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2024-07-17

谈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精选10篇)

谈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篇1

各种策略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学要讲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

一、导入是为了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强烈探求,这就要求导入必须具有启迪开导的作用,启迪开导的关键在于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导入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寻求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使他们产生新奇感,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提高教学效率。有效的导入,不但能起到启迪开导的作用,而且还能起到打开学生思维想象和创新的闸门作用。

二、合理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创设学习情境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创造情境而创造情境。

创设情境一定是围绕着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在课堂实践中用智慧为学生创设了多种有利于促进学习的学习环境。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情境牵强附会和情境过滥的现象。更有对情境创设认识进入误区的现象发生。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常常发现,我们的教师在创设情境时,绝大多数把情境创设的方法定位在了“童话情境”和“生活情境”上,狭隘的定义了情境的创设范围,从而失去了一些有效的情境创设方法。那么在创设情境这个问题上,我们不禁思考:什么是有效的学习情境?数学学习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情境?怎样创设数学学习情境?面对这样的思考,我们说: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创设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创设美丽的童话情境;创设思维认知冲突的问

题情境;创设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而对于情境创设的这些方法,要因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具体情况而定,不能泛泛使用。

三、有效的合作学习

合作、自主探究学习首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想法拿什么去与别人交流?因此,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基础。其次,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问题解决的目标,明确小组成员分工,组织好组内、组际之间的交流。对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要加强指导。除了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外,还要注意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和良好合作习惯的培养。如倾听的习惯、质疑的能力,有条理汇报交流的能力,合作探究的方法策略等。对良好习惯的养成,合作探究技能的培养要持之以恒。当然,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都需要空间,教师要为学生的活动搭好台,留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以确保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质量,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以落实。

四、有效的问题设置

1、问题的设置既要有挑战性,要能够起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的目的,但也要难易适中。正如大家都熟悉的摘苹果理论:枝头的苹果要是让摘的人感觉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他才会有兴趣,有信心,但如果他一看就觉得即使努力跳了,使劲跳了,还是连够都够不着的话,那那个苹果再鲜艳,再诱人他也可能不会感兴趣了。同样,如果是一个已经蔫了的甚至是烂掉的苹果的话,就算摘的人一伸手不费一点力气就可以摘到,但谁会稀罕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阐明“学”与“思”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思考,是人类智慧的源流;思考,是一

种深刻的体验;思考,是推进有效学习的内部动力。

2、问题的设置要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教师上课,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每一句话都要力求字字珠玑,每一个问题都要力求富有启发,每一种设计都要力求精心巧妙,每一道习题都要力求典型规范,每一步环节都要力求严谨相关,切忌漫不经心,切忌随心所欲。

五、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出,评价的首要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评价也能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避免导致学生“表扬依赖症”的产生,让评价真正发挥保护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活进取心的作用。

谈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篇2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随学而导,数学意图

陶行知先生曾以“教学做合一”为校训,指出: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特级教师刘松老师也说过“三教、三不教”理论,“三教”即教重点、教难点、教易混淆点;“三不教”即学生已经会的不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教、学生学了也不会的不教。我想,有效教学大抵就是如此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不仅要研究教材,同时还要研究学生,找准知识的生长点。以《认识百分数》为例,谈谈对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预设与生成的几点想法:

一、明确教材意图,联系学生的学制订有效教学目标

《认识百分数》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九单元中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理解分数意义、认识比,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在学过整数、小数、分数之后,对数的进一步认识。备课中,预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分数经验进行教学,给予学生定向的思维引导,以促进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整节课的教学分三个层次:(1)联系生活,使学生初步感知百分数表示两个量的倍比关系。(2)通过观察思考、综合概括,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即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3)在练习应用中,进一步完善和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同时在与分数的对比分析中,掌握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根据学的法子,提供有效的材料,搭建有效的支架,从生活中直观感知理解百分数

1. 预设学生的“已知”,联系生活素材,完成对层次一的教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时,创设篮球比赛情境,直接看视频问学生:“谁水平高?”看似莫名其妙的提问,但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很自然地说出:“需要数据。”这时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先后给出两张不同的表格,学生对表格分析、比较,发现:投篮次数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投中次数就可以判断发挥的好坏;投篮次数不相同时,就不能单独比较投中次数。这里引导学生进行第一次讨论交流,开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紧紧围绕“谁发挥得好”自主探讨比较的角度,认识到不仅要关注投中次数,还要关注投篮次数,要将这两个量结合起来看,围绕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很自然地联想到比较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为引出百分数做铺垫。

2. 预设学生的“未知”,在观察思考、合作学习中完成对层次二的教学

提出中心问题、为学生提供可研讨的表格素材之后,从原始分数22/25、17/20、4/5通分成88/100,85/100,80/100的过程中,结合情境说说分数分别表示什么,在说的过程中体会表示谁是谁的一百分之几。说也是思维活动的一种体现,这是逐步渗透百分数的意义的一个过程,这一环节的设计很好地利用了学生已有的分数知识基础,在百分数的意义与分数的意义之间巧妙地搭建了一座隐形的支架,通过一定量的数学语言训练的积累,百分数的意义也就呼之欲出,初步感知到它是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

为了让学生自主归纳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经历知识的探索与发现过程,并不急于由教师去揭示概念,而是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搜集的百分数,在一定量的比较中再发现共同点:都是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中,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在合作学习中自然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即“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就是百分数”。至此,百分数的概念教学也就基本完成。在这一环节,也正符合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学生学”,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和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挖掘学生的潜在知识技能,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三、借助直观,化抽象为形象,找准学生思维生长点,突破教学难点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需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这一环节中又进行了两个层次的训练:

第一层次:进一步完善和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让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练习,并进行汇报交流,进一步认识到百分数表示两个量的倍比关系,同时渗透百分比、百分率的认识。

第二层次:理解掌握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借助补充题“有一杯盐水重()千克,其中盐占了()”进行分步教学,依次给出整数、小数、分数,让学生进行选填,之后针对分数进行提问,哪个分数可以改写成百分数,并出示两幅图形:一个是单条线段图,一个是两条线段,借助直观图形,使学生眼见为实: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量的倍比关系,还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量,而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量的倍比关系,进行直观地理解,百分数表示两个量的关系。使抽象的数的概念变得形象化,增加学生的记忆点,同时也利于学生对易混淆点的辨析,在学生思维生长点处搭建有效的支架,突破教学难点。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以学定教,随学而导。

提供有效材料、搭建有效支架,教师不仅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要预设学生的“未知”,找准学生学习的知识起点和思维生长点,同时在教学中要使预设升华,充分关注学生、挖掘学生潜能,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在课堂“意外”之际,机智教学,在师生互动中化“意外”为“不期而遇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周德藩.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7.

谈谈数学概念的引入 篇3

关键词:感性认识;数学概念;生活实际;引入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一项基本内容,而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引入概念。概念引入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接受。针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知识程度和所学概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引入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下面就谈谈笔者在教学中是如何引入概念的。

一、通过感性认识引入概念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识面较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在引入概念时,可以通过比喻、提问的方式或利用实物、模型、图片、投影、多媒体等手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逐步抽象,从而引入概念。

例如:一年级教学“5的认识”时,笔者先引导学生数5支铅笔、5本书、5张桌子、5朵小红花等他们所熟悉的实物,再让学生自己说出一些有关5的熟悉的事物,使学生逐步领悟不同物体所具有的共同特征,然后再概括出抽象的数“5”。

又如:在认识10以内的数时,笔者先将不同的小红花摆成一列,每组小红花下面用一个自然数与之对应,让学生认读,然后再过渡到认读直尺上的数,这样就使学生通过对实物(小红花)的感性认识,逐步抽象出直尺上数的概念,并且可以了解到在自然数“1”上添上1就得自然数“2”,在“2”上添上1就得到“3”,最后再引入大小、基数、序数的概念,学生很容易就能接受。

再如:在教学乘法概念时,笔者举出很多实例。一盒铅笔是10支,3盒是多少支?10+10+10=30(支),3个10简写为10×3;一个班50个人,4个班是多少人?50+50+50+50=200(人),4个50简写为50×4;一箱苹果45千克,5箱苹果多少千克?45+45+45+45+45=225(千克),5个45简写为45×5。

利用较多的实例,学生能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从而顺利地归纳出乘法的意义。

通过感性认识引入概念,不仅学生容易接受,而且也便于他们理解,每当学生想起“当初”的实物、图片、算式时,概念便浮现在脑海。

二、通过已学概念引入新概念

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和知识的增多,学过的概念也相应增多,当新概念与已学概念联系十分紧密时,只要抓住它们的本质与差异,作出简要的说明,就能引入新的概念。

在教学数的整除时,虽然概念很多,但它们的内在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在教学中,笔者就从整体概念出发,由已学概念依次引出其它新的概念。

例如:整除是指一个整数除以一个自然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如24÷4=6,可说成24能被4整除,或说成4能整除24;应用整除的概念,引出约数和倍数的概念,如24能被4整除,则24是4的倍数,4是24的约数。在约数和倍数的概念中,添上“几个数公有的”这一特性,又引出公约数和公倍数的概念;在公约数和公倍数的概念中再添上“最大或最小”的限制,又能引出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的概念。

又如:在学过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当长宽相等时就能引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利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拼成长方形,又引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把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又引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把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又引出梯形的面积公式等。

学生通过复习、巩固已学过的概念,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进一步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通过计算和实际生活引入新概念

当通过计算能揭示某些运算矛盾或本质属性时,可以通过计算引入新的概念。

例如:在整数范围内计算1÷3,只有不完商,这就使我们必须将数的范围加以扩展。除式1÷3表示把“1”平均分成3份,求其中的一份是多少,表示这样一份的数记作1/3,从而引入分数的概念。

又如:计算1÷3得0.333…,从而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计算7÷2得3余1,从而引出余数的概念。

有的概念可以通过学生熟知的实际生活,让学生讨论怎样解决实际问题,也可以引入新概念。

例如:有3个人,每人要吃一个半饼,问要买几个饼才能够吃。许多学生通过计算得1.5×3=4.5(个)。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这样的计算符不符合实际生活?学生就可以从单纯的计算过渡到实际生活,因为饼一般是不能买半个的,所以要买5个,这就引出了“进一法”的概念。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反思 篇4

一、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学比较大小时,“2和3”的大小,可以把“2颗糖”和“3颗糖”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选择,当学生选择3颗糖时,可以问为什么会选择“3”,这样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真正体会到比较大小的概念。又如:在引入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时,先出示两组不同长度的四根小木棒,教师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后,然后把这四根小棒钉成一个长方形。又让学生观察这个长方形,然后教师再进行演示,把它向其中一头拉斜,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后的形状,引导学生说说这时的长方形变形后有什么特点。这时学生可以说出:两组对边的木条长度相等,但四个角又不是直角,这样就在小学生思维中形成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二、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教学素数、合数的概念时,考虑到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教学时就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就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再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就容易接受。因此,教学时,可以先从复习约数的概念入手,然后让学生找出1、5、8、13、15各数中的约数,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进行分类。通过分析,就能得出三类:

第一类5的约数有:1,5;13的约数有:1,13。只有约数1和它本身,所以,5和13是素数。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模式 篇5

石门中心小学数学组

概念教学是以学生学习、探讨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为宗旨的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才能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有一个正确概括和判断;才能正确掌握数学的性质、运算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正确合理进行各种运算,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空间观念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它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治本”关键。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涉及到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

一、概念教学的两种基本形式是: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

1.概念形成:

所谓概念形成,是指学生从许多具体事例中,以归纳的方式概括出一类实例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得概念的一种形式。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辨别、分化、抽象、概括等活动。概念形成的认知方式常用于学生初次感知某一概念时,小学低年级学生概念学习为主。以“圆的认识”为例,要使学生形成圆的概念,需要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在生活中找到诸如车轮、硬币、圆桌、钟面等等“圆”的原型,并感知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从而逐步形成圆的表象,从而构建出圆的概念:围绕定点按照一定的距离旋转一周所有点的集合。在学生运用概念形成这一形式获得概念的过程中,要求教师要善于举例,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例子必须是典型的同时又是学生所熟悉的,并且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非常充分的实例让学生进行感知,只有在充分感知基础上建立起的概念的表象才是牢固的、完整的。同时教师还必须善于比较和分类,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分类呈现出具有共同本质属性的同类事物,通过比较凸显出这类事物与其他事物不同的本质属性。

2.概念同化:

概念的同化是小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又一种基本形式。它是指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揭示新概念的本质特征,从而使学生获得新概念的方式。以小学中高年级为主。小学生到了中高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结构中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智力的不断发展,概念同化的方式逐渐成为他们获得新概念的主要形式。如学生在获得“直角三角形”这一概念时,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直角”和“三角形”的概念,在这里只是将两个已有概念进行组合,直接向学生揭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简言之,概念同化就是以概念解释概念。在用这种形式帮助学生获得概念时,教师需要弄清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更要找准新概念的知识生长点。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不断地追问帮助学生逐步澄清概念的本质属性。

二、概念教学的目标以及环节

一是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二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概念、正确地运用概念。要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必须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感知—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以此为依据我们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概念教学的模式,此模式分为五个环节:

【环节一】:联系实际,引入概念。

概念可以从小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入。如二年级学习长方形时,可通过学生观察他们所熟悉的桌面、书面、黑板面等事物,从而引入概念。也可以在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当新旧概念联系十分紧密时,不需要从新概念的本义讲起,而只需从学生已学过的与其有关联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指导,得出新的概念。如教学约数和倍数的概念时,可从“整除”这一概念入手,引出概念。

【环节二】:感知实例,建立表象。

教师为学生提供典型的、熟悉的感性材料,作为形成概念的物质基础。让学生在充分的观察、比较、操作、演示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概念的表象。

【环节三】:提取表象,抽象概念。

引导学生将上一环节建立起的表象进行提取,并加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找出全体材料共同的本质属性。如学习梯形的概念时,可针对如上所提供的形式不同的梯形,找出其共同之处。(1)都是四边形,(2)每个四边形仅有一组对边平行。合并上述两个要点,即可得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环节四】:结合应用,深化理解。

数学概念一旦形成,就要注意在实践中的应用,让学生将所形成的概念带入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巩固。这一过程是从抽象再次回到具体的过程,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此环节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引导学生巩固概念。练习的类型可以有:①应用新概念的练习。②关键问题重点练习。③对比练习。

【环节五】:扩展延伸,发展概念。

此环节要充分利用好概念的变式与反例,让学生在对比、辨析的过程中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而深化对于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

三、在整个概念教学模式中,对于教师的要求:

1.要认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为学生提供形成科学概念的实物、教具、模型等,为学生建立概念创造条件。

2.概念的抽象要适时,要准确把握抽象概括的时机。要以足量的感性材料为基础,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抽象不可过早,过早容易使学生死记硬背,不理解,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3.概念形成之后,要通过比较,搞好概念的类比,形成概念系统。为此,教师要站在全册、全学年、乃至全套小学数学教材的高度审视和把握本节教学内容。

四、对学生的要求:

1.要求学生养成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在观察中把握本质属性,形成清晰的表象。

2.要积极参与概念的抽象概括。抽象概括时,学生要克服被动地接受心理,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要能在教师的引导、疏导、启发、点拨、订正中,去伪存真,使认识不断地升华,以便在认识概念中逐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方法。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总结 篇6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基本要素。小学数学是由许多概念、法则、性质等组成的确定体系。每一个法则、性质等实际上都是一个判断,而且离不开概念。可以说,判断是概念与概念的联合。因此,要使小学生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技能,并且能够实际应用,首先要使他们掌握好所学的数学概念。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一般地说,数学概念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水平。在确定教学某一概念的必要性的前提下还应考虑其抽象水平是否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

学生容易理解的一些概念,可以采取定义的方式出现。当有些概念不易描述其基本特征时,可以采取举例说明其含义或基本特征的方法。例如,在教学“量”这概念时,可以说明长度、重量、时间、面积等都是量。对“平面”这个概念可以通过某些物体的平展的表面给以直观的说明。

小学生的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特别是一些较难的数学概念,教学时需要一个深入细致的工作的长过程。根据数学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特点,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所学概念的本质特征。

如在教正方体与长方体的认识时,我是通过先让学生观察实物、抽象的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然后引导学生概括长方体与正方体相同这处都有六个面,十二条棱,八个顶点。长方体包括正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不同之处:正方体的六个面是完全相同的下方形,而长方体是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长方体中最多有一组相对的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的十二条棱的长度相乖,而长方体把十二条棱分为长、宽、高三组,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2.注意正确地理解所学的概念。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通过图示,多媒体的出示等方法,正确地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圆柱和圆锥的高,使学生清楚圆柱的高是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因此圆柱有无数条高,而圆锥的高是顶点到底面之间的距离,因为圆锥只有一个顶点,因此圆锥只有一条高。

3.掌握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学习了百分数的认识之后,要注意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清楚认识到分数既可以表示量,又可以表示分数。而分数只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也就是说,分数的后面可以有单位(表示量),也可以没有单位(表示分数)。而百分数的后面绝对不能有单位,只能表示分率。

比较所学的概念并弄清它们的区别,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些概念,并消除彼此间的混淆。在教过有联系的概念之后,可以让学生把它们系统地加以整理,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可以通过图示加以系统整理,以说明它们的关系。

在小学如何确定教学的数学概念是一个重要的复杂的问题。在选定概念时,既要很好地考虑需要,又要很好地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合理地安排数学概念对于学生掌握他们有很大帮助。在编排概念时,既要充分考虑所教概念的逻辑系统性,又要照顾到不同年龄的学生的认知特点。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浅见 篇7

一、授课模式新颖

笔者在进行了解观察中发现, 现如今很多小学数学课堂引入了较为直接的授课模式, 如在教授“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 教师舍去了大量进行引导的语言表述, 直接让学生自学课本内容, 提出相应的问题, 如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它们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等,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 这种开门见山式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热情, 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理解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出相应的答案, 然后教师通过举手回答或抢答的方式让学生自发主动地回答问题, 不论学生的回答对与错, 教师都不立刻给予回应, 而是让学生相互发现问题, 纠正错误. 这样的课堂模式不仅帮助学生学会自学, 还能帮助学生锻炼提出问题的胆量和能力, 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通过相互间的交流纠正自己的思维, 从而更加准确和明白地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这种“先学后教”比起以往的传统教学有很大的优势. “钝角和锐角”是基于角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的一堂概念课, 锐角和钝角是通过概念的形成来学习的. 执教的杜老师基于这点出发, 通过直接让学生画角, 来巩固角的基本概念, 并形成新的概念———锐角和钝角, 从学生的课堂反馈来看效果不错. 在几何教学中, 教师有一种思维定式, 几何概念的引入常常借助于情景引入, 导致学生对几何的概念产生混淆. 例如在教授“直线”概念时, 教师利用情景将具体的细长物体比作直线, 则会造成学生对概念理解得不准确, 对今后知识的学习没有很好的帮助, 甚至影响到相关知识的理解. 所以, 直接导入概念教学对小学数学的教授是很有益处的.

二、强调对经验的积累

小学数学概念并不难以理解, 几乎可以用几分钟的时间就能让学生明白概念的含义.如在小学二年级《数学》课本里的“倍的认识”, 通过书中的案例:有3个红气球、12个绿气球, 将其中的3个红气球看成1份, 而3个绿气球为1份则共有4份, 因此得出结论绿气球是红气球的4倍. 这样的案例学生基本上一看就懂, 但是教材的设置里还有很多实际的手工操作, 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什么是倍, 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 这种经验的积累对学生日后学习的帮助是不可替代的, 教师应该大量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手工实践操作, 强调经验的积累.

三、明确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材的版本有很多种, 但是不同教材的编委是有不同教学目的的, 强调重心不一样, 因此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能力, 将不同教材的教学目的进行分析和明确, 保证在理解教材意图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情境的设置. 例如:在“倍的认识”教学中, 笔者在拓展巩固环节中有一问题:有红花10朵, 请你画上蓝花, 并圈一圈, 说出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 () 倍. 学生非常顺利地画出1朵、2朵、5朵, 正确地圈出并得出了倍数. 这些环节教师都有所预设, 因此教师都能利用课件及时演示. 课堂的精彩往往也呈现在一些课堂生成中. 当学生告诉老师, “画了3朵蓝花”时, 教师没有立即否定, 而是让学生静静地思考:怎样圈? 发现了什么? 告诉学生这个问题以后还会研究. 在“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北师大版材料中, 有这样的设计环节: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 每人又分到多少张饼呢? 其中一个对话框呈现这样的分法: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 我可以先分1张, 每人 () 张, 这样1张1张地分, 9个 () 是9/4. 这个素材可能会让其他老师困惑 , 学生不可能有这样的“笨”分法, 这个素材有何用处? 教师要站在学生立场上理解教材并且进行备课, 将课程设置得更具有吸引力, 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手段来达到授课的目的. 要做到以上两方面不仅是对教师素质和水平的考验, 也是对教师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四、采用多媒体技术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新颖的东西总是有着格外的热情, 因此许多教师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比传统的教学有着很大的优势. 例如在利用多媒体教授“分数与除法”课程时, 首先屏幕显示3个饼状的圆形图案, 3个圆整齐地叠放在一起, 然后一起分成4份, 这4份有明确的分割线, 将其中一部分移动出来时, 可以形成清晰的移动轨迹, 移出的这部分是整体的1/4, 而原本完整的图形缺口那里会用虚线进行表示, 这样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理解1/4的出处, 从而明白分数的形成过程. 这样直观且能帮助学生进行想象的教学方法虽然看似简单, 但是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 需要教师拥有一定的多媒体知识和相应的制作能力, 这不仅考验着教师的素质水平, 还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 新课程的理念也在不断变化着, 更为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该抓住重点, 将现代科学信息技术深入到教学课堂中, 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学, 合理有效地利用现代科技产品如计算机、计算器以及多媒体等进行授课, 强化学生信息接受能力, 培养学生利用多种现代工具进行数学的学习和实践, 从而创新学生学习方式, 节约学习时间, 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数学和探索数学的活动中,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

谈谈小学数学的图形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图形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128-01

图形教学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借助图形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深刻认识,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构建生成性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调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篇文章主要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图形教学活动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一些相关建议和观点,希望能够对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小学数学图形教学的价值

小学数学图形教学能够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概念,对于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和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学科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即为抽象性特点。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当中,很多小学生难以理解数学知识,而对数学学习产生一定的厌恶感,对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将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不利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图形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数学知识,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为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1]。

(二)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概念

图形教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概念,发展小学生的空间概念是当前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要求。小学数学图形教学能够满足小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图形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小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数学学习,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一定的理性认识和感官认识,对于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和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2]。

二、小学数学图形教学的具体方式

小学数学图形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通过结合学生性格特点,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空间概念以及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开展数学图形教学活动等方式。

(一)结合学生性格特点,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较为内容较为抽象,很多学生由于难以理解就会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一定的排斥情绪。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认知能力较差,在数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借助多种方式,将复杂、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直观而具体,为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创建良好的条件[3]。

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在为学生进行适当的数学图形教学指导之后,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等手段辅助教学活动。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对《图形的运动(一)》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为小学生播放日常生活当中,车的位移、人的位移等等,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位移的内涵,感受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

(二)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空间概念

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要注意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注重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对小学生空间概念的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概念感培养方式较难,所以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借助图形教学模式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和数学空间概念感[4]。

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当中,如果仅仅是指导小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进行学习,小学生的学习质量会较差。但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借助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的方式,进行拼接,就能够使小学生加深对平行四方形的认识,使小学生能够在求平行四方形的面积时,同时想到这个方式,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简单。

(三)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开展数学图形教学活动

实际生活当中富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原理,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开展数学图形实践活动。

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对《观察物体(一)》中“轴对称图形”这一项内容的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观看窗户、门、桌子等等小学生校园生活当中的物品。教师可以借助对称的窗户为小学生举例子“窗户是轴对称图形”。在小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和内容产生大致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身边的事物,对小学生进行提问,检验小学生的轴对称图形知识掌握情况。比如“黑板是轴对称图形吗?”、“我们班级的门是轴对称图形吗?”等等,使数学图形教学活动能够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提升小学生对数学图形学习的兴趣,并明确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结束语

小学数学图形教学能够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概念,对于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和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小学数学图形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通过结合学生性格特点,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空间概念以及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开展数学图形教学活动等方式,使小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数学学习,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一定的理性认识和感官认识,为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赖艳彬.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数学空间与图形)[D].东北师范大学,2012,(03):1-45

[2]崔莹.几何概念抽象的教科书呈现研究——以北师版、人教版、苏教版小学数学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13,(05):1-56

[3]刘帅.小学数学教师几何知识掌握状况的调查研究——以吉林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12,(05):1-41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注意点 篇9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意义

1、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定律、性质、法则、公式等,其中数学概念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

小学数学是一门概念性很强的学科,任何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比如计算教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等),都离不开概念教学。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这些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根据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概念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其中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

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是用原有的概念说明要定义的新概念,揭示的是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比如....描述式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一般借助于学生通过感知所建立的表象,选取有代表性的特例做参照物而建立。如:“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叫自然数”;“象1.25、0.726、0.005等都是小数”等。

在整个小学阶段,由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的矛盾,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尽可能通过直观的具体形象,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就暂不给出定义或者采用分阶段逐步渗透的办法来解决。因此,小学数学概念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数学概念的直观性;二是数学概念的阶段性。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我们必须充分注意领会教材的这两个特点。

2、数学概念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

概念是思维形式之一,也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所以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起重要作用。没有正确的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更谈不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是一个判断。

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顺利地获取有关概念,常常要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最后再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通过一系列的判断、推理使概念得到巩固和运用。从而使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提高。的有关属性进行判断推理。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重数学概念的引入、形成与巩固

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也分为三个阶段:①引入概念,使学生感知概念,形成表象;②通过分析、抽象和概括,使学生理解和明确概念;③通过例题、习题使学生巩固和应用概念。

概念的引入有四种: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以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引入新概念;、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新概念;从概念的发生过程引入新概念。比如《百分数的意义》一课中是这样引入入概念的……,《认识整万数》是这样引入入概念的……。

概念的形成有三种:对比与类比;恰当运用反例;合理运用变式。比如

今天的课中……

概念的巩固有三种:及时复习;重视应用;注重辨析。如……

2、要把握好概念教学的目标,处理好概念教学的发展性与阶段性之间的矛盾。

概念本身有自己严密的逻辑体系。在一定条件下,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固定不变的,这是概念的确定性。由于客观事物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由于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因此,作为人们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在小学阶段的概念教学,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往往是分阶段进行的。如对“数”这个概念来说,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开始只是认识1、2、3、„„,以后逐渐认识了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又引进了分数(小数),以后又逐渐引进正、负数,有理数和无理数,把数扩充到实数、复数的范围等。又如,对“0”的认识,开始时只知道它表示没有,然后知道又可以表示该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还知道“0”可以表示界限等。

数学概念的系统性和发展性与概念教学的阶段性成了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一对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要切实把握概念教学的阶段性目标。如《认识整万数》

因此,教学概念,既要重视概念的阶段性,又要注意到概念发展的连续性,不要在一个知识段中把概念讲“死”,以免影响概念的发展和提高,也不要把后面的要求提到前面,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又要注意教学的连续性,教前面的概念要留有余地,为后继教学打下埋伏。从而处理好掌握概念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

3、加强直观教学,处理好具体与抽象的矛盾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概念还是抽象的,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而且要经历一番把感性材料在脑子里来回往复,从模糊到逐渐分明,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质特征或属性,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直观,以解决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1)通过演示、操作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转化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转化

运用直观并不是目的,它只是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手段。因此概念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在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后,要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认识产生飞跃,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概念。

4、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形成概念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而且对形成的概念记忆深刻,理解透彻。

5、建立概念系统。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 篇10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

地点:六年级教室 时间:2013.11.06 主讲人:白改霞

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认识、判断、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新课程改革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心理发展规律,对数概念的编排呈现出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特点,优化了知识结构,强调了数感的培养.一、精心设计数概念的引入 1.形象直观地引入

所谓形象直观地引入概念,就是通过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提出问题,引入概念 ;或者采用教具、模型、图表、课件演示及让学生动手操作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逐步抽象,引入概念。现代心理学认为,实际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入概念,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2.在学生原有概念的基础上引入

有些概念与学生原有的旧概念联系十分紧密,可以从学生已有的概念知识基础上加以引伸,导出新概念。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学了新概念,还有利于精讲多练。同样是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有的教师就从复习100以内数的组成入手,数十根小棒捆成一捆,复习10个一是十,再由学生自己演示出10个一十是一百的数学概念,为后面探索10个一百是一千建立了思维的初步模型。

3.创设情境引入 马克思曾经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情境运用具体事例,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创设乐学的前提条件,同时消除学生对数学概念学习的枯燥感,把数学概念教学植根于一个现实需要的问题情境之中,让数学问题变得十分鲜活。例如:教师通过玩排队猜数的游戏,引入100以内数的数数复习,同时不断变化已知的号码,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数出1000以内比100更大的数。在这一思维过程中,使学生产生了迫切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数学思考,激发了学生探索概念的学习兴趣和操作动机,为学生顺利地掌握概念起到奠基的作用。

二、把握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形成概念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而且对形成的概念记忆深刻,理解透彻。

1、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

在整个小学阶段,由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是一对矛盾,造成学生认知的障碍性和不稳定性。教学时,教师要尽量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尽可能通过直观的具体形象,充分让学生经历猜测、推理、操作、验证等思维过程,逐步建立起事物的一般表象,帮助学生抽象、概括所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形成数学概念。把静态的教材转化为动态的可让学生操作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初步形成概念,进而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共同归纳出概念的本质,让学生在探究概念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了研究问题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同时也掌握了探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在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时,数接近整百整千数的拐弯数是一个难点,这时要让学生先用计数器拨一拨,形象地理解十进制的关系,建立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百位满十向千位进一的概念,再拿走计数器,在脑海中抽象地数出拐弯数。这样学生的数概念从感性理解升华到抽象认识过渡的桥梁,巩固的依据。

2.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探究

数学概念教学应多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过程,并分享他人的探究成果,在心与心的交流,思维之间的的碰撞中进行思维的拓展与整合,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学习他人的长处,修正自己与他人的错误,找出不足和弥补遗漏,找到探究的最优方法,归纳总结并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对概念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科学、严密的数学概念。例如,学生在探索如何数较大数量的事物:数本组内100根以上数量的小棒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小组长先分好工,跟组上同学商量好,怎么数我们才能做到以下要求:数的速度快,数的数量准确,数的结果别人要马上看得明白。通过小组合作数数,学得快的同学帮助理解得慢的同学认识到,满10根、满100根就要捆一捆,这样建立了数概念的感性认识,为后面的概念抽象奠定了形象基础。

3.对比分类,让学生在辨析中探究

数学知识前后联系密切,系统性强,受小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是分几课时或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难免在不同程度上削弱知识间的衔接,因此要以旧知为着眼点,提供探究的时空,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自己主动探究,经过多层次的反复的比较,概括,分析与综合,初步建构数学概念。但此时并不等于学生已经牢固掌握,切实理解了概念,还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一些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分类,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本质区别,反映它们所共有的本质属性,以便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帮助他们对加深概念的理解,有利于知识内化形成过程,使概念系统化。对概念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类,明确概念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对所学概念有更清晰的理解,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良好的认识结构,形成概念系统。

三、多种形式强化数概念的巩固

从认识的过程来说,形成概念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从个别的事例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 ;巩固概念则是识记概念和保持概念的过程,是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概念的过程,即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巩固概念一般采用熟记、应用和建立概念系统等方法来进行。熟记,就是对一些概念的定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感知、反复回忆等手段达到熟练记忆。应用,则是指学生在应用概念中,达到巩固概念的作用。其主要形式是多层有效的练习。

(1)应用新概念的练习。在讲解新概念后,紧接着安排直接应用新概念的练习,以达到及时强化记忆、巩固概念的目的。

(2)对比练习。新课标指出,“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或法则等,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辨析,帮助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改错练习。选择学生容易出错的实例,让学生改正,可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概念,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4)建立概念系统的练习。在学生理解和形成概念之后,引导学生对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纳整理,把有关的概念沟通起来,形成知识网络,使其系统化。

四、构建数概念的同时,关注数感的培养

在整个小学阶段,数概念教学是数学概念教学内容中所占比例最大的部分。加强数感的培养是当前数概念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学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并在不同的学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示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示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合理性作出解释。”通过数概念教学培养数感是使学生逐步建立数感的最直接途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在学生构建好概念后,用估一估,测一测,议一议等方法,培养学生数感,让概念教学更加完善,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亲近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正如教师在教学了“千以内数的认识”后,出示实物1000粒米,1000颗红豆、500张打印纸,千字文等,让学生感受数量是1000的事物到底有多少,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数感,又为生活和数学之间搭建了桥梁,让我们都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和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只要做有心人,生活中处处能找到数学。

上一篇:项目建设管理合同下一篇:总结分析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