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作业设计

2024-08-21

小学古诗作业设计(共11篇)

小学古诗作业设计 篇1

一、读古诗填空。

1、《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歌记述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通过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

2、《所见》是(清)朝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古诗动静结合,活泼有趣,牧童先是(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是因为他(意欲捕鸣蝉)”。我们还从诗中“(捕鸣蝉)”一词中可见当时是(夏季)。

二、搜集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村居(高鼎)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小儿垂钓

(胡令能)草长莺飞二月天,

篱落疏疏一径深,

蓬头稚子学垂纶,拂地杨柳醉春烟。

树头花落未成阴

侧坐莓苔草映身。儿童散学归来早,

儿童急走追黄蝶

路人借问遥招手。忙趁东风放纸鸢

飞入菜花无处寻。

怕得鱼惊不应人。

三、解释:不知处:不知道在何处。

振:震荡。

林樾:林中成阴的地方。

小学古诗作业设计 篇2

一、“偷梁换柱”:从平铺直叙到情境创设

在作业的设计中,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 一个数学问题在相对封闭且理想化的数量关系中, 被直截了当地叙述出来。这样的作业设计语言生硬、提问刻板, 是导致数学无趣无味、造成学生机械学习的因素之一。

作业设计可以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既富有童趣又能引发思考的情境, 通过“偷梁换柱”将问题“预埋”在情境之中, 让学生有解决的愿望和要求。如, 在学生认识了直角之后, 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小明和妈妈去为窗户配一块玻璃, 妈妈想知道一块玻璃的角是不是直角, 手头却没有现成的工具。爱动脑筋的小明利用地上的一张圆片纸, 迅速地帮妈妈解决了疑问。请问小明是怎么做的?这样的设计, 不仅改变了以往作业标准化的冷面孔, 在学生心目中, 作业变成了极富情趣的智慧之旅。

二、“金蝉脱壳”:从远离实际到贴近生活

作业设计要注重将问题的引入与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的存在和作用。

如, 在学过小数乘法之后, 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作业:2008年2月26日小明双眼患红眼病, 妈妈当天就买回了两盒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给他进行治疗。使用之前, 小明仔细阅读了药品说明书:【用法用量】每日4~5次, 每次1~2滴;【药液含量】5ml:15mg (以左氧氟沙星计) ;【生产日期】20070305;【有效期】两年。如果每滴药液大约是0.05ml, 小明每天最少滴入药液多少ml?最多滴入多少ml?这两盒眼药至少可以用到几月几日?这样的作业设计和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体现了生活性、趣味性和综合性, 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种乐趣。因此, 教师必须努力去捕捉、获取和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让作业设计从远离实际到贴近生活, 如“金蝉脱壳”, 使得教师设计作业的理念发生根本性变化。

三、“抛砖引玉”:从单向封闭到多元开放

数学的开放题是相对传统的封闭题而言。开放题一般有解题策略开放、题目答案开放、所求问题开放等几种类型。开放题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的创造意识。

如, 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之后, 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作业:一张长80厘米、宽4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 请你用它做一个深10厘米的长方体无盖铁皮盒, 你打算怎样设计方案?先画出草图, 再求出铁盒的容积。这是一道开放题, 不同学习层次、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对它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想法。通过这一题目的训练, 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发展。因此, 教师要努力突破教材的束缚, 敢于创新, “抛砖引玉”, 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 留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

四、“点石成金”:从单调乏味到趣味融融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善于挖掘数学本身的趣味因素, 通过巧改导语、变换题型等方式吸引学生, 继而促进学生兴趣的迁移。

如, 在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后, 可以设计这样的一道“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性作业:小蝌蚪想去找他的妈妈, 他只知道妈妈家的门牌号是89号。可小蝌蚪到了妈妈居住的小区一看, 原来这里的门牌号都是一些加法算式, 你能帮助小蝌蚪找到妈妈吗?这样, 就把一道计算题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融合在一起, “点石成金”,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了运算的技能和写作业的兴趣。

五、“各个击破”:从整齐统一到因人而异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设计浅析 篇3

一、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作品的写作背景

绝大多数的诗人,都是在借诗抒情或借诗寄意的。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环境、政治、气氛不同,文风自然不同;时代不同,造就了不同风格的诗人;在了解了诗作的时代背景后,还应了解诗人的生平才更有利于我们理解诗作内容。如果对“南北朝”这段历史时期不理解的话,那就很难体会这首传颂千古的描写草原风光的诗歌的广阔意境,例如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同样,也只有知道汉朝的一些风土人情,才能更好地理解“汉乐府”《江南》在低吟浅唱之中所描绘的婉丽风光。

同一个朝代的诗人,因为他们生活的年代先后不同,个人阅历不同,所以也会有迥然各异的风格。例如李白擅长写浪漫主义的诗篇,小学阶段要学的《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等都展开了丰富的想像和巨大的夸张。而另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则是实实在在地描绘现实的,在小学阶段所学的几首写景诗也表现如此,写的就是眼前的景物。例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就通过交待数量、颜色、位置等来表达;其它《江畔独步寻花》《枫桥夜泊》等都是如实地写景的。

同一个诗人,因为他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经历,所以前后阶段风格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宋朝著名的苏轼,小学阶段学到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题西林壁》就是很不同的两首写景诗。前者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比作美人,还是为了赞美眼前之景,相信写于作者相对年青之时;而后者重于说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相信写于相对年老的时候,诗中充满了理趣,可以看出作者对道家、佛学的研究已经更上一层楼了。只有把作品放在当时的背景之中去理解,教学才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必须认真进行备课,查阅各方面的资料,为实施教学寻找最佳的途径。

二、咬文嚼字,注重关键字词的教学

有时字词理解了,就理解诗意,体味到作者的感情了。

1、抓关键字: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只影形单的寂寞了。

2、抓重点词语: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楼送辛渐》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到底送别的辛渐是何人呢?为何这样悲痛呢?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而《送元二使安西》写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前两句写景,写到“朝”雨与“轻”尘,写到客舍“青青”而柳色“新”,用语轻快,一派为送别故人而洗扫一翻的新气象。从中可见,作者送别故人并不像《阳关三叠》那样凄婉哀伤,因为他们虽然有可能生离死别,可毕竟只是“故人”,有可能几十年没见面了碰巧在这儿遇到,送他一程,向他敬酒,劝他“更”尽一杯。所以,作者还能带着轻松的心情像一个主人送别客人那样看看周围明丽洁净的景色。这也正是禅宗对王维的影响而王维的恬淡心理在这首诗中的表现。

3、抓古诗词题目:有些诗,从它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诗到底写的什么内容。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从题目就可见作者在西湖上饮酒(欣赏风景?赋诗?)碰到了开头是晴朗的,后来下雨了这样的景象。又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一读而知是写的夏天的荷花。可要是结合诗题细读全诗,你就会发现作者是借物抒情,写下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

4、抓关键句子:一首诗,每每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样,把握了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就能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突出要点,使某一教学环节成为亮点。可见,教学设计是离不开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与精心的安排的。

三、细读古诗文,深入了解作品内涵

有的借物寄情。就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为例。为什么说它写出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呢?前两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多么像是说:“毕竟是上京任职,行李、车辆,送别的情景都与平时不同。”后两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像是说:“能够到京师天子脚下任职,这真是无穷无尽的荣耀啊!祝你侍奉在皇帝的身边,受到皇帝的重用,就像映日的荷花一样特别红!”作者明写莲叶、荷花,实际写出了对林子方的一番情意,祝他前程远大,鹏程万里。

同样,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也包含着借物抒情之意:草能“一岁一枯荣,春风吹又生”,人别后能再团圆吗?不知道,只有“萋萋满别情”了。更多的作品就是借景抒情。就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最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孤帆有尽,深情无尽的境界,作者在这“天际流”中表现出来了。又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写的是红杏伸出院墙的景色,可歌颂的是春天无限的生命力!没有什么力量能限制春天的脚步!

小学古诗教学设计 篇4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略)

三年级上册第六组学习导语: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村,繁华的都市„„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

课后思考:

1.我能把这两首诗背下来,还能默写《望天门山》。

2.我们来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象一下这些诗句描写的画面。(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3.选做题

我还知道一些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我要读给大家听。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亦”“妆”2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生字。2. 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整体通读。

1. 导入:这个单元,我们一起到祖国各地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这节课,我们先跟随诗人去欣赏两大景点。齐读课题,要求读准确。2. 学生自由读古诗。

3. 指名学生各读一首诗,帮助正音。(“淡妆浓抹”的“妆”是翘舌音,也是后鼻音,重点正音。)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望天门山》。

1. 读题,结合课文注释说说“天门山”在什么地方。

2. 作者望天门山看到什么景色?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自由读这首古诗,结合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诗意,画出不懂的字词。3. 引导质疑,师生合作学习难懂的字词。(1)“开”是什么意思?(“断开”的意思。天门山本来是连在一起的,长江把它从中间断开,分为东梁山和西梁山。)(2)“至此回”是什么意思?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画面就明白了。(播放课件,学生观看课件。)两山之间只有狭窄的通道,汹涌的长江水流到这里就产生回旋,水势更猛,非常壮观。(学生齐读:天门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3)“相对出”的“出”中什么意思?诗人站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才会有“相对出”的感觉呢?

“出”就是出来的意思。诗的最后一行是“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应该是站在帆船上望天门山,船在前进才会感觉两岸青山相对出。

过渡:帆船随着激流快速前进,诗人望着前方,迎面的天门山扑进眼帘,这是一幅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让我们一起来念一念后面两句诗。(学生齐读: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 老师范读整首诗,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听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交流感受,如:站在帆船上,我感到心旷神怡,两岸的青山仿佛是热情的主人站在两旁迎接我。我感受长江特别有气势,越靠近天门山水流越急,帆船随着水流摇晃,发出哗哗的巨响。)

5. 齐读整首诗。

6. 出示课文插图,练习背诵整首诗。

(二)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 导入:汹涌的长江水渐渐远去,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涨含情的西湖水。(课件出示西湖全景,淡去,呈现古诗。)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想一想诗的意思。

2. 学生自由读古诗,领会诗意。3. 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饮”是饮酒的意思,题目的意思:诗人在西湖上饮酒,刚开始是晴天,后来下起雨来了。

“潋滟”的意思是“波光闪动的样子”。西湖的水慢慢流动,在阳光的照耀下,水面一闪一闪的,很美。

诗中说“山色空蒙雨亦奇”,书上解释“空蒙”是去雾迷茫的样子,再看书上的插图,远处的青山、小桥,近处的亭台楼阁在雨雾的笼罩之下就像蒙上了一层薄纱,蒙蒙胧胧的,很美。

阳光下的西湖很美,雨中的西湖也很美,难怪诗人会说:雨亦奇,雨中的西湖真是别有一番风韵呀。(播放西湖风光的课件,学生诵读第一、二行诗句。)

4. 引导想象。诗人坐在游船上,欣赏到晴日雨中西湖的不同风情,不禁联想到了古代有名的美女西施。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是很漂亮的,而西湖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有独特的美,所以在诗人眼里,西湖和西施一样美丽。诗人的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整首诗。)

5. 试着背诵。

三、回读全诗,比较异同。

1. 将两首古诗放在一起再读读,比较异同,向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老师点拨:第一首古诗描绘的是长江的雄壮,第二首诗描写的是西湖的柔美,两种景色美得各有特色。祖国的山河真是多姿多彩!

四、拓展总结,默写古诗。

1. 拓展:江山如画,历代诗人为之陶醉,并留下许多z经典之作,像这样的古诗,你还知道哪些?像这样赞美祖国美景的古诗还有许多,请同学们在课后再去搜集背诵。2. 默写《望天门山》。

《游子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古诗的含义。

2. 有感情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古诗。

3. 体会母爱的伟大,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诗境。

1. 谈话导入:哪位同学出过远门?离开家时妈妈为你做了什么,又对你说了些什么?当时你心里有怎样的感受?(请同学自由说说自己的经历和感受)2. 读插图,引入诗题。

认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说说这幅图画的是怎样一种情景。指名学生说,老师补充:儿子即将远行,母亲深夜为儿子缝制衣服,母亲把自己对儿子的关爱、牵挂都一针一线地缝在儿子的衣服上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效的名作《游子吟》,感受母爱的伟大。

二、质疑,解题。

1. 读读课题,你有什么不懂的?(如:什么叫“游子”?“吟”是什么意思?)2. 出示注解,解释诗题。

吟:①吟咏;②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用的是第二种含义。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3. 介绍诗人和写诗背景。

孟郊,唐朝著名诗人,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与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他从小刻苦攻读,可是多次考试落榜,直到四十多岁才中进士。这首诗就是孟郊中进士后,为感谢母恩写下的。

三、初读,感知诗意。

1. 认真读一读古诗,边读边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意思不明白的?(学生自由读,可以小组讨论。)2. 交流对古诗的理解。

3. 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质疑交流: “意恐”——心里担心、害怕;

“寸草心”——小草,比喻儿女的心意; “三春晖”三月里春天温暖的阳光。

4. 诗中哪些句子是描写游子离家前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慈母手中母,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请一位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5. 诗中哪一句诗,写出了游子的心声?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原意:那些绿茵茵的小草,怎能报答太阳母亲的光辉呢? 比喻意:母亲对儿女的恩情,我们微小的心意怎能报答呢?

四、发挥想象,体悟诗境。1. 认真读古诗,再看看这幅图画,发挥想象,描绘出游子离家前那个夜晚的情景。(明天,游子就要离家远行,在小油灯下„„)

2. 母亲年迈体弱,眼睛昏花,动作迟缓,但她仍然坚持一针一线地为儿子缝制衣服。母亲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母亲把自己对儿女的关怀全部融入到一针一线之中,希望孩子在外平安无事,期盼孩子早日回家;母亲缝制的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颗牵挂孩子的爱心„„)3. 如果你就是那位即将远行的孩子,在睡眠中偶然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怎样想?(这首古诗由于有着生动的写实描写,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地描述诗的情景,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距离,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反复吟诵,体会诗情。

1.指导朗读,初步导出学生的感情。(1)指导朗诵的节奏。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指导朗读的感情。(语调缓慢,满怀深情,读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3)学生个别朗读,师生评议。

(4)播放优美的音乐,老师动情地范读。(5)配乐集体朗诵。(6)集体背诵古诗。

六、拓展阅读,深化主题。

1.补充一组描写母爱的诗歌让学生阅读,如冰心的《纸船》等。2.说说母亲对自己关怀的一件小事,体会母爱的神圣无私。

七、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诗背诵给妈妈听。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导入设计 篇5

潘茜茜 64号 著名作家李国文说过:“古诗中自有历古常新者在,其中蕴含的爱国精神、热爱人民、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精神,还有高妙的语言艺术,都是世世代代饮之不竭的、无可代替的甘泉。”《语文课程标准》将古诗词教学提升到很高的地位,意在引导学生从古诗文博大精深的人文内涵中吸收丰富的民族文化营养。那么,我们将如何进行古诗教学,巧妙的导入是把学生带进这片神奇花园的关键。下面,我结合11月25日在东圃小学进行的古诗专项教研活动,以及本人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诵读经典 1.背诵

小学生好胜心较强,喜欢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很多老师根据这一特点,在新课学习前开展背诗比赛,点燃他们学诗的热情,创设良好的学诗氛围。六位老师的古诗教学,大多数都采用了这一方法。但针对各自的年级,又有所不同。

如程芝娟老师和黄卓敏老师针对二年级孩子好胜心强,但掌握的古诗又不多的特点,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背一背你所知道的古诗”的方法,降低了赛诗的要求,但也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歌,故张黎老师在教学《秋思》时,请孩子们来背一背有关秋的诗歌,虽加大了难度,但更能展现孩子们的学习能力,课外知识的积累程度。同时,也为学习《秋思》奠定了浓浓的秋的氛围。

2.朗读

借助朗读与教学的课题相关的诗歌,同样也能营造学习古诗的氛围。如马炜燕老师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课件出示了《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赠汪伦》这四首诗歌,学生朗读诗歌,观察四首诗的相同点,引出送别诗,进而向学生介绍新的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又如郑溢锋老师在教学《天净沙·秋》时,针对六年级学生识字量大、课外知识丰富的特点,出示了不同时期文人墨客对秋的所知所感。《诗经·四月》战国屈原、汉刘彻和曹丕写的诗句。对这些诗句的反复诵读,引出了元朝白朴的这一首曲《天净沙·秋》

二、创设情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首诗歌的教学,魏老师抓住创作时间是重阳节这一特点,课前导入突破常规,询问孩子知道哪些节日。同时,借助图片和文字,介绍了重阳节的风俗,有登高、插茱萸、放风筝、吃重阳糕等,不但很吸引孩子们的眼球,也为古诗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登高”和“茱萸”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三、援引故事

故事是学生最喜欢听的,特别是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所以,如果我们在教学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诗词的内容采用故事引入,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前,可讲张继赴京应试落举,心情郁闷而写下此诗的故事,并因为此诗张继的名气远远大于当时中举的举人,学生在故事中得知这首诗的来历,都很想知道这首诗是怎样写的,写了什么,为什么那么有名„„这样,学生在一连串的疑问中翻开书本,由原来“要你学”变成“我想学,我要学”那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四、插图展示

“儿童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让学生感知美的形象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前提和基础。”同样,儿童对诗的意象把握就是建立在诗中具体可感的画面之上。抓住了这一特点,程芝娟老师和黄卓敏老师在导入时,分别出示了《赠汪伦》和《回乡偶书》的插图。借助观察画面中的人物来理解诗歌。

五、猜谜激趣

上课开始,先让学生猜谜语,再导入课题。如教李峤《风》时,先让学生猜一个谜:看不见来摸不到,四面八方到处跑,跑过江河水生波,穿过森林树呼啸。他们争先恐后、各抒己见,待他们兴趣盎然时再转入古诗学习,效果将会更高。

小学课外古诗词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掌握古诗词自学理解的六步法,融会贯通自学古诗词;用四步法引领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意境,感受诗之韵。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意境,感受诗韵。

三、教学过程:

(一、)初探古诗词学习步骤。

古诗词的学习是可以总结方法和步骤的,这样更有利学生自学理解。上课伊始,教者和学生一起归纳小结。读诗题。看到古诗题目先读一读。

知作者。然后了解一下作者是谁,并说一说。读古诗。从整体入手,读通古诗。

解诗词、释诗意。结合阅读书下的注释,扣住对关键字词的理解,达到对诗句的理解,再相互交流,达成共识。

悟感情。在理解古诗达意的基础上,再去剖析诗人作诗的目的,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步是难点,下面作重点指导。再读古诗。感受韵味,深化认识,并达到记忆背诵的目的。(点评:板书这六个步骤,并在四五两步下加着重号,使学生明确这两步分别是古诗词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入境悟情,感受诗韵。

谈话:我们进行古诗词学习,并不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感悟意境,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鉴赏境界,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拓展思维空间,发展想象能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自己的一生服务。

1、学会想象,体味诗情。(板书)

(1)谈话:古诗的特点是简明扼要,作者有时会故意留有空白,而让读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积累去填补这些空白。我们要善于借助这些“空白”,去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2)举例:[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 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引导学生想象,这对老年夫妇在聊些什么?

(点评: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再现了一个丰富生动的生活画面,体会两位老人安适恬淡的心境,感悟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的热爱。)(3)再举例:[《咏柳》] 出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启发学生想象,“春风看不见,摸不着,作者为什么把它比作剪刀呢?是谁在握着这把剪刀呢?”

(学生的想象激活了,诗的情韵徐徐展开,让人思接千载。)

2、推敲诗眼,感悟诗魂。(板书)

(1)谈话:古诗词中“诗眼”是通向古诗词意境的桥梁。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诗眼”,让文字动起来、活起来,这样,其他一般的词语就迎刃而解了。

(2)举例[《泊船瓜洲》] 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教师引导:诗人反复斟酌,舍弃了“来”、“过”、“到”、“入”、“满”,而用“绿”字。通过这个“绿”,你感受到了什么?

(点评: 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玩这个字,使学生感受一片绿色锦绣激起诗人重返政坛的美好愿望。)(3)再举例[《早发白帝城》] 出示:“轻舟已过万重山”,教师引导:诗人李白是在流放至白帝城被赦召回时写的,轻舟顺水而下,一日千里,一个“轻”字,可以表现出他当时什么心情?(点评:一个字把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关键的字词,表面看学生似乎懂了,其实不然,正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和学生一道驻足欣赏,发现文字背后的东西——诗魂。)

3、了解诗人,走近诗心。(板书)

(1)谈话:古诗的意境,反映着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如果联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诗人,更好地体会诗境。

(2)举例[柳宗元的《江雪》]:

出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教师:短短的二十个字,营造了一个独特的极品意境,引人深思。如果我们深入地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就会受到不小的启迪。教师补充:通篇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后的孤独心情。白雪皑皑,鸟雀无影,阒无人迹,烘托了孤舟寒江、孑孓独钓的意境。诗人生活在“安史之乱”的中唐,此时他被贬为永州司马,远离朝纲。苛政猛于虎,重赋比蛇毒,连大地都剥削光了,还能“钓”什么?江中本无积雪,也不可能“钓”,“无”中生“有”,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这样就揭示出诗人在“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谪后的不屈精神和悲愤心情。

(点评:当然,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教学要把握好“度”,做到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4、音画合壁,再现诗境。(板书)

(1)谈话:音乐与古诗词自古就有着不解之缘。诗配乐也能帮我们走进诗歌的意境。

(2)举例[学习《静夜思》](3)多媒体出示月夜清冷的画面,同时播放古筝或琵琶演奏的曲子,教师吟颂古诗。

(4)教师:这时你们的眼前看到了这样的画面?

(点评:很快把学生带进一个明月当空,诗人倚窗思家的环境中在古诗词教学中,恰当运用电教手段,音画合璧,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作用,对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有着很大的帮助。)

(5)教师: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书上的插图,来入情入境。(6)举例[〈〈望洞庭〉〉]请学生观察画面。

(7)在这张月夜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点评:这样,使诗与画统一,既是吟诗,又是读画,同样可以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感悟诗之“韵”。)

(三)总结学习。

谈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篇7

那么如何在学生作业设计上落实新课标精神呢?下面本人结合教材, 谈谈在新课标下学生作业设计的一些想法。

一、作业要能够展现学生的创造思维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说的是兴趣的重要性, 即兴趣是创造的动力。以童话、寓言、故事为主的课文, 像《渔夫的故事》、《西门豹》、《小英雄雨来》等这些课文就可以让学生来表演课本剧, 让学生更直接的将自己的情感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 在创作艺术形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学完《太阳》一文后, 我让学生根据课文中所学到和课外学到的有关太阳的知识, 扮演太阳公公, 向大伙作自我介绍。这样的具有情境性的课外活动类作业, 很容易调动学生做作业的兴趣, 同时为了扮演太阳公公, 学生还会主动地阅读课外读物, 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 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也更好地挖掘了学生的表演才能, 有利于发展儿童个性, 让他们尝到创造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汉字中有许多容易混淆的形近、音近及同音字, 学生常常分辨不清, 如果还是让学生抄抄写写, 只会给学生带来厌倦感, 不如让学生编写辨字儿歌, 教师可以先举例讲讲编辨字儿歌的方法, 然后请学生仿例试编儿歌。如:为了辨析“密”和“蜜”, 可以这样编儿歌:“密蜜同声不同形/山虫有别要分清/乌云密布遮山头/蜜蜂采蜜正辛勤”。这样, 学生产生了兴趣, 很快会将这些字记得牢, 用得准, 也能够很快进入创编儿歌的创新活动训练状态中,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动脑, 提高了辨别、分析、判断的能力。

二、作业要能够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一切, 推动着世界的进步。”世界上很多发明和创新, 都是从“想”开始的。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 要彻底摒弃机械重复的“题海式”训练, 精心设计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想象性”作业内容。有些课文意味深长, 很富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在学完课文后, 可以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续写。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如学习了《狐假虎威》后, 可让学生写一写第二次老虎又遇到了狐狸, 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些什么故事呢?学了《会走路的树》后, 可让学生写一写小鸟来到小驯鹿家, 见到了去年的鹿, 它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孩子们兴趣盎然, 必然会写出许多好的文章。语文教材中童话故事占很大比例, 有的故事读后回味无穷。如《狼和小羊》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创编不同形式的故事结尾。 (1) 猎人来了, 救了小羊; (2) 狼撞到了石头上, 死了; (3) 小羊一闪, 躲到一边, 狼扑了个空, 掉进河里……先请学生充分展开想象, 然后互相交流、讨论, 最后再结合自己所思所说续写一则小故事。这样的作业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作业要能够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如果课文内容是风景诗或写景状物类记叙文, 课外作业可以这样设计:认真阅读课文, 请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课文画一幅或一组插图。例如, 在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我留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当时学生的热情特别高涨, 情绪也很激动, 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第二天, 大大小小的画交上来了, 看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 对我而言, 与其说是在批改作业, 不如说是在欣赏作品。再如, 学完古诗《游山西村》, 让学生边读边想象, 把想象中的画面画出来, 农家、鸡豚、山水、柳树, 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这样的作业, 学生会感到新鲜有趣, 不但兴致高昂, 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要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画面, 需要想象, 需要创造, 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小学古诗作业设计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趣味性;个性化

G623.2

改变传统的作业方式,创新和优化作业设计,践行新课标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发展为本而设计和布置学生乐为、乐做的体验、实践、创新作业、发展个性、弘扬创新的作业,让作业助语文教学实现有效。下面,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四年级的案例,谈谈小学语文优化作业设计的几点尝试和实践性体会。

一、关注兴趣,设计趣味化的作业

俄国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的教育,无异于扼杀孩子的求知欲。作业如果沿袭长期以来的抄写和背诵,无兴趣可言。趣味性的作业,可以促使学生有想做、乐做的“冲动”,有兴趣、有欲望、有动机,这样的作业才有效。

如学习了三年级上册的《北大荒的秋天》后,结合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要求学生围绕“我眼中的秋天”,而搜集整理关于“秋天”的成语、谜语、故事等,查阅描写“秋天”的古诗词、优美散文等,引领学生走进“秋天”,观察秋天的落叶、秋天的丰收季节、秋天的天空、秋天的颜色等等,让学生把看到的“秋天”的美和多彩,用手中的彩笔、用心描绘出来,组织学生制作画报和手抄报等,这样的课外作业,不仅复习巩固了基础知识,丰富了作业形式,也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了素材,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难题。

二、注重因材施教,设计层次性作业

十个手指伸出来有长短,学生的基础、兴趣倾向、态度和思想、智力和习惯等,都千差万别,“一刀切”的抄写,有的学生几分钟就可以完成,而有的要半小时,甚至更多。并且,长期以来的抄写和背诵的作业,也难以体现出“层次性”和因材施教的理念。

如学习《虎门销烟》时,对于课前预习作业,可以设计为以下层次性的预习提纲: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生词;

(2)读顺课文,注意分段和归纳大意;

(3)查询“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了解“虎门销烟”的意义;

(4)查阅资料、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林则徐禁烟、销烟的经过;

这样的四个预习作业,(1)是基础,以扫除阅读障碍为主要目的;(2)以熟读课文、把握大意为宗旨;(3)和(4)是开放性的作业,注重方式的创新为主;(1)和(2)以基础为主;(3)和(4)以能力为主,并且,这些作业形式以自主和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通过课前作业的完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前置”。

对于《虎门销烟》教学后的巩固性质的课后作业,教师也可以设计为以下三个层次性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完成:

(1)熟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2)讲一讲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重点讲一讲销烟的时间、地点、经过和意义;

(3)写一篇读书心得——“落后就要挨打”,谈谈《虎门销烟》的阅读后的体会;

(4)搜集和整理贊美林则徐的成语以及与爱国有关的成语;查询和整理描写高尚情操的诗句;

(5)设计一些戒毒的宣传标语、口号;

(6)查询林则徐更多的故事,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写一段话。

这样的课后作业,形式上多样化,方法上有自主性、可选择性,内容多、面光,且具有层次性和创新性,体现了“因材施教”,注重了全面发展。

三、注重发展原则,设计创新性作业

创新作业,首先要设计开放性的作业,不能再反复机械抄写、乏味背诵,要从抄写和背诵中,把学生解放出来,让他们真正喜欢上作业;其次,创新作业要兼顾学生的特长和发展的需求,利于学生在各自的“特长”领域里,体现出各自“闪光点”;再者,创新作业内容应开放,但必须体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将学习和活动“接轨”;开放作业,还要注意方式的多样化,如读、写、查、画、演、做等。

如学习《微笑着承受一切》前,布置前置性预习作业:

(1)谁微笑着承受一切?“一切”指什么?怎样承受“一切”?为什么要微笑承受?

(2)查阅桑兰的运动员的生涯,体会桑兰受伤而坐在轮椅上是天大的不幸的原因。

(3)读课文,理解课文,说说你印象中的桑兰是个怎样的运动员?用课文中的两个词而回答。(优秀 坚强)

(4)摘抄课文中描写桑兰坚强的句子,谈谈你的体会,并和同桌交流,

(5)根据课文内容,以及你所查阅到的资料,制作一个个人资料卡——桑兰的光荣榜。

这些课前预习作业,从字词中走出来,从文题的预测和把握、利于有效资源查阅资料、到读课文和理解课文的主题、再到摘抄句子,深化课文的理解,到最后的资料卡的制作,难度逐渐升级,发展性、思维性、创新性也逐渐升级,凸显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作业的特点。

再如学习了三下的《寓言两则》的《揠苗助长》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简单说说农夫的五个“好”——好着急、好辛苦、好高兴、好结果、好愚蠢;假如你是农夫的儿子,你会对农夫说______;假如你是农夫,你会叹息______;我要送给农夫几句话,如欲速则不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说你身边有没有农夫这样的故事,有的话,下节课讲一讲;寓言故事很多,我还知道《画蛇添足》、《龟兔赛跑》……选择你熟悉的一个成语,在“寓言故事”展示课上讲一讲。

类似的课外作业,不仅丰富作业形式,也具有灵活性,给学生选择的空间,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作业中,既提高作业效率,也提升学生的能力。

语文作业设计应注意学生的层次,兼顾学生的兴趣点,关注学生的发展性和创新性,也要与所学的知识内容,巧妙融合,作业是形式,掌握基础知识、发展能力是宗旨。教师应巧于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功于教材的研究,不断优化作业内容和方式,让作业的优化,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走向深远。

参考文献:

[1]洪丽娟. 浅谈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如何创新[J]. 课外语文(下) ,2015(10).

[2]马艳琳.创新作业设计,促进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 新课程·上旬 ,2016(2).

小学古诗作业设计 篇9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手段

利用电脑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以前读过春天的古诗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三首古诗不仅描写了春天的景物,还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感情。

指导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解题。

通过预习,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介绍作者。

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板书:杜甫。

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自由读,读准字音。生字和不熟的字多读几遍。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想每句的意思,画出不动的词语。

再读,逐句理解。

同桌读一句,讲一句。

指名逐句讲解,师生订正、补充。抓住以下重点词语。

江畔:江边。

蹊:小路。

花满蹊:繁花盛开,把小路都遮住了。

流连:舍不得离开。

时时:不停地。

自在:自由自在。

恰恰:黄莺地叫声。

指名连起来说说诗的意思

思考:《江畔独步寻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怎样的画面?

有感情地读,读出诗的情趣。

教师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指导读出春天景色的美和诗中蕴含的情趣。

学生自由读。

练习背诵

学习生字。

自由练读《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业 。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复习字词。

预习后两首诗。

第二课时

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

2、指名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指导学习《游园不值》。

1、解题。

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

2、介绍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自由读,读准字音。

指名读,其他同学想句子的意思,画出不动的.词语。

再读,逐句理解。

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共同讨论学习。重点抓以下字词。

应:原意应该,这里当大概可能讲。

怜:爱惜。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

久:很长时间。

指名逐句理解。

朗读训练。

思考:《游园不值》地作者未能进园赏花,但他并不扫兴,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自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重点抓以下词句。

故人、西辞、烟花、下、孤帆、尽、唯、天际

2、指名说每句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订正、补充。

3、感情朗读。

4、思考:想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展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齐背《游园不值》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业 。

1、背诵两首诗,复习字词。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三课时

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本课的三首古诗。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进行练笔。

1、明确要求:写家乡的景物棗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写成片段。

2、选择内容:启发学生围绕爱家乡、赞家乡这个中心,拓展思路,选择要写的内容。小组内同学之间交流。

3、练写片段,相机指导: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写,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小学古诗作业设计 篇10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背诗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古诗了吧,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谁背的多,好不好?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谁先学会。(板书课题《草》)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草》这首诗。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境自主认读。

(3)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纠正字音荣、烧。

2.联系生活识字枯、荣。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你学懂了这首诗的哪个词或哪句诗,汇报一下。

2.小组内互相交流不懂的地方,教师适时引导点拔。

3.指导朗读:你喜欢诗人描写的小草吗?为什么?

4.让我们在朗读中去赞美小草吧!

(指名读──配乐读──比赛读)

5.听着你们的朗读,我感到了春天是多么的美! 诗人白居易把我们带到了广阔无边的草原上,让我们领略了草原上的美景,谁能把你查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6.情境背诵,教师引导学生背诵。

7.指导写字

学习书写枯、荣、烧3个字。

(1)指名说说每个字书写要注意什么。

(2)重点指导: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四、知识拓展,积累运用

1.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2.填空:

离离( )( )( ),

一岁一( )( )。

野火( )( )( ),

春风( )( )( )。

五、作业

背诵白居易的其它诗

板书设计

2 古诗两首

白居易

枯 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生命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古诗,谈话导入

1.指名背诵古诗《草》。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3.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古诗《小池》。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杨万里描写暮春时节的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运用各种方法识字。

(1)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字。

(2)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3)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3.指导写字。

(1)小组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2)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三、细读古诗,总结学法

1.谁能说说我们学习《草》这首诗时是按照怎样的.学习步骤来学习的?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2.请同学们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来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学生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

(2)汇报。(教师适时点拨、帮助)

四、诵读诗句,进入意境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捕捉蝴蝶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当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中找不到时,他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3.比赛读:谁读的好?好在哪儿?

4.背诵:同桌互背,指名背,齐背。

五、巩固古诗,能力培养

你能把这首小诗编成一个小故事吗?小组交流。

六、作业

1.背诵古诗。

2.把《宿新市徐公店》这个故事讲给自己身边的人听。

板书设计

2 古诗两首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笆 小路

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 篇11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巩固与延伸,也应包含此义,我们应当考虑作业的现实意义与趣味性。身为小学数学教师,我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上做了一些改革,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做法。

一、丢开纸笔束缚,动嘴谈谈说说

思维活动是隐匿的抽象的活动,要借助语言来传达来呈现。孩子在课上所学知识是否已经掌握,不是仅凭考试测验才能体现出来的。孩子们如能把所学的知识通过给家长讲解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作业形式。首先,小学数学难度不大,家长一般都能起到辅导与帮助的作用,所以把学到的知识给家长讲一讲,家长就能很好地掌握孩子的听讲与学习情况。其次,在讲解过程中,孩子有表达不畅或思路不通之处,可以得到家长的及时帮助,这对孩子的所学是个有益的补充。再次,孩子通过给家长讲题,能产生获得知识后的满足感,从而促进孩子对学习发生更大的兴趣。最后,孩子给家长讲题,无疑是孩子与家长沟通的一种良好形式。这不仅加强了孩子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更练习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在家长会上,家长们很肯定我的这种留作业方式,他们有的说发现这样做作业能提醒孩子上课认真听讲,有的家长说能及时了解孩子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有的家长说能让孩子从笔纸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有时间与家长多交流了。

二、巩固课堂所学,作业牵手游戏

好动爱玩是儿童的天性,若要激发学生的写作业的兴趣,莫过于让作业与游戏相联系。我们常说要寓教于乐,对于作业而言,让作业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孩子们自然兴趣倍增。这是毋庸置疑的。为巩固课堂知识,我常将作业设计成需要动手动脑的游戏型作业,以吸引学生们做作业的兴趣。

例如,学习了“方向和位置”这一章后,我布置的家庭作业就是让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设计郊游图,为大家画出你最喜欢的景点的路线图,并标明方向和位置关系。作业收上来后我一看,学生们的作业做得保质保量:直尺作图,彩笔标注,铅笔说明等,有的同学还标上了公交车线路。看着学生们的杰作,我不禁想到,用这些当导游图都可以了。画图游戏中完成作业,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让孩子们懂得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广。

三、拒绝纸上谈兵,注重实际感受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材的编排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是例题还是习题,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更加注重学以致用,注重所学知识与现实的结合,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在布置数学作业时,一定要多多联系生活实践,注重抽象知识与真实现实的吻合。

例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后,我给学生们留下这样的做业:1、让学生计算一下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远,这是认识千米单位;2、回家后量一量一家人的身高,感受一下一米的长度;3、亲自用直尺量一量书本的厚度,了解一厘米大约有多长。当孩子们能背诵书本上的单位换算后,这并不一定是真正地掌握了知识,当抽象知识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这才是真正地掌握了知识。当我看到家长带领孩子们在阳光下通过测影子的长度来计算学校里旗杆的长度时,我相信,我留的这一道作业题会让孩子们不仅是掌握一种数学方法,更是让孩子们明白了数学为生活服务、实践才能出真知的科学道理。

四、注重实践活动,知识服务生活

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地在生活中运用上,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动脑去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更易于让学生明白数学的价值,增加生活的技能。学以致用与在应用中练习提高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我们教给孩子数学知识,归根结蒂还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所学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才是学数学的根本意义所在。学生在做这样的做业时,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动手实践的乐趣。

例如,我们在学了“统计”的内容后,我给学生们留的作业是把你的书橱里的书做一下分类统计,看有哪些是科技书,哪些是文艺书,哪些是你有教材教辅,并给自己的书橱提出两点建议。在同学们的周记作业中,我发现同学们做得那么认真、全面。而且有的学生的建议提得很中肯,其中有一个学生统计后得出的结论是,教辅太多了,科技书太少了。他的这一结论还得到了家长的支持,随即家长为孩子减压,购买了一些孩子感兴趣的科技图书。有趣的作业让孩子们感到学数学真的很有用处的。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视野

我们采用的人教版的教材中,在例题后常有一部分内容是“你知道吗”,这些知识是对教材所学内容的一个拓展与补充,起到扩展学生视野与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的作用。由于篇幅有限,这些内容恰如一个引子,给学生们引出一条探索的小路。我在留家庭作业时,特别关注这一方面。首先,他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其次,能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增长见识,这样的作业学生不会感到厌倦。关键是,如果一个孩子真的对数学的神奇发生了极大的兴趣,那岂不是授之以渔了?

改变传统的作业形式,让小学生的家庭作业焕然一新,化腐朽为“新奇”,焕发生机,需要教师多动脑筋,精心设计,拓展作业的宽度,让我们的学生在开心快乐中既能学到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在做作业中锻炼能力,提高水平,甚至让孩子们爱上数学、迷上数学。

上一篇:赴台湾交换生心得体会下一篇:机关第一党支部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