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

2024-05-09

——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精选8篇)

——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 篇1

□ 马培杰

所谓共生,就是共同生活、共同生存。共 生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寻求老师和学生 之间教学相长、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激励,共同发展。那么,如何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追求共生、实现共生呢?初读文本,寓“思”于学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意思就是“学”与“思”两者相互依托,彼 此共存。学生思维的激发必须以文本的学习为前提,教师只有在授课开始给予学生充足 的时间,让其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初步的接 触,学生才会产生疑问,为后续的学习打下 坚实的基础。

如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我 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鼓励学 生大胆质疑,看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初读 之后再让学生在小组间进行交流,把一些价 值不大的、浅显的问题先解决掉;然后再让 小组长汇报本组的学习情况,解决了哪些问 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此时,有价 值的问题就呈现了出来:肖邦是在什么情况 下离开自己的祖国的?是什么消息让肖邦悲 愤欲绝?他又是怎么做的?肖邦既然这么爱 国,那他为什么在祖国危难的时候反而离开 了自己的祖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时 我并没有急于给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再次 走进文本,品读感悟,及时批注。最后在大组 交流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就是这样通过问 题引领学生,让学生在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产生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这样的 学习中,不断进步,从而实现“学习与思维” 的共生。品读文本,立“意”于学

所谓意,就是文本内在蕴含的情感。语 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语 文实践活动,深入文本,与本文、与作者进行 心灵的交流,从而领悟本文内隐的“意”。如教学《珍珠鸟》一课,在教学“信赖”这 一主题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时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仅仅 是想表达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吗?那么除此 之外,作者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引导学生快 速浏览课文,从文中选择一句话来回答。学 生自然会找出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信赖,不 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然后再让学生 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展开想象,走进 珍珠鸟的内心世界,体会珍珠鸟是怎样一步 步从怕我到信赖我的一系列细微的心理变 化。在这一对话过程中,既需要学生对文本 有整体的把握,又需要对文本的细节作进一 步揣摩。通过交流学生真切感受到了作者对 珍珠鸟的喜爱以及珍珠鸟对人类的信赖,实 现了文本语言与立意的共生。走出文本,融“情”于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 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相 比其他学科,语文学科的情感性更浓,语文 教师就应当要准确把握文本隐含的情感因 素,让学生能透过文字读出背后隐藏的情 感,并鼓励学生表达出来。

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在课文 即将学完时,我让学生结合课文最后一句话 提出问题:“老人说三十年后我照样请你喝 茶,三十年后真的有可能遇见他吗?”一石激 起千层浪,学生热情高涨,争先恐后想表达 出自己的观点,有人说:“不能,30 年后老人 差不多已经超过100 岁了,应该离开了人 世。”也有人提出相反的意见:“能,因为书中 写道:老人已经70 多岁了,眼睛却炯炯有 神。而且老人天天扫那么高的天游峰,等于 在锻炼身体。”大家有的联系文本、有的跳出 了文本联系生活各抒己见,激活了学生的思 维,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丰富了学 生的情感体验。依托文本,承“悦”于学

所谓“悦”,即喜悦。语文教学应该充满 了喜悦,不仅要让学生“身悦”,还要让学生 “心悦”。这就要求教师要走下讲台,低下身 子,贴近学生。教师也可以结合文本特点,辅 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 围。如教学《你应该把这条鱼放掉》一课,老 师请一位学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写钓鱼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的 过程这部分时,一开始有个学生读起来吞吞 吐吐,破词破句比较严重。老师打趣道:“像 你这样钓鱼,准备工作不充分,拖拖拉拉的,鱼早就跑光了吧?”学生大笑。老师又请一位 学生读,这位学生读得很好,老师竖起大拇 指道:“你真是个钓鱼的高手!”然后老师又 让刚才读得不好的学生再读,进步明显。老 师夸奖他说:“学得真快,马上也变成钓鱼高 手了,你真善于学习。”我想这样幽默风趣的 语言,不仅体现了教师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 力,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向上的氛围中习得知识,获得成功。拓展文本,育“人”于学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只有源于 文本,超越文本,才能拓宽语文的空间。拓展 就是超越文本的手段之一,但有效的拓展又 离不开学生对文本深入而细致的解读,离不 开学生对文本价值取向的认同,为学生的心 灵与文本的碰撞营造足够的空间,体现语文 这门学科的育人功能。

如教学《雨中》一课,课文第四小节有这 样一句话:“宁静的马路顿时又热闹起来。” 这句话中就隐藏着一个对学生进行价值取 向引导的大好机会,由于学生理解了“宁静” 和“热闹”这两个词,此时教师顺水推舟,提 出了这样的问题:“是啊,这么多陌生人都来 帮助捡小姑娘苹果,此时她的心里会有什么 样的感受呢?这颗不平静的心是在为谁而感 动呢?你们平时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验吗?” 这样的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积 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记忆的闸门被打 开,一句句真情的话语、一段段感人的经历、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从学生的口中流淌、倾泄 而出。学生的心灵自然而然得到洗涤,正确 的人生观自然会逐步形成。

总之,共生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教师与 学生共同成长的乐园,“尊重、互动、和谐、个 性化发展”就是萦绕在这座乐园里的一个个 美妙的音符。让语文教学走向共生是一种境 界,应该成为我们一生的追求。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长青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 篇2

一、优化“讲练”策略是有效教学的效益点

所谓“讲练”策略就是“精讲精练”策略,它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学策略,是一种有效呈现知识和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所谓“精讲”就是指教师对基础知识用少而精的语言,抓住中心,揭示教材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二泉映月》这篇课文,主要记叙的是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感觉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课堂上,我紧紧扣住“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阿炳要把哪些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于是,通过讨论学生很快理解了:1.对家乡美景的热爱;2.对生活穷困和疾病折磨的哀怨;3.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讨论“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时,我启发学生想象,是谁在深沉的叹息?是谁在伤心的哭泣?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是阿炳的师父在为他叹息,叹息阿炳的命运为什么这么悲惨?有的说是阿炳的母亲在为他叹息,叹息她离开儿子已经十多年了,儿子流落街头,卖艺度日,日子过得真艰难啊。有的说惠山的二泉也在为阿炳哭泣,阿炳孤苦零丁,无依无靠,只能经常来二泉边,通过琴声倾诉自己的苦。进而理解了“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更能体会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可贵精神。再来聆听《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时,学生也更容易走近音乐,走近阿炳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自己的朗读把情感宣泄出来,融情于读,以读促思,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练”,是指练习要少而精,向学生提供的练习,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练习方法要多样化,提高学生练习的成功率,使学生在“精练”中提升学习效果。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诗歌节奏整齐、音韵铿锵,读起来琅琅上口。诗人以他诗化的思维和创意,为我们勾绘了一幅别有情趣的“春光染脚图”,引人入胜,使人的思绪随着这种匠心独运的表达而翩跹,而飞扬。

课文学完后,我配合课后习题背诵的要求,布置学生以“染绿希望”为题改写课文,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融入文字中,学生改写的文章精彩纷呈。

“绿是生命的颜色,绿是大自然的颜色,绿也是春天的颜色。我们漫步在荒山上,到处播撒着绿色。为了建设祖国,少先队员们拿着小树苗、水壶……去植树。一路上,掀镐不时地发出叮叮当当的碰撞声,犹如一首首美妙动听的曲子;溪水也一路随行,倾听着有节奏的歌曲,我们决心:一定要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尽管汗水从我们的额间滴落下来,我们还是齐心协力,热火朝天地植着树,一棵二棵……树木越栽越多,在阳光的照射下,小树苗茁壮成长。小鸟叽叽喳喳,似乎为我们欢呼,又似在为自己庆贺:‘我们终于又有家了,我们终于又有家了!’小兔激动地欢呼雀跃:‘我们再也不用害怕那凶猛的老雕了!’小猴开心得蹦来蹦去,沉浸在这欢乐的绿色海洋中。绿是希望之源,绿是祖国颜色,也是播种者的颜色。绿色,给予树木希望。多植树,多造林,就能创造美好家园。”

循着他们绿色的脚印,我已经倾听到发自他们心底的声音:昨天我们用双手播洒下绿色的希望,而今荒山野岭已经展露了新颜。山已青,岭已碧,大地再度成为生灵的乐园。看吧———枝繁叶茂,满眼的绿色在倾泻;听呀———林涛阵阵,哗哗作响;走哇———绿色在脚下无尽伸展……

二、善于动态生成是有效教学的关注点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在课堂中,随着师生互动生成的不断推进,教师应根据学情的变化,随机调整教学的程序,减少教学的环节,学习目标可在生成中随机升降,学习重点可在生成中调整,探究的主题可在生成中替换,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是有效的。

在《早》第二课时教学中,我以“课文写了什么‘早’?”把文章的重点部分串联成主线:1.梅花开得早;2.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从找课文中描写梅花的句子入手,细品课文,一学生迅速找了课文第4节一句:“我忽然明白了清香的来源:是蜡梅花。”看来,学生对蜡梅花的清香特别感兴趣。我顺势让其在前文中找出与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没想到,很多学生都犯难了。“先学第二节”,这个念头立即闪入我的脑海。解决了疑难,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教师跟着学生走,还学生自主的天空,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是如何推想这迎面而来的清香到底是桂花香、兰花香、书香;感受作者被异香吸引决心探个究竟的可贵精神和欣喜的心情;感受蜡梅花清香的浓郁芬芳、纯净疏淡。学生恍然明白与第4自然段相照应的句子是“还没进门,迎面先扑来一阵清香”,也完全明白了这一过渡段照应前文,引起下文的作用。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体验,师生彼此是学习的伙伴。教师应该跟着学生走,以学定教,用自己的理念、自己的经历、自己的语言去面对学生,去“配合”学生,为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平台,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三、坚持教学反思是有效教学的生长点

当我们完成某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后,总有成功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方面,这就需要我们及时不断地反思。教师让教学反思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不仅可以保证课堂教学越来越有效,而且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促进自身成长。这正符合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国标本语文第十册习作1是让学生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朝霞晚霞、月圆月缺、春风春雨、雾起雾散等,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前几届的学生普遍存在写不精彩的现象。再加上阴雨天气的影响,学生观察到的只有绵绵的春雨,虽然让学生观察的时间有近一个星期,但收效甚微,而学生对自然现象这方面的积累又少之又少。经验告诉我,再用以前的方法来指导学生习作,学生是不可能完成好这篇习作的。于是我采用让学生先学习,再练笔的方法:利用双休日,摘抄一篇美文,有关于自己熟悉和喜爱的一种自然现象,一边查找,一边积累优美词句。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感悟语言,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上,通过对精彩例文的交流,学生能勾起美好回忆,熟悉和喜爱的自然想象一一展现眼前,并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品味、在阅读中再现,使得语文课堂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而是学生学习的“驿站”。在有限的课堂40分钟时间里,学生都当堂完成了一篇篇高质量的习作。

——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 篇3

一、教师精心备课,形成全面的复习系统

在复习之前,教师要对教材进一步理解、深化、升华,有一个整体的、立体的把握,分出知识块。知识与知识是相承相连的,哪些知识可以放在一起复习,哪些知识是学生掌握的薄弱点、易错点、考试易考点,哪些知识以前新授时学生掌握的很好,找出重难点题型……只有心中有数,在复习时,教师就会像指挥者一样指导学生有条不紊、急缓有度、有轻有重地复习。上课之前老师要提前到位,把这节课需要的东西(材料、试题等)准备好,使学生明确这节课复习的内容,达到复习目标。

二、制定复习的教学目标

1.面向全体,注意个体差异。如学习四年级的“简便计算”时,可设计三层目标。第一层:能正确判断怎样的计算可以简便计算。第二层:在探究怎样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能归纳出方法。第三层:能利用猜想、观察、分析等方法,了解数学的归纳思想、分类思想等。

2.专题训练,注意知识点的联系。如《小数除法》的复习,联系之前学习的商不变的规律与整数除法,归纳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上手,能理解并减少出现错误。小数的除法不单纯是掌握计算,还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所以在分知识块的基础上又必须进行再分块,计算部分一类、解决问题一类,进行专项练习,各个击破,强化加深,适当拔高。

三、组织有效的交流,提升情感与认识的有效参与

教学小数除法商不够商1时,学生出现了如下几种答案:40.25÷0.5=8.5,40.25÷0.5=805,40.25÷0.5=8.05.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谈谈自己的想法。生1:把0.5看成5,40.25看成4025,从最高位商起,在0的上面商8,在2的上面商5,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生2:要把0.5的0与小数点划掉,把40.25的小数点划掉,把小数化成整数,从最高位商起,在0的上面商8,不够商1写0占位,在5的上面商5。生3:要把0.5的0与小数点划掉,0.5变成5扩大了10倍,把40.2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也扩大10倍,这样把除数是小数化成整数,从最高位商起,在0的上面商8,不够商1写0占位,在5的上面商5,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在交流方法的过程中,当学生错误的思路或方法需要改变时,怎么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让大家正视它,然后运用已有的认知,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学生情感与认知的有效参与,相互理解,相互启发。

四、帮助学生总结复习方法

1. 根据课本罗列本单元的知识点,联系前后知识点理一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列成知识线或者知识网,理解记忆重要的、必要的一些概念、数据、计算公式。根据知识点寻找相应的练习题,可以从课本、作业本、以前测试卷里寻找,分析练习题之间的联系;分析、反思自己的知识薄弱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同学交流与老师交流等途径化解薄弱点。

2. 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相应的复习测试题。基础差的同学不宜挑选高难度的试卷,否则容易打击自信心。基础好的同学也不宜选择低难度的试卷,否则浪费时间。做试卷时绝对有把握的题目,可以跳出不做;做完试卷后检查要讲究策略,计算题一类,重复计算可能是一种好办法,应用题采用估算或条件问题互换来验算比较好。要思考出题策略,即这道题是怎么来的,是原来见过的,还是没见过的,没见过的题目是根据哪个知识点来出,跟以前哪道题类似或可以理解为是哪类题的拓展、变化。对照答案,进行自我、他人评价,特别是错的题目,要像医生病历一样给出自我或他人诊断,吸取教训,最好再给自己出一些类似题或拓展题以进一步巩固。

3. 自主总结,自我反思,成果共享,使知识浓缩化。复习“三角形内角和”时,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小结:通过复习,有什么新的收获?生1:我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生2:我知道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生3:我会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师:看来,通过复习同学们更加牢固地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大家想一下,还有什么问题吗?如果你们没有,老师倒有一个问题:既然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所有的三角形包括那些三角形呢?生1:锐角三角形。生2:钝角三角形。生3:直角三角形。生4: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生命课堂,我不懈的追求 篇4

【人物小传】

他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从小熟悉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不甘平淡而勤奋苦读,考上了扬州师范大学,以优秀毕业生的条件分配到省重点中学常熟市中学。数十年如一日,对教育执着到“痴迷”的程度,人称“拼命三郎”。

1995年8月,他调任地处农村的常熟市莫城中学任副校长,两年后任校长。莫城中学原来是一所初中学校,近年才开始招收高中学生,从无到有是创新,也是挑战。他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与全校师生一起,以创建江苏省重点中学为抓手,从教师中来,到学生中去,带领莫城中学一班人,硬是打出了品牌,赢得了声誉,使一个“基础差,底子薄”的农村中学很快成为江苏省重点高中。

2006年他调到常熟外国语学校。这是一所年轻的学校,硬件条件、师资与管理水平在当地的口碑都不错,但他觉得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世界一流学校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为学生管一段,还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管一段,让学生考上比较好的大学,有现今的师资与生源,或许并不太难,但要真正为学生着想,让他们接受一种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扎扎实实的基础教育,任重而道远。他将自己的办学理念凝炼为“生命教育――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确立了“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现代人”的育人目标,把国际素养纳入学校素质教育体系。根据“生命教育”理念,与全校教师一同探讨“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开辟多种成才通道,帮助学生在不同的发展方向都能获得成功。“多元发展”人才培养改变了学校长期以来“同质化”、“单一化”的培养模式,学校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2008年8月,全市高中段布局调整,他又抓住机遇,提出了创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的设想。在创建的那些日日夜夜,他经常半夜才回家,甚至有六七个晚上住在学校。在他“拼劲”的引领下,全校上下拧成一股绳,创建工作如火如荼,得到了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赞扬,各项指标都达到了A级水平,创造了学校发展又一个新的平台!

在管理上他举重若轻,学校的每个人职责明确,工作井然有序。于是,他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永远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的三尺讲台。担任校长以来,从未间断过教学,一直任教一个班的物理课,几乎所有的时间全泡在教室和教师的办公室,不是听课就是与教师们一起聊教育理念侃教学方法。他引领教师们开展生命课堂的教改实践,自己带头上第一节生命课堂的展示课;他积极探索德育功能,践行“生活德育”,强调德育工作基于学生实际生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着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校园生活德育、社会生活德育和家庭生活德育的体系;他组织实施名师工程、科研引领工程、优生群体培育工程,通过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学校持续发展;开设国际课程实验班、个性化课程实验班,为学生多元发展搭建舞台„„

“自强不息,超越自我,把自己的生命潜能发挥到极致”是他的座右铭。在生命课堂的实践中,他的职业生命也迸射出青春的火花。

【人物档案】

尤建中,常熟外国语学校校长、党总支书记,兼任全国外语特色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学校管理和高中物理教学工作,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引领学校开展的“生命课堂”教改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是一位科研型校长,主持了“主体性教学研究”、“生命型教育组织实践研究”、“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国际化教育研究”等多项省级课题研究,近些年有3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出版《生命课堂探索》等专著多部。

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给予我一个启示:要使学校持续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走科研之路,教育科研应作为教师的生活方式。

凭着坚定的教育信念和执着追求,我开始了教改实践与探索。我深深感到: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学校的中心工作在课堂,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着师生生命的质量。然而纵观现实中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僵化局面,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无效的、低效的课堂教学比比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常熟市莫城中学担任校长期间,我随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进行了“诱思探究”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试图改变那种“满堂灌”、“注入式”、“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现象。诱思探究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启发式教学,即“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只有把诱调谐到思的频率上,才能发生谐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很难把“诱”自然地导向“思”,教师满堂灌现象仍然大量存在。

2000年我调到市教科室工作,这为我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提供了更宽的平台,我进行了大量课堂观察与调查,调查结果是:

1.学生对课堂的满意度

很满意占9.2%;较满意占26.8%;不满意占56.3%。

不满意主要表现在:

(1)处于被动状态,无法自主表达,占76.4%;

(2)老师讲课死板无趣,引不起兴趣,占53.1%;

(3)上课的内容难,压力大占7.9%。

2.学生课堂提问情况

(1)存在,大部分同学能主动提问,占12.5%;

(2)不普遍存在,一般是成绩好的同学提问多,占75.0%;

(3)不普遍存在,一般是成绩差的同学提问多,占0.8%;

(4)基本不存在,占11.7%。

3.学生课堂参与讨论情况

(1)基本不讨论,学生习惯听教师习惯讲,占33.8%;

(2)有时讨论,但不频繁,占43.6%;

(3)经常讨论,但不够深入,占11.2%;

(4)经常讨论,学习效果很好,占11.4%。

调查显示,课堂教学的最大问题是:学生被动学,课堂低效。一种强烈的责任心激励着我:课堂必须改革!

近些年来,教育改革深入推进,随着对现行教育弊端的系统反思,“三生”教育理念逐步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认同,三生教育,即生活教育、生态教育、生命教育的总称。陶行知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批判传统旧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生活教育的命题。在今天,生活教育思想并没有过时,仍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又要为生活服务。我们学校的课程,教学与管理都要以生活为中心。回归生活,服务生活,提升生活,是教育的原点和终点,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我以为,“三生”教育的核心应是生命教育,因为生活教育、生态教育的最终指向是生命教育,是人的生命发展,为人的健康、幸福、完整的生命奠定基础。课堂教学低效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把学生当作生命体,而是当作容器。在这种情况下,我开始了对“生命课堂”的追求。

2006年,我从市教科室调到常熟外国语学校工作,这为我的教改实践插上了翅膀。走进外国语学校,我就矢志要在这片沃土上进行“生命课堂”的教改实践,力争早出成果。

一、研究我们的生命课堂

何谓生命课堂?叶澜教授1997年在《教育研究》第9期上发表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文,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在笔者的视野里,这是新时期第一篇以生命的视角来探讨教学活动的重要文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关注“生命课堂”的研究逐步增多。2003年王鉴老师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期发表的《课堂重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一文中正式提出了“生命课堂”的概念,在这篇文章中,“生命课堂”是相对“知识课堂”而言的,把“生命课堂”作为一种课堂模式。王鉴老师并没有对生命课堂下明确的定义,他认为“生命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而教学,而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他还在文章中提到“生命课堂”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三维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2004年,《教育研究》第2期发表《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的叶澜访谈录。叶澜老师认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的一种事业。”在访谈中,叶澜老师揭示了“教育的生命基础”这一命题的内涵,同时论及了“教育学的人性假设”这一十分有意义的问题。2003年11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熊生贵老师等编著的《新课堂:生命课堂的诞生》一书,更多的是通过一些案例来描述生命课堂。

综观国内外生命课堂的研究,业已作出许多有效的探索,尤其是叶澜教授对生命课堂的精辟论述,更是为我对生命课堂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在我看来,当时对“生命课堂”的研究还没有一本系统的理论著作,更没有形成可操作的实践范式。我反复学习新课程标准,确立了“生命教育――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理念,试图从生命教育理念来揭示生命课堂的本质,自以为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生命课堂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其目的在于育人。因此,教育应具有清醒的生命意识和育人价值,关注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应成为当今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生命教育因此而成为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生命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其宗旨是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所关注的不仅仅在于了解师生怎样生存着,更在于试图促进师生更好地生存和生活,体验到生存的意义和幸福,其价值趋向就是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幸福首先表现为一种心理体验,生命教育最基本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愉悦,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因此,生命教育的过程应成为体验幸福的过程。心灵的发展过程有别于知识、技能的把握过程,心灵的发展要求心与心的交融,而心与心的交融则是以愉悦的情境为依托,唯有在师生双方都能够体验幸福的氛围中方能使心与心敞开、融通。事实上,“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心理的愉悦、幸福的体验是个体成长不可缺少的主体状态,也正是在这种状态中才能发挥教育的功能,体现教育的价值。

基于生命教育思想,我深入挖掘生命课堂内涵:生命课堂就是把课堂视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它不仅有细胞、骨骼、系统,还有思想、精神和灵魂;不仅在适宜的环境下创造,还能在理念的引导下得到生命成长,不仅在成长的过程中输血、造血和保健,还要不断地学习、发展和创新。要把课堂生活作为自己人生的一段重要构成部分,在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中,通过主体的各种交往活动,既学习与生成知识,又获得与提高智能,同时师生生命价值得到了体现,心灵得到了丰富与发展,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学习探究知识、智慧展示与能力发展、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

生命课堂不仅是教师和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而且是师生生命价值得以实现的主要场所。生命课堂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为基础,以直接经验来丰富、扩展和提升学生个体认识,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把生活世界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会贯通,使课堂真正走入学生的现实生活,全面关照学生的认知、体验、陶冶和感悟等多种生活形式,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地学,快乐的学,使师生在课堂上获得成功体验。这就是生命课堂的活力所在。

生命课堂教学过程如何进行?应构建怎样的实践模式?这是教师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在研究中最下功夫的。我和教师们一起,反复实践探究,构建了生命课堂基本模式,即“生命教育为主导,激情互动为主线,诱思探究为主攻,成功体验为目标”,其相互关系可以用右上图表示。

“基本模式”清晰地呈现出以三个教学过程循环系统为主要形式的教学信息传输结构,从而揭示出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学是以螺旋型上升的规律性。

第一个循环系统是“激情互动”系统,它是生命课堂教学过程的基础。其主要功能是使教学过程的基本动力始终处于最积极、最活泼状态。该系统主要表现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教师、教材、环境生命体的“学习共同体”。

第二个循环系统是“诱思探究”系统,它是生命课堂教学过程的关键。生命课堂有无生命活力,关键是有无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展示精心准备的具有矛盾和冲突的观察对象(即“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导入认识、思维过程;通过分层教学,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探究活动;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概括化、系统化,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而转化为能力。

第三个循环是“成功体验”系统,它是生命课堂教学过程的核心,是生命教育理念、生命课堂实施的落脚点和归宿。该系统的信息输入端首先输入教师的创设机会并组织实施分层教学,启发引导学生展开多元训练,为学生获得成功提供机会;同时又受到由另一输入端输入的学生学习可能性信息的制约,这种制约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上述两种信息的交互作用促进系统内部矛盾运动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由输出端输出信息,通过活动体验,学生获得多元信息,经加工或再加工,调节该系统的矛盾运动,使之获得矛盾的对立统一,如此进程的多次出现,完成整个教学任务,并使学生获得新的发展,使教师在帮助学生成功的过程中也获得相应的发展。

这一“基本模式”形成了生命课堂的运行机制。

一是多向交流机制。该机制由以下要素组成:在行为上表现为“活动”,在心理上表现为“体验”。体验的基本形式包括:动手做(操作与实验)、动眼看(观察)、动情读(阅读与朗读)、动口议(交谈、议论、讨论、辩论)、动耳听(听教师讲授)、动笔写(完成书面练习)。五官并用,都要大脑指挥,因而均贯穿着“动脑思”。这七个“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其实质是实现“多元化信息交流”,就是把单向信息传递变为多边信息交流和多向思维撞击,既最大限度地增大信息量,又提高信息的转化率,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二是诱思探究机制。该机制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在行为上表现为“探索―研究―运用”,在心理上表现为“情意―思维―迁移”。完整地表达就是创设情境,积极探索;精心研究,活跃思维;广泛运用,加强迁移,其实质是“以诱达思”,“促进创新”。三个层次要素中的迁移(运用)过程,实际上是再观察(探索)、再思维(研究)的过程。我们把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探究学习的主要方向,着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三是自我发展机制。该机制在行为上表现为“自主”,在心理上表现为“内化”,本质是“发展”。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性目标教学机制,即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根据学生原有基础水平,分层次制定最近发展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自我管理的动机状态,让学生把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内化为迫切需要的学习要求,开发内在潜能,使学生在主动要求下自主学习、自我调控、自我评价;通过让学生不断产生成功的情感体验,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从生命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模式”可以看出:生命课堂有一定的模式,是指设计每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时,其总的思路按照“生命教育为主导,激情互动为主线,诱思探究为主攻,成功体验为目标”的教学过程去安排,使学生在师生激情互动过程中观察事物,在探究过程中加工思维,在实际运用中体验成功。事实上,任何一种模式学生心理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都是相同的,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主体身份去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使学生在生命课堂中提升生命质量,让课堂“活”起来,让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飞扬。

当然,教学设计不应当是定型的、封闭的,一定要防止把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形式化。我们之所以提“基本模式”,就是强调,有模式,但不唯模式。这就是说,对于教学这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我们的立足点是教学过程三个循环的因果层次性,但在具体运用时,又不忽视其交叉重叠性、灵活性。

二、实践我们的生命课堂

为了实践生命课堂,我坚持上课,并带头上示范课。在课堂上,我创造条件,努力使学生渴望着走在老师前面,向老师(包括课本)挑战,让学生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我教物理学科,几乎每道例题、每个定理、每个公式,都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完成,他们常常在我说第一句话时,就希望判断出老师的下一句话该是什么,课堂上争先恐后,往往会抢在我的前面,想出题目的解法,想出定理的证明方式,甚至我刚刚写出定理的前提,他们就猜想定理的结论该是什么,再进一步,瞻前顾后,需要建立什么概念,并试着下定义。由于历尽思考的过程,熟知探索之路上的坎坎坷坷,记忆必然深刻久远,甚至终生难忘。更重要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始终充满生命的活力,生命质量便得以不断提升。

那么,我做什么呢?我把舞台让给学生,自己退居幕侧。有想法的同学,到讲台上来,到黑板上来讲,我则审时度势,相机点拨。这样上课,比我自己潇洒的一言堂要难出许多,但学生的收效和长进却要大出许多。学生之间聪明才智相互传染,激情与才思飞扬,处在这样一种气氛下,教师还要维持课堂纪律吗?不要了,他们在踊跃向前惟恐落后的心态下,哪还有心思说笑打闹、做小动作,倒是下课铃猛然打响时,许多学生会吓一跳,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还没过完上课的“瘾”呢!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2010年我展示了两堂示范课,第一堂课上的是“牛顿第三定律”,这也是学校推进生命课堂活动的第一课,课堂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赢得了全班学生和30多位听课老师的阵阵笑声和掌声。第二堂课是在苏州市公开教学示范活动中到梁丰中学借班所上的“失重和超重”,同样得到了听课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为了在全校全面推进生命课堂,我和教师们朝夕相处,共同探索,通过教学沙龙、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不断内化“生命课堂”教学理念,通过研究课、观摩课的示范研讨,不断推进“生命课堂”教改进程。我们采取了三大行动,倾力打造生命课堂。

行动一:制定目标,落实措施。学校大力倡导:“我负责我的课堂;我研究我的课堂;我改善我的课堂;我享受我的课堂。”并制订了《打造生命课堂实施方案》,具体步骤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理论学习,骨干教师研究课;第二阶段全面展开,全体教师参与;第三阶段形成特色,各教研组初步形成各自教学模式,有一批教师形成一定的教学风格。学校建立了生命课堂共同体,明确各自责任:学校责任主要是确定方向,营造氛围,加大投入,引发激情。教师的主要责任是主导引领,实践探索,关注培养,体现价值,具体要求是牢固确立“生命课堂”的理念及教学要领,改进课堂教学,建立高效课堂,探索“生命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获得成功体验。学生的责任是主体参与,主动学习,全心投入,效益期待。家长的责任是将关注期待转化为积极参与,与学校共同承担起激发学生生命活力的职责。

行动二:开展生命课堂大练兵。我们要求每位教师过好三关,第一关是建立理念,掌握要领,第二关是上好达标课,第三关是上好研究与展示课。为了有效地开展多元评课展示活动,学校还建立了听课指导小组,教研组备课组互听互助,学科带头人每周要上研究课,教研组推荐示范课,学生推荐优质课,定期举行生命课堂示范课的交流展示。

行动三:开展生命课堂教学研究。学校确立每周三为“生命课堂”教学研究日,开展项目研究,举办学术沙龙,进行“生命课堂”教学思想研讨会和专题报告会,并将老师们的研究成果汇集起来,出版专刊、专著,制作光盘,积极加以推广。

学校第二轮“生命课堂”推进活动自2010年9月启动至12月结束,历时四个月。这4个月来,全校师生积极投身教改实践,生命课堂的教学研究热气腾腾。有83位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每人至少推出一堂公开课,共开出了120节,每周都有8至10位教师上示范课。与此同时听课老师也十分踊跃,不仅仅是核心组成员,往往是全备课组或全教研组共同参与,甚至是跨学科参加听课。这段时间,开课门类之广,开课人数之多,听课人数之众均创下学校历史之最,校园广告栏里滚动播出的开课公示和走廊里拿着凳子紧走快跑前往听课的老师们都成了外国语学校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这次生命课堂的推进过程中,全校师生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性投身教改实践,原来的一些陈旧、僵化的教学模式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局面不再常见,单向的注入式和片面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法遭到了彻底的摒弃。在这些示范观摩课上我们看到的是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如何因材施教分层推进,如何发展思维开发智力,如何引导探索张扬个性。语文组的乔异之和丁伟峰老师,数学组的苏晓春和王祖德老师,英语组的张英和孙海红老师,物理组的胡军权老师,化学组的赵春艳老师,生物组的许建东老师,政治组的余春红老师,历史组的杨建亚老师,地理组的林广田老师,体育组的谢黎生老师,音乐艺术组的胡嵘老师,信息技术组的金永明老师以及其他很多老师,备课细,上课活,善启发,巧诱导,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充满阳光,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他们上出了自己的特色,展示了各自的风采,听他们的课,常有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感。在钱玉英副校长的化学课上,学生就老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积极探究踊跃发言,下课后,不少同学还围着钱校长热烈讨论。我询问了部分学生对刚才一堂课的意见,他们说:老师总是设计一些与他们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问题或活动,让他们大胆参与,充分展示,质疑探索交流,这样的课很受大家的欢迎。从同学们的反馈中,我们分明看到了生命课堂成了师生双方共同成长、共同成功的舞台。

总结第二轮生命课堂推进活动,我们在五个方面有了更多的经验体会。一要在研究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二是要组织实施分层教学,为每个学生创设成功机会;三是努力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更主动地参加教学活动;四是注重教与学的多向交流,及时反馈,及时矫正;五是要实施鼓励性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感。

三、感悟我们的生命课堂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曾经讨论过校长角色是走向专业化还是职业化的问题,众说纷纭。在我看来,校长是课程执行最重要的主体,校长不仅应该是课程的领导者、教学的管理者,更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这种实践不仅仅是参与日常的某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还应该尽可能多地进行示范引领。校长如果不如此深入课堂,学校推进课改的情况怎样,课堂教学应做哪些变革,学校应提供哪些保障等等问题就无法寻求到很好的回答。只有迎战变化的课堂,运用在实践中生成的教学智慧,才能够真正解释现象、批判曲解、捍卫真理。一把手进课堂,应该从某一具体学科的教学中,结合本校特有的师资、生源、教学传统、课堂特色,衍生出对教学的深度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在教学思想的碰撞中,和教师建立起更多的话语渠道,发挥群体的智慧,形成良好的教学教研氛围,营造读书治学、成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一位研究型的校长,可以带动一个研究型的团队,造就一所研究型、学习型的学校,这样的学校,必然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和未来发展力。因此,课堂教学质量决定着师生生命质量,关注课堂,改进课堂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也是校长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校长不仅要走进课堂,更要研究课堂。

我对生命课堂的研究有着执着的追求,多年来的实践,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生命课堂理论体系和操作范式,我把一些思考,结合自己物理教学实践中得到的启示和收获点点滴滴写了下来,形成了《生命课堂探索》专著。全书贯穿着“生命教育――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理念,阐述生命教育、生命课堂的内涵及其实施生命课堂背景,阐述“生命课堂”生命体要素以及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生命体要素的相互关系,详细讨论了“生命课堂”的教学过程,在先前的诱思探究教学基础上丰富了内涵,即“生命教育为主导、激情互动为主线、诱思探究为主攻、成功体验为目标”,重点阐述了“生命课堂”的一大特征,生成性教学及其教学策略,再根据自己物理教学的实践探讨了“生命课堂”的设计策略及操作模式,重在实证性研究,收到了积极的反响。

生命课堂实施近两年来,我们教师的观念改变了,教学行为也得到了改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高三外语教师张英在生命课堂实践中有这样的感悟:开始对学案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做题上,所以整节课就忙着完成学案的内容,根本没有时间去操练。随着对生命课堂的不断研究,逐渐领悟到学案的真正含义,学案的编写也由过去的一份题案转变成带有导学内容并且比较科学的学案。根据教学内容的变换,逐渐形成实现四种典型的教学目标为主学案设计模型,分别为课前预习、课堂互动、随堂练习及课后复习的教学案,真正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生命课堂的实施,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高一学生戴凌澜说道:学校实施的生命课堂,让我们感到很轻松愉快。与初中相比,我们课堂上主要是以讨论的形式学习,每个学生不仅有时间深入思考,有机会发表个人见解,而且更能够听到其他同学的想法,使自己的思维获得拓展。我们不用为成绩担心,因为我们围绕一个关键点能够挖掘得很深,这很好地提升了我们的思维能力。

生命课堂的实施,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了。近三年教师在各级教育比赛中获省级以上等级奖7人次,苏州市级奖16人次,县市级奖72人次,学校对外公开教学活动336人次,生命课堂市级以上展示活动6次,张文峰、李洪超老师获省物理、体育评优课一等奖。语文组、数学组、外语组等8个教研组已成为常熟市先进教研组,外语组、化学组成为常熟市学科教育研究基地,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143篇,学校在省内外的影响也在逐步扩大。

王铁军教授是我的导师,他潜心研究我国基础教育,在全国享有较高声誉。他审视了我研究的生命课堂,评价说:生命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其宗旨是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叶澜教授在基础教育探索性试验中提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思想”,正是生命课堂的理论基础。尤建中校长对学校教育的本质认识很深刻,凸显生命教育这一关键词,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着力探索和打造生命课堂,生命课堂的构建及生命教学改革,对兄弟学校的教学实践也具有借鉴价值。

教师与学生对生命课堂的深刻感悟,专家们对生命课堂的充分肯定,坚定了我对生命课堂进一步探索的信心。尽管目前有一些理论问题还比较模糊,还需要不懈地挖掘,但我坚信:生命课堂反映了新课程教育理念,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实施新课程的一条绿色大道。在这条大道上,过去我在黑暗中探索,现在已经见到了光明,相信将来一定会有一片蓝天!

生命课堂,将是我不懈的追求!

生命在于不懈追求 篇5

——读《生命开关》有感

有一句名言说:“人从一生下来到死去,这中间的过程,就叫幸福。”是的,生命只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鲜花和掌声,也有荆棘和泪水;有欢乐,也有痛苦,而我们为了追求那那醇美如酒的欢乐,就必须忍受那酸涩如醋的痛苦。而生命的意义也就在于无尽的追求之中了。这就是《生命开关》给予我的最直观的人生启示。

第一眼看到这个书名就觉得有些玄乎,就有了想要翻阅并深读的兴趣,生命的开关是什么?生命的开关又用于做什么?带着好奇和疑问翻开前言,就看到了这么一句话“生命是奇迹,是独一无二的造化,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在于生命价值的实现。找到了‘生命开关’就会明白生命的含义,生命的可贵,就能理解生命的意义何在;找到了‘生命开关’,就找到了让人生走向成功、让生命绽放色彩的方法”。至此,稍对“生命开关”这四个字有了了解。《生命开关》共分三篇,在诠释生命的基础上,阐述了生命的意义,让人们充分地认识生命可贵的同事,看到生命的责任,从而激起心中找到“生命开关”的欲望。结合事例,给出找到、打开、控制“生命开关”的方法。

细细读来,对生命的感悟并没随书页的翻阅而清晰,思考反而越来越漫无边际。生命到底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其实,生命就是一个谜。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天起,我们便开始了自己的一生。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怎样,会出现一个怎样的局面。《生命开关》教给我们适时做一个优秀的演员吧,尽情地去投入,该笑的时候就开心地笑,该哭的时候就痛快地哭,该爱的时候就爱他个轰轰烈烈。用我们生命里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所有的真心和真情,所有的欢笑和泪水,去演绎这场生命之剧,使自己的角色完美无瑕,那么在剧终谢幕的时候,肯定会有人流着泪水给我们最热烈的掌声。

实现梦想 不懈追求读书教案 篇6

实现梦想不懈追求

——《吹小号的天鹅 》阅读指导课

活动目标:

1.交流分享阅读中的收获,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2.把握故事内容,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具体的的语言文字中感受路易斯的勇敢和坚强,体会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美好。

3.在写话中提升阅读的品质,拓宽孩子的阅读眼界。

设计意图:

《吹小号的天鹅》是美国作家怀特所著,被誉为“二十世纪读者最多、最受爱戴的童话”之一。书中讲了一只生下来就不会发出声音的哑巴天鹅,在爸爸、萨姆等朋友的帮助下经过了一系列的努力和磨难学会了吹小号,从而获得了幸福的生活的故事。

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先从路易斯与众不同的特点开始,让孩子们走进路易斯的内心世界,体会他的内心的痛苦、自卑。然后逐步引导孩子去了解路易斯之所以能勇敢、自信、坚强的面对自己的残缺并且坚持不懈地追求和奋斗,最后实现梦想是离不开他身边的每个人的鼓励和支持的。在这过程中,我抓住孩子们印象深刻的几个片断,让他们走进片断中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品读、交流、想像说话等手段,感受路易斯身上的优秀品质,体会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美好。最后让孩子们在写话中提升阅读的品质拓宽阅读眼界。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猜猜主要人物

1.简单地说说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一位学生概括地说)

2.做“点击人物”的游戏。

二、走进主要角色,寻找联系,体味真情

(一)路易斯

1.了解路易斯与哥哥姐姐们的不同——不会发声。

2.当路易斯听到天鹅爸爸说他是只哑天鹅的时候,他的心情怎样呢?(出示:

这是它的一个不愉快的上午。…… “命运对我是残酷的。”)

(1)读读这段文字,走进路易斯的内心,体会体会他的心情。

(2)交流。

(3)是呀,路易斯是害怕的、难过的、痛苦的、自卑的、埋怨的……谁能把他的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4)害怕、难过、痛苦……搅得他很不愉快。(配乐引读……)这是它的一个不愉快的上午————

3.命运是残酷的,但勇敢的路易斯没有向命运屈服,那么是谁促使它有如此的勇气坚强地面对自己的残缺呢?(天鹅爸爸)

(二)天鹅爸爸

1.说起天鹅爸爸,让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个地方?

2.老师也被爸爸为了儿子不顾一切的行为深深打动(音乐,教师诵读……)

(出示:

天鹅爸爸这么想着,振翅飞下去。……它嘴里牢牢叼住,在红带子上晃来晃去的是一把漂亮的铜的小号。)

3.孩子们,文字中是有画面,有声音的,从这段文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交流)

4.孩子们,你们看懂了天鹅爸爸的行动,然而你们可明白它的心、它的情?你们就来做一回它的代言人,好吗?

5.是呀,天鹅爸爸为了心爱的儿子能发出声音,他不惜玷污自己的名誉,冒着生命危险去偷小号。这就是伟大的父爱,这就是亲情的力量!

(音乐起,齐读)天鹅爸爸这么想着……

6.孩子们,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读书的乐趣所在,我们可以与作者对话,与书中的人物对话,读着书,有熟悉的面孔、有清晰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有了这样的感受就证明我们读懂了。

当爸爸带着伤痛把那把漂亮的铜小号送给路易斯时,路易斯会心里在说什么?

7.天鹅爸爸还这样鼓励路易斯:

(出示:“天鹅必须快活而不是难过,必须优雅而不是笨拙,必须勇敢而不是胆小。世界上要克服自我障碍的年轻人多得是。我肯定你会及时克服它的。”)

(三)路易斯

为了回报这份亲情,在父亲的鼓励下,路易斯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奋斗。回顾整本书,还记得路易斯都去了哪些地方吗?(指名说)路易斯勇敢耐苦,他的很多行为让人难忘。最打动你的是哪个镜头?

1.舍身忘己救了平果的性命

(出示: “我没有办法飞到那里去,……平果已经骑在它的背上。)

(1)我们先来看路易斯抢救平果的镜头,轻轻地读读两段文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你来读一读。

(3)一起读好这两段话。

2.刚才说路易斯为做真正的号手割开右蹼的行为也让我们难忘?我们一起来看,他与萨姆一段对话。

(出示:“请拿刀片把我右脚上的蹼割开,这样我就能活动我的脚趾了。”他伸出了他的脚。……顺利地吹出了“1,2,3,4,5,6,7,i。i,7,6,5,4,3,2,1。咯—嗬!”)

(1)同桌分角色读读,然后说说你们从这段对话中感受到什么?

(2)同桌练读。指名同读,交流感受。

追问:它为什么这么坚强?

(3)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号手,再大的苦再深的痛,路易斯都能承受。

(四)萨姆

1.萨姆成功地为路易斯做了一个外科手术,让他实现当真正的号手的梦想。除了这一次外,萨姆还给了路易斯哪些帮助?谁来简单地说说。

2.交流

3.是呀,每当路易斯遇到困难,就想到它的好朋友萨姆。正是萨姆的热心帮助和支持,才让路易斯在困难面前不觉得害怕和孤单。这就是友情的力量!

(五)塞蕾娜

1.其实在路易斯奋斗的过程中,还有一个角色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就是——塞蕾娜

2.塞蕾娜与路易斯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当深夜路易斯望着满天的星星的时候,他就会想起美丽的塞蕾娜。

当路易斯孤独地呆在卡尔顿饭店的时候,他又想起了心爱的塞蕾娜。当的时候,他

3.就是这绵长的惦念,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支撑着路易斯努力学习吹奏小号,最后成为了真正的音乐家。他用音乐表达了对塞蕾娜的爱,他们终于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音乐响起)

出示引读:

两只天鹅飞得很高,离地足有一千英尺,它们飞得也快。最后路易斯带着他心爱的天鹅一起飞回到那个熟悉的小池塘,那个它最初看到日光的地方——这是它的梦。

总结:同学们,路易斯就是在这浓浓的亲情、温暖的友情、美妙的爱情的支撑下,不懈地去找寻、去追求,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板书:不懈追求实现梦想)最终成为一名吹号手。它的追求给它带来了快乐,它的追求使它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它的故事也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拿起笔,把你获得启示写下来!

(六)写启示,再交流。

四、推荐怀特的其他两部作品。

同学们,《吹小号的天鹅》是美国作家怀特所著,被誉为“二十世纪读者最多、最受爱戴的童话”之一。怀特一生一共写了3部童话,这3部童话都是精品,深受读者们的喜爱。接下来我们要读的是怀特的另外两部作品——《夏络的网》和《精灵鼠小弟》,你们将在这两部书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什么是友谊,什么是忠诚!

板书:

路易斯

(实现梦想、成就辉煌)

教育场,教育者不懈追求的境界 篇7

教育场应该是存在于教育者周围的, 体现其个性、气质、品格修养、知识涵养的, 能对受教育者施加积极向上的影响, 甚至是心灵呼唤的宽松而和谐的氛围。教育场在体现教育者个性、气质的时候, 是道德修养与知识涵养的和谐统一。它不能作秀而出, 需要教育者内心的强大力量去支撑;它不能装腔作势, 要真真切切对其中的每一个生命个体进行灵魂的牵引与呼唤, 从而开发与提升受教育者的生命价值。

对教育者来说, 教育场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是一个艰辛的长期淀积的自我升级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者知识能力的拓展, 二是教育者个人品格的提升, 三是教育者教育手段的提高。

一、知识结构的广博是教育场的整体支撑点

教育场首先是以时空为存在前提的, 它不是虚拟世界, 而是看不见却可以感受得到的一种真实存在, 而且教育场的强度越高, 受教育者的感觉越深刻, 内心深处所产生的共鸣越强烈, 所受到的启迪也就越多。笔者聆听过一些专家学者的讲演, 当他们运用渊博的知识诠释他们所关注的某一问题时, 真知灼见便灿然跃于侃侃言语之中。在教育教学中, 很多知识的传授有时连我们教育者本身亦觉得晦涩难懂, 更别说我们的受教育者了, 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那时狭隘地局限于某种唯一思维路径的直白重复中。青少年学生的特点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共存, 如果我们的方法形式多样化, 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需求可能就会得到弥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这就更加要求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 而不能仅仅局限在“之乎者也”与“a b平方”的严格划分上。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知识更可以改变自我。对教育者而言, 知识是教育场存在的载体, 知识的厚薄程度制约着教育场的强度大小。酷爱知识的人, 懂得如何去学习, 向书本学习, 向媒体学习, 向社会学习, 向身边的每个人学习, 甚至向山川河流学习, 向花草虫鱼学习, 人一辈子的学习百川汇海而有始无终。酷爱知识的人, 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还懂得如何去思考, 思考的过程亦是所积累的知识重组创新的过程, 也是知识得以改变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萌芽过程, 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生命个体思维活动的社会价值。

二、教育者个人品格是教育场的灵魂所在

学会做人, 而且学会做好人应该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最初衷和最本质的愿望, 正可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殊荣所堪任重而道远, 那是建立在国家民族责任上的一种崇高声望, 可维护而不可亵渎。作为中国文化人的智慧先驱和中国教育的始祖, 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效果缘于其人品道德所形成的一个巨大教育场, 弟子们的疑惑在这个教育场中得到了消解。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转变的178名“难教育的学生”中, 高里亚是一个家庭严重残缺而又以恶作剧为“快感”的学生, 这样的一个学生由于进入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场, 逐渐完成了自己的转变:从热爱劳动走向热爱生命, 走向尊重自己。

新的教育时代呼唤新的“教育场”, 这种教育场以尊重学生、尊重生命为核心, 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毫无疑问, 这种以教育者人格理念为灵魂的教育场, 应成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共同的自觉追求。

三、教育手段是教育场强度提升的杠杆

教育者对周围人的影响首先是语言和行为的影响, 因而教育场的强度首先取决于我们的讲说能力。讲说的过程旨在将自己的意思准确无误地表达出去, 让听者接纳我们的意愿。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 人的讲说能力有较大区别, 可以说, 不同的人讲说表达同一个意思效果完全不一样。教育场所需求的讲说, 一是表义的快捷, 即直接向表达目的直线展开, 二是表义的创新, 即从前人表达的空白处着手或反常规表达, 追求“语不惊人口不休”的境界。但是, 我认为, 那种巧舌如簧的“甜嘴”和以诡辩见长的“铁嘴”在教育场中是无立足之地的。

行为对教育场的影响, 是指教育者肢体语言和态势语在表义上的辅助作用。这种作用不可小视, 有的时候, 一举手一投足便可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切尽在不言中”的表达效果。

教育场对教育者的临场影响效果, 取决于教育者的驾驭控制水平, 而水平体现于具体的手段和方法。其中, 教育者对心理教育学基本原理的把握, 对人的思维规律和认知特点的熟悉程度特别制约着“场”的强度和“场”的发挥。教育场一旦走到教师的工作课堂, 就演化为它的子场——教学场, 教学场所承载的内容不再仅仅是一个或几个浅显的道理, 而是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合成, 它的结构应是细腻缜密而严谨的, 不但要注重骨架的主体作用, 还要精密安排经脉血肉的科学分布, 要把课程的多维目标植入到生命体中并让它“活”起来。

有效:初中英语教学的不懈追求 篇8

一、充分挖掘、活化教材资源

初中牛津英语教材提供的材料非常丰富,注重对学生语言、实践和能力的培养在诸多方面都得以体现。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或删减,通过对教材的挖掘、活化,使得教材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笔者平时能做到多阅读、多查阅、多积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其他课程资源,积极储备教学资源。如(牛津初中英语)7A中有一篇文章,主要是围绕本单元的中心任务“Food and lifestyies”而展开的, Kitty和Daniel过去和现在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是这篇文章讲述的主要内容。通过比较,让学生清楚怎样才是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笔者引导学生模仿主题进行描述,并掌握其技巧,根据主题理解文章细节并能分辨是非的能力得到了培养。笔者也以讨论日常生活的话题为杠杆来活跃课堂氛围,此外,值日生每天都要做汇报,以此来锻炼学生的书写和口头表达能力,另外,在习惯的交流中,学生的听力水平也能得到长足的进展。

二、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英语学习除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学法的指导也是很关键的。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坚持从“严”字上狠下工夫,并且要明确要求,如培养学生勤学好问,敢于质疑的习惯;培养学生正确朗读、熟读、快读和背诵的习惯;培养学生课前主动自学、课后温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多动笔多做笔记的习惯;培养学生课后广泛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归纳的习惯等。除了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必要的,这样,学生才会更加有效地学习,英语教学的效率也会事半功倍。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好似有了一把金钥匙,能将知识的大门打开。在教学中,笔者经常会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如在教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的人称变化时,笔者归纳了“一主,二宾,三不变” 这七个字,并让学生通过练习理解其意义 。

三、增强学生有效的教学参与

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这一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均等是小组合作的规则,于是,学生无论成绩好坏,性格内向或外向都开始积极参与进来。在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中,笔者会创设各种情景,进行各种内容的交際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能确保给学生带来更多自由的相互交流的机会,真正做到阳光“普照众生”。如笔者在教学牛津英语7A Unit One 的Reading一课时,就先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用简答的语言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英语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也在本组成员的帮助下能锻炼完成地说出一些句子,这样既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敢于开口表达。在Reading课文的教学中,笔者又布置每组成员之间互相分工、合作学习。由于学生的学习层次不同,因此他们分配到了不同的任务,总之,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在活动中各司其职,平等合作,快乐地学习。

四、给予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要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同样不可忽视评价。我们应多采用激励性评价,对于学习上有困难、老师出错的学生我们也不能挖苦打击。我们可以对学生的错误答案作出富有激励的答复,如:“Great! You’ve tried your best.”“Some of your answers are right.”“If you work hard, you can do better.”吝啬表扬,只能使学生丧失自信,从而对这门学科产生厌恶。对教师而言,有时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对学生而言,也许就是一次成功的鼓励,甚至是走向转折的一个支点。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抄袭现象在词汇的默写中时常露出端倪,笔者没有直接点名皮名,而是假装不知情,对其出现的好成绩进行了表扬。课后找有关同学推心置腹地谈心,仍不点破他,估计其在以后的日子里取得更大的进步,达到更高的目标。“达标”代替了“处罚”,收到的效果反而比较明显,这些有劣迹的学生开始觉得不好意思了,也就逐渐将坏毛病改掉了。这个事例充分说明了我们的教育要讲究策略,激励性评价更能学生感到你良苦用心,不但会欣然接受,而且会对你心存感激。这样的良性循环,学生更加喜欢你,更喜欢你的课,从而带着积极的情感去学习英语,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有效教学也应是初中英语课堂的永恒追求,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开始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讲究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旨在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打非治违举报奖励机制下一篇:干部人事档案的归档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