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控工作措施

2024-07-09

传染病防控工作措施(共12篇)

传染病防控工作措施 篇1

传染病防控工作整改措施落实报告

为加强传染病防控的措施,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我中心结合我县2014年的传染病防控措施、传染病疫情情况、工作督导中发现的问题以及2015年全市春夏季传染病防控工作会议精神,对2015年传染病防控措施进行整改,现将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传染病疫情概况

据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统计,截止2015年5月5日,全县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257例,发病率160.53/10万,与上年同期(930例)相比发病率上升35.16%;死亡1例,死亡率0.13/10万,与上年同期(3例)相比死亡率下降66.67%。发病居前三位的是:肺结核(634例)、乙肝(304例)、手足口病(102例);死亡病例是艾滋病(1例)。

二、分布情况

1、地区分布 截止2015年5月5日,全县传染病主要分布在城关(241例)、绮陌(66例)、珠藏(58例)、八步(45例)、茶店(42例)、三塘(41例)、三甲(41例)、金龙(41例)、鸡场(40例),其次分别较多的是牛场(38例)、猫场(38例)、官寨(38例)、少普(36例)、阿弓(35例)、中寨(35例)、龙场(34例)、以那(33例)、板桥(32例)、桂果(32例)。

2、年龄分布 截止2015年5月5日全县传染病发病数男有762例,女有495例,各年龄组发病主要集中在0—50岁的人群。

3、职业分布 截止2015年5月5日,全县传染病发病主要以农民居多,其次是学生和散居儿童。

三、发病数上升的传染病 根据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统计,截止2015年5月5日: 肺结核发病数634例,较去年同期(467例)相比上升35.76%;

肝炎发病数304例,与去年同期(128例)相比上升137.5%。其中甲肝3例、乙肝263例、丙肝30例、戊肝7例、肝炎未分型1例,而乙肝与去年同期(109例)相比上升141.28%;丙肝较去年同期(14例)相比上升114.28%。

手足口病发病102例,较去年同期(141例)相比下降27.66%; 流行性感冒发病51例,与去年同期(38例)相比上升34.21%; 流行性腮腺炎发病37例,与去年同期(21例)相比上升76.19%。

四、防控措施存在的问题

1、县直各医疗单位、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责任心不强,对传染病报告未认真审核。

2、对于被督导单位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应的单位,但是没有得到及时整改和落实。

3、部分防疫组长和村医业务水平有待提高,部分乡镇卫生院院长只重视医疗,不重视防疫工作。

4、学校的晨检工作、消毒情况未完全落实。

5、我县流动人口大,对传染病儿童管理不到位。

6、医疗机构临床医生,特别是新进入的临床医生对传染病诊断标准不熟悉。

7、报告传染病出现错报病例。

8、医疗单位肠道门诊、发热门诊未建立,建立的单位管理也不规范。

9、儿童家长对传染病意识淡薄,居家消毒不到位、不彻底。

10、健康教育宣传力度不够。

五、防控措施的整改

1、加强预防接种工作。监测疫苗针对的传染病同时也要加强预防接种,提高免疫接种率,以降低发病率。

2、消毒、开窗通风。不论是医院还是学校,每日应对可能会发生疾病传染的物品进行消毒,并经常开窗通风,以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3、加强传染病疫情的主动监测。利用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及时开展主动监测。并且要求各医院对传染病病人作出及时准确的诊断和进行病例报告。

4、进行业务技术培训,协助开展健康教育。

5、加强对各医疗单位传染病的报告情况和学校的晨检及消毒情况进行督导;对医疗单位临床医生传染病诊断标准的业务培训。

6、车辆缺乏,导致疾控中心在季度督导中只能以抽查薄弱乡镇的形式进行督导。

7、开展各类传染病疫情的风险评估和健康教育工作。

六、措施落实情况

1、对各接种单位进行免疫接种工作的督导,及时总结督导后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给接种单位。

2、每日利用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进行主动监测,并对医院上报的手足口病、疑似麻疹等传染病及时进行个案调查和标本采集。

3、指导并追踪疑似手足口病病居家消毒的处理和隔离治疗。

4、与县教育局联合开展了对学校校医、卫生保健教师及分管领导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培训,培训中小学、托幼机构共18所,29人,并要求乡级防疫人员对各自辖区的乡级学校及托幼机构进行培训及督导。

5、完成了托幼机构的传染病防控工作督导检查和技术指导。

6、完成全县学校结核病的筛查,共筛查45000名学生,其中阳性为374人,并收治13人。

7、利用4.25宣传日,进行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8、4月下旬至5月初已对县医院、中医院、保健院、私立医院进行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督导,并对临床医生进行传染病诊断标准和传染病的报告进行业务培训。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传染病防控工作措施 篇2

近年来, 以市场为导向, 加之政策利导, 有力推动了养羊业向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转变。随着规模羊场的发展, 必将带来羊的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笔者根据多年来从事基层畜牧兽医科技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现就羊场传染病的防控措施浅谈己见。

1 做好羊场饲养环境控制

羊场饲养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养羊经济效益, 也是能否为羊群提供舒适、清洁、卫生和安全环境, 发挥最大生产性能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1.1 科学合适选址

羊舍选址首先要保证满足卫生防疫要求, 在地势上应选址地形高, 背风朝阳的夏天有利于防暑、冬季有利于保温的合适位置。同时还有远离主要的交通干道, 距离要在500m以上。羊场的位置要在主要居民区的下风口, 严防污染源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在羊场要设置必要的诊疗室、病羊隔离圈、化粪池、化尸坑等设置严防疾病传播。

1.2 合理绿化

羊场的环境的绿化工作对正个羊群的生长和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要在羊场空闲地角种植绿色植物, 美好环境。可在羊舍的周围种植蔓藤之类的植物, 夏天可有效减低羊舍温度, 又可美好环境。

1.3 羊舍建设合理要因地制宜, 分区建设, 通风透光, 方便生产, 降低生产成本, 利于环境控制的原则。

1.4 净化和保护水源饮用水的质量对于羊的健康极为重要, 饮用水的水源应该清洁安全无污染。

1.5 严格消毒

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消毒制度, 羊舍消毒时应先清扫, 后用清水冲洗, 冲洗完后用化学消毒药喷洒。经过一段时间的通风后, 再用清水冲洗饲槽和水槽等用具即可。一般情况下, 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彻底消毒。

1.6 均衡的营养供给

根据羊群的实际情况合理划分饲养群体, 科学设计饲料配方, 有针对性的饲养不同的羊群, 使其有良好的营养供给, 提升出栏速度和养殖经济效益, 使羊群有良好身体素质以提升抵御疾病的能力。

2 卫生防疫措施

2.1 建立购进羊检疫制度

无论是种羊和育肥羊购进时, 必须检疫。对新购进羊只, 应在隔离区饲养管理15~25d确认健康, 再放入大群中饲养。

2.2 羊舍和周围环境的消毒

羊舍及运动场地的消毒, 一般应每半个月进行一次, 必要时每周进行一次。在羊转群前后, 羊舍也应消毒。

2.3 羊舍卫生羊舍应保持卫生、干燥, 每天应打扫一次。保持通风透光, 做到防暑避寒。

2.4 发现病羊及时隔离、治疗

如发现羊群中有患病羊只, 应及时隔离治疗。如是传染病, 应把病羊及时赶到隔离区, 并对羊舍、运动场进行彻底消毒, 必要时可对整个羊群进行预防注射或服用预防药物, 以彻底杜绝传染源。病羊康复后, 应在潜伏期过后再观察5~15d确认不带毒时再转入大群饲养。如为炭疽病、布鲁氏菌病, 不允许治疗和宰杀, 病羊或尸体应做无害化处理。

3 免疫防疫

在正常情况下, 每年应进行春、秋两次预防注射。根据本地流行病的种类和特点, 有选择地注射以下药物。

3.1 山羊痘疫苗

不论大小羊、山羊或绵羊, 每只羊接种0.5m L, 于尾根部皮下注射, 注射后4~6d产生免疫力, 免疫期为1年。可选择在3~4月份集中免疫。

3.2 羊链球菌氢氧化铝菌苗绵羊及山羊不论大小, 一律皮下注射5m L。每年注射1次。结冰的不能用。

3.3 羊四联苗 (快疫、猝狙、肠毒血症、羔羊痢疾)

不论年龄大小, 一律皮下或肌肉注射5m L。每半年注射1次。结冰的不用。

3.4 羔羊痢疾氢氧化铝菌苗

专给怀孕母羊注射, 预防羔羊痢疾, 共注射2次, 第一次在母羊产前20~30d于左股内侧皮下注射2m L;第二次在母羊产前10~20d于右股内侧皮下注射3m L。

3.5 羊五联苗 (快疫、猝狙、肠毒血症、羔羊痢疾、黑疫) 不论年龄大小, 一律皮下注射5m L, 每年1次。

3.6 羊梭菌多联干粉菌苗

预防多种梭菌病, 按说明书标注的头份数, 用20%的氢氧化铝胶生理盐水悬液溶解, 充分摇匀后, 不论年龄大小, 一律皮下或肌肉注射1m L。

3.7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氢氧化铝苗、鸡胚化弱毒苗和绵羊肺炎支原体灭活苗

可根据当地病原体的分离结果, 选择使用。

3.8 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控措施

未感染畜群防治布病传入的最好办法是自繁自养, 必须引进家畜时要严格执行检疫, 隔离饲养2个月, 2检测阴性者才可和原有畜群合群。受威胁地区每年至少检疫1次, 发现病畜立即淘汰。可疑病羊应及时严格分群隔离饲养, 等待复查。受污染的羊舍、运动场、饲喂用具等用5%克辽林或来苏儿溶液、10%~20%石灰乳、2%氢氧化钠溶液等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和产道分泌物应深埋。布氏杆菌病常发区的检测阴性羊群要进行免疫接种, 接种的疫苗可选用布氏杆菌猪型Ⅱ号弱毒苗、布氏杆菌羊型5号疫苗。经确诊为布氏杆菌病例后, 对患病羊全部扑杀。

3.9 羊口蹄疫疫苗

绵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防控措施 篇3

摘要:绵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多呈地方性流行,气温大幅下降、温差波动较大、长期阴冷天气及贼风侵袭机体条件下最易诱发病害,在初春、秋末、冬季相对多发。本文简要介绍了绵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概况,并根据其临床特点提出了防控措施,以供实际养殖参考。

关键词:绵羊;传染性胸膜肺炎;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2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4.041

1 绵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病原学

绵羊传染性胸膜肺炎致病原是由绵羊致病性支原体,又称绵羊霉形体引起的。该病原体菌体细小、无规则形状,革兰染色为阴性,对病羊的呼吸系统(肺组织、支气管)有高度亲和性,首先侵害呼吸系统组织,继而可入侵(寄居)其他相邻器官、组织引起的病变。该病原对理化作用的抵抗力较弱,常用的消毒药有3%石炭酸、福尔马林等,可在短时间内杀死病原,因而定期执行规范化的卫生治理和防疫消毒,可以抑杀多种病原菌,从而减少该病发生。

2 绵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流行病学

绵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多呈地方性流行,以气温大幅下降、温差波动较大、长期阴冷及贼风侵袭机体条件下最易诱发,在初春、秋末、冬季相对较多发;传播途径较广泛,与病羊直接或间接接触均可引起发病,病羊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环境(空气),即可经被污染的空气气溶胶(飞沫传染)经呼吸道构成传染;规模化羊场不当的引种、外购羊、交易等,不坚持检疫检验、隔离观察及防疫消毒等生物安全防范措施,会加大该病在本群内的感染风险;羊舍规划布局不合理,采光不足,管理不善,羊群长期处于阴冷潮湿、通风不畅、过度拥挤、营养不良等,就会造成内源性或外源性感染而诱发该病,发病后死亡率较高,发病率可达87%,死亡率达34.5%。

3 绵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临床特点

病原的潜伏期1~20天,病程和临床症状有一定差异性表现,临床上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型:最急性。病初表现高(41℃~42℃),精神萎靡,饮食欲减退或废绝,较严重的道症状,如肺炎症状、呼吸困难、咳嗽、流泪、流浓鼻液等,以及肺部叩诊呈浊音或实音,听诊肺泡呼吸音减弱、消失或呈捻发音。病程中后期炎性渗出液充满肺组织并进入胸腔内,引起周边器官、组织不同程度病变,病羊常卧地不起,四肢僵直,呼吸极度困难或伴机体冷战;黏膜高度充血,发绀;目光呆滞,部分患羊经4~5天窒息死亡。急性型。病初也会出现体温升高,随病情发展会出现湿性咳嗽,并伴有浆性鼻涕,之后咳嗽转为干而痛,鼻液呈黏浓性,常黏附于鼻孔和上唇,并结成干固的暗色痂垢;肺部叩诊有实音区,听诊呈支气管呼吸音和摩擦音,按压胸壁表现极度敏感、疼痛,此时高热稽留不退,食欲逐渐废绝,呼吸极度困难或伴痛苦咩叫;部分病羊会出现眼睑肿胀、流泪、分泌脓性眼屎等,以及张口呼吸、唾沫等。重症病例可见角弓反张、共济失调等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怀孕母羊会发生批量(70%~80%)流产,后期病羊常卧地不起,机体极度脱水、虚弱,有时发生臌胀和腹泻,以及皮肤溃疡、丘疹等,少数病羊衰竭死亡,多数病羊转为慢性病征。慢性型。多发于夏季,一般无全身症状,体温略微升高(40℃左右),病羊表现间歇性咳嗽或伴腹泻症状,鼻涕时有时无,身体逐渐消瘦,被毛粗乱无光泽。此时若饲养管理不善,常易继发或并发其他病症,从而加剧病羊死亡。剖检可见单侧或双侧(单侧居多)肺组织发生明显的浸润和肝样病变,病肺呈红灰色,切面呈大理石样,肺小叶间质增宽,界线分明;支气管淋巴结、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膜水肿、增厚,表面粗糙不平,有时与胸壁发生粘连;少数病例见肺膜、胸膜和心包发生黏连;胸腔蓄积较多积液。

4 绵羊传染性胸膜肺炎诊断要点

结合上述流行病学特点、典型临床症状及剖检病理变化,即可初步诊断,为了保证诊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必要时应采集病料培养并做实验室镜检、细菌分离试验等来加以确诊,另外还要与绵羊巴氏杆菌病区别鉴定。

5 绵羊传染性胸膜肺炎预防控制

加强外购羊源头控制。近年规模化羊场引发本病主要是由于不当的引种、外购育成羊而引起,因此要做到坚持自繁自养,要防止引入或迁入病羊和带菌羊,严禁从疫区购买种羊、育成羊,必须引进时应加强检疫检验,提高该病的检出率,严防引进该病阳性(隐性感染)个体;即使经初步检疫合格的个体,在进场前也要隔离、观察20~30天,再次确认健康无疫后才能并群;有条件的羊场应计划性注射绵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氢氧化铝菌苗,以确保引进羊群和原有羊群获得本病被动免疫抗体保护;加强饲管措施。加强日常饲养管理,搞好本场环境卫生治理,消除寒冷、潮湿、脏乱、拥挤等不良致病因子,同时保持羊群水草及饲料全价、均衡供应,以增强羊只体质和抗病力,减少本病发病;加强日常动态疫情监测,发病羊群应立即进行封锁和隔离,对全群进行逐头检查,对病羊、疑似病羊、假定健康羊只分群隔离和治疗;完善疫苗程序免疫。对于该病的病史区(场),有必要对羊群每年至少注射一次绵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氢氧化铝疫苗;发病场处置措施。经确诊为该病的应彻底清除可能被污染的粪污、垫料等并冲洗干净,之后用4%的烧碱溶液对场地、用具等实施1~2次消毒灭原。对被污染的羊舍、场地等和病羊的尸体要按规范进行彻底消毒及无害化处理。

6 绵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治疗方法

笔者推荐经临床实践验证的实用处方:氟苯尼考注射液(0.2毫升/公斤)颈部肌注,1剂/天,连注3天。头孢噻呋钠(0.1克/公斤)+双黄连注射液或黄芪多糖注射液(0.2毫升/公斤),混合肌注,1剂/天,连注3天。辅治方案。实践中,为提高该病综合治愈率,在采取上述针疗(肌注)的同时,应并加强对病羊的饲喂管理,保证均衡的饮水及饲草料供应;眼部有脓性结痂的,应以淡盐水或浓茶水将其软化、揭去,清洗干净患部,并涂抹碘甘油;“糖水(葡萄糖、红糖、白糖)+双黄连口服液+复合氨基酸”混饮,重症灌服,1~2次/天,连3~5天,有助于患羊排毒利尿、恢复食欲、加速康复。

传染病防控措施 篇4

传染病防控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等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组织领导

学校传染病防控领导组 组长:李清周校长

督导:冉茂文书记

副组长:冉旭刚、安锐副校长

成员:全体教师

二、分工职责

校长——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防控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调动全校所有力量确保此项工作高效落实。

书记——负责全校突发事件及传染病防控的保障落实,指导、监察各处各部门工作,确保各处环节紧凑有效实施。

副组长—冉旭刚副校长是学校防控工作的直接责任人,主要负责防控工作的制度、方案的制定指挥,卫生及相关工作人员调配及后勤物资保障,及具体执行;

安锐副校长主要负责防控工作中对全体教职工的管理、保护,协调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正常实施的直接责任人。

成员:

各班班主任老师职责:各位班主任老师全面负责本班防控工作。是本班防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和学校防控工作的直接责任人,也是本班疫情报告责任人。班级晨检应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告知学校疫情报告人(校医),学校疫情报告人(校医)要进行进一步排查,以确保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因病缺勤班主任应当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应当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怀疑,要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校医)。学校疫情报告人(校医)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以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协助校医做好因病排查工作及各类资料填写上报工作;搞好班内卫生、消毒、通风等工作;积极学习传授各类传染性疾病特征、传播途径、如何预防等。

全体教职员工:都要参与到传染病防控工作中来,做好相应的宣传教育,要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在校期间的观察工作,发现异常要及时向班主任报告,并由班主任逐级汇报。

三、具体实施 学校防控:

1、做好日常学生的晨、午检,在各类传染病流行期间做好相关的宣传、教育,做好防护,指导各班学生和家长做好防护。严格按照免疫计划组织学生进行疫苗接种,努力提高预防接种率,学期初做好预防卡证的查验及登记工作。

2、做好日常监测,及时发现潜在因素进行预防和控制,做好学校的日常防护,疫情流行期间严禁外来人员随意进入,严格把关,确保安全。

3、组织领导要高度重视,措施到位,积极制定相关制度、方案,确保措施得当,有力到位。日常应做好各类防控物资的储备,疫情期间要确保各类物资满足供给,人员到位,群策群力。

4、建立健全传染病监测及疫情报告体系。学校发生疫情时,法定报告人必须按照报告实效和途径进行上报,不得隐报、瞒报、迟报和漏报。建立起由学生到教师;由教师到疫情报告人(校医);由疫情报告人(校医)向校领导和上级教育、卫生部门的疫情报告体系。

5、对已发生疫情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做好监测和处理。做好全体教师的教育培训和家长的交流沟通,确保和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班级防控:

1、严格执行学校开窗通风制度,保持教室环境卫生。班主任每日晨检、晨报,对因病缺勤学生问清发病时间、起因、主要症状及是否就诊等,在校医晨检时口头将上述信息汇报做好登记和进一步帮助其进行病因排查,以便及时提出相关意见和采取相应措施。

2、采用家长记录或家长定时报告等适当的措施做好患病学生的跟踪随访,认真填报班级《因病缺勤跟踪随访记录》,通知家长在学生病愈后需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及以上医疗机构开具已过传染期或已愈诊断证明,学生返校时将随访记录和诊断证明交由卫生室存档备查。

3、班内出现传染病,严密观察其他学生健康,对可疑感染者劝其及早就医。教育学生增强防护,做好教室消毒:领取消毒液、掌握消毒浓度(调配和操作最好亲自进行)并填报班级消毒记录,提前放学通知卫生室进行紫外消杀。

办公/活动室防控:

1、严格执行学校开窗通风制度,保持各室环境卫生。

2、掌握各类传染病相关知识,做好预防和宣传教育。

3、对出入人员特别是疑似病例要严密观察,必要时带其到卫生室进行排查,并对其接触地进行消毒等相关措施。

四、措施保障

上级部门要求学校传染病防控与工作绩效、年终考核、评优奖励挂钩,工作到位,责任细化,措施职责明确,并将此列为一项日常工作来抓,保障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开展与实施。

五、责任追究

责任倒查追究责任制,各自分工负责,谁出问题谁承担负责,责任到人,层层把关。针对各人负责的环节认真开展工作,保障学生的健康安全。

学校传染病防控制度和措施 篇5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切实保护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病报告制度》等文件,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防控制度和措施

一、工作职责

1、确定传染病疫情预警,而当同一类传染病有3人以上同时发病时,及时按程序报告。

2、学校传染病领导小组根据疫情情况,适时启动应急预案,并组织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和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协调和组织指挥。

3、班主任一旦得知本班学生确证为传染病,应第一时间履行程序。

4、学校办公室采用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对易感人群应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用药,群体防护措施。

6、充分利用校园网、黑板报等形式及时对学生进行传染病预防教育,切实加强学生防病意识和社会公共卫生的责任感。

7、建立学院传染病监控与报告制度。班主任应及时掌握学生出勤、健康情况,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及时与卫生保健教师联系,并同时向学校办公室报告。班主任每天向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报告前一天的疫情,由领导小组负责统计上报。

8、心理辅导教师协助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

二、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具体预防措施要做到:

1、封锁疫点。立即封锁患者所在班级或所在办公室,停止校内人员相互往来和与外界往来,阻断可能造成扩散的一切联系,等待卫生防疫部门的处理。

2、疫点消毒。由卫生防疫部门对疫点进行彻底消毒。对易感人群注射疫苗或进行预防性治疗。

3、疫情调查。学校密切配合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传染病人到过的场所、接触过的人员,以及患者的家庭成员、邻居同事、同学进行随访,并采取必要的隔离观察措施。

4、应通过广播、校园网等迅速向全体师生公布病情感染源及其采取的防护措施,使学生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让广大师生了解情况,安定人心,维护学校稳定,树立战胜传染病的信念。

5、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止疾病的发生蔓延。

6、在传染病发生期间,门卫要严格把好校门关,外来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校园,禁止外来人员进入食堂、教室等人员集中区域。在校期间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离校。

7、加强学校生活饮用水的管理,防止因水污染造成疾病传播。

8、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

9、督促和组织师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合理营养,不断增强体质。

END

传染病防控工作措施 篇6

防 控 措 施

措施目的:减少季节性传染病在校园发生率,并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降低或减少小学阶段学生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提高师生健康水平,落实创建“健康校园”的需要,为教育教学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具体措施:

1.加强师生健康教育培训:要不失时机地开展阶段性、季节性、针对性的防病宣教(板报、画展、广播、讲座),提高师生防病意识和知识水平。

2.健康晨检工作落实处:发现健康问题,立即处理,尽量将“传染源”阻隔在校门外;日常发现有传染病发生迹象,及时与家长联系,即离校就医、隔离治疗直至痊愈后,方可恢复上课。

3.消毒隔离:严格掌握各种传染病隔离时间,做好其家长思想工作,配合学校工作。

4.适宜环境: 适时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保持室内空气通风宣教。

5.加强健体靠锻炼教育:提倡户外活动,课间休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等方法来改善和增强身体素质,增强抗病能力。

6.确保饮食安全:进行食堂食品安全教育,严把食品质量关,做好工作人员身体晨检、个人卫生和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学习;备餐室每日消毒、清理保洁和熟食留样工作;督促食品操作程序,以确保师生饮食卫生,预防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发生。

7.争取家长的支持:不失时机向家长宣教健康防病知识,达到共识,共同促进。

东风小学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

猪瘟传染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篇7

1 猪瘟传染的原因分析

1.1 生物安全防范漏洞造成传染

由于国内普通猪群具有较高的猪瘟阳性率, 一般在饲养管理跟得上的情况下, 并不表现特征性病理状态, 但猪场若不坚持严格的“全进全出”制, 勉强沿用上一批次种猪 (种公猪、母猪) , (1) 在种公猪利用环节, 即可经配种和精液感染母猪, 以及带毒妊娠母猪通过胎盘垂直感染胎儿; (2) 上一批次的弱、残、淘汰猪遗留至下一批次饲养, 其中的隐性带毒个体就成为本场重要传染源, 遇各种适发条件即可引发本病; (3) 本场病死畜、粪污、被污染垫料等无害化处理不到位, 以及蚊蝇、寄生虫、不同品种家畜禽混养、野生动物入侵, 人员、车辆携带病毒入场等, 造成猪场养殖环境反复、交替出现少数 (个别) 带毒病例, 其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环境, 这些被污染的有机物多量存在, 有极强的消毒抑制作用, 导致消毒灭原不能发挥实效, 于是存在极大的外源性感染风险。

1.2 猪瘟疫苗应用不当造成传染

目前, 国内大部地区政府均实行猪瘟强制免疫, 农户普遍接受“猪瘟疫苗接种”这一概念, 但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 当前广泛应用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C株) ”是国内公认最优秀的猪瘟疫苗, 其防控猪瘟的作用应当予以肯定。但是, 经长期反复的接种猪瘟弱毒疫苗, 猪只不断地受到疫苗弱毒的刺激, 最终产生免疫麻痹, 抗体性反应迟钝。在免疫麻痹的情况下, 疫苗弱毒会不断地通过机体, 在猪场内反复循环, 甚至引起病毒毒力逐渐返强, 直接导致猪瘟暴发的不良后果。另外, 猪群日常疫情监测不到位, 几种常见、高危害病重的检出率较低, 以及猪群整体饲管及营养水平跟不上、健康状况较差, 罹患各种免疫抑制性疾病等, 在猪瘟疫苗接种诱导下, 不但不能产生免疫应答, 反而可能诱发本病。因此, 国内 (农业区、生猪示范区) 停止使用猪瘟疫苗接种的条件还不成熟, 但应积极规划对猪瘟进行净化, 推进猪瘟无疫区国家认证, 进而在全国消灭猪瘟, 才是摆脱猪瘟困扰的最终目标。

1.3 免疫程序不合理

历经多年的努力, 猪瘟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是随着养猪场自主免疫技术的普及, 特别是养猪场之间免疫程序的简单照搬、套用、致使温和型猪瘟不断发生。免疫程序的关键是排除母源抗体干扰, 确定合理的首免日龄。一些养猪场忽视本场实际和猪只个体差异, 照搬死套同一免疫程序进行免疫, 在母源抗体水平较高时接种疫苗, 往往被母源抗体中和掉部分弱毒, 阻止疫苗弱毒的复制, 致使仔猪难以产生坚强的免疫力, 而发生温和型猪瘟。

1.4 免疫抑制疾病的影响

一些其他常见疾病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PRRS) 在猪群中的存在, 会使猪体免疫力下降, 从而影响猪瘟的免疫保护力。PRRS所引起的最显著病理变化是严重损伤肺泡巨噬细胞, 造成其大量破坏, 并伴有循环淋巴细胞及黏膜纤毛清除系统的破坏, 从而抑制免疫力, 使猪对各种继发感染易感。PRRS感染产生的免疫抑制, 也可以恶化慢性传染病疾病, 并使猪对猪瘟等各种疫苗的免疫应答下降, 造成免疫失败。

1.5 药物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 使用弱毒疫苗前后一段时间, 不应使用抗菌药物。研究证明, 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或对动物体内抗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或对T、B淋巴细胞的转化有明显抑制作用, 使用抗病毒药物会对疫苗造成直接破坏, 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2 猪瘟症状特点及诊断要点

猪瘟典型临床症状包括:急性、批量发病及死亡, 患畜普遍体温升高41℃以上, 常伴厌食、恶寒、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少毛区 (腹部) 、耳部、四肢端常见暗紫色、无规则、大小不一斑块, 指压不褪色, 眼结膜 (可视黏膜) 潮红, 口腔黏膜散在出血点。剖解病理变化主要是“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出血性肠炎、大肠黏膜段扣状溃疡 (烂肠瘟) ”, 另外还有“全身淋巴结水肿、出血、呈大理石状;肾脏黄染, 色变淡, 表面点状出血;全身浆膜、黏膜及心脏、膀胱、胆囊、扁桃体等器官、组织不同程度出血 (淤血) ”等。

当前, “猪瘟+X”混合感染极为普遍, 除了包括“猪瘟”原发病症状之外, 其它继发 (并发) 症也有可能出现相似症状, 还常伴有继发 (并发) 症的典型、特征性症状, 临床上以症状表现作鉴别极不准确, 表现为“难防、难诊、难治”的现状。笔者认为, 目前国内 (农村) 实施猪瘟强制免疫的确收到很大实效, 但病原 (病毒、致病菌) 皆有“进化、变异”的特性, 猪瘟病毒也不例外, 传统诊断方法准确性逐渐降低, 要准确鉴别猪瘟原发病, 应根据临床症状 (疑似猪瘟症状) 、流行病学特点, 并结合病料采样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查, 其中, 采用病猪扁桃体组织切片荧光抗体检查组织中猪瘟病毒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或采用已建立了特异性的ELISA用于猪瘟的诊断, 以此两种方法联合应用甚至可将强毒感染和疫苗免疫区分开, 诊断快速且准确性高。

3 防控措施

3.1 猪瘟的免疫监测

随时掌握猪群的免疫状态, 制订适合于不同猪场合理的免疫程序, 避免那种制定程序全凭厂家推荐, 或凭免疫时间推算免疫水平, 而不是根据本地实际和参考抗体检测结果制定免疫程序的盲目行为。随时淘汰免疫耐受猪, 保持猪群的群体免疫水平。结合猪瘟抗原检测, 坚决淘汰隐性感染或潜伏感染的种公猪和母猪, 清除引起仔猪先天感染和免疫耐受的传染源。定期不定期进行免疫检测, 适时根据免疫抗体检测结果调整免疫程序, 积极防疫,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免疫预防疾病的目的。

3.2 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

近年来,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圆环病毒、伪狂犬等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呈上升趋势, 导致猪场不同程度的猪瘟免疫失败。因此, 在生产实践中, 应改善饲养管理, 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3.3 规范使用药物, 定期消毒

免疫期应尽量停用抗生素, 以免造成不良影响。加强饲养管理, 每周定期消毒, 减少外部强毒攻击的机会, 提高猪群整体抗病力。夏季做好防暑降温, 冬季做好防寒保暖, 给猪群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生长环境。

3.4 净化措施

猪瘟的净化是控制猪瘟、消灭猪瘟的重要手段。一旦确认猪场存在猪瘟, 立即实行净化, 全场所有种猪逐头活体采集扁桃体, 进行猪瘟荧光抗体试验法检查是否猪瘟带毒, 只要查出猪瘟抗原阳性的猪, 一律立即淘汰。新购入的猪应隔离观察30d, 证实无病, 并注射猪瘟疫苗后方可混群。

3.5 加强饲养管理

注重清洁卫生、消毒, 不宜用刺激性强的消毒药, 如过氧乙酸、氯制剂等, 以免因刺激过大损伤呼吸道粘膜, 继发细菌感染。饲料中添加药物保健, 防治细菌继发感染, 除添加抗生素外, 还需添加电解多维、维生素、抗病毒药等, 以增强猪群的抵抗力。做好伪狂犬病、蓝耳病疫苗的免疫工作, 只能猪群整体免疫工作做好, 才确保疫病无机可乘。

4 免疫接种

采用超前免疫, 乳猪出生之后立即注射2头份猪瘟疫苗, 1~2h之后才允许乳猪吃奶。超前免疫后应在猪35日龄和70日龄再各注射4头份猪瘟疫苗进行免疫。这是解决母源抗体干扰, 迅速提高初生仔猪抗体水平的有效方法, 常对一些猪瘟污染严重的场、户使用, 超前免疫的抗原能够避开母源抗体并在机体内复制, 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应答, 较早地产生抗体从而发挥主动免疫作用, 稀释后的疫苗应放有带冰的冰壶贮存, 随用随取, 否则仍可造成免疫失败。

传染病防控工作措施 篇8

【关键词】育肥猪;传染性胸膜肺炎;诊断;防控措施

2011年9月-11月间,柳州某猪场3-6月龄的育肥猪暴发传染性胸膜肺炎,导致250头猪发病,死亡80头,变成僵残猪56头,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后经一系列的诊断、治疗等综合防控措施,有效地控制疫情,恢复正常生产。现将发病情况、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控措施总结如下。

1.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2011年9月-11月期间,该猪场3-6月龄的育肥猪陆续发病。最初是几头同栏或不同栏的猪突然发病,病猪体温升高达41.5℃以上,精神萎顿、食欲明显减退或废绝,张口伸舌,呼吸困难,呈犬坐姿势;口鼻流出带血性的泡沫样分泌物,鼻端、耳及上肢末端皮肤发绀,出现这种症状后多于24-36小时内死亡。病猪临死前从嘴、鼻孔流出血样泡沫,全身皮肤发绀。有些病猪在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下突然死亡,死后也是从嘴、鼻孔流出血样泡沫。也有些猪精神沉郁,对周围环境反应迟顿,独卧一角,食欲下降或废绝,但渴欲随着病程的发展而增强,饮水增多;呼吸困难,呈湿咳。

2.剖检变化

取刚刚病死猪打开胸腔,可闻到异样的气味或腐败臭味;胸腔内有淡黄色的积液,多混有腐败的组织,暴露在空气中积液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多见一侧肺发生明显的浸润和肝样病变,呈红灰色,切面呈大理石样,肺小叶间质增宽,界限明显;支气管淋巴结、纵膈淋巴结肿大;胆囊充盈;肾脏肿大,表面有针尖状出血点;胸膜变厚,表面粗糙不平,有的与胸壁发生粘连,有的病例肋膜、胸膜和心包三者发生粘连。

3.实验室检验

无菌取胸腔渗出液接种在血清琼脂平板上,放置在37℃培养箱中,经24h培养后均可看到圆形、透明、稍凸、边缘整齐、湿润、光滑、中央有乳头状突起呈草帽状的典型菌落,直径约0.5mm。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菌落直径可达3-4mm。刮取此菌落涂片、染色、镜检,见有革兰氏阴性的多形病原体。因此,根据实验室检验,再结合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确诊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4.治疗:采取个体治疗与全群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4.1个体治疗:用氟苯尼考、青霉素、地塞米松、氨茶碱,按治疗量混合后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

4.2全群治疗:每吨饲料添加泰乐菌素1000g+土霉素600g,连用1周。

经上述治疗后,发病的250头猪中,除80头无症状突然死亡、56头因病情较重,体质虚弱变成僵残猪外,其余114头全部康复。其他未发病的猪经全群用药后得以控制。

5.防控措施:通过此次疫情后,我们总结出以下防控措施

5.1加强饲养管理,严格卫生消毒措施,注意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清新。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保持猪群足够均衡的营养水平。

5.2加强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方式,出猪后栏舍彻底清洗消毒,空栏1周后才重新使用。

5.3在转群、混群或疫苗注射时,为了防止应激反应,在饲料中添加泰乐菌素(800g/吨)+土霉素(600g/吨)全群饲喂,以防止猪群发病。

5.4发病猪与健康猪实行隔离饲养,分别管理。

5.5无害化处理:对病死猪尸体混合生石灰深埋。对粪便、污物堆积发酵处理。

5.6疫苗免疫接种:使用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于5~8周龄时首免,2~3周后二免。

6.小结

传染病防控工作措施 篇9

欢欢幼儿园在疾病的流行或高发季节应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对儿童家长的宣传工作,要求家长发现孩子在家期间发热、出皮疹后不要送入幼儿园,及时去医院就医。患儿应在家中休息,直至痊愈或明确非传染性疾病方可入园。

2、加强晨检,一旦发现发热、皮疹的孩子,立即请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3、对入园儿童加强全日健康观察,一旦发现在园儿童发热、出皮疹,立即与其他儿童分开,单独安置在隔离室内,并及时通知家长带病儿去医院就诊。

4、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儿童后,要立即对发病班级的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发病班级物品必须与其他班级分开进行消毒和保存。对患病儿童所在班进行医学观察,尽量减少发病班级的儿童与其他班级儿童接触的机会,在观察期间不得进行分班、并班和接受新生在隔离观察期内。

5、加强儿童、工作人员等洗手的清洗消毒。教室、宿舍要加强通风。

6、日常加强对儿童经常接触的环境物体表面、玩具、厕所等的清洁消毒。

7、根据规定,发现传染病患儿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并配合教育和卫生部门采取相关控制措施。

一、认真做好晨午检工作

每天早上幼儿入园时,由园长、保健医在门口对入园的幼儿进行晨检,仔细检查每位幼儿的手、口腔等部位,如发现可疑患儿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规定,及时劝其到医院就诊,如诊断不是手足口病,必须持医院诊断证明书方可入园。幼儿入园后,由班内教师再进行一次晨检,以防遗漏,中午教师再进行一次午检,主要检查幼儿的脚心、臀等部位,发现疑似幼儿及时报相关负责人,且当天各班教师把孩子的情况详细汇报于办公室,领导小组针对情况作出相应措施。

二、认真做好各班消毒工作

各班的玩教具每周晚放学后用硕康消毒粉稀释溶液浸泡一个小时,小毛巾、水杯每天定时消毒,每餐前用稀释的消毒液剂擦拭桌面,再用清水擦拭三遍,小椅子每天擦洗一遍。每天用稀释的消毒溶液拖擦走廊。楼梯地面、楼梯扶手、厕所等按时洗刷,餐具每餐一消毒。

三、加强幼儿卫生教育

对幼儿进行个人卫生方面的教育,勤洗手、勤剪指甲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指导各班幼儿饭前、便后勤洗手,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做好正确宣传和讲解工作

通过专栏展示,让家长了解各种疾病的症状及预防措施,做到家园同步。

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 篇10

为加强本校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在学校内的发生与流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止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有关规定,制定本工作方案。

二、组织机构

成立新港镇中心小学防控传染病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黄廷模

副 组 长:王家春

疫情报告员:王文豹 联系电话:***

组 员:刘芳余 何元玉 叶天胜 桂建树 张雪梅 李世珍 吴明波

三、工作目标

1、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

2、完善传染病的信息报告程序,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把突发传染病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四、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传染病发展防治知识,提高师生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活动场所卫生水平,抓好预防接种查验工作,作好因病缺课登记,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措施。

2、统一领导,依法管理。

严格执行相关法律规定,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实行依法管理。

3、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实行校长负总责。

4、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5、建立预警,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五、组织管理

1、为严防传染病在校内传播流行,本校设置传染病疫情报告人。负责本校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要登记在传染病登记本上。

克山小学疫情报告员:操咏娟 联系电话:158****1290

强圩小学疫情报告员:李明胜 联系电话:133****4869

新港幼儿园疫情报告员:施开云 联系电话:138****3028

新新幼儿园疫情报告员:熊春兰 联系电话:733***

代代红幼儿园疫情报告员:严子英 联系电话:733***0 137****64772、在校所有教职工、学生都是义务疫情报告人,发现的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报告学校的专兼职疫情报告人员。

3、学校疫情报告人要依法履行职责,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要立即报告学校负责人,并按照以下要求做好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

六、疫情报告制度

1、报告内容及时限

在同一班级,1天内同班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有共同用餐、饮水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2、报告方式

当出现上述情况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电话、等)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镇卫生院)报告,同时向新港镇中心小学疫情报告员报告。

3、学校疫情报告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传染病疑似病人,不得隐瞒、谎报或缓报。如因玩忽职守造成学校传染病传播流行,将依追究法律责任。

七、协助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对传染病人及疑似病人在治愈或排除前一律停课,不得来校。学生因传染病休学,痊愈好要出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证明并经学校同意方可回校学习。

走读式学校传染病防控及管理 篇11

1、宣传到位,增强自我保健、保护意识

1.1上好健康教育课。

针对我县实情对课程进行了机动调整。对各传染病的特点、传播途径及预防加以讲解、分析,并教会学生正确的洗手方法,让学生养成出入公共场合、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防止病从口入。让学生在聆听的同时审视自己,审视他人。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素质,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工作任务。

1.2开展传染病知识讲座。

教师详细介绍各种传染病的症状及报告流程、处置方法,强调在流感或者其它传染病爆发其间,不到上述人群密集及通风环境不好的地方停留。强调自律是一种美德,关心自己,关注他人。室内应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平时加强身体锻炼,合理饮食和休息增强自身抗病能力,养成勤洗手,多喝开水的好习惯。发现感冒症状及时就医并戴好口罩,不面对他人咳嗽、大声说话,咳嗽、咳痰时应用纸巾掩住口鼻,以免把细菌传播给他人,用过的纸巾应包好扔到远离人群的垃圾箱。

1.3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手抄报评比活动。

请家长配合学生制作以传染病为主题的手抄报,让每一位学生都通过查找各种学校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种类、传染病报告时限方式 、爆发和流行特点、年龄特点、流行时的措施、预防等来让学生提高防控意识和能力。

1.4举办班队会节目表演。

以班级为单位在班队会过程中让学生以小品、故事会、三句半的形式表现出当前流行传染病种类,发病情况以及当前自己要注意的,教育学生关心自己,关爱他人。

2、目标明确,分级防控

2.1落实责任严格执行好晨午检。

学校制定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防控小组,书记做副组长、校医及各班主任做小组成员,班级又由班长协助老师、及校医完成学生健康状况的了解,做好晨午检病症体征登记。如果发现校内发热学生及明显传染病体征的,按照传染病防控预案马上送往校医室进行隔离,并对学生的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做以登记。同时,上报学校协同家长带学生就医,同时做好病情追踪记录。待指定医院出具病愈证明方可返回学校。

2.2对外来人员体温、登记制度。

针对学校外来人员,学校责成各具体负责人员对其进行体温检查、盘查登记,如果发现有传染病体征或体温超过37摄氏度不得入校。

2.3做好全校师生病、事假报告制度。

学校的教职员工的体温及体征检查由年组长及分管领导互相检查,如发症状、体征及时通知教师不允许进入班级。同时,上报校医说明病情及就医情况,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2.4做好返校学生体检工作。

长假期间学校统一印发体温监测表,请家长协助进行体温监测,返校后由教师具体统计并上报卫生室,进行有规划地管理。对于传染病学生病愈返校,要求学生有医生的返校诊断证明。同时,对学生进行体温检测,体温正常后可以返回教室,做到有效切断传染源。

3、通风、消毒及饮用水落到实处

3.1教室内消毒、通风。

每天在学生进校前由班级负责卫生的同学开窗通风,在离校后由专职消毒员负责向地面喷酒消毒液,关好门窗、做好记录。

3.2楼内过道消毒。

每天学生入校后专职负责消毒的职工对学校楼内过道喷洒消毒液,做好记录的消毒时间、范围、所用药品及比例,校医及带班领导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3.3楼外厕所及死角消毒。

厕所及死角除每天清扫外,除地面消毒外还对厕所内进行彻底消毒。好严格执行校务管理、消毒制度。

3.4食品卫生、饮用水的管理。

为防止病从口入,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杜绝小食品进校园,分管卫生的领导为组长班级内以班主任为副组长,班级干部为小组长,进行分层管理,层层把关。对于饮用水的管理人员,要有防疫部门的健康证明,严格执行饮用水管理制度,禁止饮用水水管理人员外的无关人员随便出入饮用水仓库。要求班级对水桶安放固定无污染位置,并由校医负责监督水站的送水情况,要求有水质检验报告单及接收记录。包括水桶有无密封,接水时间、接水人,接水日期,还要求送水单位对饮水机定期消毒,及时记录消毒时间、消毒人、所用药品及药品比例,从根源上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传染病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坚持认真细致地宣传、教育、及防控具体工作责任落实到人,使传染病防控工作有了明显的成绩。从开学至现在未出现流行性传染病,流感高热现象仅5例,占学生总数的0.25%,此项工作仍将是今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猪传染性腹泻疾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篇12

1 我国猪群中传染性腹泻疾病流行状况

1.1 流行特点

1.1.1 发病以寒冷和气温突变的季节多发生, 并呈地方性流行;炎热的季节发病较少, 以局部地区散发性发生为主。

1.1.2 发病以2~10日龄的哺乳仔猪为严重, 特别是仔猪出生后第3天发病, 其发病率可达100%, 死亡率严重的高达80%以上。其次为断奶仔猪, 发病率可达40%以上, 死亡率高的可达30%左右。育肥猪与生产母猪发病率较低, 一般能自愈, 具有一过性特点。发病仔猪耐过后一般体质虚弱, 皮毛粗乱, 无光泽, 生长发育不良, 有的可成为僵猪。

1.1.3 发病仔猪表现为精神沉郁, 不吃乳与料, 严重腹泻, 排出黄白色、乳白色、黄绿色、灰色、水样或黏性的稀粪, 有臭味, 严重者排血便。有的病猪发生呕吐, 消瘦, 皮肤发白, 有的有神经症状;部分仔猪的皮肤上出现蓝紫色斑点或斑块, 或耳朵发蓝。

1.1.4 接种过病毒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或三联活疫苗的猪群也有发病的, 但发病率与死亡率相对要低一点。

1.1.5 妊娠母猪感染病毒后, 流行性腹泻病毒可从初乳中排出, 当仔猪出生后吃初乳可直接感染病毒, 经2~3天的潜伏期, 即可引发仔猪发生腹泻。猪博卡病毒可经胎盘传播给胎儿;猪细环病毒除了经胎盘传给胎儿, 并引起子宫内感染外, 也可从初乳中排毒。这些病毒在引发仔猪出生后发生腹泻疾病具有协同致病作用。引起仔猪腹泻的一些肠道病毒可通过带毒的犬、猫及鼠类传播病原, 这也是猪场引发仔猪发生腹泻疾病的重要传染来源。

1.1.6 养猪场饲养管理水平差;生物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疫苗预防接种程序不科学, 不合理;长期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药物保健滥用抗生素, 这样的猪群一般发病比较严重, 发病率与死亡率相对较高。

1.2 发病原因

1.2.1 多种病原共同感染与继发感染而引发

引发猪传染性腹泻疾病的病原体众多, 临床上常见多种病原体共感染与继发感染, 由单一病原体引发的病例几乎没有。但从2010年至2013年全国各地有关部门对发病猪场检测报告来看, 病原以流行性腹泻病毒 (PEDV) 为主, 检出阳性率为65.7%;其次是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TGEV) , 检出阳性率为27.6%;轮状病毒 (P0RV) , 检出阳性率为25.4%, 同时还检测到圆环病毒Ⅱ型 (PVC2) 、蓝耳病病毒 (PRRSV) 、猪瘟病毒 (CSFV) 共感染;还新发现了猪博卡病毒 (PBOV) 、库布病毒 (Kobuv) 、猪细环病毒 (TTSUV) 及杯状病毒 (PECV) 等参与致病。在发病过程中并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猪肺疫、传胸等继发感染, 使疫情加重, 病死率增高。

当前我国猪群分离的流行性腹泻病毒新的流行毒株, 发生了变异, 在S蛋白的第55位与56位氨基酸之间, 第135位与136位氨基酸之间分别有4个氨基酸 (GENQ) 和1个氨基酸 (N) 的插入, 以及第156位氨基酸缺失。新毒株的S蛋白与韩国的流行病毒毒株同源性很高, 其氨基酸相似性为96.9%。而与欧洲毒株、中国现用疫苗毒株和经典的中国地方分离毒株的血缘关系较远。使用现有的灭活疫苗和活疫苗免疫, 其效果不理想, 不能完全抵抗新毒株的感染。

据有关报道, 2013年5月以来, 美国有12个州先后暴发PEDV流行, 造成了仔猪发病高死亡率。从明尼苏达和依阿华分离到三种突发PEDV毒株, 经完整基因组定序, 表明与中国的PEDV毒株关系密切。研究发现, 美国突发PEDV毒株在5′未翻译区域与蝙蝠冠状病毒共享独特的基因特征, 进一步支持了PEDV从蝙蝠进化而来并可能发生过跨种传播的理论。

1.2.2 引发腹泻疾病的其他原因

除上述提到的病毒性腹泻与细菌性腹泻之外, 还应注意寄生虫性腹泻的存在, 如猪球虫病、隐孢子虫病、蛔虫病、类圆线虫病、鞭虫病及棘头虫病等都可引起猪只发生腹泻性疾病。同时养猪场还存在许多非病原性因素, 这也是不应忽视的诱发猪只发生腹泻性疾病的重要原因, 而且这些因素的存在往往使疫病复杂化, 增大发病率与死亡率, 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比如过多的饲喂高蛋白日粮;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饲料中缺乏维生素 (如叶酸、烟酸、泛酸等) 与矿物质 (如微量元素锌、硒、铁、铜等) ;有毒物质 (酸、碱与砷等化学物质) 中毒;免疫抑制, 免疫力低下;各种应激因素的存在;秋、冬及早春季节气候寒冷, 日温差大, 天气变化剧烈;母猪营养不佳, 产后乳水不足;产房卫生与空气质量不好, 保温措施不到位;饲养环境恶劣, 以及管理不科学等多种因素存在, 都可导致猪群腹泻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 在养猪生产中发生腹泻疾病时, 要全面分析原因, 找出主要因素与诱发因素, 针对病因和疫情采取综合性防控技术措施, 方可有效防止猪群中腹泻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2 传染性腹泻疾病的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2.1 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

2.1.1 仔猪出生后是否发生腹泻, 与母猪的健康状况十分相关。

2.1.1. 1 对哺乳母猪要给予全价优质的饲料, 保证其营养的全面、均衡, 可使仔猪获得充足而富有营养的乳汁。如果母猪的乳汁过浓, 乳汁内脂肪与蛋白质含量过高, 仔猪吃入后消化不良, 可以引发仔猪腹泻。母猪的乳汁稀薄, 营养不全, 缺乏维生素与矿物质, 也可引发仔猪发生黄、白痢。

2.1.1. 2 产房、产床要每天清扫干净, 彻底消毒, 并保持通风干燥、清洁卫生、温度适宜、冬暖夏凉。产仔舍内要保持无吸血昆虫、无鼠害、无寄生虫卵。

2.1.1. 3 母猪进产房之前要用32℃温水清洗全身, 然后用1︰1000聚维酮碘溶液或1︰1000月苄三甲氯铵溶液等带猪消毒后再进入产房待产。以避免母猪将病原带入产房, 污染环境。

2.1.1. 4 母猪产仔后, 产床要立即清扫消毒, 母猪的乳房与乳头要用0.1%高锰酸钾溶液擦洗干净, 然后才能固定乳头让仔猪吃初乳, 严防病原菌从口而入。

2.1.1. 5 做好母猪“三炎症”, 即子宫内膜炎、阴道炎与乳房炎的预防, 因为这些产科疾病发生后直接影响到仔猪吃乳及腹泻疾病与其他疾病的发生。

2.1.2 管理好哺乳仔猪

2.1.2. 1 仔猪出生后要用干净的消毒纱布或毛巾将其全身擦洗干净, 放入保温箱中待20分钟左右, 让其尽快适应自然环境, 然后再固定乳头吃初乳。

2.1.2. 2 仔猪断脐、断尾、剪牙、打耳号等要严格用碘酊消毒, 防止感染, 避免发生各种应激。

2.1.2. 3 分娩舍的温度要保持在20℃~24℃, 保温箱:仔猪1~7日龄32℃~34℃、8~12日龄30℃~32℃、15~30日龄28℃, 低温环境与室内温差变化过大均可加重仔猪腹泻疾病的发生。

2.1.2. 4 让仔猪饮用清洁的饮水 (饮水消毒可用1︰1500的聚维酮碘溶液进行) , 防止其吸吮脏水及尿水等, 否则易诱发仔猪腹泻疾病的发生。

2.1.2. 5 仔猪出生第二天用伪狂犬病疫苗滴鼻, 每个鼻孔滴0.5毫升。第3天补铁、补硒, 每头肌肉注射牲血素1毫升, 0.1%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0.5毫升;或者每头肌肉注射铁制剂1~2毫升, 可预防仔猪缺铁性贫血与缺硒性拉稀。

2.1.2. 6 仔猪于7日龄开始补料, 可在乳猪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如金唯肽C 211或唯肽C211, 1吨料中添加400克, 或1吨料中添加康元 (益生菌制剂) 200克, 连续饲喂至断奶, 少喂勤添, 每天喂6次。既可锻炼其胃肠的消化机能, 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提高饲料利用率, 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又可增强仔猪的免疫力, 防止仔猪发生腹泻。

2.2 落实各项生物安全措施

2.2.1 养猪场要认真实行分点隔离饲养与“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每批猪只全部出栏后对猪舍要进行彻底的清扫、冲洗, 然后连续消毒3次, 空舍2天, 再进入下一批新猪只, 这样可以消灭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防止疫病交叉传播。消毒剂可选用江苏三仪胜意药业有限公司研发的0.5%浓戊二醛溶液、1%安酚、10%杀毒灵、1︰300护康等消毒剂进行消毒, 这些消毒剂具有广谱杀菌作用, 杀灭能力强、药效持久, 安全效果佳、无不良反应、使用方便的特点。

2.2.2 平时分娩舍与保育舍应每周消毒一次, 猪舍的外环境每月清扫后消毒一次。

2.2.3 所有人员以及所有物品、用品、饲料等必须经过消毒后进入产房与猪舍。人员、工具、物品一律定向流动, 不准串舍及共用, 防止交叉传播病原。

2.2.4 猪舍内不准饲养其他动物 (如犬、猫、鸟类) , 彻底灭鼠, 因为这些动物易携带病原体, 避免造成疫病传播。

2.3 严谨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否则, 不仅会诱发猪只发生腹泻, 而且会诱发其他疫病的发生

轻度发霉的饲料经清理后添加脱霉剂后饲喂育肥猪只, 其他猪只不准使用。

2.4 免疫预防

2.4.1 病毒性腹泻的免疫预防

猪传染性胃肠炎 (PGE) 、流行性腹泻 (PED) 和轮状病毒病 (PORV) 三联活疫苗;母猪产前5周与2周各肌肉注射2头份, 免疫保护期为半年;免疫母猪所产仔猪可经吃初乳后获得30天的被动免疫保护。仔猪出生后于吃初乳前每头肌肉注射1头份疫苗, 间隔30分钟后再吃初乳, 其免疫保护期为1年。仔猪断奶前7天, 每头肌肉注射疫苗2头份, 免疫保护期为半年。种公猪与育肥猪每头肌肉注射疫苗2头份, 免疫保护期为半年。

2.4.2 生产母猪的免疫预防

生产母猪一定要按照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免疫接种好猪瘟疫苗、蓝耳病疫苗、伪狂犬疫苗与口蹄疫疫苗等。只要母猪的免疫抗体水平高, 不仅可间接保护好仔猪, 而且可以避免与减少发生腹泻疾病时出现各种病毒共感染或继发感染而增大发病率与死亡率。

2.4.3 仔猪的免疫预防

出生仔猪直至进入保育舍之前, 一定要按照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接种好猪瘟疫苗、蓝耳病疫苗、圆环病毒疫苗、伪狂犬疫苗、口蹄疫疫苗、喘气病弱毒活疫苗与链球菌多价灭活疫苗等。这样不仅能有效的防止仔猪腹泻的发生, 而且可减少共感染与继发感染的发生, 避免病情复杂化, 增大防治的难度, 造成更大的损失。

对猪群实施疫苗免疫接种时, 可配合使用免疫增强剂, 如转移因子与倍康肽 (白细胞介素-4) , 或MHC-Ⅱ类分子 (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注射疫苗时, 每头小猪使用免疫增强剂0.25毫升, 中猪0.5毫升, 大猪1毫升, 活疫苗可混合肌肉注射, 灭活疫苗不能混合使用, 应分别肌肉注射。可有效的提高免疫效果, 使抗体产生快, 抗体水平高, 抗体均匀度好, 抗体持续时间延长。

2.5 保健预防

2.5.1 生产母猪的保健预防

据有关的研究报告, 仔猪出生后发生腹泻疾病及其他的疾病, 病原的60%来自母猪, 40%来自外界环境, 因此, 母猪产前与产后的保健预防显得非常必要。通过保健预防, 净化母猪体内携带的各种病原体, 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力, 使其产下的仔猪健康、安全。同时也可预防母猪产后“三炎症” (即子宫内膜炎、阴道炎与乳房炎) 与便秘的发生。保健方案如下:

方案1:芪健粉 (黄芪多糖粉) 500克、倍康太 (白细胞介素-4) 400克、口服排疫肽 (5种高免球蛋白) 500克、康君泰 (广谱抗菌基因工程制剂) 300克, 拌入1吨料中, 产前与产后各喂7天。

方案2:英特富 (黄芪多糖、细胞因子, 100克拌料100千克) 、水援 (MHC-Ⅱ, 100克拌料200千克) 、黑课 (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 300克拌料1000千克) , 混合饲喂14天。

方案3:柴葛解肌散500克、溶菌酶250克, 拌料1000千克, 连续饲喂14天。

2.5.2 哺乳仔猪的保健预防

仔猪出生后由于胃肠道黏膜系统发育不完善, 消化机能不健全, 其免疫力与抗病力比较弱。因此, 可围绕提高仔猪胃肠道黏膜的免疫功能与胃肠道的消化吸收机能, 实施保健预防, 防止病原入侵而诱发细菌性和病毒性腹泻的发生, 以维护猪只胃肠道的健康, 提高仔猪成活率。参考保健方案如下:

方案1:仔猪出生后, 将体表的黏液用消毒纱布擦洗干净, 放入28℃~32℃的保温箱中10分钟, 然后给每头仔猪口服杆诺泰口服液 (含有芽孢杆菌和变形类毒素) 2毫升, 同时每头仔猪肌肉注射排疫肽 (五种高免疫球蛋白) 0.25毫升加转移因子 (免疫增强剂) 0.25毫升, 再放入保温箱中10分钟, 然后吃初乳;第二天每头仔猪再口服杆诺泰口服液2毫升, 同时用伪狂犬病活疫苗滴鼻免疫1次, 每个鼻孔0.5毫升 (28日龄时再肌肉注射1次本疫苗) , 经黏膜免疫, 26小时产生抗体, 不受母源抗体的干扰。第三天每头仔猪肌肉注射牲血素1毫升、0.1%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0.5毫升, ;或者肌肉注射铁制剂1~2毫升, 以预防仔猪发生缺铁性贫血与缺硒性拉稀。第四天每头仔猪再肌肉注射排疫肽0.25毫升加转移因子0.25毫升1次。

方案2:仔猪出生后, 放入保温箱中待10分钟, 然后给每头口服止痢宝口服液 (嗜酸乳杆菌、抗病毒抗体) 2毫升;同时每头肌肉注射倍健 (免疫核糖核酸) 0.25毫升加倍康肽 (白细胞介素-4) 0.25毫升1次, 然后将仔猪放回保温箱中, 待十分钟后再吃初乳。第二天每头仔猪再口服止痢宝口服液2毫升;第四天每头仔猪再肌肉注射倍健0.25毫升加倍康肽0.25毫升1次。第二天的伪狂犬病疫苗滴鼻免疫与第三天的补铁补硒方法和要求同方案1。

方案3:仔猪出生后, 放入保温箱中待10分钟, 然后给每头口服服泻停 (微生态制剂、干扰素、免疫球蛋白、黄芪多糖、抗腹泻病毒结构蛋白) 2克兑温开水20毫升, 1次口服, 第二天再口服1次即可。伪狂犬病疫苗的滴鼻免疫与补铁补硒方法和要求同方案1。

方案4:仔猪出生后待10分钟, 用英特富 (黄芪多糖、细胞因子、翻译抑制蛋白) 2克, 兑温开水20毫升完全溶化后喂1头仔猪, 第2天再口服1次;伪狂犬病疫苗滴鼻免疫与第3天的补铁补硒方法与要求同方案1。

2.5.3 保育仔猪的保健预防

仔猪出生后第二周, 小肠内淋巴结才开始集结;2周龄后小肠黏膜上T细胞开始集结;B细胞开始出现, 并分泌Ig M;5周后肠道小窝内开始分泌Ig A, 7周后小肠的各种结构才能达到成年动物的水平。所以, 当仔猪25~28日龄断奶时, 由于断奶应激、温度应激、饲料应激、营养应激及环境应激等因素的影响, 极易引发仔猪断奶后发生腹泻及其他疾病的发生。为此, 可通过饲料或饮水添加保健预防制剂实施保健。中心是增强仔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提高抗病原侵袭与抗应激的能力, 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比如可使用动物微生态制剂、酶制剂、酸化剂、小肽制剂、中草药提取物及免疫增强剂等通过饲料添加, 以维护胃肠道健康, 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与抗病力, 保障仔猪健康生长。参考保健方案如下:

方案1:止痢散 (三仪集团研发, 含有雄黄、藿香、滑石、抗腹泻病毒活性物质, 具有清热解毒、化湿止痢、开胃止咳、健脾通淋之功效) 400克、抗菌肽300克, 拌入1顿料中, 断奶前3天开始饲喂, 连续使用7~12天。

方案2:黄连解毒散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抗病毒活性物质、免疫调节剂等,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泻火、燥湿止痢、保肝利胆之功效) 500克、溶菌酶300克, 拌入1顿料中, 断奶前3天开始饲喂, 连续使用7~12天。

方案3:三子散 (诃子、川楝子、栀子、抗病毒活性物质, 具有清热解毒、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凉血止血之功效) 500克、细菌素300克、黑课 (免疫球蛋白) 300克, 拌入1000千克料中, 断奶前3天开始饲喂, 连续使用7~12天。

方案4:仔猪断奶后, 母猪下产床离开产房。仔猪不合群, 在原产床上停留3~5天, 然后再转入保育舍饲养。此时, 可改用饮水进行保健预防。英特富 (益生菌、黄芪多糖、细胞因子) 200克兑水400升、新喘速止 (益生菌、抗病毒蛋白) 200克兑水400升、电解多维500克兑水1吨, 混合饮用12天。断奶时开始饮用, 转入保育舍再继续饮用7天即可。

2.6发病猪的治疗

对发病猪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临床上可采用中药疗法、细胞因子疗法、对症治疗, 及时补液、支持疗法, 进行综合防治, 方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治疗方案推荐如下:

方案1:黄芪多糖注射液 (每千克体重0.2毫升) 、加干扰素 (每40千克体重1毫升, 重症加量) 、加排疫肽 (每50千克体重1毫升, 重症加量) , 混合肌肉注射, 每日1次, 连用3~4天;同时肌肉注射2.5%蒽诺沙星注射液 (每千克体重3毫克) 每日1次, 连用3~4天;口服杨树花口服液加口服补液盐, 每千克体重50~130毫升, 每日上下午各1次, 或者用杨树花提取物颗粒剂100克兑水400千克, 连续饮水7天, 或者每100千克体重口服15克 (加口服补盐液稀释后服用) , 每日上下午各一次, 连用4天。 (此方案大、中猪用)

方案2:双黄连注射液 (每千克体重0.2毫升) , 加倍健 (免疫核糖核酸, 每25千克体重1毫升, 重症加量) , 加倍康太 (白细胞介素-4, 每30千克体重1毫升, 重症加量) , 混合肌肉注射, 每日1次, 连用3~4天, 同时肌肉注射30%氟苯尼考 (每千克体重0.1毫升) , 每日1次, 连用3~4天, 并口服止痢宝口服液 (每头3~5毫升) 加口服补液盐 (每千克体重50~130毫升) , 或者口服杨树花口服液 (每头5~10毫升) , 每日上下午各1次, 连用3~4天。 (此方案仔猪用)

方案3:穿心莲注射液 (每千克体重0.1毫升) 、干扰素 (200千克体重5毫升) 、转移因子 (每50千克体重1毫升) 混合肌肉注射, 每日1次, 连用3~4天, 同时使用抗菌大蒜素注射液 (每75千克体重1毫升) , 每日1次, 连用3~4天。每日上下午各口服1次白头翁口服液, 每头每次口服30~50毫升。 (此方案大小猪只均可使用)

方案4:英特富 (黄芪多糖、细胞因子, 每千克体重2毫升) , 加水援 (MHC-Ⅱ类分子, 每25千克体重1毫升) 混合肌肉注射, 每日1次, 连用3~4天;同时肌肉注射14%诺氟沙星注射液 (每千克体重0.1毫升) , 每日1次, 连用3~4天;口服银黄口服液, 1毫升口服液兑水1升, 每天上下午各口服1次。 (此方案大小猪只均可使用。)

方案5:高免血清疗法:小猪每头肌肉注射3毫升、中猪每头5毫升、大猪每头10毫升;间隔3天后再肌肉注射1次。此方法可配合上述方案同步实施, 能明显的提高防治效果, 降低死亡率。

上一篇:市长信箱工作通知下一篇:经济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