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老人作文

2024-07-19

扶老人作文(共17篇)

扶老人作文 篇1

外公看得那叫一个津津有味。回想以前,外公每晚看电视都是看到一半就开始打瞌睡,可今天却一反常态,两眼炯炯有神,眼睛都不见眨一下。哈哈,外公这下再也不愁看不到他想看的节目了。隔天早上我在家里做作业,接到外公打来的电话:“乖孙,你昨天说的那个手机电视怎么用啊,我和你外婆都弄不来啊,怎么办?”我听到这一段话,一口气憋在胸口,差点背过气去:外公啊外公,我昨晚不是才手把手地教你了吗?才一个晚上,你就把学到的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啊?老人家果然和时代脱节。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外公从时代落后圈中“扶”起来,让外公与时俱进,跟上社会的脚步!

第二天我叫上姐姐一起来到外公家,“帮扶行动”正式开始!“外公,您看这个绿底白字的图标,就是爱奇艺,您先找到这,按一下就可以打开它。您试试?”“对了,打开以后就可以看到最上边有个长椭圆形的绿色框框,它的右边还有一个放大镜,您可以在绿色框输入您想看的节目名称。”“嗯,这下边有个话筒,您点一下说出您想看的节目它会帮您找到它……”外公伸着枯瘦的手指,在我们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学着。经过一个上午的“魔鬼训练”,他基本记住了操作流程,我和姐姐不约而同地舒了一口气……

扶老人作文 篇2

关键词:老人摔倒,社会道德,公德,诚信

一、社会道德建设需重视

(一) 道德沦丧令人心寒

倒地老人事件随着马年春晚的放大, 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热议, 但始终不能形成一个社会共识。老人倒地, 扶, 还是不扶?这已成了一个道德标志, 将检测我们的道德向上还是向下。扶不扶倒地老人, 已到了道德的拐点, 要让道德的拐点积极向上, 我们不能站着观望, 而是要行动起来。“这人倒了咱不扶, 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 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

俗话说, 人无德不立, 国无德不兴。公民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热论。加强社会公德教育连续被写入了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材料中的老人摔倒是否上前扶就关乎社会公德这个话题。作为社会人, 我们不可能独立存在于这个社会, 无论是谁在生活中难免都会碰到困难, 都会需要别人的帮助。所以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 支持和帮助别人, 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 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而见到老人摔倒是否向上扶起来应该算是我们作为社会人的一个义务。

(二) 社会公德建设需提高

马年春晚小品《扶不扶》热议了一个社会问题, 因为紧贴现实生活, 广受观众们的喜爱。“这人倒了咱不扶, 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 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结尾的一番话因为传递正能量, 赢得了人们的掌声。2014年2月4日, 正月初五, 山东烟台交警支队第一大队的民警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人倒了, 必须得扶!

我曾在网上看到一个论坛, 其中的一个帖子, 题目是:有感于老人摔倒扶与不扶, 我看了很多评论, 绝大多数人都表示对他们的遭遇表示同情, 但是绝大多数都不会上前去扶, 因为那些“绕道”而行的人确有“难言之隐”。他们担心自己的义举会被所帮助的人陷害——“你必定是撞人者, 或者和他们是一伙的, 否则你为什么要救呢?”再想到这个社会的世风, 扶还会被别人污蔑, 有时候甚至会落到赔医药费的地步, 所以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 大多数人都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实这个帖子可以反映出很多人性问题。“人之初, 性本善”, 人们本是性善的, 只是因为没有健全的相关法律、相关制度去保障人民做好事。那么就需要加强社会公德的建设。社会风气的好转, 社会公德权威的真正树立, 需要我们多方面的努力。一方面, 政府和教育部门加大宣传教育, 让公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因为社会公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 它靠的是人们的自觉性和社会舆论的监督, 只有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监督氛围, 才能更好地规范和教育每一个社会成员。另一方面, 政府在必要时刻辅之以硬性的法律制度。这样一来, 对提高社会公德建设必定有很显著的作用。

二、诚信建设需提高

(一) 诚信需发扬

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中重要的规范之一。仁、义、礼、智、信, 信居其一。主要体现在:其一, 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本。它要求人们言与行的一致性, “言必信, 行必果”, “人无信不立”。我们应该继承传统美德, 并发扬光大。在步入了21世纪;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今天, 诚信仍然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新闻中提到的老人摔倒无人敢扶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诚信问题, 如果人人做到诚信, 就不会发生不敢扶老人这种尴尬的事情。

扶, 是人心所向;不扶, 亦别有隐情。扶不扶?不只是简单地伸出手。试想, 如果不是民警, 而是路人扶起老人, 会不会演绎一场《扶不扶》?彭宇们的遭遇, 也是所有人忌惮的。不是不愿扶, 也不是扶不起, 是“伤不起”。当助人为乐随时面临沦为肇事行凶的风险, 谁还敢助人、还能乐起来?所以, “扶”是必须的, 但也要让扶人者有底气、有保障。

三、需树立社会公德榜样

(一) 需要榜样的引领

文章中的老人摔倒是否扶老人引起的焦虑扩散, 我觉得需要榜样的引领。如不断涌现的“洋雷锋”;还有如“最美医生”丁欣, 等等。这样的榜样多了, 救人的焦虑就降低了, 好的榜样可以给人做好事的勇气。那么做好事的人多了, 整个的社会风气也将会相应提高到一个水平, 那么文章中出现的事例将会越来越少以至消失。

(二) 为他人做榜样

作为一名大学生,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路遇老人摔倒扶不扶?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 谁都不敢保证自己以后是否会不小心摔倒在路边。同时这也是一个良心问题, 但是怎么扶是个技巧问题, 比如找证人, 很多时候不要好心办了坏事。我始终坚信一句话,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那这个世界将变得更加的美好。”

老人跌倒怎么扶 篇3

第一步:排除骨折。看到老人跌倒,可别急着扶起来,应先排除其骨折的可能。老人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跌倒后很容易发生骨折。比较常见的,一是臀部着地导致的股骨头骨折、腰椎压缩性骨折;二是用手撑地导致的手臂骨折。

出现股骨头骨折,老人通常是站不起来的;如果是腰椎压缩性骨折,老人虽然能站起来走路,腰却直不起来。在这两种情况下,应让老人先坐着或平躺,千万不可急忙扶起,否则会加重骨骼错位和损伤。如果是手臂骨折,通常会出现疼痛、肿胀、淤血,此时可用毛巾将骨折部位固定,经初步处理后再送往医院。

第二步:警惕心脑疾病。排除骨折的因素后,还要警惕跌倒的老人是否有心脑血管病发作。

心肌梗死急性发作是老人突然跌倒的常见原因之一。若老人跌倒前感到心前区疼痛、有压迫感,家人应马上找来阿司匹林、硝酸甘油等常备药让老人服用,并立即将老人送往医院。此外,如果家里备有氧气,在等待救护车时可让老人吸氧。

高血压、中风也是造成老人跌倒的常见原因之一。若老人跌倒后出现意识不清楚、手抖等情况,很有可能是脑血管疾病发作。此时,应让老人仰卧,并马上送往医院抢救。(南国健报)

扶老人的英语作文 篇4

Yesterday afternoon Li Ping and I were going to school. On the way we saw an old woman crossing the street. Suddenly a car passed by very fast. The old woman was frightened and fell down to the ground.

The apples in her basket were all out on the street. Immediately, we ran to the old woman, helped her get up and picked up all the apples. Li Ping helped her carry the basket and I helped her cross the street. The old woman thanked us very much.

关于扶老人的话题作文 篇5

现在想来真的很可笑,可在当时,能想出这些来勉强完成作文对于我来说已经很难得了。那时候,每次作文课就像给我施用酷刑一般,痛苦至极。一堂作文课仿佛过了好几年也不下课。那时候写作文对于我来说真是很难的事情,于是乎常常出现在不同的情景下,同样的人物再次上场。就这样,我无数次去扶那位老人家过马路,看来老人家对我是十分感谢呀,因为我总扶他过马路,是不?作文课我捡的钱最多,呵呵,每次都让我捡了再交给老师,你说我的偏财运是不是好过头了?如此反复交给老师,老师是不是该给我颁个乖娃哇奖啊?每次丢果皮都让大哥哥大姐姐逮着,我也太没耳性了吧?

是不是很好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出现过和我相同的情况,我想是有的,因为当时我们班就有几个,呵呵。还有的写的周记是这么写的:某年某月某日,今天我很高兴。完了。这样的情况是常常出现的,让一个语文不好更不喜欢文字的人老写周记也真为难他了。

当时我们班也有写作文写得特好的人,是一女生,长得眉清目秀的,字也写得秀气,文章写得可好了。每次作文课老师都要读她的作文给我们听,那文字美得让我这个不爱作文的人也听得如痴如醉。那时候就特佩服她。

渐渐的受家里人的影响,我开始喜欢上了阅读,常常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到后来喜欢上文字是理所当然的事,一点也不意外。没有老师叫我写周记了,我竟然慢慢地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可是曾经是我笔下的唱主角的人物不再出现,我写的都是些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事儿,刚开始也写不好,跟记帐似的,今天做了什么明天做了什么。

时间长了,慢慢学会写下一些自己的真实感受。曾经老师要下死明令我才肯做的摘抄,如今竟然成了我的一个习惯,习惯得就想吃饭睡觉那么自然,并且是必须的。也学着把些经典的句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来,有时候也会去模仿着好句子写。

其实我觉得文字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它有呼吸有心跳,并不是死的,我们得用心去和它交流,让它心甘情愿地在我们笔下开出美丽的花朵。现在,文字是我最好最亲密的朋友,在我快乐时,难过时,寂寞时,感慨时,都是它在一直陪着我。

摔倒老人该不该扶作文素材 篇6

我想,我们应该要扶的。

跌倒的老人很危险,年轻人跌倒有时都会伤筋动骨,更何况老人呢?我们都具有“帮扶弱小,乐于助人”的美德,这些话不止是在读书时读的,是要我们用实际的行动来实行的。我们应毫不犹豫的冲上去扶一把才对。我们不应该纠结在如何扶,要不要扶等问题上。

可是,事实却没有那么简单。

就拿发生在武汉的一个事例吧。

十月十六日下午四时许,一女士在汉口民书路被电动车撞伤后,指认搀扶她的男孩为肇事者。在此期间,十五岁的男孩和他的妈妈一直在事发地寻找目击者。为此事,他们一家三口一直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因为如果这成了无头案,男孩家要赔上许多钱。后来经过警方十余天的调查作出结论:15岁的男孩是清白的。

在上海也有一个事例。

上海杨浦大润发超市班车司机尹启亮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十月十六日中午,他将车开到三门路510弄站点后,一位从班车上下来的老奶奶倒在了离车约50公分的地方,头磕在地上。他赶紧跳下车去搀扶。搀扶后他打了110,他看老奶奶快不行了,又打了120。可老奶奶还是死了,扶老奶奶的他在扶之前曾在提醒他说当心好心没好报,但他还是毅然去扶了。

许多事例说明了扶老人的确有可能被人冤枉,但真相最终还是会水落石出的。

扶老人作文 篇7

2015年9月8日晚上9点06分, 新浪微博用户“袁大宸”发布微博称其搀扶一摔倒的老太太后被讹, 由于事出监控死角, 袁宸在网上寻找现场目击者。由此, 媒体介入报道, 拉开了“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的序幕。

2.“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舆论表现

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淮南师范学院袁大宸”发出两个投票调查。截至10月7日晚, “学生与摔倒老人你相信谁”的投票共14106人次参与, “相信学生”的投票者共有11571人, 占总选择人数的82%;而选择“相信老人”的仅有317人, 仅占2.2%;另“相信法律”的2225人, 占比15.8%。可以看出, 大多数网民支持“女大学生”。事件在发生巨大反转后, 并没有按照之前的“成都女司机”那样的情况发展, 公众并没有随着事件的转折而纷纷偏向“老人”。

3. 从框架理论解析媒体报道“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

针对本次“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 笔者在百度新闻搜索引擎中输入“淮南大学生扶老人”关键词, 共找到相关新闻565篇。在对标题进行筛选后共得出71篇有效新闻, 其中评论占9篇 (如表所示) 。

笔者将新闻标题框架共分为五类, 其中事实陈述框架占到83%, 共59篇。事实陈述框架是媒体按照事件本身逻辑来诠释事件。此次事件至今进行事实陈述框架的比例最高, 这与事件尚未有所定论有很大关系。在事实未清的情况下, 追寻真相是媒体和公众最为关注的问题。

从“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新闻标题可看出, 媒介审判的意味仍很强烈。“撞”和“被赖”都表现出媒介审判的意味, “撞”字表现出女生为肇事者, “被赖”一词表现出老太太有意诬赖女大学生。“撞”与“被赖”之类带有媒介审判意味词语容易影响公众的态度, 使公众在潜意识状态下接受这些信息, 并将其认定正确。在事件舆论的发展进程中, 公众态度又会影响事件走向, 影响事件发展。

4. 去除“扶不扶”报道中负面影响的途径

(1) 恪守新闻客观、真实报道准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在事实尚未有结论时, 不应听信单方面的说辞, 应对涉事各方面情况进行了解。同时, 在报道中不应加入对事件的过度解读, 避免歪曲报道的导向。在报道中因给予涉事双方相等的报道篇幅, 不应在内容上有偏向。

(2) 传统新闻媒体应发挥自身公信力优势, 积极引导舆论。在互联网时代, 网上信息虽传播速度快, 但存在真伪难辨的问题。作为传统新闻媒体在信息源的选取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 对“扶不扶”等易引起公众关注的问题要发挥自身优势, 恪守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 尊重事实, 客观报道, 增强媒体的公信力。

(3) 加强相关事件的深度报道, 避免标签化片面报道。过往的“扶不扶”报道已在公众心中形成了一定的不良印象。因此在以后的相关报道中应避免为吸引受众眼球从而将报道片面化。媒体从业者因从深层入手, 写出深度、客观的报道, 避免将相关报道标签化, 避免事件报道因过度、简单而错误引导舆论。

“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是继“南京彭宇案”事件后又一引起公众舆论巨大反响的事件。新闻媒体应反思过往的失误, 坚守真实、客观、平衡、全面的原则, 要挖掘看似简单的纠纷背后复杂而深层的原因。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坚守新闻职业道德, 尊重公众知情权,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摘要:2015年9月发生的“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 迅速成为舆论热点事件。新闻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新闻媒体如何能去除“标签”, 客观报道此类事件, 如何能在事件舆论走向中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才是研究此事件的真正意义所在。本文将探讨在此类报道中新闻媒体应如何客观报道并起到积极引导舆论的作用。

关键词:“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媒体报道,舆论

参考文献

[1]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最温情版“扶老人” 篇8

近日,一张照片在网络上引起了无数网友点赞。照片中,一名头发花白的老者身下垫着纸箱板,身上盖着棉被,趴在尚有结冰的路面上。在老人旁边,一名穿着警察制服的小伙子单膝跪地用大腿和膝盖为老者枕著头。“真是中国好警察!”“两个人都让我心疼,还是有好人的。”看到照片,网友们纷纷表达了对小伙子的赞许。

扶老人的民警叫做郑义。担心老人着凉,郑义单膝跪地,用手扶着老人的头,把膝盖和大腿枕在了老人的头下面。“当时也没想到扶不扶的顾虑,觉得自己是人民警察,就应该这么做。”郑义说。他担心贸然移动老人会带来二次伤害,用膝盖给躺在原地的老人当枕头,在冰面上足足跪了1个小时。

述评

近年来,“扶不扶”已成了一个老生常谈的社会话题,每隔一阶段,该类话题就会伴随着相关事件出现,被大众围观。有观点认为,扶不扶话题之所以反复被讨论,相关事件反复出现,症结就在于“举证”难。

“扶不扶”是一个社会道德问题,在道德滑坡的今天,很多人越来越害怕扶的风险——万一被讹怎么办?当中国发生此类事件后,有很多声音呼吁,破解这样的难题,就需要先靠法律来“扶起”道德。此前北京和深圳就通过立法作为最后的底线来维护帮助人的合法权益。通过对举证的详细规定,着重在“无过错推定”和“责任豁免”方面为好心人撑腰,有效地为道德护航。

扶老人过马路小学看图作文 篇9

记得去年的春晚上有一个小品节目讲的是关于“扶不扶”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风气也变得大不如前,有些人为了贪图小利毫无原则,可是即使这样,我还是愿意相信,大部分的老人还是心地善良的,他们知道谁都不容易,助人为乐的好人就应该有好报。

从小无论是在书本里还是大人们的教诲就教导我们要扶老人过马路,老人们因为上了年纪腿脚不便,走路也不快,可是红绿灯不等人啊,车子也不等人,所以好多老人站在那里常会手足无措,这时候如果你能过去扶她们一把,对你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可是对于他们可想而知是怎样的感动。

每次我过马路的时候,总是习惯性的看看周边,有没有需要帮助的老人家,我会帮她们过到马路那边,然后自己再去要去的地方。每次助人为乐总是会很开心,是一种很满足的笑,因为看到被帮助的人脸上绽出高兴的笑容,我的心里也会很开心。

小学生记事作文:把老人扶起来 篇10

我看了又看,终于忍不住了,我匆匆地跑过去,连忙扶起老爷爷,旁边有人劝告:“说不定他是故意的,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我不听,继续把他扶起,等我把老爷爷扶起来的时候,老爷爷轻声对我说:“谢谢你,是你救了我!你没有听那些大人的话,你真懂事!”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如果我听了那些大人的话,看着你摔伤,那多不应该啊!”我们连走边聊,到了老爷爷的家,我脱口而出:“再见!”老爷爷也说了一声“再见”。我这才想起要回家了。于是,我就急急忙忙地和老爷爷告了别。在回家的路上,我心想:今天就是因为内心的一个善举,去把老爷爷扶起来,我觉得自己这样做是对的,对老人家的尊重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如果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爱心,都能伸出援手,那社会就更和谐,更美好!

作者:林天泽

“老人跌倒该/不该扶”辩论 篇11

1.通过辩论实践,学会从“实证”“理证”角度辨析“论据确切”,进一步认识“论据确切”对论述的重要意义,增强在论述中运用“实证”“理证”的意识和能力。

2.树立客观公正地看待时事的态度,能够有主见、有辨别、较深刻地理解时事。

【活动设想】

1.先学习优秀辩论,观看其对“论据”的使用,再进行辩论活动;辩论活动至少要在课外准备一周时间。

2.采取辩手+后排议员的方式,突出主辩学生的作用,也要动员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3.共两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论据确切”的辩论

(一)导入

教师用PPT展示:

1917年3月,已经成为“拉车屁股向后”的康有为,通电全国建议在祭孔的时候恢复跪拜礼。理由是:“万国礼教无不跪。中国民不拜天,又不拜孔子,留此膝何为?”因此,他要求北洋政府“立饬各省祀孔子仍行跪拜礼,以免大教随人反复同于儿戏,中国幸甚”。

你觉得康有为用来支持论点的理由(论据)充分吗?针对康有为的“理由”,你会作怎样的反驳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用PPT展示:

鲁迅先生在1925年发表了一篇杂文《忽然想到》,对这种主张讽刺地写道:“康圣人主张跪拜,认为‘否则要此膝何用。走时腿的动作,固然不易看得分明,但忘记了坐在椅上时候的膝的曲直,则不可谓非圣人之疏于格物也。身中间脖颈最细,古人则于此斫之,臀肉最肥,人则于此打之,其格物都比康圣人精到,后人之爱不忍释,实非无因。所以僻县尚打小板子,去年北京戒严时亦尝恢复杀头,虽延国粹于一脉乎,而亦不可谓非天下之奇事之三也。”

鲁迅在这段话里用事实驳斥了康有为的论据,指出人的膝盖是为方便坐和行的,并不是为下跪用的。

(二)看一看

教师播放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不可取的”片段(约20分钟),要求学生边观看边记录双方的重要论据,再整理概括。

(三)评一评

教师根据观看视频后整理的论据记录,紧扣“论据”进行分析点评。

[案例展示]

教师课后整理学生的评论如下:

正方: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

论据一:成败英雄论古亦有之,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东周列国传》里却说:“虽然只旅未成功,王命昭昭耳目中。见义勇为真汉子,莫将成败论英雄。”可见成败英雄论自古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效果一:确切。

理由一:用古人著作中的相关道理论据,客观地指出自古以来“以成败论英雄”是存在可取之处的。

论据二:时代呼唤英雄,社会鼓励成功,这样的民族才能进步,这样的社会才能发展。时至今日,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若不成功,我们将立于何处?信息时代,本土文化遭受强势挑战,若没有英雄,我们又何以让后代感受身为华人的自豪。

效果二:不确切。

理由二:以带有主观偏见的论断作为论据,削弱了论证有效性。

反方: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

论据一: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成败都是相对于具体目标而言的。达到了就是成功,没有达到就是失败。英雄是指能以自身杰出的才能、品质激起他人崇高情感的人。

效果一:确切。

理由一:从“英雄”二字的本源出发,以《现代汉语词典》对“英雄”的解释作为事实论据,无从推翻。

论据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也充分地说明了司马迁对金钱的认识。由于李陵事件,司马迁受牵连而被判死刑,他又拿不出钱来赎买自己,只好受了宫刑。这本已功利的世界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实在令人不敢想象。

效果二:不确切。

理由二:以历史名人事件作为事实论据,但论据史料本身有待论证,且论述带有主观偏见。

(三)布置下节课辩论内容

1.出示辩题——老人摔倒该/不该扶。

2.说明辩论规则。

教师解说:“借鉴《奇葩说》中前排议员主辩、后排议员辅辩的方式。其中,前排议员中1人立论陈词,其余为‘奇袭手。为突出本专题的训练要点,采用‘奇袭式辩论,即一方发言结束,另一方可针对对方论据上的问题进行反驳或提问。重点是要指出对方论据使用的错误,并以此削弱对方的立论。‘奇袭可以是针对某位辩手的‘点对点式对辩,也可以是无具体对象的‘群辩。”

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第一环节:正方立论3分钟,反方立论3分钟。

第二环节:双方‘奇袭手分别就对方立论进行(论据)反驳,时间为4分钟。

第三环节:后排议员可针对立论及奇袭环节进行再奇袭再反驳,时间为6分钟。

第四环节:主辩代表进行陈词小结,时间为2分钟。

人员设置:主席1人,双方各设1名计时员,双方各确定4名前排主辩议员,其余同学根据立场选择做后排议员。

3.选择辩手,明确任务。

选出辩手“4+4”名,其他同学自选立场作为“后排议员”,教师可作调整,使双方人数大致平衡。

要求辩手及“后排”寻找资料,写出辩稿,先行“演习”。

一周之后进行辩论。

第二课时:“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辩论活动

[案例展示](限于篇幅,节选少数片段进行展示)

(一)立论环节

正方:第一,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至今以老为尊……现如今,老人摔倒了都不去扶,这不是道德的沦丧又是什么?第二,……一个人连最起码的道德修养都没有,又何以治国平天下?第三,父母和老师从小教导我们要尊老爱幼,现实中小孩子帮助老人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小孩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成人?老人摔倒而不扶,一违父母之言,二违恩师之命。最后,之所以在这里讨论这个问题,就是因为当前社会出现了信任危机。信任危机的出现直接影响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反方:……首先,扶起摔倒老人只是一种帮助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却不是最佳的办法,拨打120、电话联系其家人、等待专业人士的援救等方式,显然更好一些。其次,老人摔倒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大致有下面几种:高血压伴脑内小动脉硬化,使其突然破裂出血引起的中风;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颈椎病等引起的眩晕;大脑一时性严重缺氧缺血,导致短暂性意识丧失;心绞痛急性发作,及癫痫发作等。同时,老人骨质较为疏松,一旦摔倒易导致骨折,不当的搬动易造成二次损伤……最后,老人摔到了不该扶,不是我们不想给予帮助,而是有不敢的成分。这不是我们道德上的退步,而是与社会体制有着脱不开的关系!不敢搀扶跌倒老人,是一种淤积已久的“社会病”。伴随着恩将仇报的见义勇为、惹祸上身的助人为乐,传统美德陷入了一种莫名的尴尬。“彭宇案”“许云鹤案”的法律判决更是让公众寒心!……

(课后点评:从立论看,正方有偷换概念之嫌疑,反方更扣题一些。正方的论据,情感偏见的干扰比较明显,其用情感判断所得出的“断言”现象比较突出。这给反方的“奇袭”创造了机会。相比较而言,反方的论据则相对充分实在,更具说服力。)

(二)“奇袭”环节

1.对双方立论进行“奇袭”

反方:正方一辩所举的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都只是论证了道德的重要性,但并未说明道德与扶老人之间的逻辑联系,你方将“不扶”与“不道德”画上等号,是一种主观偏见与臆断,为什么“不扶”就是“不道德”呢?为什么“不扶”就会使“信任危机”扩大呢?

正方:请问对方辩友,你们能证明老人摔倒的主要原因就是你们所说的那几点吗?大家都知道老人摔倒的原因有很多,为什么你们就列举了这几种呢?是因为它们刚好与你们的论点相符吗?如果这样,是不是会犯以偏概全的毛病呢?

(课后点评:反方的“奇袭”很有力度,抓住了正方因立论的“偷梁换柱”问题而导致论据不力的错误。正方的“奇袭”则相对显得有点耍无赖的味道,仅仅指出反方论据“以偏概全”的毛病是远远不够的,除非能用科学的论证证明对方的事实有问题,而且只有举出更为主要的“原因”来,方可达成“奇袭”的目的。)

2.自由辩环节的奇袭

例1 (正方)……现如今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未来我们身边有更多需要帮助的老人,现在我们就应该说明老人摔倒应该扶。……

(反袭)请问对方辩友,社会老龄化与老人摔倒应该扶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有因果联系吗?

例2 (反方)按正方逻辑,那我们拥有全世界最高的道德期待,但为什么却拥有不断突破的道德底线呢?所有的决策都要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人性是什么,人性就是我们都一样,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关键是看周围的东西是抑制我们的恶还是抑制我们的善,而不是片面简单地认为我是好人你是坏人。

(正袭)如果事实确如对方辩友所说的关键是看周围的东西是抑制我们的恶还是抑制我们的善,那么按照对方的逻辑,今天你们倡导老人摔倒不该扶是在抑制我们的恶咯?

例3 (反方)既然对方辩友提到概率问题,我倒想问一下对方辩友,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是多少,我想不用说大家也清楚地球被撞的概率应该比我被讹的概率小之又小,但其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大家也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再小的小概率事件也有发生的可能,彭宇案不仅仅是个概率问题,其造成的恶劣影响至少使中国的道德水平退步30年,试问在追求物质生活的今天,我们有多少个30年。

(正袭)请问对方辩友,彭宇案发生至今,我们的道德水平真的退步了30年了吗?你衡量的标准是什么?有事实依据吗?

(课后点评:以上所展示的案例中,双方的“奇袭”基本能针对对方在论据使用上的各种问题展开有效的反击:例1属 “无关论据”,社会老龄化是一个事实,但与论点没有必然的联系;例2的事理论据太主观武断,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例3犯了论据不实的毛病,道德水平倒退30年是一个需要论证的断言,把观点当论据是辩论一大忌。)

(三)结束环节

辩论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求各小组上交资料,计有:讨论记录本、辩稿、反思小结。

教师根据上交资料进行等级评定,评出最佳辩手、最佳“奇袭手”、最佳合作辩队,并予以一定的奖励。

【教学感评】

论据是论述的基石,但学生在阅读、写作时,辨别、分析论据的意识不强,能力也有欠缺,这使学生容易轻信文章观点,失去应有的判别能力。学生在写作时,常见的缺陷是以主观臆断代替事实依据,用未必可靠的道理支持自己的观点。用辩论这种“尖锐”而“高密度”的实践活动来加强“论据确切”的意识,无疑是比较好的方式。当学生在观看、学习优秀辩论时,被告知要关注“论据”时,确实能够找出并辨析其确切性。有学生在辩论后感叹说:我们本以为“老人跌倒应该扶”肯定能胜利,但没有想到“不该扶”也这么有道理……

开展辩论活动的困难在于比较耗时,需要学生较多时间、精力的投入,但总体上很受学生欢迎。

老人跌倒扶不扶 篇12

——一个不该讨论的话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每天听到或看到什么样的新闻我都不会感到惊奇。但是,当一则“老人摔倒之后该不该扶起来”的话题在网上被热议的时候,我感到震惊了。在一个有五千年历史并被标榜为礼仪之邦的国度,在一个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现代文明下的国度,在一个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国度,成千上万的人在反复讨论“老人摔倒之后该不该扶”的话题,这是何其的讽刺与无奈。我感到惊奇之后又感到愤怒,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这还需要讨论吗?我们的国家怎么了?我们的社会怎么了?我们的人民怎么了?我们的良心和道德呢?我们的勇气和正义呢?面对这样的问题,作为一个公民,一个时代青年,我会毫不犹豫、理直气壮地说,扶!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向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之中,尊老爱幼一直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黄香温席奉亲,王祥卧冰求鱼,这些敬老爱老的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甚至在古代,还规定8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自由出入朝廷,连皇上都要敬他们三分。由此可见敬老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地位。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不能丢了尊老爱幼的传统,见到老人摔倒,我们不需要犹豫,我们要毫不犹豫地去扶。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我们的父母最终都会变老,我们也会变老,如果老人摔倒了不去扶,那这个社会该会变得多么冷酷,多么没有安全感。也许有人说,不去扶老人,是怕被老人讹诈,前不久的“彭宇案”就是例证,所以不是不想扶,是不敢扶。我想这样想是不全面的。诚然,在当今社会,有许多丑陋面,但是我们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要看到社会的主流,看到大多数,看到积极的一面,而不能因为个别阴暗面就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就以偏概全,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相信社会正在进步,那些丑陋的一面只是个别的,只是暂时的,社会的大趋势是积极向上的,是进步的。我们身在其中,要为这种大的趋势助力,而不是逃避。

惩恶扬善、匡扶正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当代青年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舍生取义的传统。孟子就说过:“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也。”晚晴名臣林则徐更是说出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铿锵话语,陈毅元帅也曾有过“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开**”的决心。可见,在正义面前,中国人向来是没有任何犹豫的,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作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作为一名社会公民,在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这么显而易见的问题面前,我们还需要犹豫,还需要思考,还需要衡量,那我们该汗颜了。在正义之举面前,我们不应该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瞻前顾后,等待观望,而是要大胆站出来,伸出正义之手,果断的去扶摔倒的老人。

有人会说,老人摔倒,我们不敢去扶,责任不在我们,而在这个社会,在法律。这是社会的病态,是法律的缺失,百姓想做好事但自身利益却得不到保障,这才不敢去做好事。我想这种说法也许属于事实,但并不能成为理由。诚然,在现阶段,我们的社会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公民的道德缺失,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但是古人曾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国家和社会出现问题时,我们身处其中的每个人是有责任的。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不光是执政党的事,也不是英雄人物能完成的,靠的是身在其中的每个个体的努力。所谓个人前进一小步,社会进步一大步,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勇敢的站出来,伸出正义之手,共同去面对社会的问题,那我们的国家才会不断进步,社会才会慢慢趋于良性。如果我们都为了自身利益,而在正义面前明哲保身,在丑陋面前退避三舍,任由丑陋肆意蔓延,那社会的希望在哪里呢?社会是不是会变得越来越糟糕呢?

摔倒老人扶与不扶 篇13

2011年8月30日,浙江省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了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将一金华男子扶摔倒老人判处七万元赔偿款。一个见危施救的好人怎么反被挂上“罪人”的牌子呢?以前我们都认为好人会有好报,不说可以获得奖励,至少也值得我们表扬及学习。他暂垫的医药费没得到感谢,却被一纸告上法庭。虽不是做好事就一定要得到回报,但做了好事,却被误作肇事者,如果是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随着关于摔倒老人扶与不扶的社会热点问题越来越热,我们不得不陷入深思。很多人遇到摔倒老人都不敢当“好人”了,难道是社会道德退步了,还是人心变得冷血了?

据一组数据显示,有八成民众选择不扶老人。究于这一现象,我认为,大多数人不敢去扶摔倒老人的主要原因是怕惹祸上身,鉴于这之前出现过的案例,很多人也怕成为受害者。这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而做出行为反应的准备是社会态度。态度具有社会性,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学习得来的。个体容易通过所处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而逐渐改变对某物、某事的态度,所以,也有一种从众心理。最近些年来,我们可以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上了解到摔倒老人扶与不扶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我们渐渐地失去了对社会信任。众所周知,扶危济困、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素有云“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更何况现在只是扶老人一把。毋庸置疑,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颗道德的种子。因此,这说明我们的社会道德并没有退步,道德观念仍然存在,只是社会的信任危机导致道德判断受到冲击。在社会给予我们一种态度时,我们都抱着那种从众心理去接受并去模仿。

小悦悦事件伤了很多民众的心,路人的冷漠揭露现了我们社会问题和矛盾,也激发了网络的再次热议。一个个经过的路人正是因为不敢去让自己干涉这件事,才冷眼过之。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促进其完成。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运动员比赛,如果有很多观众为他们呐喊助阵,他们往往能够顺利甚至超常发挥,所以东道主的队员很更有优势获胜,这就是体育场上的“主场效应”,也是“观众效应”的结果。因此,在小悦悦身边的民众都

抱有这种心理,在社会效应产生负面影响的时候,他们不能摆脱这种社会干扰,救起那个孩子。换种场景,如果有几个人可以感染到当时的氛围,号召大家救人,社会正面效应一促进,小悦悦得救也成为理所当然的事了。在整个社会中,我们都扮演了一个社会角色,当我们遇到社会问题时,心理活动和外观行为会经过一番挣扎和动力性影响。复杂的社会会让我们迷失方向,判断上缺少正确的指引。

担心医疗知识不足,怕带来更大伤害是摔倒老人失助的另一原因。老人摔倒有可能是中风、脑血管疾病和晕厥等病症,所以扶老人的危险性还是存在的。在没有监控和人证的情况下,突发而来的老人疾病会让好人反遭怀疑的可能性。因此,缺乏科学的救助方法让民众不敢去扶摔倒老人。以防老人会有突发症状,我们在扶老人时要科学救助。卫生部9月6日公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指出,老人跌倒先不要急着扶,要分情况进行处理。《指南》引起了不小的热议,这不是帮扶者的法律保障,可信么?当社会信任度明显出现滑坡,任何条文、制度都会受到人们的怀疑和质问。但我相信,科学救人是必要的。最先拨打医院急救电话,看老人情况再扶起,不然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结局。

在此类事件未发生之前,我们一直坚持着从小被灌输的“像雷锋同志学习”的思想,大力倡导见义勇为。可在道德与法律的博弈中,我们需要良好的司法环境。法律是良善的,是扶正驱恶的工具,是弘扬社会正气的力量。但是如果法律落入小人手中,成为好人的深渊之时,法律会足以让人心寒。完善法律制度,整改良好的司法环境是当务之急。

当今媒体的发展比较壮大,范围广、传播快的特点更能起到促进社会认识的改进和社会力度的提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劝说宣传法。借助语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广告等各种传播媒介来传播信息,可以影响到人们,使之态度发生改变的方法,是一种极为常见和广泛使用的方法。在这个信息传递沟通过程中,分析的着眼点则在于信息的传播者(劝说者)、信息的传播过程、信息接受者及传播情境四个方面,更好地传递对于摔倒老人失助问题研究的信息,使民众做到正确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社会道德没有退步,只是人们在看到或者听到近期通过媒体传播的信息中产生了疑惑,对社会认知迷失方向,人们也因此不敢扶起老人,而有些也恶意或者不知情的情况诬陷了好人。

从社会心理学的另一种方法—团队影响法来看,团队的影响来自于团队的规

范和准则,这种规范和准则对团队成员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促使团队中每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与团队的规范准则保持一致。如果遇到摔倒老人,在我们整个团队中只要履行规范准则,队员将不会受到排斥和拒绝,老人肯定不会失助。而作为摔倒老人一方,也不会违背规范准则,帮扶的人也不会“背黑锅”。总之,在整个团队里,只要我们遵守规范准则,团队精神会改变我们的社会态度。

不管从哪方面分析摔倒老人失助的原因和对策,我认为,社会是大家的,我们都生活在整个社会中,也是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应该尽自己的全力,建立并维护好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肖占鹏: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版。

[2]乐国安主编:《应用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4] http://news.qq.com/a/20111208/000133.htm

你还敢扶倒地的老人吗 篇14

黄鹏城:我赞同“乐意搀扶”,因为人心都是肉长的,当看到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摔倒在地时,你怎么忍心看他艰难自理?

许赛凡:我一定会帮扶,因为我们也有老的时候。

董彬彬:从我们的爱心出发,应该要去帮助的。中国人还是需要爱的!每个生命都不容易,尤其是老人,无论结果怎样,选择帮扶应是每个国人都要首先考虑的!

高文英:虽然社会上时常有报道帮扶者被诬赖的情况,但我还是愿意相信这样的情况是极少数的。我们的社会也许有时会让人寒心,但一定也有更多的温暖和爱。我还是会上前去帮扶的,不扶晚上睡不着觉,良心上过不去。

郭月蓉:并不是所有老人都是这样不讲理的,我们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没扶之前不能先入为主地认定会被诬陷。即使扶起老人后被诬陷了,我觉得事实就是事实,总会被查清的!老人倒地后如果没人及时将其扶起,很有可能会造成悲剧。小悦悦事件给我们的警示还不够吗?

高常海:人与人之间已缺失的信赖,更需要我们用爱去重新唤回它,不是吗?如果人人都不肯帮扶,那样的社会比被老人诬赖更让人觉得冰冷。

韦成涵:人都不应该冷血,不能昧着良心做事。我相信世界还是美好的。我们不能扔下摔倒的老人不顾,好人终会有好报的。

罗光能:能帮就帮一把吧,虽然现在社会上有极个别人做出了些让人失望的事,但我希望社会不会因此而变得那么麻木,因为那样的社会,人是没法生存的。

俞佩霞:救扶老人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如果因为有诬陷和讹诈的事情发生就不去做了,不但良心难安,更影响社会的风气,试想若以后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变得冷漠无情,生存还有多大意义?那不是只为活着而活着了?在这一点上我非常欣赏我们南宁市提倡的“能帮就帮”的精神,让我感到很温馨,很感动。

赵英诚:这个话题让人回答起来难免迟疑,真的遇到类似的事情很让人头疼。我曾亲眼见到妈妈的同事搀扶起一位自己骑车摔倒的老太太,而老太太的女儿从后面赶到时,却指责妈妈的同事说:“你怎么回事?没长眼睛吗?”奇怪的是老太太竟然不发表意见。看到这样的场景,我的心很痛。我想如果是我遇到这种情况的话,我还是敬而远之吧。

陈依程:我不大乐意去扶,虽然想扶,但一想到扶后可能遭遇的后果,就有点忐忑不安,或许我们该想出一些别的办法来帮助他们。

黄业辰:不愿意。虽然我不曾遇到类似的情况,但说实话,从自身的家庭情况和社会反应来看,我真的不敢上前扶一把。或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现在的一些成人太不好相处了,总是让人想到“世态炎凉”这个词。明明做好事,还要遭诬陷,问谁谁不心寒?

胡卫夏:想扶,但听过见过一些被敲诈的事,就不敢去扶了,因为不想惹祸上身。我父母常常提醒我说:虽然好人多,但坏人也不少。

韦悦辉:我会比较谨慎,即便扶也会多找几个证人。讹诈的事情太多了,而且有过类似案例,法院最后的判罚也有失公正,判定做好事的那一方赔款,太令人寒心了。

陈珍莲:不敢扶,如果碰到被诬赖的情况,偶的心脏承受不了。

黄海滔:每次看见可怜的人,都想去帮忙,可那些可怜人是真可怜还是骗子呢?毕竟好心没好报的事太多了,希望这个社会不要在把人的心都伤痛了后,再来挽救,那就得不偿失了。

徐玉奔:看人吧。如果是认识或熟悉的人我就帮,但若是不认识的,我就不会轻易出手相助,这样不公平的事情太多了。

何立华:惹不起哦,现在的骗子太多,助人为乐已经变成助人为“悲”了。不过,自己遇到困难还真的希望别人能助一把。希望还我一个和谐、可爱的社会氛围。

扶老人作文 篇15

2014年07月09日 02:27

来源:潇湘晨报

衡阳县政府公务人员陈建铁下班路过,问老人感觉如何,最后老人微微睁开眼,说了句“没事儿,我躺一会儿就好”。

原标题:公务员扶老人,周围人喊“不要扶”

本报衡阳讯 尽管围观群众喊“不要扶”,但他毅然将老人扶到路边。7月8日,说起扶老人的事情,衡阳公务人员陈建铁表示,以后遇到倒地的老人他还是会伸出援手。

7日下午5点半,衡阳县长湖路一位六旬老人横躺在马路中间,此时车来车往,情形十分危急。下午6点,老人在路上躺了半个小时之后,周围已经围了二三十个群众,但没有一个人敢上前将他扶起,只有一个小伙子捡了一根树枝放在老人头前,想提醒过往司机注意。

此时,衡阳县政府公务人员陈建铁下班路过,问老人感觉如何,最后老人微微睁开眼,说了句“没事儿,我躺一会儿就好”。

关于是否应该扶老人的问题探讨 篇16

上次课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积极讨论,我对这个问题也有一些自己的见解。

首先,我们从被灌输的是尊老爱幼,做人一定要善良,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向他们伸出援手。然而在现在因为出现了一些老人讹诈等事件,让我们对“帮助他人”避之而不及。我认为这样是不对的,我们不能因为一些个别事例,就对整个社会失去信心,不可以把社会的每个人都想象的太阴暗。我们不能做一个冷漠自私的人。针对是否该去扶老人,我们应该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去帮助老人。

我认为我们应该注意:1.不要轻举妄动,发现老人摔倒,及时拨打120,向路人求助。尽量不要个人行动。2.如果自身不具备任何医疗常识,千万别擅自将老人扶起,这样可能会加重老人的伤。

扶老人作文 篇17

在大部分网友称赞女孩传递正能量的同时,也有不少网友发出质疑,认为记录事件过程的照片完整清晰,像是摆拍,而且救人时刚好遇到拍摄者,事后照片还被发布到网上,太过巧合:“这女孩是想成网红想疯了吧。”对此,陈卫红解释道,自己长期从事新闻报道,所以会随身携带单反相机。他还表示:“巧合不是问题,问题是人们缺乏信任的心态。”而当事女孩则表示,以后再遇此类事情,她还会扶老人,不过拒绝拍照。

应用善心呼应善行

我们常常因为害怕被碰瓷,看到有人摔倒不敢扶,就算扶了也是小心翼翼的,生怕被人讹诈。然而当我们感叹“扶不起”的时候,看到有人勇敢地伸出了双手,却不能以一颗正直的、善良的心去对待,反而胡乱揣度别人行为背后的目的。这是极不光明的,比“扶不起”的人更可怕的是那些有一颗“扶不起”的心的人。

现实中,人们似乎总是这样,喜欢躲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以一副旁观者的姿态审视、嘲弄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一切。比如看到有人摔倒了,我们没有勇气去扶,可是当好心人上前把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做了之时,我们非但感受不到正能量的洗礼,反而妄议别人做这件事的动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社会不应该是这样的。人可以不伟大,但心一定要敞亮。退一步讲,就算是作秀,至少当老人摔倒的时候她去扶了,老人车子坏的时候她去修了。仅凭这一点,她就比那些袖手旁观看热闹的人要高尚得多。而且,后来老人子女的回应也证明了这位女孩确实是在做好事。所以,很想奉劝那些“泼脏水”的人在说话之前不妨等一等灵魂。

信任危机从何而来

女孩帮助摔倒老人反而被质疑“想成网红”,其背后所透露出的信任危机,更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现如今的互联网已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大大小小的各种事情都会展现在互联网上,但是隔着这个“网”,就像眼前多了一层膜,一些真实的信息会被隐藏,而一些造假的东西会被无限放大。公众每天面临诸多选择,真真假假看不分明,而每一次的剧情反转其实都是在消费公众的信任。大家都知道了“狼来了”这个故事,类似恶意作秀、摆拍的事件出现太多次,谁也不能百分之百地肯定这一次就是真的,虽说不影响切身利益,但是谁不愿为“假意”付出“真心”的赞美。

上一篇:2020幼儿园大班健康教育工作计划5则范文下一篇:销售管理工作个人简历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