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诗歌(汶川地震)

2024-05-28

英语诗歌(汶川地震)(精选8篇)

英语诗歌(汶川地震) 篇1

汶川地震后, 诗歌经历了骤然兴起, 又经历了慢慢沉淀。在这样一段兴起至沉淀的过程中, 在这样一段灾难骤发至逐渐平息的过程中, 诗歌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站在受难者的立场, 我们必须肯定诗歌在灾难面前的行动与作用。然后, 当我们转换一个视角, 站在诗歌的立场来看待这次“汶川地震诗歌”的作为和处境, 就会发现:诗歌, 未尝不是与我们一起———经受着一场深刻的苦难。

诗歌, 在这次灾难中处境是困厄的, 她不仅仅在内容上饱含灾难的书写, 诗歌她自己本身也在经历着深刻的质疑、冷峻的审视和严酷的诘难, 也即是说, 诗歌从面临这场灾难的那一刻起, 就已陷入了多重的困境当中。

一.诗人的拒绝

面对大灾难, 很多诗人不愿写诗, 诗歌陷入了“被拒”与“被迎”的处境。一方面, 有大量的人认为写诗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迫切需要, 是抒发悲痛、表达哀思途径;但是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心生隐忧而且刻意回避, 在大灾难面前, 在生灵涂炭的现实面前, 他们认为写诗是一种“轻浮”的行为, 甚至是“轻佻犯贱”, 他们宁愿选择一种规避诗歌的姿态, 而将眼神和精力转投入灾难本身。

当很多人得知发生巨大灾难时, 内心顿时积郁了汹涌的情感, 他们迫切地渴望表达、倾诉积压在心中的感受, 纷纷写下了发自内心的诗篇, 这个时侯诗歌成了人们最直接最痛彻的倾诉内心和表达情感的文学载体。写诗成为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迫切需要, 而这种需要正是由诗歌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诗总是发为先声, 诗歌也往往成为最快捷的抒发胸臆的文学体裁。

与此同时, 我们也不得不关注到社会上的另一些不同反应。有一些人感到, 在灾难发生的时候写诗是“轻浮的”, 是“轻佻犯贱”。他们认为在灾难面前下笔即是轻浮之举。诗人韩东说, “这种时候, 写什么都是没有用的, 都是轻佻犯贱。而我, 这些天里都在这样的犹疑中。我觉得, 只要有稍许的诚实和敏感, 舞文弄墨的人都会有类似的体会:一方面觉得应该以自己的所长出力, 一方面感到这样的出力不仅于事无补, 还会造成一种粉饰死亡的罪恶。”诗人朵鱼在大地震发生后的当天就写下了《今夜, 写诗是轻浮的……》, 朵鱼既然认为写诗是轻浮的, 又为何提笔写下了这首诗?这是情不自禁抑或是出于无奈呢?或许此时他的心中充满了矛盾和悖论, 这样的矛盾和悖论可以理解为:“面对现实的苦难, 诗人们保持沉默并非就是心灵的冷漠, 而是深感无力的愧疚。”[1]

由此可见, 在这次汶川地震中, “写不写诗”成了许多诗人的一种空前的尴尬, 他们宁愿以其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绪, 也不愿意轻易为诗, 诗歌无可避免地陷入了这样的境地———作为一种文学体裁, 诗歌在介入现实生活时遭遇了犹疑和尴尬, 她既被大众热情地需要, 同时又遭遇着无情的拒绝。

二.读者的质疑

诗歌在汶川地震灾难后的困境中, 来自读者的质疑最为尖刻而疼痛。读者的质疑多种多样, 质疑的来源也有多个方面:

一方面, 很多人认为汶川地震中出现的诗歌基本上算不上是真正的诗歌, 它们成为了一种可利用的工具和手段。很多诗不过是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的结果;还有很多人写诗不过是为了多发几篇诗稿、完成一项既定的任务罢了;更为甚者, 是借地震来寻找创作灵感, 或者借诗歌来炒作出名, 因而他们认为这次汶川地震中出现的诗歌有太多带有虚假和功利色彩, 对这次诗歌大潮持有绝对的批判态度。

另一方面, 据调查显示, 有很多读者认为, 在这次大地震中, 绝大部分的诗歌根本没有实际的用处, 用写诗的时间和精力不如帮灾区多做点实际有用的事情。

但是笔者认为, 读者从诗人的创作动机来评判诗歌的有无价值是不可靠的, 一方面读者对诗人创作动机的判定不能有凭有据, 另外诗歌的价值高低不能只依赖于诗歌创作者动机的伟大与否。诗歌在这次汶川地震中发挥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能够承载人类情感的表达需求就是一种能力, 一种功能, 诗歌做到了。诗歌在这次汶川地震中承载的情感是广泛而深厚的, 在国家面临灾难、人民遭遇死亡的时候, 是诗歌呼喊着一个民族的斗志和勇气, 承载着一个国家人民团结抗灾的心声, 也吐露着人们对于民族、国家、社会、自然、与生命的总结与反思。当然, 也有少数的诗歌带有虚假和功利色彩, 然而这不足以否定整个诗歌潮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或许汶川地震诗歌必然要接受这样的命运———在遭遇拒绝被写作之后, 也必须接受冷酷的审视和“功用”的质疑。其实, 地震灾难中的诗歌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就事论事, 而应该有更为广远的阐释, 应该引起更深刻的反思, 因而我们强调这样的评判才是合理的:“众多的地震诗歌作品交织着生命、死亡、苦难、大爱和民族精神的繁复旋律, 这些繁复旋律正演绎着“启蒙”与“救亡”的复调叙事”。[2]

三.评判标准出现激烈矛盾

从诗歌艺术本身的角度看, 汶川地震诗歌大多只是言之有物或情感真挚, 在艺术成就上并没有突出造诣。这不得不引发众多的思考。诗人王家新说:“写有关灾难的诗难度特别大, 不仅要有个人感受, 还要能和群体沟通, 尤其感情上不能掺假, 不能变成一种诗歌比赛。”这也是诗人们普遍意识到的一种困境———即“面对现实灾难, 诗歌的言说困难暴露无遗。”[3]因而可以说, “面对大灾难, 写一首在艺术上有高超成就的诗篇无疑是困难的, 抒写灾难时冥思斟酌诗的审美效果显得是借灾难寻找灵感而亵渎了亡灵;但此时再来挑剔一首诗篇的技术缺陷, 又似乎是不人道的。此时, 诗人们写与不写、写好写坏, 已不仅仅是一个美学问题, 更多的是一种道德问题”。[4]

因而, 正如沈奇在《诗心与诗性》中所说:“面对大灾难、大事件, 在人类的各种艺术活动中, 大概惟有诗歌的处境是最为难堪的。散文可以不计文笔以真情实感及时发声就是;小说家可以以其问题的要求为由暂时缺席;音乐人可以照样演奏旧的经典曲目而支撑一场募捐晚会, 以及等等。惟有诗, 必须要在艺术与伦理之间做出特别谨慎的平衡, 才不至于顾此失彼:或有效于伦理而失于审美沦为工具化的存在, 或有效于一时的现实要求而难以再生于历史的广原———此时, 写, 还是不写, 以及怎样去写, 确实是一个两难的抉择, 也是诗人宿命般要时常面对的考验。”[5]

汶川地震诗歌, 她所面对的早已不是单纯的抒写对象, 还要面对波潮汹涌的社会反响。诗人的反应, 读者的反应, 评论家的反应已然成为了她注定要经受的考验。汶川地震诗歌———她的身躯不仅要接受突如其来的惨烈的现实灾难, 她的灵魂还要承载这个时代的精神拷问, 她是一个饱含泪水的姑娘, 又是一个热血刚毅的行者———负重而永不止步, 就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要傲然前行。

参考文献

[1]林霆《大地震, 诗复活?》, 《文学自由谈》2008年第4期.

[2]李祖德《苦难叙事人民性与国族认同》,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第4期.

[3]林霆《大地震, 诗复活》, 《文学自由谈》2008年第4期.

[4]林霆《大地震, 诗复活》, 《文学自由谈》2008年第4期.

英语诗歌(汶川地震) 篇2

关键词:汶川地震诗歌 写作反思 研究

汶川地震发生之后,中国文坛兴起了一股“汶川地震诗歌热潮”。以此为主题的诗歌层出不穷,在各种报纸、杂志上刊载,甚至以印制成册的诗抄形式出现。加之网络媒体传播的快捷、广泛,“地震诗歌”的势头一浪盖过一浪,涌入国人的视野当中。黄礼孩在《诗歌何为》一文中,认为这次诗歌热潮的爆发是因为诗人在地震发生之后“猛然醒来”。“猛然醒来”这几个字在此运用得极为生动形象,它不仅对诗潮中诗人的创作状态进行了描述,也突出了此次诗歌热潮风起云涌的发展态势。

这次的诗歌热潮,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兆示着中国新诗的一次勃兴。从读者群体来看,它使中国新诗在受众最小的时期内,由逐渐被边缘化的状态,瞬间转变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从诗歌的创作群体来看,它的发生发展并不仅仅是靠专业诗人的努力,还有无数业余的诗歌爱好者的参与。从诗歌热潮的发展范围来看,它也并未囿于相互独立的小团体当中,而是一种几乎全民化的诗歌创作。但是,此次诗歌热潮中的诗歌创作周期短、速度快,创作主体的专业性等方面存在局限,因此在写作上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通过对《诗歌与人》杂志2008年8月号《5·12汶川地震诗歌写作反思与研究》一书的研读,我们对“地震诗歌”在写作方面所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有了一定的把握。现将书中各评论家所提出的观点和问题进行总结,分为几个大的类别,并将相关文章名附于其后。

一、“地震诗歌”多数显得浅薄、空泛,缺乏反思与批判的深度

地震诗潮中的大多数诗歌,主要是歌颂党和政府、军队以及社会各界的慈善力量,歌颂抗震救灾中的舍己为人、赴汤蹈火的感人言行,歌颂地震事件发生之后的人本价值和人文关怀等等。诗人们基本从比较宏大的角度进行诗歌创作,使诗歌呈现出“颂歌”的主流趋势,无论从主题上、内容上还是性质上,多流于浅薄、空泛,表现出的情感也大多趋于雷同,而忽视了对震后暴露出的阴暗面的披露和批判,缺乏一种有逆于主流的个性化声音,以及对地震事件本身的反思的深度与批判的精神。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总结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诗歌的创作者没有处理好诗歌承担与个人体验的关系。诗人创作地震诗歌之时,很少有人真正拥有在地震现场所获得的亲身体验,他们对于地震事件的体验基本都是建筑在文字、画面等形式的媒体报道之上的,是一种间接体验。无论是哪一种文学形式的创作,都是十分注重作者的个人体验的,没有真实的个人体验基础的文学作品是虚假的、不真实的,诗歌当然也不例外。因而,创作出的诗歌难免会出现内容空泛的情况,仅仅停留在对地震现场和抗震救灾过程的叙述、对泛滥情感的抒发层面,是一种为唤醒社会中的人本价值观、社会公德和人文关怀的召唤,而缺乏对于人的存在、人性等问题的反思,缺乏一定深层次的内涵。第二,地震诗歌几乎是一触地震而即发的,大多数诗歌表达出来的仅仅是对地震事件的现象层面的描写,抒发作者被这场巨大灾难激发出来的悲痛与同情,缺乏对地震事件本身的反思的深度和批判的精神。这种极度的悲痛与同情亦是一种激情,而激情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化。当灾难渐渐平息之后,这些充斥着激情的篇章恐怕再也经不起考验,或许人们不会忽略这次诗歌热潮,但诗潮中的作品只会化作汶川地震这个历史事件的尘埃而飘散。因而,诗人需要一段时间和距离,让激情慢慢地沉淀下来,对整个地震事件进行反思,从而增加诗歌内涵上的深度。

相关文章:一行《尚未到来的地震诗歌:一个反思》,周伦佑的《从一首诗谈“地震诗歌”》,谢有顺《苦难的书写如何才能不失重?——我看汶川大地震后的诗歌写作热潮》,陈超《有关“地震诗潮”的几点感想》,程光炜《与“5·12”汶川地震诗歌写作有关的一点想法》,朵渔《为什么普遍写得这么差》,龚奎林《苦难记忆与人的复活!?——关于地震诗歌的拯救性修辞和历史意识》。

二、诗人在写作诗歌时面临起点的犹疑,深感诗歌创作的无力,这是大部分诗人所面临的普遍境况

大自然降临的灾难横亘在人类面前,人类的渺小显而易见,即使是上万生命的层层叠加,也无法抗拒灾难吞噬的脚步。在如此巨大的天灾面前,很多诗人深感自己诗歌创作的无力,发生创作起点的犹疑。

一部分诗人认为写出来的文字只是一种仅供宣泄情感的精神符号而已。诗歌的作用太弱小了,连灾区的一瓶矿泉水都比不上。在此时,那短短的几行文字,根本无法轻易承载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甚至有人说“如果想读诗,我倒是宁愿读诗人们在别的时刻写下的诗歌。我不想看到、这么快地看到令人惊愕的苦难被升华,我不想看到许多无辜生灵的死亡变成从天而降的灵感,不喜欢‘家国不幸诗家幸的无耻说法,客观上它就是置诗人于幸灾乐祸的位置。”他们觉得此时写诗是对别人痛苦的摆弄,即使是再富有悲天悯人情感的诗歌,也是一种幸灾乐祸的表现。加上他们对于诗歌本身的责任感和道德感,认为诗歌不能为了激情而摒弃语言本身的艺术性,因而他们选择诗歌创作的沉默,很多人主张诗人与其写诗,不如去灾难现场做一个真正的行动者。

不过,“语言无力承担现实的重量,但语言又必须承担现实的重量。”从而,也有一部分诗人在创作诗歌时虽然也面临这样矛盾的复杂心理,但他们仍旧希望自己的诗歌创作,能够“既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援助,也重新激发出诗歌作用于现实的可能途径”。基于这样的出发点,但他们还是写下了很多地震诗歌。

相关文章:耿占春《短暂的灾难,持久的苦难》,西川《汶川大地震震后问题思考备忘录》,沈奇《诗心和诗性——关于“地震诗歌现象”的几点思考》,王家新《诗歌,或悲痛的余烬》,燎原《反向介入时代现场与心灵赴难——关于另一种5·12诗歌的解读》,荣光启《自省:震后随笔》,李森《沉默与喧嚣》,一行《尚未到来的地震诗歌:一个反思》,龚奎林《苦难记忆与人的复活!?——关于地震诗歌的拯救性修辞和历史意识》。

三、相当一部分的“地震诗歌”在情感、内容、语言的艺术性和见解的独到性上都违背了诗歌的写作伦理

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存在一定的纲常伦理,诗歌写作当然也不例外。所谓诗歌的“写作伦理”,正是诗人在创作时对于诗歌本身的一种责任感和道德感。“人类必须面对自己的道德状况,必须对其写作和表达的资格有所担负和证实。”由于地震诗潮中的大部分诗人都没有亲历灾难现场的直接经验,因而他们通过媒体等媒介看到的灾难,并不是最为真实的灾难,因而他们的创作违背了诗歌的写作伦理。

本书中对于诗歌创作是否具有道德感的评价标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从事诗歌创作时,创作主体的情感是否真挚。此次诗歌热潮中,虽然有很多情感真挚、令人称赞的优秀诗歌文本,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诗歌,其创作主题的情感是否真挚的问题,引起了一定的怀疑。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并不是建立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之上,而是间接感受,只是随大流,唱和主流情感和价值取向,缺乏真情实感。

其次,诗歌反映的内容是否真实,并具有一定深度的内涵。有人认为,“离开了自我拷问和灵魂介入的言说是没有价值的。”此次诗歌热潮中,相当多的诗歌流于空泛和浅薄,缺乏反思和批判的精神,无论是对灾难的反思,还是对人灵魂的拷问,都不令人满意。

第三,诗歌的语言是否具有艺术审美的特征。这是书中很多诗人都提出的问题。有人认为,诗歌创作时,“对语言的珍惜”才是真正的写作道德。但此次诗歌热潮中的很多诗歌,在写作上并不“道德”,为了仅为表达那种公共化的情感和主题,为了一种良心上的安慰或是道义上的原因而创作诗歌,而放弃了对于诗歌语言艺术审美特征的坚守。诗人朵渔主张诗歌的道德承担与美学伦理“不是相互凌驾与否认,二者的平衡赖于诗人对现实事物的认识,对语言的应和与创造”。真正的“地震诗歌”应当在注重诗歌承担的同时,注重诗歌语言的艺术审美性。诗歌不能够离开语言,没有语言便无法完成诗人的抒情、说理等目的。诗歌之所以为诗歌,而非其他普通的言论形式,正是因为对语言的艺术性的追求,才能够成为如此令人喜闻乐见的言论形式。因而,“地震诗歌”在表达的过程中忽视了对语言艺术性的要求,失去了诗歌本身的光环,违背了诗歌写作的道德伦理。

第四,在一个集体抒情的浪潮中,是否应当坚持自己的声音。这样一场巨大的灾难所触发的公众情感是极为猛烈的,因而此次诗歌热潮所迸发出的集体化抒情的倾向很明显。但有些人认为,诗歌作为一种先声性的文学形式,它应当代表着与众不同的主张与价值取向。然而,席卷而来的地震诗潮,却是铺天盖地式的悲痛与同情,普遍缺乏诗人自己异于时代、不同于这种集体化抒情的声音。这种缺乏个性、千篇一律、仅仅为集体化抒情服务的地震诗歌违背了这样一种写作伦理。

相关文章:耿占春《短暂的灾难,持久的苦难》,张清华《我们会不会读错苦难——看待“5·12诗歌”的若干角度》,王家新《诗歌,或悲痛的余烬》,朵渔《为什么普遍写得这么差》,陈超《有关“地震诗潮”的几点感想》,沈奇《诗心和诗性——关于“地震诗歌现象”的几点思考》,一行《尚未到来的地震诗歌:一个反思》。

四、“地震诗歌”具有明显的口号、标语的色彩,缺乏个性化写作

有很多诗人将“地震诗歌”和大跃进诗潮中的诗歌进行比较,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地震诗歌”的问题。本次诗歌热潮中涌现出的诗歌有一个普遍的缺陷,那就是诗歌的口号化和标语化。面对人类如此难以担负的灾难,诗歌的任务除了记叙灾难之外,当然还有在物质以外的精神层面激励灾民和国家渡过难关,因而诗歌反映的悲情、鼓励和希望的主题趋于一致,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大多数诗歌都是用一种标语式、歌颂式的语言来激励大众,整体趋于口号化,形成了一座庞大的“人文废墟”。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诗歌从朦胧诗的出现发展至今,个性化的诗歌写作风格基本上遮盖住了以前工具化、公共化的政治抒情诗的风格。但是,此次诗歌热潮暴露出了这个明显的弊端,有些诗人担心中国新诗会丧失个性化与多元化的发展。这些诗人在提出了对于诗歌发展担忧之后,也相应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们认为,诗歌不能够沦为社会舆论的“工具”和政治的传声筒,不能够被时代所泛意识形态化,应该提出作者不可替代的独到视角、体验和见解。

相关文章:程光炜《与“5·12”汶川地震诗歌写作有关的一点想法》,陈超《有关“地震诗潮”的几点感想》,周伦佑《从一首诗谈“地震诗歌”》,徐敬亚《大灾难中的诗歌悲凉》,张桃洲《没有诗——一首诗的副本》,张德明《地震诗歌照见当代新诗痼疾》。

五、地震诗潮不会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起到推动或转折等重大作用

不可否认,“5·12”汶川地震所引发的地震诗歌热潮,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它并不是新诗发展中的分水岭,不会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推动或转折等重大作用。

此次诗歌热潮表现出了些许有利于中国新诗发展的因素。第一,诗歌创作出现了一个高潮,短时间内出现了大批量的诗歌,这是震前所没有的诗歌创作形势。第二,除了专业诗人之外,还有许多诗歌的爱好者参与诗歌创作,这与震前诗歌创作仅仅囿于诗人的小团体之内的情况亦有所不同。第三,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不同层次读者的界限,使新诗的受众变得广泛,有利于诗歌的传播,诗歌不再是写给诗人团体自娱自乐的玩物。第四,诗歌所表现的内容,较于震前的诗歌来看,更加贴近社会现实。以上这四个方面的变化,都将聚光灯照在逐渐被边缘化的诗歌上面,在一定程度上看,这样的确能够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即使如此,汶川地震诗潮仍旧不能成为新诗发展的推动力。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此次地震诗潮是由突发事件所引起的,而真正推动诗歌发展的,应当是诗人日常创作水平的整体提升;其二,短时间内涌现出如此数量之大的诗歌,在质量上当然会相应地打折,无论是从诗歌的形式、内容、语言等方面来看,都未使中国新诗的整体创作水准明显提高,反而还暴露出了种种问题和弊端。当然,它也不会是新诗发展的转折点,毕竟还是有很多有成就的诗人认识到了此次地震诗潮中的这些问题和弊端,在创作的过程中一定会对此刻意地留心和克服,因而中国新诗也不会因为次诗歌热潮出现了这些问题而深陷泥淖、裹足不前。

相关文章:王家新《诗歌,或悲痛的余烬》,孙文波《诗的道德——写在汶川地震之后》,向卫国《永无胜利可言——关于“5·12”地震题材诗歌的几点思考》。

英语诗歌(汶川地震) 篇3

向祖国报告

让我们以住进新居老人幸福的微笑向祖国报告

在这微笑里我们看到家园重建最感人的写照

向祖国报告

让我们以贴上新房婚礼的大红喜字向祖国报告

在这喜字里我们看到家园重建最甜蜜的写照

向祖国报告

让我们以睡在新家里婴儿的甜梦向祖国报告

在这甜梦里我们看到家园重建最安详的写照

向祖国报告

让我们以挂在母亲眼角感恩的眼泪

向祖国报告

在这眼泪里我们看到家园重建最真情的写照

**人民向祖国报告

(合颂)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把奇迹创造

向祖国报告

让我们以新建的校园里上课的铃声向祖国报告

在这铃声里我们看到百年大计最美好的风貌

向祖国报告

让我们以新建的医院里平安的产妇向祖国报告

在这平安里我们看到生命表情最灿烂的花苞 向祖国报告

让我们以新建的图书馆荡漾的书香向祖国报告

在这书香里我们看到智慧扬帆最希弈的春潮

向祖国报告

让我们以新建的敬老院晚年的康乐向祖国报告

在这康乐里我们看到以人为本最光彩的写照

**人民向祖国报告

(合颂)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写满荣耀

向祖国报告

让我们以每家店铺那新开张的鞭炮向祖国报告

向祖国报告

让我们以每座村庄那新引来的清泉向祖国报告

向祖国报告

让我们以洒尽热泪的双手高擎羌红向祖国报告

向祖国报告

让我们以重建家园之后的万家灯火向祖国报告

**人民向祖国报告

(合颂)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写满自豪

向祖国报告

让我们以新建的每条大道每座大桥向祖国报告

向祖国报告

让我们以新建的每个广场每个园区向祖国报告

向祖国报告

让我们以睡在新家里婴儿的甜梦向祖国报告 向祖国报告

让我们以最漂亮最坚固最优质的指标向祖国报告

向祖国报告

让我们以震区人民最满意幸福的指数向祖国报告

**人民向祖国报告

(合颂)任何困难都压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写满锦绣之章

我们庄严向祖国报告

(合颂)任何困难都压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英语作文:汶川地震含翻译 篇4

As far as we students are concerned, we should provide our helping hands for the earthquake stricken compatriots. We can donate our spare money to the suffering people who are in urgent need of food and medicine. Blood donation is also of vital significance for those injured people. Students who are equipped with professional skills can volunteer to the earthquake stricken areas to rescue more lives. Besides, our spirit support and sincere prayers can help the broken hearts overcome the temporary disaster.

205月12日,四川发生8.0级地震。成千上万的人丧生,更多的人无家可归。但是,中国人民以同情和勇气携手面对这场灾难。中国各地的人们都积极捐款。救灾物资和资金不断涌入地震灾区。此外,国内外多支救援队和医疗专业人员被派往地震灾区搜救幸存者。

英语诗歌(汶川地震) 篇5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汶川8.0级大地震, 许多生命在那一刻戛然而止,四川早已变成了人间地狱。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震动了中国,震惊了世界,震碎了所有国人的心。刹那间,举国同悲。

“苍天有泪,大地无语。”汶川地震掀开了中国历史上泪水涟涟的一页:地动山摇之间,一座座城镇夷为平地,成千上万的生命被废墟掩埋。流血、死亡、眼泪,这一切一切都是如此残酷,让人心疼欲碎。每天不断更新的让人惶恐的死亡数字,每天不断累积的哀伤和震撼,每一分每一秒,触目惊心,都是如此令人窒息的痛楚„„

一组组冰冷的数字,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眨眼间,就成永远!就成了活着的人们的心中永远的痛!

一张张图片,一声声哭喊,一只只伸出的手,一双双难以伸展的脚,让心疼痛,让泪成河。

生命,就在瞬间倒下、消失,在废墟中掩埋,在黑夜和暴雨里挣扎,在痛苦中呻吟,在等待着救援,在等待着生的希望„„

我们不会忘记,脚踏废墟上的瓦砾,看着埋在废墟下的孩子,年过花甲的总理哭了;我们不会忘记,灾区群众看见身着迷彩服的战士时那份信任的恳求,战士们哭了;我们更不会忘记,那一个个糁烈的画面从眼前闪过时,我们哭了。

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我们不能无动于衷,我们要行动起来——用我们的爱心,给灾区同胞力量!伸出双手,用爱心构筑起一道坚实而温暖的墙,冲到灾区同胞的面前,为他们遮挡风雨,点亮他们的生命之灯,温暖他们的心。

时间,不容我们过多的悲痛,生命,不容我们过多的迟疑!我们要做的,就是强忍悲痛,强忍眼中涌出的泪水,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可以携起手来,用掌心传递着温度,我们可以解囊相助,捐出我们的爱,捐给灾区人民以希望。我们可以点燃蜡烛、奉上鲜花,用温暖和光明,点燃和照亮黑暗中的灵魂,伴他们远走„„

时间就是生命!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各地方各部门,从解放军、武警部队、消防官兵到公安民警,从专业救援队到普通志愿者,从各级领导干部到广大人民群众„„为抢救成千上万的生命,每一个人都在“黄金救援时间”里争分夺秒,与死神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竞速„„

让我们欣慰的是,许多人已经在努力奋斗,已经在想尽一切办法,与时间、与时空的阻融进行着抗争,抢夺同胞,抢夺生命,而后从四面八方赶赴一线的人们,更多更坚定,大家正在动用一切力量,手拉手,共同拯救苦难中的同胞:

地震后仅1个多小时,新华社就播发了胡锦涛总书记作出的重要指示:“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当晚,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全面部署当前抗震救灾工作。

地震发生2小时后,16时40分许。一架专机从北京西郊机场腾空而起,温家宝总理赶赴四川灾区指导救灾工作。这位近七十岁的老人,当他看到抢险人员正在都江堰新建小学解救两名被困在废墟下的孩子时,他大声地呼唤着孩子,激动地流下了热泪:“我是温家宝爷爷,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

我也寻思,我到底能做些什么呢?捐钱,真的只能尽微薄之力。我只好用一些不切实际的行动以求心灵的安慰:我在默哀日那天准时到了课室,与全班同学一起为汶川地震的死伤者默哀,在默哀的三分钟内,我一直在向上苍祷告天佑中华。

也许我们中的大多数,无法去到灾区,无法亲自冲向废墟,无法亲历大地的疼痛,但我们有心,我们有手,我们用我们敏感而善良的心,感知同胞们的疼痛,感受他们的伤怀;我们有我们热情坚定的双手,传递给灾区同胞爱和温暖、勇气和希望。

我们还可以做的是,停下我们忙碌的脚步,静静地,为灾区同胞祈祷:祈祷苦难快点结束,祈祷苦难结束后的同胞们,早日抹去那些惨痛的记忆,重新勇敢的生活,重建家园;祝废墟中存活的生活早些获救,祝远走的亡灵早日安息;祝愿活着的人们珍爱生命,珍惜幸福!祈祷祖国平安,民族兴盛!

我们还可以告诉灾区同胞们:灾难面前,我们不悲叹!灾难面前,有爱在心间!灾难面前,有众志成城、战胜困难的誓言在神州大地弥漫!灾难面前,我们,就在你身边!

大地震发生以来,呈现在我眼前的是团结、是坚强、是互助,我的心中充满了感动。正如一个报道所说:“自从‘5.12地震’发生的那一瞬间开始,所有的中国人空前地团结了起来。以前所有的各种不满和牢骚都被抛弃到了一边,整个华夏大地现在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汶川之震,震碎国人之心。汶川之痛,伤及国人之情。眼泪已不能让我们忘怀那伤痛的时刻,多少脆弱的生命在华季般的绽放中消然而逝。那感人的瞬间,那痛心欲绝、泣不成声的哭喊声撕裂着国人之心,在默默祁求平安的时刻,伸出我们援助之手,带着伤心的泪水,带着真诚的祝福,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心向汶川,向往灾区的每个人。

这些感人的事例,不都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温暖的真情吗?这也正向老天示威:我们炎黄子孙的脊梁是压不垮的!无论地震多么残酷,都不能摧残我们中华民族的心灵!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相信,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从汶川地震中反思抗震设计 篇6

“作为地震中最直接威胁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的建筑物而言, 我国在抗震法律法规、国家标准上做得比较充分。但是, 严标准更需要有好的监督体制。”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建筑设计人员告诉, 在现实中很多标准的审核监督常常是流于形式。

专家呼吁修订建筑抗震标准

据了解, 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12度, 建筑的防震措施主要应用于6度至10度地区。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 我国对城市建筑的抗震标准进行了严格的规范。目前, 我国规定的抗震建设标准是按照7度烈度来设防的。

专家认为, “汶川当地的设防裂度是7度, 8级地震相当于裂度10度, 已经远远超过当地设防的裂度了。按照7度设计的房屋, 面对9度以上的毁灭性地震, 很多房屋倒塌是无法避免的。这还主要是由于设计建筑的时候对抗震需求考虑不足。”

我们的邻国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 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 全球10%的地震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近年来, 日本不断加大城市防震减灾的新技术开发, 探索城市综合减灾的新思路。不仅如此, 日本在建筑抗震、防火等安全性方面的规定复杂而严格。

“汶川地震后, 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尽快组织专家, 对全国范围的建筑抗震标准重新修订。”而我国各地的建筑抗震标准不同, 有的地方是7度、6度, 比如, 北京的建筑抗震标准是8度。因此, 应根据地质结构尽快重新审核, 这对未来灾区重建家园以及其他地方的建筑抗震设计都很重要。

与此同时, 建议应在全国推广一个强制性的抗震安全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地震局协同起来, 研究制定出一个适合农村地区的抗震安全建筑标准。就目前来说, 在农村地区推广这样的工作, 难度还是很大的, 但是从长远来看, 必须朝这个方向努力。

“总体来看, 我国在抗震法律法规、国家标准上做得比较充分。”此次四川大地震也给业界一个警示, 应对普通地震, 这样的抗震标准尚可运用, 但对于大地震, 我们的抗震标准则显得有点低。因此, 应尽快修订和提高建筑抗震标准。

缺乏有效的监督体制, 也是导致汶川地震损失重大的原因之一。

“就我国目前现有的这套建筑抗震标准而言, 它尚未真正地发挥作用。因为在现实中对它们的审核还常常流于形式。”四川大地震发生后可以印证这一事实。

在现实工作中, 很多建筑设计人员以及施工人员对抗震标准审核流于形式这一现象早已司空见惯。据了解, 从监管角度来说, 建筑的抗震性能必须从选址、设计、结构、材料、功能设置、施工管理等各个方面从严把关, 如果一方不能尽职尽责, 就会给建筑的未来使用埋下很大隐患。其中施工质量的优劣, 对抗震性能有着极大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 建筑施工中如果缺乏有效监管, 开发商很容易在利益的驱使下刻意减少钢筋数量, 甚至使用劣质钢筋以次充好, 大大降低房屋的抗震性。这种情况在全世界都存在。”很多开发商都是聘请监理单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监管就可以了。“但是, 业界都知道, 很多时候监理单位其实是与开发商同在一条利益链上, 很难独立。”

有专家分析表示, 提高房屋抗震等级可能造成房屋建筑成本增加, 但这一点增加比起我国目前房地产业的利润而言, 仍然是“九牛一毛”, 不会给房价造成上行压力。

由此可见, 建筑抗震标准的实施缺乏的是行之有效的监督体制。建筑质量是牵涉每个人生命安危的大事, 规划师、建筑师、政府官员、开发商……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严格把关。如果让这些标准和监督流于形式, 付出生命的代价就过于惨痛。

我国建筑设计应借鉴邻国日本的成功经验, 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应用:

a.采用刚性结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在日本许多高层公寓开始销售不久即告罄。一个重要因素是这些高层公寓多半与高层写字楼作了同等水平的抗震设计。一座号称日本最高的公寓, 使用了与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相同的钢管, 确保了抗震强度。这种钢管的直径最大达800毫米, 厚度达40毫米, 而且钢管中还注入了比通常混凝土强度高3倍的高强度混凝土, 该公寓共使用这种钢管168根。另外, 该公寓还使用了刚性结构抗震体。通常高层公寓柔性结构为主流, 靠整个建筑来减弱地震引起的摇动, 但在强风刮过来时, 楼的结构也会发生一定的摇动。采取了刚性结构后, 摇动大大降低。如遇阪神大地震级别的地震发生时, 柔性结构的建筑一般要摇动1米左右, 而刚性结构建筑只摇动30厘米。

b.使用橡胶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在日本东京一座免震结构公寓高达93米, 建筑物的外围使用了新研制的高强度16积层橡胶, 建筑物的中央部分使用了天然橡胶系统的积层橡胶。这样, 在裂度为6的地震发生时, 就可将建筑物的受力减少至二分之一。一种超高层楼房用抗震装置, 使用的是类似橡胶的黏弹性体, 该装置可将强风造成的摇动减轻40%, 同时也可提高抗震能力。

c.“局部浮力”的抗震系统近日日本开发了一种名为“局部浮力”的抗震系统, 即在传统抗震构造基础上借助于水的浮力支撑整个建筑物。据日本媒体报道, 普通抗震结构把建筑物的上层结构与地基分离开, 以中间加入橡胶夹层和阻尼器的方式支撑建筑物。相比之下, “局部浮力”系统在上层结构与地基之间设置贮水槽, 建筑物受到水的浮力支撑。水的浮力承担建筑物大约一半重量, 既减轻了地基的承重负荷, 又可以把隔震橡胶小型化, 降低支撑构造部分的刚性, 从而提高与地基间的绝缘性。地震发生时, 由于浮力作用延长了固有振荡周期, 即晃动一次所需时间, 建筑物晃动的加速度得以降低。6到8层建筑物的固有周期最大可以达到5秒以上。因此, 在城市海湾沿岸等地层柔软地带也可以获得较好抗震效果。此外, 贮水槽内贮存的水在发生火灾时可用于灭火, 地震发生后可作为临时生活用水。这一系统成本并不算高。以8层楼医院为例, 成本比普通抗震系统高出大约2%。

d.“滑动体”基础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独户、古旧建筑独户建筑与高层楼房相比整体重量轻, 积层橡胶不起作用。有效的抗震方法是在建筑物与基础之间加上球型轴承或是滑动体, 形成一个滚动式支撑结构, 这样可减轻地震造成的摇动。古旧建筑的抗震问题也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东京都台东区的国立西洋美术馆补修了抗震处理结构, 东京都丰岛区区政厅也实施了补修工程。

e.严格的法律日本《建筑基准法》规定, 日本的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一个建筑工程为获得开工许可, 除了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外, 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这一报告书主要内容是, 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 计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 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

日本法律还规定, 只有一级建筑师以上的人才能有资格编制抗震报告书, 而且, 报告书中的相关计算必须要使用国土交通省认可的专用程序。普通的一个8、9层公寓楼, 其抗震报告书动辄厚达两三百页。建筑抗震报告书必须经过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检查, 确认无误后才能开工。

摘要:据地震专家对世界上100多例伤亡巨大的地震灾害资料进行统计后发现, 其中95%以上的伤亡, 是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因此, 加强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十分重要。

柴静“看见”汶川地震 篇7

道具让报道背离了真实

到了绵阳,最初我被分去做直播记者。我拿着在医院帐篷找到的几样东西——一个满是土和裂缝的头盔,一只又湿又沉的靴子和一块手表,讲了3个故事:男人骑了两千里路的摩托车回来看妻子;士兵为了救人,耽误疗伤,肠子流了出来;一个女人在废墟守了7天,终于等到丈夫获救。

我说的时候,史努比就站在直播车边上看着,看完没说话,走了。我问怎么了,他说:“你太流畅了,准备得太精心。我当时看到你的编导给你递着这些东西,我就觉得不舒服,这么大的事儿发生了,不该有这些形式和设计。其实那些东西放在地上,也没有关系,或者你停一下,说,我去拿一下,更真实。”

第二天,在绵阳,我们赶上了6级余震,跳下车,往九洲体育馆跑。那是灾民临时安置点,馆里空空荡荡,八九千人已经安全撤离,只有一个人坐在里头。

我蹲下去问他:“你怎么不出去呢?”他抬起头,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黧黑的脸,两只胳膊搭在膝盖上:“我老婆孩子都不在了,我还跑什么呢?”我蹲在那儿说不出话。他安慰我:“你出去吧,这儿不安全。”晚上的直播,我讲了这个细节。又有批评的声音,认为调子太灰色。

那天晚上,罗陈、陈威、老金和我,几个“新闻调查”的同事商量了一下,一起退出了直播。我们要做一期有足够时间的节目,不管能不能播。

第二天在九洲体育馆,几千人从灾民临时安置点回家,我们看着乌泱泱的人,商量“拍谁呢”,想法也一样:“谁都行。”

一对夫妻,男人穿旧的深绿呢子军服,40岁左右,绵羊一样的眼睛,有点张皇。女人挽一桶食用油,拿网兜拎着脸盆。就他们吧,我迎上去。

跟叶哥叶嫂坐车回家,他们家在北川县城边的杨柳坪村一树梨花底下,深山冷,花还开着。房子从后面看是完整的青砖墙,一绕过来,前头全塌没了,地基、堡坎都震坏了,这是叶哥叶嫂在震后第一次见到自己房子,站着,呆看着,手里挽的东西不知觉地落在地上。镜头也那样呆着,谁都不说话,三四分钟。山里非常安静,只有些微的鸟叫,雨落在椿树的叶子上,细密地簌簌作响。

贴身陪伴是最棒的采访

叶哥走进废墟,翻出一样东西,用手抹上面的土灰,抹了又抹,站在那儿不动。我走过去看,是儿子在遇难前一天跟他下的象棋。房梁上挂着一串纸鹤,绿色方格作业本的纸,叠得很笨拙,像大元宝,是两个月前,三八节那天,儿子送给叶嫂的。

地震那天,他家附近四面山摇晃不停,地里干活的女人以为山神发怒,跪下来转圈向四面祈祷。叶哥一个大跳出屋,跃到土豆地里,片刻恍惚后,大叫一声,撒腿往山底下跑。山底下就是县城小学,儿子在上课。路已经断了,房子一样高的石头在路上堵着叶哥从崖上往下连跑带跳,“像疯了一样”,20多分钟到了县城旧城边上。

县城被王家岩和景家岩两座山夹着,最窄的地方只有一公里,路已被埋,巨石下露出压成片的出租车前盖,人们正接力把伤者传出来。他可以回头再找别的路去学校,但犹豫了一下,伸手接住了递过来的一个伤者……

叶哥搬了两块石头,找了只铁锅,把蓄水池前两天残留的一点雨水烧开,泡了碗方便面。他们俩坐在一杆木头上吃,一边跟我说话。叶嫂差不多40岁了,她说:“将来还要生一个我那样的儿子,我一定好好地养育他。”叶哥补了一句:“就像对第一个一样。” 我听见背后有呜咽声,回头看是编导罗陈,他跟他俩差不多大,也有一个儿子。

我们在山上住了下来,陈威搭了帐篷,没自来水没电,也没有手机信号。每天走一段山路,用小碗从一口快干涸的山泉眼舀点水,倒在桶里拎回去,顺便找个有信号的地方给台里打电话。

草姐姐负责片子的后期,“那你们要拍什么主题啊?”她问。我说:“不知道。”以前做节目前,没有一个策划案、一个主题方向,我就本能地不安,可这次我觉得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我还挺奇怪地想起一件无关的事——铁凝30多岁的时候,见过一次冰心,冰心问她:“姑娘,成家了没有?”“没有。”“嗯,不要找,要等。”后来,我们谁也没找,就等在原地。

我知道,对叶哥叶嫂,没什么采访可言,问什么呢?我也不想试图劝谁别难过,他们允许我们在旁边陪伴就够了。烧火做饭时,我帮着填点柴。有时候机器开着,很长时间也没人说话,只是柴火噼啪的声音。叶哥叶嫂要是想说话了,我们就听着,有时候两口子商量以后怎么盖房子生活下去,挺有雄心的样子,有时候又沉默着,干什么都没有心思,这就是生活吧,不可能靠喊口号就度过去。

猫狗身上都淌出了人味儿

过两天他们帮邻居打蒜薹,邻家的女人遇难了,只剩父子俩,孩子12岁,叫文超。杨柳坪村88户人家,遇难22人,山村里住的人少而分散,路远,主要靠家族和血亲的纽带,能来的都来了,十几个人。

文超不爱说话,我问他怎么不去山下学校过儿童节,他说不想去。我说:“舍不得你爸吗?”他哭了,拿袖子掩着眼。

打完蒜薹,女人们张罗着吃饭,叶哥从废墟里头几块水泥底下扒拉腊肉,很满意的样子。大伙用石头垒了个灶,找点柴火,拿石片把腊肉外面的灰刮掉,放在锅里煮。水热了,再捞出来,用刷子吃力地擦着肉外头熏的黑焦色,擦完成了蜡黄。我负责切肉,一刀下去,热气直往上蹿,大厚肉片子,透明的油“滋”一声。

叶嫂扭头喊:“你去地里找找有没有土豆。”男人挖了十几颗回来,滚刀切大块,煮,炒。居然还从哪家塌了的梁底下找出一塑料壶玉米酒来,大伙有了一点兴致。

把废墟清一清,露天摆了3张矮桌子,天已经擦黑,村里人舍不得点火,借着麻蓝的天上一点晶明的星光挤着坐,狗在膝盖底下蹭来蹭去,叶哥一边扔点肉皮给狗一边笑:“它好久没见着人了。”

文超的小叔志全是个年轻人,举起了小酒盅:“地震之后第一次这么多人见面,算个团圆酒,来。”这一杯下去,我的胃里像着了火一样。

我们跟他一块去挑水,路上遇到一个不认识的村里人,那人偏过头对我说:“是他把我儿子从土里拽出来的。”志全听了却脸色一黯,不说话,走着走着,拿树枝抽了一下路边的石头。

晚上火堆边上我们才谈这事,他说:“我爱人就是怪我这事,我原来是军人,她知道如果我路上没耽误,去了一定能救出我女儿。”

志全说:“她那天早上说,爸爸,给我买一个冰淇淋,我没给买。我就是后悔,两块钱一个的冰淇淋,我为什么没给她买?”

文超趴在他膝盖上哭得抬不起头,志全摸着侄子的头发:“你爷爷12岁讨饭到这里,才有这个家,你身上流着他的血,不要哭。”

片子里有只小猫,地震后幸存的,刚出生,找不着妈了。我们送他的牛奶,他倒在矿泉水瓶盖里,用食指蘸着,一点一点让小猫舔。吃饭的时候,他右手拿筷子夹菜,左手掌心里托一块大窝笋,给它练牙。“村里人都认为它活不了,你也这么想吗?”我问他。“是。”“那你为什么还养它?”“它也是一条命。”他低头抚摸它。

有些感动是等出来的

我们记录的都是生活里的片断,遇上了就拍,遇不上就待着,在叶哥家门口坐着。有一天在叶哥家坐,听到坡上有人叫喊,“怎么吵架啊?”我们就上去了。

有个老爷子一头乱发,围着快晒成白色的蓝围裙正爬在梯子上,往半塌的房顶铺瓦。底下站着他儿子,正冲他嚷。原来老爷子死活不去儿子家住,非得修自己的房子,还拒绝别人动手。

我问:“您多大岁数了?”他正在气头上,两眼圆睁,手一甩:“没得好大。”村长在旁边做工作,一边乐:“他83。”:

聊了会儿,村长说:“他唱山歌唱得最好。”我哄他:“唱一个吧。”老爷子犟得很:“不唱。”谁说也不行。

后来几天,他还住在半塌的房子里,天光从残瓦上漏一满地。白天也点一堆柴火,跟几只大肥猫围在火边,头发乱蓬蓬,手抄在蓝布裙里,脸映得微红。他耳朵背,也不懂普通话,我每次经过他家门口,就大喊一声“爷爷”,这个词他听得懂,每次都一乐,满嘴没牙。

临走前一天傍晚,村里人都聚过来,在叶哥家坐一堆闲聊。爷爷忽然从坡上下来,人前一站,直接开口唱了一段,唱完了,拔腿就走。弄得我们手忙脚乱,幸好还录上了几句。

几年后说起这期节目,草姐姐才说:“你们当时在四川,第一天拍完传回来的片子,领导看了有点担心,说这样的片子会不会太灰色,干脆让他们回来吧。” 但她没有转告我们,也不干预,日子一天天过去,生活最终从片子里流淌出来,审片的时候,“台长都哭了”。

第二年,还去不去杨柳坪做回访?罗陈做完前期回来有些犹豫:“村子里没发生什么事。”我说,“就拍没事吧。”

汶川地震感人事迹 篇8

我花了很多时间想,我应该用什么样的名字能够涵盖今天的报告,最后想了很多很多的题目,最后我锁定是“灾情就是命令”。

13日深夜11:35我们接到了出发的命令,第二天早上7:00出发,坐上了浙江省卫生厅组织的包机直接到成都,我们是12点到达成都。就开始了我们艰难的心理危机干预。我们向南坝挺进,平常5个多小时的路,足足走了16小时半,整个晚上都是上车、下车。一次,我们的车刚过,后面就哗一下,烟雾腾腾,很大的塌方就下来了,我回过头去看,如果这个塌方下来,刚好是我们经过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有一辆救护车被一块从山上滚下来的石块砸中了车头,油箱、水箱都被砸破,我们只好中途把这辆车废弃在路边,继续往前走,因为灾区太需要我们了,指挥长坚决命令:不顾一切往前走。

我这次去过才知道,地震是如此的厉害,整个地都猛烈向上抬,高度可以达到4.5厘米,伴随着地震,比打雷还要猛烈的来自地底下的轰轰声,极其恐怖!我们经历了一次6.8级余震,那天我刚好在广场上,给灾民做心理干预,地震来时,地面往上鼓,足足持续了有20多秒钟,广场上的老百姓因为刚刚经历了8级地震,所以他们以为8级地震又来了,当场都恐惧地哭,你抱着我,我抱着你。

我们到现场后,看到有那么多的受灾群众,而我们的心理危机干预队只有10个人。我们这支队伍是专业队伍,团队中有三位是全国心理危机干预专家,曾经参加过云娜台风、桑美台风、东南亚海啸、云南地震的心理危机干预。出发前一个星期,我们才从山东4.28铁路事故的危机干预中回到杭州。到现场以后,我们迅速对灾民展开心理评估,我们想知道到底有多少人急需心理干预,通过心理评估以后,我们震惊地发现,至少有25%的人已经患有达到诊断标准的急性应激障碍;而像恐惧、焦虑、抑郁、情感麻木的群众达到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那么多。

第一次用上了EMDR技术

这是我第一次把EMDR(快速眼动信息再加工)技术,大量应用到心理创伤治疗上。很多当地人在地震过程中,曾亲眼目睹血淋淋的画面。不用回忆,这些画面也会在头脑中闪回,如果不能有效地去除,后续的心理危机干预会有很大的困难,所以这一次我大胆起用了EMDR。

这种技术现在在国际上非常流行,特别是在美国。当年从伊拉克战场回来的美国士兵都曾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障碍”,美国的心理学家就大量应用EMDR技术,粉碎了他们在伊拉克战场带回来的创伤性的画面,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在国内,这是第一次大量把EMDR用于粉碎灾后创伤性记忆。我还在四川的时候,有朋友告诉我,新浪网上有一个很大的争论,说我把这个技术用在了一个12岁的小孩身上。有专家提出来,对小孩是否也适用EMDR?因为它的前提是要把伤口撕开,这似否太残忍了。但大概一星期后,网上的意见基本上统一了,包括香港在内的很多心理专家都参与讨论,最后明确认为:EMDR用于小孩子闯入性记忆粉碎是有效的,是可以的。

我们用的第二个治疗方法,叫CISD,即把有相同心理问题的人集中在一起,走完这个程序后,问题就会慢慢获得解决,也就是团体辅导。

5月12日下午2时28发生大地震,我们13日上午就接到国家卫生部和浙江省卫生厅指令,要求我们迅速组建心理危机干预的专家队伍,等候命令。13日这一天我心情非常焦急,因为心理危机干预在事件后的第一个星期,尤其是头三天,是黄金时间,一个月内是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最好时间。

这就是总理接见过的那个小女孩(图1),12岁,我去的时候有4家媒体在采访,一遍一遍要求她说,你外婆是怎么死的,你弟弟是怎么死的,你同学是怎么死的?她一边流眼泪一边说,很可怜。

我是在绵阳社会福利院碰到她的,她跟5个孤儿在一起,当时她也被暂时认定为孤儿。

我来到她的帐篷里,话都没说,她就哭了。她父母亲远在两座大山以外的农村,为了让她在镇上读书,她的外婆带着这个女孩子和她弟弟,三个人在学校边上租了一个房子生活。地震发生了,女孩和班上8个学生跑了出来,其他全部被压进废墟。她跟老师一起挖啊,最要好两个同学被压死了,是她自己亲手挖出来的。后来班主任也被挖出来,也死了,她站在那里发呆的时候,有人告诉她说,校长也挖出来了,也死了。她哭着哭着想起来:外婆怎样了?她拼命跑回家去,外婆和弟弟全都死了。

这次干预非常困难,女孩患的是复合型心理创伤,她的同学,还有老师、校长、外婆、弟弟的死,对她刺激非常大。我决定先处理她头脑中血淋淋的场面,她说脑子里整天是两个好朋友的影子。我用了大概30分钟时间,用EMDR非常成功地粉碎了她脑中那两个血淋淋的场面,直到她看不清楚,她说已经看不到了,很模糊,只有一个轮廓了,这样就把闯入性的创伤性记忆画面抹去了。

女孩子很想弟弟,说“天天晚上做梦,弟弟抱着我在哭”,我说你真的很想,你试着给弟弟写信,你弟弟会知道,这个小女孩大声说:“写信有什么用了!弟弟已经死了呀!”干预非常难进行。后来我让她试着把弟弟的小汽车抱在怀里,当作是弟弟,可以跟弟弟说话。

后来女孩主动问我说,现在翻大山是不是非常危险?说你为什么说这个话?她说她爸爸妈妈正在翻大山,他们正在找我,我就意识到,这个女孩子处理她弟弟的死的时候,已经快被击跨,再处理她的爸爸妈妈的问题,她会承受不住。所以我跟她说:一定不会。你爸爸妈妈是农村里长大的,这两座山他们已经走过很多次,不会有危险,她有些宽慰地说:是。我是回到杭州以后才知道,她的父母亲真的活着!到福利院把她领回去了。我心里稍微轻松了一点。我足足花了70分钟的时间来处理她的情绪,我出来以后,总体上她的情绪是稳定的。

我想,接下去我们去回访,我一定要再去找到她,我要知道,她对弟弟的死有没有处理完,如果没有处理完,孩子长大以后,她的心理健康水平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孤独男孩:妈妈为什么这么说

这是一个真正的孤儿小郭(图2),很遗憾现在已经失访了,因为第二天我再去看他的时候,他已经被转移到上一级的安置点去了。

那天我到安置点去,从第一个帐篷走到第四个帐篷,其他孩子都在外面玩,唯独他一个人在帐篷里坐着,我一进去,他就很惊恐地看着我,我说你不要怕,叔叔是心理学的老师,我来帮助你。我说完以后,孩子就一头扎在我怀里哭,用四川话跟我说,我想我妈妈。

在讲述的过程中,小郭不自觉地把手伸我到的袖子里面,紧紧握着我的手,就说想妈妈。

他地震时在学校睡午觉,突然之间床开始摇晃,他以为又是同学跟他在玩,眼睛睁开一看,其他的同学还在睡觉,没有人在摇床,他马上意识到地震了!他从床上跳下来,跟同学们说:快跑,地震了!没几分钟,整个楼塌下来,他很多同学都被压死。小郭出来找到维修工人,“快去救我们的同学!”可是挖出来学生都是血淋淋的,他们班里没有一个活的,全部压死。

小郭的爸爸两年前患肺癌去世,妈妈带着他一个人过,他跑回家去找妈妈,妈妈也被压死了。

在帐篷里,我注意到,小郭使劲地想把手伸到我的衣袖里面去,我的衬衫袖扣本来扣住的,注意到这个细节后我把扣子解开,他就把手深深地伸进去,紧紧抓住我的手,一边反反复复问我一句话:妈妈为什么要这么说?妈妈为什么要这么说?

我就问他,我说妈妈说了什么?他说,每天我在家里吃完中饭都要回到学校里去睡午觉,妈妈都会说:放学了马上回来,不准在外面贪玩。唯独就是这一天,妈妈说:你一定要好好读书,你要让妈妈放心。

小孩子朦朦胧胧觉得妈妈好像是知道这一天要发生事情,但是他就是不明白,只是一遍一遍问,妈妈为什么要这么说?

当时我听了以后,我也很震撼,这个小孩子,把妈妈最后这两句话记住了,但是我想这不是一个坏事情,妈妈这两句话对他来说,也许有激励作用。我花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帮助他把创伤性的画面都粉碎,但我没打算粉碎他妈妈留下的那两句话。

我非常遗憾当时没有把他的联系地址留下,结果我第二天再去找他的时候,这个孩子不见了,被转移了。我真的在这里祝福他,希望他今后能够非常健康地成长,像所有的小朋友一样。我祝福他!悲伤的母亲:让我替女儿死

这是一个悲伤至极的阿姨(图3),她的女儿在这次地震中死了,她女儿不是南坝小学的老师,是学校借调来教英语的。她妈妈悲痛地一遍遍说,家里面变卖了很多东西,供她女儿把本科读出来,工作

才一年,结婚才三个月。

这位老师真的很伟大,当时我听了眼泪都下来了。

地震发生的时候她在教室里,她带了8个同学,从四楼跑到二楼,结果在二楼拐弯的地方整个教学楼塌下来,她跟八个孩子全部被埋在里面,找到她的时候,她两只手紧紧抓着两个孩子的手,8个孩子都面向老师的方向互相抱着。

当地政府决定把她和8名学生埋在一起,但老师的妈妈不同意。这个妈妈抱着我们说:我一定要替女儿去死掉。她认为自己去死掉了,女儿就可以活了,这是她反复说的一句话。而且几天来她已经自杀好几次,她无法接受女儿死去的现实。

我们花了很多很多力气,最终把她的心理调整过来了。后来我们告诉她,你女儿死后跟学生在一起,这不是很好吗?如果你现在要去死掉,你女儿她会怎么想?怎么看?你女儿会安心吗?你女儿一定不安心。后来她慢慢也想通了。

我前后去了她那里两次,她渐渐地恢复过来了,离开的时候我知道,她已经离开南坝,回家割麦子去了。给她做干预的是我们团队的技术骨干傅素芬,也是卫生部的心理危机干预专家。自责的校长:忘不掉学生的脸

这是平通镇小学的王校长(图4)。给她做辅导的是我团队的梁医生,平通镇从南坝镇下去还要两个小时,路途非常艰难。整个平通几乎被夷为平地,地上是厚厚一层石灰。我们先是给老师做心理干预,老师都说,你们去帮帮我们的校长。

校长把自己禁闭在帐篷里面,为什么?她自责。“我的学校死了那么多学生,我作为校长,我有责任。”校舍倒塌的瞬间,她的儿子就在附近一个学校读初二,而且她清清楚楚知道自己的儿子也被埋进去了,但她央求大家救救学生。不少人帮助学校救孩子,第一天就挖出来46个学生,不过都死去了。

心理干预处理得很困难,我还用EMDR技术。处理前,我知道一定要先帮助她找到安全岛,就是她平时呆在那里感觉最安全的地方。

我说你心中有这样的地方吗,她说我有的,我们学校有一条溪,溪后面是山,我经常跑到溪那里去,溪里面水很清新,鱼在那里游动,我非常喜欢,我常坐在那个地方。

我说这个好啊,你现在把眼睛闭起来,你回到你的溪沟边上去,如果你到了那里,你把右手举起来,我足足等了她一分钟,但她把眼睛睁开后,说真的很抱歉,我找不到这个地方,我脑子里都是灰蒙蒙的场面,都是教学楼塌下来那一刹那,我再也找不到那个小溪,流动的水。

情急之中,我改换了一个方法,我先给她推进神经肌肉放松程序,足足花了一刻钟的时间把整个的程序走完,就开始处理她的创伤性画面,她的创伤性画面就是学生挖出来以后,一排排的,学生的脸都是青紫色的,她不停地说,这些学生的脸怎么都是青紫色的?好像在问我,又好像在自言自语。

这个老师我花了很大的力气给她做治疗,第二天我要求回访,指挥部命令开紧急会,我就委托另外一个专家去回访。回访后来告诉我,昨天晚上校长睡得很好,第二天早上开始,她就在外面开始指挥学校的老师,做灾后重建的工作,嗓门也很大。学生要搭帐篷,要开设帐篷学校,她在指挥。这个老师是走出来了,这个干预还是很成功的。

1、老师身体断成两截仍紧握两学生

废墟中,她的身体断成两截,脸部血肉模糊。她的双手仍紧紧拥着两个学生!人们怎么掰,也无法掰开她紧紧搂住学生的双手!地震发生时,她正在疏散学生离开教室。看到有两个学生手足无措,她大步跑过去,一手搂住一个,朝门外冲。教学楼突然垮塌,她和几名学生被埋在废墟中。这位老师叫向倩,去年大学毕业,到什邡龙居小学当英语老师。

2、女警家中10口亲人全部遇难仍奋战在抗灾一线

5月12日中午12时许,彭州市公安局民警蒋敏和她远在北川县、朝思暮想的两岁小宝贝的一次电话通话。两个小时后,14时28分,蒋敏与女儿永远天各一方。在这场灾难中,蒋敏全家10口人遇难。揩着永远也揩不完的眼泪,蒋敏转身投入彭州抗震救灾的第一线。3、11岁少年背着3岁妹妹逃生

在北川,一个11岁的少年背着3岁半的妹妹,非常吃力地前行。这名少年叫吉万,同行的爷爷、奶奶已经老了,父母在外打工,小吉万就勇敢地担负起小男子汉的责任,为了逃生,深山中步行了12个小时。

4、女护士奋力救援后流产

地震发生时,四川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24岁的护士陈晓沪,一趟又一趟背着、抬着病人,搬运氧气罐、床、被子„„在成功转移了病人后,她却先兆流产,孩子无法保住。

5、死难学生手里仅仅攥着一支笔

绵竹市汉旺镇东汽中学的一名死难学生手里仅仅攥着一支笔,让人欲哭无泪。

6、警花当众解衣为灾区婴儿喂奶 16日,四川江油县公安局女民警蒋小娟,在地震灾民庇护所,当众解衣为一名地震灾区孤儿喂奶。蒋小娟坦言,看着怀里的孩子,她担心起在婆婆家吃奶粉的儿子(6个月大)。从5月12日以来,蒋小娟一直没有看见自己的儿子,她说:“送走的时候小家伙17斤,现在肯定又长了。”

7、痛失14为亲人仍坚守在救援第一线

北川县民政局局长王洪发在地震中失去15位亲人,却没有时间伤心,仍坚守在救援第一线。

8、母亲临终喂奶,女婴含乳生还

5月13日下午,都江堰河边一处坍塌的民宅,数十救援人员在奋力挖掘,寻找存活的伤者。突然,一个令人震惊的场景出现在了救援者眼前:一名年轻的妈妈双手怀抱着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婴儿蜷缩在废墟中,她低着头,上衣向上掀起,已经失去了呼吸,怀里的女婴依然惬意地含着母亲的乳头,吮吸着,红扑扑的小脸与母亲粘满灰尘的双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人们无法想象,一个死去的妈妈还在为自己的孩子喂奶,从母亲抱孩子的姿势可以看出,她是很刻意地在保护自己的孩子,或许就是在临死前,她把乳头放进了女儿的嘴里。也许是这位母亲感动了上苍,女婴含乳得以生还。

9、武警亲手刨出老父遗体,噙泪坚持指挥救援

武警成都支队二大队副队长张秋红率队解救都江堰一废墟中的幸存者,而他的父亲和嫂子就埋在这片废墟中,他亲手刨出老父和嫂子的遗体,来不及哭泣,噙泪坚持指挥救援。10、11岁小女孩跳下六楼逃生脱险后返身救老师 康洁是汶川县映秀小学6年级学生,地震发生时,她正在6楼上课,意识到危险,她立即从6楼纵身跳下,“我努力让自己屁股着地,最后居然只有腿被划伤。”康洁对此也感到不可思议。脱险后,康洁冒险跨进随时可能倒塌的教学楼,四处搜寻同学和老师,看到一些老师被砸伤,康洁使出全身力气将老师往外拉。逐渐体力不支的她跑出废墟求援,“我不知道救了多少个老师。”

被救出的“救人英雄”

被埋废墟50个小时后,13岁的何翠青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生还。5月20日,记者在广元市中心医院看到了这位正在接受治疗的地震幸存者。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位坚强女孩原来是一位救人英雄:地震发生时,本来已经跑出寝室的何翠青,因想叫醒午睡的同学又返回寝室,使自己错过了最佳逃生时间而被埋废墟。何翠青是青川县木鱼中学初一学生。5月12日地震发生后,学校一幢3层的宿舍楼发生坍塌,正在午休的400多名学生被埋废墟。

地震发生时,何翠青正在睡午觉,她们寝室共19名学生,当天几名学生刚好不在。“当地面晃动时,我已经起床走出了寝室来到走廊。当意识到地震发生时,我就开始跑,突然想到寝室里还有许多同学,我就返回寝室去喊她们。”何翠青说,“地震刚开始时,一些同学还以为是有人在捣蛋摇床,我进来后大喊‘地震了!地震了’,许多同学才赶紧起床往外跑。”

在何翠青喊人的同时,学生寝室就开始倒塌。她和另外4名女孩一起被压在废墟底下。她说,下面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清,也无法动弹。刚开始4个人还能够互相说话,互相鼓励,都说要好好活下去,并且轮流呼救以保存体力。她说:“但后来能够说话呼救的学生越来越少,不知过了多久,只剩下自己还能说话。” 在灾难发生47个多小时后,14日14时左右,现场救援人员听到废墟中传来微弱的呼救声,他们加紧行动并于当日16时58分将何翠青救出。当天晚上,她被紧急送到广元市中心医院急救,由于被埋时间太长,何翠青右小腿已发生坏死被迫截肢。

记者问何翠青后悔不后悔返回寝室救人,这位救人小英雄说:“不后悔,后悔的是我没有救出更多的同学。”

地震中15岁的英雄

一个在地震中受伤的15岁孩子能做什么? “我把她藏在我的肚子下面。”“我使劲掐他,我们还一起唱《团结就是力量》。”甯加驰说。

甯加驰,都江堰聚源中学三·2班的学生,15岁。

12日汶川大地震中,甯加驰被掩埋在坍塌的教学楼废墟里,埋在他身边的还有一男一女两位同学„„

地震后,甯加驰被掩埋,双膝跪在地上,左手被死死地压着,头也不知道被什么东西紧紧压住,无法呼吸。出于求生的本能,甯加驰不停地扭动脖子,左脸擦破一块皮以后,他终于将头侧了过来,鼻子可以自由呼吸空气了。还来不及平静一下,一个惊恐的声音从甯加驰右边传来。“甯加驰,救救我。”说话的是甯加驰的同学曾婧。“那你到我肚皮底下来嘛。”想不出更好的办法,甯加驰伸出能活动的右手,帮助曾婧一点一点移动过来,躺在自己蜷起的膝盖和肚子之间的空隙里。

刚被掩埋时,甯加驰的头靠在一个男同学的屁股上,这个男同学就是祝祥。其身体的上半部分被压住,动弹不得,但是还能和甯加驰说话。

为了麻醉身体的疼痛和心里的恐惧,甯加驰和祝祥开始有一句没一句地聊起来。聊着聊着,祝祥逐渐迷糊起来,声音越来越低,最后竟毫无声息了。甯加驰赶紧掐了祝祥一把,祝祥有点反应了。

90后英雄:令人感动的解放军小战士

19日上午9时28分,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设在绵阳安县的抗震救灾医疗救护中心进行了一台紧急手术。成都军区某装甲部队士兵严情勇年仅18岁,带病在山区背送病员三天三夜后晕倒。

主刀的两位主任大吃一惊,就差一点点,这个年轻战士的生命就不保了。昨天上午,长征医院护理部总长杨亚娟更是将这位小战士认作干儿子,希望自己只比他小三天的女儿能向这位小哥哥学习。

连续入山抢救灾民

安县的高川镇被发现道路毁坏,灾民无法出来后,指挥部立即调配昆明的一支陆军抢险部队赶赴现场,下死命令,要求尽力营救灾民。这个满脸稚气的年轻士兵说,他15日晨抵达高川镇抢险。高川镇整条山路都毁了,坍方的泥石流从高川镇所在的山脚下延伸到村民聚居的山顶处,单程需要7至8个小时。战士们采用接力的办法。严情勇负责的一段山路,背着食品爬上山需要两个半小时,背着伤员下山需要3小时,他一度连续往返20余趟,中间没有休息过。16日,他突然觉得腹痛,由于救灾任务重,他也没当会事,继续和战友们一起扛着包行进救援,第二天当他背着50公斤粮食进山时,阵痛加剧,像是有什么东西卡住了肠子,异常难受,可他没有吭声,只是把腰带紧了紧,死死扎住痛处。第三天,他背着一名老奶奶蹒跚着向山外行进,突然身子一歪,但他仍拼命用手撑住地面,将老奶奶轻轻放下,捂着肚子晕了过去。晚一刻可能就没救了

看到严情勇倒下,战友们立即围了过来,灾民拿出战士们背进山里的水,轻轻撒在他的头上,队长立即决定将其转到灾区医院。

救护车疾驶,他被送进安县上海二军大长征医院的急救帐篷,普外科主任陈学运教授、江道政教授紧急为他会诊,由于疝气引起大网膜穿孔,小肠已流进阴囊造成肿大,变成了嵌顿性腹股沟疝,必须立即手术,否则肠坏死,危及生命。两位教授亲自主刀。一个小时后,小严的肠复位了,可是由于时间太久,大网膜已经坏死部分,只能切除,进行高位结扎。江教授说,手术很成功,对以后的生活不会有影响,这种病完全是因为过度劳累和负重造成的,肠子穿孔的疼痛非常人所能忍受,何况小严肠穿孔三天还在来回负重奔波,那是何等痛苦啊。

坚韧精神感动护士

护士长王静华是一个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的老兵,小严被推下手术台后,她带着护士们为他清理全身,更换衣物,看着他十个磨烂的脚趾和背脊上严重的压痕,还有为了止痛用武装带紧紧勒住腰部造成的紫痕,本文由范文论文网搜集整理,大家都哭了。这才多大的孩子啊!医疗队最小的护士是1985年出生的,可这个战士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这么小的年纪为了救人忍受着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大家为他换上全套干净的衣服,可是他太累,没有被惊醒。

看到记者要采访,王护士长拉着记者去看小严的行军背包,进入灾区时刚发的新背包,这时已看不出它本来的模样了,除尘土外,所有地方都磨了一遍,背包的盖子已被顶破,他们为了给灾民多送点物资,每天都拼命往里塞。

护理总长:叫我军医妈妈

护理部总长杨亚娟,每隔10分钟都要用湿润的纱布轻轻沾湿小严干涩起泡的嘴唇,用母亲般的目光看着熟睡的小严。她说小严是幸运的,他坚强的意志和军人的使命救了他,肠穿孔这种突发疾病最忌讳的就是在发病时吃东西、喝水,小严的背囊里全是水和食品,可他愣是没有动,全部送进山里给灾民了,发病的这三天,小严几乎没有进食,这也为抢救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杨总长说,小严的事震撼了大家,一线的战士们是那么可爱,值得敬佩。小严一醒来,她就要认这个贵州籍的小战士为干儿子,让他叫自己一声“军医妈妈”,也希望自己比小严小三天的女儿能和这位小哥哥结对,向他学习。

作文素材

一、救援篇: 将爱心传播,为生命祈祷

1、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

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因为余震和机吊操作发生了移动,随时有可能发生再次坍塌,再进入废墟救援十分的危险,几乎等于送死,当时的消防指挥下了死命令,让钻入废墟的人马上撤出来,要等到坍塌稳定后再进入,然而此时,几个刚才废墟出来的战士大叫又发现了孩子。

几个战士听见了就不管了,转头又要往里钻,这时坍塌就发生了,一块巨大的混凝土块眼看就在往下陷,那几个往里转的战士马上给其他的战士死死拖住,两帮人在上面拉扯,最后废墟上的战士们被人拖到了安全地带,一个刚从废墟中带出了一个孩子的战士就跪了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人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看到这个情形所有人都哭了,然而所有人都无计可施,只眼睁睁的看着废墟第二次坍塌。

不这些子弟兵24小时没日没夜地奋战在废墟中,手刨肩顶,忍受饥饿与寒冷,克服种种困难,连续作战,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心中千万遍地呼喊着“救人”“救人”。

2、一排牙印的故事

撕心裂肺,莫过于生离死别。这一幕,从昨天到今天,一直在地震遇难者遗体掩埋现场的什邡市洛水镇青峰墓地上演。

今天,在执行维护墓地秩序的子弟兵中,空降兵某团黄继光生前所在连一级士官李武手臂上一排深深的牙印,格外引人注目。当地百姓凡是知道这排牙印来由的,无不唏嘘感叹。

由于聚集在墓地的遇难者家属过多,为了防止死难者亲属情绪失控,妨碍现场遗体掩埋,当地政府规定在掩埋过程中,每具遗体下葬时只能有一名亲属进入墓地送葬。

五月十五日十七时,当里圈负责掩埋的战士们准备将一具遗体下葬时,一位十来岁的小姑娘从人群中哭着冲了出来,一头撞在了负责维护秩序的李武身上,想钻入掩埋现场。李武和战友看着满脸泪水的小姑娘,一面阻拦她进入,一面好言好语安抚她。眼见无望冲入,突然,小姑娘抓起了李武的一只胳膊,猛地咬了上去。

面对情绪失控的小姑娘,李武强忍身上的剧痛和心中的悲伤,纹丝不动。小姑娘见李武没有反映,就拔出衣服上一枚胸针,对着他的胳膊狠狠扎了下去。约三厘米长的胸针一下子全扎入了李武手臂,霎时间,涌出的鲜血迅速染红了他整条胳膊,顺着肘部滴淌下来。

但李武就像没有感觉一样,继续安慰着小姑娘,脚下还是一步不退。在场的所有老百姓都被这一幕惊呆了,有的当场就哭出声来。一位老大爷走出人群,轻轻拉起小姑娘,“孩子啊,叔叔的心也疼着啊,我们回家吧。”

小姑娘凝视着李武汗流满颊的面容,止住了哭泣,默默随着老大爷向后退去„„后来战士们掩埋遗体时,就再也没有过群众冲撞警戒的情况。

李武后来告诉笔者,“当时真正痛的不在手上而在心里,小小年纪一下子失去了亲人,能不伤痛吗,只要我的伤痛,能减轻她的一点伤痛,那就让她咬吧!”

3、特殊的新婚仪式

我们牵手为连理,这个日子,我们郑重地分配这甜蜜。一分给你,一分给受难的同胞兄弟。当我们的热血流进了亲人的脉管,这甜蜜,就有了新的意义。——5月13日,在河北省血液中心的献血屋内,刚举行完婚礼的新郎薛旭、新娘卜硕斐携手为四川地震灾区献血,奉献爱心。

4、爱心汇聚成河

“广州日报,灾情最先报!买一份报,一元献爱心。”昨日7时开始,本报发行公司上千名投递员分赴全市各区义卖报纸,形成了一股红色暖流,无论是老板、职员、学生、保安、民工等各个阶层的市民,纷纷踊跃解囊,其中不乏外籍人士。一个上午,两轮义卖,结果不到一个小时报纸就全部售罄,各义卖点临时增加了至少三次报纸,都满足不了市民的热情。全天报纸销售比平常增加20%。捐款数十万日元的两名日本低收入者,他们都是原在华日本遗孤的后代,其父母于战后是在善良的中国人照料下才得以幸存并返回日本的。他们表示,中国于自己有恩,现在是报恩的时候了。“中国也是我们的故乡。故乡遭灾了,我们心痛”,他们这样说自己的心情。

5、铁女子张泉灵

有“北大才女”之称的张泉灵,是《东方时空》的主持人,先后主持了跨世纪庆典的直播、张健横渡英吉利海峡、雅典奥运会、连战及宋楚瑜大陆之行等大型直播活动,同时还以记者身份深入到抗击非典第一线、罗布泊无人区、阿富汗战乱地震灾区等做连线报道。并连续多年担任《一年又一年》节目的主持人。张泉灵每每以其大气的表现和得体的谈吐,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成为央视具有大型直播节目主持能力的主持人之一。

作为一名记者,张泉灵总是勇于接受挑战。几天前,她还在海拔五千多米的珠峰大本营做全程直播报道。当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她马不停蹄地直奔四川,奔赴正在打通的都江堰至汶川县公路的第一现场,并向观众发回了最新消息。虽然有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但祖国需要她,她便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奔赴灾区。虽然当地余震不断,但张泉灵仍坚持在第一线,坚持在最危险的地方进行报道。正是有了数不清的“张泉灵”们,祖国人民才能及早了解到灾区人们的情况。

6、发怒的温总理

在普通老百姓的心目中,国家总理温家宝一向是温文尔雅、和蔼可亲的。然而,在抗震救灾中,平日里温和的温总理却发怒了,这一下,让看过这条新闻的人无不为之吃惊。

温总理没有理由不发怒。由于连绵的大雨导致救援行动受阻,在废墟下的民众急需救助,心系民众、心急如焚的温总理面对空降部队的领导说出“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已看着办”的话语是自然而然的。

温总理没有理由不发怒。地震灾区的惨烈,震憾了一个国家总理的心灵,受难的百姓让他泪流满面,他嘶哑的声音响彻在灾区的万山丛中。因为在废墟下,在狂风暴雨中,在漫漫长夜里,还有无数人民群众在等待着救援人员的到来。

无论是2005年飓风“卡特里娜”袭击美国,还是2004年底印尼大海啸,世界其他国家很少有领导人会在灾难发生时,除赶到现场视察灾情、慰问群众之外,还要亲自担任救灾总指挥。毕竟前者属于政治职责,后者属于专业领域。

温家宝亲临一线,四处疲于奔命地指挥、调度、慰问。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之下,总理的到场除了提高应变效率、争取黄金时间、督促地方官员、现场拍板解决问题之外,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指挥救灾、慰问百姓,更是灾场和全国民心稳定的巨大精神力量。

中国总理这个职位,自周恩来时代开始,就被赋予了兢兢业业、克尽职守的形象,“周总理”三个字既是一代中国人对周恩来的永恒纪念,也是对继任者的道德标尺和衡量比照。新加坡《联合早报》18日刊登署名周兆呈的文章说,“中国的总理难为”,“中国式总理,无法复制,想学也学不来”。

7、国际大家庭

大难面前,愿爱心永恒!此时,中国灾难不断,困难重重,急需来自世界各国的援助和支持,请不要让国内四溅的口水和各种污言秽语淹没了国外更多人的热心和善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之心,真诚之意,友好之情,和平之愿,大度之怀,文明之风,会使中国多方受益,早日走出困境。

二、亲情篇:一定记住我爱你

1、父母的爱:北川,2008年5月14日,在父母身下与死神抗争四十多小时后,三岁的小女孩宋欣宜终于获救,救援人员喂她喝牛奶。她的父母在活着的时候,以脆弱的身躯拼死保护着她,直到双双逝去,还保持着那种姿势。父母的爱感动了上天,让孩子得救了。

2、母罹难,女婴含乳头活了。5月13日下午,都江堰河边一处坍塌的民宅,数十救援人员在奋力挖掘,寻找存活的伤者。突然,一个令人震惊的场景出现在了眼前:一名年轻的妈妈双手怀抱着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婴儿蜷缩在废墟中,她低着头,上衣向上掀起,已经失去了呼吸,怀里的女婴依然惬意地含着母亲的乳头,吮吸着,红扑扑的小脸与母亲粘满灰尘的双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们小心地将女婴抱起,离开母亲的乳头时,她立刻哭闹起来。”龚晋说,看到女婴的反应,在场者无不掩面。

“我无法想象,一个死去的妈妈还在为自己的孩子喂奶,从母亲抱孩子的姿势可以看出,她是很刻意地在保护自己的孩子,或许就是在临死前,她把乳头放进了女儿的嘴里。”龚晋掩面而泣。一个三十岁的年轻小伙子,在妇产科见惯了初生的妈妈给自己孩子喂奶的场景,而此时此刻,这样一个幸福的场景却让他产生无法抑制的悲恸。

3、妻子说“爱你”支撑瓦砾下的丈夫缔造生命的奇迹。“我不行了,你快离开这里!照顾好孩子,好好生活下去。” “老公,不要放弃,马上就会有人来救你!”„„昨日上午,都江堰金凤乡政府家属区里,妻子朱芙蓉流着泪朝废墟里呼喊,鼓励丈夫谭刚义坚持下去。“我大腿被石头砸中,可能坚持不了多久了。”丈夫平静地说,“老婆,这里很危险,你快下去,好好活下去„„”听到丈夫的话语,朱芙蓉感到一丝不祥:“老公啊,你一定要坚强。我和孩子那么爱你,我们谁都离不开谁。”言毕,夫妻二人失声痛哭„„ 为防止废墟再次坍塌造成人员损伤,街道办工作人员赶来劝朱芙蓉离开现场。“老婆!你放心,我一定会坚持住!”谭刚义保证。上午10时30分许,武警官兵用手将谭刚义从废墟中刨了出来,此时,距地震发生已经过去20小时。

4、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得变形了。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她已经死亡,又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地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摸了几下,他高声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地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的庇护,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上一篇:失调名,失调名田中行,失调名的意思,失调名赏析下一篇:历史教学设计最终稿和课例研修报告 [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