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平台

2024-07-07

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平台(通用8篇)

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平台 篇1

点:好搜一下

点下边的: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

点右上角:登录

在右上角“空间登录”下填写“用户名”、“密码”。(填写之前,鼠标先在白框中点一下。)

如果下次不想填用户名和密码,可以在自动登录前方框内点一下使方框内显示“对号”

点蓝框中的“登录”。画面跳转,登录成功。如果显示用户名或密码错误,请重新填写。

右边的滚动条可以上下移动

下边的滚动条可以左右移动网页。滚动条两边的三角箭头也能翻页。

拖动滚动条的方法:鼠标光标移到滚动条上,按住左键移动鼠标。

下载资源

点左上角“资源中心”(选择资源)

点“小学”

选所教“学科、年级、版本”。如果看不全就拖动滚动条,点滚动条两边的箭头也行。六年级看不到,点其他年级。

学段点“小学” “学科”选所教学科

“版本”选所教版本(在版本上点一下即可。)左侧《教材目录》选所教单元 资源以图的形式出现在中间位置,点一下需要的资源(左键点一下)

点右下角绿框中的“下载”

中间出现一个小方框,点“浏览”(这一步是给下载的资源找个地方。)

又出现“另存为”

如果点“桌面”,下载的内容就存在电脑屏幕上。(一般选这一个地方。)如果点“文档”,下载的内容就存在“我的文档”中。

如果点“计算机”下边的(C)、(D)、(E)文件就存在c盘、d盘或e盘中。(一般不选c盘)

我们选择的是“桌面”

点右下角的“保存”

在中间的方框中点“下载”,等一段时间,文件就下载成功了。

把网页最小化(就是点网页右上角的“—”号。)就能看到屏幕上多了一个图标。例如:一去二三里资源包。这就是下载的文件。

上传文件

点左上角“个人空间”

从左边找到“成果展示”。方法有两种:

1、滚动鼠标中间的滚轮,使网页上下变动。

2、拖动右侧的滚动条。

在“成果展示”中以上传“教学设计”为例。点击“教学设计”

点右上角“上传教学设计”

在“上传资源”画面中点击课程,例如:语文。

选择版本例如:人教版。

再选年级,例如:一年级上。

点击《语文人教一年级上册》,再选择“单元”。

点击“添加文件”。下一步要找存在电脑中的文件。

在出现的新画面中点击“桌面”

滚动鼠标滚轮或者右边的滚动条找到以前下载到桌面的资源。

在这个资源上点一下,再点“打开”,资源自动上传。

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平台 篇2

高职教育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提高社会就业率的重要途径, 其发展一直都受到国家教育部门、地方政府的重视, 如何在现有的高职教育资源现状下最大发挥教育资源的整合功能是社会各界一直研究的热点。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职教育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转变, 通过网络可以实现高职院校之间具有不同优势专业的资源整合, 做好高职教育机构的强强联合, 优势互补的功能。天津海河教育园区作为高职教育资源整合的一个示范园区, 是高职教育资源整合成效的真实反映, 对此作者通过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的资源共享课程开展情况分析如何才能进一步利用网络平台发展海河教育园区的建设。

1 天津海河教育园区简介

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定位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天津市高端科技研发创新示范区、海河南岸生态宜居示范社区, 是整合职业教育资源, 形成教育高水平聚集发展的高地。首批进驻海河职教园区的院校包括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天津海运职业学院5所高职院校, 还有整合后的天津市仪表无线电工业学校和天津市机电工业学校这2所中职学校。

在空间设计上, 海河教育园区总体规划呈现出“一廊两翼”的布局结构。同时, 海河教育园区内的一批公共建筑资源将由园区院校共享。“一廊”指结合城市生态走廊规划的中央生态绿廊。“两翼”是指东西两侧的学校、居住区及配套建设区, 规划总面积29km2。

在职业教育改革的带动下, 天津海河教育园区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2011年, 园区院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5%。2012年新学期开始之际, 海河教育园开始调整步伐, 在去年完成一期建设的基础上, 提升内涵、资源共享成为园区工作的关键词。在2012年, 园区围绕资源集约利用、学生集成培养的思路, 启动3个共建专业、4门优质网络共享课程和1门公共基础课程作为资源共享工作试点, 逐步走向“教师互聘、课程互选以及学分互认”。目前天津海河教育园区经过三年多的运营, 园区的管理体制和教学实训功能趋于完善, 已经具备实施职教资源共享共用的有利条件。要按照由易到难、分步实施的原则, 集成各学校重点学科、优秀教师、精品课程、实训设备等优势资源, 最大限度实现集约办学, 形成天津职业教育的品牌效应。

2 海河教育园区资源共享课程开设的优点

2.1 有利于高职优秀教师资源的流动

由于受到经济利益以及学校办学规模等影响, 我国教育资源普遍存在着分配不均的现象, 这种问题对于高职教育资源健康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因为学生接受高职教育首要的一点就是调查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 查看其教育质量, 高职院校具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生报考其学校的关键因素, 如果长期下去势必会造成核心校学生人数过多, 而其它高职院校生源少的畸形现象, 而通过教育园区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师固定身份, 有利于优秀教师的流动, 平衡各个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 通过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可以解放优秀教师的授课地点以及对其的制度约束, 教师之间可以在园区内的高职院校中自由的流动。

2.2 学生可以到其它学校听课,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育资源共享课程就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开化, 海河教育园区内的高职院校学生可以随意到其它学校接受优秀教育资源, 比如某个高职专业可能在某个学习属于重点学科, 并且其教育资源非常的雄厚, 而其它一些院校的此专业可能不如该学校的教育资源, 对此学生就可以到具有重点学科的院校接受此专业的教育资源, 这样的学生到其它学校听课的过程可以充分实现教育资源的功能化, 保证教育园区学生的教育质量, 同时学生到其它学校听课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社会交际能力, 扩大教育结构能力以及提高自我学习的过程, 通过到其它学校听课学生可以认识到许多与自己相同爱好的学生, 他们之间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相互交流, 而且到其它学校听课也不再受专业课程的限制, 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知识, 以此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结构。

2.3 整合园区高职教育资源, 增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高职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就是将园区内的高职院校的优势专业借助网络的形式实现课程的共享, 经过园区内的资源共享有利于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 高职院校在发展规划的时候可以通过与园区内高职院校的商讨, 制定提高高职院校的自我发展定位以及发挥自己的优势专业的措施, 避免出现高职院校之间重复构建专业课程, 造成高职院校的资源浪费, 同时教育园区内的资源共享过程也是高职院校积极探索高职教育发展的过程, 高职院校通过合作可以将不同学校间的教育资源进行强强整合, 扩大园区内的教育实力, 扩大园区内的高职教育资源的社会影响力, 增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3 海河教育园区思政课资源共享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

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经过近几年的运营发展, 教育资源共享课程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 并且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也己经初见成效, 其对园区内的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但是由于受到高职院校自身原因以及网络技术发展的限制, 思政课教育资源共享课程在实际运行的过程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

3.1 海河教育园区思政课资源共享课无法保证学生全部到位

虽然思政课资源共享课程课能够增强校际交流, 但是由于各高职院校班级不尽相同, 资源不均, 学生在各校之间流动存在路途上的安全隐患, 授课时间及空间均受限制, 结果导致学校参加思政共享课的积极性不高, 在初步进行的试验中, 各个学校只能选出四个班级, 分成两个合班来参加思政课资源共享, 五个高职院校中, 每个学校挑选出一名优秀教师参与任教, 教师在各学校之间流动教学, 将教学内容分成五个模块, 每个老师承担一个模块, 在每个学校授课两周的时间, 最终五位教师合力完成教学, 学生一个学期可以见到五个学校的思政课教师, 感受到不同的授课风格, 虽然学生感觉比较新鲜, 但无法保证全员参与, 另外, 老师在各个学校只担任两周的教学任务, 对学生的情况不了解, 而且参加听课的人数比较多, 所以, 一些互动环节不是很容易开展, 刚对学生有初步的了解就要离开该学校, 到另一所学校去教学, 所以, 师生之间的交流就失去了一定的基础。

3.2 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管理制度以及培养目标上具有差异性

虽然海河教育园区的建立为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以及管理制度提供了相互合作与整合的契机, 但是由于要面对生源日益紧张的局面, 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会变得越来越激烈, 它们之间的资源整合存在一定的“私利性”, 它们不愿意将本校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教育资源对外开放, 也不愿意本校的优秀思政课教师到其他学校开展教学;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在教育培养目标上存在差异, 各个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 有的高职院校将思想政治课程仅仅看做一种形式化课程, 因此思政教育资源共享要想取得实质性发展还需要高职院校统一对思政课程的认识。

3.3 支持思政教育共享课开展的技术条件还有待提高

目前海河教育园区思政教育资源共享课程已经推行了两年多, 其已经具有了成熟的经验以及具备了一定的实施基础, 但是仔细分析思政教育资源共享课开展的现状, 不难发现支持思政教育资源共享的技术条件还有许多不足, 首先网络资源共享实施的条件就是高校之间要建立统一的网络技术平台, 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限制, 学校之间在软件、硬件上还没有统一的规定, 导致资源共享课在推行的时候存在一定的信息播放不支持的现象;其次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的思政教育老师还比较少。

4 以网络为基础构建思政课资源共享平台的措施

4.1 转变传统办学观念, 明确思政资源共享的指导思想

构建以网络为基础的思政课资源共享平台首先就是要强化海河教育园区各个高职院校之间的观念, 打破他们传统的私利发展意识, 本着开放办学的理念实现园区内的思政教育资源的整合;其次高职院校之间要清晰的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通过合作实现思政教育资源的整合, 通过竞争提高思政教育资源的发展。最后高职院校内部也要对学校内的思政教育进行资源优化整合, 树立“共知、共建、共享”的教育理念,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专业的优势, 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4.2 建立以网络为基础思政资源共享课考核制度

网络思政教育共享课开展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共享平台在各项硬件设施都到位的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 以此约束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授课成效等。首先针对思政网络共享课中学生很可能到位不足的现象, 要建立一定的上课考核制度, 将学生的网上签到率与学生的考试成绩相挂钩;其次考核方式要积极借助网络技术, 保证考核制度的长期推行。

4.3 设立教育园区思政课资源共享的管理机构

教育园区校际间层次、类别等存在差异, 要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就要在校际间设立资源共享的协调机构, 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及具体的实践操作方案, 保障思政课资源共享有效合理的运行。成立海河园区思政课资源共享委员会, 设立园区内主管思政教学工作的政府负责人, 联席指导组、教务、信息部门和思政课部门负责人联席协作组、思政专家指导协作组, 各部门相互沟通, 相互配合共同规划, 共同管理;共同制定资源共享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 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建立规范制度和激励机制, 使开放工作规范化, 并保证资源共享, 互惠互利。

4.4 拓展思政课教育内容, 提高思政共享网络平台技术

首先思政教育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枯燥性, 在某种程度上缺乏自主学习性, 他们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是学习技能的, 思政课可学可不学, 由于受到错误的观念影响, 他们对思政课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 需要外部的制度给予约束, 对此思政资源共享课在设计的时候要针对此问题, 丰富其内容, 比如思政教育可以借助网络最新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社会事件, 提高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讨论平台, 建立学生实践基地;其次积极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调动教师积极性, 注重开展社会调查, 增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 开辟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网络平台, 提高教学实效, 再次要加强院校之间的网络资源共享。网络平台是教学资源共享的最佳模式, 将区域内各高职院校的校园网有机链接起来, 建立区域内的信息资源网络, 从而实现网络平台基础上的资源共享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章建新.职教园区虚拟式运行的实践及其改善[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10) .

[2]沙茜, 李刚.天津海河教育园区体育资源共享发展策略研究[J].管理观察, 2012 (23) .

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 篇3

从现实情况来看,这种作为资源“仓库”的单一属性来设计建设的教学资源平台,在课堂教学支持上存在着它的局限性。首先,一线老师使用这种平台不太方便,要想用里面的某个资源,都必须先下载,待下载到本机后才能使用,不能直接应用。其次,这种平台的设计,它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要求比较高,要用里面的资源来上课的话,就必须先把下载下来的资源,通过其他的软件重新来制作合成,这对一部分老师特别是年纪大一点的或者是农村的一些教师,就有点为难了。这样的平台,教师使用起来不太方便,自然而然就不愿意使用,平台的利用率比较低。笔者从近几年的调研情况来看,也证实了这点,有的平台一年下来,教师下载资源的次数总共也就几十次而已。

因此,对教学资源平台的设计,就必须从教师、学生的教与学角度来提供教学服务,而不仅仅是资源素材的存储,简简单单的一个资源库,要着眼于教师,着眼于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

平台的技术支持

数字资源平台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基于.NET框架开发,数据库使用SQL SERVER。采用先进的多层体系结构,代码封装性好,安全性能高,可扩展性好,客户端零维护。

采用分布网络部署。各网点与总服务器通过因特网实时互联,可通过下载来自总服务器的数据更新包进行数据升级,也可通过总服务器共享学校或地区优质资源。

符合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应用规范(CELTS-42)》,可与其他支持该规范的资源平台进行数据交换。

平台的栏目

根据平台定位及中小学教学特点,教学资源平台栏目主要设置有:在线教学、自主编辑、个人空间、专题教育、教师培训、区域管理等,其中核心是在线教学、自主编辑。

在线教学:在线运行平台教学资源,即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课文或知识点,直接应用其平台里的资源进行课堂教学。自主编辑:在平台预置资源的基础上教师自主编辑,即对预置的资源进行添加修改或重新设计,编制出教师个性化的资源,实现个性化的教学思想。个人空间:用于教师存储个人上传的资源、收藏的资源、制作的资源及留言、交流等。专题教育:提供有若干专题性教育的资源,如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等。教师培训:主要提供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关资源,如专家讲座、优质课件等。区域管理:包括统计查看、数据更新、共享审批等。

平台的特色

正因为教学资源平台从设计理念上与现有的平台不一样,自然有它的特色。

1.预置的教学资源独特新颖。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全面满足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需求,突破传统资源库的资源列表的简单呈现方式,预置资源是按照课文篇目或单元知识点,按照教学设计理念,有机地组织成非线性的教学资源,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死”课件。另外,具体到资源素材,都是依据教学知识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以及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使用不同的媒体类型及其表现形式,如动画、视频、音频、图片、图像和文本等,为教师提供丰富实用的资源。

2.满足多样化的个性教学需求。对于一个平台的好坏,使用率高不高,关键在于是否能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因为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而且每一个教师的计算机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因此,作为一个服务教师的资源平台,就必须满足教师不一样的需求。平台里面除了预置符合教学设计的资源外,还能让教师可以自主编辑,也就是说,平台除了可以满足教师直接应用平台里预置的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外,还可以在平台预置的资源基础上,教师自己可添加或修改资源,甚至在平台里全新制作一个个性化的资源,从而使不同信息化素养的教师能够自由的选择。

3.资源在线使用、一点就来。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随心所欲、快捷方便地点击和使用平台内预置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节省课前查找和下载资源或者自己动手制作课件的大量时间。

4.师生教与学活动的多方位支持。以教学为中心构建资源的体系,为教师、学生这对学习共同体的课程学习、自主探究、评测反馈、讨论交流等活动提供多方位支持。

结束语

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不再是单纯的资源管理系统,而是资源组织、教学演示、协作交流、教学反馈、探究实践的工具,是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紧密结合,渗透到资源组织、应用到各个层面的系统。

在目前数字出版浪潮中,传统教育音像出版单位,经过多年优质资源的积淀,在传统磁带、光盘的基础上,建设教学资源平台是水到渠成,也是走出当前困境的一个有效举措,它必将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平台 篇4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根据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工作部署,我部研究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 育 部

206月7日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有关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部署和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确定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全面深入推进“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分析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年)》发布和首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教育信息化工作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加强顶层设计、多方协同推进,以“三通两平台”为主要标志的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全国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已达87%,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80%;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日益丰富,信息化教学日渐普及;全国6000万名师生已通过“网络学习空间”探索网络条件下的新型教学、学习与教研模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水平日渐提高,资源服务体系已见雏形;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覆盖全国学生、教职工、中小学校舍等信息的基础数据库,并在应用中取得显著成效;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国教师、校长和教育行政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与能力显著增强。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也都取得丰硕成果,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领域结合各自需求,在扩大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改革发展问题的应用典型,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在总结工作进展和成效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与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深度应用、融合创新的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思想认识尚需深化,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力度有待加大。体制机制尚需创新,广大师生和教育管理者的应用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尚需加强,学校网络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只管建设不顾安全、只管硬件忽视软件、只管数据采集不顾数据维护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比较普遍。信息化建设推进进度不平衡,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信息化区域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齐心协力,攻坚克难。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等新技术逐步广泛应用,经济社会各行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有关政策密集出台,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战略,教育信息化正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习近平主席在致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论述指明了教育信息化今后工作的目标、方向和途径。“十三五”期间,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等重要任务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指导思想与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期间,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为发展方向,按照“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的原则,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更好地服务立德树人,更好地支撑教育改革和发展,更好地推动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更好地服务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与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形成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作用。

(二)工作原则

坚持服务全局。要通过服务全局构建教育信息化发展新格局。“十三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更加贴近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融入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领域,为教育改革发展增添动力与手段。要在“十二五”工作基础上,由点及面、由单项工作到教育教学与管理全过程,促进教育信息化全面深入应用,使教学更加个性化、管理更加精细化、决策更加科学化。

坚持融合创新。要通过融合创新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效能。要通过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融合,强化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服务与支撑,强化将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放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来设计和推进。要聚焦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困扰教学、管理的核心问题和难点问题,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和管理模式创新的过程中,以创新促发展,推动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教学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

坚持深化应用。要通过深化应用释放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作用。应用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的结合点,也是教育信息化的生命力。要进一步深化应用驱动的基本导向,通过应用带动环境营造、支撑核心业务,围绕应用目标开展培训与绩效评价,依托教育信息化加快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坚持完善机制。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机制,解决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进一步理顺教育信息化统筹部门、支撑机构和教育业务部门的关系,理顺教育部门和其他企事业机构的关系,形成统筹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合力。要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建立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和对教育创新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提升作用;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

任务保完成。全面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和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的发展目标,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与网络教学环境全覆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基本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和个性化学习需求,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实现“一生一空间、生生有特色”,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应用上台阶。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为广大师生、管理者深度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进一步深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生信息素养显著提升,形成一批有针对性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创新模式。发展在线教育与远程教育,推动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向全社会提供服务。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支撑作用充分彰显。

治理上水平。全面深化改革,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形成政府规范引导和统筹推进、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持续有效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供给模式;进一步健全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构建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教育信息化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安全有保障。教育领域网络安全意识显著增强,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标准规范逐步完善,防护水平明显提升,形成与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的网络安全体系,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局面得以保障。

四、主要任务

(一)完成“三通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

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结合国家“宽带中国”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具备条件的教学点实现宽带网络接入;有效提升各类学校和教学点出口带宽,城镇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低于10M,有条件的农村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低于5M,有条件的教学点接入带宽达4M以上;推进“无线校园”建设,东部和具备条件的城镇各类学校应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将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和备课环境建设纳入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配备师生用教学终端;推动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确保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具备信息化教学环境。全面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基本建成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为学习者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化,基本形成与学习型社会建设需求相适应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

(二)实现公共服务平台协同发展,大幅提升信息化服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能力。

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建设、应用模式。各地要根据信息化教学的实际需求,做好资源平台建设规划论证,充分利用现有通信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区域平台建设和与国家教育资源平台的协同服务。鼓励企业根据国家规定与学校需求建设资源平台,提供优质服务。“十三五”末,要形成覆盖全国、多级分布、互联互通的数字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为学习者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提升教育信息化支撑教育教学的水平。制订出台教育数据管理办法,规范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使用、共享等全生命周期管理,保证数据的真实、完整、准确、安全及可用,实现教育基础数据的有序开放与共享。在进一步明确业务需求的基础上,基本完成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任务,基本完善教育基础数据库。着力做好已建系统运行与服务,提升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支撑教育业务管理、决策支持、监测评价和公共服务的水平。逐步实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利用国家已有系统开发相关应用。

(三)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优先提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

深入推进三个课堂建设,积极推动“专递课堂”建设,巩固深化“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成果,进一步提高教学点开课率,提高教学点、薄弱校教学质量;推广“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逐步使依托信息技术的“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模式制度化。大力推进“名师课堂”建设,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以“名师工作室”等形式组织特级教师、教学名师与一定数量的教师结成网络研修共同体,提升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积极组织推进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活动,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创新推进“名校网络课堂”建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制订相关规定,鼓励、要求名校利用“名校网络课堂”带动一定数量的周边学校,使名校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广范围内得到共享,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继续推动高校建设并向社会开放在线课程,促进中央部门高校支援西部高校开展在线开放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积极支持、推进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开放和在线教育联盟、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建设,扩大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在提升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质量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加快探索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模式,有效提升数字教育资源服务水平与能力。

继续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信息化教学推广活动,激发广大教师的教育智慧,不断生成和共享优质资源;实施职业教育数字资源试点专项,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以先建后补方式继续开展“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推动职业院校广泛应用。加快制订数字教育资源相关标准规范,完善多机制、多途径整合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制度。加大数字教育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相关法治培训,增强教育部门、学校使用、应用数字图书、音像制品等资源时,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确立通过市场竞争产生优质资源、提供优质资源服务的机制。要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培育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市场,积极探索在生均公用经费中列支购买资源服务费用的机制,将数字教育资源的选择权真正交给广大师生。鼓励企业积极提供云端支持、动态更新的适应混合学习、泛在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新型数字教育资源及服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保障基础性数字教育资源的供给,并发挥好已有资源的作用,利用以互联网为主的多种手段将资源提供给各类教育机构,尤其是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学校免费使用。大力实施面向不同行业、企业的高等学校继续教育e行动计划,办好开放大学、老年大学、就业技能培训等,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有力支撑。

(五)创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与应用模式,从服务课堂学习拓展为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

要积极利用成熟技术和平台,统筹推进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空间要集成网络教学、资源推送、学籍管理、学习生涯记录等功能。要融合网络学习空间创新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教研模式和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鼓励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备课授课、家校互动、网络研修、指导学生学习等活动;鼓励学生应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预习、作业、自测、拓展阅读、网络选修课等学习活动,养成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服务的良好习惯;鼓励家长应用网络学习空间与学校、教师便捷沟通、互动,关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有效引导学生科学使用空间。要实现学生学习过程、实践经历记录的网络学习空间呈现;依托网络学习空间逐步实现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优化教学模式,以“人人通”的广泛、深度应用进一步体现“校校通”“班班通”的综合效能。

(六)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

要依托信息技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推进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深入、广泛应用,适应信息时代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养成数字化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信息化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能力是关键。要建立健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将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纳入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列入高校和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学时(学分),将能力提升与学科教学培训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为特点的课例和教学法的培训,培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情分析与个性化教学的能力,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使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

(七)深入推进管理信息化,从服务教育管理拓展为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建成覆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实现教育基础数据的“伴随式收集”和全国互通共享。要推动管理信息化与教育教学创新的深度融合,在提高教育管理效能的基础上,实现决策支持科学化、管理过程精细化、教学分析即时化,充分释放教育信息化的潜能,系统发挥信息化在政府职能转变、教育管理方式重构、教育管理流程再造中的作用,促进政府教育决策、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推动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利用信息化实现政府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广泛连接与信息快速互通,推动教育评价主体多元化、公共服务人性化,使各级各类学校、相关教育机构和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及时、准确地获取教育信息,更加便利地享受到教育服务,更加深入地参与教育治理过程,形成一个有效的教育治理体系,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从而加快发展各项教育事业。

(八)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从服务教育自身拓展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教育信息化要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在“一带一路”“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惠民、智慧城市、精准扶贫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作用,提供广覆盖、多层次、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升均等化普惠化水平,培育新型业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促进信息消费、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积极探索。要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国际视野,拓展国际空间,抢占教育信息化的国际制高点,增加国际话语权,服务国家外交话语权的提升。要贯彻落实国家网络安全战略部署和法律法规,加强网络安全相关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做好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工作,服务国家安全战略。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规范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服务支撑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要理顺信息化管理体制,明确行政职能管理部门,完善教育信息化组织领导体制。要建立“一把手”责任制,主要领导亲自抓信息化工作。要明确教育信息化行政职能管理部门、业务应用推进部门、技术支持部门等各主体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格局中的责任与义务,确保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有序发展。要探索和建立便捷高效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支撑机制,整合教研、电教、信息、装备等教育系统专业机构的力量,充分利用相关企业专业化服务的优势,形成合力,为学校、师生等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要在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建立由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的制度,全面统筹本单位信息化的规划与发展。要加强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确保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工作得到落实。

(二)分类指导,统筹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要求和本地区教育现状与教育改革发展任务,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重点任务,统筹推进“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省会及中心城市要率先实现国家确定的发展目标,率先深入普遍应用。各级各类教育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改革发展重大目标的实现。基础教育要推进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变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普及更有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职业教育要着力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重点解决实训教学中“进不去、看不见、动不了、难再现”的难题;高等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管理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继续教育要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统筹推进的基础上,要着力加强对本地薄弱地区、薄弱学校与教学点的支持力度。地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着力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指导,加大对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力度。各级各类学校要主动把教育信息化纳入本校总体规划,深入开展信息化教学与管理应用。

(三)开展督导,形成制度化的评估机制。

要制订针对区域、学校、课程、资源、教师、学生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将相关评估纳入教育督导工作,有效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要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纳入学校建设基本标准和区域、学校评价指标体系。各地要将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本地区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要全面开展面向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督导评估和第三方评测,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核查工作进展、推动工作落实的依据,以提升各地区、各学校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四)完善保障,形成多元化投入支持机制。

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引导地方加强对农村、边远地区教育信息化的经费支持力度。各地要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支持,将教育信息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信息化整体规划。要明确政府在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中的主体作用,统筹推进教育信息化和“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惠民、智慧城市等工作;要建立社会团体、企业支持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基础电信企业建立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网络使用资费优惠机制。各地要切实落实国家关于生均公用经费可用于购买信息化资源和服务的政策,优化经费支出结构。要明确教育信息化经费在当地生均公用经费、教育附加费中的支出比例,形成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五)明确责任,确保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协调发展。

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平台 篇5

搭建双创实践平台

摘要:为不断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本文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工作为例,着重从理论教育、实践活动、实战平台三方面介绍了学校特色经验,以鼓励支持广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有效促进学校学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推进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特色经验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是最具活力的创业群体,高校自然承载着启迪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创业能力、推进双创载体建设、打造特色创业平台任务。近年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在双创工作上积极探索,构建了“一纳入四融合”全程化理论教育体系;形成了“多元化”创业演练模式;搭建了“三阶段”阶梯式创业实践平台。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进课堂、创业活动进班级、创业实践进园区”的目标,通过实际运作,成效显著。

一、创建“一纳入四融合”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体系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始终围绕唤醒学生创新创业激情、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了“一纳入四融合”理论教育体系,为学生创新创业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原则意见》中,明确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人才培养改革的突破口,全面实施“一纳入、四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即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创新创业师资融入专业师资、创新创业平台与专业实训平台融合、创新创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明确要求创新创业公共必修课程不低于139学时、5个学分。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纳入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和院(部)教学工作量化考核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以创新创业通识类课程群为基础、创新创业专业类课程群为主导,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实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思维、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就业指导、创业实践指导等公共必修课,并开发了相应的校本特色教材;二是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立足专业创新创业的需求,在专业核心课程融入创新创业要素,以岗位创新创业为引领,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在每个专业开设一组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限选课或创新创业实训项目;三是鼓励教师团队自主开发创新创业校本特色的公共选修课;四是引进国内外优质创新创业MOOC课程15门,自开设以来选课学习通过人数近10万人次,建起了既有校外优质资源,又有校本特色的创新创业案例库。

(三)实施分类分层教学方式

学校采取分类分层的方式,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及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通过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案例化的教学方法,普及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二是对具有创新创业意愿与潜质的群体,进行专门化教育和针对性培养;三是对有前景的创新创业项目团队提供从创意设计、项目孵化、项目融资到企业运营全链条的指导与服务;四是鼓励教师改革考试办法,突出考核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革教学管理

修订了《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管理实施细则》,完善以弹性学制为特征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建立以学分积累与转换为核心的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档案,支持学生休学创业。明确规定“在校期间,响应国家政策创业实践者,可休学两年,累计不得超过两年。”对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参与专业竞赛和创业实践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学分奖励,允许学生在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的30%以内,用创新创业学分冲抵部分公共课学分和专业基础课学分。

(五)提升师资服务能力

一是完善创新创业课程研究室功能,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以39位专职骨干老师为主,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负责全校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二是依托各专业实体和合作企业,组建了一支由校内创新创业教育核心骨干教师、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与竞赛活动提供常态化指导和服务。三是由大学科技园牵头,组建了一支由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金融投资专家等组成的创业导师团队,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咨询、诊断、策划与培训服务,为初始创业者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援助。四是在全体教师中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专题学习和研讨活动,帮助教师确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面向全体、人人参与”的教学改革意识,鼓励每门课程的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五是鼓励教师在自己科研和创新创业的同时,基于项目带动学生创新创业。2014年至今,30余名老师参加了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培训,为学生开展创业指导与培训讲座共60多场次,受惠学生3万余人。

二、开展多元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在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基础上,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演练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一)举办创业设计大赛

学校连续9年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建立了“班级―院(部)―学校”三级创业大赛体系。组织校级优秀创业团?参加“互联网+”、“中国创翼”“挑战杯”“创青春”等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近三年参加各类创业大赛的学生3000多人次,郑志港等同学的《宠物乐》创业项目获“建行杯”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朱婷婷等同学的《育婴树》创业项目获“中国创翼”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银翼奖;汪亚丽同学的《自制会阴切开缝合模型》获“挑战杯”全国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三等奖。通过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练,加速大学生创业成长进程。

(二)举办科技创新成果展示

学校对接专业性研究所、生产性实训基地,连续11年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活动,鼓励学生创新创造。涌现了一批创新典型,连续获得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电子设计创新大赛等创新竞赛一等奖8人次,2010年,苗典武等同学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2011年又获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2015年,承办了“湖北(襄阳)科技成果交易展示会暨襄阳市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展示了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特别是与襄阳产业格局关联度高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等领域中的科技成果1200余项。我校学生的50多项成果在展示会上受到了专家和企业的关注,其中,李厚毅同学制作的3D打印机因技术含量高、售价低受到与会者的青睐。

(三)开展创业俱乐部活动

学校秉承培育学生创新、创意、创业的自我教育和实践能力,成立了校、院、班三级联动的襄职天空三创(创新、创意、创业)俱乐部,吸引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加入创业社团组织。俱乐部按照“每月有主?}、每周有活动、每天能咨询”定期开展创业沙龙、讲座和论坛等活动。2016年学校“三创”俱乐部被评为首批“湖北省优秀大学生创业俱乐部”。据麦可思调研显示,我校2016届毕业生参与过学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比例达到67%,总体创新能力满足度达到86%。

三、搭建阶梯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学校从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有机统一的角度出发,以专业实训为基点、创业实践为突破口,搭建了阶梯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一)校地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襄阳市大学科技园

学校主动联合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共享襄阳市大学科技园。先后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场地20000平方米,建成了创业咖啡、创客空间、创业训练营、晒梦街、孵化港、起航湾等多形式孵化服务区,为全体师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搭建创业实践平台。

(二)以科技园为依托,搭建阶梯式创业实践平台

大学科技园服务团队结合学生创业实际,创设了“晒梦培育――孵化提升――起航助推”三阶段阶梯递进的项目建设及孵化模式,分设“晒梦街”“孵化港”“起航湾”三个服务区,为初创者提供一站式、多层次、全要素服务。一是晒梦培育期。通过参与创业计划比赛、项目路演等方式,进行“种子筛选”,将晒梦街铺位交给种子创业团队,完成3-6个月的培育服务;二是孵化提升期。培育项目经创业导师集体评估,通过后的创业项目推荐给科技园“拎包入孵”。采取“导师+项目+团队”方式,导师和项目团队经过双向选择开展一对一“培育苗子”,为创业学生提供政策咨询、开业指导、项目开发、风险评估等服务,帮助其升级提档,成为初创企业;三是起航助推期。对有前景的创业项目团队,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金融投资专家提供助推帮扶服务,通过业务外包、参与经营和管理等方式,实现成熟企业和初创企业“大手牵小手、传帮带”互利双赢共同发展,逐步达到“结成果子”。截至2016年12月,共培育孵化学校大学生创业项目126个,已经成功孵化了小微企业102家,带动了本校600余名学生就业。

(三)依托实训室建设专业化创客空间

鼓励学生从专业背景出发开展创业实践,充分发挥校内外专业实训中心的场地、设备与教学资源的优势,建设专业化创客空间。学校整合了校内264个实验室、32个实训中心及校企合作企业的场地、设备与专业教学资源,通过整体设计、专项投入、分批建设,建成了以3个省级创客空间为代表的12个专业化创客空间,覆盖校内各主要专业(群)。如在汽车类专业成立了“汽车人创客空间”,服装专业成立了“服饰?创想家”创客空间及普惠型的襄职天空创业训练营3个省级创客空间,按专业类别进行分类管理,专业化创客空间对学生全天候开放,免费提供创新技能训练设备、耗材与技术指导,使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锻炼创业能力。

(四)指导学生积极申报各类创业扶持项目

近几年,学校指导创业学生积极申报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大学生科技创业专项计划、省市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襄阳市科技企业孵化专项资金等各类项目,获得扶持资金280多万元。鼓励教师在自已科研和创新创业的同时,基于项目带动学生创新创业。

四、创新创业工作成效显著

学校先后入选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全国文明单位、2015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贡献50强院校、2016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学校大学科技园先后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被工信部认定为首批“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被人社部认定为“全国创业示范基地”。

参考文献:

[1]葛宝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12)

[2]戴裕崴等.高职院校“融入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3)

安徽造价员《基础知识》,第六章 篇6

第一节 建设项目投资估算

一、单项选择题

1. 关于项目决策与项目投资的关系,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项目决策的深度影响投资估算的精确度

.投资合理性是项目决策正确性的前提

.项目决策的深度影响工程造价的控制水平

.项目的决策是决定项目和工程造价的基础

2. 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是()的重要依据。

.主管部门审批项目建议书

.施工企业进行成本核算

.项目投资决策

.编制设计概算 3. 作为设计任务书下达的投资限额是()。

.投资估算

.设计概算

.工程费用估算

.工程费用概算

4. 下列关于投资估算生产能力指数法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一般情况下,生产能力指数的取值范围0~1.5之间

.当拟建项目生产规模扩大主要依赖增大设备规模时,生产能力指数取值在0.8~0.9之间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投资与规模呈线性关系的类型项目

.生产能力指数法的估算精度一般可达到±20%以内

5. 投资估算精度应满足控制()的要求。

.初步设计概算

.施工图预算

.项目资金筹资计划

.项目投资计划

6. 经拟建项目的主体工程费或主要设备为基数,以其他工程费与主体工程费或主要设备费的百分比系数估算项目总投资的方法叫()。

.类似项目对比法.系数估算法

.生产能力指数法

.比例估算法

7. 根据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精度要求,投资估算误差应控制在()。

.±10%之内

.±20%之内

.±30%之内

.±5%之内

8.投资估算精度相对较高,既可以适用于项目建议书阶段又适用于可行性研究阶段使用的投资估算方法是()。

.类似项目对比法

.系数估算法

.生产能力指数法

.指标估算法 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流动资产的是()。

.现金

.应付账款

.应收账款

.存货

10.下面有关单位生产能力估算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此种方法估算误差小,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这种方法把项目的建设投资与其生产能力的关系视为简单的线性关系

.在总承包工程报价时,承包商大都采用此方法估价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项目设计概算阶段的投资估算

11.按照生产能力指数法(生产能力指数=0.6,调整系数=1),若将设计中的化工生产系统的生产能力提高3倍,投资额大约增加()。.200%

.300% .230%

.130% 12.生产能力指数估算法与单位生产能力估算法相比,估算精确度()。

.较低

.较高

.相当

.根据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13.已建年产1000t某产品的化工生产系统,现采用相似生产线扩建该产品生产系统,扩建规模是原有的2倍。已知生产能力指数为0.6,综合调整系数为1.08,采用生产能力指数法估计扩建系统的静态投资要比原有生产系统多()。

.116%

.63.7% .58.7%

.29.6% 14.按照单位实物工程量投资估算法,下列工程中以每延长米投资乘以实物工程量计算建筑工程费的是()。

.土石方工程

.矿井巷道衬砌工程

.路面铺设工程

.工业窑炉砌筑

15.某项目主要设备费为3000万元,管线、仪表、建筑物等费用的估算系统为0.7,管理费、合同费、应急费等项费用的估算系统为1.2,用朗格系数法计算总建设费用为()万元。

.5100

.5520 .6120

.5700 16.已建年产3000t某化工产品生产项目的静态投资额为2000万元,现拟建年产相同产品5000t类似项目。若生产能力指数为0.6,综合调整系数为1.2,则采用单位生产能力估算法估计拟建项目的静态投资为()万元。

.4369

.3261 .3621

.4000 17.年产量10万t某化工产品已建项目的静态投资额为5000万元,现拟建年产20万t同产品的类似项目。若生产能力指数为0.6,综合调整系数为1.2,则采用生产能力指数法估算的拟建项目静态投资额为()万元。

.7579

.6000 .9490

.9094 18.某项目主要设备费为3600万元,管线、仪表、建筑物等费用的估算系数为0.88,管理费、合同费、应急费等项费用的估算系数为1.16,用朗格系数法计算总建设费用为()万元。

.6768

.7344 .7581

.7851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建设项目决策与项目投资的关系,以下正确的是(E)。

.项目决策的正确性是项目投资合理性的前提

.项目投资是项目决策的基础

.项目投资和建设项目工程造价水平影响项目决策

.投资估算的精确度依赖于项目决策阶段对项目的理解深度 E.工程造价的控制水平依赖于项目决策阶段对项目的理解深度

2.固定投资估算的内容按费用性质划分,包括()。

.建筑安装工程费

.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预备费 E.流动资金

3.流动资金是指生产经营性项目投产后,用于购买()等所需的周围资金。

.原材料

.燃料

.支付工资

.其他经营费用 E.固定资产

4.下列属于项目建议书阶段编制投资估算的方法是()。

.比例估算法

.系数估算法

.生产能力指数法

.类似项目对比法 E.工程量估算法

5.系数估算法的种类很多,我国国内常用的方法有()。

.设备系数法

.主体专业系数法

.朗格系数法

.综合调整系数法 E.生产能力系数法

6.按照指标估算法,建筑工程费用估算一般采用()。

.单位实物工程量投资估算法

.工料单价投资估算法

.单位建筑工地工程投资估算法

.概算指标投资估算法 E.工程量估算法

第二节 建设项目设计概算

一、单项选择题

1.三级概算的编制形式的组成内容不包括()。

.建设项目总概算.分部分项工程概算.单位工程概算.单项工程综合概算

2.当工程项目由若干个单项工程组成时,单项工程概算中的内容应该包括(.预备费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建筑安装工程费 .建设期贷款利息 3.三级概算文件编制形式的组成内容有()。

.建设工程概算、安装工程概算、设备工器具概算

.工程费用概算、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概算、预备费概算

.建设项目总概算、单项工程综合概算、单位工程概算

.分部分项工程概算、措施项目概算、其他项目概算 4.建设项目的三阶段设计是指()。

.单位工程设计、单项工程设计、建筑项目总设计

.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

.总图运输设计、平面设计、立面设计

.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扩大初步设计

5.下列关于设计概算的说法,错误的是()。

.设计概算是建设项目从筹建至竣工交付使用所需全部费用

.设计概算一经批准就作为工程造价管理的最高限额

.设计概算是确定静态投资,作为筹措、供应和控制资金使用的限额

.设计概算是设计方案技术经济合理的综合反映

6.不属于二级但属于三级概算编制形式的组成表格是()。

.总概算表 .单项工程概算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计算表 .单位工程概算表

7.在工业建设项目总概算中,下列各项工程归属于公用设施中给排水工程的是()。

.软化水处理设备 .消防工程

.防洪工程 .锅炉房工程

8.某建设项目订购了50t的国产非标准设备,订货价格为50000元/t,已知设备运杂费率为8%,设备安装费率为20%,按概算指标法,该项目的设备安装工程概算价值为()万元。

.40 .50 .54 .324 9.概算指标法采用的是()。

.直接工程费指标 .全费用指标

.完全单价指标 .综合单价指标

10.某市一栋普通办公楼为砖混结构3000m,建筑直接工程费为370元/㎡,其中:毛石基础333为39元/m,而今拟建一栋办公楼3500 m,是采用钢筋混凝土带形基础为51元/m,其他结构相同,该拟建办公楼直接费的造价概算适合采用()。

.概算定额法 .概算指标法

.扩大单价法 .类似工程预算法

11.已知某进口设备原价为1500万元,安装费率为14%,设备吨重为300t,每吨设备安装费指标为8000元,则该进口设备安装费为()万元。

.240 .210.225.200

312.新建砖混结构住宅工程,其外墙采用贴釉面砖,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消耗量0.9㎡,釉面砖全费用单价为60元/㎡。类似工程概算指标为58000元/100㎡,外墙 采用水泥砂浆抹面,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消耗量为0.95㎡,水泥砂浆抹面全费用单价为10元/㎡,则该砖混结构工程修下概算指标为()元/㎡。

.591.60 .624.50 .628.00 .645.28 13.在编制建筑工程概算时,当初步设计达到一定深度,建筑结构比较明确,能够按照初步设计图纸计算出分部工程项目的工程量时,最适宜的概算编制方法是()。

.概算指标法 .类似工程预算法

.预算单价法 .扩大单价法

14.当采用类似工程预算法编制概算时,必须要调整的因素是()。

.质量类似和进度差异 .时间差异和地点差异

.建筑结构差异和价格差异 .质量差异和价格差异

15.①确定各分部分项工程项目的概算定额单价;②列出分项工程的项目名称,计算工程量;③汇总计算单位工程直接费;④计算汇总单位工程直接工程费之和;⑤计算间接费和利税;⑥计算单位工程概算造价。按照概算定额法编制设计概算,以上工作正确的先后顺序是()。

.①②③④⑤⑥ .②⑤①④③⑥

.②①④③⑤⑥ .②①⑤③④⑥

16.某桥式起重机净重6t,每吨设备安装费费指标为200元/t,其中人工费为60元/t,则该桥式起重机安装费及其中的人工费为()。

.840,260 .1560,360 .1200,360 .1200,840 17.某新建住宅的直接工程费为800万元,按照当地造价管理部门规定,土建工程措施费费率为8%,间接费费率为15%,利润率为7%,税率为3.4%。则该住宅的单位工程概算为()万元。

.1067.20 .1080.10 .1081.86 .1099.30 18.①公用工程;②生产管理服务性工程;③厂外工程;④生活福利工程;⑤主要工艺生产装置;⑥辅助工艺生产装置。以上工程在工业建设项目总概算的工程费用中,排列顺序正确的()。

.③①②④⑤⑥ .①②⑤⑥④③

.②⑤⑥④①③ .⑤⑥①②③④

19.在建设项目总概算的编制中,专项费用的计算主要依据不包括()。

.贷款方式及利率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铺底流动资金 .基本预备费计算标准

20在审查设计概算时,对一些关键设备、设施、重要装置等难以核算的较大投资进行多方核对、逐项落实的审查方法是()。

.标准审核法.查询核实法.重点审核法.联合审查法 21下列造价审核方法中,属于设计概算审查方法的是()。.重点抽查法.全面审查法.查询核实法.分解对比审查法

二、多项选择题

1.设计概算可分为(E)。

.分项工程概算 .分部工程概算

.单位工程概算 .单项工程综合概算 E.建设项目总概算

2.建设项目总概算的编制中,工程费用的编制依据包括()。

.工程取费标准 .贷款的方式及利率

.采用的指标或定额 .设备材料价格的取定 E.基本预备费的取费标准

3.二级编制形式设计概算文件的组成包括(E)。

.总概算表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计算表

.单项工程综合概算表 .单位工程概算表 E.编制说明

4.下列属于审查设计概算方法的有()。

.全面审查法 .联合会审法

.查询核算法 .对比分析法 E.分解审查法

5.审查设计概算的编制依据时,重点审查编制依据的(E)。

.合法法 .可靠性

.时效性 .来源 E.适用范围

6.由于下面哪几个原因引起的设计的投资变化,需要按照调整概算的有关程序调整概算(E)。

.设计定员发生变动 .主要设备型号和规格发生变动 .贷款利息率的提高 .超出基本预备费用规定的范围 E.超出工程造价调整预备费

第三节 建设项目施工图预算

一、单项选择题

1. 作为施工企业进行工程结算的主要依据,也是确定施工合同价款重要依据的是()。.预期预算.施工图预算.施工预算.工程概算

2. 在用单价法编制施工图预算时,当施工图纸的某些设计要求与定额单价特征相差甚远或完全不同时,应()。

.直接套用.按定额说明对定额基价进行调整.按定额说明对定额基价进行换算.编制补充单位估价表或补充定额 3. 采用工料单价法和综合单价法编制施工图预算,区别主要在于()。.预算造价的构成不同.预算所起的作用不同.预算编制依据不同.单价包含的费用内容不同 4. 与单价法相比,实物量法编制施工图预算的缺点是()。

.工料消耗不清晰.人、材、机价格不能体现市场价格.分项工程单价不直观.计算、统计的价格不准确

5. 先计算汇总单位工程直接工程费,再计算措施费、间接费、差价、利润和税金,最后汇总单位工程预算造价的施工图预算编制方法是()。

.综合单价法.清单计价法.工料单价法.实物量法

6. 已知某单位工程直接工程费为150万元,其中人工、材料、机械的比例为2:5:3,措施费为20万元,其中人工、材料、机械的比例为2:6:2。若采用以人工费为基础的工料单价法计算造价时,利润的取费基数为()万元。

.30 .34 .150 .170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施工图预算书组成部分的是()。

.补充单位估价表 .主要设备材料数量及价格表

.工程量计算书 .工、料、机分析表 8.对于承包商而而言,施工图预算的作用之一是()。

.检验设计的经济合理性 .测算标底

.测算造价指数 .拟定降低成本措施

9.在施工图预算编制时,先计算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量,然后再乘以对应的定额基价,求出各分项工程直接工程费,再汇总成预算造价的这种方法是()。

.综合单价法 .实物量法

.工料单价法 .清单计价法

10.下列选项中,一般不作为业主和承包商在工程施工交易时采用的依据是()。

.施工图纸及说明书 .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

.工程量计算规则 .招标文件

11.①了解现场情况;②熟悉施工图纸;③编制基价直接费计算表;④列项计量;⑤编写编制说明;⑥计算预算造价;⑦计算定额直接费;⑧工料分析。以上有关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工作中,其正确的编制步骤是()。.①②④③⑦⑥⑧⑤ .②①④③⑦⑧⑥⑤

.①②⑤④③⑦⑥⑧ .②①④③⑦⑥⑧⑤

12.按照工程量清单计价规定,工程量清单应采用综合单价计价,该综合单价中没有包括的费用是()。

.措施费 .管理费

.利润 .风险费用

13.在应用定额编制施工图预算时,如遇某分项工程的有关内容与定额子目不完全相同,但定额说明允许在规定的范围内调整使用的,应当采取的处理办法是()。

.直接套用预算定额子目及其单价 .近似套用预算定额子目及其单价

.换算套用预算定额子目及其单价 .套用补充预算定额子目及其单价 14.施工图预算审查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审查工程量 .审查预算单价套用

.审查其他有关费用 .审查材料代用是否合理 15.审查施工图预算的方法很多,其中全面、细致、质量高的审查方法是()。

.分组计算审查法 .对比法

.全面审查法 .筛选法

16.利用不同建筑标准下的工程量、造价、用工三个单方基本值表对施工图预算进行审查的方法是()。

.标准预算审核法 .筛选审查法

.利用手册审查法 .分解对比审核法 17.下列不属于审查施工图预算的方法是()。

.全面审查法 .对比审查法

.重点抽查法 .联合审查法

18.全面审查法主要适用于()。

.需要精确审计的工程 .利用标准图纸施工的工程

.利用通用图纸施工的工程 .要求快速审查的工程 19.分组计算审查法的最大优点是()。

.全面、细致 .审查质量高

.回忆审查工程量速度 .审查时间短 20.当审查工程预算单价套时,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审查名称、规格、计量单位和所包括的工程内容是否与单位估价表一致

.审查单价换算是否正确

.审查预算外调增的材料差价是否取了间接费

.审查补充定额和单位估价表的编制是否符合编制原则

21.当使用筛选审查法进行预算审查时,通常选择的筛选标准值是()。

.工程量、主材消耗量、造价的单方基本值

.主材消耗量、造价、用工的单方基本值

.工程量、主材消耗量、用工的单方基本值

.工程量、造价、用工的单方基本值

22.按预算定额顺序或施工的先后顺序,逐一进行审查的方法是()。

.标准预算审查法 .对比审查法

.全面审查法 .利用手册审查法

二、多项选择题 1.施工图预算按建设项目组成分为()。

.单位工程施工图预算 .建设项目总预算

.分部工程施工图预算 .单项工程总和预算 E.分项工程施工图预算

2.根据工程性质,下列工程预算属于建筑工程造价的是(E)。

.给排水工程 .采暖通风工程

.土建工程 .电气设备工程 E.炉窑工程

3.施工图预算按专业可分为()等。

.建筑工程预算 .分部工程预算

.园林绿化工程预算 .市政工程预算 E.单位工程预算

4.施工图预算对承包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E)。

.进行优化设计 .作为确定招投标底的参考依据

.修正建设投资 .进行施工准备和工程分包 E.拟定降低成本措施

5.施工图预算对投资单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进行优化设计 .作为确定招投标底的参考依据

.修正建设投资 .拨付和结算工程价款 E.拟定降低成本措施

6.编制施工图预算的依据不包括()。

.预算定额 .时间定额

.施工定额 .工序定额 E.施工方案

7.施工图预算编制方法有()。

.实物金额法 .实物量法

.费用单价法 .单价法 E.基价法

8.施工图预算审查的内容有(E)等。

.审查工程量 .审查预算定额

.审查预算单价的套用 .审查计费基础和费率 E.审查人、材、机单价

9.施工图预算审核的方法有(E)等。

.全面审查法 .重点抽查法

.分析比较审查法 .筛选审查法 E.分组计算审查法

10.施工图预算编制依据有()。

.会审过的施工图纸 .现行的建筑安装施工定额

.招标文件 .施工组织设计 E.企业定额

11.用筛选法审查施工图预算时,一般选用的筛选标准是(E)等单方基本值。

.用工量 .材料用量

.机械台班用量 .工程量 E.工程造价 12.采用重点抽查法审查施工图预算,审查的重点有(E)。

.编制依据 .工程量大或造价高的工程

.结构复杂的工程 .单位估价表 E.计费基础和费率

第四节 决策和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

一、单项选择题

1. 关系到项目成败、决定项目投资水平的最主要因素是()。.项目建设规模.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建设标准

2. 在项目设计阶段,应坚持先进性、适用性、安全可靠性、经济合理性原则来确定()。.建设规模.建设标准.技术方案.设备方案 3. 在项目总平面设计中,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不包括()。.总图运输.外部运输

建设地点.外部协作条件 4. 下列各项中,属于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建设规模.技术方案.主要设备选型.工艺设计 5. 在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均为影响造价主要因素的是()。.项目建设规模.设备方案.总平面配置.建设标准

6. 下列属于初步设计优化工作之一的是()。

.充分考虑施工方法.合理规划主要原材料供应.核实主要设备选型.建筑物设计要考虑当地习惯 7.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设计方案比选原则的是()。

.协调好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关系.考虑建设投资和运营费用的关系.兼顾近期和远期的要求.处理好建设规模与资源利用的关系 8. 初步设计的限额设计目标是在初步设计开始前,根据批准的()确定的。.项目建议书及其投资估算.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投资估算.设计任务书及其设计概算.初步设计文件及其投资概算

9. 限额设计的全过程,实际上就是项目投资目标管理的控制过程,下面不属于该控制过程的是()。

.目标分解与计划.目标实施.目标实施检查.目标修改

10. 施工图设计的限额设计目标是在施工图设计开始前,根据批准的()确定的。.项目建议书及其投资估算.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投资估算.设计任务书及其设计概算.初步设计文件及其投资概算 11. 下列各项中,属于施工设计优化工作内容的是()。

.合理配置辅助设施和公共设施.合理规划主要原材料和燃料供应.充分考虑施工能力和施工方法.做到生产与环境保护兼顾 12. 限额设计中,为预留一定的可调节费用空间,下达的限额指标一般为()。.限额总目标的80%.限额总目标的90%.总目标中直接直接费的80%.总目标中直接工程费的90% 13.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项目投资水平及工程建设造价水平的基础工作是()。

.估算的编制及管理 .概算的编制及管理

.预算的编制及管理 .结算的编制及管理

二、多项选择题

1.方案比选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的因素很多,考虑的角度也不同,一般要遵循的原则有()。

.协调好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关系 .考虑建设投资和运营费用的关系

.兼顾近期与远期的要求 .考虑社会平均水平与个别先进水平的统筹 E.既要简明又要实用

2.在设计阶段,对于建设项目局部方案的多方案比选,一般采用的方法包括(E)。

.造价额度 .运行费用

.净现值法 .财务评价 E.净年值法

3.在建设项目决策阶段,建设项目多方案整体宏观方面的比选,一般采用的方法有(E)。

.投资回收期法 .计算费用法

.造价额度法 .运行费用法 E.净年值法

4.优化设计一般是在设计阶段进行的,包括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优化的内容有()。

.整个项目设计方案的优化 .项目局部设计方案的优化

.项目局部结构设计优化 .项目建设规模方案的优化 E.项目工艺流程方案的优化

5.设计优化工作要有一定的手段来保证,常有优化设计方案措施和方法包括()。

.设计招标 .方案竞选

.限额设计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E.编制投资估算

6.限额设计的全过程,实际上就是建设项目投资目标管理的过程。限额设计的过程管理体现在()。

.限额设计目标要在设计中表现,在项目具体建设施工中实现

.初步设计限额设计要在施工图设计中实现和细化

.施工图设计限额设计要在施工中实现

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平台 篇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国家对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投资不断地加大, 为了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必须按照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的要求, 打破多条块分割、小而全的局面, 搭建一个全校资源共享的平台—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对实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

1 改革的基本思路

我校原有的基础化学实验室分为无机、有机、分析和物理化学实验室, 各自独立管理。由于条块分割多, 小而全, 各自为政, 实验室资源难以调配, 导致实验室资源无法共享, 严重地制约了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和学科的全面发展, 为了打破这种多条块分割的局面, 拟对四大化学实验室进行资源整合, 实现资源共享的目标。主要改革思路如下:

(1) 整合实验资源, 把原来分散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四大化学实验室全部整合到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实现优质实验资源的共享。

(2) 整合实验课程, 规范实验教学体系, 实行实验课程独立设课, 根本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做法。

(3) 加大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力度,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使学生在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

2 实验改革的内容

2.1 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的改革

“四大化学”实验室从属于“四大化学”教研室, 在管理和运行上是各自为政, 条块分割。在这种模式下, 人员、仪器设备、实验教学等都是相对独立的, 因此, 当有实验设备经费投入时, 各室争经费, 买设备, 结果仪器设备是重复购置的, 使用率低。例如, 无机化学实验室拥有天平室, 而分析化学也有天平室, 由于实验室的人员在工作分配上是互不相干的, 因此导致忙闲不均, 导致设备仪器利用率底。组建实验教学中心后, 打破实验室从属于教研室, 实验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传统教学体系, 把分散在三个地方的基础化学实验资源全部集中起来, 一方面, 中心的设备、人员都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 实验资源共享;另一方面, 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也进行整合, 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3,4]。大大提高设备利用率。管理体制的改变, 消除实验设施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 大大提高实验设备的投资效益, 因而能够在有限的经费下, 集中一定的经费购置一些先进的、具有前瞻性的, 大型的仪器设备, 在人员管理上, 中心实行竞聘上岗, 可以跨室甚至跨中心去竞聘岗位。一般情况下, 每两年一聘。这一举措激发实验室教辅人员敬业爱岗的热情。由于人员的统一调度, 一些工作量不满的岗位可以兼管, 所以岗位的设置数比原来大为减少, 实现减员增效。

在管理上, 四个实验室原来由四个教研室主任负责管理, 许多工作不易安排和调配。改革后由实验中心全面负责中心的工作, 统一管理仪器设备, 协调实验教学和管理相关教育资源, 在实验设备资源及实验教学资源均得到优化与共享。使实验室从教研室剥离出来, 逐渐理顺各方面的关系, 学校实验教学由过去的三级管理体制调整为两级管理体制。

2.2 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

传统的四大基础化学实验, 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实验内容单一, 缺乏综合性, 有些内容重复设置, 教学组织衔接不好,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要对旧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整合, 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将各自独立的“四大化学”实验从内容上整合, 取消一些重复的内容, 串联成基础化学实验系列。将原来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体的实验体系, 改造为三个层次的基础化学实验系列:第一层次系列实验, 属于基础性实验, 以训练实验技能和验证理论知识为主;第二层次系列实验, 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第三层次实验, 为创新性及研究探索性实验,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能力为主。

在实验内容上, 根据专业要求的不同分成三个模块:

第一模块是理科类, 主要是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 开设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和化学专业实验或应用化学专业实验。第二模块是工科类, 开设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第三模块是农科类, 开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一体化的大学基础化学实验, 而且, 该模块的实验内容与工科的相应实验内容也相共享。

在第一模块中, 理科的“四大化学”实验都实行独立设课、独立考核的体制, 拥有独立的学分, 从而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 各自建立一套独立的考核办法, 分别进行实验操作和实验理论的考试。实验内容中,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一定比例。

在每一模块的实验内容中, 都包括有基础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和研究探讨性实验的主要对象是成绩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 实验在计划学时以外进行, 并力求获得明确的实验成果。在中心开设的实验课程中, 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已达80%以上。

按照培养21世纪高素质、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要求, 要及时制定新的实验教学大纲, 使实验教学内容能更好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要能兼顾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 能够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方向、新成果、新观点、新思想。因此, 中心组织有关教师对教学大纲进行全面的修改, 制定新的实验教学大纲, 并根据新教学大纲, 编写出相应的实验教材。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上编写出一批高层次、高技术含量、有地方特色、有实际应用的实验。这些实验既能使学生提高实验动手能力, 在较高层次上获得科学研究的实际训练和锻炼, 又能使学生扩展视野、开拓思路。

2.3 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的改革

学校重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鼓励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进入实验中心或参与实验教学的指导工作[5]。凡是新分配到化学专业及应用化学专业的教师, 必须在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工作一年以上或从事一年以上实验指导工作后, 才能安排其它教学任务。由于实验中心的工作量十分繁重, 可以聘请部分教研室有高职称和高学历的教师如教授、副教授、博士后、博士及硕士参与实验教学及实验改革工作, 并鼓励这些兼职教师把科研成果引人实验教学中。中心还负责对新上岗的教师及指导实验的研究生进行专门培训, 整个实验教学队伍具有较好的敬业精神, 在承担繁重的实验教学任务的同时, 还进行理论教学及各项科研工作, 实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

3 结语

由于整合全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资源, 建立全校共享的实验教学平台。有利于实现全校资源共享。改变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互不相通, 各自为政, 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的局面。对整个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与规范, 统一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进一步按照国家“基础化学实验示范中心”的标准, 构建高层次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平台;将化学学科建设与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紧密结合, 建成一支拥有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 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锐, 关绍康, 宋毛平, 等.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培养学生基础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3) :208-211.

[2]李漪.引入ISO9000标准模式建立实验室管理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 25 (2) :98-111.

[3]周龙昌, 陈小鹏, 龙云飞, 等.构建资源共享的化工实验室管理体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7) :132-134.

[4]黄远新, 何晓阳, 朱利泉, 等.生命科学实验平台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25 (7) :866-868.

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平台 篇8

国家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目的,是通过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打破科技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大型公共科技设施、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文献和科学数据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构筑一个以资源共享为核心制度的全社会科技创新服务的共享平台。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对增加科学技术知识的供应量,促进现实世界与人类未知世界之间的信息流动,增强人们对未来科学技术的主攻方向的准确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信息资源共享规范涉及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信息资源交换体系两部分,通过目录体系可以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有序化组织管理。可以了解和掌握信息资源的基本概况,发现和定位所需耍的信息资源,通过交换体系可以获取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两部分相互协作,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

1标准规范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基石

信息资源组织与整合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是进行专业化知识化服务的重要前提,而信息资源共享标准规范的建设更是基础中之基础,是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信息资源成功实现共享交换、规范化运行、标准化处理及后续推广的有力支撑和可靠保障,是对政策法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有益补充。

1.1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可靠保障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全社会科技基础条件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各资源拥有单位之间。以及资源使用单位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整合。目前,不同单位之间共享信息资源面临信息源多头采集、重复采集、数据命名、类型、格式差异、数据不能及时同步更新、数据不一致、技术多样化等问题,通过标准规范及管理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各单位在信息化建设中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标准统一,再借助网络、数据库等高新技术手段。可望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信息化的最大效益来自对信息最广泛的共享、最快捷的流通和最深层次的挖掘,信息资源是信息化的源头。信息资源本身只有在信息化的过程中逐步标准化,获得广泛的一致性,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真正共享。要重视对信息标准化工作的指导,保证信息系统的数据质量。建立对颁布标准的指导、监督和执行机制,推动标准的实施。加强对信息资源标准化、规范化的评价,建立科学的信息资源标准化测评体系,提高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1.2对政策法规、已建标准的补充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过程中所需遵循的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该体系包括政策法规、规范性文件,国家标准,地方标准,技术标准,自制订标准规范,自制订管理制度六部分,这六部分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国家、地方、上级业务指导部门要求的同时还需结合建设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部分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

1.3促进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及运行机制的逐步完善

通过管理制度建设,可以约束各子平台及建设单位明确职责,促进更高层面的业务整合。面向某个业务主题,各单位要想通过技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必须首先进行业务梳理,在业务梳理过程中,会逐渐暴露出在职责、组织机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围绕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信息资源标准规范制订的各种管理制度可以促进整个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及运行机制的逐步完善。

2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标准规范建设

标准规范为信息资源一致性和技术平台的互联互通互操作提供了基本的保证。应围绕信息采集、组织、分类、保存、发布与使用等信息生命周期各环节建立规范和标准。要充分了解并兼顾各方因素,深入研究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可实施的模式和方式,不断研究国际和国家信息资源的相关标准,推进平台信息资源共享标准规范的建设及应用,为科技信息数据的高度共享及其与其他应用系统的高速通信、联网创造必要的条件。

条件平台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建设中需制订的标准规范大致如下:

2.1信息资源基本规范

(1)科技信息资源的基本定义

包括信息与数据及数据处理的定义,信息与数据的区别与联系,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等。

(2)信息资源分类标准与目录体系

包括分类办法及标准,目录编制指南、目录体系建设总则与技术框架等。

(3)信息编码规范

包括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规范、信息资源核心元数据编码规范。

2.2平台支撑技术规范

(1)对外服务接口规范

规定技术平台的数据交换服务、目录服务接口及其调用方法,安全服务与各应用系统之间单点登录和信息服务的接口定义及其调用方法。

(2)前置交换环境相关规范

对各相关平台前置交换环境所需的网络、服务器、数据库等提出配置要求,规范前置交换机的IP地址、交换节点服务器的命名规则、各项配置要求。

(3)交换中心环境相关规范

对交换中心所需的网络、服务器、数据库等提出配置要求,规范中心节点服务器的命名规则、各项配置要求。

(4)技术平台内部各模块接口规范

技术平台由目录服务子系统、数据交换子系统、平台管理子系统多个部分组成,还要与CA认证平台及门户等做接口,从而实现集中认证及单点登录。

(5)编码规范

规范组织机构、角色、用户、应用系统、前置交换节点等的编码规则,以标识其在技术平台上的唯一合法身份。

(6)安全规范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体系是保证信息安全的关键,包括计算机安全操作系统、各种安全协议、安全机制,直至安全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安全漏洞都可能威胁全局安全。

2.3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规范

综合性的平台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规范的建设涉及信息资源提供方、信息资源管理方、信息资源使用方、技术平台管理运维单位、技术平台建设单位等其他相关部门及人员,管理对象包括信息资源、技术平台。主要包括如下规范:

(1)信息资源公开规范

通过本制度,鼓励各单位公开内部可共享信息资源,规范约束信息资源提供方及时准确提供最新共享信息资源,明确信息资源提供方的信息公开职责,做到“一数一源”,公开信息资源的备案制度,奖惩考核办法等。

(2)信息资源动态管理规范

明确共享交换信息资源采集、注册、存储、更新、注销管理办法,保证共享数据库中信息资源的鲜活性。对共享数据库中数据资源实现动态管理。

(3)信息资源安全管理规范

本办法明确信息资源供需双方共享交换信息的安全保密协议制度,保证信息资源在采集、存储、备份、访问授权、传输、使用等过程中的安全。

(4)信息资源共享查询规范

本制度明确信息资源使用方共享查询信息资源的管理流程,获取信息资源后的备案制度等。

(5)信息资源服务规范

规范信息资源的转换格式和方法,互操作的方法和规则,以及认证、目录服务、服务接口、图示表达等各方面。服务类规范包括有信息发现服务标准、访问服务标准、表示服务标准和操作服务标准等。

2.4平台管理维护规范

(1)平台管理办法

明确信息资源提供方、使用方、平台运维、建设单位等相关部门及人员在平台运行维护、日常管理中的责权利关系、职责等。

(2)平台对外服务指南

本指南说明技术平台为各部门应用系统提供的支撑服务,技术平台支持的不同接入方式,每种接入方式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3)平台安全运营管理规范

上一篇:个人月工作总结报告写作指导及下一篇:论增值税转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