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调查与统计的若干启示

2024-05-16

学习调查与统计的若干启示(共11篇)

学习调查与统计的若干启示 篇1

学习了《教育调查与研究》这门课程后,我对教育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特点、功能、分类和方法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说这门课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自身“教育调查与统计”的素质。作为一个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我觉得这种素质是必不可少的。以下是我学习教育调查与统计的若干启示。

老师在讲第一章时,对教育调查研究的含义、基本原则、特点和功能都做了相关介绍。我了解到教育调查研究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对教育的考察,分析和研究来认识教育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自学的活动。除了最后一个分句中提到的教育调查研究的功能外,老师还讲到了它可以描述教育现象的一般状况,预测教育现象的发展趋势这两种功能。我认为除了这三个基本功能以外,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那就是通过得出的教育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来有意识地作用于教育活动,使教育活动能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通过调查2008级、2009级、和2010级英语系同学对口语实践课的看法,得出大部分人对该课的基本看法及其变化,据此来得出某些结论,如该课程本身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等。从而再根据这些结论来设计出更好的口语实践课,聘请外教时也可以根据上面的结论提出相关的要求,使下一届的同学在学习这门课程中收到更好的效果。

接下来的几章中我们又分别学习了观察法、问卷法、测量法、访谈法以及个案调查法等调查的具体方法。我发现不管采用哪种调查方法,除了要具备必要的调查方法知识和调查方案设计的质量外,更重要是要学会克服实际调查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先拿观察法来说。我们都知道运用观察法时被观察者可能会受到观察者的影响,常常改变自己正常的行为和态度,造成观察结果的偏差。要彻底消除这些偏差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将它们最小化。可以在观察的过程中想办法控制观察者的“干扰”,减少观察者对被观察者的影响。比如在观察学生上课听讲情况时,观察者可以透过教室的玻璃窗向内观察,而教室里的学生是没有办法透过窗户看到外面的,这样就不知道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从而表现出往常的情况,使观察结果更客观,更具参考价值。再如个案调查法还需要调查者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人际交往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便走进个案对象心灵,研究其态度、感受和价值观。同时,调查者还必须警惕与个案过度亲密可能会影响到研究客观性。所以当我们在进行调查与研究的过程中,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克服困难,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最后一堂课资料的统计分析的学习中,老师教了我们三种统计方法:求算术平均数、中数和标准差。虽然早就学过这方面的知识,但这次课的学习使我对平均数和中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那个关于男生女生学习成绩的例子中可以看出,组平均水平并不能代表总平均水平。在做最后那个关于教师的测试时,我发现了平均数也有自己的局限性,而这时中数就发挥了作用。这些都是我以前不曾知道或是曾经知道后来又忘记的知识。

学习调查与统计的若干启示 篇2

一、调查内容与调查方式的选择

问卷内容应当从各个角度反映不同的调查对象对中南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认识, 所以我们设计了包括对创新能力的具体含义的理解、中南大学创新教育现状的满意度、学生对创新活动的参与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教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性、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高校教育与教学改革的要求、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的具体途径的认识、在高校环境中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影响最大的因素等8个问题的问卷。

考虑到时间与经费限制及问卷回收的难易性, 调查主要以中南大学商学院学生为主体, 以抽样调查的形式实施。我们共发放问卷110份, 收回105份, 回收率为95%。其中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比例如图1所示。

二、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1. 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理论问题的调查分析

创新能力一般指提出设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运用各种信息, 对事物 (包括自然界、社会及人本身等) 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综合、推理、想象, 进而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成果的能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重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在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观点居于首位 (47.62%) , 创新思维能力是重点的支持率次之 (41.90%) , 创新实践能力也很重要 (29.52%) 。

表1显示研究生对于创新能力的理解很全面, 这与国家鼓励科技创新和学校注重各项创新性竞赛的环境相关;同时可见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阶段, 其受教主体更注重对思维的培养, 所以各教育主体应该以此为施教的侧重点。

2.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马克思指出,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 必然要适应环境, 在适应的过程中, 他的行为活动必然受到环境的影响[4]。因此, 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除了依赖个人因素, 所处的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没有一个理想的环境和足够的外部支持, 研究生很难在创新活动上达到高层次。对于本部分内容, 我们设计了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环境因素、一线教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以及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最大的主体。统计结果如表2、表3、表4。

表2表明, 学校环境和学生与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两项分别占据了66.67%与57.14%的比例, 说明研究生将培养自身创新性的任务寄希望于学校, 同时也明白自身参与的重要性。文化环境对个人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 学生对此也有充分的认识 (44.76%) 。制度环境、经济政治环境、家庭环境、领导的重视度亦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重要影响。

前苏联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学校的任何规章和大纲、任何组织都不可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和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影响着全体同学。”为此, 调动教学、科研一线高校教师的使命感和参与意识, 把促进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提升融入教学、科研中, 对于培养与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5]

表3显示, 为激发调动教学、科研一线高校教师的使命感与参与意识, 把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融入教学、科研中, 是非常有必要的 (起决定作用、非常重要和重要总计88.58%) 。可见, 所调查的研究生对于教育、科研一线教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 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师队伍创新意识的确立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所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表4中, 各个部门互相配合与协调, 才能共同做好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工作。但就问卷结果来看, 过半数的被调查研究生将目光聚焦在了教师 (69.52%) 和各级教学管理部门 (48.57%) 身上。前者是对学生直接施加影响的主体, 后者是对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空间进行设计与管理的部门。各级党团组织及学生管理部门 (31.43%) 、各科研机构 (30.48%) 以及学生所在的班级 (党团支部) (21.90%) 也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有重大影响。

3.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

中南大学设有10个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密切相关的机构, 其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包括进行教学体制改革以促进创新培养发展、加强师资建设、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搭建学科平台与教学平台、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相结合等措施, 从而构建全方位的学生创新培养平台, 培养了众多拥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的学生。对此, 我们从对中南大学在创新培养活动的开展情况评价和学生参与典型性活动的情况两方面进行了调查, 结果如表5和表6所示。

中南大学在创新教育体系建设、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引导研究生参与创新活动实践等方面的政策导向和措施, 以及实施情况的评价如表5所示。

表5显示, 认为中南大学在创新教育体系建设、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引导研究生参与创新活动实践等方面的政策导向和措施, 以及实施情况非常好、好和比较好的共占据56.19%的比例, 认为还可以与一般的占据39.04%的比例。可见, 中南大学的创新教育开展情况总体良好。

学校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了多项旨在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我们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项活动进行调查, 以测试各项措施的执行情况。统计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见, 参与导师课题的占据首位 (49.52%) , 这是研究生阶段的主要学习形式。参与过“挑战杯”等大学生创业赛的占据20.00%的比例, 说明创业竞赛的参与度是比较高的。主持过科研课题、“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和“研究生创新性学位论文资助”的共计18.09%。这些项目难度大、对学生要求高, 相对来看参与度也较高。学生中36.19%的调查对象从未参加过上述活动, 究其原因在于所调查的研一学生中, 大部分为从外校考入, 在校学习时间较短。

4. 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具体途径选择的调查

创新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创新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以推动社会发展。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 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战线共同的重要任务, 要以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核心, 优化资源配置, 激发研究生、导师和管理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深刻改革、培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和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国内外的大学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众多, 我们选取了对于教学改革和具体措施的要求两方面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7、表8所示。

统计结果表7显示, 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教育观念同时居于首位 (64.76%) 、提供研究生参与科研及实践的平台 (61.90%) 的呼声强烈, 建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考评与激励机制 (45.71%) 、教学方法改革 (44.76%) 、发展个性教育 (42.86%) 、教学内容改革 (33.33%) 、实施研究性教学 (29.52%) 也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统计结果说明,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建立有助于培育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是创新教育的首要着手点。

课题组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的具体途径, 总结了10项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具体途径并进行调查。表8显示, 社会调查与实践 (79.05%) 、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 (64.76%) 、教学中的研究论题与专业实习相结合 (57.14%) 、研读文献与撰写学术论文 (40.95%) 是公认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途径。而开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必修课、模拟科学研究方式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学生自己申报主持科研课题、开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训选修课也是很好的方法。

表8表明, 研究生更注重专业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而社会调查与实践、参与科研课题、专业实习、撰写学术论文是研究生认可的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对于上述途径的认可, 一方面说明学校此方面活动的效果良好, 令学生满意;另一方面在于上述活动能激发兴趣, 学生乐于参与。所以学校应当重点关注相关措施的实施和改进, 同时推进其余各项改革, 提升参与效果, 使更多学生从中获益。

三、结论与启示

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以商学院为代表的中南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为总结我校创新教育的经验, 提升创新教育质量提供了实证支持。总结以上各部分的统计分析, 主要结论如下:

研究生创新教育更应该注重创新思维的训练。学校环境、学生和教师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以及文化环境是除学生的个人因素外, 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学校环境中的教师、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各级党团组织及学生管理部门、各科研机构与学生所在的班级 (党团支部) 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大影响。中南大学在创新教育体系建设、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实践等方面的政策导向和措施, 以及实施情况反映良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要求中, 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教育观念同时居于首位, 提供研究生参与科研及实践的平台的呼声强烈, 建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考评与激励机制、教学方法改革、发展个性教育、教学内容改革、实施研究性教学也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社会调查与实践、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教学中的研究论题与专业实习相结合、研读文献与撰写学术论文是公认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途径。开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必修课、模拟科学研究方式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学生自己申报主持科研课题、开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训选修课也是很好的方法。

研究结论带给我们的主要启示如下:

首先, 学校环境和文化环境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 校园文化建设应引起重视。校园文化是广大师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的集中体现, 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和升华为校风和校训, 反映出大学的氛围、格调、品味, 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量。它不具有教学与科研活动具体明确的特点, 但对于教学和科研活动的价值取向却有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研究生创新教育中主体的远大志向和坚韧意志, 是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核心动力。远大的志向可以产生动力效应, 坚韧的意志可以产生持续发展的效应[5], 两者均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中南大学的校训为“经世致用”, 旨在树立学生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 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创新型国家的构建过程, 正是需要“经世致用”理念的创新人才, 中南大学的校园文化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沃土。

其次, 教师应当意识到其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至关重要的角色。第一,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 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第二,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知教育者, 与其守成法, 毋宁留自然, 与其求划一, 毋宁展个性。”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以受教育者的心理自由为核心, 营造适宜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精神环境。所以教师应当建立自由的创新氛围, 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研究生具有与本科生不同的明确的学习目的, 比如经管类专业的研究生多是为了职业晋升而非单纯获取知识来学习, 而行政服务类研究生多是为了获得实践知识和技能[6]。教育部门无法实施个体目的导向的政策制定, 但导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诉求, 指导其在兴趣领域进行创新, 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最后, 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途径应关注教学模式改革和科研、实践平台的搭建。研究生教育需要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及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培养合理的知识结构, 并以实践为载体, 进行知识的融会贯通。作为研究型大学, 自有其集成了大学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及多学科交叉优势, 服务于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两大中心, 以原创性科研成果及集成创新为目的的创新平台体系[7]。如何充分利用此创新平台, 不断发掘潜能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机会, 从不同方面拓展研究生教育的立体空间, 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宽广的领域是我们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应该继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高校科技奖励报告2008[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48-55.

[2]Mei-Chih Hu, John A.Mathews.China’s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J].Research Policy, 2008 (37) :1465-1479.

[3]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R].2010.

[4]李红梅.大学生创新培养研究——以经管类大学生为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128-141.

[5]刘爱东, 易玄.中国会计教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271-277.

[6]张建林, 赵继承.关于研究生创新教育的述评及其体系的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 2009 (4) :29-34.

[7]F.Robert Buchanan, Kong-Hee Kim, Randall Basham.Career orientations of business master’s students as compared to social work students-Further inquiry into the value of graduate education[J].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2007, 12 (3) :282-303.

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与教学启示 篇3

【关键词】 英语学习 动机调查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1-009-01

一、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

(一)调查目的

收集并分析高中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并就此提出一些教学启示。

(二)调查对象

江苏省昆山中学的165名高中生。分布于理科重点班和普通班;文科重点班和普通班。

(三)调查方法

1. 问卷调查。根据笔者在本校所作的预调查的反馈信息(设27个与学生学习英语有关的动机因素),参照信度系数较高的相关文献,编制成含10个动机因子的Likert五级量表。于2011年5月16日实施正式调查。问卷要求在15分钟内完成,共发放问卷165份,回收率为100%,剔除5份信息没有填完整的,有效问卷数为16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

2. 个别访谈。为客观、全面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态度和诉求,同时对40名高三毕业班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

(四)数据分析

用SPSS13.0数理统计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①对十个因子进行平均值分析;②对十个因子间的差异进行分析;本次问卷的整体信度系数(Alpha值)为0.719。

(五)调查结果

1. 学习动机因子的均值(见表1)。显示:学习动机驱动最强的三个因子依次为成绩、兴趣和发展,其次是信息、责任、情境,最弱的是出国。

2. 男女生动机因子赋值的差异(见表2)。显示:男生学习动机驱动最强的依次为成绩、责任和发展。女生学习动机驱动最强的依次为成绩、发展和兴趣。

3. 文理科学生动机因子赋值的差异(见表3)。显示:理科生学习动机驱动最强的依次为成绩、愿望驱动和信息。文科生学习动机驱动最强的依次为成绩、发展和愿望驱动。

4. 重点班、普通班学生动机因子赋值的差异(见表4)。显示:重点班学生学习动机驱动最强的依次为愿望驱动、成绩和发展。普通班学生学习动机驱动最强的依次为成绩、兴趣和发展。

5.英语学习动机个别访谈的结果。3/4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过程中感到并不快乐;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学方法单调,要背单词和学语法,太枯燥。只有1/4的学生感到学习英语很快乐,因为可以学到知识,有满足感。约88%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很大,因为有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英语学习会顺利许多,而少数认为教师作用不大的学生则认为英语学习主要在于自身的努力。学生对英语教师的诉求是要知识渊博,尊重学生,课堂气氛要轻松活泼愉快,讲课内容要丰富,讲解要清晰的英语课;65%的学生英语成绩好坏取决于自身的努力,35%的学生认为兼有教师和自身的原因。

二、调查的启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1. 有针对性地激励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教师可根据调查结果,针对不同类型的班级,从学习动机驱动最强的因子入手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总的来说,兴趣、发展和成绩动机整体上对学生影响较大,所以教师要以兴趣动机为中心,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来激发学生的多元学习动机。同时注重倡导个人发展,进行信息交流,在应用实践中,在交流互动中学习英语。教师还可运用各种媒体来丰富课堂,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英语学习中,师生关系对提高学习成绩非常重要。Sawhney(1998:125)发现在课堂上接受老师指导帮助较多的学生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动机能够由良好的师生关系来激发。鉴于此,英语老师应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与不同层次学生成功地建立起积极、友好、帮助的关系。

第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专业素养和教学法水平,以渊博的学识和鲜明的个人魅力来获得学生的喜爱,从而喜欢上自己所上的英语课。

第二,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考试成绩以及课堂发言做出及时的评价。学生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看到自己学习的成功、进步,就会增强信心,提高学习兴趣,知道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可以及时改正,加倍努力,力求获得成功。教师要注意反馈。运用反馈时,一要及时,二要清楚、具体,另外,反馈必须是经常的,以持续促使学生付出最大的努力。

第三,要正确地运用表扬和批评。教师对学生的肯定评价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能使学生再接再厉,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对学生的评价,如表扬、赞扬、奖励一般比责备、批评、惩罚更具有激励作用。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得高分,但是所有的学生都能付出努力。

3. 淡化用考试来刺激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研究表明,为成绩而学的表层动机与英语成绩负相关,成绩动机越强,英语成绩越低。因此,成绩动机不宜过分强化。成绩动机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学生短期学习目标、促进其学习的同时,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可能会抑制有长远意义的内在兴趣动机。因此,教师不应将考试作为刺激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的主要手段。真正最能使学生长久地学习的动力是行为的内在价值。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能从学习英语中获得乐趣与满足感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4. 结合学生的发展来激励学习英语。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的生活学习对学生加以引导。比如说发展才会有更好的前途,更好的工作,更好的个性,这是大多学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他们学习英语的重要动力。英语教师平时可配合班主任寓职业教育于教学中,也可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讨论和讲座。同时针对不同的发展规划,提出英语学习方面的和要求。如对打算出国学习的学生,可从报考国外的大学要通过GRE、托福等考试来激励他们。对体育特长学生,可通过一些著名体育记者都拥有一口流利的英语来激励其英语学习。要报考英语专业的学生本身对英语有着浓厚的兴趣,可从英语专业的角度来激励对英语学习专研精神。这样可以把抽象的目标转变为具体的可见的目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明确并努力实现目标。

5. 针对男生激发英语学习动机。因女生的兴趣和发展动机明显高于男生,因此教师应在促进男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上多下功夫。

第一,培养男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兴趣。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上课时可多介绍一些英美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目标语国家文化的兴趣。可在相关处加入一些英美人的日常生活习惯,饮食,政治体制等。例如遇到“Dutch”这个词时,就可以加入习语“go Dutch”,因为AA制是一个时髦用语,所以学生一定会印象深刻。同时可插入一个小故事,介绍它的由来。时尚用语同样可以成为课堂内容,例如,美甲、喇叭裤等。另外,流行的英美歌曲也是不错的教材。

第二,帮助男生建立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既有长期和较高层次的,又有短期和简便易行的。目标既是学生的努力方向,又是评价学生的标准和学生进步的标志。McCombs和hope介绍过一种简单易记的确立目标的“ABCD”法:

A(Achievable):从学生的年龄与实际能力考虑其可行性;

B(Believable):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C(Conceivable):讲述清楚,具有可测量性;

D(Desirable):学生愿意这样做,同时也蕴含着他人的期望。

只有当学生接受了这些目标,为实现该目标做好了准备,并愿意努力且有能力实现这些目标,他们一定会尝到学习的甜头产生成就感。

第三,从调查可知男生在出国、责任方面的动机都要强于女生。教师可向男生介绍一些有关西方的教育方面的知识,让他们更多的了解国外的学生的学习情况,让他们对国外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向往。在与男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可让男生了解他们的未来发展和所要承担的社会和家庭责任。同时,在授课过程,教师也可向男生介绍英语对于他们未来发展的重要,比如学好英语有助于他们将来找更好的工作,将来出国时英语也是一项必备的工具等。总之,当男生了解了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和英语的重要性后,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也会更加强烈。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淑静,高一虹,钱岷: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变

化的关系[J],外国语言文学,2003,(02).

[2] 孙雁群.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7(3):17.

[3] 文秋芳,王立非.影响外语学习策略系统运行的各种因素评述

学习调查与统计的若干启示 篇4

回顾《小学数学“统计与数据分析观念”的教学研究 与案例评析》之《统计》启示 统计学的一个研究对象是数据,它是通过收集数据,以及对数据的分析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数据分析必须面对一堆数据,对于儿童来说可能感觉枯燥乏味。因此,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张老师的这节课设计了雪糕、冰激凌和可乐的环节,让学生完成统计表中的数据,通过学生的反馈与交流,完成了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随之,老师又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怎样进货?”这样在同一个主题情境下设计出联系自然的练习,学生不仅及时巩固了新知识,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不仅使学生了解统计方法的重要性,也密切联系了现实生活,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统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设计“巧妙”的练习,是教学有效的延伸。课后反思总是说班级人数多,大部分时间浪费在组织教学上,理由何等的牵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老师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时候一节课下来,我们大汗淋漓,口干舌燥,学生却没有真正掌握所要学的知识。我们是不是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反思一下呢?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们设计的“巧妙”吗?

学习调查与统计的若干启示 篇5

关于青少年近视率的上升

据新华网调查统计,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视力不良率约为60%,其中小学生为28%,初中生为60%,高中生为85%;中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由于文化学习的需要,长期进行着视近工作(近距离用眼作业),如在学习期间由于学习负担过重、教室采光照明不良、课桌椅与身高不配套、不注意正确的读写姿势等,均可造成近视的发生和发展;学校应把重点放在合理安排作息制度、减轻学习负担、增强体质、改善学习环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等方面。

回想起曾在报纸上看到的一条信息:江苏省高考考生中视力不良而限考的比例,已由70年代的15%左右,发展到90年代末的55%,甚至80%左右。这说明江苏乃至全中国近视发病率上升之快,外省市来江苏录取新生的同志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江苏省高考成绩确实不错,可惜视力太差,戴眼镜的考生太多。”不少视力严重低下的考生因此被退档或降格录取。值得重视的是,进入90年代,中国大城市的高中学生近视发病率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即50%至60%,仅 次于日本相同学生群体的发病水平。

年级越高,一些常见疾病的发生率也跟着升高,较重的学习任务是影响青少年学生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完成学习任务,一些学生不得不放弃课外活动时间,结果视觉疲劳患上近视,食欲不振导致营养不良,身体虚弱从而引发了多种疾病。值得提出的是,很多疾病,女生的患病率还大大高于男生,如近视和龋齿,但咱主要研究的还是近视。

那到底什么叫近视眼呢?近视眼是指眼睛辩认远方目标的能力降低,即看不清5米以外的物体,而近视力正常,并经散瞳验光后,表现为近视屈光不正性眼病,这样的眼病就是近视眼。

走在校园里,带眼镜的近视学生比比皆是,那对于我们,近视的现状又如何,原因又有哪些呢?

一:目的通过访问,查找资料等程序,了解学生近视的成因及现状。以探究青少年预防近视和减缓眼镜度数加深的渠道和注意事项,倡导青少年爱护眼睛,保护眼睛。二:意义

通过分析调查数据,让青少年了解近视现状及原因,了解保护眼睛的渠道和应注意的事项,树立爱护眼睛,保护眼睛的意识。

三:现状

①近视比例。

② 眼镜度数。

③ 戴镜情况。大部分生只在上课的时候戴镜。

④ 戴镜效果。

总结近视现状,有如下几点:

① 受遗传因素而近视的情况较少。

② 大部分近视学生的近视情况为假性近视。

③ 大部分近视原因是看电视,玩电脑过度,余下的基本是由于看姿或写姿不正。④ 大部分近视学生很关心自己的视力。

⑤ 大部分近视学生只是偶尔注意饮食对视力的影响。

⑥ 大部分近视学生是在初中近视的。

⑦ 除学校要求的视听课后的眼保健操,只有小部分的近视学生会自觉做眼保健操。

⑧ 大部分近视学生过一年需要换一次眼镜。

⑨ 大部分近视学生对近视知识了解不深。

⑩ 大部分近视学生的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不佳。

四:原因

经过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① 受遗传因素

② 看电视.玩电脑过度.看姿或写姿不正

③ 忽略饮食对视力的影响

④ 不能自觉做眼保键操.不注意用眼卫生

⑤ 对近视知识了解不深

⑥ 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不佳

⑦ 学业负担太重.导致用眼过度

⑧ 学生体质差

⑨ 假性近视在调节后可以恢复.但大部分学生在假性近视的情况下就佩戴眼睛.导致度数加深

⑩男生较比女生热爱运动.有利于眼镜缓解视疲劳.女生则热衷于小说和电视剧不利于视力.大部分女生由于爱美之心追求身材而挑食.节食.不利于眼睛。五:事例

针对部分学生所做的详细调查,通过某些数据更能说明某些因素对视力的影响.这是一个女生的情况,她的父母存在近视的情况,说明家庭可能存在遗传因素的影响,而后天性影响因素她认为主要为写姿的不正,尤其初中的课桌椅没有固定的搭配和科学的设计.平常的坐姿对视力造成一定影响再加上写字的执笔和写字习惯的错误是导致她近视的原因.她有三年的近视史,但她的眼镜度数只有150度左右,两年才换过一次,而且她认为效果很好,从对她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她很少吃甜食,长期保持一个良好的睡眠.且她是属于轻度近视,这是造成她眼镜度数没有持续增加的原因。

另一份调查情况来自一位男生,他的父母及祖父母都无近视情况,我们可以排除先天性近视因素.后天性因素是他诱发近视的原因.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他过度用眼看书、看电视和上网.这是造成近视的最主要原因.他从初中开始近视,目前的度数为400度已是中度近视,并且不断增加。这位同学很少做眼保键操,也没有太关注用眼卫生,这是造成他眼镜度数持续上升的原因。

六:预防

经过调查发现.我校约有70%的人患有近视,而这些人群中有80%左右的人为假性近视300度以下为假性近视.⑪假性近视经过治疗是可以矫正的,假性近视防治法如下:

①应用阿托品,托吡卡胺滴眼液,博士伦眼药水等其中一种,在睡前点眼一次.②坚持做眼保键操每日3-4次

③学习或工作1-2小时后远眺大自然景色休息10-15分钟,使眼状肌松弛.④用中医针灸.电针.气功或热按摩等法提高视觉神经的兴奋性,针灸时建议针晴明和球后两穴.⑤阅读和写字保持与书面30厘米以上的距离和正确姿势,不要歪着头看书,光线照明要适合眼睛,要劳逸结合,并注意锻炼身体.⑥注意饮吃方面的问题少吃垃圾食品,多吃绿色水果.对于已经为真近视的同学来说,虽然通过普通的方法不可完全矫正,但可以通过科学用眼防止近视继续加深.⑫真近视的同学除了注意上面几点,还需注意:

社会调查与统计 篇6

2.抽样调查:就是从所研究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式选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将在这部分个体中所得到的调查结果推广到总体中去。优点:①节省时间人力物力②可以十分迅速的获得资料数据③可以比较详尽的收集信息,获得内容丰富的资料④应用范围十分广泛⑤准确性高。缺点:①使用与定量研究而不适合定性研究②不适用于调查总体模糊的对象③调查的广度和深度受到限制。

3.选题的标准:①重要性,指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②创造性,指研究问题应该有新的东西,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有自己的特点。③可行性,指研究者具备完成某研究课题的主、客观条件。④合适性,指所选问题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课题明确化:指通过对研究课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以达到将最初头脑中不仅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方法:①缩小内容范围②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

4.分析单位:即研究中将被分析和描述的对象。类型: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社会产品。层次谬误:指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结论的现象。5.概率抽样:依据概率的基本原理,按照随机原则进行的抽样。①简单随机抽样:是按照等概率原则直接从含有N个元素的总体中随机抽取n个元素组成样本(N>n)。②系统抽样:是把总体的单位进行编号排序后,再计算出某种间隔,然后按这一固定的间隔抽取元素的号码来组成样本的方法。③分层抽样:是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划分为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字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优:(1在不增加样本规模的前提下降低抽样误差,提高抽样的精度。(2便于了解总体内不同层次的情况,以及对总体中不同层次进行单独研究或进行比较。④整群抽样: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些小的群体,然后由所抽出的若干小群体内所有元素构成的样本。小群体的抽取可采用简单随机抽、系统抽样或分层抽样的方法。特点:不仅可以简化抽样过程,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降低收集资料的费用,同时还能扩大抽样的范围。但是其样本的分布面不广、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相对较差。⑤多段抽样:是按照抽样元素的隶属关系或层次关系,把抽样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进行的抽样方法。

6.非概率抽样:依据研究者的主观意愿、判断或是否方便等因素来抽取对象。①偶遇抽样,是指研究者根据现实情况,以自己方便的形式抽取偶遇到的人作为对象。②判断抽样,指的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目标和自己的主观分析来选择和确定研究对象的方法。③定额抽样,研究者要尽可能地依据那些有可能影响研究变量的因素来对总体分层,并找出具有各种不同特征的成员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④滚雪球抽样

7.社会测量特点:①人既是测量的客体又是测量的主体,使得社会现象的测量具有了无法回避的主客观矛盾。主观性强。②社会测量的内容常常是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以及由人们的行为构成各种社会现象。而测量本身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两者相互作用,会相互影响。③可重复性差、量化程度低。测量的层次:①定类测量:确定类别。数学特征是等于与不等于。具有对称性和传递性。②定序测量:确定等级及次序。数学特征是大于或小于。具有对称性和传递性,也具有不对称性。③定距测量:确定间隔距离。可加减,没有固定的零。④定比测量:确定比例。可加减乘除,有一个绝对的零点。

8.操作化:即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方法:①概念化(1弄清概念定义的范围;(2决定一个定义;②发展测量指标。(1列出概念的维度;(2建立测量指标:寻找和利用前人已有的指标;先进行一段时间的探索性研究,自己发展指标。

9.量表:用来测量人们态度看法意见性格等内容的一种量化工具。信度: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到的结果相一致的程度。再测信度:对同一群对象采用同一种测量,在不同的时间点先后测量两次,根据两次测量结果计算出相关系数,这种相关系数就叫再测信度。复本信度:根据同一群研究对象同时接受两个复本测量所得的分数来计算其相关系数。折半信度:即将研究对象在一次测量中所得到的结果,按测量项目的单双号分为两组,计算这两组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

11.效度: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表面效度:指的是测量内容或测量指标与测量目标之间的适合性和逻辑相符性。准则效度:指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测量方式对同一事物或变量进行测量时,将原有的一种测量方式作为准则,用新的方式所得到的测量结果与原有准则的测量结果作比较,如果新的测量方式或指标与原有的作为准则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具有相同的效果,那么,这种新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具有准则效度。建构效度:涉及一个理论关系结构中其他概念的测量。关系:效度与信度之间存在着某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一般来说,缺乏信度的测量肯定也是无效度的测量;而具有很高信度的测量并不意味着同时也是高效度的测量;另一方面,研究者在追求测量的信度时,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或降低测量的效度;反之,当研究者努力提高测量的效度时,其测量的信度则同样会受到影响。12.问卷:调查研究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主要工具,它是一份精心设计的用来测量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特征的问题表格。一般结构:封面信(向调查对象介绍说明调查的目的、调查单位或调查者的身份、调查的大概内容、调查对象的选取方式和对结果保密的措施。封面信语言要简明、中肯,篇幅宜小不宜大。)、指导语、问题及答案、编码等。问题设计原则:①问题的语言要尽量简单。②问题的陈述要尽可能简短。③问题要避免带有双重或多重含义。即一个问题中不要同时询问两件或几件事情。④问题不能带有倾向性。应保持中立的提问方式,使用中性语言。⑤不要用否定形式提问。⑥不要问回答者不知道的问题。⑦不要直接问敏感性问题。问题形式:填空题、选择题、排序题、问答题。答案:与问题协调一致、穷尽性、互斥性。顺序:①把简单已答的问题放在前面,把复杂难答的问题放在后面。②把能引起调查对象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把容易引起他们紧张或产生顾虑的问题放在后面。③把调查对象熟悉的问题放在前面,把他们感到生疏的问题放在后面。④一般先问行为方面的问题,再问态度、意见、看法方面的问题。⑤个人背景资料,一般放在结尾,但有时也可以放在开头。⑥若有开放式问题,则应放在问卷的最后面。如何提高问卷设计的质量:1.高质量问卷的标准:高信度、高效度,围绕研究目的和内容,适合调查对象,问题少而精;清楚明确,适合于所有对象。有赖于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丰富的生活知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知识。2.提高问题质量—具体技术:明确测量目标、澄清概念和术语、帮助访问对象确定信息、减少社会遵从效应。13.自填问卷法:优点:①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②具有很好的匿名性。③可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缺点:①问卷的回收率有时难以保证。②自填问卷法对调查对象的文化水平有一定要求。③调查资料的质量常常得不到保证。结构访问法:优点:①调查的回答率高。②调查资料的质量较好。③调查对象的适用范围广。缺点:①调查员和调查对象之间的互动有时影响到调查的结果。②访问调查的匿名性比较差。③费用高,代价大。④结构访问法对调查员的要求更高。应注意事项:①理解调查对象的心理:代价、报酬和信任。②第一印象:正式:指的是调查员看起来具有某种合理的、合法的和正规的身份和角色。普通:指的是调查员的外表和打扮看起来和平常人一样,没有大的区别。友善和礼貌③接触调查对象:接触前的准备,尽可能地了解有关调查对象的有关情况和特征,并理解调查对象的选取方式、调查访问的程序要求、调查问卷的内容等。准备纪念品,检查证明个人身份的有关证明和标志。进门和开场白:见面致歉,简明扼要、意图明确、重点突出地说好开场白,表现出强的亲和力。④提问:开始访问,主动用口、恰当用眼、专心用耳、熟练用手。

14.编码:是将问卷中的答案转换成数字的过程。数据清理:①有效范围的清理②逻辑一致性清理③数据质量抽查。

学习调查与统计的若干启示 篇7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概况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初步形成。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及其教育观认为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逐渐建构起来的, 并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环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以及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都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个体与客观知识交互作用内化为认知结构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 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 强调社会环境是发展与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 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社会性”[2]。以及他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都极大地推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并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我国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介绍研究其理论,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和探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并开展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实践, 逐步探索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与应用方法。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教学改革的启示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在知识观上,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表征, 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假设, 一种解释, 并不是对问题的最终答案。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还会出现新的假设和解释, 并且知识不可能适用于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中, 成为放之四海皆准的教条, 而是要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进行再加工再创造。正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多向互动与对话, 参与者们批判性地探讨各自的观点、新的阐释、新的意义层出不穷, 知识也就不断地得到丰富。这种观点认为书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或解释, 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因此, 不能把书本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 不能用权威来压服学生。学生的知识, 是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于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 基于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2、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 学生是带着丰富的经验和自己的看法来学习的, 在日常的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 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即使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接触过, 没有现成的经验, 但当问题呈现在眼前时, 他们也常常会利用相关的经验, 依靠自身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因此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激发他们对问题深入了解与解答的欲望。课堂上要变灌输式、讲授式教学为商讨、合作、探究式教学, 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把课堂上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实现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创造、建构知识的转变。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要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善于挖掘素材, 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 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设深入探讨问题, 使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课堂上自由地交锋, 从而启迪学生智慧。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 在各种信息反馈中, 相互协商、讨论, 在讨论中逐渐加深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现状, 所设置的问题尽可能在绝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使学生的学习朝有利于其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者认为,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 通过新旧经验的反复的双向作用, 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 来充实、改造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强调意义的生成, 强调学生通过与外部信息的相互作用而生成理解、发展智能、建构自己的经验现实”[3]。学习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 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因此, 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 营造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及自主意识, 真正建立起相互信赖、相互尊重、彼此接纳、公平交流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教师所传递的坦诚而真挚的情感, 为学生提供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倡导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质量的内在动力,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 从而顺利地建构知识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当前教学改革提供了许多耳目一新的启示。但是基于我国的具体国情, 我们要批判性的转化西方的各种教学思想, 使之本土化, 更适合于我国的教学实际, 从而指导学生的意义学习和课堂教学实践。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学改革的倡导,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思想逐渐成为我国现代教学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它揭示了与传统学习理论完全不同的学习规律。其对知识习得的建构性的知识观, 对学习者主动性、能动性的强调, 对教学方式、方法的阐释, 给予当今的教学实践以建设性的启示。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改革,启示

参考文献

[1]、张建伟, 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6, (4) .

学习调查与统计的若干启示 篇8

关键词 高职新生;公共英语;学习焦虑;信息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142-02

1 前言

对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关注是近来教研领域的焦点。英语学习焦虑是语言学习者重要的心理变量。英语学习焦虑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语言学习效果和学习策略的使用。了解高职生英语学习焦虑状况,为今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指明方向。

2 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对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1)国内外相关英语学习焦虑研究的文献述介[1];2)对二语学习焦虑类型的研究[2];3)外语学习焦虑现象调查与焦虑量表的研究;4)外语学习焦虑同外语学习效果方面的研究。有学者指出,外语学习焦虑影响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成负相关关系(Young,1991)。

目前现有的相关研究大多通过调查问卷分析本科、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焦虑对成绩、学习策略等相关因素造成的影响,聚焦高职生英语学习焦虑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结合入学成绩变量关注高职新生公共英语学习焦虑现状,探索有效降低焦虑的教学策略。

3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北京地区一所公立高职学院一年级新生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9月下旬对该校所有2014级新生统一进行英语入学摸底考试。随机抽取该校五个非英语专业系各一个班级进行相关问卷调查。调查目的:1)高职新生的入学摸底考试成绩对英语学习焦虑程度有何差异性影响;2)公共英语学习焦虑分为课堂焦虑、考试焦虑、负面评价焦虑和交际焦虑,为制定教学策略以缓解高职生公共英语学习焦虑提供依据。

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信息部分,包括调查学生的系别、英语入学摸底考试成绩等;第二部分为高职生英语学习焦虑现状情况调查问卷,参照Horwitz于1986年发表的《外语学习焦虑量表》(FLCAS,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Scale),进行必要的修改。国内大部分测试外语学习焦虑的调查问卷都是借鉴该量表,共计33题。调查问卷均依照Likert五分量表法,将英语学习焦虑从高到低分为五个等级,采用软件SPSS17.0作为统计分析工具。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65份,高职生公共英语学习焦虑现状调查部分回收有效问卷为140份,问卷有效率为85%。

4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高职新生入学摸底成绩对公共英语学习焦虑调查的影响 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结果显示(见表1):入学摸底成绩对高职新生的英语焦虑程度有显著影响(F=5.89,p<0.05),Bonferroni事后检验结果显示,英语入学摸底成绩为60分以上学生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分数值在0~20分以及20~40分之间的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入学摸底考试在60分以上的学生对于高职阶段的英语学习有一定的期望值,比较关注外语学习;0~40分之间的学生英语基础本来有限,对于英语学习也没有更高要求。

此项分析结果符合高职新生英语学习现状。一线高职教师普遍表示,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在高职第一学期阶段能够跟得上课堂,大部分学习态度较为认真;而基础较差的学生,普遍反映教材难度太大,听不懂,导致课堂上看手机或睡觉,置身课堂之外。因此,英语基础较差的高职新生厌学的背后并没有过多的焦虑情绪,这需要从其他方面找出其厌学的原因。如是否是由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较弱,导致其极易放弃高职阶段的英语学习。

焦虑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皮尔逊r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课堂焦虑、考试焦虑、交际焦虑和负面评价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强度上看,r课堂-考试=0.700,p<0.05;r课堂-交际=0.757,p<0.05;r课堂-负评价=0.612,p<005;r考试-交际=0.641,p<0.05;r考试-负评价=0.571,p<0.05;r交际-负评价=0.734,p<0.05。这些系数表明,课堂焦虑和交际焦虑之间、交际焦虑和负面评价焦虑之间均显示高度正相关(分别为0.757和0.734)。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引起焦虑的很大部分原因是出于害怕用英语与他人交流。交际焦虑较高的学生多是由于害怕得到负面评价,受到教师的批评或同学的嘲笑。害怕考试不能通过也是引起英语课堂焦虑的一个主要原因(0.699)。因此,在缓解学生英语学习焦虑方面,应注重师生、生生英语交流的方式,改进英语学习评价模式以及考核模式。

5 研究结果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启示

适度的正面焦虑对于高职新生的公共英语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通过此次调查问卷,发现入学英语摸底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上的高职生的公共英语学习焦虑明显高于0~40分之间的学生。抽样的140名学生中,成绩在60分以上的学生仅28人,大部分高职新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由于英语成绩和学习焦虑呈正相关,后进生的英语学习焦虑度最低。英语教师对后进生应适度增加正面学习焦虑,如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基础较差的学生,增加对其学习评价的方式和次数,让学生更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高职公共英语学习中,教师尽量减少负面评价的次数,创造轻松的氛围进行师生、生生互动 负面评价属于负面焦虑,学生在课堂讨论、回答问题、考试过程中因担心失败,极易产生负焦虑情绪。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心里,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消除学生对学习的畏惧心理,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对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败给予鼓励和心理疏导,尽量降低负面焦虑带来的不利影响,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开展信息化教学,丰富公共英语课程互动模式 智能移动设备的应用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让学生体验到全新、高效、移动化和充满个性创意的学习方式。如利用网络搭建网络英语课程平台,或在智能终端上采用移动教学模式,能有效降低师生面对面回答问题时产生的交际焦虑和负面评价焦虑,增强学习效果。信息化教学促进师生进行信息沟通、分享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网络作业批改以及网络平台上答疑和学习督导,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教师也可监控学生课内外学习状态。推广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降低传统英语课堂中的学习焦虑,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估能力。

参考文献

[1]施渝,徐锦芬.国内外外语焦虑研究四十年:基于29种SSCI期刊与12种CSSCI期刊40年(1972—2011)论文的统计与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1):60-64.

[2]Horwitz E M, HORWITZ M B, COPE J.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6(2):

收入与消费统计调查方案 篇9

我校大学生网络消费调查及前景预测

二、调查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更新,人们消费模式逐渐选择了不出户门的网上消费,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的购物模式正得到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从20XX年的13亿至20XX年的2670亿,仅仅八年就膨胀了205倍,20XX年中国网络购物全年市场交易金额达到7431亿,三年时间增长将近三倍。

三、调查目的

通过大学生网购情况调查,了解大学生对网上消费的态度,及网上消费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避免大学生沉溺网络消费,使网络消费与日常生活平衡有序的进行。通过网购调查,网络消费在大学校园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

四、调查内容

河北经贸大学在校大学生的网购商品种类、频率、消费额度、信任度等。

五、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河北经贸大学在校大学生

六、调查方式和方法

a)调查方式:抽样调查

b)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七、调查步骤以及时间安排

a)第一阶段:(4月23日——4月25日)确定人员分工及调查项目、设计调查问卷

b)第二阶段:(4月26日——5月1日)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市场调查,回收问卷

c)第三阶段:(5月1日——5月6日)统计调查资料、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八、调查工作经费预算

a)市场调查策划书打印(1份)——2元

b)市场调查问卷制作(100份)——20元c)市场调查报告打印(1份)——2元

八、调查人员

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 篇10

选取课题:

大学生专业知识与社会能力发展调查

一、课题重要性

当代企业不仅关注毕业生的专业素质,而且也十分注重学生的社会能力。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十分巨大的今天,研究大学生专业知识与社会能力的发展,帮助大学生在大学里学到应社会所需的扎实的技能和一定的社会能力。引导新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找好学生找好学习与社会的平衡点,为毕业生寻求找到好工作的途径。经过调查我们大致发现,企业大致需要的人才要具备以下的能力:

学习能力。学习的能力就是学会如何学习,掌握有关技巧,培养各种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当今科技进步,社会发展,面对所谓的“知识爆炸”,一定得摆脱传统的学习窠臼,培养各种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而且相当一部分内容随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淘汰,因而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习的能力,就成为大学阶段的最重要部分。

首先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学的学习不同于以往的被动式学习,学生自己要打破以前的思维定势和心理状态,“打破标准答案”,学会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即使是蹩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那是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段落大意、内容提要那些统一的程式。

信息化时代的学习必须利用互联网,但又必须警惕它。互联网使记忆性的东西更为弱化,为快节奏的生活带来了各种方便,但是在解放记忆之苦的同时也更为强调人的思考能力,尤其是跨学科的思考,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个人独立的思考。

另外,学习又是多方面的,如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多与老师老生交流,阅读更多更广的图书都有利于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去把握和发掘自己的心智、情感、经验与直觉;去寻找那个你的能力、激情和才智的最佳结合点。大学是这样一个过程:你去学会怀疑,也学会理解,发现自己的趣味,并不断地测试自己的能力,找到自己最佳状态的过程。大学就是在不断地选择,但这个过程不是面向“标准答案”,不是面向知识,而是面向趣味,或者是去发现自己能做什么,愿意做什么和能做好什么,从而确定自己将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二、课题的创新性

现在大部分的关于大学生的调查都与就业以及大学生生活有关,很少涉及到大学生的社会能力,就算有也是比较肤浅,表面。通过网上查找,对该方面还缺少系统性的调查。而且该课题比较新颖且适合研究,是个很不错的题目。

三、可行性

印发400份问卷,可以在学校方面寻求帮助打印问卷,争取回收300分。在本校范围内发放问卷,节省人力物力,而且回收率高。可以找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去发问卷,问卷问题直观不涉及隐私,资料容易获得。

四、合适性

作为学生该课题比较贴合我们的实际,而且调查是学生,对于毕业生就业,在校生学习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在研究内容上主观与客观条件都比较成熟。

调查问卷

1.你所在的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2.你所学的专业: 3.你为自己的就业担忧吗?()

a)担忧

b)不担忧

4.为什么?

答:5.你觉得你在大学里学到了什么知识?

答:6.你大学里有没有做过兼职?()

a)有

b)没有

7.是什么类型的?

答:8.你做的兼职对你有什么帮助?

答:9.你有关注本行业的就业需求吗?

答:10.你觉得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答:11.你觉得企业中你最看好那一项()

a)待遇好

b)自己的兴趣

c)自己的才能得以发挥

d)福利好

e)轻松

12.请你就你自己的将来做一下简单的规划:

学习调查与统计的若干启示 篇11

(一)调查对象

张家港工贸职业高级中学510名2010级学生参加了本次调查和测试。

(二)调查工具

调查工具有两个:英语学习策略调查问卷和2010年苏州市英语中考试卷。

(三)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课题组对回收的测试问卷进行检查,剔除不合格问卷后,将中考英语成绩排名前25%的学生划入高分组,成绩排名后25%的学生划入低分组。问卷的数据输入电脑后,运用社会科学的统计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1)统计各项策略运用频率(平均数;标准差);(2)进行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运用水平的显著性检验。

二、结果与讨论

(一)学习策略运用的差异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职生运用英语学习策略的频率是2.99,处于中等水平,即有时候使用。最常使用的策略是补偿策略和元认知策略(M=3.25),其次是认知策略(M=2.96)、情感策略(M=2.95)、社交策略(M=2.88)和记忆策略(M=2.86)。

这个特点与中职生所处的学习环境、文化背景、学习者个人特征因素等有关。以往的研究(李炯英,2002)表明,我国学生经常使用记忆策略。但根据调查我们发现中职生使用最少的策略是记忆策略。在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词汇量较大,需要识记大量的词汇、句型。中职生进入职业学校大多是因为英语成绩不理想,中考英语成绩低于平均分。他们在初中阶段就害怕学英语,没有养成记忆的习惯,没有掌握记忆的技巧。

(二)学习策略和学习成绩的相关分析

从调查分析可以看出高分组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运用频率明显比低分组高。高分组学生之所以成绩较高,是因为他们能更深地领会、多样地运用学习策略。从这一点上讲,低分组的学生虽然也能使用各种学习策略,但由于针对性不强,所以在学习成绩上仍低于高分组的学生。还有一种解释,低分组的学生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缺乏系统性。学习策略的使用应该有一定的连续性和互补性。低分组的学生可能是孤立地使用这些策略。如背单词不分重点与非重点。最后,低分组或高分组的学生都经常使用某一策略,但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却可能因人而异。有可能是低分组的学生在使用学习策略的过程中比较多地出现注意力转移的情况。注意力的转移影响了学习策略的使用效率。

三、结语

本调查发现,中职生运用英语学习策略的频率处于中等水平,最常运用的策略是补偿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记忆策略运用最少;高分组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运用频率明显比低分组高。

本研究对教学的启示是:(1)运用正确的学习策略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成绩,因此应该把策略运用融入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训练,提高策略运用水平。(2)应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采用的方法,做到因人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策略运用指导。(3)记忆是学好英语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特别是对成绩较差学生记忆策略的训练。例如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第二课堂(如唱英语歌,配音等),使记忆不再机械,让学生在自我成就感的提高中学好英语。(4)教师要转变观念,强化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意识的影响,重视学生情感的释放和情绪的表达。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张家港工贸职业高级中学510名2010级学生参加了本次调查和测试。

(二)调查工具

调查工具有两个:英语学习策略调查问卷和2010年苏州市英语中考试卷。

(三)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课题组对回收的测试问卷进行检查,剔除不合格问卷后,将中考英语成绩排名前25%的学生划入高分组,成绩排名后25%的学生划入低分组。问卷的数据输入电脑后,运用社会科学的统计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1)统计各项策略运用频率(平均数;标准差);(2)进行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运用水平的显著性检验。

二、结果与讨论

(一)学习策略运用的差异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职生运用英语学习策略的频率是2.99,处于中等水平,即有时候使用。最常使用的策略是补偿策略和元认知策略(M=3.25),其次是认知策略(M=2.96)、情感策略(M=2.95)、社交策略(M=2.88)和记忆策略(M=2.86)。

这个特点与中职生所处的学习环境、文化背景、学习者个人特征因素等有关。以往的研究(李炯英,2002)表明,我国学生经常使用记忆策略。但根据调查我们发现中职生使用最少的策略是记忆策略。在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词汇量较大,需要识记大量的词汇、句型。中职生进入职业学校大多是因为英语成绩不理想,中考英语成绩低于平均分。他们在初中阶段就害怕学英语,没有养成记忆的习惯,没有掌握记忆的技巧。

(二)学习策略和学习成绩的相关分析

从调查分析可以看出高分组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运用频率明显比低分组高。高分组学生之所以成绩较高,是因为他们能更深地领会、多样地运用学习策略。从这一点上讲,低分组的学生虽然也能使用各种学习策略,但由于针对性不强,所以在学习成绩上仍低于高分组的学生。还有一种解释,低分组的学生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缺乏系统性。学习策略的使用应该有一定的连续性和互补性。低分组的学生可能是孤立地使用这些策略。如背单词不分重点与非重点。最后,低分组或高分组的学生都经常使用某一策略,但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却可能因人而异。有可能是低分组的学生在使用学习策略的过程中比较多地出现注意力转移的情况。注意力的转移影响了学习策略的使用效率。

三、结语

本调查发现,中职生运用英语学习策略的频率处于中等水平,最常运用的策略是补偿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记忆策略运用最少;高分组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运用频率明显比低分组高。

本研究对教学的启示是:(1)运用正确的学习策略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成绩,因此应该把策略运用融入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训练,提高策略运用水平。(2)应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采用的方法,做到因人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策略运用指导。(3)记忆是学好英语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特别是对成绩较差学生记忆策略的训练。例如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第二课堂(如唱英语歌,配音等),使记忆不再机械,让学生在自我成就感的提高中学好英语。(4)教师要转变观念,强化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意识的影响,重视学生情感的释放和情绪的表达。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张家港工贸职业高级中学510名2010级学生参加了本次调查和测试。

(二)调查工具

调查工具有两个:英语学习策略调查问卷和2010年苏州市英语中考试卷。

(三)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课题组对回收的测试问卷进行检查,剔除不合格问卷后,将中考英语成绩排名前25%的学生划入高分组,成绩排名后25%的学生划入低分组。问卷的数据输入电脑后,运用社会科学的统计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1)统计各项策略运用频率(平均数;标准差);(2)进行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运用水平的显著性检验。

二、结果与讨论

(一)学习策略运用的差异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职生运用英语学习策略的频率是2.99,处于中等水平,即有时候使用。最常使用的策略是补偿策略和元认知策略(M=3.25),其次是认知策略(M=2.96)、情感策略(M=2.95)、社交策略(M=2.88)和记忆策略(M=2.86)。

这个特点与中职生所处的学习环境、文化背景、学习者个人特征因素等有关。以往的研究(李炯英,2002)表明,我国学生经常使用记忆策略。但根据调查我们发现中职生使用最少的策略是记忆策略。在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词汇量较大,需要识记大量的词汇、句型。中职生进入职业学校大多是因为英语成绩不理想,中考英语成绩低于平均分。他们在初中阶段就害怕学英语,没有养成记忆的习惯,没有掌握记忆的技巧。

(二)学习策略和学习成绩的相关分析

从调查分析可以看出高分组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运用频率明显比低分组高。高分组学生之所以成绩较高,是因为他们能更深地领会、多样地运用学习策略。从这一点上讲,低分组的学生虽然也能使用各种学习策略,但由于针对性不强,所以在学习成绩上仍低于高分组的学生。还有一种解释,低分组的学生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缺乏系统性。学习策略的使用应该有一定的连续性和互补性。低分组的学生可能是孤立地使用这些策略。如背单词不分重点与非重点。最后,低分组或高分组的学生都经常使用某一策略,但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却可能因人而异。有可能是低分组的学生在使用学习策略的过程中比较多地出现注意力转移的情况。注意力的转移影响了学习策略的使用效率。

三、结语

本调查发现,中职生运用英语学习策略的频率处于中等水平,最常运用的策略是补偿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记忆策略运用最少;高分组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运用频率明显比低分组高。

上一篇:实习鉴定表如何填写下一篇:开学感想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