P433)

1.代位权与撤销权

(1)欠缴税款的纳税人因怠于行使到期债权,或者放弃到期债权、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相对人恶意),对国家税收造成损害的,税务机关可以行使代位权、撤销权。

(2)税务机关依法行使代位权、撤销权的,不免除欠缴税款的纳税人尚未履行的纳税义务和应承担的税收法律责任。

2.合并、分立

(1)纳税人合并时未缴清税款的,应当由合并后的纳税人继续履行未履行的纳税义务。

(2)纳税人分立时未缴清税款的,分立后的纳税人对未履行的纳税义务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四、税务检查

1.税务检查的范围(P434-435)

【例题】根据《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在税务检查中,税务机关有权( )。

A.检查纳税人的`账薄、记账凭证、报表和有关资料

B.到纳税人的生活场所检查纳税人应纳税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

C.到车站、码头、机场、邮政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检查纳税人托运、邮寄应纳税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的有关单据、凭证和有关资料

D.询问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与纳税或者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有关的问题和情况

【答案】ACD

2.在进行税务检查时,应当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否则,被检查人有权拒绝检查。

3.税务机关对纳税人以前纳税期的纳税情况依法进行税务检查时,发现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并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或者应纳税收入的迹象的,可以按照规定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或者税收强制执行措施(P435)。

五、法律责任

1.纳税人不办理税务登记的法律责任

纳税人不办理税务登记,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不改正的,经税务机关提请,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其营业执照(P436)。

纳税人有违反《税收征管法》规定的违法行为,拒不接受税务机关处理的,税务机关可以收缴其发票或者停止向其发售发票(P437)。

【例题】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的规定,纳税人不办理税务登记,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不改正的,税务机关应对其采取的措施是( )。(2003年)

A.提请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其营业执照

B.处以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C.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D.没收其经营所得

【答案】A

2.违反纳税申报规定的法律责任(P437)

(1)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以2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以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2)纳税人不进行纳税申报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3)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编造虚假计税依据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3.偷税行为(P437)

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构成偷税。

对于纳税人的偷税行为,由税务机关追缴其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以少缴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4.偷税罪(P441)

偷税税额占应纳税额的10%以上并且偷税金额在1万元以上,或者因偷税被税务机构给予2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行为。

【2004年简答题】

税务机关在税务检查中发现某企业采取多列支出、少列收入的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少缴税款9000元,占其应纳税额的8%。

要求:

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及相关法律制度的规定,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该企业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2)该企业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1)该企业的行为属于偷税行为,不构成犯罪。根据规定,偷税数额占应缴纳税额的10%以上且偷税税额在1万元以上的,才构成偷税罪。

(2)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由税务机关追缴其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以少缴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指定教材共12章,全部结束!

复习及考试注意事项

中级经济法讲义-08 篇6

第八章 税收法律制度基础

本章考情分析

在最近3年的考试中,本章的表现惨不忍睹,属于绝对的“弱势群体”。辅导教材又落井下石,删掉了“税种的分类”,致使本章在20“翻盘”的希望更加渺茫。

最近3年题型题量分析

 

单项选择题 1题1分

合计 1题1分 0分 0分

本章重点与难点分析

一、课税对象和税目

1.征税对象是指税收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所指的`对象,即对什么征税,不同的征税对象是区别不同税种的重要标志。

2.税目是税法中具体规定应当征税的项目,是课税对象的具体化。

【例题】区别不同类型税种的主要标志是( )。

A.税率

B.纳税人

C.征税对象

D.纳税期限

【答案】C

二、起征点和免征额

1.免征额是指对课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只就减除后的“剩余部分”计征税款;

2.起征点是指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数量界限,如果课税对象的数额没有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起征点的就其“全部数额”征税。

【例题1】在计算营业税应纳税额时,纳税人的营业额超过起征点的,仅就超过起征点的部分征税。( )

【答案】×

【解析】纳税人的营业额超过起征点的,应就其“全部”营业额计征营业税。

【例题2】在税制要素中,对纳税对象总额中的一部分数额免予征税,只就减除后的剩余部分计征税款,被免予征税的这部分数额是( )。(20)

A.抵免额

B.免征额

C.税基

D.起征点

【答案】B

区域经济学教学讲义 篇7

关键词:高职英语,实践性教学,保定经济

一、强化高职英语实践性教学的依据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基本要求》规定, 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具有阅读和翻译与本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的初步能力, 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打下一定基础。英语的教学内容要以应用为目的, 以够用为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要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 加强语言技能的培养。

保定地处京津石三角腹地, 位置优越, 是环渤海经济圈中的重要城市。近几年保定经济迅猛发展, 对外贸易交流日益增多, 需要大量在工作中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高职高专人才, 保定经济发展情况迫切需要高职英语实行实践教学。

二、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综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英语实践教学这一领域, 要达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目标还存在种种问题, 如教师方面:有些教师把实践性很强的英语教学变成了英语语言知识讲授课、语法分析课、应付等级考试做题课;有些教师由于工作任务重, 压力大, 没有时间来思考如何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学生方面: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都比较差, 他们对英语缺少兴趣, 不知道如何科学地学习英语, 没有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毕业后还是不能开口讲英语, 不能动手写英语, 更不能与人交流;针对以上情况, 要改变这种现状, 关键在于教师, 只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改变教学观念, 创设语言环境, 调整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才能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教学质量。

三、高职英语实践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英语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因为它具有以下意义与价值:

1、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宗旨, 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素质, 扩展综合素质, 形成健康的心理, 塑造完整人格, 使学生真正掌握英语、运用英语, 走向工作岗位后能有效使用英语, 真正达到够用, 为保定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2、有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 教师首先要有敬业精神、创新精神, 要把高职院校的普通学生培养成为渴望学习、学会学习、对自己充满自信的人才,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动机和目的, 才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四、强化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实践教学的策略

1、利用交际法, 听说领先, 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学生只有在实际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才真正获得语言的能力, 享受成功的喜悦, 并以此为契机, 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而高职学生往往由于基础差, 底子薄, 缺乏运用英语的外在环境及动力, 单词遗忘率高对英语学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厌学或望而生畏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认为首先从提高学生兴趣着手, 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组织编排, 课堂上注意因势利导, 从一个词、一句话开始, 加强师生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例如组织了英语单词朗读比赛、单词听写比赛、课文朗读比赛、课文听写比赛、对话表演、英语演讲比赛等各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英语学习交流活动。这一系列的课内课外活动, 对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压力, 也使其形成为一种动力, 更营造出一种听英语、说英语、记英语、用英语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成功的喜悦接踵而至。经过充分有效的锻炼, 原来吐词不清、读音不准的同学也能读一口流利的英语, 并克服了以往的胆怯、自卑心理, 还能根据情节, 两人一组用英语进行有声有色的表演,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注重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 增强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高职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强调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材料的能力, 并侧重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由于我校高职英语教学只安排一年时间, 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能以英语为工具, 具备获取英语信息的能力, 不把握一定的语法规则显然是行不通的。高职学生毕业后要走进企业, 在对外贸易业务中会经常接触英语资料, 正确理解是一种基本能力, 所以在教学中笔者侧重阅读训练, 同时加强语法的学习, 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

3、结合生活实际, 抓好应用文写作教学

高职院校绝大部分毕业生将在企业工作, 英语应用文写作是他们必然经常要碰到的。因此, 抓好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就显得万分重要。对应用文教学, 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掌握各种应用文的格式和应用文的各种习惯用语;能模仿各种应用文体, 编写简单的应用文。课堂上用实例讲解应用文的写作要点, 然后学生亲自练习, 老师点评。课后再布置一篇写作任务, 并要求按时上交给老师批改, 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运用。在生活中抓住机会运用, 在节日或父母、同学、朋友生日时, 用英语寄送生日卡;用英语与校外读书的同学、朋友写信;模拟给未来的老板写申请书、介绍信;用英语海报传送张贴比赛活动信息;这样教、学、用结合,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从而达到了英语教学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目的。

五、总结

强化高职英语实践教学不仅使学生的听说交际能力大大提高了, 同时也促进了读写能力的发展, 达到了教育部规定的高职学生英语教育“应用为主, 够用为度”的目标,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增强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毕业后一定会为保定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任庆平.高职高专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J].青海交通科技, 2006, (2) .

区域经济学教学讲义 篇8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中职英语教学 ESP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20-02

1.ESP教学模式

1.1 ESP教学模式

ESP(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ESP(专门用途英语),它的教学方式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方式与内容是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而调整。它以能力为导向,与职业紧密结合,它的教学目的并不是为了系统地培养学习者一门外语听、说、读、写的能力,而是根据学习者的基础和学习需求,制定出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学习者提高专门用途英语能力,以胜任将来的工作。

1.2对促进经济发展、交叉学科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随着大量外资企业的注入,区域经济发展倍受关注。在英语作为国际交流通用语言的前提下,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既具备专业知识、又能用英语进行对外交流的高素质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中职英语ESP教学顺应经济发展需要,打破传统,开设专门用途定位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从教学模式包括师资、教材、课程性质与内容、教学方法与技巧等几个方面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符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现状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目标。

2.基于ESP教学模式的酒店英语情景教学法

2.1酒店英语情景教学法

酒店英语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内容丰富、是一门综合公关礼仪、酒店服务技巧、语言素养于一身的课程。它对口语及相关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把学生的语言知识和酒店专业知识、礼仪知识、跨文化交流等知识联系起来,充分把握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设置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创设的生活化、具体化、工作化的教学场景,以激发学生的态度体验和真实模拟,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能实际运用的教学方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因此,在酒店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工作场景,使学生能体验角色,有身临其境之感。

2.2酒店英语情景教学法的实际应用

以中职英语职业模块《Unit 5 At the hotel》为例加以说明

2.2.1精心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上课之前教师选取一首经典英文歌曲播放,学生可以欣赏,也可以跟着哼唱,创设英语学习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西方文化的气氛中,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本单元的重点是前台服务中的登记入住,教师在播放一段客人前往酒店大堂的视频之后,将学生引入办理登记入住的情境中。教师提出诸如办理酒店入住需要什么程序及需要什么证件之类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性。

2.2.2利用实物和多媒体图片展示,加深对词汇的记忆

词汇的掌握是句型学习的基础,为了让学生对登记入住的英语词汇有直观的印象,教师准备了与办理入住相关的实物,能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引发学生探究想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展示护照、身份证、收据、信用卡等实物,让学生认知,加深记忆;教师播放酒店客房的图片,让学生熟知标准间、大床房、套房等词汇的表达,为下一步学习和操练句型做好准备。

2.2.3让学生发现重点难点,尝试自主学习

在讲解本单元知识点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挑选出对话的重点难点,并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主动解决疑难,教师从中找出需要讲授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实现教学重点的突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能使学生找到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实现课堂的有效学习。

2.2.4角色扮演体会情境,自我展示增加自信

角色扮演是借助一定的情境并采用讨论与合作的方式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策略,它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学生在充分理解所学对话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对话内容扮演不同角色,学生可扮演前台服务员和客人。中职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基于这些心理,学生无论亲自扮演或欣赏别人表演,都在感知、体会和思考。角色表演不仅能使教学内容生动、具体,还能提高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也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通过表演,学生领悟了如何将酒店服务知识与英语口语表达结合在一起,也增强了他们求知的自信心。

2.2.5课后拓展实践,巩固学习成果

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学习酒店英语,形成了基本的运用语言的能力。ESP教学强调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的实训室做进一步的练习,通过模拟真实的场景,请教师充当客人进行体验、观摩和点评。通过练习,学生可以自评、学生之间可以互评,从中发现优点,找出不足。教师也可以带学生来到教学实习实训基地进行观摩学习,掌握服务流程,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开阔学生视野,达到理实一体化的效果。

3.结语

ESP教学以区域经济发展和中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强调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相关专业技能的融合,同时关注教学形式的实效和行业的发展动态。因此,如何保持教材的技术性和实效性,如何培养出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优秀的英语师资队伍也是未来实践中需要突破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陈莉萍.专门用途英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王丽.专门用途英语研究50年:现状与趋势外语界[J].外语界,2012(6)

上一篇:客户答谢晚宴讲稿下一篇:2015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最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