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2024-06-16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共12篇)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1

探究性学习在我国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并指出:“阅读与鉴赏”中学生应“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在《教学建议》中主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探究性教学这一崭新理念。

一、探究的概念界定与特点分析

语文新课程中的探究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探究活动,不仅可以获得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理解事物的本质,培养探究精神和科学的价值观,从而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探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探究源于问题;第二,探究源于一定的观念和假设指导下的研究活动;第三,探究需遵循一定的程序;第四,探究需采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第五,探究必须有一定的创新性;第六,探究既重过程也重结果。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笔者认为,要将探究引入语文课程中来,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根据探究的基本环节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使课堂具备跟探究相似的“硬件结构”,但更为重要的是课堂的“软件结构”——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自始至终将探究的理念深植心中,尤其是教师,在把学生学习创造欲望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更应该高瞻远瞩,做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质疑

学生质疑有利于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由局限到全方位的转变。一是设置疑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在《荷塘月色》中,第4~6节描写荷塘月色的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很快将学生思维集中到课文主题上。二是设置反问。反问是在学生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笔者就设置这么一个问题:烛之武为什么去见秦伯而不去见晋侯?学生很容易就根据第一段的内容说出郑国得罪的只是晋国,而不是秦伯,相对来说说服秦伯要比晋侯容易多了。三是平等式教学。平等式的对话教学把教师与学生放置在平等的位置,为学生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勇气提供一个平台。学生可以对教师提出质疑,要求教师回答。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课文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问题。师生角色互换,平等磋商,对课文疑问之处进行探讨,达到解惑的目的。

2.重视学生在探究中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与探究中应鼓励学生的思维,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在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一些子问题,分解难点,引导学生由解决子问题逐步过渡到重点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重点问题的目的。不仅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而且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从一个角度透视,必然所见有限,而且这条路走惯了,也丧失了另辟蹊径的勇气。所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不妨做多维透视,既见花,又见刺;既见树木,也见森林,认识会随之走向个性化,走向深刻。如分析《项链》一文,许多同学根据提示,认为“文章批判了资产阶级妇女的虚荣心”,“玛蒂尔德遭到享乐主义的惩罚”,“结尾打击了她的虚荣心,加深了讽刺意味……”但从人性论的角度看,美丽的玛蒂尔德梦想有精美的饰品,过上优裕的生活,这是无可厚非的,我们不应去指责她,相反她为还项链不惜以十年青春为代价,她的诚实品德令人敬佩,她的意外遭遇令人同情。从发展论的角度看,生活改变了个人,人物性格随着情节发展而变化,并走向深刻。偶然事件改变了她,也重塑了她,作者对此进行了生活化的描写而非概念化的描写。

3.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要运用各种可能的课程语文资源,为教学问题的提出创设探究的情境,从而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一般含下列步骤:①精心分析教学内容及学生状况;②根据大纲确定教学目标;③理清教学思路及策略,精心将探究引入课堂教学中;④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与评价,不断总结,不断改革,精益求精。

4.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教师必须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学生蕴藏着巨大的学习和发展的潜能,而教材又为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提供了可能。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关注和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仔细捕捉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微弱的思维火花,并以此为契机,去扩张、强化、生成新的探究空间和探究平台,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始终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引导思维之翼向更深处漫游。采用变式教学,变换题型,使多题重组,给学生以新鲜感,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自我发展的潜能素质。

5.构建探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意思维

提倡探索学习方式,使学生从旧框框(指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模式)、本本中走出来,敢于否定,敢于提问,敢于超越,敢于创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会学生向未知领域探索。如《花未眠》一文,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欣赏了一盆自然栽种的花和一盆插花,激发他们美的欣赏潜力。然后,笔者让学生到教室外去寻找引发他们美的触发点,并写出自己对美的感受。结果,从学生的作文中笔者发现:一片枯叶也能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

教师要改变教学手段,如用多媒体动态模拟,组织一些有激烈竟争的趣味游戏和智力比赛,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课堂教学是探究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形式,教好语文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保证积极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选修课的学习,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观、讲座、兴趣小组、社会调查、阅读课外读物等。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相结合,从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

参考文献:

[1]吴蔚萍.“皮亚杰式提问”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大参考,2006,(7):80-83.

[2]刘建军.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甘肃:甘肃教育,2006,(7):25-26.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2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动机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进入求知的“愤悱”状态, 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 使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发明与创造的基石。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 以此来诱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动机。那么,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首先, 认真研读教材。教材是重要的教学依据。现行教材与新课标同步, 在编写上有了很大的改进, 非常注重问题的设计。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 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特点, 做到心中有数, 在教学时能灵活地处理教材。

其次, 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学生是教学服务的对象与最终归宿, 一切教学都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规律、接受水平与兴趣爱好等基本情况, 这样设计出来的问题才能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才能激起全体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探究动机, 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再次, 注重教材与生活的联系。生物学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教师要在二者间找准结合点, 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引入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 同时又要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解释生活现象。这样的问题情境既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真实性, 增加探究的可信度, 鼓励学生探究, 同时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让学生学有动力, 学有目标, 学有成效。如在腌菜的过程中, 坛子里会出现大量的水, 这些水是哪里来的?农民在给农作物施肥时, 如果一次施肥过多会造成农作物萎蔫, 也就是平时所说的烧苗现象, 这又如何解释?这些问题与生活密切相关, 能够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关注, 从而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二、加强实验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与观察为主的学科, 运用实验来探究物质的规律是学生学习生物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对生物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运用实验, 让学生发现规律与真理,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不重视实验教学的现象, 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观察实验, 亲自操作实验, 通过探究性实验,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在探究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掌握探究的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1. 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这是进行实验探究的前提与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渐进的原则, 逐步培养。第一, 操作的定向, 即学生对基本操作的了解, 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这需要教师在平时让学生认真观察演示实验, 向学生讲清基本的操作要求与要点。第二, 操作的模仿, 即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进行模仿, 这是一个过渡阶段, 既是对前面定向的检验, 同时又是后面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示范与指导, 精讲精练, 以使学生更规范地操作。第三步, 操作的熟练, 即学生灵活地运用、完整与规范地操作。

2. 设计探究性实验。

步骤主要包括:猜想与假设, 制定实验方案, 收集数据材料, 分析论证, 交流讨论, 归纳总结。教师要找准实验问题的切入点,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进而进行验证, 使学生在实验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当然,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活动时, 教师要加强指导, 以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鼓励学生质疑, 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提问。自主提问是思维的开端、创造的基石。在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的主动思考与思维留足空间, 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首先,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氛围, 鼓励学生质疑, 使课堂真正成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课堂,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见解, 允许学生的独树一帜。其次, 教师要加强指导, 引导学生质疑。教师要对学生思考与提问的过程加强指导, 使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如教师可在新知旧识联结处、知识的重难点处设计问题, 让学生真正学会提问。再次, 教师要科学评价, 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一味打压会打击学生提问的信心, 使学生逐渐丧失问题意识。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要先要鼓励学生提问的勇气, 再对问题的质量进行评价。评价重在引导, 好的问题要表扬, 鼓励学生多提问、勤提问、会提问;错误的要加强引导, 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对问题加以修正。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3

关键词:高中 语文教学 探究能力 培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高中语文要“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应用、审美、探究”成为高中语文新课程的主题词,是新理念,也是新原则,同时包含着高中语文教学新的方法和策略。探究性学习,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就成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研究的热点。

一、探究是什么?

语文新课程中的探究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探究活动,不仅可以获得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理解事物的本质,培养探究精神和科学的价值观,从而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笔者认为,要将探究引入语文课程中来,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根据探究的基本环节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使课堂具备跟探究相似的“硬件结构”,但更为重要的是课堂的“软件结构”——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自始至终将探究的理念深植心中,尤其是教师,在把学生学习创造欲望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更应该高瞻远瞩,做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

在教学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平等式的对话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学生质疑有利于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由局限到全方位的转变。一是设置疑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在《荷塘月色》中,第4~6节描写荷塘月色的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很快将学生思维集中到课文主题上。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笔者就设置这么一个问题:烛之武为什么去见秦伯而不去见晋侯?学生很容易就根据第一段的内容说出郑国得罪的只是晋国,而不是秦伯,相对来说说服秦伯要比晋侯容易多了。三是平等式教学。平等式的对话教学把教师与学生放置在平等的位置,为学生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勇气提供一个平台。学生可以对教师提出质疑,要求教师回答。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课文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问题。师生角色互换,平等磋商,对课文疑问之处进行探讨,达到解惑的目的。

2.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信学生的潜在能力

教师在教学活动与探究中应鼓励学生的思维,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在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一些子问题,分解难点,引导学生由解决子问题逐步过渡到重点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重点问题的目的。不仅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而且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从一个角度透视,必然所见有限,而且这条路走惯了,也丧失了另辟蹊径的勇气。所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不妨做多维透视,既见花,又见刺;既见树木,也见森林,认识会随之走向个性化,走向深刻。如分析《项链》一文,许多同学根据提示,认为“文章批判了资产阶级妇女的虚荣心”,“玛蒂尔德遭到享乐主义的惩罚”,“结尾打击了她的虚荣心,加深了讽刺意味……”但从人性论的角度看,美丽的玛蒂尔德梦想有精美的饰品,过上优裕的生活,这是无可厚非的,我们不应去指责她,相反她为还项链不惜以十年青春为代价,她的诚实品德令人敬佩,她的意外遭遇令人同情。从发展论的角度看,生活改变了个人,人物性格随着情节发展而变化,并走向深刻。偶然事件改变了她,也重塑了她,作者对此进行了生活化的描写而非概念化的描写。

教师必须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学生蕴藏着巨大的学习和发展的潜能,而教材又为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提供了可能。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关注和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仔细捕捉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微弱的思维火花,并以此为契机,去扩张、强化、生成新的探究空间和探究平台,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始终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引导思维之翼向更深处漫游,进而提升学生自我发展的潜能素质。

3.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師要运用各种可能的课程语文资源,为教学问题的提出创设探究的情境,从而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对“柳树” 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又进一步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依据是什么?通过提供一系列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一般含下列步骤:①精心分析教学内容及学生状况;②根据大纲确定教学目标;③理清教学思路及策略,精心将探究引入课堂教学中;④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与评价,不断总结,不断改革,精益求精。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4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6-0101-01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需要具有鲜明个性的,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化学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的维度增加,要求更为全面和人文化,突破了学科本位,注重社会、学生发展的需求,教给学生在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时应有的观察视野,思考角度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供开放和主动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以辨证的观点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问题。强调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通过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获取知识,体现化学实验是获取知识和学习探究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手段,关注学生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如何突出科学探究、转变教学方式成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重视探究学习,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例如我在演示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实验时,有学生曾提出,烧瓶内的残留物为什么变黑,是否有新的黑色物质生成?此时就顺势启发:肯定有新物质生成,大家在课后思考一下会是什么物质,为什么有这种物质生成,此外是否会产生影响乙烯纯度的物质,怎样用实验论证。请设计方案,若方案合理,可提供实验条件供大家验证。这样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有效探索,得到满意的结论。

二、营造情景,制造探究环境

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感知器官,激起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最大限度的集中注意力,连续不断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真正主动地“跳一跳摘到桃”,这才是真正的现代教学观,更加符合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升学的教育,促使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阵,以便营造探究的氛围。教学中巧问善诱是营造这种氛围的最好方法。因此,教学中要善于问,更要会问,更要指导学生多问善问。要问得恰当,问在知识关键处;问还应掌握坡度,问在难易适中处:问更应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造成学生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促使联想,对比思考,设想种种解决方案,从而使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学生的大脑中展开,学生形成开放式探索性思维。

除巧设疑问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评价,并给予不同水平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以激其情,奋其志,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及探究能力都能不断提高。首先,上课时,可用提问的手段,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授氯化氢的物理性质时,我先做了氯化氢的喷泉实验,然后问学生:压缩滴管的胶头,挤出几滴水,有什么现象发生,喷入烧瓶里的石蕊试液的颜色是否有变化,为什么?这一下,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因为学生观察到了这有趣的实验现象,就急于知道为什么,对于给出的问题就会积极的思考。当然对于氯化氢的物理性质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了。其次教师对于自己的设问在最后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解答。

三、创造模型,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要通过化学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应该加强化学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联系,另一方面要全盘了解化学教材中的多学科因素,化学概念与原理可以利用学生相关学科知识来类比、同化、理解、接收以至应用。在晶体结构中切割出一个基本结构单元弄清该单元中的点边面为多个基本单元所共有,则这一个点,一条边,一个基本单元的贡献只能是它的1/m(m为基本结构单元数)。这是“平均值原理”在晶体结构中的运用。在晶体的有关计算中利用这一原理可使问题迎刃而解,忽略这一原理将使所有计算误入歧途。例如NaCl晶体的一个单元中,顶点上的离子被8个单元所共有,每个单元实际拥有该离子的1/8;棱上的离子被4个单元所共有,每个单元拥有该离子的1/4;面上的离子被两个单元所共有,每个单元实际拥有该离子的1/2;体内的离子被该单元拥有。这样使学生更加清楚一个基本结构单元中原子离子个数,从而得到正确的化学式。

四、巩固总结,使学生真正具有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即本节知识的生长点,但这些知识又不属于本节必须掌握的内容。为不冲淡本节课的主题,使知识紧凑,可指导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分析,以成为本节课的延续和深化。这样做学生逐渐养成不断探究化学奥秘的习惯。同时,化学学习中会有许多有争议或有难度的问题出现,这时,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解答,应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解答。讨论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层层深人地分析问题,疏导思维障碍;纠正思维偏差等。讨论,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很好手段,由于我们上课前不强调预习,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讨论时,不会造成思维定势,学生的思维不会受课本的限制,学生可根据已有的知识,奉想办法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潜能,调动其探究积极性。另外,指导学生整理、小结,归纳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分析知识点与考点的关系,研究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思维方法、思维品质进行评价和整理,从而使知识达到高层的迁移。探究习惯一旦养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5

高中语文是一门培育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应试教育局限了学生的视野,最根本的是妨碍了兴趣的发展。一般来讲,许多人谈创新总是从系统论、控制论等方面说,对学生来说,不妨从最简单的入手,兴趣正是纷繁芜杂的大理论下所掩盖的创新的基本要素。语文课本应是最具魅力的课堂,学生学起来热门、有趣、投入。只有先调动了学生兴趣,然后才能谈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语文课讲得妙趣横生,满堂皆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胃口,然后根据每节课的特点,设计成有趣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使得每堂课都是内容尽而趣未尽,课结束而味幽远,始终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向往语文课的状态。

只要师生之间能够平等对话,就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有利于民主教学思想的充分发挥,有利于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课堂上语文课的学习,大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语文教师只需要起到引领作用,合理分配时间,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去读书、思考、讨论、练习。对于那些不必要的环节和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分析,要坚决予以杜绝,空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之目的。

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改革教学方法,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设计和创造良好的情境,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层层深入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摘 要 高中语文是一门培育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学中,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自主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教师要抑制自我中心意识,让自己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既学到知识,又能挖掘出创新潜能。开展活动的形式很多,如课前几分钟演讲、诗歌朗诵、开辩论会等,还可以编演课本剧。

这些活动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动笔等能力。另外搞好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必要的补充,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语文课外活动的范围很广泛,方法也多种多样,既可以开展读书报告会、举行演讲和辩论,可以开展个人或集体采访调查,还可以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思考探究或在自行实验和制作中去大胆创新等。这样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深度。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创新理念的培养。大量书籍的阅读,拓宽思维的领域,进行大胆的想象,可以让学生冲破精神的枷锁,突破思维的定势,垒筑思维的支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个人或集体采访、调查以及到大自然中去思考探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高中语文教学应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应走向实践,语文惟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应走向综合,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走向智慧,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语文与生活同在,生活与语文共存,教师应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走向生活,把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开辟学生智能活动空间,让学生自由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交友,向劳动人民学习,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创造储存,给学生创造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教师引导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生活的拓展过程可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让学生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创造,从而提升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开放式的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与创造性。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有关的实践活动上,这就要求教学设计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提供给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语文思想和方法,获得深切的活动体验。

提倡质疑问难,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宝贵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种。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本类与它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多方面的思考。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6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川省邻水县第二中学    冯文兵

内容摘要:语文学习的探究能力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阅读,又体现了创新的思维,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立足课内,寻找切入点,搭建探究的平台,巧设课题适当向课外延伸,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方法。

关键词:探究  切入 平台   开放

,参加新课标实验的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个省区将面临最早的全新模试的高考。适合四省区的《20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现已出台(以下简称新考纲)。与旧考纲相比,它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尤其是对考试能力的要求,在原来五级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F级即探究能力的测试。这一变化,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无论是高考还是在高考指挥棒牵引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都将为此受到深远的影响。因此,结合新大纲的要求和平常的教学实践,我想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新考纲对语文探究能力的要求及测试

新考纲将“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按照新课标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新考纲的考试内容由修课程中的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这一变化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遵循了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

新考纲对增加F探究能力的测试要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其具体的要求是:(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内涵;(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二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其具体的要求是:(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根据新考纲对探究这一能力的测试要求,我们不难看出今后的高考将着重在古诗文鉴赏和现代文阅读是设置题型考察学生的独特见解和个性阅读,题型多为主观表述题,答案不固定,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众所周知,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更不可能靠高三的短期复习就能一暴十寒。最好的就是从细处做起,从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做起,才能功到自然成。

二、在教学中寻找切入点,搭建培养探究能力的平台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语文探究习惯和能力的主阵地。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牢牢地把握这一主阵地,在教学中寻找恰当切入点,搭建平台,让学生习惯于在你所构筑的平台上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所谓的“切入点”,就是指文本中能引发学生产生个性理解、个性认识、个性看法的地方。这是教师在备课或讲课中应该敏锐捕捉到的,它是引发教学中产生探究性教学的前提。抓住了“切入点”,就能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探究性课题。所谓的“平台”,就是教师要为学生实施课题探究提供背景、工具、资料、活动条件、时间等,并要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

如在教《归园田居》时,我以陶渊明因厌恶官场生活而归隐田园所表现出的隐居思想为切入点,设置了一个探究课题:陶渊明的这种隐居思想,对我们有何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为了引导学生探究这一问题,我先引导学生回顾了高一时学过《归去来兮辞》,然后又指导学生阅读单元测试卷上的《五柳先生传》,并介绍了他的生平和 “怒目金刚式”的另类诗作。通过这些,就已为学生搭建起了探究课题的平台。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撰写短文,或赞扬陶渊明的这一思想保持了做人的尊严和人格,或批评陶渊明消极出世思想对社会是极为不利的。一节晚自习下来,学生争得面红耳赤,但却在争论中受到了启发,他们的个性见解得到了尊重和张扬。

又如在教《道士塔》一文时,虽然对文章的结构和语句都进行了教学,但是我觉得没能引发起学生对敦煌文化被损、被贱卖、被掠所产生的遗憾和恨意。因而,我以敦煌文化知多少为切入口,提出一个课题:让学生在元旦放假期间上网查阅有关敦煌文化的资料,着重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提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见解。学生经过网上查阅和见解的交流,增加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与作者余秋雨先生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其中一位学生为此写了一首诗《感悟敦煌文化》,诗的内容是:然而,曾几何时/岁月悄悄带走了我们的骄傲/敦煌几千年的文化/眨眼之间就流向远方/只剩下一片惨白/无奈啊/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被强盗所掠夺/无能为力/面对此情此景/我迷失在沙漠的尽头/好想为他们大哭一场/干涸的眼睛却掉不下/一滴眼泪

我给这位学生的批语“你读懂了余秋雨”。

再如教《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我又以“梦境”为切入点,通过对李白生平的介绍以及播放电视片《唐之韵》中的“一代诗仙”,为学生构建了探究《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境”的平台。对此诗中的“梦境”,他们或认为是“理想的象征”,或认为是“李白写此诗一年前长安生活的写照”。观点都言之成理,学生的个性阅读得到尊重,得到了展示。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语文文本的朦胧性,决定了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具有个性探究的色彩。因此,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教读文学类作品的阅读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文本,寻找较好的切入点,为学生搭建好探究的平台,让他们在自主的探究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体会到个性思维和个性见解被得以尊重的喜悦。这样,假以时日,新课标要求下的探究能力,就能在学生身上开出绚丽的花朵。

三、利用好课外时间,巧设课题,开放性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大千世界,五光十色,生活处处都显示出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色彩。如果我们能利用好课外时间,巧妙设置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探究课题,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寒假来临,我就让学生通过调查采访和自我阅读,探究如下一些课题:

1.《灯下漫笔》中鲁迅提出了“创造中国历史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近一百年后的今天,鲁迅先生所说的“第三样时代”是否已经来临。通过调查采访农民现状(收入、权利、交税等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2.调查收集邻水城中各个商店的店名,研究这些商店拟名时运用了什么方法来拟名,这些店名表现出了怎样心理或民俗文化底蕴?选出你认为拟得好的几个店名,并说明理由。

3.调查收集广告语,研究这些广告语的写作特点,选出几条你拟得好的广告语,并说明理由。

4.在新春期间,收集春节祝福类的短信(20条),研究这些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选出几条自己最喜欢的短信,仿写出新的短信发给你的亲人、老师、朋友。

5.下列文学名著,选择其中你感兴趣一两本进行阅读,读后写出名著中主题、人物形象等某一方面的认识。《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毁灭》、《上尉的女儿》、《忏悔录》、《巴黎圣母院》、《雾都孤儿》、《呼啸山庄》、《老人与海》、《热爱生命》、《约翰克利斯朵夫》《莎士比亚全集》、《高老头》、《悲惨世界》等。

寒假返校,我们组织了学生对上述课题进行了研究汇报,学生们写出了诸如《在第三样时代生活的新时期农民》、《邻水店名拟法探究》、《广告中的大语文学习》、《一条短信消除裂痕》、《倔强的老人――桑提亚哥》等一系列较为优秀的探究性论文。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文,也在视野的拓展中培养了学生个性阅读和探究能力,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7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探究思维

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是通过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探求未知的世界, 然后从中获得体验与知识, 但是这并不是说老师的主导作用就“靠边站”了。然而, 老师的主导作用恰恰体现在给学生探究性学习设置问题, 这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接着就需要老师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对问题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拨, 以便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进行质疑。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作为“引路人”的老师就需要对课程进行重新组合并设计问题。这时老师可以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情景、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诱发学生展开探究, 调动他们的思维, 引导学生敢想、敢问、敢质疑。例如, 在讲授“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一节内容的时候, 精心设置了“一个关于画家考试谁在规定的时间里画出最多的骆驼谁就被录取的故事”这样一个情境, 并把问题“倘若你也是一个画家, 你会怎样画?”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去学习, 不仅一下子激发了学生跃跃欲试的欲望, 产生了主动探索的想法, 而且寻找答案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也是学生从中获得知识的过程。

二充分联系生活素材,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须是有现实意义的, 只有这样才会有利于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展开交流、推理、验证、猜测、实验、观察等教学活动。在高中政治教学中, 老师应当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跟所学的知识充分地结合在一起, 创设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有兴趣的情景, 进而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使同学们主动地去探究新的知识。比如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一节, 老师可以让同学们来思考“倘若你作为一位企业人事部门的主管, 你会聘用怎么样的毕业生呢?”“倘若你作为一名单位的领导, 你会对下属提怎么样的要求呢?”如此, 同学们就会马上联系到日常生活中所遇见过或听说的, 借助日常生活中的见闻去做出判断, 由已知类推出未知, 这个过程不仅让学习成了一项探究的活动, 也让学生从中获得了新知识和新能力。

三提倡实践操作, 注重探究过程

探究性学习其中的一个目标就是使学生们获取亲身参与探究过程的实践体验。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 老师需要为学生们提供足够的体验机会, 积极引导学生们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得到学习和锻炼, 在课堂中玩, 在玩中学会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比如, 在讲授“普遍联系”这一内容的时候, 老师可以设计如下体验活动:请你设计我校即将在教学区建设的综合大楼, 并请你说说设计这栋大楼的思路。由于这是教学区的综合大楼, 在设计的时候就应当周密考虑诸如资金、采光以及与原来周边建筑物的协调关系等各方因素, 涉及地理、物理、经济、环境等知识。最后通过思考, 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当中学会了运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念来分析问题,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整个过程中, 老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的探究环境, 学生可以发散思维, 自由发挥, 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去探寻问题的对策, 探究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就是开动脑筋、拓展思维的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组织讨论交流, 体验探究成果

新课标强调教育需面向学生并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高中政治教学过程当中, 老师应当多组织同学们进行交流和讨论, 进而培养合作精神。通过交流合作, 使同学们分享了情感, 还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比如, 在讲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内容的时候, 老师可以组织同学们分组讨论“倘若你是一名人大代表, 针对目前高考要不要文理分科这一问题, 你会怎样履行职责?”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接着依照自己的看法形成自己的作法;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交流各方意见, 最后形成小组报告。这样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 不仅营造了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 还让同学们在讨论中学习别人的长处, 在讨论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 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五转变传统方式, 鼓励创新思维

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所以, 学生在具体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也应当创新思维, 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 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学会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

第一, 需要将知识点进行关键词化。高中政治课程不仅章节多, 而且内容繁杂, 囊括了哲学、经济、政治、文化四大领域, 面对众多的知识点, 如何理解、掌握?这不仅要学, 而且要学会提高学习的效率。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那就需要学生学会在众多的知识点中进行归纳和概括。如何掌握归纳和概括呢?这就需要学生学会找准“关键词”, 借助“关键词”掌握要点, 进而记牢知识点。比如说, 在学习“价值规律”的3个作用时, 老师可以教学生用“调节、刺激、促进”3个词将价值规律的3个作用关键词化。这样3个词就比3句话好记多了, 不仅减少了学生的记忆量, 还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需要注意的是,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 对关键词的归纳、概括既可以出自老师, 也可以来自学生。

第二, 需要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事例化。在高中政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出现过很多绕口、生涩, 甚至是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 这时不妨让学生采取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即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 这样就能让学生通俗易懂, 还方便记忆, 消除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绕口、生涩、难以理解的学习情形。比如说, 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这个抽象的“宏观调控”就可以联想到平时的“国家对银行存款基金率的调控”“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等。需要注意的是, 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当中, 关于具体事例的选取可以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 也可以是实物、图画、图表等直观性的。

第三, 善于将事物之间的异同对比化。在高中政治课程当中, 有许多基础知识点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 这些知识点的原理、概念或者相反, 或者相近, 只要善于对这些原理、概念、知识点加以对比区分, 那么就可以建立它们彼此间的具体联系, 并通过这个具体联系掌握它们的异同点, 从而使得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比如说, 在学习“价值”这一概念的时候, 就可以采取对比的方式, 找出“价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规律”等概念的具体联系, 并通过这个具体联系掌握它们。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一方面需要教师合理的引导, 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老师应当在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反之, 学生也需要在学习过程当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一原动力, 通过关键词化、具体的事例化、对比化等来强化探究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付巧珍.高中政治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性[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20)

[2]张亚洲.学贵自主重在探究——略论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4 (23)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思维;语文阅读;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114-01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拓展现有教材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和研究,在深化知识运用的同时探究拓展的方式。下面笔者结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谈一下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问题。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创作意境

高中语文教材里的文章都是相关专家经过精挑细选而安排到教材上的,对学生在长身体长知识阶段的生活学习肯定有学习的必要性,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认真去备课、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文章内容探究,那么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些中国文字的罗列,在学生的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难懂、苦涩的概念,对教材文章所表现的生动画面和生活道理根本是无所感触,更不用提能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碰撞、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学生学的单调无味。所以说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启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去驰骋想象、去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让学生透过文字的表述看到作者描述的文章情景图画,进而获得作者对人生感悟,享受作者的思想情感所得,最终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

在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时,笔者为了激活这段文字,先让学生阅读这段文字,然后对文章进行了设疑:一是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二是作者为什么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而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另外却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有了问题的设疑学生便展开联想与想象,最终想到了:下“雪”了。但是当作者去踏上几脚时,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我们现实生活的踏雪的情景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随后作者掬起一把,闻一闻,同雪一样清爽,“气味也没有”,一阵清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秋天来了,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笔者的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慢慢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秋天的意境之中,从而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故都秋天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内涵

有些学生由于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等有可能很高,但也有些学生学识和见识很低,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天壤之别,难以逾越。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文章的内容,让学生走近作者,与作者的文本进行“对话”,最终达到学生心灵上的沟通和文章内涵上的感悟。

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笔者让学生细读文章的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然后引导学生探究“那些村童为什么敢于面对发怒的老头进行作贼,竟然还是嘻嘻哈哈、大摇大摆抱起稻草地走入竹林?此时可能有的学生说这是杜老先生的幽默之笔,不可能出现小孩守着老头偷东西的事件,并且偷得还是现如今的垃圾——一根稻草。此时需要教师及时的点播,让学生能够想到“贫困”这个词,然后再引导点拨,拓展教材内容,联系作者写作的意境:当时发生安史之乱后,老百姓还处于民不聊生的境地。这些群童可能是家境贫困,才会做了盗贼,抱走那些茅草,进而深刻理解作者描述的“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出了当时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彰显个性

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学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与时俱进的教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探究者。教学的结果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只有这样方能够显示出学习的魅力,学习的作用。维持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让学生放飞思绪,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各抒己见,畅谈出学习文章后个人的所得所感,以及创造性的拓展认识。

在教学《石钟山记》一文中,笔者正在读范文,就有学生举手示意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不同看法:因为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的解释,认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如果有人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这就说明李渤的说法未必是错误的,只是没有说全面罢了。

四、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新时期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让高中学生充分“暴露”本性来配合课堂气氛,进而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教师讲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进而通过交流合作,实现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勇于质疑问难,主动探索,切磋学问,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9

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自觉的用创新的思维、用多种角度来解决高中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应该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顺应时代的变化,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理论方面实现创新的同时,注重实际的运用,使学生习惯用创新的思维和眼光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1)鼓励提问和质疑,培养创新的行为。所有的创新,离不开对事件本身的质疑。只有发现问题,才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才会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高中数学知识的教授对学生而言本来就存在很多难以接受的点,鼓励学生大胆的提问,对命题和真理大胆的质疑,而不是用搪塞的方法把学生的创新苗头给掐死在摇篮里。用宽容的态度,用引导的方式来处理学生们的提问和质疑,尝试一题多解的方法来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用对命题真理推演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发现和分析能力。通过这些,能有效的使学生们自觉的思考问题,形成自我主动性的创新,也就是潜移默化的培养出了创新意识。

(2)构建新型的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和学的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创新意识的养成离不开互动性的氛围,应该给予学生们主动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所以课堂气氛的营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和学生们进行互动,多提出问题,把自己定位成问题讨论的参与者,和学生们一起解决问题。同时对于学生们的理性思维问题,给予充分的帮助,让学生们体会到课堂的温馨,才会促使他们愿意在课堂上去共同解决问题。

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篇10

发表日期:2003年9月8日 出处:无锡市第九中学 作者:汪 嵘 已经有3337位读者读过此

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无锡市第九中学 汪 嵘

摘要:在新教材的传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及趣味实验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可以挖掘化学实验的探索性培养学生探究实验能力;可以利用化学网络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关键词:化学教学 新课程 探究能力

现代科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科学知识;二是认识科学知识的活动,即认识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是知识、过程和方法的统一体,其中,科学知识是科学过程和方法的产物。

英国教育家贝尔纳曾说过:“理科教学不仅要提供已经从自然界获得的系统知识的基础,而且还要有效地传授过去和将来用来探索及检验这种知识的方法。如果学生不了解知识是怎样获得的,不能够以某种方法亲身参加科学发现的过程,就绝对无法使他充分了解现有科学知识的全貌。现在的科学教学正在后一方面失败得最为明显。”所以,现代化学教学,不仅要加强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训练。

新教材的编写者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作为新教材的传授者更应秉承这一思想,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创设情境及趣味实验培养学生探究兴趣。

初三阶段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学生对化学并不了解,而处于此阶段的学生好奇、好问、富于想象力,因此对这一学科也充满着兴趣。作为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通过创设情境和一些趣味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1、趣味实验:

在学生接触化学的第一堂课,笔者就通过“随机应变”和“无中生有”两个趣味实验带学生走进化学世界。“随机应变”是在盛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立刻盛现红色。学生一看到两种无色的液体接触到一起居然变成鲜艳的红色很有兴趣。然后,逐滴滴入稀盐酸,最后的瞬间液体变成无色。再滴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液体变红,滴一滴稀盐酸液体又呈无色。此时整个教室轰动了,很多学生都在问为什么?探究的兴趣到达了最优点。教师就可以顺势将学生带入奇妙无比的化学世界。

2、创设情境:

化学发展到今天酿出了成千上万个与化学知识有关的故事,它们有的浩如烟海、有的妙趣横生、有的感人至深,而这些故事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用这些故事来创设情境将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讲述《指示剂》的内容时,可以用“斩妖术”的故事来引入。古代的神汉和巫婆当谁家有人重病不起时,他们便会说是妖魔在作怪。等你相信了他们的说法,并请他们来驱魔时,他们就会穿起奇怪的服装,摆起“神桌”,扎好一个草人,并在草人身上糊上黄裱纸;随后口中念念有词,装出神仙附在自己身上的样子,拿起“神桌”上的“宝剑”,在“仙水”里沾一下,向草人刺去。随着“滋”的一声,在“宝剑”刺入的部位,立即显现出鲜红的血痕。那么到底是不是妖怪被刺死了呢?当然,它只是一种骗术,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我们便能解开这个谜,学生一下子对今天学习的内容充满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和好奇心理。

在课堂上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或者生动有趣的生活化学知识都会使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化学的探究兴趣有独到的功效。

二、挖掘化学实验的探索性培养学生探究实验能力。

化学的科学研究过程通常包括: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寻找并使用仪器→实验操作→观察收集事实→分析处理事实与数据→得到结论。如果能模拟这一过程进行实验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新教材中增添了大量的探索性实验,原因正是如此。而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进一步增加其探索性,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1、实验改进再探索。

有些实验进行适当的改进或创新,营建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如在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学生发现用了小气球收集马上能想到这是因为一氧化碳有毒的原因。此时教师可马上请同学思考是否有更好的除去尾气的方法,学生会想到直接用酒精灯点燃尾气,甚至想到将其通到加热氧化铜的酒精灯火焰上,用于点燃和加热氧化铜。

2、实验异常再探索。

有些实验出现预料之外的现象,此现象往往包含学生还没有认识的事物规律。我们可以抓住这些难得机会,追根溯源获得突破。在做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的实验中,有个别学生最后得到的液体颜色是绿色。教师可以针对这一情况请该同学回忆所用的试剂是否正确,学生回忆所用试剂为稀盐酸,然后请其余同学也做此实验,果然大多为绿色,教师便可及时引导学生得到氯化铜溶液的有关知识。

3、实验错误再探索。

有些实验或操作可以特意采用错误的方法去做,让学生通过逆向求索、缺点反思去思维,反而能更迅速、更深刻地掌握正确的方法。如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让学生双手紧握容器,再将导管的一端伸入水中。制取氧气结束后,先停止加热,再取出导管等。然后通过对正确操作的演示,使学生在对比中更好地掌握实验的要领,甚至可以进一步探索实验操作错误后的挽救方法。

4、实验失败再探索。

对于一些失败的实验,教师不要急于从理论上加以解释,而可以请同学思考原因,设计合适的方案去证明。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到引导和监控的作用,这样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如加热过氧化氢产生氧气的实验,若用常规方法去做,带火星的木条不燃反灭,达不到效果。在学期后期笔者曾安排了此实验的研究性学习。当时学生主要提出三种可能:

1、过氧化氢受热不产生氧气;

2、过氧化氢受热后产生的氧气量太少;

3、过氧化氢受热还产生水蒸气。然后,请学生根据自己赞同的方案进行实验证明,通过不断地讨论和具体实验逐渐地否定了前两种观点,最后学生设计了两套方案获得了成功。一种方案是用干燥剂进行干燥后再实验。另一种方案是用排水法收集以后再实验。这堂课使很多学生直接感受到科学实验的真谛,直接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从此他们将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自主探究性的学习。

三、利用化学网络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网络教学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日益加剧的“信息爆炸”的挑战,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来研究和设计网络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和基本素质放到突出位置,彻底抛弃“填鸭式”教学方式。网络教学一切的教学设计都是为了激发、引导和方便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学生刚接触化学的初期,教师可以先教给学生信息搜索和信息处理的常规方法,并指定内容由学生搜索完成所需信息。待学生具有一定信息搜索和处理以后,教师可以模糊地给出搜索要求,并根据教材的有关内容由学生自行确定需要搜索的各种信息。如在人教版《化学》第七单元课题三《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中,笔者便采取了此种方式。学生在一周内得到了:酸雨的形成、危害和处理,汽车尾气的危害和处理,乙醇汽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西气东输等非常好的信息。笔者再根据教材内容增添部分图片、录像资料,将其汇编成一个网页,然后由学生学习和交流。学生通过自主地学习、探索、研究和交流,获得了课内外的大量知识,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从选择课题、查找资料、材料处理、汇总、形成结论的全过程看。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确具备了科学研究的基本形态。通过这堂课学生对探究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学生普遍感到探究其实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开展探究。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11

关键词:高中数学 应用意识 能力培养

一、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状况

高中数学具有逻辑性、思维性强等特点,但是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数学不只是讲究理论,同时也强调实践性。高中数学的教学当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高中数学的运用包括很多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归纳为数学知识的应用和数学思维方法的应用。而数学思维方法的应用相对来说比较抽象,需要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假设、判断和运算证明。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但是,从目前的高中数学教学研究来看,还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的学生学习数学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论和演算上,没有能够做到知识的灵活运用,久而久之造成了数学学习的枯燥无味。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中数学知识的内容广泛,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也常常能够看到很多数学知识的运用。目前高中新课改也突出强调要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数学知识的运用是数学学习当中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只有在实践中经过检验的知识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认知。特别是在当今的社会生活当中,需要培养综合型、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就需要在高中数学教学当中强化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实际当中。要达到这个目标,主要应该做到以下3个方面:

1.强化高中数学当中的应用意识

高中数学的运用强调的是知识在实际当中的操作。在进行高中数学的应用能力培养时,特别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性。学生如果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应用操作当中,就能够激发出一种学习的潜能,建构起数学的知识运用框架。很多的高中生在学习高中数学的时候,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停留在试卷、作业的运算上,对于真正的运用则表现得很漠视。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学生就需要在意识上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师要发挥出正确的导向作用。在关注知识的传达时,也注重讲解这些知识的真正应用。

2.进行高中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进行高中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数学的知识特点,整合数学学习材料,进行巧妙的设计,调动学生数学知识的运用兴趣。很多的高中数学知识是和生活联系紧密的。比如一些函数的知识可以运用在生活当中求解那些最大、最小值问题,到达投资的最优选择。几何当中黄金分割点在实际的生活当中也是被广泛运用到的,很多的设计就是来自于这个黄金比例的设想。在教授这些知识的时候,不能够一味地按照课本上的知识规定来进行,而是要更新观念,全面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身的应用意识,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应用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还可以借助计算机的先进手段,改变教学的方式,进行启迪式的教学探究,设计出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的实验环境。突出强调培养学生进行观察、操作、实验和演示等途径,调动感性认识去参与认知活动。

3.提升生活实践当中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知识的应用不局限于课堂上的联系,在我们现实的生活当中也有很广泛的运用。知识只有最终回到生活当中,有效地应用于生活,才能够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数学知识推动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在科技生活日益更新的今天,将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有很大的必要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在生活现象当中探究出数学的应用规律,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体会出数学的应用妙处。在进行垂直定理的学习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最短线路的设计活动,还原课堂当中线路设计的方案,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动手操作的成果,增强运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数学的发展和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很多的人也越来越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高中数学教学当中强调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体现了知识的实际操作意义。这个思想主要不仅是强调交给学生知识,更是把知识当中的思想、方法和思维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运用。为学生能够在生活当中自动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提供了条件。数学知识的有效应用时学生进行数学创新的开始,只有帮助学生树立起数学应用的意识,进行应用能力的培养,才能够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及质疑。学习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而质疑行为的产生则是在思考的基础上完成的。鼓励学生对各种疑难问题提出相应的质疑,能够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注意力和集中力,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和智力的提升。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不会局限在有效的范围内,通过各种发散思维及开拓性的思考研究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绍庚.高中数学应着力培养学生“四新”能力[J].教海探航,2010(5).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12

一、创设情境, 导入探究氛围

课堂的导入是探究学习的起点,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构建起合理的探究氛围。

借资料创设问题情境。背景资料是学生兴趣的生发点, 问题背景资料包括元素、化合物定律等的发现历史、科学家的轶事, 现代化学领域的进展, 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 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事件等。这些资料的呈现, 可以让学生在兴趣中进入问题情境。如介绍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故事, 引起学生探究同一周期同一主族性质递变规律的兴趣。

借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实验是化学的基本手段, 化学理论或结论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在导入学生探究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演示趣味实验,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产生探究的兴趣;可以通过实验原理仪器药品的改进,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将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还可以由基本操作的实验设计探究问题等, 以实验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借提问生成问题情境。根据课堂的进程,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总会产生很多的疑问。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预设的生成, 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 对于一些问题进行共同的探讨, 一般包括有共性的问题, 容易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 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等。通过学生的提问, 引导探究活动向更深层次进行。

二、有效提问, 培养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应当看到, 问题的提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 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 引导着学习的进程;另一方面, 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因此, 高中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第一步就是要培养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问题的难易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 要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 难易程度要适中。比如学习《物质的量》这个概念时, 如果一下子引入“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的微粒的集体”, 学生不容易接受。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曹冲称象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如何称出一粒大米或细砂的质量?”等问题后再导入这个概念, 同时进一步引入“摩尔”和“阿伏伽德罗常数”等概念。学生会容易掌握。

第二, 问题的系统性。

化学教学的内容存在着极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前面所学的内容往往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因此,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尽可能顾及前后, 注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以期起到举一反三的探究效应。

第三, 问题的差异性。

学生的能力总是有差异的,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差异, 结合思维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 编制不同坡度的题目, 逐步引导学生接近目标, 直至每一类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的探究题目。

三、拓展思维, 培养多项能力

探究能力的培养, 需要多种能力的参与。同时, 培养与探究相关的多项能力也可以提升探究能力。具体地说, 这里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 猜想假设的能力。

没有大胆的猜测, 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不拘泥于一般的思维方式, 大胆地去科学猜测, 标新立异, 让学生知道化学知识包括教科书所反映的化学概念和原理或理论都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 包含着绝对真理成分, 但他们并不是绝对正确或永久不变的僵化信条, 它们也需要补充修正和发展。

第二, 整合信息的能力。

化学需要资料的辅证, 教师要积极开发各种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从实验、实践的观察和体会中或社会调查中获得信息和资料, 从各种信息资料、调查结果、实验事实中分析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会客观地分析, 辩证地思考和有逻辑地归纳, 并从多角度的信息分析和比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目标和切入点。当然, 这里还需要引导学生利用多种途径寻找各类信息。

第三, 综合实验的能力。

既包括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的能力, 也包括动手实验能力。实验是化学最为重要的手段,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实验的基本技能。目前的高中生实验基本技能欠缺, 一些学生甚至对实验产生畏惧心理, 所以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 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实验操作, 而且要对学生进行实验基本技能的培训, 只有具备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学生才能做好实验。

第四, 形成结论的能力。

收集到证据后需要学生对证据进行简单的加工与整理, 初步判断与假设之间的关系, 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简单的分类,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或与同学讨论, 对所得的证据与事实进行归纳, 得出正确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锻炼学生, 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 认识知识间的联系, 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上一篇:大学志愿服务工作方案下一篇:手机市场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