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网培训地理心得

2024-07-13

新课标网培训地理心得(精选10篇)

新课标网培训地理心得 篇1

2018年11月21日

本次培训采用网络教学的形式,请了课标编写专家、教材编写专家、省教研员、特级教师等来讲课或上示范课,培训的层次高、内容丰富,收获颇丰,特别是对新课标修订的国际背景、重要意义、过程方法等等有了比较多的了解。这些对正确理解《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非常大的帮助。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1.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2.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一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考察、实验、调査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 1.人地协调观

(1)能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并能够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各种影响。

(2)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有不同的方式、强度和后果,懂得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能够分析评价现实人地关系问题,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描施与政策。2.综合思维

(1)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2)能够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3)能够从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地方或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问题。

2.区域认知

(1)具有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象的意识与习惯。(2)能够采用正确的方法与工具认识区域。

(3)能够正确解释、评析区域开发利用决策的得失。3.地理实践力

(1)能够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有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

(2)能够与他人合作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方案,独立思考并选择适当的地理工具。

(3)能够实施活动方案,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实事求是,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

三、学业质量水平评价

2011新课标地理心得体会 篇2

学习心 得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发觉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它既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相联系,又与历史、思品等社会学科密切联系,是唯一一门跨文理两大科学部类的学科,地理教学在中学各学科教学中因其独特的性质,使地理教学方式多样化,几乎可以借鉴所有学科的教学模式,以下是我本次的心得体会。

1、结合教材特点,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看老师讲得如何,关键看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看学生学得如何。现在学生,正值求知欲、表现欲非常旺盛的时期,在课堂上学生厌烦教师的“满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课堂上有“说”的机会,教学参与意识非常强烈。新课标教材在知识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长的文字叙述,文字表达简洁明了,从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上看减少了很多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加大了“活动”、“阅读”、“思考”方面的篇幅内容,使“活动”、“思考”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教材特点,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学生创设“多说”学习情境,师生一起讨论,共同完成的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识,提高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案例:地理学科“降水的分布”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重要一步在“说”的基础上通过合作讨论从而“分析”、“归纳”,总结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2、讲究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倡导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开展探究学习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研究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创新的情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3

近期我认真地读了一下地理新《课程标准》,颇有感悟。新课标是指路的明灯。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实施建议”七个部分构建了中学地理教育的总体框架。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

地理课程教育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对于地理教育而言,着眼点不应该是给学生传授系统的地理学,而应该是通过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知识,传达第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因此,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学习地理新课标,领会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新地理课程标准,精选内容,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质疑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针对新教材对知识点不作过多、过细的要求,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已的主动性、创造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组织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创新学习上,力求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其实地理课的“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落实核心素养。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在质疑过程中,师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探究越来越深,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得到激发而越来越强烈,他们的思维和能力也不断发展提高。在互动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让他们发表见解,提出疑问,注意保护他们探求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成功的快乐。

初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4

刘胜国

今年开始的初中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尝试。地理科目的新课程改革从教材、课程标准、教学评价机制、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变。经过暑假对新课标的研读,使我感触颇多,特别是聆听有关专家对地理新课标的解读和新教材的详细说明,使我对新一轮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受益良多。以下几点是我对地理新课标的学习体会:

一、地理新课标更切合初中学生心理和生活需要

新课程内从学生社会需要、学生发展的角度去选取内容。更切合学生生活与社会发展的相关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现实社会,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地理学习更利于自身的发展。

二、地理新课标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新课标从侧重教学结果转向侧重教学过程,教师要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以组织者的身份来参与学生的学习,改变以前的灌输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学,引导学生分析知识形成的过程等,也就是课堂以学生为主,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中去。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感悟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感性导入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新课开始前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感性材料,如:动画,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2、将实际生活融入教学

感性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随后的教学活动难免要涉及教材知识,为了避免学生出现抵触或逆反的心情,在教学中尽量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融入课堂,利用地理知识解决,这样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才能真的活跃,效率才会高,学生也不会感到累,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将知识点进行升华,让学生做真正的思考者

可以设计一些分歧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例如教材关于北京古城的保护与现代城市的建设之间存在的分歧。假设性问题的提出;如中东地区的石油丰富,但是石油是非可再生的资源,如果石油枯竭之后如何发展?这样设计可以引入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新能源的开发,自然也就理解了可持续发展。

4、教师必须写好反思

在平时的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都是珍贵的案例,写好教学反思能够积累经验,不断提升自身。

三、地理新课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地理新课程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要做到这点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题材以及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特别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更能使学生学会学习,体现自我价值。

新课标培训心得 篇5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英语新课标的培训,通过培训学习,我不但收获了知识而且通过研修,全面提升了自己的基本素养和业务综合能力,对于个人今后的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这次研修,我对英语教学有了新的认识。首先,新课程标准认为,课程不是教材,教学也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是“知识移植”的过程。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是学习主体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进而达到教学的目标。我们又必须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是产生高效益的必要保证。而教师又在这中间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明确目标

我们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把“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教学目的的首位。而新制定的课程标准要求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英语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首位。同时,提倡教学中要以“口语交际”为主,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上好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此外,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和榜样。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要建立合理的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将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高亮丽的风景线。

师生情感关系,从整体上说,目前的状况仍难以另人满意,师生之间的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关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的源泉。优化师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新型的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需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利用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 篇6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教育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标和方法等进行系统的改革。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经过参加新课标培训学习,我对新课标课程改革有了新的认识: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表明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两方面。所以,教师要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新课标要求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要实现角色的转化,首先是我的教育观的转变。我们习惯了传授者、管理者的角色,新课标要求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一时还很不适应。但新课程的实施势在必行,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

新课标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我们今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精心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通过各种“活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是探究学习体现,都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7

宋万春物理学科

八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在县教育的组织下,聘请各地、校、教研室的老师对我校教师进行新课程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如何观课和议课等。

我们培训的教师是来自太原市教研室的丁更柱老师,首先丁老师从新课程标准开始讲解,从更深的角度去分析新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标准是什么,课程性质,基本理念等,让我们从另一角度发现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应该重视什么,忽视什么,有的取舍且敢于大胆取舍。对于物理这门学科来说从概念到概念是不可取的,那只能去照课本宣讲,而不是去教给学生知识、技能、方法等,应该把概念具体化,在具体问题中先不告诉学生思想,让学生再情景中自己能获得体验,注重方法和过程;而且应该在课堂是区分谁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

其次,教学目标的确定比上课更重要。教学目标就是指我们要上这节课的总体思想,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不能一概而论。比如:阳光班和普通班的学生在讲授同一课内容时不能按统一教学目标走,如果这样我们的可就达不到新课程的要求,对于普通班的学生我们要完全放弃课外资料。同时教学设计的依据也是我们的教学主体——学生,一节好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好好研究学生的基础上的,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学设计师不能一样的。

再次,在观课上应该注重:听、看、想、记四字格言,议课中应注重:议课标、议学生、议教法。丁老师在讲观课和议课的讲座上,重点强调了

四字格言。

一、听。听不只是听老师讲课的内容,还要去听学生的声音;如果一位老师讲课时,声音抑扬顿挫,感情非常丰富,而学生没有发言的权利,这一节课是不能算上一节成功的课的,或者换句话说只能是老师又把知识自己复习了一遍。

二、看。看的重点是指在课堂上看学生对老师讲课的反映程度,学生学习状态是否是积极兴奋、主动的。

三、想。想是在课堂上,授课老师在讲授新课时,讲授方法是否得当,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时方法是否得当等。

四、记。记是指重点在授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学生出现的问题,学生学习状态是否积极兴奋、主动等。总体上是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才是有效的,避免出现教师的一言堂。议课中应该重点是放在议课标内容是否突出,议学生课堂参与程度,议教法是否突出;而不是放在授课者的知识点是否正确等内容上。

总之,这次培训使自己又在有效教学的路上前进了一步,是自己有对新课程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知道在新课标中应该研究什么,教学设计以谁为主,敢于对知识有所取舍,我想其他老师也和我一样获得很多,同时也希望能给我们提供跟多的机会去学习。

美术新课标培训心得 篇8

努力做一名终身学习型教师,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所谓终身学习型教师,就是要坚持思考和学习,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储备知识,摸索教学方法,尤其要加强学习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在这期培训班上优秀的教授导师的讲座给了我一个新的视野,让我像海绵一样不停的吸吮水分,受益匪浅。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重申了这一点,并且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问题做出了重要部署,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的重大问题的方法。《决定》提出了以下具体要求:(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2)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3)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tp;(4)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5)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6)改进美学教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7)标本兼治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这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现了时代精神和现实要求。

2、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1、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和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2、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展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多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4、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第一、第二、第三、实现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创新。

普通高中教学实践有了明确路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反映了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期望,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

第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学效果、学生学业质量乃至教育质量的主要依据,使教育评价有了更具体的抓手。

第五、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各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三、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1、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课程专家杨向东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解释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以及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综合品质。这一解释,对理解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各学科教学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知识、技能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其实,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可以从我们所熟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切入。只要弄清楚知识、技能与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之间的关系,也就明白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真谛。

大家耳熟能详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恰恰很能说明其中的关系。故事里的“问题情境”是“情急中救人”。救人需要知识、技能吗?答案是肯定的。否则救人的行为不可能发生,而且即便发生,也不可能获得成功。当然,其中运用的知识、技能并非司马光临时主动选择的,而是其生活中常识的积淀。首先司马光应该知道“人会被水淹死,水往低处流、石头可以把缸砸破”这类知识。其次,司马光将石头砸在合适的位置上,才能迅速把缸砸破,将水放掉。此外,要成功的把缸砸破将人救出,还需要沉着、冷静、果断等心力品质。其他孩子可能知道这些知识和技能,却由于恐惧慌乱而逃。

“司马光砸缸”这个故我们的启示是:知识、技能必须置入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其因为价值,并转化为学科核心素养。这是在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我们对知识、技能。的态度和认识。因此,无须因为强调学科素养二刻意排斥知识、技能。我们可以说:“知识、技能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知识、技能是万万不能”知识本身并没有问题,只要它是真正或正确的知识。然而知识技能又的确不等于学科核心素养。以往教育的问题出在知识、技能未能转化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存在“为知识而知识,为技能而技能”的弊病。

总之,通过选择并运用一定的学习方式获得美术知识技能,并将他们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以如此过程和方式循环递进,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3、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表现

学科核心素养的提炼并非凭空而来,必须根据正确美术学科的本质观,或者说依据对美术学科的特征和独特育人功能的正确认识,并把握以下要点:

第一,学科核心素养在人不在物。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实际上是指人的核心素养,不能落在物上,如果落在事物的原理或者科学的大概念上,肯定不适当。比如,将“对立统一”作为学科素养显然不妥,因为这只能是学科原理或学科大概念。

第二,学科核心素养必须立足于学科或者与特定的学科密切相关。若不是如此就会虚空,或者上升为核心素养的层面。比如,将“学习能力”作为学科核心素养显然欠妥,完全脱离了学科,作为核心素养可能更为恰当。除非将其具体描述为某某学科的学习能力。

第三,学科核心素养绝非学科知识与技能,但却与科学知识技能密切相关。例如,“素描技术”不应该是学科素养但却与“美术表现”素养密切相关。

4、五个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这五各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并非专门针对美术专业人才,而是面对全体国民,尽管美术专业人才可能在这五个学科核心素养表现的更为突出和优秀。换句话说,这些素养是可以通过基础教育课堂的有效教学,帮助全体国民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的。无论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名称、内涵及其表现,都充分考虑了国民性和可实施性,否则他就不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也不属于基础教育所体现出的全体性。

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并非割裂的,而是综合蕴含在某种具体的教学行为中。比如,在让学生进行一次鉴赏活动时,主要指向是图像识读素养,但也无可避免涉及审美判断素养和文化理解素养;在让学生创作一件绘画作品的时候,虽然指向是美术表现素养,但也可能会牵涉图像识读素养,因为需要借鉴包括大师在内的其他人的作品的样式和方法;还会牵涉审美判断素养、创意实践素养和文化理解素养,因为创作一件作品,需要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渗入审美理想和趣味,也需要通过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和行为。五个学科核心素养之间构成一个整体,却在不同的学习行为中各有指向和重点,这是理解和把握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之一。

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嵌入,使得国家的基础教育体系更加完整和丰富。从国家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各学科核心素养,到课程的设置,再到具体的教学方法,形成了由高到低、由观念到实践,相互关联的教育链条,既入云端,又接地气,改变了以往“天地相隔”的窘状。

经过几天的培训,收获颇多,使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明确了美术教学的指导思想,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实践过程中,希望能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感受,并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只有与时俱进,努力做一名终身学习型教师,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今后我要坚持思考和学习,更新储备知识,探索教学方法,只有具备栉风沐雨,探幽发微的求索精神,才会厚积薄发,得心应手,才会不负历史重任。

大连市第二十三中学

李 卓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9

一、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以生为本

思想品德课已经把心理品质、健康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思想方法教育有效地进行了结合,即依托于心理学的知识,又区别于心理学课程。学习时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活动,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敞开心扉,通过学生自身的成长和生活中的一些经历、心理现象来体验、来获取对知识的认同和掌握。

1、合理开发利用教材上的空间

实践教改就会发现在教材编写上有一闪光点--—教材中都留有大量的空间。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空间去让学生思考、去写、去评论、去留下感想,这是非常可贵的,让学生有了更多的体验和感受场所,去实现心理交流。我主要从两个方面用好这些空间:一方面,要求学生把教材中“议一议”“想一想”等内容能物化为语句的,尽量用最精练的语句表达概述出来。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过程中,把发现的问题、得出的感想写在空白的地方。使学生的情感和探索能够有一个停留的场所。等到一学期学完,再回顾一下过去的`思想与情感,学生又会对原有的所思所想产生新的共鸣,提升到一种新的认识高度。

2、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内容,实施活动化教学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新教改中有许多活动性要求,因此采取“活动化教学”,可以通过让每一个学生参与一个个活动,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引出疑问、引起思考、引导创新,最终实现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真正达到影响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针对“我们的责任,理解参加公益活动,不做有损人格的事”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以下活动方式:组织“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辩论会,使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和社会。此外还采用角色换位训练:按照性别将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反思自己平时的所作所为,懂得应如何关爱社会。这些活动方式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受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充分挖掘学生资源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资源,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讲授“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时,我针对学生中的违法案件,如打架斗殴,使他人致伤、致残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分别列出这些行为的后果,即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可以做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中分辨是非,体会遵纪守法的好处,违法的危害,从而达到通过自我教育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

针对“保护个人隐私”,我以“家长是否可以拆阅子女信件和日记”为题,开展一次学生与家长的对话活动。通过开展亲子对话活动,既可以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期望,又能以平和有效的方式保护自己的隐私,有助于学生与父母的沟通、密切亲子关系,提高法律意识和是非观念。

三、充分挖掘社会资源

课改要求思想品德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因而教学的时空就不能局限于学校时间及教师,而是要走向社会、走向实践。因此,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1)、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充分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处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欠缺“我与他人、集体、国家的关系”这些方面的认识,以及缺乏较好的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的能力。那在“走进父母和理解老师”,以及有关友情等的课文,就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想法,生活中具体做法,了解学生对于父母、老师和朋友的看法。然后再设计教学方案。在讲“走进父母”这课时,我提前了解了一些学生对于亲情的认识和理解,了解到的情况并不是很好,由于一些原因使得学生对父母的关心较少,甚至一些学生连自己父母的生日都不知道,那我在教学中就设计了一些环节,是让学生主动了解父母,去做到关心父母,甚至在作业设计突出实践性,让学生从生活中实实在在去关心帮助和体谅父母和长辈。

(2)、通过理论联系实践,适时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如果离开了学生实际生活,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就必然失去活力,成为僵死的教条。所以,教师要贯彻新课标理念,搞活课堂教学,充分设计好教材中所展现的探究、讨论、反思、分享等活动,并且自己根据实际创设情景,使教学延伸到课外,使课内知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知识在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中的现实意义,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例如结合时事政治给学生拓展知识,也给对于十分关注时事政治的同学好的平台,他们可以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不仅是以自我为中心,慢慢学会去处理“我与他人的关系”。

体育新课标培训心得 篇10

“教会”——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教会”其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教学要摒弃以往“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要根据各水平段学生的特点和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分层教学。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运动。例如:体型偏胖、体质较为薄弱的学生学习耐久跑时产生厌跑、跑不动、走路的现象,教师可通过引导调整其呼吸节奏、控制跑步速度、适当减少距离、利用优生带领跑、言语激励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练信心,激发学习驱动力。通过游戏化、趣味化的练习方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享受奔跑所带来的快乐,形成自主学习和终身锻炼的意识。

“勤练”——游戏设计,寓教于乐

“勤练”其目的是让学生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增强素质。如何让“勤练”持续有效,在体育课堂上或是课外活动中,可采用游戏化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练,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例如:“追逐超越”发展速度耐力;“木头人追拍”发展灵敏、速度及反应能力;“纵跳摸高”发展爆发力和跳跃能力;“投篮比准”发展专注力和手脚的协调性等方法。通过游戏化的“勤练”既能让学生掌握技能,又能会让学生更加投入学练,从而更加热爱体育运动。

“常赛”——鼓励成长,赛在日常

“常赛”不全是指各级各类的正式比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把竞赛活动与体育课堂相融合。比赛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新颖多变、灵活多样,例如:两人赛、男女赛、小组赛、班级赛、年段赛等形式开展跳绳比赛、拔河比赛、接力比赛、小篮球比赛、韵律操比赛等竞赛活动。在多样化的比赛模式下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比赛中,在比赛中感悟所学技术动作的重要性、感受体育竞赛的魅力。在享受比赛乐趣的同时增强体质健康。

上一篇:关于学校安全问题的调研报告下一篇:企业文化征文优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