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的教案设计

2024-06-11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设计(共13篇)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2.抓住探究的关键,理解诗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二、教学设想

1.这首诗的重难点在于“山”与“海”所蕴涵的象征意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利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2.诗是用来朗读的,教师应在范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4.本课教学拟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导语: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有一个山区的孩子,童年时他幻想自己会见到大海,长大以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那他的幻想实现了吗?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今天就让我们《在山的那边》去追寻答案吧!

说明:教师通过生动有效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体现了营造教室中的积极探究的心理氛围。

2.教师范读。(可以配乐朗读,音乐为钢琴曲《命运》。有条件的可以配合一些多媒体图片;也可让学生谈谈对自然中的“海”与“山”的认识)

说明:作为平原农村的学生,绝大部分对海与山的形象认识来源于电视、图画等媒体而身临其境者甚少。教师可以借助媒体的功能(或自己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海”与“山”,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

3.学生自读,教师巡回指导。

4、找学生个读。(可以一人一节)

说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指导朗读旨在通过“读”让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为理解全诗作铺垫。

5.诗的语言,除字面的含义外,往往还有深层的含义,请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说说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明确:探究“山”所蕴涵的意思,要联想到爬山是怎样吃力,还要考虑到山是一座座山,无数座山。那就很容易联想到人生中的重重困难;而“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由此学生就会联想到人生中美好理想追求。可见,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心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说明: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景,在朗读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感知这首诗的主旨,为学生合作探究指明了方向。

6.学生齐读,然后自己找诗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给予补充。

说明:教师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交流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弥补,使每个学生都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这首诗的主旨提问,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情境中,学生更能创造性的探究和解决问题。

7.请找出一句诗作为你的座右铭,你会觉得哪句好一些,说说为什么?

明确:这道题是开放题,教师应放开手脚,只要学生答的合乎道理就可以。

说明:“学以致用永远是语文的最终目的”。教师应依从“人文”的观点,引导学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座右铭的选则使学生对将来如何面对困难有更深的认识。

8.你能用你的文笔(或画笔)描绘出攀上山顶看到的“海”的景象吗?

说明:教师应引导学生实现课内课外相贯通,语文和生活相联系的思想。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对“海”景象的认识,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有机的结合,体现了学科间融合,实现课程资源的多元化。

9.小结:通过对全诗的朗读评析,我们感悟到诗作者在“山”面前的那种执着与信念,因为他的心中始终有“海”——一个全新的世界,但愿我们也会为我们心中的“海”而去不懈的跋涉,不懈的追求。

说明:教师结合对文章的感受和体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0.作业:用上“读一读写一写”上的所有词语写一段话或写一首诗,表现自己不畏困难,战胜挫折的信念。

说明:教师在安排作业是应考虑到作业的挑战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思考和想象可能的情况,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就会得到培养。

四、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物象山海

意象困难理想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设计 篇2

以《在山的那边》为例,这首诗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第一首当代诗歌,如以传统的知识观来看,这首诗属于知识的范畴的内容是有限的。而之所以把这首诗纳入初中的课本,其教学理念就是要注重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突出学生个性化的生活体验,使之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深入体体悟诗歌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学会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学习语文。从中我们可以辨识到新课程对知识的新的诠释。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所谓“新知识观”其主要体现在: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知识是开放的、复杂多变的现实的解释,知识不再具有绝对的客观性;知识不是一个绝对的学科领域。这一知识观虽仍有局限性,但更接近知识的本质。语文知识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与交际有关的相对稳定的基础性知识,从内容来看,包括生活语文知识和书面语文知识。生活语文知识的含义是广泛的,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家庭琐事;广到宇宙万物,细到鸡鸣犬吠。书面语文知识是人类自身发展过程当中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的文化产品,它包含文学语文的同时还包含其他学科的语文。

语文教学中要讨论的不是要不要语文知识的问题,而是如何理解语文知识、如何传授语文知识的问题。在语文知识的认识上,我们要反对如下两种观点:1.狭隘的知识观。知识按其反映的对象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无论是课改前还是课改中的语文教学,都有简单、狭隘理解知识的倾向,要么只注重前者,要么只看到后者。2.知识中心观。认为语文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是由语文知识自然转化、生成的结果。这是不符合语文规律的。以《在山的那边》为例,要从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知识观出发,其教学目标除了包括语文技巧方面,如掌握诗歌朗诵的基本要领,力求作到读音、停顿正确,逻辑重音恰当,以及能根据诗歌思想内容较为准确地读出诗句的语气,了解诗歌借助形象抒发感情的特征等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情感价值取向上培养学生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一种为实现理想而勇于面对困难,执着向前,奋力争胜的坚定信念。

语文新课标倡导的语文知识其价值在何处呢?很明显,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设置的目标不是培养语言研究的专家,而是培养能灵活运用汉语言的人。基础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该定位在“基础性”三个字上,语文知识教育的内容应具备台阶价值、迁移价值和生成价值,以帮助学生学好语文并能使他们终身受用。其中,台阶价值是指语文知识教育,不是为了给学生灌输一套僵死的陈述性语言知识,而是为他们提供更好地理解汉语言所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储备。迁移价值是指有价值的语文知识不能仅仅止于“知”的识记层面,还应具备进一步构筑和发展语文能力的迁移功能,呈现在动态的言语行为中。语文能力内含了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储备的内化和通过操作、言语展开。语文能力的形成得益于对语文知识的有效习得、保持与提取。生成价值是指知识应该是不断生成的、变化着的、意蕴丰富的。语文知识教育所涉及的识字析词、文思章法、文学尝试等,虽经过了抽象化、概括化,但其中同样蕴涵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充盈着汉民族的智慧和思维方式,也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理念。这种语文知识的生成价值是我们在选择语文知识实施教学之际必须考虑到的,在知识和学生的人生经验之间有了相关联系,知识教学便不再是知识本身,而是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和理解。这样,知识教学才能作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生成“教育意义”,学生在理解中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超越了知识,超越了教育的引导与塑造。以教学《在山的那边》为例,诗歌的教学目的之一在于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地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定位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由此,学生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创造出无限丰富的生成物来,从而丰富学生自我的内心世界,并丰富整个课堂。

在山的那边 篇3

转眼上了初三,中考近在咫尺,“考全班第一、考全校第一、考全县第一”成为我的耳朵里重复次数最多的语言,也成为我的世界中所有亲朋最大的期待,更成为我15年的短暂人生中第一座真正的高山。在山的那边是什么?疑惑又悄悄地溜回了我的脑海。我很严肃地和爸爸探讨这个问题,爸爸笑了,他说:“那当然是高考,考研……”仍然是一座座山,永远没有海的出现。按照这个说法,即使获得了诺贝尔奖也仍然见不到海,我心中忽然有一丝绝望。

我曾经试图不去思考这个问题,但它就像梦魇一样让我打不起精神,那些本应快乐的时光也变得郁闷了。郁闷是我与生俱来的敌人,我要用自己的力量打败它。于是我想到了真实的山,拿起地图,我开始了心灵的旅程。从家出发,昆仑山那边是荒凉的沙漠,洛基山那边是肥沃的农田,安第斯山那边是广袤的雨林,乞力马扎罗山那边是无际的草原……我发现越过所有的山,那边几乎都不是海,也几乎都不是山。笼罩在我心里的阴霾现出了一缕光亮。

我确信的答案是错误的?过去那么多人用生命法越过一座座高山到底要追寻什么?“博学”的爸爸开阔了我的思路。诸葛亮六出祁山为的是白帝托孤,哥萨克翻过乌拉尔山为的是开疆扩土,拿破仑跨过阿尔卑斯山为的是一统欧洲,玻利瓦尔冲过安第斯山为的是人民解放,红军越过雪山为的是民族自强……所有越过高山的人都知道山的那边是什么,山的那边就是他们心中的海,不论那海清澈还是混浊。

人类的智慧让真实的山臣服,在“天路”上的火车里,在“神六”的机舱内,它是那么渺小,让人再也感受不到翻山越岭的沉重。真实的山慢慢淡去,概念的山愈发清晰。因为那边海的不同,这山有时似蜀道难以逾越,有时似轻烟挥之即去,有时似敌人必须去彻底征服,有时似神明需要顶礼膜拜。这山对于不同角色的人可能是范伟手里的包子、魏敏芝班里的学生,可能是奥运百年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可能是制裁陈良宇贪腐的依据、打击陈水扁“台独”的渊源。

由实到虚的山使我体味到豁然开朗带来的愉悦。心里的那一座座山都是世人一筐筐堆起来的,不仅有通向海的障碍,还有心灵家园的守护神。我真的理解了悬梁刺股、破釜沉舟、卧薪尝胆,更理解了不食周粟、不欺暗室、不相为谋。我知道我已经征服了许多高山,否则我就不会有冲破阴霾的力量。我也知道有许多山不能僭越,否则我就会成为世人眼中的另类。我想,翻过一座山就有一片海。我的海将永远是蔚蓝的!

(指导老师/王敏)

编者后记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篇4

教学步骤

导入:美文需要美读。今天我们从“美”的角度来学习课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用探求的眼光来发现课文中的美。

第一个教学板块:读美文。

1.学生听配乐课文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下面请同学们从“美词、美句、美段”的角度,自由选择内容朗读。

第二个教学板块:品味美点。

第一层次的活动: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认为需要掌握的课文中的美词:(略)

2.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喜欢的课文中的美句: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

·从此,影子常常牵着盲孩子的手,带着他去牧场听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还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走过小木桥去听潺潺的流水声。

3.请同学们推选课文中的美段:(略)

教师略作点拨:(略)

第二层次的活动:

1.请同学们品味课文中的美点,每人自选内容,只要言之成理,各个角度的内容都可以说。

2.同学们准备,同学们活动,老师的评点穿插其中。

·美在叠词的运用。不仅形象感强,描写情态逼真,还可以舒缓语气。如“轻轻”“咩咩”“哞哞”“潺潺”“阵阵”“飘飘忽忽”“幽幽”“缓缓”等。

·美在短句的运用。好读,不拗口。如“风停了,雨停了,天晴了”。

·美在按句排列。活泼、跳跃,像小溪流水,自然流畅,适合孩子阅读。如:“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美在句意含蓄,有象征意义。如:“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光明是我的母亲。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边陪伴着你的。”“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美在节奏感强。如“话音刚落,一声霹雳炸响,风夹着雨,雨带着风来了。”“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美在画面、意境。盲孩子热爱生活,渴望光明,情调轻松欢快,情境多姿多彩,如“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采摘野花野果”“听潺潺的流水声”,萤火虫“幽蓝”“翠绿”的光,“太阳”“月亮”“弯弯的彩虹”“各色的花朵”“绿草”“露珠”等。这一切织成了一种绚丽的境界,吸引、感染着读者,使读者获得美的熏陶……

第三个教学板块:背美句。

1.学生在书上用笔勾画出美句。

《在山的那边》语文教案设计 篇5

①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②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直接揭题,板书课题、作者。

2、师:你们在刚看到这个题目时,有没有猜想过山的那边是什么?为什么?

猜一猜老师希望山的那边是什么,为什么?

山的那边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希望,这是因为大家所讲的城市、大海、草原等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已经成为了一种理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王家新,看看在这个从湖北的大山中走出来的诗人的笔下,山的那边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读前要求学生讲讲朗读的几点要求,然后尽量读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2、组织各种形式的朗读,点评、指导。

3、教师配乐范读,师生有感情地配乐齐读。

4、我们已经读了那么多遍,你们明白王家新要说什么了吗?

5、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板书:山海

困难理想

②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可从不同角度)

板书:时间童年时期长大以后。

事情渴望“海”追寻“海”。

心理向往和困惑感悟和信念。

方式与妈妈的对话与读者的对话。

③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那么,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注意:回答时要采用“我认为(词)用得好,好在”的句式;

或“我认为(句子)写得好,好在”的句式。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3、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4、在讨论中结合学生的理解再次穿插朗读指导,准确把握重音、停顿等。

5、试背。

四、体验与反思

1、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五、总结

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变得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你们的面前正横亘着很多座高山,但只要坚持不懈,山重水复后必能柳暗花明。

最后,我为同学们朗诵一下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的诗《山高路远》作为这节课的尾声,让好诗伴你健康成长!

《山高路远》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沉默是无声的召唤/不论激越/还是宁静

我祈求/只要不是平淡/如果远方呼唤我/我就走向远方/如果大山召唤我/我就走向大山

双脚磨破/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双手划烂/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六、布置作业

1、根据自身实际抄写词语,准备听写。

2、选择喜欢的诗句背下来,有能力的背诵全诗。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设计 篇6

【内容介绍】

《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3.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4.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通过对“梦”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 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对象分析】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诗的第一节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教学构思】

1、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⑴、朗读课文,品味语言⑵、联系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

2、借助网络自主学习,扫除字词障碍

借助网络,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3、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欣赏配乐朗诵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1、欣赏配乐朗诵,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2、利用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百度、搜狐等网站查阅作者王家新及相关资料,欣赏诗歌,开阔视野积累文化,增强学生对文章写作背景、目的的理解。

3、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根据教材特点,培养学生相信理想可以实现,要为之不懈奋斗。

【参考网站】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新语文初中资源网站、百度视频、新浪视频等

【教学过程】

课题 《在山的那边》 总课时 2 第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初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了解“山”与“海”的意象。

教学

重点

难点 1、诗歌朗读的停顿、节奏、情感。

2、“山”与“海”的象征意义的初步探究。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但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在山的那边》,相信这首诗会对大家有很大的启示。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了解诗歌,了解作者情况,解决字词。

1、简要了解诗歌及朗读要求。

提问:同学们,你们了解的诗是什么样子(baike.baidu.com/view/656.htm)

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2、关于王家新 (多媒体展示)(www.xinyuwen.com/Article/jiaocan/qsjc/124456.html)

王家新:湖北人,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5年任《诗刊》编辑。诗集有《纪念》(1985)《游动悬崖》

3、熟悉诗歌,解决字词。

a、请学生打开课本,自己试读两遍。第一遍解决字词问题,第二遍尝试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诗歌的内容。

b、教师出示课件并请同学朗读生字词 (多媒体展示)

痴想chī  隐秘yǐn  铁青tiě

凝成níng 诱惑yòu  喧腾xuān

漫湿màn  一瞬shǜn间

隐秘:隐蔽,不外露。

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诱惑:吸引,招引。

痴想:发呆地想。

喧腾:喧闹沸腾。

c、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

4、视频范读(v.youku.com/v_show/id_co00XMTY4NDM3Njg=.html)。

(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山”“海”的象征意义。

问题:

*山的那边是什么?请在原文中找出所有的回答。

*你认为诗中的山和海仅指的是大自然的山和海吗?它们还蕴涵着什么意味?

*你怎样理解“在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诗句?

四、再读诗歌,领会诗人艰难的探索、永恒的追求。

(v.youku.com/v_show/id_co00XMTY4NDM3Njg=.html)

五、自学讨论。

(问题:在大家朗读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给你的感触最深呢?哪些句子、哪些词你觉得写得最好?为什么?请大家思考,并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看法。)

诗歌欣赏  《乡愁》余光中

you.video.sina.com.cn/b/15227704-1506440570.html

六、作业。

1、字词练习

2、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写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回顾自己对诗歌的学习,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做简要记录。

读课文。查字典或与同学合作解决字词。尝试理解诗歌感情。

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学生先根据自己理解说出词的意思,然后再归结词的准确意思。

学生听读时,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学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课文。

学生独立朗读,揣摩诗歌的情感。个别学生做示范朗读。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思考诗句的内涵,体会用词的精妙之处,并和小组同学交流。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能把自己和课文联系起来,便于学生投入诗歌的意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体验,对诗歌的学习有准备。

要培养学生做笔记的好习惯。

不要以自己的范读取左右学生的感情,让学生有自己理解的空间。

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

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学生理解诗句意义。

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诗歌,更容易掌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为下节课深入的学习做准备。

继续加强诗歌与学生实际的情感链接。

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在山的那边:浅析《釜山行》 篇7

《釜山行》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导演延尚昊早期的漫画作品《首尔站》。影片讲述了开往釜山的一辆高速列车遭遇不明病毒的感染,这种病毒的携带者便是类似美剧 《行尸走肉》里的“丧尸”,人一旦被“丧尸”咬中会立即感染,在死后不久就地站起,异变成丧失理智、嗜血成性的怪物。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旅途中的人们大多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最先感染的“丧尸”残忍地夺去了生命,并且异变成“丧尸军团”继续加害剩下的幸存者,于是原本安静和谐的车厢顿时成了鬼哭狼嚎的人间地狱。大敌当前,主人公石宇带着他的女儿秀安,偕同摔跤手尚华和他已有身孕的妻子盛京,以及年轻的棒球手等人,团结一致,在反抗求生的过程中也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父爱赞歌。

《釜山行》在叙事策略和情节设定上依然能看到美国文化的影子。在人物设定上,“丧尸”现象源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美国文化的输出,美国AMC电视台于2010年制作的热播剧《行尸走肉》是近年来最经典的“丧尸”剧之一,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丧尸”热潮,因而人们在观看《釜山行》时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行尸走肉》,不同之处在于《釜山行》里展现的是韩国民众在灾难面前的反抗与信念,而非西方带有宗教意味的救赎之路。在情节设定上,《釜山行》与改编自美国作家斯蒂芬·金的同名畅销小说的好莱坞电影《迷雾》(2007)有相似之处,后者讲述的是缅因州的小镇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雾所笼罩,雾中隐藏着恐怖可怕的噬人怪物,暴露在室外的人无一幸免,剩下幸存的人们躲在超市里组成求生队伍……影片的结尾,绝望的主人公用最后四颗子弹打死了他的同伴并企图饮弹时,军队及时赶到,原来迷雾是一场由实验引发的安全事故。《釜山行》在片末也交代了这场“丧尸”疫情的根源与主人公之前的工作有着直接关联,但与《迷雾》所渗透的西方人传统的带有悲观色彩的宿命论相比,《釜山行》的结局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可见,韩国导演在借鉴好莱坞电影题材的同时,也在努力摆脱曾被西方文化霸权殖民的他者身份。根据《北京电影学报》2014年第一期的统计数据,新世纪以来,韩国电影的本土竞争力在与国外的抗衡中呈增强趋势,本土电影的市场占有率在经历了2008年至2010年小于50%的低谷后,2012年上扬至58.8%,2013年又提升至59.7%。在摆脱早期对好莱坞的模仿与借鉴的过程中重新建立起属于韩国自己的文化主体身份,韩国本土电影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兴盛期。

在韩国电影的崛起要因中,影片题材立足本土一直被认为是韩国卖座电影的共同核心,具体表现为电影的内容直指社会现状及敏感话题,包括对历史人物、政治事件的揭露与反思,以及韩国民众的生存处境等等,并在社会上产生了连锁式的正能量效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2011年上映的《熔炉》。这部被外界誉为“一部电影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影片以2000年至2004年间发生在韩国光州市一所聋哑学校的真实事件为蓝本,讲述校长与老师相互勾结,令人发指地性侵并虐待学校里的儿童,身处漩涡之中的年轻的哑语美术老师姜仁浩勇敢地揭发了校长的暴行和背后的黑幕,欲将受难的儿童解救出来,然而经过重重审理,最终的审判结果并没有使那些人面兽心的犯罪者得到应有的惩罚……事实亦是如此,校长和相关教师始终逍遥法外,直到《熔炉》上映后,迫于群众的强烈呼声,韩国政府才重新着手对当年校园暴力案件进行调查。大快人心的是,2011年底检查局正式逮捕了涉案的当事人,同时韩国政府还通过了《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又被称为“熔炉法”),来切实保障未成年儿童的人身安全。由此可见,韩国电影在直面过去的历史真相和极端的人生处境中,成功地塑造出了一批具有悲情意味的人物形象:他们为正义的事业而奋斗着、抗争着,虽九死其犹未悔,在对抗残缺的体制中支撑着人性,在断裂的文明里守护着良知,正如《熔炉》里最后的台词:“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釜山行》的整体基调无疑也是悲情的。影片开始,作为证券基金经纪人的石宇由于长期忙于业务而忽略了亲情,不仅身陷与妻子的离婚官司,而且在女儿生日那天重复送了儿童节送过的礼物。为了弥补内心的愧疚,石宇决定暂时放下手里的工作,陪同女儿一起搭乘火车前往妻子的所在地——釜山。列车驶出站台后,疲惫的石宇倚靠在座椅上睡去。当列车遭遇“丧尸”来袭,石宇带着女儿跟随匆忙逃命的人群躲进了暂时安全的车厢,不远处摔跤手和他怀孕的妻子还未赶到,而面对他们的求救石宇却准备关上安全门,好在摔跤手奋力打退了一波“丧尸”,赶在安全门被关上之前挤进了车厢。摔跤手欲对见死不救的石宇大打出手,被他善良的妻子制止住了。至此,石宇带给观众的印象无疑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仅如此,当众人抵达大田站后,石宇再次抛开其他人,自顾自地带着女儿单独前往事先由同事安排好的安全通道,然而一切都晚了,他们全部遭遇了已被感染的“丧尸”军队。石宇被困在“丧尸”群中,多亏那位其貌不扬却舍己为人的流浪汉大叔相救才得以保全性命,千钧一发之际,拼尽全力的摔跤手也不计前嫌,帮助石宇逃脱出来。伴随着一系列情节的突转,在逃离险境的过程中石宇人性中善良美好的一面被逐渐唤醒。

影片最震撼人心的场景莫过于三人组——石宇、摔跤手和棒球手——突破重围,前去营救受困的爱人那一幕。电影极具张力的动态镜头时而让人俯瞰到狭小车厢内的激烈打斗,时而让人仰观三位勇士的矫健身手,酣畅淋漓,大呼过瘾。他们与幸存者所在的车厢仅一门之隔,然而幸存者中的一位内心险恶、自私自利的公司常务却将他们拒之门外,并且向其他幸存者传播石宇等人已被感染的假消息——面对极端的困境,极度的慌张与恐惧早已使人们失去了理智,人性的丑恶尽显无余,这是比“丧尸”更为恐怖和令人震惊的。此时的镜头给到整节车厢的侧面:“丧尸”们围堵在一侧的门前不断拍打,另一侧却是无知的幸存者们利用领带等物品将门堵死,而车厢中间,摔跤手和他的妻子,石宇和他的女儿,以及年轻的棒球手和那位流浪汉大叔唯有拼尽全力最后一搏。当石宇和摔跤手拼死抵挡 “丧尸”进入时,摔跤手决定牺牲自己,而不忍放弃的石宇挣扎了许久,最终为了顾全大局才放手前去支援棒球手和流浪汉大叔,至此石宇已经完成了在精神境界上的蜕变,此刻的他不仅仅是一位负责而称职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影片结尾,幸存下来的秀安(石宇的女儿)与尚华的妻子——那位心地善良的孕妇在幽暗的隧道里步履蹒跚地向光明处走着,孩子想起了那支曾经被遗忘的歌:“黑色的云/遮住了天空/离别的日子来临/约定/再相逢/互相道别后离别……”天空时有乌云,然而乌云散去永远都会有太阳的照耀,石宇是秀安心中的英雄,也是秀安头顶的太阳。

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在他的《千面英雄》里曾这样说过:“踏上艰险征途的目的不是去获取而是去重新获取,不是去发现而是去重新发现。那种努力追求和冒险获得的神一般的力量,本来就一直存在于英雄的心中。”《釜山行》的成功,不仅在于它尝试摆脱好莱坞宏大叙事与西方宗教人文关怀的内在叙事深层,更在于通过对“人”的力量的歌颂重建对“人”的信念以及植根于本土的自信心。

真情如山,父爱如山,信念亦如山。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8

1、朗诵课文,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教具学具: 多媒体 钢琴曲《大海》钢琴曲《海边的星空》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文眼:“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童年:向往、困惑,自然界的海(实)在山的那边 海

成年:感悟、坚信,用信念凝成的海(虚)困难、失败 理想,成功

教学反思:这是一堂充满激情的诗歌朗读教学课。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些,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整个教学流程由“整体感悟”、“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三大教学板块组成,教学中教师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另外,教师教好地把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过程,优化了教学的时间结构,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第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语:假如你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会这么想? 同学们的想法和诗人王家新小时候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二.同学们在小学一定都学过诗歌了,知道诗有什么特点呀? 诗歌句子短,读起来比较上口。诗歌有感情,能打动人。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朗读生字词:痴想chī隐秘yǐn铁青tiě凝成níng诱惑yòu 喧腾xuān扎下zhā漫湿màn一瞬shǜn间(“扎根”指植物的根向土壤里生长。)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读一遍。自己先投入感情试读。老师也给大家配上音乐朗读。教师放音乐,学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课文。自评读得怎么样? 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读,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读的感情不够,关键还是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不够。三.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在山的那边是海。“山”是困难;“海”是理想。“海”是人生的信念,“山”是实现理想信念途中的艰难险阻。

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从时间看:第一节写“我”童年时期;第二节写“我”长大以后。从事情看:第一节写“我”渴望“海”;第二节写“我 ”追寻“海”。

导读—思考: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技巧、方法)怎么读?1.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2.再挑选意义重音。

教师板书大大的“海”

教师在“山”下写“困难”在“海”下写“信念” 学生回答: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因为大山挡住了我的视线,我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因为大山里的世界是一个封闭的世界,而大海是这样广阔,我想看到更广阔的天地。生齐读生字,在练习中记下笔记。学生回答

导读—思考: 朗读指导(技巧、方法)怎么读

从心理看:第一节写“我”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的感悟和信念。

从方式看:第一节是“我”与妈妈的对话;第二节是“我”与读者的对话。从写作角度看: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是实写;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是虚写。要实现理想的愿望。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诗人的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呢?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让我们把自己的发现一起交流、讨论,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1.“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表现了诗人小时候强烈的好奇心,脑子里充满了美妙的幻想。)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怎么看出“我”是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 上一句诗人说“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从“终于”这个词可见爬上山顶费了很大力气,花了不少时间。)这句没写诗人自己,你怎么看出他的心情?诗中的写法好不好? 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这正是诗的语言特点: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诗人主观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的时候,看见美丽的花也像在流泪一样。你能读出这种感情么? 如果你有这样的经历会怎么想? 在这里主要是失败之后仍不灰心,继续寻找、追求。你用这种心情把这句诗读一下好吗?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下深根?“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 让他扎下深根。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讨论进行约六、七分钟

飘来的东西确实不易扎下根,而且是深根。唯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滴水穿石,才能做到。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飘”和“扎”都作了重音处理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学生有感情朗读前后共五句诗。

听读—感悟: 山、海的含义是什么?在两节诗中的含义同吗?

2、诗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3、诗人想召唤一种什么精神?

4、怎么理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等句子?

4、“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量词用得特别好。

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的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不懈的努力;“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不要企图一举成功,要能承受住失败和挫折。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了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只有理想才能滋润“我枯干的心灵”。有了理想“我”就有了精神支柱,变得充实而有活力了。朗读这句要求充满对理想的渴望。

6、“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诗人用来与读者共勉。“终会”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心,而一旦理想真正实现,人们会惊喜万分。我们已经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再把全诗朗读一遍,相信大家一定大有进步!当理想与现实多次出现强烈反差时,诗人的情绪虽然一直是波澜起伏的,但其主导因素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诗人的主导情绪是积极的,诗人的梦因着在现实中受挫变得更为内在,也更为坚强了。

四.自由表演读,读出情味。

用钢琴曲《海边的星空》伴奏,进行诗朗诵表演。

五.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注意重音:强调了两个“又”字

为什么说枯干的心灵”?朗读这句是一定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请试试。大家一起来读一遍。响亮、喜悦、慷慨激昂。

失败后就灰心丧气

说明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的非常渴望。只有理想能滋润“我”的心灵,使“我”的心灵不再枯干,而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近十分钟。

利用配乐朗读,感悟诗歌的内涵

下面就把我们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与同学们分享吧。

在很多时候,我们要战胜的最大困难也许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战胜自己!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只要功夫真,铁杵磨成针。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用我们的心灵投入的齐诵最后几句诗,让好诗伴你健康去成长!全体师生一起饱含激情地背诵最后几句诗。

拾余:

诗人为什么能够做到失望而不绝望?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和经历吗? 为什么梦想能够滋润人的心灵?你的梦想为你成就了一些什么?

你觉得见到“海”好还是见不到好?你认为理想对于人生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 人的理想是一成不变的吗?理想实现之时是否就是奋斗终止之日?你知道哪些为理想奋斗终生的名人故事?

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理想是。

六.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c.抄写生字。

d.积累:写山的诗词;阅读:写海的文章(高尔基《海燕》 鲁彦《听潮》)

引导学生体验:

1、你小时候有过对未来的憧憬吗?

2、读了这首诗你受到什么启发?(提升)

布置作业

分小组交流,或大班交流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但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在山的那边》,相信这首诗会对大家有很大的启示。

二、学习生字词

1.同学们在小学一定都学过诗歌了,喜不喜欢诗呀?

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2、学习生字词 :痴想chī 隐秘yǐn 铁青tiě 凝成níng 诱惑yòu

喧腾xuān 扎下zhā 漫湿màn 一瞬shǜn间

注意:扎这个字有三种读音,分别是zhā(刺,钻)、zhá(挣扎)、zā(捆,缠束:扎辫子),在诗中应读zhā,“扎根”指植物的根向土壤里生长。同学们回去以后还要去查查字典,记在你的笔记本上。字典是我们学习语言的最好的老师,大家一定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下面请大家把生字齐读一遍。

三、朗读

1、如果你们来写《在山的那边》,你们会写什么呢?

2、在诗人王家新笔下,那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有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吗?

3、大家评评他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指导: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读,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读的感情不够,关键还是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不够。

四、内容分析

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我再朗读一遍,在我朗读的过程中,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下面我们来一起讨论这几个问题。

1. 在山的那边是海。“山”,就像是困难;“海”就像是理想。

2.从时间看:第一节写“我”童年时期;第二节写“我”长大以后。

从事情看:第一节写“我”渴望“海”;第二节写“我”追寻“海”。

从心理看:第一节写“我”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的感悟和信念。

从方式看:第一节是“我”与妈妈的对话;第二节是“我”与读者的对话。 3.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即使遭遇挫折,曾经失望,也决不放弃,百折不回。

五.品读语言

在诗中,诗人的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呢?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

我们把自己的发现一起交流、讨论,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课堂讨论)

好,谁来和我们分享一下。

提问,品味描写诗人心理和情感的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ぁ―山那边是什么呢?”(表现了诗人小时候强烈的好奇心,脑子里充满了美妙的幻想。) “妈妈,那个海呢?”(无限的困惑和沮丧,无限的向往与渴望。)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妈妈是无心插柳,这颗梦想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蔚然成荫。)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的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不懈的努力;“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只有理想才能滋润“我枯干的心灵”。有了理想“我”就有了精神支柱,变得充实而有活力了。朗读这句要求充满对理想的渴望。)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诗人用来与读者共勉。“终会”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心,而一旦理想真正实现,人们会惊喜万分。)

当理想与现实多次出现强烈反差时,诗人的情绪虽然一直是波澜起伏的,但其主导因素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诗人的主导情绪是积极的,诗人的梦因在现实中受挫变得更为内在,也更为倔强了。)

我们进一步的了解了课文,现在请全班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六、总结

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

最后,我为同学们朗诵一下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的诗《山高路远》作为这节课的尾声,让好诗伴你健康成长!

《山高路远》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沉默是无声的召唤/不论激越/还是宁静

我祈求/只要不是平淡/如果远方呼唤我/我就走向远方/如果大山召唤我/我就走向大山

双脚磨破/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双手划烂/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七.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10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这两句连读语速要加快)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略延长,停顿)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延长)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两句读时要体现出惊喜的情绪。)

第一节要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第二节

要读出“坚定”的语气,结尾要读出兴奋与惊喜之情。

诗人取象于山与海,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坚定的信念,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漫漫长路充满了重重困难,但只要坚定信念,百折不挠,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大声自由朗读体会后,女生齐读第一节,男生接读第二节,读出诗情诗味。

四、品读诗歌

诗情诗味包含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品读诗歌,体会诗情可以从词语入手,抓

住关键词语蕴涵的丰富情感。比如“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一句中,“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在这首诗中是指作者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神奇世界,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可以看出,诗人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出示问题:诗中哪些语句给你的感触最深?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最好?说说理由。

学生自由品读,进行圈点批注;组内交流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铁青”原指青黑色,多用来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脸色发青。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形容山。“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受。本希望看到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感到失望、沮丧,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发青。这句诗传神地描绘出大山在孩子眼里的威严与无情以及“我”沮丧的心情,语言形象又生动。

(2)“妈妈,那个海呢?”

这句诗写出了“我”看海无望的困惑与沮丧,也表达出对海无限的向往与渴望。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不经意间的,所以说是飘来的。但从小而有的这梦想的种子却在“我”心中扎了根。

(4)“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这三句用三个数量词,“一次又一次”强调失望的次数多;“一座座”说明遇到的困难多;“一次次”强调屡败屡战的努力与坚持。

“诱惑”一词用得好,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能看到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一直在鼓励着我不懈奋斗。“枯干的心灵”,比喻理想受挫后疲惫失望的心。“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是说理想滋润着我的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有活力。这句话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对人生追求的巨大意义。

(6)“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不停地”“无数座”“一次次”“终会”等词语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心,而一旦理想真正实现,人们定会惊喜万分。“照亮”,可以想见这个“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是一定值得你翻山越岭去追寻的。

学生再次诵读,感受诗味。

五、拓展迁移

1.小结

诗中的“山”象征着困难,“海”象征着理想,而不断地爬山意味着不懈的

努力与奋斗,要实现理想就要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地去奋斗。

2.感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感悟到了什么,与大家分享。

3.理想格言寄语

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屠格涅夫)

理想是人生的太阳。(德莱赛)

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

理想是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

在荆棘道路上,惟有信念和忍耐能开辟出康庄大道。――松下幸之助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停步在山谷的人永远也翻不过山岗。――约翰雷

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不如山,不能坚定,不如水,不能曲达。

六、作业设计

1.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下的词语,抄写三遍,注音并释义。

《在山的那边》教案(精选) 篇11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从而培养学生朗诵诗歌的正确方法,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2、深入了解诗歌意境,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

3、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品味诗歌的深层含义,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

1、了解朗读诗歌的正确方法和技巧,能做到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

2、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

3、领会诗中所阐发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1、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品味诗歌的深层含义,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教具:《在山的那边》演示文稿 电影:(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迈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那么你所向往的是什么?是做一个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家?还是做一个周游世界的旅行家?一个运筹帷幄的军事家?驰骋赛场的运动员?挥毫泼墨的书法家?引吭高歌的歌唱家?慷慨激昂的演说家?感情白法奔放的文学家„„,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各抒己见,各抒己梦。(科学家、老师、运动员„„)

二、新课讲授

师:很好,看来大家在新的起步上,都有了自己所想要努力追求的梦想了,其实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

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却仍然好像遥不可及。今天让我们跟随王家新走进苍茫的大山里,去追寻诗人的“梦”。(多媒体显示本课课题:在山的那边王家新,老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生:好

(一)作者简介

师:首先我们稍微了解一下作者。(多媒体显示)

•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就读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8

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师专任教。1985年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老师读一遍,学生边听边摘录一些做笔记。

(二)录音朗读、生字词语。

师: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朗读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体会一下诗歌的感情。(播放录音,多媒体显示要求:注意朗读的节奏,体会一下诗歌的感情。)

师:接下来同学们默读课文。默读过程中,结合刚刚所听到的录音和借助注释掌握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并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标出意义重音。

师:好,默读一遍课文后,结合预习作业,看看大家掌握了多少的生字词,并了解了它们的意思。(多媒体显示生字词)

学生自行解决生字词。

师: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看哪位同学能以最快的速度分辨出这些形似字,并为它们组词。(多媒体显示形似字)

学生竞赛完后做笔记

师:由于这些字读音和笔画都很容易混淆了,请大家一起齐读一遍,并在草稿纸上写一遍这些字,巩固巩固这些字的写法。

师:很好,大家以前都学过诗歌了,它是文学的一类,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十分强烈的节奏韵律。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或歌咏来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那大家认为诗歌怎样才算朗读得好,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必要的评价标准说出来,看看谁说得最好!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总结:很好,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我们可以总结出下面几点:

1、读准字音,不读错别字。

2、注意语气、语调,特别是重音(重读、轻读)、停顿。

3、声音响亮,语速适中,能让人听清楚。

4、读出感情。

5、要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师:大家刚刚已经把第一、二点做好了。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上面的要求分组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分两个小组。1.第一组朗读,第二组评价

2.第二组朗读,第一组评价

(老师穿插评价)

师:大家都基本上可以按照要求朗读课文了,现在让我们再齐读一遍全文,要注意思考诗中“海”与“山’’分别代表了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都非常好,想必大家对这首诗歌有了相当程度上的了解了,那么就你们朗读时对“海”和“山”的理解,和大家分享分享。

学生各抒己见,不必追求答案的统一,老师注意引导。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四)讨论交流

师:你们对这两个文章的重要形象理解得相当不错。不过在刚刚的朗读里,可能由于大家对作者的感情理解还不够透彻以及对课文的一些内容有疑惑的原因,感情还不够充沛。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深入课文的诗句,探究作者的感情。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最后一定会把这首诗歌朗读得更好。现在给大家一些时间,结合课后练习二思考一下,哪些不懂的,用铅笔打上问号。然后小组讨论,记下小组成员无法解决的问题,等一下提出来讨论。(讨论可以这样:一小组提出来的问题,看其他小组能否解决,最后老师总结。)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词语和句子)

1、“铁青”是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2、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4、“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指的是什么?

5、“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6、“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重点句子

1“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2、“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3“妈妈,那个海呢?”

4“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5“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6“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五)体验反思

爬山 山——————→海 象↓征 奋斗 象↓征

师:通过大家热烈的讨论,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困难 理想

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但是,怎样翻无数座山,却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样翻过无数座山,到达理想的境界,是我们本节课需要共同探究的问题。想必大家都有过一个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和大家谈谈当时你是怎么做的以及当时的感受。

组织学生上讲台讲,可以根据时间的剩余来自主决定。

师:从你们的经历来看大家都和作者一样有着克服困难的不折不挠的勇气,达到自己的理想。现在我们再来朗读一次课文,再深入感受“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

四、(一)、小结: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二)、家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做课后练习二

3、(二选一)(1)根据“山”和“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2)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并写在读书笔记上(不少于四句)

五、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课后反思:

《在山的那边》第二课时教案 篇12

2、加强朗读训练。

3、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对于“痴想”、“隐秘”“飘”“枯干的心灵”重点词或短语的理解。

2、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和精神进行培养。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到诗人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思想感情。那么,诗人的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呢?这节课我们细细品味诗人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语言,来进一步感受是人的情怀。

二、新课研讨。

1、请学生朗读诗歌。

要求:注意诗的节奏、重音,品味诗句感情。

2、请学生找出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

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句诗表现了孩子怎样的情态啊?把“痴想”换个词试试?

为什么其他的词无法表现?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铁青”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这句写的是诗人自己吗?你怎么看出他的心情?

诗的语言特点: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诗人主观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你能读出这种感情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下深根?

(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他扎下深根。)

* “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为什么说“枯干的心灵”?

朗读这句是一定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请你读试试。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三、重读课文,领会感悟。

开始同学们朗读,自己觉得不够理想,现在我们已经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再把全诗朗读一遍,相信大家一定大有进步!

四、布置作业。

1、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2、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齐声朗读。

通过节奏、重音等品味诗句的韵味。

学生自学讨论。

思考某句诗之所以吸引自己的理由。

和小组的同学交换意见,如有自己不懂的诗句,也可以和同学讨论。

“痴想”意思是发呆得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表面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学生有感情朗读前后共五句诗。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

说明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的非常渴望。只有理想能滋润“我”的心灵,使“我”的心灵不再枯干,而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生有感情朗读,全班齐读。

在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知识衔接

训练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课文分析和朗读训练结合起来。

在山的那边 教案 9月8日 篇13

在山的那边 教案 9月8日

在山的那边  教案  209月8日 南平三中佘冬妹   第二周星期三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解读诗歌的主要内容,领悟诗人寄予诗中的感情。 2、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把握诗歌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3、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观照人生、感悟人生。 教学重、难点   课前导学是为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引发学习兴趣。 重点:   1、品味语言,领悟诗歌主旨。 2、“山”、“海”的象征意义。 难点: 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观照人生、感悟人生。 学习方法 (1)学会运用圈点批注法 (2)读 熟读诗歌渐入文景,品 品味语言渐入佳境,悟 感悟诗意感悟生活。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1课时 导入 生活在山城的你,望着眼前绵延不绝的大山,你一定向往外面的世界,何时你才能走出大山,领略外面那多姿多彩的世界。山的外面是什么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王家新,寻找山的那一边的美好景致,陶醉于诗人美好的情怀。 介绍诗歌的一般常识 诗歌,是与散文、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它最集中、精练、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作者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特点是语言凝练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节奏美、意境美、主题美,形式上一般是分行排列(其他文学样式多为句子)。 文本解读 1、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等。这首诗是作者学社工时代的一篇作品。 2、读课文(检查圈点批注完成情况) (1)初次默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给生字词注音。并初步感知课文。 (2)听读课文录音 感知课文内涵。用人+事+结果的格式写出文章内容。 (3)齐读课文 以声达意。(朗读诗歌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读准词句;二要读出节奏停顿;三要读懂内容;四要读出情感。) 3、整体感知,要求学生批注两节内容 第一节写小时候自己对大山外面世界的痴心向往。 第二节写今天的我不断奋斗最终实现了理想。并且把这个人生感悟告诉他人。 4、品读精美语言片段(重点引导学生批注以下内容,以巩固圈点批注法) 诗的语言是非常新颖、凝练、含蓄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把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一起讨论。 A、“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意义? “痴想”原意是发呆的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向往外面的世界。 B、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而这个向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与想望。” C、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 ,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D、“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才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E、“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种子比喻一个信念,是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 F、“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5、领悟诗歌主旨、诗歌情感。 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师讲述什么是象征?) 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探究学习: 第一节写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山”和“海” 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积极行动。“山”不止一座,只有坚持不懈翻过连绵群山,才能见到那美丽的大海;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挠的艰辛跋涉。所以这首诗写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发了诗人渴望通过努力拼搏实现理想的惊喜之情。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感悟到了什么?并把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与同学分享。(这部分内容写在课文结尾空白处) 7、再读诗歌,以声传情。 探究学习: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 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重点练读语句:(生四人讨论,各组合作学习,拟朗读处理方案。)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处理方案一:一、二行喃喃自语、声音由平渐高语速由慢渐快;三、四行语锋陡转、语气加强、肯定坚决、语速急缓交错;五、六行语速稍慢、稍拖音、低沉但浑厚转为高亢响亮再转为低沉减弱,要读出对理想的渴望。 是的!人们啊……照亮你的眼睛”语气渐强,应读得铿锵有力,最后一句应该上扬很高。这段写出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声音洪亮、慷慨激昂,读出这种喜悦!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齐声朗读课文。   8、课堂小结   学完这首诗我们已深深懂得:要见到山那边的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克服一个个困难,实现心中的梦想吧。’ 9、当堂训练(可以课外完成) 1.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关键字词概括全诗内容。   2.熟读本诗,在诗中划出以下重点语句,思考相关问题。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该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如何理解?这里的“幻想”和“零分”又指什么?   (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里的“种子”指什么?   (3)“一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山顶”对我来说为什么是一种“诱惑”?   (4)“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这里“枯干的心灵”意味着什么?   (5)“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 / 这样一座山顶 /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这句里的“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4.仿照示例扩写句子。 例:“海在喧腾。 海在远方喧腾。 海在远方为我喧腾。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句子:鸟在歌唱。 10、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小时候 渴望越过高山想见大海 今天 渴望越过高山( 生活中重重困难  ) 想见大海( 理想的境界 )

上一篇:农村低保的申请审核申请书下一篇:林业站述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