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2024-06-03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精选6篇)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篇1

西海岸九小 陈佳佳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安排了4篇课文、1个习作和1个练习,课文分别是《菩萨兵》《李广射虎》《少年王勃》《大作家的小老师》。其中,《菩萨兵》反映了革命前辈的优秀品质,《李广射虎》赞美了我国古代名将的高超技艺,《少年王勃》赞扬了古代少年王勃非凡的才华,《大作家的小老师》则塑造了大作家萧伯纳的谦逊形象。这个单元的编排能让学生从名人的平凡小事中感受他们的不平凡,从中受到情感上的启迪。尽管这四篇文章的内容不同,但文章写法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所以在教学中也可以将这一写作顺序的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习作3的例文是《小草中的发现》,让学生通过自己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来观察周围的小细节,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看谁写得又意思。练习3包括处处留心、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五个板块。

二、课文重难点分析

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菩萨兵》讲述了在长征途中,朱德总司令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族同胞春耕,以实际行动使藏族同胞返回了自己的家园,赢得了藏族同胞的信任与感激的故事。在这篇课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朗读理解、感悟朱德总司令的三段话,从而体会朱总司令对藏胞的一片深情。在这三段话中,要抓住对重点词的品味,如第一段话 “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里的“这么”、“还在”、“怎么„„呢”,引导学生从这几个重点字眼中去体会朱总司令的着急和担心,教师在这里可以让学生观察标点符号的使用,借用一个

问号和一个感叹号来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的练习。朱总司令第二段话中,翻译回来报告说藏胞一见红军就跑,翻译的语气里是责怪和埋怨,但朱总司令却说“这也怨不得他们,他们是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表现出的却是深深的体谅。引导学生抓住朱总司令说的“节气不饶人,怕耽误了藏胞春耕,来年就要挨饿了!”从而体会总司令急藏胞所急、想藏胞所想、关心藏胞疾苦的爱民情感。第三段话中抓住重点词句“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引导学生读出总司令对藏胞的关心、爱护之情。这样一篇精读课文,重在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人物在话语中所蕴涵的情感。在这片课文里,还有一个句子是需要重点提出的“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这里虽然最后是感叹号,但却是反问来加强肯定语气的一个句子,可以扩展延伸跟学生说一说关于肯定句、反问句、设问句的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在复述故事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段所发生的故事分段复述,例如用上“一天、第二天、几天以后”这些比较明显的时间段划分的词,这样条理就更加清晰,学生也可以初步体会到按时间发展顺序来讲述一个故事会更简单,也更有条理。

第二篇课文《李广射虎》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通过讲述李广将军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拈弓搭箭,把白羽箭深深射入石头中的故事,表现了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与神勇无比。课文创设了故事所描绘的情景,描述了一个有关“飞将军”的传奇故事,为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古诗的意思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在这篇课文中,由介绍《塞下曲》开篇,引出“飞将军”李广,对于古诗的内容应避免一字一词的理解,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但对理解诗意及体会意境的关键字词,要让学生弄清楚。例如“平明”的意思是“早晨,天亮的时候”;“白羽”这里指的是“白羽箭”;“石棱”

是石块面与面的相交处。对这些关键字的把握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诗意。在精读过程中,主要通过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之后又让学生把自己所体悟到的内容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是一个相得益彰的过程。学习第三段的时候,要引导学生通过“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等词语体会李广将军的“机敏、神勇、果断”等特点。学习第四段的时候,引导学生体会“呀”、“不是老虎,二是一块巨石”这些人们的惊讶的语气、语句来对李广将军的赞叹和敬佩。其实在读懂了课文以后,学生要自学这首古诗就不难了,所以可以尝试让学生对照课文自学古诗,找一找古诗中的诗句和课文相应的故事情节来学,由诗到文,再由文到诗,诗文对照,学生会学习得很快。在国培学习的时候,我自己写了一篇下水文《千尺潭水不及汪伦送我情》,我觉得可以在这时候拿出来给学生阅读一下,让学生给我提建议,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包诗”写作的兴趣,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可以尝试写一写古诗里的故事。

第三篇课文《少年王勃》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显示了王勃文思敏捷与才气横溢。课文中一些重点的四字词语的把握是很重要的,如: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在学生掌握了这些词语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精读就更容易些。所以精读之前对生词的把握是关键。在精读的过程中,可以先以文中的名句导入,引出课题,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最能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的词语——奇才。从“奇才”这个词语展开教学,把其他人的表现和王勃的表现进行对比,如第二自然段里的“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等句子,来体会当场写庆贺文章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从而衬托王勃所表现出来的“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以激起学生对王勃的敬佩之情。课文的第三、四

段时重点,要注意学生对佳句的朗读断句是否正确,教师及时地给予纠正。例如“天水相连”一句,要读出一种连绵不断的气势,想象谁的宽阔,天的辽阔。其实在这里,教师不需要作过多的分析和指导,主要引导学生边吟诵边想象边体会课文所表现的壮美秋景,激发学生对美好景观的向往,在朗读、想象中去感悟。在这里可以借助多媒体图片的欣赏以取得更好的效果,这就需要老师做好多媒体课件了。

第四篇课文《大作家的小老师》,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记叙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成功地塑造了大作家萧伯纳谦逊的形象。按照事情发展的经过来进行叙述。故事以写人物间的对话为主,简短的对话传神地表现出小姑娘的天真可爱和萧伯纳的谦虚大度。教学时,应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从人物对话中体会文章的内涵,感悟人物形象。我认为这也是本课的难点。精读本课时,在第一段时,要把握好描写小姑娘外貌的词语,如“白白胖胖”、“大眼睛很有神”、“扎着大红蝴蝶结”,告诉学生抓住外貌特点来表现一个人的可爱,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手法,但也要引导学生在描写过程中,除了这些词语写出了小姑娘是可爱的,也可以利用他人对小姑娘的态度,例如萧伯纳“同她玩了好久”这些词句侧面写了萧伯纳是很喜欢这个小姑娘的。从侧面来表现小姑娘可爱,这又是一个值得学生去学习的习作方法。外貌描写加上侧面描写更加生动去刻画人物形象,这个可以作为课后的一个小练笔。引导学生去分析和讨论在他们临别时,萧伯纳对小姑娘说的那番话时的真正原因,心里并不是真的想要炫耀自己,而是想给孩子一个惊喜,要引导学生在读的时候,读出萧伯纳并不是炫耀而是想给孩子惊喜的口吻。而小姑娘“学着萧伯纳的口吻”以及模仿萧伯纳说话的句式,究竟是和这位大作家开玩笑?还是品出了大作家话中“炫耀”的意味?也许又只是小姑娘一句非常天真的话语呢?这里就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去领会。指导读第三段的时候,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领会萧伯纳说的“那位小姑娘给我的教育”指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抓住“不论„„都„„任何人„„平等相待,永远谦虚„„”等重点词句读好萧伯纳深有感触的这段话。这里可以引用古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指导学生领悟无论是谁都要谦虚地向周围的一切事物学习这样一个道理。在这篇课文中,我自己也是存在疑惑的,小姑娘模仿萧伯纳的口吻和说话句式,她到底是玩笑还是悟出了大作家“炫耀”的意味?

习作3中的例文《小草中的发现》,小作者用一颗充满好奇的心,发现了草丛中可爱的小生命——正在造新房的蚂蚁和摆动长须的甲虫,小作者通过自己细心的观察,简洁的描述,展现了一个表面静悄悄、实则活生生的昆虫世界。习作3的例文和要求都是鼓励学生要做一个有心人,只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东西。借助学生在上科学课时培植绿豆、观察绿豆发芽的这个实验来进行习作3的教学案例,学生即亲身参与体验了,又有记录,可以将他们的整个体验过程写成一篇“发现”的观察作文。这只是作为一个案例,当然是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放开眼界,自然界的、生活中的、学习中的事物都可以成为观察记录的内容,所以这一次的习作,我会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提前一周就去观察、去发现,并用文字记录下来自己的发现,一周后再回到课堂中去根据自己的记录完成习作。这个学期,我对学生的习作指导上,重点是要求学生一定要对文章的结构进行一个大布局后才下手写,尽可能地让他们在我的引导下列一个提纲,根据这个提纲来打草稿,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完成课堂上的草稿并自行修改,或者向老师、同学请教。上个学期,我发现学生写的作文没有

任何的顺序和条理,这学期,从许多课文的编排上看,知道要对学生渗透几种写作顺序是教学重点,如事情发展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等。所以在习作练习上,我也希望学生能初步学会有顺序地去写作文。

本单元的最后是练习3,练习3安排了五个板块,内容包括处处留心、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其中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口语交际是练习3的重点。处处留心这项练习有三个要求,要求学生读一段歌词《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歌词热情洋溢地表达了边防战士对故乡的依恋和热爱,以及不怕一切艰难险阻驻守祖国边疆保卫家园的坚定决心。要让学生从歌词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激情洋溢地读好这段歌词。第二个要求是认识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荡漾”一词在歌词中的引申义是形容桃园里传来一阵阵孩子们的欢笑声。例如歌声荡漾,也是引申义。读读背背中8词语,都是表现少年王勃才气横溢、风华正茂、出类拔萃。通过回忆课文《少年王勃》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口语交际《学会商量》,其实我觉得挺好的,现在很多孩子在生活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比较任性、独断,虽然这是一个学会去如何与人商量、与人交换意见的主题,但如果学生能通过这个板块的学习,领悟到生活中处处有商量,要学会尊重别人的想法,学会与人商量,那我觉得就达到教学目的了。

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1、在前面的内容中我就提到过了,在教学《大作家的小老师》这篇课

文过程中,我自己也是存在疑惑的,小姑娘模仿萧伯纳的口吻

和说话句式,她到底是玩笑还是悟出了大作家“炫耀”的意味?

2、虽然我在习作要求中会希望学生能初步学会有顺序地去写作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篇2

就教学预设而言,文本解读应该是教师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对话和创造的过程,是优化教学设计与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实际上,由于个人知识背景、理解能力的不同,对文本的解读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有的侧重于“字面义”,有的侧重于 “字中义、字外义”;有的忠实于原文,有的讲究与时俱进;甚至对同一篇文章还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解读。笔者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却发现,许多教师在解读教材时经常出现“豆大的馒头———无从下口”的窘境,反映出部分教师文本解读的能力急需提升。那么,该如何顺利进行教材解读呢?下面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鹬蚌相争》为例, 谈谈解读教材的基本路径。

一、从语言到内容

课文由一个个句子组成,了解句子的意思是学习课文的基础。有经验的教师在接触课文时,一般通过了解句子的意思,进而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深入研读课文做好准备。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过:“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而句子则是由一个个词语连贯而成。要想深入、全面了解句子意思,必须从组成句子的关键词语入手。所谓关键词语,也就是对句子表情达意起至关重要作用的词语,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品味这些关键词语,读懂背后的深刻内涵,体会运用的准确,为深入了解内容,和文本、作者对话打下扎实基础。解读教材,理应从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开始。

题目,通常被称做文章的“眼睛”,是文章浓缩的精华,是作者反复斟酌才最终确定下来的。我们解读教材最先看到的是课文的题目。 但是,许多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往往直接跳过课题和课文对话,忽视对课文题目的推敲,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在《鹬蚌相争》中,我们在解读题目时,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鹬” “蚌”这两种动物的特点,然后重点研究一个“争”。因为“争”是这个故事的核心,是课文的题眼。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争”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清楚“争”最初的意思,为课上帮助学生概括内容、提炼主线做准备。

这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在解读教材时,我们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重点抓住一些关键词语,力求 “牵一发而动全身”,帮助学生打开和文本对话的窗口。如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抓住“威胁”“毫不示弱”“相持”等词语层层深入,由词到句再到整篇课文。如第二自然段抓住“威胁”分这样几个层次:先找出直接写鹬“争”的词语———“威胁”,接着了解什么叫“威胁”,可以换成哪些词语,理解“威胁”的意思,然后联系生活经历,揣摩此时的人物心理,最后进行角色转换, 以鹬的身份读出“威胁”的语气。当然,个人的知识基础、对课文的理解不同,重点抓的关键词语也就各不相同。抓住这些有代表性的关键词语,可以方便快捷地打开学生和文本、作者对话的窗口,提高学习效率,让对话变得简洁而深刻。

二、从课文到原文

教材是学习的主要载体,是编者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学习基本用书,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我们在进行解读教材时必须尊重教材,以教材为本。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我们鼓励教师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当然, 我们在解读教材时也不能遗忘了原文。作为教材,在选编课文时会对原文进行一定的删减,以更加符合学生特点和教材风格。所以,对入选教材的课文,一定要找到原文,全面了解原文内容,从而全面、 准确地解读教材,避免误读、曲解。

在解读《鹬蚌相争》这篇课文时,我们首先找到了课文的作者及出处。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策》 是西汉刘向编订的一部史书,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略和言论。入选教材的《鹬蚌相争》只是根据原文中的一部分内容翻译的。在原文中,完整的内容是和一定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的。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燕国大夫苏代给赵王讲了“鹬蚌相争”的故事,就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很明显,原文是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围绕着寓意的揭示,将课文和原文进行了对比,预设了从课文内容到原文的故事,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来理解寓意的学习流程,一步步把课文理解透彻、准确。

当然,我们在解读教材时也不能遗忘了作者。作为文章的写作者,在创作这篇文章时,总是和一定的时代背景、特定的人物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全面了解这些时代背景、人物事件,才能准确、 全面地解读教材,真正和作者进行深入对话。

三、从一篇到一类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只是些例子”,它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从叶圣陶先生的这些话中我们受到很大启发,教材不是教学的终点站,而且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在教材本身,而在于通过教材的学习使学生举一反三,提高语文能力。我们学习一篇课文,要帮助学生带动一类课文的学习,发挥好教材这个“样品”的作用。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要教给学生学习寓言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寓言的兴趣,带动寓言类课文的学习。 寓言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态,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从而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在浩如烟海的世界文学宝库中,寓言犹如一串串闪闪发光的明珠,引人注目,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久弥新。 由于寓言故事篇幅短小精炼,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浅显直白,道理通俗易懂,深受儿童的喜爱。正因为如此,在现行小语教材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寓言类课文。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分别在二、三、五年级安排寓言类课文9篇。其中有《鹬蚌相争》这样的中国寓言,也有《狐狸和葡萄》这样的外国寓言。寓言类课文数量虽然不多,但其中丰富的想像、生动的语言、夸张的角色、 神奇的情节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读寓言类课文,能丰富想像能力,增长知识,受到启迪,获得快乐,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 启发。

在教学《鹬蚌相争》这篇课文时,我们要充分发挥好教材这个 “样品”的作用,教给学生学习寓言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自主阅读其他寓言故事。在初读阶段,学会概括故事内容;在研读阶段,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故事内容;在提升阶段,学会联系实际理解寓意;在运用阶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讲故事,并能初步学会根据对象的不同进行必要的调整。总之,学生通过 《鹬蚌相争》的学习,要能初步建构起学习寓言类课文的基本路径,形成基本的学习能力,为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做好充分的准备。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篇3

关键词:提出问题 大胆假设 认真验证 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3、能对实验过程中测量搜集、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的结论。4、通过反复实验,让学生意识到经验可能是错的,正确的实验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科学知识: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3、继续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学生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与教师给的次数一样。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铁架台、量角器、秒表、米尺、摆绳若干、钩码。(2)教学课件:①幻灯片:各种各样的摆钟。②幻灯片:实验设计方案模板。③幻灯片:温馨提示:④幻灯片:《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⑤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1、幻灯片出示各种各样的摆钟。2、提问:摆钟靠什么来计时?3、板书:摆

二、探究新知: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一)引导提出问题

1、实物出示:一个单摆,拨动、介绍、并板书摆的各部分:摆线、摆锤、摆角:2、教师:要了解摆,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3、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4、实物出示,引导提问。一组单摆,(摆线长短不一,摆锤轻重不一,)同时让它们摆动起来(摆角大小不同)。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5、小结板书:摆的快慢不一

6、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把课题板书完整: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和假设

1、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摆.

2、小组内动一动摆,大胆猜测和假

设: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1)、同学们小组里讨论讨论,你们觉得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这么想的根据是什么?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

(3)、生答,师板书:

(三)、小组内制定实验计划

1、师:刚才,同学们对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和假设,这些猜测和假设是否都能影响摆的快慢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验证。

2、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建议各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一个猜测和假设进行研究。下面请各个组长带领组员根据老师提供的提纲讨论实验计划,并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3、幻灯片出示实验设计方案模板。3、学生小组汇报本组的设计方案,其余小组补充或提出修改意见。

4、小组完善实验方案。

(四)、小组认真实验,仔细验证

1、幻灯出示:

温馨提示: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老师还想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①实验过程中计时、计数、量长度、量角度,无论哪一次稍微有误差,都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因此一定要学会认真、仔细地测量、记录。一丝不苟地做实验。② 注意每次实验测算时间都定为15秒,在实验中要精确测量,每个实验至少要重复做三次,最后求平均值。还要注意掌握好实验中的不变量。③实验结束后,各组要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完成实验记录单。

2、小组各自选取桌上的实验器材,开始实验,并及时完成好实验记录单。

3、幻灯片出示《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你们研究的是哪一猜测就填写哪一项。

(五)汇报总结,得出结论

1、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1)你们的假设是什么?在实验中需要改变和不改变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2)通过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2、教师根据学生实验后汇报实验探究情况进行小结,

①摆线的长度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锤的重量。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②摆线的长度不变,

摆锤的重量不变,改变摆的角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的角度无关。

③摆锤的重量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线的长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了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3、汇总得出结论,并完成板书:

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三、实践活动:研究摆摆动快慢的内在规律

(1)出示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并分派任务:全班十组,每组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如下表:注意:每次做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修正。

(2)小组合作制作。

(3)制作完成的小组把摆挂到黑板相应次数的钉子上。

(5)观察挂在黑板上的摆,有什么规律?(6)小结: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而且摆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得就越快。

四、总结交流

1、教师: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你们获得了有关摆的哪些知识?

2、学生交流。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篇4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单元梳理

单元解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有两篇阅读课文(《沙漠中的绿洲》、《云雀的心愿》)、两首古诗(《池上》和《小儿垂钓》)和一个练习组成。这一单元是教材编写组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心设计的,发挥着接通课内外语文学习的功能,用不同的文学样式表达了同一个主题: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沙漠中的绿洲》一文用参观访问的形式体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后的所见所闻,懂得了保护森林的重要。《池上》、《小儿垂钓》两首古诗,让我们感受到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到儿童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练习六中“处处留心”安排了对噪音的了解,这一题可以说是与本单元的环保主题遥相呼应,“读读背背” 中安排了两个内容,一是成语的积累,二是古诗的积累。使这一个“单元主题阅读学习”形成了更大的板块,最大程度地整合了语文学习的效果。即学生不但扎扎实实地学到了“知识和能力”,而且亲历了学习的过程,运用了多种学习方法,同时还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和情感体验,较好地把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整合到语言文字学习的这个载体中都结合本单元的主题。

单元重点:

1.学会本单元中的生字新词,学会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能用有关的词语造句。2.熟记一些常用的多音字,能在具体的句子中准确地读准它的读音。3.继续积累成语、古诗及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4.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单元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人类家园的情感。2.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作品中生动和形象的语言,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

单元教学策略

1.重视自主阅读,读演结合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灵性、有创造性的个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针对本单元课文的特点,教学中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表演,在读读、演演中学懂课文,加深理解。多种形式的自主阅读,能促进学生自我感悟,获得体验,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发展积累语言,陶冶情操。《云雀的心愿》是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形式的童话故事,教学时在学生充分个性化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朗读,还可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这个童话故事,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地感受森林对环保的重要作用。

2.创设特定情境,人境互动

我们知道,感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端,没有正确的感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就会成为“镜中之物,水中之花”。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语文学习的资料,运用形象直观的方法,为学生创设真实可靠、利于实现意义建构的学习情境,把相关的知识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越容易理解和巩固。现代多媒体技术集投影、录音、录像、摄像、电脑等多种功能,以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像多种方式显示教学信息,能多重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受,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利于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人境互动,创设有情趣的教学情境,对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十分重要。

如教学《沙漠中的绿洲》利用媒体创设两个截然不同的情境,利用直观动感的画面,背景音乐的渲染,让学生感受沙漠黄沙漫天的画面,几年后星罗棋布都是环境优美的绿洲。学生在创设的视听情境中,对比朗读课文中的关键句,渲染读书的氛围,调动了学生阅读的情绪,学生读起来一定会非常投入、忘我,能读出课文表达的内涵,也能读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3.注重语文实践,深化拓展。

《课标》中十分强调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加强和提高,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耳,主动地进行听说读写思的基本训练。尤其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要致力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通过想象扩大语文文本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多元感受。本单元的主题是环保,课后可根据班级实际组织学生通过调查、采访、查阅资料、办环保主题的手抄报等,引导学生了解本地区的环保情况,力图 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环保建议。还可组织学生课后收集有关阿联酋的资料,以“沙漠绿洲之旅”为主题,结合课后习题5,开展“小导游”活动。让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实践中增强,让学生的环保行为在课后落实。

4.注重因材施教,体现个性。

由于阅读主体头脑里贮存的相似单元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个文本,也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匹配,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见阅读应是个性化的行为,学生的阅读活动应是他们主动积累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其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教学过程是指导学生从不会到会、不懂到懂,再到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学生的差异走不同的“路”,会有不同的收获。但是只要是能像“赶集一样聚拢来”,只要学生的解读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课堂上生命的相遇,智慧的碰撞,自然是因为学生个性解读而闪现出的灵动的光芒。《沙漠中的绿洲》无论是学生体会到建设绿洲的艰巨复杂,代价之昂贵,还是体会到阿联酋人民战胜困难的决心之大,都是一种阅读的收获。

其二尊重文本的个性特点。本单元文章形式多样,有参观访问式的文章,有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有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古诗。在教学时,可抓住课文的要点和关键,设计几个主要问题,合作探究,通过生生互动式的读读、画画、比比、议议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体会到文中的“情”。《云雀的心愿》可抓住文中人物对话,要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进入角色,进入情境,较好地把握诗句包含的情感。

教材梳理

18、《沙漠中的绿洲》教材分析: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有关环境改造与保护的课文。作者以参观访问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为了改造生活环境,终于建成绿洲,营造出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从飞机上往下看”,“来到迪拜访问”“ 在迪拜最大的中心公园漫步” „„循着这些词句,我们寻找到了文章的叙写顺序。作者谋篇布局是以自己的寻常生活为基础的,增加了文章的信任读,读来更加真切。

课文配有插图,展示出迪拜的美丽风光与沙漠绿洲的整体面貌,便于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配合进行写话练习。本文结构清晰,重点突出,间接叙述与直接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可见,这是培养学生语感,强化学生写作技巧的佳篇。

阿联酋属西亚国家,它的地形特点及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所以学生体会“沙漠如何变成绿洲”这一过程有一定的难度。针对以上学情,根据四年级教材的实际特点及新课程理念,我初步拟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科学定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整体感知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知课文内容,读写结合,能仔细观察题头的照片,写一段话。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确定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沙漠如何变成绿洲”这一过程.了解阿联酋人民花很大的代价种植花草及精心侍弄花草的壮举。

教学难点:

从字里行间感受阿联酋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下面就这个重点内容的教学展开今天的讨论,先请海复镇海复小学的朱红莉老师发言。

其他老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思考进行补充。

针对这一课的重难点,我是这样引领孩子们进行体会的:

19、《云雀的心愿》

教材分析: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童话故事,以童话方式介绍了森林的作用。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小云雀懂得了保护“森林水库”的重要,表达了小云雀想把沙漠变成绿洲的心愿。

题目“云雀的心愿”,但在阅读时我们很快发现课文的主题:保护环境。云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正如课文中所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提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是借云雀之口,分三部分写出了森林的重要性:一是森林可以保持水土,二是森林可以蓄水,三是森林可以调节空气。

作者通过地点的转换,实现着自己的叙述。学生阅读时,很快就可以找到课文叙述的要点:飞到沙漠上空,体会森林水土保持的作用;飞到大河上空,体会森林的蓄水作用;飞到森林里,体会森林对空气的调节作用。作者在安排这三点的叙述时,可谓独具匠心。课文先写两点,失去森林保护使水土流失,失去森林保护河水泛滥成灾。这是反写,写失去森林保护的危害。最后一点写拥有森林的好处,正写,调节空气。反与正,使学生在阅读时感受有无森林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加体验到森林的重要性。反与正强烈对比,是把森林的重要性垫高,这为下文“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的呼出,做了情感上的铺垫。在层层递进中,学生对森林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强。课文写出“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就显得自然而然了。因为云雀明确了森林的重要性,才会有到沙漠中植树,才有把沙漠变成绿洲的愿望。整个课文如此写来,结构缜密,气韵自然。

课文在写森林重要性三点时,细细理会,中间也有一些值得玩味的地方。它都是先写失去森林之后出现的现象,再写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同时配合云雀面对这种现象出现时的神态,叙述就显得丰满,有血肉。叙述第一点时,黄沙漫天飞舞,引起云雀的埋怨。继而妈妈心疼地说出,失去森林保护,土地变成贫瘠的沙漠。特别是“贫瘠”一词,把这种危害具体化、扩大化,有强调、突出失去森林的作用。“心疼”一词,不仅有心疼小云雀的意思,还有心疼森林变成沙漠的意思。叙述第二点时,作者用了比喻——“像脱僵的野马”写出水流的速度快,“咆哮”写出水流的声音响。紧接着写洪水泛滥后的悲惨景象,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妈妈叹了一口气,惋惜之情、悲叹之气溢于言表。

在第二、第三点的叙述中,关于森林蓄水作用与森林调节空气作用两段,在写法上还有两点相似之处,值得学生读后思考,读后迁移。相似之处在哪儿?一是总分总的写法。你看,它们都是先总写作用——森林可以蓄水,森林也是一个巨大的空调器,再分别具体写作用,最后一句又都是以一个反问句总结——(森林不就是一个大水库吗?森林像不像空调器?),强化森林的作用,给读它的人留有深刻的印象。二是在分写时,作者采用排笔的句式,强化学生对所述问题的认识。比如第十节中,作者用“可以”、“也可以”,增强文章叙述的语势,加深学生阅读后对森林蓄水问题的认识。比如十三节把夏天与冬天放在一起叙述,也是排笔的手法,强化学生对森林调节空气温度功能的认识。再配合最后一句反问句,这种语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加强。刚才讲的总分总的写作方式,排比的修辞手法,都是为了作者表达的需要而来。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认识。

科学定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对中年段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单元重点、本课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子组成的词语。能用“可以„„也可以„„”造句。

3.认识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以及破坏森林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确定重难点:

本文内容是围绕“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句话展开的,课文不论是写伐树毁林森林变沙漠,河水泛滥成灾,还是写森林是个大水库,是个巨大的空调器,都是为了突出森林的重要性。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了解森林的重要性。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理解“森林是大水库,是一个巨大的空调器”比较困难,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下面我想请合作镇合作小学的朱红贤谈谈自己的想法:

20、《古诗两首》

教材解读:

《古诗两首》中的两首古诗均传神地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池上》描绘小娃偷采了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池上》是第一首诗。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了提倡自主阅读,重视学法指导,体现各方互动,尊重个体感受,恰当运用激励的教学特色。

科学定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确定重难点:

1.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 人炼字之妙。

“偷”是《池上》一诗的诗眼,一个“偷”字,将儿童的天真、顽皮、活泼、可爱表现得一览无余。但是这一切必须建立在儿童对“偷”字的正确理解上。当教师将儿童对“偷”的罪恶感完全消解掉以后,童真、童趣才会跃然纸上,童言、童趣才会充溢课堂。

下面我想请王鲍镇久隆小学的宋碧波老师来谈谈她的设计:

引领学生诵读,是诗词教学之根本。指导学生朗读指导要做到恰当、扎实、有趣,应始终以学生自读为本,着力激发学生兴趣。正是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中,以“读”为主线,用“偷”字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期待,兴致勃勃地品词析句,理解诗意,体悟感情。

教材解读:

《小儿垂钓》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题目“小儿垂钓”,即小孩钓鱼的意思。这首诗描画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诗的头两行,抓住“蓬头”的特点着重勾勒小孩儿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行是传神之笔,抓住了小孩瞬间的神态及表现,表现小孩钓鱼时的专心致志。诗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一个天真烂漫小孩儿的形象,使人感到逼真、亲切。

科学定标:

1.学习本课生字“稚”、“侧”,理解“蓬头”、“垂纶”、“遥”、“应”等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引导想象。2.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体会诗句中蕴涵的童趣。确定重难点: 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它们在古诗句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难点:

体会小孩钓鱼的专心,以及他的天真可爱。教学突破:

1.以读为主,在读中加深理解。

2.根据古诗含蕴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通过观察插图、课件等手段创设并再现诗歌情境,在充分入境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和吟诵;在诵读的过程中自悟自得。

如果说《池上》一诗中的字眼为“偷”,那么我将《小儿垂钓》一诗的字眼定为“学”字。下面我想请吕四镇双鹤学校的季新美老师来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

《练习6》

教材解读:

本次练习安排了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这五个项目。“处处留心”主要是字形、词意的辨析;本单元是环保主题,“处处留心”中也安排了“噪声”这一与环保有关的资料。“读读背背”中8个成语都与说话有关,勾勒了说话时不同的神态;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小池》,展现了初夏小池的盎然情趣。“写好钢笔字”中是3个左小右大的字。“口语交际”安排的是“学会鼓励”,要求在别人心灰气馁的时候能够安慰、鼓励他人。“学写毛笔字”依据各校的具体情况自行安排。

科学定标

1.能够按照要求预习练习6,继续养成勤查字典,主动识字、自主预习的习惯。

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比较“需要”、“须要”和“频率”、“分贝”的意思;能够自编顺口溜,区分“噪”、“澡”、“躁”、“燥”,进一步感受汉字行与音的关系,增强学习汉字的兴趣。

3.能够写好“垮”、“碎”、“竭”这三个左窄右宽的字,继续养成认真写钢笔字的习惯。

4.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8个成语和古诗《小池》,初步理解成语和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意境,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图画美,体会初夏小吃的景色特点。

5.在身边的人遇到困难灰心气馁的时候,能够有针对性地说出鼓励的话语,语句比较通顺,态度比较大方。

确定重难点

1.如何准确辨析“新名词”、“同音词”,编写顺口溜,区分形近字:“噪”、“澡”、“躁”、“燥”,进一步感受汉字行与音的关系,增强学习汉字的兴趣。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理解成语和古诗意思的基础上背诵,教给方法,增强无意识记。3.创设情境,进行口语交际,在对方信心不足的时候,趁热打铁,继续鼓励。

下面我想请:南苑小学的陈亚东老师谈谈对于“处处留心”的设计,请东海镇东海小学的陆静老师谈谈对“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的设计,请启隆乡的顾海梅老师谈谈对口语交际的设计。

沙龙研讨:

《沙漠中的绿洲》

备课——让教学走向丰实。

【备课前我的学习和思考】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说:“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认为这句话用在备课上同样精辟。“自己来拿”,“ 拿”什么?

首先,“拿来”课标,明确教学方向。

语文学科具有其独特的教育性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是传授给学生丰富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掌握语言规律,具备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从而能够熟练地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同时更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提升,在阅读中明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作为语文教学的载体——文本,是蕴含着美的生命体,它是我们语文课堂中的一种依托,是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载体。所以在《沙漠中的绿洲》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传授品词析句的方法,提高组织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同时注重丰富学生的环保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将其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

其次,“拿来”文本,明晰教学内容和重点。

《沙漠中的绿洲》这篇课文是一篇参观访问记。虽看似浅易平淡,可由于平实的语言中渗透着改造环保的重要,又因为是作者的耳闻目睹的亲身体验,所以更具说服力。为此我在丰富学生情感的基础上,走进文本发掘文本价值。

《沙漠中的绿洲》的语言质朴无华,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没有太大障碍。对于这样的“简文”我们要挖掘其更大实效,就要“妙教”。经过几番思索,总想寻找一个巧妙的切入点。于是,我抓住“爱树”这个点,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体味语言,丰富情感。深深的“爱树如子”之情定会给学生心灵以震颤,情感以洗礼。

训练——让教学走向朴实。

语文课上我们应该教什么?这个问题也许老师们会很快地回答教书,教课本。这样的回答是否合理?我们大家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现在的教是为了将来的不教,所以我们就必须要树立训练意识。叶圣陶先生曾所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好教材凭借教材中提供的课文,读通文本、开发文本,扎实地进行语文的基本功“听、说、读、写”的训练,做语文的事情,做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事情。

1.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是目前四年级学生所缺乏的,特别是让学生概括段意学生感到尤为困难,所以,我们教者在教学时应时刻对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行培训。如:在教学课文2—6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课文向我们展现了几幅画面,鼓励学生为每幅画面起一个名字。如“城市风光”“培养孩子”“爱护孩子”等等,并找到相应的段落,可以扶放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训练学生的运用能力

有很多孩子对于所学的知识只能很好地掌握,而不能准确灵活地进行运用,这也值得教者应该注意的问题。如,在课文学到最后,可以聘请小导游,利用所学知识选取阿联酋的一个方面向大家作介绍,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篇课文运用了衬托的方法,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件事物或者某个人的特征、性格更加突出,而用另外一些事物或人放在一起加以描述,达到陪衬或对照的效果在。文中利用了沙漠的衬托,体会了绿洲的重要。

下面这段话,是写猫捉老鼠,但作者在写猫的同时,没有忽略对老鼠的描写,正由于具体描写了老鼠的狡猾,因而更加衬托出小猫动作的敏捷和捕鼠本领的高超。

星期六的晚上,奶奶特地烙了油饼,热气腾腾的油饼喷发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这香味被一只黑乎乎的老鼠闻着了,它从洞口探出头来,贼溜溜的眼睛向四周张望了一下,就钻出了洞口。忽然,它似乎察觉到有什么声响,又把头缩了进去。过了一会儿,它再一次探头探脑地出了洞。只见它动了动鼻子,桌子上油饼的香味,馋得它心里痒痒的。它伏在地上,突然把身子一缩,向桌子上蹿去。就在这一眨眼的工夫,早已埋伏在屋角的小花猫犹如闪电般地蹿上去,一下咬住老鼠,“呜呜”哼着跑向后屋去了。

我们在上课时,不妨也试试。

感悟——让教学走向真实。

我们都知道让学生兴趣盎然是成功的保证,但是现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足是不争的事实。阅读课上一定要把阅读的主动权给学生,创设良好的个性化阅读的氛围,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阅读,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感悟,并注重教师的正确阅读引领。

课文中有个比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这是阿联酋人们对绿洲“爱”的最基本的体现,也是文章的难点所在。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考虑到学生理解能力和理解层次,我着重让学生对这部分进行了个性感悟,教者从中进行点拨。学生经过自己一段时间的阅读后,交流了自己的感悟:

因为爱,所以全民呵护。“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与我们相比,阿联酋人民对待花草是如此的“精心”,倍加呵护。不愿“孩子”有一点邋遢,哪怕是一片落叶;不愿孩子受一点伤害,哪怕是在草地上行走也会不舍。这是这样一种人人呵护的自觉意识,造就了“绿树成阴,鲜花遍地”的绿洲。

因为爱,所以不惜一切代价。“每一株”、“每一棵”,都是花费极大代价的——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令我们江南水乡的瞠目结舌。环境的恶劣没有难倒阿联酋人民,他们对培养孩子充满信心,众志成城,沙漠才能变成绿洲。三个“买来”,花费财力之多,一片痴心;“挖去”“填上”“埋下”,花费人力之多,一片诚心;“纵横交错”“源源不断”物力花费之多,更可见为孩子服务的细心„„是这样的“精心”,让沙漠变成了绿洲。

因为爱,所以倍加呵护。有水管,可还浇水,“让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读书——让教学走向扎实

读是语文课的精髓,学生是对话的主体。教学中腾出时间让学生以读促悟,读中感悟,读出情趣,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段、关键词、耐人寻味之句,让学生品读,细思,揣摩,体悟,实现了对文本的真诚倾听和对话。语文课是一个对话的课堂,是一个互动的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打了思路,激发了兴趣,锻炼了胆量,在多听,多说,多想中得到了发展,在互动中无拘无束地塑造并张扬自己的个性,真正展示自我,释放本真。

(1)初读,感受创造绿洲的艰难。(2)品读,领悟保护绿洲的精心(3)美读,让绿洲植根于孩子的心间

我个人认为,在探讨这个沙漠变绿洲的过程中,其实也美育之过程。人怎么创造美?这篇文章写的非常具体,那就是要花大代价,要真心地去保护,最后才能永恒地享受。这篇文章给予学生的这种美的训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引导,学生就能感受到美不是抽象的,美是具体的,美是要靠人类创造、保护,美是有规则的„„

拓展——让教学走向充实

小学阶段,语文课中的“拓展”是根据教材要求、文本特点、教学目标、学生基础、教师个性,适时、适度、适量、适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关内容,包括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读写思的教学策略,促进感悟,促成建构。可以说,成功的拓展教学就是一种教学艺术,它让课堂显得更加充实,更富有情趣,使语文学习由课堂走向课外,由小语文走向了大语文。因此,我们乐此不疲地实践、追求“拓展”与本文学习相融无痕的境界。

总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阿联酋人民要如此“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呢?“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从某个角度看,阿联酋人民似乎是为了“生存”才这样做的。这就不得的了解一下阿联酋的地理环境:这里属热带沙漠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平均最高气温40°C,最高温度可达50°C。降雨量稀少,年降雨量不足 100毫米。这就不难理解爱着这方热土,爱着生活的阿联酋人民的苦心了。“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为了让生活美好,即使是生在江南水乡的我们,也必须这样做啊!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设想

1.安排两教时。

2.《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应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3.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如看苏州园林的照片、放映幻灯片或看有关电视专涵片等,与课文学习相配合,更便于学生理解 4.预习要求。

(l)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2)看预习提示,查字典,给加点字词注音,读课本上的注释(3)鼓励学生提出有关课文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第 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正音、正字,解释词语;通读课文;了解作者构思和文章结构;辨析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

今天我们学习介绍江南第宅园林的名篇——《苏州园林》。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正音、正字,解释词语。根据预习提示,给加点字词注音。

同学注音、朗读,教师提示读准字音和正确掌握汉语拼音规则。补充两个多音字;对称chen、相间jian 解释词语:(出示投影——几个重点词语的注释)同学解释、教师重点提示的词语

标本、布局、映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别具匠心等,强调要把词放在句中来解释。

(三)朗读课

要求。掌握字的读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探求作者的思路)

(四)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可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导入,也可由教师提出)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什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写的。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上述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是细部介绍属非重点,故写得简略。

问:读第10段,想本文结尾有何特点?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总观全文的结构脉络(投影显示)总说(完美的图画)——分说(第2段)

大处讲究:布局(3段)配合(4段)映衬(5段)层次(6段)细部注意:每个角落(第7段)门窗图案(第8段)色彩(第9段)课上做练习一,填写结构图表。

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4段为例作分析。

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

(六)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会写、会注音、会解释。2.笔答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生字词。

(二)结合讲评检查课后练习二的作业完成情况,归纳本文的说明方法。由同学举例说明。

1.作比较。如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点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又如第9段,与北京园林的色彩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极少彩绘的特点。

2.举例子。如第2段以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为例,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再如以几个园里的古藤为例,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3.描摹。如第5段中对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着眼在画意的描摹等。

小结: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仅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而使语言既准确、鲜明又生动形象,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三)重点分析本文语言的多样性。

提示:本文语言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句子的多样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 3.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 4.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逐项分析时,先由同学举例、分析,再由教师补充,归纳。举例时尽量照顾课文的先后顺序。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问: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同学发言,归纳。

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问: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

如第7段中的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睛的评价。

问:前面看到本文有不少具体描述的句子,其实文中也有不少概括说明的句子。

如第2段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到了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作用。

问:请同学们找找本文运用词语的特点。(l)准

结合练习三,辨析:玩赏、鉴赏、欣赏、观赏——玩赏:有品味、赏玩之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观赏:指观看欣赏。此处的“鉴赏”一词最恰当。(2)周密

请说出以下各句加点词的作用。(投影显示)①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④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3)精

请读第7段,说说段中“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

恰当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问:能找出本文中使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吗?

排比:第2段;设问:第3段;比喻:第3段等。

教师:有人说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是因为作者通过说明描绘,自然、真切地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题目所写,使人有种“眷恋”之情。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吗?

如第4、5、7、8、9段的结尾及全文的结尾,都是有景有情的。

小结:本文语言准确、精练又生动、优美,表现力很强,从而看出说明文的语言并不是枯燥的,是可以充满情趣的。

(四)总结全文: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五)配乐朗读课文(边出画面配合),进一步体会本文的两个学习重点,从而获得知识和美感。

(六)布置作业:

1. 笔答课后练习五、六、七

《都市精灵》教案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文是初中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节课,在文中我看到一只受伤的鸽子在书架底下孵蛋,儿子希望明天不封阳台,是出于对这一只鸽子的忧虑和喜爱。“我”则不但关注着这只鸽子的命运,而且关注着自然界的许多生灵;不但关注着自然界,而且关注着人类自身。全文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就是“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共生共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仔细阅读课文,在抓住中心事件的基础上,把握贯穿本文的线索,体会简洁而传神的描写和形象化的议论在文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首先师生共同研读文章内容,理清线索,然后引发学生对“人与自然”问题的思考,揣摩语言,体会情感,让他们提高意识。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模拟体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于受伤的鸽子的出现,引出文中父子对明天是否封阳台这个问题的思考,学习本文要感受“我”和儿子的美好情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提出自己“人与自然”问题的设想。

三、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重点

简洁而传神的描写和形象化的议论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二)难点

学习本文不能让学生过多的停留在对动物的喜爱和同情上,要让他们把这种情感上升为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三)教学突破

在仔细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通过相互探讨交流品味来把握课文的主旨,引起学生对人类残害动物的事实的思考,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采取实际的行动。

四、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准备教学用的材料。

(二)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五、教学步骤

(一)教学流程,设计意图

1、教师指导: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3)研习课文,把握主旨。(4)品味语言,体会情感。(5)联系生活,引发思索。

2、学生活动:

(1)走进情境,引发兴趣。(2)朗读课文,理清线索。(3)边读边思,理解课文。(4)边读边品,体会感情。(5)联系生活,倾吐真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大家喜欢吗?为什么 课件展示一组动物图片(麻雀、喜鹊、黄鹂、燕子、鸽子)鸟儿是大自然的精灵,它们以美妙的声音和优美的姿态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欢乐。现在如果你们家忽然飞进了一只小鸟,你会怎么对待它呢?

生:

1、善待它,不关阳台的窗户,让小鸟来去自由

2、善待它,把它关起来养着

3、虐待它,甚至吃了它

现在,有一只受伤的鸽子飞进了一户人家的阳台,引起了一对父子的关注,也引发 了父亲对生活的一些思考,今天让我们一同体验他们的一段心路历程。(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理清线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一只鸽子使作者封阳台的决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理出课文的线索。

讨论后板书:要封阳台 ——封阳台吗?——不封阳台 课文有一条明显的叙事的线索:封不封阳台

三、边读边思,理解课文。

让我们进一步阅读课文,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

1、为什么明天要封阳台呢?

(生: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

是的,现代都市紧张的生活使人们渴望封住阳台,给自己留下一个清净的空间。

2、后来为什么这种想法又动摇了呢?

(生:是因为一只受伤而又在孵蛋的鸽子的到来)

鸽子的到来,使儿子产生了哪些想法?父亲又抱着怎样的态度?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说说。(儿子:惊喜、忧虑、怜爱

父亲因为一只受伤的鸽子也动了恻隐之心,希望给鸽子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

3、为什么最后决定不封阳台? 提示:父亲仅仅在关注这只鸽子的命运吗?仅仅为儿子有个“玩伴”考虑吗?父亲还有怎样深远的思考?

大家觉得作者在文中其实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愿望?

打开阳台,让鸽子自由来往;打开阳台,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板书)

四,品味语言,体会情感。作者的这种情感流淌在字里行间。文中有很多生动传神的描写很能触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深情渴望。下面我们一同来欣赏文中的几个精彩片段。

1、请大家说一说,首先是什么打动了作者,唤起了父亲心中的一份柔情? 课件:对鸽子的描写部分,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在对鸽子的描写中什么最令你怦然心动?

“我”会怎么想?请大家发挥想象,与鸽子来一段心灵的交流好不好?同桌先模拟交流一下。然后指名表演。

如:1)亲爱的主人啊,我已经受伤了,你还会像那个粗鲁的人吗,求求你,放过我吧。2)好心的人啊,我已经有宝宝了,请你仁慈一点,放过我们吧。……

教师小结:从鸽子与作者的心灵的交流中,大家觉得课文营造了人和动物相处时一种怎样的境界?(温暖、温馨、和谐、祥和,驯美的鸽子唤起了人内心深处的一份柔情,人与鸽子和谐相处,温馨动人。)有感情的读

2、作者此时思绪飘向远方,又想起了一件什么事情?人与大自然的一次亲密接触。(女生读)描写草原的部分,远离都市的人们来到草原看到美景有怎样的心情? 大家有过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受吗? 提示:旅游或星期天的经历感受。

教师小结:通过大家的讲述,我们感受到了人亲近自然,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充分享受了生命的美丽和生活的欢乐,大自然是上苍赐予我们人类最好的伙伴。

3、动物是如此可爱,大自然是如此多情,可是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对待可爱的生灵和美丽的大自然的呢?

课件展示人类残杀生灵、破坏环境的画面。教师画外音。

面对人类的种种冷酷无情,贪婪自私的行为,作者发出了怎样深情的呼吁,自然界又怎样发出了痛苦的倾诉?

课件:10节和12节的两组令人动情的句子,让我们放声朗读这些文字。你感觉到作者怎样的心情?你能听到大自然的心音吗? 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这两段文字。齐读。

同学们,假如我们人类只知道滥捕滥杀、滥砍滥伐、毫无顾忌的排放污气污水……最终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播放课件: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无数触目惊心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大家可以用文中的一句话表达这个意思吗?(人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人类也在毁灭自己。)

五、联系现实,真情呼唤: 生活中这类现象还有很多,大家面对这些现象肯定有很多话要说,你能模仿这些句子也来发出自己的呼唤吗?

1)我希望: 不再 如:餐桌上,不再摆上猴脑的宴席

青藏高原上,不再把黑洞洞的枪口对准藏羚羊 果子狸的病毒不再让国人惊恐万状

芦苇丛中不再听到丹顶鹤凄厉的叫声 ……

2)是大自然对人类痛苦的哭诉。

如:天空冒着浓烟,河水发黑变臭,臭氧空洞越来越大,土地日渐荒漠,沙尘暴不停肆虐,温室效应加剧,厄尔尼诺现象加剧,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同学们,听到你们发自内心的呼喊,我非常感动。我觉得,大家都已经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人类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人类应该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善待自然,其实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付出努力,我们的世界一定会更加美丽。让我们看看生活中的动人画面吧!

播放课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画外音: 生命是如此可爱,它带给人类多少快乐。

自然是如此清新美丽,它使我们的世界充满诗情画意。幸福生活不仅在于丰衣足食,也在于碧水蓝天。

同学们,在下课之前,让让为大家朗诵一首小诗: 播放配乐课件: 生命是如此可爱

让我们用心呵护每一个生灵 地球是如此的美丽

让我们珍惜这共有的家园 当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的生活便永远快乐和温馨

播放课件。

祝同学们:打开心灵的阳台

沐浴阳光与风雨

拥抱美丽的自然

创造和谐的家园

板书: 要封阳台

↓ 父子关爱受伤的鸽子 传神的描写 封阳台吗

↓ 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形象化的议论 不封阳台

《治水必躬亲》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中所讲述的道理。

2.理解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积累文言词汇。3.学习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二、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的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了解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三、教学设想:

本文是文言文,当以诵读为主,加强学生的文言语感,养成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因此在课堂上应重视文章的诵读和习惯的养成,重视文言词汇的积累。其次,文章短小精悍,脉络清晰,正反对比论证方法运用鲜明,因此,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了解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学生容易接受。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地制宜,终将水患制服,被后世传为佳话。

清官海瑞,他体恤民情,严惩贪官污吏,与包公齐名,被称为“海青天”。可我们同学知道吗?他在治水上也颇有成就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海瑞治水的文章《治水必躬亲》(板书),看看他是如何治理水患的。(二)整体感知课文:

朗读课文(自主学习与合作)自由读,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读,扫除文字障碍。同桌之间互读互听,指出并纠正错误。指名朗读并及时评价 集体朗读。

理解课文(培养学生养成“三看一查”的习惯)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认真阅读课文(看课文,看注释)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有疑问的字词查找工具书(查工具书)看课后的探究与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合作交流 小组交流:将自学得到的成果在小组内加以展示。(小组互译、互评、互议,最大程度上理解课文。)

全班交流:组织学生翻译课文,学生评议,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与归纳。师生相互质疑,加深理解。(三)研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正反对比论证)1. 请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投影显示)(1)请在文中划出表示中心论点的语句。

(2)若治水不躬亲将带来怎样的后果?为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3)文章以海瑞治水为例说明了什么道理?它是怎样证明观点的? 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作适当补充。(完成板书)

课文第一段:文章开头一句,用两个“不可”,从反面强调治水不可固执一端;接着用“盖”领起下文,解释不可固执一端的原因,并用两个“非┅┅不┅┅”双重否定句式,强调治水必须观察、测量和广泛征求意见的重要性;然后用“是以”一句,得出结论,提出论点。

课文第二段:这一段先正面讲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接着从反面说,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来说明不躬亲,不清廉带来的后果是治水不成。

(四)加强巩固:

1. 反复诵读课文,争取当堂成诵。2. 完成“探究·练习”中的习题二。

(五)课后作业:

1.课后查阅有关海瑞的文章,进一步了解海瑞其人其事。

2.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难道只有治水才要躬亲吗?请谈谈你的感受。(六)板书设计:

海瑞治水躬亲,清廉(正面)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不躬亲,不亲廉,则治水不成(反面)正反对比论证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篇6

一、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习作”和“练习”组成。

全册安排了8个单元,每个单元安排课文3~4篇,习作1篇,练习1个。

全册安排课文24篇,所选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练好语文基本功,接受思想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多方面的知识,接受多方面的教育,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

本册课本仍然采用“分流识字”的方法安排生字,共有生字364个,其中要求会写的232个。(不要求写的字,我也会每个字指导书写,但是在要求上,我会因材施教,优秀的学生也可以写会只认不写的字,因为很多字在写作时要用到。)

本册课文篇幅短小,语言规范,便于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说话等训练。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

每篇课文后面的作业题一般安排了如下内容:

一是朗读、背诵、默读、复述等常规训练,意在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继续培养语感,并增加其规范化语言的积累。

二是要求学生用钢笔书写,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习写字的基本功,三是读抄常用词语,复习巩固所学生字新词,也为今后的正确运用打好基础。

四是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句子,学习课文中常见的构段方式等。五是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的“小练笔”。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语文教学目标: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听讲的习惯。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掌握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养成认真完成作业和查字典的习惯。

2.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识字;认识隔音符号。3.能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4.能在观察图和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通顺的话。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的词语。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借助字典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二)、爱国主义教学结合点:

1.《让我们荡起双桨》、《西湖》等课文,描绘了我国大好河山的秀丽风光,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东方之珠》表现了当代社会的风貌,同样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孙中山破陋习》、《军神》两篇课文,热情讴歌了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伟大品格,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习他们的伟大品格。3.《拉萨的天空》、《航天飞机》主要介绍了自然科学知识,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措施

1.继续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2.继续加强识字教学,每学任何一个字,我会把字用楷体字打到屏幕上,让学生先分析字型,结构,然后再在黑板上指导每一个字的书写。这样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写这个字之前,清楚地了解字的结构和笔画规则。坚持在语言环境识字。重视写字的指导,提高学生写字的技能。培养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能力。3.充分利用插图,各种文字材料,各项作业,进行说话、写话的训练。

4.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语文能力。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借助字典独立识字、阅读的能力。5.从学校借阅书籍或自己购买书籍,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不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6.重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正确处理读与写的关系,为学生的作文起步打好基础。

第一单元备课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学会本单元9个生字,认识本单元14个生字。过程与方法:

1.学会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体会古诗的语言特点,了解古诗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2.学习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体会字里行间所反映的感情。3.能把自己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查“无字词典”的方法,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第二单元备课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单元29个生字,其中28个生字只读不写。能掌握构词的方法并写出相同结构的词语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背诵课文和成语。过程与方法

1.体会文中比喻、拟人写法的形象性、生动性、并能仿照例子写比喻句。

2.学会抓住景物描写景色的方法,景物要抓住特点来写。把它写具体,写生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一定的构词规律,仿照它写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并由此迁移,学会构词。了解一字多义,并能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正确的字义。

第三单元备课

知识与技能

1.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2.学习本单元28个生字,27个会写的字。掌握多音字“泊”、“干”的用法。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过程与方法

1.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并能学习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第四单元备课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单元30个生字,31个只读不写的字(因材施教,优秀学生全掌握)。写好左右结构的字。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并能用加点词语造句。过程与方法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课文内容,2.懂得坚持、忍耐、不懈追求是毅力的具体表现,毅力是获得成功,夺取胜利的保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课文的留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训练学生思维,把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语言。

第五单元备课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单元的39个生字,认识本单元其余18个生字。过程与方法:

1.学习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会用“越来越……越来越……”、“倾听”、“闪耀”等词语造句。

2.能通过课文中语言文字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掌握本单元主要的构段方式“总分总”,会围绕一句中心句写一段话。

会给自己喜欢或熟悉的小动物设计“名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本单元主要的构段方式“总分总”,会围绕一句中心句写一段话。

第六单元备课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单元38个生字,25个生字只读不写,熟记一些常用的多音字,能在具体的句子中准确地读准它的读音。(这方面首先让学生整理,然后让他们分别在黑板上写出来,集全班同学的智慧,这样会掌握大量的多音字)

2.理解词语的意思,继续练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能用有关词语造句。过程与方法:

1.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事物的特点做具体介绍的方法。能给别人介绍自己的某学习用品或小制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抓住特点介绍事物的方法,并用此方法介绍自己的一种学习用品或小制作。进行小练笔训练。

第七单元备课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单元3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1.学习默读课文和快速阅读的习惯,并能有条理地讲述课文故事。2.养成从多种渠道收集信息,查阅资料的习惯。从网上查找的资料一律不能复制。让学生先阅读,然后有选择性地记录。3.摆放身边的玩具,并通过摆放玩具编写童话故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口语交际既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帮助学生做到大方端庄,不随便。透过人物的神态、动作体会感情变化。

第八单元备课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单元29个生字,认识15个生字。能写好包围结构的字。学习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词义,能用有关的词语造句。能体会字里行间反映的人物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并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背诵诗句和成语。过程与方法:

1.拓展与课文、练习相关的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收集、整理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故事,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2.掌握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有条理地叙述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把自己对诗句的研究写成一篇研究报告。

3.学写请假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课文、练习内容,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

上一篇:送法进企业活动方案下一篇:收费站堵漏增收专项治理实施方案