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2024-07-15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共11篇)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会制作多级火箭模型。

能够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和资料。

搜集人类的航天灾难故事。

知识与技能

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

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认识各种典型的航天器。

了解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主要航天灾难。

了解我国的航天史。

知道中国正在进行的航天事业——嫦娥计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人类探索太空的自豪感。

体会到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

从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中体会到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的尊严。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收集各种神话故事、星球的图片、有关宇宙和探索宇宙的资料。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谈话: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被称为“宇宙”。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进行“探索宇宙”的活动。(板书课题)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所收集的材料,并利用多媒体展示星空的图像和太阳系的有关图片。

2.引导学生经历人类观察、探索宇宙的过程。

(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讨论:在没有先进观测仪器的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宇宙的?他们会问一些怎样的问题? 谈话: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造一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的向往和追求。

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四则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偷药奔月、女娲炼石补天、夸父持杖逐日,井引导学生讨论:古代的人根据什么天文现象编造了这些神话传说? 盘古开天辟地:古人对天地产生原因的最初思考。

嫦娥偷药奔月:古人看到月亮上明暗相间的阴影。

女蜗炼石补天:古人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分布。

夸父持杖逐日:古人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对光明的向往。

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古代神话是古代人民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对宇宙的一种认识和看法,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神住和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

(2)了解古代科学家探索宇宙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谈话:古人不但为许多天象编写了神话传说,还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古代科学家。中国:张衡、祖冲之、僧一行、郭守敬等等;外国:哥白尼、布鲁诺等等,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展示古代用来观测天文现象的仪器及古代的星图。教师进行总结: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古代劳动人民对宇宙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世界天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古代天文成就不仅表现在古人发明了精美实用的观象仪器,制定了最完善的历法制度,还表现在中国保存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天象记录,现在许多西方国家的天文研究者都到中国来查阅古代天象记录。

(3)了解宇宙探测工具的发展。

讨论:古人在观测宇宙时会遇到什么困难?怎样解决这些困准?

介绍望远镜:后来人们发明了望远镜(多媒体展示望远镜),1610年1月10日,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第一次用望远镜看到了月球上的环形山(多媒体展示月球图片),看到了木星和它的卫星(多媒体展示木星图片)。望远镜使人们初步认识了太阳系,随着观测设备的更新和观测技术的提高,人们又观察到了更远的天体。

介绍现代的望远镜:(1)巨型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巨型望远镜的图片)随着科技的发展,望远镜的制造越来越先进,口径也越来越大,人们也能够看得越来越远。最大的望远镜的口径可达到4米 多。(2)射电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射电望远镜的图片)电磁波发现之后,人们又发明了射电望远镜,这种望远镜可以看100亿光年之外的星体。

介绍哈勃太空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相关内容)随着人们对宇宙研究的深入,人们的足迹也走出了地球,走入了太空。1990年4月25日,美国把一架以天文学家哈勃命名的空间望远镜送入太空,它能观测到150亿光年外的天体。

3.总结宇宙的特点。

(1)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宇宙的整体形象。

(2)讨论:宇宙是什么样子的?宇宙有多大?宇宙是怎样产生的?宇宙里有什么?我们处于宇宙的什么部位?宇宙里有没有和地球一样的文明?(根据学生的回答调用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录像)(3)总结:人类正逐渐向宇宙的深处进军、探索,现在我们不仅能在地球上研究宇宙,还可以利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星际探测器等手段进入到宇宙空间,接近遥远的星球,探索更多的宇苗奥秘。(播放各种航天探测器)然而,浩瀚的宇宙总让人感到神秘和无限,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去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吧!

(4)展示各种航天器:布置学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组合成专题资料,办成小报。

迄今,各种宇宙探测器已先后对月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哈雷彗星以及许多小行星进行了探测,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像金星终日蒙上的一层密雾浓云及温暖世界,火星上的所谓人工运河和生命存在之谜.土星的奇异光环和卫星家族,最大的木星及其圾光景观等,通过探测器的探访,大都陆续寻觅到了答案,而且不断获得新的发现,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一幅崭新的太阳系面貌。现在,“先驱者”11号和“旅行者”2号探测器经过10年的漫长旅途,在造访众多行星之后,已经飞到了太阳系的边缘。它们肩负着人类神圣的使命,奔向更加遥远的恒星世界。形形色色,多姿多彩的宇宙探测器必将在探索太空,开发宇宙中建立新的功绩。

4.布置学生收集各种航空灾难活动。

可以通过资料的搜集也可以通过观看相关录像来了解航天灾难史。组织学生谈谈人类面对行航天灾难史作如何感想?

5,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展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中田人造卫星研制的设想始于1958年,在1968年召开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上,研制计划正式纳入正轨。1970年4月24日 “长征”1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升空。1988年9月7日,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1号由”长征”4号火箭发射升空。遥测和信号接收都正常,卫星图像质量之高,得到了世界气象部门的公认。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科技工作者继续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不断对卫星进行改进,加紧新型号研制工作的同时,注重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卫星系统在国民经济领域中的直接应用。1999年10月中国--巴西联合研制的“资源”1号卫星发射成功,所接收到的卫星图像资料,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水利、矿产、能源、测绘、环保等众多部门。1999年至2003年中国连续发射“神舟”系列宇宙飞船,并将航天员杨利伟送上了太空。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篇2

关注前沿科学, 探寻宇宙规律

现年54岁的彭宏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宇宙物质系统的转换规律研究, 取得了突出成就。著述有《宇宙宏微论》、《宇宙生命运动学》、《星球生命运动学》、《黑洞生命运动学》、《扩大需求塑, 塑造劳动战略策》, 引起北京相对论研究会、中国创造学会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应邀参加国内各种学术交流活动, 分别在“上海田林科学沙龙”例会、“北京相对论研究会第七届年会暨成立十周年学术报告会”、“北相研究会首届高端国际论坛”、“第五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暨时空与光物理讨论会”等会议中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引起国内外科技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关注。2013年9月他关于《扩大需求塑造劳动战略策之三——城市市政工程一体化》的建议被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建设的意见》采纳。

他所著的《宇宙宏微论》把中国古典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哲学观的“元气论”与当今西方盛行的古希腊罗马时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原子论”有机的结合起来, 引入“微观粒子物质系统”和“宏观元素物质系统”概念来解读宇宙物质系统的转换运动变化。

《宇宙宏微论》首先提出了宇宙物质系统是由微观粒子物质系统和宏观元素物质系统所构成。其次, 确立了宇宙物质系统的运动转换规律以及相应定则、定理、定律。宇宙物质系统的演化运动规律将遵循“物质系统螺旋运动转换定则”, 这是物质转换运动变化最基本准则。最后, 解读了宇宙万象的自然现象以及我国古典哲学之精华产物。

解读宇宙万象的自然现象, 包括宇宙之间物质系统的相互循环运动;“星球生命体”物质系统的转换规律, 创作了《星球生命运动学》;“黑洞生命体”物质系统的转换规律, 创作了《黑洞生命运动学》;“彗星生命体”物质系统的转换规律, 创作了《彗星生命运动学》。《宇宙宏微论》仍在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之中, 对我国的宇宙物质系统转换规律研究有着非常高的参考价值。

潜心探索, 揭秘煤炭成因

自从发现煤炭以来, 科学家提出了煤炭是由原始森林被地壳运动置入地下经过漫长的演化而来, 而彭宏钟却对此提出质疑。2013年11月, 他被第十届中国科学家论坛邀请为VIP嘉宾, 被评为“科技典范、创新楷模”风云人物。并在该论坛作了题为《煤炭的成因机制探索》学术报告, 该论文经专家评定, 荣获优秀论文三等奖。论文中提出了崭新的“煤炭是由星球体的物质系统转换而来的一种碳氢化合物 (石油) 的蜕变而来”的理论。同时提出了“气体、水和石油以及所有矿藏 (元素物质化合物) 都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理论, 该理论为将来矿物的探寻方向提供了依据。

该论文首先对煤炭的形成过程提出了质疑, 并阐述了相关科学依据。然后, 根据《星球生命运动学》的“物质系统转换规律”理论推断出煤炭是由星球体的物质系统转换而来的一种碳氢化合物 (石油) 蜕变而来的, 并详细介绍了石油蜕化演变成煤炭的整个过程。同时提出油、气、煤是具有相关性的, 一般油田区一定有天然气, 油田的边缘一般有富有煤田, 煤中有油的痕迹也是屡见不鲜的, 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彭宏钟在论文中提出气体、水和石油以及所有矿藏都是来自地球内部。在我国连云港“大陆科学钻探”所取得钻探成果中, 发现异常的地下特殊流 (气) 体。从476米开始, 发现了多种气体。在地下11500米, 发现了淡水、矿化水、结晶水以及多种气体, 有的钻孔深部还发现了石油。这一发现推翻了现在的地壳结构理论中的地壳、地幔、地核等结构理论, 为彭宏钟提出的理论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

积极探索, 创建宏微科博园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崛起, 彭宏钟在第十届中国科学家论坛论坛举行的“成果转化与对接洽谈分会”上推介了宏微科博园、“市政工程一体化”与“城市履带式交通”项目, 产生极大的轰动效益, 被誉为本论坛“最具创新的项目”, 受到各界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关注。

目前正在长沙运作的宏微博览园是为在21世纪寻求宇宙宏微物质的统一规律, 揭示宇宙物质系统的转换规律创立的最新基础性理论, 由一大批国内外科学探索、研究爱好者聚集一起, 建立的一个集智发、科普、科研、实验、意识研究、文化研究等于一身的高科技文化产业园。

该项目以为各种非主流探索者、研究者提供一个科学探索、研究、实验和科学求证的平台为宗旨。同时, 向社会各阶层, 尤其是对青年学子们进行科普常识教育, 向他们更加完整的介绍各学科的科学简史、学术观点和流派, 为进一步探索宇宙的宏微世界、认识宇宙宏微物质的真谛而营造一个学术交流和科学求证的良好环境, 为中华引领、实现最新前沿科学——成就颠覆性理论成果而建造的基地。

该项目设有二十个场馆、实验室和活动中心, 包括由探索君以及由探索君与合作者共同主持的:宏观元素理化实验室, 用于探索宏观元素物质转换规律, 开发稀缺元素, 为粒子转换利用提供新的材料;微观粒子物质试验室, 用于探索微观粒子物质系统转换规律, 建立“粒子序列周期”模型等;海洋研究实验室, 用于探索海洋运动以及海洋生物圈等;宇航研究馆, 用于探索宇宙航行技术, 模拟太空环境等;力学实验室, 用于探索引力和斥力的实质成因机制和原理等;粒子对撞机实验室和粒子变速器实验室, 用于研究微观粒子物质系统;高速分离器实验室, 用于研究宏观元素物质分离技术;空间探测实验室, 用于探测日、地、月三星自转、公转速率变异与地球大气运动的关联度研究等;生物生命馆, 用于探索CHO群落生命科学、生物医疗技术等;人文馆, 用于探索人类起源、未来人类发展趋势等。

宇宙探索100问 篇3

引力时间膨胀就是引力红移。

我们知道,原子中的电子,以极其准确的频率绕着原子核旋转,一个原子就是一只非常简单的钟。引力场使原子中的电子振荡频率变慢,就是钟摆的摆动变慢,也就是时间膨胀了。

其实,早在广义相对论问世的1911年,爱因斯坦就认识到,引力场越强,钟走得越慢;同样的钟,离大质量天体越近,走得越慢。后来,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得出的整体结论,叫做“引力时间膨胀”。

当然,广义相对论认为引力与加速度等效,根据狭义相对论速度效应,也可得出引力时间膨胀的推论。不过,这二者还是有所不同的。

什么叫引力红移?

广义相对论预言,由于太阳的引力比地球的大,太阳上的原子中的电子,其振荡频率比地球上的要稍慢一些。这个预言可通过太阳的光辐射测量来验证。不过太阳的光辐射是从太阳表面发出来的,由于太阳的体积很大,太阳表面上的原子离太阳中心的距离很远,它们所受到的引力与在地球上所受到的引力相差并不很悬殊。因此科学家想到了白矮星,因为白矮星的质量与太阳差不多,而半径只有太阳的百分之一,它表面的引力要比太阳表面的引力大得多。天文学家通过测量从白矮星发出的光辐射,发现其频率确实明显地变慢。

在强引力场中的原子中的电子振荡频率慢,即波长变长,就是向光谱的红端移动,故被称为“引力红移”,以区别宇宙膨胀,星系退行引起的红移。

什么叫引力辐射?

大家都知道运动的电磁场会产生电磁辐射和电磁波。大家也知道任何物质都有引力,形成引力场,质量越大,引力场越强。爱因斯坦在1916年预言,加速运动的质量(即引力场)会产生引力辐射或引力振荡,也就是会向外发射引力波。

不过,引力波一般很微弱,很难探测到。只有大质量天体的激烈活动才产生很强的引力波,如双星系统的公转、中子星的快速自转、超新星爆发、黑洞碰撞和捕获物质等过程。

1974年,天文学家发现天鹰座一双星脉冲星(旋转的中子星),它们距地球1.7万光年,由于高速相互绕转,应该发射引力波。而引力波会带走能量,它们的运行轨道会缓慢地衰减,即以螺旋轨道相互靠近。天文学家为此一直在进行测量。1978年,终于测得它们的轨道衰减率,而且正好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一致。这被认为是对引力波理论的第一个观测证明。

什么叫水星的附加进动?

行星绕太阳运行,由于受到其他天体引力的影响,其运行轨道的近日点会逐渐前移,这叫“进动”。

早在1859年,法国天文学家勒威耶就发现水星的进动。但是,他观测到的水星近日点进动值,比根据牛顿定律算得的理论值要大。他猜测可能是还有一颗水内行星的引力影响造成的。但经多年搜索,并不存在水内行星。

水星是最靠近太阳的行星,所受太阳引力场的影响最强,因此,它的运行轨道很扁长。广义相对论预言,太阳引力场的影响,会使水星产生附加进动,其轨道的近日点大约每万年进动1弧度,即每百年40.03弧秒。这与观测值正好相符,因而解决了天文学上一个多年不解之谜。当然,这也是对广义相对论理论的一个验证。

何为爱因斯坦的“最大失策”?

本来,爱因斯坦可以从他的广义相对论方程中推导出一个膨胀宇宙来,但静态宇宙观在爱因斯坦头脑中根深蒂固,这使他不去纠正错误的宇宙观,而去修正他的广义相对论方程。他于1917年在他的方程中加一项“宇宙常数”,使宇宙保持静态。

1922年,弗里德曼研究广义相对论,得出膨胀宇宙的结论,并把结果告诉爱因斯坦。开始,爱因斯坦以为弗里德曼计算错了,但很快就意识到是自己的失策,加入宇宙常数是没有意义的,这样修改原先的方程并不能保证得出静态宇宙来。1929年,哈勃发现星系红移,证明宇宙在膨胀。到20世纪30年代,爱因斯坦承认加宇宙常数项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策”。

但造化捉弄人。随着宇宙学的发展,在有关暴涨宇宙理论中的“真空能量”,确有宇宙常数那样的性质。爱因斯坦在他的方程中加宇宙常数项,很可能仅仅是丧失发现膨胀宇宙的失误。

什么叫静态宇宙模型?

广义相对论以前,在科学上一直认为宇宙整体是稳定的不变的,尽管人们看到行星和卫星在不断地运动着。这就是静态宇宙模型。

静态宇宙模型认为,存在feeetfe着一个固定的空间背景,恒星、行星和其他天体都在这个固定的背景舞台上表演,就像固定桌面滚动的台球一样。这是一个在时间中不变的永恒的宇宙。

什么叫“上帝不掷骰子”?

爱因斯坦早期的一些科学研究,为量子力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他一生中获得的唯一诺贝尔奖,也是与量子力学有关的光电效应的研究,但他却一辈子不肯接受量子理论,特别是其中的不确定性原理,他始终认为,对粒子运动不确定的理论只是暂时的解释,总有一天会被另一种能够消除所有不确定因素的理论所取代。他反对不确定性原理的一句名言就是“上帝不掷骰子”。意即粒子运动应该是确定的,不会像掷骰子那样随遇(不确定)。

爱因斯坦在纪念牛顿逝世200周年时说过:“牛顿理论的精髓可能会给我们提供力量,去恢复物理现实与牛顿教诲中最深奥的特点——严格的因果律——之间的和谐。”

后来,霍金针对爱因斯坦“上帝不掷骰子”的名言说:“上帝不只是掷骰子,还把骰子掷到我们看不到的地方!”

宇宙大爆炸和黑洞概念是爱因斯坦首先提出来的吗?

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理中,隐含着时间有一个开端,从广义相对论中可以得出宇宙是从大爆炸开始的预言。但爱因斯坦不喜欢时间有一个开端的思想。宇宙大爆炸的概念是别人根据广义相对论提出来的。斯蒂芬·霍金认为:“爱因斯坦似乎从来就未认真地接受过大爆炸。”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篇4

活动计划

前两节课搜集资料,制作幻灯片,第三节课展示交流。

活动形式:小组合作

参考主题:

抽签选题,如果对抽到的主题有意见,可以自拟主题,但需符合本次活动的大主题并经过老师批准。

1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古代中国人、印度人、巴比伦人的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什么?证据是什么?地球的真实形状是怎样的?证据是什么?是何时发现的?是谁发现的?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你认为现在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正确的吗?你有自己的想法吗?

2介绍太阳

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

太阳的基本情况如何?太阳黑子是什么?太阳和人类有何关系?什么是日食?日食是如何产生的?日全食是如何形成的?极光是如何产生的?

3介绍月球

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

月球的基本情况如何?你认为我国有没有必要发展登月技术?你有何开发月球的设想?什么是月相?月相的变化是如何形成的?

4星座

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

什么是星座?主要星座有哪些?你知道哪些星座的传说?

5太阳系

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

太阳系的构成,九大行星的基本情况,土星的光球是什么组成的?哥白尼与日心说。

6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

作品要求:

1使用Word或Powerpoint软件制作。熟练应用上次活动讲评中强调的三点:标题的修饰,文字的修饰,超级链接的应用。

2要求主题突出,围绕主题选择合适的内容。

3作品中应有封面、封底、目录页、小组名称、组长、组员分工、日期。除封面和封底外应有8页以上正文页,在目录页应设置超级链接。

4作品中采用的文字内容或图片,提倡原创。

探索宇宙教学反思 篇5

学习是相辅相成的,自然课的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学科学习,更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做好教学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科技的兴趣。如何挖掘自然学科中的德育因素,如何做好课程整合工作,开展有效作业是本学期我研究和思考的内容。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选自科教版《自然》五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太阳系与宇宙探索》。本单元设置了三个主题:太阳系、探索宇宙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本单元通过观察、讨论、制作资料卡等活动指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和发现过程的了解;通过观察、制作等活动,了解一些探索宇宙的工具和设备,初步了解我国在宇宙探索中的进展;通过观察、阅读等活动,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尤其是中国探索宇宙的历程。在本单元,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发现的故事、同时了解这些科学发展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的奥秘。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在学生认识了宇宙浩瀚之后,借助认识人类探索宇宙的各种工具来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重点学习和了解各种各样的宇宙探测器,并通过设计制作活动初步了解望远镜和火箭的工作原理。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按照要求自己独立进行实物或模型的制作。2.能按照一定标准对宇宙探测器进行分类。3.能总结出使火箭飞得更直、更高的方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望远镜。2.能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资料或意见。

3.能向他人介绍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事迹并学习他们的精神。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宇宙探测器的主要用途。2.能复述“万户”的故事。

3.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火箭运动的动力来源。4.能说出影响火箭飞行的因素及其道理。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说出望远镜的发展对观测太空有什么影响。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各种各样的宇宙探测器,从而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制作望远镜的材料,有关宇宙探测器的图片。课时建议: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出示浑天仪图片

提问:这个图片里的物体大家认识吗? 学生观并回答。

讲述:浑天仪是我国古代人民用来研究月球和其他星球的仪器,是东汉的张衡发明的,这表明5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用一些仪器来探索宇宙了,今天我们来看看人类是怎样探索宇宙的。(出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活动1:制作自己的望远镜

教师:人类探索宇宙少不了要用到望远镜,你知道有一些什么样的望远镜? 学生交流

教师课件展示各种望远镜,并作相关介绍。(如伽利略的折射望远镜、牛顿的反射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等,还可以补充介绍其他望远镜,如我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轨道望远镜等)讨论:了解了这么多的望远镜,你认为望远镜是怎样帮助天文学家提高探索宇宙的能力的?科学技术是怎样影响望远镜的发展的?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让我们自己来制作一个望远镜。步骤参见教材P68。

学生、学生制作并互相展评。

(此活动也可以课后完成,视时间而定)◆活动2:宇宙探测器

教师:从地球上用望远镜观察宇宙,获得信息是很有限的,到太空中观测,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因此人类向太空中发射了许多宇宙探测器。你们已经查阅了很多的资料,现在各小组整理自己的资料,根据这些探测器的功能进行分类,然后把你们最想和大家分享的告诉大家。学生整理资料并交流。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宇宙探测器?它们都有什么用途?你认为探测宇宙组好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板书设计:

第十四课

探索宇宙 1.望远镜:

(1)伽利略折射式望远镜(2)牛顿反射式望远镜(3)射电望远镜(4)哈勃太空望远镜(5)„„

2.宇宙探测器:(1)天文台(2)望远镜

(3)各种行星探测器(4)„„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火箭是中国人在一千多年前发明的,当时使用的燃料是火药。现在,人们用煤油或液态氢作为火箭的燃料,可以产生巨大的推力,将各种卫星、载人太空舱或太空探测器发射到太空中。

(二)新课教学

◆活动3:做个火箭工程师

教师:你知道“万户”吗?能说说他的故事吗? 学生讲述万户的故事。

教师:古代的火箭曾以火药作为动力,你知道现在的火箭用什么做动力吗? 学生回答。

教师:现在我们用气球做实验来研究火箭的动力问题。学生做气球实验。

观察思考:气球是靠什么力量前进的? 学生交流。

教师:火箭工作的原理是用了反冲力的原理,燃料在一个特制的燃烧室里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向下喷出,火箭便向前飞去。现在我们自己动手来制作一枚火箭。制作步骤参见P71。学生制作火箭并试飞。学生研究:哪些因素影响火箭的飞行?你有什么办法让火箭飞的更直、更高?记录在自己设计的表格里。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教师:现在我们还只是一个小小的火箭工程师,要成为真正的火箭工程师还需要学习很多,希望同学们努力!我们国家有许多为了祖国的火箭、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钱学森爷爷就是其中的一位,你知道他的故事吗? 学生交流。

教师:我们应该学习钱学森爷爷的哪些精神? 学生交流。板书设计:

第十四课

宇宙探索100问 篇7

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能等价原理,运动物体的动能使物体的质量增大。在宇宙飞船的速度达到光速时,它的质量会变得无限大,因此,不可能有足够的能量使它再增加速度。

但是,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引力使时空弯曲的理论,超光速宇宙航行又是可能的。因为在弯曲时空中有虫洞连接着相距遥远的各个宇宙区域,如果弯曲时空像一张因弯曲而两端靠近的纸,通过连接两端的虫洞,瞬间就可到达本来是相距遥远的宇宙另一端,这自然是超光速运动了。

还有人设想,创造一种推进系统,将宇宙飞船前面的时空压缩(相对地,飞船后面的时空被拉伸),这样,飞船在被压缩的时空中,能很快地到达遥远的地方。

上述论点都是以爱因斯坦相对论为依据,但却迥然不同。谁是谁非,尚需深入探讨,最后由实验来验证。

地球磁场是如何产生的?

地球磁场是如何产生的,被爱因斯坦列为物理学领域尚未解决的重大难题之一。在计算机具有模拟地球内部结构的能力以后,情况已有所改变。

1995年,美国科学家加里·格拉茨迈尔和保罗·罗伯特用超级计算机进行模拟后认为,地球的固态铁镍内核是一块快速旋转的磁铁,外核是等离子态的液体铁镍,由于热源由内向外的传递,造成等离子体漩涡,复杂的运动产生电流,从而形成磁力线和磁场。柱状磁轴沿地球自转轴的南北方向形成南北磁极。

日本科学家在自己的计算机模拟中,也得出与上述大致相同的结果。

这些模拟是以传统地核组成理论为依据的,即认为地球内核是固态铁和镍,外核是绕内核流动的液态铁、镍、硫、氧或硅等。如果地核确是新理论所说的铀裂变反应堆,其磁场的形成机理则稍有不同。

地磁南北极会转换吗?

地球磁场是一道屏障,使宇宙射线不能直达地面,保护着地球上的生命免受高能粒子的伤害;地磁极还是地、空航行的最重要航标。因此,科学家对地球磁场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在过去的150年里对地磁进行了观察记录,并研究了80万年来的地磁变化规律。

研究发现,在过去2亿年中,地磁南北极存在着周期性的转换变化,周期4万年到100万年不等。最近一次转换发生在775万年以前。

研究还发现,在磁极反转之前,磁场强度逐渐减弱;在反转的短时间里,磁场强度为零,即磁场消失;反转之后,磁场强度又逐渐增强,这样持续的时间大约为1万年。

在过去的150年中,多数地区的磁场强度普遍减弱了10%左右。因此,科学家们预计,几千年之后将发生下一次南北磁极的转换。

地核是铀裂变反应堆吗?

主流理论认为,地球的内核是部分结晶的铁镍固体球,外核是液态铁、镍和硫、氧或硅元素。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地球物理学家马文·赫恩登提出一种新的理论,认为地球的内核是一座直径8千米的铀核裂变反应堆,反应堆由铀裂变的副产品固态硅化镍包围着。

铀反应堆理论可以解释许多谜题,如地球磁场的强度为什么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地磁极为什么平均20万年倒转一次?这个理论认为,铀裂变的副产品硅化镍吸收中子,这就会减慢核裂变的速度,甚至使裂变反应停止,磁场因而减弱和消失。但硅化镍比铀-钚混化物轻,会慢慢地浮起,在铀反应堆外形成壳层。当部分壳层继续上升脱离反应堆后,铀裂变再次发生,其强度会增大,因而使地磁增强。在磁场强度的周期性变化中,使磁场方向发生倒转是可能的。

22探索宇宙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即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结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不同的观点和评议。

2.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学生能乐于合作与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3.通过学习活动,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知道一些重要的探索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天空的认识随着技术的基本而深化和拓展;意识到人类为了探索宇宙奥秘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能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教学重点:

学生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意识到人类对天空的认识随着技术的进步而深化和拓展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谈话,出示学生观测宇宙活动的图片,了解学生课前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探究活动

1.教师指导学生以“人类是怎样观察天体”为主题展开交流讨论学习活动,初步认识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教师出示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典型天文望远镜图片。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整理分析搜集的资料并展开积极讨论、交流。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提示学生思考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对太空的认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而深化和拓展的。

2.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航天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教师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氛围,创设开放的教学空间,通过积极指导并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交流中认真倾听他人的发现、研究成果,教师适时下发资料卡,出示相关图片、资料予以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不断整理完善自己的观点。使学生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充分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艰难历程,进一步了解我国的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以及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以“进一步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为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板书设计

《宇宙探索》案例分析 篇9

题的回答:

1.在潘老师的这堂课上,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哪些“支架”呢?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在潘老师的这堂课上,老师给学生提供的“支架”由下面四部分构成:

(1)潘老师对太阳系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做了一个铺垫。

(2)潘老师让学生进行了自由分组,要求每个小组给自己的太空飞船取一个好听的名

字,然后拿出8个信封,为每小组的5名同学指明了一项任务,作用是使每位学生都明确自

己的任务,在老师搭建的脚手架上逐步攀升。

(3)潘老师给大家推荐了3个专业网站,作用是为了方便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提高学习效率。

(4)潘老师还给学生留下一道课后思考题,作用是学生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2.你认为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应该具有什么特点?潘老师设计的“支架”是否合适?

答:我认为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应该具有的特点: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应该具

有促使主动探究、扩大积极参与、鼓励合作学习等特点。

我认为潘老师设计的“支架”是合适的,因为整节课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学习效果较

好。

3.想一想,潘老师为什么要在小组中随机选择同学进行讲解?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答:潘老师在小组中随机选择同学进行讲解,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这样可以根据

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困惑,促进

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的考察整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效果,有利于小组间成员的合作学习。

4.对潘老师最后的分组展示与评价阶段,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吗?

答:分组展示阶段让学生们及时展示了学习成果,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如果

在展示的过程中略微增加学生互动活动,比如“游客向导游提问”等,能让听的学生参与起

来。

建议如下:在答问的处理中,应该让一个同学回答完毕后容许其他同学做补充,让其它

同学都有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这样可以形成完整的小组答案,避免有遗漏的地方。老师在评价学生答问时,尽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强化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潘老师在最后的评价阶段,只是给表现最好的三个小组颁发了“优秀太空导游”的奖状,对学生个人的自

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并没有体现,所以建议加强评价环节,填写评价量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不但要奖励小组还要奖励个人,这样才有利于每位

学生的发展

5.你认为潘老师的这堂课有哪些优点?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和应该注意的方面?

答:潘老师的这堂课,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强,主动学习兴趣高,合作交流多,教师的主导作用明显,引导点拨及时,照顾学生个性层次。一些学习任务可以放在课前完成,这样

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多让学生活动,有倾向性地训练学生发表见解的能力、根据

特点小组分工合作的能力;评价也要突出个性特点,奖励面要更广但不能滥,让每个人跳一

跳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

宇宙探索新发现 篇10

大爆炸理论的缺陷

上个世纪40年代末俄裔美籍科学家乔治·伽莫夫提出了“大爆炸理论”,用以解释宇宙的起源。他认为宇宙是从一个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火球中诞生的,并称我们的宇宙正沐浴在早期高温宇宙的残余辐射中,其温度约为6K(6K=-267℃),即后来所谓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它是充满整个宇宙的电磁波。1964年美国贝尔电话公司的两位无线电工程师彭齐斯和威尔逊意外地发现了这个微波背景辐射,恰好与伽莫夫预言的宇宙背景辐射十分接近,它在温度上对应为2.7K,它无疑是对大爆炸理论最有力的支持。这一发现使我们能够获得很久以前在宇宙诞生时期所发生的宇宙过程的信息。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由此获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如果宇宙确实如大爆炸理论所说,从一个无限小的奇点向外膨胀而产生,那么从大的尺度说,宇宙中不同区域的性质应该不一样,起码宇宙空间中物质的密度就应该有所不同。但是宇宙并不像大爆炸理论所描述的那样,从宇宙学的尺度来看,宇宙中各向具有高度的均匀性,无论在哪个方向上测量微波背景辐射,人们都能大致得到2.7K这个数字。

另一方面,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射的微波背景开拓者卫星(COBE)和最近的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所捕捉到的微波背景辐射信息来看,宇宙诞生后38万年左右基本上是均匀的,但不是非常均匀,微波背景辐射的各向异性只有十万分之一,最终这种微小差异造成了小范围内物质的聚集,星系由此而形成。

再者,按大爆炸理论,从宇宙最初的不均匀性还预示着宇宙是弯曲的。但是最近WMAP的观测显示我们的宇宙空间是没有弯曲的无限平直的世界。后文将要指出,为了弥补大爆炸理论上的这些缺陷,20年前物理学家古斯和佐藤各自提出了宇宙暴胀论的假说,并且经受了WMAP观测结果的关键性检验。

宇宙年龄已有137亿岁

关于宇宙的年龄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对此,天文学家们一直在追寻宇宙年龄的确凿证据。最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研究小组根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的观测结果,认为年龄是137亿岁(正负2亿岁),并继续加速膨胀。再者,明确了宇宙的构成是普通物质仅占4%,真相不明的暗物质占2396,使宇宙迅速膨胀却真相不明的“暗能量”占73%,而且求出相当宇宙膨胀速度的哈勃常数为71。

关于宇宙年龄的问题,现在计算的方法是在假设的膨胀速度的基础上,追溯推算出宇宙体积为零时的时间而得出的。根据上述最新的数据以大约1%的误差算出宇宙的年龄是137亿岁。

从这次的观测结果,占宇宙73%的暗能量增强了过去爱因斯坦提出的“宇宙常数”的可能性。有意思的是,爱因斯坦没想到,当初他认为是错误的、让他极为懊悔的“宇宙常数”竟然是极有道理的,几乎可称得上是宇宙的本质。

诞生12亿年后出现大规模结构

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新发现中最令人吃惊的是,第一代恒星在宇宙诞生之后第2亿年就开始发光,比许多科学家预测的还要早得多。日本国家天文台的杉山教授说:“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除了观测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非常详细的温度起伏的图像,还观测到偏光,即光(电磁波)的偏移情况。从这个偏光的状态知道宇宙诞生第2亿年大规模的中性氢发生再离子化。”

从宇宙诞生的38万年后,宇宙中各自存在的质子与电子相互结构构成氢原子(中性氢),光线变直,宇宙从黑暗中浮出,具有了可视性。但是,现在在星系间空间的质子与电子几乎各自离子化存在。

关于这个再离子化何时发生,迄今为止尚不能正确地知道,但是宇宙开始出现的星辐射紫外线,则是揭下中性氢的电子产生的。杉山教授说:“宇宙微波背景的电磁波通过偏光的状态向我们传达了质子俘获电子的信息。这次从它的偏光状态确认宇宙诞生后的第2亿年背景辐射的电磁波与电子碰撞的痕迹。”即宇宙诞生后的第2亿年,星星发光,通过这个恒星辐射紫外线,中性氢的电子被揭下,开始了宇宙的再离子化。

另外,日本东京大学的冈村教授的研究小组通过夏威夷的凯克望远镜观测到宇宙诞生后第12亿年就有了与现在星系团相匹敌的大规模的结构。冈村教授说:“我们在后发座方向发现宇宙诞生后的第12亿年有43个星系成带状聚在一起,以及星系完全不存在的区域。”鉴于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的温度起伏非常小,冈村教授认为从那种状态仅用了12亿年就完成了恒星和星系的大规模结构,看来很可能是受“暗物质”的影响。

具体的恒星或星系,以及星系群的大规模结构是怎样构成的,我们还不完全清楚,这次一系列观测结果被视为在阐明宇宙进化上的重要发现。

哈勃常数的确定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通过观测发现,几乎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银河系而去。他注意到,远处的星系比近处的星系更快速地飞离,它们的距离和速度有一定的关系,于是他提出了著名的哈勃定律,即星系从地球远去的相对速度等于地球到星系的距离与哈勃常数的乘积。从这个事实求出相当其膨胀速度的哈勃常数,并且知道它几乎相等于求宇宙年龄。因为从这个速度单纯地往前推,就可知道宇宙开始膨胀的时刻,即诞生的时刻。为此,若干研究小组测出各个星系的距离与速度,试图测定哈勃常数。2001年“哈勃太空望远镜主要计划”之一是以误差14%的精度求出哈勃常数为72。

这次从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进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观测求出哈勃常数为71,具有误差5%的精度。那么,是否可以说哈勃常数几乎就是这个值了呢?东京大学的佐藤教授这么说:“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结果给出了在相当精确定位下的哈勃常数的值。这个值与2001年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的结果几乎相同。”

复活宇宙常数

那么,从哈勃常数71所求的宇宙年龄是否可以说相当准确的呢?实际不是那么回事。例如假定宇宙是平直的,从这个数值所得的年龄大约92亿岁。现已知道在我们银河系中心附近存在的球状星团是超过130亿岁的老年天

体,所以这二者显然是矛盾的。

解决这一矛盾最简单的办法,是恢复“宇宙常数”作为现时宇宙的积极组成部分的理论地位。说起来膨胀的宇宙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引力方程来描述最合适。爱因斯坦一开始考虑宇宙不应该膨胀或收缩。因此,为了制止物质的引力引起的收缩,即让宇宙“静止”下来,在引力方程中引入了一项“宇宙常数”。

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哈勃观测到宇宙确实是在不断膨胀,而且这一观测结果完全与爱因斯坦引入“宇宙常数”之前的引力方程的计算结果相吻合,迅速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科学家的认可。爱因斯坦非常后悔,他本来是想把宇宙“静止”下来,但实际上宇宙是在膨胀着的。他因此承认:“引入‘宇宙常数’是我这一生所犯的最大错误!”但是,从最近的观测获知宇宙正在加速膨胀,可以说被抛弃的宇宙常数又一次被复活了。

这次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的观测数据暗示宇宙常数的存在,而且正是占宇宙73%的暗能量提高了这个宇宙常数的可能性。

宇宙加速膨胀的证据

根据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引力未必一定是吸引的力,它还可以是相互排斥的“斥性引力”,由于迄今为止所知的物质或能量都产生的是引力,因此科学家推测,整个宇宙也都是引力统治的王国。所谓“斥性引力”只是理论上的假设,与我们现在的宇宙没有关系。而且,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天文学家还相信,是引力导致了宇宙膨胀速度在逐渐减慢。

然而,宇宙总是给人以惊讶。1998年,天文学家观测到的一次超新星爆发在瞬间发出了100亿倍太阳亮度的光线,但是这个观测数据却比按流行的宇宙理论预测的亮度值要低。于是,有一部分科学家怀疑,这个现象也许说明,宇宙的膨胀速度并不总是一直处于减速状态,有些时候宇宙膨胀是在加速!如果那样的话,几十亿年前爆发的超新星的光线有可能穿越了比预计更长的路程到达地球,因此亮度比理论值低,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个结论太惊世骇俗,如果宇宙膨胀曾经加速,就说明了宇宙空间中也有斥性引力在起作用,这种力量让宇宙的退行速度加快。

但是主流科学家对这种解释表示质疑,他们提出其他的原因也能让超新星看上去比预期的要昏暗,比如漂浮在星系间的尘埃遮蔽了超新星的光线,或者早期诞生的超新星本来就比较暗。幸好有一种方法可以验证哪种说法正确。如果超新星看上去比较暗淡是由于宇宙尘埃遮蔽造成的,或者是星体原本就比较暗淡,那么光线的减弱应当随着天体红移的增加而更加明显。而如果超新星变暗是由于宇宙在经历了早期的减速膨胀后转为加速膨胀造成的,那么来自减速时期爆发的超新星光线应该显得比理论值明亮(反之,加速膨胀时期爆发的超新星光线则应显得比理论值暗淡)。

为了利用红移效果来测定宇宙膨胀快慢,就必须寻找一颗亮度固定,并且虽然离我们很远却可以被观测到的天体。科学家们发现一种称为Iα型超新星,这颗超新星爆发的时间发生在100亿年前,当时的宇宙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一那么大。这颗星体很明亮,比假定宇宙尘埃遮蔽而导致的亮度要明亮许多,因此超新星变暗至少不完全是由宇宙尘埃造成的,应该还有宇宙减弱膨胀的影响。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们通过测算发现,宇宙中的星系正在以加速度离我们远去,也就是说,宇宙的确在加速膨胀。他们认为,只有一种现象才能解释这种加速膨胀现象,那就是宇宙中确实存在一种起斥力作用的暗能,正是它引起了这种加速膨胀现象。

据此,最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一项新发现证实宇宙中的暗能将抵消宇宙星系引力的作用,使宇宙一直不断膨胀下去,永远也不会发生如剑桥大学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教授所预言的那种“宇宙大坍缩”结局。现在霍金教授也改变了对宇宙的起源和归宿的看法,认为宇宙最终将无限地膨胀下去,而不是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在引力作用下收缩。关于这项发现的重要性,剑桥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安东尼·拉森比教授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声明将成为人类宇宙学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并将改变人类的宇宙观。

宇宙起源新说:暴胀理论

上个世纪80年代物理学家阿兰·古斯与佐藤一彦各自提出了宇宙暴胀论,认为宇宙在大爆炸之初还有一个宇宙超急膨胀的暴胀时期,使沙粒大小的空间在10-34秒内其体积增大了好几十个数量级。这种暴胀的急剧程度是以后宇宙大爆炸所进行的那种膨胀速度完全无法比拟的,正是这种暴胀解决了大爆炸理论留下的缺陷。

宇宙暴胀论有两个关键性的预见:第一,早期宇宙基本上是均匀的,但不是非常均匀。由于考虑早期宇宙是沙粒般极小的区域,可以认为这个小区域具有均匀的温度。接着在它还不及非均匀化的一瞬间就急剧膨胀为很大宇宙的话。自然在这个宇宙中的温度也就是基本均匀的。事实上,后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开拓者卫星探测结果证实了暴胀论的这一预见:早期宇宙不是非常均匀的,宇宙背景辐射的温度有十万分之一的起伏。

宇宙暴胀论的第二个关键性预言要求宇宙是“平直”的,但不是像光滑的桌面那样寻常意义上的平坦。新的测量结果显示,宇宙实际上是平直的。在宇宙学研究的时空四维世界中,“平直”意味着平行线绝不会相聚,而在弯曲宇宙中,平行线最终将相交。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宇宙的曲率由它所含有的物质和能量决定。要使宇宙保持平直,宇宙内物质的密度和能量的密度之和必须正好等于l临界值。但是观测数据却显示已知物质和暗物质加在一起也只占总数的27%。因此其余的73%必然来自一种不可知的暗能量,它对宇宙的未来提供了一种暗示,即所有物质加在一起也没足够的引力来阻止膨胀,而且具有斥力效应的暗能量还将加速这种膨胀。

第5单元探索宇宙课时练习 篇11

答: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彗星、流一.填空题 一.填空题 一.填空题

星体、星际物质及围绕行星运转的卫星组成。1.以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1.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乘坐1.我们生活在上,它的未来与我们。

3.行星是如何判断的? 及其、、等组飞船首次登上月球。因此,我们必须了解,保护。

答:在太阳系中,凡满足下列三个判断的定义为“行成的天体系统,叫太阳系。2.我国第一位太空人杨利伟于2003年乘坐2.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是、星”:1.绕日运行;2.近似球状;3.轨道清空。2.离太阳最近行星是,最亮的行星飞船进入太空;2008年9月27日实现和等。

是,最大的行星是。了我国首次太空行走。二.选择题

《神秘星空》课堂练习3.像地球这样、3.苏联宇航员乘坐飞船1.目前我们知道的太阳系中唯一有生物生存的天体是的星,叫做行星。一.填空题 进入太空,成为太空旅行的。()。

4.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是,1.银河系是由、、4.年月,“神舟-5”号载人飞船成功A.太阳B.金星C.地球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离太阳及其他组成的巨大的盘状天体系统。发射,在太空飞行小时后安全返航。这是我三.判断题: 《太阳家族》课堂练习

最远的行星。银河系的直径约为光年,太阳系位于距国宇航员首次。是我国第一个进

5.2006年8月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6届大会银核的旋臂上。入太空的宇航员。将归类为矮行星。2.光年是单位。1光年就5.国宇航员在二.选择题 是,约为千米。年月登上月球。

1.拥有卫星最多的行星是(C)3.夏天的夜晚,我们看到天空中有一条白茫茫6.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空间望远镜是著名的A.火星B.金星C.木星D.土星 的,好像一条流过天空的大河。我国二.选择题

2.地球是太阳的从里往外数第(A)颗卫星 古代称它为或。1.标志着我国进入航天时代的事件是()

A.3B.4C.5D.6 4.银河系的恒星围绕的中心旋转。A.2003年神州五号发射成功,并按计划顺利返回。

3.下列有关太阳的叙述正确的是()。5.在1607年发明了折射望远镜,也是最早B.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日地距离为1.5亿千米 的天文望远镜。C.1975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

B.地球的质量约为太阳的1/33 二.选择题 D.1999年发射神州一号无人飞船。

C.太阳表面温度高达10000℃ 1.下列有关银河的说法,正确的是()。2.2004年初美国宇航局两架成功登陆火星表面的火

D.地球的体积约为太阳体积的1/13 A.由2000多亿颗恒星和其他天体组成 星探测器不包括()

4.发生日食是由于()B.是太阳系的一部分 A.勇气号B、机遇号C、水手号

A.地球挡在太阳与月亮之间C.围绕太阳系旋转 3.第一位使用望远镜发现银河是由恒星组成的科学家

B.月亮挡在地球与太阳之间D.银河系就是整个宇宙 是()

C.太阳挡在地球和月亮之间 2.一光年约为()千米 A.牛顿B.伽利略C.哈勃

5.下列行星中有启明星之称的是()A.5.9万亿B.9.5万亿C.6.8万亿 4.(),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A.金星B.火星C.水星D.木星 3.下列天体系统中,最大的是()。A.1991年4月7日B.1970年4月24日

6.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离地球最近的两颗是()。A.太阳系B.银河系C.总星系 D.河外星系 C.1974年7月24日 D.1994年1月7日

A.水星、金星B.金星、火星三.简答题 三.判断题

C.火星、木星D.木星、土星 1.请列举你所了解的航天史的“第一”。1.196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枚自制运载火箭。()

7.太阳系中判断定义为“行星”的条件不包括()答: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前苏联的加加2.天文望远镜不断改进,使人类对宇宙中星体的认识

A.绕日运行B.近球形状林;美国人阿姆斯特朗是世界上第一个登陆月球得人;更加深入。()

C.轨道清空D.存在水源前苏联1971年4月发射的“礼炮1号”太空站,是世3.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是一帆风顺。()

三.判断题 界上第一个太空站;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是“东4.望远镜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工具中最落后的一种1.地球是现阶段我们人类唯一可以生存的星球()方红”1号;我国第一位宇航员是杨利伟。等。5.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是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2.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6.人类目前登上最远的星球是月球。3.恒星是能自己旋转的星体。()四.简答题

4.太阳系中只有太阳会发光。()

5.太阳系中所有的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行。()1.为什么我们看到的银河系像一条带子?

6.水星和金星的运行轨道在地球轨道以内。()银河系是由无数颗星星组成的,银河系中众多星体的7.太阳系是银河系中的一部分。()光形成了环绕夜空的.外形不规则的发光带,而从我们

四.简答题地球的角度看,刚好在银河系的侧面,所以看上去像

一条白色的带子。

1.什么是恒星?

上一篇:我们的数学老师 - 写老师的作文400字下一篇:2022年立案庭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