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使用心得

2024-05-07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使用心得(精选9篇)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使用心得 篇1

---以七年级上、下册教材教学为例

周晓美 西舍路中学

关键词:新部编教材 初一语文 教学体会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机融合,自然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尽快转变思想观念,不但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做人,并在教学实践中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帮助学生尽快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新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工具性的特点: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要教给学生理解、表达、交换,读、说、写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和理解研究其它学科打好基础。

(二)人文性的特点:从传统观念来看就是通过语文学习,正人品、开智慧、有礼义、讲道德,在现在就是通过语文教学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是中华民族的母语,最能体现我们的名族历史、民族精神、民族感情,学好母语,是我们的责任。当你走出国 门,走向世界,那你就并不代表你自己,你的素质代表整个中国的国民素质,如果你连母语也讲不好的话,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哀!

二、现代社会对于人才语文素质的要求

(一)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对“字词句”的掌握和“读说写”的基本功训练,把学生培养成能迅速而又有效地理解语言文字,接受信息,不断提高理解和处理信息,进而传递自己的信息,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语言交流沟通,并具有较高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语文人文性对学生的要求。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勇于克服困难,善于迎接挑战,具有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以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人文素质和思维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新部编语文改革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地编写原则,以研究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促进教师队伍素质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为目的,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的 指导思想。这就要求重塑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是教师知识面更广阔,专业知识更丰富,并且向专业化发展。

四、新课改对语文课堂的要求。

以教材为主,遵循课程标准,不但要进行教学内容地改革,而且要药尊重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处理好“教 ”与“学”的关系,寓教于学,寓学于教,教学相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师生产生共振,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

教一个学生,要让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发展;教一班学生,要让一班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以全体学生为主体,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注重后进生的提高,虚心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在继承上创新,在创新上发展,在发展中提高。

五、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准确把握新课改的脉搏。新部编教材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多思考、勤练笔,注重积累和语感培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构造由脚肚子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运用语文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要正确理解“少一两句多以勤”的教材要求,“少做题,多读 书,多思考,勤练笔”,就是要合理调整“习题、读书、思考、练笔”在日常教学中的比例,突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再多读多思勤练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练习,这种少做题,是相对的少,而不是绝对的少。

俗话说:“一定的质量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我想,这里所说的少做题,应该是,不能让题海替代了读书、思考、练笔,应该是在多读书、多思考、勤练笔的基础上,再做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而不是绝对的少做题。

六、新教材对阅读与写作的要求。

新部编语文教材,重点突出了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要求通过语文教学,培养阅读能力、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培养一般性文字和应用查字典的能力。

阅读教学要让语文课堂更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包括课外阅读,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同时阅读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扩大阅读量,这是改革的方向。

激发和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要研究如何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这一条,语文素养 的提升才不是空话。

写作教学要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让老师能够落实,克服随意性。但也注意到避免应试式的反复操练。写作课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可操作性。初一两个学期一共12次写作课,每个单元1次。分别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与想象,写出人物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每次都突出一点,给予方法,又照顾全般。举例来看,“怎样选材”这一次作文,集中要解决的就是选材问题结合《阿长与山海经》学习,思考材料与中心的关系,以及怎么详略处理。然后出作文题,又是提示作文方法。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使用心得 篇2

一、减少课文数量,加强课外阅读

“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编写的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课文的数量减少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共有20篇,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只有14篇,但是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中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在第一单元中增加了“快乐读书吧”栏目,阅读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而有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给出了第一、二、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字、40万字、100万字的具体要求,在“教学建议”中又提出了“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实施意见。语文学习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仅靠读一本语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部编本”语文教材减少课文数量、增加“和大人一起读”和“快乐读书吧”栏目,目的就是要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材,增强教师、学生、家长开展课外阅读的意识,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努力建构一个由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大语文课程体系,并通过师生共读、亲子阅读等活动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组织好“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新栏目的教学,避免课外阅读流于形式,这在“部编本”语文教材使用中显得尤为重要。

“和大人一起读”在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共安排了八次,编排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之中。如何开展“和大人一起读”活动?首先,要落实“和大人一起读”中“读”的内容,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兔子乖乖》《剪窗花》等儿歌、童谣、儿童诗、儿童故事,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学情,采用“1+X”的方式,用一篇带多篇,适当拓展课外阅读材料。其次,要明确“和大人一起读”中“大人”的概念,可以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师、邻居的大哥哥大姐姐等,泛指一切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的人。再次,要把握“和大人一起读”中“一起读”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读给大人听,也可以是大人读给学生听,还可以是大人和学生共同读。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读教材中的内容,教给学生朗读、诵读、对读、表演读等各种“一起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外用教师教的方法“和大人一起读”。当然,“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也可以和课文教学进行整合。如教学课文《秋天》之后,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本单元“和大人一起读”中的阅读材料《小松鼠找花生》,体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快乐读书吧”编排在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目的是通过此栏目学习,拉开本学期课外阅读的序幕。一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中,呈现了“和爸爸妈妈一起读故事书”“和同学们一起讲故事”“周末在书店里看图画书”“学了拼音可以读更多的书”四幅插图,很好地体现了“读书真快乐”的阅读主题。建议教师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的四幅图,交流课外读过的书,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并和学生一起讨论本学期的读书计划:读书的内容,可以是故事书,可以是图画书,也可以是课文拓展类的书,如学习课文《青蛙写诗》后引导学生读作者张秋生写的童书;图书的来源,可以是学校图书室里的书,也可以动员学生买一本书来进行图书漂流活动;读书的时间,可以每个月开展一次班级读书会,也可以和教材中的“和大人一起读”栏目进行适当整合;读书的成果,可以通过讲故事、朗读等比赛活动方式进行展示,也可以通过“读书存折”等档案记录方式进行呈现。总之,“快乐读书吧”一定要让学生真正读起书来,把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放在首位。

二、更新课文内容,关注儿童生活

翻阅“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课文目录,就会发现课文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年级上册14篇课文中,保留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小小的船》《四季》《影子》《比尾巴》《雨点儿》《雪地里的小画家》六篇课文,把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课文《乌鸦喝水》提前到现“部编本”的一年级上册,新增加了《秋天》《江南》《青蛙写诗》《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项链》《小蜗牛》七篇课文,新选课文占全册课文的50%。

从新选课文的内容来看,“部编本”语文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强调的“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的要求。比如,用汉乐府《江南》替代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静夜思》。从教材试用的情况看,《江南》一诗中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清新优美的意境,更受学生喜欢。特别是第七单元中的三篇课文都是新选课文,《明天要远足》写出了孩子们远足前一晚上睡不着觉的激动期待之情,《大还是小》写出了一个渴望长大的孩子的真实想法,《项链》写出了孩子们在沙滩上嬉戏游玩的快乐场景,它们的时代性、生活性非常强,既体现了教材选文“以生为本”的编写思想,又体现了从课文阅读向学生生活延伸的教学理念。

在教材使用和课堂教学时,建议教师把课文阅读和学生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在读课文学字词中联系学生生活。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部编本”一年级上册要求识字300个,其中课文中识字147个。在阅读中识字、在识字中阅读是低年级课文教学的重要策略。识字的方法有很多,结合生活识字是重要的识字方法。如教学《秋天》一课中的生字“秋”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秋天的景色,结合高粱红了、庄稼丰收等生活场景,更加形象而有意义地识记“秋”字。

其次,在课文内容理解中联系学生生活。“部编本”语文教材很多课文后面的练习已经提示了阅读理解和学生生活有机结合的要求,如《明天要远足》的课后练习是“你有过这样的心情吗?和同学说一说”,《大还是小》的课后练习是“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等。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充分用好这些课后练习,在课文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交流,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改进课后练习,聚焦语文要素

与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相比,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课后练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练习的要求变得更加明确,语文的实践性、语用性更强。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后面的识字、写字、朗读三项基本练习,没有具体的指导要求,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后面的练习,明确提出了具体的指导要求。如《秋天》一课,识字中除了呈现要求认读的“秋、气、了、树、叶”等10个生字外,还在生字上面提示了本课重点学习的偏旁——木字旁、口字旁、人字头;写字中除了呈现要求书写的“了、子”等4个汉字外,还在“了”字的左边提示了本课重点学习的笔画———横撇;朗读中除了要求“朗读课文”外,还提示了本课朗读指导的重点———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这次“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方式,一条是“内容主题”线,但不像原人教版语文教材那样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人文主题,内容主题相对来说比较宽泛;另一条是“语文要素”线,就是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因素分成若干个“点”(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单元的课文导语或课后练习之中,并有梯度地螺旋上升。这样编写教材的最大好处是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学科性质,突显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便于一线教师把握课文教学目标,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教师在解读“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时,要从“人文主题”的思维中走出来,抓住课文后面的练习认真研究课文教学中的“语文要素”。

首先,要把握好同一篇课文在现“部编本”语文教材和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教学要求的区别。如《小小的船》一课,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的要求是“我会说:弯弯的月亮像。蓝蓝的天空像”,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的要求是“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船(小小的船)、月儿(弯弯的月儿)”,这样的练习设计更加符合《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的目标。再如《比尾巴》一课,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的要求是“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把你喜欢的季节画一画”,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的要求是“你喜欢哪个季节?仿照课文说一说”,这样的练习设计更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要求。

其次,要把握好同一目标在不同课文中呈现出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要求。如朗读课文,这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中都是千篇一律的“朗读课文”四个字,看不出教学层次的变化。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将“朗读课文”这个要求细化成三个教学层次:第1课《秋天》的课后练习要求是“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第5课《影子》的课后练习要求是“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第8课《雨点儿》的课后练习要求是“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读好停顿”“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些要求很好地体现了从“读准字音”到“读好停顿”再到“角色朗读”的教学梯度。

再次,要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课后练习,非常重视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如《青蛙写诗》的课后练习“说一说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项链》的课后练习“说一说,大海的项链是什么”,《雪地里的小画家》的课后练习“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他们画了什么”,《乌鸦喝水》的课后练习“说一说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着水的”,从提取单个信息到提取多个信息,从提取明显的信息到提取隐含的信息,从直接提取信息解释到灵活选择信息解释,要求逐步提高。教师在课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课后练习,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根据问题在文中圈画关键词句等习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简单推论的分析能力,为后续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整体感知、形成解释、作出评价、解决问题等能力打好扎实的基础。

四、美化课文插图,提升教育价值

“部编本”语文教材与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相比,从原来的小开本变成了大开本,大课本、大汉字、大插图,显得特别大气优雅。“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插图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江南》等很多课文的插图,用的都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风格,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让人耳目一新。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科书编者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并绘制的,对帮助学生学习字词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次“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不仅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还增添了儿童的情趣,如《小小的船》和《四季》的课文插图中隐藏着带有笑脸的星星、荷叶等细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特别是第14课《小蜗牛》没有全文注音,和第1至13课不一样,课文中只有个别难读的字注音。为了帮助学生阅读,这篇课文采用了连环画式的插图绘制方式,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图文对照的方式进行猜字读文,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因此,在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时,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掘课文插图的教育价值。

首先,要善于运用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识字阅读。如教学《小蜗牛》一课,根据本课是连环画插图的特点,可以先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课文,打乱课文中四幅插图的顺序,让学生重新排列,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明白课文主要写的是小树林里春夏秋冬的四季景色;接着让学生图文对照学课文,在欣赏每一个季节的美景时,在图画的帮助下猜读不会认的字,如“蜗牛”的“蜗”、“发芽”的“芽”,“草莓”的“莓”等生字;最后图文对照用课文,借助图画,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词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季节的景色。

其次,要善于运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如教学《明天要远足》一课,除了课文中说到的“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颜色吗”和“那地方的云,真的像同学说的,那么洁白柔软吗”之外,借助课文第2幅插图(高大的椰树、金黄的沙滩、漂亮的贝壳……),引导学生看图观察,展开想象,还有哪些美景也会让你睡不着?并进行说话练习:“那地方的__,真的像__说的,那么__吗?”使学生在看图观察、语言实践、移情体验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主人公激动期待的心情。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部编本”语文教材有很多创新之处,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教科书编者的编写意图,才能用好新教材,探索新教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推进语文课程的改革。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使用刍议 篇3

2016年秋季,我省初中起始年级开始使用语文新教材,即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简称“部编本”语文教材。“部编本”取代了原来的人教版,并将逐步扩大使用面积,成为全国统编教材。

“部编本”语文教材立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从教材内容看,它遵循了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注重了我国语文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同时对过去语文课程改革实践特别是教材的编写,有所反思,在保留原人教版教材的部分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形成了新的教材体系。本文试结合新教材的特点,就新教材的教学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特点

1.“双基”的回归

新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一方面是对人教版教材“人文主题”组元或“人文与文体”组元的改革;另一方面将语文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分解在各个单元之中,并配合课文教学,呈现语法修辞知识,重建了语文知识体系。这一改组体现了对语文“双基”的重视,是“双基”教学被忽视一段时间后的回归。

2.“学本”的功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不只是教本,还应便于自学,是学生的学本。新教材从内容到形式,呈现了这一功能。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既对学生提出了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从学会阅读到自主阅读的要求,又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了平台;由单元提示、预习(阅读提示)、注释、练习、写作技巧的点拨、探究性学习、阅读链接等构成的助学系统,方便学生自学,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读写”的并重

新教材克服了人教版教材写作内容弱化的不足,强化和深化了写作的内容。首先,每册教科书配合单元安排有六个写作专题,且专题内容与单元学习重点配合,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特点;其次,专题内容遵从写作教学的规律,从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到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再到修改润色、创意表达,循序渐进,自成体系。写作内容的丰厚使教材更具科学性,更加完整。

4.文化的传承

新教材的选文强调经典性,重视语文性、适用性,兼顾时代性,体现多样性,尤其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以经典为主、多样性的选文提升了学生阅读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有利于学生对文化的理解;重视人格修养教育内容文章的选取,加大古诗文的比重,关注学生的精神境界,有利于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有利于文化的认同。

二、“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使用

由上观之,较之于原人教版教材,新教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无疑,这对教师的教学是一个新的挑战。笔者鉴于以上的教材解读,特提出以下教学建议,仅供参考。

1.更新理念,改进教学

“部编本”教材是全新的教材体系,在总体思路上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以人文本,突出“语文素养”的核心理念;在体系结构上力图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为此,教师务必更新理念,改进教学。一方面,站在更新的高度和更开阔的视野审视当前的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育对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优势,通过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学,“传统文化”专题语文活动等,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熏染学生的心灵,增强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根据教材的特点,强化学生的自主活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名著阅读、古诗文诵读活动,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语文能力。

2. 调整思路,规划教学

“部编本”教科书构建了全新的结构体系。教科书每册6个单元,每个单元有阅读和写作两大平行板块,还穿插安排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等栏目。教学时必须统筹兼顾,合理规划。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阅读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部分。新教材阅读分为教读和自读两种课型,并与名著阅读、课外古诗词诵读一起,构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框架,这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个新的课题。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处理好两种不同课型的教学,如何保证课内向课外的有效延伸,實现教材编写意图呢?

(1)发挥“教读”的作用。“教读”是阅读教学的重点,需要“精讲”“精读”。在教读课中,教师应关注阅读基本方法的传授,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为自读课起到示范和举一反三的作用。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它是以描写自然景物的古今诗文组元的,且都是经典之作。教读课《春》和《济南的冬天》语言精美、情感强烈、富有意境,教学时应精讲精读,要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观照课文,感知课文的情和景,赏析课文的语言美;要指导朗读的方法,训练联想想象的感性思维,通过讲解、分析让学生掌握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方法。只有落实这些教学目标,才能体现教读的本质,也就基本形成了学生自读《雨的四季》的能力。

(2)体现“自读”的价值。自读课是以学生自主读书为主体的语文学习活动。自读课教学中,教师的定位非常重要。自读课 “教”的重点应着重在“指导”和“评价”两个方面,这种“指导”和“评价”应从备课开始。教师应做足四项“功课”:一是了解学生自读的知识与能力储备,包括教读课上所生成的能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二是根据文本特点指导学生确定自读的方式与方法(个性化的阅读、小组合作阅读等);三是目标的预设和问题的预设,即预设学生自读目标以便落实教学目标,预估学生自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进行适时的课堂点拨与引导;四是自读评价的设计,通过检测、交流等形式评价自读情况。

(3)抓实“课外阅读”。新教材中课外阅读包括单篇阅读和整本书的阅读,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拓展,是阅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在指导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要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作为目标,合理规划课外阅读教学。一方面将课内推荐的阅读篇目、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等纳入常规教学中,从阅读指导、阅读活动、阅读评价等方面落实课外阅读,提高课外阅读的质;另一方面在课内推荐阅读篇目的基础上,结合单元主题和教材设计思路,增加推荐同主题、同风格的课外阅读篇目和书籍等,扩大课外阅读的量。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能完全落地。

3. 利用教材,设计教学

新教材在“守正”的基础上有很多“创新”之处,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创新”点来设计教学。

(1)根据单元提示、课前预习、课后练习、补白等设计单元教学的知识点和能力点,避免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训练的盲目性和同一水平的重复,以便科学开展语文知识教学,有效进行语文能力训练。

(2)结合每单元的写作专题内容和单元学习重点设计写作教学,贯彻教材一课一得的编写理念,增强活动性和指导性,按各年级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 江西省上饶县七中)

□责任编辑 陈海燕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使用心得 篇4

在本次培训中,专家教师主要从识字教学、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培训指导,刚开始我对教材的认识没有那么的精深,不过听了专家老师的详细分析,从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编排特点。并且要注意把握本组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这一点,让我在潜意识中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拉近课本与学生的关系,首先要吃透教材,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使用教材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教学内容提示及一些教学中所要注意的问题。如:识字课。我们要了解它的编写形式、特点。1)、内容与专题紧密联系。2)形式多样,体现出要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3)采取韵文的形式编写,易于朗读。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我们要充分地发挥课文中的插图作用,借助图画猜识生字,读通句子。必要时,我们可以采取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文读通顺。老师绝对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而是加强引导学生注意发现的层次性,将发现的识字方法迁移到学习中,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和鼓励他们独立完成。不过要时时对生字进行复习和巩固。

2.结合拼音认识汉字、学习词语和儿歌,提倡学以致用,强调拼音的实用价值。教材倡导学用结合,在运用中学习。教材中安排了词语和儿歌,并且结合词语和儿歌的学习认识几个汉字。这些词语,都是由学生学过的音节组成的常用词语,每课的几个词语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可以使学生初步感知语言特点。所选的儿歌也都包含本课新学的音节。这些词语和儿歌,为学生巩固拼音、复习本课和前面学过的字母和音节提供了语境,体现了拼音学习的工具价值,同时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形成初步的语感。

3.牢固树立生活语文的理念,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如果我们用大量的作业把学生课余的时间塞得满满的,学生便丧失了自我发展的空间,窒息了学生的灵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4.重视交际习惯和交际意识的培养。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习惯和交际意识,考虑学生起点,着力改进学生日常交际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缺少交际意识、不考虑对象场合等不良交际习惯。教材中的几次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交际情境中实践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原则:相互尊重。这是开展口语交际活动的基点,是需要从一开始就着力培养的交际习惯。

总体感觉,本套新一年级教材,编得很不错,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精髓更注重了。譬如:《姓氏歌》、《三字经》之选编。建议:1.教材的编写、改革可更广泛征询并适当尊重一线教师的意见。

2、城乡差距较大,生生差距也大,教材的编写可否尽量考虑并平衡此方面,或者分为甲乙两种版本。

部编本教材网络培训心得 篇5

学习心得体会

蒙自二中 七年级语文组

“部编本”语文教材仿佛如一缕春风,给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带来活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新奇的窗户。

“部编本”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即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

同时,部编本”语文教材真正让阅读走近学生的生活。“名著选读”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激发兴趣,传授方法。让语文课更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包括课外阅读,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这就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

通过培训,我们充分认识到: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专家们的讲座就充分印证了这句话。他们用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旁征博引给学员们讲述深奥的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让我们深受启发。

好的语文教师就是一座桥。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本,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在教学中,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迁移,运用到自身发展中去,教师这座桥就是为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汲取知识养分而铺设的一条通道。

教材是砖,要用来引玉,而不是作为单纯的任务来完成。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不要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我们要设计好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他们需要的新知识并加以运用,以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终极目标。

部编本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解读 篇6

(一)内涵: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播从语文课程的内容看,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因此,语文课程、语文教科书,要以传承、弘扬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塑造民族精神品格为己任,为学生潜移默化地注入精神营养。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一年级下册教科书从汉语言文化、节日民俗等方面,反映中华传统文化。

(二)梯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这套教材的编写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单元,每个单元语文学习的目标都十分清晰,在教材的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加以呈现,努力做到难度适宜,梯度合理,衔接自然。

这种梯度,在一年级上册和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已有所安排和体现。以阅读能力训练这条线索来看,一上要求“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学习借助图画阅读”,一下在继续学习“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的基础上,发展训练“根据信息作简单的推断”的能力,这是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是对阅读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实现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同步。“借助图画阅读”的目标,一上主要是借助图画猜读生字、了解意思,到了一下程度加强,发展到利用形声字特点、依靠上下文来猜字、认字,并根据图文一一对应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三)选文:营养与趣味并重坚持选文的典范性和适切性。一年级下册的课文大多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儿童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新编选的课文,接近全部课文的一半。

一下教材的选文内容十分丰富。既有经过时间的沉淀与考验,深受学生和老师喜爱的经典老课文,也有新选编的、内涵与语言皆美的新课文。新课文中,有表现自然之美的《春夏秋冬》,有反映现代儿童生活的《怎么都快乐》,有体现家人关爱的《夜色》,有介绍传统节日的《端午粽》,有培养好习惯的《文具的家》,等等。

(四)弹性:注重开放性和弹性,增强适应性尊重客观存在的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学生个体差异,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材加大了选做题和开放性题目的比重,以增加教材的弹性和适应性。这类题目,有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如,“你知道关于端午节和粽子的故事吗?”有借鉴课文语言表达的,如,“说说你会为每个季节画什么颜色的太阳。”“想想你有没有和‘我’相似的经历,和同学说一说。”有指向生活的,如,“说一说班里的同学都有哪些姓。”“你喜欢什么体育活动?和同学说一说。”“一分钟能做什么?”有开展游戏活动的,如,“我们也来猜字谜吧!”“和同学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

二、“部编本”教材的各部分学习目标

1、识字

(1)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汉字200个。

(2)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3)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学习使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4)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偏旁,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5)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4)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6)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3.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能记住并讲述主要内容。

(4)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5)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

三、教材结构

人文主题 语文要素

第一单元 识字

第二单元 心愿 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

第三单元 伙伴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第四单元 家人 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

第五单元识字

第六单元 夏天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第七单元 好习惯 1.读出疑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2.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

第八单元 问号 1.借助图画阅读;2.读出祈使句的语气。

四、识字编排特点

1、识重视承载传统文化

2、识字方法多种多样

(1)展示汉字构成规律,增加趣味,又加深记忆。

(2)以丰富的活动设计,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和求知欲。

(3)展现学校与家庭生活。

(4)联系简单的生活常识,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识字。

(5)传统蒙学的识字方法。

(6)各种方式的韵语识字。

3、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

4、重视识字基础知识的呈现

五、语文学习目标

1、朗读 读好长句子;读好对话。重视培养朗读能力

充分读,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

抓好读词语的训练,养成连词读的习惯,不破词。

语气要求不要太高,差异化指导。

必要的范读指导。

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

2、词句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3、内容理解 找出课文中的信息,根据信息作简单判断。

4、标点 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的不同语气。

六、口语交际教学建议

1、充分考虑年龄特点,容易激发兴趣。

听故事、讲故事时给扶手、给坡度。

培养学生当众讲话的勇气和信心。

2、设计学生生活中最真实的情境。

讲口语交际中的求助功能进行整合。

无论是否帮到,都要表示感谢,这也是基本的交际准则。

3、贴近学生生活,最常遇到的真实情境。

在接、挂电话的过程中保持礼貌的态度,有修养、更文明地与人交往。

有尊重别人的意识,也有尊重别人的能力。

4、打破单纯地独白式讲解游戏规则的常规做法。

教会学生最基础的条理表达。

乐于交往、友善待人的交往意识和行为习惯。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使用心得 篇7

2012年,教育部开始组织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简称“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旨在发挥主流教材的示范引领作用。历经四年半时间,经过十多次评审,2016年秋季全国许多省市中小学正式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先认字再学拼音,新选课文,增加古诗文教学,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部編本”语文教材有了许多新变化,体现了很多新理念。从2014年起,杭州市下城区、江干区、桐庐县等部分学校已经先行试用“部编本”一年级语文教材,在两年的试用中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我们特地选编了一组文章,供大家学习借鉴。

“部编本”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共有八个单元,分识字、汉语拼音、课文三个板块编排,其中识字两个单元,汉语拼音两个单元,课文四个单元,写字和口语交际贯穿在这三个板块之中。“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编写中有哪些特点?如何针对课文的编写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减少课文数量,加强课外阅读

“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编写的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课文的数量减少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共有20篇,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只有14篇,但是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中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在第一单元中增加了“快乐读书吧”栏目,阅读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而有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给出了第一、二、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字、40万字、100万字的具体要求,在“教学建议”中又提出了“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实施意见。语文学习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仅靠读一本语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部编本”语文教材减少课文数量、增加“和大人一起读”和“快乐读书吧”栏目,目的就是要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材,增强教师、学生、家长开展课外阅读的意识,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努力建构一个由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大语文课程体系,并通过师生共读、亲子阅读等活动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组织好“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新栏目的教学,避免课外阅读流于形式,这在“部编本”语文教材使用中显得尤为重要。

“和大人一起读”在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共安排了八次,编排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之中。如何开展“和大人一起读”活动?首先,要落实“和大人一起读”中“读”的内容,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兔子乖乖》《剪窗花》等儿歌、童谣、儿童诗、儿童故事,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学情,采用“1+X”的方式,用一篇带多篇,适当拓展课外阅读材料。其次,要明确“和大人一起读”中“大人”的概念,可以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师、邻居的大哥哥大姐姐等,泛指一切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的人。再次,要把握“和大人一起读”中“一起读”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读给大人听,也可以是大人读给学生听,还可以是大人和学生共同读。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读教材中的内容,教给学生朗读、诵读、对读、表演读等各种“一起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外用教师教的方法“和大人一起读”。当然,“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也可以和课文教学进行整合。如教学课文《秋天》之后,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本单元“和大人一起读”中的阅读材料《小松鼠找花生》,体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快乐读书吧”编排在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目的是通过此栏目学习,拉开本学期课外阅读的序幕。一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中,呈现了“和爸爸妈妈一起读故事书”“和同学们一起讲故事”“周末在书店里看图画书”“学了拼音可以读更多的书”四幅插图,很好地体现了“读书真快乐”的阅读主题。建议教师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的四幅图,交流课外读过的书,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并和学生一起讨论本学期的读书计划:读书的内容,可以是故事书,可以是图画书,也可以是课文拓展类的书,如学习课文《青蛙写诗》后引导学生读作者张秋生写的童书;图书的来源,可以是学校图书室里的书,也可以动员学生买一本书来进行图书漂流活动;读书的时间,可以每个月开展一次班级读书会,也可以和教材中的“和大人一起读”栏目进行适当整合;读书的成果,可以通过讲故事、朗读等比赛活动方式进行展示,也可以通过“读书存折”等档案记录方式进行呈现。总之,“快乐读书吧”一定要让学生真正读起书来,把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放在首位。

二、更新课文内容,关注儿童生活

翻阅“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课文目录,就会发现课文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年级上册14篇课文中,保留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小小的船》《四季》《影子》《比尾巴》《雨点儿》《雪地里的小画家》六篇课文,把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课文《乌鸦喝水》提前到现“部编本”的一年级上册,新增加了《秋天》《江南》《青蛙写诗》《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项链》《小蜗牛》七篇课文,新选课文占全册课文的50%。

从新选课文的内容来看,“部编本”语文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强调的“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的要求。比如,用汉乐府《江南》替代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静夜思》。从教材试用的情况看,《江南》一诗中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清新优美的意境,更受学生喜欢。特别是第七单元中的三篇课文都是新选课文,《明天要远足》写出了孩子们远足前一晚上睡不着觉的激动期待之情,《大还是小》写出了一个渴望长大的孩子的真实想法,《项链》写出了孩子们在沙滩上嬉戏游玩的快乐场景,它们的时代性、生活性非常强,既体现了教材选文“以生为本”的编写思想,又体现了从课文阅读向学生生活延伸的教学理念。

在教材使用和课堂教学时,建议教师把课文阅读和学生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在读课文学字词中联系学生生活。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部编本”一年级上册要求识字300个,其中课文中识字147个。在阅读中识字、在识字中阅读是低年级课文教学的重要策略。识字的方法有很多,结合生活识字是重要的识字方法。如教学《秋天》一课中的生字“秋”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秋天的景色,结合高粱红了、庄稼丰收等生活场景,更加形象而有意义地识记“秋”字。

其次,在課文内容理解中联系学生生活。“部编本”语文教材很多课文后面的练习已经提示了阅读理解和学生生活有机结合的要求,如《明天要远足》的课后练习是“你有过这样的心情吗?和同学说一说”,《大还是小》的课后练习是“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等。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充分用好这些课后练习,在课文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交流,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改进课后练习,聚焦语文要素

与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相比,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课后练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练习的要求变得更加明确,语文的实践性、语用性更强。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后面的识字、写字、朗读三项基本练习,没有具体的指导要求,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后面的练习,明确提出了具体的指导要求。如《秋天》一课,识字中除了呈现要求认读的“秋、气、了、树、叶”等10个生字外,还在生字上面提示了本课重点学习的偏旁——木字旁、口字旁、人字头;写字中除了呈现要求书写的“了、子”等4个汉字外,还在“了”字的左边提示了本课重点学习的笔画——横撇;朗读中除了要求“朗读课文”外,还提示了本课朗读指导的重点——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这次“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方式,一条是“内容主题”线,但不像原人教版语文教材那样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人文主题,内容主题相对来说比较宽泛;另一条是“语文要素”线,就是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因素分成若干个“点”(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备单元的课文导语或课后练习之中,并有梯度地螺旋上升。这样编写教材的最大好处是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学科性质,突显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便于一线教师把握课文教学目标,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教师在解读“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时,要从“人文主题”的思维中走出来,抓住课文后面的练习认真研究课文教学中的“语文要素”。

首先,要把握好同一篇课文在现“部编本”语文教材和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教学要求的区别。如《小小的船》一课,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的要求是“我会说:弯弯的月亮像

。蓝蓝的天空像

”,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的要求是“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船(小小的船)、月儿(弯弯的月儿)”,这样的练习设计更加符合《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的目标。再如《比尾巴》一课,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的要求是“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把你喜欢的季节画一画”,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的要求是“你喜欢哪个季节?仿照课文说一说”,这样的练习设计更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要求。

其次,要把握好同一目标在不同课文中呈现出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要求。如朗读课文,这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中都是千篇一律的“朗读课文”四个字,看不出教学层次的变化。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将“朗读课文”这个要求细化成三个教学层次:第1课《秋天》的课后练习要求是“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第5课《影子》的课后练习要求是“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第8课《雨点儿》的课后练习要求是“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读好停顿”“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些要求很好地体现了从“读准字音”到“读好停顿”再到“角色朗读”的教学梯度。

再次,要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课后练习,非常重视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如《青蛙写诗》的课后练习“说一说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项链》的课后练习“说一说,大海的项链是什么”,《雪地里的小画家》的课后练习“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他们画了什么”,《乌鸦喝水》的课后练习“说一说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着水的”,从提取单个信息到提取多个信息,从提取明显的信息到提取隐含的信息,从直接提取信息解释到灵活选择信息解释,要求逐步提高。教师在课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课后练习,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根据问题在文中圈画关键词句等习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简单推论的分析能力,为后续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整体感知、形成解释、作出评价、解决问题等能力打好扎实的基础。

四、美化课文插图,提升教育价值

“部编本”语文教材与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相比,从原来的小开本变成了大开本,大课本、大汉字、大插图,显得特别大气优雅。“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插图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江南》等很多课文的插图,用的都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风格,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让人耳目一新。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科书编者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并绘制的,对帮助学生学习字词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次“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不仅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还增添了儿童的情趣,如《小小的船》和《四季》的课文插图中隐藏着带有笑脸的星星、荷叶等细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特别是第14课《小蜗牛》没有全文注音,和第1至13课不一样,课文中只有个别难读的字注音。为了帮助学生阅读,这篇课文采用了连环画式的插图绘制方式,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图文对照的方式进行猜字读文,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因此,在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时,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掘课文插图的教育价值。

首先,要善于运用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识字阅读。如教学《小蜗牛》一课,根据本课是连环画插图的特点,可以先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课文,打乱课文中四幅插图的顺序,让学生重新排列,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明白课文主要写的是小树林里春夏秋冬的四季景色;接着让学生图文对照学课文,在欣赏每一个季节的美景时,在图画的帮助下猜读不会认的字,如“蜗牛”的“蜗”、“发芽”的“芽”,“草莓”的“莓”等生字;最后图文对照用课文,借助图画,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词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季节的景色。

其次,要善于运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如教学《明天要远足》一课,除了课文中说到的“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颜色吗”和“那地方的云,真的像同学说的,那么洁白柔软吗”之外,借助课文第2幅插图(高大的椰树、金黄的沙滩、漂亮的贝壳……),引导学生看图观察,展开想象,还有哪些美景也会让你睡不着?并进行说话练习:“那地方的

,真的像说的,那么

吗?”使学生在看图观察、语言实践、移情体验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主人公激动期待的心情。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使用心得 篇8

每组包括3-4篇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包括词语、三字经、对对子、谜语、谚语、诗歌等多种形式。课文共29篇,内容丰富多彩。“语文园地”包括4个栏目:趣味识字,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主要是识字的方法;词句运用-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书写提示-积累识字,学会正确的笔画顺序书写。日积月累-积累各类词语与文学作品,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与专题联系,在双向互动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所得的舞台。

本册识字的编排,继续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全册要求认识400个常用字,会写200个认识的字。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分别在练习里有标明。此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认识的字。

书后生字表

(一),列出了全册要认识的字,生字表

(二)列出了全册要求会写的字。

(三)教学总目标(听说读写能力的安排)

1.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其中2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初步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用音序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2.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5)阅读浅近的童话、语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系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6)诵读儿歌、童谣、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8)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或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词文15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万字。

3.写话 对写话有兴趣,能简单写自己想说的话

4.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用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同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5.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巩固认识的400字,会写的200字。

难点:如何正确的阅读。

(五)教学措施

1.识字与写字

(1)相信学生能够用已经形成的初步的识字能力来学习本册生字,鼓励他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识字。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当小老师等。

(2)采用多种形式,注意加强生字的复习和巩固,防止回生。

(3)加强写字指导,不但要写对,更要写好。最好每节课上都让学生写几个字,切实保证写字质量。

(4)学期中组织学生开展“汉语拼音听写大赛”“生字找茬游戏”,巩固孩子拼音的读写和生字的认读,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2.阅读教学

(1)重视朗读的指导。

(2)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如给画面配音,分角色朗读等,引导学生朗读。

(3)重视学生个人的阅读感受,除了讨论书中的思考题外,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4)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引导学生选择好的读物。

3.口语交际教学

(1)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景地进行口语交际。

(2)重视日常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活动。

(3)努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时间活动,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六)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时间 课本教学内容

第一周 2.13--2.17 1、春夏秋冬 2、姓氏歌

第二周 2.20--2.24 3、小青蛙 4、猜字谜 语文园地一

第三周 2.27--3.3 1、吃水不忘挖井人 2、我多想去看看

第四周 3.6--3.10 3、一个接一个 4、四个太阳 语文园地二

第五周 3.13--3.17 5、小公鸡和小鸭子 6、树和喜鹊

7、怎么都快乐

第六周 3.20--3.24 语文园地三 8、静夜思

第七周 3.27--3.31 9、夜色 10、端午粽 11、彩虹

第八周 4.5--4.7(清明) 语文园地四 5、动物儿歌

第九周 4.10--4.14 6、古对今 7、操场上

第十周 4.17--4.21 8、人之初 语文园地五 12、古诗两首

第十一周 4.24--4.28 13荷叶圆圆 14、要下雨了

第十二周 5.2--5.5 语文园地六 15、文具的家

第十三周 5.8--5.12 16、一分钟 17、动物王国开大会

第十四周 5.15--5.19 18、小猴子下山 语文园地七

第十五周 5.22--5.27 19、棉花姑娘 20、咕咚

第十六周 5.31--6.2(端午) 21小壁虎借尾巴 语文园地八

第十七周 6.5--6.9 单元复习与检测

第十八周 6.12--6.16 单元复习与检测

第十九周 6.19--6.23 分类复习与检测

第二十周 6.26--6.30 综合复习与检测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使用心得 篇9

教科书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吸纳语文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沉淀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科书编写思路

1.双线组织单元,加强单元整合。

教科书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除了加强不同年段、不同册次之间的纵向联系,体现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的发展梯度,教科书还着力加强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使各板块内容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每个单元设有导语,在单元导语中明确语文要素;单元中的某些课文落实语文要素,贯穿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交流平台”栏目,进一步强化语文要素,梳理、总结、提炼学习方法:某些单元的“词句段运用”和“习作”还引导学生实践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方法。单元各部分内容环环相扣,相互配合,使每个单元形成个系统。

2.强化阅读,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教科书形成“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和“快乐读书吧”各自承租着不同的功能:精读课文学习方法,略读课文运用方法,“快乐读书吧”使课外阅读课程化,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实践。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得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有机整合,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3.重视方法指导,促进能力提升,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集中体现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运用。大部分单元的“交流平台”,都聚焦学习方法,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从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提取可迁移运用的方法,总结出些最基础的、最重要的学习经验,使学生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同时,在练习活动中渗透方法,培养学生的方法意识。教科书中的每个练习活动,往往不只是简单提出一一个学习要求,而是引导学生运用某种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也是方法运用的过程。这些练习活动蕴含的学习方法,都可以举反三地迁移运用于今后的阅读和表达实践。

4.突显实践性,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教科书着

力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不论是练习活动的设计,还是语文园地的内容安排,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生活情境中运用语文,又不只是关注相关的语文知识,面是还显语文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比如,关于同语的练习活动,关注词语表达的情感色彩,促使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词语、运用词语,提高学生对词语的把握能力。

教科书还努力加强阅读和表达的联系,促进读写结合,将阅读中的收获迁移运用于自我表达,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二、教科书主

要内容

本册教科书安排了8个单元,其中6个单元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结构组成的单元,其人文主题分别是“万物有灵”“民间故事”“爱国情怀”“舐犊情深”“自然之趣”“读书明智”。有两个单元比较特殊:第二单元“提高阅读的速度”是个阅读策略单元,是围绕阅读策略的学习编排的:第五单元“说明性文章”是一个习作单元,是围绕习作能力的培养编排的。

1.阅读。

(1)精选文质兼美的课文。

在每个单元中,都精选程度适宜、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课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养成良好品质。

精读课文,-般从朗读理解、积累运用、拓展实践等维度进行课后题的设计,着眼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促进语言积累和运用,启迪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部分课文后安排了以下栏目

:“阅读链接”,提供与课文内容相似或语言形式相似的短小篇章或片段,由课文自然延伸,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对比阅读,扩大阅读视野;“资料袋”,提供补充材料等方面的阅读资料;“小练笔”,提供练习机会,引导学生由读学写;“选做”

设计更为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课题旁有星号的是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有所不同,指向“粗知文章大意”的教学目标。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的呈现方式也有所不同,不安排写字,不设课后题,而是在文前安排“学习提示”,提出要求学生思考的问题,或提出相关的学习建议。略读课文承担的另个功能,是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如《我的“长生果”》的学习提示“说说作者读过哪些类型的书,从童年读书、作文中悟出了哪些道理”,体现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2)编排阅读策略单元,集中学习“提高阅读的速度”策略。

教科书第二单元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为主线编排的阅读策略单元。这种单元类型,不以双线结构的方法来编排,而是完全以阅读策略为主线进行编排。

这个单元的编排体例不同于其他单元。安排四篇课文,将文前的“学习提示”与课后题相结合,展示了提高阅读速度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这一策略。四篇课文题材、体提的读的间过不进的成习对表教整明介有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五年级上册裁各异,旨在告诉学生,无论阅读何种类型的文章,都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学习提示”提出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课后题引导学生交流阅读过程中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回顾自己的阅读过程。四篇课文任务分工不同,如,《搭石》一课训练的是“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将相和》训练的是“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训练的是借助关键同句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冀中的地道战》训练的是带着问题读从而提高速度的方法。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运用这些方法,通过记下阅读时间,检测阅读效果,从而体会提高阅读速度的好处。这样的设计,外化了个体阅读的思考过程,启发学生在读书的时候要反思阅读过程,并且在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不断丰富阅读经验,更好地迁移运用于今后的阅读实践。

单元的“交流平台”还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收获,对阅读方法进行梳理总结,进一步强化语文要素,提炼学习方法。“词句段运用”还引导学生通过及时概括语句意思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导读、助读、练习系统各部分内容环环相扣,相互配合,使单元形成一个系统,逐渐帮助学生学习和运用这些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阅读方法,达到定的默读速度。

(3)

安排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安排文言文

《少年中国说(节选)》和《古人谈读书》,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对小学阶段文言文的学习,教科书做了准确定位,并通过课后题体现出对五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学习文言文,初步感知带有议论性的文言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习作。

教科书重视表达,同步推进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加强习作教学。

(1)编排专门的习作单元。

第五单元

“说明性文章”是专门的习作单元,是以培养习作能力为核心编排的单元。整个单元以“说明性文章”为主线,通过一系列阅读和习作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同时搜集资料,尝试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种事物介绍清楚。

这个单元的体例与普通单元有所不同,先安排两篇精读课文,然后是“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之后是两篇习作例文,最后是单元习作。其中,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定位与其他单元不同,直接指向表达,强调从阅读中学表达,每课的课后题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交流平台”以精读课文为例,提炼出本单元的阅读要点

:总结、提炼说明文的特点与体会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紧接着,就是“初试身手”,让学生趁热打铁,一是试着选择身边的一个事物,运用多种方法说明它的特征;二是将课文《白鹭》第2-5自然段改写成说明性文字,为学生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打下基础。然后安排了两篇习作例文,均配有旁批,在典型的地方加以批注,分别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体会说明性文章的写法。

通过这几个板块,形成习作单元的完整结构:“导谱”点明语文要素(习作要求)一之

杭使评文学习表这方法住

“交流平台”

梳理总结表达方法“打试身手机步尝试运用表达方法“与作例文”

进步感借、积果经验一单元

“习作”呈现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2)

每个单元中的习作编排。

教科书针对第三学段谋程标准的内容,在习作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如,要求分段表述,写完整的篇章。每个单元中的习作,精选话题内容,着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培植表达自信。话题的情境创设力求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有话可写,乐写愿写。除了引导学生写景叙事外,还引导学生写观点类文章,以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满足学生表达自我的需要。如第八单元习作“推荐一本书”,鼓励学生向他人推荐本好书,并将推荐的理由写具体,使习作成为学生自我表达的工具,激发起学生主动习作的内在动机。

在每个习作中,加强习作指导,降低习作难度。为了解决学生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教科书根据不同话题的不同特点,对学生的习作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第一单元习作“我的心爱之物”通过举例的方式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思考自己的心爱之物究竟是什么;再让学生“写写它是什么样子的,你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会成为你的心爱之物”,让学生围绕几个问题构思,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人字里行间;写完后再办一期“我的心爱之物”习作专栏,贴上习作和图片,和同学分享。教科书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完成习作,这些指导性的内容不只适用于完成某次习作,其中也蕴含着完成某类习作的方法路径。

(3)随机安排课后“小练笔”

教科书在某些课后灵活地安排“小练笔”,促进读写结合,由读学写。如,结合课文《落花生》,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练笔,为习作“我的心爱之物”作铺垫;根据课文《猎人海力布》,给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写一段话,简要介绍它的来历,落实单元习作要求,为缩写故事作铺垫:联系课文《慈母情深》,写写自己类似的“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培养学生随时随处提笔写作、记录生活的好习惯。

3.口语交际。

本册教科书安排了4次口语交际。交际话题各有侧重,既有侧重发展口语表达能力,特别是当众表达能力的独白类话题,如“讲民间故事”“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也有侧重培养学生交流讨论能力的对话类话题,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会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的看法,如“父母之爱”,教科书充分关照各种类型的交际话题,从不同角度推动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的发展。

教科书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关注交际目标的达成,者力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对象意识,场合意识。如,“制定班级公约”中要求学生“发言时要控制时间”,让学生学会遵守交际规则:“父母之爱”中建议学生“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发言给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五年级上册

通过这几个板块,形成习作单元的完整结构:梳理总结表达方法“导语”点明语文要素(习作要“初试身手”)精读课文学习表达方法“

交流平台”

以单元

“习作”

呈现本单步尝试运用表达方法“习作例文”

进一步感悟、积累经验元的学习成果。

(2)每个单元中的习作编排。更高的能力要求,如,要求教科书针对第三学段课程标准的内容,在习作方面提出了!分段表述,写完整的篇章。

每个单元中的习作,精选话题内容,着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培植表达自信。话题的情境创设力求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有话可写,乐写感写。除了引导学生写景叙事外,还引导学生写观点类文章,以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满足学生表达自我的需要。如第八单元习作“推荐一本书”,鼓励学生向他人推荐一本好书,并将推荐的理由写具体,使习作成为学生自我表达的工具,激发起学生主动习作的内在动机。

在每个习作中,加强习作指导,降低习作难度。为了解决学生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教科书根据不同话题的不同特点,对学生的习作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第一单元习作“我的心爱之物”通过举例的方式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思考自己的心爱之物究竟是什么;再让学生“写写它是什么样子的,你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会成为你的心爱之物”,让学生围绕几个问题构思,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人字里行问;写完后再办期“我的心爱之物”习作专栏,贴上习作和图片,和同学分享。救科书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完成习作,这些指导性的内容不只适用于完成某次习作,其中也蕴含着完成某类习作的方法路径。

(3)随机安排课后“小练笔”。

教科书在某些课后灵活地安排“小练笔”,促进读写结合,由读学写。如,结合课文《落化生》,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练笔,为习作“我的心爱之物”作铺垫;根据课文《猎人海力布》,给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写-段话,简要介绍它的来历,落实单元习作要求,为缩写故事作铺垫

;联系课文《慈母情深》.写写自己类似的“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培养学生随时随处提笔写作、记录生活的好习惯。

3.口语交际。

本册教科书安排了4次口语交际。交际话题各有侧重,既有侧重发展口语表达能力,特别是当众表达能力的独白类话题,如“讲民间故事”“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也有侧重培养学生交流讨论能力的对话类话题,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会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的看法,如“父母之爱”。教科书充分关照各种类型的交际话题,从不同角度推动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的发展。

教科书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关注交际目标的达成,着力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对象意识、场合意识。如,“制定班级公约”中要求学生“发言时要控制时间”,让学生学会遵守交际规则:“父母之爱”中建议学生“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发言给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五年级上册予积极回应”,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礼貌待人。通过一系列的目标达成,使学生学会遵守交际规则,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品质,让学生勇于交际、乐于交际。

4.语文园地。

全册教科书除了第五单元没有安排语文园地,共安排

了7个语文园地,围绕每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拓展运用。

语文园地设置了以下栏目。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收获,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进行归纳、梳理.总结,大多通过与学习伙伴交流与读写例话的方式,将语文要素具体化,呈现期望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需要掌握的方法、养成的习惯或形成的观念,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无意识的行为变成有意识的行为,主动运用于今后的语文实践。

“词句段运用“延续中年级的设计理念,并体现高年级的学段特点,安排系列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言文字,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书写提示”要求书写行款整齐,并引导学生欣赏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日积月累”集中安排古诗、俗语、名言警句等传统文化经典内容。收党5.快乐读书吧。

延续中年级的编排体例,以“快乐读书吧”带动学生课外阅读,使课外阅读课程化。本册结合“民间故事”单元,推荐学生阅读民间故事。“快乐读书吧”设计两个内容板块:“你读过吗”“相信你可以读更多”,分别采用不同的形式推荐书目,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在“快乐读书吧”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阅读方法提示:“民间故事一般有固定的类型和重复的段落,这是为了在讲述中方便记忆,同时加深听众的印象。”“民间故事寄托着人们朴素的愿望---通过这样的方法指引,使学生在阅读民间故事时读得更深人、更投人,体验到更多的阅读乐趣。

6.识宇表,写字表、词语表。

教科书后附有“识字表”“写字表”“词语表”。“识字表”列出了本册要求会认的字,其中蓝色的字是多音字(指之前学过这个字,此次出现作为多音字学习);“写字表”列出了本册要求会写的字;“词语表“列出了本册精读课文要求会写的词语。

(三、教学目标

(一)识字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800个左右,其中2020个会写。

2.认识常用汉字200个,会写常用汉字220个。

3.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4.能用毛笔字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票,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的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四)口语交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育。6.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四、使用教科书要注意的问题

使用教科书,要树立整体的观念,关注教科书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要树立方法意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将方法指导有机融人教学过程。

1.识字写字。

高年级依然要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教学,应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教学时,以学生自主交流识字方法为主,教师再适引导。些生字较多的课文,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分类指导,特别是难字、容易出错的字,要用恰当的方法加以点拨。

写字教学,应在指导学生写规范、端正、整洁的基础上,还要求行款整齐,书写美观,并且有一定的速度。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并且鼓励学生勤于练字。可以举办与书写有关的活动,比如硬笔、毛笔的书法展,让学生展示自己书写作品,在活动中感受汉字书写之美,进一步激发书写的兴趣。

本册教科书的多音字数量较大,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并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多音字的方法,形成分辨多音字读音的能力,在阅读时遇到多音字能借助字义推断字音。亲受

本册阅读策略单元的识字写字教学,应有别于常规单元,以确保学习方法的整体性和流畅性。在本单元中,阅读时遇到不懂的字词,正是学生“提高阅读速度”的障碍,是本单元学生要自己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学生初读课文的环节,教师要提醒学生遇到不懂的词语,不必停留太久,不要反复回读。在学生完成阅读方法的学习交流之后,再进行识字写字的学习。

2.阅读。

阅读教学,要通盘考虑课文的教育价值,兼顾几方面目标的实现:一是体现本单元的重点目标,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二是体现本课特点的个性化学习目标,基于文本的特殊性,挖拥有教学价值的学习内容;三是落实学段的常规性目标,完成本学段每篇课文都要完成的基本任务。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每篇课文的课后题确定教学内容。

本册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更加含蓄、深刻。教学时,应留出充分时间让学生阅读,整体感知课交内容。可以让学生用完整,通顺的句子复述课文,以检测学生把握内容的情况。不能只让学生关注某些词句、段落,避免阅读的“碎片化”。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主旨,要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充分地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感受和看法,再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总结。教学情感表达细腻、丰富的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描述的场景、人物、细节,从中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要避免对课文的解读“标签化”,脱离文本。

从高年级开始,要求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如本册中“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初步休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主要是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给学生习作提供定的借鉴。教学时,要避免讲得过深过细,不要加重学生的认知负担。

避免拔高要求。略读课文要准确把猩略读课文、文言文等不同类型课文的目标定做中学得的方法,以学生交单元的教学要提倡学生能根据学习提示进行自主阅读,迁移用关资料来理解课文的大流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文言文的教学,可引导学生根据手放支体味课文的内容和情感。节奏等来体联意.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注意通过语调、韵律、各有用途,余应避免定式思维,用好课阅读策略单元中的课文和习作单元中的课文,明确学习提示的要求,明白文,指向核心目标的达成。教学阅读策略单元时,要让学生先法,能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尝试运记录阅读时间的意义,了解本课介绍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同学-起讨论提高阅用。并且要鼓励学生交流阅读体会,真实地汇报自己的阅读情况,读速度的方法,体会到提高阅读速度的好处,并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去。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教学应重点指向表达方法,让学生体会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学习基本的说明方法,了解它的语言风格等。习作例文可作为指导学生“初试身手”或“习作”的范例,但注意不要限制学生的习作,防止学生机械的模仿。

要重规课外阅读将课外阅读课程化落到实处。要充分利用“快乐读书吧”.做好关于民间故事书的导读,促进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并定期组织阅读交流会,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也学习到定的阅读方法,能有一定的阅读收获。

3.习作。

准确把握习作的目标要求,使高年级的习作与中年级的习作自然衔接,平稳过渡。习作的要求从“写清楚”,到“写具体”。婴让学生进一步懂得习作是为了

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因此,习作要写出感情真实,并且学会使用恰当的语言。每次习作话题,设定适当的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将自已想表达的内容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尽力避免定位不准、拔高要求的问题。

习作教学要继续重视引导学生习作修改,并且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教科书在很多习作中,都提示学生写后进行修改,并且能参考同学提出的修改建议。教学时要安排学生习作后自我修改和与他人互换修改的环节,保持良好的修改习作的习惯。

要强化习作的交际功能,使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教科书对写后交流的提示,体现了书面表达的交际功能,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对象意识,引导学生在与人分享的过程中,感受习作的乐趣,体验与人进行书面交流的成就感,彰显在习作后交流中提升习作能力的理念,避免习作前的过度指导束缚学生的灵性。提倡从学生的习作成品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将习作的具体指导放在学生习作之后,引导学生作后充分交流,在与同伴、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通过读者反馈获知如何把自己想写的内容写得更具体。

另外,要特别重视习作单元的教学,准确把握习作单元的编排意图,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这条主线开展教学。找准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习作例文的定位,对单元中的“交流平台”“初试身手”等相关资源进行有效组合,使学生通过学习说明文习作单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五年级上册能不怕写说明文,喜欢写说明文,体会到说明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4.口语变际。

要依据不同的口语交际类型,设计符合交际话题的情境,有侧重地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或应对能力。多给学生创造当众表达的机会,重视引导学生成段表达,避免对生活场景的简单重复。

要重视交际方法、策略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完成真实交际任务的同时,实践交际方法,学习运用交际技巧和交际策略。通过不同交际话题、不同交际情境,使学生有机会面对不同场合(正式场合、非正式场合)面对不同交际对象(多人、一人),学习在不同情境下实现交际目标,发展口头表达能力,不断增强交际的勇气和自信心。

在本册口语交际中,除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勇于发表自己意见,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对象意识,要求学生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话题和情境,让学生参与、展示、倾听、思考和交流,体会交际过程中既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又能尊重对方的方法。

除了专门的口语交际课,还要重视日常教学中无处不在的口语交际活动,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交际品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如,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述,让所有学生都有表达机会;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情况,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口语交际课中的学习成果。

五、教师教学用书的内容和编写意图

教师教学用书是教师教学的参考用书,编写木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教师把握教科书特点,领会编写意图,明确教学要求,并提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建议。需要强调的是,本书中的教学建议、教学设计、课时安排等,只是给广大教师提供个教学的基本依据,仅供教师教学时参考。教师要结合当时、当地、本人、本班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安排教学进程。

本书按照教科书的编排体例,在每组前面编排一个单元说明,介绍每组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对教师理解每组内容和进行教学整体设计有所帮助。

每课一般包括“教材解析”“教学目标”“教学建议”等内容,有的还编排了“教学设计举例”“教学资源”。

“教材解析”,对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等进行解析,为教师解读文本提供借鉴。“教学目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通过本课学习期望达成的学习结果。

“教学建议”,对如何实施教学提出建议,重点提示理解运用、识字写字等方面的教学建议。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建议不是流程式的建议,不意味着教学的先后顺序。教师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建议”中提示的要点,进行重新组合,形成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流程。

“教学资源”,主要提供此与课文相关的参考资料,供教师备课时参考。其中有的内容可以直接用于教学,有的内容只供教师阅读,不必告诉学生。

“教学设计举例“,是教学设计的案例,有时提供完整的教学设计,有时提供某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了体现教学设计的多样化,有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学建议”里的思路,有的则与“教学建议”中提供的思路不尽相同。

上一篇:小学生十年后的礼物读后感下一篇:物理专业学生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