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4-07-04

对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精选10篇)

对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1

淄博市张店区凯瑞北校张丽霞

小学数学中计算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计算在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都离不开计算。因此,计算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可是这看似数学学习中简单的“计算”,却让师生头疼着。看看每一次的小测试就不难发现:如果学生一份卷子中计算题都对了,这整份卷子一定做得不错。反之,如果计算题错几道,整份卷子分数不会特别高。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计算教学不外乎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四则运算。在每一册教材中都有几个单元的计算教学内容。想了很多次,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基础性的东西是什么?直到再一次教二年级数学(正好和一年级数学老师同办公室)才豁然开朗。我认为知识方面是概念的理解,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加减,二年级乘法口诀表,计算的方法;另一方面是学生态度、良好的习惯。

一、概念的理解

概念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特别重要。整数、小数、分数等数的认识,分数基本性质,加减乘除的意义等概念理解对于学生学习数学计算是必不可少的。

从一年级的100以内的数,二年级千以内的数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中高年级大数的认识、小数的认识、分数的认识、百分数的认识等。每一类数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是否理解很重要。学生理解数的组成,比如一个两位数,56里面有5个十和6个一;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56+32=?学生很自然会想到几个十相加,几个一相加,然后合起来。从数的认识到计算是相辅相成的。再如:小数的认识,学生认识小数的基础上再去进行加减计算,和整数加减相比算理都是相通的: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加、减、乘、除等意义理解需要放到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在观察、实践、质疑、交往、活动中明白每一类的真正内涵。

二、20以内加减的重要性

二年级下册数学有四单元的计算,近期正好教学三位数的加减。经过了两位数口算、三位数不进位不退位、三位数加减一次进退位,到三位数加减的连续进退位,对于笔算,学生已经很清楚算理与方法了,竖式的对位绝对不是问题了。经过了几节课练习,学生跃跃欲试想来一次计算题比赛。作为老师我也很认可这

种方式。在师生都觉得没任何问题的情况下,10道题的小比试开始了„„结果是有欢呼雀跃的,也有垂头丧气的,我们很认真的分析了下。

其一:速度方面的差距原因除却学生写字快慢,应该是20以内口算的熟练程度。你想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竖式个位、十位、百位两个数字不管是不是需要进退位,不会超过20的。不进退位的10以内就可以解决了,进退位的才是20以内的口算。例:

其二:出错原因。看错符号、写错数字、计算错误、计算慢没时间检查,还有自信满满有时间也不检查。这就看出学生的心态和是否认真的习惯了。有几个学生可能会不进位的进位了,不退位的退位了。学习了进退位把不进退位“忘了”。适当的练习是需要的,让学生由会到熟练掌握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三位数加减是如此,两位数加减笔算、多位数加减笔算,学生用竖式计算,每一数位上两个数和或差都不会超过20的。所以一年级上册的20以内口算是小学加减计算的基础之一了。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老师尽其所能让学生各种方式体验、感知。摆小棒、拨一拨计算器、摆一摆各种图片,小比赛、两人口头练习,能让学生看到(12-7=9+8=)题目,张嘴就来,形成直观。对以后计算学习绝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乘法口诀表

乘除法计算中,乘法口诀表就是“钥匙”。如果二年级上册乘法口诀学生不过关,二年级下册开始的两位数乘法、分数计算中约分、通分会用到,三、四、五年级的分数、百分数计算都会受影响的,所以乘法口诀表这把“钥匙”一定要让班级学生熟之又熟的拥有它。

其实我们都知道乘法就是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归根到底又回到了加法上,九九八十一,乘法表中最大一个数81,9个9逐次加起来的话,又回到了进位加。只是超过了20,但如果竖式的计算想来也只是进位问题。数学中各类知识就是这样一层一层叠加在一起的,互相关联。如果学生每一类小知识都掌握

好了,通往数学殿堂的楼梯就会上的相对轻松的。

可以说数学概念理解是一把把数学学习中的小钥匙,有了这些小钥匙,打开数学领域的一扇扇小门,数学计算就一环环穿起了整个数学知识的框架。在数学计算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心态、良好习惯(认真、仔细、耐心等)也是重要的一环。计算教学要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好计算的方法;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让学生体验计算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借鉴:

1.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对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2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发现有许多学生为简便计算而简便计算, 只有在题目要求学生简便计算的时候, 学生才会使用, 而在题目没有要求时, 很多题目明明是非常典型的可以用简便计算的题目, 学生却没有意识使用简便计算。显然, 简便计算不应该是教师的显性要求, 而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那么这就需要教师思考如何有效地进行简便计算教学, 才能使学生具有自主的简算能力?

一、巧用生活背景, 激发简便计算的需求

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是学生理解简便计算方法及其算理的出发点, 学生往往会根据生活中积累的经验选定计算方法, 这也是学生最自然化的理解。那么, 在教学简便计算时就应通过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激发学生对“简算”的自发需求。

如教学《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 可以出现这样的生活背景:我们班准备买校服, 冬装每套65元, 夏装每套35元, 现在我们班级45个同学, 每个同学要买冬装和夏装各一套, 一共需要多少元?让学生解答计算, 一般有两种情况: (1) 65×45+35×45 (2) (65+35) ×45;在这里让学生比较这两种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比较可以得出:65×45+35×45= (65+35) ×45, 更重要的是学生惊喜地发现当冬装和夏装的单价正好可以凑成整百时, 把它们先合起来再乘显得简便, 自然地得到了一种优化的解题方案。当学生利用这样的生活情境来理解:“两个数分别去乘一个相同的数等于用这两个数的和去乘这一个数”, 最后“他们的结果为什么不变”便有了现实生活经验的支撑。这种共识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过观察、分析、比较后自行悟出的, 产生于他们自己的解决问题的需要。

在这样的生活场景中, 学生选择简便计算并不是仅仅为了完成老师的要求, 而是出于优化解题策略的需求, 出于对运算律和简便计算方法的深刻感悟。长此以往, 学生就能自觉内化所学知识, 在不需要强调简便计算的情况下去自主地分析、选择, 简便计算就有可能成为自觉的行为。

二、突破思维定势, 扩充简便计算的领域

意识是一种积累, 学生简便意识的培养、优化思想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 这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如果我们能突破简便计算只是计算技能的思维定势, 把简便运算提高到思想层面上来重视, 不是仅局限于题中有明显要求的计算题, 而是拓展、渗透到解决问题、空间与图形等教学中, 运用已学的运算定律、运算性质, 合理改变运算的数据及运算顺序, 使得运算尽可能简便、正确, 那么我们的简便计算教学就不会再为题目的显性要求所左右了。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解法的最优化;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 我们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简洁性……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把握或创造各类简便计算的素材, 多向学生问问“你是怎么计算的”, 多关注学生的计算过程, 及时表扬在“非纯计算题”外的领域运用简便方法计算的学生。时刻向学生传达一种信息:简便计算不仅仅是“计算题”的专利, 只要涉及计算的领域都要启动简算意识。逐渐由教师的提示变为学生自发的思维方式, 让学生在没有明确要求时也能养成自觉选择简便算法的意识和习惯, 真正地落实进行简便计算的行动。

如在教学“一堆煤, 原计划每天烧35千克, 可烧45天。改进炉灶后, 每天烧21千克, 这堆煤能烧多少天”时, 学生列式为35×45÷21, 学生的习惯为先算35×45然后把积除以21得到结果。笔者在全班学生算得结果后, 提出了:你觉得这题的计算麻烦吗?有没有一种简便的算法呢?请大家想一想办法来优化这一题的计算。最后,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 发现了更好的计算方法, 方法一:35×45÷21=______, 进行约分后, 结果等于75;方法二:35×45÷21=5×7×3×15÷21=75×21÷21=75 (天) , 其实质是利用了商不变的性质。显然, 这两种方法都比第一种省力, 真正实现了算得又对又快。

三、关注简算生成, 感受简便计算的价值

有些教学资源若不留心就会稍纵即逝, 教师能否认识到这些资源的核心价值, 能否不漏痕迹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以最小的素材引发学生最大的思考?这首先需要教师自己要有这个意识———只有抓住平时的点滴契机, 引导学生感悟简便计算的方法, 感受到简便计算的价值和好处, 那么通过一定的积累, 学生方能产生质变, 才能主动、自觉地形成简算意识。

如在教学“一个零件, 上面是圆锥形, 下面是圆柱形, 它们的底面半径是1厘米, 它们的高都是3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时, 学生的第一感觉是: (1) 先求出圆柱的体积:3.14×12×3=9.42立方厘米; (2) 再求出圆锥的体积:3.14×12×3×1/3=3.14立方厘米; (3) 最后, 把圆柱的体积加上圆锥的体积就是零件的体积:9.42+3.14=12.56立方厘米。很快学生出现了另一种解题方法: (1) 底面积3.14×12=3.14平方厘米; (2) 3.14× (3+3×1/3) =12.56立方厘米。笔者抓住这一难得的生成性资源, 鼓励学生讨论, 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 有的说:“从乘法分配率的角度看, 第二种方法把圆锥看作一个和圆柱等底, 高是它的1/3的圆柱, 这样计算一个组合的新的圆柱的体积, 计算起来更简便。”巧妙的转化思路不仅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了简便计算的益处, 同时也明白了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关系。这样的讨论既渗透了优化、转化思想,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又在行动中唤起了学生简便计算的意识, 效果良好。

简便计算其实并不简单, 它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学内涵, 我们在关注学生对于计算技能掌握的同时, 更要关注其数学意识、数学思想的培养, 使学生的简便计算不再为了因为题目要求而简算, 而是要使每一个学生头脑中的简便计算变成一种意识、一种思想, 从而真正促进数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对初中计算机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初中 计算机教学 兴趣 学生 模式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c)-0127-01

从现行的教学大纲来看,计算机课程对学生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但在考试中发现,学生在理论测试中成绩普遍较好,而操作考试成绩则不尽人意,原因何在?笔者认为,这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不无相关。要提高计算机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操作能力的发展,还得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树立学生本位理念,利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来进行计算机教学。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很多教师认为,计算机教学虽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但教学中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要实现情境教学,困难重重。笔者认为,虽然我们不能在每一堂课中都通过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适当的利用情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有较好作用。

如在《计算机的组成》教学中,为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计算机组成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知道什么是计算机软件,了解计算机软件的作用;了解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教师首先出示一块主板,然后设问“谁知道这是什么?”(有的同学知道这是主板)然后继续追问“它在计算机中起什么作用?计算机到底需要由什么来构成,它是如何进行信息处理的?”来引导抓住本课的教学内容。接着教师以整台为例,分别就鼠标、显示器、机箱、键盘等硬件部分进行认识,教师边说出相应部件的名称,然后让学生观看并接触相应的硬件(整个系统要处于断电状态)。在对软件认识的过程中,教师先以“密码游戏”来进行,然后再引入对Word、Excel等软件的认识,并一步步引导学生在程序中打开这些软件。

由此可见,特别是在学生初学计算机时,教师要注重以活动或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产生求知欲,在探索中学习,效果会更佳。

2 学生本位,讲练结合

计算机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对系统软件的操作具有较大难度,在以往的计算机教学中,基本采用理论课加实践课的模式进行。笔者认为,以边讲边练,精讲多练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更好。如Word教学中“首行缩进”教学为例,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理论性的按照“选中文本—单击格式—段落—特殊格式—点击下拉菜单—选择首行缩进”来进行,学生会感觉迷迷糊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选中一段文字,然后引导学生找到格式工具栏,再按照上述步骤一一进行,当学生第一次会操作后,重复一次,然后自己操作一次,最后重新打开一个文本,再操作一次。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自我操作中掌握相关的操作步骤,从而形成技能。当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操作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操作程序进行语言描述,让学生从实践过渡到理论,同时要将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难提出来,在同学和教师的帮助下共同解决。

其实,很多操作在教师看来是相当简单的,而对于刚接触计算机的学生而言却是复杂的。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進行操作,同时还要在讲解的时候进行演示,以便给学生直观的操作指导。

3 任务教学,学以致用

计算机教学应该是为用而教,而非为考而教。但在教学中发现,很多教师更多注重学生怎么去背步骤,如何在练习中选择正确答案。笔者认为,计算机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从教材中走出来,从知识的窠臼中走出来,让学生在动脑的同时动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如利用Word来处理班级中的一些通知、班规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给予学生技术上的指导。而且,一旦任务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就不再是被动地学习知识,而是主动的形成一种技能。如有些学校中利用校刊,聘请学生进行打字,这就是不错的实践。此外,如每次的考试或测验的成绩统计,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试着做;再如结合社会时事来进行广告宣传,如制作海报等。当前,互联网的普及范围已深入到家庭中,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建立班级讨论群,让学生在班级讨论群中进行博客、日志等操作,也可以在群中,或通过QQ、邮件等形式来调动并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机学习。

不得不说,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掌握计算机技术,拥有信息素养已不再是单纯地打打字,上上网那么简单,教育所要培养的,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作为初中计算机教师,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基础,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新课改的要求,更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林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成才之路,2009(29).

[2] 陈业荣.信息技术与生活整合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5).

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4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我在教学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时,针对198+269、503-498、202+357、865-302,部分学生不知道最终应该加上还是减去,我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意义,在明确多加还是少加,多减还是少减的基础上进行计算,正确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对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5

近几年,新课标下的计算教学在教材编排上注重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于是教师们纷纷顺应当前形势,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生活问题中引出数学问题,积极探索计算教学的新模式。现在,比较受大家认同的计算教学模式大致是这样的:情境导入―算法呈现―比较提炼―明确算理―算法巩固。新的模式注重课堂探究,但是训练密度不够,重算理,轻算法,学生计算技能较差,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其实,计算教学的模式历来有之,在新课改实施以前,计算教学大致遵循这样的模式:复习铺垫―新授指导算理―尝试检验算理―练习巩固新知。其中新知讲授以教师讲解为主,练习巩固以学生的机械式计算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重算法,轻算理”,然而它在落实“双基”的目标上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于是,我分析了新旧两种计算教学模式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计算课中尽量扬长避短,融两种模式之优点,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并重。在把握好新课标理念的同时做好课前的铺垫,在突出算理教学的同时引领学生算法的策略化,并留给学生一定的练习巩固的时间,保证练习的量,以使学生牢固掌握算法。下面结合平时计算教学课堂中的例子,作一些初浅的探索和诠释。

一、创设情境与适度铺垫相结合。

传统的计算教学非常重视复习铺垫,每节课前,老师分析学生将要学习的新知所需的旧知,进行针对性的强化复习,为新知的学习扫除障碍。其弊端是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的建构过程,他们被“牵着鼻子走”。

现在的课堂,引入部分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为学生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的、开放的信息资源,激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其缺点是过于复杂的情境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数学课缺乏数学味。

我认为铺垫很重要,但要适度;情境的创设也是必需的,但不要过了头。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课程标准五(上)教材《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时,由于本课需要学生运用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知识和商不变规律作为基础,因此,上课一开始,教师先让学生做几道复习题: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0.12÷0.3=( )÷3 6.72÷0.68=( )÷68

2、竖式计算。79.8÷42

因为本节课就是要引导学生运用商不变规律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所以先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复习回顾。然后再创设妈妈买鸡蛋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尝试帮助妈妈解决7.98元买4.2千克鸡蛋,求鸡蛋的单价的实际问题。

适度的铺垫使学生充分调动起已有旧识,为学习新知作好准备,置身于有趣的、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生会兴趣盎然,并且情境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理解算理提供支撑,还能突出新知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优化算法。

传统的教学强调单一化和最优化,学生在教师的牵引下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方法千人一面,全体学生在同一层面上发展,创新意识得不到培养,课堂教学乏味,但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很高。

而现在的课堂中,教师给学生创造了很大的空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尊重学生的个性,提倡算法的多样化。算法教学结束,教师会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对于优等生而言,眼界得到了开阔了,思维得到了活跃。可其他学生呢?有些学困生听得糊里糊涂,最后一种算法也不会,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我想惟有将自主探索多样化的算法和引领算法优化结合起来,在诸多算法的基础上,突出最优算法,并以此种算法为主进行训练。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出现的几种算法:1、28×10=280,28×2=56,280+56=336。

2、28×6=168,136×2=336。

3、28×4=112,112×3=336。

4、竖式计算 2 8 2 8 2 8 0

×10 × 2 + 5 6

2 8 0 5 6 3 3 6

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出现的.算法进行观察、比较,找到不同算法的共同之处,比较不同算法的优劣程度,实现算法的最优化。比如,第2、第3种方法就不适用两个因数都是素数的情况,不带有普遍性。自主探索后组织学生交流整理,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相互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第1、第4种算法很好理解,适用于各种题目,并有助于理解竖式的书写方法。由于多样化思想与优化思想相结合,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抽象算法。

算理是计算的依据,而算法是对算理的一种表达,是计算的方法、程序。

回顾传统的计算课堂,教师最关注的是学生的计算技能,重视学生对算法的表达、书写。至于对算理的理解,则蜻蜓点水,关注不多。这样的教学,计算的正确率高,但是让学生说出计算的理由很难。

再看现代计算课堂。由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课程目标明确划分为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性目标两大类,使绝大多数教师过于关注过程性目标的实现,而忽略了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上花了大量的甚至是全部的时间,让学生通过看图、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手段理解算理。这种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理解深刻,并能将新知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但不及时准确的抽象、归纳算法,使得计算正确率打大折扣。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教材呈现了与计算内容有关的主题图、旧方法、新算法,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往往认为通过沟通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算”的问题是整堂课的全部活动,其实不然,除了要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同时还要解决“怎样算”的问题。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出现几种算法(见上文)并能讲清算理后,引导学生归纳、抽象最优化的算法,让学生学会简便的书写方法:竖式计算,并请学生用语言概括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

算理是算法的基础,当学生明白了算理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抽象算法,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

四、保证新算法的练习有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量。

传统的计算教学,在教学完算法后就进行大量的巩固练习,使得学生能及时巩固算法,教师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计算方法上出现的错误,学生的计算技能提高较快。

新课程背景下的计算教学,尤其是新的计算方法出现的第一课时,如《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等,老师普遍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用来理解算理,练习的时间和量都很少。

其实,算法的掌握属于技能的范畴,从心理学上讲,任何一项基本技能的达成都需要一定量的积累,说白了,就是要反复的操练才能习惯成自然。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计算课堂教学中尽量留有一定的练习时间,保证练习的量,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初步形成计算技能大有好处。

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6

计算机技术已成为每个人必须掌握的基本工作和生活技能,根据计算机课程特殊的教学形式、教学环境, 教师应注重每一堂课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于各种教育手段、方法,各种媒体,帮助学生提高创新意识,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采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把创新教育贯穿到整个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去。结合自己长期从事初中计算机教学工作的实际,对当前初中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初步建议,希望与同行们进行交流,共同做好初中计算机课程教学,为孩子打下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最佳的接受教育信息。很多学生认为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比较枯燥,其实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的课程。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过程就是一种乐趣,因此在实践中寻找学习的乐趣是学习计算机课程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方式,例如在讲到“图文混排”时,首先给学生做一个“雪景下沉”在文章下面,接着又在上面加个水印,将学生带入一个 wore2000强大的功能中去,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不感到枯燥无味了。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教师应该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参加学习实践活动,掌握知识,锻炼技能,学会创新。

二、尽量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是“百看不如一练”。教师通过对知识点的讲解、演示使学生对这一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理解的时候,能不能让学生将这一比较模糊的概念转变成自己思维中较清晰的认识,能不能使学生对这一比较陌生的知识逐渐熟悉起来,关键的一步是能否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去实践,从实践中把握真知,在实践中创造成果。有的学生当老师讲解时,怎么想也不明白,但是自己一上机操作,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鉴于这种情况,把教学内容尽量概括的简明扼要,尽量让学生多上机操作,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课堂教学在形式上是集体授课,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则打破了教学课堂的局限性,学生既可以有自己的学习进度也可以互相探讨,使每个人的思路更开阔,更清晰。在活动中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学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题目,也可以自己找题目,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开展各种设计服务。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四、注重发展性和应用性。计算机操作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技能。当前计算机课程发展迅速,已经渗透到科技、军事、医疗、教育等各个领域。这就要求定期研究计算机课程的知识结构,及时进行补充和更新,避免课程和知识的老化,以新的血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全面更直接地了解计算机的应用现状及计算机未来的发展。

五、解决问题的思路

1、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由于计算机基础的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条件的学生在家长的支持下,购置了电脑,甚至在小学阶段就到各类计算机培训班进行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应用能力。但大多数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原因,或者父母知识水平的限制,要么根本谈不上 买电脑,要么即便有了也处于无人指导的情况,仅仅有一些计算机方面的零星概念,属于“电脑盲”。因此,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汉字的输入、资源管理器的操作等,对基础好的同学布置测验、小竞赛、提高练习等,并支持他们进行感兴趣的一些操作,如:电脑绘图、打字游戏,鼓励他们自学课本上选学模块,并作一定的辅导,这样就有较多时间对基础差的同学多指导,使他们顺利完成基本教学任务或操作训练。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初中计算机教学中,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在设计这个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的角度考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例如在进行《网页制作》这一教学内容时,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好的网页给学生看,告诉他们在网页中不仅要有好的文字内容,还要有优美的背景音乐,以及一些好看的动画效果。这样的网页在教学过程中演示,学生会立即表现出兴趣。通过这样一个情境,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网页,并教会他们利用所学过的软件来制作网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3、形象举例,直观呈现初中学生由于思维方式的限制,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他们更喜欢直观的内容,喜欢动手亲自操作。在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很多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相对比较抽象的,如果教学中不注重这些特点,学生将很难一下子理解那么多的计算机知识。因此,作为计算机教师,应力求在上课的时候,多举例子,将深奥的知识讲得通俗易懂。例如,在上计算机基础知识课时,可以将计算机的硬件比喻成人的五官:人是通过眼睛、鼻子等器官获得外界信息的,可以把它比作计算机的输入设备;人类获得信息后由大脑处理,大脑就相当于微处理器;信息经过处理后再由嘴巴说出来,那嘴巴就相当于输出设备。这样一讲,通过形象举例、深奥的知识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既容易明白,又加强了记忆。

对高中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7

一、教学目标的困惑

1.新的课程改革要想成功必须转变教学理念, 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现在的教学改革处于初始阶段, 旧的教育观念没有真正转变, 新的教育观念没有真正形成。 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明确、不清晰。 很多教师对教学改革有明确认识, 认为教学需要改革, 可是如何进行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的目标及如何才能够成功仍持怀疑观望态度。 尤其是当下的考试制度, 仍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考试制度,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没有转变, 影响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制度和教师评价制度合适才能进行有效修改和完善, 如何建立更适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师教学评价机制和学生学习评价机制还不明确, 使得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教学目标的设定摇摆不定, 教学改革效果不尽如人意。

2.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庞大工程, 单单靠几所学校的示范作用, 靠几个老师的主观热情, 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否正确也不可知, 教学探索中涌现出的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要进行有效推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否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还是有疑问的。这就要求教学研究部门进行有效工作, 对教师的教学起到引导促进作用。 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有效指导, 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有效培训。 这些工作繁重而系统, 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很长时间, 更要走很多弯路。 这其中充满争议和困惑, 需要我们耐心推进课改工作。

3.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了目标设定, 这是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成长和心理健康的, 是教学工作对于人性化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重视。 可是, 应该看到那些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难以捉摸的。 学生的评价很难建立和进行有效反应。

4.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评价之间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常常以知识、技能目标为主, 导致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总是浅尝辄止。 使得这一具有新课程改革标志性的教学目标不能够落实, 教学改革停滞不前。可见, 如何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进行有效量化, 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和评价的有效性是开展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的关键因素, 关系到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如何打破高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材的束缚

1.教学模式还不能打破旧框框, 旧方法的束缚, 基本上沿用老一套。 教师在教学中仍受教材约束, 不能真正使用教材, 而是教教材。 其实是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做。

2.先进的教学手段得不到很好的推广, 这其中有教学资金投入不足的原因, 有教师对新的教学手段不会使用的原因。新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和教学改革的推进。 所以, 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教学的资金投入, 积极推广新的教学手段, 并及时对教学设备的使用进行有效培训。 只有经过系统培训才能有效促进新的教学设备的使用, 提高新教学手段的利用率。 新课程改革与新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可以使得教学改革面貌焕然一新。 这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教学改革的推进, 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三、如何才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那么, 如何才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成为广大一线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如下一系列问题:

1.不少教师在实际教学改革中, 倡导学生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强调学生主人翁精神, 可是有时过于片面追求形似, 而忽略了神似。 一些教师为了在公开课、示范课上获得好评, 就采取了这种固有的成型模式。 采用自主化的学习模式, 却不见得能够真正取得自主化的学习效果。 所以, 我们需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上下足工夫, 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2.学生的课堂活动形式大于内容。

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要体现在课堂的活动上, 真正互动与交往应该是平等展开的, 在相互倾听的基础上逐步深入, 达到对问题的互相理解与把握。 有效的互动与交往应该是引发教师与学生双方面变化的。 可是,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教固定化的知识, 而极少涉及探究知识, 教学生“学会学习”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还未能真正体现。

对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问题;对策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逐渐普及,计算机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专业的计算机人才作为支持,而中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应提高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技能型计算机人才为培养目标,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然而,目前中职院校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普遍存在生源质量较差,再加上连年扩招,更是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降,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学习基础较差,这为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高校开展带来障碍。因此,中职学校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效率,以期为社会输送大批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1 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目标不准确,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目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软件硬件更新速度也不断加快,然而中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与知识结构的实践性还远远落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虽然有些学校提出了培养多层次、复合型具有软件开发和管理能力人才的目标,定位比较宽泛,缺乏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只局限在理论内容的学习,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中职院校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必学的软件还处在认知水平,操作能力不高,不能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由此可见,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与实际岗位培养质量有所脱节,容易导致中职毕业生出现难就业、就业不能胜任岗位的现象,不能被现代就业市场接纳。

1.2 教学模式单一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升我国的信息技术能力,学校的计算机课堂教学成为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然而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堂教学仍旧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的课堂或活动少,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制约着我国计算机教育的发展与进步。计算机技术作为一门实用型课程,需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提高操作能力,但是传统的计算机实训课一般都是采用老师讲授演示,学生跟学的方法进行,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了兴趣与主动性,计算机实训的目的不明确,难以完成学习任务。

1.3 课程设置不合理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很多中职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大部分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导致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尤其是对于计算机这样的对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如果一味的强调高难度的理论知识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就难以提高教学效果。比如,目前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中包括计算机原理、计算机语言等,对于基础不高的中职院校学生来说难度相当大,而应用性的课程如辅助设计软件AutoCAD 、图形图像软件Photoshop、计算机硬件等安排的课时却比较少。这样的课程设置对于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极不合理,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1.4 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师一部分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转行而来, 还有一部分是参加工作不久的计算机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水平都不高,甚至部分教师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计算机知识技能培训,根本达不到教学水平。严重制约着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2 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效率的对策

2.1 明确培养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改进课程设置 在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才能做到合理的进行教学计划和课程的设置,为计算机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供明确的方向。根据中职院校的自身特点,其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因此,中职院校在制定计算机教学培养目标时,一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计算机专业教师在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之前,可以通过实地调查、市场调研、网络搜索等方式了解市场动态,分析市场对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的情况,据此进行具体的教学课程设置。另外,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中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开展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计算机实训基地,既锻炼了学生的时间能力,也能帮助企业直接选拔优秀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减少企业对毕业生岗前培训的时间与成本,从而实现企业和中职院校的双赢。

2.2 改进教学方式 传统的中职院校计算机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教授为主,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中职学校教师应改进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在计算机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教师可以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计算机教学,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探索和学习计算机知识,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不断改进,提高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

2.3 加强对计算机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计算机知识体系结构更新速度较快,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同时,中职院校也要加强对计算机教师的培训,培养他们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坚定的敬业精神,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从而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计算机教师队伍,进而提高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

3 结语

目前,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教学培养目标不合理,脱离实际,教学方式落后等,需要学校和教师等多方面工作共同努力,不断改进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加强计算机教学设备的投入,加强实践教学,从而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出更多的满足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国莲.对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1):148-150.DOI:10.3969/j.issn.1006-9410.2008.01.047.

[2]吴丽云.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09(6):8-9.

对教学案的几点思考 篇9

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老师,对教学案的体会尤为深刻。

1.从“教案”转变为“教学案”,其实就是教学重心由如何教授学生转变为学生如何更好更有效的学,把教师的教学目标改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对一堂课的教学重难点非常清楚,教师教授的过程一目了然,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方向,有目标,有的放矢。例如在《海燕》的学习目标设置为1.在朗读的基础上体味作品的深刻含义,把握海燕精神。2.理解象征、对比、烘托等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地人生态度。学生拿到教学案后,就能清楚知道从哪些方面学习《海燕》。教学重难点为1.反复诵读,深层领会作品的诗情画意和理趣。2.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第一课时教师注重朗读的训练,通过朗读感知课文,第二课时重点了解象征的含义,由此可见,学生对每篇文章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了解后,会更有利于学。

2.教学案中的“课堂助学”部分是教师整堂课的教授过程,学生在预习时就可以知道新授课大致的流程,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中,通过教师简单的引导,学生很容易从“课堂助学”中找出整堂课的主线,便于学生形成对这篇文章,这一单元以及整本书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

3.教师在设计教学案的时候,会把与课堂内容有关的知识点设计在教学案上,提高了师生的课堂利用率。

4.学生在预习时有任何不懂的问题都可以写在预习导学上,教师在批改时对学生的疑难一清二楚,在授课时就会有针对性的解答,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时效性。

教学案有很多的可取之处,但几年的教学也发现了些许不足。

1.语文课要上的有语文味,那什么是语文味呢,就是指要有语文学科本身的味道,就是要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运用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语文课的味道来自语言文字本身,就像饭菜的味道主要来自大米和青菜一样。只有抓住语言文字,进行反复而细致的咀嚼品味,才能真正尝到它的滋味。使用教学案,教师和学生都受到了教师备课时的思维限制,学生会对学案产生依赖,不利于学生思维拓展。教学案中的课堂巩固练习基本都是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组成,从而变成了题海战术,练习的形式单一,让学生误以为:只要把教学案上的题目都会做会背了,就是学语文。语文的听说读写在教学案中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对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10

2014年8月29日

[摘 要] 推进“双语”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提升各民族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是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历史选择,是广大人民群众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需要,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必由之路,对于和谐新疆建设、实现我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工作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进一步做好双语教学工作,应在师资培训、教学模式研究、教材编写等方面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工作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进一步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小学双语教学水平。

[关键词] 教育·双语·问题·对策

一、正确理解在新疆大力推进“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接受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了解社会信息的重要桥梁。语言文字作为信息的重要载体,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今社会,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民族都不可能不与周围的国家、地区和民族交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不同民族语言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语言的使用范围及社会交际作用不同,决定了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在经济全球化,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替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不学汉语就无法面向全国,不学外语就无法走向世界,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既要尊重语言的法律地位,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社会功能,以确保少数民族能够真正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首先,有利于社会发展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逐步提高,汉语己经成为当今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汉语言文字不仅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文字,还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只有学习掌握了汉语言文字,才能扩大自己的视野,才能真正谈得上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少数民族学生要使自己在人才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就必须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成绩,其中包括汉语成绩,才能适应现今人才市场的新形势。新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键在科技,基础在教育。汉语是国家的通用语言,是各民族交流的共同语言,是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学习和掌握汉语对于少数民族拓展视野、增长智识、提高素质、增强适应社会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新疆这样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贫困地区,能否实现跨跃式发展,关键取决于科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培养德才兼备、民汉兼通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劳动者和科技创新人才。多年来 2 的实践证明,‚民汉兼通‛人才培养工作是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根本大计,而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则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培养‚民汉兼通‛人才的‚突破口‛。

第二,有利于国家一体。中华民族关系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在这些具有不同种族、民族背景和不同语言宗教多元文化传统的公民们中逐步建立了新的‚国民认同‛,培养与加强全体国民对‚中国人‛、‚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各族民众逐步把‚中国‛看作是一个具有共同多元文化和历史的共同体,明确地把国民意识臵于各个民族、宗教群体之上,淡化民族特殊意识。在一个拥有多民族的国家中,为了达到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的相互交流,维护国家统一政体,各民族必须要拥有一种共同的族际语言,它的选择是这个国家的各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社会因素所决定的,中国的族际语就是处于主流文化地位的汉语,这是中国几千年各民族历史发展与现实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方而社会因素所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只要是中国人都应学习‚汉语普通话‛。因此,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从小加强双语教育对形成国家一体和历史的认同,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三,有利于文化多元。不同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上的多彩多姿,保留与发展各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促进各个民族相互理解、相互交流,在经济上共同发展,在政治上平等相处,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有着重要的意义。新疆多元民族多元文化资源特色鲜明、丰富 3 多彩,少数民族多元文化源于自然,源于生活,具有悠久灿烂的民族历史,魅力无穷,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整个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宝贵财富。建立一个具有本土特色的,融会多元文化兼容并包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发展多元文化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特别是2000年国家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以来,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各族干部群众包括许多边远农牧区的学生家长,送子女上汉语言学校、学汉语的热情空前高涨,要求十分迫切。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年招生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还是远远满足不了基层的实际需求,每年报考内高班的人数高达几万人。这些充分体现了基层学校和群众对推进‚双语‛教学所迸发出的热情和创造能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其说是各级党政在引导推进‚双语‛教学,不如说是老百姓在推动‚双语‛教学,这种无形的助推力量,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强大支撑和坚强后盾。

二、新疆双语教育现状

1、新疆中小学双语教学总体情况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2013年数据统计,全区接受学前和中小学(含职业高中)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双语班(含民考汉)学生达182.61万人,比上年净增8.79%,占学前和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学生的70.93%,比上年提高4.32个百分点。其中:学前三年接受双语教育幼儿达47.66万人,占少数民 4 族学前教育幼儿的64.61%;中小学(含职业高中)接受双语班(含民考汉)学生达134.95万人,占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学生的64.4%。全区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岗位教师8.6万人,比上年增长12.71%;其中:学前双语教育岗位教师1.55万人,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占76.77%;中小学双语教育岗位教师7.06万人,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占89.66%。

内地新疆高中班和区内高中、初中班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内高班办班城市达到45个,办班学校91所,招生9122人,在校生3.09万人。区内初中班办班城市达到13个,办班学校26所,招生8700人,在校生2.23万人。区内高中班办班城市8个,办班学校9所,招生614人,在校生0.13万人。2013年,内地新疆中职班办班城市有9个,办班学校33所,招生2403人,在校生0.84万人。

2.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校的传统双语教学模式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新疆自治区民族中小学主要实行‚母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的传统双语教学模式。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采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效果并不明显,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学了多年汉语,仍然不会用汉语进行简单表达。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理科成绩,与汉族学生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少数民族学生中学毕业时汉语能力及各门学科的知识非常贫乏,严重影响着学生后续的学习以及就业。为进一步提高新疆中小学双语教学质量,2008 年,自治区党委《关于进 5 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新疆双语教学模式,具体为:

模式一(普及模式):小学汉语、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初中汉语、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高中汉语、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其他课程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可以简称为‚部分课程使用汉语授课、部分课程使用民语授课‛。

模式二(目标模式):全部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开设民族语文课程。不具备师资条件的学校,体育、音乐、美术可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各地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实施双语教学的模式。

3、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校现行双语教学模式 由于新疆各地州双语教学水平存在差异,各地在双语教学实践中,创造出一些适应当地双语社区和双语教育资源的双语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模式一:理科课程使用汉语授课,其他课程使用民语授课。这种模式在自治区完全民语环境的民族中小学较为多见。采用这种模式的原因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高考中发现,自治区民族学生高考数理化成绩偏低,同汉族考生相比差距极大。最初的双语实验班就采用了这种模式。后来,这种模式推进到了各个地州的部分民族中小学。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文、理科授课语言分别为母语和汉语,有条件的学校还加授了英语课程。一些汉语基础比较好的学校还采 6 取了小学起始阶段不开设母语文课,完全采用汉语授课,三年级以上加开母语文和文科类课程的模式,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从小打好汉语口语基础。

模式二:民族语文及音体美等课程中,凡是涉及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用民语授课,其他课程使用汉语授课。这种模式在部分民汉杂居程度较高的地州民汉合校或民族中小学较为常见。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用汉语授课的学科从理科扩展到了文科的部分课程,在艺术类等课程设臵上,突出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主要目标是通过理科课程及文科部分课程汉语授课,加大汉语学习的力度,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文、理科的学习成绩。

模式三:全部课程使用汉语授课,加授民族语文课程。这种模式是自治区推进双语教学的最终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除加授母语文课程外,其他课程设臵与汉族学校一致。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在汉语师资力量及汉语言环境较好的一些地州的民汉合校或民族中小学中采用。这种模式的目标是通过采用和汉族学校一致的教学体系及全部课程使用汉语授课,尽可能地强化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学习,全方位地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各科成绩,缩小少数民族学生同汉族学生的差距。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自治区在新疆大力推广双语教育,新疆的民族教育事业有了极大的发展,各地根据自己的情况,形成了一些适合当地师资水平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7 这些不同的教学模式对提高新疆中小学双语教学质量、推动当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推广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值得大家深思。

1.部分地区不考虑实际情况,出现急躁冒进现象。在从传统的双语教学模式向新的双语教育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有的地区和学校没有根据当地的汉语言环境、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师资条件,急躁冒进,试图一下子‚从‘母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的传统模式直接转变为‘全部课程使用汉语授课、加授民族语文课程’的新模式。‛这种不顾客观条件、盲目推进汉语教学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却违背了双语教学的规律,产生了不良后果。目前在岗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的双语教师大部分是最近几年参加各类双语教师培训后返回单位的少数民族教师,他们虽然经过了一到两年的汉语及专业知识的培训,但是大部分老师的汉语水平和汉语授课能力还是不足,并不具备完全使用汉语授课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使一大批不具备汉语授课能力的少数民族教师走上了双语教学岗位。在教学过程中,因为这些教师的汉语水平低,授课过程中汉语表达不完整、不准确的现象随处可见。即使是教师的汉语教学水平较高,能够胜任完全使用汉语授课,但是由于学生基础差、汉语水平低,学习效果非常不理想,教学效果出现倒退的现象,有时甚至还不如使用母语授课。这种情况严重挫伤了学生对双语授课的积极性。

2.双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强,教学质量不高。教师在教学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综合素质显得十 8 分重要。目前新疆各个民族学校的实际情况是,从事双语教学的绝大部分教师都是民族教师,汉族教师极少,这些少数民族教师普遍学历层次较低,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一些少数民族老师用汉语应付一般的日常交际都比较困难,更不用说用汉语授课了。一些少数民族老师虽然有一定的汉语基础,但使用汉语授课的能力离要求还差得很远。能完全胜任双语教学工作的老师还不多。在教学方法上,一些老师受自身汉语水平限制,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质量比较差。

3.缺乏适合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教材。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一套好的教材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问题是缺乏适合新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教材。这种情况不仅表现在语文教材上,也表现在其他学科的教材上。据反映,人教版教材是为汉族学生编写的,用于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有时并不合适,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汉语水平都不高,教师在备课和讲解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据调查,部分少数民族教师反映,人教版《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计是以母语为汉语的学生为教学对象的,而作为第二语言教材来使用《语文》教材,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教材内容太多,远远超出学生的水平。刚入校的汉族学生已具有相当的汉语基础,而对于少数民族小学生来说,许多学生的汉语基础差,这就给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障碍。其次,教材中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比较少,几乎没有口语表达的内容,书面语比较多。汉语课本是如此,其他如数学、科 9 学、思想品德等课更是如此,使用跟汉族学生完全一样的课本,脱离了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4.双语教师培训质量有待提高。培训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他们用汉语讲授专业课的能力,但是在目前的培训中,由于参训学员的 HSK 成绩是毕业时的一个硬指标,有些培训院校为了保证学员 HSK 过级率,把大量时间花在如何提高HSK 过级率上,使双语培训基本上变成了 HSK 应试培训,忽视了学员汉语口语、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训。按照自治区的要求,只有汉语水平达到一定要求的教师才能参加培训,但在一些学校,符合要求的教师如果派出来参加培训,势必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所以,有的学校只好将一些汉语基础较差、无法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派出来参加培训。由于基础太差,一部分学员虽然学习很努力,但仍达不到结业要求。学员的 HSK成绩达标是对一个合格的双语教师起码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如何用汉语进行授课,这才是双语培训的落脚点。

四、对加强“双语”教学的对策建议

针对少数民族小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加以解决。

1〃加强对少数民族小学双语教学的科学研究。自治区教育管理部门,应组织专门力量,对新疆少数民族小学双语教育的有关问题加强研究。尤其是在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构建科学的双语教学体系,探索出一条提高少数民族双语教 10 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使新疆的双语教育事业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走下去。

2〃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自治区各地汉语言环境和教学水平差异很大,在教学模式上不宜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应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采取适合当地师资水平和学生水平的教学模式。汉语教学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可以采取模式三,汉语教学水平较低的地区可以采取模式一或模式二,随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再逐步过渡到模式三。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区的双语教学稳步有序地进行下去。

3.大力开发适合少数民族师生需求的汉语教材。教材在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自治区教育管理部门应组织精干、高效的教材编写队伍,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加强对教材的研讨工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教学模式编写不同的教材,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学科、不同汉语水平、不同教学模式群体的需要。另外,教材编写要与时俱进,要根据发展的形势不断对教材进行科学修订,以适应各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上一篇:看感动中国有感,感动中国小学生优秀观后感下一篇:大学生激励拼搏的励志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