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三说课稿

2024-05-23

毛邓三说课稿(精选5篇)

毛邓三说课稿 篇1

1、课程性质:

中宣部和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共三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是其中的核心课程,是高等院校全体大学生的必修课程。目的是通过对学生展开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确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它的关键目的是把大学生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课程作用:

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非常重大,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使大学生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

第二、使大学生具有科学、理性地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认同感

第四、使大学生树立起坚定的政治和理想信念,产生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由这四大价值可见,这门课程对学生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需要各高校及各授课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课程设计:

我们这门课程设计的总原则是:从高职学生特点出发,紧密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注重思想教育内化效果

1、课程设计理念:

我们这门课程无论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贯穿着以下四大理念:

第一、立德树人的教学服务理念。即让这门课程能为我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思想政治素质的支撑。

第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即我们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懂理论这个水平上,我们还要让他们的认知能力、思想觉悟都得到提升。

第三,重于实践的知行合一理念,即通过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精心设计实践项目,改变大学生存在的“知易行难、知而不行”的现象。

第四,时空结合的教学改革理念。

即打破传统教师、教室、讲授的静态教学模式,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影视、书本与网络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活泼、立体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对这门课真学、真懂、真信、真行。

2、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这四大理念,我们的课程设计思路是:

1.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项目相结合

配合教材15章理论教学,课程教学团队设计了校内与校外共10个实践教学项目,做到理实一体。

2.搭建四个平台,拓宽学习空间

即为学生搭建了理论专题讲授、实践教学项目、网络学习环境、素质教育主题活动四个平台,使学生通过这四大平台理论水平得到提高,思想素质得到提升,各种能力得到锻炼。

3.组合五字教学,形成多形式教学

即把“讲读辩行写”五字,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实施不同组合,将国家审定的教材内容,采用丰富多采的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学生乐意听讲、乐意发言、乐意参与的教学氛围。

三、内容选取

1、选取原则:

本课程教材内容博大精深,课程包含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大理论成果。而课程教学受到教学时间、教学条件限制,不可能全部、系统地呈现教材内容,所以在内容选取上我们遵循一条“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

2、选取侧重点:

在教学内容选取的侧重点上我们重点选取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热点问题、学生困惑问题来讲。

3、教材处理:

在教材处理上,一为了让学生准确、清晰的把握整个理论体系的脉络,我们没有删掉哪一章,做到了保留各章,二,为了照顾学生接受能力及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做到精选其中、三为了紧贴社会现实、紧贴学生思想实际,我们做到了补充热点。

四、内容组织与安排

1、内容组织

本课程在内容组织上做到教、学、行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全部内容分两大块,一是理论教学,二是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部分,结合理论发展脉络、教材体系,把它分成五个模块:总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环境和保证。

实践教学部分我们设计了“缅怀先烈,感受烽火岁月” “完善自我,知识修身” “服务社区、营造和谐社会“ “感受变化,建设家乡”四大主题,共十个项目

其中校内五个,分别是:

第一:激扬文字,名著在线阅读

第二:激情岁月,红色影视欣赏感悟

第三:拓展训练,我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四:思想交锋,辩论擂台对攻赛

第五:学海泛舟,主题演讲热点评说

校外五个,分别是:

第一:生态柳州,绿色环保行动

第二:文明社区,青年志愿者活动

第三:创业项目选址,市场调查

第四:青春闪光,察民生知国情社会调查

第五:红色之旅,感受革命先烈精神

2、内容安排

在内容安排上,我们做到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把十五章理论教学内容与十个实践教学项目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理论教学后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二在课时安排上,我们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从教育部要求的20%加大到30%。

五、教学资源表现形式: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这门课程已日趋成熟和完善,表现在有了非常完整、全面的教学资源。

1、有最具权威的教材——教育部规定的统编教材及相关配套的教学参考书。

2、有了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领下编写的符合教学内容选取原则的全书教案

3、有了课程组成员通力合作完成的全书课件。

4、有了精心收集的符合教学需要的各章视频资料

5、有了便于理解各章重点难点问题的案例素材

6、有了不同历史时期对国家起重大贡献的人物故事介绍

7、有了经归纳整理过的有针对性的,适合在线阅读的不同时期、不同伟人的著作

8、有了便于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各章配套练习题和综合练习题。

总之,这些符合课程设计要求的教学资源既满足了教师上课的需要,也满足了学生网上学习的需要。

六、教学设计:

我们清楚的知道思政课要提高课堂吸引力、感染力,关键在于教学情景的设计,所以我们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设计和运用了以下教学情景

1、对比式教学情景 :通过对比,营造好奇、探究的学习场景。

2、对话式教学情景: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对话,营造平等、民主的双向互动关系。

3、思辨式教学情景:通过思辨的过程,把学生的认知能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4、人文感化教学情景:发挥诗歌、音乐等人文学科的感化和熏陶作用。

5、情感认知教学情景:通过真、善、美的教育培育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6、传媒认知教学情景:通过大众传媒(视频等)的形象性、即时性和丰富性,可强化教学实效。

下面以第九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来说一说我们是怎么创设和运用这些教学情景的。在这次课上我们重点运用了思辩式教学情景、传媒认知教学情景、人文感化教学情景。

假如课堂一开始,我们就说中国的政治制度如何如何好,学生肯定不愿意听,因此一开始我就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引起他们的注意,并问他们:中国真的如外国评价或我们认为的那么差吗?为了让学生知道外国的评价是不真实的,是另有企图的,我就让学生先来看看美国所制定的让人触目惊心的对华方针,看完后再问他们“你们有何感受?为了让学生真正明白某些外国政府及媒体对中国的言论确实是歪曲了事实,我接着放了一段中国留学生面对国外某些人想破坏中国举办奥运会采取的种种行径而进行的激情演说。看了美国可恶的“对华十条诫令”、再听听中国学子慷慨激昂的诉说,学生们的情感调动起来了,并陷入了深思:中国的政治制度也许并不差,假如我们跟着外国政府和媒体一起来攻击自己国家的政治制度,那真是中了他们要颠覆中国的圈套。

怎么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政治制度并不差,西方的政治制度并不是他们完美无缺呢?在课堂中我设了许多值得大家去思考的问题让他们去讨论、去辨论。为了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我在教学中播放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让学生在欣赏歌曲中明白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当之无愧!通过上述的设计问题让学生进入思辩、播放录像让学生认知事实、欣赏音乐让学生受到感化的教学情景,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就完全被吸引到课堂上了,也改变了传统政治课就是说教的教学方式。

七、教学方法:

在教学法方法上,我们以“讲、读、辩、行、写”五字教学法作为本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也是本课程的教学特色,当然,这五字本身就融合了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于一体。

1、讲:就是在教学中讲好有关思想理论。着力解决学生关心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我们不仅老师讲,还把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讲,让学生通过亲自去研究、收集资料来理解问题。

2、读:就是让学生读教材、读原著和读其他参考资料。读完后写读书心得,谈读书体会。通过读,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学能力和扩大知识面。

3、辩:就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辩论等。通过讨论辩论明辨是非,统一观点,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行:就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实践。如组织学生参观、开展社会调查、参加公益活动等,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现实,提高思想认识。

5、写,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动笔、动脑”,如写学习体会、社会调查报告、专题小论文等,由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认识能力、表达能力。

这五字教学法的使用,使学生从智力和感情上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低头”为“抬头”,变“只听”为“要说、要写、要动”,从教学结果看,能有效引导学生接近、认识和掌握真理,能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来。

八、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首先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形式多样、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的优势,在课件中融合图片、影视音像、动画等资料,由于节省了板书时间、增加了课时容量、做到了直观、生动和可视,所以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我们利用学院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创建网络教学课堂。在我们的课程网站上,已建立了较完善的网络教学资源库,这也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工具和手段。再次,我们把课堂教学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利用柳州市有多个区级、市级并且免费开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搭建社会实践教学平台。把这些社会资源也变成向学生灌输思想,传递知识的重要工具。

九、特色与创新

1、五字教学法

本课程采用的“讲、读、辩、行、写”五字教学法,是特别适合思政课的教学方法。而且特别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所以在上课中采取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我们关于五字教学法运用的课题获得了自治区立项并已结题,这说明五字教学法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2、规范的校内外实践教学项目。

课程设计了校内与校外共10个实践教学项目。这十个项目是在教学经过多次反复实践、改进而成的。它具有以下优点:一是紧贴教材内容,二是易于实现、便于操作,三是针对性强,对学生也有较大吸引力。课程组关于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发和操作的课题也在自治区获得立项,并取得出阶段性成果,正处于结题阶段。

十.教学效果

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性、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学生思想认识与表现、社会评价几方面来体现。

1、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性。在五字教学法的采用与实践教学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改变了学生以前对政治课“兴趣不高、厌学和逃课”的现象,学生对教学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听课注意力大大提高。

2、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在我们下发的教学效果问卷调查上,学生写道:“上大课、死记硬背少了,研究讨论、联系现实多了,比以前上政治课有意思多了” “这样的教学改革,不仅让我们学到了知识,也让我们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我们很喜欢这样上课”。

3、学生思想认识与表现。关于学生思想认识与表现,我们从学生交上来的心得体会、学生对一些重大政治性问题的认同感、学生向党组织递交申请书情况来说明。

我们在五字教学法里有一个“读”就是要求学生读教材]读名著,读后写读书体会。有一位学生的读书体会写道:读了《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之后,顿时有一股热潮涌上心头,我对那些台独分子既痛恨又愤怒,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也许我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子民,因为那些台独分子已不是中华民族的子民,因为“祖国统一,人人有责”。从这篇体会,你会看到学生的爱国情感被激发起来了。

有一位学生在参加完“改革开放好不好“辩论赛后写道:通过激烈的辩论,我们更加明确了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伟大。当前,在网络上不时会有人散布一些否定改革开放的言论,此刻,我们可以毫不犹豫的告诉他“他错了”。拥护党和国家的决策是一个大学生的基本政治要求,也是我们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学生不仅明了是非,而且懂得了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其次从我们所做的问卷调查看,对这几个非常关键的政治性问题,绝大部分学生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这说明通过我们的教学,改变了很多学生对党和国家的偏激看法,大大增强了大学生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同感。

最后,从学生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情况来看,占到各系学生人数的30%以上,有些系甚至超过了60%这说明思政课教学对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政治信念和理想信念起了很大影响作用。

4、社会评价。学院每年都要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通过招生就业办统计,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率达到98%。毕业生为什么受到用人单位好评,我觉得跟我们思政课在其中发挥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分不开的。

当然,我们这门课程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各专题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还不够优化、教学课件做得还不够美、五字教学法还不能在全组全体老师中全面运用,实践教学项目的有些还不能很好执行,因此今后我们课程组需要在教学内容的优化、课件的美化、五字教学法的全面推广,实践教学的全面落实上更下功夫。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概论说课稿

一. 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主编:姚红 副主编: 徐东生 刘中延

二. 课程性质和地位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根据中宣部、教育部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设置的。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程,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三. 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设置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为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文明生活、科学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知识目标:

把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意义。能力目标:

运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立场来分析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态度目标:

把培养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创新学习放在重要位置,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 课程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教学难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五.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 第二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七章 推进全面改革和坚持对外开放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二章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六. 学情分析

本期承担2011级会计,国际贸易,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软件,图文信息专业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任务。

这些专业的学生思想活跃,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政治思想理论基础,但是对于这门课程未进行过系统的学习,了解的知识很肤浅,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该课程的科学体系,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

七. 课程教学总学时

理论课36节,实践课10节,总课时46节

八. 课程教学方式和方法

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并通过多媒体技术将理论知识与影像、图片、声音、文字等符号相融合,使声、色、情、景并茂。

同时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专题讲座法、互动式教学法等。

九. 课程考核方法

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考试成绩与平时表现相结合,尽量做到全面、客观,实现以考促学的目的。具体操作办法是:学生期末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30%(主要由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和课程作业三部分构成),实践成绩占20%,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占50%

概论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总论(1-2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二部分:(3-4章)3.新民主义革命理论 4.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5-15章)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5-7章)5.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理论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7.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四个建设)(8-11章)

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祖国统一和外交政策(建设中国社会主义面临的大背景)(12-13章)

12.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13.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四)建设中古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14-15章)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量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

毛邓三论文 篇2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近几年一直讨论和研究的热点。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本文通过近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概况的介绍,就业中出现的现实问题的分析,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 毕业生 就业

前言:为了了解最近在社会上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五月中旬我们对即将毕业的大四学长学姐进行了一些与之有关的问卷调查,主要调查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中曝露的现实问题,本文主要介绍问卷调查结果反映出的问题以及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下面我将主要介绍下我们调查的内容,结果,以及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和如何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个人浅见.一、调查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我们以问卷形式,主要针对马上要步入社会的大四学长们,谈谈他们目前的就业情况,以及他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看法以及在他们眼中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应该如何应对。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中曝露的现实问题及分析

要解决好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首先必须综合分析存在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种种现象和凸显的问题,并针对此进行全面理性的认识和合理、辨正的分析。根据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各种媒体和研究机构的报告以及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研究,可以归纳出下列存在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工作中的现实问题。

1.大学生基层就业兴趣不大

造成如此现象的原因,一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大学生尤其是成长在城市里的大学生先天地害怕到基层吃苦;二是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因为怕“丢面子”而不去基层就业。特别是原本就生于城市的大学生会因被人家说“在城里找不到工作”而怕丢面子。还有一些大学生则感到毕业之后回基层工作,别人会说大学白上了,全家可能都会一齐失面子;三是担心“沉”下去就再也“上”不来了,害怕自己一直就沉埋于基层第一线,可能干得再好也没有人注意。担心这一点

第1页

共3页 的学生也不在少数。四是国家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不少大学生对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贯彻有所质疑。

2大学生就业偏爱三资企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还存在另一种偏好,那就是大多喜欢三资企业。2006上半年,河北大学设计制作的大学生择业观调查问卷,在全国11所大学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和无记名方式,对在校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及行为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问卷所涉及的大学生中,城市学生占29.7%,农村学生占70.3%;大一学生占34.5%,大二学生占30.2%,大三学生占23.2%,大四学生占12.1%。在这份调查中,得出的结论是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时首选的是“三资企业”

具体表现为:有27.8%的大学生愿意选择到三资企业去就业;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是大学生职业选择的重要方面。有23.1%的大学生执着于选择党政机关。另外,有23.3%的学生愿意选择高等院校,有21%的学生愿意选择科研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仍受青睐。有15.3%的大学生志愿到这些单位去就业;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遭到冷遇,加起来不足12.1%。

三、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实问题的对策

今后一个时期内,大学生的毛入学率仍将保持稳定的增长,毕业生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涉及诸多方面,要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需要高校、社会、毕业生等几个方面共同努力。

1.高校:高校课程设置,搭建课程的大类平台

近几年,部分高校不断完善自身专业设置和课程平台建设,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知识结构全面的大学生,以此提高毕业生的就业面。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现象。高校应该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需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考虑就业、深造两方面因素合理设置课程,搭建好课程的大类平台。按照理工、农、医、商、法、文等学科大类构建基础教学课程,打通学生专业转换的渠道。专业课教学内容不能一尘不变,要不断更新补充。此外,还要杜绝高校专业设置的急功近利,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专业建设。

2.社会:政府要落实和完善就业政策,构建和谐的外部环境

鼓励引导学生到基层、偏远地区就业,落实完善相关优惠政策措施。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逐步推进、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第三产业、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非公有制企业、县及县以下基层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紧缺,其就业岗位多,发展空间大。政府应加大政策

第2页

共3页 倾斜力度,舆论上引导大学毕业生进入这个大市场,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国家推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拔优秀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三支一扶计划”、今年初国家计划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大学生到村任职等举措,开辟了一条西部和基层引进人才的新途径,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加宽松的就业环境。

3.毕业生:毕业生要提高素质,转变观念 ⑴.提高素质

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利用第一课堂的学习,加强对自己职业技能的训练、职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并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地结合,将一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且富有特色的创造性活动作为完善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以培养创新能力,发展积极健康的个性。同时,努力争取获得各类从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⑵、转变观念

大学生要不断转变观念,积极拓宽就业视野,树立多元就业的观念。现在,有很多中小企业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从用人单位的结构看,大型企业处于转型期,事业单位受编制限制,所以对人才需求量不会很大,而国家公务员也要通过考试才能跨过门槛。与之相对应的是,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发展迅猛,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总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今后一个阶段内将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但只要党和政府重视,充分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在政策上予以支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人才大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以培养学生竞争力为目标培养人才;大学生以优异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参与市场竞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有希望逐步得到解决。大学毕业生能够充分就业,对我国社会的稳定,高教事业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余永英,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及思考。20096.19 [2]李双,李国辉.浅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其对策。2009.8.10 [3]马于强,关于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研究。2004.1.16

第3页

毛邓三论文 篇3

好“三个代表”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发表了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讲话之后,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三个代表”先进思想的高潮,我们在校大学生当然也在其中。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我们大学生有何意义,我们又该如何做好“三个代表”呢?

首先来谈谈意义,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三个代表”为大学生们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使大学生们更深刻地了解我们伟大的党,更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一心一意跟党走。“三个代表”的学习有助于提高我们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明确政治方向,端正政治立场,努力将自己锻炼成为合格的大学生。

二,“三个代表”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髓,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使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同时又是一个充满着激烈竞争的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的状态下求发展,我们必须不断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世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发展科学技术,归根到底要靠我们年青一代的不懈努力。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应当本着一颗报效祖国之心,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探索新领域,不断完善自我,锻炼自我,以便迎合社会需求,成为一名有用人才。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也为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大学生处在成长的重要阶段,面临着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重大问题。科学理论的指导是正确行动的前提。面对各种利益的诱惑和考验,青年学生只有自觉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发奋学习、刻苦实践、锤炼品德,做先进生产力的推进者、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做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才能在成长进步、成才立业的道路上保持正确的方向,走在时代的最前列,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才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正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三个代表”为我们大学生的成功和成材提供了前进的指南。只有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才能使我们坚定不移地按照科学理论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成为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一代新人,成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棒。

再来说说如何做,我觉得我们应该以“三个代表”的三个具体内容为方向去做:

首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又体现在科技竟争上,所以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发展科技,致使科技水平突飞猛进,竟争异常激烈。我们要想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必须发展科技。我们大学生正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正在享受祖国给与我们的培养和教育,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刻苦学习,学好本领,为我国科技在诸多方面达到世界顶尖水平而努力!

其次,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是一切优秀文化精髓的文化,是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文化。我们大学生要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精神努力汲取各种文化的营养,并加以创造以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为将来发展我国先进而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做好准备工作。任何事物都有正负功能,改革开放后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侵入,许多青年人头脑糊涂以致走上了邪路或歪路。因此,我们大学生必须提高警惕,以先进文化武装头脑,抵制腐朽、没落的思想侵蚀。

再次,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觉得要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多为他人着想,热心为他人和集体服务,多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

毛邓三论文(范文) 篇4

内部矛盾

傅靖明 ***(数学与统计学院07级3班)

摘要: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的提出,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使命就更加沉重。正确认识并且处理好人民内部的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本文主要从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以及怎样正确处理好矛盾来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正确理解人民内部矛盾之间的必要条件的关系。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矛盾 问题

2006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的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同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2007年党的十七大也进一步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在探索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道路中,和谐社会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就提出了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统筹兼顾等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思想。邓小平也曾强调社会注意的本质问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问题等重大问题。这些重要思想都奠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基础。由此也不难得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正视矛盾、认识矛盾、解决矛盾、化解矛盾的过程,是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建立科学的协调和处理机制的过程[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就是要正确认识、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当矛盾逐渐被解决,社会主义的社会就会逐渐的“和”,否则“不和”或者说不够“和”。

一、正确认识当代人民内部的矛盾

和谐社会的物质前提应该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非对抗性[2]。对抗性的矛盾指的是矛盾双方势均力敌,针锋相对的斗争能够导致社会稳定性的破坏,相反则可以理解什么是非对抗性矛盾。在我国正处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存在的着种种矛盾中主要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痛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就属于非对抗性矛盾。因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同落后生产之间的矛盾并不能够像解放前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那样足以引发矛盾双方的战斗而导致局势的**。因此,我国的主要矛盾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不能产生逆反的副作用,这也进一步证实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确性和可行性。

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的矛盾具体表现 1.贫富差距大,收入分配不公平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举世瞩目。外汇储备已经排名世界第一、经济出口额排名世界第二、连续多年的高经济增长率以及2008年中国已经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事实都显示了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经济的高增长有时候并不能保证社会发展的成熟。眼下我国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脑体差距、行业差距不断拉大、收入分配不均,这无疑是人民内部一重大且亟待解决的矛盾。世界银行去年公布的一项报告说,中国有大约1.3亿人,也就是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每天收入不足一美元,处于绝对贫困状态。更令人关注的是,世行的统计数字显示,尽管中国经济从2001年后几乎每年都保持了10%左右的高速增长,但是中国最贫穷的十分之一人口实际收入却下降了2.4%.2.就业形式严峻,失业问题严重

早在金融风暴爆发前,我国就面临的严重的就业、失业问题。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滔滔涌入城市的农民工等社会阶层所面临的就业问题是其中最主要的问题。金融风暴爆发后,更加严峻的就业、失业问题冲击着整个社会。2008年更是有创纪录的700万大学生面临着就业的问题,同时金融风暴还造成了多大2000万农民工的生存面临考验的严重问题。此外大量的失业人员、富余劳动力进一步使得就业失业的困难局面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

[3]3.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民众利益问题突出

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国家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在推进社会保障只读的过程中,国家也建立了系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它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尽管如此,中国众多的人口、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老龄化的压力巨大使得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只能是处于雏形期,要解决绝大部分人的社会保障问题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哎实现。

上述的三个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最凸显的地方,除此以外,还有很多诸如教育公平难以实现、官员执政透明公开问题等一系列复杂而又庞大的问题体系。总之,如何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另外人民内部矛盾的出现大都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落后的社会生产。

要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首要的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还要追求利益分配的公平和正义。现阶段我国不能摆脱经济大国而非经济强国的的现实,还不是经济强国的表现之一就是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实力还不足以解决一些基本的有关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因此,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等措施来加快经济的增长、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一味求快,要稳中求快,严格按照“三步走”的计划完成发展的任务。此外,还要特别注重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和正义性。要注意保护弱势群体,他们在整个社会的改革与发展中居于弱势地位,必须从政策上和法律制度上加以切实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证社会的安定团结与和谐发展。

要注意程序公正,在国家、企业和居民个人多种因素的复杂的博弈过程中,只有程序公正才能最有效地保证弱势群体的利益,也只有程序公正,才能显示公平和正义的力量并从根本上有助于效率的提高[4]。

由于“权力资本腐败”是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现象,它对公平分配破坏性最强,加剧了中国社会的两极分化现象,毁掉了党的一批位高权重的干部,腐蚀着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迟滞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正常进行,造成了新的社会不稳定现象,严重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这需要掌权官员坚决依靠党章和党的民主集中制以及完善的法制来解决这一问题。其次,要切实加强权力的制约和完善司法的监督。只有完善的司法监督,才能保证司法权力的正当行使,预防和遏制司法领域中的腐败现象,从而确保社会分配的公平性。要从制度的设计上解决好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系统,包括对权力的授予、行使和运行结果等环节上的监督。要全方位地开展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把党内监督和国家专门机关监督、民主党派监督、和社会监督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的作用,实行强大的舆论媒体监督,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交代,形成人人都能自觉接受的反腐倡廉氛围。再次,要加大惩处“权力资本腐败”的力度。“权力资本腐败”不同于直接的刑事犯罪,有一定的伪善性,需要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并不断加大打击的力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还会产生,构建和谐社会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矛盾,而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的持续过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正确认识不同时期不同的人民内部的矛盾并找到正确处理矛盾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郭秀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南,《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2009(2)

毛邓三终极笔记 篇5

第1章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主要是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思想武器、行动指南、指导思想、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①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②既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③又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党全部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需要。①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万能的教义,都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②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和建设,必然会遇到许多特殊复杂的问题。

(3)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做到: ①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②增强全党的总体理论素养。

③从中国最大的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④始终站在时代的高度,树立世界眼光,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精神。⑤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

2.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多选)★★★ ①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

②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渊源;根本前提。毛泽东思想理论渊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列主义。

③生产力增长、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发展,为毛思的形成准备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深刻而复杂的人民大革命,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莫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

3.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单选)★(成熟的政治保证是领导地位的确立,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1)萌芽时期: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革前、阶分、革运、湖考》。

(2)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反对本本主义》。

(3)20 世纪30 年代中后期至40 年代中期(即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红色政权、井斗、关纠、星火、分农》。

(4)1945 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事业。毛泽东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发展。《目任、七报、论专政、论关系、处矛》。

4.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列主义▲(一个体现两个包含)(1)它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2)它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3)它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必须做到:坚持马列、运用、实践发展。5.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与科学内涵(多选)★★(核心是马列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①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②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③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包括两大组成部分: ①一是其独创性的理论内容。

②二是贯串于上述理论之中的一以贯之的立场、观点、方法。6.试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1)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它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即:

①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②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③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④关于政策和策略;

⑤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⑥关于党的建设。

(2)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3)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理论和活的灵魂,构成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这一体系具有科学性、独创性、完整性等特点。中共四大提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7.如何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多选)(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因此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它。这个科学态度,就是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1)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八七会议总方针:武装起义、土地革命。

(2)要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严格区别开来。(3)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8.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多选)(为毛泽东思想萌芽做贡献:陈、李、毛、瞿、邓中夏、周)

毛泽东思想在形成和发展中,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主要是:(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2)毛泽东思想是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

(3)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第2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近代中国国情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点,旧民主革命失败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

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国情,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极端不平衡。落后总根源是帝国主义。

(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旧民主向新民主转变转折点:五四运动。

①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革命性质决定因素:社会的性质和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这两大任务的主题、内容不一样,不能互相替代;但又息息相关,不能分离。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创造条件,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及其具体内容(最重要)★★★★★★▲ 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一文中明确的提出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具体内容有:

(1)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它反对的只是官僚资本主义。新旧民主革命的相同点:革命对象和动力。(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①直接目标: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②根本目的:确立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标志旧民主向新民主革命转变的实现指:共产党成立和民主革命纲领制定。

(3)革命动力: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a贫雇农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广大的和最可靠的同盟军;b城市小资产阶级属于劳动者阶级,不属于资产阶级的范畴,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c民族资产阶级有天生的软弱性以及由此而来的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两面性(由软弱性决定)。

(4)革命领导者: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无产阶级必须通过自己的先锋队—— 共产党来实现对革命的领导权。

(5)革命性质: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①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②是无产阶级领导的,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前途不再是以发展资本主义为最终目的,而是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进而达到社会主义的目标。

(6)革命前途: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①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

②党内曾流行过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二是王明的“毕其功于一役”。这两种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③毛泽东中国革命两步走的思想,正是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3.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1)政治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主要内容: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人民民主政权。人民民主专政学说特点:衔接了两个革命阶段,扩大了人民民主的范围,概念表述准确鲜明。

②人民民主专政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的统一。

③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任务和职能,除了对内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对外抵御敌人的侵略外,还必须有步骤地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④阐明了新中国的对外政策。建国初期人民的范畴包括: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4.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两个没收一个保护)★★★

(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2)对官僚资本主义实行没收政策,具有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3)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保护政策。其原因是: 四面八方政策: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①由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所决定; ②由民族资本的特点所决定;

③由民族资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作用所决定; ④是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需要。

第3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已考)(1)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主要法宝(《〈共产党人〉发刊词》)。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问题,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是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党的组织是英勇战士。(2)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为什么?)★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国情),②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③内部没有起码的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长期的武装斗争。

(3)中国武装斗争的实质。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核心:积极防御。根本法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这是因为:①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②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③农民是中国革命军队的主要来源。(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红政》、《井斗》、《星火》、《反本》作为理论依据。

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的城乡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中国革命只能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PS:中国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分析或者多选)

①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②良好的群众基础。③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④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⑤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①②③是客观条件;④⑤是主观条件。(5)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07新改,说法改变而已)。

党指挥枪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通过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领导来实现的。

PS1: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PS2: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内容:

①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方针。②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③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方法。④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的思想。

PS3:人民军队三大任务: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PS4:中国革命战争三形式: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PS5:“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的思想。

2.中国革命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基本原则和基本经验★▲

(1)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一个基本特点和主要法宝。两头小,中间大:工人阶级少,大地主少,中间小资产阶级大。

(2)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主要决定于敌我力量的对比以及中国革命长期性与不平衡性的特点。

(3)分析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与变化以及各个阶级、各派政治力量在民族民主革命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在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建立统一战线,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是完全可能的。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4)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过程(第一次国共合作→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①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由于共产党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导致了统一战线破裂和国民革命失败。

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为主要目标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壮大,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抗日统一战线特点:①广泛的民族性和极大的复杂性;②两个政权两个军队;③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政治纲领;④处于既有利又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多选把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对顽固派的斗争采用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

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全体中国人民在内的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5)实现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经验。统一战线策略思想: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

①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的关系。一个是无产阶级与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这个是基础;另一个是无产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②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实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坚持独立自主的实质是领导权)。

③对资产阶级实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对民族资产阶级要尽可能地联合,以保证革命的顺利进行。无产阶级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带领斗争,施以物质福利,不损害其利益。

3.为什么说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中,阐明了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1)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农民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指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2)农民是中国的基本群众,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3)毛泽东强调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在推翻反动政权,建立人民革命政权中的重大作用。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及其意义★★★★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2、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毛泽东为整风撰写的指导性文件:《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整顿党的作风》。(1)有利条件是:

①是在十月革命影响下,根据马列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党建有一个好的思想基础。②中国的工人阶级有坚决的革命性,党的建设有一个良好的阶级基础。

③共产党重视党的建设,并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建党理论,党建有锐利的思想武器。

(2)特殊困难是: ①党的理论准备不足。

②农民、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③封建主义思想影响相当严重。

④共产国际对党的影响以及不适当的干预,党内教条主义倾向,给党建带来特殊困难。

3、主要经验:(看政党是否先进:看理论纲领是不是马克思,是不是代表社会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①着重思想上建党,看指导思想和纲领是不是马列主义的。(这是党的建设的中心环节)。②注重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基本要求:个服组织,少服多,下服上,全党服中央)。

③注重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和发扬三大优良传统和作风。(理论联实际、密切联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④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创造了马克思主义的整风形式。(整风运动方针和宗旨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4、党的建社的意义:整风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效方法,进行马列教育好形式,思想建党原则新发展,马列建党学说新贡献。①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②对新时期党的建设仍然有指导意义。

第4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新中国成立标志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1)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①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②中国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2)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新民主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中共纲领所决定的。

(3)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是一个过渡时期。它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即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只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4)这个时期既是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时期,也是为进入社会主义作准备的时期,它需要多长时期,取决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具备的条件,包括物质基础、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国际环境等。

①经济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及现代化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二是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中,不仅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更重要的还有处领导地位的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它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

②政治条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二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各级政权的建立。

③国际环境的影响:苏联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支援,也成为促使中国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国际条件。

2.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其意义(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这是一条以“一化三改”’为内容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总路线的主体,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总路线的两翼。总路线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所有制问题。

(3)过渡总路线反映历史必然

①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需要。

③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4)意义

①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后,不失时机地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为了确立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经验与意义(单独考大题不可能)▲

(1)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四马分肥:国家所得税,资方红利、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2)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1953年)

①对个体农业与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再发展到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

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3)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历史意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形式:利用限制改造,高级形式是公私合营。

①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

②使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重要变化,剥削阶级已经消灭,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③进一步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④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5章 社会主义若干基本问题的探索成果

1.以苏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

②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刚刚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又率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③毛泽东率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1956 年和1957 年上半年,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及中共八大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大意义。

2.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的分析 ①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是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②党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③虽然还有阶级斗争,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PS: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就是社会主义社会自身的改革。3.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本章最核心理论问题)★★★★(1)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

①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其运动具有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③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2)社会主义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学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①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②这两类矛盾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

③由于这两类矛盾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必须采用专政的办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只能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

④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诸如:在经济上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等。

4.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①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把社会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中国还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②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即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工、农、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

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步,从1965 年起,用十五年时间,即在1980 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 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5.执政条件下的党的建设★★★▲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问题: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

(2)反对官僚主义,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贯彻群众路线。(3)共产党要接受①党的内部监督②群众的监督③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邓小平八大)

(4)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标准:懂马列;为人谋利益;团结人;商量;自我批评。

(5)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①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②能够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精神动力。

③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④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水平防止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蚀。⑤能够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6)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延安文艺座谈会》 6 .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探索的意义(07年新增)★★★★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注意多选)

第一,毛泽东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取得的探索上的初步成果,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

第二,毛泽东探索的初步成果,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第三,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过程中所表现的敢于创新的精神和理论品格,对邓小平的成功探索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

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存在着一种连续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的关系。

第6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次重点)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及其意义(1)内容:

①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②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③提出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各种关系。④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

⑤对我国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意义:

①毛泽东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虽然犯过错误,但也取得了一系列初步理论成果,丰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为邓小平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

②这些正确的理论和经验总结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指导意义。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方针八届九中全会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中共八大把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确定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2)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①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②毛泽东在《 论十大关系》 中正式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充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问题。

③在《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的讲话中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

④1962 年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主张,确定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3)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①毛泽东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这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保证地方的机动权。②要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三者的关系,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③陈云在中共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以国家的计划生产为主体,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市场领导的自由市场为补充。)(4)管理体制改革

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毛泽东提出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制度。3.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不重要)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和特点主要有: 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核心);

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③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向它负责,接受它的监督; 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2)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这一方针作了比较集中的论述。①所谓“长期共存”是指,凡属一切确实致力于团结人民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得到人民信任的党派,都可以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同存在。

②所谓“互相监督”是指各党派之间的互相监督,中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

党派也可以监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需要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其中包括来自民主党派的监督。这个方针在《论十大关系》中第一次提出。(3)实现民族平等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主要有: ①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②民族自治地方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③民族自治地方在充分行使自治权的同时,必须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PS: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含(三大制度)多选把握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根本政治制度。(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4)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

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具体涵义是:①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②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其他风格和学派。③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

毛泽东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的具体涵义是:①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②对待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

(5)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建设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任务,强调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技术,发展科学。②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③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4.社会主义国防建设和对外关系

(1)中印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贡献:①提供指导原则;②指明解决争端途径;③维护利益;④促进发展;⑤推动新秩序。

(2)三个世界:美、苏第一世界;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第7章 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涵与要求★★▲

(1)内涵: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最早反对教条主义,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包含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基本要求: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提出实事求是。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②本质要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统一。③必须解放思想。

④调查研究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环节。⑤必须反对主观主义与经验主义。(3)意义:

①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三个基本方面最具特色、最根本的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思想路线。②它是中共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

2.群众路线(根本工作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注意:群众路线和群众运动不能混淆)

(1)群众路线内涵:

包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两个方面。(2)基本要求:

①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讲的是群众观点,包括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和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这样四个方面,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所决定的,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讲的是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这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过程是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领导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3)意义:

①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②它是党领导革命与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如果离开了群众路线,就会一事无成。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重大意义。

(1)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确立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十二大党章规定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行动指南;第一次飞跃。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抵制和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指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强调毛泽东思想丢不得,否则犯错误。

(3)强调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晚年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4)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作出了正确的评价。

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核心考点

1,邓小平理论是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多选)

(一)★

①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一个前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个步骤:“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②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一个任务:发展生产力。一个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③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一个途径:改革开放。一个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④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一个标准:“三个有利于”。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继承、坚持、发展和创新)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平发展:

①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②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③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

①能否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理论创新。②社会实践在不断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1)社会出现了新的经济组织和活动领域:

①工人、农民和其他社会阶层在就业、分配等方面出现了多样性。②物质利益的多样化日趋明显,群众的不同利益要求越来越多。(2)党情:

①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②党的干部队伍正在进行整体性新老交替。

③党员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07新改)

(二)★★★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

①☆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②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②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③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四个必须,多选)

(二)★★★

1、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2、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3、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①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②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④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07新改)

(二)1、历史地位: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③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④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2、指导意义:

①☆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②创造性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③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上,提出新思想,构成系统的科学理论。

④是对马列、毛、邓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执导思想。☆ ③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6,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和发展

(三)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体现在邓小平理论和邓小平所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中。

②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这一思想路线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③“三个代表”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④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看作一个整体。

7,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三)①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③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

8,与时俱进是的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的必要性)

(三)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①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②时代变化、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必然要丰富和发展。

③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才能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④中国共产党只有不断坚持创新,才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赢得人民的拥护,永葆生机。这既是党自身建设的要求,也是历史经验的总结。9,与时俱进的内容

(三)★★

(1)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要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3)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具体体现在:

①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能够体现时代特征,要随时代主题的变化而变化; ②要把握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③要在理论上进行创新,并以理论创新为先导,来推动和指导制度、科技、文化的创新。10,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1、“三个有利于”标准:

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核心)。

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三个有利于”标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都是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反之都不是社会主义所需要的。

4、对于排除姓“社”、姓“资”抽象争论的干扰,深化改革,加快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四)★★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2、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关键是要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本质前两个目标是生产力目标,后三个是生产关系目标。

3、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才能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四)三大历史任务: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为:社会主义根本原则①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②共同富裕。

①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②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内在要求。

③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并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奠定必备的物质条件。

2、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①我国的历史前提,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工作的中心,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③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也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④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

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要:(回答如何发展)

(1)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

(2)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冲破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清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

(3)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五)(1956-2050)初级阶段含义: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定性),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定位)。特征:①发展水平: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②实现目标: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56年一化三改造社会主义。

简明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87年13大提出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等于政治路线也叫总路线。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先有路线后有纲领。

(1)基本纲领是基本路线的展开,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要:(区分本质、特征、制度、体制、模式)。①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③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④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要:

①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②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 ①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②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③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繁荣学术和文艺。(5)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三个建设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14,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五)(改革特点: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第一、二次革命不同:①条件②内容与对象③革命形式与手段④目标。相同: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①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从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来看,改革的作用和意义不亚于革命。

②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的作用)③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1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已经考)

(五)①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相互促进、相互统一。

②发展是目的,改革为发展提供动力,发展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③稳定是改革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和保证。

④同时也只有通过改革和发展才能解决社会矛盾,为稳定打下基础。17,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六)1、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本质:以人为本)

①科学发展观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五个统筹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②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③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2、“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1)五个统筹:

①按照统筹城乡发展,②统筹区域发展,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④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⑤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2)“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

①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②增强企业活务和竞争力,③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④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3、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4、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5、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

战略重点:①农业;②能源和交通;③教育和科学。

①既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②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③注重社会全面进步;④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8,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六)①新型工业化道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经济发展道路。

②基本特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③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19,邓小平同志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

(六)(1)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 两个大局:“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2)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07年 新加)

①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是指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②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07新改)★★ ①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农村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农业为经济建设积累资金;农业为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资源。我国产业结构现存的主要问题:a农业基础薄弱;b工业素质不高;c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一、二、三产业还不协调。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要发展现代农业;二要增加农民收入;三要改善农村面貌;四要培养新型农民;五要增加农业和农村投人;六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③促进城镇化发展,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4)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①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指由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粗放型增长是依靠增加要素的投人实现经济增长;集约型增长是靠提高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实现经济增长。

②速度、结构、效益、质量是辩证的统一,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有效益才有实在的速度,有一定的速度才能有效益。结构合理与提高效益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持续的经济增长只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结构合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质量是根本保证,没有质量就不会有效益。

20,实施科教兴国★★

(六)(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

①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成为最重要的变革力量; ②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

③科学技术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2)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

①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②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③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④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⑤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

2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实施意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六)(07新改)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②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

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人、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

④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经济理论)

(七)(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①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②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③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④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共性)①经济活动市场化。②企业经营自主化。③政府调节间接化。④经济运行法治化。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自己的特征(个性): 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②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共同富裕为目标; ③宏观调控能力可以较资本主义国家更强。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意义 ①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②有利于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

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

2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七)①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②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 ③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

④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⑤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 ⑥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2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制度)

(七)(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b处在初级阶段;c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

①建立和调整所有制结构的理论依据,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

②我国生产力的总体落后、多层次和不平衡状况,要求有多种经济成分与之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进步,否则只能束缚和阻碍经济的发展。③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3)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25,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七)★★

(1)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有控制行业:涉及国家安全;自然垄断;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中的骨干企业。(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③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3)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两个毫不动摇,一个统一)①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②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2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七)(1)含义: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2)确定这一分配制度的依据:(分配的是消费品)①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分配方式。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实行这一分配制度。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3)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①各种生产要素都参与了生产过程,都在生产过程中作出了贡献。②收入分配应该体现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的价值,鼓励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③把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4)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理顺分配关系)①处理好不同分配方式之间的关系,一是要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二是要确立多种

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提倡奉献精神与落实分配政策。

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反对平均主义与防止收入悬殊。

③在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社会公平。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八)(1)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个制度)(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②三权分立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③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3)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最高权利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①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②政治协商制度是发扬民主,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制度。

(4)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加强民族团结、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28,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八)(1)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①民主首先是指一种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②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

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高度民主的差距还很大,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紧迫性。

②民主政治建设受各方面制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①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④三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中,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4)尊重和保障人权(07年新加)重点 关注★★★

①人权,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②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跟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③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④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始终将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保障和发展人民的各项权利作为根本任务,并将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人权。29,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八)(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依法治国: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3)依法治国的意义:

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②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④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4)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九)(次重点)

(1)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的重要战略地位。

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决定了精神文明是重要目标和保证,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3)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①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互相促进,有机结合。②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证,文化是支撑。③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4)社会主义荣辱观(07年新加)重点 关注★★

①“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是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②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党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而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③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导方针。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九)(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①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③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3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九)(1)思想道德建设解决整个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分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

①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②思想道德建设分为:理论建设、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③首先要抓好理论建设,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根本;理想建设是核心,道德建设是主体内容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①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②通过教育,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③科学技术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决定性因素。

④发展各项文化事业,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3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

(九)(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马列、毛邓为指导,坚持党路线和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

①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

②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 ③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34,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九)(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2)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提高相伴随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①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②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35,“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十)(1)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①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②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实现国家的统一; ③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2)“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高度自治,和平谈判。

①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②港、澳、台地区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③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一国两制”的前提。

(3)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纲领★★(胡四点:一个中国,争取和平统一,寄希望台湾人民,反台独分裂)。

①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解决台湾问题。

②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化。

③胡锦涛同志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坚持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

④《反分裂国家法 》,把我们对台的大政方针用立法的形式转化为法律。36,中国外交政策

(十一)宗旨和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①中国的外交可以概括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边倒,两个拳头打人,一条线一大片,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③争取有利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目标。

④加强和巩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37,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十一)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霸权主义的判断标准:

外交政策。

②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③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国际社会中各国处理彼此之间关系的指导原则、规范和相应的保障机制。

38,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十二)党的性质的这一表述,切合我们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符合时代要求,有利于我们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39,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十二)①党的建设是我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

②社会主义时期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以及和平演变的考验。③党的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着许多严重问题。

④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努力实现“三个代表”的要求。⑤党的建设已经成为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兴衰成败的一个关键问题。40,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十二)为何要改善党的领导:1新形势、新任务;2思想组织作风;3教训;4正处理基本矛盾。

①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

②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是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

③同时也应该把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④不断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4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二)★★★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①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②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③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④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①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⑤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四位一体”。

42、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十二)(1)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

(2)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使各级党组织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

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上一篇:我关于建设特色党支部意见下一篇:社团启动仪式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