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2024-08-30

《检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共11篇)

《检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1

知识目标:1.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棘手、鸦雀无声”等词语。

2.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 通过想象、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技能目标:1.培养朗读、理解、想象、表达、写作等能力的培养。

2.培养学生积累优美语句的意识,激发兴趣.

情感目标:1. 感受儿童队员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体会队员们美好的心灵。

2. 感受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关键句“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真棒!”的深层含义。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板书课题

老师带大家去看看国庆六十周年时的检阅仪式(播放视频)

刚才这段录像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这些队员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所以他们才能给大家呈现这么好看的检阅仪式。还想看吗?书中的检阅同样精彩,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七月的波兰,去感受那隆重盛大的节日场面--齐读课题《检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大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 出示图片,配乐: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波兰首都国庆节的盛况吧,看,多么盛大的节日!街上人山人海、彩旗飘扬,多么隆重的检阅!步兵过去了,炮兵过去了,青年组织的队伍也通过了主席台,现在轮到儿童队员了。在经过检阅台这么多队伍当中,赢得观众称赞的是-- (儿童团)

师:观众是怎样夸奖他们的-- ( 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并板书在黑板上。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检阅场上博莱克真棒!

1.这拄拐的博莱克竟然能得到这样的表扬,他棒在哪?到文中去找一找。

生读,出示:在队伍的第一排,紧跟在队长后面走着一名拄拐的男孩,看来,他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

2. 师: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老师再来给大家读这段。你一定会通过文字看到博莱克的内心。闭上眼睛,你就会看到。(文本补白)此刻博莱克____极了!现在就把自己独特的体会带进去读出来。(自由读)

3. 还有谁愿意来认识博莱克?(生个别读)想一想,这是个怎样的小伙子? (谈谈各自独特的体会。)

师:有理有据,是阅读的好方法。看到拄拐的博莱克能走得这么好,难怪观众会发出这样的称赞:这个小伙子真棒。 (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出你心中最棒的博莱克!) 齐读

4. 师: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的,这位小伙子就是博莱克,虽然他拄着拐杖,但他高昂着头,挺着胸膛,精神抖擞,与全队保持一致,这是多么不容易啊!这一句称赞的背后,隐藏着多少艰辛啊。通过这个镜头,我们仿佛看到他平时辛苦练习时的情景: (自由发挥,想象博莱克刻苦练习时的情景。)

师:难怪他走得这么好--(生读)怪不得他才走得这么好--(生读)是的,正是他平常这么坚持,不怕辛苦地练习,才有了今天的表现-- (齐读句子)

5. 师:面对这样的小伙子,你想对他说什么? (我想对他说……)

师:是的,这一幕幕镜头,这一个个场景不仅你看到了,我看到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也看到了,所以,他们由衷地称赞这个自信、坚强的孩子--(板书:自信、坚强)(生:这个小伙子真棒!)

(二)俱乐部里儿童队员真棒!

1. 分段读儿童队员讨论的段落。

师:如果说博莱克是靠他的自信和坚强迎来了观众的称赞,那么其他儿童队员呢?为什么他们也得到了大家的称赞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9自然段,想一想,儿童队员们在干什么?

生:儿童队员们都在讨论,游行检阅时博莱克怎么办?

师:因为他们觉得这件事-- (非常难办)

2. 师: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这件事情非常难办呢?

生:“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从这里我感受到了大家很为难。

师:把你的为难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生读)

生:“俱乐部里立刻鸦雀无声了,事情确实非常难办,因为博莱克左腿截肢了,现在靠拄拐走路。”我感觉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师:所以整个俱乐部里-- (鸦雀无声)

师:从鸦雀无声感受到-- (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谁也不说话。)

师: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生读)

生:“队长,”终于有一名队员说话了,“还有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游行检阅时博莱克怎么办?”

师:这的确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吧。(生读)

3. 师:是的,正是这件棘手的事情,使整个俱乐部鸦雀无声,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大家心里都在想:

课件出示填空:如果让他去,--------,如果不让他去,--―――

生:发挥想象,体会人物心理活动。

师:难怪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真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多么善良的儿童队员啊!既想使检阅队伍整齐划一,更不想伤害大家的好伙伴博莱克。这可怎么办呢?队长,队长在哪里,你有什么好主意?

生:队员们,如果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第一排,让大家都看见他,怎么样?他虽然腿不方便,可仍然是儿童队员,还不是一般的队员!”(出示此句)

师:这么好的主意怎么说的声音这么小?来,自信地再说一遍!(生读)

师:正是这大胆的决定,才有了博莱克今天的表现。让咱们一起来读读队长的话。(生齐读)

4. 师:队长这么好的提议,队员们赞同吗?从哪里体会到?

生:太棒了!这才叫儿童队员呢!别的队肯定会羡慕我们,第一排走着一名拄拐的儿童队员。(出示此句)

师:还有谁想读?指名二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想让博莱克走在-- (走在队伍的第一排。)

指名三读:

师:我感受到了你很高兴,你高兴什么? (生:因为…… )

指名四读:

师:我听出了你的自豪,你自豪什么? (生:我自豪……)

师:此时,再也不是沉默的局面,大家的想法都得到了统一,每个队员们都欢呼着--

齐读:太棒了!这才叫儿童队呢!别的队肯定会羡慕我们,第一排走着一名拄拐的儿童队员。

5. 师:此时,大家的脸上露出笑容,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出示:大家脸上都露出笑容,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师:刚才是那么沉默的局面,而现在为什么大家都露出笑容,鼓起掌来呢?(生:因为……)

师:虽然队员们都矛盾过,犹豫过,但最后大家的想法得到了统一,所以-- (大家脸上露出笑容,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师:看!多么可爱的孩子啊!也许曾经犹豫过,也许曾经为难过,但此时他们的意见终于得到了统一。

他们不会劝他不去,难怪人们由衷地赞叹:这些小伙子真棒!

他们也没有把他放在队尾,所以我们觉得:这些小伙子真棒!

他们更没有把他藏在队伍中间,我们也想由衷的称赞:这些小伙子真棒!

他们让博莱克走在了队伍第一排:这些小伙子真棒!

师:正是这些小伙子们的大胆决定使博莱克有机会参加了检阅,并站在了队伍的第一排,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博莱克--

出示:在队伍的第一排,紧跟在队长后面走着一名拄拐的男孩,看来,他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

6. 师:在他的表现中我们感受到他已经忘记了自己在拄拐,但是他没忘记什么?所以他同全队……那么此时我们又一次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这个小伙子真棒!而这个小伙子真棒正是因为:这些小伙子真棒!

师:看着这自信坚强的博莱克,人们由衷地赞叹-- 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真棒!

师:看着这整齐划一的儿童团队伍,人们再一次由衷地赞叹-- 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真棒!

师:想着队员们对博莱克的关爱、尊重(板书关爱、尊重),人们又一次发出了由衷地赞叹-- 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真棒!

四、拓展文本,写话延伸

1. 就让我们用这掌声和称赞声送这个小伙子,不!是这些小伙子渐渐走远。但他们带给我们的启发和感受却永远的留在了这检阅台上。

小练笔,任选其一进行写作:

(1)看着队伍中的博莱克和队员们,我想对他们说:“……”

(2)波兰华沙电视台的记者采访博莱克,面对镜头,他这样说:“……”

(3)博莱克回到家里,他激动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请替他把日记写下来。)

师: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一批像博莱克这样特殊的人,以及无私帮助他们的人。出示残疾人影像:春晚舞蹈《牵手》

师:失去右臂的女孩马丽和失去左腿的男孩翟孝伟在春晚上的这个节目震惊了全场。他们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笑对人生,通过努力,在舞蹈上有很深的造诣。当然也离不开教练、舞蹈老师的教导。是他们无私的付出,才让她们原本残缺的世界,变得更加充实,更加绚丽多彩,才让他们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带来了最震撼的美丽.

2. 孩子们,面对这些人,面对帮助他们的人,你们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吗? (生:……)

师:是的,孩子们,作为健康的人,我们应该像文中的儿童队员们那样-- (图片:尊重残疾人,关爱残疾人)

师:作为残疾人,更应该像博莱克那样-- (图片:残而不废,身残志坚)

师:让我们手拉手,肩并肩, (图片:为了同一片蓝天,让我们将心连在一起!)

板书设计:

14、检阅

这个小伙子真棒!--自信、坚强

这些小伙子真棒!--关爱、尊重

《检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2

一、了解“数学广角”目标定位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与必要的应用技能。”因此, 使每位学生能初步感受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广角”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

二、优化教学策略

(一) 立足数学思想, 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从教学目标的把握来看, 数学广角的教学首先应定位于通过数学活动,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 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尝试解决问题, 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

具体说, 在“重叠问题”这一课, 制定的教学目标应符合:让集合思想指导重叠问题的教学;让学生对集合的思想有一个不断渗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让学生学习不只是满足于用韦恩图解决数学问题, 还要让学生体会韦恩图的形成过程。

(二) 围饶数学思想, 对教学素材进行取舍

内容是教学的载体, 数学广角的内容有明确的教育内涵和主题空间, 数学思想方法是它的灵魂和核心, 教学素材要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要符合学生的数学现实、要关注学生的形象思维。

“重叠问题”中例1是学生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活动, 练习二十四的第1题动物运动会、第2题逛文具店买文具, 都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生动有趣的素材, 这样编排使原来比较抽象、深奥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 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理念, 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也易于帮助他们理解数学知识, 体会数学的作用。

(三) 通过活动, 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重叠问题”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直观的解决问题去感悟其中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就是让学生亲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 这节课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亲历探索、操作实践, 与同学交流和分享。在“引入”部分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引起思考、在讲“例1”时通过问“两个小组一共多少人”让学生互相交流、通过计算让学生了解到表格的不足之处, 提出“你们能设计出更好的方法吗?”接下来是借助学具, 让学生体会韦恩图的形成, 再通过微课视频验证, 引入韦恩图, 最后是应用与拓展。整个课堂都突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为学生构建一个亲身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平台, 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感受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四) 强化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

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意识, 需要教师做一个“过程”的强化者, 不断用数学思想“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激发”过程中, 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感悟、不断地明朗, 直到最后能主动应用。本案例在让学生感受了重叠问题的解决策略后, 在“综合实践, 运用新知”环节除安排教材上的2个习题外, 还设计了重叠问题变式题, 即求“只捐款的有多少人?”“没有参加这两项文艺表演的有多少人?”设计这2个题目的在于让学生真正弄清楚总体与各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 实践证明这样设计的教学效果是很好的。

三、“数学广角”教学中的数学思考

和其它数学教学内容一样, 通过数学广角的教学要实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目标。但在数学广角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关注数学思考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应该如何实现, 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不是简单地把有关结论告诉学生!

如在“重叠问题”教学中, 不是简单地搬出韦恩图, 而是让学生感知韦恩图的形成过程。

第二, 数学广角不是搞的越难越好, 不必刻意拔高教学要求。

第三, 制订有差异的知识技能目标, 尽量让更多的人参与, 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关注差异的关系。

第四, 抓住各知识的联系点, 做到一题多解, 体现“大教材观”。如“用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

第五,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 这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

四、教学案例

《数学广角—重迭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教材第108页的例1, 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 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 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 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及解决简单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名字牌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师述:同学们, 你们喜欢看电影吗?现在有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一起去看电影, 他们只买了3张票就顺利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呢?

提问:简单说一说这3人分别是谁? (课件同时出示:爷爷爸爸儿子)

那为什么有2个爸爸, 2个儿子呢?

师述:看来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 是的, 爸爸有着双重身份, 既是爷爷的儿子, 也是儿子的父亲。其实在数学中也有像这样的问题, 今天这节课, 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数学广角的学习吧!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 实践活动, 深入理解

1.出示统计表, 理解重复

(1) 产生矛盾:想一想, 这两个小组一共有 () 人。

(2) 体会重复:

预设 (1) :因为有8人参加了语文小组, 9人参加了数学小组, 所以是17人。

预设 (2) :因为李芳参加了语文、又参加了数学, 两项都参加了, 所以是16人。

预设:因为有3人两项都参加了, 所以是14人 (正确答案) 。

(3) 引出画图方法。

师述:看来, 像这样的统计表有时不方便我们发现重复的人, 其实, 用图表示就清楚了。那我们能想一个什么办法既能看出参加语文小组的人, 又能看出参加数学小组的人, 还能看出两项都参加的人呢?

2.动手操作, 感知韦恩图的形成

师述:你们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给你们的学具, 也可以自己想办法设计。

(1) 合作摆出韦恩图。

(2) 汇报结果, 体会韦恩图的形成。出示摆法 (1) : (分开摆的) (黑板上展示)

提问:像他这样摆能够清楚地看出这两个小组都参加的人吗?

出示摆法 (2) :提问 (1) 你为什么要把两个圈这样摆呢? (重叠一部分)

提问 (2) 中间这部分表示什么?你的意思就是说中间部分是既参加语文小组的又参加数学小组的同学, 是吗?

提问 (3) :你为什么把这3个名字拿走了? (这3个人既参加语文小组的又参加数学小组, 只能算一次)

这3人就是? (板书既……又……)

提问 (4) :现在你能看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人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3.视频验证, 引入韦恩图

师述:看, 我们用图表示出了参加这两个小组的人员情况, 你们理解得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课件出示视频, 讲解韦恩图的形成过程……由14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地上有两个大圈, 老师指示:参加语文小组的同学请站在左边红色圈内, 参加数学小组的同学请站在右边蓝色圈内, 引起了矛盾, 李芳、杨明、刘红先进入红色圈, 后退出来进入蓝色圈还是不行, 最后大家把两个圈重叠起来, 他们3人站在重迭的区域就满足条件了)

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 你们想的方法和数学家韦恩想的一样, 这样的图就叫做韦恩图。“是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和数学家约翰·韦恩于1881年发明的。”

师述:看来同学们创造的图叫韦恩图, 能清楚地看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人。 (韦恩图板书并出课件)

4.理解其它各部分的含义。 (课件出示)

提问:那这个韦恩图的其它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呢? (课件强调出示)

5.解决问题, 整理算法

师述:那两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该怎样列算式呢?列式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整理算法:

先把参加语文和数学兴趣班的人都加起来, 再去减去重叠的数。

8+9-3=14 (人)

小结:因为杨明、李芳、刘红这3个人既参加了语文小组, 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因为语文的8个人里面有他们3个, 数学的9个人里面也有他们3个, 用8+9就把这3个人重复算了, 也就是多算了一遍, 所以要减掉3。

(三) 综合实践, 运用新知

1.动物运动会 (出示110页第1题)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出示110页第2题) 。

3.四 (1) 班同学打算去敬老院看望那里的老人, 有18人买了礼物, 有26人捐了款, 其中8人既买了礼物又捐了款, 只捐款的有多少人? (选择题)

A、26-8=18 (人) B、18+26-8=36 (人) C、18-8=10 (人)

4.四 (1) 班有52人参加文艺表演, 其中参加舞蹈表演的有24人, 参加唱歌表演的有17人, 既参加舞蹈表演的又参加唱歌表演的有6人, 没有参加这两项文艺表演的有多少人?

(四) 全课小结

师述:同学们, 今天和章老师一起进入了数学广角, 学习了像这样的数学问题, 你收获了什么呢?

师述:同学们, 你们学得真好, 你还能顺利完成作业纸上的题吗?

(五) 课堂作业 (作业纸上完成)

六、结论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运用微课这样的讲课形式, 首先教师是做好充分准备的, 其次可供学生多次学习, 再次就是方便及时观看和解答疑惑。在这节课中充分体现了它的先进性和有效性, 帮助了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

《检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3

《2011版义务教育阶英语课程标准》一级目标要求学生们能说出简单的英语歌谣;能在图片和动作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能做简单的角色表演;能看懂语言简单的英语动画,在学习中乐于模仿,敢于表达,对英语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并使学生对接触的外国文化习俗感兴趣。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为PEP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C 部分的Story time,整体教学思路设计如下图: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动物为话题,重点是描述动物的体貌特征,通过设计的教学任务来训练Look at the… Its … It has…句型的使用。 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与三年级上册Unit 4 We love animals.认识小动物有紧密的联系,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动物的词汇。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他们对描述小动物的体态特征比较熟悉且感兴趣,教学活动比较容易开展,可以在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以丰富学生知识。本课是第三单元的故事课,通过听说使学生掌握并运用与动物有关的目标词汇及介绍动物的常用句型。

Part C部分是故事课教学,是在学习完AB 部分关于描述小动物体态特征的形容词thin, fat, tall, short…以及语句Look at the… Its … It has…的语言基础上而进行的文本阅读。本故事通过两个主要人物Zoom和Zip比赛认识动物,重现了已学的部分动物单词和形容词,并拓展了新的动物单词lion, fox, wolf, zebra, gorilla and horse.以及句型: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目的是想通过这样一个较为有意义的语篇,增加学生们语言的输入,使得学生逐步适应文本的阅读,培养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学生的情况:自然情况及学生的已知起点。

1.自然情况

本班学生总数40人,年龄在9-10岁左右。

约75%的学生当堂能接受新授课的内容,15%的学生需要课下向同伴请教才能理解新知识,还有10%的学生需要老师亲自指导才能理解新知识。英语学习习惯较好,能坚持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可以达到约60%。根据以上情况,将全班学生分为A,B两层,A层水平的学生理解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强,课堂积极参与,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B层水平的学生理解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学过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2. 已知起点

(1)话题方面:

本单元谈论的话题是动物。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他们对动物介绍比较熟悉且感兴趣,教学活动比较容易开展,可以在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以丰富学生知识。

(2)知识方面:

学生此前已经学过Look at the… Its … It has…的句型,具有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前提。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引导。

(3)技能方面:

多数学生能够熟练介绍自己身边的小动物,能在视听时抓住细节信息。

(4)态度方面:

多数学生喜爱并重视英语。

三、教学目标分析

经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认真分析,按照《2011版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制定的本单元的教学总体目标为:

(一)语言技能目标

全体学生能够用本单元所学目标词汇及句型熟练并正确地用英语描述小动物的体貌特征。B级的学生能够介绍动物的名称。A级学生能够通过动物的体貌特征用英语进行描述与交流。

(二)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交流中,注意倾听,认真思考,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遇到问题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主动认知与动物相关的语言知识和合作学习,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关爱,更加珍惜身边的动物,培养学生们的内省智能和逻辑表达能力。

在以上的总体教学目标指导下,可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细化为以下几方面:

1.语言知识目标

(1) 能够在图片、实物或动作的帮助下,听说、认读动物类单词lion, tiger, fox, wolf, zebra, horse, gorilla, monkey.

(2) 学生能在图片、动作、老师的帮助下读懂故事的大意。

(3) 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与同伴之间运用语句: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 A tiger and a lion.进行交流。

(4)能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 肯定他人的回答。

2. 语言技能目标

(1) 听:能听懂故事大意。

(2) 说:能利用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与同伴进行交流,介绍小动物。能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 肯定他人的回答。

(3) 读:能读懂故事,并从故事中快速找到相关信息。

(4) 演:能为故事配音。

3.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热爱动物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4. 文化意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象征性动物。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有关动物的词汇;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以及使用Yes! Right! Good! 肯定他人的回答。

(二)教学难点

根据图片或动画复述故事,给故事配音。

五、教学过程设计

Step 1. Warming up and leading in

1. Free talk

设计意图:师生间的日常会话交流,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做好课前预热。

2. Lets chant(播放三年级上册第39页的歌谣)

文本如下:

Look at the cat, it is fat.

Look at the pig, it is big.

Look at the dog, its on the log.

Look at the duck, its in the truck.

Look at the bear, its on the pear.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三年级上册以动物为主题的歌谣导入,为学生复习部分动物的名称以及本单元学习的形容词fat, big和语句Look at…,歌谣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简单易懂,节奏感强,琅琅上口,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将已学知识进行复习。

3. Puzzle

为学生们讲述“懒羊羊”寻找食物的故事,从而引出单词apple, nine, ice, milk, arm, leg,并让学生们根据图片所代表单词的首字母,组成核心词:animal。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的“懒羊羊寻找食物”的故事,使这些单词能具备故事间的相互联系。故事情境的创设,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们猜谜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将其六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新单词”animal。 核心词的引出,使师生之间拥有交际的话题: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Step 2. Revision and presentation

1. 目标词汇的引入

引导学生说出动物类名称。笔者预设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能够说出已学的动物类单词,如:cat, dog, duck, monkey等,不能说出本课的目标词汇,如:gorilla, lion, zebra等。学生可通过观看动画,进行有意义的语言输入,使学生逐步适应文本阅读,在语篇中学习新词汇。第二种情况是,B类学生能够说出已学的动物类单词,A类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能够说出故事中部分动物名称,此时要抓住学生自己所构建的文本信息,对新单词先行输入。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说出所认知的动物名称,和学生共同建构本课的文本信息,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直接呈现新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积极思考的能力。在必要时予以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生们回答完自己所知道的所有小动物的名称之后,老师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为学生们表演其它动物来补充学生们的答案。根据师生的“合作”,数一数所知的所有小动物的种类,在具体情境中使用语句:I know all the animals.

设计意图:将小动物的名称呈现于黑板上,并带领学生一同数小动物的种类。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出故事中的目标语句:I know all the animals!

2.真实情境的创设,对已知语言进行有效复习

为学生们创设了真实的情境:The animals live in a zoo.并用神奇的魔法,将其动物园的大门打开,出现了小动物panda, elephant和bear.并要求学生们用本单元所学语言知识Look at the… Its … It has…对动物们进行描述。

设计意图:通过描述小动物的体态特征,帮助学生们复习第三单元已学的语言知识,并为”故事中”的学习做好铺垫。

3. 故事主要人物的巧妙引入

巧妙利用最后一只bear的出现,将“动物”转变成了故事中的人物“Zoom”,开始“故事中”的教学。

设计意图:由动物bear引出Zoom,再由Zoom引出Story time,这样的设计很轻松的由“故事前”过渡到了“故事中”。而此时,词汇输入还未完成,还有待于学生自己在文本中发现。

4. 故事文本的呈现

接下来与故事文本进行链接,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观看故事的动画,使学生们从视、听、想等多角度对故事的内容进行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第三个问题的呈现:Do you know the names of these animals?使词汇的输入基本完成。

(1)问题的呈现

Question: How many animals can you see in the story? (Except Zoom and Zip)

(2)观看动画,初步感知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次观看动画,使学生们初步了解故事内容。先提出问题,能使学生们更积极的熟悉故事内容,进行思考。

(3)问题的升华

Does Zoom know all the animals?

Do you know the names of these animals?

(4)再观动画,完成目标词汇的输入

让学生们带着第二个问题,再次观看故事动画,并由此问题的呈现,使词汇的输入基本完成。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给学生们功能性语言的使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肯定他人的回答。

帮助学生熟悉小动物的名称,并在适当时运用句型:Its … It has …来帮助学生熟悉动物的体态特征,在形貌相似的动物之间还可以让学生模仿做动作,如:Act like a gorilla. /Act like a monkey…

设计意图:此部分的设计突出了英语课堂的特色,让学生们愿说、敢说、并有内容可说。给学生足够语言可发展的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Step3. Practice

1. 认读单词比赛

设计意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为了提高他们的词汇认读能力,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想象力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或游戏,帮助学生提高单词的认读能力。于是笔者运用TPR全身反应法,设计了“认读单词”比赛的环节,此环节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孩子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加深对故事中出现的八种动物单词的记忆。激烈的音乐,从听觉上调动了学生们积极回答问题的热情;快速出现的动物图片,在视觉上激发孩子们积极思考和迅速认读单词的兴趣。通过比赛的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2. 跟读、模仿

设计意图:在故事文本的处理上,笔者进行了听说、模仿的训练,对学生进行听力输入,和语言的输出,并巧妙地发挥了点读笔的作用,方便了学生的跟读、模仿,并及时强化了学生的语音、语调。使我的课堂改变了传统课堂中“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了“人机交流”的操练,提高学生们的兴趣。

3. 复述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对故事文本的三次听说、模仿,实现让学生对照板书进行语言的输出,复述故事的内容。在看文字进行语言的输出后, 对学生们的能力进行了强化性的训练,看图片复述故事,和看无声的动画进行配音。这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使用语言的真实环境,使学生在听说训练后,将所学知识直接运用于交际活动中。

Step 4. Production

Group Work

学生对故事文本内容进行了几次输入与输出之后,为了使学生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目标语言,与同伴进行交流,笔者设计了Group work的小组活动环节。活动中,主要以六人一小组为单位,运用老师给提供的动物玩具,和所提示的本单元和故事中的主要目标语言进行组内交流,活动时间大约为4—5分钟。活动中,采用轮流扮演B同学的角色,与组内的其他成员进行介绍并描述小动物。

设计意图:希望通过此环节的设计,能够给予学生们充分发挥语言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们与同伴进行合作的能力,体现出学生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Step 5. Extension

Good to know & Homework

设计意图:学生们已经了解并简单运用了所学的目标词汇和句型,接着通过我对教材的整合,将第一单元所要介绍的一个文化背景,kangaroo, eagle, beaver, panda等动物所属的国家放置Good to know部分,使其在动物教学单元更能拓宽学生们的眼界,培养学生们爱护并保护小动物的情感。最后,通过作业的布置,培养了学生们用英语表演小故事和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一)评价内容

1. 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整个教学设计以完成不同任务为导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活动的设计者和知识的引导者,在真实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整节课活动设计层次清晰,语言讲解重难点突出。

2.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根据所预设的教学目标,所检验到的学生学习效果是:通过练习,95%的学生能够在图片、实物或动作的帮助下,听说、认读故事中的动物类单词;80%的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与同伴之间运用语句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 A tiger and a lion.进行交流。100%的学生能会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肯定他人的回答。75%的学生能够根据图片或动画复述故事,给故事配音。

(二)评价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1. 口头表扬

课堂上教师不应吝啬言语和时间给学生以口头表扬。在口头表扬时要注意语言的丰富性:Cool! Great! Super! Wonderful! So brave……这些简单的语句无不鼓励着学生树立自信。

2. 体态语言

评价并非一定要通过语言。通过老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安抚的动作就可以传达对学生的赞赏和认可,给他们以成就感和愉悦感。

3. 奖励制度

在教学中设立一些奖励制度作为评价的方式,把表现出色的学生名字写到圣诞树上;给合作默契的小组贴上小星星;给进步飞快的学生敲上一个笑脸……以丰富的评价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主动参与的欲望。

4. 小组评价

《检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4

学习目标

1?会认“俱”“拄”等5个生字。会写“俱”“博”等14个字。正确读写“检阅”“俱乐部”“挑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队员们美好的心灵。

课前准备

1?字词卡片。

2?与课文插图一样的挂图或录像片。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播放中国国庆节,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贵宾检阅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游行队伍的场面。

2?体会“检阅”一词的意思(板书“检阅”)。

3?出示课文教学挂图。画外音:这是发生在波兰首都华沙欢庆国庆节的隆重场面,一队少年儿童正经过主席台前。

4?请你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感知内容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

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小组交流。

三、全班交流汇报

1?指名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词,生字。再练习读课文。

3?汇报交流思考的问题:课文写了什么事?

4?读第2—6自然段。指名读,评价读得怎么样,注意读出为难的语气。讨论:“这件事”指什么事,为什么说是一件很重要、很棘手、谁都不愿第一个开口说的事?(着重引导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理)

小结:多么善良的孩子们呀!那么怎么做才不会伤害这个残疾孩子博莱克呢?故事的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了。下节课我们来讨论孩子们棒在哪儿,好吗?

四、书写生字

1?进一步认读生字。

2?记忆字形。交流记忆方法。

3?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博”“羡”“慕”三个字,要注意字的结构,摆放匀称。“博”左小右大,“羡”“慕”上小下大。席:笔顺是“广席”。截:笔顺是“截”。

4?抄写词语。

俱乐部 博士 鸦雀无声 截肢 队伍 沉默 局面 真棒 羡慕 主席台 观众 纠正

第二课时

一、围绕重点,读书讨论,感情朗读

1?投影出示两句话:“这个小伙子真棒!”一名观众说。“这些小伙子真棒!”另一名观众说。指名读这两句话。

2?讨论:观众为什么这样说?

(1)自读课文找找理由后,参与小组的讨论。

(2)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全班的讨论。

△说博莱克棒,是因为他是个残疾人,却走在队伍前面,走得那么好,又那么精神。指导读出博莱克的“棒”(课文第12自然段)。

△说这些小伙子棒,可能有以下理由:一是让一个残疾孩子参加检阅队伍,二是不是把他藏在中间,也不是把他放在队后,而是让他走在第一排。他们是 那么地呵护着他,不伤害他的自尊心,不歧视残疾人。指导读课文第7、8、9自然段,读出孩子们真心地为他人着想的做法,体会他们美好的心灵。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激情总结,引导写话

1?总结。读完了课文,我们每个人肯定都有这样的感受:这次国庆检阅,不仅检阅了孩子们整齐的队伍,更检阅了他们美好的心灵!相信每个人都永远忘不了这次难忘的检阅。你们一定有好多心里话要说,对吗?

2?任选一个内容,写写你想说的话。(1)博莱克回到家里,他激动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请替他把日记写下来)。(2)看着队伍中的博莱克,我想对他说:……

3?交流小练笔,评价修改。

三、拓展延伸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要读出自己的感受。小升初:http://aoshu.juren.com/xiaoshengchu/

《检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5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年段学生应该达到以下学习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含义。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因此,教学时,教师借助课文插图引入情景,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描写的意境;通过多媒体与课文插图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边读文边想象燕子的活泼可爱,感受春天的美好。本课教学重点引导孩子欣赏语言,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在“品读”中培养孩子的语感,熏陶孩子的情感。在朗读感受中学习抓住外形特征来描写小动物的写作方法,并用此法写一种自己熟悉或喜爱的小动物。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文

谈话导入:同学们,当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时候,是谁从遥远的南方飞来,为春光增添了生机?(燕子)谁见过燕子?它是什么样子的?燕子是一种美丽可爱的小鸟,它在田野里、在小河边、在村子里飞翔,打扮着春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郑振铎的《燕子》,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吧!(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课堂伊始,以谈话形式导入,学生互相交流搜集到的图片、文字资料,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活泼、燕子、增添、吹拂、聚拢、掠过、稻田、尾尖、沾染、疲倦、音符、演奏、赞歌、偶尔、荡漾、一圈一圈、光彩夺目。(2)指名领读新词,教师适时正音。(3)同桌互读,检查词语掌握情况。(4)开火车读词。

(5)选择重点字识记:“偶尔”两个字都读第三声,“符”读第二声。区别形近字:“俊”和“峻”、“俏”和“悄”、“拢”和“扰”。(6)强调“燕”“聚”“漾”“倦”“演”的写法。(“燕”字注意上部分不是“艹”,“聚”字注意下部分不是“禾”,“演”字注意“宀”下面要有一小横,“漾”字右下部分是“永”,“倦”字右下部分不是“巳”。)

(7)教师选择1~2个生字范写,学生对照练写。写后互相评议。然后,教师针对问题再让学生练写两个字。

2.好,同学们,解决了生字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谁愿意把这篇课文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课文,教师针对学生读错的字音和句子进行指导,针对学生不理解的词语进行讲解。)[如:①活泼:生动自然;不呆板。②聚拢:聚集。③光彩夺目:形容光彩鲜艳耀目。④偶尔:间或;有时候。⑤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⑥赞歌:赞美人或事物的歌曲或诗文。]

3.文中的生字词同学们掌握得很好,想不想自己也来读一读课文,去和小燕子打声招呼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来。(轻声自由读、朗读、同桌合作读、小组轮读等。)4.哪位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对于举手的同学,对他们的自信和勇敢给予充分的肯定。)

设计意图:此环节以学生喜欢的方法自主学习字词,运用查字典或查课外书的方式了解不懂的词语,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在教师帮助下识记易错字与混淆字,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提问释疑

1.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边思考边画一画相关语句: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3.全班交流,合作解疑。

(1)教师导问: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燕子的?

(课文是从燕子的外形、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燕子的飞行、燕子的停歇四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

(2)你喜欢燕子的外形特点吗?说说喜欢的理由吧。(3)学生通过由话到画,再由画到话,感受小燕子的可爱。(4)如果将文中的“凑成”换为“组成”好吗?为什么?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及理解“凑”字的意思。“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几个部分合起来就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一个“凑”字使文章顿显生动,可爱的小燕子的形象便栩栩如生,跃然纸上。(5)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1自然段,作者郑振铎在描写小燕子时,都描写了哪几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同桌讨论,全班交流)预设:生1:我觉得这是小燕子外形中最重要的三个方面——羽毛、翅膀、尾巴,这样小燕子的轮廓就在我的脑海中了。

生2:眼睛与嘴巴是大多数小动物都具有的,所以可以不写,主要抓住有特点的写就可以了。

(6)教师总结:是的,在描写小动物时,一定要抓住最能表现小动物特点的部分来写,一个可爱的小动物形象才会跃然纸上。

(7)仿写段落:仿写一段话,用上能够表现出动物特点的词语。完成习作后,读给同桌听,并相互修改。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知燕子美丽的外形,此环节先让学生细读课文,通过让学生话燕子——画燕子——话燕子,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

四、熟读课文,教师总结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吗? 2.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实效性,语文学习也强调平实、扎实、不花哨。所以,课后的质疑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五、布置作业,引领学习

1.摘抄你喜欢的句子,并读给爸爸妈妈听。2.熟读课文。

《检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6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除法估算(教材第29页例8和第31页练习六1~3题)。【教学目标】

1.经历估算的过程,探索并总结估算的一般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估算。

2.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价值,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思想品德教育。【重点难点】

探索并总结估算的一般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估算。【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揭示课题“估算”。

2.提问:对于估算,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回答:“求出大概数”“要用四舍五入”“是近似的”…… 3.谈话引入:暑假期间,小丽和爸妈一起外出旅游,在宾馆住了三天,看一看有什么需要用估算解决的问题。

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新课讲授】

1.呈现材料,提出问题。出示例8情景图,从这些信息中,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后交流、归纳。阅读与理解:

(1)要计算每天多少钱,只需要用总钱数除以天数就可以了。(2)“大约”是指大概的意思,就是求出近似数,估算出来就可以。2.分析与解答。

探索解决“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围绕下列建议进行)建议:

①先安静地想一想,把你的算法记下来。②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方法。③选出组内最好的方法,准备汇报。3.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板书(预计): ①267≈300

300÷3=100(元)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②267≈270

270÷3=90(元)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4.回顾与反思:

(1)思考:他们这两种方法都合理吗?为什么?每天的住宿费是比90元多还是少?比80元呢?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2)归纳小结:

第2种方法最接近实际结果。

每天的住宿费比90元要少,比80元多。

5.总结:估算时不仅要好算,还要尽可能接近准确数。【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31页练习六第1题。

先思考怎样估算,然后独立完成后相互交流。2.比一比,谁算得更合理?

信息①:政教处王老师带了40张百元币准备给湖岭镇三小的孩子们买学习和生活用品,先买运动鞋,批发价每双9元4角,买110双要付出()张百元币。

信息②:王老师把7533元分装在11个红包内,准备送给11个特别贫困的孩子,每个红包最多放()张百元币。

信息③:4位老师带着学生代表70人前往湖岭镇三小。至少要租()辆面包车(限载20人)?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有时要根据实际进行估算,求取近似数。

【课后作业】

1.教材第31页“练习六”第2~3题。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练习。教学板书:

估算(1)

例8:

问题: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

理解:(1)要计算每天的住宿费大约多少钱,只需要用总钱数除以天数就可以了。

(2)“大约”是指大概的意思,就是求出近似数,估算出来就可以。解答:①267≈300 300÷3=100(元)

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②267≈270 270÷3=90(元)

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第2种方法更接近实际。

估算时不仅要好算,还要尽可能接近准确数。教学反思:

《检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7

创设情境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让教学过程变成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并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究的活动。《回声》这篇科学童话比较抽象, 它是通过水波与声波遇到障碍物都会再回来这一共同点来解释回声现象的形成原因。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以情境为主线, 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情境中, 积极主动地进行听、说、读、评、想象、讨论、感悟等自主活动,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使学生的心灵之花在课堂上尽情绽放。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的读音, 并学会运用。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欢快、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 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融入情境——字画一体, 兴致倍增

1. (学生课前读儿歌) 刚才小朋友读儿歌读得津津有味, 我想你们一定很喜欢儿歌, 黄老师也很喜欢。我们读一首儿歌、看一本好书都能知道新的知识, 就像打开一扇知识的大门。这节课呀, 我们要和好朋友青蛙一起去打开一扇新的知识大门, 弄明白回声到底是怎么回事。好, 我们先去石桥看看。 (点击课件:出示文中的第一幅插图及相应的生字:呱、圈、纹、碰、返。)

2.热情的生字娃娃已经在桥洞下欢迎你们了, 它们是谁呢?我们赶紧去和它们打打招呼吧! (读生字)

3.不错, 大家都能很快地认出这些生字娃娃, 看谁能任选其中一个生字来说说画面上的内容, 可以是一个词, 还可以是一个句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打破常规教法, 颇有新意。把生字的复习融入真实可感的画面中, 不仅读字音, 还用生字说画面上的内容, 可以是词, 也可以是句。这样既复习了生字, 进行了说的训练, 又注意跟课文有机结合, 环环相扣, 恰似风行水上, 自然成纹, 显得生动而流畅, 营造了人人乐于参与的氛围。]

二、再现情境——感悟课文, 水到渠成

(一)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点击课件:出示文中的第一幅插图) 请大家仔细看图, 这半圆的桥洞和倒影连起来好像什么?

2. 石桥在同学们的赞美声中变得更美了!课文中哪句话写到了石桥的美景呢?大家打开书认真找找。

3. 太美了!小朋友一起来读读。女同学再来读读。

[设计意图:阅读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接纳文本, 而是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去填补文本意义的表白。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石桥的美, 从而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

(二)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石桥真是风景如画。瞧, (点击课件:小青蛙跟着妈妈游到桥洞底下) 小青蛙跟着妈妈游到桥洞底下看风景了, 可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 原来是一只看不见的小青蛙在学它说话。那小青蛙说了什么?用“”画出。看不见的小青蛙说了什么?用“”画出。

3. 根据学生的回答, 在课件相应的位置上出示:

(出示在小青蛙的头顶上) “呱呱呱, 多好看哪!”“你是谁?你在哪儿?”

(出示在桥洞的石壁上) “呱呱呱, 多好看哪!”“你是谁?你在哪儿?”

(1) 看不见的小青蛙可真调皮, 小青蛙说什么, 它也跟着说什么。谁能读好青蛙说的这两行话?

(2) 谁能读得更好?你为什么这样读?能告诉大家你的想法吗?

(3) 谢谢你, 现在老师知道了朗读也要注意标点符号, 大家都来试试。

(4) 当时一只青蛙学另外一只青蛙说话的情景一定很美。现在, 请你们同桌一起练习读句子, 一人读小青蛙说的话, 一人读学话的小青蛙说的话。

(5) 分组练习读小青蛙说的话和学话的小青蛙说的话。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 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时“回声”的场景, 为下面理解回声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明明听到有青蛙在学说话, 却见不到它的影子, 小青蛙觉得很奇怪, 它心里在想些什么?

2. 小青蛙感到很奇怪, 就问妈妈 (引读) ——“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

(1) 刚才我发现××同学不但读出了奇怪的语气, 而且脸上还有奇怪的表情呢!你能站起来读读吗?

(2) 谁还想带着表情读读? (自由练读、指名读)

[设计意图:引导有表情地朗读, 注重在体会心情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即优生示范——中等生和后进生模仿——全班齐读。这样以点带面,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自信与快乐。]

(四) 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 小青蛙非常奇怪, 妈妈又是怎么做的呢?待会儿有非常精彩的动画片, 你们仔细观察, 特别要注意青蛙妈妈的动作和水的变化。 (点击课件, 学生观看无声的动画片。)

2. 出示练习, 学生试着完成。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 () 到岸上。她 () 起一颗石子, () 进河里, 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 () 到河岸, 又一圈圈地 () 回来。

3. 反馈、小结:

这些填上的词都是表示动作的词, 我们说话写话都要注意用好动词。

4. 齐读这段话, 感受整个实验过程。

5. 男同学读, 女同学读, 进一步感受实验过程。

6. 给画面配音。

(1) 准备:青蛙妈妈刚才夸小朋友读得好, 她还想看看谁说得更好, 说什么呢?就是给动画片配音, 看着画面 (课件) 把过程说出来。可以用课文中的句子, 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先试着说给你的同桌听, 说不来的可以请教同桌或课本, 也可以问问你们的这位大朋友——黄老师。

(2) 同学们, 准备好了吗?我们现在就要给动画片配音了, 谁对自己有信心? (生选定配音角色) 其余的同学来当评委, 等会儿评选出你最喜欢的配音演员。

(3) 评选最喜欢的配音演员。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 也可以向他学一学, 和他比一比。

[设计意图:课堂是孩子的, 观察画面、尝试填空、朗读感受、给画面配音, 给了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鼓励他们自主地观察发现, 读书, 同桌互说, 既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差异, 又让每个学生通过协作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更重要的是, 让每个孩子尽情享受着学习的快乐。]

(五) 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 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大家边看课文第五自然段边听录音, 想想你明白了什么?

2. 交流, 点击出示句子。

水的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你在桥洞里叫, 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 也要返回来。

(1) 这两句都是妈妈说的话, 我们该怎么读呢?请大家自由练习读。

(2) 交流体会:怎样才能读好妈妈说的话?

(3) 齐读妈妈说的话。

(4) 爱思考的人最会发现问题。听了青蛙妈妈说的这两句话, 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它们遇到障碍物都要返回来, 这就是回声的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听、读、想, 自己发现问题, 即发现了回声的特点, 遇到障碍物都要返回来, 体现了新课标自主探究的精神。]

3. 小青蛙听了后, 明白了一个新的知识, 很高兴。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它高兴? (一蹦老高) 我们除了说高兴得“一蹦老高”外, 还可以说高兴得怎么样?

4. 小朋友刚才说了这么多不同的词, 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高兴。小青蛙这么高兴, 又从哪句话看出来呢?

5. 点击课件, 出示句子:妈妈, 我明白了, 这就是回声吧?

(1) 谁能带着你的体会读好这句话?

(2) 谁还愿意读读?

(3) 想读的同学都站起来读。

[设计意图:教师牵一发而动全身, 紧紧抓住“高兴”一词, 点了三把火, 把学生的学习欲望点燃了, 这就既理解了文本, 体会到小青蛙的高兴心情, 又领悟到抓关键词理解课文的学法, 起到了一石数鸟的作用。]

(六) 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点击课件, 演示小青蛙游回桥洞里的画面) 小青蛙明白了回声是怎么一回事, 可高兴啦!它又游回桥洞里, 发生了什么事呢?一起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三、延伸情境——拓展空间, 回味无穷

1.这回声太好玩了, 小青蛙一蹦就来到了山谷中 (点击小青蛙蹦到山谷中的画面) , 会发生什么事呢?

2.小青蛙还会去哪里, 发生什么事呢?

3.小结:这节课, 我们最开心的是和小青蛙一样明白了一个新的知识——回声。当然, 关于声音还有许多的奥秘, 希望你们在生活中多去体验, 多观察, 多想, 多问, 做一个爱科学的好孩子。

《检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8

解决问题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第72页例

8、“做一做”及第73~75页练习十六第4~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填空。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4平方米=()平方分米 1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00平方分米=()平方米 5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情景引入】

小明家装修,要贴地砖,你会根据这个情景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72页例8。1.出示例8情景图。

铺客厅地面一共要用多少块地砖? 2.阅读与理解。

(1)学生读题,获取信息。

思考:已知什么?要求什么?(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已知客厅是一个长方形及长6米和宽3米,而地砖是一个正方形,边长是3分米。要求用多少块地砖? 3.分析与解答。

(1)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2)讨论、交流。(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方法一:

先求出客厅的面积,列式为:6×3=18(平方米),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再求出每块地砖的面积,列式为:3×3=9(平方分米); 最后求出要用地砖的块数:1800÷9=200(块)。答:铺客厅地面一共要用200块地砖。方法二:

先分别求出长和宽可以铺多少地砖:

长6米=60分米,铺地砖块数:60÷3=20(块)宽3米=30分米,铺地砖块数:30÷3=10(块)再求一共铺的地砖块数:20×10=200(块)答:铺客厅地面一共要用200块地砖。4.回顾与反思。

(1)通过以上的分析、解答,思考: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呢?(2)学生讨论、交流。(3)引导学生汇报、归纳。

验算:9×200=1800(平方分米)=18(平方米),结果与客厅面积相等,解答正确。

小结:要求数量,可以用总面积除以每一块地砖的面积。在计算时,注意要将单位统一。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7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说出你的解题思路,进行验算。

点两名学生上台板演,然后集体讲评。2.完成教材第73页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说出你的解题思路,进行验算。点两名学生上台板演,然后集体讲评。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教材第74~75页“练习十六”第5~11题。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练习。教学板书:

解决问题

例8:

铺客厅地面一共要用多少块地砖? 方法一:

先求出客厅的面积,列式为:6×3=18(平方米),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再求出每块地砖的面积,列式为:3×3=9(平方分米); 最后求出要用地砖的块数:1800÷9=200(块)。答:铺客厅地面一共要用200块地砖。方法二:

先分别求出长和宽可以铺多少地砖:

长6米=60分米,铺地砖块数:60÷3=20(块)宽3米=30分米,铺地砖块数:30÷3=10(块)再求一共铺的地砖块数:20×10=200(块)答:铺客厅地面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验算:9×200=1800(平方分米)=18(平方米),结果与客厅面积相等,解答正确。

小结:要求数量,可以用总面积除以每一块地砖的面积。在计算时,注意要将单位统一。

教学反思:

《检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9

二、品词析句,深入体会。

《检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10

江源小学 刘芳 张曼丽

学习目标:

1.用实践代替教师的说教,让孩子们学会谈体会,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增强孩子们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2.让生活作证,用事实说话,写出综合性实践活动中的见闻或想象,练习修改习作。3.能发现比喻句的特点,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4.积累意思相反的几组词及优美的诗句。会认7个生字。5.积极参加综合性实践活动成果展示。课前准备: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我们能为保护家乡的环境做点什么”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收集有有关环境保护的资料。

2.结合“展示台”中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以“保护环境的标语牌”、“保护环境的建议书”、“保护环境的手抄报”、“保护环境的黑板报”„„等不同形式展示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课时安排:

3课时(其中口语交际、展示台为1课时、习作1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1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 语 交 际(展示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言引述:小朋友们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了,去了解我们家乡的环境。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这我们就来交流一下。看到家乡的环境,你们有什么感想?让我们首先进行一次的展示会,把所有的收获与大家分享,好吗?(课前给每个小组设定不同的主题)

各组首先把要展示的标语版、手抄报、建议书等张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二、在小组内交流:

1.就同一主题小组成员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2.小组成员整理本组材料。

3.推举代表,小组成员就本组的调查主题准备进行全班交流。

三、全班展示:

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

(1)以“家乡的环境”为主题,结合本组的展示台内容首先进行充分讲解。(2)把事情过程说清楚,把了解到的情况说具体。

(3)讲的时候要有感情,把本组对环境保护的看法讲出来,使听的人了解情况、受到感染。(4)其他同学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听众,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5)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可在同学发言完毕后做补充。(6)各组代表发言后,其它小组可提问。

2.师引导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它组一样的不重复说。(1)小组轮流展示。(鼓励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个性化的展示,如文字、图片、实物或表

演等形式。)

(2)小组之间互相观摩,“代言人”要向其它小组做集中介绍。

(3)每位同学都要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发言、展示,感受、了解我们家乡的环境,并准备对每个小组的展示情况进行评价或提出问题。

3.多方评价,深化主题 通过各组同学评议:本次交流展示活动中哪个小组表现比较出色?(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A:学生评价:你认为这节课谁的表现最佳?为什么?

B:教师评价:总结本节课中学生突出的优点,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四、总结、引导讨论

1.引导讨论:面对家乡的环境情况,我们小学生能做些什么呢? 教师可以适当讲一下我们东营市的“三网建设”工作。

如:从我做起,不乱扔垃圾;遇到破坏环境行为,予以制止;做父母及周围人的工作,增强环保意识,为树林做广告拍;亲手种花种树等。

2.评出合理化的建议。

五、教师小结、延伸拓展:

希望同学们真正行动起来,做环保小卫士。并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看看他们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同学们课下完成。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引发真情 1.师:这一段时间,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上,通过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家乡的环境状况,也在思考我们能做些什么?那么,你一定有值得记下来的东西,或者你对未来也曾想象过,在综合学习中,没准还发生了有趣事情。想跟大家进一步交流吗?

A:拿出学生综合实践中制作的好的“手抄报”等,引导学生再认识。B:展示东营市在环境保护上的措施。如正在开展的“三网建设”。

2.根据习作提示,让学生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具体可以写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可以写几年后家乡环境的变化,也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二、拓展思路,展开话题

1.小组交流。

师:请大家把你自己的相法讲给小组同学听听,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交流。)2.集体交流。

(1)指名上台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及时进行评价与指导。师:听了这位同学想法,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

师:你听得可真认真!是呀,刚才那位同学注意用上了咱们平时课文中积累的词句来说秋天,他多会学习呀!

(2)再找同学谈一谈,其他学生进行评价。(3)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相机指导。

教师抓住学生发言,在习作的内容上继续给予指导(3.教师小结。

三、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1.习作导入。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那现在请你提起笔,把你心中的想法写下来,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别忘了用上咱们平时积累的词句,好吗?

2.开始习作。

学生根据习作要求,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见闻感爱自拟题目,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激趣:课件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看看从中发现了什么异同? 2.说说自己的发现:

(两句话表达的意思一样,但第二句加上作者的想象,更形象了。)

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你出题让同桌来做一做,看一看能不能把他难倒。4.课堂小测:

提醒:有针对性的提问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加深他们的认识。附:把句子变一变,让句子更具体、更形象。

1.炽热的太阳高高地挂在天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棵棵高大的白杨树挺立在戈壁滩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日积月累

(一)、读读认认

1. 教师引述:我国的语言文字非常丰富、有趣,你读一读认一认这几组词有什么特点?

生汇报:意思相反

2.指名读,注意字音是否正确,特别是7 上生字。

3.把这些单音节的反义词变为双音节的反义词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清澈对浑浊)(廉洁对贪污)(功劳对罪过)(公正对偏心)(奖励对惩罚)(优秀对恶劣)(善良对凶恶)(勤劳对懒惰)

4、拓展:

A:前面我们已学过了意思相反的字词,你能记住那些啊?

如:动静、得失、吞吐、详略、攻守、进退、始终、呼吸、是非、爱憎

明暗、对错、软硬、真假、抑扬、起伏、昼夜、深浅、张弛、文武 B:你能快速把下面的题做一做吗?

给这些词后面再补充两字,组成新词: 动静()得失()

吞吐()详略()

攻守()进退()

始终()呼吸()

是非()爱憎()

(二)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诗句。2.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3.想一想: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句中都有动物)4.教师适当原诗,适当讲解诗句的意思。(给学生发放资料,对学的余力的同学提出要求提出要求。)

5.背诵诗句。引导背诵:抓住诗写对子的特点。给学生一定的自读时间,让学生读准、读熟并背出。

6.抄写诗句,注意认请字形,把字准确。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源远流长,学习语文,语言的积累很重要,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课下把读认的字会写会认,读背的诗句能够默写,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读中的原诗背过。

板书设计:

《检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11

课时目标:

1、复习本课生词,正确朗读“动弹、挣扎、欲望、震惊、冲破、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竟然、沉稳、糟蹋、珍惜、震撼”。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教学重难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2、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便利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上课开始,老师想给大家看这样一段视频。(播放汶川地震的视频)

2、出示文字:5·12汶川地震,死亡人数69136人,失踪人数17686人,也就是说,在这场举世震惊的大地震中,有86822条生命在霎那间消失。

3、同学们,看到这里,关于生命,你有了什么认识?

4、师小结:都说生命极其宝贵,每个人都只有一次;都说生命极其短暂,人生在世不过百年。让我们带着对生命的深情与敬意,齐读课题。

二、复习旧知

1、师: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台湾作家杏林子的文章《生命生命》,探讨杏林子对生命的思索和感悟。读课文之前先来复习本课的生字,谁来领读。

2、出示词语:动弹、挣扎、欲望、震惊、冲破、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竟然、沉稳、糟蹋、珍惜、震撼

3、指名领读、全班齐读。

4、过渡:看来同学们生词掌握得不错,接下来我们学习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回忆:课文围绕生命这一主题写了哪几个事例?

5、全班交流:谁来用简洁的话概括一下,第一件事是?第二件事是?第三件事是?预设:飞蛾求生(作者从“飞蛾求生”这一事例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瓜苗生长(作者从“瓜苗生长”这一事例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静听心跳(作者静听自己的心跳,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

三、深入体会

过渡: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呢?还需要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味这三个小故事。

(一)“飞蛾求生”

1、引导语:首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飞蛾求生”这一部分,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最让你感到震惊的句子,并想一想为什么让你感到震惊?

2、3名学生找句子谈感受。

3、出示重点句:“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齐读)

4、师:读着读着,有没有一个词跳入你的眼中,让你特别有感受?

预设:挣扎——

极力——

强烈——

评价:你们都是会学习的孩子,会找关键词加深体会。再读这一段,注意体会红色的词语。

5、师:这只飞蛾在杏林子和我们的眼中是怎么样的?

预设:弱小的、不堪一击的、弱不禁风的„„

6:、师:就是这样一只渺小至极、不堪一击的飞蛾,此时被杏林子抓在了手中,只要杏林子不松手,飞蛾的挣扎就是徒劳的,但它——谁来接着读;只要杏林子稍一用力,飞蛾就会失去生命,但它——学生接读。

7、这只飞蛾一次次的挣扎,只要有一线希望,它都不放弃,这就是求生的欲望,这一次次的挣扎,此时化作了一声声呐喊,那就是——生命!生命!

过渡:杏林子手中触摸到的生命是那样顽强,于是她忍不住把飞蛾放了,那么在她眼中生命还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瓜苗生长

1、师:请一位学生读“瓜苗生长”这一段,其他同学用刚才学习第二段的方法画出让你震惊的句子,用心体会。

2、全班交流(预设3名学生谈感受)

3、师小结:是啊,它的生命力多么顽强啊!没有阳光,没有泥土,没有水分,一切与生命有关的生长条件它几乎都不具备,但是,它发芽长苗了,这样的生命不得不让我们赞叹。

4、引出重点句:“那小小的种子里„„仅仅只活了几天。”(齐读)

5、小瓜苗的生存环境如此恶劣,那么它的生命长度呢?问:小瓜苗啊,你的生命如此短暂,为何你还要不屈向上?

预设:为了看看外面的世界/为了活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6、即使这棵小瓜苗只能活几天,但它依然不屈向上,傲然挺立着。→引出瓜苗图片

7、面对这棵小苗,你想说什么?

评价语:同学们都赞扬小苗,这棵小瓜苗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已经让自己的生命活出了光彩。此刻,我们仿佛也听到了小瓜苗的呐喊,那就是——生命!生命!

(三)静听心跳

过渡:小小的生灵尚且会为自己的生命付出艰辛的努力,那我们人类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呢?听老师读第4自然段,同学们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

1、师范读。

2、请同学们轻轻地将手放在胸口,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自己的心跳,当你听着那一

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时,我想你一定会像作者一样喊出这句话:“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3、问:你想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大家?

预设:自豪——自豪地读

激动——激动地读

兴奋——兴奋地读

„„

导读:请大家认真地对自己说——请男孩子自豪地告诉同学——请女孩子激动地告诉老师——请所有同学庄严地告诉全世界。

4、正因如此,怎样活谁说了算?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呢?联系课文和生活

来说一说。

5、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多好啊!生命对于我们而言只有一次,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

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但我们一定要——(生接着说)好好地使用它,决不能(生接

着说)白白地糟蹋它。

6、师介绍作者背景:本文的作者杏林子就是一位好好使用自己生命的人。

出示图片,配乐解说:跟许多人相比,杏林子是不幸的,她12岁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头不能转、手不能抬、腿不能走。从12岁患病到61岁去世,杏林子在轮椅上度过了整整50年,一生五分之四的时间都在轮椅上与病魔抗争,与命运抗争。但她依然深深地热爱着生活,并且坚持创作,先后写出了80多部作品,这篇文章就是她用变形的手指在膝盖上完成。她被评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她还创立了伊甸残障扶贫基金会。她的名言是:除了爱,我一无所有。我们也听到了来自她心底那一声声沉稳而有力的呐喊——生命!生命!

7、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杏林子带给我们的关于生命的启示。

指名回答,板书:生命有限、价值无限

四、拓展延伸

1、小练笔:课上到这里,你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请把你的感悟写在“生命之花”上,在最后署上姓名。

2、交流生命感言,结束后将“生命之花”贴在黑板上围成一颗爱心,象征跳动的心脏。

3、以小诗结束课文:老师也写了对生命的感悟,请同学们和老师合作着读,我读前一句,同学们读后一句。

课件出示小诗:

生命是早晨的朝霞,是落日的余晖。

生命是涓涓不止的溪流,是滔滔奔腾的江水。

生命是春天里点点的新绿,是秋日里累累的硕果。

生命是深夜里飞蛾不屈的呐喊。

是砖缝中瓜苗倔强的身影。

生命是和平时期欢悦的笑脸,是灾难面前坚毅的目光„„

——《生命是什么》

五、板书设计:

生命生命

飞蛾求生

瓜苗生长生命有限价值无限

上一篇:抗冰保畅方案下一篇:幼儿教师研修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