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

2024-09-10

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精选8篇)

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 篇1

一、课题名称:《以名著阅读培养农村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 ㈠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名著:指那些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有价值的出名著作,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特征。名著通过个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不可重复的创造性,凸显出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内涵,富有原创性和震撼力。

名著阅读:这里所说的名著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富含文化内涵的重要教育内容。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文化品位以及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提升的教育过程。

个性化阅读:是认知、审美和生成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是让学生亲近文本,让学生独立阅读并思考、独特体验并表述、独到见解并交流。

名著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个性化阅读能力:是指教师针对农村七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及课外阅读现状,利用现有教材中的文本材料,通过恰当的方式和策略,介绍并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名著作品,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丰富学生文化底蕴,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课题论证

(1)课题提出的背景:

身在农村从事语文教学十载,困惑于当前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岌岌可危。表现为: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面狭窄,阅读量少,尤其是阅读名著的意识严重缺失。不注重积累,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差,语文素养更差。这是人文价值、文化底蕴的流失,也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2)研究理论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单纯的知识积累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育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致力于为他们一辈子做人打基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呼唤名著阅读的回归,因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然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仅仅靠现有的语文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而课外名著阅读正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像一些经典名著作品,其本身就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启迪人生,熏陶品德,塑造和净化心灵。(3)研究的现实意义:名著是祖国的文化瑰宝,通过读名著,品名著,说名著,论名著,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名著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在语文教学中以便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使学生在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4)课题的创新之处:

1、长期以来,学生阅读名著的意识严重缺失,导致学生语文素养不高,文化底蕴缺乏。本课题的研究,正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设想通过本课题研究,构建名著阅读平台,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阅读学生自主个性化阅读的策略,最终促进语文教学优质高效地发展。课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5)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显示,现在关于研究如何名著阅读的课题很多,(如:农村小学高年级名著导读策略研究、名著阅读与人文素养形成研究、初中名著活动的研究、名著阅读中的审美教育等等)但就以“名著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个性化阅读能力的策略”的课题研究还没有。因此,针对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这个课题研究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6)课题实施和完成条件的论证:

首先,我是以新课程理念及相关理论作指导,立足于学生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踏实专研,目标明确,本着为学生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在本校七年级范围内研究。

其次我在农村从教十一年,对农村学生的阅读情况非常了解,加之我踏实工作的态度,和认真专研的精神,以及有省名师工作室王金华老师的理论指导,可以在研究中更能得心应手。

再次,我校是李元昌老师主题课题开展示范校,我们学校科研氛围浓厚,学校给老师创设各种有力研究的条件。如微机室,资料室可以随便使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的研究工作,定期的开展讲座进行理论上的指导,科研经费落实到位,所以在科研课题研究中能得到理论和经济上的支持。

二、课题论证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行动研究法。

3、文献研究法。

4、案例分析法。

三、课题实施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

语文课应当是课堂、活动、生活三位一体的形式,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强烈的语文意识,让学生亲近文本,跟着学生走,放开学生的手。让学生独立阅读并思考、独特体验并表述、独到见解并交流。

2、过程性原则

名著阅读是一种阅读体验的过程,没有阅读体验、就没有深刻理解,阅读的过程就是要有一个阅读结果。所以这种学习有阶段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阅读水平和感悟能力会随着阅读量和年龄增加而逐步加深。

3、合作性原则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名著阅读也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和文本背后的作者对话,更提倡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这个过程就是同伴协作合作学习的过程、在共同对话中共同求知发展。

四、课题研究对象 七年级二个班

五、课题研究步骤

(一)第一阶段:发现问题阶段(2011年5月—2011年8月)2011年5月 采用问卷调查法,整理发现问题。

(二)第二阶段:确定主题阶段(2011年4月—2012年6月)

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撰写课题实验计划与课题实施方案,申报课题。

(三)第三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11、8月—2012、6月)

2011年8月制定阅读计划、推荐优秀名篇作品,制定调动学生积极阅读的方法和读书成果展示计划等内容,并将此内容上传到学校教育博客空间。

2011年9月指导学生用默读、浏览、略读、精读自主阅读,利用图书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做摘抄、做圈点勾画、做批注、做读书笔记;学写名著读后感;会与小组成员分享读书心得等。

2011年10月开展学生第一阶段“自主读书报告会”。

2011年11月 展示学生第一阶段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体会,并作分析总结。2012年1月 组织学生自主进行假期第二阶段自主阅读方案计划。

2011年3月展示第二阶段自主个性化阅读成果,开展读书报告会。2012年4月 进行“在名著阅读教学中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个性化阅读能力”的课堂教学成果展示活动。

2012年5月课例搜集,撰写论文、案例、教学反思、阶段性总结等。2012年6月第二阶段课题实验工作总结。

(三)第三阶段:总结反思验收阶段(2012年6月—2012年8月)

2012年7月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开展“在名著阅读教学中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个性化阅读能力”专题研讨活动。

2012年8月查找不足,总结经验,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材料进行分类整理。收集总结材料,将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学生作品等汇编成册。撰写结题报告,全面总结,迎接验收。

六、预期研究成果

1、隐性成果: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可以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体会专科研的乐趣。真正的促进学生读书的热情,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显性成果:

1)、通过课题研究学生的听、说、读、写都能有长足的进步。2)、编辑整理研究过程的经典有价值的材料。3)、课题结题报告。

3、预期的研究成果

1.编辑《课题材料总汇》。2.编辑《课题研究论文集》

3.整理《“开展名著阅读教学”教案设计精编》 4.编辑《学生名著读后感优秀作文集锦》

5、研讨与经验交流过程性材料汇编。

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 篇2

一、平等对话———个性化阅读的前提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 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绝不能越俎代庖, 同时要给学生提供说出自己阅读体验的机会, 交流时只有师生双方的地位没有高低之分, 进行平等的“心灵对话”, 学生才会“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 由于学识的限制, 学生自然会产生体验的局限性, 教师不能轻易用教材惟一的答案去否定学生个性的感受, 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利用、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使其个性得以弘扬, 语文素养得以提高。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 大家都说狐狸是个很狡猾的坏东西, 专门欺骗其他小动物。可是有个学生提出:“狐狸很聪明, 它能够想办法从乌鸦的嘴里得到肉, 我们应该学习它遇事多动脑筋。”这位学生打破了定向思维的模式, 从另一种角度去看待分析事物, 但同时也偏离了作品的价值取向, 于是在肯定他的想法后, 我们可以顺势引导:“你觉得狐狸很聪明, 那你喜欢它吗?”这位学生经过思考回答不喜欢, 接着再追问为什么。他说:“狐狸虽然多动脑筋, 但它是用欺骗的手段得到的, 我不喜欢。”最后经过大家的讨论, 得出了遇事应当多动脑筋, 但应用正当的手段。这样, 使学生既开拓了思维, 又不偏离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多元解读———个性化阅读的基础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 文本不是一座自言自语宣告其存在的纪念碑, 而像是一部乐队总谱, 只有读者发挥出自己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才会使其产生具有个性特色的动人交响。读者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 才能超越文本, 然后做出个性化的解读。因此,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 并给予学生以智者的点拨和情绪的激励, 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 主动去读, 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 个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 学生通过自读自悟, 抓住主要内容, 理清条理后, 引导学生概括出文中人物的个性特点:诸葛亮足智多谋、顾全大局, 周瑜心胸狭窄、妒忌心强, 鲁肃忠厚老实, 曹操生性多疑。由于学生和文本作了充分的对话, 在交流时, 有的学生就提出:“鲁肃并不忠厚, 也不老实。因为他不但对自己的将军周瑜撒谎, 还不把诸葛亮借船的事说出来, 这算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吗?要不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那么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试想, 没有对文本的充分感悟, 能提出这么一个有理有据的独特看法吗?

三、自主选择———个性化阅读的方式

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 教师应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在“三自”原则的指导下, 减少对学生的束缚, 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如学习《黄山奇石》, 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 向大家介绍黄山奇石的“美”。这时, 学生兴趣盎然, 有的有感情地朗读, 解读黄山奇石的美;有的根据黄山风光录像, 设置一个旅游情境, 当一回导游;有的为黄山奇石配上一首奇丽小诗;还有的创意地画一幅“黄山奇石图”等。这样给学生留下了自由开掘的空间, 个性化的交流方式则激活了学生各富色彩的智慧, 他们选择其一, 自由演绎, 让个性尽情展现, 潜能从容释放。

四、凸显创造———个性化阅读的目标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维的广阔舞台, 巧设探究点, 使学生的理解与文章的主题充分融合, 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挖掘教材中的可质疑之处, 精心设疑, 通过设置连续性的、有层次的问题, 或开放性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组织和引导使学生更明确地突击重点、直击难点、撞击疑点。借此把思考引向深入, 把学生引向新的“最近发展区”, 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审视。

五、拓展阅读———个性化阅读的提升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在具体的教学中, 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调整。从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看, 也需要我们及时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具有较强时代气息的阅读材料。因此在课堂中, 需要引进适宜的阅读文本进行迁移训练, 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例如, 选择同一“情感或主题”的文章进行阅读:如教学《刷子李》, 我们可以引入《快手刘》, 以便让学生拓展视野, 了解更多的俗世奇人;选择同题目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如教学朱自清的《春》, 我们可以选择沈从文的《春》来充实阅读。通过品味同题目、同题材文章的不同写法,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 个性阅读 阅读习惯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个性化阅读是一种自主性阅读、体验性阅读、差异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那么,怎么引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呢?

一、创设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

个性化阅读教学最高教学境界是实现创造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主要使用求异思维,从正向和反向思考问题,对文本进行反思、审视才能实现。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的阅读氛围,民主对待学生,善于倾听,使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这样学生的个性才得以彰现,个性思维才得以解放和发展,个性品质才得以培养和提高。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地讲述,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把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所以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深入地阅读,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人,因此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必须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取舍学习对象。文章由学生自己去读懂,疑问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知识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由学生自己概括掌握。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要正确运用兴趣规律,促使学生不断增长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阅读的快乐,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从而形成独到的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

2、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即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不搞“一刀切”,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学习方法。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同化”、改造、扩大、完善的过程。学生因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表现为不同的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可以放声朗读,可以展开争论,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进行游戏表演,调动多种感官,全方位地感受并理解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与意蕴,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生成和创造新的意义。

3、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让学生自主交流。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叶老用形象生动而又通俗的比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阅读的真正内涵。阅读就是学生满怀深情地踏上语言的桥梁,去晤见作者并触摸其灵魂的过程,就是学生默默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获取智慧经验和情感的過程。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关注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文本,允许他们拥有不同的阅读理解,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只有这种宽容的心境才能使学生个性之花绽放。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体验,那么他们必然希望和别人交流,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教师要使学生的个人体验能得到很好地表述和交流,所以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交流的方式,学生可以选择和老师交流,下座位找好伙伴交流,也可以回家和家长交流等等,学生在体验与交流中、观点的相互碰撞中,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最终实现对文本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心喜欢阅读,热爱阅读,从阅读中获得乐趣。

4、培养学生精读的习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善于读书,养成精读的习惯,这是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最有效的途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篇,只有反复的读,反复的钻研,才能理解的深,理解的透。学生往往满足于一知半解,读上一两遍就了事。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多读几遍,感受就不一样,理解的深广度就不一样。所以,重视精读的训练,养成精读习惯,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

三、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化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对于学生阅读活动的主导作用,听之任之。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不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甚至是荒谬的地方,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教师不要轻易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学会容忍学生错误,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教师一定要保持自己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时刻关注学生的阅读,应针对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存在的需要注意、值得改进的地方,适时地指导学生,逐步提高其读书能力。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融入,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教师是学生阅读的引路者。一个足够用心的导入,将能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的情感世界,沉浸于文本所构建的感情漩涡中,体会深层的意蕴。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喜好,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自然形成个性化阅读的兴趣与需要,让学生与文本呈现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学生在文本所展示胡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窥见了美的心灵世界,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内化为自已的行为。

总之,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只有倡导个性化阅读才能使语文教学“活”起来。

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论文 篇4

内容提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关键字:强灌

独特思维

读出感觉

读出味道

读出情趣

学生的自主性

教师的主导性

个性化行为

个性化阅读

正文:

阅读是人重要的活动之一,它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让人的身心愉悦,每一个有时代感、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但是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课文具有一种绝对的、独一无二的意义,学生被动地、谨慎地、封闭地去阅读与欣赏,在学生眼中,作者和课文是至高无上的,学生只能是服从阅读。教师把从一大堆教学参考书中看到的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滔滔不绝的强灌给学生,或者把教师对课文的深刻、精辟的个人理解自我炫耀式的或自我欣赏式的塞给学生,这些都是不负责任和危害严重的思想和行为,因为21世纪是个充满竞争的时代,需要一大批有独特思维的人才,而在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下,只能培养出千篇 一律的人,他们不能面对激烈的竞争,小而言之,毁了个体的前途,大而言之,关系到民族的存亡。

如今,在新课改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欣喜的看到了学生阅读的春天,看到了民族的春天,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又提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所谓学生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体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它是一种个性化行为。那么,怎么引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呢?

一、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

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的讲述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等等,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阅读。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学生的自主性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

(一)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自主取舍学习对象,教师在教同一篇课文时,可以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在新课改后的课堂上,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课堂用语: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这就是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个性化阅读中讲求兴趣。正确运用兴趣规律,能促使学生不断增长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阅读的快乐,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从而形成独到的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例如在学习《小动物过冬》这课时,就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自然段来学,这样把长课文化短课文来学,学生就不会感到吃力,学习起来就有成就感。

(二)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学生因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表现为不同的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是边想边读,可以是边表演边读,可以集体读,个人读,也可以是批注阅读,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他们会学得主动、自觉、轻松、愉快,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被迫的痛苦和无奈。例如在学习《云房子》这课时,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可以美美的朗读,可以表演,学小鸟在云朵中飞来飞去,可以用画画的方式画出各种各样的云房子等等,可以用批注,这样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读书效率也高了。

(三)让学生自主选择交流方式。

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体验,那么他们必然希望和别人交流,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教师要使学生的个人体验能得到很好地表述和交流,所以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交流的方式,学生可以选择和老师交流,下座位找好伙伴交流,也可以回家和家长交流等等,学生在体验与交流中、观点的相互碰撞中,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最终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心喜欢阅读,热爱阅读,从阅读中获得乐趣。

三、教师的主导性是正确的个性化阅读的保证

(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的主导作用,其实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导作用,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在个性化阅读中学生不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甚至是荒谬的地方,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引导纠正,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这是对学生的将来负责任。例如在学习《三袋麦子》时,有学生认为小猴最笨,辛苦地把麦子种下地,不如学习小猪把麦子变成各种好吃的食品吃了,麦子完了可以再找土地爷爷要,那么教师就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明白小猴的行为才是正确的。

(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一个学生只有敢于批判,会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个性。敢于批判包括批判课文的内容和观点,并陈之以理以及批判教师的观点和错误,敢于向教师提出质疑,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时刻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勇于质疑,不迷信阅读文本和教师,展开讨论,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才有质的提高。

四、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是个性化阅读永不枯竭的动力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结果是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阅读失去激情。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

只要教师牢记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坚持在教学中贯彻执行,做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兼顾,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相信个性化阅读的花会越开越美丽!

参考文献: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篇5

五龙卡森希望小学 应双燕

《语文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是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目标更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感受和体验,这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作出自己的判断”等九个带有“自己”一词的表述中可见一斑。显然,《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目标和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的。那何谓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它是一种个性化行为。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呢?

一、营造人性化的教学氛围

1、实现平等对话。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景观。它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也意味着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将成为涌动的生命流程中的快乐驿站。在这个流程中,师生共同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尽情享受着阅读的乐趣。交际学理论告诉我们:对话需要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以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因为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融洽,会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此情此景中,学生能大胆展示内心的感悟,进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一个教师执教《四个太阳》,教学到金黄的太阳时,学生对课文大胆提出异议:“金黄的落叶怎么会去邀请小伙伴呢?”面对这个突然而至的问题,教师微笑着说:“你不但会读书,而且还会思考,读书就应该这样。落叶怎么会去邀请小伙伴呢?一起讨论讨论。”“落叶就像是一封信,信中邀请小伙伴来吃水果。”“落叶是被风吹得飘起来,风好象是邮递员。落叶是邮递员送出的信。”“不对,落叶纷纷飘下,更像一只只小手在招呼我们。”教师被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动了,顺势引导:“小朋友,那信里会写什么呢?”“小朋友,我们的果子熟了,快来尝一尝吧。”看着学生兴致那么高,教师又灵机一动,创设一个交际的情境,让学生有更好的语言表达的驱动力,“谁来当落叶,邀请小伙伴到果园里做客?”„„.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跳跃,课堂也因“平等对话”而绚丽多彩。

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加深了,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师生的对话,生生的对话,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以及学生的对话,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2、尊重独特体验。按照“接受美学”的理论观点,面对文本,读者的地位和作用与作者相当,二者均为作品创造的积极参与者。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实质上是对作品的一种再创造过程。任何阅读都不可能是“清白的阅读”,必然加进了读者自己的“前理解”,因此,读者理解到的意义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来的意义。个性化阅读尤其强调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创造。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生命 生命》一课,研读课文的三个故事后,教师说:生命是什么?这个一开始回答不上来的问题,现在你能联系课文内容来回答了吗?学生略一思考后,纷纷回答:有的说生命是飞蛾极力挣扎的身影;有的说生命是飞蛾极力鼓动的翅膀;有的说生命是墙角砖缝中昂然挺立的小瓜苗;有的说生命是香瓜子冲破坚硬外壳的勇气;有的说生命是杏林子坐在轮椅上对命运的抗争;有的说生命是杏林子忍着剧痛顽强写下的一本本沉甸甸的著作。

„„

把多元感悟的空间还给学生,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学生品味着美的语言、美的境界、美的精神生活,更是在品味自己阅读的成功啊!这不正是尊重了学生独特的个性感悟吗?

二、实践开放型的语文课堂

1、引导学生批注阅读。从众心理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表现在阅读活动上就是人云亦云,不能或不敢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而批注阅读强调的是让学生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对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的层次、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等在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样批注就怎样批注,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既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又促进了个性品质的发展。

一位老师上《猫》一课时,让学生对“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要求给抓痒”一句中的“蹭”字进行专题批注。结果,学生从各个方面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讲意思的 “轻轻地摩擦,而不是重重地摩擦,否则老舍爷爷会不舒服的”;有说心情的 “高兴、快乐”,文中说猫高兴的时候,比谁都温柔可亲;有谈感情的 “看到了一幅“人爱猫,猫爱人”的动人画面。猫蹭主人的腿,那是在向主人表示亲热呢;有评用词的 “简练、生动、形象”。通过批注阅读,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猫的可爱,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之情,还对“蹭”字运用之精妙体会得入木三分。

2、设计开放性的问题。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可、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所以,在问题设计上,应摒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计一些能促使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生命 生命》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作者从“飞蛾求生”、“瓜苗破土”、“静听心跳”这三个事例中引出了对生命的思考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明白作者从这些事例中感悟到生命是什么,我再次让学生走进文本,用心默读这三个故事,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想想哪些地方是你没想到的?经过一番认真默读后,让学生自主地表达,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飞蛾的生命如此脆弱是我没想到;有的说飞蛾顽强,只要有一口气,也要抗争到底的精神是我没想到的;有的说杏林子最后把捏在手中的飞蛾放了是我没想到;有的说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也能顽强生长是我没想到的;有的说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天,小瓜苗依然不放弃是我没想到的;还有的说杏林子忍着剧痛,顽强写下四十多本著作是我没想到的。可见,这一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然,教师不能为了学生思维的开放而放宽了要求,不作深入地点拨、深刻地赏析、深广地指导,甚至不带领学生深入反复地吟读课文、体会真意。

三、发挥教师的有效指导

引导学生精心品读,体验情感。体验是个性化的行为,具有鲜明的个体特点,尊重个性的张扬、个性的凸显。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把作者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最终达到共鸣。这就必须设法使学生的心态进入语言环境,进入文中人物的感情氛围。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中,有位教师抓住一般情况下我们肯定会问:“小伙子,是我打搅了你吗?”“我每天早晨能做你的听众吗?”可文中的那位老人为什么要倒过来问呢?即“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学生感悟到“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比“小伙子,是我打扰了你吗”随意;老人先说“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再进一步提出“每天早晨都这样”比较容易让人接受;“每天早晨”放在句子最后着重强调,暗示激励。在这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饱含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从而真切地体验到老人的良苦用心,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主人公的精神世界。

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学生因知识水平不一,兴趣、爱好不同,个性阅读表现也就不同。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用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阅读方式进行学习。如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香港的美丽、繁华。如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香港,有的学生能流畅地表达自己心中的美丽的香港,而有的学生却缺乏这样的能力。那么是不是可以允许不同的交流方式呢?想口述的可以口述,愿意通过感情朗读的也可以,或者结合自己网上查来的有关香港的资料,当一回导游,向其他学生介绍,也可以写几句赞美香港的话,出一份有关香港的手抄报,给学生留下自由开掘的空间,让学生选择其一,自由演绎,让个性尽情张扬,让潜能尽情发挥。

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丰富积累。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而读者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作出个性化的解读。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充分感知除了读通顺、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以外,更重要的是把握文章的脉络,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主要句段,初步感受文本思想境界之内核。学生只有在反复的阅读中,才能不断揣摩、推敲和品味语言文字,才会对课文有深刻的、独特的感悟。

在教学人教版第四册〈〈我为你骄傲〉〉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老奶奶为那个小男孩的什么而骄傲呢?很快有三、四个学生举手了。是马上交流,还是再等一下呢?我选择了后者。同学们纷纷认真地研读课文,深入思考,划句圈词,寻找答案。过了将近十五分钟的自主研读思考的时间,我才开展全班交流。实践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学生考虑得很全面,很深入。有的说:“老奶奶为小男孩能主动承认错误而骄傲。文中‘我决定把送报纸的钱攒起来,给她修理窗户。’这一句告诉我们小男孩自己做错事,自己承担责任,不向父母要钱,自己积攒。”有的说:“老奶奶为小男孩有着坚强的毅力而骄傲。我从文中‘三个星期过去了,我已攒了7美元。’这句话知道为了攒够钱,小男孩花了整整21天的时间,真不容易。” 还有的说:“老奶奶为小男孩的真诚、诚实而骄傲。从文中‘我把钱和一张便条装进信封,在便条上向老奶奶说明了事情的经过,并真诚地向她道歉。’这句话读懂的。试想,没有对文本的充分研读,学生能提出这么有理由据的独特看法吗?

四、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一直以来,僵化的考试方法及评价体系,严重地束缚着语文教学的个性培养。现在,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老师把评价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个性化的阅读评价。事实上,任何人都无法替代阅读主体的阅读感受。教师作为阅读结论、反馈的中介和评价者,必须珍视独特的个体阅读体验,做到二重。首先要注重过程。阅读过程就是阅读主体对文本信息进行思考、筛选、组合和表述的过程。只要学生走进文本,潜心阅读研习文本了,思维就会得到历练和激活,创新之火就会不断闪现。在这过程中,有时学生的结论会不正确,教师不能因此而进行“棒杀”。因为,此时学生的收益和感悟远比单纯的某一个结论要重要得多。其次要注重肯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每个人都需要善意的赞美。善意的赞美实际上是一种投入少收益大的感情投资,是一种驱使人奋发向上的助推器和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时时企盼的就是对个体阅读价值的肯定,在肯定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喜悦中不断地增强自信,在自信中不断地向上成长。

阅读是学生满怀深情踏上语言之路的桥梁,是学生默默地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获取智慧经验和情感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只有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个性,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福建教育>> <<语文教学月刊>> <<小学语文教师>>

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 篇6

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疑问

作者/李洪根

语文教学,阅读占了很大的比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越来越倡导个性化教育的今天,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尤其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疑问。

一、疑问产生于学生――突出自主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主动地选择有关信息,运用既有的知识架构加以诠释,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基于这个认识,我想,阅读,首先应是学生对文本的叩问。正如朱熹在《学案》中所说:“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在阅读了课文后,我们要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积累,说说“我知道了什么”“我有什么地方不懂”。学生已懂的,教师不必讲;学生似懂非懂的,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读课文,在读中理解,在思中感悟。

有时,教师仍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引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在初读了课文《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苏教版第十一册)后,有学生说“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感人”,“我被文章深深地感动了”,“我深深佩服聂将军”。这时,教师要心中有数地追问一句“课文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这些地方为什么能打动你的心”,似是不经意间的轻轻一带,就能在学生“愤悱”的心境下,引导学生再“跳一跳”,深入到课文的中心,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自求得之,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变“呈现问题――分析灌输――被动接受”为“提出问题――引导感悟――主动获取”,其效果正如明朝学者胡宪仲所说:“引之自悟,则得之渐,故为身心之益;倾之速悟,则得之轻,故为口耳之赘而旋忘之。”

当中国的父母把孩子的考试分数放在第一的时候,犹太人的父母则把孩子向老师问的问题放在了重要的地位。截至底,中国大陆籍人士与诺贝尔奖一次次擦肩而过,而全世界诺贝尔获奖者中22%是犹太人。这样的反差,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应反思――疑问就是一颗创造的种子。我们要做的,就是提供适宜的土壤、空气、阳光、温度、水分……

二、疑问解决有过程――强调合作性

问题有了,如何解决问题?古人张载提出读书“须得朋友之助”,朱熹、王阳明提出,学生要相互探索,以达到领悟目的。

疑问的解决,应该是生生合作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个过程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发展语文能力。

学生间的合作应是民主的。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教学论文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教师应将这种差异视为一种资源,让每个个体在自己可达性目标上得到最优发展,利用个体的差异来促进学习群体能力的提高。要积极调动个体的积极因素去充实群体,运用群体的优势去发展个体,达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优势互补、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优势互补。生生合作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撞击,让真诚的心灵互相交流,增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使语文教学更具有人文色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沟通,学会聆听他人想法,学会表达自己见解,学会相互接纳、反思评价,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不同的解决途径,学会主动地探究语言、能动地吸收语言、积极地运用语言。

疑问的解决,也应是师生合作的过程。课堂,应是有控制的系统,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既要扶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正确的判断与意见,使合作沿着正确的方向进展。教师要帮助学生认真地归纳总结,使学生对问题的答案有正确而系统的结论。

合作学习的基本操作流程是:目标定向――独立学习――合作交流――评议小结。合作学习,可以使每个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成为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合作学习,改变了过去偏重接受、机械训练的状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合作学习,使课堂教学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创设了一个互相悦纳、互相激励、互相支撑的和谐的学习群体。

三、疑问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我们要允许、鼓励并引导学生对疑问的个性化理解。

个性化理解有助于减少学生的挫折。只要理解基本是正确的,能与疑问本身联系起来,都应予以肯定,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积极地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建构起与作品接近或相类的意象,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一个心物交感、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达到与作者情感的交融。

个性化理解展示了学生不同的智能侧面。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在《心智的结构》中提出,人的大脑在解决问题时表现出至少八种不同的智能。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正是展示了不同的智能侧面,运用不同的方式呈现知识。对这些个性化理解的肯定,能激发每个学生充分发展他们各自丰富多彩的个性。 个性化理解实现了答案的完整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三个臭皮匠,凑个诸葛亮”,学生对不同理解的相互悦纳、补充,完善了疑问的结论,体现了完整性。

四、疑问延伸到课外一注重探究性

阅读时学生对文本所产生的问题五花八门,有的肤浅,有的深刻;有仅局限于对字词句的理解,也有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把握;有的在文章中就可以找到答案,有的需要查阅工具书、翻阅资料才能解决……这体现了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理解能力、阅读情趣的不同。不管如何,提出问题的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答案,都反映了产生疑问的学习个体的最近发展区。这些问题一旦被教师忽视、否定,就可能使这个学生从此失去质疑的兴趣。

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心中必须有杆秤――必须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在诸多问题中选择主要的、能牵动文章中心的问题加以研究。

剩下的问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敢于打破课时、教材的束缚,把学习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广阔的大语文活动中去,让学生在大环境、大渠道中学习、发展,拓展解决问题的空间。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些疑问,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学习任务。

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教给学习方法。教师可以有目的、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课外探究,自主得到问题答案,并逐步使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如:(1)利用工具书;(2)联系上下文;(3)联系生活实际;(4)运用原有知识;(5)反复阅读领悟;(6)主动请教他人;(7)查阅资料;(8)利用网络查询、搜集、处理信息。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教给方法,让学生能积极地进行独立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善于结合自己的知识能力,完成知识的举一反三,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日积月累,才能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说“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的目标,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疑问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保障了每一个学习个体的学习权、发展权,让每一个学生在自觉的行为中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方法,并逐渐化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智慧、品质,实现每一个学生的自我超越。

阅读教学中的学生个性培养 篇7

一、文本阅读与个性培养的关系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基于文本本身蕴涵着的丰厚的人文内涵, 体现着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新时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打破传统, 不仅仅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的艺术魅力和创作技巧, 而且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 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情感和健康的个性。

由学生各自不同的审美观、兴趣、爱好、人生阅历等诸方面的因素所形成的不同的个性特点, 也会引导读者对文本进行再创作, 即学生通过阅读活动得到的审美体验和领悟情感使读者和文学文本产生共鸣, 产生一种个性倾向, 阅读主体对客体文本又有了一种主动的“关照”作用, 这就意味着阅读是一个接受与再创造并存的对象化的心理活动和实践行为, 正是在这种接受和再创造的过程中, 文本对读者的个性产生了影响, 同时学生也展示和发展了自己的个性。由此可知, 阅读的过程也即是学生的个性得以培养的过程。

二、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认识到了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阅读主体个性培养的过程。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一)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启发学生自己去把握文本, 当学生的理解明显出现偏差时, 给他们指出并引导他们如何才能正确地参与到文本的再创作中去, 使学生和文本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要通过与文本“对话”去发现问题向文本质疑, 并且要凭借自己的审美体验和认知情感找到与文本相吻合使老师和自己都信服的答案来。作为学生阅读活动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回答文本问题时, 应当提醒学生尽量摆脱那些千篇一律的公式和套话, 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独到的审美眼光、科学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生活理想得出自己的答案。

(二) 尊重学生的自我理解。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推陈出新有所突破, 老师决不能以教学参考书上的所谓“权威”理解简单否定学生的自我理解。教师必须明白:自己和学生一样, 也只是阅读者中的普通一员, 自已对文本作出的理解也仅仅是对文本的一种阐释。而作为学生, 也同样有对文本进行阐释的权利。教师的责任就是鼓励学生从自身的视角出发,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审美素养、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对文本进行阅读和理解, 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能力的阅读者, 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获得审美愉悦, 获得知识的更新和提升, 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重新塑造自身的目的。

(三)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与文本的对话当中, 只有学生主体能动的参与, 以自己的心灵世界和生命体验去和文本对话, 以自身固有的心理图式及情感去构建对象的意义, 以至忘却自我、相互同化, 产生心灵的共鸣, 才是成功的对话, 才是以达到重塑自我, 提升自我为目的的阅读。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的主导作用。其实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 教师一定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 在个性化阅读中学生难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 甚至是荒谬的地方, 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 教师要多一些尊重, 多一些交流, 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和水平, 并给予引导纠正,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 篇8

一、阅读形式个性化

个性化教学首先从形式开始,阅读要讲究形式的个性化。在语文教学中,不要形式太传统与单一,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

如在上《松鼠和松果》一课时,我是这样教的:先让学生看一段卡通影片《松鼠和松果》,有只小松鼠在一片树林里找一个丢失的松果。这只小松鼠不知在何时丢了松果,所以找了半天都没找到松果。后来,小松鼠想起了一件事,什么事?先停止播放,让全班同学想一想。15分钟后,都没有同学站起来回答。然后继续让学生看影片。小松鼠想起来,它在树林走的过程中,每经过一个地方都做了一个箭头标记,于是,小松鼠顺着这个标记去找它的松果,最终在一棵小树下找到了松果。看完影片,学生们反应过来了,小松鼠是通过阅读指示箭头才找回松果的。

这故事就告诉学生,要仔细阅读。而这个故事中的阅读又是一种个性化的,小松鼠阅读的不是文字,而是箭头符号,表达的是方向。在教学中也要注重个性,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中扮演角色,女生说女人的话,男生说男人的话。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实现阅读形式的个性化。

二、学习方式个性化

学习方式是一个人能否正确学习或学得好坏的根本。每个人的上课内容其实都是差不多的,但为什么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却会不一样?这当中有智慧因素,但学习方式很重要。那么,怎么样才能算是正确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要根据学生个体来判断。

如果是一个“夜猫子”,那么就在晚上多学习、多看书,因为晚上思维才更活跃;如果不善于做笔记,那么上课就认真听讲;如果记忆力好,那么就早上早点起床背书,也更适合学习文科的知识;如果喜欢做笔者,那么就随身多带笔,看到好的东西就记下来。总之,学生就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找一个适合的学习方式,增长自己的知识,让自己在阅读中成长快乐。

三、朗读形式个性化

以往的朗读都是教师将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总结归纳出来,然后学生按照这种感情朗读,谁读得最像,谁就读得最好,完全没有学生自己的感受,抹杀了学生个性化的光彩。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例如《丰碑》这一课,当将军得知这位冻僵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一段话的朗读,我先请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让他们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读。有的学生就认为应该读出震惊的感情,因为将军没想到眼前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有的学生认为将军错怪了军需处长内心感到很愧疚,应该读出愧疚的感情;有的学生认为这段话体现了将军对军需处长崇高的敬意,应该读出敬佩的感情;也有的学生认为“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一句应该读出坚定的思想感情,因为在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鼓舞下,红军一定能够克服行军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考验……学生的这些感悟丰富、独特而又有创意,充分表现了个性化的主观感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主动,才会把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理解在朗读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四、评价方式个性化

传统的学生评价的主体,一般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在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但单纯的教师评价无法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们应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的评价意识,指导学生学会评价,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自我评价是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自己满意的学习结果中反思学习过程,总结出成功的经验;从自己比较满意的学习结果中反思学习过程,查找出不足和遗憾;从自己不太满意的学习结果中反思学习过程,领悟出改进的方法。

通过相互评价,引导学生从互评中既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认识自己发展到什么状态、水平,又了解他人的学习过程,在评价中学会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教师应通过个性化的评价方式肯定学生付出的努力和学习成果,保持和激励学生的创造欲望。

总之,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努力营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氛围,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展现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样,学生就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乐园。

(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谢坊镇大胜小学)

上一篇:晋中市第十届中小学教学能手评选的通知下一篇:高扬以人为本旗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