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英语学习法

2024-07-20

新概念英语学习法(精选7篇)

新概念英语学习法 篇1

概念隐喻与意象图示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阅读教学不仅在英语教学中举足轻重,而且各种外语考试中对阅读理解的测试所占的比例往往是最大的.然而,大学英语教学中往往对阅读教学重视不够或缺乏阅读方法和技巧的训练,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阅读技巧.就此,文章提出了概念隐喻与意象图示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作 者:金华良 颜小娜 JIN Hua-liang YAN Xiao-na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宁波,315101 刊 名: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HEJIANG WANLI UNIVERSITY 年,卷(期): 21(2) 分类号:H319 关键词:概念隐喻   意象图式   阅读教学   预示  

新概念英语学习法 篇2

一、课堂导入的方法

课堂导入因人因时而异,灵活多变。新概念英语教材作为优秀的综合英语教材之一,包含各种原汁原味的语篇材料,本文尝试根据笔者平时教学实践探讨一些方法。

(一)头脑风暴导入法

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是由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提出的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头脑风暴法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并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挖掘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从而帮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它还提倡合作学习,通过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上新概念英语第二册Lesson71Afamous clock,学生对这种说明文性质的课文不太感兴趣,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兴奋点:What do you thinkofwhen London is mentione d?学生用头脑风暴法讨论问题后,关于这个话题的百科知识和相关词汇储备被激活,像English, Tony Blair, foggy city, David Be ckham等,从而对课文内容产生了一览为快的欲望。又如上新概念英语第三册Lesson12Life onadesertisland时,教师让学生对荒岛生活的利弊进行头脑风暴,要求说出尽可能多的相关英语名词、形容词等加以描述,如lonely, toothache, natural, leasurely, coconut等。在头脑风暴讨论活动中,学生把以前学习和掌握的词汇说出来,这些词汇往往是同话题的,所以学生记忆起来比较方便,日积月累,学生的词汇量无形之中就增加了。另外学生对该话题的认识在众多的想法中深化,形成自己的观点,扩大了知识面。

(二)调查导入法

新概念英语有些课文讲述生活化的故事,与学生身边人与事联系紧密,如果以传统的师生问答引入这种故事,未尝不可,但有时用小组调查法 (survey) 导入,则可另辟蹊径,达到出奇制胜的开场效果。譬如上新概念英语第二册Lesson78 The last one,该课讲的是戒烟的幽默故事,教师设计如下小组调查表:1.Do you thinksmoking is bad orgood for your he alth?(Ye s/No) 2.Doe s your fathe r s m oke?(Ye s/No) 3.Has he e ve r trie d to give up s m oking?(Ye s/No) 4.Has he e ve r s ucce e d in giving up s m oking?(Ye s/No)每个小组调查调查完毕由代表做调查汇报如下:Inourgroup, ____ofus thinksmokingis badforone's he alth.The re are/is____group m e m be r (s) w hos e fathe r (s) s m oke (s) .Am ong thos e w ho s m oke, ____have trie d to give up s m oking.____of the m have s ucce e de d.Unluckily, allthe othe rs have faile d.教师在所有小组汇报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Sofrom the surveywe learnthatgiving up s m oking is ve rydifficult.这样便水到渠成地导入到课文内容学习中,调查活动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该课的成功讲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游戏导入法

在课堂学习伊始使用游戏导入新课,常可帮助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摆脱疲劳,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如上新概念英语第三册Lesson5The facts,文章讲述杂志社盲目追求新闻数据而引发的趣事,于是教师以一个猜人游戏开始课堂,让学生看几个描述某明星的句子,猜测其身份:1.He is married to a famous singer.2.His wife has two daughters.3.He be at s om e journalis ts w ho tookpicture s ofhis daughte r. (答案是李亚鹏) 由于游戏内容涉及他们喜闻乐见的明星新闻,且新闻性质与课文内容颇为相似,他们的学习热情马上被点燃,饶有兴致地进入课文学习的正轨中。

(四)类比导入法

类比导入法指的是通过谈论与课文话题、内容性质相仿的内容来导入的方法,它的适用面很广,使用得当,常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上例新概念英语第三册Lesson5The facts,在猜人游戏之后,引导学生谈论与课文话题类似的社会新闻现象,其中包括李亚鹏怒打记者,英国戴安娜王妃因狗仔队尾随而命丧高速路上等事件,提问Whydidsomanyjournalis ts like inte rfe ring in the s upe rs tars'private life?得出时下媒体为了私利不惜一切手段窥探明星隐私的结论,这与原文内容形成比较,使很多学生产生迫不及待了解课文内容的心理。

(五)假想情景导入法

假想情景导入,是指设置跟课文话题相关的假想性、虚拟性或想象性情景或问题让学生做移情入景式的问题思考和讨论,这些场景学生往往从时空上或在当前现实条件下无法亲临其境地感知,需要由自身生活经历出发借助移位思考或适当想象才能理解和体会。因此,这种导入是一种由远及近、由外而内的思维方式,能给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各抒己见的机会。如新概念英语第三册Lesson11Not guilty一文有关海关出入境常识和海关官员服务态度问题,教师设计情景如下:Suppose thatyou had a chance to go to J apan fora trip, w hat could you bring w ith you to pas s the Cus tom s?A) clothe s you w e ar;b) all kinds of m e dicine you ne e d;c) s om e ins tant m e at;d) a dv, dc, laptop;e) tw o boxe s ofw ine;f) s om e antique Chine s e vas e s.Suppos e you w e re carrying a bag w ith the follow ing things in it (s om e ins tant be e f, pork;s om e m e dicine m ade in China) to pas s the Aus tralian Cus tom s, w hich w ay s hould you w alk?The Re d Channe lorthe Gre e n Channe l?这些场景学生平时很少机会碰到,于是通过情景假设再现了海关出入境的一些常见细节,学生在选择答案的过程中就对海关出入境相关常识产生了好奇心,教师顺水推舟,进入课文背景知识的介绍,一篇看似很职业化的文章便变得面目可亲起来。

(六)求异思维导入法

求异思维指的是一种逆向性的创造性思维,其基本特征是用逆常规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分析事物而得出全新形式的结果。运用求异思维教学能够克服教学模式的凝固化,冲破陈旧的、千篇一律的思维模式,把求异思维运用到导入里,容易给学生一种新奇感和惊喜感,让导入凸显睿智,充满活力,变得活泼。譬如上新概念英语第二册Lesson77 A s ucce s s fulope ration,教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ope ration一词的含义,接着问Who do doctors give operations on?学生回答Those people w ho are s e rious ly s ick.教师接着引导,学生补充And s om e tim e s on s om e anim als as w e ll.教师再追问Who e ls e?当学生再想不到其他答案时,教师提问Doyouthinkitis possible foradeadpersontoreceive an ope ration?这一反传统的问句会引起学生一阵热议,学生觉得不可思议之余,萌生刨根挖底探个究竟的课文阅读冲动。因而,在课堂导入时若能适时为学习者发散性思维创造发挥的空间,课堂效率也能有所提高。

(七)多媒体导入法

当今社会已全面进入数字化信息时代,英语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和重视,现代多媒体集文字、图形、视音频等于一体,具有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等优点,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形象直观的课堂导入对学生就能产生吸引力。语言、图象和声音同时作用于学生视听等各种感觉,能够活跃他们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最大限度地做到快乐学习并获取语言知识。如上新概念英语第三册Le s s on10 The los s ofthe Titanic时,教师一开始就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精彩节选片段,并辅以该事件的背景知识图片展示,让学生对这一经典船难产生深刻印象和情感共鸣,并积极参与到随后的各种教学活动当中。又如上第三册Lesson26Wanted:alarge biscuittin这一广告主题的课文时,教师从网上下载了两个广告短片,即候总卖金表和999牌皮炎平广告,学生兴致勃勃看完两个诙谐搞怪的广告后,教师引导他们思考Are we easily influenced by advertisements nowadays?Wha adve rtis e m e nts attract pe ople's atte ntion?等问题,学生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看法。正是这些直观教学手段在视听觉上对学生产生积极刺激,使他们产生了交流的欲望。

二、结语

总之,新概念英语课堂导入有法可循但无定法,导入形式不拘一格,教师应该从教学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不断钻研,只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迪他们的心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都可以大胆加以运用,使英语教与学都有声有色,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胡淑珍等.教学技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2]袁玲玲.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技法——大脑风暴法[J].山东教育研究, 1998.

[3]李小小.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J].山西师范大学英语周报, 2005.

新概念英语学习法 篇3

【中图分类号】G?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0031-01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概念是数学学习的逻辑起点,也是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节点。教会学生掌握和理解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来指导初中生学习数学概念,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故在此提供给同行,希望得到同行指正。

一、创设问题情境,重现概念的形成过程

新课标对概念的教学要求与以前相比,更强调讲授概念的形成过程。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教师首先要设置问题情境,用问题来引导学生逐步领悟概念的内涵,揭示概念。在这一过程中,问题的设置是关键。如何设置问题呢?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二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三要考虑学生在预习中对新概念的掌握程度;四要考虑问题的设置能否激发学生兴趣;五要考虑问题情景是否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六要考虑问题之间的层次性是否科学;七要考虑问题的数量是否合适、合理,在这一点上要把握好一个度,问题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多了变繁琐,少了学生难理解。创设了问题情景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了。

如教学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这一节课,笔者根据初中生“追星”的特点,在上课前收集学生比较喜欢的明星照片,把照片剪成一个个大小不等或者大小相等的三角形,然后打乱。上课时让各小组代表参加找三角形比赛,从这些三角形照片中,寻找出全等三角形,看谁找到的全等三角形最多。然后提问三角形全等的依据是什么,由此引入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与学生一起共同分析这些全等三角形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用问题情景吸引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寻找问题答案,最后形成概念,掌握概念。

二、分析比较概念的关系,渗透数学思想,准确掌握概念

初中数学教材是按照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编排的,形成了比较紧密的知识体系,前后学习的数学概念之间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联系。因此,在讲解概念时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关系,以免学生混淆概念。教师往往不太注重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有些概念只是做一般性的介绍,不讲过程,只讲结果。对这样的数学概念,学生一般都不太好理解和掌握。探究式学习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它把概念当作一个问题来研究,用探究的方式,把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一一揭示出来,让概念的形成脉络一一显现出来,条理清楚,避免了与相近概念之间产生混淆。如教学《相似三角形》,教师利用多媒体通过放大、缩小图象的方法,让学生领会什么是相似,归纳出相似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相似的定性概念——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两个物体叫相似的物体。让学生从一堆大小不一的三角形卡片中找出对应角相同的三角形,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叠在一起,把角的大小不等的三角形也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叠在一起。然后,让学生对这两叠三角形进行比较,发现角的度数相同的三角形形状相似,让学生感性地认识相似三角形的特征,从而归纳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称为相似三角形。在前面叠放三角形的过程中,有些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学生就会产生疑惑:全等的两个三角形是不是也是相似三角形呢?这两个概念如何区分呢?笔者让学生集体背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在黑板上板书。接着又让学生大声读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并在黑板上板书。一经比较,发现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是:一个只要求角度相等,一个要求角度与边都相等。从而归纳出相似三角形的外延包括了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例。这样学生就弄清了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关系。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笔者也渗透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归纳法。如让学生从一堆散乱的物体中找到完全相同的物体,一般先找出相似的物体,再仔细地比较,然后才能确定哪些物体是完全相同的。先认识特例,然后再从特例中找到共性,从而归纳出一般规律如公式、定理、公理等。如数学教材编排,是先学特例——全等三角形,然后再学比特例的外延更宽泛的相似三角形概念,由特殊到一般。这样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思维方法,激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从而分清概念,了解和掌握概念。

新概念英语学习法 篇4

海水淡化—反渗透法(RO)

反渗透法一直是具有竞争力的海水淡化技术之一,原海水通过RO膜之前必须先经预处理,其目的是除去可能阻塞薄膜的物质或破坏其构造的成分,如氧化剂等。处理的方法包括凝集沉降、过滤及添加抑制结构的药剂等,

经过预处理后,海水由高压泵送至薄膜分离室,借助于半透膜可除去90%~99%的盐类、95%~99%的有机物及将近100%的胶体如细菌、硅胶等。薄膜的组成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为海绵状的多孔物质,可让盐类及水通过并支持半透膜;另一部分为厚度仅为数千分之一英寸的半透膜,只能允许水通过。一般商业应用的渗透膜材质可分为醋酸纤维及聚氨脂两类。聚氨脂类的材质通常拥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新概念英语学习法 篇5

讲课稿

本章说明文献及文献调查法的概念和特点,详细介绍一些主要的文献调查方法,如文献的检索和摘录等,以及独特的文献分析方法,如内容分析法、第二手资料分析法以及现存统计资料的分析方法等,并且对文献调查法做出简要的评价。

一、文献法的概念、特点和基本步骤

所谓文献最早是指历史典籍,后来又泛指社会中记载信息的一切书面文字材料。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文献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含义和内容,人们把利用各类物质载体所记录并用以交流传播的一切文字、图表、数字、符号、音频、视频等知识信息资料统称为文献。

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它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群中选取适用于课题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做出恰当分析和使用的问题。

在社会调查研究中,文献法具有特殊的地位,首先,它是最基础和用途最广泛的搜集资料的方法。任何社会调查研究前期的课题的选择、确定和探索性研究以及方案设计,都必须先从文献调查入手,以使调查目的更为明确和有意义,使调查内容更为系统、全面和新颖。即使进入了具体调查阶段,也往往仍然需要进行文献调查。利用它可以收集到其他方法难以收集到或者没必要用其他方法收集的资料。在采用其他方法进行调查的过程中,以及在调查后期对收集的资料做整理、分析和传写调查报告时,也常常需要利用文献提供必要的佐证和补充。另外,有些社会调查研究由于人、财、物或某些客观条件所限,而只能以文献法作为基本的收集资料手段。总之,文献法对于所有的社会调查研究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文献法并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它还是一种独特的和专门的研究方法,这是它与其他调查方法之间最显著的区别。诸如问卷法、测量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等,主要功能就是搜集资料,对它们搜集到的资料的整理、分析和研究则是用一些通用的专门方法来完成的。文献法却不然,它可以独立完成某些课题从搜集资料到分析研究的全过程。那些旨在再现或分析历史现象的课题,如分析民国时期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等,或者是研究不可能重演的现实社会的某些事件,如战争、犯罪等,以及时间跨度大的纵贯性课题,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基层组织的变迁等,就是也只能是主要依靠文献法来完成的。

文献法长期以来一直是以手工操作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采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技术和设备来处理、贮存和利用文献,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文献调查的效率。

二、文献法的步骤

文献法的基本步骤包括文献搜集、摘录信息、文献分析三个环节。在文献法独立或主要担纲的调查研究中,这些环节缺一不可;而在其他调查方法为主的调查研究中,文献法一般特指前两个环节,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是和其他调查后资料的整理、分析一并进行的。

所谓文献搜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献搜集是指将文献按照一定方式集中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按照文献用户需求查找出有关文献或文献中包含的信息内容的过程,它包括文献的存储和文献的检索两个过程。狭义的文献搜集则专指后者。社会调查研究中文献法所使用的是狭义的文献搜集概念。

所谓摘录信息是指从检索出的文献中摘取并记录与调查课题有关的信息的过程。

所谓文献分析是指对文献中的某些特定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来了解其中所反映的外在内容及其本质、规律,以及文献作者和有关人们的思想、感情、态度和行为,并进而达到说明调查研究课题的目的。

文献法的这三个步骤既可以分别进行,也可以交叉运用,究竟如何,要视调查者的习惯与方便而定。

(一)文献的搜集

文献法的实施是从文献搜集开始的。只有广泛搜集文献,对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保证文献法的顺利进行。在文献搜集中,必须遵循一些基本要求,掌握一定方法。

1.文献检索

在搜集文献的实际过程中,首先应当知道在哪里才能找到所需的文献,或者说,如何才能发现这些文献的具体存在位置,否则所谓搜集文献就只是一句空话。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掌握检索文献的方法。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将文献分为未公开发表和公开发表两大类进行检索。未公开发表的文献主要有个人写的日记、信件、自传、回忆录等文献,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内部文件、规章制度、统计报表、总结报告,宗族的族规、家谱,宗教组织的教义、教规等。这部分文献相对数量较少,查找的办法也比较单一,我们只能根据已知的线索或主观判断按图索骥,向个人咨询或到有关单位查找。公开发表的文献包括所有的各种类型的正式出版物和仅在互联网上发表的文献,是文献的主体,数量十分巨大,我们就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书情报资料和网络资源,到专门的图书情报机构(图书馆、情报所等)或互联网去查找,其检索方法也相对复杂,往往需要借助一些专门的文献检索工具。我们需要着重掌握的也就是检索这部分文献的方法。

(1)人工文献检索

迄今为止,人工文献检索仍然是查找公开发表的文献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借助两类工具,即有关机构编制出版的文献检索工具和图书馆编制的目录。

有关机构编制出版的文献检索工具。按其著录形式可分为目录、索引、文摘和全文等几种形式。

图书情报机构(主要是图书馆)编制的目录是更为常用的检索工具。各级各类图书馆都有自己的馆藏目录。目录的种类很多,目前我国图书馆仍普遍采用卡片式目录,大致有分类目录、书名目录、著者目录和主题目录四种。

(2)计算机文献检索

计算机用于信息检索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中期,人们主要利用单台计算机输入输出装置进行过期文献的追溯检索和新文献的主题检索,提供脱机检索服务。70年代初,计算机检索进入联机检索阶段,单台贮存信息的主机可通过通信线路联接多个检索终端,利用分时技术,多个用户可以同时与主机“对话”,即检索文献。目前,我国多数图书情报机构建立的可在计算机上阅读的机读检索工具(磁带式目录)即属此类。进入80年代以后,计算机信息检索进入信息一计算机一卫星通信三位一体的新阶段,即国际联机信息检索阶段,使信息、文献不受地区、国家限制而真正实现全世界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用光盘制成的数据库取代了一部分联机检索的市场。特别是计算机信息检索已逐渐发展成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检索系统。互联网上提供联机信息检索服务的数据库现在已从文献型逐步过渡到数值型和事实型数据库,而且全文型数据库也开始不断增加;数据库内容的存贮形式向多媒体方向发展,从单纯的字符模式过渡到图文并茂的图形方式,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提供大量实时的声音和动画的文献存贮模式。目前,计算机文献检索更重要的就是指利用互联网的文献检索。

在互联网上查找文献,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登录专门网站检索。目前,国内外绝大多数图书情报机构、政府部门、学校、科研机构、大众传媒机构、企事业单位都有自己的网站,其中建有各种数据库。只要按照其网址上网登录,即可从容查找有关信息。即使不知道其网址,但只要按其中文或外文名称登录,一般也可以达到目的。二是利用大型门户网站的搜索引擎查找。例如著名的“google”和“百度” 网站,人们就常用其搜索引擎检索文献,具体操作办法主要是主题概念(文献名称或主题词)检索。计算机文献查找法使用起来非常便捷,而且可以找到大量并未公开出版、只在网上公开发表的个人文献、官方文献和机构文献。但是目前许多网络资源尚在建设过程之中,文献还不系统、完全,例如北京图书馆所建网上图书馆,储存图书量不到全部馆藏图书的10%;许多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未把全部文献在网上发表,所以这种方法虽然很重要,却还不能取代其他文献检索方法。这一点是需要引起特别注意的。

在上述主要文献检索方法之外,还有一种简便的参考文献查找法,也称追溯查找法,即根据作者在文章、专著中所开列的参考文献目录,或在文章、专著中所引用的文献名目,追踪查找有关文献资料的方法。用参考文献查找法,查找的文献比较集中,省时省力,而且往往能及时捕捉到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因为相对于一次文献而言,任何检索工具总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这种方法虽然不如用检索工具查找法所得的文献那样全面和广泛,但仍很有效。

另外,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将几种方法交叉采用,叫做综合查找法,也叫循环查找法或分段查找法,即将检索工具查找法、计算机查找法和参考文献查找法结合起来,循环查找。

总而言之,我们查找文献要尽可能以检索工具查找法为主。参考文献查找法和综合查找法较适合于在缺乏检索工具或图书情报机构较少的部门或地区使用。计算机查找法在目前则仍是其他查找法的重要补充。

2.文献搜集

当我们能够灵活、熟练地使用上述文献检索方法发现所需文献的存身之处时,其后的搜集文献就变成一件顺其自然、非常简单的事情了。目前,搜集文献的渠道主要有个人、机构和互联网三种。我们应该针对文献的不同来源和出版、收藏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通过这三种途径进行文献搜集。

一般说来,对于未公开发表的文献,若属于个人收藏品,例如个人写的日记、信件、自传、回忆录等文献,可以根据线索,主动联系,在征得文献主人同意的前提下,采取租、借、复印等办法搜集;若是机构收藏品,例如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统计报表、总结报告,宗族的族规、家谱,宗教组织的教义、教规等文献,或者官方不宜公开的各种规章制度、文件、统计数据等内部资料,则可按照一定程序和规定,采取向有关单位直接索取、文献交换、复印复制、租、借等方法搜集,某些特别的历史档案则可到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去采取借阅、复印等方式搜集。此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可通过上级主管部门下达指令采用征集、调拨等方式搜集。

对于公开发表的文献,若是正式出版发行的各种书籍、刊物、磁带、光盘等文献资料,可到图书情报机构和可能收藏这类文献的单位、读者那里去借阅,或者从互联网上的有关数据库中下载,当然也可以直接购买。另外,对那些虽未正式出版发行,但已在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献,例如个人撰写的各种文章,大众传媒机构因版面不够或其他原因未刊印的稿件,政府部门的官方网站、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网站中发布的各种信息、文章、统计资料等,可以通过网上下载或复制的方式来搜集。

(二)文献信息的摘录

在通过检索发现并搜集到文献之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摘取与调查课题有关的信息。

1.摘取信息的基本步骤

摘取信息一般有以下步骤:

(1)浏览

浏览,就是文献搜集告一段落后,应将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全部阅读一遍(包括对音像文献的视听),以对它们有个初步认识,即大致了解文献的内容,初步判明文献的价值。浏览的关键是速度要快。据统计,一般人的阅读速度是平均每分钟300~400字,而浏览的速度则要求快得多,争取做到几十分钟翻完一本数十万字的书。为此,应注意几点:第一,要粗读而不要精读。第二,只读“干货”而去除“水分”,即只注意文献的筋骨脉络、主要观点和有关数据,跳过那些无关紧要的过渡段落、引文和推理过程等。第三,全神贯注,思维敏捷。第四,抓住重点,迅速突破。

(2)筛选

筛选就是在浏览的基础上,根据调查课题的需要,从所搜集的文献中选出可用部分。筛选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注重文献的质量,或者说文献的信度和效度,即文献的可靠性和有用性。第二,要注重所选文献的代表性。第三,在筛选时,应从应用的角度,区分文献的层次。可以把全部文献预设为必用、应用、备用、不用等几个部分。

(3)精读

精读就是对于筛选出的可用文献要认真、仔细地阅读,同时着重在理解、联想、评价等方面下功夫。文献越重要,下的功夫也要越大,那些必用和应用文献往往需要反复地阅读、思考。在精读时,不但要认真理解把文献所阐述的观点,详细了解文献所引用的事实,而且要把它们与其他文献联系起来进行反复对比和研究,还要对文献所引用的事实和阐述的思想同调查课题之间的关系做出客观判断和全面评价。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明确对于调查研究课题有价值的信息。

(4)记录

记录就是把在精读中确认的有价值信息记录下来,供进一步分析研究之用。记录信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及时,最好精读与记录同步进行,边看边记,边听边记,或者是读一部分记一部分。如果记录太滞后,不仅会事倍功半,而且容易丢掉在精读中常有的一瞬间产生的思想火花。

2.记录信息的主要方法

长期以来,文献的主体一直是各种印刷文献,因此传统的记录信息方法主要是印刷文献的记录方法。主要有:

(1)标记

标记就是直接在书上做记号。记号有许多种。

(2)批注

批注就是在图书、期刊正文上面的空白边(称“书眉”或“天头”)或正文下面的空白边(称“地脚”),注上简单的订误、校文、音注、心得、体会、评语或疑问等。

(3)抄录

抄录就是把文献中有价值的信息原封不动地照抄下来。

(4)编制纲要

编制纲要就是把整本书或整篇文章的框架结构、基本观点、主要事实和数据,用概括的语句和条目的形式依次记载下来。

(5)撰写札记

撰写札记就是阅读文献后,将心得、感想、批评、疑点、意见等敷衍成文。札记是一种最高级的记录形式,实际上已带有初步研究的性质。

(三)文献分析

专门的文献分析是在主要依靠文献资料说明问题的社会调查研究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文献分析有两大类,即文献定性分析和文献定量分析。

1.文献定性分析

文献定性分析是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分析,来揭示文献所反映事物的性质、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其特点是侧重对文献的个案研究,不太考虑所用文献资料的样本大小与完整程度;注重对文献内容的含义和深层解释,不太强调文献的外在形式、表面内容和量化构建;关注文献作者的动机与影响效果,不太在意内容的表达方式。目前存在的文献大多数都是通过定性分析而形成的,因此,它是最常用的一种文献分析方法。

文献定性分析的步骤是:

第一步,整理资料。第二步,分析和确定文献资料与调查研究主题的关系。第三步,初步确定调查研究课题的基本框架。

上述步骤完成后,就可以进入最后的撰写调查报告的阶段了。

2.文献定量分析

文献的定量分析也叫内容分析,是对各种文献的明显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的描述。所谓“明显内容”是指各种文献外在的、表面的内容,比如它们的文字,装帧、形状和实物等,而不是它们的内在含义。研究者的定量分析只是针对这些外在的、表面的内容,而不是对内容的深层解释。“进行客观的、系统的”描述是说文献定量分析要求研究者根据预先设定的计划,采取一定的步骤对文献内容进行如实的描述。而“定量的”描述是说明这种分析方法的基本性质是定量,它的作用通常在于明确文献内容中某一问题出现的频率,或者决定某一类别在整个内容中所占的比例等等,另外,还要对这些定量的结果进行一定分析。

文献定量分析方法的程序和基本方法大致如下:

(1)抽样

定量分析从样本抽样开始。抽样的对象不仅仅是文献摘录,而是把所有可搜集到的有关文献作为总体。抽样可采用各种方法,较常用的是简单随机抽样和分类(分层)抽样和分阶段抽样方法。一般首先是名称抽样,例如从所有报刊杂志或电视台中抽取若干种。其次是单位抽样,例如从所抽报刊杂志的所有期号中抽取若干期号,从所抽电视台的所有时段中抽取若干时段。最后是内容抽样,例如从所抽期号或时段中抽取某些方面的内容,形成最终样本。另外,各种形式的文献也都可以在时间、地点、规模、颜色、频率等其他概念层次上进行抽样。

(2)确定记录单位

记录单位亦称文献观察单位,是具体记录的计量单位。文献的主题、项目、人物、词组、概念、句子、段落等都可以作为记录单位。

(3)编录

编录就是为所确定的各个记录单位制定或赋予数字符号(数值),并将这些数值按一定顺序排列,制成编录单,以便于量化分析和统计。

(4)计量

在记录单位确定和编码完成后,就可以进入定量分析最重要的分析环节了。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1.计词法

计词法是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主要用于以单词、主题、类型为记录单位的情况。具体作法是统计这些单词或代表主题、类型的关键词在各个样本中出现的频数和比例,然后进行比较。

2.概念组分析法

它是将与分析内容有关的关键词分成小组,每组代表一个概念,同时也是理论假设中的一个变量。这种方法的记录单位仍是单词,并依此计算频数和百分比,但分析时的变量都是概念组。

3.空间分析法

空间分析法常用于对大众传播媒介类文献的分析,是通过计量某一内容在多篇文献构成的样本总体中所占的篇幅、位置等,分析它在文献中所处的地位。例如,统计某内容是在电视、广播的黄金时段还是在其他时段播出,长度多少;是在报纸的头版还是在其他版发表,居于版面的哪一位置;是在刊物的哪一位置,篇幅多大,等等,其结果就可以说明该内容重要与否。

4.语义强度分析法

上述三种方法一般适用于说明事物的量的区别,而在有些需要表示事物质的差异程度或人们态度的强弱程度的分析中,却难以胜任。这时,需要采用语义强度分析法。它是按记录单位的质的不同差异程度给以相应的加权数,根据其统计结果,可以说明文献及其所代表的人们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文献的定量分析方法在当前非常时兴,甚至有人认为只有它才称得上真正的文献分析。这种说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献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但有失偏颇,实际上,文献的定性分析不可能被取代,许多文献本身就适用于定性分析,如果把这类文献硬性做定量分析,就必然引出纰漏。而且人们在进行文献调查时,也经常是两种分析方法兼而用之,也就是说,同一课题既包含有定量的文献分析,也包含有定性的文献分析,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这才是文献分析的正确途径和发展方向。

三、文献调查法的评价

文献调查法的优点

第一,由于各种形式的文献研究都不需要直接同人打交道,而只是面对那些业已存在的文字材料、数据资料以及其他形式的信息材料,所以,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调查对象不会因调查者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文献法具有间接性、无反应性的特点,所以也不会因调查对象不配合而对收集资料产生影响。虽然收集资料的工作有可能因为调查者的主观因素而产生偏差,但所收集的资料本身不会发生变化。

第二,文献法的费用较低,效率却较高。

第三,文献法可以研究那些年代久远及无法再现或接触不到的调查对象,如历史事件、犯罪事实等。

第四,文献法适用于时间跨度大的纵贯剖析或趋势分析。

第五,文献法成功的概率较高。

文献调查法的缺点

第一,许多文献的价值难以判断,质量难以把握。

第二,对于一项专门的调查研究来说,既有的文献往往不够系统、完全,无法圆满地说明问题。特别是历史性文献。

第三,有些文献资料很难获得,而且往往是越有价值的文献越难搜集。

新概念英语学习法 篇6

一、“三维螺旋法”概念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 最近发展区原则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最近发展区”描述的就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范围。“最近发展区”是一种学生处于过渡状态的心理机能。教师应该努力去探寻, 通过预设巧妙问题、创设情境等多种途径来激起学生认知上的激烈冲突, 使学生由原有的认知平衡状态失衡;然后教师应该扮演好引领者的角色, 促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 实现同化或顺应, 从而达到新的平衡, 建构新的概念体系。

2. 概念“再创造”原则

化学概念的学习在于“再创造”, 也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其主要目的是要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研究活动中来, 在活动中建构化学知识, 并认识到化学知识的合理性、必然性。教师不能只重视知识的单向传递, 要使每个学生都在学习化学概念的过程中重新多维度创造有关的化学知识。学习化学概念不等同于概念定义的学习, 若只注重定义, 只能让学生感觉到概念是一种硬性规定, 是形式符号的堆积, 枯燥无味。化学概念从产生到建立、发展直至形成完整体系, 都有丰富的生产、生活寓意蕴含其中, 绝对不是偶然。所以概念教学中必须提供再创造的情境, 让学生体会“再创造”的必要性, 给学生“再创造”的机会, 才能使概念获得真正的自我建构。

3. 化学概念的三维表征原则

化学概念的表征主要表现为三维表征, 即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心理表征。宏观表征是指宏观可观察到的知识或信息在大脑中记载和表现的方式, 主要是指外在可观察的现象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微观表征是指把微观知识或信息在大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 主要是指不能够被人直接观察到的微观粒子 (如原子、分子、离子等) 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物质的微观构成、反应机理等微观领域的属性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心理表征是指对概念的整体性质的认知, 包括心智图像、过程的记忆等, 是概念在学习者头脑中的投射。概念在学生的心理表征一直是发展变化的, 这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移动过程。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概念的本质, 去帮助学生依靠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起恰当而且严格准确的心理表征, 使得个性化、立体的心理表征接近于此化学概念的本质。

二、“三维螺旋法”概念教学模式环节的设计

1. 宏微互动

概念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探究认识新的概念, 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 建立宏观表征与微观表征间的联系。让学生不仅“知其然”, 更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具体操作由两个部分组成。

(1) 通过生活中的客观事实, 或者精心设计的实验演示来创设问题情境, 给学生强烈的心理暗示, 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质疑, 推动学生去思考、讨论、探究, 促进概念的获得。

(2) 结构决定的性质, 宏观实验现象背后隐藏着微观反应过程。从宏观到微观是学生对事物从感性到理性的一次飞跃。教师通过讲解、展示模型或者借助多媒体技术从微观角度帮助学生想象微观层次上物质的组成、内部结构以及变化运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通过想象力来理解概念。

2. 三维建构

概念的特征不是单一维度的, 而是由宏观、微观、心理三维表征支撑的立体结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 学生将新知与旧知发生碰撞, 生成新的问题, 自主设计探究方案, 获得相应的答案和结论。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和总结, 将宏观现象和微观解释进行纯化、提升、重组, 形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学生自我建构有效的心理模型。

3. 螺旋提升

概念的完美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1) 对于此前经过探究得出的新的概念进行重新梳理, 修补和完善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

(2) 教师围绕概念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实际问题, 通过问题的解构、解答来提升知识重建的能力, 引导学生对知识举一反三、迁移运用。

三、实例剖析:《电解池》概念教学

1. 分析教材、学情与传统教法

人教版选修4《电解池》对这一概念的安排, 可以将“电解池”的概念教学分为两个模块: (1) 分析电解池的基本原理; (2) 了解离子的放电顺序。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的概念和方法: (1) 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2) 离子反应原理; (3) 元素化合物知识; (4) 原电池原理。传统教法:演示电解氯化铜溶液实验, 根据实验结果讲解电解池概念, 提出离子放电顺序, 训练典型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

2. 实验创设情境, 深入微观探究

(1) 设计趣味实验:黑色的铅笔芯写出红颜色的“神奇的化学”, 实际情境如图1所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获取化学魔术中的信息: (1) 装置中有直流电源; (2) 写出红字的铅笔芯连接了电源的负极。给出阴、阳极的定义。

(2) 引导学生深入微观分析, (1) 氯化钠溶液中存在哪些微粒? (2) 为什么阴极附近出现红色? (3) 从水的电离平衡角度分析在阴极上的反应。写出阴极反应方程式。阴极:2H++2e-=H2↑ (或2H2O+2e-=H2↑+2OH-) (还原反应)

(3) 请学生猜测阳极产物的可能性, 设计实验方案检验阳极产物。写出阳极反应方程式。阳极:2C1-2e-=C12↑ (氧化反应) 学生尝试书写电解氯化钠溶液的总反应方程式

3. 建立电解模型, 得出电解概念

(1) 突破离子运动方向谜团

根据已有原电池知识, 知道溶液中有离子在定向移动。但是阴阳离子是如何运动的?怎样让微观离子运动外显?学生在《物理》选修4中已经学习了磁场。让氯化钠溶液在磁场作用下电解, 离子运动过程中切割磁力线发生偏转, 可以观察到氯化钠溶液在磁场作用下发生旋转, 非常有趣。根据左手定则可以判断出阳离子向阴极移动, 阴离子向阳极移动。如图2所示。再采用多媒体模拟微观过程, 小结出离子运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电极反应之间的关系, 建立电解模型, 如图3所示。

(2) 学生自主获得电解的概念

学生自己总结出电解池中发生的是非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以及构成电解池的四个条件。 (1) 直流电源; (2) 两个电极; (3) 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 (4) 形成闭合回路。

4. 学生自主实验, 探究离子放电顺序

给出一系列实验用品:铅笔芯、直流电源、导线、表面皿、淀粉碘化钾试纸、氯化铜溶液、硫酸钠溶液、硝酸银溶液。学生自己选择试剂在表面皿上进行微型实验。学习小组之间进行讨论、补充获得离子放电顺序。教师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放电顺序的合理性。阳离子:与金属活动性顺序反向;阴离子:S2->I->Br->C1->OH->含氧酸根。

四、丰实电解概念, 实现螺旋提升

1. 宏观微观心理

根据学生自主实验结果, 分析用惰性电极电解氯化铜溶液、硫酸钠溶液、硝酸银溶液、稀硫酸的实验结果, 设想离子运动方向, 画出示意图, 书写电极反应和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 心理微观宏观

根据相应的化学反应原理, 设计电解池来实现微观过程, 获得宏观实验结果。依据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的反应原理, 设计并制作一种家用环保型消毒液发生器, 如图4所示。

3. 请学生自我总结, (1) 有哪些方法判断阴、阳极? (2) 分析对比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差异

概念题解法举隅 篇7

直接排除法

本法适用于概念正误判断型选择题。试题通常是针对一个题干(提出一个念点、一个概论或一个事实等),对选项判断正误、分辨是非,这类题多从定性的角度考查同学们对化学识记内容的记忆和理解程度。

例1 (2013·天津卷)以下食品化学知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食盐可作调味剂,也可作食品防腐剂

B. 新鲜蔬菜做熟后,所含维生素C会有损失

C. 纤维素在人体内可水解为葡萄糖,故可作为人类的营养物质

D. 葡萄糖中的花青素在碱性环境下显蓝色,故可用苏打粉检验假红酒。

解析 本题考查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物质的主要性质,命题背景来源于选修1《化学与生活》。A选项考查食盐的常识性知识,正确。B选项考查维生素C的性质,维生素C在人体内或受热时很容易被氧化,生吃新鲜蔬菜比熟吃损失小,正确。C选项,纤维素在人体内不能水解,所以不能作为人类的营养物质,错误。D选项,苏打是碳酸钠,呈碱性,故可用其检验,正确。

答案 C

点拨 用排除法解答和生活相关的试题时,要特别注意生活中的一些习以为常的错误做法对解题的干扰。

信息转化法

此方法常常用于解答实验类和规律类选择题。话题选材主要有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药物等热点问题,也可以是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还可以是生活中熟悉的食品,甚至可以联系晶体结构、离子检验、氯碱工业、消毒剂配制等。

例2 (2014·山东卷)苹果酸的结构简式为[HOOC—CH—CH2—COOH][—][O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苹果酸中能发生酯化反应的官能团有2种

B.1 mol苹果酸可与3 mol NaOH发生中和反应

C.1 mol苹果酸与足量Na反应生成1 mol H2

D.[HOOC—CH2—CH—COOH][—][OH]与苹果酸互为同分异构体

解析 本题考查“官能团”“中和反应”“同分异构体”。苹果酸中的—OH、—COOH均可发生酯化反应,A项正确。苹果酸中只有—COOH与NaOH反应,1 mol苹果酸可与2 mol NaOH发生中和反应,B项错误。苹果酸中的—OH、—COOH均可与Na发生置换反应,1 mol苹果酸与足量Na反应可生成1.5 mol H2,C项错误。[HOOC—CH2—CH—COOH][—][OH]与苹果酸是同一物质,D项错误。

答案 A

点拨 这类选择题,由于情境比较陌生,或内容比较繁琐,可通过思维转换,将题示信息转化为自己比较熟悉的、便于理解的或等价的形式。

构建模型法

化学概念中数据的变化隐含着一种(甚至几种)数学关系,如将这种数学关系升华抽离出来,建立近似数学模型解题。高考概念思维建模的关键在于会处理题给信息。

例3 (2011·四川卷)甲、乙、丙、丁、戊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甲、丙处于同一主族,丙、丁、戊处于同一周期,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甲、乙、丙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甲、乙组成的常见气体X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戊的单质与X反应能生成乙的单质,同时生成两种溶于水均呈酸性的化合物Y和Z,0.1 mol·L-1的Y溶液pH>1;丁的单质既能与丙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溶液反应生成盐L,也能与Z的水溶液反应生成盐;丙、戊可组成化合物M。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戊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

(2)丙的一种氧化物可作供氧剂,其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有 。

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键类型”,建立如下思维模型:审清题意寻找突破口(核外电子排布特点、位置特点、特性、组成等)?确定元素?规范答题,注意细节。

通过建模,有三条信息处理如下。①原子序数甲<乙,且二者形成气体X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甲为H,乙为N,X为NH3;又甲、丙位于同主族且原子序数:丙>乙?丙为Na,丁、戊在第三周期;又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甲、乙、丙最外层电子数之和(7)?戊为Cl。②丁单质既能与NaOH反应,又能与HCl反应生成盐?丁为Al。③氯气和氨气反应生成N2、HCl、NH4Cl?Y为NH4Cl,Z为HCl,最终确定L为NaAlO2,M为NaCl。

答案 (1) [+17][2 8 8] (2)离子键、共价键

点拨 建模处理信息的基本模式:读题(了解大意)→审题(寻找明显条件、挖掘隐含条件与所求)→解题(抓突破口)→推断(紧扣特征与特殊)→得出结论→正向求证检验。

筛选淘汰法

适用于解话题组合型选择题或选择性填空题。通过分析、推理和计算,将不符合题意的选项一一排除。如果选项是完全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可通过举反例的方式排除;如果选项中有相互矛盾或者是相互排斥的选项,则两个选项中最多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例4 (2013·全国卷)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分离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

解析 A项,萃取剂的选择必须是与原溶剂互不相溶,且被萃取物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较大。I2虽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大,但水与乙醇能以任意比互溶,乙醇不能做萃取剂。B项,乙醇与乙酸乙酯均属于有机物,它们相溶,不能采取分液的方式分离。C项,除去KNO3固体中的NaCl,可以采取重结晶法,原理是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可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析出KNO3晶体,而NaCl留在母液中被除去。D项,丁醇与乙醚相溶,但沸点相差较大,可以用蒸馏的方法将乙醚蒸出,使丁醇与乙醚分离。

答案 D

点拨 形式上,本题将实验目的、分离方法与原理等内容以表格形式融于一体;内容上,本题涉及的物质既有无机物,也有有机物,涉及的物质基本性质有溶解度、密度与沸点等。既考查了对化学实验常用分离和提纯方法(如萃取、分液、蒸馏及重结晶等)具体应用范围的掌握,也考查了对这些分离和提纯方法所涉及原理的理解程度与应用能力。

上一篇:五一到五一广场作文300字下一篇:写字-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