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社工的工作反思

2024-07-27

禁毒社工的工作反思(精选3篇)

禁毒社工的工作反思 篇1

近年来,南湾街道内在册的吸毒人员人数每个月都在递增,且吸毒人员的年龄也是越来越小,所吸毒品种类也呈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南湾街道内的禁毒工作变得迫在眉睫,党和国家对于龙岗区内的禁毒工作特别重视,并开始在南湾街道每个社区内设置禁毒社工,借此改善街道内的严峻形势。

南湾街道区域内大致情况:

南湾街道辖区面积25.06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9.17万,其中户籍人口2.4万,非户籍常住人口9.5万,流动人口17.27万。下辖12个社区,包括沙湾、南龙、宝岭、康乐4个纯居委社区,以及上李朗、下李朗、南岭村、丹竹头、沙塘布、吉厦、厦村、樟树布8个“村改居”社区。有规模的工业企业106家,有雅兰床褥、联创科技、金积嘉电子、兄弟高科技公司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辖区内由于人口主要组成部分是流动人口,因此在南湾街道内人员的流动性非常大,而且在企业打工的人员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容易被感染成为吸毒对象。因此南湾街道内禁毒工作的开展难度比较大,对于街道内的禁毒社工要求比较高,需要一支高素质、强实力、专业化的禁毒社工队伍。

禁毒社工的含义:

“社工”,顾名思义,是“社会工作”的缩写,由英文“Social Work”直接翻译而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以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的群体解决其基本生存问题的职业活动。由于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社会结构不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因此对社会工作内涵的表述也有所不同。

联合国于1960年出版的《国家社会服务方案的发展》中指出,社会工作是协助个人及其社会环境,使其更好的相互适应的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对社会工作的解释是:国家和社会解决并预防社会成员因缺乏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社会功能失调而产生的社会问题的一项专门事业和学科。可以说,社会工作是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的人或群体走出困境的职业活动;以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的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为职业的专门工作者;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社会调节机制。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经正式颁布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标准,从而使我国“社工”走上了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

“禁毒社工”就是在政府禁毒部门的主导下,将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应用于禁毒工作领域,由具有一定禁毒和社会工作的科学知识、方法和技能的社会工作者,对工作对象提供生活关心、戒毒康复帮教、就业指导、法律咨询服务和行为督促的一种工作过程,使他们彻底戒断毒瘾,回归社会。

禁毒社工在禁毒工作中的作用:

自2008年6月1日《禁毒法》实施后,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戒毒理念。我们就拿吸毒人员来说,这类人往往有三种身份。第一种身份是违法者。法律规定吸毒是违法行为,只要吸毒,就会受到法律的处罚。第二种身份是受害者和害人者。在吸毒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对毒品的无知和好奇,被诱骗吸毒,他们是受害者;而成为吸毒者后,一些人为筹集毒资又引诱他人吸毒,最终成为害人者。第三种身份是病人。因为从医学的角度看,吸毒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脑疾病病人。吸毒成瘾后,人体的各种器官功能受到影响,机体吸收功能下降,各种疾病缠身,吸毒人群的平均寿命较正常人短10至15年,吸毒过量还会导致意外死亡。

一个人一旦吸毒成瘾,就意味着一个家庭从幸福坠落至痛苦深渊。纵有万贯家财,也要不了多久就会被吸毒者耗尽。吸毒者心态扭曲,丧失人格和理智,当毒瘾发作时,行为完全失控,闹得全家“鸡犬不宁”。所谓“一人吸毒,全家遭殃”。许多家庭因实在不堪重负,最后不得不忍痛放弃了自己不幸染上毒瘾的骨肉亲人。人间悲剧,莫过于此!

假如能拯救一个吸毒成瘾者,就是拯救了一个家庭。社会也就减少了一个不安定因素,多了一份和谐和稳定。现在整个社会已经形成良好的禁毒工作氛围,社工可以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合力,帮助他们回归社会。但这种工作,仅仅靠一般的投入是做不好的,必须要全身心去投入。

禁毒社工队伍的建设在于降低毒品复吸率、提升毒品戒断率、提高禁毒知识知晓率,加强吸毒人员的后续监管帮教工作,强化群众禁毒意识,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作为禁毒社工的大概工作思路:

一、认真学习相关的精神的法律法规。

作为一名专业的禁毒社工,我们除了需要具备专业的社工技巧和知识之外,还需要学习《禁毒法》、《戒毒条例》及《吸毒检测程序规定》等法律法规,并领会精髓并运用到实践中。学习总社印发的工作制度和规章制度,做到人人入眼、入脑、入心。在社工队伍内部也需要互相学习并交流身边的成功案例和好的经验做法。

二、抓保障,与街道和社区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作为一名专业的禁毒社工,我们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辖区内的吸毒人员,辖区内其他居民以及吸毒人员家属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除了日常跟这些服务对象进行服务以外,更需要与街道和社区进行工作合作,将禁毒资源共享,互相为对方服务,使辖区内禁毒工作更为快速、有效的开展。

三、抓宣传,促进宣传形式多样化、宣传覆盖面普及化。

宣传发动时深化“无毒社区”创建动力所在,坚持把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作为宣传的主载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大力宣传《禁毒法》,使《禁毒法》深入到千家万户。希望通过和各社区联合行动悬挂横幅,粘贴标语,发放宣传手册,极大地宣传《禁毒法》,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和掌握毒品的危害和禁毒有关知识,让群众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方法多样、宣传到位,平时每月到社区进行宣传,希望通过总社及上级部门印发相关东西,分发到各社区人民群众手中,让群众更多的了解、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有力的遏制了毒品的蔓延。在社区,可邀请市禁毒办相关同志讲解禁毒知识,可邀请相关人员学校、工厂以及人员密集的地方进行现身说法。

四、抓帮教,促进帮教工作规范化、人性化。

对吸毒人员进行社会化帮教。帮教小组始终坚持因人而异,因情试教,努力形成创建工作的特色,综合实际,使我们具体实行“讲三尽,强三基”。

1、对无业和蛇毒不深的帮教对象,采用“感化式”的帮教。从思想上帮助他们矫正心态,在生活上给予他们悉心关怀,做到“以情感人”。

2、对思想波动较大的帮教对象,采用动态式的帮教。经常上门走访教育,鼓励其树立戒毒信心,做到“以法育人”。

3、对正在戒毒所戒毒和劳教戒毒的吸毒人员,采用“超前式”的帮教,教育他们洗心革面,早日回归社会,做到“以案教人”。

禁毒社工队伍建设与发展

禁毒社工工作的难点在于他们的服务对象是社会特殊弱势群体,他们除了经济上的困难外,还因吸食毒品身心不健康而受到社会的歧视。如果他们不能有效地获得社会的认同与支持,无法体验到基本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以及生活与生存的境况恶劣,就会使大多数回归社会的吸毒人员处在复吸或隐性复吸与失控状态之中。因此,他们非常需要政府的关心和渴望社会的接纳。如何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整合社会资源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回归社会,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是社工的神圣职责。面对如此复杂严峻的毒品问题,面对当前社工制度、社工体系还不够完善的客观不利因素,该如何从自身做起,承担起怎样一份社会责任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实践探索。

1、社工只有掌握禁毒知识,具有专业的社工理念和技能,才可以帮助吸戒毒人员克服“心瘾”。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一刻也不放松自己的学习和知识的充实,要加强上岗素质培训。可重点学习《社会工作者》、《社会心理学》、《教育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禁毒社会工作》等相关书籍和相关法律和业务知识,努力获得更高级的《社会工作师证书》,从而逐步掌握挽救涉毒人员的金钥匙,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帮助吸戒毒人员纠正对毒品的不良认知,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提高守法意识。

2、社工需要专业的技能,这有益于帮助吸毒人员进行戒断。最好能够能够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对于吸毒人员而言,由于他们在生理上对毒品的依赖是容易戒断的,而心理上的依赖将是非常顽固的,是不容易戒掉的。如果我们的社工都具有专门的心理学知识和医学知识的话,就可以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医学的原理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教,这是其他的一般人所不能做到的。也可以说,让有心理学、医学知识的人员去帮助这些吸毒的特殊人员,是我们社会进步、工作思路开拓的一种具体的表现。

3、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平安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更是家庭幸福的保障。吸毒者往往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他们的家庭也常常是有问题家庭,他们心理不成熟,没有建立良好的生活模式或生活习惯。他们不能正确、适当、健康地表达自己的愿望、情感、意志、思想、技能等。因此,家庭成员的态度会对他们产生重要影响。作为禁毒社会工作者要正确运用专业技巧帮助戒毒人员亲属对毒品成瘾的问题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即:充分认识到吸毒成瘾的严重性、顽固性、反复性;充分认识到控制和治愈这种疾病的长期性;充分认识到寻求专业机构帮助,进行预防复吸系统治疗的必要性。

总结

禁毒社工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禁毒社工不仅担负禁毒政策和毒品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任务,且要负责一定量的吸毒人员的帮教工作,帮助吸毒人员脱离毒瘾,过正常人的生活。

1、体现政府对吸毒人员的关心。禁毒社工作为政府关爱吸毒人员的桥梁与纽带,通过与吸毒人员面对面的零距离接触和服务,使生活窘迫的吸毒人员走出生活困境,帮助解决了生活低保,提供就业安置、心里咨询等服务。

2、吸毒人员得到有效监控管理。在社区戒毒(康复)对象服务实施过程中,坚持因人而异、因情施策,根据每人的家庭状况、毒瘾程度,施于不同的帮教方法,才能得到有效的监控管理,才能有效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帮教工作,才能降低毒品复吸率、提升毒品戒断率。

禁毒社工的工作反思 篇2

笔者立足于四川团省委建立的这支灾区社工队伍, 研究自2008年十一月以来灾区社工的工作情况与效果, 灾民的反馈以及管理层的反思, 从三个角度深入剖析四川省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中的灾区社会工作实践的优势、不足与发展趋势。

一、组建社工队伍

自2008年五月四川受灾以来, 全国各地的心理学工作者、精神卫生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进入灾区进行心理干预等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 灾区民众的心理状态从应激阶段、灾后阶段渐渐过渡到恢复与重建阶段, 各地社工队伍伍在完成前期灾区服务后逐步撤出四川。在这种情况下, 四川省团省委联合团市委、团县委建立灾区社工队伍与志愿者队伍, 以承接灾区服务工作、发展本地社会工作。

对社工队伍的建立与管理主要由团省委权益部负责。在此之前, 权益部的品牌项目是“12355心理咨询热线”, 主要服务人群为青少年, 目的为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维护合法权益, 促进健康成长。地震后, “12355心理咨询热线”获得香港李家杰珍惜生命基金、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国际美慈等慈善组织的技术与资金支持, 社工与12355综合性服务平台一同发展。

(一) 招聘

前期团省委在成都、德阳、绵阳、广元、宜宾、乐山、雅安、资阳、阿坝等受灾市州建立了73个“12355心灵驿站”, 招聘了140名志愿者2。

2008年十一月团省委以能立足当地、拥有技能、长期服务为原则, 招聘2名管理者和13名专职社工。其中13名专职社工分布在成都、绵阳、阿坝等3个地震重灾市州和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安县、北川、平武、青川、汶川、茂县等10个地震极重灾区县3, 社工队伍正式成立。社工队伍中, 一个专职社工负责一个灾区的服务工作, 办公地点在团县委, 具体活动一般在“12355心灵驿站”开展, 并且有志愿者辅助配合。

团省委在招聘社工人才时没有专业背景的限制。现灾区共有社工16名, 专业背景各不相同。笔者访谈的文社工、陈社工分别为新闻、中文专业, 工作前他们对社工了解甚微, 不知道该专业具体理论与方法。刘社工也为非社工专业, 但她说工作前对社工基本了解。三名受访灾区社工皆表示选择这份职业一是由于就业压力, 二是本身来自灾区, 想为家乡重建做点事。

(二) 培训

2008年十一月至2009年三月与2009年九月两段时间里, 团省委组织社工队伍接受专业培训, 培训老师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高校社会工作教育者、各地高级专职社工以及港方专家组成。培训内容覆盖社会工作本科教育课程, 包括《社会工作导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心理学》等, 老师及专家向培训对象介绍社会工作基本概念、理念, 促进专业价值观内化以及对主要工作方法的了解, 通过一对一指导使培训对象学习掌握具体专业技巧。

与团省委合作的慈善组织也组织了多期培训班, 包括“12355李家杰珍惜生命心灵服务社工培训班”“美慈·12355心理援助专业志愿者培训班”“中国宋庆龄基金会·12355心理援助专业志愿者培训班”“蓝剑彩虹之家·12355心理辅导培训班”。虽然培训对象以志愿者为主而非专职社工, 且内容偏心理学专业知识, 但社工队伍成员皆参与培训。

三位访谈社工皆对培训的内容、形式与效果表示满意。陈社工说培训流程是上任前接受集体培训, 然后去灾区实践工作2至3个月, 再到成都接受培训, 专家会对他们期间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给予回馈、建议, 平时他们可以通过电话与邮件与专家联系以寻求帮助, 这种形式的培训进行至今。他表示最初自己完全不知道工作从何入手, 专家在培训中详细讲解了如何给灾民打电话、如何第一次上门走访, 他觉得在实践中非常受用。例如, 他说, 第一次走访他就不会明确说明目的, 以免引起灾民戒备, 而是以“看望”形式询问一些简单情况, 与老人聊天时关心他们身体“小毛病”, 这样的方式很能取得灾民信任。陈社工表示培训内容虽然不可能立刻在实践中运用到, 但随着工作的推进, 总会有用得上的时候。文社工通过培训对社会工作有了基本认识, 他特别赞赏专家与社工一对一互动的教学模式, 内容方面他觉得学习小组工作对日后工作中十分有用。刘社工表示经过培训后, 她已能带领志愿者进行个案走访。

二、灾区社工工作方式

前期管理层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专业人员的帮助下为社工队伍设定了明确工作职能, 即通过基线调查确定帮扶对象、通过走访帮扶对象制定帮扶方案、通过招募、发展和培训本地志愿者实施帮扶方案4。通过实践, 社工的职能向具体与全面发展, 包括值守“12355心灵驿站”, 为来人、来访、来电提供咨询、判断、转介等服务;与相关部门联系, 通过调研、走访, 将辖区内人群的心理状况进行分类, 并制定相关的实施方案;组织心理专家、志愿者在辖区内多形式地开展心理服务活动, 抚慰灾区群众的心理。

(一) 走访

走访是灾区社工最基本的工作任务。地震中房屋、公共设施严重毁坏, 许多民众失踪死亡, 这给灾民带去了重大经济及精神创伤。待大部分灾民转移至临时安置点后, 社工需要尽快在板房区走访, 收集人员信息, 包括经济损失情况、生理情况及最重要的心理状态, 然后进行分类, 及时上报有自杀倾向、自杀未遂或有家属自杀情况的人群信息。与团省委合作的慈善组织、专业组织及高校的专家会对心理状况严重不良者进行干预, 并指导社工对剩下不同人群采取有效的心理帮扶措施。

社工与帮扶对象建立起信任关系后, 会定期进行回访跟进, 平均每月一次。回访目的依旧为收集信息, 并通过陪护与聊天稳定帮扶对象的心态与情绪。每一次走访社工需填写详细而具体的《走访情况登记表》, 每月定期上交至团省委。每个案例结束时, 要写一个简短的结项报告以反映服务对象的情况变化。

在访谈过程中, 两位社工表示第一次走访最艰难。文社工2008年十一月起在北川工作, 至今已走访近200人次。他感叹建立信任的过程很不容易, 常常会遇到意外情况。文社工说随着走访次数的增多, 他跟灾民在交谈时间和内容上都逐步变长、深入。陈社工2009年4月起在阿坝工作, 由于当地交通状况欠佳, 灾民多居于山区, 每月走访最多6次, 少则2、3次, 不能走访的对象他会定期打电话保持联系、更新信息。当问及是否感到工作量过大, 他们均称没有, 虽一个人负责一个灾区, 但“12355心灵驿站”专家、志愿者会协助, 并且社工在灾区主要作用是“桥梁”, 即观察灾民以将情况上报至团省委、专家, 而非亲自提供专业的个案、小组服务。

(二) 管理与宣传

灾区社工队伍与团省委“12355心理咨询热线”综合性服务平台共同发展, 并且社工开展诸多活动时都需要当地“12355心灵驿站”的人员与场地支持。“12355心灵驿站”设有接听座席, 提供24小时心理咨询、法律咨询、就业创业、志愿者咨询、个案服务、投诉等六方面的接听服务, 工作人员配置包括专职接线员、志愿者和心理专家。社工与驿站联系紧密, 需要对其进行管理与宣传。

在香港李家杰珍惜生命基金的支持下, 团省委专门针对预防自杀成立“12355李家杰珍惜生命心理咨询热线中心”, 为扩大知名度切实服务灾民, 热线中心展开一系列宣传活动, 包括设计印制服务手册、宣传海报和广告衫;在广元、什邡、绵竹等灾区的板房区、十字路口、高速路等地设计制作一批户外广告;与四川电视台妇女儿童频道合作, 开设心理栏目5等等。社工队伍成员参与宣传工作, 通过宣传热线电话使有困难的灾民了解获得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信息的途径, 达到转诊及自杀预防的目的。同时, 社工通过社区慰问、走访服务等活动对共青团进行宣传, 由于灾民对社会工作认知度极低, 社工便依靠团省委的信誉与影响力进行自我宣传。

访谈得知, 灾民普遍没有听说过社会工作。受访社工称第一次接触灾民不会介绍自己是社会工作者, 以免产生误会。文社工最初尝试介绍自己身份使得灾民很疑惑, 他们以为他是心理医生来“看病”, 产生很强抵触情绪。陈社工几次给灾民张大哥展示自己工作证并解释后, 张大哥依旧很疑惑问他“社工到底是啥子”, 并坚持认为社工就是政府工作人员。社工队伍虽很多时候在共青团名号下参与活动, 没有明确打出“社工”旗帜, 但通过走访、其他形式接触, 现在灾民已经越来越熟悉与接纳社工。

(三) 开展服务活动

社工借助“12355心灵驿站”场地开展小组活动, 活动策划由驿站心理专家制定并撰写, 提交纸团县委审批修改, 申请到活动经费后社工再与驿站志愿者一起带领活动, 服务群体包括学生、老人及成年且同质性较强灾民。另外, 社工参与以共青团名义组织的社区慰问、心理咨询等活动, 为灾民提供物质支持与心理服务。学校、养老院、福利院等是重点受关注社区。社工开展服务活动一方面为了抚慰灾民心理, 缓解抑郁或躯体化症状, 避免出现自杀危险, 重建灾民生活信心, 另一方面为了在服务对象中发掘能够转换为志愿者的人群, 以扩大社工队伍伍的辐射范围, 营造灾区互助氛围。

文社工说大部分活动都是在“12355心灵驿站”开展, 驿站配备有沙盘、图书和电脑等活动器材, 对象主要是学生和老人。文社工需要与当地学校联系定期邀请十个左右学生做小组活动, 但当笔者问及小组主题, 他不能明确说明, 只表示形式以游戏为主, 内容丰富, 如“大风吹”“乒乓球过河”等。而针对老人, 考虑到服务对象安全与生理状况, 活动开展会比较困难, 一般为茶话会, 社工与志愿者陪聊或陪护。文社工表示这两类服务对象做完活动后回到学校与社区交流就是对驿站和社工一个极佳的宣传, 现在“12355心灵驿站”和社工在北川已普遍为灾民所接受与信任。陈社工说阿坝的三个驿站与当地三所高中合作, 驿站设心理治疗师, 接受学生咨询, 特别是面临高考心理压力过大的学生。他说驿站的心理专家会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自己则通过驿站了解、掌握学生的基本心理状况, 不会亲自介入。

三、服务评估与工作考核

社工服务 (小组活动) 评估主要为服务对象对活动的满意度、期望调查, 以问卷调查和非结构式访谈为手段, 来评定活动开展效果。

社工队伍的工作考核由团省委与工作地团县委负责。2009年考核目标为每个社工确定帮扶名单不低于30人, 走访不低于20户, 开展帮扶活动不低于10次, 发展志愿者不低于10人。具体内容包括:社工严格按照各市 (州) 及区 (县) 作息时间工作;每月25日前将本月工作调查问卷、走访记录、工作总结及下月工作计划等材料上报至省中心;走访心理帮扶对象每周需不少于4次、每月不少于20次, 每次走访后将走访情况以信息的方式报省中心备案;省中心将根据市 (州) 团委意见及省中心考核情况, 于年底评选出1至2名优秀社工, 并为其颁发优秀证书及奖金6。合作慈善组织亦参与评估, 但采用不同考核方式, 且结果仅作为组织的资料收集, 不与社工业绩、薪金挂钩。

在服务评估方面, 当笔者问及问卷的科学性时, 文社工与陈社工表示问卷由驿站心理专家设计, 他们只负责活动完后分发给服务对象当场填, 问卷以选择题为主, 针对活动每一环节游戏的满意度调查, 最后一道主观题收集服务对象对下次活动的期望, 填问卷期间工作人员不会回避现场。而刘社工说并没有对服务对象或服务效果进行评估。

在考核机制方面, 三位社工表示比较满意。陈社工认为以走访记录作为考核比较合理, 考核流程很明确, 并且上交材料能直观反映出工作状况, 管理者也会定期到驿站来视察。文社工表示考核是双重的, 一方面来自团县委, 一方面来自团省委。管理者前任部长反思说最初考核面临诸多质疑, 基线调查主要通过灾区医院寻找到帮扶对象, 但许多医院在地震中全部损毁, 病人的档案、资料全部被埋在了废墟里, 无法找到帮扶对象;走访方面, 青川和阿坝受地理交通因素限制, 社工难以完成20户走访任务;在开展帮扶活动上, 由于帮扶对象都是分散居住, 集中开展活动难度较大。后根据社工反馈情况, 团省委对具体工作考核做调整。

四、经验与反思

访谈对象对自身工作与经历有许多思考, 在实践中他们遇到过诸多问题, 有些已通过探索获得解决, 有些依旧存在, 这些经验与反思是灾区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的结晶, 笔者对此进行总结与整理。

(一) 专业化的问题

团省委在招聘时并没有专业限制, 导致社工队伍成员专业背景不一。但受访社工表示, 通过培训来填补专业知识缺陷也能胜任工作, 且工作过程中他们并未有专业知识匮乏的感觉。同时, 管理者表示组建专业社工队伍以现在的条件比较困难, 一是四川高校较少开设社会工作专业, 社工人才较少, 从外地聘请成本高, 并且不会四川方言会降低灾民的接纳度致使工作不便开展, 二是招聘限制过多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灾区社工主要起“桥梁”的作用, 沟通灾民信息与专家反馈, 并非亲自提供服务或咨询, 工作内容专业性较低。并且社工不独立, 策划、开展活动需要倚靠驿站, 且需获得团省委与团市委同意, 大多数活动并未针对服务对象需求设定, 且缺乏明确主题, 社工在其中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志愿者或者行政人员。

(二) 职业伦理的本土化困境

社工队伍由团省委组建, 其工作内容与性质带有行政化色彩。社工每月需将走访、开展活动获得的灾民信息即使反馈至团省委, 灾民与社工间并没有达成保密协议。另外, 西方社工规范要求案主与社工不可发展私人关系, 工作与生活分离。但在四川灾区, 社工需要与灾民建立起友谊, 通过“朋友”这层关系才能顺利完成工作。陈社工说自己会将联系方式留给灾民, 他们平时经常会打电话向他求助, 有时事情小至进城问路也要打电话询问, 并且常常是在他下班时间。当笔者问道会不会有将工作代入生活的感觉, 陈社工表示不会, 他和灾民已是朋友了, “做人朋友多就是好事”。三位受访灾民也表示, 和社工渐渐成了好朋友, 也习惯他们到家里来做客。

社工队伍的非专业化、中国人际关系的差序格局特色以及灾区的特殊情况都削弱了社会工作伦理与规范对当地社工的要求, 其中某些工作方式是为适应本土化而作的调整, 值得思考与借鉴。

(三) 下一步计划缺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不同地方灾民的心理状况分化明显。北川的文社工反映当地灾民开始逐步暴露出心理问题, 之前一年由于大部分灾民忙于房屋重建等体力劳动, 灾民“没心情去想”, 现在一切安顿妥善许多灾民渐渐出现情绪低落、抑郁的现象。而阿坝的陈社工表示当地灾民普遍心理状况恢复良好, 只有极个别困难户由于经济压力大而情绪受影响, 但政府已给予扶持, 灾民们对政策十分满意。而三名受访灾民皆称自己并不太明确对社工服务的期望, 有经济帮扶就很不错。

针对不同状况的灾民群体团省委与社工没有采取相应服务措施, 基本依照以往工作模式继续行事, 并且受访社工都表示很迷茫, 不清楚下一步要做什么, 工作缺乏远期规划。现在灾区社工基本工作内容依旧是走访, 驿站心理专家和志愿者仍然在咨询服务和小组活动中扮演主要角色, 社工的工作内容与角色的定位限制了他们在工作中发挥作用。灾区已有部分社工辞职, 这种人才流失现象无疑对灾区社工队伍的建立起消极作用。

(四) 群龙无首的“乱”状

地震后进入灾区的社工工作者十分多, 随着时间推移大部分已撤出, 但一些机构组织依旧留下社工对灾民做跟进观察。在北川现有中国科学院、国际医生、进德公益、NPI公益组织、国际美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等机构的社工20多个, 文社工表示不同机构的社工同时展开相似的工作, 非常混乱。以走访为例, 他以共青团社工的身份去走访收集资料, 许多灾民就很反感说刚刚都来了好多人, 问的问题也差不多, 他们已不愿再配合。文社工说灾区社工没有一个统一组织, 大量人力物力被浪费, 还使得灾民对社工产生负面情绪, 不过近期团省委正与NPI、中科院等洽谈合作事宜, 准备整合灾区社工力量。

五、讨论与建议

通过对四川省“12355·李家杰珍惜生命心理热线社工服务队”的研究, 笔者针对一些现存问题提出建议。

四川省应建立一个统一的社工组织以整合当地社工力量, 集中人力物力高效提供服务, 例如江堰市社会工作协会已于2009年一月成立。社会工作可由此从政府部门分离, 独立发展后能较自由开展活动, 内容逐步专业化, 社工的角色渐渐由“桥梁”向指导者、治疗者/辅导者、倡导者、教育者和增权者转变。

社工的界定不清限制了其专业化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虽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决策, 但实际上决策中的“社工”是一种泛指, 并未对从业者的专业背景有要求。在实践过程中, 灾区社工的工作内容、扮演角色等都与志愿者相差无异, 未体现出专业性, 考核机制中也没有关于专业伦理与规范的评核。但另一方面, 以四川省团省委这样以团系力量发展社会工作的举措, 即使专业性欠佳, 但却是一种蕴含中国特色的本土化尝试, 是否有效、适应还待时间的检验。

周期性培训对灾区社工的发展起了良好推动作用。培训一方面填补了新聘社工专业知识、技术的空缺, 另一方面提供渠道反应社工实践中所遇问题, 专家给予反馈建议后使得整个工作模式形成良性循环。

灾区社工在当地的知名度与接纳度不断提高, 现每个灾区仅配备一名社工, 虽受访两名社工均表示工作量适中, 没有过大压力, 笔者分析那是由于大部分社工专业工作内容都被“12355心灵驿站”的心理专家与志愿者分担, 社工并没有在灾区重建中真正发挥出专业作用。社工队伍应当扩充, 工作内容亟待重新定位, 社工须获得更多自主权, 包括策划活动、申请资金、带领小组、服务评估等等。

参考文献

[1]张敏杰, 重视灾区社会工作, [J].社会科学, 1998年第12期

[2]陈涛, 王小兰, 社会工作者在汶川地震灾后介入中的角色分析, [A].社会转型与社会工作

[3]四川省团省委权益部内部资料

[4]风笑天, 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三版) ,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6)

2016年禁毒社工招聘考试试题 篇3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施行的日期是(C)

A.2007年12月29日;B.2008年1月1日;

C.2008年6月1日;D.2008年10月1日;

2、(B)设立国家禁毒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国的禁毒工作。

A 全国人大常委会 B 国务院

C公安部 D全国政协

3、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应当根据戒毒人员的性别、年龄、患病等情况,对戒毒人员实行(D)。

A 集中管理 B 统一管理 C 隔离管理 D 分别管理

4、强制隔离戒毒期满前,经诊断评估,对于需要延长戒毒期限的戒毒人员,由(A)提出延长戒毒期限的意见,报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机关批准。

A 强制隔离戒毒场所

B 办案单位 C 社区戒毒机构

D 户籍地派出所

5、人对毒品产生的依赖性是指:(C)

A、只有生理上的依赖性 B、只有心理上的依赖性 C、具有生理、心理上的双重依赖性

6、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管理的具体办法,由(A)规定。

A 国务院 B 公安部 C 卫生部 D 商务部

7、《禁毒法》规定,(D)应当依法加强对邮件的检查,防止邮寄毒品和非法邮寄易制毒化学品。

A 海关 B 公安机关 C 边防 D 邮政企业

8、海洛因又称(A),俗称“白粉”。极易成瘾,其毒性是吗啡的5倍。长期吸食、注射海洛因,会使人身体消瘦,瞳孔缩小,免疫功能下降,易患病毒性肝炎、肺脓肿、艾滋病等症,剂量过大可致死。

A.二乙酰吗啡 B.氯胺酮 C.甲基苯丙胺 D苯丙胺类

9、强制隔离戒毒的期限最长可以延长(B)。

A 六个月 B 一年 C 一年半 D 二年

10、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或者介绍买卖毒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B)。

A 一千元以下罚款 B 三千元以下罚款 C 五千元以下罚款 D 一万元以下罚款

二、多项选择题

1、制定《禁毒法》的目的是:(A.B.C.D)

A 预防毒品违法犯罪行为 B 惩治毒品违法犯罪行为

C保护公民身心健康

D 维护社会秩序

2、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对患有传染病的戒毒人员,应当依法采取必要的(C.D)措施。

A 看护 B约束 C 隔离 D 治疗

3、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A.B.C.D)

A 非法持有毒品的;

B 非法传授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或者易制毒化学品制造方法的;

C 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未经灭活的毒品原植物种子或者幼苗的;D 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的;

4、国家对易制毒化学品的生产、经营、购买、运输实行(A.B)制度。

A查验 B许可 C统一管理 D审查

5、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禁毒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A.B.C.D)

A 包庇、纵容毒品违法犯罪人员的;B 对戒毒人员有体罚、虐待、侮辱等行为的;

C 挪用、截留、克扣禁毒经费的;D 擅自处分查获的毒品和扣押、查封、冻结的涉及毒品违法犯罪活动的财物的。

6、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禁毒工作纳入(A.C)规划,并将禁毒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A 国民经济发展

B 社会文明发展 C 社会发展

D 道德教育

7、对依法查获的(ABC)应当收缴,依照规定处理。

A 毒品

B 毒品违法犯罪的非法所得及其收益

C吸食、注射毒品的用具

D 间接用于实施毒品违法犯罪行为的本人所有的工具、设备、资金

8、公安机关根据查缉毒品的需要,可以在边境地区、交通要道、口岸以及飞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码头对(ABCD)进行毒品和易制毒化学品检查,民航、铁路、交通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A 来往人员 B 物品 C 货物 D 交通工具

9、《禁毒法》规定,禁止非法传授(BCD)的制造方法。

A 制毒工具 B 麻醉药品

C 精神药品 D 易制毒化学品

10、下列哪些人吸毒成瘾的,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AB)

A 怀孕的妇女 B 正在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妇女

C 年龄超过60周岁的 D 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三、填空题

1、大麻类毒品分为三部分: 大麻植物干品、大麻树脂、大麻油。2、1991年,在第一次全国禁毒工作会议上,国家禁毒委员会提出了“三禁”并举,堵源截流,严格执法,标本兼治的禁毒工作方针。“三禁”具体是指禁贩、禁种、禁吸。

3、根据毒品对人体的作用,可分为麻醉剂、抑制剂、兴奋剂、镇静剂和致幻剂。

4、吸食毒品的方式主要有烟吸、烫吸、鼻嗅、口服、注射等5种常见方式。

5、对吸毒者进行戒毒治疗,一般应包括三个阶段:脱毒--康复一重新步入社会的辅导。

6、兴奋剂是加速和增强中枢神经系统活动,使人处于强烈兴奋具有成瘾性的精神药品。

7、根据国际公约的有关规定,可将毒品分为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8、根据毒品来源和生产方法不同,可分为天然毒品和合成毒品。

9、根据毒品对人体的作用,可分为麻醉剂、抑制剂、兴奋剂、镇静剂和致幻剂。

10、根据毒品对人的危害程度,分为软性毒品和硬性毒品。

四、简答题

1、我国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禁毒目标是什么?

答:我国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禁毒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提高戒毒效果,减低复吸率,控制新吸毒人员的滋生;基本禁绝非法种植罂粟等毒品原植物;最大限度把毒品堵在境外和查获在边境地区;加大禁毒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全民族的禁毒意识;加强禁毒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水平,更加有力地打击毒品违法犯罪活动。

2、什么是药物耐受性?

答:药物耐受性是指长期使用某种药物,使人的机体对该药物的敏感性降低,逐渐产生耐药现象,药效也随之减弱,只有不断提高药物的剂量,才能保持原来相同的反应或药效的一种状态。

3、强制戒毒所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是什么?

答:强制戒毒所是公安机关依法通过行政强制措施,对吸食、注射毒品成瘾人员在一定时期内,进行生理脱毒、心理矫治、适度劳动、身体康复和法律、道德教育的场所。

强制戒毒所的目的是:消除毒品的社会危害,挽救吸毒人员。

强制戒毒所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和帮助吸食、注射毒品成瘾人员戒除毒瘾,保护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五、问答题

怎样正确对待吸毒者?

上一篇:大跨空间结构案例分析_图文下一篇:孟庄中心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