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描写冬天的词语

2024-06-14

小学描写冬天的词语(共10篇)

小学描写冬天的词语 篇1

冰天雪地 风雪交加 傲雪凌霜 寒风刺骨 寒风呼啸 滴水成冰 寒冬腊月 呵气成霜 雪满长空

漫天风雪 雪花飞扬 寒风怒号 鹅毛大雪 冰天雪地 风雪交加 傲雪凌霜 寒风刺骨 寒风呼啸

滴水成冰 寒冬腊月 寒风怒号 雪满长空 漫天风雪 雪花飞扬 天寒地冻 隆冬季节 寒冬腊月

冰天雪地 天寒地冻 滴水成冰 寒意肃杀 冰天雪地 寒冬腊月

* *************************************** 冬:冬季。可单用。如“数九隆冬”。

残冬:冬季的末尾。例:“残冬已过,春天来到了。” 初冬:冬季的开头。

冬季:一年的第四季,我国习惯指立冬到立春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十、十一、十二等三个月。冬令:冬季。注意:冬令,也指冬季的气候。冬天:冬季。

寒冬:泛指寒冷的冬天。如“寒冬腊月”。李冬:冬季的第三个月。隆冬:冬天最冷的阶段。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严冬:冬天特别冷的时节。仲冬:冬季的第二个。

白雪皑皑:形容雪很洁白。白雪皑皑是冬天的景象。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大雪纷飞:形容雪很大。

滴水成冰:形容天气特别冷。

寒风凛冽:凛冽,刺骨的寒冷。形容十分寒冷。十冬腊月:指农历十月、十一月(冬月)、十二月(腊月),天气寒冷的季节。也称为“寒冬腊月”。数九寒天:数九,从冬至开始每九天是一个“九”,从一“九”数起,数到九“九”为止。形容特别冷的冬天。

天寒地冻:形容天气特别冷。

北风:引作冬天的风。例:“北风呼啸,大雪纷飞。” 寒风:冬天寒冷的风。例:“寒风凛冽,侵人肌骨。”

朔风:北风,表冬天的风。多用于书面语。例:“冬天,朔风呼叫,夹着阵阵雪沙,扑打着人们的脸颊。”

寒风:寒冷的风。多指冬季的风。

冷风:寒冷的风。也比喻政治逆流a 如“吹冷风”。逆风:迎面而来的风。

顺凤:顺着人、车、船行走方向刮的风。也用于友人启程远行时的祝辞。如“一路顺风”。暴风:猛烈的凤。大风:风力很强的风。

风暴:刮大风而且往往同时有大雨的天气气象。也用以比喻规模大而来势猛烈的事件或现象。疾风:急剧猛烈的风。

狂飘:狂风。多用于书面语。狂风:狂暴的风。烈风:同狂风。强凤:特大的风。例:“一场强风来临,立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路上的人们被吹得东倒西歪。” 微风:轻微的风。

小风:风力弱小的风。与“大风”相对。

飞沙走石:形容风刮得很猛烈火情景。例;“顿时狂风大作,昏天暗地,飞沙走石,路人掩面。”

描写冬天的词语

寒:冷。一般不单用,能组成“严寒”、“酷寒”、“寒冷”等。注意:要与表示害怕、畏惧的“心寒”、“胆寒”中的“寒”,表示贫困的“贫寒”中的“寒”意义区别开。

冷:温度低。

冽:(书)寒冷。一般不单用。

凛:寒冷,不单用,能组成“凛冽”、“凛凛”等。

暴冷:形容突然间冷起来。例:“由于西伯利亚寒流的侵袭,刚一入冬,天气就暴冷起来,真叫人有点受不了。”

冰冷:很冷。例:“在腊月的早晨,手伸到水中感到冰冷刺骨。”

刺骨:如寒气侵入肌骨,形容极冷。如“寒凤刺骨”。

干冷:干燥而寒冷。例:“今年的冬天无风无雪,干冷干冷的。”

寒冷:冷。多用以形容气候。例:“寒冷的冬天被温暖的阳春取代了,万物充满了生机。”

寒峭:形容冷气逼人。多用于书面语。

酷寒:形容天气北常人。例:“大兴安岭冬天是酷寒的,几乎天天下雪,整个山岭白茫茫的一片。”

冷峭:形容冷气造人。注意:也表示为人刻薄,话语尖刻。

料峭:(书)形容微寒。常说“春寒料峭”。例:“在料峭的寒风中他显得十分惊悴。”

凛冽:寒冷。例:“北风凛冽,大雪纷飞。”

凛凛:寒冷。例:“东北的冬天,寒风凛凛,冰天雪地,十分寒冷。”注意。“威风凛凛”中的“凛凛”表示严肃、敬畏的样子。

清冷:凉爽而略带寒意。

死冷:死:很。很冷。例:“这是一个死冷死冷的冬天,刚一出屋,脸和鼻子就像用刀割的一样冻得难受。”

严寒:极冷。例。“深秋已过,严寒的冬天就要到来了。”

冷冰冰:形容物体很冷。注意:一般多用于形容不热情或不温和。

冷森森:形容冷气逼人。例:“刚走进山洞,就感到冷森森的,不由自主地打了几个寒颤。”

冷丝丝:形容有点冷。例:“这屋子没生火炉,窗缝也没糊,给人冷丝丝的感觉。”

冷飕飕:形容风很冷。例:“由于身体太弱。虽然穿得很多,但我还是感到冷飓耀的。”

哑巴冷:(方)形容气候干冷。

冰天雪地:冰雪漫天盖地,形容非常寒冷。

滴水成冰:水滴一落下来就成了冰。形容天气非常寒冷。例:“北方的天气十分寒冷,滴水成冰。”

冻手冻脚:形容天气寒冷。

寒风刺骨:寒冷的风冻得骨头疼。形容天气风寒。例:“北方冬天的清晨,滴水成冰,寒风刺骨。”

寒气逼人:非常冷,多形容天气。例;“数九以来,朔风吹,寒气逼人,这又是一个奇冷的冬天。”

天寒地坼:形容天气寒冷,把地都冻裂了。例:“这天寒地坼的冬季,正是伐木的黄金季节。”

天寒地冻:形容天气十分寒冷。例:“他抡起大镐来象旋风似的,尽管是天寒地冻的十冬腊月,还是满头大汗。”

透骨奇寒:冷气穿透了骨头,形容天气非常寒冷。例:“当黎明的曙色尚未到来的时刻,我感到透骨奇寒,便匆匆跑回宿舍,取件衣服披上。”

雪窖冰天:严寒的地区,含有严寒的意思。例:“汉使苏武在雪窖冰天的北国,为匈奴牧羊十九年。”

雪虐风饕:风雪交加。形容严寒。

霰: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常呈球形或圆锥形。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也叫雪糁、雪糁子;方言中,也叫雪子。

白雪:洁白的雪。带感情色彩。例:“覆盖大地的白雪把四周的一切都映照得分外明亮。”

残雪:春天背阴处较晚融化的雪。

初雪:入冬后第一次下的雪。例:“初雪一降,冬天的气息更浓了。”

春雪:春天下的雪。如“喜降春雪”。

冬雪:冬天的雪。例:“冬雪复盖了大地。”

飞雪:在空中漂浮游动的雪。强调动态。如“飞雪迎春”。

风雪:夹杂着风的雪。如:“抬头看时,白茫茫风雪,象一团雾似的遮住了半山坡,什么也看不清。”

积雪:堆积一定时间和厚度的雪。例:“早上推开房门,只见地上的积雪已经尺把厚了。”

清雪:指细小而稀疏的雪。例:“外面飘着小清雪。”

瑞雪:应时的好雪。感情色彩浓,褒义。例:“瑞雪兆丰年。”

小学描写冬天的词语 篇2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第一学段)

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词典和生活积累, 理解生词的意义。 (第二学段)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 (第三学段)

综观三段表述, 我们可以发现“课标”对词语教学是螺旋递进式地反复强调:

首先, 既有策略导向又有目标定向。第一学段,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是策略, “了解词句意思”“积累词语”是目标;第二学段, “联系上下文”、“借助词典和生活积累”是策略, “理解词句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作用”、“理解生词意义”是目标;第三学段,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是策略,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是目标。

其次, 目标层次逐步提高。第一学段只需了解, 重在积累;第二学段达到理解, 重在体会关键词语表达情意的作用;第三学段要能独立推想, 辨别体会情感色彩背后的表达立场、意图与效果。

再次, 生词与关键词语目标有别。生词, 从学生认知水平、阅读阈限而言, 重在充分理解明确其意义;关键词语, 从文本言语表现而言, 重在感受具体色彩、体会其表达的效果与价值。

当面对内容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本和年段有别、层次参差的学生时, “课标”对词语教学的这些导向如何化为扎实有效的教学实践, 的确要考验教师的判断力、解读力与执行力。不过, 只要教师能在“变态”中守住“常态”, 紧紧贴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目标, 就不至于丢失本体与本色。笔者以为,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常态不外乎三个层面。

一、明察词语的概念义

词语是“历史形成的世间万物的符号”, 首先具备的是表意功能。作为事物的符号, 一方面词语能使人以词代物、因词思物, 看见词语似乎也就看到事物的本身;另一方面, 词语又“不能直接把世间事物变为映象”, “只能间接反映事物”, “很容易造成模糊的映象, 甚至发生偏差”。因此, 任何一篇作品的高质量阅读首先要从准确理解词语的概念义 (有人也称“理性义”) 开始, 关键是把理解词语与课文所描写的具体事物、事实、现象紧密结合起来, 力求确切明察, 不可模棱两可。这样才能弄清楚文章究竟写了些什么。

案例1:薛法根老师教学《雾凇》片段。

(听写“饱和的水汽”“雾气”“霜花”“遇冷凝结”;订正后齐读。)

师:课文中出现了这几个事物——水汽、雾气、霜花。根据课前的预习, 你能说说“雾气”是怎么回事吗?

生:雾气是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后飘浮在空中的小水滴。

师:雾气是飘浮在空中的小小水滴。那么“霜”是怎么回事呢?

生:霜是在气温降到零度以下时, 水汽遇冷凝结的冰晶。

师:霜是小小的冰晶。那么“雾凇”又是怎么回事呢?

生:寒冷的水汽在树枝上结成了冰花, 就是雾凇。

师:雾凇实际上也是一种霜花, 但是这种霜花不是结在地上, 而是结在哪里?

生:结在树上。

师:凝结在树上, 树枝上就挂满了洁白晶莹的霜花, 就形成了“树挂”, 那便是———

生 (齐) :雾凇。

师:谁能将“饱和的水汽、雾气、霜花、雾凇”之间的关系用几句话说清楚呢?

生:空气中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成小水滴, 飘浮在空气中, 就成了雾;这些水汽如果遇到很冷的空气, 零度以下, 就凝结成小冰晶, 成了霜花。一般的霜花是结在地上的, 而结在树上的霜花就成了雾凇, 俗称“树挂”。

师:你这样一说, 就把本来模糊的事物说得清楚了, 其实, 这就是雾凇形成的原理。这些都藏在这篇说明性的课文当中。

……

《雾凇》是一篇说明性文章, 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文章主要说明的内容, 与之相关的三种事物分别是“水汽”“雾气”和“霜花”, 变化的必要条件是“饱和”“遇冷凝结”。薛老师深知, 学生要想深刻领会文章的说明内容, 必须从准确的词语概念义入手, 因此所听写的词语既不是文中生词, 也不是写景好词, 而是与文章要介绍说明的“雾凇”相关的三个词语 (“水汽”“雾气”“霜花”) 及揭示变化必要条件的关键词语 (“饱和”“遇冷凝结”) 。接下来, 让学生联系预习经验交流“水汽”“雾气”“雾凇”分别是怎么回事, 实际上是让学生把词语还原成事物, 表述它们形成的原理;最后让学生用几句话把“水汽”“雾气”“霜花”之间的关系说清楚, 就把文章介绍的主要内容表达清楚了。这样, 有了概念义的厘清, 才能进一步按照阅读说明文的一般规律, 引导学生快速捕捉到文章的介绍要点, 领会文章的说明方法。

二、揣摩词语的表达义

分布在作品言语链条上的词语, 已经“进入了运用的状态, 融入了表达者的主观情感因素, 属于言语的范畴”, 彰显了作者独特的言语风格和个性的表达方式。“课标”所说的“体会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第二学段) 、“体会表达效果” (第三学段) 的本质就是从动态的层面揣摩言语成品 (文本) 中词语表达行为的艺术, 达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目标。

案例2:《草原》教学片段。

师: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这几个场面构成了主客相遇的过程。老舍先生抓住了每一个场面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请大家静静品读场 面中的每一个细节, 试着关注一下重点句、关键词, 看看能否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

(生默读课文)

师:在迎客这个场面中, 你关注了什么?

生 (读“忽然, 像被一阵风吹来的……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主人能到几十里外来迎接客人, 太热情了。

师:主人迎客是人之常情, 没想到迎得这么远。

生:男女老少都来了, 说明来的人数多。

师:老人孩子都来了, 足见主人对我们——

生:热情。

生:非常欢迎。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速度特别快, 像被一阵风吹来的。

师:句中还有哪个字能看出主人来得快?

生:“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中的“飞”字。

师:这个“飞”除了写出了主人来得快, 还写出了什么?

生:马跑得像飞一样快。

师:主人为什么要把马骑得这么快?

生:是想早点迎到我们。

生:主人迎我们心情急切, 所以像飞一样。

师:下面句子中还有两个“飞”字, 你发现没有? (指生读)

师:迎到我们了, 为什么还要“飞驰”呢?这个“飞”字又写出了——

生:写出了主人见到我们心情激动。

师:“车跟着马飞过了小丘”, 实际是说谁跟谁飞过了小丘?

生:我们跟着主人飞过了小丘。

师:这个“飞”字背后藏着什么呢?

生:主人急切地把客人带回蒙古包。

师:读书就要这样透过文字读出人物的内心。老舍先生写主人途中迎客连续用了三个“飞”字。透过“飞”字,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马在飞, 人在飞, 更能看到主人——

生:心在飞

生:情在飞。

师 (板书:心情) :在同一节中, 作者在前面描写“我们”时也反复地用了一个字, 谁有火眼金睛发现它?

生:反复用了“走”字。

师:汽车可以说“行驶”, 也可以说“奔驰”。作者说汽车“走”, 是想说汽车速度慢吗? (生纷纷摇头)

师:那这样写, 有什么特殊所指吗?

生:说明草原辽阔。

师:在这么辽阔的草原上, 听不见一点声音, 也看不见什么东西, 你推想一下作者的内心该是什么样的?

生:现在已经没有刚看到草原时的激动了。

生:慢慢就变得郁闷了。

生:心里盼望着主人的出现。

师:是呀, 怎么主人还不出现呢?越这么想, 越觉得车是在“走”, 所以这“走”字写出了——

生:焦急。

生:急切。

生:期盼。

师:是呀, 虽然人物的内心描写只字未提, 但透过这“走”和“飞”字能感觉到客人和主人的内心。这就是大师语言的魅力。

于漪老师说:“把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出来, 这样以文章的人文内涵震撼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在语言的推敲中提升学生的能力。”无疑, “走”与“飞”字是途中描写部分最美的“言语”风景。由学生关注到的细节开始引领, 逐步聚焦于“飞”字, 一字见神韵;再拓展引发, 聚焦“走”字, “一字未宜乎”。通过这样的对比感悟, 让“走”与“飞”字在学生心灵中鲜活起来、具体起来、生动起来, 让文字的张力凸显出来, 达到指向表达效果的深层理解。这样的教学, 激活的是学生自身的灵性, 发掘的是学生自身的潜能, 训练的是学生敏锐的语感。

三、建构词语的篇章义

篇章理解, 我们一般着眼于文章脉络结构、叙述或说明顺序、基本写法或表达技巧等等。实际上, 文字作品中词语的运用不仅能提升其所在句子的表达效果, 甚至还会影响篇章的连贯和表意效果。因此, 词语理解同样可以与关注篇章结构结合起来。

案例3:薛法根老师教学《九色鹿》片段。

(生齐读自己默写的三个词语“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

师: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写一个人的品质很坏。

生:这样的人就是灵魂很肮脏的人。

师:在这三个词语下面再写一个“灵魂肮脏”。

(生默写)

师:“灵魂肮脏”的“肮脏”和“环境肮脏”的“肮脏”有什么不同?

生:“灵魂肮脏”是说一个人的品德不好;“环境肮脏”是说某个地方不清洁、不干净。

生:“灵魂肮脏”指小人, 那种很卑鄙的小人。

师:对!同学们对这三个词语有了初步的理解和体会。的确, 这三个词语刻画了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调达!那么调达到底做了什么见利忘义的事?做了什么背信弃义的事?又做了什么恩将仇报的事呢? 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文, 借用课文中调达的具体表现, 描述一下这三个词语的含义。

(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并结合课文内容练习讲述这些词语的具体意思。)

生:调达被九色鹿从河里救起, 发誓绝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是, 当他看到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的时候, 心想发财的机会来了, 就忘记了自己曾经发过的誓言, 向国王告了密。

师:这就叫——

生 (齐) :见利忘义。

师:谢谢你, 说得多具体, 多清楚啊!

生:调达看到张贴的皇榜, 知道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 就一心想发财, 顾不得对九色鹿发过的誓言, 进宫告密, 还带着国王的军队前去捕捉九色鹿, 滥杀无辜。

师:你说得好!违背了自己的誓言, 丢弃了应该有的道义。这就叫——背信弃义!

生:九色鹿从汹涌的波涛中将落水的调达救了上来, 调达本应该知恩图报才对。谁知道他当着九色鹿的面郑重起誓, 说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可是, 一见到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 就把自己的救命恩人——九色鹿出卖了, 进宫向国王告密, 妄想发财。而且还真的带着国王的军队包围了九色鹿, 想置九色鹿于死地。这就叫恩将仇报。

师:你这么一讲, “恩将仇报”的意思就清楚明白了。

……

《九色鹿》作为一篇佛经故事符合叙事性作品注重缘由、过程与结果的一般特征。薛老师把默写“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 报”作为起点, 发现三个词语的特点, 引出“灵魂肮脏”, 四个词语组合成特定语言环境共同指向故事中一个重要角色———调达;接下来, 将角色与词语重构, 以话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选择、提炼、重构, 继而表达、交流。一方面, 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感受了四个词语具体的情感色彩, 准确获得词语赋予的内在情理;另一方面, 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在词义的描述中凸现出来了, 学生对文章的主旨、寓意及主要情感倾向也有了整体把握。这种以词读篇、以篇丰词的教学, 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品味词语的运用之妙和篇章结构之美, 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读写迁移时在词语选择与搭配上的篇章意识。

小学描写冬天的词语 篇3

【关键词】写景方法 对比描写 抓住景物特征 写景顺序 修辞

老舍的写景抒情散文《济南的冬天》不失为一篇写景名作,是写景散文的典范。细细揣摩,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掌握写景的基本方法。

1. 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突出景物特征

课文开头第一自然段,为了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总体特征,采用了三组对比:即(1)以北冬天的朔风怒号、天寒地冻的肃杀与济南冬天的“无风声”进行对比,以“寒”衬“暖”;(2)以伦敦灰雾惨淡的阴郁衬托济南冬天的响晴,以“暗”衬“明”;(3)以热带地区烈日高照的可怕,衬托济南冬天的“温”色,以“热”衬“温”。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对比烘托出济南冬天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突出济南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2.抓住能表现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描写景物

在《济南的冬天》的里,顺着济南冬天是“温晴”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如文中2、3、4三个自然段的文字,写了济南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别写:

(1)阳光朗照下的小山——暖和舒适(像个小摇篮)

(2)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娇美秀气(像日本看护妇)

(3)城外远山——淡雅(像张小水墨画)

接着,第5自然段,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的清澈透明。因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再写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在这几段文字中,作者抓住了最能表现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的两种景物——山和水。从景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姿态等方面,描写景物,突出了景物特征。

3.安排好写景的顺序

散文的写景顺序一般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一定要安排好写景的顺序的。而且,这写景顺序,还要有助于表现景物的特点,符合景物的自然规律。老舍不愧是“人民的艺术家”,在这篇优美的写景散文里,就很注重写景顺序的安排。

在整篇文章里,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按照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由里到外的空间顺序来写景的。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如:文章第三自然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就是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自上而下,有层次地写出了秀美的山景;第四自然段写城外远山,也是采用了空间顺序,先写城里——再写城外的山坡——再写山坡上的小村庄——再写小村庄屋顶上的雪,这样由里到外,写出了城外小山的淡雅,像张小水墨画;第五自然段,写济南的水,也是采用空间顺序,写水色,由水面上——空中——半空中,自下而上,写出了水的清亮,蓝汪汪。

整篇文章,作者都很注意写景顺序的安排,注意了景物的变化,色彩的变化,这样的写景顺序的安排,是很值得学习的。

4.注重用词用语和修辞

老舍先生说过:“在描写时,不能不设喻。通过比喻,才能把简单的东西具体化,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在《济南的冬天》里,作者就很注重这一点,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如:

(1)用“小摇篮”来比喻济南城周围的那圈小山,并把小山当作人来描写。你看,“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自然会使读者想起婴儿在摇篮里的情景,那是怎样温馨的一个画面。婴儿除了母亲的怀抱,还有哪里抵得上摇篮的温暖舒适呢?这些小山就像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呵护小婴儿的济南城,不是吗?

(2)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小雪覆盖下小山的风韵。如:“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教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此句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小雪之景。尤其是“看护妇”的比喻,“山的肌肤的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披雪的矮松和飘雪的山体那种美丽的风姿和那飘逸而令人向往的神韵,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它不由得使人想起那暖暖春色,那嫩绿的小草,那点缀的野花。再如,“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它写出了黄昏时山上的薄雪在夕阳照耀下的羞涩情态,将特定时候的景物神韵尽收笔端,令人叹服,等等。

总之,一篇优美的散文,就是一篇习作的范文,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写作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济南的冬天. 语言赏析(新学网).

描写北方冬天的词语 篇4

皑皑:洁白光亮的样子。多用来形容霜雪。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

例:白雪皑皑的山峰,当阳光照耀的时候……大概总以为是灿烂得很,大可观赏的吧。(秦牧《鲜荔枝和干荔枝》)

冰天雪地

形容气候严寒,冰雪漫天盖地。如:北极地方,整年都是冰天雪地。

例:清·蒋士铨《鸡毛房》:“冰天雪地风如虎,裸而泣者无栖所。”

例:你就在这儿吧,冰天雪地的上哪儿去?(老舍《骆驼祥子》)

同义成语:冰天雪窖、雪窖冰天

滴水成冰

滴下的水很快就结成冰。形容天气非常寒冷。如:北方的冬天,十分寒冷,滴水成冰。

例:严冬冱寒,滴水成冰。(宋·钱易《南部新书》)

例:更有一节苦处,任你滴水成冰的天气,少不得向水孔中洗澣污秽衣服,还要憎嫌洗得不洁净,加一场咒骂。(《醒世恒言》)

亦作:滴水成冻。

风雪交加

风和雪同时袭来。

例:尽管是在风雪交加的.时节,我们的视线仍可以入到非常遥远。(范长江《塞上行·行纪·百灵庙战行·三》)

六出纷飞

六出:雪花六角,因别称“六出”。纷飞:散乱到处飞扬。大雪纷纷。

例: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 汉·韩婴《韩诗外传》)

寒风侵肌

形容天气寒冷。

例:冷锋过境,寒风侵肌,大街上行人稀少。

千里冰封

冰封:被冰雪覆盖。如:东北的严冬,千里冰封。

朔风凛冽

朔风:北方吹来的寒风。凛冽:寒冷刺骨。

另见:寒气凛冽

例:严冬惨切,寒气凛冽。(唐·李白《大猎赋》)

天寒地冻

形容天气极为寒冷。

例:目今天寒地冻,军马难以久住,权且回山。(明·施耐庵《水浒全传》)

雪虐风饕

虐:暴虐。饕:贪残。又刮风,又下雪。指狂暴肆虐的风雪,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例:岁弊寒凶,雪虐风饕。(唐·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

例:幽香淡淡影疏疏,雪虐风饕亦自如。(宋·陆游《雪中寻梅》诗)

亦作:饕风虐雪

冰雪严寒

严寒:极度寒冷。冰天雪地,天气寒冷。

例:虽然按照时令季节,各种蔬菜种得有早有晚,有时收了这种菜才种那种菜;但是除了冰雪严寒的冬天,一年里春夏秋三季,菜园里总是经常有几种蔬菜在竞肥争绿的。(吴伯箫《菜园小记》)

寒蝉凄切

寒蝉:冷天里的知了。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文学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例:于是贫居之士,喟尔相与而俱叹曰:“寒蝉哀鸣,其声也悲;四时去暮,临河徘徊。” (晋·陆云《陆清河集·寒蝉赋》)

寒冬腊月

腊月:农历十二月。指冬季最寒冷的腊月天。如: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漫山遍野一片白色。

例: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汉·无名氏《别诗(骨肉缘枝叶)》)

林寒涧肃

寒:寒冷。肃:肃杀。指秋冬间林木凋零、涧水枯落的景象。

例: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北朝后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山寒水冷

冷冷清清。形容冬天的景象。

例:秋至山寒水冷,春来柳绿花红。(宋·释普济《五灯会元》)

岁暮天寒

指年底时候的寒冷景象。

天寒地冻

形容天气极为寒冷。

例:目今天寒地冻,军马难以久住,权且回山。(明·施耐庵《水浒传》)

冰天雪窑

到处是冰和雪。指严寒地区。

例:叹马角之未生,魂消雪窑;攀龙髯而莫逮,泪洒冰天。(《宋史·朱弁传》)

冰天雪窖

形容极为寒冷。

例:公子编修汝舟随侍,劝以节劳暂息。公慨然曰:“二万里冰天雪窖,只身荷戈,未尝言苦,时反惮劳乎?”(清·陈康祺《郎潜纪闻》)

鹅毛大雪

像鹅毛一样的雪花。形容雪下得大而猛。

例:可怜今夜鹅毛雪,引得高情鹤氅人。(唐·白居易《雪夜喜李郎中见访》)

瑞雪兆丰年

瑞:吉利的。指冬天大雪是来年丰收的预兆。

亦作:雪兆丰年

岁寒三友

三友: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放,故有“岁寒三友”之称。

近义有:松柏寒盟 岁寒松柏 岁寒知松柏

描写冬天特点的词语 篇5

1【春去冬来】春天过去,冬天来临。形容时光流逝。

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3【冬寒抱冰,夏热握火】冬天寒冷却要抱冰,夏天炎热却要握火。形容刻苦自勉。

4【冬暖夏凊】凊:凉。冬天使温暖,夏天使凉爽。比喻适合时用。

5【冬日黑裘】裘:皮袄。冬天穿黑皮袄。比喻仅能御寒,不尚奢华。

6【冬日可爱】如同冬天里的太阳那样使人感到温暖、亲切。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

7【冬日夏云】冬天的太阳,夏天的云层。比喻人态度温和可亲,使人愿意接近。

8【冬日之温】冬天城太阳的温暖。封建时代比喻君主的恩惠。

9【冬日之阳】冬天里太阳的光和热。比喻人民所向往的仁政。

10【冬山如睡】冬天的.山林象睡着了一样。形容冬天山林寂静的景象。

11【冬扇夏炉】冬天的扇子,夏天的火炉。比喻不合时宜。也比喻毫无用处的东西。

12【冬温夏凊】凊:凉。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现亦泛称冬暖夏凉。

13【冬温夏清】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指人子孝道。亦泛称冬暖夏凉。

14【冬月无复衣】冬天没有第二件衣服可穿。形容家境贫寒。

15【冬箑夏炉】箑:扇子。冬天搧扇子,夏天生火炉。比喻做事不符合当时的需要,费了力气而得不到好处。

16【负暄之献】暄:温暖。原指冬天晒太阳取暖当成一种好方法献给国君。后用来谦称自己的贡献很微小。也比喻所献出的东西并不贵重难得。

17【葛屦履霜】冬天穿着夏天的鞋子。比喻过分节俭吝啬。

18【呵笔寻诗】呵笔:冬天笔凉或冻结,用口吹暖气使之解冻;寻诗:寻觅诗句。用口吹

暖气,使笔解冻,然后挥笔作诗。形容冬日苦吟。

19【黄绵袄子】比喻冬天的太阳。

20【秋去冬来】秋天过去,冬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21【秋收东藏】秋天收获,冬天存储。泛指常规的农事活动。

22【山寒水冷】冷冷清清。形容冬天的景象。

23【暑来寒往】夏天过去,冬天到来。泛指时光流逝。

24【暑往寒来】夏天过去,冬天到来。泛指时光流逝。

25【汤风冒雪】汤:顶、当。顶着风,冒着雪。形容冬天旅途的艰辛。

26【天凝地闭】形容冬天非常寒冷的情景。

27【无冬无夏】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28【无间冬夏】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同“无冬无夏”。

29【温凊定省】冬温夏凊、昏定晨省的省称。谓冬天温被,夏天扇席,晚上侍候睡定,早晨前往请安。表示侍奉父母无微不至。

30【温清定省】冬天使被子温暖,夏日让室内清凉,晚间给父母安睡,早晨起来问候安好。形容对父母尽心侍奉。

31【夏虫朝菌】意为夏虫活不到冬天,菌类朝生暮死。比喻极短的生命。

32【夏炉冬扇】夏天生火炉,冬天扇扇子。比喻做事不符合当时的需要,费了力气而得不到好处。

33【雪兆丰年】指冬天大雪是来年丰收的预兆。

34【燕雁代飞】燕夏天来温带,冬天归南方;雁冬天来温带,夏天归南方。比喻各自一方,不能相见。

35【自同寒蝉】寒蝉:冬天的蝉。自己同寒天的蝉一样不鸣。比喻缄默不语。

36【茸茸雪片】必须雪花软绵。

37【梅雪争春】形容雪和梅花。

38【雪花飘飘】雪花飘在空中。

39【冰消雪融】冰雪开始融化。

40【银霜满地】雪花铺了一地。

41【银光耀眼】形容雪花光洁,反射出来的光芒很耀眼。

42【迎风冒雪】顶着寒风,冒着大雪。常形容旅途艰辛。

43【雪虐风饕】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44【雪碗冰瓯】形容碗、盆器皿洁白干净。也比喻诗文清雅。

45【雪窖冰天】到处是冰和雪。形容天气寒冷,也指严寒地区。

47【玉树琼枝】白雪覆盖的树。

48【白雪晶莹】白雪晶莹剔透。

49【雪花透亮】形容雪花白透。

描写冬天景象的词语 篇6

银装素裹

解释:银、素:白色。裹:包。形容雪后一片白色世界。

示例:老师带领我们来到银装素裹的操场,当老师下令自由活动时,同学们像出笼的小鸟“飞”了出去。

万里雪飘

解释:万里(虚数)很远的地方都在飘雪,形容雪大。

出处: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千里冰封

解释:通过夸张的手法描写北国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冰雪世界

出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沁园春·雪》中的内容。

白雪皑皑

解释:皑皑:洁白的样子,多用来形容霜雪。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

出处:秦牧《鲜荔枝和干荔枝》:“白雪皑皑的山峰,当阳光照耀的时候……大概总以为是灿烂得很,大可观赏的吧。”

冰天雪地

解释:形容冰雪漫天盖地。

出处:清·蒋士铨《鸡毛房》:“冰天雪地风如虎,裸而泣者无栖所。”

漫天飞雪

解释:雪花漫天飞舞,形容下雪时的情景。

雪满长空

解释:天空上都是飞舞着的雪花,形容下雪时的情景。

寒蝉凄切

解释:寒蝉:冷天里的知了。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文艺作品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小学描写冬天的词语 篇7

一、让词语在运用中鲜活起来

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要“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以此来进行有效扎实的词语教学。还原词语教学应有的章法,让语文课堂本色尽显,让它充满浓郁的语文味道。

教学片断1。“熟练”一词教学。师:出示“熟练”一词,找找看,它在哪里。然后读一读它前后的句子。(生找,读。)师:这里的“熟练”是说读书读得熟练。(板书《望洞庭》)还记得这首诗吗?谁能背诵下来?生:(指名背)湖光秋月……”师:他背的怎么样?谁能说一说,要求用上“熟练”这个词语。生:XX同学古诗背得真熟练!生:XX同学《望洞庭》背得十分熟练,还很有感情呢。师:请同学们观察老师在做什么,然后用“熟练”说一句话。(老师在电脑上打《望洞庭》这首诗,因为对电脑不熟练,经常把字打错。)生:老师用电脑打字,因为老师不熟练,经常打错字。师:老师还是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吧。(老师很熟练的在黑板上把《望洞庭》这首诗写好。)生:老师熟练地在黑板上写了一首《望洞庭》。师:“熟练”一词可以用以形容朗读背诵得很流利,同样也可以形容用笔书写得很顺畅。

以上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在课堂上着力创设了多个语言运用的有效语境:先从文中提出词语“熟练”,感受“熟练”在课文中的意思是“把书读得滚瓜烂熟的”。接着创设了新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感受背诵流畅可以说“背得熟练”。在逐步提高难度,从电脑打字、黑板上写字等方面进行对比引导,体会书写流畅还可以说“写得熟练”。在此基础上,教师又针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丰富了“熟练”一次的语用范围,将语境逐步延展。这样的词语教学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词语,使得学生跨越了从“理解”到“运用”的沟壑,相信今后他们面对这一词语时也会运用自如。

词语学习,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应当实现其更重要的目标,那就是要运用自如。所以,词语教学,要以文章中具体的语境为基础,才能让词语在运用中最大限度地增值,同时也在语境中变得鲜活。在这样的运用中,学生记住的不是死的、单独的词语,而是鲜活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运用范例。这样的词语教学,才是最有实效的。

二、让词语在情境中温暖起来

董桥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曾说:“人心是肉做的,文字也是肉做的,是有呼吸的,有脉搏的,有翅膀的。再容易的词语,都有可能让课堂变得富有朝气。”词语教学是语文课堂学习的必经通道,“通道”越通畅,我们的语文课堂会更精彩、更丰满。

教学片断2。“抚摸”一词教学。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先利用词典自行理解了“抚摸”的含义,接着又让学生找近义词:触摸、轻抚……随后,老师走近学生,轻轻地抚摸着学生的头,告诉学生,这就是抚摸。同时轻轻地问学生,当老师抚摸你的时候,你心里幸福吗?这样的幸福,你还在其他时候体验过吗?此时,学生们的思绪开了闸,纷纷举手发言:生:爷爷抚摸着我的头,说:“做事情要认真点。”生:我生病去医院吊水的时候,爸爸抚摸着我的脑袋说:“男孩子要坚强些!”生:奶奶经常抚摸着我的头,问:“今天想要吃点什么菜?”

接着,老师又启发学生,除了在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的温暖抚摸,其实,在大自然中也有很多温暖的抚摸呢,你能找到吗?学生们七嘴八舌,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在不断的交流中,孩子们妙语连珠。生:风儿轻轻地抚摸着小草,给它们穿上了绿衣裳。生:春风抚摸着花儿,花儿绽开了美丽的笑脸。生:春风像妈妈的手,温柔地抚摸着大地…………

“抚摸”一词,看似简单,但是老师就是在这样简单而又独具匠心的抚摸中,让学生们体验到了抚摸的幸福,感受到了抚摸的温暖,以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引导他们感悟“抚摸”一词。通过这样的语境创设,学生们触摸到了词语的温度,词语教学也得以进一步升华。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感受到的是富有生命力的词语,体验到的是富有生活气息的语境。

三、让词语在挖掘中丰厚起来

在汉语中,每一个字,都是一副美丽的画;每一个词语,都蕴藏着一段美妙的传说。我们在进行词语教学的时候,不能只注重意思的理解,而应当尽量去挖掘词语的内涵,让词语教学富有生趣,让学生体悟词语潜在的、深层的含义,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片断3。“奴仆”一词的教学。师:吴王和越王他们俩本来是生死宿敌,可是却变成了主人和奴仆的关系。孩子们,明白奴仆是什么吗?生:奴仆是给别人做事的。师:那我为你做事情算奴仆吗?生:奴仆就是服侍别人的。师:他提到服侍别人,是有这个意思的。还有补充吗?生:奴仆有点像保姆,但和保姆不一样的是,奴仆没工资,保姆有工资的。师:哦。像现在的保姆,只不过待遇差点。生:古时候打仗的时候,一个国家战败了,国王就会被抓过去,当战胜国国王的奴仆。师:奴仆是什么样的呢?看黑板,老师画一画,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画的内容想象一下。师:(一边画、一边叙述)瞧,这个人站着这里,但他的腰却弯着,显示出对主人的恭敬。这是两只手,这是头,每次见到有人来时,都要把头低着,并且手要交叉放在身体前面。猜猜看,这样的人会是什么人呢?生:是奴仆、奴隶。师:是的,古时候,女的见到了男的都需要像这样低着头,显得听从、恭敬。这样的人很听话,但她们的日子却过得异常艰苦。师:(师继续作画)接着看,这是一只手,抓住了她的头发,想骂的时候就骂,想打的时候就打,这样的女人毫无地位可言,这样的人在古时候是什么?———这是奴仆的“奴”,明白了吗?还跟我们现在的保姆一样吗?师:但现在就不一样了,虽然有人做了保姆,但在同学们家里的时候,地位还是平等的。虽然为你们提供服务,但你也得提供报酬。可是在古时候,“奴”却是没有任何地位的,没有地位也就意味着没有尊严。接着,我们继续看另外一个人。同样,这个人的腰也弯得非常厉害,(师边讲边画)同时,头上还带着一种东西,这是古代的刑具。我们一看就明白了,要么是犯人,做了坏事被抓了起来,接受惩罚;要么就是战俘,就是打了败仗被对方抓起来的人,这样的人还要在屁股后面插一根毛,当作尾巴。头上带着刑具,屁股后面有尾巴。你知道是什么吗?生:牛、马、猪……

师:对,因为牲口是有尾巴的,看到他们,你有什么样感受?生:很难受,这样的人生不如死。师:他们还必须干很重的活计,这样的人在古代叫什么?生:仆。师:对,(指着黑板上的两幅画)古代这样的女人加上男人就叫———生:奴仆。…………

教师运用自己丰实的语言文字底蕴,通过一系列的文字知识,形象地将“奴”和“仆”“画”了出来,把这两个字形象化,对字的本源进行了讲解。这样的词语教学,由浅入深,让学生有层次地进行理解,在无声中润物。词语也就在不断深入地挖掘中复活了,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描写冬天的词语 造句 篇8

7.冬天,是那么的静。寒冷使爱跳爱叫的小河失去了潺潺的流水声,使奔腾的江河静寂下来,使无边无际的大海平静下去,让它们休息一下。

8.雪发了疯似的施展着浑身的解数,铺天盖地地落下来,将大地冻得颤抖了起来。刺骨的寒风在耳畔狂笑。行人在猖狂的笑声中缩着脖子,艰难地挪到脚步,嘴里不住地埋怨老天爷的“冷酷无情”。

9.下雪的时候,一片片雪花从天上落下来,一会儿,山头白了,房子白了,窗外的一切都白了。雪花落在我们的手心上,正想看清楚它是什么形状,他它却化成了一滴水,真是“洁白无瑕,晶莹剔透”。

10、风越来越大了。那朵小云变成了一片白色的浓云,慢慢地升了起来,扩大起来,渐渐遮满了天空。下起小雪来了。陡然间,落起大块的雪片来了。

11、雪让人的感觉只有一个字——冷。大地一片银白,一片洁净,而雪花仍如柳絮,如棉花,如鹅毛从天空飘飘洒洒。

12、冬天的太阳也似乎怕起冷来,穿了很厚很厚的衣服,热气就散发不出来了。

13、天气冷得能把湖水结成厚冰刚烧开的水,一落地就结冰了。

14、走在路上,寒冷的冬风呼呼地刮着我的脸,好似无数把无形刀,插进我的脸,我直打哆嗦,不禁叫起来:“冬天真冷啊!”不远处,我看见了一片火海,那原来是乌桕林。

15、山城的冬天少见阳光,大多都象包公的脸,黑沉沉的。今年冬天更是异常,也格外寒冷。前面才冬至,雪就降临山城了。天气预报说今天2-4度。晚上有雪。。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关于冬天的优美词语

2.描写冬天的词语及意思

3.形容冬天温暖的词语

4.形容冬天的风的2字词语有哪些

5.描写冬天的词语和句子有哪些

6.关于冬天景色的词语

7.表示冬天的词语

8.形容冬天阳光的词语

9.冬天是什么的用四字词语

描写冬天的树木的词语 篇9

【百花争艳】:各种花草树木竞相开放出艳丽的花朵。

【草木萧疏】:萧疏:冷落,稀稀落落。花草树木都已枯萎凋谢。形容深秋景象。

【草衣木食】:编草为衣,以树木果实为食。形容生活清苦。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沉没;侧畔:旁边;帆:船。沉船旁边有很多船过,发病的树木旁边有很多茂盛的树木。比喻新生势力锐不可当。

【尺树寸泓】:泓:水深。泛指地方虽小,却有花草树木、清泉流水的景区。

【樗栎散材】:樗栎:不成材的树木。比喻平庸无用的人。常用作谦词。

【樗栎庸材】:樗栎:不成材的树木。比喻平庸无用的人。常用作谦词。

【粗枝大叶】:绘画,画树木粗枝大叶,不用工笔。比喻工作粗糙,不认真细致。

【错节盘根】:错:交错;节:枝节;盘:盘曲。树木的根枝盘旋交错。①比喻事情纷难复杂。②形容人坚韧不拔。

【刀耕火耨】:耨:除草。古人播种前先伐去树木烧掉野草,以灰肥田。泛指原始的耕作技术。

【纷红骇绿】:纷:纷披;红:指红花;骇:散乱;绿:指绿叶。纷披散乱的红花绿叶。形容花草树木随风摆动。

【焚林而猎】:焚烧树木林,猎取禽兽。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久打算。

【干云蔽日】:干:冲;蔽:遮挡。冲上云霄,挡住太阳。形容树木或建筑物高大。

【槁木死灰】: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

【根柢未深】:根柢:树木的根。树根还没有扎得很深。比喻事业或学业的基础不牢,底子尚薄。

【根株结盘】:树木的根与干盘曲相结。比喻关系错综牢固。

【恭敬桑梓】:恭敬:尊敬,热爱;桑梓:桑树和梓树,古时家宅旁边常栽的树木,比喻故乡。热爱故乡和尊敬故乡的人。

【古木参天】:参天:高入云天。古老的树木枝繁叶茂异常高大。

【撼山拔树】:摇动山岳,拔起树木。形容威势之大。

【毫毛斧柯】:毫:细毛;柯:斧柄。很小很细的杂木如果不被拔除,那么它就会长成像斧柄那样粗的树木。比喻微小的隐患不除,将有可能酿成大祸。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合抱:两臂围拢,形容树粗大;毫末:指幼苗,比喻细小。粗大的树木都是由小树苗长成的。比喻大事是由小事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

【集苑集枯】:集:栖息;苑:茂盛的树木;枯:枯树。有些鸟栖于茂盛的树木,有些鸟栖于枯树。比喻人的志趣不同,趋向各异。

【见树不见林】:只看见眼前的树木,却看不到背后的森林。

【敬恭桑梓】:敬恭:尊敬,热爱;桑梓:桑树和梓树,古时家宅旁边常栽的树木,比喻故乡。热爱故乡和尊敬故乡的人。

【刻楮功巧】:楮:一种树木。比喻技艺巧妙高超。

【枯木发荣】:枯萎的.树木恢复生机。比喻衰亡的事物重获新生。

【枯木再生】:枯死的树木又恢复了生命力。比喻历经挫折又获得生机。

【枯枝再春】:枯死的树木又恢复了生命力。比喻历经挫折又获得生机。

【枯株朽木】:株:露出地面的树根。朽:腐朽,腐烂。枯死的树桩,腐朽的树木。比喻衰朽的,没有多大用处的人或物。

【连理之木】:不同根的树木而枝干连生在一起。古时认为是吉祥的征兆。

【落叶归根】:飘落的枯叶,掉在树木根部。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人,终要回到本乡。

【末大必折】:末:树梢,末梢。树木枝端粗大,必折其干。喻下属权重,危及上级。

【木石为徒】:徒:同类。与树木石头为伴。指寄情山水,不问世事。

【木已成舟】:树木已经做成了船。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改变。

【浓翠蔽日】:翠:青绿色;蔽:挡住。形容树木茂密遮挡阳光。

【浓荫蔽日】:形容树木枝繁叶茂,可以遮住阳光。

【浓荫蔽天】:蔽:挡住。形容树木茂密遮挡阳光。

【盘根错节】:盘:盘曲;错:交错;节:枝节。树木的根枝盘旋交错。比喻事情纷难复杂。

【蟠根错节】:错:交错;节:枝节。树木的根盘屈,枝节交错。比喻事情的艰难复杂。

【奇树异草】:珍稀的树木花草。

【青枝绿叶】:①青绿色的枝叶。多指生长茂盛的树木。②比喻年轻。

【罄山采木】:罄:完,尽。把山上的树木全部采光。比喻残酷剥削。

【琼枝玉树】:指披上冰雪的树木。也比喻品格高洁的人。

【人非草木】: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同“人非木石”。

【人非木石】: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

【桑梓之地】:桑、梓:古时经常栽种在家宅旁边的树木,代称故乡。比喻故乡。

【山木自寇】:山上的树木,因长成有用之材,而被人砍伐。比喻因有用而不免于祸。

【山有木工则度之】:度:图谋。山上有树木,工匠才能量材使用。比喻人有了德才,然后才有可能被人重用。

【十围之木,始生如蘖】:十围:形容极其粗大;蘖:树木的嫩芽。十围粗的大树,初生时只是一棵嫩芽。比喻事物是由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堪:胜任。树木尚且凋落,人怎能不衰老。

【死灰槁木】:冷了的灰烬,枯槁的树木。比喻毫无生气或意志消沉,对世事无动于衷。

【停僮葱翠】:停僮:枝叶茂密;葱翠:苍绿色。形容树木枝叶十分茂密。

【童山濯濯】:没有树木,光秃秃的山。

【突兀森郁】:突兀:山峰高高耸起的样子;森郁:形容树木多而茂盛。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

【心如木石】:心灵像树木石头一样,毫无情感、欲念。

【形如槁木】:槁:干枯。形态象干枯的树木。

【朽木死灰】:腐朽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任何事情无动于衷。

【瑶花琪树】:瑶、琪:美玉。就像美玉做的树木一样。形容人容貌智力出众。

【瑶林琼树】:瑶、琼:美玉。就像美玉做的树木一样。形容人容貌智力出众。

【一枝一节】:①本指树木的枝节。②比喻事物之细小部分。

【异木奇花】:珍奇的花草树木。

【雨膏烟腻】:指花草树木在烟雨中显得肥腴润泽。

【玉树琼枝】:①形容树木华美。②比喻贵家子弟。

【择木而处】:鸟儿选择合适的树木做巢。旧时比喻选择贤君明主,为其效命。

【择木而栖】:栖:栖息。鸟儿选择合适的树木栖息。旧时比喻选择贤明君主,为其效命。

【斩木揭竿】:揭:举起;竿:竹竿。砍削树木当兵器,举起竹竿作军旗。比喻武装起义。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举起;竿:竹竿。砍削树木当兵器,举起竹竿作军旗。比喻武装起义。

【支叶扶疏】:支:同“枝”。枝叶繁茂四布,高下疏密有致。形容树木茂盛。也比喻宗支繁衍鼎盛。

【芝兰生于深林】:芝兰:芝草、兰草,都是香草。芝兰生长于树木深处。比喻德高的人不因没有人看见而变节。

【枝末生根】:树木的枝梢上生根。比喻不合事理,不可能。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模式探究 篇10

一、自主式阅读教学中词语教学模式的探究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传统的词语教学是先认字, 再识词, 然后读文章。这种教学方法读文章虽然比较容易, 但存在着字词教学与文章内容割裂开来的弊端。所以, 词语教学应该在语言环境中进行, 即随文识字识词。这样学生记住词语不脱离具体语言环境, 记住的不仅是一个词而是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即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教学中可采用自主式阅读教学模式, 即:

(1) 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形式不限;读题, 释题) (第一课时) 。

(2) 自读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 (预习) (第一课时) 。

自读提示 (课前预习) ———看到题目推想 (阅读期待) 课文主要写些什么———自读课文, 自学生字词 (方法自选) , 读准字音, 初步了解词义 (课前预习) 。

(3) 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课时) 。

再读课文, 回答这篇课文主要写些什么? (学会概括人、事、景……) ———再读课文, 你还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提出问题, 筛选问题) ———研究问题 (方式多样) 并找出依据汇报。课后问题基本在这一环节解决;字词句的解释、用法、写作方法等基本解决;要随文识字词, 做到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注重情感体验———读课文, 你读懂了什么?什么地方不懂?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赞美什么?说明什么?抒发什么?……你是如何体会的?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读一读 (体会写作意图) ———读完课文后, 你有什么看法、想法、感受……说一说或写一写 (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

(4) 语言积累 (第二、第三课时) 。

你觉得哪些语段最精彩?读一读, 背一背———你觉得哪些话有特色?读一读, 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几个词语?为什么?并用它说一句话———把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背一背, 写一写。

(5) 能力训练 (听、说、读、写、背……包括识字、写字教学每节课都有) (第二、第三课时) 。

(6) 课后延伸, 作业 (第二三课时) 。

二、词语复习课教学模式探究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 足以说明复习对于学习新知识起着重要铺垫作用。对于语文来说, 句、段、篇都是由若干个词语连接而成的。词语应用的好与坏, 直接影响文章质量的好与坏, 所以正确地掌握词语在语文中起到了不可抹灭的重要作用。掌握词语最好的方法就是大量地积累。而机械枯燥的词语积累又令老师头痛, 令学生厌烦。究其原因, 一是复习内容简单重复, 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二是复习形式单调乏味, 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鉴于上述因素, 每单元一节有趣的词语积累复习课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上好小学语文词语复习课就要改变传统的写了考, 考了写的教学方法, 因此, 在教学中要尝试改变以往的机械重复的记忆方法, 设计词语复习课的新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兴趣, 可以把课型设计成词语大比拼的形式。即每节复习课采用似同非同的方式进行词语复习, 逐层递进, 由认到写, 到改错解义, 到用词写句、写段, 来完成每节词语复习内容, 达到让学生基本正确使用所学词语的目的。

每单元的词语复习模式主要分为八个环节, 即:导入———读词语———写词语———改错———解义———造句———写段———收集资料。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用1~2节来完成)

这八个环节即为教学模式的相同之处, 而在教学过程中也表现为每节课每个环节的形式要具有新意。词语复习课教学模式为: (1) 导入:可采用故事导入、口号导入、激情导入等多种方式。 (2) 读词语:采用自由读、开火车读、点名读、小组读、对读、男女生比读等。 (3) 写词语:采用1分钟谁记得多、词语闪身、记词语游戏、你说我写等。 (4) 改错:采用病宝宝排队看病、病宝宝藏身、选字填空等。 (5) 解义:采用出词义猜词、做动作猜词、口述词义词性猜词、收集词义我最多等。 (6) 造句:每人选一词造句、指定词语造句、你说词我造句等。 (7) 写 (说) 段:任选词说或写段、你选词我说段、小组接句成段等。 (8) 收集资料:小组汇报、点名汇报、上交收集资料等。

三、课外阅读词语教学模式探究

上一篇:电子商务毕业生个人鉴定下一篇:招商局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